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中国古代瓷器介绍 > 导航 >

新中国瓷介绍

新中国瓷介绍

中国古代瓷器介绍 瓷砖介绍 新濠瓷砖

2020-12-07

中国古代瓷器介绍。

所谓“新中国瓷”,是指自1949年至上世纪90年代近半个世纪来,全国各主要陶瓷产区创作、生产的各类日用瓷、陈设瓷、国家礼品瓷等陶瓷器,其中尤以瓷都景德镇制瓷为主。随着收藏界对新中国瓷历史和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化,新中国瓷这个已经断层的收藏板块将会迅速崛起。

三个阶段,完成市场化蜕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景德镇的瓷业发展百废待兴。1950年成立的景德镇国营建国瓷厂,专门生产传统颜色釉瓷和日用瓷等,包括曾维开、邓希平、王云泉、姚永康等在内的老一辈陶瓷艺术家都曾是建国瓷厂职工。其后10多年间,景德镇又相继成立了人民瓷厂、新华瓷厂、红星瓷厂等10家大型陶瓷生产企业,统称为“景德镇十大瓷厂”,由“十大瓷厂”等创作生产的精美陈设瓷和日用瓷俗称为“厂瓷”。随着“十大瓷厂”的成立,景德镇瓷业生产发展突飞猛进,烧制工艺也经历了由手工到机械和柴窑、煤窑、油窑到气窑的转变,续写了制瓷业的辉煌。新中国“十大瓷厂”培养出了一大批技艺超群、德艺双馨的陶瓷艺术家。由于当时都是集体创作,作品大多无人名款,只有瓷厂代号,这些作品主要是为一些文博机构做复制瓷。

1954年3月,景德镇成立了以研究和生产相结合的美术陶瓷工艺社,成员共27人,除“珠山八友”中的田鹤仙、刘雨岑以及“青花大王”王步等享誉民国瓷坛的大师外,还有曾龙升、王晓凡、时幻影、刘仲卿、王锡良等绘瓷名家。他们不仅肩负创作任务,还与中央美术学院陶瓷科师生密切合作,创作出口艺术瓷,改进了传统陶瓷装饰方法。同年成立的陶瓷研究所(以下简称“陶研所”),作为景德镇陶瓷史上首次出现的高规格科研机构,其承担了与国外的技术合作任务。当时,景德镇瓷业生产的方针就是“提高实用美术瓷,保持工业用瓷”,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技术革新运动。

“文革”时期,陶瓷艺术创作题材多以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工农兵等为主,政治概念突出。此期,在制瓷工艺上的最大创举就是成功烧制了“7501瓷”,它代表了当时中国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

“文革”结束后,为适应海外日益高涨的陶瓷消费需求,陶研所的陶瓷艺术家们联合景德镇各大瓷厂的瓷研所、设计室、试验组等共同开发设计,不计名利、精工细作,通过集体创作,在继承传统纹饰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改进,使得图案纹饰与器型、瓷胎等工艺达到更完美的结合。因此,“厂瓷”中日用瓷和陈设瓷的界限被进一步打破,精湛的绘瓷技艺更完美地用于日用瓷上,使日用瓷有了陈设艺术瓷那样夺目的光彩,而在陈设瓷器型设计上也更加兼顾其实用性,正所谓“日用瓷陈设化,陈设瓷日用化”。大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私人陶瓷作坊陆续出现,一些陶瓷老艺人、陶瓷工艺美术大师、技术工程师等也选择脱离瓷厂,独立进行创作、研发和销售。

就在景德镇瓷业发展达到陶瓷史上又一个顶峰之际,各种危机和矛盾也愈发凸显。在1986年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公布景德镇粉彩瓷铅镉含量严重超标的信息后,“厂瓷”的出口受到了很大影响,虽然景德镇陶研所及各大瓷厂展开技术攻关,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研制生产出低铅的粉彩日用瓷,但由于缺少了设色的关键元素,这些低铅粉彩瓷远远达不到像此前的粉彩瓷那样色彩艳丽、饱满动人,海外订单越来越少。加之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化进程加剧,旧有体制越来越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在内外原因的影响下,从90年代初开始,各大瓷厂陆续解体、改制,甚至是停产倒闭。最终,新中国瓷的历史在1995年宣告终结,中国陶瓷艺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价值回归,收藏投资渐升温

现当代陶瓷收藏投资板块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发展,无论是以“珠山八友”、王步等为代表的民国文人绘瓷,还是诸如张松茂、王锡良、戴荣华、李进等当代名家大师绘瓷,价格都已到达了高位,精品价格堪比明清御瓷。一批中青年学院派陶艺家也正逐渐成为市场新宠。相比于以上的当代陶瓷收藏板块,新中国瓷收藏投资市场才刚起步。虽然新中国瓷板块中的“7501瓷”历来受到藏家和市场的追捧,但这并不能代表新中国瓷板块的整体行情。真正能够代表新中国瓷的依然是那些烧制精美的“厂瓷”陈设瓷和日用瓷。

“厂瓷”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制瓷历史中的重要一环,对现当代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它的地位与意义不言而喻。一般国内公立博物馆的馆藏陶瓷器的年代下限到清末民初为止,年代再往后的就鲜有收藏。然而,中国陶瓷史对于新中国建立之后65年来的成绩是无法被割断的,目前学术界对新中国瓷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挖掘、保护和研究还远远不够。

随着2010年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历史博物馆的正式开馆,似乎预示着民间收藏家和文化学者对新中国瓷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肯定,以及对新中国瓷收藏、保护和研究的决心。

回顾近几年多来国内现当代陶瓷艺术品市场的情况可以发现,市场对于新中国瓷尤其是出自景德镇陶瓷老艺人之手的“厂瓷”精品的关注和兴趣愈发明显。尤其是对于一些佚名的“厂瓷”作品,能够凭借作品风格和胎釉等特点判断出作者和具体的创作年代,说明藏家正趋于成熟,对陶瓷文化的理解也愈发深刻。

关于新中国瓷的收藏鉴赏,需要把握好两大原则:一是日用瓷的收藏要成套成系列,且1986年以后研发出的低铅粉彩日用瓷由于色彩及艺术性较之前的日用瓷较低,收藏价值不大;二是艺术陈设瓷的收藏之重当为七、八十年代的重工粉彩瓷,尤其是墨彩描金作品。重工粉彩瓷是高难度的制瓷工艺,受限于胎、釉、色、工的难以复制而备受关注,要想成功烧制成一件高水准的重工粉彩瓷是非常难的,尤其是墨彩描金作品,当时能熟练掌握这项技艺的陶瓷老艺人可谓是凤毛麟角,作品也较少,非常珍贵。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窑火,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主要用柴窑烧造,到了七、八十年代时越来越多的用煤窑来烧了,从8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改用气窑,不同窑火中的瓷器有着微妙的区别。

重工粉彩:画面较中级粉彩复杂,加进了走兽、瓜蝶、草虫和吊灯洋莲图案之类;构图远比中级饱满丰富。画工精细,色彩以及渲染都较多,图案致密,并加用黄金等高档颜料,技术要求高,衹有高级技工才能制作。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新中国美术瓷陶浮出水面


对陶瓷研究和收藏者来说,200年前的乾隆朝瓷器是最熟悉不过的,而有50年历史的新中国陶瓷却是最陌生不过的了,除了家里的餐具和各种形状的白悉毛泽东塑像,大家对其他新中国精制陶瓷美术作品几乎茫然无知。展览、出版和研究对这个领域也极少关注。

在近来拍卖会的日常征集工作中,工作人员遇到了多件制于上世纪50年至70年代的多个品种、多咱装饰风格、多种款识的新中国陶瓷作品,鲜明的时代感和特殊的工艺方法令人耳目一新市场反应也认同了这种新鲜感。近几期“小拍”陆续推出的一二十件作品全部成交,并达到民国时期的中档瓷器的价位。

如一件粉彩芦雁图建国周年纪念瓶和粉彩雪景人物盘为1950年和1952年的作品,底款分别为“建国瓷业公司”和“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合作社”,带有较强烈的民国“珠山八友”风格。邓必浩绘的雪景人物盘无论人厚厚的粉料霍积法和山石树木的构图上来看,都严谨地遵循了民国雪景大师何许人的法度。只不过人物们脱下长衫换上中山装,抛却钓竿挑起扁担搞生产,于是“独钓寒江雪”的文人雅趣就变成“战严寒,斗风雪”的大生产景象。

作于1963年的彩绘学习雷锋盘,底款为“轻业部陶瓷研究所”,显然已与从民国沿袭而来的私人公司和公私合营的“合作社”拉开了距离,工艺风格也远离景德镇传统,很像一幅水粉宣传画的陶瓷翻版。

制于“文革”后期的彩绘喜鹊登梅笔筒,采用在低温彩上再罩透明的新技法,并于釉下暗刻填白粉饰以毛主席诗词书法,底款为“中南海西花厅珍品”,其制作精细程度颇有新中国“官窑”气息。而“喜鹊登梅”的传统图案和毛主席书法的结合则较自然地兼顾了传统和现实。

新中国瓷收藏投资论坛在沪举办


“新中国瓷收藏投资论坛”于2013年11月11日下午14时在上海虹桥古玩城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主要围绕“新中国瓷产生及出口的历史背景”、“新中国瓷的工艺特点及纹饰器型”、“新中国的收藏鉴赏及投资前景”、“新中国瓷的创新交易模式”以及“7501瓷”等内容进行探讨和交流,旨在梳理景德镇新中国瓷的发展脉络,明确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通过对新中国瓷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等综合分析,挖掘它的市场潜力。

新中国瓷即指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90年代近半个世纪来,以景德镇为主,包括全国各主要窑口生产的陶瓷器。解放初期,由于长年战乱,瓷都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已接近崩溃边缘,瓷业发展百废待兴。在其后的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新中国瓷业先后经历了建国时期、大跃进时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等不同的历史阶段。新中国瓷,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这一时期烧制的瓷器,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瓷艺发展高峰,涌现出一大批技艺超群的陶瓷艺人。由于是集体创作,作品大多无人名款,只有瓷厂代号。这一时期的部分瓷器品种烧制水平已超越“清三代”官窑瓷器工艺水平,其中尤以文革末期“7501瓷”最为璀璨,代表了中国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文革结束后,为适应海内外高涨的消费需求,增加出口创汇,在举国体制下,当时的轻工部陶瓷研究所的艺术家们联合景德镇各大瓷厂的瓷研所、设计室、试验组等共同开发设计,通过集体创作,在继承传统纹饰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改进,使得图案纹饰与器型、瓷胎等工艺达到更完美的结合。作为出口瓷,为确保中国瓷的高水准,严格依照描图-描绘-填色-洗染-彩色等传统手工制作工序进行生产。至90年代,随着景德镇十大瓷厂相继停产倒闭,为新中国瓷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在现当代陶瓷收藏投资板块中,无论是以“珠山八友”、王步等为代表的民国文人瓷绘,还是当代名人大师瓷,市场价值都已堪比明清官窑瓷。存世量稀缺、烧造难度极大的“7501瓷”更是市场追捧的热点。即便是学院派现代陶艺的市场行情,近年来也是涨势明显。相较于这几个板块,新中国瓷的市场尚处于价值洼地。随着业界对新中国瓷历史和艺术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化,新中国瓷板块将会成为市场热点。

承先启后的新中国陶瓷


核心提示

所谓“新中国瓷”,是指自1949年至上世纪90年代近半个世纪来,全国各主要陶瓷产区创作、生产的各类日用瓷、陈设瓷、国家礼品瓷等陶瓷器,其中尤以瓷都景德镇制瓷为主。随着收藏界对新中国瓷历史和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化,新中国瓷这个已经断层的收藏板块将会迅速崛起。

“三个阶段”完成市场化蜕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景德镇的瓷业发展百废待兴。1950年成立的景德镇国营建国瓷厂,专门生产传统颜色釉瓷和日用瓷等,其后10多年间,景德镇又相继成立了人民瓷厂、新华瓷厂、红星瓷厂等10家大型陶瓷生产企业,统称为“景德镇十大瓷厂”,由“十大瓷厂”等创作生产的精美陈设瓷和日用瓷俗称为“厂瓷”。随着“十大瓷厂”的成立,景德镇瓷业生产发展突飞猛进,烧制工艺也经历了由手工到机械和柴窑、煤窑、油窑到气窑的转变,续写了制瓷业的辉煌。

1954年3月,景德镇成立了以研究和生产相结合的美术陶瓷工艺社。同年成立的陶瓷研究所(以下简称“陶研所”),作为史上首次出现的高规格科研机构,其承担了与国外的技术合作任务。当时,景德镇瓷业生产的方针就是“提高实用美术瓷,保持工业用瓷”,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技术革新运动。“文革”时期,陶瓷艺术创作题材多以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工农兵等为主,政治概念突出。这一时期,在制瓷工艺上的最大创举就是成功烧制了“7501瓷”,它代表了当时中国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

“文革”结束后,为适应海外日益高涨的陶瓷消费需求,陶研所的陶瓷艺术家们联合景德镇各大瓷厂的瓷研所、设计室、试验组等共同开发设计,不计名利、精工细作,通过集体创作,在继承传统纹饰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改进,使得图案纹饰与器型、瓷胎等工艺达到更完美的结合。因此,“厂瓷”中日用瓷和陈设瓷的界限被进一步打破,精湛的绘瓷技艺更完美地用于日用瓷上,使日用瓷有了陈设艺术瓷那样夺目的光彩。而在陈设瓷器型设计上也更加兼顾其实用性,正所谓“日用瓷陈设化,陈设瓷日用化”。大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私人陶瓷作坊陆续出现,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各大瓷厂陆续解体、改制。由此,中国陶瓷艺术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价值回归”收藏投资渐升温

现当代陶瓷收藏投资板块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发展,无论是以“珠山八友”、王步等为代表的民国文人绘瓷,还是诸如王锡良、张松茂等当代名家大师绘瓷,价格都已到达了高位,精品价格堪比明清御瓷。一批中青年学院派陶艺家也正逐渐成为市场新宠。相比于以上的当代陶瓷收藏板块,新中国瓷收藏投资市场才刚起步。虽然新中国瓷板块中的“7501瓷”历来受到藏家和市场的追捧,但这并不能代表新中国瓷板块的整体行情,真正能够代表新中国瓷的依然是那些烧制精美的“厂瓷”陈设瓷和日用瓷。

“厂瓷”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制瓷历史中的重要一环,对现当代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它的地位与意义不言而喻。回顾近几年来国内现当代陶瓷艺术品市场的情况可以发现,市场对于新中国瓷,重点是出自老艺人之手的“厂瓷”精品的关注和兴趣愈发明显。尤其是对于一些佚名的“厂瓷”作品,能够凭借作品风格和胎釉等特点判断出作者和具体的创作年代,说明藏家正趋于成熟,对陶瓷文化的理解也愈发深刻。

关于新中国瓷的收藏鉴赏,需要把握好两大原则:一是日用瓷的收藏要成套成系列,且1986年以后研发出的低铅粉彩日用瓷,由于色彩及艺术性较之前的日用瓷较低,收藏价值不大;二是艺术陈设瓷的收藏之重当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重工粉彩瓷,尤其是墨彩描金作品。重工粉彩瓷是高难度的制瓷工艺,受限于胎、釉、色、工的难以复制而备受关注。要想成功烧制成一件高水准的重工粉彩瓷是非常难的,尤其是墨彩描金作品,当时能熟练掌握这项技艺的陶瓷老艺人可谓是凤毛麟角,作品也较少,非常珍贵。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窑火,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主要用柴窑烧造,到了七八十年代时越来越多的用煤窑来烧了,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逐渐改用气窑,不同窑火中的瓷器有着微妙的区别。(辛浪)

新中国陶瓷成为收藏界的“香饽饽”


在2013年北京匡时春季拍卖会上,张松茂于上世纪50年代创作的粉彩《梅花书屋》雪景图茶壶拍出115万元的高价;章鉴一件同时代的陶瓷作品也拍出88万元的高价。近年来,“新中国陶瓷”越来越受业界关注。去年年底,为展示新中国陶瓷的独特魅力并进一步探讨其艺术价值与历史地位,九江举办了“盛世华章——辉煌灿烂的新中国陶瓷艺术展”,同时举办首届新中国陶瓷艺术高峰论坛,特邀的实力收藏家、新中国陶瓷研究专家、学者等参加了论坛。如今,“新中国陶瓷”已成为收藏界的“香饽饽”。

新中国陶瓷受热捧

陶瓷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作品里面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的诸多元素和诉求。陶瓷研究和收藏家张迎春说,现在所说的新中国陶瓷,一般是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这近30年创作的陶瓷艺术品。

据介绍,在九江举办的“盛世华章——辉煌灿烂的新中国陶瓷艺术展”上,从全国各地调集的300余件新中国陶瓷精品,充分展现了新中国陶瓷的最高成就。陶瓷艺术家周国桢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创作的作品——瓷雕《芭蕾舞》,表现了舞蹈家在芭蕾舞中的窈窕轻盈,当时在景德镇是一项创举。艺术大师王步于上世纪60年代创作的《竹石八哥图》青花瓷板,淡雅清新,以脱俗气质引人注目。

稀缺精美珍贵

张迎春说,衡量一个收藏品种是否具有收藏与投资价值,就看这个收藏品是否具备“稀缺、精美、珍贵”的特点,而新中国艺术陶瓷就完全符合这六个字的要求。所以,新中国陶瓷概念一出来,立即受到业界广泛关注。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前后跨度30年左右。其中“文革”耽误十年,新中国艺术陶瓷实实在在的创作、生产时间只有20余年。从现存精美的艺术陶瓷作品分析,这一时期优秀的陶瓷艺术创作者不足百人,产量不会很大。那个时代,艺术陶瓷主要是供出口创汇,用作国家、政府对外交往的礼品,以及各美术馆、博物馆、高档宾馆等重要场所展览陈设用,留存在国内、散落在民间的非常少。

再加上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对的生产和发展非常重视。景德镇的陶瓷在胎、釉、彩料选用和加工上舍得下成本,组织人员攻关克难,取得许多技术上的突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代表了当代最高水平

自商代原始瓷出现以来,中国陶瓷走过了漫长路程,直至当代,树立了一座座丰碑。新中国陶瓷具有怎么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呢?

学者认为,新中国陶瓷与历代优秀陶瓷一样,属中国最高水平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其题材具有独特性。讴歌新时代、讴歌社会主义的现实题材,是新中国陶瓷相对历代陶瓷特有的题材,是新中国陶瓷艺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是艺术进步。从艺术上讲,并不是年份越久就越具艺术性,而是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性,谁也取代不了谁,都表达了所属时代的最高水平。比如,新中国陶瓷就有独创的高白、釉下、现实题材装饰方法。

其实,谈论新中国陶瓷,就不得不说“7501”毛泽东用瓷。张迎春认为,“7501”毛泽东用瓷具有很高历史价值,代表了当代制瓷的最高水平,后人很难超越,有可能是空前绝后的“官窑”。此外,新中国陶瓷艺术在国外广泛传播,国际认可度高。新中国陶瓷完全不同于以往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艺术精品,具有独特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必将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的紫砂合作社


新中国成立初,政府重振紫砂业,大力组织生产与出口,老艺人带徒,为紫砂繁盛的到来准备了充足的人才,从而迎来了紫砂最长时期的繁荣。

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1955作社之前,是宜兴紫砂业的衰退时期。抗战时期,苦于逃命,民不聊生,喝茶品壶,几成绝想,连茶叶店用壶及农村下田干活所带茶水壶亦是寥若晨星,整个紫砂业萧条衰弱,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宜兴陶业稍有恢复,但底气不足。1955年1月,宜兴紫砂从业者被组织起来,计59人,成立了紫砂工场,作为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蜀山工场的一部分,生产逐步恢复。

1954年下半年,北京美术服务部向宜兴紫砂产销联合营业处订货情况(据吴如林师傅回忆):

竹提(来样为程阴千的双竹交提梁腰元身筒竹提),由朱可心制作;

竹节咖啡具(造型图纸是高庄绘制图式),王寅春制作,任淦庭书画(范泽林、徐秀棠刻);

云龙壶(朱可心造型复制);施福生作;

圆条壶,王熙臣作;

果元壶,沈孝鹿作;

高矮八方壶,沈小虎作;

上项任务在商谈初期,联营处先与顾景舟联系,主要因价格未能谈妥而未参与;在紫砂合作社成立以后,接受了联营处的合同,顾景舟也参与了竹节咖啡具的制作,底印也盖上了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蜀山生产工场的印记。竹节咖啡壶在完成任务后一直延续制作了很长的时间,“大跃进”时期也有制作,进厂不久的徒工也参加话制作,以求“放卫星”的产量追求,故这些作品的制作质量、刻字质量与前天差地别。

在此需说明的是,因为有上面这一段历史,有人误把接受这一任务视为是紫砂合作社成立,把其成立时间从1955年1月提前到1954年下半年。

1955年10月蜀山工场上升为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与做罐头的合新厂的前身组织在一起,紫砂仍为工场,前墅为一工场,10月份在宜兴县政府的重视下招收徒工,建立了紫砂工艺学习班,由顾景舟、朱可心、王寅春、吴云根担任辅导,宜兴派来了美术文学老师吴汝连,政治老师许作甫,学员计有35人。1956年11月,又招收了第二批徒工26名,分两个班,由王寅春、吴云根分别担任辅导员,原来徒弟并给朱可心、顾景舟。两批共61名学员。

老艺人专门从事带徒而不从事生产。徒工三年学徒期间没有生产压力,有名艺人传授技艺的良好外部条件和生活条件,还经常评比、参观,文学老师讲课、政治教师进行思想教育,使这批原本有较高文化水平和一定艺术素养的艺徒迅速成长,技艺进步较快。这是院校培养和民间传统带徒方式相结合的好方法。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纪念瓷新闻发布会举行


9月26日上午,由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纪念瓷新闻发布会在景陶集团国瓷馆召开。市政协原副主席何炳钦,昌南新区、市文旅局、市妇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等相关负责人以及大学设计团队成员,景陶集团班子成员、员工代表和新闻媒体记者参加。

发布会上,与会领导共同为《春晖》、《如意中国》两款献礼纪念瓷揭幕。据介绍,这两款产品由景陶集团联手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师、大学共同推出,产品将中国瓷文化与中国传统吉祥元素等有机融合,以瓷寄情,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为祖国喝彩,表达瓷都儿女对祖国70周年华诞的祝福与致敬。

其中,《春晖》套具每套70件,19个品种。借喻仙桃为设计元素,产品在造型和装饰中紧扣仙桃这一元素进行型与装饰的设计,使整套器具更显特别、统一、和谐。在70周年纪念的数字应用上也紧扣这一时间概念要素,如七个桃形小盘组合的拼盘和装饰器具上的七个寿桃。整套器具的色彩装饰上注重营造热烈、欢快的庆典气氛,注重高纯度色彩的对比变化,烘托出整套器具艳丽、清新的艺术效果。

《春晖》

《如意中国》

《如意中国》套具每套70件,27个品种。直接采用立体化如意造型,并在其中嵌入70字样,凸显建国70周年这个历史时刻,突出7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景。在其它细节上,如意型盖钮、如意型开窗、如意型筷架、如意型毛巾托盘、如意型立体装饰,都寓有这种理念。整体色彩采用红色基调,有红动中国的喜庆,牡丹是中国的国花,富贵气派。如意纹采用描金绘画,红底金纹,与五星红旗一致的色调,尽显大国风范。如意纹与牡丹搭配为“富贵如意”,深切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期望生活处处顺心如意。整体器型精致不失大气,展示我泱泱大国版图辽阔,美丽富饶。

景陶集团负责人表示,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景陶集团在近20年的建设和成长发展中,承担了一系列国家用瓷、国家礼品用瓷的设计和生产任务,一次又一次地诠释了“国瓷”的形象与内涵,大力弘扬了千年瓷都的陶瓷文化,让全世界进一步认识了中国陶瓷。进入新的时代,景陶集团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推动中国自主品牌产品质量持续升级。

中国贸易瓷器介绍


中国贸易瓷器主要有传世的和沉船出水两种,它比同时代的民窑瓷器精美,有些还是当时根据客户需求按图样特制的定烧瓷、标徽瓷,它是我国陶瓷制品中的一朵奇葩,有些工艺技术水平也己达到了一定高度,不比一般官窑逊色。

景德镇窑青花开光水禽图盘

贸易瓷从品种上又可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贸易瓷,为买卖所用,根据当时市场需求生产;一类是礼品瓷,作为贵宾往来迎送时的礼品;一类是定烧瓷,是国外来图来样,按要求定制,欧洲很多贵族家族,都有自己的族徽标记,到中国来烧一批有族徽的瓷器,供家族使用,这种瓷器受到家族后世的追捧,价格很高。

我们时常会发现,中国式样的瓷器上描绘的却是典型的西方纹饰,又或者明明是中国传统的图案却被烧造在完全西式风格的器皿上,这便是贸易瓷有意思的地方。

相较于明清时期的贸易瓷,唐、宋、元时期的贸易瓷与国内传统瓷器在风格和式样上差别不是很显著。明清以后贸易瓷的风格和式样就显著得区别开来了,有些一眼就可以看出是贸易瓷,因为到后期他们觉得需要自己的样式,很多异国情调和西洋元素的内容被糅合进来。

景德镇窑青花果树纹油醋瓶(一对)

比如景德镇窑青花仕女图花口碗,它上边的图案跟国内器物上的差不多,仕女也是中国传统的题材,但当图案按照西方思维进行组合排列之后,其风格就异域风情了,国内的器物不会这样出现那么多仕女,最多中间突出一个仕女,旁边由其他进行烘托。

文化的影响是相互的,他们保留了一些我们传统的内容,又融入他们自己的文化。比如我们瓷器上常用花卉是菊花,他们常用的是郁金香;再比如明中期的大碗,这种大碗在国内基本不见,就是为了出口而专门制作的;还有一些器物很可能图案纹饰是中式的,造型是根据当地需要来制作的。

景德镇窑广彩圣经故事图盘

元代以后中国就有了专为外销而做的瓷器,最典型的如元代大碗,还有比如此次展览中由荷兰倪汉克捐赠的景德镇窑青花如意花卉纹香薰、景德镇窑青花果树纹油醋瓶等,这些器物造型完全根据西方人的需要制造。还有一类是“纹章瓷”,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是外销瓷,因为它是特殊的订制产品,瓷器上有欧洲家族或者军团的徽章。

从历史的高度看,贸易瓷为中华民族与世界的贸易交流提供了有力物证,很值得考古、历史、社会经济等学者去深入研究,发掘它的价值.

景德镇窑青花鹿特丹暴动图盘

看瓷器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如果从瓷器上所反映的题材宽泛度、文化内涵和丰富信息来讲,官窑瓷是无法与外销瓷相比的。虽然官窑瓷的精湛工艺众口皆碑,但所表现的题材内容却很狭窄。官窑仅供皇家御用的特性,造成了它的局限性。清代外销瓷的影响力则是世界性的。这些外销瓷包含巨大的信息量,传达出的历史学术资料远比官窑多。通过它们,甚至能了解到当时人们的一些生活细节。此外,官窑除极少数像珐琅彩瓷和一些陈设瓷外,长期沿袭固定模式。而外销瓷是商品,即使保守估计,清代外销瓷纹饰的多样性也会高于同期的官窑百倍之上。

事实上,在许多外销瓷不仅是展现了中国纹饰的民窑瓷,更具代表性的是“中西合璧”的纹饰。也就是外销瓷从中国运到欧洲后再由当地工匠加上各种装饰。一些外销瓷被镶嵌上了贵金属,一些则在原有图案上加彩绘画,这种改良是为了迎合欧洲人的审美情趣。

景德镇窑广彩人物图大碗

目前,贸易瓷在国内销路不好,价位也较低,我认为这只是暂时现象,随着对贸易瓷研究的不断深入,专家、收藏家、古董经营者和媒体等对贸易瓷的关注度也会不断提高。而且,中国的收藏群体人数众多,且逐年递增,贸易瓷虽然存世量不少,但毕竟数量有限,远不够逐年增大的收藏队伍所需要。因此,未来贸易瓷还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充分体现贸易瓷价值的一天终会到来

宋元青白瓷介绍


元代青白瓷是以景德镇窑烧为制中心,主要盛产时期是在元宋时期,其特点为白色、质细密,釉的透明度高,透光性也相当好,看上去的光泽度很强。元代青白瓷是一种不同于其他瓷器品种的一种独特釉色风格的瓷器,釉色不是全青也不是全白,介于白青之间,白中由青,青中又泛白。

考古资料表明,景德镇的青白瓷生产始于北宋初期,极盛于两宋,元代仍然盛烧不衰,是一种深受当时国内外市场欢迎的产品,受其影响在今江西、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都发现了不少宋元时期专烧或兼烧青白瓷的古代瓷窑遗址,诚如宋末元初人蒋祁《陶记》中所说:“江、川、湖、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这些窑场与景德镇窑一起在当时的南方地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烧造青白瓷的瓷窑体系。

北宋时其青白瓷的基本特征是胎质细密,呈白色 ,透光度极好,釉的透明度高,光泽性强,流动性较大,釉色青白,最好的呈色如天青稍淡,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则呈水绿色,北宋偏早的一些器物积釉微泛黄色器型多见盘、碗等日用器皿,还有瓶、壶、盏托、注壶、枕、油盒等,油盒底部多有"吴家盒子记"、"段家盒子记"等标记,均为阳文直书,此外尚有"蓝"、"朱"、"程"等共计14家;装饰的方法主要是刻花和印花,多在碗、盘的内壁,刻花花纹吃刀深浅不同,施釉后,吃刀深处积釉成青绿色,浅处泛白,层次感很强。刻印花图案内容主要是花卉。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传世最多的是盘、碗、碟、盒及魂瓶等,尤其是魂瓶,江南地区宋墓儿乎都有出土。直至现今一个做工完好、堆塑各种龙、虎、龟、蛇、鸡、犬、凤等纹饰的魂瓶真品,在市场上最多只能卖到几千元。

南宋中期以后,景德镇受定窑影响采用复合支圈覆烧法,盘、碗的口沿也形成"芒口"。此时胎质比以前稍粗,釉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偏白,一类偏青。在造型方面,南宋前期与北宋相似,主要有斗签碗、平底碟、弧壁浅盘等南宋中晚期碗演变为撇口弧壁形。在装饰手法方面,南宋早期多为刻花、划花,内容以牡丹、荷花等花卉为主,也有婴戏晚期印花很多,图案层次较多,构图繁缛,除花卉、水波游鱼外,还出现了人物故事题材。

元代景德镇窑的青白瓷虽上承南宋遗风,但在胎质、造型、釉色、装饰上与宋代产品已有所不同,有着自身的时代风格。

与宋代相比,元代青白瓷的胎体普遍比较厚重,宋代那种薄胎透影的产品已很少见,由于制胎原料中加入了含铁量较高的高岭土,所以元代青白瓷的胎色普遍泛青,不如宋代的胎色白。

元代青白瓷的釉色与前代制品相比,青色更加明显,釉面玻璃质感强,釉的玉质效果不如宋代产品,有些较粗的产品釉色泛黄,还有一些器物釉面失透无光,常与同时期卵白釉器物混淆在一起,使人不易分辨。

元代青白瓷的造型十分丰富,除传统的碗、盘、杯、碟、瓶、罐、枕等日用器造型之外,还出现了匜、笔山、扁壶、葫芦形执壶、多穆壶、僧帽壶、观音像等新器型。此外大型器、连座一体烧制的器物和瓜棱形器物等显著增多,且器身上常附加各种配饰,如琢器类多附加S形耳、兽面啣环耳、云头耳、戟耳、龙首啣环耳或兽面铺首等。而青白瓷枕的烧造数量则比南宋时期更多,装饰风格也更为繁复。

元代青白瓷也使用宋代的装饰技法,比如印、刻、划花等技法,常见的纹饰题材有云纹、鹭莲、莲瓣纹、鱼纹、花卉、龙纹等,常常采用多层装饰。其中一部分也是素面器物,没有装饰。元代的统治者为蒙古族,性格豪迈粗狂,故元代青白瓷的风格也继承了元代统治者的性格。元代青白瓷也采用堆贴花、镂雕花、褐斑以及串珠纹来装饰瓷器,非常具有元代的时代气息。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新中国瓷介绍》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新中国瓷介绍》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中国古代瓷器介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