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瓷器佛造像 > 导航 >

大肚弥勒佛

大肚弥勒佛

古代瓷器佛造像 大理石瓷砖 新中源瓷砖

2021-01-11

古代瓷器佛造像。

大肚弥勒寓神奇于平淡,示美好于丑拙,显庄严于诙谐,现慈悲于揶喻,代表了中华民族宽容、和善、智慧、幽默、快乐的精神,也蕴含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不仅成为中国佛教的形象大使,也是中华民族的形象代表。他在笑什么?为什么笑?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针对弥勒佛肚大过人、笑容满面这两个特点写下了不少语言诙谐、饱含哲理的楹联,点拨人生,给人们留下了有益的启迪。

作品:《坐岩戏珠弥勒》

简介

大肚弥勒佛又称大肚弥来佛。中国佛教寺院中的一尊大乘佛教的佛像,通常将其尊俸在寺庙的前殿。由于大肚弥勒佛像慈颜善目,笑口常开,反而形象化的代表了大乘佛教的宽宏大量,慈悲为怀的宗旨。因此深受信众尊重。男女老少都在见到佛像时,激发出轻松愉快的心情。在部分寺院都有这样的对联与弥勒佛像相伴:“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启迪人们宽容的心灵。为佛法庄严的寺庙带来愉悦的气氛。

据民间传说大肚弥勒佛像的形象来源于一个名叫契此的和尚,据《宋高僧传》载,契此是五代明州(今宁波)人,号长汀子。他体态肥胖大腹便便,常常锡杖上挂着布袋游方化缘。故称“布袋和尚”。传后梁贞明二年,契此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庑下磐石之上,圆寂前留下一偈言:“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后来宋崇宁三年,岳林寺住持昙振为他建阁塑像。从此大肚弥勒佛的形象就流传开来,成为中国大乘佛教佛寺的佛像之一。

当代名家作品欣赏

《9英寸坐岩戏鱼弥勒》——苏友德

《引福归堂》——许瑞峰

《招财纳福》——林建胜

《招财纳福》——苏杜村

《福禄双收》——李锦峰

《恭喜发财》——林建平

传说故事

《宋高传》卷二十一、《拂祖历代通载》卷一十七载,这位永远笑哈哈的弥勒是中国和尚契此”称“弥勒化身”后留下的形象。

传说唐未五代后梁时,浙江奉化县有个挺有名气的“云水僧(佛教称谓。因到处“云游”,行踪无定,犹如“行云流水”,故名),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此人心广体胖,袒胸露怀,放浪豁达,嘻嘻哈哈,常常用手仗挑着一个布袋,见着什么东西就乞讨来的东西放进布袋里,因此人们称他为“布袋作尚”,据民间传说,有一天他来到溪口镇上有个大财主,叫贾洪福,和镇长是莫逆之交,有钱有势。半年前,他奸污了老妈妈17岁的小

女儿,女孩子含悲忍苦,投河自尽了。老妈妈思念女儿心切,经常坐在小河边上痛哭。

布袋和尚听完老妈妈的叙述,二话没说转身就走了。他来到镇上便开始给人打卦,算命和批人字。没有几天,镇上纷纷传说,说是不知从哪里来了个和尚,能测祸福。大财主贾洪福很想知道自己的未来,就派人把布袋和尚请到家里。

“你给我算一命,要好好地算,算好了多给你算命钱。”贾洪福对布袋和尚说。

“出家人不贪财”和尚接着算命的惯例问贾洪福的生辰年月。“子鼠丑牛,寅虎卯兔……”和尚算起命来。算着算着,和尚突然停顿不往下说了,他的两眼不眨地盯着贾洪福,盯着盯着,显着非常惊讶的样子喊道:“你在半年曾奸污过一个女孩子,可有此事?”贾洪福想凭我是大财主,奸污过一个女孩是家常便饭,何必大惊小怪!因而不假思索地承认:“确有此事。”和尚见他大言不惭,就告诉他:“那个女孩子到了阴曹,在阎罗王面前把你告了,判官将铡你的铡刀也准备好了。”贾洪福听到这里,下得一屁股坐在太师椅上,顿时汗流浃背。愣神了半天,才向和尚请教:“请师傅指示破法,在下千金不惜。”和尚恰指一算:“今日午夜子时,摆设香案,在阎罗王牌前满布供品将那日奸污女孩子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写在黄表纸上,俺替你“超度”,保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贾洪福深信不疑,立即照办。

一切准备就绪,和尚叫贾洪福闭上双眼跪在香案前,和尚拿着黄表纸念念有词。贾洪福的腿跪痛了,和尚还是念个没完,一直念到贾洪福实在支持不住了,才算罢休。和尚烧黄表纸时,才让贾洪福睁开眼睛,并吩咐他闭门思过,三天不得出门,也不许会客,否则就前功尽弃了。第二天一大早,布袋和尚找到老妈妈,让他到奉化县告状,并替老妈妈写好了状纸。

老妈妈为女儿报仇心切,哪管路途艰辛。来到县衙,头顶状子,大喊冤枉。县太爷立即升堂,看了状子,派公差去传贾洪福。贾洪福正在家闭门思过,不料来了两个差人,不由分说,便把贾洪福带到县衙大堂。贾洪福一见老妈妈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但他否认奸污了老妈妈的女儿,并拿出溪口镇镇长当作自己的护身符。县太老爷传老妈妈的证人上堂对质。布袋和尚一上堂,贾洪福立即下瘫了,他万万没想到给他算命的和尚既然是自己的冤家对头。这时布袋和尚送上贾洪福亲笔写下的黄表纸,县太爷看罢,大喝一声:“你还不如实招来”。贾洪福一看大势所趁,只好乖乖地招了。从此布袋和尚成了受害者的救星,异常引人注目,没有多久,人们都认识他了。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布袋和尚端坐在岳林寺的一块石盘上,口中念个“偈子”:“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就圆寂了。布袋和尚死后,人们说他就是弥勒佛的化身,不过是“时人自不识”。于是有人倡导,在一些寺院(或大多在山门殿或天王殿)里塑起他袒胸的胖大形象。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寺院相继效仿——就这样,差不多每座寺院都有大肚弥勒佛的塑像。

编辑推荐

体现崇佛尊儒思想的明代红绿彩


瓷器上的纹饰是那个时代的宣传载体。手头上有两块红绿彩残片,都是明代弘治、正德年前后的。这两片都透露了那时的信仰和崇尚。图1是红绿彩孔明碗的碗心,图2也是块红绿彩碗心,碗底有一个梵文字(图3),分别传递出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图1画着三个身着儒服的人,画意应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图中的这三个人好像是孔子、子贡和颜回。子贡对孔子说,我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嗡嘛呢叭咪吽”,若从字面上解释,乃是“如意宝啊,莲花哟!”像是佛经中的一句,或者是表现出赞美观世音菩萨、憧憬幸福的心情。藏族的医学著作对“六字真言”有一个诗意的解释,那就是:“好哇!莲花湖的珍宝!”总之,“六字真言”与清净无染的莲花有关。

明代从明太祖朱元璋起就订下了崇佛尊儒的基调,他用佛教和儒教来教化人民,巩固帝王的统治。细数明代16位君王大都崇信佛教,唯明世宗嘉靖皇帝除外,他在位四十余年,总的来说是禁绝佛教,而崇尚道教方术,为明代皇帝中的特例(注:何孝荣:《论明世宗禁佛》)。

综上所述,明代皇帝除个别人以外,多崇奉藏传佛教。尤其是明代中期诸帝,大量封授和供养藏僧,频繁举办藏传佛教法会,为藏僧建寺造塔,大量开度藏僧行童,崇奉藏传佛教尤甚。瓷器纹饰可反映出佛教的盛衰,从而也成为断代的一种依据。

当今大的鲁青瓷大瓶《敦煌礼佛图》


6个敦煌佛女,手托礼盘,面容似笑非笑,姿态优美华丽,敦煌佛女和敦煌飞天借助云彩而不依云而动,凭借飘曳衣裙而不依裙而舞,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看了这样的形容,你也许以为来到了敦煌,其实不然。这是一幅刻在高67.3厘米、最大直径32厘米的鲁青瓷瓶上的《敦煌礼佛图》。8月8日,记者在山东省陶瓷公司国宝大厅看到了这件精美绝伦的鲁青瓷大瓶,陶瓷行业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评语:“他借助瓶的细高造型及弧线造型,用流畅的线条、细腻的刀法,刻出神态各异的6个敦煌佛女,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这个作品我全部用线条表现,最长的线条达到30厘米,而这些线条有粗有细,颜色有深有浅,纵横交错,我必须屏住呼吸一气呵成才能一刻到底。这是最难的地方,也是最大的创新。”这幅被评为山东省陶瓷琉璃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金奖的佳作,作者是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刘永强,谈起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精品,他坦言创作很不易。

把如此复杂的《敦煌礼佛图》细腻地刻在瓷瓶上,刘永强历时三个月零八天,回忆创作的点滴进程,刘永强感慨万千。“先烧瓶,这个瓶的胎是强化瓷的,表面是鲁青釉,对烧制的温度要求很高,难度可想而知,烧了四五十件才烧制成功一个。”刘永强说,对烧制的温度要求上下不能超过2度,否则瓶的强度不符合条件,或者直接烧裂了。

瓶烧好,刘永强就拿起刻刀开始一点点地刻画,因为瓶上的6个唐代妇女礼佛人物,从轮廓到衣着,每个细节刘永强都要用线条表现,而这比烧瓶还难。“线条刻坏了是不能修的,为了保持线条的粗细均衡和连贯,每一条都必须憋住气一气呵成,那么多瓶才烧出一个合格的,我不允许自己出现失误。”严格要求自己的刘永强,每天都要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工作十几个小时,不允许外人随便入内。

功夫不负有心人,《敦煌礼佛图》以独特的艺术设计在创新评比中拔得头筹,也成为淄博陶瓷、当代国窑品牌的又一创新力作。在以刻瓷为代表的淄博艺术陶瓷园地,人才济济,而独树一帜的刘永强尤其擅长肖像刻瓷,从市井平民到著名人物,只要经过他的刻刀,无一不幻化成盘上风光,1999年他曾首创以刻瓷这一艺术形式再现《清明上河图》,成为工艺美术史上一颗耀眼的星。

紫砂文化:佛茶修习 澡雪精神静为本


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徐祯卿《秋夜试茶》诗云:

静院凉生冷烛花,风吹翠竹月光华。

闷来无伴倾云液,铜叶闲尝字笋茶。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课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道铜天地、思如风云,心中常乐,且可成为男儿中之豪情。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我们常说:“禅茶一味”。在茶道中以静为本,以静为美的诗句还很多,宋代杜小山有诗云: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清代郑板桥诗云:

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你知道“男戴观音,女戴佛”的由来吗?


一直以来都有“男戴观音女戴佛”的说法,这一说法已形成了一种文化,成为爱好者的信条,那究竟为什么要“男戴观音女戴佛”呢?

古时候经商的、赶考的等等都是男子,常年出门在外,最要紧的是平安。文化中的观音,是经过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的提炼,以佛教中的观音大士与道教中的王母娘娘融合所形成的观音,可保平安,是中国数千年来慈善与救赎的化身,是真善美的代名词。她心性柔和,仪态端庄,由男士来佩戴,可消弥暴戾,远离是非,世事洞明,永保平安,消灾解难,远离祸害。观音菩萨可以救助世上的一切痛苦和困厄,能急人所急,难人所难,随时解救困厄的人。把人渡往幸福的彼岸,观音菩萨救人是不图回报的。

佛,也就是弥勒佛——未来之佛,他豁达开朗,笑看乾坤。身为女子,世事烦扰,难免愁肠百结,佛的宽容、大度、静默正可化解种种愁绪。因此,女子佩戴佛,可促使自己平心静气,豁达心胸,静观世事起伏,笑看风起云涌。男戴观音女戴佛,是取祥和吉瑞之意。

现如今人们对此并不要求很多,无论是男是女,无论是佩戴观音还是佛已不再重要,人们在乎的是它的无限寓意,希望在其保护下,生活顺利、事业顺心、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能带给人们福气、祥和,是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无限希望的寄托。

弥勒佛的传说

弥勒是姓,译作慈氏,他的名字是阿逸多,译作无能胜。根据佛经的说法,他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修成正果后,住兜率天内院,他将继释迦牟尼佛在未来世的时候,成佛度众生。并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开创者。关于他的塑像,在汉地寺院中多依契此和尚的形状,塑成笑容可掬的大肚比丘。因为传说契此是弥勒的化身。所以其造型和一般菩萨不同。

弥勒原为释迦牟尼佛座下大弟子之一,由于他即将继释迦牟尼佛之后,在阎浮提世界成佛,所以习俗相沿,也称他为弥勒佛。因为弥勒菩萨现居兜率天,尽其一生之后,将到人间继释迦之后成佛,所以又称为“一生补处菩萨”。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副对联人们一定不会陌生,它经常与敞着肚皮、满脸堆笑的弥勒佛像一起出现在大大小小的寺庙里、山峰间。据说,生病的人只要摸一摸弥勒佛的大肚子,便能消灾除病,平安快乐。因此在许多香火旺盛的寺庙里弥勒佛像的大肚总是光可鉴人,大概便是信徒们摸出来的。

观音的传说

中国人特别喜欢观音,观音原应称为[观世音],梵文写作[AVALOKITESVARA],观世音是中文翻译,亦即是人们遇到苦恼时,观其声音,皆可解脱云云,若音译全字,应为[阿婆卢吉低舍婆罗]。

《传略》载:[遍观古今之世音,普察人间之善恶,故有观世音之号],也有人译为[观自在]、[观世自在]、[光世音],意思就是观机往救,自在无阂,是佛教普渡众生的精神。

在唐太宗李世民之前,民间皆叫做[观世音],因为避太宗原名中的“世”字,故省去,称为[观音]。在魏亚南北朝时,由于佛经传入中国,观世音亦随之传入。

古代印度,观世音原是男性神,最初传入中国时也是,我们到敦煌旅游,参观佛画中很多观音像,便看到了最佳的证据,有些观世音还有两撇胡子。到了南北朝时,因北齐武成皇帝卧病期间,曾梦见观世音是亭亭玉立的窈窕女子,于是后来的观世音像便开始由男变女了。摆放观音,应放在正中央较高处,方能言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