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 导航 >

从国礼看瓷器收藏的未来

从国礼看瓷器收藏的未来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古代瓷器收藏 陈国治瓷器的落款鉴别

2020-12-10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2014年11月,彭丽媛和孟加拉国总统夫人、蒙古国总统夫人和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夫人参观首博四楼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厅时,由衷的赞美了瓷器之美: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制作体现出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塑造。

一个绘有男孩嬉戏图案的瓷罐和盖子,装饰用钴蓝色绘制;16世纪产于江西省。

“让中国感到无比骄傲的是,他们发明了瓷器制作技术,”大英博物馆的亚洲部主管简·斯图尔特(JanStuart)也曾说过说,“他们想要向本地以及世界的观众着重强调这一点。”

陶瓷制作的秘密,是由宋朝(公元960—1279年)景德镇的制陶工匠发现的。当时他们在用于制作其他陶器的瓷石当中加入高岭土,并将烧窑的温度提升到摄氏1300度(华氏2400度)以上,制作出了一种坚硬、亮泽而且呈现明亮白色的物质。它可以用于制作精美的容器,可以产生无与伦比的装饰效果,因此也带动了前所未有的需求。

“瓷器确实是第一样全球性的产品,”斯图尔特女士说,“它被运送到了世界各地,帮助推动了现代经济和白银贸易。”

瓷器在其所到之处几乎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它超凡的美和惊人的硬度,曾经让一些人相信它具有各种魔力。东南亚有一种文化认为它是流星带来的;还有一些文化认为它能治病,可以唤来神灵。

一只有珐琅装饰的瓷器汤碗,18世纪产于江西省景德镇。

本身就拥有深厚陶器传统的中东,长久以来一直都是宋瓷最大的海外市场。它也很快掌握的制陶技术,而经营海上丝绸之路(亦作“陶瓷之路”)的中国伊斯兰教商人,也将中东的“钴”引进到了中国,从而让明代中国得以创造出其标志性的青花瓷瓷器。随着需求迅速增长,景德镇窑厂的分工越来越明确——每一件瓷器会经过大约70名工匠之手,有些工人甚至只负责绘制碗器上的蓝色镶边。

第一件瓷器在公元1300年之前就已经进入欧洲,但大规模的出口直到16世纪晚期才开始。当时先是葡萄牙人,然后是荷兰和英国的商人,开始将瓷器运往欧洲——常常是在装满茶叶和丝绸的船上做压舱品——从而激起了“瓷器热”(PassionforPorcelain)。

两年前,北京——当中国国家博物馆与英国大英博物馆为了庆祝2012年的两大盛事——伦敦奥运会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纪念——而决定联合举办一场展览时,它们选择了一样对两国命运都有过至关重要作用的事物:瓷器。而这一次的展览也以此为名,中文称作“瓷韵”。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ttger)便是其中一个这样的倒霉蛋。在无法将廉价金属变成黄金之后,他在大约1700年的时候逃离了普鲁士法庭,对瓷器极度狂热的萨克森(Saxony)选帝侯兼波兰国王、“大力王”奥古斯特二世(AugustustheStrong)将他捉住,并且强迫他在德雷斯顿(Dresden)的一个地牢里找出造瓷的秘密。

伯特格尔得到了大量的资源——历史学家罗伯特·芬雷(RobertFinlay)曾写道,伯特格尔的实验室“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上第一个研发机构”——而伯特格尔也在他的前任E·W·切恩豪斯(E.W.vonTschirnhaus)所做的工作基础上获得了成功。

于是大力王奥古斯特也在伯特格尔的指导下,于1710年在迈森(Meissen)开设了欧洲第一家瓷器工厂。他极力提防商业间谍,甚至将自己的雇员关入监牢,但秘密还是传出去了。很快,全欧洲都已经在生产瓷器。

但中国的收藏家却从来没有对英国的瓷器或是其他任何来自欧洲的产品有过同样的爱好。相反,大量白银从英国的金库流出,用于购买越来越多英国人喜欢的茶叶和瓷器——直到英国商人通过向中国出口鸦片来“止血”,这种邪恶的贸易策略也最终引发了战争。不过幸运的是,在这些曾经经历过漫长发展过程并且不断加深的文化交汇当中,“瓷韵”所记录的都是其中美好的一面。

“我想让人们明白中国是多么重要,它为西方人的想象力提供了燃料;我也想让人们看到,一些西方的独特风格,”斯图尔特说,“这也是一个机会,让中国的人们看到,由他们最先开创的东西,是如何发展出自己的生命的。”

taoci52.com精选阅读

现当代陶瓷收藏“看未来”


现代陶瓷艺术家白磊作品

 [大话收藏]

詹皓

金融危机以来的收藏界,唯一未受影响一路高歌猛进的板块就是近两三年才被拍卖市场挖掘出来的现当代陶瓷。甚至有人直言,未来影响世界的中国艺术一定是当代中国水墨和当代中国陶瓷。

然而,现当代陶瓷阵营本身正在发生一场“暗战”,其结果很可能直接导致收藏热的转向。这场“暗战”的交战双方便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为首的传统陶瓷派和美术学院教授、年轻艺术家为主的学院陶瓷派。传统派承袭了清末民国珠山八友为代表的瓷上绘画风格,将传统中国画搬上陶瓷。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受东南亚藏家关注,悄悄吸纳,直至上世纪末,中国内地藏家介入,价格一路攀升。

两年前中国嘉德首设现当代陶瓷专场,市场价格再度飙升,目前最高端的景德镇大师陶瓷作品拍出六七百万元价格,国家级大师作品普遍在十万元以上,省级大师三五万元以上,高级工艺师近万元。由于内地追捧者日众,目前造成了以职称论价的局面,也曝出大师贬值一说。

有的学院派教授本身又评到了大师,但不屑于排名在大师之列;有的学院派陶瓷艺术家直截了当地表示传统陶瓷属于工艺美术,不能称为艺术。艺术之争其实是市场话语权之争,背后则是利益之争。当求作品者踏破大师家门槛时,当一些艺术品经营机构无法正常从大师那里拿货时,天平便发生了有意味的变化,而变化的依据也很充分——学院派的作品相对价格太低。

目前,最高端的中国学院派陶瓷艺术家作品只拍到近百万,许多在国际上已取得名望的艺术家其作品在拍场上仅数万元而已。更多的学院派年轻人作品锐气十足,兼具了现代艺术视野、设计理念和传统陶瓷造型、釉色、火候的技巧,只苦于没有关注度,市场尚未成形。

与此同时,一些先知先觉的艺术机构和藏家正在转变观念。尤其是一批国内最早从事现代陶瓷收藏的大藏家,正在从学院派艺术家中挑选未来的大黑马。他们认为,十几年前市场上流行明清官窑,他们却发现现代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当时正处于价值洼地,大师的艺术风格成熟,又代表了当代社会趣味;如今大师作品已经不断创出历史新高,断言价格到顶可能为时尚早,但素来喜欢挖掘价值洼地的他们已经从学院派中嗅到了未来的流行。

最近,北京各大拍卖公司纷纷推出现当代陶瓷专场,各地的陶瓷博览会上也是新人辈出,这个时候,就看藏家的文化底蕴和“看未来”的水平了。

青花收藏持续火热 国礼青花瓷升值8000元


备受关注的国礼青花瓷升值8000元,即将结束发行

历时3年,由中国瓷坛泰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王恩怀、熊钢如三人联手绘制,中国国家博物馆权威监制、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发行、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国家用瓷办公室及景德镇珠山画院联合出品的,建国以来首件青花大作——“永久和平”国礼青花珍藏梅瓶,自2008年5月首次向社会公众正式限量展示发行以来,受到陶瓷鉴赏家、收藏专家、学者以及广大陶瓷收藏爱好者的热情推崇,并在全国各大城市掀起2008年青花收藏热潮,800件配额很短时间内几乎被抢定一空。日前,从景德镇江西陶瓷工业公司国家用瓷办公室传来消息,1月20日起,国礼青花瓷价格将正式上调8000元。笔者了解到,目前全国保留配额已经不足20件。

青花热——民族的标记 盛世的气度

2008年,中国元素为世界瞩目。奥运会开幕式上梦幻般的长卷里那件色白花青、幽靓雅致的青花名器;活跃在各大会场领奖台颁奖礼服上秀雅端庄的青花图案;会场外惹人耳目的青花装饰;奥运会地铁支线“青花瓷”特色的出入口,还有路边青花元素的电话亭,甚至一首广为流行的“青花瓷”歌曲。青花瓷(“blue china”)在很多场合代表着中国,收藏青花瓷成为收藏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象征。“永久和平”国礼青花瓷的亮相,把这股青花热推向了极致。

位列四大名瓷之首的青花瓷,因烧制非常困难,成品率极低,不流于俗艳格调,以及极具潜力的价值空间历经千年收藏热度不减。业内评价国礼青花瓷体现了中国当代青花艺术的最高成就,誉为“当代青花之王”。 国礼青花瓷由中国当代三位青花泰斗王锡良、熊钢如、王恩怀联袂制作,堪称珍贵无比。国礼青花瓷整体器形典雅大方,青白相映,白暂如玉:瓶身一面是古希腊卫城,另一面是万里长城,象征着奥林匹克从发源地来到了中国。瓷瓶的颈部绘有橄榄枝,寓意“世界和平”;瓷瓶下部苍柏环抱,象征奥运精神万古长青;云雾山色的“天青过雨景”的釉色决定了瓷品乃是青花瓷上品中的上品,也是青花瓷中最富于魅力的釉色。国礼青花瓷传承了青花的水墨情趣,青白相间、水路穿插,达到色白花青、幽靓雅致的立体美感,格调高雅,大器天成。极尽体现中华文明的博大厚重,百年盛世的和美大气。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王恩怀、熊钢如三人联手创作

国礼青花瓷拍出60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资料介绍,2008年9月,在由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主办,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协办的拍卖会上,一件普通编号的“永久和平”国礼青花瓷由拍卖师报出38000元起拍价后,各界名流争先竞价,竞价从5万元、10万元、20万元、30万元一路走高,最后以60万被0029号买家迅速收入囊中,一举创下2008年当代青花陶瓷的拍卖记录。记者在现场采访了前来参加拍卖活动的、拥有二十多年陶瓷收藏投资经验的京城名家郁华先生,他表示:瓷坛三位青花泰斗破天荒的合作,这样的机会可以说是仅此一次,又是为纪念2008年举世盛会创作,具有特别重大的时代意义,加上瓷胎上有突破,青花瓷艺已达到了当今最高水准。

瓷瓶被业内称为当代青花艺术集大成之作,诞生之初便被确定为2008年国礼,联合国、历届奥运会举办国等40余个国家和领导人已全部收藏,国礼青花瓷的尊崇地位可见一斑。选用青花瓷作为盛世之年的国礼,是对青花这一我国最珍贵国粹艺术的最好传承。主管部门除用于国家外事交流活动外,仅限量800件向社会公众发行。这是自建国以来国礼瓷首次面向社会公开发行,自发行之始,不少高端的文人雅士、收藏家、商务精英们竞相订购,截止目前,800件国礼即将售罄。景德镇有关方面表示:为答谢老客户们对景德镇大师艺术陶瓷的长期关注和支持,特别提供最后20件珍贵配额供老客户们购买收藏。

价格上扬成为现实——国礼青花瓷升值8000元

当代青花瓷近年来在收藏市场上的价格一路走高,年涨幅达到了惊人的20%以上。2008北京盛会再次拉升了青花瓷的全国热度,据有关消息,在2008年8-9月,有业内人士预测价国礼青花瓷的价格随时有可能上扬,由于十一节后收藏馈赠需求的增多,像如此高规格的青花瓷珍品必将进入高速升值的轨道。

国博金萃毛泽东福寿瓶 收藏礼赠不可多得


福寿文化纵观数千年文化演变之源流,可博览历代书家之风采。福寿文化不仅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宝库中闪烁着熠熠光辉,就是在世界艺术领域,也应占有一席之地。今天,国博金萃发行的毛泽东福寿瓶,不仅承载千年的历史积淀,寄托美好的祝愿,更将红瓷藏品的价值发挥到极致,让世人的目光再次聚焦经典红瓷,弥足珍贵。

中国红瓷是所有瓷器中最难烧制的一种,素有“十窑九不成、十窑难得一精品”之说。中国红瓷精选不可再生的古瓷泥,配以玛瑙、珍珠、金属钽等多种稀珍贵器,在恒定1400度高温8次入窑烧制,共20多道工序纯手工烧制,才有不到10%的成品。而像毛泽东福寿瓶这样器型硕大,烧制尤其不易,集中体现了中国现代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

毛泽东福寿瓶http:///,由国家权威部门组织最优秀工匠、选用最优质原材料和采用最先进工艺制作的,带有“国家级铭文”的特制瓷器。该瓷器面向海内外限量公开发行,任何人都可以拥有和使用。这一举措彻底打破了传统官窑瓷器统治阶层专用,普通百姓不可企及的限制,是军博建馆史上第一次限量发行的纪念性瓷器藏品,机会不可多得。

毛泽东一生留下的书稿和墨宝很多,而单独书写的“福寿”真迹却很少见。毛泽东福寿瓶所用的“福”、“寿”二字是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第一次回湖南看望家乡亲人时在韶山滴水洞所书,这在主席的书法生涯中实属罕见。所以用开国领袖之“福寿”作为瓶面图案,来庆祝党的生日,同时祝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幸福长寿,等同天子赐“福”、天子赐“寿”,概念无与伦比。

毛泽东福寿瓶,独步天下的暗纹游丝工艺特别烧制的四大勋章:长征时期的“八一勋章”、抗日战争时期的“独立自由勋章”、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勋章”及和平建设时期的“两弹一星功勋勋章”,四大勋章暗纹纹饰在红釉下自现,形、神、色完美一体,观之夺目,赏之悦心。国博金萃紧跟时代需求,适时推出毛泽东福寿瓶这样极富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的收藏品和礼品,实属明智之举。

什么样的钧瓷能作为盛世国礼使用?


5月29日中午,北京陶瓷艺术馆京交会展区迎来前马耳他共和国总统玛丽·路易斯女士一行。陈进林名誉馆长,陈美霞馆长向玛丽女士赠送中国钧瓷作品《盛世樽》与《窑变花盆》。

此次赠送的两件作品均出自我国当代钧瓷名家、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崔松伟之手,兼具恢宏大气与瑰丽清雅,为当代钧瓷代表作。

崔松伟,河南省禹州市锦丰源瓷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禹州市神垕镇人,中国陶协理事,中国传统工艺大师,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陶瓷艺术品被作为外交礼品赠送给外国元首由来已久。由民办非企的社会组织向外国元首赠送陶瓷艺术品较为少有。

玛丽前总统对北京陶瓷艺术馆展位上三位中国陶瓷工艺大师现场展示的黑陶拉坯、雕刻、手捏等技艺也表现出浓厚兴趣,慨叹中国传统技艺惊人!

陶瓷文化历史悠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全世界每个角落。此次京交会,北京陶瓷艺术馆为弘扬中国陶瓷文化为己任,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努力和贡献。

什么样的瓷器才能称之为国礼?

在我们的意识中,国礼是绝对的高大上,所谓:一件国礼百件瓷。在历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钧瓷作为国礼,不仅是国家送给外国元首的指定礼品,更是链接国家之间的文化艺术纽带,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和外交意义。

从毛晓沪案看当前文物收藏乱象


12月12 日一声槌响,不是2011年的拍卖收官,而是法院裁定,沸沸扬扬半年之久的陶瓷鉴定专家毛晓沪“做假售假”案以原告请求被驳回似乎落下了帷幕。本是一件普通的案件,竟然牵动公安部、国家文物局的高层,可见和“文物”沾边的皆非等闲之辈。等不及上诉期限最后几小时的到来,以受害人身份出现的毛晓沪就迫不及待地召开了新闻发布会,面对众多媒体,郁闷已久的毛晓沪慷慨陈词,不过主题似不在案件本身,而是更多指向了由来已久的国内收藏乱象和体制内外专家之争。

鱼龙混杂之藏家之乱

当今中国收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高地,资金流的洼地。在席卷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冲击下,只有收藏行业逆市飘红,呈现急剧增长态势。据统计,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国拍卖业实现成交总额3029亿元,同比增加20.8%。1981年发行的1分硬币,目前在收藏市场上的价格稳定在1500元左右,较面值相比涨了15万倍;2007年,徐悲鸿的《落花人独立》以490多万元竞拍成功,2010年拍卖成交价6496万元;今年1.71亿元拍出的《巴人汲水图》2004年成交价格仅1650万元……诸如此类,充分说明收藏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经营行业之一。

收藏作为中国几千年来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历来是社会阶层划分的分水岭。而今天不下7000万人的收藏规模实属前所未有。从达官富豪、文人墨客到贩夫走卒,真正进入了全民时代。收藏已不再是簪缨世家、书香门第的专属。其间小民暴富的心态、家产保值的心态、资本投机的心态、通胀预期恐惧的心态不一而足,更有“洗钱”、“雅贿”者暗度陈仓,已成鱼龙混杂的渊薮。人去楼空,物是人非,设若丛碧再世,情何以堪?

真假难辨之藏品之乱

传统的文物鉴定靠的是“眼学”,前提是必须有大量的真品过眼过手,还要有师傅点拨和自学自悟,主观性强。虽然目前陆续开发出许多科技检测手段,但缺乏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况且高仿者也很快找到了应付的门道。在景德镇,你可以买到现成的明代成化年或清朝康熙年的釉料,再在古代窑址取土烧制,做出的瓷器,其化学成分和古瓷完全相同。一位泰斗级瓷器专家到那里考察后,再也不肯为别人作鉴定。而堂而皇之的造假、卖假、买假更是到了见怪不怪的地步。

文化的存在与否是一个民族存在与否的唯一标识。各民族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标准和情感趋向,物化为文物而薪火相传,作为这一文明的原始印证,具有无法替代和不可复制的永恒价值,由此,真实性、学术性、稀缺性成为文物的特有标识,也是衡量其价值的标准,是拥有者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虽然,文物造假古已有之,但其人其物的影响范围实在有限,与今日市场造假的“与时俱进”绝不可同日而语。有专家言:目前的情况至少有90%的藏家其90%的藏品都是假货。更为可怕的是假货已经登堂入室,堂而皇之地上图录、上拍卖会,全不顾众目睽睽!人们不禁怀疑:“文物”还是文物吗?

门户之争之专家之乱

目前业内专家大体可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种,“体制内”主要指国家、省、市级文物主管部门主导的文物鉴定委员会和文化部认证的鉴定专家,拥有公立博物馆资源和学术研究的权威地位,是公认的“国家队”,或被称为“学院派”,但其中不乏因行政之便而获专家之名者。按照现行法规,这些专家只对文博系统及相关部门(如海关、司法、公安)指定的任务而不对社会和私人开展鉴定活动,但近年来“国家队”成员也频频现身于各类鉴定活动。“体制外”或被称为“实战派”的专家则完全依赖于市场实践和口碑,市场信息多,交际能力强,但知识缺乏系统性,大多是活学活用,理论上有所建树者凤毛麟角。其实,收藏史上两类专家绝少“庙堂”与“江湖”之争,倒是互学互重、取长补短的佳话不断,只是“名利”当头,都撕下了文化的斯文面皮,以己之长攻人之短,门户之争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借此乱象,徒有其名、浑水摸鱼者层出不穷,鉴定证书满天飞,“专家滥”已成泛滥之势。

作为藏家而言,要想对自己的藏品负责,只能是“只选对的”,尤其是有四类专家需要收藏爱好者斟酌看待。

一是虽供职于文物部门但搞行政管理出身的行政型专家;二是敢于通吃各种门类的全能型专家;三是缺乏市场历练的书本型专家;四是唯利是图的无德专家。

其实,博物馆和民间收藏界各有优势,使收藏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必须官民并举。

似是而非之法律之乱

没规矩不成方圆。

首先,我国民间文物流通始终处于法律的空白地带,众多的古玩市场、鉴定机构只有工商执照,游离在文物部门监管之外。

其次,按照我国《文物法》规定,凡在中国国土领域及海域内出土的无主文物,均归国家所有。目前能见到的老窑器通常都是地里挖的、海里打捞的,传世品数量很少,许多藏家对手中藏品的来历难以说清,不免忐忑。对此,有人认为,第一,出土文物不能与具有出土痕迹的文物画等号;第二,《文物法》颁布之前出土的文物不应在管辖范围。而对文物的所属判定,应当是谁主张、谁举证,如果没有证据,就不能剥夺收藏者藏品的所有权。

第三,出于对文物所有权界定的模糊认识,许多拍卖行拒绝真品进入拍卖程序,而知假卖假却可以靠《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的“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而大行其道。另一方面,来自中拍协和北京保利、中国嘉德、北京瀚海、北京匡时四家公司官网的数据显示,仅四家公司2010年拍卖总成交额即达226亿元。如此巨额交易,拍品真耶?假耶?

毛晓沪案似告一段落。但由此可窥见收藏界的一隅乱象。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我们既寄希望于专家们的洁身自爱,也希望藏家的理性认知,更希望在国家层面的拨乱反正。因为收藏不仅负载历史,收藏本身就是直接的历史。收藏历史,更要创造历史。

没有未来的历史都是故事。

收藏鉴定:从彩绘工艺和装饰样式看弘治青花


明代弘治朝(1488-1505年),孝宗勤于朝政,任用贤臣,裁抑宦官,朝序清宁,民康物阜,史家有“弘治中兴”之称。明孝宗个人生活节俭,据史籍记载,景德镇御窑厂曾数度停止烧制或减产瓷器,因此,这个时间虽不算短暂的王朝,官窑传世品的品种和数量却都很少。弘治青花延续成化的工艺和风貌,因此有“成弘不分”之说。近几十年来,海内外考古成果和传世品陆续有新发现,特别是民窑青花瓷,品种多样,装饰新颖,反映出在此时官窑处于低谷时期,民窑却十分兴盛,对此古陶瓷界和收藏界逐渐都有了新的认识。本文试以有款识和纪年价值的器物与相似器物类比,探讨弘治青花几种典型样式,从而勾勒出这个时期青花装饰艺术大致的轮廓。

彩绘工艺

一、官窑纹样 以常见的两种样式举隅:一是具有时代特征的莲池龙纹碗的纹样,二是仿成化朝的折枝花果纹盘的纹样。

莲池龙纹碗(图1,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器底有“大明弘治年制”款,口径20.1厘米。纹样的线条和料色都很清晰,基本上是两个色调,线条描绘的鬃毛上染有淡料色,头与颈、背与鳍之间色调有所变化,花瓣边缘较中间淡,较匀净、澄澈,不见有明显混浊的笔痕。青料色泽较浓艳。碗内口沿的波浪纹浪头钩线,由漩涡线组成未钩轮廓的浪体,在波浪纹上染淡料色托白色波浪。从以上特征判断,彩绘程序是先钩绘所有的线条,然后用调配好的浓淡两种料水染色,达到一种先后染色色调基本相同的效果。大色块的纹样上没有染色的水珠痕,龙须、鳍、爪、火焰、莲花叶的茎、水草等细曲的双钩线内料色填得准确,没有溢出轮廓线之外,说明染色所用的笔较小。莲池龙纹盘(图2,出光美术馆藏)器底有“大明弘治年制”款,口径21.4厘米,盘内圆直径约13厘米。纹样相对较小,龙纹则是一个层次的色调,而莲花、叶与图1同。图1的纹样较大,故以两个层次的变化以达到色调丰富的效果。

折枝花果纹盘(图3,北京故宫博物院)器底有“大明弘治年制”款。专仿成化的品种,沿用前朝的技法,钩线、拓抹(结合烘染)。折枝栀子花的花瓣的边缘为深色,整块状笔触,料色较匀净,没有重复交错的痕迹,应是用饱含色料的大笔触拓抹而成;主叶脉与大笔触笔痕平行,分叶脉线条清晰,没有竖抹的痕迹,说明是在叶面上填色后再钩绘叶脉的。这是明永乐、宣德的彩绘工艺,而且又是成化仿宣德的典型品种,所以继续保留了这种技法。稍有不同的是成化、弘治已少了洗染的一道工序。

二、民窑纹样 弘治民窑青花占有相当的分量,有细腻精致与粗放简率之别,两者之间没有清晰的界线。两种特征举隅:

缠枝莲纹双兽耳瓶(图4-A 英国达维德基金会藏)“弘治九年(1496年)”铭。先钩线,再染色。此纹精细,与官窑图1彩绘工艺相同。莲池鸳鸯纹净水碗(图5-A 景德镇陶瓷馆藏)“弘治四年(1491年)”墓出土。莲花叶钩线、染色;鸳鸯由若干个笔触拓抹的色块组成,水草由从细到粗的一笔拓成。此纹粗率,用钩线、拓抹与染色结合的技法,没有严格的工艺程序。

装饰样式与特征

一、官窑 青花装饰的器型主要是碗、盘。碗常见三式:外壁绘莲池龙纹,内口沿波浪纹,内心绘莲池单龙纹;外壁绘缠枝莲花龙纹,内仿永乐青花金彩莲池纹(详见下文);外壁绘云龙纹,内口沿波浪纹,内心双龙戏珠纹。盘常见两式:盘心绘莲池单龙纹(与碗心同),双龙戏珠纹(与碗心同);碗、盘绝大多数是内口沿饰波浪纹,偶见盘内口沿饰卷草纹。碗、盘圈足内均为“大明弘治年制”楷书款。

纹样特征:用笔严谨,线条匀细,染色清澄,色调青丽。图1是弘治官窑龙纹的典型特征。嘴紧闭,这是所有弘治官窑龙纹的最大特征,未见有张口呲牙的形态。侧面龙首正面眼镜似的小圆圈眼睛,一大绺上扬的鬃发,弯曲的躯体,车轮形的五爪等,都保留了成化的风貌。此纹的双眉和须都作尖刺状(双龙戏珠碗、莲池龙纹盘也同,如图2)。成化龙纹则为一条焰尾状(弘治也有此样,如图7缠枝莲龙纹碗)。莲池龙纹是此时期的创意,多条竖向、弯曲而纤柔的莲花茎、叶茎和水草,与一条染色后呈横向、波浪形的龙纹之间构成多与少、细弱与粗壮纵横交错的线形对比;空间又有花、叶、浮萍等几种形态的点、面形的调和,产生极丰富的形式美感。此纹配景本来是借鉴了成化官窑莲池纹罐(图6),龙纹也是传统的基本形态,但是两者之间巧妙结合就赋予新颖的美感。

陶瓷纹样中向来至尊的五爪龙纹此番全都以合嘴安舒、温存平和之态出现,又游于莲池之中,莲花在佛教中暗喻清静纯洁,此处则应从龙文化的另一层面探讨其内涵。《涅经》云:“但我住处有一毒龙,其性暴急,恐相危害。”王维《过香积寺》诗云:“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如果这种含义与原创之意相符,那末,此纹样显然有因花悟道,入于禅定,虚怀自省,涤心养性之意,反映出官窑文化内涵的觉悟与发展,达到了历代官窑最高的精神境界。

缠枝莲龙纹碗(图7-1,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藏)龙纹与图1完全相同,内绘莲池纹(图7-2),所仿的永乐纹样料色晕散,线条模糊,内壁金线描缠枝纹大片脱落。此中心的纹样,作了适当的修改,如左右两边的花茎与下边的纹样连接在一起整体感更强。线条柔和流畅,纹样规整精致,染色匀平,色调淡雅,是官窑花卉纹样的佳作。

瓷器收藏从古瓷片开始


瓷器收藏是普及性最广的收藏门类。谁家里没有几件老辈人留下的盘和碗?这就是最基本的藏品,也可以作为刚入门的向导。笔者认为,收藏瓷器先从残片玩起,应该算一条少走弯路的捷径。因为瓷片虽小,却也汇聚了整器的大部分特征,如胎质、釉汁、青料、画工等。

好瓷片一般具备如下特征:一是保留了大部分画面或图案。二是具有款识,或是具备典型的时代特征。三是边缘齐整(如圆形、矩边形)、便于保存。四是天地具全,比如碗,从碗足到口沿都可以看到,可以推断出碗高,复原口沿直径或底足直径。五是稀有少见的瓷片,如图录中未出现过的,或在藏友圈中未见过的。六是名窑口或著名画片,如成化斗彩鸡缸杯瓷片、永乐缠枝莲压手杯瓷片、嘉靖鱼藻纹瓷片等等。

瓷片最好要拣,而不是去买。拣瓷片有几大“功德”。一曰“真”,谁也不会把现代瓷器砸碎后,将其埋入几米甚至10余米的地下去骗您。二曰“实”,您可以通过地层关系了解瓷片的大致年代,通过众多瓷片的互相印证,获知瓷片的窑别和年代。三曰“廉”,拣瓷片不需投入大量资金,只需一把小铲、一只手袋。四曰“全”,鉴识瓷片时可以全面观察胎质、釉色、造型、画工,而面对一个整器,您是看皮看不到瓤。

一块小小的瓷片,看上去冷冰冰、土锈斑斑,但其中蕴藏着大千世界。

古瓷片何处觅呢?到处皆有可能,特别是老城区,只要您留意,说不准就有收获。笔者曾在北京什刹海的岸边拣到过清代康熙青花松鼠偷葡萄的残片;曾在德胜门内的后罗圈胡同拣到过清道光年间青花婴戏图残片;在圆明园刚挖出的河泥中,也拣过清乾隆青花游龙纹残片……当然,最主要的是在基建工地上拣拾,今天这种机会太少了。建筑垃圾的填埋场,特别是挖基坑的土运送的地界,是非常重要的拣拾地。

实在不行,您也可以到古玩摊上购买,但是,一定要谨防赝品。许多赝品卖不掉,极有可能“化整为零”,打碎赝品,把瓷片卖给您。

从天价现象解读清珐琅彩瓷器的收藏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碗拍得一点五亿港元资料图片

现在存世的珐琅彩多在康熙至乾隆年间烧造。康熙时期多为在素胎上绘画主题纹样,再将其他地方全部以彩填满,效果华丽。雍正时期,成功制成了国产珐琅料,珐琅彩的生产更进一步。此时瓷器上留白的地方增多,开始配以诗句,将诗、书、画、印四种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使瓷器风格凸显优雅。乾隆将题材范围扩大,比如出现了西洋风格的纹饰。雍正、乾隆都亲自指导过珐琅彩瓷器的烧造,至今清宫造办处档案中还保留了很多此类批语。

1亿5千万港元再创天价

前不久,一只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在香港佳士得的拍卖会上,以1亿5千万港元的“天价”成交,创下清瓷在国际拍卖史上的最高纪录。这已经不是珐琅彩宫廷用瓷的第一次天价亮相了,究竟什么是珐琅彩,它又为什么如此珍贵呢?

在我国争奇斗艳的陶瓷艺术百花园里,它造型优美多姿,彩绘五光十色,珐琅彩属于瓷器釉上彩绘,是我国传统的制瓷工艺与法国传入的铜胎画珐琅技法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彩瓷品种,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

珐琅彩在所有瓷器中出身最高贵。在珐琅彩诞生之前,明清两代的宫廷用瓷,全部由景德镇烧造后运至北京。唯有珐琅彩,是在景德镇先挑选最为优质的素器,运到清宫造办处,再由宫廷画师绘画后进行第二次烧造。所以说,精美的珐琅彩瓷的创造和发展与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对瓷器的爱好有着直接关系。

曾有郎世宁参与督造

制作时,首先在景德镇御窑中挑选精制的原料烧成素瓷,然后送到京城,由宫廷画师绘制后,经宫廷低温彩炉烧造而成。据宫中记载,当时制作珐琅彩瓷器的地方在北京有三处:宫内造办处、圆明园造办处和怡亲王府。

康熙还要当时在宫中的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督造。后来,雍正对瓷器的爱好甚于康熙,不但亲自巡视督察,而且还直接参与珐琅彩瓷的设计和制作,又命其弟怡亲王统管造办处。雍正时提供画稿及绘画珐琅的画师很多是翰林出身,书画功底极其深厚。当时的珐琅彩瓷胎骨洁白细腻,釉面滋润如玉,色泽明快艳丽,将珐琅彩的制作推向了高峰。

乾隆时,珐琅彩的制作又有了新的发展,从数量上看超过了康雍两朝,器型更为丰富多彩,单是瓶类制品就有蒜头瓶、双耳瓶、葫芦瓶、双联瓶等。绘制题材更为多样化,有山石、花鸟、人物、山水、楼阁等。在装饰工艺上集彩绘、描金、轧道、凸印、开光等多种技法于一体,充分反映出乾隆时期高超的制瓷工艺水平。

越稀少越名贵

珐琅彩有两大特点:

第一,它的数量不多,由于珐琅彩制作难度大,成本昂贵,往往制作一件珐琅小瓶要精描细绘三至四个月时间,所以传世的很少。据记载,原清宫收藏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最集中的地点是乾清宫端凝殿内,共有400件,每一件或两三件盛一木匣,匣盖上刻填色品名,后来,其中的300多件于1933年古物南迁后离开故宫,1949年被运往台湾,剩下的40件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零散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和私人手中的珐琅彩瓷器应是晚清流散出宫或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走的。

第二,没有相同的两件珐琅彩。素胎入宫时都由宫廷画师自行选择绘画图案,因此每件珐琅器都单独绘画,珐琅彩被称为“古月轩”瓷,然而传世珐琅彩中并无一件署此款,“古月轩”也成为了珐琅彩高贵身份的代名词。

拥有一件堪称顶级收藏

珐琅彩的珍贵与神秘,使得全世界收藏与投资中国瓷器的人,无不对珐琅彩心驰神往。收藏了一件明确无误的珐琅彩,尤其是雍乾时期的珐琅彩,就堪称收藏中国瓷器的大家。

近十年来,几乎每年都有几件珐琅彩出现在拍卖场上,数量比其他瓷器品种少之又少,然而价格却一路走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