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瓷片 > 导航 >

瓷片蕴含的思古幽情

瓷片蕴含的思古幽情

瓷砖瓷片 古代的瓷器的名字 厨房的瓷砖

2021-01-25

瓷砖瓷片。

我收藏古陶瓷的开端与一般藏友不同,是从收集瓷片起步的。在我的同年和少年时代,只要你走在路上多注意脚下的土地,就会不时发现一些散落在泥土中、嵌置于砖石缝隙中的瓷片,随手捡拾,用不到半小时就可能收集到十余块甚至更多。而现在,随着到处进行的各类工程,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即是你花费一整天时间,要想在土地上寻觅几片稍有质量的古陶瓷碎片,恐怕也会发出沙里淘金徒叹奈何的感慨了。

瓷片的研究对提高鉴赏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这应该是目前收藏界同仁的共识,但真正专注于这方面研究的人士毕竟少数。因为现在瓷片已经或正在成为稀缺资源,你就是真的想从此,手提升鉴识,手头没有足够研究的瓷片,最终获得的鉴定参照要素总是有限。因此我感到自己是幸运的,书斋中至今还珍藏着一千多块瓷片,随手拿起一块欣赏,往往一段故事就会浮现在脑海中,而思古之幽情也随之而生。

我的家乡张泽地处黄浦江南边,现在是上海市松江区的一个镇。张泽其名不扬,但在历史上编纂有《张泽小志》和《张泽志》,这在江南诸多乡镇中是不多见的。张泽一名最早见于明万历年间所立《乡约所恒产碑》,碑文中有“结为小聚”之语,因此张泽镇的发端是在明朝中后期。明清时期镇上大姓有潘、蒋、徐、吴、沈、张等,民俗淳厚,重视科举仕宦,出了不少地方文化名人。小时候听到镇上老人谈起陈年旧事,舒缓而饱经沧桑的声音,目光中流露着对家乡先贤的崇敬之情,深深地感染了我,也引发了我对历史文化追溯的兴趣。后来我迷上了瓷片的采集,就很重视把捡拾瓷片的地点与当地名人第宅等联系起来研究,于是一些与这些瓷片相关的故事就成了我记忆海洋中色彩斑斓的贝壳,这些贝壳是那么令人珍爱呵,以至于我在与藏友欣赏瓷片时就会不自觉地讲述有关遗文轶事。

有一片民末清花瓷片就是我经常对之沉思鉴赏的珍藏之一。瓷片较大,通高6.5厘米,底足径5.7厘米,唇口外壁绘花卉纹,底足双圈内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由于所存残件较大,因此可以辨认出这是一只日用小碗。细审此碗,造型轻巧,碗壁厚薄一致,唇口外沿和足墙外侧均有数条弦纹,青花发色幽雅,平涂青料的特征与明末相似,但明显异于万历以前制器。由此数端,结合明末民窑盆、碗制器底足多有书写成化年号的特点,我认定此碗的制作是在明天启至崇祯年间。明代后期,随着经济的衰退,官窑一蹶不振,而此时民窑却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其构图的新颖和笔触的率意,使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受,为入清后制瓷业的繁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明末青花碗残件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张泽镇东北部一处墙基旁偶尔获得的。这个地方在明清时期是东隐禅院所在地,其前即镇上著姓蒋宅。当明清易代之际,作为著名抗清志士和文学家陈子龙的学生,蒋宅的主人蒋雯阶募兵起义,后几经周折投奔明末江南小朝廷唐王,任职兵部司务,后升御史。失败后隐为道士。雯阶在明末是著名文社几社同人,诗文华赡典丽,博通经史,熟谙兵法,可惜权佞当道,未能一展其经世之学。传说蒋宅后还有一个称作“兵书墩”的土墩,是蒋雯阶赴闽参加抗清斗争前掩埋所藏兵书、兵器的地方,长期以来一直是浦南一处重要的人文遗迹,而时移世变,现在欲觅其旧地已渺不可寻了。

然而,每当我手扶这块瓷片时,我的心中总会升腾起一股忠义之气,而我的眼帘也会隐隐出现一个长身玉立、风姿高洁的文人志士。轻轻叩击,瓷片的声色是那么悦耳动听,而其承载的历史又显得如此厚重,瓷片的青幽的光泽与抗清之士义无反顾奔向战场的身影如蒙太奇般交替映现在我的脑海里,不知不觉间,我的眼里突然充溢着泪水,不能自已。

taoci52.com延伸阅读

瓷片中流露出的历史


笔者有一位藏友非常喜欢收藏瓷片。每到假日,他便骑着自行车走访各个建筑工地,寻找中意的瓷器和瓷片。有时为了得到一块瓷片,他甚至会不惜重金,向建筑工人或者拾荒者求购。记得有一次,当他听说几百里以外的一个建筑工地上挖出一批宋代瓷片,便立刻打车前往现场。等回来的时候,随身所带的钱和手表等,都换成了半蛇皮袋的瓷片。

时常有朋友会不解地问:“既然你这么喜欢瓷器,为什么不买几件完整的藏品?”而他总是笑着回答:“因为你不收集瓷片,所以不知道其中的趣味。”此时,他便会拿出他最钟爱的残瓷藏品——一件破碎的晋代青瓷瓶。该瓶虽然瓶身破损,但青青的釉色依然云泽光亮,在已被泥土溶去的釉色层下,露出殷红的胎骨,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这火焰穿越了千年的风霜,那么惊心动魄难道不使你震撼,让你感动于它的残缺美。”原本一堆斑驳的宋瓷片,在他手掌中闪烁着七色宝光,轻盈如蝶,显示出古久的深邃。

把玩这些残破宋瓷,他又会念叨出古玩界的一句行话:“宋瓷一片值千金。”仿佛告诉我们,虽然岁月像一只无形的手把他们捏成碎片,但一千年的风霜雨雪中,它们依然顽强地保存着如玉质般的古体,保持着一种非凡的美姿。那仿佛是岁月的残雪,但却有着文明的遥影,有历史的气息。此情此景,试想有谁能不为之感动呢?而讲到那些元、明、清的青花瓷片,他告诉我们这些瓷片的图案中叠映着帝王的权威,彰显出士臣们的忠贞、智士的思想,传递着才子们的诗文,诠释着劳动者的不朽,演绎着人世间的爱恨悲欢、忠奸成败、儒道释禅、诗文书画等等。这些瓷片的内涵绝不是几件完整瓷器所能代替的。在他的眼中,这些瓷器的历史俨然就是一部悲欢交集的人类文明史,使我们深深地感动于它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残损瓷器历来为大多数藏家所不屑,以为难登大雅之堂,而藏友的这番话,令笔者深深地感到:这种沉淀了千百年的文化,岂容忽视。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一个大国的文明,如果摒除了任意一个信息,绝不是完整博大的文明,而是破碎的毫无生机的文明,从这些被岁月的尘土打碎的满目伤痕与沧桑古旧的瓷片上,我们分明看到了一条涌动不息生命的长河与民俗文化的长河,从遥远的梦幻中流来。

在我们有限的见识和记忆里,任何一件古代艺术品都是一条由无数人的情感和心意汇合而成的长河,从古流到今,直叫人的心灵颤栗,直叫人感动得心痛。残损瓷器,它沉淀的不只是千百年来芸芸众生的梦想和智慧,还依然隐约地传来心灵的祈祷和呐喊,值得我们对任何古代艺术品的价值都做出深刻的领会和保护。

瓷片标本是鉴定古陶瓷的利器


金当阳峪窑绿釉诗文枕标本

近年部分精品的收购价已达六位数

陶瓷研究专家楼钢表示,收藏瓷片一样可以保值升值

明成化景德镇官窑斗彩葡萄纹小杯

宋建窑黑釉曜变盏标本

简介

楼钢 广东省文物艺术品行业协会副会长,广州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博物网CEO,中国古陶瓷协会会员。

开篇之际先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2003年秋,文博界一位相当有功力的古陶瓷专家打电话给我,说他一位在上海军界的老朋友离休后爱上古陶瓷收藏,交了不少学费,最近又有一批古董贩子跑过去要向这位朋友推销36件所谓的宋代定窑瓷器,他请了几位文博界专家过去掌眼,可这位老人家挺倔,就是不听劝说,非要买这批价值不菲足以倾家荡产的赝品,“哎真是没有办法,你能不能帮上忙拿个主意?”

正是这一年,我在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原会长叶文程老师的全力支持下,执行主编《中国古陶瓷标本丛书》,并在各地专家学者、考古所、文管办等朋友们的协助下征集了中国历史上86座古瓷窑4万余件标本,建立了第一座中国古陶瓷标本研究中心。我想,既然专家的话不能说动这位老先生,那不妨就请他来中心参观,让实物说话!两天后老人家真来了,同行的还有两位中年男士,我明白这两位就是“卖家”了。东西拿出来,就是一眼的赝品,我也不多说,找出与每件赝品年代、形制、制作工艺都相对应的真品瓷片让老人家对比。这些瓷片都附有标签,说明这是哪年哪月在哪座窑址哪个朝代地层由哪位专家采集的。一小时后,两位卖家脸色铁青地带着36件瓷器走了,老军人高兴之余在广州住了三天,天天来看瓷片,后来他也成为沪上相当有实力的古陶瓷收藏家。

【古陶瓷鉴定很简单,就是比对:一件赝品和一件真品放在一起,只要是正常人都能看出端倪。】

其实,古陶瓷鉴定很简单,就是比对:一件赝品和一件真品放在一起,只要是正常人,不需要多说话就能看出端倪。当年耿宝昌老师、赵自强老师跟着孙瀛洲老先生学鉴定,孙老爷子就是拿出东西往你面前一放说“这个是真的!”或者“这个是假的”,如何区分?你自己看!问题在于,故宫的东西多啊,民间收藏爱好者又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真品来做标准器参照物?当然,古玩市场也能淘到真品,问题是要淘宝,你首先得建立起自己的真赝标准体系,这又是一个先要鸡还是先要蛋的选择题。要切实际地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可能就是获得可靠的真品标本——瓷片。这就是收藏标本对于鉴定古陶瓷的重要性。

【一件完整带“大明某某年制”的瓷片,可按一字千元叫价,收藏瓷片一样可以保值升值。】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刚刚恢复收藏,很多先知先觉者就开始玩瓷片,那时瓷片不值钱,而且各地大兴土木,工地上多的是,随便捡!这些玩家家里都堆积了大量瓷片,平时可以拿出来把玩、研究,或聚集同道探讨。渐渐地这批先行者都成了各地收藏界的中坚人物,业内就送他们一个雅号:“瓷片帮”,与玩赝品的“国宝帮”以示区分。而且正因为这些“瓷片帮”的成功经验,使瓷片价格也一路狂飙。1993-1995年景德镇市政建设出土不少明代官窑瓷片,开始没人要,后来就十块二十块一片地有人来收购,再后来就一百两百,到了今天,一件完整带有“大明某某年制”的瓷片,那可是按一个字一千元叫价的,比很多完整的古陶瓷普品还贵!有些特殊的标本其价格非常高,如近年在杭州出土的宋代建窑曜变盏瓷片,出土之际业内收购价就已达到六位数,目前更是要上到七位数去了。因此,收藏瓷片,一样可以保值升值。

如何入手去收藏?

细分类,系统性,目标集中

“好了,现在我明白了收藏瓷片的重要性了,可是,我应该如何入手去收藏呢?”这也是很多初入行者的疑虑。要解决还真得有讲究:中国历史上叫得上名的古瓷窑就有六千多座,每个窑生产瓷器的时间跨度有的长达千年以上(例如浙江龙泉窑从中世纪南北朝开始生产瓷器直到清康熙,跨度约1500余年),有的窑仅仅存在百余年就消失无踪(例如浙江德清亭子桥,仅在春秋时期存在约百年,又如广东南海文头岭南汉国官窑,仅仅烧制十数年)。恐怕很多人倾其所有花一辈子也无法收集这么多的标本,这就需要根据自己的收藏品类和爱好定向选择。例如喜欢玩明清青花,那就专收各个时代景德镇及其他地方性窑口如广西、福建甚至广东大埔等地生产的青花瓷瓷片;如果喜欢玩龙泉青瓷,就系统性地收集龙泉窑自南北朝开始至清代的青瓷标本。这样目标集中于一处,收集起来就可以得心应手,花费也不会太大了。

标本去哪里找呢?

窑址附近,古玩市场,网店

“标本去哪里找呢?”有朋友会这样问。

最好的来路是去相关窑址产地附近,要找龙泉窑标本,最好就去龙泉县;要找建窑标本,最好就去建阳市。可以去古玩市场,也可以亲自到窑址去采集,还可以向窑址周边的村民们求购,这都是不错的方法。近年来进入窑址采集已相当困难,各地都采取了古瓷窑窑址保护措施,一般有陌生人进入窑址区收集标本,很快就会有警方或治安员到来查询,如果没有正当手续,可以行使拘留,因此,最好不要轻易自己进入窑址区。此外,在一些中心城市的古玩店里也会有系列性标本出售,有些店铺还专做标本生意。例如在郑州古玩城就有全国最集中的经营河南窑口标本的店铺。此外,网上也有很多店铺或个人在销售标本瓷片。

标本就没有假货吗?

当然有!明清官窑标本是重灾区

“标本就没有假货吗?”当然有!有一年我带了一些新入行的朋友去北京,在潘家园地摊上就见到一位老者摆了一堆汝窑瓷片售卖。一位来自香港的朋友前去询价,说买一片是五百元,全部买了就五千元。香港朋友找到我说寻到宝了赶快过去买。结果蹲下身细细查看,共计十七件竟然只有一件是真品,其余都是以临汝瓷替代的,市价只在三十元一片左右。通常普通窑口的标本相对真品机会大。2015年夏天我去景德镇周边考察青白瓷窑,在南市街周边村子里,农家后面是竹山,竹山里就是古瓷窑,每天上山下山劳作,路边就能捡一担挑标本回来,一蛇皮袋标本也就三百元。而一些历史名窑如汝官窑、南宋官窑、元青花、带朝代款的明清官窑等标本,因为其价格高,就有人专门去做假。上世纪末景德镇出土不少元青花瓷片,开始价格不高,收到的都是真品。后来价位上去了,就开始出现仿品以及拼凑件,也就是将真假瓷片拼成一件修复件出售。还有一种手法是将相类似的窑口的瓷片冒充名窑,例如上文讲到的用临汝窑瓷片冒充汝官窑瓷片,用小梅窑瓷片冒充修内司南宋官窑瓷片等等。目前明清官窑标本是重灾区,仿制水平相当高。

怎样的标本才是正确选择?

断代无误,信息量多,形成系统

最后说说如何正确选标本。既然是“标本”,就是用于做标准器,因此,收标本有三个原则:第一,断代无误。千万不要好奇去收集一些似是而非,或者是窑口不清晰、年代不清晰、形制不标准的东西。当然,有一些特型标本虽然目前没有定论,但很可能将来会成为名瓷的,例如90年代的修内司官窑、本世纪初的张公巷青瓷等等,在确保是老窑器的情况下也值得收,可以先另外存档,不要与其他的标准器相提并论,直到业界有定论之后。第二,尽量选择蕴含信息量多的,例如“有天有地”,即既有底足也有口沿的,特别是有文字的、有官窑款识的、有民窑纪年款的、有特别图案的;此外还要注意这个窑口瓷器在每个年代的代表作品。第三,尽量形成系统。例如这个窑口有几种碗?几种盘?几种瓶子?几种尊?每种都设法收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一旦某个窑口的标本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其价值就大大提高了。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天津“瓷痴”老人的碎瓷片儿生活


盛世兴收藏。有人笃爱古籍书画、有人偏好老木玉石,也有人喜藏瓷器珍玩。河北区老市民边正明的收藏却大不同。他大半辈子的收藏中,最主要的藏品之一就是近三吨的碎瓷片儿。可别小看这些碎瓷片儿,为了得到这些碎瓷片,他跑遍了全国各老窑址;为了收纳这些碎瓷片,他耗资修建了民间古陶瓷博物馆;为了能系统地研究这些碎瓷片,他废寝忘食几十年。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年近花甲的“瓷痴”老人将多年的研究成果集结成书《青花瓷鉴别与断代——青花残瓷比较研究》。“这本书是我从碎瓷片儿中,扒拉出来的。那些残破的古瓷片才是历史元素最忠实的记录者。”面对沉甸甸捧在手上的一本新书,边正明谦和而淡然。

一块儿有故事的瓷片

搜集古瓷片儿,险些搭上命

年近花甲的边正明先生出生于天津老城厢的一户富庶家庭。儿时家中摆设有青花、钧窑等或沉稳或华美的装饰瓷,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自70年代开始,他步入收藏圈。在天津的旧城改造中,他经常有空儿就往老城厢、运河和海河边的基建工地跑,对捡到的出土碎瓷爱不释手。有时候,出土的瓷片多,他就花些钱让工地民工帮忙收集。他很看重这些不起眼的碎片,认为它们不仅反映了天津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多彩的民众生活,更是与天津古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风俗习惯息息相关。

在搜集过程中,边正明几次遭遇生命危险。2005年的夏季雨后,他在老城厢的一开过的基坑侧壁上只顾挖掘碎瓷片,上面回填作业的推土机不知下面有人,一铲土倒下来,险些将他活埋。还有一次,他在工地上只顾搜寻就瓷片,不慎踏进沼泽一样的工程泥浆之中,瞬间被泥浆没过了胸口,所幸旁边有工人,用挖掘机将其迅速地从泥浆中挖出,才捡了一条命。尽管这样,遇险的经历让他至今心有余悸,但都不曾让他停止疯狂的搜寻瓷片的行为。

三十多年来,边正明潜心研究古陶瓷工艺技术及鉴定方法,实地考察全国的景德镇、河南钧窑等主要烧窑遗址,收集到八万余件残瓷,装满了40只大竹筐。另有一些精美的古瓷器更是价值独具。在多年的研究和收藏中,边正明在天津收藏界成了知名人,现任天津市河北区华夏文博收藏家协会会长。

釉层里大有学问

瓷片儿当教具,蕴藏非凡价值

目前,边正明把分类明确的一部分碎瓷片和部分完整的古陶瓷收纳在古陶瓷博物馆中,供市民免费参观。昨日,在南开区东马路附近的三楼古陶瓷博物馆里,记者看到了琳琅满目的瓷器和分类明晰的各种陶瓷和碎片。北宋汝窑瑞兽、元青花罐、明万历罐、成化青花瓷碗、乾隆珐琅彩瓷、唐代仕女俑等是重量级藏品。

几个大规模展柜内,主打展品就是宋朝到民国期间各时期的碎瓷片,颜色、形状、大小,其中没有任何两块是相同的,成了一道无序中见有序的风景。“这些碎瓷不但是我研究古陶瓷的资料,是博物馆展品,还担负着教具的功能。以后有余力的情况下,我打算面向市民开普及瓷器知识的培训班,用这些碎瓷片做教具来教大家如何判定古陶瓷的年代,最鲜活、最直观不过。”

“来这儿参观,不收费!”

民间古陶瓷博物馆是一家免费向市民开放的展馆,其中展品的经济价值保守估计已超10亿元,收集这些藏品用了馆主近40年的时间。人们在这里学知识、长见识,受益匪浅,它的公益性得到了参观者的认可。馆中的陈列是边正明藏品中极具代表性的官窑和民窑烧造器。每件展品的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收藏故事,边先生对它们充满了感情。 

边老师和学生在一起

为碎瓷著书立说,值!

碎瓷展示是古陶瓷博物馆有别于其他博物馆的一大特色。介绍起那些瓷片来,边正明如数家珍。边正明二十岁出头就开始收藏古陶瓷,在收藏成器的同时,他也兼顾碎瓷片的收集和整理。他认为,古陶瓷的碎片上有更多值得研究的知识和历史信息。一个古陶瓷收藏者要想研究透一个门类的古陶瓷,就得从它所处时代的制瓷工艺,懂得选矿、研磨、揉泥、制坯、绘画、烧制等步骤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用料等。这样才能在赝品充斥的古玩市场中慧眼识宝。

“古陶瓷,即使是残片,那也是空前绝后的。”从在碎瓷片上,边正明揣摩出了不同时期的青花瓷的画料和做工的细微差别,总结了更多的鉴赏知识。他说,这些碎瓷虽然没有太大的经济价值,但它的研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边正明希望古陶瓷博物馆能发挥社会效益,成为藏家和市民交流学习的平台。他在收集收藏中搞研究,历时3年编写了《青花残瓷比较研究》一书。该书中通过20万字及一千幅图,对各时期青花瓷进行了分析,教给读者如何从胎土、釉料、淘炼工艺、化学成份方面对古陶瓷进行断代,如何在收藏中鉴别古陶瓷的真伪。“青花瓷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把多年来收藏、考察及研究青花瓷的心得体会、学术成果奉献给社会,是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面对自己汗水换来的成果,边正明这样说。

目前,该书由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并开始在新华书店正式发行。而边正明的碎瓷研究工作仍在继续。

古瓷片学术价值高于收藏价值 稀缺瓷片才有升值空间


近日,一条“苏州吴江土豪用多件古董建造了一座价值98亿元瓷房子”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热传,后来媒体核实,瓷房子确实存在,不过并不在吴江,而是在天津。据说这座瓷房子装饰用的瓷片都是古瓷片,当中还不乏钧窑、汝窑等五大名窑的瓷片。

对于瓷房子的价值网上争论热烈,但吸引我们关注的是:原先按车卖的古瓷片,近几年价格飞涨,一片有“大明成化年制”底款的瓷片价值在6000元以上,即使只有当中的一个字,这样的瓷片也能卖个1000块钱。

但并非所有的古瓷片都有收藏价值。不少专家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瓷片数量太多,其学术价值高于收藏价值,只有稀缺的瓷片才有升值的空间。

瓷片收藏开始被关注

羊城晚报:中国的制瓷史源远流长,无论是在瓷器烧制、贸易运输,还是在使用的过程中,都产生了大量的瓷器碎片。几年前,即使是古瓷片,价格都是非常低的。所以2012年的时候,一箱218片的北宋汝窑瓷片在澳门拍出了2875万元,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听说近几年古瓷片的价格一直都在涨,是不是有这样的事情?

楼钢:古瓷片的收藏之前一直是不受重视的,会收藏古瓷片的人,除了少数的发烧友,很多人只是收藏原器的时候顺手牵羊,更多的是一些专家学者出于教学或科研的目的去收集瓷片。

2002年的时候,我和厦门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叶文程老师建立了中国第一家中国古陶瓷标本研究中心,收集了中国历史上从汉代到明代的80多个窑口的4万多件古陶瓷标本,涵盖了不同类型不同年代的各种标本,当中有的是博物馆、文管办和一些古陶瓷研究老专家捐赠的,还有一些是从市场上购买的。当时古瓷片的价格非常低,明代官窑的瓷片一件也就几十块钱,现在一片有“大明成化年制”底款的瓷片就在6000元以上,即使只有当中一个字的一片瓷也能卖1000块钱。

羊城晚报:自古就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说法,钧瓷瓷片的价格是不是就是最贵的?

张海文:很多人误解了,这句话说的是钧瓷的稀有,而不是钧瓷的价值。北宋的时候,钧官窑为皇家烧制贡品,只求器物精美,可以不计工时,不计成本,好的送入宫廷,坏的打碎深埋,不准流入民间,除非得到皇帝的赏赐。所以达官贵人都以拥有钧瓷为荣,是一种炫富的心态,说的并不是钧瓷在当时的价格标准。

现在的人为什么会收藏古瓷片,很大一个原因是瓷器的价格不断攀高,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经济承担范围。而一片古瓷片的价格即使是现在涨起来了,最贵的也就1万多块钱,非常稀少的十多万元,更普遍的都是几十块钱、几百块钱,一般的收藏爱好者还能买得起。

几十年前我带学生去实地采集标本,在窑口等地随随便便一挖就是好几箱瓷片。现在很多当地的农民漫山遍野地在挖瓷片,市场教会了他们什么样的瓷片更有价值。经过商人一倒手,比较稀少的瓷片价格又被抬高了几倍。

古瓷片能破译当时重要的烧制信息

羊城晚报:张海文老师,您之前烧制的“翠叠纹斜开片青瓷”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被中外专家誉为“出自南宋官窑而高于南宋官窑之国宝”。宋官瓷的制作是出了名困难复杂的,每件作品须经72道工序方能完成,合格率仅为百分之一左右。好的精品专供皇帝本人和宫廷使用,差的制品一律销毁,不得流入民间。宋代灭亡后,这种绝技便失传了。听说您之所以能让这一失传的制瓷绝技重见天日,就是从研究古瓷片入手的。

张海文:宋代官窑烧制青瓷技艺是当时世界上绝密的顶尖技术,而且由于北宋宫廷烧制御用器的时间很短,仅约20年左右,要求甚高,产量有限,传世更少,以至到南宋时就已成为尤其难得的稀世珍品。我的研究是从收集南宋的鳞纹青瓷香炉瓷片入手的,从物理化学角度进行了30多年的科学、艺术实验,这才成功烧制出斜开片鱼鳞纹青瓷。

所以玩古瓷片的有两种人,专家和民间的玩法是不一样的。我看到一块好瓷片的激动,是完全不亚于看到一个原器的,因为我看到了比原器更重要的价值。如果是一件原器,我们是无法清楚地看到它内里的胎质、釉色等,而一片古瓷片却能给我提供许多重要的信息,通过现代测试手段,就能知道瓷土产自哪个山脉,能够看到它的元素组成、质感肌理、微观结构及制作工艺等等,这给了我们很多第一手材料,是判断古陶瓷烧造窑口的重要证据。研究陶瓷40多年来,瓷片标本一直都是我的第一手材料。

羊城晚报:只要有瓷片标本,历朝历代的古陶瓷都能被“还原克隆”出来?

张海文:原则上说是没错的。比如拿到1/4片的古瓷碗片,在电脑上用三维技术就能还原出一件完整的瓷器造型,检测瓷片则能破译出当年烧制的很多重要信息。当然,“还原克隆古陶瓷”,还需要掌握高超的学术造诣和陶瓷技艺。

官窑瓷片更具收藏价值

羊城晚报:之前在澳门的一场拍卖会上,一件北宋官窑古瓷片镶白金项坠,拍出了70多万元的价格。但有一些瓷片现在仍卖几块钱、几十块钱,请问收藏什么样的古瓷片才有升值的空间?

楼钢:一片瓷片拍出70多万元,我始终认为“虚”的成分比较高,但随着古瓷片的价值得到大家的认可,特别是国家对古瓷片和古窑口保护力度的加强,资源少了,瓷片的价格必然是会上涨的。

以前很多古窑口都是随便参观的,去的也都是我们这些搞研究的人,随手就能捡些瓷片回来。后来政府保护古窑口,我最记得2003年的时候龙泉青瓷申遗,当时很多人涌入龙泉窑去抢瓷片,政府拦不住,最后还逮捕了一些人。现在去古窑口参观,基本上都采集不到瓷片了,去到哪都有工作人员跟着。

羊城晚报:瓷片收藏是否跟原器收藏一样,官窑瓷片相对更值钱?

张海文:从经济价值来讲,确实如此。但官窑贵得有道理,历朝历代的官窑,都是汇集了天下最顶尖的能工巧匠,烧制出来的瓷器也是不计成本的,无论是在外观还是形体上,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巅峰。而民间用瓷以实用为主,型制比较粗糙,艺术上并没有多大的追求。

记得有一年我在景德镇,考察了珠山一带明代御窑厂故址,多达百吨的瓷片堆了一地。当时已经有一些年轻人在做修复的工作,他们都是当地只有高小文化的年轻人,工作就是大海捞针似的寻找瓷片,拼图似的尝试拼接还原当时的瓷器。这些瓷器,与文献记载和传世品相互辉映,是明代官窑研究和明代史料比对的最佳实物资料。前几年我再去那个窑口考察,当年的一些年轻人还在做这个工作,只是已经人到中年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盘子,上面画有一条很漂亮的青花龙,甚至比我在很多博物馆里看到的龙都要漂亮,但为什么会被敲碎成三块埋在土里呢?估计当时画瓷的人画得太熟练了,原本皇帝御用的五爪龙的脚多画了一只爪子,变成了六爪龙。这样的瓷器若被发现,所有人是要被砍头的,所以被古窑工匆匆敲碎,偷偷埋到了龙窑旁的土里,躲过一劫。像这样独一无二的瓷器,虽然不是原器,但我相信如果流入市场,价格也是不菲的。

羊城晚报:是不是有底款,历史清晰的瓷片价值更高?

楼钢:这是当然。判断一片瓷片的价值标准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看出身。看是不是从历史著名的窑口出产的,如宋代五大名窑等;第二看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如果瓷片上有独特的铭文,比如我收集到的一片瓷片,上面有“靖康元年”的铭文,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因为瓷片残缺,它最缺乏的就是艺术价值,如果具备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才能取得一个平衡。

收藏瓷片最好能够成系列,但现在全面系统收藏古瓷片的可能性不大,一来窑口保护起来了;二来瓷片的价格不断上涨;三来稀缺的瓷片都在私人藏家手里,轻易没在市场上流通,收藏要付出比以前多很多倍的代价。

大专题凑齐的难度太大,分门别类收集小专题也是可以的。比如可以收集历代有龙纹的瓷片,这样只需两三百件就能形成比较直观的系列,或是收集古陶瓷上有美人图案的瓷片,这样的系统收藏难度大大降低,投入的财力物力精力也相对较少。

羊城晚报:完好的瓷器虽然因品相、纹饰等的不同价格差别很大,但总体而言依据年代还是有一个大概的价格系统,而瓷片收藏没有对应的价格系统,怎么定价?

楼钢:没错,瓷片是没有价格系统,但在玩家圈里会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价格。比如明代官窑瓷片,有一个字的瓷片大概1000元,六个字就是6000元;清代的官窑瓷片,一个字大概是五六百元,六个字的一片瓷片价格在3000元左右。

目前宋代五大名窑的瓷片相对比较难找,一片汝窑瓷片的价格,已经从几十元涨到了几千元,品相较好的钧窑瓷片,有的甚至上万元。

羊城晚报:听说现在连瓷片也有了赝品。

楼钢:最近几年瓷片价格一涨,赝品就跟着出现了。举我亲身经历的一个例子,三年前,我和学生到北京潘家园买标本,有个院子摆了一堆汝窑瓷片,摆摊的一位老大爷给我递了一块瓷片,我看了觉得是真的。但大爷说不能只买一块,要买就要把整堆都买了。一共是30多块,全部都买了下来就要几千元,所以再仔细看看,结果那30多块瓷片,竟然只有给我看的那两块是真的。

羊城晚报:现在很多瓷片被镶嵌在首饰或工艺品上,这样会不会影响其原有的价值?

楼钢:应该不会。利用古瓷片镶嵌艺术品不是现在才有的,从明代就开始了,比如天蓝釉的钧窑,能在家具或首饰上镶嵌一片这样的瓷片,在当时也是能卖很高价钱的。古代的出土文物相比现在少多了,所以明清时期,有很多珍贵的瓷片就被镶嵌在手镯、挂件,或者是珠宝盒子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出口创汇的工艺品,上面也镶嵌有瓷片,这样的传统一直都有。

古瓷片的学术价值

高于收藏价值

羊城晚报:同样是官窑瓷器,一件完好的瓷器可能价值过亿元,而一片古瓷片至多也就过万元,少有十多万元的。瓷片的价值更多体现在科研、教学方面。能否说古瓷片的学术价值高于收藏价值?

楼钢:我认为这样的理解没错,原器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肯定更高,瓷片更多体现的是它作为标本的工具性。而且古瓷片的数量实在太多了,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加快城乡建设、公路铁路建设,以及大规模的城乡改造,不经意间又出土了很多文物,当中古瓷片就是数量最多的。人们经常把中国玩古陶瓷的人分成两派,一个是“国宝派”,也就是玩原器的,以收藏、增值为目的;另一个就是“瓷片派”,就是做科研、做学术的,从玩瓷片入手。

羊城晚报:您鼓励藏家收藏瓷片吗?

楼钢:如果要进入古陶瓷的收藏圈,收集研究古瓷片是必需的,瓷片一定是你的工具。经常有市民拿来瓷器让我们做鉴定,但中国古陶瓷的鉴定向来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对于这些市民,我们往往不直接跟他们说这件东西对还是不对,我们会把跟这件瓷器对应的窑口、相同时间、类似纹饰的瓷片标本拿出来,给他们自己对比。很多人一对比,马上就能看出自己的东西对不对。古陶瓷的鉴定就是一种比较,瓷片就是很好的标准器。

举一个通俗的例子,当你没有见过男人和女人的时候,单独一个人很难区别男女。但当有了参照物,区分性别就很简单了。所以一件标本胜过千言万语的解说,收集古瓷片就是进入古陶瓷收藏圈的一个最基本的阶段,非常重要。

陶瓷品鉴:不只是瓷片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上个星期,一场名为“碎宝”的个人瓷片展在江汉路展出,400多件残片静立案头候知音,在武汉瓷器瓷片收藏爱好者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宝有哪些?瞧,那元代釉里红玉壶春瓶残件色泽迷人,那明成化碗盏碎片清新淡雅,那元青花梅瓶口残器流光溢彩……虽为残片,图案之华美还是让不少市民啧啧称奇。拿着放大镜、手电筒,用手摸胎质,仔细观釉色,小心辨年代,碎片在他们手中,已是一种历史,一种陶瓷文化的品位。

看瓷

内观胎质外观釉瓷里瓷外学问深

上周五,已经是“碎宝”展出最后一天,下午刚开门,还是有许多观众特地赶来。“抚片瓷追百代文明,拾遗珍展千年风采。”门口是一副用瓷片拼凑起来的对联,于无声处,彰显着藏家的独特品位。“好多瓷片啊,钧窑汝窑,还有元青花梅瓶的,你过不过来啊?”瓷片自鉴厅里,在职业技术学院教书的陶老师打电话给藏家朋友,显得很激动。“这个应该是清代,是什么年间的呢?”挂了电话,陶老师把一片青花瓷片翻来覆去地看。“应该是康熙年间,看那个胎几细,釉色几浓,明显的翠蓝。”63岁的胡先生在一旁说。自鉴厅有特地准备的检索本,对着瓷片上的号码一查,果然是。

胡先生收藏瓷器十多年,此次瓷片展出了一个星期,他已经来了3次。“看,香灰胎、天青釉,这是典型的宋汝窑;底足有褐色斑点,俗称‘糊米底’,这是明代成化窑的典型特征;清代早期和晚期的青花不同,前者用料足,釉色浓,尤以清三代的作品最为顶峰。”胡先生一面滔滔不绝地说,一面眼睛不停地四处扫视宝贝,“瓷片可是鉴定瓷器的活标本啊,怎么看也看不够。”

此话不假。这400余片碎宝的主人、藏家王瑞华在武汉市文物商店工作多年,对此深有体会。“瓷片和瓷器不同。瓷器是整的,只能看到外观;瓷片则可以由外看到内。不同年代、窑址的胎质、釉色、工艺、风格等,都各有不同。”他觉得,一旦瓷片看得准了,鉴定整件瓷器就容易多了。“就好像交朋友一样,从外表看不出来,只有多相处,才能了解得更深刻。”

收瓷

逛窑拣漏何惧苦典藏历史乐怡然

“我爱收古瓷片,无论出差旅游都爱逛‘窑子’。”藏家王瑞华的话把记者逗乐了。原来,酷爱古瓷片的他,为了收藏,经常到窑洞捡拾瓷片,那展窗里的元代釉里红玉壶春瓶残件,就是用残片拼起来的,非常珍贵。

王瑞华之所以钟情古瓷碎片,还跟元代青花四爱图梅瓶有着密切的关系。上世纪80年代,他在武汉文物商店上班。有一天,一对农村夫妻带着一个色彩青翠艳丽的传世瓷瓶来到店内,文物专家王协臣一眼就看出是元青花,这个瓷瓶,如今已是价值上亿的武汉博物馆镇馆之宝。

从那时开始,王瑞华就下定决心,从收集陶瓷标片做起,学习陶瓷鉴定知识。市里工地施工,他跑去寻觅淘宝,弄得满脚泥土也不觉得脏;出差旅游,他更是必到全国古窑遗址转转看看,捡拾瓷片,通过观察瓷片的图案、工艺,以期更加深入了解每个时代作品的特点,以训练自己的眼力,20多年从未间断。“同样是兽耳,清代早期的图案清晰,纹路精细些;晚期图案模糊、纹路粗糙,为什么呢?这与清晚期国力衰弱有关。这里面,学问大得很呢!”

此次展出的400多片瓷片,满满铺了好几张大桌子,却还只是他所有藏品的九牛一毛,“一共有近万件呢!”在王瑞华的宝贝中,有定窑、磁州窑的碎片,有汝窑、钧窑等珍贵的碎宝,也有元、明、清的青花瓷器代表作残片,有的元青花残片甚至价值上万。“其实收集瓷片,成本并不高,有时在地摊上,花几十元就能收到。”王瑞华觉得,瓷片其实就是活的教科书,书本只能增加知识,经验必须要到实践中去体会,藏宝鉴宝不能按图索骥,纸上谈兵。“收藏瓷片,就是藏一段历史,那意义不可估量。”

爱瓷

谈热爱无关风月 说精通尚需累积

看的人多,懂的人少;买的人多,一淘一个准儿的人少。这不,50岁的陈先生刚开始玩瓷片,还没摸到门道。觉得是龙泉窑的,其实是湖田窑;觉得是瓷州窑的,一查是吉州窑,恼得他无可奈何,一个劲儿摇头。看来,玩瓷片,还是需要点眼力和沉淀。“那是啊,没搞懂不能乱收,有个朋友收了几麻袋,我一看,九成都是假的。”胡老先生拿出自己几块珍藏的瓷片,记者一看,呦,好东西不少,宋代汝窑、明代成化窑,居然还有钧窑。“俗话说,‘家有黄金万两,不如有钧瓷一片’,收藏大家马未都先生就有一只用宋、元两代钧窑瓷片镶嵌的清代老红木四扇屏,如今价值连城啊!”胡先生不无得意。“您会卖吗?”记者故意问,“不卖,这珍贵的东西,自己留着,当个故事看也是好的。”说起自己的宝贝,胡先生一脸郑重。比起经济价值,他更重视对历史的收藏。

不过,现在市面上假瓷片也很多,王瑞华也希望通过记者告诉广大收藏爱好者,遇到汝窑、成化窑、钧窑等窑口的瓷片时,出手一定要慎重。“其实每个瓷片都是不同年代历史文化、工艺水平的体现,都有它的价值,当你把它当成一本书来看,每个瓷片都是段鲜活的故事。”藏家王瑞华的话很有诗意,这也是他办此次展览的意义。

后记:记者走的时候,还有许多市民驻足观看,有的俯身细观,有的蹲下身来贴着玻璃看,眼里写满认真。想起展览负责人李智刚说的话,“这个公益活动,其实就是个学习的平台,我就是希望,武汉人到外地买古董,一开口,别人就竖起大拇指说,武汉人真专业。这样,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想到这里,记者来回奔波的脚步也轻松起来,前方也似乎有了清晰的方向。

通过瓷片看唐代长沙窑


2000年三月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在广州文明路和文德路交叉口西北角的建筑工地上,觅得五块古陶瓷残片,为唐代长沙窑产品。本着“奇物共鉴赏、情趣相与析”的愿望,现描述如下,与广大陶瓷爱好者共赏之。

一、两块执壶残片。

a.短颈,撇口,肩部近颈处残留原饰的两块酱褐色斑,其中一斑上有一五棱形短流,单眼出水孔。釉色青灰泛黄,玻璃质,开细沙网状百圾碎纹片,胎土稍粗疏,呈灰中泛黄色,胎釉之间施一层薄薄的白色化妆土。内壁颈以下无釉。

b.短颈,撇口,肩部近颈处有一八棱状短流,单眼出水孔,腹上近肩部位残留两人物贴塑纹饰,其一为高鼻长髯的胡人,双手举箫,在行进中吹奏,头戴一顶瓜皮形有风披的帽子,身穿饰有飘带的长袍,足蹬饰有编织花纹的长靴。另一为在行进中弹四弦琴的女子,身穿莲瓣形短裙,面庞丰满,头发浓密,单看头部与唐三彩女俑颇为相似。此残片釉色青灰泛黄,开细沙网状百圾碎纹片,胎土较粗疏,呈青灰色,胎釉之间施一层薄薄的白色化妆土,而从断截面观察,用以贴塑人物花纹的胎土则极其精细,因此才有人物的神态、服饰都十分清晰的效果。

二、三块碗残片。

a.此碗为深弧形,腹壁,口沿微外撇,腹外壁残存二阴刻竖线(据其分布距离,推知应有四条,将碗分成四等分。)口沿有葵口,釉为米黄色,与米壳近似,施釉到足底端,开细沙网状百圾碎纹片,胎釉间薄施一层白色化妆土,胎土较粗疏,呈灰黄色。圈足削成外撇,如喇叭状,足底心施釉,色与碗壁一致。

b.此碗为斜直微弧形腹壁,敞口,口沿上饰有酱褐色斑块(据其分布状况,推知应为相互对称的四块。)。碗内壁饰釉下有飘带状褐色与绿色交织动感极强的花纹。外壁施釉不到底,釉色青中泛黄,开细沙网状百圾碎纹片,胎土较粗疏,呈色灰中泛黄,圈足浅宽,外墙坚直,内墙向外斜削,足根平切后复将外沿棱角削去,足心不平,无釉。

c.此碗腹壁斜直呈45°角向上,直口,碗心阔而平坦,内外壁施满釉,釉色青灰泛黄,开细沙网状百圾碎纹片,胎土灰黄粗疏,碗内壁及外壁上部的胎釉间薄施一层白化妆土,光素无纹饰,玉壁形底足,足心凹处施釉。

通过对上述五块瓷片共有特征的观察分析可知,鉴别唐代长沙窑至少要注意如下几个要点:

1、胎土烧成后多呈青灰或灰黄色,较粗疏,均施有白色化妆土。

2、烧成的釉色受胎土、窑内温度气氛及化妆土影响而略有差别。基本上分两种,灰青或米黄色,均开细沙网状百圾碎纹片。

3、圈足有玉壁底,浅宽圈足,高而外撇喇叭形圈足等。

4、纹饰有在肩部、口沿等显著部位加酱褐色斑块,人物贴塑,釉下褐彩,绿彩绘画等。

5、执壶多为椭圆形,瓜棱形腹,其短流较粗,一般为多棱状,单孔,置于壶的肩顶靠近颈部。

总之,唐代长沙窑制瓷技艺,折射着大唐朝的灿烂与辉煌,对后世制瓷技艺产生了重要影响。仅仅眼前这几块残破的瓷片,就足以让我们从中想象产生她们的一定是一个昌盛的时代,是一个国内国外多民族友好交往交融的时代,是一个善于借鉴吸收并创新发展的时代,是一个色彩斑斓充满激情的浪漫时代。

汝窑瓷片遗址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


汝窑创建于宋初,鼎盛于北宋晚期,为宫廷烧制御用器时间很短暂。人们寻找汝窑遗址颇费周折,几乎用了半个多世纪,经过几代人的奋斗,直到2000年才发现汝窑瓷片遗址。

汝窑遗址共有大中小窑炉19座,还有澄泥池、作坊、水井等。大的马蹄窑,烟道和耐火砖垒成的炉壁非常清晰,窑炉中保留着较多红烧土层和蓝灰色烧结面,还有垫饼,上面留下横竖等距离摆放7只垫饼的印迹,总共49只,极其珍贵。窑址发现却纯属偶然,村民挖窖,汝窑瓷片堆积层很厚,发现大量釉色莹润、高雅精美的瓷片,还意外发现龙纹瓷片,更是闻所未闻,原来汝窑还烧工艺瓷。汝窑器物釉色以天青釉色为正品,色重者为天蓝,浅淡者为月白。釉色莹厚,视如碧玉,柔和温润。宋史记载汝窑用玛瑙作釉料,离清凉寺300米处已找到了玛瑙矿。面对这堆美不胜收的汝窑瓷片,我看到了皇室的奢华,看到了工艺的绝伦;面对这堆美不胜收的汝窑瓷片能够想象宋代瓷器的精美和宋人生活的高雅。

宋徽宗钟情汝瓷

宋代皇帝都是贵族出身,审美情趣同农民起义登上龙廷的皇帝迥然不同,他们举止儒雅,信而好古。但盛唐时期那种雄健尚武的精神早已丧失。宋初就重视恢复传统,宋代聂崇义编的《三礼图》以“恢尧舜之典,总夏商之礼”,开创了宋瓷仿古的先声。汝窑受到宋徽宗青睐,并作为宫廷用瓷。他治国无能,但艺术天分极高,能诗会画,好古成癖,写一手好字,中国历代帝王中除乾隆皇帝外,无人可比。

宋徽宗是一个纨绔子弟型的帝王,他不惜民力到江南采运花木竹石,这就是《水浒》中所描写的“花石纲工程”。在大观二年(1107年)派遣高官去督造汝窑,又在京城旁建了专烧宫廷用瓷的官窑。

汝窑青釉更合乎宋徽宗爱好。南宋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云:“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汝瓷讲究色调单纯,于朴素中隐含着使人心平气静的意蕴。“弃定用汝”,正是宋徽宗崇尚幽玄苍古韵味的反映。

“青瓷之首,汝窑为魁”之美誉,来源于其造形之秀丽,工之精湛,釉色之素雅,其品类之出众多,至今已经发现传世品类大致可分:盘口瓶、玉壶春瓶、小口梅瓶,鹅颈瓶、尊、炉、盒、碗、盆、盂、钵、笔洗、水注、盏、碟、盏托、香薰、套盒及动物雕塑等,其釉色以青色主调,有天青、卵青、粉青、青绿、豆青、淡天青、葱翠青、豇豆青、月白及天蓝等,特别官窑作品,内渗玛脑,釉色蕴润,非其它窑口作品所媲美,其内涵丰厚,意境深遂,集艺术精华之大成为其它窑口所不及、汝窑自成体系,形成独特的汝窑文化为陶瓷史中之首创、故此,它不仅备受民间所青睐,更受历代官廷贵族们的赞赏与宠爱。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其尽善尽美也,可见汝瓷在古陶瓷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基于传世品的完整汝瓷甚少,稀有难得,如今能收集到几片宋代汝瓷标本,已是幸运,能集中宋代汝瓷二佰余件残片,二佰余种器物品类,更是十分难得,通过对残片的仔细观察,窥见汝瓷之真谛,探索工艺之技巧,研究器物的胎釉配方及烧成技术,品味汝瓷文化之内涵,触抹历史文化脉膞,实乃难得的实物资料。

瓷器收藏从古瓷片开始


瓷器收藏是普及性最广的收藏门类。谁家里没有几件老辈人留下的盘和碗?这就是最基本的藏品,也可以作为刚入门的向导。笔者认为,收藏瓷器先从残片玩起,应该算一条少走弯路的捷径。因为瓷片虽小,却也汇聚了整器的大部分特征,如胎质、釉汁、青料、画工等。

好瓷片一般具备如下特征:一是保留了大部分画面或图案。二是具有款识,或是具备典型的时代特征。三是边缘齐整(如圆形、矩边形)、便于保存。四是天地具全,比如碗,从碗足到口沿都可以看到,可以推断出碗高,复原口沿直径或底足直径。五是稀有少见的瓷片,如图录中未出现过的,或在藏友圈中未见过的。六是名窑口或著名画片,如成化斗彩鸡缸杯瓷片、永乐缠枝莲压手杯瓷片、嘉靖鱼藻纹瓷片等等。

瓷片最好要拣,而不是去买。拣瓷片有几大“功德”。一曰“真”,谁也不会把现代瓷器砸碎后,将其埋入几米甚至10余米的地下去骗您。二曰“实”,您可以通过地层关系了解瓷片的大致年代,通过众多瓷片的互相印证,获知瓷片的窑别和年代。三曰“廉”,拣瓷片不需投入大量资金,只需一把小铲、一只手袋。四曰“全”,鉴识瓷片时可以全面观察胎质、釉色、造型、画工,而面对一个整器,您是看皮看不到瓤。

一块小小的瓷片,看上去冷冰冰、土锈斑斑,但其中蕴藏着大千世界。

古瓷片何处觅呢?到处皆有可能,特别是老城区,只要您留意,说不准就有收获。笔者曾在北京什刹海的岸边拣到过清代康熙青花松鼠偷葡萄的残片;曾在德胜门内的后罗圈胡同拣到过清道光年间青花婴戏图残片;在圆明园刚挖出的河泥中,也拣过清乾隆青花游龙纹残片……当然,最主要的是在基建工地上拣拾,今天这种机会太少了。建筑垃圾的填埋场,特别是挖基坑的土运送的地界,是非常重要的拣拾地。

实在不行,您也可以到古玩摊上购买,但是,一定要谨防赝品。许多赝品卖不掉,极有可能“化整为零”,打碎赝品,把瓷片卖给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