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德高瓷砖胶 > 导航 >

明砂高岭

明砂高岭

德高瓷砖胶 高德瓷砖 德高瓷砖

2021-01-18

德高瓷砖胶。

明砂高岭土的矿址在浮梁高岭村,因土中所含的白云母晶莹明亮,又多是砂土,故得其名。在历史上,高岭村曾为东埠乡所管辖,所以又称东埠高岭。唐代,浮梁县域曾按昌江的东、南、西、北港(河)四条支流所经过的地区称东、南、西、北乡,高岭村靠近东港,所以又别称东乡高岭和东港高岭。

但是,景德镇广大瓷业工人和业主们,却称高岭为“高梁”。原因有二:其一,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他的《天工开物》中云:“一名高梁山, 出粳米土,其性坚硬…”

经查,无论古代和现在,无论婺源和浮梁,都无“高梁山”这一地名,显然,宋应星将高岭山误为高梁山,使之沿用至今:其二,·景德镇城区人的方言是以都昌方言为基础的语言,高岭村的方言接近婺源方语,城里人几乎听不懂,很可能是读音上的讹差。

关于开采时间,按当地的《何氏宗谱》记载的有关条文推算, 当是南宋绍兴年间(113l一1162年)。自南宋至明万历年间,均为民间开采,后因麻仓老土枯竭,这里的高岭土一度被列为官土。清康熙二十一年版《浮梁县志》载:“万历三十二年,镇土牙戴良赴内监,称高岭土为官业,欲渐以据他土也。檄采取,地方民衣食于土者,甚恐。守道叶云仍、知县周起元争之,还其檄。”

开采最盛时期为清乾隆年间,当地《冯氏宗谱·冯光发传》条载:“土名麻石坳等处之山,被婺(源)邑在山搭有棚厂数百,人数干余,强取磁土。”再加上本地人开采,其盛况可谓空前。

清同治年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来此地考察,著文后,这里的名声鹊起。这期间,也是明砂高岭由盛而衰转折期。

迨至民国,矿源逐渐衰竭。民国l 9年(1930年)江西省政府建设厅出版的《江西陶瓷沿革》中作了如下记述:“现在采掘此项瓷上者,有汉洋、汉澄、四义、尔梅、同发、云贵、享林等厂”,“出产总额,每年二百五六十船。”

民国24年(1935年),江西陶业管理局曾到这里作过调查,主要内容如下:

高岭土产于高岭山中,一望白砂满目, 盖此地瓷土挖取已历数百年,故弃之渣滓遍地皆是。土之淘洗,制造及各场人数,均与星子高岭相同。其产额在清代同治年间最盛,至光绪时,因受星子高岭发现之影响,营业上大为衰落,至民国年间,产量不过10余万决,场户也只五六家。

衰落的原因是矿土逐渐枯竭,在开采多年之时,浅处之土基本挖尽,再挖则渣滓过多,影响质量;深处须用隧道采取,深则有水,要排水则费工时,兼之洞深有二三里,肩 挑不易,尽管原料比星子高岭好,但成本过重,所以被星子高岭战败。迄今只有双造脱胎、双造粉定和雕塑瓷掺和用之。

此处制成的高岭成品也与其他地区所产的高岭成品不同,体积小,重量轻。老工人回忆说,一块高岭好像一块小豆干,长约3寸,宽约2寸,厚约6分。

关于重量,20世纪40年代黎浩亭在《景德镇陶瓷概况》中记载说,“每人平均每天淘洗净泥2 0 0块,计5 0斤”。即每块净重16两为1斤的4两(合今秤2.5两)。当年,每万块洋价l 0 0元。

制成的高岭,由人力肩挑至东埠街,有5华里山路,然后水运至镇,约80华里。由白土行代为销售。

1950年,村民胡宗山、李发亮、汪裕前等自发地重操旧业,取七淘砂,制成成品出售。1954年政府成立浮东瓷上矿,高岭村为第一矿区,并修了一条简易公路。高岭土:矿重新开采后,直到1968年才停止.

高岭村的高岭土已成为历史陈迹,由于它是陶瓷原料技术革命的里程碑和发祥地,以至成为当今国际陶瓷研究者“朝圣”的圣地。

小编推荐

桂林发掘窑田岭窑址将解开宋瓷烧制之秘


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永福窑田岭窑址联合发掘队向外界披露,经过对该窑址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已告一段落,共发掘面积近8000平方米,清理出9座保存较好的宋代龙窑,4个明清时期的葫芦形窑及1处宋代窑场作坊遗迹,并发现大量灰坑、柱洞,出土大量瓷器产品,总重量接近60吨。

考古专家称,本次发掘弥补了广西瓷器考古的空白。所清理出的宋代龙窑、青瓷器及制瓷作坊遗迹,使考古专家掌握了窑田岭窑场的布局、龙窑结构、装烧技术、作坊区各类遗迹及产品特征,而保存较好的龙窑和作坊遗迹,对研究广西宋代窑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根据对出土瓷器的分析,该窑场主要仿制宋代六大窑系之一的陕西耀州窑系瓷器,其最早烧制时间大致始于北宋中期,在北宋晚期达到鼎盛期。本次发掘出土瓷器数10万件,类型多样,制作精致,有壶、罐灯、香炉等,其中出土大量可复原的腰鼓残件是本次发掘的重大发现之一,在中国国内也是首次发现如此众多的腰鼓。此外出土数量较多的,还有代表宋代瓷器烧制技术最高水平的高温铜红釉瓷器。

本次发掘队负责人说,永福县窑田岭窑址在宋代陶瓷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著名学者、原中国陶瓷学会会长冯先铭曾在窑田岭窑址考察,对窑田岭窑址出土的瓷器特别是铜红釉和翠绿釉瓷称赞有加,认为它足可改写中国陶瓷史。中国陶瓷研究会原秘书长叶文程教授则将窑田岭窑址称为“中原文化南来的中转站”。

据悉,永福县政府计划对窑址进行现场保护,建设窑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届时将为民众还原千年宋瓷的烧造工艺。

宋、元、明龙泉窑青瓷欣赏


明 青釉莲瓣纹茶托

明 青釉贴塑影戏葵口洗

明 青釉桃形水盂

明 青釉刻花缠枝莲花口折沿大盘

明 青釉双耳瓶

明 仿哥窑贯耳瓶

明 青釉双耳瓶

明 青釉花卉纹盖罐

明 青釉龙凤纹瓶

明 青釉印花福寿瓶

明 青釉鬲式炉

明 青釉罐

明 青釉八卦纹三足炉

元 青釉缠枝花卉龙纹棋子罐

元 青釉刻花鸟鼓钉瓷墩

元 青釉贴花龙纹穿带扁瓶

元 牡丹锦纹盘

南宋 青釉鬲式炉

宋、元、明龙泉窑青瓷欣赏

宋代是以釉美为最的单色釉瓷器高度发展而著称,追求色泽莹润,清素淡雅,纯净细腻是宋瓷审美的主要趋向。作为我国古代南方著名青瓷窑场的龙泉窑,就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发展成熟,迈向巅峰的。它的釉色以青为主色调,主要有粉青、梅子青、豆青、翠青,以及黄绿、灰绿、菜绿、灰黄等。以粉青和梅子青釉色为最佳。产品畅销亚洲、非洲、欧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当时欧洲人对釉色青如美玉的龙泉青瓷情有独钟,贵族们以拥有龙泉青瓷为荣,还起了个特定的名字“Celadon”译音“塞拉同”,一直沿用至今,影响十分深远。

元 龙泉窑青釉文殊菩萨

南宋 青釉双鱼耳瓶

南宋 青釉贴塑蟠龙瓶

南宋 青釉象钮盖瓶

南宋 青釉刻花菊瓣碗

南宋 青釉双鱼洗

南宋 青釉龟荷纹莲瓣碗

宋 豆青釉莲瓣碗

南宋 青釉弦纹三足炉

宋 豆青釉洗

南宋 青釉刻花双鱼纹折沿洗

宋 青釉瓶

宋 青釉双鱼洗

宋 青釉洗式五管器

宋 青釉盘口弦纹瓶

宋 青釉五管瓶

北宋 青黄釉五管瓶

宋 刻莲瓣纹盖缸

宋、元、明龙泉窑青瓷欣赏

明官窑瓷器中的白瓷赏析


永乐白釉方流直颈执壶 高32.6厘米 1983年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出土 永乐白釉浮雕莲瓣纹束腰三足座 高19.3厘米 1983年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出土。

清白釉印龙纹尊 高24厘米 私人藏品

白瓷,是指呈白色调的单色釉瓷,明代称其为“白磁”,清代多称“填白”或“甜白”。我国传统瓷器主要有青瓷、白瓷、青花瓷以及彩瓷等,白瓷属于其中一大分类,也是明清景德镇御窑厂中较为常见的单色釉品种。

与其他色釉瓷相比,白瓷制作较为简单,因此在历史上创烧时间较早。制作理想的白瓷也并非易事。首先,高质量的白瓷需要纯净的胎土与釉,其中含有其他微量杂质,容易影响胎与釉的发色,降低成品质量。例如明代麻仓土提炼不如清代纯净,导致胎土略带黄色调。清代胎土纯净,对表面釉色几乎没有影响,于是釉面发色更为洁白。另外入窑烧制时的火候控制也非常重要。通常使用氧化焰烧制,白釉呈牙白色;使用还原焰,白釉则呈青白色。因此,白瓷的主要色调可以分为牙白色(偏黄)与青白色(偏青)两大类。

明官窑白瓷

1995年8月,在城市建设改造中,南京明皇宫遗址内玉带河西侧一口古井中出土不少明初白瓷残片,造型主要有盏、杯、盘、爵、梅瓶等,制作风格在元与永乐之间,被学者断为洪武制品。根据这些资料,可以判断早在洪武时期,御窑厂白瓷已经大量制作,并广泛用于祭祀、赏赐以及日常使用中。由于明初御窑厂早期制瓷种类不多,色彩相对单一,因此白釉瓷大量制作属于顺理成章的事情。当时,景德镇御窑厂已经具备相当成熟的制瓷技术,使用研磨细腻的麻仓土与瓷石配制的二元配方胎土,并用磁铁成功吸附,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胎土中的铁含量,还将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降低到最低点。

到了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制作白瓷的技术更加娴熟,胎土光滑细腻,釉水丰润如脂,呈半透明状。其制品被历代推崇,甚至为它起了一个动听的名字,即“甜白”。永乐御窑厂的白瓷制作不仅在于釉水发色方面很有特色,在造型方面更是首屈一指。从景德镇御窑厂发掘出土瓷器的情况看,永乐甜白的制作量相当可观,造型尤其丰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仿伊斯兰器。该类器物主要为永乐年间配合郑和下西洋以及明朝与伊斯兰圈诸国的贸易往来所制。造型仿制伊斯兰地区常见的青铜器、玉器等,如执壶、烛台、扁瓶以及西亚地区的其他罕见造型。除了用于波斯等地的赏赉外,该类器物在内地并无太多实用价值,仅作为陈设观赏瓷使用。因此,随着后来郑和下西洋的终止,该类器物在景德镇御窑厂的制作量急剧减少。

仿中国古代青铜器。从景德镇御窑厂发掘出土情况看,永乐时期还制作了白瓷、白瓷爵等仿古代青铜器造型的白釉瓷。白釉仿制东周盛行的青铜乐器,原本是一种形制接近于钟的乐器,不像钟那样口部呈弧状,而为平口,器身横截面为椭圆形。明初制作白釉并不是作为乐器使用,应该是一种用于祭祀或象征性陈设观赏的博古瓷。白釉爵也是仿古代青铜饮酒器爵。当时御窑厂制作了大量高足杯等饮酒器,因此爵同样无太大实用价值,也应主要作为祭祀、陈设观赏器使用。

日常用器。永乐白釉瓷中,盖罐、玉壶春瓶、盘、碗、杯(包括高足杯)等都是历代传统制作造型,也是宫廷内部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器。因此,这类饮食用瓷制作量最大,所占比率较高。

除了以上各类造型的白釉瓷之外,永乐时期还制作了仿石雕器座、罕见的碗类造型,以及藏族等地流行的僧帽壶等。现在看来,这些都是御窑厂为了丰富制品造型,服务于巩固团结各族关系的劳动成果。

由于永乐朝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与海外诸国积极广泛的贸易往来使得朝廷需要数目巨大、造型多样、质量精美的各类瓷器以保障贸易顺利进行。因此,景德镇御窑厂在瓷器生产方面不遗余力,促使御窑厂制瓷迅速繁盛起来。

永乐甜白釉并非完美无瑕,基于当时的制瓷水平,永乐甜白釉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制作缺陷。例如永乐甜白釉的釉面处理还不够理想、成熟。特别是制作大器时,容易出现明显的厚薄不均的情况。由于釉面较厚,釉与胎土的膨胀系数没有控制好,导致釉面出现大量开片,影响审美效果。

尽管如此,这些技术缺陷并没有妨碍永乐甜白瓷在明清白瓷中的主导地位,该时期制作的白瓷不仅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不少制品空前绝后,堪称明清时期的白瓷制作高峰。

宣德时期对海外贸易不够重视,导致该朝仿伊斯兰器的白釉瓷数量、造型也明显减少,许多造型停止生产,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实用日常用品。

洪熙和宣德朝史料中有一些涉及白瓷的档案记载,如:洪熙元年(1425年)九月己酉条:“命行在工部(即北京工部)江西饶州造奉先殿太宗皇帝几筵,仁宗皇帝几筵白瓷祭器”(《明实录·宣宗实录》)。宣德元年(1426年),赐杨荣:“……赐公端砚,御用笔墨及白磁酒器,茶钟,瓶罐,香炉之类”(《杨文敏公集》)。宣德三年七月,“己巳,(明)使臣昌盛、尹凤、李相至,赉赐白素瓷器十桌,白瓷青花大盘五个,小盘五个”(《李朝实录·世宗庄宪大王实录》)。宣德四年十一月甲辰,“使臣金满来,赉曰:‘……兹谴内官金满来敕谕王,特赐白瓷器十五桌”(《李朝实录·世宗庄宪大王实录》)。从以上史料看,宣德时期的白瓷主要用于祭祀以及赏赉,其中几筵制品较多,也就是日常实用的杯、盘、碗之类。

由于宣德朝紧随永乐朝,所以宣德时期的白釉制品与永乐时期在工艺上差别不大,时常也出现釉面开片现象。但整体制作技术略有提高,釉面厚薄处理上优于前朝。

宣德之后,御窑厂青花制作昌盛,并开发研制出斗彩及其他各类色釉瓷,统治者日常饮食所用多为青花或斗彩等制品。白瓷制作主要为满足祭祀需要。特别是《大明会典》记载:“嘉靖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圆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行江西饶州府如式烧解。”说明后来白瓷曾被统治者指定为祭祀月坛专用制品。白瓷的制作量与使用范畴,在明代皇家变得日益有限。

清官窑白瓷

清初,随着康熙帝逐渐稳定了全国政权,御窑厂体制也开始逐渐恢复,并进入正轨。这时,白瓷的主要功能与以往相比没有太大变化,仍然着重于祭祀、赏赉、日常使用几方面。随着宫廷审美观的不断提高,观赏瓷越来越盛行,景德镇御窑厂开始集中精力提高器物的实用性与观赏性,使得观赏性与实用性紧密结合的新颖白瓷制品大量问世。

雍正时期,彩瓷制作工艺不断发展,白瓷在官窑中越来越不平常。为体现本朝制作风格,御窑厂瓷设计者只能在造型上不断创新,突出新意。唐英等优秀督陶官的涌现,使得雍正单色釉再次异军突起,出现更多新造型。

清宫档案记载:“雍正十年二月二十二日,海望奉上谕:将霁红、霁青、黄色、白色高足靶碗每样烧造些。厚的亦烧造些,以备赏蒙古王用。年希尧家人郑天赐交景德镇御窑厂烧造办理。”说明当时对赏赉等瓷依然有一定需求。

与以往历史时期相比,雍正时景德镇御窑厂又多了一种白瓷制作,即宫内造办处珐琅作烧制珐琅彩瓷所用的白瓷(又称“填白釉”“填白瓷”)。这类制品在以往档案中经常提到,如:雍正十年(1732年)七月初十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日司库常保持出五彩花瓷果托一件,说殿监副侍李英传旨,着传与年希尧,照样将填白釉果托烧造些送来,令造办处将黄色画珐琅烧些。钦此。”(《珐琅作》)八月初六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日司库常保,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沧洲传旨,着将二十四日交出白地画红龙大玉壶春瓶照样镟木样,交与年希尧烧填白釉几件。钦此。”(本日交内务府总管年希尧家人郑天锡持去,讫。)(《记事杂录》)

严格地说,宫内造办处珐琅作所用白瓷只是半成品,最终要烧制成为珐琅彩瓷。雍正时期御窑厂制作白瓷的水平相当成熟,可以根据调节釉内成分的方法烧制不同特点的白瓷,如仿明初甜白釉瓷,仿宋代定窑白瓷等。这些高质量白瓷都可以证明清代御窑厂对传统白瓷的推崇以及制作技术的高超。

清宫档案记载:“雍正六年秋八月,怡亲王宣圣命,唐英着内务府员外郎衔,驻景德镇御窑厂,佐理陶务,充驻厂协理官。”截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景德镇官窑制作主要由唐英主持,因此这期间的白釉发展基本属于同一阶段,其白瓷制作变化主要是唐英在造型方面呕心沥血,推陈出新。期间,最值得一提的是乾隆时期出现了白釉玲珑瓷。乾隆之后,御窑厂制瓷较少出新。

明清官窑白瓷的装饰

白瓷色泽相对单一,装饰手法不太复杂。从现有明清官窑白瓷制品看,该类器物的主要装饰方式可以分为贴金与描金、印刻花以及镂空等方式。

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出土了明初贴金白釉瓷,该装饰手法在当时的青花、单色釉器物上也曾出现过。只是因为金箔不太牢固,容易脱落,所以类似的贴金箔制品数量有限。到了清初康熙时期,金饰方式出现改进,御窑厂开始使用胶类与金粉调和,再用毛笔描绘的装饰手法局部装饰白瓷,于是出现描金白瓷。

刻印花的装饰手法流行于北宋定窑、耀州窑,在明清白瓷中也被大量使用,大致分阴刻、阳刻两大类。从明清官窑的白瓷制作看,刻印花装饰手法是它们的主要装饰方式,使用时期最长,制品最多。

乾隆时期,白瓷出现了镂空制品。这种题材相对有些新意,只是制作难度较大,需要先在器体表面绘画图案,再将局部镂空,上白釉烧制,所以产品数量较少。

宣德朝御窑厂曾经制作过一种祭祀用坛中供器——白釉“坛”字碗。该器碗心内落“宣德年制”双圈四字青花年款,器口沿内外以及足底处各有两条青花圈线,由于碗底足内书写青花双圈“坛”字,所以被称为“坛”字碗。从装饰角度看,该碗介于青花与白瓷之间,因为它的用途、装饰都十分特殊。

明清官窑白瓷的主要用途

在汉民族文化中,白色与死亡、丧事相联系,所以,白瓷是明清统治者指定的祭祖色釉瓷。例如明初宣宗时期的奉先殿白瓷祭器,太宗、仁宗皇帝几筵白瓷祭器,以及嘉靖之后的祭祀月坛所用白瓷祭器。因此,白瓷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庄重、肃穆。

白色亦象征纯洁、神圣、和平,因此对于海外诸藩、使臣以及国内皇亲功臣,白瓷经常被作为明清时期的贸易、赏赉瓷使用。

由于釉色明快,便于清洁,所以白瓷适合作为宫内日常饮食器、观赏器。与其他单色釉瓷相比,明清御窑厂尤其重视白瓷制作。这不仅与宋代定窑大量制作应用白瓷对后世所造成的历史影响有关,还与汉族人重视祭祀天地、祖先的传统有关。因此,明清统治者对待白瓷的情结相当复杂,既有对纯洁、和平的向往之情,也蕴藏着对天地日月的敬畏之心,更饱含了对先祖的无比怀念与敬意。

青花瓷的演变史——明青花


明代青花瓷器在中国青花瓷中影响深远,不同年代的不同青花钴料都能很好地适应中国绘画的各种题材。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明洪武青花缠枝花卉纹碗

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明永乐青花缠枝花纹折沿盆

明宣德青花束莲纹折沿大盘

永乐、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也有部分国产青料。但即便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器型有盘、碗、壶、罐、杯等。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型,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两朝的器物相比,永乐的器型较轻薄、秀美,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纹饰较疏朗,描绘更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宣德器器体较厚重,纹饰较紧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总的说来,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由于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导致了经济的衰退。而且从正统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故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总的说来,此期器型主要还是瓶、罐、碗、杯、盘等几类。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苏青”。青花发色有的浓艳,与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与成化器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体较厚重。底足修削不细腻,有敦厚感;多见浅宽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现象,有的见火石红。正统时的瓶、罐器口为直颈形,与宣德器一致;天顺时的则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阔形,与成化时相近。瓶、罐的身体均是丰肩、圆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较宣德的修长。纹饰以一笔点划为主,有人物、花卉、龙凤、孔雀等。款识正统的是“福”字款;景泰开始款识从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还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顺有纪年款、梵文款等。

明成化青花百合纹宫碗

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处于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但此期也有个别器物发色浓艳,有铁锈斑。成化多淡描青花。纹饰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画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等。

明弘治青花茅山道士图三足香炉

明正德青花穿花龙纹碗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与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纤巧柔和。后期与正德器接近。花叶纹细而密,梵文图案增多,龙纹纤细柔和,人物洒脱。款识为六字、四字楷书款都有。正德仍用国产料,前期用平等青,发色灰蓝。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晕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质、釉质与弘治接近,气泡密集。深腹碗、带座器等流行。后期多见大器。纹饰常见的有凤穿花、鱼藻、狮子绣球、庭园婴戏、树石栏杆、莲托八宝等,绘画较弘治的粗。碗盘底心下蹋,碗出现鸡心底。器底多见窑红、粘砂、跳刀痕等现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书款,个别用“造”字。

明嘉靖青花龙穿缠枝莲纹大盘

明隆庆青花龙凤纹盒

明万历青花经文观音菩萨图碗

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万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时间最长,故此朝的器物发色不尽相同,早期的与正德器相近,发色灰蓝。但此期独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纹饰除传统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纹饰大量增加,如云鹤、八仙、八卦、道家八宝等。花组字为独具特色的纹饰。此外还有婴戏、高士、鱼藻图等。瓶类较多见镂空、套活环等工艺。器型除传统的外,新出现了壁瓶。款识多见“大明万历年造”,也有“大明万历年制”、“万历年造”;多伪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总的来说工艺水平较前退步。

明天启青花罗汉图炉

明崇祯青花人物纹缸

明末天启(1620—1672)、崇祯(1628—1644)时由于政治动荡,导致百业凋敝,陶瓷业也萧条冷清。天启十九年以后朝廷即无下令造官窑器,因此天启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启年制”为主,也有“天启年制”款。民窑器中各种图记款、堂名款、吉语款、颂语款增多,如玉堂佳器、万福攸同等;多伪托款,有永乐、宣德、成化、天顺、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伪托天顺款的惟有天启。纹饰仍以传统纹饰为主,但道教内容的纹饰较万历时少,画意粗率。此期的纹饰较疏朗,生活气息较重。胎体厚重、胎质粗松、器形不规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时代特征。 崇祯无官款器。器型不多,以钵式炉多见,此外还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发色粗者多晕散、精者稳定。纹饰图案除传统题材外,高士图尤其多见。婴戏图小孩头大脚小比例不谐调。山水人物图(高士图)中秋草、括号云、小太阳等为典型特色。胎质粗疏。釉白中闪青,有的发灰。

明清瓷器:明官窑瓷器中的白瓷赏析


永乐白釉方流直颈执壶高32.6厘米1983年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出土永乐白釉浮雕莲瓣纹束腰三足座高19.3厘米1983年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出土。

清白釉印龙纹尊高24厘米私人藏品

白瓷,是指呈白色调的单色釉瓷,明代称其为“白磁”,清代多称“填白”或“甜白”。我国传统瓷器主要有青瓷、白瓷、青花瓷以及彩瓷等,白瓷属于其中一大分类,也是明清景德镇御窑厂中较为常见的单色釉品种。

与其他色釉瓷相比,白瓷制作较为简单,因此在历史上创烧时间较早。制作理想的白瓷也并非易事。首先,高质量的白瓷需要纯净的胎土与釉,其中含有其他微量杂质,容易影响胎与釉的发色,降低成品质量。例如明代麻仓土提炼不如清代纯净,导致胎土略带黄色调。清代胎土纯净,对表面釉色几乎没有影响,于是釉面发色更为洁白。另外入窑烧制时的火候控制也非常重要。通常使用氧化焰烧制,白釉呈牙白色;使用还原焰,白釉则呈青白色。因此,白瓷的主要色调可以分为牙白色(偏黄)与青白色(偏青)两大类。

明官窑白瓷

1995年8月,在城市建设改造中,南京明皇宫遗址内玉带河西侧一口古井中出土不少明初白瓷残片,造型主要有盏、杯、盘、爵、梅瓶等,制作风格在元与永乐之间,被学者断为洪武制品。根据这些资料,可以判断早在洪武时期,御窑厂白瓷已经大量制作,并广泛用于祭祀、赏赐以及日常使用中。由于明初御窑厂早期制瓷种类不多,色彩相对单一,因此白釉瓷大量制作属于顺理成章的事情。当时,景德镇御窑厂已经具备相当成熟的制瓷技术,使用研磨细腻的麻仓土与瓷石配制的二元配方胎土,并用磁铁成功吸附,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胎土中的铁含量,还将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降低到最低点。

到了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制作白瓷的技术更加娴熟,胎土光滑细腻,釉水丰润如脂,呈半透明状。其制品被历代推崇,甚至为它起了一个动听的名字,即“甜白”。永乐御窑厂的白瓷制作不仅在于釉水发色方面很有特色,在造型方面更是首屈一指。从景德镇御窑厂发掘出土瓷器的情况看,永乐甜白的制作量相当可观,造型尤其丰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仿伊斯兰器。该类器物主要为永乐年间配合郑和下西洋以及明朝与伊斯兰圈诸国的贸易往来所制。造型仿制伊斯兰地区常见的青铜器、玉器等,如执壶、烛台、扁瓶以及西亚地区的其他罕见造型。除了用于波斯等地的赏赉外,该类器物在内地并无太多实用价值,仅作为陈设观赏瓷使用。因此,随着后来郑和下西洋的终止,该类器物在景德镇御窑厂的制作量急剧减少。

仿中国古代青铜器。从景德镇御窑厂发掘出土情况看,永乐时期还制作了白瓷、白瓷爵等仿古代青铜器造型的白釉瓷。白釉仿制东周盛行的青铜乐器,原本是一种形制接近于钟的乐器,不像钟那样口部呈弧状,而为平口,器身横截面为椭圆形。明初制作白釉并不是作为乐器使用,应该是一种用于祭祀或象征性陈设观赏的博古瓷。白釉爵也是仿古代青铜饮酒器爵。当时御窑厂制作了大量高足杯等饮酒器,因此爵同样无太大实用价值,也应主要作为祭祀、陈设观赏器使用。

日常用器。永乐白釉瓷中,盖罐、玉壶春瓶、盘、碗、杯(包括高足杯)等都是历代传统制作造型,也是宫廷内部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器。因此,这类饮食用瓷制作量最大,所占比率较高。

除了以上各类造型的白釉瓷之外,永乐时期还制作了仿石雕器座、罕见的碗类造型,以及藏族等地流行的僧帽壶等。现在看来,这些都是御窑厂为了丰富制品造型,服务于巩固团结各族关系的劳动成果。

由于永乐朝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与海外诸国积极广泛的贸易往来使得朝廷需要数目巨大、造型多样、质量精美的各类瓷器以保障贸易顺利进行。因此,景德镇御窑厂在瓷器生产方面不遗余力,促使御窑厂制瓷迅速繁盛起来。

永乐甜白釉并非完美无瑕,基于当时的制瓷水平,永乐甜白釉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制作缺陷。例如永乐甜白釉的釉面处理还不够理想、成熟。特别是制作大器时,容易出现明显的厚薄不均的情况。由于釉面较厚,釉与胎土的膨胀系数没有控制好,导致釉面出现大量开片,影响审美效果。

尽管如此,这些技术缺陷并没有妨碍永乐甜白瓷在明清白瓷中的主导地位,该时期制作的白瓷不仅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不少制品空前绝后,堪称明清时期的白瓷制作高峰。

宣德时期对海外贸易不够重视,导致该朝仿伊斯兰器的白釉瓷数量、造型也明显减少,许多造型停止生产,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实用日常用品。

洪熙和宣德朝史料中有一些涉及白瓷的档案记载,如:洪熙元年(1425年)九月己酉条:“命行在工部(即北京工部)江西饶州造奉先殿太宗皇帝几筵,仁宗皇帝几筵白瓷祭器”(《明实录·宣宗实录》)。宣德元年(1426年),赐杨荣:“……赐公端砚,御用笔墨及白磁酒器,茶钟,瓶罐,香炉之类”(《杨文敏公集》)。宣德三年七月,“己巳,(明)使臣昌盛、尹凤、李相至,赉赐白素瓷器十桌,白瓷青花大盘五个,小盘五个”(《李朝实录·世宗庄宪大王实录》)。宣德四年十一月甲辰,“使臣金满来,赉曰:‘……兹谴内官金满来敕谕王,特赐白瓷器十五桌”(《李朝实录·世宗庄宪大王实录》)。从以上史料看,宣德时期的白瓷主要用于祭祀以及赏赉,其中几筵制品较多,也就是日常实用的杯、盘、碗之类。

古代瓷器:宋、元、明龙泉窑青瓷欣赏


明青釉莲瓣纹茶托

明青釉贴塑影戏葵口洗

明青釉桃形水盂

明青釉刻花缠枝莲花口折沿大盘

明青釉双耳瓶

明仿哥窑贯耳瓶

明青釉双耳瓶

明青釉花卉纹盖罐

明青釉龙凤纹瓶

明青釉印花福寿瓶

明青釉鬲式炉

明青釉罐

明青釉八卦纹三足炉

元青釉缠枝花卉龙纹棋子罐

元青釉刻花鸟鼓钉瓷墩

元青釉贴花龙纹穿带扁瓶

元牡丹锦纹盘

南宋青釉鬲式炉

宋、元、明龙泉窑青瓷欣赏

宋代是以釉美为最的单色釉瓷器高度发展而著称,追求色泽莹润,清素淡雅,纯净细腻是宋瓷审美的主要趋向。作为我国古代南方著名青瓷窑场的龙泉窑,就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发展成熟,迈向巅峰的。它的釉色以青为主色调,主要有粉青、梅子青、豆青、翠青,以及黄绿、灰绿、菜绿、灰黄等。以粉青和梅子青釉色为最佳。产品畅销亚洲、非洲、欧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当时欧洲人对釉色青如美玉的龙泉青瓷情有独钟,贵族们以拥有龙泉青瓷为荣,还起了个特定的名字Celadon译音塞拉同,一直沿用至今,影响十分深远。

高古瓷欣赏 古代瓷器知识


目前在行业圈内,大家似乎约定俗成地认为高古瓷是指明清以前的瓷器,但仍有不同的看法分歧:一种看法认为瓷器在我国东汉时期就已经具备了存在的各种条件,瓷器的产生年代应定在东汉。

因此高古瓷是指包括东汉在内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唐宋元各朝代所制作烧成的各种瓷器;另一种意见认为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还没有真正达到科学意义上的瓷器标准,是处于半瓷半陶的性质。

到隋代才有了真正瓷器出现。因此高古瓷应不包括东汉、魏、晋、南北朝在内,而是仅指隋唐五代唐宋时期的制作烧成的瓷器。另外还有一种顺应市场需要而生发的内涵更少的观点认为,高古瓷就是宋元瓷器。

高古瓷的古朴含蓄之美


北齐橄榄绿釉浅浮雕乐舞人物扁壶

唐代猴子柄茶杯

唐代黄绿釉罐

高古瓷,是指明清以前的古瓷器,主要以唐、宋、元瓷器为主。 对于高古瓷器的定义,一直存有分歧。一种看法认为,高古瓷应是指南宋以前,包括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各朝代所制作烧成的各种瓷器。另一种意见认为,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瓷器标准,只是处于半瓷半陶的性质,到隋代才有了真正的瓷器出现。因此,高古瓷器仅指唐宋时期制作烧成的瓷器。 中国高古陶瓷的诞生与发展历经了漫长的沧桑岁月,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从远古人类粘土陶器的起源,历经商周的萌芽期,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原始期,直至隋、唐、宋末元初的成熟巅峰期期,有约近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陶瓷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深深影响世界陶瓷史发展的源头,是华夏文明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及人类伟大的发明创造之一。

北宋象牙白釉刻莲花纹葵口盘

北宋仿定窑黑釉盘

宋金磁州窑双耳罐

宋元吉州窑褐釉上画梅花碗

辽三彩双鱼盘

金仿钧窑青绿釉碗

金磁州窑红绿釉上彩花卉盘

金代深色釉带氧化铁釉上彩罐

金代定窑象牙白釉模印刻花双鹿纹盘

金代定窑白釉模印祥纹折沿盘

元磁州窑褐彩花卉盘

元高足杯

元青白瓷观音

从艺术角度看,高古瓷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含蓄、内敛的美,它不像明清瓷器通过图案色彩等直观元素去表现美感。与明清瓷的华丽、秀美不同,高古瓷表现的审美趣味更多以朴拙、含蓄为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