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欣赏 > 导航 >

故宫藏新石器时代陶瓷欣赏

故宫藏新石器时代陶瓷欣赏

古代瓷器欣赏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2020-12-14

古代瓷器欣赏。

红陶小口瓶,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高23.8cm 口径5.2cm 底径5.6cm。

瓶撇口,束颈,颈以下渐广,至腹中部直径最大。腹部置双系,腹以下渐内收,平底。泥质红陶。以手制成型,胎体薄厚不均,具有新石器时代中期陶器的特征。

磁山文化因最初于1972年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磁山村而得名。据科学测试,其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前5600年,属于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从这件小口瓶的陶质和形制分析,可能是一件盛水器。

红陶盂及支座,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通高20cm。盂:高9.5cm,口径10.5cm,底径11.3cm

盂(yú 音于),平底,底径略大于口径,口两侧有圆形饰物。夹砂红陶,表面粗糙。支座由三个独立的支架组成,支架上有类似四边形支托,下为圆形圈足。盂可以用来盛放食物与水,当它放到支座上时,就可以被加热。陶土里夹砂能够提高陶器的耐急热、急冷性能。在磁山文化陶器中,支撑炊器的支架颇具特色。

红陶出现较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已有发现。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等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均以烧造红陶为主。夏、商以后,红陶的烧造逐渐衰落。

彩陶几何纹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16.4cm,口径37.4cm。

盆折沿,深直腹,圜底。泥质红陶。口沿及外腹部均以黑彩描绘纹饰,口沿上描绘以点定位的水波纹,腹部描绘两层三角形几何纹,两层三角形纹饰的大小及形状相同,但方向相反。可能是由鱼纹逐渐抽象演变而来。此彩陶盆的造型和纹饰具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约公元前4800~前3900年)彩陶的典型特征。

鱼纹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中的常见纹饰,著名的西安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描绘的就是一个人脸口衔鱼的形象,可见鱼和半坡人们生活的联系。

红陶平底碗,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高6.7cm,口径18.2cm,底径6.4cm。

碗敞口,口以下渐内收,平底。泥质红陶,胎壁薄厚不均。磁山文化陶器以红陶为主,碗是其中较常见的器形之一。此碗制作工艺明显带有新石器时代中期陶器的特征。

磁山文化因最初于1973年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磁山村而得名。据科学测试,其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前5600年,属于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

黑陶双系罐,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高26.0cm,口径19.5cm,底径10.5cm。

罐撇口,圆唇,束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内收,平底。胎体较薄,表面打磨光亮。通体饰五道弦纹。据科学测试,龙山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400~前2000年。

龙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龙山文化陶器以砂质黑陶和泥质黑灰陶数量最多,陶器的制法虽然还在使用手制,但快轮拉坯的使用已很普遍,因此器物形体较为规整,胎体明显变薄。

黑陶与灰陶的烧造方法一样,均采用强还原气氛烧成。之所以会呈现黑色,是因为在烧成后期将窑停火封门,在窑顶孔上浇水,燃料中的碳素与蒸气结合渗入胎体即成黑色。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最为精致,其中有一种素面磨光的黑陶最具特色,其胎体薄而均匀,色泽黑亮,有的薄如蛋壳,故有“蛋壳黑陶”之美称。

彩陶钵,新石器时代青莲岗文化,高11.2cm,口径14.5cm,底径7cm。

钵圆唇,宽肩,肩以下陡收,平底。泥质红陶。器物表面施白色陶衣。肩部以褐彩留白二方连续叶纹装饰,每五片叶子组成一椭圆形图案,共五组。叶纹下饰褐彩圆点纹一周。据科学测试,青莲岗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5400~4400年。

青莲岗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初在江苏淮安青莲岗发现而得名。该文化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和苏北,出土陶器主要有鼎、釜、甑等炊器,豆、碗、钵等饮食器。其彩陶多用红、褐、紫彩描绘纹饰。纹饰有双弧线纹、水波纹、八卦纹、十字纹及圆点纹等。

此件由江苏邱县四户公社大墩子出土。

红陶深腹双系罐,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高14.4cm,口径9.5cm,底径6cm。

罐撇口,深腹,平底,肩部置双系。通体刻划纹饰,颈部纹饰为正反三角纹,肩、腹部装饰简单的麦穗样纹饰。这样简单的刻划纹饰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陶器装饰纹样比较简单的特点。

磁山文化因最初于1972年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磁山村而得名。据科学测试,其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前5600年,属于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罐上的双系是为了悬挂或携带方便而设置的。

彩陶弦纹瓶,口径8cm,足径6.5cm,高21.5cm。

瓶陶质,敞口,束颈,鼓腹,腹下渐收,平底。器表光滑,上腹部彩绘弦纹六周,纹饰简洁明快,朴素大方,有很强的装饰性。此类弦纹是马家窑文化中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常见纹饰。

本文来源:人民网

华夏文·史·艺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本平台中注明“来源:华夏文·史·艺”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华夏文·史·艺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华夏文·史·艺”。

二、本平台中注明文章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均来源于网络,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出版单位所有。

如因作品内容、侵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联系小编,请在见图文后30日内进行。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


导语:中国的瓷器是在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瓷器自有其绚烂夺目的光彩,同样陶器也有其不可磨灭的印迹。它同样代表着中国文化高踞于世界文明之巅的一种骄傲。近年来,随着文物收藏热的升温,古陶器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为此,本栏目将在以后的投资版中陆续为您介绍一些有关古陶器的收藏知识。今天我们就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讲起。

解说:新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磨制石器为主,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分布相当广泛,南北各地均有大量文物资料出土。主要分布区域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及北方地区等。黄河、长江中上游地区以彩陶闻名,下游地区以工艺精致的白陶和黑陶著称,东南沿海地区以印纹硬陶为代表,北方地区则以富有民族特色的造型而令人追捧。

同期:烟台市博物馆考古部 副主任 王

“距今5000年左右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进入了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大发展的时期。陶器作为当时主要的手工业部门之一更加成熟,它主要是手制,就是用手捏塑而成,然后用慢轮修复,规整后来又出现了轮制技术,轮制技术就使器型更加规整,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彩陶艺术和陶塑艺术达到了最高峰。”

解说:说起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仰韶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仰韶文化主要发源于我国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等地。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通过900到1000度的高温烧造彩陶。在陶器未烧以前先画上颜色,烧成后彩纹固定在陶器表面而且不易脱落。彩绘以黑色为主,亦兼用红色。有时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的陶衣作为衬底,以使彩绘出来的花纹更为鲜明。

同期:烟台市博物馆考古部 副主任 王

“所谓彩陶就是在红色陶底上用各种颜料绘制出不同花纹。从西部的仰韶文化到东部的大汶口文化都有炫丽多彩的彩陶艺术,彩陶从技法上注重色彩对比,阴阳结合,还有同一种花纹巧妙的多重重复。图案主要有花朵纹、卷云纹、圆点纹、斜扎纹等等。”

解说:在我们山东,距今为6千至4千多年的大汶口文化也留下了大量的彩陶。陶器以手制为主,晚期有慢轮修整和轮制,陶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器为主。

同期:烟台市博物馆考古部 副主任 王

“山东的彩陶艺术有自己的特点,尽管没有西部的仰韶文化或马家窑那么多彩,但更加写实,它独特的特点在中国彩陶百花园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演播室主持:古陶器一般人也叫瓦器,过去的古董商和掘墓者都视为下等之器,不是被打破就是被丢弃。有识之士,也仅仅选择一些完整之器或奇异之器来保存。由于无利可图,所以在1840年以前几乎无人伪制。鸦片战争后,来中国的洋人日益增多,出于艺术上欣赏的需要,于是古陶器的价值日渐增高。如今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在藏界尤为走俏,其价格竟遥遥领先于其它古玩门类,特别是半坡文化遗址中的任何一件,无论大小,也不管是壶是罐,价值都直追明清官窑瓷器。但因为目前国家允许流通的新石器时期彩陶数量很少,于是伪造古陶的匠人也就应运而生。因此,藏家在收藏时掌握一些相关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解说: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及技术条件,制约着不同时代陶器的造型。因此,弄清陶器器型、文饰、制作工艺就成了古陶器的鉴定的可靠的基础。新石器时代,彩陶也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例如新石器时代鬲十分流行,到了汉代这种器型就再难见到了。再如仰韶文化平底器十分多见,缺乏袋足器、三足器和圈足器,龙山文化恰恰与仰韶文化相反,器型多为三足器、圈足器、袋足器,平底或圆底的盆、钵极为少见。除了掌握每个时代器型产生、发展、演变、消亡的历史和地区特有的器型外,还要对每件陶器的柄、耳、系、流、足、钮、鋬、鼻等细部特征进行仔细对比研究。结合器型,胎质、花纹、款识、制作工艺方面的特征进行鉴定,在断代和辨伪时就不致失之千里。因此,形成准确概念,善于体察各时代的不同风貌是非常重要的。

演播室主持:下面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专家初鉴

这是藏家收藏的一件圆形环玉璧,直径8.9厘米,宽0.8厘米至0.9厘米,厚0.3厘米,内壁直径6.5厘米,中心孔径两厘米,请专家鉴定并估价。专家初鉴为:从照片上看,此玉璧上的螭虎糅杂了战国、汉、元几个时代的雕琢手法,给人以似是而非的感觉,时代特征十分模糊,外廓绳纹环的阴线呆滞,丝毫没有古人制玉之风,沁色外浮呆滞,不像出土古玉的沁色自然,因此定为现代作品,可做工艺品。

演播室主持:一起来看一下今天的拍场佳赏

这是今年在上海信仁拍卖公司春季拍卖会中上拍的一件由吴湖帆、周炼霞合作的《莲花鸳侣》图。尺寸为高119厘米,宽54.5厘米,估价为80万至100万元人民币,最终以105万元成交。

这同样是今年上海信仁拍卖公司春季拍卖会中上拍的拍品,该品为清代顺治时期的青花五彩“后妃行乐图”盖罐,高32.5厘米,估价为12万至14万元人民币,最终以17.05万元成交。

新石器时代双耳鲵鱼纹彩陶瓶


双耳鲵鱼纹彩陶瓶

双耳鲵鱼纹彩陶瓶(局部)

出生时代:新石器时代

出土地点:甘谷县

珍藏单位:甘肃省博物馆

双耳鲵鱼纹彩陶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晚期器物,1958年出土于天水市甘谷县西坪遗址,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1996年9月,国家文物局馆藏专家鉴定组将其定为国宝级文物。

双耳鲵鱼纹彩陶瓶高38.4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12厘米,泥质橙黄陶,深褐彩,小口,长颈,平底,颈部有堆绳纹一圈。彩陶瓶腹部两侧有对称桥形耳,在瓶肩部以上至近底处用黑彩绘一条鲵鱼,鲵鱼脸部器官用圆、十字、横线描绘,两只眼睛炯炯有神,酷似人形,生动可爱;头扁圆,大口露牙,长条曲折身躯,两侧饰爪形纹,尾大而扁,体上有斑纹。身躯卷曲似在游动,两只前肢仿佛在支撑着身体,使头昂起,鲵鱼的头与尾须自然相连,构图简单明了,线条奔放潇洒。

双耳鲵鱼纹彩陶瓶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代表器物。仰韶文化是距今约7000~5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彩陶文化,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秦晋豫三省为核心的中原地区,以陕西大部、河南西部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仰韶文化中期以庙底沟文化类型为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仰韶文化是农业文化,仰韶先民多在河边生活,所描绘的动物纹样主要是鱼、蛙和鲵鱼纹。瓶体上的图案准确表现了鲵鱼的特点,反映了远古人类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和艺术再现水平的高超。腹部彩绘有鲵鱼纹的器物,在甘肃省天水石沟坪、武山傅家门均有发现,但在构图和创意上,甘谷西坪的这一件有其独到之处。

鲵鱼,因为“声如小儿啼”,所以又叫“娃娃鱼”,在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都有分布,但甘肃省只见于天水武都两个地区,此瓶正好发现在这一范围之内。远古时期,中国的黄河流域生活着许多不同氏族的人群,他们结成较大的部落,在文化上互相影响,经济上也有了一定的交流,但各自氏族仍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性,并各有其信仰和崇拜。同半坡的人面鱼纹一样,这件彩陶瓶上的鲵鱼图案也是器物制作者信奉的神话形象。关于这件彩陶瓶上的动物形象,考古界也有争论:一种意见认为纹案是娃娃鱼的真实图案;有专家分析人首蛇身的图案是伏羲氏的形象;还有学者认为此图为龙的原始图形。但不论是何形象,这件彩陶都让人们充分领略了彩陶的无穷魅力和幽远意境。 (刘亚珩)

陶瓷知识:淄博的古陶文明(新石器时代到夏)


陶的起源大约发生在一万多年前,淄博是发现使用陶器最早的地区之一。中国有舜陶于河滨、女娲炼石补天等优美神话传说,在淄博博山有供奉舜帝的窑神庙与供奉女娲的炉神庙。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通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使物体的本身发生质变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推动人类社会从蒙昧时代进入蛮荒时代,具有划时代意义。它体现了人类对水、土、火等的综合认识和把握,对远古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社会组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淄博及周边陶器生产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成就,神秘高超的技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挖掘。

红陶,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


中国最早的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多为泥质或夹砂红陶,质地比较粗糙。当时烧制陶器是在露天下采用覆烧方式,故陶胎表现为砖红色而称之为红陶。夹砂红陶因其耐热性能常被用作炊具。

红陶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一种器表呈红色的陶器。人类发明陶器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红陶分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两种,主要原料是粘土。它的烧成原理是:陶坯入窑焙烧时采用氧化焰气,使陶胎中的铁转化为三价铁,器表便呈红色。根据陶胎粗细及含砂与否,可分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马家浜文化等都以红陶为主。

红陶—新石器时代出现的一种器表呈红色的陶器。它的烧成原理是:陶坯入窑焙烧时采用氧化焰气,使陶胎中的铁转化为三价铁,器表便呈红色。根据陶胎粗细及含砂与否,可分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

颜色呈土红色、砖红色或褐红色的陶器。红陶是中国最早的陶器品种之一,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各个文化中最为普遍。10000多年前的的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江苏溧水神仙洞遗址出土的中国最早的陶器遗物主要是红陶。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马家浜文化、大溪文化等等,人们生活中使用的陶器,红陶占很大比例。精美的彩陶、彩绘陶,陶胎本色均是红色。以后各个历史时代,红陶的使用虽然逐渐减少,但一直没有中断。在陶器烧制到一定程度将窑内火焰的性质控制为氧化焰,在氧化气氛焙烧下,陶土中的金属铁大部分转化为三价铁,还原比值低,烧成的陶 器即呈现红色。陶土比较纯净细腻、含细砂极少者,称为泥质红陶,主要作饮食器具和盛储用具。陶土中掺有细砂者,能耐火,主要作炊具用,称为夹砂红陶。在中国考古学史上,红陶是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最先发现的,因此称这种新石器时代文化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遗址里有红陶、灰陶、彩陶和黑陶等。以后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在许多文化遗址里都发现了红陶。

新石器时代与汉代陶器的区别在哪里


成为藏家的第一要素就是要了解不同时期的藏品特色以及区别,唯有认识清楚之后,才能避免错过真品,买到赝品。尤其是陶器,时间越久,越难以辨别,因而必须要了解其区别、特点,这样才能避免买到假货。那么,新石器时代与汉代陶器的区别在哪里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说一说。

新石器时代的特点是什么?

据小编了解,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发展和制作是多元化的,无论是制作工艺、技术还是造型等,都非常独特。比如从技术和制造工艺来看,新石器时代,中国陶器分为南北两大地区类型,手法有捏塑法、泥片贴塑法、泥条盘筑法等,手制的网站之时小器物,很少见到大件。

泥片贴塑法是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发展特色,多集中在黄河流域,像大地湾、磁山文化、裴李岗、北辛文化前期都有出土过类似的陶器,到仰韶文化时期才开始生效泥条盘筑法。

汉代陶器的特点是什么?

汉代陶器的发展非常快,而且种类丰富,尤其是在先秦时期,陶器的发展为后期汉朝的辉煌奠定了基础。汉代陶器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三种陶器上,分别是灰陶、硬陶和釉陶。

灰陶是汉代陶器的主系,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它的制作工艺笔记爱哦高,颜色是青灰色的,火候比较均匀,烧制温度达到1000度以上,因而质地非常坚硬、表面十分光滑。硬陶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南,烧制温度高,质地坚硬,因而被称之为硬陶。硬陶的纹饰比较多,像波状文、锯齿纹、方格纹等,都非常常见。在器型上也多以瓮、盒、壶、罐等为主。

釉陶是汉代陶器的新发明,为创新举动。釉陶的颜色是棕黄色、绿色的,烧制温度是800度左右,内部是砖红色,含有氧化铅,因而也被称之为铅釉。

新石器时代与汉代陶器的区别在哪里?

相对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汉代陶器规格更加完整,种类更加丰富,尤其是表面更加光滑,甚至出现带有颜色的陶器,到后来慢慢发展成为彩陶器。新石器时代陶器比较简朴,制作工艺也很简单,所以,很多陶器看起来都比较粗糙一些。

新石器时代陶器多以动物造型为主,像博物馆中收藏的一些陶器,就是以兽面为装饰,这种在早期艺术品中非常常见。到了汉代,陶器不仅有动物,更多的是人物,技艺也更加精湛。

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如果想要了解更多与之相关的信息,建议直接咨询专家。另外,对于陶器的鉴定,还需要掌握各个时代的陶器制作工艺,这样才能将相似的陶器区分开来。

陶瓷知识:广东陶瓷的历史——新石器时代至西周的陶器


龙川出土的西周《双耳陶罐》(0cm口径11.5cm广东省龙川遗址出土广东省博物馆

商周时期,南方是百越部落聚居的地区。在《尚书泰誓》、《逸周书王会》、《诗经大雅》等文献和中原出土青铜器铭文中有南夷、仓吾、南瓯、南国、南海等词,指的都是南方百越部落。南方百越部落同商周王朝经常有交往,有时也发生战争。在这过程中,逐步扩大了我国南北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上述发现的印纹陶,大口圆底尊和彩绘陶器等,它对进一步研究当时广东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和年代上,无疑是增添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新石器时期彩陶起源及特征


中国绘画艺术是在古老特殊的文明环境中产生的,陶瓷装饰绘画的起源直溯距今七八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分布相当广泛,南北各地均有大量文物资料出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为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等。长江中下游的其他一些如龙山文化及良诸文化也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还有齐家文化、屈家岭文化。黄河、长江中上游地区以彩陶闻名,下游地区以工艺精致的白陶和黑陶著称,东南沿海地区以印纹硬陶为代表,北方地区则以器物造型而富有民族特色。

近年来,随着文物收藏热的升温,远古彩陶器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通过900到1000度的高温烧造彩陶。在红色坯体上用各种色料红、黑、白、黄、赭等彩绘制出不同花纹。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的陶衣作为衬底,烧成后彩纹固定在陶器表面而且不易脱落。从西部的仰韶文化到东部的大汶口文化都有炫丽多彩的彩陶艺术,彩陶从技法上注重色彩对比,阴阳结合,图案主要有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花朵纹、卷云纹、圆点纹、斜扎纹、几何纹、等多种纹样。无论器型、彩绘都反映出当时艺术家们想象的天才以及生活的印记。

仰韶文化主要发源于我国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等地。仰韶文化可分为半坡型和庙底沟型,半坡型彩陶多用墨彩绘制,流行施内彩,动物图案发达,既有强烈装饰趣味的动物图案,又不乏引人入胜的较写实的动物形象。另外几何纹样也很丰富。动物纹的陶器有人面鱼纹彩陶盆、四鹿纹彩陶盆等;几何纹主要有宽带纹、三角纹、斜线纹、网纹、波折纹等。庙底沟型彩陶一般用墨彩绘制,个别用红彩或红墨两色,彩绘多施于器物的外部和口沿上,没有发现施内彩的。动物纹样不多,有鸟纹、蛙纹、人面蛙身纹、水鸟、鱼纹等。

故宫博物院藏唐代瓷器欣赏


长沙窑褐釉模印贴花双耳罐,高19.2cm,口径12.6cm,足径14.2cm。

罐唇口,直颈,丰肩,圆腹,腹下敛,平底。胎呈灰白色,器身施褐中泛黄色釉。肩部有对称方形双耳及四朵模印贴花纹。近足处一周及底部素胎无釉。

唐代长沙窑器物以日用瓷为主,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大量外销。其造型简洁朴素,讲究细微之处的变化,以各种形式的罐和罐最多见。早期装饰上的用彩多在模印贴花的人物、狮、葡萄上涂褐色或绿色大彩斑,继而发展为用单一的褐彩或绿彩绘画,以后再逐步发展到用褐、绿双色彩绘。唐代长沙窑是中国大量生产釉下彩瓷器的发源地,它开创了瓷器彩绘装饰的新途径。

唐代长沙窑瓷特色鲜明,首先是釉下彩绘的发明,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釉色。其次是釉下彩绘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活泼生动,具有写实性。其三是模印贴花工艺的大量运用,并用褐彩题写五言诗或六言民歌。此风始于长沙窑,至宋元两代发展到极盛。

三彩盖罐,通高23.5cm,口径12.8cm,足径12.8cm。

罐口微撇,短颈丰肩,肩下渐收至底,平底圈足。罐盖尖顶,出边,直口,盖与罐口不吻合,略小于罐口。罐口施黄釉,罐身施釉不到底,以绿釉为地,衬以白点及黄道组成的菱花图案,盖面以绿釉为地,衬以白点及黄道组成的四瓣纹饰。

唐三彩陶器是我国古代陶瓷史上的一枝奇葩,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成果。此件三彩盖罐是唐三彩的代表作,釉彩鲜明亮丽,纹饰仿唐。

长沙窑白釉绿彩枕,高9.5cm,长16.5cm,宽10cm。

枕长方形,圆角,一侧有孔。枕面白釉地,中央以绿彩绘4朵菱形花纹组合成的大菱形图案,四角又各绘小朵花纹。釉面开细小纹片,底无釉。

此枕小巧雅致,为唐代瓷枕之典型器。图案简约,画风清新,寥寥数笔,意趣盎然。从此枕上可以看出长沙窑匠师融传统绘画技法于陶瓷装饰中的高超技艺。

邢窑白釉点彩子母狮塑像,唐,高10.8cm,底边长6.3cm。

母狮昂首,两眼凸起,双耳直立,张口露齿,长须卷发,前腿直,后腿曲,尾上卷,伏卧于台上。母狮两前腿间有一小狮趴卧。狮身皆施白釉,母子双狮眼睛及母狮腿部均点以褐彩。台为正方体形,四周施褐色釉,浓重处呈黑色。

唐代瓷器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此件白釉子母狮姿态雄健,浑厚古朴,为唐代瓷塑艺术的一件杰作。

白釉奓斗,高9.9cm,口径12cm,足径6.9cm。

奓斗口外撇,口沿呈漏斗形碗状,扁圆腹,平底。器里外施白釉,底无釉。

此件奓斗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雪白,造型规整大方,在唐代白瓷中属上乘之作。

鲁山窑黑釉蓝斑壶,高15.6cm,口径7.5cm,底径8.6cm。

壶撇口,短颈,椭圆形腹,平底,肩部一面为流,相对一面为双带形曲柄,另两面各有一系。通体施黑色釉,里满釉,外部施釉不到底。口、肩等部位施灰蓝色斑纹为饰。

此壶造型为唐代典型器,其丰硕的壶体显示出大唐盛世的风韵。釉面色调黑白分明,以大块色斑点缀器物,质朴而凝重。此件花釉壶应为唐代河南鲁山窑的产品,因为相同类型的瓷器残片标本在鲁山窑窑址中有发现。

三彩刻花三足盘,高6cm,口径27.7cm,足距17cm。

盘口为板沿式,平底,下承3足。通体以绿釉为地,盘心刻一团花,外环荷花、花蕾及荷叶纹,施以黄、绿、白三色。底无釉。

此盘造型规整,盘心图案以刻花方法填彩而成,画面呈现凹凸状,立体感强。由于采用了素烧工艺,胎体致密,釉色以绿彩为主,色调清新淡雅,在三彩盘中较为少见,堪称唐三彩器中的精品。

巩义窑三彩双系罐,高12.5cm,口径13.5cm,底径6.9cm。

罐呈扁圆形,口内敛,平底,口外两侧各有一系。器内施黄釉,外壁以绿釉为地,上以白、黄、绿三色点染花朵。器施半釉不到底,露胎处呈白色。

此罐器型虽小,但丰满端庄,模制成型的双系是唐三彩罐的一个主要特征。此罐以瓷土作胎,胎体坚致洁白,烧成温度较高。在巩县三彩窑址中曾采集到与此罐双系及彩斑相同的残片,由此可知此罐为河南巩县窑产品。

花瓷双系罐,高19.9cm,口径7.4cm,底径10.7cm。

罐口微外撇,短颈,颈两侧对称各置一系,丰肩,肩以下渐收,平底。近底处刻深弦纹一道。通体施黑釉,近底处露胎。乌黑的釉面上装饰四块灰蓝色斑块,似色料自然流淌而成,妙趣天成。

越窑青釉直颈瓶,高22.4cm,口径2.3cm,足径7.3cm。

瓶直口,长颈,颈上细下略粗,硕圆腹,圈足。通体施青釉,釉色莹润细腻,发色纯正。

唐代越窑青瓷以其釉色之美著称于世,为当时全国青瓷之冠。唐代越窑青瓷釉质细腻,透明度好,釉色极为优美,青绿色调,浑厚滋润,其胎体灰白色,浅淡的胎骨使釉色愈加亮丽幽美,釉面犹如一湖清水。当时许多文人纷纷吟诗作赋予以赞美。唐人陆羽《茶经》中,形容越窑青瓷“类玉”、“似冰”。诗人陆龟蒙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之颂。此瓶应为晚唐烧制的越窑精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故宫藏新石器时代陶瓷欣赏》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故宫藏新石器时代陶瓷欣赏》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