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高古瓷器鉴别老 > 导航 >

古釉和老泥成陶瓷业香饽饽

古釉和老泥成陶瓷业香饽饽

高古瓷器鉴别老 古代金红釉瓷器

2020-12-10

高古瓷器鉴别老。

河南的古釉花瓶、宜兴的老泥壶、台湾的岩矿茶具……近年的高端陶瓷市场,陆续出现了一些收藏者从未听过的“新概念”。南方日报记者调查发现,一件当代艺人用宋代出土古釉柴烧的梅瓶,动辄开价10万元,而一把原矿老泥制作的紫砂壶,卖价亦可以是新泥料作品的几倍,而打上了养生概念的老岩泥茶具,从几年前就开始风靡内地市场。

“其实,采用古釉和老泥等珍稀原材料,无非是想通过传统的烧成方法和工艺去追求与前人比较接近、原汁原味的陶瓷艺术效果。”古釉陶瓷“发烧友”卫晓峰告诉记者,当前是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每位收藏者都可以有自己独立的审美标准。“艺人的做法只不过是对大众的一种美学建议,也可能存在个人的主观性,至于这样做好不好,则需要收藏者自己去判断。没必要过多炒作。”

资源稀缺无力支撑商业化

在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颂韵楼,卫晓峰拎出一麻袋宋代出土的古釉料来给记者看。

数年前,他在收集古瓷残片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批珍贵的“老东西”。一家当地人在拆完自家的老房,正在打地基准备重建一栋楼房的过程中,挖出了少量古瓷残片,于是问卫晓峰是否感兴趣。卫晓峰马上来到现场察看,在古瓷片的周边,还埋有一些与普通泥石很不一样的东西。直觉告诉他,这里古时很可能是一个废弃的窑厂仓库。卫晓峰二话没说,便把这些看似黑不溜秋、实际混合着不同颜色的“碎石”带回家里继续研究。后来经过多位专家的确认,这是一批在地下埋葬了七八百年的古釉。

记者拿了几块放在手里,发现手感与普通的矿石没什么两样,有所不同的是,它们虽然在地下埋了那么久,身上仍能看到明显的火烧痕迹。

“当代匠人烧制瓷器,仍然习惯先把釉料放进窑炉里边高温烧一遍,然后再放起来备用。”卫晓峰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将来的釉烧成色更加稳定。

近两年来,卫晓峰投入巨资聘请专业陶瓷艺人进行实验,把自己的所得用传统的工艺研磨成釉料,然后依照不同的配方来试烧,“逐步有了一些意外的收获,先后烧出了天青、月白、钧红等与古瓷器完全一样的釉色”。

“古代的师傅不像当代匠人有那么多精密分析仪器和其它高科技手段的辅助,因而在釉料的选择及配方的研发方面,全凭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代代相传的试错经验,很多釉料的发现和釉方的形成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著名古陶瓷收藏家冯玮瑜看来,在陶瓷工业发展早已进入历史新高度的今天,一些当代艺人仍痴迷于用古釉、老泥来生产陶瓷作品,甚至不惜成本去恢复柴烧等传统烧成方法,目的无非是想尽一切办法去还原古瓷器身上特有的那种偶然性、不确定性的朦胧美。对专业的玩家来说,只有这样的陶瓷作品才韵味悠长,也更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旨趣。“从收藏价值上来讲,越难得的东西,也往往会被看得越珍贵。”

实际上,不管是在北方汝窑、钧窑、定窑,还是在南方的景德镇、福建、广东等一些有老窑传统的地方,有条件的艺人都在尝试在材质和烧成工艺上追求与不同瓷种所属年代原汁原味的东西。而河南的神垕镇和江西的景德镇,还形成了国内最大的两个仿古瓷制造重镇。

不过,冯玮瑜认为,真正的古釉、老泥是非常稀缺的原料,即使对经验丰富的仿古师傅来说,也不可能是一种常规的生产原料。现在市场上一下子蹦出来这么多,多数只是一种商业营销概念和噱头,收藏者必须打醒十二分精神,否则很容易就上当。

卫晓峰也认为,少量的出土古釉支撑不了“大规模的商业化”,听起来就像拍卖市场上50年“茅台酒”一样。

无意中得到这批古釉,也曾经让卫晓峰一度“感到非常烦恼”。

尤其是在卫晓峰试烧出天青、月白等古釉色后,三天两头就有一些仿古师傅通过身边亲友的介绍找上门来,希望能够高价买一点原料回去研究。“别人愿意高价来买我的东西,我心里其实很明白他们想做什么。仿古本身并没有错,也可以理解成是当代艺人努力学习古人烧成方法的一种手段,但是,对于一些不请自来的陌生师傅,我们也很难去判断他们,到底是想用这些古釉来进行研究和学习,还是生产高仿成器来欺骗买家。”卫晓峰坦承,原料和配方是仿古行业必须首先攻克的两大难题,对于掌握了古陶瓷烧成工艺的艺人来说,若再得到一些传统的釉料,对于他们的高仿生意来说无疑是如虎添翼。“我不想助纣为虐。”

原矿成色难改用化工颜色剂配釉

事实上,中国陶瓷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在发展鼎盛期,窑口体系非常庞杂。除了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景德镇窑、耀州窑、磁州窑这“八大名窑”外,还有龙泉窑、建州窑、吉州窑、铜官窑、越窑、石湾窑等众多享誉国际的窑口。到了当代,以仿烧和复制上述古代窑口经典陶瓷工艺的匠人,依然有着一个数量庞大的人群。在北京潘家园、广州的荔湾和芳村,仿古瓷是最热销的品种。

古往今来,每一个窑口的兴起,都与当地的资源条件和环境有关。每一个瓷种的产生,都与当地特殊的胎土和釉料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譬如神垕,其烧制钧瓷的胎料主要是本地和周边盛产的西寺土、罗王土地、皮沙石、黑毛土、青碱、北乡土,而釉料主要包括黄长石、白长石、红长石、本药、方解石、萤石、铜矿石等。

据卫晓峰介绍,早在宋代中国陶瓷生产已经进入鼎盛时期,那时的科技发展其实还很落后,并没有像今天这么先进的化学分析仪器。因而,用什么胎土来造型,以什么矿石来磨粉配釉,可以烧成什么样的颜色,当全属经验科学,必须靠匠人们不断去试错和总结。“传统的釉料加工,筛选、砸碎、研磨,整个过程都依靠手工来完成,甚至不允许用铁质工具。在烧成阶段,更是把所有命运交给了火和土。可见,要得到一件造型、色泽都很完美的瓷器,是非常困难的,有很多的偶然性。”

由于原矿釉料资源逐步枯竭,而用传统的工艺方法来实现古代经典瓷器的美学效果非常困难,一些匠人在利益驱使下,转而另辟蹊径,用所谓“科学的新工艺”来满足收藏者的高要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艺人在摸透了古人的配方后,逐步开始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原料来配釉,以加快烧成速度、提升成色效果。钧瓷专家雷勇也透露,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山东、广东已经开始经销商直接供应色料,需要哪种釉色就供应哪种色料。“但是,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这种合成色料,却已经失去传统钧窑瓷器使用矿物质原料所产生的窑变、乳光、玉质之美,退化为固定色釉的低档彩瓷境地,毫无传统钧瓷的美学意涵。”

近年来,受市场利益驱动,化工料、颜色剂等人工合成的胎土和配釉原材料大举入侵陶瓷业。有的匠人为了降低陶瓷的烧成温度、提升釉体成色效果和光泽度,不惜使用碳酸钡等有毒物质来作为陶瓷的成色原料,严重损害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记者近期走访陶瓷市场,也经常发现售价低廉、用颜色剂烧成的瓷品。譬如在广州华林市场、广州茶博会,几十元的花釉杯子、一百元的天目油滴盏比比皆是。“商家摆售的低价天目盏,比博物馆的还漂亮。仿烧宋代那种曜变、兔毫和油滴纹路的天目,至今仍是业界公认的难题,现在却成了满大街都是的便宜货。你只要动动脑就知道怎么回事。”收藏家高鹏飞意味深长地说。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新中国陶瓷:稀缺、精美、珍贵 成为收藏界的香饽饽


中国江西网讯在2013年北京匡时春季拍卖会上,张松茂于上世纪50年代创作的粉彩《梅花书屋》雪景图茶壶拍出115万元的高价;章鉴一件同时代的陶瓷作品也拍出88万元的高价。近年来,“新中国陶瓷”越来越受业界关注。去年年底,为展示新中国陶瓷的独特魅力并进一步探讨其艺术价值与历史地位,九江举办了“盛世华章——辉煌灿烂的新中国陶瓷艺术展”,同时举办首届新中国陶瓷艺术高峰论坛,特邀的实力收藏家、新中国陶瓷研究专家、学者等参加了论坛。如今,“新中国陶瓷”已成为收藏界的“香饽饽”。

新中国陶瓷受热捧

陶瓷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作品里面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的诸多元素和诉求。陶瓷研究和收藏家张迎春说,现在所说的新中国陶瓷,一般是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这近30年创作的陶瓷艺术品。

据介绍,在九江举办的“盛世华章——辉煌灿烂的新中国陶瓷艺术展”上,从全国各地调集的300余件新中国陶瓷精品,充分展现了新中国陶瓷的最高成就。陶瓷艺术家周国桢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创作的作品——瓷雕《芭蕾舞》,表现了舞蹈家在芭蕾舞中的窈窕轻盈,当时在景德镇是一项创举。艺术大师王步于上世纪60年代创作的《竹石八哥图》青花瓷板,淡雅清新,以脱俗气质引人注目。

稀缺精美珍贵

张迎春说,衡量一个收藏品种是否具有收藏与投资价值,就看这个收藏品是否具备“稀缺、精美、珍贵”的特点,而新中国艺术陶瓷就完全符合这六个字的要求。所以,新中国陶瓷概念一出来,立即受到业界广泛关注。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前后跨度30年左右。其中“文革”耽误十年,新中国艺术陶瓷实实在在的创作、生产时间只有20余年。从现存精美的艺术陶瓷作品分析,这一时期优秀的陶瓷艺术创作者不足百人,产量不会很大。那个时代,艺术陶瓷主要是供出口创汇,用作国家、政府对外交往的礼品,以及各美术馆、博物馆、高档宾馆等重要场所展览陈设用,留存在国内、散落在民间的非常少。

再加上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对的生产和发展非常重视。景德镇的陶瓷在胎、釉、彩料选用和加工上舍得下成本,组织人员攻关克难,取得许多技术上的突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代表了当代最高水平

自商代原始瓷出现以来,中国陶瓷走过了漫长路程,直至当代,树立了一座座丰碑。新中国陶瓷具有怎么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呢?

学者认为,新中国陶瓷与历代优秀陶瓷一样,属中国最高水平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其题材具有独特性。讴歌新时代、讴歌社会主义的现实题材,是新中国陶瓷相对历代陶瓷特有的题材,是新中国陶瓷艺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是艺术进步。从艺术上讲,并不是年份越久就越具艺术性,而是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性,谁也取代不了谁,都表达了所属时代的最高水平。比如,新中国陶瓷就有独创的高白、釉下、现实题材装饰方法。

其实,谈论新中国陶瓷,就不得不说“7501”毛泽东用瓷。张迎春认为,“7501”毛泽东用瓷具有很高历史价值,代表了当代制瓷的最高水平,后人很难超越,有可能是空前绝后的“官窑”。此外,新中国陶瓷艺术在国外广泛传播,国际认可度高。新中国陶瓷完全不同于以往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艺术精品,具有独特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必将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隋唐时期陶瓷业的发展


唐三彩凤首壶

杨坚先后兼并了北周和南陈,统一中原,方国号隋,至炀帝而亡。时间不长,但这一时期的陶瓷业却比较发达。这是一个承上(南北朝)启下(唐代)的过渡时期,它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风格的开始。

陶瓷器造型基本上继承了南北朝的风格,又有所变化,更加饱满。从已经发掘出的隋墓里,我们可看到大量质量较高的白瓷

唐代是被公认的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定都长安,洛阳为陪都。在这两个地方都出土了大量唐三彩,艺术和技术上都非常高超,引起了世界注目。

这与当时这两个地方所处的重要政治、经济地位以及当时的厚葬之风密不可分。洛阳地处中原,自古以来人口稠密、文化发达、经济繁荣。

唐三彩杯盘

自东汉、魏、晋、北朝五百年来一直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经济上,它是首都长安连结关东以及东南地区的枢纽。虽然唐代定都长安,但对洛阳地区也极为重视,特别在武则天时,定洛阳为神都,在此地施政达二十年之久。

据史料记载,唐代的河南府是贡白瓷的重要产区,巩县窑、鹤壁集窑、陕县西关窑等窑址都出产白瓷,同时烧造三彩器和彩釉器。

唐青釉砚台

发达的手工业是封建社会商品来源的保障,而兴盛的商业又刺激着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在这一时期得到空前发展。

唐三彩器大多出自墓葬。唐王朝在西安、洛阳一带设有庞大的政治统治机构,大批贵族、官僚聚集于此,生前穷奢极侈,死后厚葬成风。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像马,雕饰如生,风俗影响至普通百姓。

唐三彩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工艺发展的必然产物,它表明古代陶瓷工匠对各种呈色金属原料特性的认识、化学技术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唐花瓷三足盘

带色釉的发现和运用在汉代就已出现,如翠绿、栗黄、茶黄等色釉被广泛使用。到北朝时期,也就是公元世纪初,我国北方就开始有黄釉、褐釉色瓷器的烧造。至晚到北齐,出现了白瓷和彩瓷。

初唐的三彩器以褐赭黄色为主,间以白色或绿色釉,采用蘸釉法,施釉较草率,釉层偏厚,流釉或烛泪状,釉层没有完全烧开,色泽暗淡。

唐三彩马

盛唐时期,三彩工艺明显进步,在器型品种上,除了器皿以外,出现了大量生动的三彩人俑。

这时的三彩釉色润莹,赋彩自然,采用混釉技法,器皿多为内外满釉,色彩有绿、黄、白、蓝、黑等;装饰手法除了刻花、印花外,还广泛使用堆贴和捏塑;装饰内容丰富多彩,花鸟走兽无所不包。

唐三彩刻花三足盘

然而中晚唐时期的三彩制品每况愈下,这一有趣的现象恰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由盛至衰的历史现象。晚唐三彩多为小件,趋于单彩釉,而且釉面单薄,脱落剥蚀现象严重。

安史之乱(公元755年-763年)促使唐朝迅速败落,形成藩镇割据天下大乱的局面。

唐三彩器的烧造一般为两个步骤,即素烧和釉烧。

唐三彩胡人牵骆驼俑

它的胎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红色陶胎,出现于隋和初唐时期一种挂草绿、酱黄色混合釉的红陶制品中,这一品种还不能被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唐三彩。

另一类是白色陶胎,为瓷土烧成,被认为是典型的唐三彩。这种坯体的特点一是吸水性强,使粘接部件牢固;二是可塑性较强;三是素烧后强度较大;四是胎质白,挂釉后釉色鲜艳。

唐白釉渣斗

唐三彩器的烧成温度在800度-1000度左右,坯釉膨胀系数基本一致,使坯釉结合良好。

这一时期的人俑塑造,风格比较明显。一改魏、晋时期秀骨清相的作风,女俑丰满富态,男俑英武得体,形象生动,体现出生活中的情景。

唐代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异常活跃,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加强了对外贸易,海路贸易也日见频繁。

唐巩义窑绿釉小壶

出土的大量胡人俑印证了当时有许多外国人在中原一带生活,他们多从事商业和艺术活动。经常可以见到胡人牵着骆驼,背负着丝绸等货物,形象极其生动。

在伊朗、伊拉克、埃及、俄罗斯以及印尼、日本等国家都发现了大量唐三彩器,说明唐代对外出口贸易的发达。

开始于南北朝时期“南青北白”瓷业布局,到唐代形成较为明显而固定的局面。

唐邢窑白釉罐

从北朝到唐代这一阶段,我国古代制瓷艺术逐步形成了青釉和白釉两个大的系统,它们在后世分别沿着不同的方面各自发展。

白瓷的真正成熟期是在唐代,特别是在唐代中晚期,它已成为一个独立体系,与青瓷分庭抗礼。

当时北方烧造白瓷的区域非常广泛,而河北邢窑最为突出。它与南方越州出产的青瓷交相辉映,形成唐时代陶瓷业的两大主流。

唐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

唐代陆羽在他的《茶经》中用“类银”、“类雪”来形容邢窑白瓷的釉色,其胎、其釉的白度相当成熟。邢窑白瓷在烧成技术上也比较高超,从现有实物来看,没有变型、歪塌等缺陷,制作工艺精细、造型端正,不失为一代名窑对产品要求之严格。

邢窑白瓷除以色白见长外,它另一个特点是朴素少饰,匠师的艺术表现多施于造型之中,器型简洁、质朴、端庄而大气。

唐白釉兔系罐

它所构成的器皿容量大、重心稳、使用方便。这一时期最具特点的器皿是执壶,据考证是由前代的鸡头壶演变而来,是一种酒具,唐人称为“注子”。

此外,黄河流域瓷窑都多烧白瓷,河南、山西、陕西的广大地区都以烧白瓷为主。

唐邢窑白瓷始于隋,盛于唐,衰于元。根据其胎、釉的化学分析,应属于高铅瓷胎,其釉的化学组成,属于CaO──AL2O3──SiO2系统范围。

邢窑的烧成温度一般在1340度左右,个别的高达1370度左右,烧成气氛为还原焰。

唐代手工业产业的空前繁荣,还在于官方的介入,官府设置“将作监”、“少府监”等政府机构,对陶瓷、金工、漆器、染织等进行操控,为统治者服务。

唐越窑青釉四系瓶

这时的越窑青瓷也得到大发展,引起许多文人骚客的瞩目,纷纷吟诗作赋对其倍加称颂赞美。其中陆羽的评价比较全面而得体,他形容越窑青瓷“类玉”、“类冰”,认为是当代最完美的瓷器。

由于唐代的饮茶之风盛兴及朝廷对青瓷的需求量增大,促使唐代的越窑青瓷质量不断提高。

唐越窑青釉壶

尤其是在晚唐时期,形成了以浙江余姚为中心的瓷区,产品胎质细腻,釉层匀净,造型规整,品种丰富。在装饰处理上也是以釉色装饰为主流,以素面为主,形成独特风格。

刻划花装饰以简洁流畅的线条,廖廖数笔就描绘出当时人们喜爱的荷花、荷叶、牡丹花等花卉,绝无繁琐多余之笔。

唐越窑海棠式杯

这一时期在窑炉上普遍有所改善。北方均为馒头窑型,一般为直焰馒头窑或者是在窑底上设置台柱,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原始倒焰窑。

这几种窑形都由火膛、窑室、排烟孔、烟囱四部分组成,火焰流向呈现半倒焰式,依靠排烟孔调节燃气的流量;最大的改进是由原来的冷底窑改为热底窑,使窑内温差大大减小,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南方则以龙窑为主,为节省燃料、增加产量,充分利用空气预热,采取了加长窑身和减小窑床倾斜度的办法,在浙江发现的唐初龙窑残长就达40米,宽1.7米,倾斜度10-12度。

唐长沙窑彩绘花鸟纹注子

唐代已经生产出釉下彩瓷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当时的长沙窑又称铜官窑,是我国最早制作釉下彩瓷的地区之一。

铜官窑釉下彩装饰以斑点彩饰为主,在青釉瓷器上以褐彩或蓝绿彩料点绘成花草纹样。

褐色彩料是以含铁量高的矿物原料为色料,蓝绿彩料是以含氧化铜的矿物原料作色料。

高古瓷成拍场明星 收藏老窑仍需谨慎


时下,中国古瓷拍卖的热点在明清瓷器,但以宋瓷为代表的高古瓷低迷的市场状态正在改变。

湖南省收藏协会副会长卢伯雄分析,高古瓷有上千年的发展史,留存的高古瓷门类繁杂、数量众多。由于高古瓷收藏面临政策阻碍、艺术性难以把握、鉴定较为困难,因此,他建议藏家收藏高古瓷须审慎而行。

热点:高古瓷成为拍场明星

今年香港苏富比春拍推出一件“南宋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以1.1388亿港元拍出。这一价格也成为宋代瓷器历史第三高拍卖成交价;今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估价30万-50万港元的元明哥窑盘亦爆冷以880万港元的高价成交。保利2015春拍,13世纪乾隆御题官窑贯耳小壶以747.5万元成交。

长久以来,国内高古瓷的价格普遍偏低,高古瓷在国际市场上的行情远高于国内,存在“内冷外热”的现象。随着国内藏家、拍卖公司与国际间的接触越来越紧密,国际行情对国内市场影响越来越大,高古瓷在国内的冷遇也正在逐步扭转,越来越多的国内藏家开始将目光投向高古瓷。

分析:高古瓷收藏价值何在

高古瓷又称“老窑瓷器”,在划分上,大家约定俗成地认为高古瓷是指明清以前的瓷器。不过,也有人认为是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各朝所制作烧成的各种瓷器。

高古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它跨越年限达千年,是中国陶瓷史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艺术角度看,高古瓷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含蓄、内敛的美,它不像明清瓷器通过图案色彩等直观元素去表现美感。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高古瓷市场曾有过一段时间的火爆,之后跌进低谷。进入21世纪以来,高古瓷行情看涨,最近几年高古瓷市场有火速升温的趋势。有关专家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内地市场的焦点或将从明清官窑瓷器逐步向以唐、宋、元瓷器为代表的高古瓷转变,高古瓷将是下一轮收藏热点。

建议:高古瓷收藏须审慎

卢伯雄分析,高古瓷收藏面临政策阻碍、艺术性难以把握、鉴定较为困难,因此,高古瓷收藏必须审慎而行。

据称,国内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不允许拍卖,盗掘文物流通更是违法犯罪;允许流通的只有那些历史传承、流传有序的和海外回流的文物。而高古瓷大多是出土文物,目前国内的法律政策使高古瓷进入市场的通道异常狭窄,国内藏家无法大量进入这个领域。

同时,高古瓷多属于生活用器,窑口复杂,留存的高古瓷门类繁杂、数量众多,收藏者在购藏时很难把握高古瓷的艺术价值,也无法了解高古瓷价位的变化规律。专家建议,收藏者应该以出土的高古瓷碎片和残器入手,认识和掌握其时代特征;还要认真研究古代陶瓷发展史,从而提高警惕性和分辨能力。

老窑瓷:吉州窑古陶瓷鉴别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吉州窑,坐落在江西省吉安市,宋时与定、磁、钧、耀、建等窑齐名。吉安古称庐陵、吉州,因吉州而冠窑名。吉州窑是一个窑场系列,窑址分布在赣江两岸数十公里范围内,主窑场有彭家窑、永和窑、临江窑、吴家窑等。其中,永和窑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24座窑岭如山似岗,密布在永和镇西侧。考古情况表明:彭家窑和塔下窑创烧于唐代中晚期,五代终烧;永和窑五代创烧,元末终烧;吴家窑北宋创烧,元代终烧;临江窑五代创烧,明代末年终烧。整个窑系有一千二百余年的烧造历史。

吉州窑民窑特色鲜明,它博采众长,集南北各窑制瓷艺术之大成,先后成功地仿烧了定瓷、龙泉瓷、青花瓷,又将民间剪纸工艺成功运用于制瓷装饰,形成了质朴、明快、生活气息浓郁的装饰风格。并且充分利用窑变技术,研制创烧了色彩缤纷、璀璨夺目的黑釉地木叶纹、虎斑纹、玳瑁斑、鹧鸪斑、鳝皮黄、油滴等黑釉窑变瓷和个性独特的釉下白地彩绘,给人以自然、清新、亮丽的美感。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不少国家均有收藏,甚至奉为国宝。釉下白地彩绘技术更是直接促进了青花瓷的成熟,开辟了制瓷装饰工艺的新天地,对我国陶瓷生产影响深远。

吉州窑是一座以生产日用陶瓷为主的民窑,产量大,成本低。它适用当地的材质,很快形成了自己的制瓷工艺,铸就了吉州窑古陶瓷"胎质粗松,含砂量高"、"似陶非陶"、"重釉不重胎"、吸水率高、施釉薄、见水亮等个性特征。烧造的主要器物有盏、碗、罐、杯、碟、盘、钵、盆、瓶、壶、玩具等;釉色有青釉、青白釉、乳白釉、褐釉、黑釉、绿釉、仿龙泉釉、彩绘及青花等;装饰工艺有印花、剔花、刻花、剪纸贴花、点彩、洒釉、捏塑等;胎质有素白、粉白、黄白、豇红、青灰炻质等色。

老窑瓷:古陶瓷的发展及研究方法


[摘要]:古陶瓷研究决不能限于单一的方法,这样势必挂一漏万,而且各种研究方法也不应是彼此排斥,应该相辅相成。

中国古陶瓷研究经历三个阶段。民国之前,主要是明清文人鉴赏时的品评。民国时期的窑址考察,主要是以陈万里先生为代表的,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新中国成立后窑址的系统的调查,科学发掘。研究由单一的古玩鉴赏,单一的文物考古手段已经扩大到了各个相关领域。而且古陶瓷研究已经开始向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发展,呈现出各学科交叉渗透的局面。

目前古陶瓷研究朝着多学科整合方向的发展,迫切要求研究人员掌握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并建立逻辑严密的推论方式,对古陶瓷做一种周严而立体的研究。但是在以往的研究过程中,多数从事古陶瓷研究的人员缺乏一些研究方法和基本训练。研究方法相对比较单一,已很难适应古陶瓷研究领域复杂的局面。

从近几年实践来看,我认为古陶瓷研究要关注以下方面:宏观视野,微观研究,多视角的观察,批判性的思维、正确引用文献、充分利用图像学资料、良好的知识储备及收集整合材料的能力。

宏观视野,就是把握大的脉络,问题在宏观视野的研究之下相对而言比较精准。以往的研究太过于关注细节和个案,有时候复原古代陶瓷社会生活的时候会丧失古陶瓷里的重要信息,恢复古代社会生活细节方面的价值也大打折扣,因此整个研究首先应该放在宏观视野下做观察。宏观视野包括跨地域、跨时空、跨学科和跨社会背景。

微观研究主要是敏锐的观察能力,包括鉴定和辨识材料的能力,对遗迹遗物观察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谢明良教授“唐三彩”的报告中对工艺上的观察就是常人少有的观察角度。

再比如充分利用图像学资料。图像学资料是另外一种史料,形象直观,是最原生态的信息。例如最近找到的一个拍卖资料,《成化皇帝御花园赏乐图》,里面就绘有官钧瓷器花盆,可以说明官钧的年代。近年来的研究尽可能用这方面的资料作为研究中的佐证。

总之,古陶瓷研究决不能限于单一的方法,这样势必挂一漏万,而且各种研究方法也不应是彼此排斥,应该相辅相成。借用某位艺术史研究者的形象比喻:综合性的研究好比是分布在四周适当角落的照明灯,分开来看虽然都是一灯孤悬,但是合拢来看未必不是交相呼应,彼此照应的。如果我们的研究能有这样的视角,那么古陶瓷研究领域必将大放光彩。

鉴定古陶瓷的釉方法


釉是陶瓷器表面的一种玻璃质层。釉层的作用是使陶瓷表面光洁美丽,吸水性小,易于洗涤和保持洁净。由于釉的化学性质稳定,釉面硬度大,又使瓷器具有经久耐用和耐酸、碱、盐侵蚀的能力。此外,颜色釉还能起到装饰作用,使瓷器美观。

我国古代陶瓷釉的种类很多,按照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釉的成分,可以分为石灰釉、长石釉等;按照烧成温度,可以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按照烧成后的外表特征,可以分为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结晶釉、玻璃釉、开片釉、窑变釉等。此外,施釉方法也有多种,如浸釉、蘸釉、浇釉、喷釉、荡釉、滚釉、刷釉等。

釉与器物窑口鉴定

古代陶瓷生产,釉的材料来源,同胎土一样,一般也是就地取材。由于釉的成分不同,以及烧成温度、窑内气氛、施釉方法、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各个地区、各个窑口的陶瓷产品在釉方面往往会形成一定的特色,具有比较鲜明的特征。如唐代寿州窑瓷器以生产黄釉为主,另外还有黑釉、茶叶末釉和窑变釉等。黄釉色调深浅不一,釉色呈现出黄、蜡黄、鳝鱼黄、黄绿、黄褐等色,器物积釉较厚处常呈现翠青色窑变釉。采用蘸釉法施釉,一般施釉不及底,多数器物的底和圈足无釉,常有流釉现象,在器物下腹部出现蜡类痕。釉层厚薄不均,釉色浓淡不一,玻璃质感强。胎釉结合有时不紧密,出现剥釉和自然开片现象。

古代瓷窑,有的虽然同时生产多种釉色的产品,但一般都以一种或几种釉色的产品而闻名。如邢窑、定窑的白釉,寿州窑的黄釉,汝窑、南宋官窑、耀州窑、越窑、龙泉窑的青釉,建窑的黑釉,钧窑的天青釉、月白釉、玫瑰紫釉等。一些窑口釉的特征,有时甚至比胎的特征更明显。有经验的古陶瓷鉴定者,有时只需要看一看器物的釉,即能大致断定其窑口。如钧窑的蚯蚓走泥纹、定窑的蜡泪痕与竹丝刷痕、宋代耀州窑瓷器底足处的姜黄色釉等特征,这些都是鉴定瓷器窑口、乃至真伪的要点之一(图一、宋代耀州窑碗)。

釉与器物年代鉴定

同一窑口的器物,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由于釉的成分组成、烧成温度、窑内气氛的变化,或者工艺技术的改进,会使产品的釉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比如越窑青瓷的釉色,唐代早期多为青黄色或米黄色,少数器物呈青色,施釉不到底;唐代中期使用匣钵装烧,器物均施满釉,釉面光洁度大大提高,釉呈青色者居多;晚唐、五代时

期,普遍使用匣钵装烧,釉面光洁滋润,釉色青翠者居多,达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五代北宋时期,大批“贡瓷”色泽以青绿色为主,釉色光润,民用瓷也以青色为主;到了北宋晚期,釉色则变成青灰色。再如,宋代龙泉窑青瓷,在北宋时为石灰釉,在高温中粘度较小,易于流釉,釉色多为淡青、青黄或青褐色,釉层较薄,釉面光泽较强,釉层比较透明;在南宋时为石灰碱釉,在高温中粘度较大,不易流釉,釉层普遍较厚,釉色以粉青和梅子青为代表。粉青釉面光泽柔和,釉色淡雅,具有青玉般的艺术效果;梅子青釉层比粉青更厚,釉面光泽较强,釉层略带透明,色调可与翡翠媲美。

釉与器物真伪鉴定

新旧陶瓷在釉光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古陶瓷的釉,由于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年限,不管是埋藏于地下,还是暴露在空气中,由于腐蚀、氧化或使用磨损等原因,器物的釉面都会发生不同程度老化现象,因而釉光显得柔和自然,这种光泽往往是“内敛的”,让人看起来感觉比较舒服(图二、宋代龙泉窑方瓶)。有的古陶瓷鉴定者,把古陶瓷的这种光泽称为“宝光”或“酥光”。此外,有一部分出土或出水的古陶瓷,由于保存环境的原因,其釉光被腐蚀殆尽,看起来基本没有什么光泽,这种现象叫做“失釉”。而新仿的陶瓷器物,由于新鲜出炉,釉面尚未发生老化现象,因而釉光新亮,这种光泽漂浮而散乱称为“浮光”,看着比较刺眼,内行人称其“火气很重”,有的又称之为“贼光”(图三、新仿宋影青壶)。

许多新仿古陶瓷为了达到以假乱真以售其奸的目的,常常采用各种方法做旧去浮光。目前常用做旧去浮光方法,一是使用碱、酸等化学物质,如高锰酸钾、氟氢酸等,采用浸泡或涂抹的方式对器物的釉面进行腐蚀。经过腐蚀的器物,一般釉面发雾,光泽不自然,发光较死,釉面容易粘染脏物(图四、新仿宋官窑瓶,图五、新仿西晋青瓷灯)。二是用水碱或茶叶水长期浸泡或高温久煮,这样做旧的器物,釉色不正,釉面残留有白色碱痕,不识者常误认为是水蚀痕迹。河南等地新仿的所谓钧窑、汝窑瓷器常用这种方法做旧。三是用兽皮打磨,磨掉釉面的光泽,使用这种方法做旧的器物,釉面常留下规则而密集的磨损痕迹。四是用带油渍的毛巾,经常擦拭器物的釉面,以使釉光消退。或者将新仿器长期放置在油烟比较重的地方,在烟熏的环境中加快釉面老化。使用这种方法做旧,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器物釉面一般很油腻。

不同的古陶瓷器物,有时由于保存环境、釉的类型、釉的成分等方面的差异,会呈现不同的面貌,有的器物釉光可能比较柔和,而有的器物釉光则可能比较亮。甚至同时代同窑口的、出土于同一地层、窖藏或墓葬的不同器物,其釉光有时都会有一定的区别。在古陶瓷鉴定与收藏中常常会遇到“老瓷如新”的情况,有的古陶瓷由于自身釉的质量很好,在埋藏或传世过程中保存环境又较好,其釉色与釉光往往给人很新的感觉。因而在古陶瓷鉴定过程中,切不可以见到釉光亮的器物便认为是新仿品,或见到釉光较暗的器物便认为是老货,而是需要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有的古陶瓷虽然釉光比较亮,但其光泽却是自然柔和的,与新仿器物的浮光存在区别。有的新仿器物虽然釉光比较柔和,但它却是经过人为做旧的。此外,还有的新仿古陶瓷通过改变釉的配方,使釉面呈现比较柔和的光泽,因而具有更大的迷惑性。

釉的其他相关特征

除器物的釉光外,器物的釉色、施釉方法、气泡、开片以及窑变等与釉相关的方面,也是进行古陶瓷鉴定时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古陶瓷由于施釉不均匀,采用柴窑或煤窑烧成,对窑温和窑内气氛控制不甚严格,因而器物的釉色往往具有一定的层次变化。釉面如有气泡,一般都是大小不一的,具有一定的层次变化。现代新仿器物多数采用气窑或电窑烧成,对窑温和窑内气氛的控制比较严格,加之使用现代施釉技术,釉层均匀,因而新仿器物的釉色一般完美无瑕,过于纯净,缺乏层次变化。釉面如有气泡,则气泡大小较为一致,排列较规则。此外,新仿器物一般不易生成自然开片,如有开片,一般都是成方格或网格状的规则开片。新仿器物的窑变,由于是人为做出来的,其形状一般都较规则,形态生硬,缺乏自然流畅感。比如,带红斑窑变的钧窑瓷器,如果红斑形态生硬,缺乏自然流动感,那么它多半是新仿品。也有的新仿品人为地做出剥釉现象,但这种剥釉一般较规则,通常局限在器物口沿或腹部等处,最常用的方法是用金属工具把釉剔掉。这与古陶瓷由于胎釉结合不紧密,以及在保存环境中遭受酸碱腐蚀而产生的自然剥釉现象完全不同,自然剥釉是完全自然的,找不到人工的痕迹。

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古代陶瓷生产中,在选料、配釉、烧窑等方面全凭窑工们的经验去把握,同时由于釉对窑温和窑内气氛较敏感,因而烧成的产品,在釉色、釉质等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胎釉成份完全相同的器物,因在窑内的位置不同,烧成后有时也会呈现不同的釉色,即所谓“同窑不同器”现象。以陕西黄堡耀州窑为例,其青釉的色调就有几十种之多,如蟹壳青、葡萄青、蛋青、虾青、豆青等。此外,古代瓷窑通常同时生产多种釉色的产品,如宋代耀州窑除生产青瓷外,还生产白瓷、黑瓷、酱色釉瓷等;宋代定窑除生产白瓷外,还生产黑瓷(黑定)、酱色釉瓷(紫定)和绿釉瓷(绿定)等。

虽然器物釉的特征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器物窑口、时代和真伪等信息,在古陶瓷鉴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不是唯一的鉴定依据,同时还需要结合器物的胎、造型、纹饰、款式等其它方面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这样才能保证鉴定结论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古陶瓷胎釉的鉴定


鉴定古陶瓷胎、釉的主要目的在于鉴定器物的产地。那些烧造历史很久的窑,由于多种原因,不同时期的胎、釉也会有些差别。而不同的古窑产品,胎釉的差别往往更明显一些。这就给我们鉴定瓷器窑口提供了可能。

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各地工艺、技术交流也不是很广泛,加上人为的技术保守等原因,各窑大多形成一些传统的工艺技术和加工方法,这容易使各窑的产品在胎体化学成分、烧成温度、色泽、精粗程度等方面大体相同,尤其在同一时期更相差不多。这就为我们以胎来鉴定窑口提供了物质条件。

地质学家告诉我们,同一地区不同地质层的形成时间不同,不同地层的物理化学变化也就不同。所以,同一地区的瓷土矿上层、中层、下层的化学成分也有些微量的变化。烧造时间长的窑口不同时期工艺技术也会有一些变更,所以同一窑场不同时期的产品胎体在诸多方面也会有些差别,这便是通过胎鉴定古陶瓷器年代的科学依据。

釉的鉴定与胎的鉴定差不多。构成釉的主要成分也是就地取材,各窑的烧造工艺常形成各自的传统,因而形成具有本窑特色的釉。

古陶瓷鉴定专家往往有可能看一看器物的釉就有可能判定其窑口。釉在鉴定中的作用有时比胎体还重要。而且更应该注意的是釉的变化比胎的变化大。古代的窑场生产完全凭借工匠们的技术经验,陶瓷又是“火的艺术”,所以同一窑场的产品不仅不同时期有变化,而且同一时期也会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完全相同,甚至胎釉成分完全相同的器物因在窑内位置不同而烧成不同釉色的器物,即“同窑不同器”。

古陶瓷的釉鉴定法


古陶瓷的釉鉴定法

釉是陶瓷器表面的一种玻璃质层。釉层的作用是使陶瓷表面光洁美丽,吸水性小,易于洗涤和保持洁净。由于釉的化学性质稳定,釉面硬度大,又使瓷器具有经久耐用和耐酸、碱、盐侵蚀的能力。此外,颜色釉还能起到装饰作用,使瓷器美观。

我国古代陶瓷釉的种类很多,按照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釉的成分,可以分为石灰釉、长石釉等;按照烧成温度,可以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按照烧成后的外表特征,可以分为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结晶釉、玻璃釉、开片釉、窑变釉等。此外,施釉方法也有多种,如浸釉、蘸釉、浇釉、喷釉、荡釉、滚釉、刷釉等。

釉与器物窑口鉴定

古代陶瓷生产,釉的材料来源,同胎土一样,一般也是就地取材。由于釉的成分不同,以及烧成温度、窑内气氛、施釉方法、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各个地区、各个窑口的陶瓷产品在釉方面往往会形成一定的特色,具有比较鲜明的特征。如唐代寿州窑瓷器以生产黄釉为主,另外还有黑釉、茶叶末釉和窑变釉等。黄釉色调深浅不一,釉色呈现出黄、蜡黄、鳝鱼黄、黄绿、黄褐等色,器物积釉较厚处常呈现翠青色窑变釉。采用蘸釉法施釉,一般施釉不及底,多数器物的底和圈足无釉,常有流釉现象,在器物下腹部出现蜡类痕。釉层厚薄不均,釉色浓淡不一,玻璃质感强。胎釉结合有时不紧密,出现剥釉和自然开片现象。

古代瓷窑,有的虽然同时生产多种釉色的产品,但一般都以一种或几种釉色的产品而闻名。如邢窑、定窑的白釉,寿州窑的黄釉,汝窑、南宋官窑、耀州窑、越窑、龙泉窑的青釉,建窑的黑釉,钧窑的天青釉、月白釉、玫瑰紫釉等。一些窑口釉的特征,有时甚至比胎的特征更明显。有经验的古陶瓷鉴定者,有时只需要看一看器物的釉,即能大致断定其窑口。如钧窑的蚯蚓走泥纹、定窑的蜡泪痕与竹丝刷痕、宋代耀州窑瓷器底足处的姜黄色釉等特征,这些都是鉴定瓷器窑口、乃至真伪的要点之一(图一、宋代耀州窑碗)。

釉与器物年代鉴定

同一窑口的器物,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由于釉的成分组成、烧成温度、窑内气氛的变化,或者工艺技术的改进,会使产品的釉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比如越窑青瓷的釉色,唐代早期多为青黄色或米黄色,少数器物呈青色,施釉不到底;唐代中期使用匣钵装烧,器物均施满釉,釉面光洁度大大提高,釉呈青色者居多;晚唐、五代时

期,普遍使用匣钵装烧,釉面光洁滋润,釉色青翠者居多,达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五代北宋时期,大批“贡瓷”色泽以青绿色为主,釉色光润,民用瓷也以青色为主;到了北宋晚期,釉色则变成青灰色。再如,宋代龙泉窑青瓷,在北宋时为石灰釉,在高温中粘度较小,易于流釉,釉色多为淡青、青黄或青褐色,釉层较薄,釉面光泽较强,釉层比较透明;在南宋时为石灰碱釉,在高温中粘度较大,不易流釉,釉层普遍较厚,釉色以粉青和梅子青为代表。粉青釉面光泽柔和,釉色淡雅,具有青玉般的艺术效果;梅子青釉层比粉青更厚,釉面光泽较强,釉层略带透明,色调可与翡翠媲美。

釉与器物真伪鉴定

新旧陶瓷在釉光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古陶瓷的釉,由于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年限,不管是埋藏于地下,还是暴露在空气中,由于腐蚀、氧化或使用磨损等原因,器物的釉面都会发生不同程度老化现象,因而釉光显得柔和自然,这种光泽往往是“内敛的”,让人看起来感觉比较舒服(图二、宋代龙泉窑方瓶)。有的古陶瓷鉴定者,把古陶瓷的这种光泽称为“宝光”或“酥光”。此外,有一部分出土或出水的古陶瓷,由于保存环境的原因,其釉光被腐蚀殆尽,看起来基本没有什么光泽,这种现象叫做“失釉”。而新仿的陶瓷器物,由于新鲜出炉,釉面尚未发生老化现象,因而釉光新亮,这种光泽漂浮而散乱称为“浮光”,看着比较刺眼,内行人称其“火气很重”,有的又称之为“贼光”(图三、新仿宋影青壶)。

许多新仿古陶瓷为了达到以假乱真以售其奸的目的,常常采用各种方法做旧去浮光。目前常用做旧去浮光方法,一是使用碱、酸等化学物质,如高锰酸钾、氟氢酸等,采用浸泡或涂抹的方式对器物的釉面进行腐蚀。经过腐蚀的器物,一般釉面发雾,光泽不自然,发光较死,釉面容易粘染脏物(图四、新仿宋官窑瓶,图五、新仿西晋青瓷灯)。二是用水碱或茶叶水长期浸泡或高温久煮,这样做旧的器物,釉色不正,釉面残留有白色碱痕,不识者常误认为是水蚀痕迹。河南等地新仿的所谓钧窑、汝窑瓷器常用这种方法做旧。三是用兽皮打磨,磨掉釉面的光泽,使用这种方法做旧的器物,釉面常留下规则而密集的磨损痕迹。四是用带油渍的毛巾,经常擦拭器物的釉面,以使釉光消退。或者将新仿器长期放置在油烟比较重的地方,在烟熏的环境中加快釉面老化。使用这种方法做旧,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器物釉面一般很油腻。

不同的古陶瓷器物,有时由于保存环境、釉的类型、釉的成分等方面的差异,会呈现不同的面貌,有的器物釉光可能比较柔和,而有的器物釉光则可能比较亮。甚至同时代同窑口的、出土于同一地层、窖藏或墓葬的不同器物,其釉光有时都会有一定的区别。在古陶瓷鉴定与收藏中常常会遇到“老瓷如新”的情况,有的古陶瓷由于自身釉的质量很好,在埋藏或传世过程中保存环境又较好,其釉色与釉光往往给人很新的感觉。因而在古陶瓷鉴定过程中,切不可以见到釉光亮的器物便认为是新仿品,或见到釉光较暗的器物便认为是老货,而是需要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有的古陶瓷虽然釉光比较亮,但其光泽却是自然柔和的,与新仿器物的浮光存在区别。有的新仿器物虽然釉光比较柔和,但它却是经过人为做旧的。此外,还有的新仿古陶瓷通过改变釉的配方,使釉面呈现比较柔和的光泽,因而具有更大的迷惑性。

釉的其他相关特征

除器物的釉光外,器物的釉色、施釉方法、气泡、开片以及窑变等与釉相关的方面,也是进行古陶瓷鉴定时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古陶瓷由于施釉不均匀,采用柴窑或煤窑烧成,对窑温和窑内气氛控制不甚严格,因而器物的釉色往往具有一定的层次变化。釉面如有气泡,一般都是大小不一的,具有一定的层次变化。现代新仿器物多数采用气窑或电窑烧成,对窑温和窑内气氛的控制比较严格,加之使用现代施釉技术,釉层均匀,因而新仿器物的釉色一般完美无瑕,过于纯净,缺乏层次变化。釉面如有气泡,则气泡大小较为一致,排列较规则。此外,新仿器物一般不易生成自然开片,如有开片,一般都是成方格或网格状的规则开片。新仿器物的窑变,由于是人为做出来的,其形状一般都较规则,形态生硬,缺乏自然流畅感。比如,带红斑窑变的钧窑瓷器,如果红斑形态生硬,缺乏自然流动感,那么它多半是新仿品。也有的新仿品人为地做出剥釉现象,但这种剥釉一般较规则,通常局限在器物口沿或腹部等处,最常用的方法是用金属工具把釉剔掉。这与古陶瓷由于胎釉结合不紧密,以及在保存环境中遭受酸碱腐蚀而产生的自然剥釉现象完全不同,自然剥釉是完全自然的,找不到人工的痕迹。

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古代陶瓷生产中,在选料、配釉、烧窑等方面全凭窑工们的经验去把握,同时由于釉对窑温和窑内气氛较敏感,因而烧成的产品,在釉色、釉质等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胎釉成份完全相同的器物,因在窑内的位置不同,烧成后有时也会呈现不同的釉色,即所谓“同窑不同器”现象。以陕西黄堡耀州窑为例,其青釉的色调就有几十种之多,如蟹壳青、葡萄青、蛋青、虾青、豆青等。此外,古代瓷窑通常同时生产多种釉色的产品,如宋代耀州窑除生产青瓷外,还生产白瓷、黑瓷、酱色釉瓷等;宋代定窑除生产白瓷外,还生产黑瓷(黑定)、酱色釉瓷(紫定)和绿釉瓷(绿定)等。

虽然器物釉的特征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器物窑口、时代和真伪等信息,在古陶瓷鉴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不是唯一的鉴定依据,同时还需要结合器物的胎、造型、纹饰、款式等其它方面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这样才能保证鉴定结论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