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开片瓷器怎么鉴别 > 导航 >

怎么从开片鉴定瓷器年代?

怎么从开片鉴定瓷器年代?

开片瓷器怎么鉴别 瓷器开片鉴别 瓷器的开片怎样鉴别

2021-01-18

开片瓷器怎么鉴别。

怎么从开片鉴定瓷器年代?瓷器表面有纹路的,叫做“开片”。分为“大开片”、“小开片”。小片细碎的,叫“鱼子纹”;大片稀疏的,叫“牛毛纹”、“柳叶纹”、“蟹爪纹”,都是形容其形状的。瓷器的开片是收藏鉴赏者必须了解的一种知识。

造成瓷器开片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人为的开片,一种是自然的开片。

人为的开片,多属浆胎瓷器。所谓“浆胎”,是在制胚时,撷取浸泡过的精细瓷粉,澄清后融成泥浆,制成胚胎。人为的开片,在这些浆胎制作过程中,就配好了药料。人窑烧时,必使之开片,开大片或者开小片,都可以按照用不同的配料来实现。这样烧制出窑的瓷器,开片形似龟裂,开坼都在胚胎里面。

而自然的开片,则是瓷器历年既久,表面釉层渐渐内裂,或呈鱼子纹,或成牛毛纹。无论何种纹形,开坼都与胚胎无关,开片纹痕绝不会深入,而仅仅开在釉面上。

所以凡是瓷器因年久自然开片者,其釉总似坼而未坼,在若隐若现之间。若为人工开片者,则在瓷胎上豁然显露。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人为开片始于宋代哥窑,此后有仿制。哥窑是宋代处州(今浙江丽水)龙泉县人章氏兄弟中哥哥章生一开设的窑厂。哥窑瓷胎质细,性坚,体重,多断纹隐裂如鱼子,亦有大小碎块纹。

古瓷器上牛毛纹微带黄色鱼子纹的开片,既属自然的开片。自然开片的瓷器,据传见于北周柴世宗所创柴窑瓷器中,有一种豆绿色,釉中有细纹开片。北宋定窑瓷器乃古瓷中精丽之品,其中开片者,都是柳纹。南宋景德镇粉定,则有的开片,有的不开片。宋代平阳窑又称土定,其瓷多有蛇纹开片。宋代西安耀窑有一种细胎细釉带暗花者,釉极细而带有开片。不识者往往误认为定窑。这种耀窑瓷暗花开片与定窑瓷微有不同,非鉴定行家是辨识不出来的。宋代福建建窑瓷有一种白色颇似定窑,但无开片,是二者区别之处。

清代郎窑产瓷有先后之分。凡瓷器里外都有开片,底足有灯草旋纹,其色深红如凝牛血者,是先制之品。另一种绿郎窑瓷器,色深绿可爱,满身细碎纹片。其实这是一种明代仿弟窑之品。至于郎窑这个瓷器,既受近世人重视,但却又被人误解。一般瓷器商人通称的郎窑瓷,其实乃是明代祭红之宝石釉,并非都是郎窑所制。而且还有瓷商误会郎窑是雍正乾隆时代供奉内廷的外国人郎世宁所督造。其实,郎世宁从未监督造瓷。真正的“郎”应是指郎廷极,他是康熙朝监督瓷业之官,时任江西巡抚,《陶录》、《茶余客话》等笔记书中俱见记录。而瓷商口中的“郎窑”,其实是混淆了明清两代事实,且以讹传讹,相沿成习了。

正是这种习俗和风气的变化,在瓷器赏鉴上,及瓷器价格变化方面也十分明显。最初,瓷器小而开大片,以及瓷器大而开小片者,在瓷市上都价值十分昂贵。而近世以来,瓷器鉴赏界则不看重哥窑的人工开片,而以郎窑的开片为贵重。但是概而言之,瓷器开片以手扪之感觉不到痕迹者更为可贵。

taoci52.com延伸阅读

瓷器开片纹路介绍


“冰裂纹”开片:这是形容在冰晶玉洁的釉面上形成了象冰雪一样清彻的裂纹。这种裂纹十分致密,没有缝隙,杂质无法侵入,历经数百年,仍然显得晶莹剔透。

“文武”开片:这是形容陶瓷器物上下左右,通体开片。其中呈大型的不规则开片,比喻为“文片”,当中又套有较小型的开片,比喻为“武片”。

“鱼鳞”状开片:这是一种十分独特的开片现象,主要集中在北宋汝窑、宋官窑和少数南宋龙泉窑制品上,其他品种未曾见过。形态是在肥厚釉层的层与层之间产生的层间开片现象。

“金丝铁线”型开片:《简明陶瓷辞典》解释为“纹片的一种,传世哥窑瓷器的特殊纹饰,因开片有大、小之分,大开片呈深灰似铁,小开片呈酱褐色,似金丝而得名”。

“百圾碎”开片:这也是哥窑开片的一种,只不过是纹片更细碎而已,是出窑前降温过快,致使釉面四分五裂,裂纹密如攒珠。

“苍蝇翅”开片:这是唐三彩特有的现象。

唐三彩是唐代盛行厚葬之风的产物,并吸收西域风情,塑造出了器型丰富、绚丽多姿的器物,充分昭示了盛唐文化,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

“芝麻纹”开片:这类开片形态与唐三彩釉面开片类似,细如芝麻颗粒,但因附着在瓷化胎质上,附着力相对强,釉层无翘起现象。唐长沙窑制品最具代表性

蟹爪纹开片:蟹爪纹是胎釉的遇热由于它们的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一种陶瓷烧制过程中的物理现象,这种物理现象表现在汝窑的釉面上,则是如同螃蟹爪走在泥沙地上产生的痕迹,由此,被人们称之为蟹爪纹。

如何从瓷器的釉面鉴定瓷器的年代


瓷器是由原始瓷发展而来的,商朝的原始瓷到东汉,才完成了由原始瓷向瓷器的过渡,原始瓷釉层薄,常凝聚成芝麻点状。早期以青、青黄、青绿、黄绿、绿褐、或茶叶末等釉色为主,但釉色质量一直在不断改进与优化。

白釉是从北朝才出现,真正烧制成功却在隋代;红釉在古瓷中较少见,一般被认为烧制较晚,但其实唐代越窑、耀州窑已有偶然窑变的棕红器物。唐代至宋代的古瓷中有许多土黄釉色的器物,可能与古代方位和五行学说有关。中为土或黄,代表神权、中央、集权,所以在封建集团特别崇尚这种色调。

以上关于古瓷器釉面这种现象,反映了不同时期瓷器釉面是存在差异的,可能是颜色、釉层厚度、形状以及宗教色彩等等。那么按照此理论来说,既然不同朝代瓷器釉面有所差异,那我们应该可以通过瓷器的釉面来鉴定瓷器的年代。

但实际上,通过瓷器釉面来鉴定年代一直都是古瓷鉴定的一个难题。因为瓷器的保存、使用、流通、环境完全不同,导致了瓷器釉面的“老化”程度也完全不同,如出土的与出水的瓷器虽同属一个年代,但它们的釉面风化和被水腐蚀的程度是不同的。

因此,用瓷器釉面来准确鉴定瓷器的年代是很难的,至少用肉眼是无法判断的。但是,借助现代高科技,可以做粗略的鉴定,常见的方法有“热释光”、“元素鉴定法”。

本文简单介绍热释光鉴定法,它有叫有损鉴定。陶瓷胎中含有的不同矿物(石英、长石和方解石),其中石英含量最大,具有最强的热释光效应。热释光方法是通过测量所累积的辐射能得出矿物古剂量,古剂量除以年剂量可以得出该器件烧制后距离现在的时间,从而达到断代鉴定的目的。

另外,还有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通过高倍放大镜、专用陶瓷鉴定显微镜,也可以有效的观察瓷器釉面,准确率也非常高。因为做旧只能做在外表而无法做到釉面里,所以通过自然老化痕、老化纹的层次感也可以辨别。

年代久远的釉面质变收缩会形成萎缩纹(即皱皮现象),如老人的面纹。萎缩纹在适度的光照下晃动易见,放大十倍左右效果最佳。唐至五代时期器物的萎缩纹相对明显,宋代以后已呈递减之势,但在宋元以后的器物上很少明显看到此纹,乾隆瓷器的釉面大多有橘皮纹。

汝窑开片的原因


汝窑开片的原因,汝窑独居众瓷之首,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釉中掺玛瑙末,其色有天青、豆青、虾青,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天蓝等,尤以天青最为名贵,有“雨过天晴无去处”之称,釉汁淳厚,犹如堆脂滴泪,视如碧玉,叩声如磬,汁中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

造成瓷器汝窑开片的原因有两种:

一种是人为的开片,一种是自然的开片。人为的开片,多属浆胎瓷器。所谓“浆胎”,是在制胚时,撷取浸泡过的精细瓷粉,澄清后融成泥浆,制成胚胎。人为的开片,在这些浆胎制作过程中,就配好了药料。人窑烧时,必使之开片,开大片或者开小片,都可以按照用不同的配料来实现。这样烧制出窑的瓷器,开片形似龟裂,开片都在胚胎里面。

另一种是自然的开片,则是汝窑瓷器历年既久,表面釉层渐渐内裂,或呈鱼子纹,或成牛毛纹。无论何种纹形,开坼都与胚胎无关,开片纹痕绝不会深入,而仅仅开在釉面上。所以凡是瓷器因年久自然开片者,其釉总似坼而未坼,在若隐若现之间。若为人工开片者,则在瓷胎上豁然显露。

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人为开片始于宋代哥窑,此后有仿制。哥窑是宋代处州(今浙江丽水)龙泉县人章氏兄弟中哥哥章生一开设的窑厂。哥窑瓷胎质细,性坚,体重,多断纹隐裂如鱼子,亦有大小碎块纹。古瓷器上牛毛纹微带黄色鱼子纹的开片,既属自然的开片。自然开片的瓷器,据传见于北周柴世宗所创柴窑瓷器中,有一种豆绿色,釉中有细纹开片。北宋定窑瓷器乃古瓷中精丽之品,其中开片者,都是柳纹。南宋景德镇粉定,则有的开片,有的不开片。宋代平阳窑又称土定,其瓷多有蛇纹开片。宋代西安耀窑有一种细胎细釉带暗花者,釉极细而带有开片。不识者往往误认为定窑。这种耀窑瓷暗花开片与定窑瓷微有不同,非鉴定行家是辨识不出来的。宋代福建建窑瓷有一种白色颇似定窑,但无开片,是二者区别之处。清代郎窑产瓷有先后之分。凡瓷器里外都有开片,底足有灯草旋纹,其色深红如凝牛血者,是先制之品。

另一种绿郎窑瓷器,色深绿开片可爱,满身细碎纹片。其实这是一种明代仿弟窑之品。至于郎窑这个瓷器,既受近世人重视,但却又被人误解。一般瓷器商人通称的郎窑瓷,其实乃是明代祭红之宝石釉,并非都是郎窑所制。而且还有瓷商误会郎窑是雍正乾隆时代供奉内廷的外国人郎世宁所督造。其实,郎世宁从未监督造瓷。真正的“郎”应是指郎廷极,他是康熙朝监督瓷业之官,时任江西巡抚,《陶录》、《茶余客话》等笔记书中俱见记录。而瓷商口中的“郎窑”,其实是混淆了明清两代事实,且以讹传讹,相沿成习了。正是这种习俗和风气的变化,在瓷器赏鉴上,及瓷器价格变化方面也十分明显。最初,瓷器小而开大片,以及瓷器大而开小片者,在瓷市上都价值十分昂贵。而近世以来,瓷器鉴赏界则不看重哥窑的人工开片,而以郎窑的开片为贵重。但是概而言之,瓷器开片以手扪之感觉不到痕迹者更为可贵。

为中国艺术品收藏爱好者提供一个集鉴定、评估、私洽交易于一体的国际化交易服务平台。

微信平台ID:13148169579←长按可复制(每天推送最新古玩咨询)主编为您解答收藏。

主编qq邮箱:[email protected]←长按可复制(为你的藏品鉴定评估

开片原理在古陶瓷鉴定中的应用


古陶瓷釉面开片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掌握开片的形成原理和各种陶瓷开片特点,在古陶瓷鉴定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关开片的定义,简单地说就是陶瓷釉面的裂纹。根据开片形状的不同特点,开片有着不同的称呼。小片细碎的称“鱼子纹”,大片稀疏的称“蟹爪纹”,开片纹路繁密较为细碎的称“百圾碎”。

一、 开片形成的原因

开片形成的原因有多种,按其特点可分两类。一种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或者人为有意制作的开片,这类开片一般形成时间较短,较有规则性。古代的哥窑、官窑、明清仿哥釉瓷器以及现在新仿瓷器的开片即属于此类。这种开片是由于瓷器的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在烧成冷却过程中产生力的作用而形成的。另外,有的研究者认为,瓷器在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到分子的排列,可能也是开片形成的原因之一。瓷器开片本来是瓷器烧制中的一种缺陷,但是当人们掌握了开片形成的原理和规律以后,人为地加以控制和利用,把它变成了一种特殊的装饰。开片釉,就是利用釉层与坯体冷热收缩率的不同来使釉层开裂,制造出各种纹路优美的裂纹。清代康熙、雍正时期的浆胎瓷器,用精细的泥浆制成的坯胎,由于胎体的粘性较弱,烧出的瓷器更容易形成开片。这种开片形似龟裂,开裂都在胎骨里面,开片的大小可以使用不同的釉料来实现。

另一种开片,是器物经历时间的洗礼,由于热胀冷缩和自然老化等原因形成的,这种开片称为自然开片。陶瓷的釉如果经过较长的岁月,它的弹性自然会变小,因而很容易发生裂纹。同时,在夏热冬寒的季节交替过程中,器物表面会发生伸缩变化,由于釉面和胎体的膨胀系数不同,器物表面也会产生开片现象。一件器物的开片与釉的成分、胎釉的结合紧密程度、烧成的火候,以及器物的保存环境有关。器物的开片形态差别很大,有的器物开片比较明显,有的则不明显,不能一概而论。有经过几年、几十年乃至几百年仍不断发生龟裂的,也有的器物不开片。相对明清瓷器而言,高古瓷器有开片是较普遍的现象。掌握自然开片的特点,是鉴定陶瓷真伪的一个重要依据。这种开片不是短期间内所能形成的,在鉴定陶瓷器的新旧时,这一点具有特别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 自然开片与新仿器物开片的比较

自然开片,形成时间长,是多次不连续形成的,一般十分自然,无规律可循,体现出一种自然的美感。自然开片往往大小分布无规律,有的器物的开片若隐若现,一般大开片中夹杂着小开片,大线条与小线条交错,有深浅粗细不同的层次感。有的开片里有沁色,沁色也有深浅层次的不同。

新仿器物的开片,形成时间短,往往是一次形成的。这种开片大多呈方格状或网状,有的太过于规则,有的又太杂乱,无深浅的层次感,缺少力度感和自然的美感。新仿器物的开片,有时也能人为做出沁色,但沁色往往深浅层次较一致。总体而言,新仿器物的开片让人感觉不自然。

三、 各种瓷器的开片特点

早期青瓷的开片,一般细密均匀,大小交织,纵横交错,无规律,无主次线条的区分,层次感较弱。这种开片的特点,与当时釉的玻璃质成分有关。

唐三彩的开片,一般细密如羽毛状或称蝇翅状,分布于器物全体。原因在于,以硅酸铅为主要成分的三彩釉,在经过很长的一段时期以后,由于釉质变化,最后会形成无数细小裂纹充满全体。而新仿制的唐三彩,由于釉质尚未发生变化,所以缺少真唐三彩那样的蝇翅状小开片,即使有开片,一般都是呈网格状的规则开片。所以,鉴定唐三彩,仅需通过对其表面开片的观察,即能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值得说明的是,现在的一些唐三彩仿品,有的也能精心做出细密的开片,在鉴定时需要特别小心。

宋元影青瓷器的开片,一般以纵向开片为主,有的开片内有浸色,由于釉质较好,一般难以形成纵横交错的细密开片。新仿影青瓷的开片一般成网格状,线条无主次粗细之分。

哥釉瓷器的开片,以一次性开片为主,同时也有后生的多次不连续开片,往往会有两种开片夹杂的层次感或大小相间的特点。一般来说,后生开片较少、较细。现代新仿哥釉瓷器的“金丝铁线”,是在仿制瓷器烧成开炉时,趁器物温度还很高,用含盐的水往器身浇洒,便可生成开片。待器物冷却后,再用染色的方法做出所谓金丝铁线。哥釉瓷器开片的鉴定,一般比其他瓷器的鉴定难度要大一些,需要仔细观察开片的浸色、器物的磨损使用痕迹等其他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钧窑瓷器的开片一般大块较多,力度感较强,细小开片不多见(火候不够的生烧器物例外),釉面一般有较大的稀疏气泡。

青花瓷器一般不开片,但是从元代到明代中期的青花瓷器,由于烧成火候的原因,部分器物上的开片却较明显。这些青花瓷器的开片,一般是以纵向开片为主,交叉一些较短的横向开片,纵向开片一般是从器物的腹部拉到器物的底足。

明清单色釉瓷器的开片一般都不明显。观看这类器物的开片,需要对着釉面哈气,然后转换角度进行观察。因为开片的线条散水快慢与周围不同,在雾气散去的过程中,能够看到隐约的开片。这时可以通过观察开片的形态,结合开片的规律特点鉴定陶瓷的真伪。

四、 开片规律的学习和应用

学习和认识开片,要从真器的开片入手进行观察(没有整器,瓷片亦可),熟悉认识不同窑口陶瓷的开片特点,对于断真伪,甚至断窑口都有很大的帮助。但开片不是千篇一律的东西,具体而微的细节不可言传,只能在感性和实践中具体掌握。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一些开片特征不明显或无开片的器物,一般不宜采用开片原理进行鉴定。开片在古陶瓷鉴定中一般是作为一个参考依据,如能熟练掌握,有时也能作为鉴定的主要依据。开片原理可以用于鉴定器物的真伪,但是对于器物断代的参考作用却较小。

怎么从釉面鉴定古代瓷器的真伪?


怎么从釉面鉴定古代瓷器的真伪?

釉是陶瓷器表面的一种玻璃质层。釉层的作用是使陶瓷表面光洁美丽,吸水性小,易于洗涤和保持洁净。由于釉的化学性质稳定,釉面硬度大,又使瓷器具有经久耐用和耐酸、碱、盐侵蚀的能力。此外,颜色釉还能起到装饰作用,使瓷器美观。我国古代陶瓷釉的种类很多,按照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釉的成分,可以分为石灰釉、长石釉等;按照烧成温度,可以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按照烧成后的外表特征,可以分为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结晶釉、玻璃釉、开片釉、窑变釉等。此外,施釉方法也有多种,如浸釉、蘸釉、浇釉、喷釉、荡釉、滚釉、刷釉等。

釉与器物窑口鉴定

古代陶瓷生产,釉的材料来源,同胎土一样,一般也是就地取材。由于釉的成分不同,以及烧成温度、窑内气氛、施釉方法、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各个地区、各个窑口的陶瓷产品在釉方面往往会形成一定的特色,具有比较鲜明的特征。如唐代寿州窑瓷器以生产黄釉为主,另外还有黑釉、茶叶末釉和窑变釉等。黄釉色调深浅不一,釉色呈现出黄、蜡黄、鳝鱼黄、黄绿、黄褐等色,器物积釉较厚处常呈现翠青色窑变釉。采用蘸釉法施釉,一般施釉不及底,多数器物的底和圈足无釉,常有流釉现象,在器物下腹部出现蜡类痕。釉层厚薄不均,釉色浓淡不一,玻璃质感强。胎釉结合有时不紧密,出现剥釉和自然开片现象。

古代瓷窑,有的虽然同时生产多种釉色的产品,但一般都以一种或几种釉色的产品而闻名。如邢窑、定窑的白釉,寿州窑的黄釉,汝窑、南宋官窑、耀州窑、越窑、龙泉窑的青釉,建窑的黑釉,钧窑的天青釉、月白釉、玫瑰紫釉等。一些窑口釉的特征,有时甚至比胎的特征更明显。有经验的古陶瓷鉴定者,有时只需要看一看器物的釉,即能大致断定其窑口。如钧窑的蚯蚓走泥纹、定窑的蜡泪痕与竹丝刷痕、宋代耀州窑瓷器底足处的姜黄色釉等特征,这些都是鉴定瓷器窑口、乃至真伪的要点之一。

如何从底足来判断瓷器年代


底足的变化是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瓷器特征的体现,鉴定底足也是对于一件瓷器进行鉴定的一个重要部分,无论是从工艺特色的角度,还是瓷胎、釉料等等,不同时期的瓷器其底足可谓是相差万里,例如:在南宋时期的瓷瓶中,其底足的部分就会出现圆圈的旋纹;元朝时期的瓷器,在其底足处有旋胚的痕迹并有鸡心点;宋朝官窑烧制底足呈现为老气自然的特点,没有泥浆粉的痕迹等等。每个时期在进行烧制瓷器时,即使从外表上看没有任何的区别,但是在其细微之处会出现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对于瓷器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在对于一件瓷器欣赏时的仔细程度。

首先是以进行瓷器底足修胎时,古代常常会使用竹刀来进行修改,而通过使用竹刀来进行修改之后,底足就会印出细丝状,这是非常明显的,因为现代的对于底足的修胎是使用钢锯条来进行的,留下的是粗线条,这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也是我们进行辨别底足的第一个方法。

其次是通过仔细观察瓷器的底足,观察其露胎之处以及风化程度造成的老化磨损等情况,真正古老的瓷器在其露胎之处会显现出干燥的形态,但是上等的瓷器会呈现出细腻、自然的形态,但是进行仿制的瓷器即使有做旧的痕迹,但是没有真品那么自然,更加的平滑、磨损较少。

瓷器的底足部分可以让我们很主观的看出一件瓷器的精美程度以及是否为真品,还有一些仿制较为高级别的瓷器,我们就可以通过观察瓷器底足部分的粘沙现象,例如:在我国的明朝时期之前的许多瓷器,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粘沙的现象,但是仿品在进行制作的时候想要它出现粘沙的现象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现在的制瓷工艺远远高于古代时期,对于瓷器的釉层进行施釉时不会出现厚薄不均的现象,更不会造型积釉的现象,所以很少出现粘沙的现象。

虽然对于底足的做法每个时期都有着属于它的特点,但是其修胎方式以及纹路都改变不了一件瓷器的收藏价值。例如:在南宋时期的瓷器就会出现旋纹的现象,明朝时期的瓷器就会出现放射状的跳刀痕的现象,不同时期经过不同的烧造工艺会形成不同的特点。

年代越久的瓷器其底足就会有一种强烈的“老旧感”、“硬感”,手拉胚形成大小、深浅不一的旋纹会留在器物的内壁,其竹刀来进行修胎时的痕迹会留在器物的外壁以及底部,通过使用竹刀还会留下“竹刀纹”。纵观整个瓷器市场,有着大量的赝品以次充好,但是其中也不乏有真正收藏价值的瓷器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对于瓷器进行收藏,有着足够的知识了解、观察的细致程度,通过瓷器的底足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辨别瓷器的真假。

精品瓷器鉴赏及拍卖成交价格:

1:清乾隆鬪彩福寿开光题诗粉彩秋芳图扁壶,尺寸:31.8厘米,估价:HKD 12,000,000 ~ 18,000,000,成交价: HKD 14,500,000 ,成交时间:2017.10.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干」、「隆」印。

题诗:秋澄沙浦明如镜,满目离离芰荷胜;瘦干欹波风力斜,碧叶擎珠露华净。秾艳偏将晚节凌,苍茫更有芜葭映;寒香暗逐宿鸥飞,冷红残覆游鱼泳。泰娘老去犹余媚,倚奁妆罢明眸靓;忽然风入汉宫秋,彩女三千舞腰竞。维时有客泛波心,秋色潋潋饶幽兴;但见婵娟且耐时,谁知摇落行金令。人生得意且行乐,闲吟何必论声病;明朝短棹倘重来,平池犹有余芳剩。

本壶正面开光绘粉彩花卉图,妍葩自然可爱,边框描金,与背面题诗相应。花卉秀雅清新,涣明末名家恽寿平花卉绘画之风。恽寿平,号南田,「清初六大家」之一,尤擅「没骨」花卉画法,不钩轮廓,直接用色、墨渲染成形。其画法独辟新径,笔下花卉婉约柔美,若随风轻摆。恽氏师古法,重用鲜明艳色,如红、紫、明绿,将之重新融入中国绘画。雍正、乾隆二帝皆甚爱恽氏之画,康熙晚期新创粉彩,遂以恽氏花卉意韵入瓷。本壶以如意为双耳,别出心裁,可见其吉祥寓意深得乾隆圣心。壶身更以鬪彩画缠枝瑞莲及矾红彩蝠五只,寓意鸿福齐天。

2:清乾隆粉彩婴戏图罐,尺寸:高15.3厘米,估价:HKD 6,000,000 ~ 8,000,000,成交价: HKD 14,460,000 ,成交时间:2017.05.3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六字篆书款。

罐撇口,短颈,溜肩,圆腹,圈足。罐身外壁以釉下青花加粉彩描绘庭院婴戏图,一红衣童子头束发冠,一手持鞭,身跨竹马;一旁童子或举旗挥舞,或敲锣打鼓,形象生动活泼,场面喜气洋溢。寓意吉祥,蕴含皇室厚盼多子多福的愿景。罐小巧精致,釉彩圆润饱满,十分讨喜。以婴戏题材作为陶瓷装饰的最早记录可追溯至唐代长沙窑,到了宋代,苏汉臣等名家以婴戏为主题之画作风行,器物亦盛行以此作为装饰主题。时至明清,婴戏图达到鼎盛期,从简单的一﹑两个孩童到百多个,人物均神态活泼,场面热闹。婴戏图寓意「连生贵子」、「人寿年丰」、「百子千孙」等美好祝愿,不论于宫廷或民间均十分盛行。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前朝,雍正、乾隆两朝官窑瓷器上所绘制之婴戏图孩童身形比例适中,姿态多样,设色华丽,营造出热闹活泼的气息,一如本罐所描绘之氛围。

3:清乾隆青花加洋彩榴开百子小梅瓶,尺寸:高15.5厘米,估价:HKD 4,000,000 ~ 6,000,000,成交价: HKD 14,430,000 ,成交时间:2013.05.29,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春季拍卖会(二)。

钤印款识:六字篆书款。

瓶小口微撇,短颈,溜肩,下腹敛收,圈足。通体青花加洋彩纹饰。肩及足分别饰莲瓣和蕉叶纹。器腹通景以粉彩绘两株折枝石榴,枝干舒展,花果并丽,榴实熟裂。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古人称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榴开百籽,粒粒丰满,被视为多子多福的象征。本瓶造型挺秀俏丽,娇小玲珑,为乾隆朝玲珑器中之精品。传世品中有两件可以比较,第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带盖且体型较大(高32.5公分)但纹饰一样(图一),见1999年香港出版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珐琅彩.粉彩》,图版90号。第二件较小(高14公分),且不带款,2006 年7月12日于伦敦苏富比拍卖,拍品144号。苏富比图录中提及无款瓶与本瓶同出于二十世纪初英国一家族旧藏。

4:清雍正珐琅彩「万花锦」纹盌,尺寸:10.1厘米,估价:HKD 5,000,000 ~ 7,000,000,成交价: HKD 14,440,000 ,成交时间:2013.10.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雍正年制》蓝料款。

这盌上绘满铺盛开之菊、莲、牡丹花卉、蓓蕾及枝叶,寓意百花呈瑞。西洋多喜用「mille-fleurs」(万花)称号。然清宫之「锦地夹彩」、「万花堆」或「锦上添花」等称谓似更能表现花卉相互堆栈、不留空隙之图象布局。雍正夹彩器极之稀罕,并不常见,或许和雍正帝尚好传统古雅构图﹐多于过度华奢和复杂设计之喜好有关;也可能出于以多色彩料绘画如斯精妙细密图案时,所要求之高度准绳所致。现器应可入于此系列中少量极其成功和出色制作之一。

5:清乾隆洋彩绿地开光四季花卉御题诗灯笼瓶,尺寸:高40.2厘米,估价:RMB 8,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RMB 13,800,000 ,成交时间:2019.12.04,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款。

本品造型典雅,撇口,短颈,溜肩,长圆腹,圈足外撇,其形似灯笼,故又有灯笼尊之称。与别致的造型相比,纹饰布局设计则更显匠心独具,以缠枝锦地衬开光白地花卉并御制诗为饰。本品除腹部开光外,通体以浅绿色釉为地,并以洋彩绘各式缠枝莲纹,设色鲜妍佳妙,配以翻卷的枝蔓,洋溢出浓郁的巴罗克风格;腹部设计尤富巧思,以描金做八如意方框开光,其内施白釉,绘一面画一面诗,交融更替为饰,所绘四幅花卉皆与御制诗文相对应。

整器绘画细致工整,工艺精湛绝伦,所绘花卉绚丽盛放,风姿绰约,四种不同书体的御题诗文则内敛雅致,互为衬托,可见乾隆奢华与传统相容并蓄之艺术品位。外底通施松石绿釉为地,中心矾红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6:清乾隆青花瑞果纹梅瓶,尺寸:高32厘米,估价:RMB 8,000,000 ~ 12,000,000,成交价: RMB 13,800,000 ,成交时间:2011.11.13,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11秋季拍卖会。

7:清乾隆仿汝天青釉撇口长颈瓶,尺寸:高38.2厘米,估价:RMB 5,000,000 ~ 7,000,000,成交价: RMB 13,800,000 ,成交时间:2019.06.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款。

本品器型规整,口部略外撇,细长颈,丰肩,腹部浑圆,呈球形,圈足外撇,整体器形近似「赏瓶」而线条更加秀逸。全器通体施仿汝釉,釉质润泽平净,色泽沈稳静穆,富有天然韵致,尤显大气雅致、风韵隽永,堪为陈设佳器。足内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且为典型乾隆早期写法,应出自唐英之作。此瓶若用于插花,其法一如郎世宁的《聚瑞图轴》所绘,各式花卉直接插入瓶口内,不需要铜胆,因此它只能适合春夏秋三季瓶花之需。「合困点笔意为静,便不簪花鼻亦馨」—词为当年乾隆皇帝为宋汝窑粉青槌瓶所写的赞赋之句,认为釉色莹润秀美的汝釉瓶,放在书斋案头即使不插花亦能予人无限之美感。

宋汝窑器的釉色,天青色为主,釉面匀净滋润,开细小纹片,以之清淡含蓄为后世推崇,有「汝窑为魁」之说。乾隆慕古,尤喜宋汝釉。从《清档》的记载分析,乾隆一朝烧制仿汝釉瓷器主要集中在乾隆十三年以前。 此式天青釉,伴无开片例,即唐英在《陶成纪事碑》中所说的「仿铁骨无纹汝釉」。

8:清乾隆青花缠枝佛莲“福庆有余”纹象耳扁瓶,尺寸:高31厘米,估价:RMB 10,000,000 ~ 12,000,000,成交价: RMB 13,800,000 ,成交时间:2018.12.05,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此象耳扁瓶是乾隆皇帝御瓷的代表之作。众所周知,乾隆皇帝曾命唐英为朝廷制作难度极具挑战性和样式新颖的瓷器,往往更注重工艺的精雕细琢。在皇帝的授意下,唐英兢兢业业、力求创新,在材料和工艺上精雕细琢,从而创造出造型独特和图案繁杂的作品。此瓶造型摹自古代青铜器,以象首为耳。口沿至颈部下端勾绘五层纹饰,口沿处饰璎珞纹,其下接“双鱼”和“飞蝠”纹勾绘于瓶颈中部,颈部下端由上而下分别饰以仿古蕉叶纹、缠枝莲纹和如意纹。瓶下部从足部由下而上绘饰三层图纹与颈中下方图案相应。腹部通体则饰以极为罕见的缠枝莲花,中央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分别贯穿以如意和双磬组成中线,与瓶颈中部的“双鱼”和“飞蝠”纹寓意“福庆有余”。整体绘画极具西洋巴罗克气息浓郁,线条繁密清晰,造型扁圆,并加以创新之辅以象耳装饰,可谓创造了乾隆时期青花御瓷的崭新样式,为乾隆御瓷中极其少见之器。底部满施白釉,正中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书款。

9:元青花麒麟缠枝莲纹大碗,尺寸:直径29.5厘米,估价:RMB 12,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RMB 13,800,000 ,成交时间:2019.11.30,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本品撇口深腹,体量硕大,造型端庄稳重。通体以青花料绘饰,发色浓郁,浓重之处带有黑色结晶斑点。外壁装饰分上下两层,上绘缠枝莲花,胫部绘仰莲瓣纹。口沿内侧亦绘缠枝莲纹一周,底心青花圈内饰麒麟纹,周身衬以缠枝莲纹。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祥瑞之兽,和凤凰一样,也有雌雄之分。雄的称为麒,雌的称为麟,绝大部分人都使用“麒麟”这一约定俗成的统称。古人认为麒麟长有攻击性的犄角却性情温驯,是一种“贤德”的神兽。

绘有麒麟纹样的元代青花瓷器多为大型器皿,收藏比较集中于海外。主要的几件有:大英博物馆藏的青花缠枝牡丹飞凤麒麟纹螭耳罐;伊朗国家博物馆藏青花麒麟狮子花卉纹罐;土耳其托普卡帕宫的青花麒麟花果纹大盘(附图);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青花飞凤麒麟纹盘,参阅《故宫博物院藏元代瓷器-上》,故宫出版社,页50)。观察上述器皿可以发现,麒麟纹样一般作为主题纹样装饰在大盘中心,或者是作为辅助纹样装饰在大罐的肩部。元青花传世数量甚为稀少,如此绘工精良、品相佳好的青花麒麟纹大碗更是难得一见,堪称元代青花瓷器之中的佼佼者。

鉴定古瓷器年代的方法


古陶瓷鉴定是一非常复杂而又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有能力的鉴定师都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了如指掌,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式甚至重量等方面作出准确的判断。而对初学者来说,可以通过掌握一些鉴定古瓷器年代的方法,继而循序渐进地来掌握诀窍。

简单地说,就是要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此外,近年来,利用科学仪器检测技术来鉴别古陶瓷的年代也成为了一种常用的重要手段。

古瓷的底足很关键

根据鉴定专家的经验,要鉴定古瓷的真伪,底足是很关键的。底足是古瓷所含信息量最大的地方。透过底足,可以见其胎、其釉,可以见其胎釉结合情况、烧造工艺、老化程度等。那么,如何从底足鉴定古瓷真伪呢?首先也是要掌握各个朝代瓷器的特征,如足的形状,胎的质量等,还可从以下几方面鉴定古瓷真伪。

首先,底足是否有粘沙现象。明代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明清瓷器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而仿品却很少有粘沙。虽然仿品也有少数粘沙,但不像真品那样显得老化干燥。因仿品的烧造工艺高于古时,釉也施得不是那么厚,不会造成积釉,使之极少有粘沙。

其次,看底足露胎之处胎骨磨损情况。一般来说,仿品的磨损比较平滑,没有真品那么自然。真品的露胎处显得比较干燥,而仿品显得细腻。

然后,看底足露胎之处的火石红。各个时期瓷器的火石红不同,或多或少或无。如明代民窑瓷底足处火石红特别浓郁,而其仿品的火石红就完全不同,有的是用浆釉涂抹的,显得轻浮不定,有的颜色偏黄。

最后,看底足的垫烧痕迹。明以前的瓷器时常可以清晰地看到垫烧痕迹,只不过各窑有各窑的垫烧方法。如汝窑有芝麻钉支烧,哥窑有"跌足"等。

看各时期底足的特别之处,主要是观察各个时期瓷器底足露胎处的痕迹。如南宋瓷器有旋纹;元代多有旋坯痕并有鸡心点;明代则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旋坯痕较少;清代官窑瓷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

从古瓷的底足来判断的方法比较专业,适用于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的收藏爱好者。

怎么从胎质和釉色判断瓷器的年代和窑口?


怎么从胎质和釉色判断瓷器的年代和窑口?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因为,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初学者来说,如能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现将古陶瓷鉴定方法介绍如下: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又如,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又如,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艺术品的最大特点。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年代和窑口的可靠依据是什么。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怎么从开片鉴定瓷器年代?》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怎么从开片鉴定瓷器年代?》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开片瓷器怎么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