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元代瓷器鉴别 > 导航 >

故宫馆藏元代瓷器荟萃

故宫馆藏元代瓷器荟萃

元代瓷器鉴别 元代碗瓷器底足特征鉴别 鉴别瓷器

2020-12-10

元代瓷器鉴别。

釉里红地白花暗刻云龙纹四系扁壶

元,高34cm,口径8.5cm,足横26.5cm,足纵8.2cm。故宫收藏。

壶圆唇,短直颈,弧肩,肩两侧各置双系,扁方腹,方圈足。底露胎,胎细白。釉色白中透青灰,介于青白釉和卵白釉之间。壶两面均刻龙纹、灵芝形云纹、火珠纹、如意云头纹和折枝花纹,花纹以外釉里红填地。此壶的造型别致,带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特征。工艺方面则体现出元代釉里红瓷器初创时期的制作水平和艺术风格。

龙泉窑青釉执壶

元,高25cm,口径4.5cm,足径3cm。故宫收藏

执壶直口,口下渐丰,垂腹,圈足微外撇。壶一侧置长流,相对一侧置曲柄。附平顶圆纽盖。口、足边露胎。通体施青釉。此执壶上瘦下丰,线条流畅,收放适度,造型优美。其釉面匀净,釉色粉青,美若天然古玉。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元,高27.5cm,口径20.4cm,足径19cm。故宫收藏。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浅圈足,砂底。内外施白釉,外壁以青花为饰,自上而下用青花双弦线分隔成4个纹样带。颈上绘缠枝栀子花,肩部绘缠枝莲花,腹部绘缠枝牡丹,近足处绘仰莲瓣。

这件青花罐造型饱满庄重。青花色调明艳,呈宝石蓝色而带黑色斑点,表明使用的是外来青料。画笔流畅,构图繁而不乱,每层纹饰之间因有弦纹相隔,既突出了主题图案,又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景德镇窑蓝釉白龙纹盘

元,高1.1cm,口径16cm,足径14cm。

盘折沿,浅壁,平底。通体内外施蓝釉,外底无釉。盘心坦平,在蓝釉地上以白色泥料塑贴一条矫健的白龙。龙细颈,三爪,作昂首翻腾状。

此盘属于高温钴蓝釉瓷器。这种传世元代蓝釉白龙纹盘见诸发表的共有4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一件以外,日本出光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和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各收藏1件。

高温钴蓝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窑的新品种之一,它是明代霁蓝釉的前身。元代蓝釉器的造型有梅瓶、匜(yí音仪)、爵、小杯、盘等。装饰方法有描金和用白泥堆贴龙、飞凤、海马纹等。饰有白龙纹的蓝釉器仅见于梅瓶和盘。

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元,通高41cm,口径15.5cm,足径18.5cm。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附狮纽伞形盖。胎体上薄下厚,胎质细腻。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通体青花釉里红纹饰。罐盖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回纹各一周。罐身近口沿处绘青花缠枝花纹、卷草纹各一周。肩部绘下垂如意云头纹,云头纹内绘青花水波纹托白莲,云头纹之间绘折枝牡丹纹。腹部四面堆塑双菱形串珠开光,开光内镂雕山石、牡丹、菊花等四季园景,以釉里红绘山石、花卉,青花绘花叶,纹饰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饰青花折枝莲花,与肩部云头纹相对应。近底处绘卷草纹及变形莲瓣纹,莲瓣纹内绘倒垂宝相花纹。

景德镇窑釉里红划花兔纹玉壶春瓶

元,高20.5cm,口径6.3cm,足径6.8cm。

瓶撇口,细颈,垂腹,圈足。通体施青白釉。肩部及腹径最大处各有暗刻弦纹4道,上腹部刻划一只野兔奔跑于花草间,小兔作回首观望状,以釉里红点睛,刻划技法娴熟,刀锋犀利洒脱,线条流畅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花纹空白处随意涂抹釉里红,形成红地白花,增强了图案的艺术效果。瓶内口部涂抹釉里红。

玉壶春瓶是元代景德镇瓷的常见器型,其品种除釉里红外,尚见有青花、青白釉、孔雀绿釉青花等。

景德镇窑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

元,高46.1cm,口径6.2cm,足径13.4cm。

梅瓶胎骨厚重,小口平沿,颈细短。瓶身修长,有八棱。肩饰斜格锦纹,锦纹下一周大如意云头纹,内绘凤或麒麟穿牡丹图样,瓶身中部一周绘4条白龙,衬以青花海水和火焰纹,近足处饰一周如意云头纹,内绘牡丹花叶。

佛经中说曼荼罗始转于东方,末至西北,总为八方,意即佛法遍及周围各地。元朝廷崇道信佛,此器八方,又以龙纹等为饰,寓意皇帝威加天下。

此器是元代瓷器中的大型酒器,胎骨细腻洁白,釉质滋润透亮,青花色泽浓艳。元代的青花瓷器造型硕大丰满,纹饰繁密,层次丰富,构图严谨,一改唐宋以来瓷器花纹布局疏简的传统,工细的描绘加上繁复的层次,形成了花团锦簇的艺术风格。器肩与近足处硕大的青花云头纹借鉴了元代丝织品披肩的图案,龙纹的出现显著增多也是这一时期瓷器装饰艺术的特点。

龙泉窑青釉塑贴四鱼纹洗

元,高7.2cm,口径27.6cm,底径24.5cm。

洗口呈花瓣形,腹较浅,坦底。外底正中有脐心内凹。胎体厚重。内外施青釉。外底一环行区域内不施釉,脐心施青釉。外壁刻凸弦纹两道。洗内用刻划技法装饰水波纹、莲花纹,并贴有模印的四鱼纹。

此件作品造型规整,釉色柔和,在盛水使用时,器内的纹饰将更显生动活泼。

金牌艺术品经纪人马经理:159-6266-9577(即微信号)送拍邮箱:[email protected]本站微信公众平台欢迎您的关注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元代瓷器!


故宫陶瓷馆坐落在文华殿内,安静低调,国宝重器汇聚于此。

整个陶瓷馆逛一圈,就是一部完整的中国陶瓷史,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

从个人兴趣出发,这里选取一个时间段,只关注元代瓷器。

元代建国时间没有超过100年,行色匆匆。但在中国陶瓷史上,却留下了诸多划时代的贡献与创新。其中,透明釉的广泛使用,可以说是里程碑性质的,掀开了中国瓷器史上的又一新篇章。

蒙古族当时的生活方式落后于汉族广大地区,但手工业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有一定技能的工匠,其地位可以世袭。

在元王朝统一中国的前一年,元代朝廷即在景德镇设立了专门烧造官府用瓷的“浮梁瓷局”,全国最优秀的制瓷工匠得以向景德镇集中,为景德镇制瓷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而高岭土的发现和使用,则使景德镇的瓷胎由单一的瓷石配方改为瓷石加高岭土“二元配方”,成为景德镇瓷业发展的新里程碑。

元青花,谁也绕不过去——

元 青花飞凤麒麟图盘

元 青花八卦纹筒形香炉

元 青花凤穿牡丹图执壶

元 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图花口盘

2005年7月12日,这一天对于元青花乃至中国瓷器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鬼谷下山”元青花罐创下了中国古代艺术品新的世界纪录。元青花也从此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元 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元 青花花卉纹鼎

元代的陶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青花自不必说,釉里红和红釉、蓝釉也都是元代始创。艳丽异常,过目难忘——

元 釉里红地白花暗刻牡丹纹玉壶春瓶

元 釉里红划花兔纹玉壶春瓶

元 釉里红地白花暗刻云龙纹四系扁壶

元 釉里红转把杯

草原民族对于鲜艳色彩的追逐,结束了宋代以来制瓷业崇尚玉质的传统。并且通过发达的贸易通路,将青花瓷和各类颜色釉瓷传播到全世界。

元 蓝釉白龙纹盘

除了景德镇窑以外,元代人继承了前朝那些著名的窑址,如龙泉窑、钧窑、磁州窑等,下面等待出场的是元代钧窑,亭亭玉立,惊鸿一瞥——

元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带盖梅瓶

元 钧窑月白釉双耳三足炉

接下来,龙泉窑亮相,看看洗里究竟是几条鱼:

元 龙泉窑青釉塑贴四鱼纹洗

龙泉窑的造型和色彩,几乎是完美的,看到下面这把壶,忍不住要哼唱这样的歌词:“你所拥有的是你的身体,诱人的美丽;我所拥有的是我的记忆,美妙的感觉。”

元 龙泉窑青釉执壶

最后还有,粗犷率性、快意恩仇的磁州窑——

元 磁州窑白地黑花云凤纹四系瓶

故宫藏清代瓷器


世界人民各自发明了陶器,中国先民独自发明了瓷器。中国的瓷器生产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品种繁多、质地优良,历来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称颂和喜爱。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续写了灿烂的陶瓷文化,尤其在“康雍乾”时期,陶瓷烧造技艺达到了前所有未的高度。盛世藏友为大家整理了故宫博物院藏的精美的清代瓷器,赶快欣赏一下吧!

青花花鸟纹盖罐

清顺治

高47cm口径20.6cm足径20.4cm

罐直口,短颈,丰肩,圆腹,腹下渐收,砂底。伞形盖。罐通体以青花装饰,盖面绘牡丹、竹、菊图案,颈部饰倒垂的变体莲纹,颈肩交接处平行细线两周。器身一面绘一只长尾雉鸡独立于山石之上,仰首翘尾,似高声鸣叫;雉鸡上方盛开着两朵饱满的双犄牡丹花。罐的另一面绘有竹雀纹。

此罐胎体洁白,造型敦厚端庄,釉面光润,白中微微泛青。纹饰生动活泼,充满生机。青花蓝中泛灰,有水墨画之效果。由于顺治朝青花器传世品较少,因此,这件花鸟盖罐显得分外珍贵,是研究顺治朝瓷器的重要实物资料。

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高5.2cm口径11cm足径4.4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内施白釉,外壁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装饰。足内施白釉,有胭脂彩双方栏“康熙御制”图章式款。

珐琅彩瓷器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时,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

康熙朝珐琅彩瓷器多以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以各色珐琅料描绘各种花卉纹,其色彩、绘画、款式皆同于当时的铜胎画珐琅器。此碗在宝石蓝地色的衬托下,以紫红、金黄、草绿色绘就的缠枝牡丹显得格外娇美,具有康熙朝珐琅彩瓷器的典型特征。

黄地珐琅彩梅花纹碗高

6.2cm口径12cm足径4.6cm

碗口微外撇,弧壁,圈足。内壁白釉无纹饰。外壁施黄彩地,纯净无瑕,上绘梅花一株,虬枝横斜,红、白两色梅花娇美艳丽,一侧题五言诗:“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诗句上首署篆印“先春”一方,下首有“寿古”、“香清”二印。底足内蓝料彩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珐琅彩瓷自清康熙晚期创烧后一直被视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深受历代皇帝的珍爱。雍正时,珐琅彩瓷的烧制更为皇帝重视,烧制时往往要秉承御旨,在怡亲王的主持下,分别于清宫造办处、圆明园造办处及怡亲王府三处设窑烧制。其绘画多出于清宫如意馆画师之手,精妙绝伦,形成了融诗、书、画为一体的艺术风格,使珐琅彩工艺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此碗仍沿用了康熙珐琅彩的色地装饰手法,与绘画相结合,设色艳丽,绘画精细。

五彩蝴蝶纹瓶

高44cm口径12cm足径13cm

瓶撇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通体白釉五彩装饰。颈中部绘如意头纹、锦地朵花、圆点纹各一周,颈、肩相接处绘锦地如意纹一周,肩下至足部绘飞舞的彩蝶,间以蜻蜓,外底青花双圈内绘灵芝。画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彩蝶三五成群、或聚或散的景致,极尽写生之妙。

康熙五彩是清代彩瓷中的名品,享有极高的声誉,素有“康彩恢奇”、“康熙彩硬”之品评,与后来具有柔和感的粉彩迥然不同。由于五彩采用单线平涂法施彩,彩料浓艳深厚,透澈莹亮,彩烧温度较粉彩略高,画面给人以艳丽、坚硬的感觉,因而又有“硬彩”之称。康熙以后,随着粉彩瓷器的盛行,五彩瓷器少有生产,且康熙五彩往往被作为摹古的对象,故康熙五彩又被称作“古彩”。清末寂园叟《陶雅》曰:“康窑彩画,往往官窑不如客货,亦一奇也。官窑力求工细,下笔不肯苟率,自奇所长。客货信手挥洒,老笔纷披,时或有独到之天趣,令人不可方物。”“客货”即民窑烧造的器物。

康熙五彩瓷器造型丰富多样,特别是大件的凤尾尊、棒槌瓶、梅瓶、玉壶春瓶、观音尊、油槌瓶等,均以古朴、凝重、挺劲见长。其装饰题材极为丰赡,且多“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此瓶满绘蝴蝶,“蝶”与“耋”谐音,“耋”意为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以“百蝶”寓长寿之意。

康熙五彩蝴蝶纹瓶以斑斓的色彩、细腻的画风描绘出人们喜闻乐见的图画。每只蝴蝶的姿态和敷彩均不相同,有的采用青花加彩使图案具有立体效果,有的在绿色蝶翅上点缀黑彩鱼子纹,还有的在蝶翅的红色斑纹上施以熠熠生辉的金彩。青花与釉上红、黄、蓝、褐、黑、紫、绿等诸彩相结合,整个画面五色缤纷,光彩夺目。

康熙五彩以加施黑彩、金彩者为上品,此件蝴蝶纹瓶从施彩到绘画都颇具代表性。

郎窑红釉观音尊

高45.5cm口径12.7cm足径14.4cm

尊撇口,短颈,圆肩,长敛腹,近足处外撇,圈足。外施红釉,里口和底部施苹果绿釉。

此器风格朴实,造型端庄规整,釉色红艳光亮,是康熙时郎窑红釉瓷器的典型作品。

郎窑红系以康熙时江西巡抚郎廷极的姓氏命名,实乃仿宣德红釉,但比宣红釉更鲜亮,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质光泽,绚丽夺目,是我国名贵的铜红釉中呈色最鲜艳的一种。郎窑红的特点是釉汁厚,釉面除大片纹外还有不规则的牛毛纹,器物胫下部至底边由于釉汁的流垂凝聚而近于黑红,器物口部釉薄露骨,多呈粉白、淡青或浅红色,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郎窑红以铜为着色剂,在1300℃以上的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传统的郎窑红对烧成气氛和温度要求很严,烧制一件成功的制品十分困难,所以又有“若要穷,烧郎红”之说。

天蓝釉兽面纹螭耳尊

高22.5cm口径11.9cm足径11.7cm

尊口微撇,口、足径度相若,圆腹,圈足外撇,颈部两侧对称置螭耳。里施白釉,外施天蓝釉,通体饰仿古铜器纹饰夔龙、夔凤、饕餮、回纹等。底白釉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尊造型浑厚、端庄,釉色晶莹淡雅,反映出康熙时瓷器制作工艺已相当成熟。

属于高温颜色釉,从天青釉演变而来,创烧于清康熙年间,色调似天空之蔚蓝色,故称“天蓝釉”。天蓝釉含钴量在1%以下,釉里的铜、铁、钛等金属元素对呈色均有影响,其呈色之稳定可与豇豆红媲美。

豇豆红釉菊瓣瓶

高20.3cm口径5.2cm足径4.2cm

瓶撇口,细长颈,圆肩,肩下渐收,圈足。因近底处凸雕一周细长的菊瓣纹,故称菊瓣瓶。通体施豇豆红釉,釉色滋润淡雅,呈现出深浅变化的粉红色,其间夹杂少许绿色苔点。口沿露白色胎骨。底部施白釉,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

红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最早出现于唐代的长沙窑。元代始成功地烧制出红釉器物。明代永乐、宣德时烧制出著名的“宝石红”釉。清代康熙时,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先后烧制出郎窑红、豇豆红和霁红。其中以豇豆红的烧制难度最大,在淡雅的釉色中有万千变化,人们赞其“绿如青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

豇豆红釉因烧制困难,故基本无大件器物,主要有瓶、太白尊、小盂、洗等文房用具。此菊瓣瓶釉色明艳匀净,是豇豆红釉中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

豇豆红釉是创烧于清康熙时期的名贵的高温铜红釉,因其呈深浅变化的粉红色,有时掺杂绿斑或色晕,恰似豇豆色泽,故名。又有“桃花片”、“美人醉”、“娃娃脸”等美名。

孔雀绿釉花觚

高27.5cm口径19.9cm足径7.5cm

觚侈口外撇,颈部细长,长胫,近足处外撇,圈足,无款。通体施孔雀绿釉,开细碎纹片,颈、腹及腹胫相接处各刻弦纹两道。

此觚造型仿古铜器,装饰简洁,釉呈青翠色,釉面玻璃质感强,是一件精美的陈设瓷。

一种呈色翠绿透亮似孔雀羽毛的低温色釉,又称翡翠釉、吉翠釉,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以铜为着色剂,釉色有深、浅两种。明代正德时期孔雀绿釉的烧制达到鼎盛阶段,色泽青翠鲜艳。清代康熙年间孔雀绿釉极为盛行,釉色深重葱翠,也有的色浅淡而鲜艳。其釉面薄厚不同,但均开有细碎纹片。

分水亦作“混水”,青花施彩技法之一。在勾好的轮廓线内,用含水量为82-96%的青料填色谓之分水。分水时以兰花头笔吸满料水,依照所画轮廓进行填色,色分深浅,料水也有浓淡。青花料水可分为五种、七种或九种不同深浅的色阶,如同国画的“墨分五色”。

仿成化款青花团凤杯

清康熙

口径9cm足径3.9cm高13cm

杯敞口,体瘦长,圈足。杯身绘三组团凤纹,近底处绘礁石海水纹。足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成化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此杯为清康熙时仿成化款瓷器的精品,胎质细腻,纹饰构图疏密有致,青花淡雅清幽,极富装饰性。

釉里红四鱼纹水丞

高8.3cm口径6cm足径5.3cm

丞敛口,圆腹,卧足,形似钵。内外施青白釉,足沿无釉。外壁饰釉里红游鱼,姿态各异。外底心有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款。

釉里红是康熙时瓷器的重要品种之一。

文房用具之一,用以贮水,器形大多口底相若,扁腹。两晋时期烧制的青釉水丞有蛙式者。唐代越窑烧制青釉水丞,有蛙、蟾蜍式。长沙窑则烧制釉下彩及三彩水丞。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烧制了各式水丞,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天蓝釉、粉青釉、红釉、仿官、仿哥釉等品种。除瓷制外,还有玉制水丞。

斗彩勾莲菊瓣尊

高25.7cm口径22cm足径15.6cm

尊撇口,圆腹,高圈足外撇。整个器型作菊瓣式。器型规整端庄,器外以斗彩绘竖向勾莲花纹,构图新颖别致,色彩淡雅,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雍正斗彩系仿明成化斗彩工艺制作,在纹饰布局、色彩配合及填彩工艺方面都进了一步。其突出表现,一是成功地模仿了成化斗彩鸡缸杯、天字罐等器物,有的已达乱真的程度;二是雍正时期盛行粉彩,突破了以往单纯的釉下青花与釉上粉彩的传统工艺,将釉下青花与釉上粉彩相结合,使斗彩更加清新雅致。以花鸟人物为装饰题材的雍正斗彩,釉下青花勾线,釉上填绘各种色彩,均填彩准确,不出边线,且追求色彩的变化,在一朵花内填以紫红黄绿青等多种色彩,反映了雍正斗彩制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

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始见于明代宣德年间,真正的斗彩则成熟于明成化年间。成化釉上彩一般有三四种,多则达六种以上,色彩较鲜艳。它是以青花料在瓷坯上双勾出花鸟、禽兽、人物的轮廓线,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填入彩料,再入窑经低温烧成。斗彩瓷器以小件杯、碗、高足杯为主,大件瓷器较少。清代斗彩瓷器以雍正斗彩为代表。

蓝料彩山水图碗

高5.5cm口径10cm足径3.9cm

碗撇口,深腹,圈足。内壁无纹饰,外壁一面以蓝料彩绘山水景色,另一面以墨彩题七言诗两句:“翠绕南山同一色,绿围沧海绿无边”。诗句上首钤胭脂彩阴文“寿古”篆书印一枚,下首钤胭脂彩阴文“山高”、阳文“水长”篆书印二枚,圈足内蓝料彩双方框内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

此碗的绘画极精致,在传世的雍正珐琅彩瓷中属上乘之作。特别是碗外壁通体以蓝料彩绘画,画面上峰岭巍峨,松柏苍翠,渔帆点点,山水一色,意境深邃。江水上方空白处题七言诗两句,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据目前所知,在传世的雍正珐琅彩瓷器中,通体以蓝料彩绘画的瓷器,除故宫博物院有收藏外,仅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蓝料彩山水图碗与蓝料彩山水图盘两件,另在日本出版的《陶瓷全集》中曾见到一件蓝料彩山水茶壶,收藏在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

粉彩钟馗醉酒像

清康熙

高16.8cm底长29cm。

钟馗依山石而坐,头戴黑色软冠,身穿朱彩描金海水云龙纹蟒袍,腰系黄色丝带,足蹬白底黑靴。他左臂倚着一仿宋官窑酒坛,右手持杯,两眼微闭,醉意朦胧,自得其乐,背后有一红蝠纹瓶。山石后侧刻阴文“康熙年制”四字楷书款。人物生动传神,釉彩浓淡相宜,华美自然。

自古以来,钟馗多以狰狞可怖的面目示人,常手持利剑,捉拿妖魔鬼怪。后来,钟馗逐渐演变成为迎富、纳福的吉祥神人。此瓷像的塑造风格与传统的钟馗形象不同,更富有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其醉态使人觉得和蔼可亲,诙谐可爱。彩瓷中的塑像以三彩居多,粉彩少见,钟馗像更为稀有,此件为康熙彩瓷中的珍品。

此像在清宫内长期被尊为库神,享受供奉,清晚期曾流出宫廷,后被发现于隆福寺一古玩店,又被迎回紫禁城。

粉彩八桃天球瓶

高50.6cm口径11.9cm足径17.7cm

瓶直颈,腹硕圆,圈足,俗称天球瓶。胎体洁白,釉质粉润如雪,胎釉浑然一体,修胎极为规整。用粉、绿、白、褐等色,采用没骨画法在瓶体上绘出浓淡相间、层次清晰而富有立体感的桃树、月季各一株。桃干茁壮,枝头结蟠桃8个,果实饱满,枝叶葳蕤。树旁衬月季,轻盈俏丽。瓶底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此瓶造型秀美,花纹疏朗,清新悦目。硕果娇花在细润晶莹的白地衬托下华而不俗。

画面内容含“蟠桃献寿”之意。粉彩八桃天球瓶是雍正年间杰出的彩瓷器,也是景德镇窑优秀的陶瓷作品,它代表了当时制瓷业高度发展的工艺水平。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方法一:请点击右上角或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方法二:如果您想每天接收我们的资讯,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并关注我们---------古董文物鉴定、拍卖、交易、征集(香港、大陆欧美等全球拍卖)金牌艺术品经纪人马经理:159-6266-9577送拍邮箱:[email protected]本站微信公众平台欢迎您的关注

传承中华文化,开发历史价值微信订阅号:mjj199312名称:时间里有价值

故宫馆藏元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鉴赏


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元,通高41cm,口径15.5cm,足径18.5cm。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附狮纽伞形盖。胎体上薄下厚,胎质细腻。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通体青花釉里红纹饰。罐盖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回纹各一周。罐身近口沿处绘青花缠枝花纹、卷草纹各一周。肩部绘下垂如意云头纹,云头纹内绘青花水波纹托白莲,云头纹之间绘折枝牡丹纹。腹部四面堆塑双菱形串珠开光,开光内镂雕山石、牡丹、菊花等四季园景,以釉里红绘山石、花卉,青花绘花叶,纹饰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饰青花折枝莲花,与肩部云头纹相对应。近底处绘卷草纹及变形莲瓣纹,莲瓣纹内绘倒垂宝相花纹。

此罐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造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了绘、镂、塑、贴等多种技法,特别是镂花装饰在元代瓷器上较少见。青花、釉里红在作品中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整体形成一种气度雍容而又花团锦簇的艺术效果。

青花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呈色稳定;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极易挥发,因此对窑室的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元代景德镇工匠创造性地将二者珠联璧合地施于同一器物上。这一新的釉下彩品种的出现,是元代瓷器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载入史册的藏品,教科书式的器制及工艺,它是物化的历史。

故宫南北朝莲花尊瓷器


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439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

北朝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其创造的艺术价值,后期基本没有达到或超过。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为胡汉融合的朝代。北魏皇室多为鲜卑族。著名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还有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就是北朝开凿的艺术珍品。目前在国内国际上影响深刻,罕有匹敌。(敦煌石窟,笔者亲见,,如果不是因为敦煌遗书赫赫有名,只就石窟艺术而言,是远远比不上云冈和龙门石窟的。三大石窟,笔者都亲自专门探访过)

北魏孝文帝,是一代明君。他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士族联姻,又参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这些改革都大幅度加快了魏晋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和社会进步。

后来,统一中国的隋唐二代,隋文帝杨坚是北周重臣。唐高祖李渊是隋的重臣。其实二人血统都带有鲜卑民族的成分。鲜卑民族在南北朝之际溶于汉族,这也是唐代文化为什么包容并蓄,博大精深的根本原因。(皇帝本身很有可能就是胡人血统)

代表北朝瓷器的,是一种叫做莲花尊的器物。我们以故宫藏的两座莲花尊来看看北朝瓷器。

青釉莲花尊,北朝,高67cm,口径19cm,足径20cm。

尊侈口,束颈,腹部硕大,腹下渐收,圈足外撇。釉色青绿。周身遍布纹饰,以莲花为主题。从口部到颈部的纹饰以弦纹分隔为三层,最上一层贴印6个不同姿态的飞天,中间一层饰宝相花纹,下层贴印团龙图案。颈肩部饰6个条形系。腹部装饰上覆下仰的莲瓣,上部覆莲分为三层,层层叠压,依次延伸,其中第三层莲花瓣尖向外翘起,第二层与第三层莲瓣之间贴印菩提叶一周。下部仰莲分为两层,莲瓣丰满肥硕。足部也堆塑覆莲瓣两层。

这是1948年河北景县北魏封氏墓群出土的四件青釉仰覆莲花尊之一。形体高大,气魄雄伟。它综合了雕刻、刻划、模印贴花等装饰方法,特别是腹部,采用堆塑的手段,以仰覆的莲花瓣吻合而成,叶脉清晰可辨,将莲花完整、丰腴的姿态在这一仰一覆之中完美地表现出来,既是装饰,又是器身结构的一部分,毫无牵强之意,同时也避免了纯粹摹仿自然的作法,是装饰艺术的成功之作。

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这件仰覆莲花尊使用了飞天、宝相花、菩提叶、莲花等佛教装饰题材,反映了佛教艺术对北方陶瓷的影响。

青釉莲花尊,高67cm,口径19cm,足径20cm。

尊撇口,长颈,鼓腹,高足外撇,肩、颈有6个条形系。通体纹饰达11层:颈部饰纹3层,自上而下为飞天、宝相花兽面及蟠龙,以凸弦纹间隔;腹部为器物装饰的主要部分,由6层莲瓣组合而成,上覆下仰,瓣尖向外卷起;胫部亦饰覆莲瓣两层,瓣尖亦外卷。器物通体施青绿釉,圈足内深厚,素胎无釉。

此尊为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四件莲花尊之一。器型高大,气魄雄伟,纹饰华缛精美,集贴、印、堆塑、刻划、模印、浮雕等多种装饰技法于一体。装饰题材莲花、团花、飞天与佛教艺术题材吻合,反映了佛教艺术对北方陶瓷的影响。经过化验分析,其胎、釉组成具有北方青瓷特点,该尊为北方青瓷的杰出代表作。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北朝瓷器的几个特点很值得注意:

第一,器型高大,两件莲花尊都在60厘米高以上。同时期的南方南朝越窑青瓷很少这种大器。从一方面反应出北朝统治者游牧民族的大器,粗犷的性格特征。

第二,佛教意味浓厚。北朝崇佛,佛教文化在皇室的倡导下极为盛行。贵族多有倾家荡产来供佛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这种例子多见。还有一种艺术品,以北朝为冠,就是石雕佛像和小铜佛(俗称板凳佛)。山东出土一批窖藏石佛像,极为精美,委实罕见。北朝的佛教艺术品在国际古玩收藏市场上,名声赫赫,几乎与周鼎商彝,宋元古籍,五大名窑等肩。

第三,北朝瓷器多以堆塑,像生为主要装饰手法。青釉相比南朝,胎釉结合程度好,不易剥釉。应该说,其制瓷工艺水平远高于南朝(南朝越窑青瓷很多都只能算是炻器,并不是真正的瓷器),白瓷最早也发源于北朝。所以,北朝青瓷在瓷器史上地位崇高,收藏研究价值也非常高。惜真品太少,研究者不多。很难形成市场热点。

珍藏异国的中国瑰宝 看土耳其馆藏的元代青花瓷


和英文中的China带有中国和陶瓷双重含义一样,土耳其语中的cini也带有这两种解释。然而,和西方博物馆中中国瓷器大多是掠夺而来的不同,位于欧亚大陆交界处伊斯坦布尔的土耳其托普卡比皇宫,则用丝绸之路贸易而来的馆藏数量世界第一的元代青花瓷诠释了土耳其人对于中国陶瓷的珍爱。

青花瓷是在元代中后期的景德镇开始大量出现的,并迅速取代了青瓷的统领地位。然而,进入明代后,元青花独特的形制和纹饰便神秘地消失了,此后500年间,人们几乎对它一无所知。到了1956年,美国学者波普发现了土耳其托普卡比皇宫藏有元代青花瓷器40件,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世界第一。而在他的结论出现后,人们便都不禁要问,为什么现存于世最精美的元青花不见于它的烧造国中国,而是出现在遥远的伊斯兰国家的皇宫中?

解答这个问题成为了中国陶瓷界三代人的心愿。中国古代陶瓷研究会前会长冯先铭生前曾说,研究中国陶瓷不去看土耳其馆藏的中国瓷器,对一名陶瓷学家来讲是一件死不瞑目的事。冯先生的老师、著名陶瓷学家陈万里先生也表达过类似观点。现为牛津大学考古系博士的蒋奇栖女士则继承了这两位老先生的遗志,用了八年时间促成了二十一世纪初一场历史性的考察。

如今那场考察已经过去了八年,但蒋女士仍然记得当时在北京召开“赴土耳其考察论证会”时的场景:“当时著名陶瓷专家李辉柄先生代表大家总结发言时就说,不去土耳其我们死不瞑目。当时大家都很激动,特别是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专家,北京市文物局的梅局长也被感动了,很快就决定来实现我们的夙愿。”

那是在2001年3月29日的清晨,考察团一行踏上了伊斯坦布尔的土地,当他们来到托普卡比皇宫时,刚刚还是游人如织的陶瓷馆,立刻因为中国专家的到来而关闭了。原来,馆长莎曼女士特意为中国专家闭馆三天,并将40件元青花藏品一一调出。在幽静的馆内,专家们不时发出惊呼和议论:中国的古瓷研究终于补上了土耳其托普卡比宫这一课。蒋女士还向笔者介绍了考察中一个小细节:“本来双方约定只能土方人员拿瓷器,中方人员不能上手。但当馆长莎曼女士亲自捧出第一件中国元代青花大盘时,全场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人们太激动了,能够有机会将它们抱在手里是我们每个陶瓷研究者的最高梦想!莎曼女士微笑默许了,于是每位专家都开始亲手抚摸这些瓷器。”

在这次考察中,这些元青花实物也让专家们大跌眼镜。蒋女士介绍说,本来元青花鉴定标准为釉是深蓝的和瓷器底部有火石红,然而土耳其的元青花却没有这两点——釉是像清代乾隆时期青花瓷一样又淡又亮的,底部也没有火石红。

另外,这些青花瓷都是专门为出口贸易所设计的,因此带有中西结合的特色。“唐代到元代统治者都很喜欢单色釉,元代宫廷用瓷也是以单色瓷为主,而元代青花瓷很多是为了伊斯兰文化而特别设计的。”蒋女士谈道。比如,一件花卉图案的大盘没有韵散,便是用了“撒蓝”的技法——在画完了纹饰以后,又把钴料喷洒在上面,所以可以感觉到这个器物上面朦朦胧胧有一层蓝色;再如,整个的青花瓷它的装饰很满,器形也较大,这些都很符合当时的伊斯兰文化,表现了他们对青蓝的喜好。

和英美博物馆那些专门用来观赏的青花瓷不同,这里的元青花是作为实用器皿在奥斯曼皇宫里使用的,陶瓷馆的前身甚至就是皇宫的厨房。“它们是吃饭时用的,人们围着青花大盘吃手抓饭。”蒋女士解释道。

考察组一位专家的文章中写了这样一段话,可以作为这次考察的注脚:历史是这样的公平——当中国的精美元代艺术品在战乱中近乎绝灭时,它却由于机缘奇迹般地完好地保存在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成为世界性的文化遗产。茫茫沙漠和涛涛海疆都没有阻挡它们的生存绵延,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也许是有灵性的,它是这么美,以至于历史上出现的任何邪恶都无法彻底毁灭它们。

淮安市博物馆藏清代官窑瓷器赏析


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收藏有十余件清代官窑瓷器。这些瓷器原先收藏于北平文物陈列所,后来几经辗转,由南京博物院调拨给淮安市博物馆。这批官窑瓷器主要由康熙、雍正、乾隆朝生产,这正是清朝官窑陶瓷生产的顶峰时期,也是我国制瓷工艺史上的一个高峰,无论是造型、釉色、彩绘、制作工艺等方面均达到了较高水准。

清康熙青花云鹤八卦瓷碗

清康熙青花云鹤八卦瓷碗

此碗口径14.1厘米,底径5.5厘米,高7.2厘米。碗外壁腹中部绘一圈伏羲八卦方位图,分别是乾、兑、坤、离、巽、震、艮、坎八个卦象,其中间以四只翔鹤和四朵袅袅上升的云气纹。碗腹下边绘一圈海水,八座仙山由海底涌出。碗心描画团花海水纹。圈足内以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双圈。

康熙青花即一般所说的翠毛蓝,发色十分鲜艳,有浓翠的感觉,浓淡深浅层次丰富。翠毛蓝只出现在康熙朝青花瓷上,被誉为青花中的神品。

清雍正霁红瓷盘

此盘口径20.7厘米,底径13厘米,高4.5厘米。盘内外施深红色釉。圈足内挂白釉,书“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双圈款。

康熙时期名重一时的郎窑红和豇豆红,到了雍正朝已趋没落,但传统的高温铜红釉霁红仍在烧造。该盘继承了郎窑红的一些特点,如色泽深艳,如牛血一般,口沿有被称为“灯草边”的白线,体现了“脱口垂足郎不流”。釉色是一种失透深沉的红釉,呈色均匀,釉如橘皮。霁红与郎窑红、豇豆红都是利用铜作为着色剂,在1300℃的高温中,利用还原气氛烧成。霁红的烧造主要在雍正、乾隆两朝,产量大,制作精美。

清乾隆白地绿彩云龙纹瓷盘

此盘口径18厘米,底径10.5厘米,高4.5厘米。此盘系二次烧成,先通体施白釉,烧成后,以黑料画线描稿,后在线内填绿彩。盘心画一团龙,左边画一龙珠,空白处满绘云气纹。龙造型遒健,神态凶猛,令人望而生畏。盘外壁绘两条虬龙,身体舒展,五爪张开,劲健有力。二龙首尾相顾,形成二龙戏珠的纹样。外底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方章款。整体器型端庄优美,纹饰绘制精美工整,彩料纯正。

清康熙黄地绿彩云龙纹瓷碟

此碟口径12.5厘米,底径7.5厘米,高3厘米。花口,矮圈足。瓷碟内心阴线刻画一五爪龙,身躯四肢伸展,空白处饰花草云纹。值得一提的是,龙的神态显得憨态可掬,非常可爱,在历代龙纹形象中比较少见,与内壁刻绘的体态矫健、怒目叱咤的两条虬龙形成强烈对比。外壁饰七朵折枝花卉,圈足内青花双圈,底款“大清康熙年制”。

黄地绿彩是低温色釉釉上彩品种之一,明永乐朝创烧,一直沿用至清朝,为明、清两代的传统品种。以黄色釉为地,用绿色在锥刻好的暗纹上施以彩绘,这种装饰方法在盘、碗上较为常见。

清乾隆黄地绿彩云龙纹瓷碗

此碗口径14.1厘米,底径6厘米,高7厘米。碗内外施黄釉,圈足内施白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方款。碗心线刻一龙,上施绿釉,龙四肢伸展,张牙舞爪,云气纹置于空隙处,在有限圆形空间内形象密集,与碗内大部空白形成疏密对比,达到一种视觉上的均衡。碗外腹部阴线刻四组团龙和四组云气纹。龙身弯曲成圆形,四足及龙头皆在圈内,一珠在圈口处形成闭合圈。碗下部装饰一圈宽边如意纹。釉色莹润可人,温润典雅,一派皇家气象。

清康熙素三彩瓷碗

清康熙素三彩瓷碗

此碗口径12.5厘米,底径5.5厘米,高5.5厘米。碗内外大量施绿釉,其中间以黄、茄、白釉,各釉色发色明晰,又衔接自然,水乳交融。圈足内施白釉,书“大清康熙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双圈款。

此碗为康熙朝素三彩中难得的一件精品。康熙朝生产的素三彩有两个著名的品种:墨地三彩和虎皮三彩。其中的“虎皮三彩”据《陶雅》云:“以茄、黄、绿三色晕成彩斑,曰虎皮斑也……”其釉面由黄、绿、紫、白色斑块渐次浸晕而成,如同班驳的虎皮,因此称为“虎皮三彩”,传世器物以碗居多,官窑器外底多署六字款。康熙素三彩在清末民初曾被大量仿制,真器釉色薄而润,色斑衔接自然;仿品釉色不正,色斑生硬呆板。

清乾隆斗彩暗八仙瓷盘

此盘口径20厘米,底径10.5厘米,高5.3厘米。盘外壁满绘缠枝花纹,盘底为“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篆书六字方章款。盘中心绘一顺时针法轮,圈内对着法轮两两相对分别绘四对寿桃和菊花。内壁绘道教中八仙手中所持的八种法器,依次是汉钟离的扇、吕洞宾的剑、张果老的鱼鼓、曹国舅的玉板、铁拐李的葫芦、韩湘子的箫、蓝采和的花篮、何仙姑的荷花,俗称“暗八仙”。盘外壁则满绘缠枝花卉纹四对,圈足外围一圈绘吉祥如意纹。整个图案体现了福乐长寿、花开万年、循环往复、绵延不绝的寓意。釉下青花勾勒线条流畅,釉上五彩设色淡雅清爽,釉色透明莹润。

清嘉庆粉彩花卉瓷碗

此碗口径10.8厘米,底径4.5厘米,高6厘米。胎骨洁白,釉水白中显青,给人以晶莹玉润之感。圈足较高,内施白釉,青花篆书“大清嘉庆年制”方款。以粉彩绘过墙折枝花卉图。外壁疏密有致地满绘三棵竹子和一株癞葡萄(别名金铃子),癞葡萄沿竹干攀援而上,在碗腹部蔓延开来,其中部分越过碗口(俗称“过墙”)。所绘青青翠竹,亭亭玉立。碗内外分别绘一彩蝶。画面发色鲜艳,叶、花、蝶用不同颜色在玻璃白上晕染,体现出丰富的层次,极具艺术美感。

粉彩是清初创制的釉上彩新品种,康熙时比较粗糙,至雍正时达到极高的水准,乾隆时色底品种更多,花纹趋繁缛,到嘉庆前期,保留了乾隆瓷遗风,生产的粉彩还有一些精品。

清乾隆素三彩葫芦形贴花龙纹小瓷瓶

清乾隆素三彩葫芦形贴花龙纹小瓷瓶(一对)

瓶口径1.6厘米,底径3.6厘米,高13.2厘米。瓶身以青绿色暗刻纹为背景,浅浮雕三条龙和云、水,分别施以黄、蓝、紫色,清新淡雅。表现手法以堆塑为主,辅以阴线刻划。在不大的器物表面雕划多样纹饰,工艺严谨,技法多样,但繁而不乱,主次分明。

素三彩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素三彩始于明正德年间,清康熙时继续烧制。素三彩瓷其实并不限于三色,但不用红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素三彩”一词首先出现在清末寂园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黄、茄、绿三色之瓷品为素三彩”,其中的“三”表示多数。之后,民国初年的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也提到:“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素三彩”中的“素”可以归结为两种含意:一是使用“素胎”(又称“素烧胎”)烧制,“素胎”是陶瓷生坯没有上釉前预烧的胎,既可增强坯体机械强度,使其在搬运时不容易损坏,又可在上彩釉时不会因浸湿坯体而导致坼裂;一是古代有“红为荤色,非红为素色”之说,素三彩所用色釉以素色为主,故名。

故宫瓷器的收藏与投资


由沈阳故宫与台湾海峡两岸古文物研究发展协会共同举办的《海峡两岸古文物研究发展协会收藏特展》正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这是沈阳故宫第二次大规模展出民间收藏家的收藏珍品。相信大家一定会对这些故宫瓷器有非常大的兴趣。

据介绍,此次展出的99件艺术品精选了欧阳健中、陈冠伟、吕秀桂等8位台湾知名民间收藏家的精选藏品,展品以瓷器为主,还有部分珍贵的印章、玉器及鼻烟壶。

记者在展览现场了解到,此次展出的瓷器多是以元、明、清时期的造型及施釉方式制作而成,它们造型别致、纹饰细腻,浑然于天成,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在展厅中心位置摆放的红色纹饰瓷罐吸引了许多参观者的目光。此器名为“釉里红鬼谷子下山带盖罐”,以铜红料绘纹饰,盖顶饰叶柄状钮,器皿上鬼谷子乘坐于虎豹拉的两轮车上,其旁配有卷草、莲瓣、牡丹等纹饰,其饱满的画面和分明的线条,构成了一幅优美的人物画卷。

主办方之一、海峡两岸古文物研究发展协会理事长欧阳健中表示,希望能够通过此次展览促进两岸文博界的交流,让祖国同胞进一步了解台湾民间收藏家的实力。

据了解,海峡两岸古文物研究发展协会,是台湾一个长期致力于两岸文化交流的民间组织,热衷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并收藏了大量的精美艺术品。

元代青花瓷器鉴别


本文主要以前人研究为基础,主要探讨了元代青花瓷器鉴别中的几个问题。元代青花瓷器在造型、纹饰、胎釉彩、制造工艺等方面都符合当时的时代特色,因而笔者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探讨了鉴别瓷器真品的要素,最后分析了元代青花瓷器仿品的特征。

青花蓝地白花双凤纹菱花口大盘

一、前言

元代青花瓷器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虽然识别起步较晚,但是因其古朴浓厚的造型、明艳的纹饰色彩以及精湛的绘画技法而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然而近些年仿制品越来越多,同时仿制品越来越逼真,导致人们对瓷器真假难辨,造成人们极大的财产损失。

二、元代青花瓷器的鉴定要领

对元代青花瓷器进行欣赏与鉴定,主要从造型、纹饰,胎釉、制作工艺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造型

元代青花瓷器具有与同时代其他瓷器造型风格相同的饱满、硕大以及浑圆的特征,因而能够给人留下朴实、雄伟、庄重的感觉。目前常见的器型主要有大碗、大盘直颈盖罐、玉壶春瓶、梅瓶、盘口瓶、盘口狮钮盖罐、葫芦瓶、四系扁壶、执壶、风流扁壶、花盆、筒炉、盘座、盏托、高足碗、高足杯、鼎,等等。而元代青花瓷器比较多见的造型是八方造型,通常有八方葫芦瓶、八方玉壶春瓶、八方梅瓶、八方执壶、八方盖罐等,体现着时代特色。元代青花瓷器除了要满足当时汉族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外,还具有以下三种特殊功用的器具:其一为满足蒙古人爱喝酒的生活习惯而生产的高足杯与高足碗;其二为了满足伊斯兰国家抓饭的生活习惯而生产的出口到伊斯兰国家的大碗、大盘;其三是出口到东南亚诸国的小件器物,主要包括葫芦瓶、鸟食罐、双系小罐、军持等。

(二)纹饰

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具有主次分明、布局繁密、构图严谨、层次丰富的特征。瓶、罐的纹饰主要呈横向带状分布,具有5-8个层次。层次之间通过钱纹、弦纹、回纹、锦纹以及卷草等辅助纹饰相隔。八方造型器具却与此不同,它主要是通过自身的边棱作纵向分区布置。此外,盘、碗等器物,通常采用同心圆分布的方式,展现出多层次放射状的外观形态,某些器具上还具有回纹、云纹、蕉页的纹理,与时代相符。

元代青花瓷器具有粗放与细腻两种绘画方式,具体表现为白地青花纹饰与青花涂地章留白纹饰,有的器具为了增强装饰效果,还在器具上绘有青料星点以及剔刻花筋叶脉。元代青花瓷器在绘画工艺上的典型特征是线条酣畅流利、笔触细腻。器具绘画上用于装饰的主要有动植物装饰、人物故事装饰、仪器几何装饰等。

此外,在元代青花瓷器上具有一些符合当时时代特色的纹饰,比如蕉叶纹、回纹、莲瓣纹、海水纹、花卉纹、云间纹、云纹、卷草纹、竹石纹、鱼藻纹、钱纹,等等。

(三)元代青花瓷器所使用的青料

元代青花瓷器上图案的典型特征是图案发光鲜艳,同时在浓重处有黑点疵点,闪烁着金属光泽,这种光泽人们常称为“锡光”。如果把瓷器对光斜视,就会发现锡光上移,与周围蓝色区域处于同一平面。这种特征不同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器上的“铁锈斑”,后者瓷器上的铁锈斑常常没入釉内,外观呈现凸凹不平的形状。元代青花瓷器的青料来源史籍并无记载,因而近些年关于青料的来源一直众说纷纭,分歧很大。综合来看,主要有下面三种观点:其一来源于波斯;其二来源于印度;其三来源于远东的蓝色料Smalt而制,而Smalt又必须与锰矿或钴土矿结合使用才能达到描绘青花瓷器的目的。但是笔者认为,当前对元代青花瓷器中青料中钴料的来源并没有深刻的认识,主要是因为对元代青花瓷器所测试的样本数量偏低,当然这也是有客观原因的,然而笔者坚信,随着无损测试技术的应用,这个问题终将被解决。

(四)元代青花瓷器的胎

总体看,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记呈现厚重的特点,通过对其断面以及器底观察分析得出其胎质与明清瓷器相比,不够细腻洁白同表面粗送同时分布着许多细小气孔。通过技术测试发现,元代青花瓷器的胎的主要成分是瓷石与高岭石合理搭配而制。而高岭石的使用加大了瓷器中三氧化二铝的含量,进而加大了烧成概率,同时瓷器整体强度提升降低了变形,这些都是烧制大器物的基础。

(五)元代青花瓷的釉

元代青花瓷的釉主要呈现白中闪青色。通过科学测试发现,它不同于以往的青白釉以及卵白釉,主要表现在化学成分方面,其釉中氧化钙含量比青白釉低而比卵白釉高,而氧化钠与氧化钾的含量却比卵白釉低而比青白釉高。

(六)元代青花瓷器的工艺特征

其一,器具的表面特征多数为砂底无釉,玉壶春瓶除外。

其二,对于瓶、罐、壶来说,都是通过先分段成型再进行粘结,从外观来看,接痕明显。

其三,圈足出现扭曲,常常有斜削修足的现象,而且底部含有鸡心状凸起。

其四,器具的外底部出现不规则的釉斑,这种釉斑是施釉过程中工匠粗心洒在上面的,因而导致每个器具的釉斑都呈现不同的形状。

其五,在器具底部露胎处常出现疵点。

其六,对于梅瓶而言,其颈部大都呈梯形。

(七)元代青花瓷器款识

多数的元代青花瓷器都不署款,除了个别瓷器如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元代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具有原创的署款外,其他瓷器的教识多是后人添加上去的。

三、常见元代青花瓷器仿品

虽然元代青花瓷器做工细腻、外形精美,但是国人对其仿制大概在30年前开始,原因有二:其一人们对元代青花瓷器认识相对晚;其二,清代皇宫藏品中并没有元代青花瓷器样品。

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由著名瓷器生产基地景德镇市东风瓷厂与陶瓷馆开始协作进行元代青花瓷器的复制,他们通过使用手工制瓷的方式,以原物为模型,在纹饰、胎釉彩、外观造型以及烧制工艺上进行模仿,经过两年的努力,仿造出多种盘、瓶、炉、罐。成品经过瓷器专家鉴定,认为这种仿制品基本保持当时的艺术形式以及反映当时的时代特色,足可乱真。但是如果以发展的观点看这些仿制品,则可发现这些瓷器精美度要高于真品,主要原因可能是人们在仿制过程中为了追求一种精美工艺品并不追求逼真导致的。此后各种仿品也层出不穷,但是仿制质量也参差不齐。

当前对元代青花瓷器的仿制主要出现三种形态:其一照葫芦画瓢;其二别出心裁;其三画蛇添足。

所谓照葫芦画瓢是依据真品,仿制出外型上基本一致的瓷器,这也的风险是古玩市场上最多见的一种仿制方式。

所谓别出心裁是依据真品,一部分仿制真品,一部分自己创造。比如在造型上进行仿制,在纹饰上别出一格,或者纹饰上相同而在造型上别出一格。

所谓画蛇添足是依据真品,依葫芦画瓢作出仿制品,然后再加上一些别的成分,比如常见的把元代其他陶瓷中的款识移植到元代青花瓷器上。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鉴别分析发现,不管是从纹样方面还是从造型方面看,元代青花瓷器都符合当时的时代特色,当前的仿品无论再怎么逼真,都无法仿制出像真品一样传神的工艺品,仅仅追求形似,是无法从内在体现当时的时代特色的。此外,在元代青花瓷器鉴别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鉴别技术获得了长足进步,因而利用现代鉴别技术去鉴别瓷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鉴别的难度,进而提高了真品收藏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