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 导航 >

新中国陶瓷:稀缺、精美、珍贵 成为收藏界的香饽饽

新中国陶瓷:稀缺、精美、珍贵 成为收藏界的香饽饽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新濠瓷砖 新中式瓷砖

2021-03-25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中国江西网讯在2013年北京匡时春季拍卖会上,张松茂于上世纪50年代创作的粉彩《梅花书屋》雪景图茶壶拍出115万元的高价;章鉴一件同时代的陶瓷作品也拍出88万元的高价。近年来,“新中国陶瓷”越来越受业界关注。去年年底,为展示新中国陶瓷的独特魅力并进一步探讨其艺术价值与历史地位,九江举办了“盛世华章——辉煌灿烂的新中国陶瓷艺术展”,同时举办首届新中国陶瓷艺术高峰论坛,特邀的实力收藏家、新中国陶瓷研究专家、学者等参加了论坛。如今,“新中国陶瓷”已成为收藏界的“香饽饽”。

新中国陶瓷受热捧

陶瓷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作品里面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的诸多元素和诉求。陶瓷研究和收藏家张迎春说,现在所说的新中国陶瓷,一般是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这近30年创作的陶瓷艺术品。

据介绍,在九江举办的“盛世华章——辉煌灿烂的新中国陶瓷艺术展”上,从全国各地调集的300余件新中国陶瓷精品,充分展现了新中国陶瓷的最高成就。陶瓷艺术家周国桢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创作的作品——瓷雕《芭蕾舞》,表现了舞蹈家在芭蕾舞中的窈窕轻盈,当时在景德镇是一项创举。艺术大师王步于上世纪60年代创作的《竹石八哥图》青花瓷板,淡雅清新,以脱俗气质引人注目。

稀缺精美珍贵

张迎春说,衡量一个收藏品种是否具有收藏与投资价值,就看这个收藏品是否具备“稀缺、精美、珍贵”的特点,而新中国艺术陶瓷就完全符合这六个字的要求。所以,新中国陶瓷概念一出来,立即受到业界广泛关注。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前后跨度30年左右。其中“文革”耽误十年,新中国艺术陶瓷实实在在的创作、生产时间只有20余年。从现存精美的艺术陶瓷作品分析,这一时期优秀的陶瓷艺术创作者不足百人,产量不会很大。那个时代,艺术陶瓷主要是供出口创汇,用作国家、政府对外交往的礼品,以及各美术馆、博物馆、高档宾馆等重要场所展览陈设用,留存在国内、散落在民间的非常少。

再加上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对的生产和发展非常重视。景德镇的陶瓷在胎、釉、彩料选用和加工上舍得下成本,组织人员攻关克难,取得许多技术上的突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代表了当代最高水平

自商代原始瓷出现以来,中国陶瓷走过了漫长路程,直至当代,树立了一座座丰碑。新中国陶瓷具有怎么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呢?

学者认为,新中国陶瓷与历代优秀陶瓷一样,属中国最高水平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其题材具有独特性。讴歌新时代、讴歌社会主义的现实题材,是新中国陶瓷相对历代陶瓷特有的题材,是新中国陶瓷艺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是艺术进步。从艺术上讲,并不是年份越久就越具艺术性,而是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性,谁也取代不了谁,都表达了所属时代的最高水平。比如,新中国陶瓷就有独创的高白、釉下、现实题材装饰方法。

其实,谈论新中国陶瓷,就不得不说“7501”毛泽东用瓷。张迎春认为,“7501”毛泽东用瓷具有很高历史价值,代表了当代制瓷的最高水平,后人很难超越,有可能是空前绝后的“官窑”。此外,新中国陶瓷艺术在国外广泛传播,国际认可度高。新中国陶瓷完全不同于以往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艺术精品,具有独特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必将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古釉和老泥成陶瓷业香饽饽


河南的古釉花瓶、宜兴的老泥壶、台湾的岩矿茶具……近年的高端陶瓷市场,陆续出现了一些收藏者从未听过的“新概念”。南方日报记者调查发现,一件当代艺人用宋代出土古釉柴烧的梅瓶,动辄开价10万元,而一把原矿老泥制作的紫砂壶,卖价亦可以是新泥料作品的几倍,而打上了养生概念的老岩泥茶具,从几年前就开始风靡内地市场。

“其实,采用古釉和老泥等珍稀原材料,无非是想通过传统的烧成方法和工艺去追求与前人比较接近、原汁原味的陶瓷艺术效果。”古釉陶瓷“发烧友”卫晓峰告诉记者,当前是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每位收藏者都可以有自己独立的审美标准。“艺人的做法只不过是对大众的一种美学建议,也可能存在个人的主观性,至于这样做好不好,则需要收藏者自己去判断。没必要过多炒作。”

资源稀缺无力支撑商业化

在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颂韵楼,卫晓峰拎出一麻袋宋代出土的古釉料来给记者看。

数年前,他在收集古瓷残片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批珍贵的“老东西”。一家当地人在拆完自家的老房,正在打地基准备重建一栋楼房的过程中,挖出了少量古瓷残片,于是问卫晓峰是否感兴趣。卫晓峰马上来到现场察看,在古瓷片的周边,还埋有一些与普通泥石很不一样的东西。直觉告诉他,这里古时很可能是一个废弃的窑厂仓库。卫晓峰二话没说,便把这些看似黑不溜秋、实际混合着不同颜色的“碎石”带回家里继续研究。后来经过多位专家的确认,这是一批在地下埋葬了七八百年的古釉。

记者拿了几块放在手里,发现手感与普通的矿石没什么两样,有所不同的是,它们虽然在地下埋了那么久,身上仍能看到明显的火烧痕迹。

“当代匠人烧制瓷器,仍然习惯先把釉料放进窑炉里边高温烧一遍,然后再放起来备用。”卫晓峰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将来的釉烧成色更加稳定。

近两年来,卫晓峰投入巨资聘请专业陶瓷艺人进行实验,把自己的所得用传统的工艺研磨成釉料,然后依照不同的配方来试烧,“逐步有了一些意外的收获,先后烧出了天青、月白、钧红等与古瓷器完全一样的釉色”。

“古代的师傅不像当代匠人有那么多精密分析仪器和其它高科技手段的辅助,因而在釉料的选择及配方的研发方面,全凭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代代相传的试错经验,很多釉料的发现和釉方的形成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著名古陶瓷收藏家冯玮瑜看来,在陶瓷工业发展早已进入历史新高度的今天,一些当代艺人仍痴迷于用古釉、老泥来生产陶瓷作品,甚至不惜成本去恢复柴烧等传统烧成方法,目的无非是想尽一切办法去还原古瓷器身上特有的那种偶然性、不确定性的朦胧美。对专业的玩家来说,只有这样的陶瓷作品才韵味悠长,也更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旨趣。“从收藏价值上来讲,越难得的东西,也往往会被看得越珍贵。”

实际上,不管是在北方汝窑、钧窑、定窑,还是在南方的景德镇、福建、广东等一些有老窑传统的地方,有条件的艺人都在尝试在材质和烧成工艺上追求与不同瓷种所属年代原汁原味的东西。而河南的神垕镇和江西的景德镇,还形成了国内最大的两个仿古瓷制造重镇。

不过,冯玮瑜认为,真正的古釉、老泥是非常稀缺的原料,即使对经验丰富的仿古师傅来说,也不可能是一种常规的生产原料。现在市场上一下子蹦出来这么多,多数只是一种商业营销概念和噱头,收藏者必须打醒十二分精神,否则很容易就上当。

卫晓峰也认为,少量的出土古釉支撑不了“大规模的商业化”,听起来就像拍卖市场上50年“茅台酒”一样。

无意中得到这批古釉,也曾经让卫晓峰一度“感到非常烦恼”。

尤其是在卫晓峰试烧出天青、月白等古釉色后,三天两头就有一些仿古师傅通过身边亲友的介绍找上门来,希望能够高价买一点原料回去研究。“别人愿意高价来买我的东西,我心里其实很明白他们想做什么。仿古本身并没有错,也可以理解成是当代艺人努力学习古人烧成方法的一种手段,但是,对于一些不请自来的陌生师傅,我们也很难去判断他们,到底是想用这些古釉来进行研究和学习,还是生产高仿成器来欺骗买家。”卫晓峰坦承,原料和配方是仿古行业必须首先攻克的两大难题,对于掌握了古陶瓷烧成工艺的艺人来说,若再得到一些传统的釉料,对于他们的高仿生意来说无疑是如虎添翼。“我不想助纣为虐。”

原矿成色难改用化工颜色剂配釉

事实上,中国陶瓷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在发展鼎盛期,窑口体系非常庞杂。除了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景德镇窑、耀州窑、磁州窑这“八大名窑”外,还有龙泉窑、建州窑、吉州窑、铜官窑、越窑、石湾窑等众多享誉国际的窑口。到了当代,以仿烧和复制上述古代窑口经典陶瓷工艺的匠人,依然有着一个数量庞大的人群。在北京潘家园、广州的荔湾和芳村,仿古瓷是最热销的品种。

古往今来,每一个窑口的兴起,都与当地的资源条件和环境有关。每一个瓷种的产生,都与当地特殊的胎土和釉料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譬如神垕,其烧制钧瓷的胎料主要是本地和周边盛产的西寺土、罗王土地、皮沙石、黑毛土、青碱、北乡土,而釉料主要包括黄长石、白长石、红长石、本药、方解石、萤石、铜矿石等。

据卫晓峰介绍,早在宋代中国陶瓷生产已经进入鼎盛时期,那时的科技发展其实还很落后,并没有像今天这么先进的化学分析仪器。因而,用什么胎土来造型,以什么矿石来磨粉配釉,可以烧成什么样的颜色,当全属经验科学,必须靠匠人们不断去试错和总结。“传统的釉料加工,筛选、砸碎、研磨,整个过程都依靠手工来完成,甚至不允许用铁质工具。在烧成阶段,更是把所有命运交给了火和土。可见,要得到一件造型、色泽都很完美的瓷器,是非常困难的,有很多的偶然性。”

由于原矿釉料资源逐步枯竭,而用传统的工艺方法来实现古代经典瓷器的美学效果非常困难,一些匠人在利益驱使下,转而另辟蹊径,用所谓“科学的新工艺”来满足收藏者的高要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艺人在摸透了古人的配方后,逐步开始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原料来配釉,以加快烧成速度、提升成色效果。钧瓷专家雷勇也透露,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山东、广东已经开始经销商直接供应色料,需要哪种釉色就供应哪种色料。“但是,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这种合成色料,却已经失去传统钧窑瓷器使用矿物质原料所产生的窑变、乳光、玉质之美,退化为固定色釉的低档彩瓷境地,毫无传统钧瓷的美学意涵。”

近年来,受市场利益驱动,化工料、颜色剂等人工合成的胎土和配釉原材料大举入侵陶瓷业。有的匠人为了降低陶瓷的烧成温度、提升釉体成色效果和光泽度,不惜使用碳酸钡等有毒物质来作为陶瓷的成色原料,严重损害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记者近期走访陶瓷市场,也经常发现售价低廉、用颜色剂烧成的瓷品。譬如在广州华林市场、广州茶博会,几十元的花釉杯子、一百元的天目油滴盏比比皆是。“商家摆售的低价天目盏,比博物馆的还漂亮。仿烧宋代那种曜变、兔毫和油滴纹路的天目,至今仍是业界公认的难题,现在却成了满大街都是的便宜货。你只要动动脑就知道怎么回事。”收藏家高鹏飞意味深长地说。

漫谈新中国陶瓷


黄昌校鱼草图盘70年代

胡光震一路锦绣瓷板65×46cm

对于中国陶瓷收藏领域的收藏爱好者来说,提起宋代瓷器的汝、钧、官、定、哥,兀代青花,明代成化斗彩,清代雍正、乾隆的粉彩、珐琅彩瓷器,那肯定如数家珍,是最熟悉不过的了。对于陶瓷领域的研究者而言,常常关注和研究的是陶瓷史上有着显赫地位的陶瓷品种。随著艺术品收藏研究的深入,许多文献和文物出土,让我们先人的智慧结晶一一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多方位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相对于我国以前辉煌的陶瓷文明而言,新中国陶瓷——这个我们亲身经历的时代的文化载体的重要部分,却成为我们收藏界最陌生不过的空白,除了餐桌上的用具和文革主席像章摆件还有印象之外,绝大多数人对新中国精美的陶瓷艺术作品几乎茫然不知,不论官方的文化管理、展览、出版、研究机构还是民间收藏群体对这个时期的陶瓷领域也极少关注和作为系统收藏来深入研究。那么新中国瓷器真的就是我们印象中的文革瓷器吗?有什么成就呢?这个时期的瓷器在陶瓷史上有什么地位呢。为什么我们很少能看到这个时期的学术资料和相关情况的介绍呢。

中国古陶瓷:全球收藏界的宠儿


为什么中国和瓷器都译为CHlNA?从全球各大博物馆、收藏机构、著名藏家、古玩经纪人等等无不将中国古陶瓷作为收藏的首选中,得到了最好的回答。也由此使得中国古陶瓷近年来在各大拍卖行屡创新高:1.5亿港元的乾隆珐琅彩杏林春燕图小碗;2.2亿元的元青花鬼谷下山图大罐;过2亿的宋汝窑洗;1.5亿的明成青花黄蜀葵碗;2.8亿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过5亿的乾隆珐琅彩转心瓶等等。自七十年代苏富比、佳士德开始拍卖中国历代官窑以来,它的价格一直以强劲的势头往上飙升,其增长的速度每年以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价格扶摇直上。

历代官窑佳器涨势的主要原因在哪里?

那么,决定历代官窑佳器涨势的主要原因在哪里?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其工艺创作的难度

《天工开物》中讲到,创瓷“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说明制成一件瓷器需经过七十二道工序,其工艺之复杂还不包含微细之处。作为专供皇家享用的官窑佳器,对每一道工艺的要求则更为严格,不得有丝毫差错。皇家用瓷是求质不求量的,每一道工序都是集当时国内顶级高手为之。创作过程中若有一道工序出了差错,都将造成该器物的前功尽弃。即使七十二道工序全部按规定创作完成,最后选进窑炉内尚有不定因素:窑温的高低,窑内烟尘的飘忽,都会造成大量不符合规定的次品。历来有“一窑千件,成者一二”之说。那含着各类金属成分的胎釉在高温下出现千变万化的结果常常不以督窑官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一件官窑,千人精力”之说毫不为过。足见成品之难。

2。代表那个时代顶峰的艺术结晶

凡官窑器,除了征集当时顶级的制瓷工艺师外,其器物上的纹饰,特别是到了清康雍乾三代,都是宫廷一流画师绘制。清宫档案记载中就不下二三十人,如:戴临、戴正、唐岱、贺金昆、邹文玉、冷枚、郎世宁、焦秉贞等等,这些画家即使留在纸上或绢本上的画现在都是价值连城,何况留在难以把持而又不易变质的瓷胎上。作为中国书画载体的绢和纸都不易保存,受气候和收藏条件的影响,即便精心保存,过了千年,绢面或纸面免不了发脆、发黑,影响了整个画面的欣赏效果。唯有留在瓷面上的画,只要不去人为地擦抹,釉面包浆会日益滋润肥厚,色彩尤为鲜艳。加之,瓷器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不会霉,只要不加碰撞,将随着岁月的流逝,显得越发光泽诱人。故有“旧器如新才是宝”之说。我将官窑佳器比喻成“立体的画,无声的诗”也是鉴于这一点。将它摆在任何地方,都是一副立体的画,加之釉面上的精彩之作,又成了画中之画。如果多份雅兴,还能在瓶、觚、尊等陈设器上插束时令花卉,更会相得益彰,颇与文人雅趣相谐。真正的大藏家都是内涵很深的文人雅士,他们能从历代官窑中找到一份可寄托的情怀,珍爱之情自然而生,在拍卖场上见到难得一见的孤品,竞相争夺也在情理中了。

3。皇权的倾力支持

作为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平时在物质享受上可以随心所欲,倾全国之最供其享用。但精神生活还是贫乏的,当时没有电影、电视等类似当下的科技成果的享用,于是把审美的兴趣专注在御窑的烧制上,特别倾情之举表现在清三代(康、雍、乾)的身上。他们除了征集全国顶级制瓷工匠为御窑厂供职外,还让宫廷御用画师绘创瓷上的花卉和纹饰,并派督窑官严格监督管理。每一件官窑瓷器,从纹饰到器形,在最初的样稿阶段,皇帝都亲自参与设计和审定。康雍乾三位皇帝从小就由顶级名师教学开悟,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审美眼力,加上又是全国顶级艺术家的合力打造,使得官窑佳器成为当时最高艺术含量的结晶,成了皇帝的痴迷物,皇帝平时把玩欣赏的“玩具”。画只能欣赏,只有官窑器既能欣赏又能把玩,由此受到皇权的鼎力支持:倾全国之力、之财、之智慧打造而成。

中国瓷器是中国对外的名片

所以,每一件称得上正官窑的佳器,都是找不出半点瑕疵的。无论是从型到纹饰,从胎到釉,从底足到落款,全是那么的完美无缺。有藏家说过“真正的官窑器即使外行也看得懂,至少觉得它特别优美”这话不无道理。在懂行的人眼里,它更是有生命的,欣赏中仿佛听到制瓷艺人发自肺腑的沉吟;宫廷画师灵感的呼喊;督窑官战战兢兢的倾诉……彼此进行了心灵深处的交流。

由此可见,作为中国古陶瓷的顶峰之作——历代官窑佳器,受到世界各国藏家、投资人、博物馆以及大财集团等的攫取对象,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苏、佳等国际大拍中屡创新高也显得不足为奇了。这是它特具的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历史价值综合的正常结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欣赏眼力的上升,它将越来越受到追捧。

从投资角度而言,纵观四十年来苏、佳拍卖的记录分析,其升值率,还没有一样其他的艺术品能与中国古陶瓷相匹敌的。当然,更不排除国际财团或知名的财富拥有者从规避遗产税的角度争相拥有中国历代官窑器的因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应该是中国古陶瓷自身特具的艺术魅力起的决定作用。

最后,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特殊诱惑力:中国瓷器是中国对外的名片。它的诞生发展史就包含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代表了中国人文、艺术、哲学以及东方文明和传统精神的最高形式,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读懂了古陶瓷也读懂了中国。

有史以来CHINA备受世人瞻仰!

元青花成为稀缺升值精品


面对庞大的国际化的收藏需求,由于存世稀少,元青花的价格持续上升。屈指可数的元青花大罐只能越来越成为许多收藏家的梦中追求。近来元青花瓷器特别是大罐类器物屡创高价,这意味着价位攀升的开始。

从艺术品收藏角度看:中国古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各朝各代陶瓷艺术作品有的粗有的精,民间使用的瓷器数量大,粗者多,皇家使用的则大多是千挑万选的精品。古陶瓷粗者,其贱也在粗,其贵也在粗,经过历史岁月的沉淀,现在遗存下来的古陶瓷粗品存世数量总的来讲也不多。从审美的艺术角度欣赏一件古代文化遗物,仿佛把收藏者带回远去的岁月,历史的空间和时间在收藏者的手里停步,使历史文化的生命得以延长。元青花是中国青花瓷的老祖宗,历史悠久,存世量更是稀少,因而值得我们珍藏。

从艺术品市场角度看:古代烧造的精品陶瓷即使在当时也是投入成本高,生产数量少,使用范围窄,价值不菲,流传到今天能保存完好者已是凤毛麟角,所以在艺术品交易市场价格惊人,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而元青花价值高,除了历史悠久,存世量稀少外,其自身绽放的艺术魅力也是无与伦比的,能给人带来超强的美感。元代青花瓷的代表作大都具有强烈的个性,是开宗立派的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创烧时期的青花瓷,产量低,个性强,装饰画水路清晰,抑扬顿挫,或刚或柔,画师有浓厚的中国绘画的笔墨功底。由于数量稀少,进一步抬高了元青花的市场价值。

由于在艺术角度上的精美和收藏价值意义上的稀少的原因,使得元青花瓷器作品的价格持续上升,成为收藏家们追求的稀缺的精品。

浅谈收藏界的尴尬


中国文化艺术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也凝聚着文艺收藏的风云沧桑。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在促进文艺创作繁荣的同时,也推动文艺收藏的蓬勃发展。

中国的收藏品界正处在风口浪尖之势上,中国艺术收藏界红火的现象也是有根可循的。历史上每一个昌明的时期,即是文艺创作的繁荣期,也是文化收藏的鼎盛期。历代统治者在社会安定、四海升平之际,总要大量搜求艺术品,以充实内府收藏。以书画为例,历史上就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集中。唐朝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统治时期,对书画的搜求不遗余力,极一时之盛;宋徽宗尽管政治上比较昏庸,但在书画上却是个天才,对书画的收藏更是如醉如痴,并设置了专门的装裱样式“宣和装”,编定《宣和画谱》和《宣和书谱》;至于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的内府收藏,可谓达到封建时期的高峰,乾隆时期所编的卷轶浩繁的书画著录书《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便是明证。

艺术品的散失与收藏是此消彼长的。往往在一次次的大规模的集中之后,接着是一次次大规模的散失。尤其是改朝换代之际,艺术品的厄运也随之而来。因此,历代以来的收藏,整体上呈逐代锐减的趋势。但由于帝王能凭一国之力,也能使一些埋世名作重见天日,多少弥补历代的损失。同时,每一时代出现的一些代表作品,得到保存下来,日积月累,使书画文物的收藏,日渐丰富。特别是建国以后,各大博物馆对文物的征集和鉴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广州嘉德刚结束的拍卖会上,出现了一批中小型新买家。他们是一批富裕起来的中产阶级,提名牌包、戴名牌表已不足以表达他们的身份,他们开始比谁家别墅楼梯转角悬挂了什么画,出自哪个名家之手。现在艺术收藏界的人身份变了,他们的爱好与以往投资者很不同,中国开始出现了按主题收藏的投资者,这当然能提升收藏价值。

据了解,在购买艺术品的买家中有相当部分投资者有投资心理。但不少投资者兴冲冲买回去的画,原以为是艺术品,实际上是商品艺术,非但不能增值,甚至不能保值。艺术品投资必须要懂,要对艺术有领悟力,这种源自内心的领悟力通过学习也未必就能获得。懂艺术的人是少数。这注定了艺术品投资一定是小众市场,永远是小众市场。对于多数投资者来说,仅抱着增值的目的投资艺术品是危险的,所以要正式艺术品收藏,不可盲目。

宝珍商城的负责人安先生说,绝大多数投资者都不懂如何把投资与艺术规律结合起来。很大部分投资者还停留在以作者的官职高低、是否是什么会员、或者作者的年纪大小来判断作品是否值钱,实际上一些名气比较小的书画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品质上优,并且也具有十足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对于收藏的新人来说,往往欠缺投资判断的知识,采取投资没有名气的艺术家或是在校学生的作品,是一种非常明智的投资之举。

一些初入艺术品收藏的门外汉,在投资艺术品之前首先应明白什么是艺术品,什么是艺术商品,什么是商品艺术。这三个概念专指当代艺术,古代、近现代艺术属于另一范畴。

在这三个概念中,艺术品是最高层次。投资当代艺术品的风险在于艺术品离大家很远,艺术品属于未来时,需用时间证明。它的艺术特征超越了当下社会层面的审美。真正的艺术品是超越时代的,它超越的程度与关注的领域均可超越国界、种族。投资当代艺术品门槛极高,需要极高的艺术直觉。除了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有包容性。

把握中产阶级人群心理及情感的能力,作品通常很能打动人,这类作品往往很容易与人产生共鸣,适合家庭悬挂,可以体现主人的品位和身份,有钱人往往首选此类作品。其次是升值快,市场稳定,每年大约可升值20%左右。比如陈逸飞的作品不管市场好坏,每年都在涨。

最好从当代艺术开始。当代艺术所表达的情感内容与你的生活有联系,投资者容易与其进行交流,也不存在辨别真假。中国富人目前仅有10%对当代艺术感兴趣,开始动手的人不到5%。因此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投资才刚刚开始,拍卖市场的未来应是当代艺术。

初参与艺术品投资的人,千万不要仅凭个人的喜好买作品,要多学习、多看、多了解,增加审美实践,提高鉴赏力,还要多咨询专业人士。另外,心态要好。一开始参与艺术品,不要单纯以投资获利为目的,而应当成爱好。

挑挑收藏界那些刺儿


回顾过去的2011年,文博界前所未有地被关注着:故宫被盗、《富春山居图》合璧、哥窑被打碎、假金缕玉衣、文交所的疯炒、“曹操墓”专家竟是逃犯……无一例外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本刊盘点出业界十大焦点新闻,让大家回顾一下收藏界发生的那些事儿。

故宫深夜被盗

事件:5月9日,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发现,故宫博物院斋宫诚肃殿的一面装饰墙上有一个破洞,位于斋宫诚肃殿的两依藏博物馆展览现场展品失窃。11日晚,“故宫大盗”、山东男子石柏魁落网。

点评:故宫保卫处号称“京城第一保卫处”,有人防、技防、物防和犬防的四道防线,可谓“固若金汤”。马未都说:“我以为故宫壁垒森严,有层层安保措施,尤其是那一百多条狼犬六亲不认,那贼如何过得了这关?”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盗贼落网后故宫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面锦旗上,把“捍祖国强盛”错写成“撼祖国强盛”,舆论哗然。堂堂故宫出此“撼”事,令人遗憾。

《富春山居图》360年首合璧

事件:6月1日,深受两岸瞩目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行。在本次合璧大典中,现藏浙江省博物馆的《富春山居图》前段“剩山图”与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后段“无用师卷”实现360年来的首次合璧。为了这幅画的合璧展出,两岸谋划了整整10年。

点评:一幅画上演了360年的悲欢离合,两岸情谱写了旷世合璧的精彩传奇。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一失手,哥窑碎了

事件:7月4日,故宫博物院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对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进行无损分析时,科研人员操作失误,样品台上升距离过大,致文物发生挤压损坏。

点评:一失手,打碎了个盘子,听起来,像是家庭主妇常犯的错误。可是,事情发生在故宫,碎的是国宝,不可同日而语。

“南澳Ⅰ号”水下考古

事件:7月19日,中国今年最大的水下考古项目“南澳Ⅰ号”水下发掘作业暂告一段落。“南澳Ⅰ号”第二阶段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出水9500余件文物,专家推测沉船中的文物约有3万件。

点评:“南澳Ⅰ号”的考古发掘,为“海上丝路”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同时也填补了16—17世纪间大航海时代我国海外贸易政策转变、东南沿海经济结构变化等资料的空白。

长沙窑“壶王”变“糊王”

事件:长沙窑大执壶一直是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镇馆“壶王”,杭州市政府更是奖励“壶王”捐赠者1500万元。然而,8月20日,央视披露,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杨静荣公开质疑这把长沙窑大执壶为赝品。据称,这批文物由四位国内权威专家共同鉴定,才被收入馆中。据称,在上世纪80年代末,湖南长沙铜官镇的陶瓷厂曾生产出和长沙窑“壶王”极其相似的大壶至少30件。

点评:有人说真实的文物界就是“一群傻子在买,一群傻子在卖,还有一群傻子在等待”。这话虽然有点糙,但理儿不糙。眼下一边是高涨的收藏热,另一边是鉴定专家的层出不穷,专家鉴定是真是假,让人一头雾水。

假“金缕玉衣”评估24亿

事件:9月6日,有媒体爆出了几名国内“顶级”鉴定专家为骗子自制的“金缕玉衣”开出24亿元天价评估价钱的“真专家、假鉴定”丑闻,该“评估”结果被不法商贩利用,到银行以“金缕玉衣”作为抵押,骗贷5.4亿元,给银行造成巨大损失。据说,此次参与“鉴定”丑闻的人中竟包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收藏协会会长、世界文物艺术鉴定评估委主任、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心主任、中国宝玉石协会原秘书长等人。据称,这些专家收取了几十万元的“鉴定费”。

点评:狡黠的造假者、玩火的炒家、忽悠的专家构成了文物界的种种乱象。假文物在专家、炒家的运作下价值连城。在利益面前,一旦专家抛弃独立人格、出卖学术良心,真假不辨的文物鉴定注定接连登台。

徐悲鸿之子不识“母亲”?

事件:9月15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修班第一届的10位同学联名发出一封公开信,声称一幅售价7000多万的“徐悲鸿油画”,其实只是当年这些中央美院孩子的习作。

2010年6月,北京九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春拍中,以728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功拍出了名为《人体蒋碧薇女士》的“徐悲鸿油画”。该油画的拍卖信息被发布于多家网站,同时配发的还有“徐悲鸿长子徐伯阳与这幅画的合影”以及徐伯阳出示的“背书”,背书内容称此画为徐悲鸿早期作品。

点评:一张连“伪作”都算不上的学生习作,竟然进入到国内知名拍卖公司的殿堂,高调地拍出7280万元的天价!如果说鉴定专家们眼力差没看准,那徐悲鸿先生的儿子为何连自己的“母亲”也认不出来了?

紫禁城遇上卢浮宫

事件:9月26日晚,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重扉轻启明清宫廷生活文物展”在法国巴黎卢浮宫揭幕。这是东方文明首次亮相卢浮宫。雍正帝头戴路易十四式的卷曲假发,身着法国宫廷贵族服装,手中拿着欧式叉,奋力向一老虎刺去;乾隆帝身着汉装,闻着荷香,在远山翠柏间,临湖抚琴;年老的乾隆和年轻的乾隆被朗世宁呈现在同一幅画面上,这一超越时空的邂逅,仿佛在讲述帝都几十年来的悲欢离合。

点评:紫禁城的建成时间和卢浮宫成为王宫的时间恰巧重合,这是两座宫殿的一次约会,也是一次东西方文明的碰撞。

文交所遍地开花被整顿

事件:文交所成为今年的热点词。天津文交所在艺术品份额化交易上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然而,终于也将成为第一个被投资者告上法院的文交所。而临近年关,深圳传出消息,深圳文交所停牌近9个月,投资者2800万元申购费被冻结。据统计,预计到2011年底,全国文交所总数将达到或超过50家。有关部门已经对文交所“疯长”现象进行整顿。

点评:白庚延画作因何在短短一年时间价格陡增数十倍?这不过是场击鼓传花的游戏。有专家比喻:地上有一块石头,说它值多少钱,只要后面有人买,我今天就可以卖。已经不再考虑它本身的价值问题了。只要有人比我更傻,我就可以当这个傻子。

“曹操墓”专家是逃犯

事件:龙腾盛世旅游文化咨询中心主任、中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顾问、古邺文化研究会特约顾问、河北燕青拳联谊会名誉会长……是被称为史上最高调逃犯的三国“专家”闫沛东。2010年,安阳“曹操墓”陷入真假之争,一位自称闫沛东的“学者”掺和了进来,并自称掌握曹操墓造假数十项铁证,并由此红遍大江南北。不料,今年邢台警方爆出一个猛料,此位“专家”闫沛东真名胡泽军,曾经冒充记者诈骗钱财,早已经被列为网上逃犯。

世博瓷——收藏界的又一新宠


吉祥海宝瓶(青花版)

上海世博会的精彩呈现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的眼球,这样的空前盛况,更进一步提升了世博的纪念意义和价值。现在市场上出售的以世博为主题的收藏品不下上千种,有邮册、纪念币。灵动活泼的三人行世博会徽、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的中国馆、现代大气的上海市标志东方明珠、典雅高洁的上海市花白玉兰、吉祥物海宝等等元素的纪念品更是令游客爱不释手。如何选择一款既有纪念意义,又能在日后增值保值的产品,相信是不少收藏者最关心的问题。

考虑到日后要其增值,就要考虑到收藏品的发行机构要权威、发行量要少、制作工艺精湛。比如像展示世博的瓷器就是很好的选择。这一组“世博瓷·中国礼”,以世博为主题,从方方面面展示出世博的国际性纪念意义和以“和谐”为核心的中国智慧,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形象,也让中国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既有浓厚的中国风,如龙凤呈祥、金玉满堂等都展示了中国的传统,又有对中国现代化的展示,浦东印象就把上海浦东的繁荣展现在瓷器上。

这组“世博瓷·中国礼”瓷器,以红色、蓝色、白色和金色为基色,红色喜庆隆重,是大方的中国红,蓝色代表海洋,与海宝交相呼应,白色朴素典雅,像一朵圣洁的莲花,金色是财富的象征。收藏这样一种瓷器,可谓纪念与价值并存。

瓷器收藏俨然成为中外藏家的爱


瓷器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瓷器的出现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重大贡献的。瓷器的英文:china,代表了瓷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中国瓷器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魅力,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洗礼,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及鲜明的艺术价格。瓷器收藏俨然成为了中外藏家的最爱。

瓷器,收藏中第一大类。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收藏的热潮中来,对于收藏类别,则分为瓷器,玉器,杂项,字画四大类。而瓷器,绝对是收藏者的收藏首选。中国的陶瓷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早至东晋,就出现过陶器,直至唐代,便出现过青釉瓷器,宋代时候则达到中国瓷器第一个高峰。宋代有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

在2012年的春拍市场中,有900年历史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口洗大放异彩,4000万港币起拍后,经过34轮脚架,最终以2.0786亿港元的高价成交。刷新了宋代瓷器在全球范围的拍卖纪录。随着高价成交的消息传遍全球拍卖市场后,也标志着汝窑代表的宋代瓷器得到了收藏者的认可。

随后出现元代青花,元青花所产生的影响力也是不可估量的。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拍出了2.3亿人民币的天价,人们便开始对元代青花开始关注。

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时候,我国的外销瓷在世界上也产生过极大的影响,由此让全世界都对于中国的瓷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往往当欧洲人提到中国的艺术,第一想到的便是中国的瓷器。

到了明代,清代更是中国瓷器的另一座高峰。青花瓷,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尤其是清代的康,雍,乾阶段,瓷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顶峰,形体秀美,胎体轻薄,实彩细润至今让人叹为观止。在当时那个年代,家里有没有瓷器,也成为了衡量贵族家族身份高低的标准及实力的象征。

中国瓷器所体现出的不仅仅是登峰造极的铸造工艺,也代表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兴与衰。中国瓷器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浓郁醇厚的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风韵,征服了中外藏家。

伦敦是中国瓷器走向国际的据点。据业内专家介绍,由于英国有很多的艺术机构,如英国大英博物馆、阿尔伯特和维多利亚博物馆、伦敦大学大伟德中国艺术基金会、牛津东方艺术博物馆等,它们都收藏有中国大量的古董和高品质瓷器。而英国私人收藏家手中收藏的中国瓷器水准更高,也让世人钦羡。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历史积累,英国伦敦才奠定了其作为中国艺术品尤其是瓷器的全球中心市场的地位。

因此,如果说英国的中国古陶瓷研究强化了中国陶瓷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学术意义,那么苏富比和佳士得则奠定了中国古陶瓷在世界艺术市场上坚实的商业地位,成为推动中国瓷器风靡海外市场的两股核心力量。这一点从两大国际拍卖行在伦敦拍卖会上的相互攀比就可以一览无余。

国外由于对瓷器的收藏比国内早,收藏氛围浓,而且国外藏家资金雄厚,因此国内瓷器市场成交额与国外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他同时表示,从近几年瓷器价格一路稳中有升的走势来看,他对国内瓷器市场还是很有信心。张跃进对此也表示了基本一致的意见,她认为,虽然国内拍卖行业才经过十几年的历程,的确还有些制度和服务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从瓷器方面来看,目前国内正在逐步赶追国际市场。而且随着国内藏家数量的增多、对瓷器认识程度的提高,中国瓷器会稳步上扬。值得一提的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两人不约而同地提到,如果国内拍卖行能得到如“鬼谷下山”图大罐类似的精品,或许也能拍出那么高的价钱。由此可见,中国瓷器在被整个世界关注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