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器修胎鉴别 > 导航 >

砂胎

砂胎

瓷器修胎鉴别 古代绞胎瓷器 古代瓷器胎质

2020-05-30

瓷器修胎鉴别。

陶胎的一种,一般是指江苏宜兴紫砂器与山西珐华器一类的胎。烧成温度高于一般陶器,吸水率介于一般陶器与瓷器之间。如江苏宜兴紫砂器烧成温度一般为1100℃~1200℃,烧成后成品的吸水率小于2%。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夹砂陶


胎体含砂粒的陶器,是选择含砂量较大的陶上,或在泥料中掺细砂作羼和料制成的,新石器时代开始生产。陶胎含砂能提高陶器耐热急变的性能,不但能爱高温焙烧下不变形,而且制成的陶器再次受热也不碎裂,可作炊器,如陶罐、陶鼎、陶甑、陶甗、陶鬲等等。在新石器时代,这类陶器在改进人们的生存环境,由茹毛饮血的生食习惯改为熟食,起了巨大的作用,夹砂陶质地较粗,主要成型方法是泥杀盘筑法和轮制成型法,夹砂陶有红陶和灰陶,为使胎体致密、常在器表拍印绳纹、席纹、方格纹。在肩腹接缝处作出附加堆纹。这些纹样虽然比较粗糙,但与粗犷的器形、含砂的胎质和炊煮的使用功能很协调。夹砂陶在陶器生产中历史最为悠久,距今10000多年的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和距今11000多年的江苏溧水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陶器及陶片就是夹砂陶。此后的各个历史时期,生活用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夹砂陶器一直在生产,至今仍然使用,如砂锅、煎药器皿等。

砂陶器型


宜兴紫砂陶器的制作历史久远,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魂宝。它不但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在历史上由于文人墨客的参入,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性,使紫砂陶更赋予文化的气息。

在历史上由于各朝各代的社会背景及使用者的好恶不同,因此每个时期会有某些地方,在形式上有所不同。根据紫砂陶发展的历史特征,有前辈把紫砂陶的器形演变归纳为八个时期:

1:草创期。正德年代以前,以瓦罐、缸器为主,以物用为主。到宋代则有类似茶壶的水壶,以加釉器为多。

2:初创期。自正德至十六世纪末年,约百年历史。金沙僧的作品既无枚章,因此已难能考证实在的器物。

3:第一期筋纹期。以筋纹型作为第一期,如供春之六瓣圆囊壶亦列入筋纹器的话,此期的时间由正德八年,西元1513年至鸣远的十八世纪初为阶段。以整个第一期筋纹型来涵盖整个明末清初,仅可以说筋纹是这个时期独有的特色。

4:第二期自然型期。自然型的说法,应该是器物完全与自然界的花、果、树、草、动物,绝对相象。陈鸣远一生,可以说是自然型的代表,年代从十七世纪初至十八世纪中叶。

5:第三期几何型期。几何型的造型是根据球型、筒型、正方形、长方形及其他几何造型而变化出来的,所有的造型在宜兴来说都难能以一个时期为限,在我们所知的供春六角形宫灯,也是几何形的造型,但通常以几何型来通称年代的话,则被视为以曼生的年代为准,即自十九世纪初至十九世纪中叶的时代。

6:几个不可特定之型期。清初流放造型的特色有筋纹、自然、及圆润的几何型混合在一起,同时由于贴花的兴盛,除小圆壶以外,多半都会混杂着贴花,自顺治始至乾隆,前后约有一百多年的时间。

7:小壶。“阳羡砂壶图志”云:李茂林始创小壶式,实为阳羡小壶之鼻祖。文震亨长物志云:时大彬所制又太小,若得受半升而形制左洁者,取以注茶更为适用。就所知名代诸壶高度不超过10厘米,容水量皆不超过300cc,一般以240cc居多。据测量李景康先生所遗的砂壶,称其为小砂壶者,容水量在160cc以下,称中壶者约在160cc以上至360cc以下,大壶为约360cc以上至1000cc以下,超过1000cc则称为巨壶。

8:加釉加彩期。宜兴壶加彩釉,虽有最早始于欧子明或陈仲美之说,然欧子明所作之器皆为罐缸之类,加釉加彩以此为始无可厚非,然加彩壶则应始于康熙之世,约有百年之事,因明代尚无琺瑯彩。

现在所见的砂壶器型以多种器型交融诸多,通常所见分为:

1:方器:它是由长短不等的直线组成。如:四方壶,僧帽壶等。其特点为:轮廓分明、线条流畅、平稳庄重,其盖任意调换方向,其线均于壶体对称,与壶口吻合严密。

2:圆器:主要有各种不同方向的曲线组成。其特点为:“圆、稳、匀、正。珠圆玉润、比例协调、骨肉亭匀、敦庞周正。像:掇球壶、仿鼓壶为圆器典型作品。正如“方非一式、圆无一相”所说,千姿百变。

3:自然型:又称为“花货”。是对自然界花、草、果等采用“雕、镂、捏”等技法进行仿制及装饰,造型自然古朴,常见以松、竹、梅为题材诸多。筋纹形:筋纹器特点是将形体的府面作若干等分,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组织于严密的结构之中。常见有瓜棱、花瓣等式样。其作品特征为:上下对应、身盖齐同、纹理清晰、深浅适度、形体和谐。如:半菊壶、瓜棱壶等。

瓷器胎料


粘土

烧造陶瓷所用的泥土,不是一般的泥土,而是一些纯度绞高,质量较好的粘土。粘土是一种含水铝硅酸盐矿物,是地壳含长石类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与地质作用而生成的。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种类繁多,藏量丰富,是一种宝贵的天然资源。

粘土具有独特的可塑性与结合性,即成型性能与烧成性能。粘土加水调拌成为软泥,经塑造成型、施釉加彩、高温焙烧等工艺过程即成为致密坚硬的陶瓷器皿。这种性能,构成了陶瓷生产工艺基础。所以粘土是制造陶瓷的基本原料。

高岭土

高岭土是一种主要由高岭石组成的粘土。长石经过完全风化之后,生成高岭土、石英、和可溶性盐类;在随雨水、河川漂流转于它处并再次沉积,这时石英和可溶性盐类已分离,即可得高岭土。高岭土在瓷坯中所占的份量最大,是生产瓷器的良好原料。

高岭土名称的由来时很有趣的,据说十八世纪初,法国神父雷·得徒莱柯雷在他的《中国瓷器的制造》一书中,首先用景德镇附近的一个名叫“高岭”的村庄的名称命名中国瓷土,并转译为“kaolin”,后来逐渐被人们广泛引用,传播开来,就成了一个国际的名词。

我国高岭土的储量极大,分布极广,品种繁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江西星子高岭、江苏苏州高岭、湖南大德岭高岭。

化妆土

化妆土质地细腻,呈奶白色,它敷在胎外,可填充胎坯表面的小孔,凹点和其它病瓷,使胎面光滑;同时能将胎的各种呈色盖住,为坯料开辟广阔的来源。瓷器上用化妆土始于西晋。

长石

长石是陶瓷生产中的主要熔剂性原料。在成瓷过程中,长石溶融形成乳白色的粘稠玻璃体。这种玻璃体的特点是冷却后不再折晶,并能在高温下溶解一部分高岭土分解物与石英颗粒,促进成瓷反应的进行,并可降低烧成温度(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可降低温度100℃左右),这种作用通常称为助熔作用。此外,由于高温下的长石溶体具有较大的粘度,可以起到高温热塑作用与高温胶结作用,防止高温变形。冷却后的长石溶体以透明玻璃体状态存在于瓷体中,构成了瓷的玻璃态基质,增加透明度,提高光泽与透光度,改善瓷的外观质量与使用效能。

长石在陶瓷生产中用作坯料、釉料、色料熔剂等。用量很大,作用很重要。

钾长石

瓷坯组成种主要是采用钾长石。它的特点是高温粘度大,而且随温度变化的速度慢,熔融范围宽,这有利于瓷化的形成,并可保证在成瓷温度下提供足够的玻璃相,使坏体得以良好烧结,防止产品变形。钾长石还可使瓷器的音韵洪亮。

莫来石

有称富铝红柱石,无色,晶体呈柱状或针状,熔融温度约1910℃,是陶瓷制品的主要组分。因为它首先在苏格兰莫来岛发现,故称莫来石。

石英

石英是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部分以硅酸盐化合物状态存在,构成各种矿物岩石;另一部分则以独立状态存在,成为单独的矿物实体。石英是硅酸盐工业主要的不可缺少的基本原料。

胎泥

制瓷胎的泥是用高岭土瓷石二类原料配合而成。这二类原料的配方是以制品的形状、大小、厚薄以及烧成温度等条件决定。配方的成分可以从30%高岭,70%的瓷石,到60%高岭,40%瓷石。高岭成分愈多,所需的烧成温度也愈高,成品的变形则少。大件的盘的碗,薄胎器皿都采高岭成分较高的配方。外国瓷器胎的配方一般是粘土、石英、和长石三类原料配成的,而我国瓷胎则用二类原料配成,这是我国传统制瓷工艺的一个特征。

未涂釉的瓷骨称为胎,因为做胎的泥有精粗之分,故胎也有各种名目。用普遍瓷泥所作的为瓷胎;用泥捣水中,取其未沉的细粉澄之而做的为浆胎;粗的为瓦胎;笨重而坚朴的为石胎;胎质呈现铁色的叫铁胎。

紫砂壶术语调砂详解


俗话说,“泥是肉,砂是骨”,行家说紫砂泥中有“骨”。这个“骨”就是紫泥中的石英颗粒,也就是紫砂泥中的"砂"。试想一下,倘若一个人没有了骨身子将会是怎么样的?泥里调砂就好比炒个小葱拌蛋,你要在蛋里少许加些水调匀,这样炒出来的蛋才更爽口美味。泥中调砂,不是以次充好,更不是偷工减料,其中确有玄机。

所谓调砂就是:就是在练生泥时加入了一定比例或粗或细的熟(或半熟)砂粒.(注:熟砂粒,烧过的紫砂泥,不含化工原料)。 还记得刚开始接触紫砂壶的时候,大家就有这样的疑问:“紫砂壶里为什么要调砂呢?纯的不好吗?调了砂它还是是不真正的紫砂?”相信很多刚接触壶的朋友都一样,有着这样的想法。其实调砂自古有之,其中自然有许多好处。不防随便谈谈关于调砂的各种好处。

调砂应该是非常古老的工艺,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开始学会烧制陶器时就知道要掺入一定比例的砂子,因为砂在烧制的过程中是不收缩的,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成品率。同样的,紫砂各泥料的收缩率高低不齐.为了便于成型,减少收缩率,提高成活率。在紫砂泥料中势必添如一定量的粗砂或细砂的。当然泥料和所调之砂必须均匀得当,烧成后壶面感官才能饱满均匀.壶表质感也强烈。

调砂可以增强泥料的可塑性,制壶过程中泥料如太粗则制作费劲,如太细制作时则易黏手。调入合适的砂还方便制壶。烧成成品由于里面含砂,增强了透气性,更利于泡茶,视为良好的茶具。

调砂还能提高成品滋润感,有利于调控色泽。纯粹的底皂青原矿其中间夹杂着共生的青色“硅砂”俗称“鸡眼”,这些青色的硅砂在烧成以后是呈白色或金黄色。所以我们在看真正的紫砂品中间可以看到“金砂显现”,不管烧成以后颜色的深浅,里面都可以看见白色或黄色的小颗粒。现代窑炉基本上都是氧化焰,大多底皂青为原矿料在氧化气氛中,烧成温度较高约在1240度的高温,才能烧透(烧结),颜色呈紫红色或综合色,只要温度略低烧成颜色就会呈土红色偏黄。一个有经验的配泥师父他会在保证紫砂质感不变的前提下在原矿料中添加一些其它原料来改变烧成温度和颜色。例如:底皂青中加入石黄,窑温只需要1120~1160度之间。这样不但可以降低烧成温度,而且可以提高紫砂的质感与滋润度。因此我们看见的紫砂制品,同样是底皂青颜色深浅差别很大。底皂青矿料直接成泥对烧成温度要求相对较高,所以以前通常加入石黄或其他泥料(嫩泥),可以降低烧结温度,提高产品滋润感,控制得当可以用来调控色泽,做出的陶瓷作品非常可人。

元青花制胎修胎的特点


① 元青花的罐瓶类的胎体多数是四段三接。也有五段四接的。接口分别在底部、腹部、颈部。用泥浆粘接口,接处可见泥浆挤压出的痕迹。

② 元青花胎体外部修胎较好。有时需侧视才可看出接口。内部一般不用修胎。可见接口挤压出之泥浆余痕。有的器物将接缝挤出之泥浆抹一下即可。

③ 元青花的器物底部基本是先作平底足,然后挖足,有深矮两种。

④ 胎底手工修制,先挖后削。手工削刀一般由外向内逆时针切削,形成螺旋痕, 中心收刀,多数留有明显的收刀痕。不排除偶尔也有左撇子工匠,顺时针切削修底的。

中心的收刀是因收刀手法不同有所差异,有的修平,有的留有突起。

⑤ 元代晚期曾有初步切削底足后又刮平的工艺。

因此,在有的器物底部留有螺旋和跳刀两种痕迹。

⑥ 元青花有不挖足的平底器,大器和小器都有。不挖足的原因可能有多种。目前所见的平底器,绝大多数底外圈均斜削一刀。偶尔有不斜削的,估计是该器漏挖足。

⑦ 元青花的罐类,多数是平底浅圈足,圈足较宽,较矮,足底平整,两面斜削。后期则足底修得较圆滑,与明初相似。

⑧ 元青花的梅瓶多数是平底浅圈足有旋切痕迹,晚期有加刮底痕迹,

⑨ 玉壶春瓶及其多种加耳变形瓶圈足较高,多呈喇叭口状,底平切,有的圈足高深。

⑩盘类圈足矮浅里外斜削,足端较窄,多不施釉。有的小盘为平底,有的大盘平底加支足。

⑾碗类圈足稍高,平底两面倒角,施釉不施釉均有。

薄胎瓷


薄胎瓷亦称“脱胎瓷”、“蛋壳瓷”。是景德镇著名传统瓷器品种中久负盛名的特种工艺产品之一。特点是瓷胎薄如蛋壳、透光、胎质用纯釉制成。胎体厚度大多在1毫米以内,人称之为:薄似蝉翼,亮如玻璃,轻若浮云。它轻巧、秀丽,做工精致,透光性好,是中国景德镇传统艺术名瓷之一。在薄胎上描绘有青花纹样(见青花瓷),称青花薄胎瓷;描绘有粉彩纹样(见粉彩瓷),称粉彩薄胎瓷。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 景德镇制出薄胎瓷,万历年间(1573-1620)生产的“卵幕杯”(薄如蛋壳的杯子)精制品,清代正式生产。

薄胎瓷的品种有各式餐具、茶具、文具和工艺台灯等。1986年品种达上百种,产量达20余万件,造型规格发展到能生产口径500毫米的碗和高度达500毫米的花瓶等大件产品。薄胎瓷的坯体薄、强度低,制作过程中极易破裂和变形。制作时,需具备高超熟练的操作技艺,执行严格的工艺规程。配料时,为了防止薄胎制品在烧成中产生变形,以及提高制品釉面的白度和透明度,需增大氧化铝(Al2O3)在坯料中和氧化镁(MgO)在釉料中的含量。修坯时,要通过粗修与精修操作,将较厚的粗坯修成各部位厚度小于 1毫米的精坯。上釉前,将精坯在750~800℃温度中素烧。上釉时,内釉用淌釉法,外釉用喷釉法,釉层厚度约为0.1 毫米。装匣采用特制的垫饼,使精坯平稳地装入匣钵内。烧成温度为1280~1320℃。

薄胎瓷的制作,难度很大,技术性极强。薄胎瓷的坯体薄、强度低,制作过程中极易破裂和变形。制作时,需具备高超熟练的操作技艺,执行严格的工艺规程。配料时,为了防止薄胎制品在烧成中产生变形,以及提高制品釉面的白度和透明度,需增大氧化铝(Al2O3)在坯料中和氧化镁(MgO)在釉料中的含量。修坯时,要通过粗修与精修操作,将较厚的粗坯修成各部位厚度小于1毫米的精坯。上釉前,将精坯在750~800℃温度中素烧。上釉时,内釉用淌釉法,外釉用喷釉法,釉层厚度约为0.1毫米。装匣采用特制的垫饼,使精坯平稳地装入匣钵内。烧成温度为1280~1320℃。

薄胎瓷的制作工艺从配料、拉坯、利坯(修坯)、上釉到绘画、烧制,须经四十多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分三次烧成。尤以利坯和艺术加工最为精细。利坯要经过粗修、细修、精修等反复百次的修琢,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至0.5毫米左右。品种有碗、杯、盘、碟、盅、皮灯、花瓶、文具、酒具等。

什么是胎釉?


我们日常使用的陶瓷器,一般都穿着一身光润、平滑的衣裳,特别是日用陶瓷,对“衣裳”更为讲究,有的洁白如玉,有的五彩缤纷,十分美观。陶瓷的这种衣裳,名叫“釉”。

汉字中的釉,其含义是指有油状的光泽,所以用"油"字来表示瓷器表面的光泽,但又因为"油"字代表食物,经后人修改取表示光彩的“采”,加上油字的“由”,合成为“釉”字。

釉是附着于陶瓷坯体表面的一种连续的玻璃质层,或者是一种玻璃体与晶体的混合层。釉的产生可能是古代垒石烹食时所用含钙石头与炭灰而生成,也可能是受贝壳表面美观质感的启发,有意识地用贝壳粉作为原料制成。其实,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了用岩石和泥巴制成釉来装饰陶瓷了。到了汉代又发明了用铅作助溶剂的纸温铅釉,后来陶瓷艺人利用窑灰自然降落在坯体上能化合成釉的现象,进而用草木灰作为制釉的一种原料。现代日用陶瓷生产所用的釉分为石灰釉和长古釉。石灰釉是用釉果(类似瓷石的一种天然矿物原料)和灰釉(主要成份氧化钙)配制而成,长石釉主要由长石、石英、大理石、高岭土等组成。在石灰釉和长古釉中加入金属氧化物,或渗进其它化学成份,就会成为各种各样的釉色。

一般釉的厚度只有坯体厚度的1%-3%,但经过窑火焙烧后,就紧紧附着在瓷胎上,使瓷器致密化、光泽柔和,又不透水和气,给人明亮如镜的感觉。同时可以提高使用强度,起到防止污染,便于清洗等作用。

釉的种类很多,按坯体类分,有瓷釉、陶釉及火石器釉;按烧成温度分,1100℃以下烧成的釉称为低温釉,1100℃C-1250℃之间烧成的釉为中温釉,1250℃以上烧成的釉为高温釉;按釉面特征分类,白釉大概是人们出于对银器的钟爱,颜色釉是以其五彩缤纷受到人们的欢迎,结晶釉的纹样变幻美丽动人,窑变纹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裂纹釉清晰古朴、高雅别致。除上述外,还有无光釉、乳浊釉、食盐釉等。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千姿百态的流动釉、神奇莫测的变色釉、霞光闪烁的彩虹釉、贵如明珠的夜光釉等新品种。

彩陶又称“彩釉陶”。彩陶釉色丰富,既有20余种单色釉、金星釉、茶末釉、"雨点红"等变色艺术釉,用其装饰的日用器皿、花瓶花插、彩釉衣架及工艺陈设品,使人赏心悦目,被称为“穿着华丽衣裳的陶器”。

正说绞胎


绞胎陶瓷早在唐代即已流行,唐代巩县窑、耀州窑均出土过绞胎的文物资料,以唐三彩为主,唐代晚期越窑也出土过绞胎瓷枕。前者有不少传世完整器物,故宫博物院、上海陶瓷馆、陕西省博物馆等均有不少精品,主要品种是枕、钵、俑等。后者则仅见窑址出土瓷枕残器。到宋代,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磁州窑系的窑址中均有绞胎瓷器生产。生产瓷枕最有名的还有两家字号,分别为“杜家花枕”和“裴家花枕”。这两家产地现在还不知具体窑址,估计应该是河南所产。到元代,景德镇也生产绞胎瓷器,以高足杯和盘为主。明以后绞胎逐渐消失。至民国时又有仿制品,为河南、河北所仿,传世品不多,冒充古代真品,多流散到海外。至八十年代初期,河南当阳峪及山西分别恢复了绞胎瓷器的生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均有所创新发展,十分可惜的是,都因后续资金不足,未能继续生产。实际上,他们的创新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如果生产管理能达到现代水平,定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河南的那个厂子解散了,许多人个体单干,转向了生产仿古绞胎陶瓷,又步入了粗制滥造的怪圈,可悲可叹。

八十年代初期,有人称自己发明了纹胎瓷器,并申请了专利,据说有关部门还批准了这个专利。这些都是从报纸上看到的,是否真有这个专利项目,我也没去核对,只是觉得此事有点可笑也颇有些戏说的味道。

我不知申请了专利的那位朋友,是否了解历史上的绞胎陶瓷,即便是批准了你的专利,星罗棋布的上千家个体作坊,你能阻止他们的生产吗?真正上了法庭,是他们侵了你的权益,还是你恢复了唐、宋、元的传统生产,恐怕法官是说不清的,除非他是个陶瓷史专家。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砂胎》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砂胎》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器修胎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