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的器形 > 导航 >

古陶瓷藏友要多接触实物 牢记标准器的典型特征

古陶瓷藏友要多接触实物 牢记标准器的典型特征

古代瓷器的器形 瓷砖标准 瓷砖多厚

2020-12-28

古代瓷器的器形。

我国古陶瓷研究曾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研究方法仅停留在古代文献的罗列和传抄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著名古陶瓷学者陈万里开创了通过古窑址实地考察、墓葬出土器与古代文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才更全面地揭示出古陶瓷史的真实面貌。1949年以后,年逾花甲的陈万里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他多次带领青年学者到各地古窑址考察。他认为:“这些窑址的发现,不但可以补以往文献的阙略,并且对鉴定传世的与墓葬出土的陶瓷器以至中国陶瓷发展史方面,都提供了极珍贵的实物资料。”古窑址中的瓷片标本(图4)都有明确的发现地点,承载了更丰富的历史信息。它们对填补陶瓷史研究的空白、修正古代文献中的错误、解决传世与出土陶瓷的窑口归属以及促进各项专题研究的深入开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真品难寻,在财力和眼力有限的情况下,收藏瓷片是提高鉴定水平的一条捷径。通过观察古瓷片标本胎釉的粗细、致密度、颜色深浅、分量轻重,就可判断年代和窑口。民间藏友获得瓷片标本的途径有两条:工地和市场。今天都市的繁华地带往往也是古代社会人们密集活动的中心,瓷片中包含了出土地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如笔者的工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址在元时为礼部所在地,明清两代是科举考场贡院。在主楼后面修建门球场时,有同事捡回一盆瓷片让我看,主要是清三代的青花瓷片,康熙时期的最少,雍正时期的稍多,乾隆时期的最多。它们至少透出两个信息,此地在清康雍乾时期考生活动最为活跃,又以乾隆时贡院的规模最大,考生最多。从胎质上看,这些瓷片多为精细的民窑产品,可知考生的家境普遍较好,多身处社会中层以上。对于瓷片搜集者来说,了解工地的历史沿革很重要。通常位于古代皇城附近、官衙府署、寺庙道观、官僚富贾聚居地区出土的瓷片质量较好,还可能发现官窑瓷片。随着收藏热的升温,古瓷片亦供不应求,在市场上购买瓷片存在一定风险,赝品与前几年相比明显增多。

古陶瓷藏友要多接触实物,牢记标准器的典型特征,以平和的心态学习知识,在利诱面前保持理性,切忌浮躁。在扎实学习陶瓷史和古代文献,大量观摩各地博物馆、考古所等公立收藏单位藏品并搜集、整理过较大数量古瓷片的基础上,才能在市场实践中基本做到亲真翦伪。博物馆藏品虽好,却只能隔着玻璃观看,无法亲身体验其质感和重量,而一些著名的拍卖公司春秋两季大拍预展上的拍品正是陶瓷收藏者零距离接触真品的机会,需学会珍惜,定期观摩,届时对感兴趣的拍品要尽量上手。此外,还需关注文物市场的运营情况、私人收藏动向,尤其是赝品的最新资讯。鉴定知识必须与造假者的技术水平同步更新,才能真正提高眼力。只有打下坚实的古陶瓷鉴定基础,才能做到少走或不走弯路。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陶瓷产业网:陶瓷艺术品真假难辨,藏友要慎重!


陶瓷,本身是一个很美好的艺术品。可近来,陶瓷行业的几件事情,弄得古玩收藏界沸沸扬扬。

首先“王刚砸瓷”一案出台终审判决:维持一审判决,驳回原告付常勇的全部诉讼请求;其次,退休教师李舒弟向其在职几十年的浙江师范大学捐赠171件陶瓷,成立浙江大学陶瓷艺术馆,好事一桩;再有,北师大校友邱季端先生捐赠6000余件瓷器,成立古陶瓷博物馆。三件事情引起各界人士关注,大家争相讨论,热闹不凡。

其实,这些事情本应是很值得赞扬的,可是为什么各界人士众说纷纭,分歧巨大?陶瓷领域备受质疑?说到这个,我们需要从艺术品的分类开始说起。

艺术品按照人们习惯通俗的分为书画和器物两大类。书画,顾名思义,是指书法,绘画,雕塑等造型作品;器物,则是指通过手工或器械加工而成的产品,器物多来源于生活。

书法绘画材质较为普通,简单的笔墨纸砚便可写出一张好字,绘出一幅好画,然后在其上面签名,盖章,题款,这样,一个作品便出来了。书法绘画价值在于作者的艺术水准,知名度,创作时间的久远,以及作品的稀缺性。

器物这块,像金银器,玉器等特点是其制作原料珍贵,制作者的作用只是将原材料加工成为精致,高雅的器物,它们本身价值更多还是在于他们自身材质的珍贵,而陶瓷这类工艺品又不一样,它制作原料并不珍贵与稀缺,往往各大陶瓷厂家都有自己的陶土基地,其制作者也依然隶属工匠,但是,陶瓷加工过程中,制作工艺难度太大,烧制,绘制等工匠技艺稀缺,它的价值也体现在这里,同时也包括,其是否为宫廷监制,制作年代是否久远,品种是否稀缺。

现今,艺术工艺品市场大量赝品制作与流通,民间流传的所谓的“古董”百分之95%以上都是仿制产品,小编在给许多高校或者企业家授课时候,都会提醒大家,如果你想收藏古董瓷器,特别是青花瓷,一定要谨慎细腻,找一个专业的平台。

据悉,中国陶瓷产业网(taoci.991114.com)是中国陶瓷行业的一个专业电子商务平台,该电商平台汇聚了全国陶瓷行业上中下游的企业,由梅州市大埔县政府携手中国网库共同打造,旨在服务全国陶瓷行业用户,建设全国陶瓷产业基地。帮助陶瓷企业进行多种渠道的产品推广,铸造企业品牌,并为个人用户提供陶瓷知识品鉴与培训,将给全国陶瓷行业大企业与广大消费者提供更有力的帮助和服务。

丘小君引领高端藏友 沈阳共赏高古陶瓷收藏


《经典奢侈品》掌门汇高古陶瓷收藏丘小君分享会现场

中国陶瓷鉴定专家丘小君于3月12日在沈阳北约客维景国际大酒店七楼汇景厅举办《高古陶瓷收藏及升值潜力》分享会,午后为VIP藏友现场鉴宝,慧眼识金。据了解,闻讯赶来的全国各地藏友及媒体记者共300余人来到活动现场。本次分享会是由辽宁省高端品牌流通行业协会、盛京门户网、中国高端品牌网、《经典奢侈品》掌门汇主办,辽宁经典奢侈品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承办。

《经典奢侈品》掌门汇高古陶瓷收藏丘小君分享会现场互动

中华陶瓷艺术发展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而中国的藏友之审美追求是一种意境的表达,宋瓷则将其完美风范发挥到了极致。如今,随着全球高古瓷器发展的不断升温,中国国内藏友也将目光集中在这一领域。据了解,高古陶瓷往往以器型、釉色取胜,六朝有青瓷,唐朝既有南青北白之素瓷,也有富丽堂皇的唐三彩。高古陶瓷年代久远、现存量不多,而价格依然较低,所以未来的发展值得期待。

《经典奢侈品》掌门汇高古陶瓷收藏丘小君现场互动

分享会现场,中国陶瓷鉴定专家丘小君先生表示:“收藏的昨天是历史的沉淀,收藏的明天是稀世珍宝,唯独收藏的今天是保护文物,传承文化艺术。高古陶瓷一直是海外文物收藏市场的主要品种,宋代官窑、磁州窑等精品价格早已越过千万元大关;预计近年,中国高古陶瓷将出现爆发式行情,目前是收藏高古陶瓷的最佳时期,收藏爱好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注重选择精品进行专题收藏。”

《经典奢侈品》掌门汇高古陶瓷收藏丘小君鉴宝现场

新闻链接:

丘小君,祖籍山东,1945年10月出生于西安。1969年毕业于中国西安“西北大学”。1979年从师于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常任副主任,故宫博物院世界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学习古陶瓷鉴定,是其两名入室弟子之一。1981年曾作为耿宝昌的特别助手,在北京帮助其编撰“明清瓷器鉴定”一书,数年间负责撰写全书六十余万字的工作。目前此书问世以来被公认为学习明清瓷器鉴定的必读书,亦是“耿氏鉴定法”的范本,也有人赞誉其为鉴定明清瓷器的“圣经”。在跟随耿宝昌先生学习和工作的十数年里,在老师的指导下走遍了国内各大博物馆及文博单位,考查并鉴识数36万件古陶瓷珍品。

《经典奢侈品》掌门汇高古陶瓷收藏丘小君鉴宝现场讲解

1982年开始丘小君已被陕西省文物局聘为“陕西省文物鉴定小组”成员。后又多次被中国文物总店“西安文物鉴定培训班”,国家文物局,国家海关总署联合举办的“西安文物培训班”,陕西省文博干部咸阳培训中心等聘为古陶瓷鉴定讲师。在担任文物商店收购部负责人以来,为国家收购鉴定数万件有价值的珍贵文物,如青铜器,古陶瓷,古玉器,碑帖,书画,杂项古董等,是国内知名的古董鉴定家,并被收录于“中国专家人名大辞典”。

《经典奢侈品》掌门汇高古陶瓷收藏丘小君鉴宝现场讲解

1992年移民香港后除开店经营古董生意外,还担任香港地球文化学校中国古陶瓷鉴定讲师,学生遍及香港各界精英。近十数年来主要致力于亲身实践,古董真伪鉴别和商业经营,活跃于香港、英、美、日等古董市场,经历了近百年来仿古作伪第二次大的浪潮,对内地仿品的工艺技法,品种,出处,名工巧匠等方面特征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识,总结出自己的一套辨伪鉴定方法。其鉴定辨伪,研究考据的能力还得力于30年来亲手采集的十数万件古陶瓷器物残片;也得力于数十年生活于古城西安丰厚的文化渊数和底蕴,受其熏陶的结果。

2004年受中国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委托,用国家的“海外文物流失专项资金拨款”,首次在美国纽约苏富比春拍中成功兢投四件珍贵中国文物,并经历周折,安全运抵中国,这一善举被海外中文媒体广为流传。

丘小君先生目前居于中国香港和美国纽约两地,是香港著名收藏家学会“求之雅集”董事及陶瓷顾问。美国纽约华美协进社人文学会会员,其文博知识的渊博,古董鉴定研究能力的高水平,及其在国外业界良好的信誉已得到各方人士的公认和肯定。

藏友说|沉默的匠人:晋晓瞳


用“无欲故静”形容晋晓瞳再贴切不过了。

作为钧瓷泰斗的继承人,他得天独厚,虽和父亲情致各异,但他谨遵:“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的古训,对父亲言听计从。在父亲手把手,心把心的传授下渐渐练就了一套拉胚绝活,并在实践中渐渐领悟到钧瓷艺术的玄机妙理,成绩斐然,也因此成为继父亲后新一代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加之他那孤傲不群的天性,和与生具来的孤独情怀,这一切恰巧成为他创作的秘籍;使他能从商业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心意平静,沉思敏想。

晋晓瞳在创作

第一次见到晓瞳,是在晋家,当时我正和晋老聊钧瓷。晓瞳进来只站了一下就出去了,晋老告诉我那是他的儿子,不爱说话。然而只那一瞥,却给我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记,那是一个容貌敦厚,而感情深沉;外貌柔顺,内心却刚直的影像。那转瞬即逝的背影让我萌生了要走近这个瓷人,并打开他那沉寂的情愫的愿望。或许,他正如“地中之水,不显于外,而安于自润”吧。

晋晓瞳作品钧红釉玉壶春

徒步爬上一段稍陡的坡路,便是晋家钧窑的大门。院子里到处是胡乱堆放的木柴,和一大堆黑乎乎的煤炭。晓瞳的工作室其实就是晋家钧窑的展厅。

门开着,晓瞳靠桌边站着,正对着一件西周鼎目不转睛,全神贯注。为了不破坏他此时的心境,我只站在不远处上下仔细打量着这个寡言少语的瓷人。几分钟后见他依然纹丝不动,记起此番前来的目的,我只好径直走了过去:“晓瞳,你好!感觉你不爱说话”我直截了当。

他旋即把目光移向了窗外。“我是不会说话,舌动是非生”。

好一个真实不虚的人!我内心掠过一丝快意,喜欢!显然他早已弃绝了一切虚意的奉迎,以天性为根本,以智慧为导师。内心平和而镇静。

“有没有愿望和晋老一样成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我试探的问到。

“君子,进则立功,退则明道”他言简意骇。眼睛依然看着窗外。

晋晓瞳作品手拉坯钧红釉寿桃

作为晋家钧窑的忠实追随者窑,和许多喜爱晋家钧瓷的人一样,皆缘于对晋老及晋晓瞳朴实无华的人格的敬仰,朴实的家风使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质——舍得,厚道。他们秉承天地的恩赐,沿袭着最简单的活法—安分守己。不为物累,不为俗牵,寡言不争,为人谦和。有缘接触到的人都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一种超然世外的平静。

借以平息心情,我悄悄环顾四周,展厅不大,靠墙摆放着略显粗糙的展示柜,倒也和他们父子在创作上追求归真返璞的格调相匹配。我喜欢晋家瓷的主要原因就因它朴、拙、厚、重。物随其人吧,晋家瓷的气质与做瓷人的精神风貌可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见晓瞳一直盯着那件西周鼎,我禁不住上前问道:“这鼎好在哪里”?

“人有人性,物也有物性。你知道这鼎在说什么吗”?他一边用手不住的擦拭着鼎的耳饰,一边提出了这个让人匪夷所思的问题。

晋晓瞳作品西周大克鼎

我把目光投向了桌上的西周鼎,那是一尊三足双耳圆形鼎。鼎很大,约四十几公分高。耳饰朴拙厚重并刻有精美细巧的图案。瓷质细润,釉色古朴盈溢,在鼎的中间部位就着雕刻的纹理,图案奇妙的形成了一个个如佛头般的图形,连佛头上的石窟门洞都清晰可见,令人震惊。整个造型让人感觉气韵无穷。我仔细端详后不禁由衷赞叹。

“鼎在远古是作为烹煮用的器物,所谓列鼎而食,象征达官显贵的豪侈生活。后来作为礼器成为君主,大臣等权力的象征”。他一边用手抚摸着鼎,一边娓娓道来。

“看得懂,你就拿去吧。近段时间就烧出这一件好东西,已经做在晋家钧窑简介的封面上了。”一边说他一边递给我一本书,封面上正是这件西周鼎。

我喜出望外。“鼎能镇宅吗”?我问到。

“听说过:易不为小人谋吗?”他答非所问。

我陷入了沉思…智者的标志就在于,他有处理两个矛盾观念的能力。也就是说,他可以履行尘世的职责而不执着于结果;能悠游于樊篱之内而不为世俗的名利所动心。心无旁骛,投身于众生福祉的事业中,臻达至高境界。

晋晓瞳作品静心钵/深圳藏友杨眉女士收藏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是快乐的:一是完全无知者,这种人因无知而无欲;一是真正的智者,这种人同等看待得到和失去。

我幡然醒悟到:这个沉默的匠人寡言不争的背后,恰恰蕴含着一股对钧瓷艺术孜孜不倦,穷源溯流的探索精神。

抱着那件西周鼎,感觉沉甸甸的。这是一个钧瓷艺术大师,透过它向世人讲述的火的艺术。

感谢这些钧瓷匠人,由于他们默默无闻的奉献,我们的精神家园才不致荒芜。“德润身,富润屋”。而艺术润泽我们的心灵家园,让我们的心灵家园永远生机勃勃,芬芳馥郁。

瓷片收藏可以与古瓷器零距离接触-陶瓷


在瓷器收藏中,一般人很难见到珍贵古瓷真品,即使在博物馆能看到一些,也不能拿在手上仔细把玩研究,这就是行内人所说的“上手”难。而瓷片却可以让人以较小的代价与古瓷器零距离接触,进而方便大家掌握古瓷的各种特征,对眼力的提升大有好处。

误打误撞入行瓷片当作篆刻素材

入行之前,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话:“瓷器有毛,不值分毫”,说的是瓷器上的瑕疵对其价值的影响;直到入行之后,我才发现,这话说得有失偏颇——不少收整件瓷器的收藏者,都是从玩瓷片开始的,我也不例外,只是,我的入行纯属偶然——

我的外婆家在白鹿场,那里有个废弃的窑厂。儿时我和小伙伴们最大的乐趣,就是去那里躲猫猫。

我和几个小伙伴们又冒着被大人骂的危险,偷偷摸摸地溜进了窑洞,在那里,我们捡到了许多印有不同形态的“福”、“寿”字的碎瓷片,有的瓷片上,还有半个栩栩如生的寿星老头……将缺口打磨光滑后,这些碎瓷片便成了我们的玩具。

年龄稍长,喜爱篆刻的我更觉得这些字有可取之处,便细心地把这些刻有文字的瓷片收集起来,当做素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次次采集的积累,让我总有新的收获和感受。发展到后来,来了兴致的我已不仅仅关注那些有文字的瓷片,但凡有戳印、花纹的瓷片我一概收拢,带回家清洗过后细心揣摩其中的奥秘和寓意。而我因为经常往废弃窑厂跑,灰头土脸地捡拾大家认为一无是处的废瓷片,还被人认为是脑子有病。

但那时的我并没有认识到瓷片的收藏价值,仅仅是出于对篆刻的爱好而收集了一些瓷片。

无心插柳柳成荫两元买到清代瓷片

2002年春,我去北京出差,办完公事后,就直奔古玩市场找寻篆刻古籍。闲逛中,我惊讶地发现,不管是在报国寺、潘家园,还是在琉璃场、爱家市场内,都不乏经营瓷片的古董店。

行内人告诉我,收整件儿瓷器都是从玩瓷片开始的。潘家园市场就是瓷片交易的重要场所,一到周末,光卖瓷片的固定摊位就有七八个。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大城市就逐渐形成了古瓷片收藏市场,瓷片价格有的几元、几十元,有的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天青月白梅子青、青花五彩单色釉、宋元明清历代瓷片……这里都能找到。甚至还有个睦明唐博物馆,专门收藏和展览古瓷片。

兴奋不已的我在潘家园市场里泡了大半天,也算是开了眼界。

而在报国寺市场的瓷片摊位上,我也收获了平生以来第一件花钱买来的瓷片藏品。报国寺收藏市场在北京收藏圈里向来以藏品亲民著称,门槛低、价格亲民的瓷片可谓是这个市场里的草根藏品,摊主的卖法也十分简单:地上铺块布,各色瓷片就放在布上,买家随便拣随便看——遇到喜欢的拿起来直接和摊主说价即可。

在一个小摊上看到块花纹别致的瓷片,摊主告诉我这是清代的皮球花,胜在造型饱满、色泽明艳,我看画面尚完好,就花了两元钱买了下来。搁现在,少则七八十元,多则五六百元才能拿下。

上手容易放手难藏瓷器从瓷片入手

这之后,我便一发不可收拾,开始潜心收藏瓷片。有了一定基础后,便收藏起了瓷器。

众所周知,瓷器是较难收藏的一类收藏品,从烧制、运输到使用,瓷器自诞生以来的每个环节都易损、易坏,再加上战乱、变迁等外在因素,能流传至今且又完好无损的古瓷寥寥无几、所以越发显得弥足珍贵——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的现存名窑藏品也是以件计,少则几件,多也不过几十件。

因此,一些时代特征明确、花色器形较稀有的瓷片,如重要窑口的瓷片(宋代汝、哥、官、钧、定五大名窑)、元青花、成化瓷等,虽然残缺,但其市场价值仍很可观。

我国古瓷历朝历代窑口众多,品种丰富,是其他任何藏品无法比拟的。古瓷片的胎骨、器型、釉色、色彩、装饰、款式、光泽等要素都能显示出瓷器的制作工艺之美;瓷片上的人物、花鸟、山水、动物、书法等图案不仅具有艺术情趣,还能反映出历史信息,具有较大的想象空间。而由于价值相对较低,目前市场上的古瓷片赝品较少,尤其适合新手,对瓷片的研究,就是所谓的“上手”,可以极大提升收藏爱好者的学习和鉴别能力,是书本和间接经验所不能及的。

在我看来,藏瓷片无非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关注各时期的古瓷精品。如宋代五大名窑、元青花、清三代官窑片以及晚清、民国新粉彩瓷、浅绛彩瓷;二是把收藏重心放在观赏器瓷片上,因为一般观赏器瓷片的收藏价值要大于生活器;三是数量相对少、制作精良、器型奇异的瓷片,也值得收藏。最后,要尽量收藏能反映整器特征的瓷片,所谓有“天”有“地”的(带口沿和底足的),信息量大,研究价值相对高。

藏友故事:说说我的收藏,瓷器邮票都爱


我喜欢瓷器,是缘于这样一种观念,人世间一切珍贵的东西,几乎无一例外是美丽而又易碎,比如爱情、比如瓷器……大概正是缘于此吧,因美丽而又易碎才显得格外珍贵的瓷器,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珍爱的宠物。

熟悉我的朋友大都知道,区区在下还是一介低层次的集邮爱好者。既喜欢瓷器,又喜欢邮票,那一旦碰到了以瓷器为题材的邮票,更是喜欢得不得了。

比如,1999年4月,《钧窑瓷器》纪特邮票的发行,就让我不胜欣喜。

对钧瓷,过去我是一无所知。1985年,我的一篇文章在河南获奖,奖品是尺把高的钧瓷瓶一尊。瓷瓶造型简洁,线条流畅,釉色为成色很好的鸡血红,以此为嚆矢,我和这种厚重、沉稳的瓷器遂一见钟情,并陆陆续续购置价廉、且还看得过去的钧窑瓷器。记得有一次,距我住处不远的一家钧瓷专卖店倒闭清货,我闻讯赶忙前去,还拉了几个朋友帮忙砍价。果然是人多力量大,结果硬是让老板把骆驼卖了个马价,我背着七八个大大小小的瓶子满意而归。只是事后又想:这该不会有乘人之危之嫌吧!

除过前面提到的那尊瓷瓶外,我最好的一件钧瓷是向别人讨要来的。一次,去油画家林安龄的工作室聊天,适逢他刚从河南买回一些钧瓷,遂得以先睹为快。其中有两个小碗,经窑变以后,釉色瑰丽多彩,图案出神入化。通过以往的阅读我知道,钧瓷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这两个小碗正是如此;真是妙不可言啊!见我爱不释手,林安龄说:“见一面,分一半。你挑一个吧!”如今,这个钧瓷小碗就安放在寒舍客厅一个显眼的位置,闲时把玩,真是感觉好极了!

当然,最好的钧窑瓷器,是在博物馆里,我们想隔着厚厚的玻璃看一眼也不容易。正因为这样,把钧瓷精品搬上邮票,就使得像我这样的钧瓷爱好者随时随地都能够聊胜于无地欣赏一番;更何况设计巧妙、印制精美的邮票,也是足以陶冶人心灵的艺术品,瓷器和邮票结合,当然就成为了强强联手的佳制。

1999年4月发行的《钧窑瓷器》纪特邮票共有四枚,所展示的分别是出戟尊(北宋)、尊(北宋)、双耳炉(元代)、双耳连座瓶(元代);皆为钧瓷的传世精品,不但造型各具特色,而且釉色也包括了天青、月白、宝石蓝、鸡血红这么一些钧瓷的代表品种,很能让人对钧瓷“窥一斑而知全豹”。另外,这套邮票还是1999年3月1日外埠平信邮资调整为0.8元后的首套符资纪特邮票,别有一种收藏意义。当年这套邮票首发时,我格外多买了几套,陆续送给了那些像我一样既喜欢瓷器,又喜欢邮票的朋友。

古陶瓷收藏:以标准器识年份


传统的古陶瓷鉴定,是古陶瓷收藏者必须苦学的基础课程,也是成为古陶瓷收藏家必须过关的终极功课,唯有过了“以标准器识年份”这一关,你才能个人独立上古玩市场辨真伪淘宝,你才能为他人鉴定高仿品真伪并进行美学、工艺、历史、文化之学术研究。

青花矾红海兽纹碗

不少古陶瓷收藏爱好者,“以标准器识年份”这门基础功课也没学好、学扎实,就以一知半解的陶瓷鉴定常识上古玩市场淘宝,或掺杂淘进众多赝品,或血本无归。举例如下:稍有闲钱者,对民窑高仿瓷真伪难辨,购进掺杂在民窑精品瓷中的少量伪品,算小亏,算吃“小药”,算缴学费。再虚心拜师,苦学“以标准器识年份”鉴定功课,专收历代标准器类型、纹饰、釉水、款识、底足之器物,三、五年后,必定会有收获,必定也会把初入门时所缴的“学费”,统统收回。

财大气粗者,常常心境很高,出手松动,好高骛远。民窑标准器看不上,一上手就想觅民窑精品及官窑器。结果常常被古玩商花言巧语,买下一批批粗制滥造的明清官窑彩瓷赝品。

这些财大气粗的收藏者,通常都是几千元、上万元,买下真品价值达五十万元、上百万的宋五大名窑、明清官窑彩瓷粗仿品。往往都是等花了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自恃是官窑瓷收藏家了,再拉台面摆宴请社会名流、古玩专家前来鉴赏。然而,一顿饭之后,原先购买瓷器的数十万、上百万元钱,都打水漂了,因为专家们鉴定均是赝品。

通过对以上两类稍有闲钱者及财大气粗收藏者的具体收藏事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的收藏经验:无论是工薪族收藏者还是富翁收藏者,收藏古陶瓷一定要过“以标准器识年份”这一关。标准器,可以是几元几十元一块瓷片,几十元几百元一件残损民窑器,几千元上万元一件残损官窑器。这就像造房子要一块一块砖头砌起来的一样,手上如没有一批历代古陶瓷标本,仅靠书本、画册、光盘影像来对照收藏器之真伪,这是当代最流行的收藏弊病,这是初学者痴迷者最大的制命伤。其拯救的祖传秘方是:老老实实花数千上万元搜集一套历代古陶瓷的碎片残件标本;老老实实花上万甚至十万元,搜集一套历代古陶瓷的普通品标本。如数百上千元一件的马家窑彩陶,商周原始瓷,春秋战国半陶半瓷,汉陶罐,两晋越窑青瓷,唐三彩、唐邢窑、长沙窑,宋建窑、龙泉窑、吉州窑、磁州窑,宋景德镇青白瓷,元钧窑、元枢府釉、元玉溪窑,明清景德镇青花五彩、粉彩瓷,明清德化白瓷,民国瓷板画等等普通品。虽然,到了一定的收藏境界,这些历代标准器,就像小学、中学的课本,到时可以处理掉,让下一轮收藏入门者接盘。但“以标准器识年份”,这是任何古陶瓷收藏者必须学习的课程,或者走弯路之后,必须补习的课程。

通常这门功课三至五年仅是打基础,不勤奋者,十年八年也入不了门。遗憾的是有些收藏者号称玩了几十年古陶瓷,结果还没有真正入门,收藏进来的一大堆古陶瓷,其实均是与历代标准器貌合神离的赝品。其原因就是,还没有完全过“以标准器识年份”这一关。

凡过不了“以标准器识年份”这一关的半吊子古陶瓷收藏者,也难以独立对古陶瓷进行历史工艺、文化美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常在民间收藏报纸杂志上,看到不少民间收藏爱好者撰写的元青花鉴赏文章,笔者仅凭照片上的器型、纹饰、釉水、底足,就能断定其为赝品。可是作者还洋洋得意、洋洋洒洒挥写学术文稿,似乎自己捡了大漏,发现了民间秘藏的国之瑰宝。被收藏界誉为“张青花”的我国青花瓷器鉴定顶级专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浦生在2007年1月17日《收藏快报》上,接受记者采访时再次强调说:“目前全世界元青花完整器的真品,只有300多件,只有40件不到绘有人物形象,中国仅保留有8件,分别藏于江苏、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广东的博物馆和香港的个人藏馆。”这说明,民间收藏者能收藏到元青花真品完整器,几乎少之又少。而在2006年年底,国内民间收藏界举办的“元青花国际研讨会”上,一下子冒出来新近发现的几十件元青花完整藏品。张浦生先生认为:“世界对我国瓷器艺术的认同,元青花本身具备的艺术魅力,这是热潮中好的方面。但有人想一夜暴富而陷入执迷不悟;有人趁机制假贩假坑害收藏者;某些专家出于商业目的昧心地指鹿为马,将假的鉴定成真的。这一切,搞乱了收藏品市场,污染了学术风气,败坏了社会公德。”

以上举民间收藏者写元青花鉴赏文章之例子,是想告诉古陶瓷收藏者:当你的眼力“以标准器识年份”还没有过关,当你的古陶瓷收藏品真伪还存有争议,且主流鉴定专家已认定其为赝品,你是很难写出具有学术价值的收藏论文的。至于一般的与实物对照的收藏鉴赏文章,可能也会误导读者。因为收藏品本身年份鉴定不对,还奢谈什么古陶瓷艺术鉴赏呢?

目前收藏品出版物出版秩序混乱,大大小小的出版社,以商业为目的出版了不少伪收藏书籍。大量的收藏书籍上的照片,本身是高仿赝品。不少初入门者,按图索骥,以假照片为标准,收藏假古玩,只能令人啼笑皆非。严格地说:凡对照图片、影像资料搞收藏的收藏者,都是没有经过以实物练眼力之训练,没有过“以标准器识年份”这一关之收藏人,他们走的只能是收藏之“死胡同”。

“以标准器识年份”,这是古陶器收藏者最基础、最扎实的课程,凡基础不扎实者,个人的古陶瓷收藏之路基本上走不通。除非你是日理万机的企业家等,可以高价聘请鉴定专家为你掌眼。最终你花百万元、千万元投资,可能会成为古陶瓷收藏家,但不可能成为古陶瓷鉴定家、鉴赏家,民国年间,上海有不少大资本家藏有众多的名人字画、商周青铜器、宋五大名窑、明清官窑器,你不能不承认他们是大收藏家。但他们不是鉴定家、鉴赏家。收藏家的荣耀是拥有国之瑰宝,而鉴定家、鉴赏家能识别国之瑰宝、鉴赏国之瑰宝,后者比前者文化境界更高。

此外,收藏历代瓷片,是收藏历代标准器的前奏;收藏历代民窑标准器,又是收藏历代官窑器的必由之路。历代瓷片、历代民窑标准器,是我们绕不过去的古陶瓷收藏之路之旅程。虽然有钱有势的企业家收藏者们,同样也要走这样的历代古陶瓷碎片之路、历代民窑标准器之路,有些勉为其难,与目前“财主”的身份似乎有些不符,有些掉“身价”。但学古诗者,从小必须背诵《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古代识字者学文化,从小必须朗读《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学国学者,从小必须学“四书五经”。反之,国学基础不扎实者,将来怎么研究国学?古陶瓷鉴定知识不扎实者,历代民窑标准器鉴定不过关者,当代高仿品不能辨别者,如何能收藏研究古陶瓷收藏文化呢?

为此,既然想学习中国历代古陶瓷史,就必须过“以标准器识年份”这一关。

古稀藏友王国义的收藏人生


一位古稀之年的收藏爱好者——王国义,40多年来一直执著地收藏各个时期的古董。10月11日上午,记者走进王国义家采访,真是大开眼界!没想到在现代化的楼房里,摆放了多件不同年代的古董。在王国义家可以欣赏到很精致的瓷器、玉器、石刻、铜器、丝绢等几十件各朝代、各类、各式古董。

●家庭环境熏陶 从小喜爱收藏知识

“这都是我40多年来的珍藏,每一件藏品我都爱不释手,它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是我最珍惜的‘宝贝’。”

王国义出身于书香门第,父辈都是知识分子。很小的时候,王国义就很喜欢文学、历史。受家庭环境的影响,1959年,王国义中专毕业后,到图们市的一所中学担任历史老师。闲暇时,王国义喜欢翻阅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籍,尤其是对考古、鉴宝之类的书籍很感兴趣。久而久之,他积累了很多有关收藏方面的知识,没事的时候逛逛古玩市场,经常和一些古玩爱好者切磋、研究。1999年,王国义退休后,仍专心从事收藏工作。

王国义对记者说,他刚开始收藏古董时,家人是不支持的,因为当时家里的生活条件有限,如果把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投入到收藏,必然对家里的正常生活带来影响。如今,一双儿女都已长大,家里的日子也逐渐好起来,现在家人也挺支持的,觉得收藏这些文物,也算是为国家作点贡献。

●收藏经验:“看、换、藏”

“作为一位收藏者来说,如果发现一件有价值的东西,我就会想尽办法把它收起来,不让不懂的人破坏它,换句话说也是对它的一种保护。”看见老的、喜欢的、就要把它收来。听起来很简单,可是真的做起来,王国义却为之付出了很多。

王国义说:“我的收藏经验就三个字‘看、换、藏’。”闲暇时,王国义就到古玩市场或是收藏爱好者家里逛逛。由于收藏品的价格都很高,王国义要是相中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一直看。“每个月的收入只有2000多元,要是疯狂地收购,根本不够,也不理性,我就只能看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王国义理出了一条清晰的思路,那就是用现有的东西和别人进行交换,觉得有价值的东西,就收藏起来。

今年8月,在延吉市兴安大集上,王国义意外地发现有人在出售老古董。王国义一眼就相中了摊位上的三把古代壶具,他像找到了宝贝一样,向卖主询问价钱。由于那个卖主急着用钱,开口就喊出几万元的高价,而且表示只收现金。可是,当时王国义手上并没有太多的闲钱,碰到了喜欢的东西怎么办呢?“就地取材。”王国义从脖子上取下一条价值上万元的翡翠长寿大仙项链,表示要和卖主交换。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王国义终于如愿以偿,收回了那三件“宝贝”。

●最具收藏价值的“紫砂方壶”

王国义的收藏品达到几十件,其中代表作有宋辽时期的陪葬品“凤首瓜型倒流壶”,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紫砂方壶”,康熙御制的“铜制葫芦状提梁壶”,明清时期的“青花双鱼瓷器”等。其中,年头最久的是“凤首瓜型倒流壶”。此壶的头部是一个鸡头,壶身为一个瓜果,呈棕黑色。特殊之处在于它没有壶盖,底部却有一个直径约2厘米的圆孔。使用时,只能通过圆孔注入,所以也称倒流壶。经王国义和一些业内人士分析,这个壶应该是宋辽时期少数民族用来陪葬的物品。

谈起这40年来收藏的物品中,王国义表示他最珍惜、最值得骄傲的就是“紫砂方壶”。这个方壶是用紫砂制成,壶身四周雕刻着一些象征着吉祥的图案和文字,壶盖和壶底下放印戳“李茂林造”四字楷书款,整个壶做工非常精致,色泽十分柔和。

王国义说:“这把壶出自紫砂名人李茂林之手。李茂林,即李养心,江苏宜兴人,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宜兴制壶高手。由于他制造的成品比较少,所以市面上仿真品几乎很少。”王国义的这件“宝贝”也拿给一些业内的收藏者进行鉴赏,都纷纷表示此物弥足珍贵,很具有收藏价值。

●在收藏中体会“红色情结”

听着王国义老人介绍他的收藏品,会觉得他是在讲历史,从古代到现代,随便一件藏品,他都能信手拈来地说出物品的历史背景和收藏价值。

随后,王国义给记者展示了一些红色文化藏品。“以前那个年代这些东西比较常见,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有着鲜明时代特点的物件越来越难找了,那时候很多收藏爱好者只注意购买古玩之类的老古董,却忽略了这些‘红色’收藏品。我比较喜欢,平时就注意收集,时间一长,就积累了这么一堆。”王国义看着自己的藏品满足地说。如今,王国义收藏的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奖章、徽章、纪念章、丝绢、物品等有十几件。

收藏已成为王国义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通过收藏,王国义从中领会到了许多常人难以感受到的快乐和愉悦,这份快乐和愉悦将永远伴随他左右。

藏友谈辨认真假元青花的要领


作为藏家,应该提高自身的水平,而不能依靠鉴定家。藏家的鉴定水平应该从实践中来,简单地说,我的强项就是两个:一是收集了大量的真品元青花碎片标本,经过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逐步从中学到了识别、辨认真假元青花的要领;二是把民间发现的元青花藏品和重要标本,在价格合适的时刻及时征集到了手里。

我经常深入仿制一线去看个究竟。和仿造高手交朋友没有坏处,人家仿制技术高超就应该好好学习。买一些小的仿品或找一些仿品瓷片进行仔细研究也是有必要的。很多东西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有些东西不买到手反复观察是体会不到里边的奥秘,只有买到手里认真研究,认识才能升华,才能找出破绽、记住破绽在哪里。

我们在鉴定中,都喜欢使用“神韵”这两个字。650年以前,淳朴的窑工们在没有污染的天然环境下,利用他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高超技术,创造出每一件艺术品,这种高超熟练的灵气就是神韵。新仿的瓷器无论技艺如何高超,也无法复制出这种神韵。

现在的高仿者们使用任何手段,也无法超越古代工匠们倾注全力发挥的灵活性。现在的仿制方法当然很多,尤其是在釉色上,仿制者动足了脑筋。但是,无论他们再怎样加工、再怎样摩擦也去不掉釉面上显示的 “嫩”。

而“润”则是几百年形成的,是现代人无法逾越的现象;“嫩”则是仿品的一个标志。当然,这些见解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才能总结出来的,可以慢慢来体会。

我在近20年中,收集到了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元青花整器、残器、重要标本、火照、窑具、玩具1000多件,从实践摸索中体会到,元青花的鉴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看型。窑工们在器物工艺把握上非常熟练,分段接胎塑造器形是基本工艺,器形朴实优美,手艺潇洒自如,淳朴的窑工在被压迫、管制的环境下,靠着祖辈传下来的高超娴熟手艺,创造出的每一件艺术品,看上去都会有时代印痕,我们理解的神韵就要从器形上找到,看型是第一关。

二、看青。元青花的青花色彩是多种多样千姿百态的,这种青花色调,是根据器物的质量来使用的,各地区的元青花色彩不是统一的,并不都是铁锈斑明显深入胎骨,也不都是有夕光和触摸有凹凸感觉,有时候一件器物会出现几种青花色调,这样的装饰手法,既能节省优质青料,又能突出主题,还能感觉出青花色泽所表现出的层次感。

三、看花。绘画是元青花的一大特色,画面不断创新,流畅随意、豪放粗犷、精美粗细结合,笔功有速度、笔法有气度,不迟钝而有气势。我仔细研究认为,一些人物故事场面的绘画,应该是已经在社会上有了一定影响力的画家参与其中,甚至几件著名的人物罐有可能出自一人之手。这种超级水平的发挥,带动了整个元青花的水平提升。

四、看釉。真正上乘质量好的元青花,釉色很有特点,能感觉出幽兰绽放、靓丽坚硬,胎釉结合平滑细腻。普通元青花的釉同样有着一种气质,简单说可以用一个“润”字来形容,仿品元青花的釉则可以用一个“嫩”字来表达,这需要一定条件、一定时间去观察培养锻炼。

五、看胎。元青花的胎土是多种多样的,表现在每一件器物之上差别很大,越是高档产品,胎土越是淘练精细,总体越是坚硬匀称有空气,断茬处有凹凸面。有些胎土还能呈现出我们所说的“糯米胎”,这种胎质洁白细腻,使用在薄装、模印、器物上成型非常好。元青花大器看上去显厚重,但实际手头非常适中,不压手,给人一种稳重感。而胎土,是仿品的致命弱点,即便能够仿制出胎内的小气孔,仔细对比就会看出这些气孔没有自然活力,尤其表现在底足上。历史沧桑和自然痕迹是漫长岁月造成的,仿品是无法超越的。

六、综合看。元青花从制作到分配有很多等级,会有千变万化的情况,仔细观察,元青花都会多少带有一些缺陷,器形不够规正,生烧、过烧造成发色不够艳丽,有的还有少量窑沾窑裂等,窑工们会根据手里现有的泥料,随意制作出胎质薄厚不一的产品,要注意每一件器物胎釉的结合部位,区分淡淡的“窑红一线”的变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