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能强瓷砖 > 导航 >

不起眼的小瓷盏能拍出7800万 原来连宋徽宗都为它背书

不起眼的小瓷盏能拍出7800万 原来连宋徽宗都为它背书

能强瓷砖 全瓷的瓷砖 万利瓷砖

2021-01-25

能强瓷砖。

在拍卖公司佳士得本月15日于美国纽约举行的拍卖会上,中国南宋时期的油滴盏(日本称油滴天目茶碗)以1170.1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805万元)中标。该公司介绍称,这是南宋茶碗拍得的史上最高额。看到拍品照片的读者可能会问,这么一件其貌不扬的黑色小盏,怎么就能值这么多钱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为什么这么不起眼的南宋小瓷盏这么值钱。

连皇帝都作诗赞美

首先,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瓷盏呢?这是宋代建窑产黑釉油滴盏。说起宋代瓷器,众所周知是五大名窑:汝、哥、官、定、钧,除了定窑是白瓷外,其他四个都以青瓷出名。但五大名窑之外,建窑的黑瓷茶盏也是别负盛名的一代名器。

建窑在宋代名气之盛,足以与汝窑、定窑等名窑相媲美。在当时建窑瓷盏就被文人们津津乐道,苏轼、蔡襄、黄庭坚、杨万里,甚至著名的艺术皇帝宋徽宗赵佶都曾留下过诗文赞美建窑瓷器。可以说,在宋代当时,建窑瓷器的的名声和被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今天一般人所熟知的五大名窑。

倒是在日本,今天建窑瓷盏依旧保持了极高的地位。

宋代建窑曜变茶盏

日本的文物主要分为四个级别,即国宝、重要文化遗产、重要美术品和一般美术品。2001年6月,有1059件文物被指定为国宝。其中包括8件中国古代陶瓷,分别为宋代建窑曜变茶盏3件、油滴茶盏1件;宋代吉州窑剪纸贴花折枝牡丹纹茶盏1件;宋代龙泉窑青釉直颈瓶1件、青釉凤耳瓶1件;元代龙泉窑青釉褐斑玉壶春瓶1件。8件国宝级中国古代瓷器中,建窑瓷盏4件占一半,加上建窑系的吉州窑瓷盏,建窑系瓷盏占八分之五。可见的在日本,建窑瓷盏的地位高到什么程度。

这次拍出7800多万天价的建窑油滴盏也是日本收藏的宋代瓷器,属于“临宇山人珍藏”。藏主临宇山人本身就是日本收藏家,此次高价拍出的油滴盏早在1935年就被列入日本重要美术品记录。

宋代喝茶,和我们今天喝茶,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完全不同。我们今天喝的茶,无论是红茶、绿茶还是乌龙茶,都属于“散茶”,即用炒制的茶叶泡水,得到茶汤。而唐宋时期的主流饮茶方式,喝的是“团茶”。

按照茶圣陆羽的《茶经》,团茶的制作,将采摘好的茶叶,先放入甑釜中蒸。蒸的过程中使新鲜茶叶的汁水逼出,使其易于保存。再将蒸好的茶叶用杵臼捣碎,然后将茶碎片按规程拍制成团饼的形状,最后将造好的茶饼串起来焙干、封存。这是团茶的完整制法。到宋代,更是用石磨取代了杵臼,将茶叶碾成茶末,所以也称为“末茶”。

饮用的时候,宋代主流的饮茶方法称为“点茶法”,是我国饮茶史上对茶艺的要求最为高级复杂、茶具的配备也最为精致的饮茶方式。

由于唐宋饮用末茶的饮用方法,其茶汤的浅色为乳白色或黄白色。相应的,茶盏使用黑色釉,形成最明显的色彩反差,无论是观汤色,还是斗水痕,黑色的器身都是最好的背景。且建窑盏采用“V”字造型,其造型腹壁较深,口沿宽大最适宜观色,器型饱满,手感厚重而且扎实。从整体造型效果上看,“V”字形茶盏盏面口径与底足比例相差较大,但十分协调,盖面口径大可以为观赏到更多的汤花提供便利。

可以说,从釉色到器型,建窑盏就是为宋代茶道而生的。也可以想象到当年最好的建窑盏在文人墨客,天子贵臣中会有多么高的地位。加上烧制中呈现出的罕见的油滴斑、兔毫斑、曜变等釉色花纹,更是成为一时瓷器中的极品。

宋朝灭亡后,文人士大夫崇尚高雅韵致的文化受到严重打击,末茶点饮在元代急剧衰落。而一直在底层流传的散茶冲泡法快速流行起来,成为元代之后明清时期的主流茶叶饮用方法,末茶点饮在明代还偶尔有记载,到清代彻底失传。

散茶冲泡与青花茶具

唐代时,中日交通史上著名的日本空海禅师来到中国留学。他在唐留学生活时间较长,在归国时不仅带了大量的茶籽,还带回了中国制茶的石臼以及传统制茶技术。因为崇尚唐朝文化的嵯峨天皇喜爱茶叶,寺院开始大量种植茶树,皇室也广设茶园,饮茶之风由此自上而下的推广开来。日本奈良、平安时期的茶文化,可以说是承袭唐风,此时的日本茶道从形式和内涵上,都与唐代陆羽

《茶经》中提倡的极为相似。

到了宋代,另一位中日交通史上著名的高僧日本荣西禅师,也作为学问僧两度赴中国学习佛法。在留学期间,荣西深受宋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对茶饮之事也十分着迷。

他对宋代寺院茶耳濡目染,处处留心,观察并学习了宋代流行的末茶点茶法。回国之时,他也携带了大量的茶籽、茶具。更为重要的是,他将陆羽的《茶经》手抄本奉若珍宝带回日本作为参考,由此完成了日本的首部茶经《吃茶养生记》。书中不仅介绍了饮茶的多项益处,还结合自己的见闻体会,对宋代中国各大寺院中僧侶行茶礼仪、寺院茶做以详细记录讲解。同时,记录了当时中国宋代的末茶点饮法,将宋代的末茶技术传到日本。

空海、荣西两位禅师传入的末茶点饮法,成为日本茶道的正宗。经过不断发展,为当代日本的抹茶点饮法奠定了基石。从末茶到抹茶,这种唐宋以来的饮茶法一直是日本上层到底层的茶道主流延续至今,而建窑黑瓷茶盏在日本的地位也一直高悬不落。这次拍卖出新高价并非无根之水。

taoci52.com小编推荐

这只建盏为什么能拍到近8000万


纽约佳士得于当地时间9月15日上午10:00举行“古韵天成—临宇山人珍藏(二)”专场拍卖会,临宇山人珍藏 — 日本的中国宋代瓷器收藏,可谓印证日本对中国瓷器悠久的珍视之情。这段历史历时逾一千二百年,启发了日本文化生活的诸多范畴。因著日本长久以来对中国瓷器如此珍视之历史背景,临宇山人于七十年代起开始购藏中国瓷器。及至九十年代,这位收藏家发现自己与日本平安(公元794-1185年)及镰仓(1185-1333年)时代的审美偏好心有慼慼焉,对中国宋瓷分外著迷。本场所展示的藏品,正说明一直吸引及启发著临宇山人的,乃十至十三世纪的中国陶瓷瑰宝。 本场呈献28件拍品。除已知的建窑油滴天目盏之外,北方的钧窑、定窑、磁州窑及南方的龙泉、越窑、影青、吉州,均有佳品呈现,其中甚至有两件器物曾为日本国家登记的重要美术品。

建窑油滴天目盏 1170.3万美元成交

而万众瞩目的建窑油滴天目盏更是在拍卖中不负众望,以估价150-250万美元上拍,最终经过激烈争夺以1030万美元落锤,加上佣金共计1170.3万美元,以当日汇率折合约7807万元人民币,从而刷新了建窑瓷器的世界拍卖纪录。而临宇山人珍藏专场总成交额创下了1840.6万美元的高价(折合人民币约1.22亿元)。

曜变天目盏 静嘉堂藏

建盏一直以来,都是日本及中国藏家所钟爱的收藏品种。自从茶艺传到日本,存世量少且精美的建盏长期以来便是日本上层阶级珍藏的宝物,据悉,日本国宝曜变天目静嘉堂藏。三菱弥之助旧藏。购自大正年间。(1912-1926年间)耗资之巨,令人乍舌。大正年间一日币等于一块大洋。120日币可以在东京购买一处小别墅。能拥有100日币资产便可称得上富有阶级。而这只曜变天目盏在当时的成交价格是167000日元(相当于1500套别墅价格之总和)。可见日本人对于这一艺术品类的热爱,而也有消息称此次佳士得拍出的这件刷纪录的建盏买主也是日本人。

建盏固然一直受到广大日本和中国藏家的追捧与热爱,但绝不是任何一件建盏都能卖到大几千万,此前建窑瓷器的最高纪录是在2011年伦敦卖出的,约合1200万元。而一般普通的建盏,从几百、几十、几万甚至到几千,都是有的,那么这只建窑盏到底是好在了哪里,为什么能卖出如此高价!

建窑窑址

什么是建窑?

在解释这件建窑盏缘何能出如此高价之前,还是先让我们科普一下什么是建窑?及其诞生的相应历史背景。建窑是中国宋代名窑之一,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古窑遗地位于闽北建阳市水吉镇,遗址总面积有十余万平方米。 建窑以烧造黑釉茶碗(俗称建盏)著称于世。其名贵品种有兔毫,油滴和曜变。

宋代时期,随着品茶方式由“煎饮”到“点饮”的转变,斗茶习俗已在闽北民间兴起,“斗茶”又称“茗战”,即以战斗的姿态决出胜负。斗茶不仅仅是决出茶的品质的优劣,实质上是一种追求精神愉悦的艺术化茶事活动。在斗茶艺术不断向更高境界推进的过程中,茶具的品质也须不断提高,才能适应需求。

建窑在晚唐五代时期是一个生产青釉器的普通窑场,到了五代宋初,改烧釉面无斑纹的黑釉茶盏,为宋代初期建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从青釉-酱釉-普通黑釉-建盏这个过程是渐进的,其显著特点是,坯釉的氧化铁含量越来越高,釉层越来越厚,使烧制工艺难度加大,生产成本提高,宋代初期建盏的出现,反映出宋代品茶艺术对茶具的讲究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北宋中期,在福建督造贡茶的蔡襄将数十年来的斗茶习俗进行总结推广,撰写了一部茶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茶录》(1054年),《茶录》充分肯定了建盏的功用和独秀地位。《茶录》问世,斗茶文化推波助澜在朝野传播,建盏中的优品成了皇族,士大夫不惜重金追寻的宝物,诗坛巨匠抒发情怀讴歌的极品。建窑由此进入鼎盛时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龙窑多达十余条,并生产底足铭有“供御”“进盏”的建盏进贡朝廷。

到了北宋晚期,精通茶艺的徽宗皇帝赵佶亲自撰写《大观茶论》,将斗茶推向顶峰。书中也详细描述了建盏的功用,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赵佶把建盏作为御前隆重赐茶的茶盏,“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这时记载的无锡惠山泉,建窑异毫盏和太平嘉瑞茶(建成瓯北苑贡茶)便是名震暇迩的“天下三宝”。北宋末年后,淮河以北被金朝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狂热的斗茶风潮逐渐隐去其魅力四射的光芒。至元初,这座创造出厅珍神品的绝代名窑便湮灭在景色秀丽的闽北山丘陵中。

曜变盏 静嘉堂藏

油滴盏 日本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兔毫盏 大都会博物馆藏

完美无瑕的油滴盏

从上述对建窑的叙述中可知,建窑主要有三大名品:兔毫、油滴和曜变。兔毫盏是建窑主产品,它的主要特征是黑釉表面上分布着雨丝般条纹状的析晶斑纹,类似兔毛而得名。油滴建盏的主要特征是釉面花纹为斑点状,类似水面上漂浮的油花,它也像建窑当地鹧鸪鸟胸部羽毛的黑底白斑被称为鹧鸪斑。曜变盏的典型特征就是圆环状的斑点周围有一层干涉膜,在强光照射下会呈现兰/黄/紫等不同色彩,并随观赏角色而变。而此次上拍的临宇山人珍藏便是其中的油滴盏。

宋代斗茶艺术传到日本,经过吸收发展的抹茶道,能够很好地流传下来。优美而稀少的建盏长期以来是日本上层阶级珍藏的宝物,尤其在十五世纪达到高潮。《君台观左右帐记》记载,曜变是建盏之无上神品,世上罕见之物,值万匹绢。油滴是第二重宝,五千匹绢,兔毫盏,三千匹绢。 当今,优秀的建盏大都被日本收藏。仅存于世的三件曜变都被日本藏为国宝。油滴传世品也仅十余件,其中一件为日本国宝。我国没有一件完整的油滴。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的曜变被国际陶艺界公认为天下第一名碗并誉为陶瓷艺术的珠峰,但至今无人能复制,这也就可以理解当年为什么会有1500套别墅总和的高价了。

从记载来看,油滴是仅此于曜变的第二昂贵品种。油滴的存世量本身就非常小,更不要说本次上拍的这件油滴盏无论从保存状态还是本身的烧造技艺来说都堪称一流。业内人士评价:本件作品是至今非馆藏文物中最完整、品质最为上乘的建窑油滴盏。更有消息称,不少藏家、买家此次来到纽约就是为此件作品,所以高价本就在情理之中,不过很多业内人士在拍后还是表示:能卖这么高的价钱也是稍有意外的,、如今买家对于名品的追逐可见一般。

显赫递藏的加持

从今天的市场定律来看,一件作品若想刷新纪录、缔造高价,除了本身无可挑剔的优良品质,其历史传承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宇山人本就是日本知名的宋瓷收藏家,佳士得为其前后做过展览,也做过专拍。而收藏这件油滴的家族更是日本显赫的贵族。这件油滴盏也早在1935年就被评为了“重要美术品”。

收藏这件油滴的家族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战国时期著名的谋士——黑田官兵卫(1546-1604)。黑田官兵卫可以说是一代战国枭雄丰臣秀吉(1537-1598)得以在乱世统一日本的两大军师之一(另一位是同样十分有名的竹中半兵卫,号称“今孔明”)。17世纪初,黑田官兵卫之子黑田长政(1568-1622)被封为九州岛福冈藩第一代藩主,黑田家的财富与荣耀一直延续到了明治维新之后。黑田长成(1867-1939)侯爵与 黑田长礼(1889-1978)侯爵均是这件建盏的收藏者。

黑田家之后,这件极为优秀的油滴碗为日本近代著名藏家,日本十大商社之一安宅产业株式会社的第二代领袖安宅英一(1901-1994)所得。说起安宅英一,包括“国宝”龙泉褐斑玉壶春瓶在内的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的藏品,很多都出自安宅的旧藏。安宅英一之后,这件油滴辗转为关东宋瓷大藏家临宇山人所得,并出现在了纽约佳士得的拍场上。

天启瓷一鸣惊人 拍出1232万元


以斗彩为代表的成化瓷,以青花为表率的永宣瓷,以戗金为特色的嘉靖五彩是明代瓷器的三甲,然而,除了这三甲,在不问朝政、埋头于做木匠活、自愿出租权力给宦官魏忠贤、加速了明朝灭亡的天启皇帝时代,景德镇的瓷器也有着鲜明的特色。

富商及文人成为新庇护人开辟景德镇瓷器诗画装饰先河

天启时期官窑的突然停烧,让这个经历了200余年以官窑为中心的窑场失去了指路人,面临着资源枯竭和失去了最大的皇家客户———创造瓷器辉煌的庇护人和赞助人的问题。

而还有一个大的问题就是式样的来源。200多年来,景德镇官窑瓷器往往是由皇家提供式样,民窑瓷器多是跟风,或是对皇家样式稍作修改而已,从来没有担心过现代人所说的工业设计。到了天启朝,民窑自身不得不担负起从设计到制作的全过程了。

景德镇在没有官窑的情况下开始寻找自己的纹饰,恰好在万历年间,民间开始流行画册,而距景德镇不远的新安就是刊行画册的重要地点。天启年间比较著名的画册包括了各种花草鸟禽等等,这些画册的内容就是景德镇瓷器装饰新的来源。这些适合不同口味的瓷器装饰情趣,带来了新瓷器的曙光。

2010年,一件天启朝米万钟制青花洞石花卉出戟觚在拍卖会上以1232万元的成交价创造了明朝民窑瓷器之最。难以想象,名不见经传的天启瓷器一鸣惊人。

官窑停了,富庶的江南商家和游手好闲的风骚文人挺身而出,取代画家成为了景德镇新的庇护人,他们开始大量订制瓷器。

文人必有文人的喜好和怪癖。没有诗的画只能作为装饰用,画意好却无诗情,而天启瓷则开辟了景德镇诗画装饰的先河。

器型变化无常,出现了四方、六方、八方面体

天启之前的瓷器除了一些文房用瓷之外,一般都是以圆形为主,而且基本都是对称的。这当然与瓷器使用轱辘车成型有关,而更主要的是与大家的审美取向紧紧相连。到了天启朝,可能与外来影响有关,一大批日用瓷器出现了四方、六方、八方面体的形状,还有扇形、马形、兔形、山形、琵琶形、桃形、菱形等各种形状的瓷盘。更为出奇的是,有些甚至把盘子弯曲成半平半竖的形状。林林总总,有时候甚至让人感觉,这些瓷器并不是国内生产的。

立件来说则有水桶、提篮盘。这些瓷器制造复杂,一般都要借助手工捏塑成型。这些器型怪异的瓷器在日本及东南亚地区保存有不少,而且都有其相关的用途。在餐桌上,形状不一的盘碟用来盛放各种不同的食物。一般来说,这些器型怪异的瓷器瓷胎都比较粗,有一定的分量,与之前那些追求薄而细的瓷器来说有些趣味不同。凹凸不平的釉面、笨拙而又变化无常的形状,如果与佳肴相配,这种粗大明反而会给人一种拍手叫绝的感受。

原料枯竭,新的瓷土质量不太好,出现脱胎暴釉

根据刊行于崇祯十年的《天工开物》记载,万历之后,麻仓土枯竭,景德镇不得不在邻近地区寻找新的瓷土原料,比如用高岭的瓷土加上开化(祁门)的糯米团。但是由于质量不太好,胎和釉的收缩率不同,在器物的边沿常出现脱胎暴釉的现象。还有可能就是釉的流动性比较大,瓷器普遍粘沙。出窑就暴釉、粘沙,现在看来是次品,可是在当时的景德镇盛名之下,奢侈品的瑕疵或许都成了一种风情。时过几百年至今,仍然有人爱得深切,模仿之人从未中断过。而这个模仿又是难上加难,谁都没有仿制成功,让这个风情更显得难以捉摸。

粗大明,有人诋毁,有人却爱得难舍难分。细细品味,追其原因,原来这与茶道的审美观紧密相连。茶道起源于我国宋朝,深得东瀛人的爱好,绵延千年至今依然是修行养生之道。茶道推崇“冷、冻、枯、寂”,继水吉的建窑天目盏之后,天启瓷器的瑕疵竟然与茶道不谋而合。闭上眼睛设想一下,席地正坐在暗暗的小茶室里,高砂瓶(天启瓷里最为著名的仿龙泉花插)里插上一枝野花,天启的火种罐、水罐、手巾罐有序地摆在面前,手捧一个盛有浓绿粉末茶水的黑色天目盏,的确会使你远离尘世的喧噪,感受到那种心无杂念的枯与寂。

瓷板画再度受宠 禹王治水图拍出920万元高价


瓷板青花《不染图》,作者张学文

5尺6四条屏瓷板青花《梅兰竹菊》,作者赖如森,售价12.8万元

一套景德镇四屏的瓷板画,前几天在广州周门北路彩虹会刚挂出来,就被人以3万元买走。作为陶瓷收藏品中的高端品,瓷板画的价值随着近年来瓷器价值的升温出现几级跳,在5月底中国嘉德的拍卖会上,“珠山八友”王大凡的一幅《禹王治水图》粉彩瓷板画,就拍出了920万元的高价。

南方潮湿瓷板画比书画易保管

历史上,瓷板画的艺术地位几度起落,清末民国瓷器大热时,“珠山八友”瓷板画的市价甚至堪比清末官窑。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瓷板画更是盛极一时,很多西关商贾热衷向瓷板制作名家定制,用作自家厅堂的装饰,比如座椅、床具的镶嵌美化、屏风、插屏、挂屏的摆设等,当时瓷板制作名家的价格甚至高于同时代书画名家作品的价格。即使是同一名家制作,比如王琦的瓷板画就比他画的瓶、盘等瓷器器皿要贵。

但后来随着其他轻便艺术品的出现,瓷板画一度被冷落,“因为很多广东人不喜欢在家里墙上打洞”。据彩虹会的市场负责人介绍,“后来随着家居装饰手段的提高以及南方天气潮湿带来的书画保管难题,近年来瓷板画又重新被市场所接受。”

以彩虹会正在展出的景德镇名家作品展为例,有一套5尺6的呈屏瓷板画,标价12.8万元,被很多买家看中。

高手支招

当代陶瓷艺术品三个收藏方向

在5月底中国嘉德的拍卖会上,“珠山八友”瓷板画拍出高价让不少广东藏家心里直乐,因为他们都自称藏有“珠山八友”的瓷板画。但广东一些鉴定专家表示,民间收藏的很多“珠山八友”瓷板画,其实都是赝品,当中又以临摹刘雨岑的居多。

事实上,近年来古瓷不仅高仿多,投资门槛也越来越高,动辄十多万元。那么普通藏家如何在瓷杂收藏中分一杯羹?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评委张学文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收藏当代陶瓷艺术品,只要懂得行情、懂得鉴赏、懂得收藏途径、懂得与艺术家深交朋友,那么投资风险、花费相对都小得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陶艺家作品的升值空间也会加大。”

“当代陶瓷艺术品的收藏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已故的著名老艺人、老艺术家的作品,如‘珠山八友’,他们在国内外有很高的名望,作品市场认可度高,投资、收藏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升值空间较大、风险较小;二是艺术家处于成熟期的作品,收藏家可以将该位艺术家初期、中期和晚期的作品作一个分期收藏;三是那些尚没有名气,但作品想法独特,技巧丰富,具有发展前途的艺术家作品,这样就能花很少的钱,获取最大的利益回报。”

近年部分瓷板画拍卖成交价格表

名称成交价(元)拍卖公司拍卖日期

王大凡《禹王治水图》粉彩瓷板9200000中国嘉德2011-05-25

王锡良粉彩《黄山四千仞》瓷板7820000上海崇源2009-10-20

张松茂粉彩《和靖咏梅》瓷板4945000北京匡时2011-06-07

张松茂粉彩《黄山温泉》大瓷板4830000北京保利2011-06-05

张松茂粉彩《三顾茅庐》雪景瓷板4370000长风拍卖2011-06-21

王琦粉彩渔樵耕读瓷板(一套)4025000北京保利2011-06-05

王锡良粉彩《雀屏中选》瓷板3910000北京匡时2011-06-07

张松茂《革命胜地井冈山》瓷板3680000北京匡时2011-06-07

知多D

珠山八友

随着清朝皇家御窑厂的衰落,一批出类拔萃的优秀民间陶瓷艺术家异军突起,珠山八友就是其中技艺超群的代表人物。“珠山八友”成员从事瓷画创作的年代,大约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这里的“八友”分别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毕伯涛、何许人、程意亭、刘雨岑。

素雅的三彩小瓷船


三彩小瓷船

中国人以物作为陪葬品从夏商就开始,陪葬的有人、动物、日用器物及金银玉器等等。战国到汉代那些王公贵族死后都把生前用过的奴仆、器物一起下葬。汉后到唐葬风开始衰弱,用各种陶狗、陶羊、陶壶、陶猪舍等作为陪葬。宋元开始又添加一些有祝福、求吉含义的冥器。而1974年8月出土于浙江嘉兴冶金机械厂扩建厂房一座明墓里的一件小瓷船,却十分鲜见。

此瓷船长16厘米,宽6.5厘米,高11.3厘米。通体施黄白绿三色彩釉,釉不及底。底釉白里闪银(泛铅),呈色素雅。瓷船由上部的船亭和下部的船身组成。船身中宽,两头略窄,船头平直,舷下弧收,船梢后翘,开一小水孔,船底内凹。船艏有活动舱板,板上塑立俑,舱内置宋钱11枚(寓意“金泉引路”),船板上塑四脊方亭两室,前亭内塑供案、供器和俑人等,后亭三面(左、右、后)封砌,其前塑一舵俑(已残)。全器塑描结合,施釉浅润,船上所塑有亭台、供案、祭俑和刻画彩绘的莲纹、云水纹、叶舟风帆等纹饰。

古代民间常听到有关船的故事,船可以帮助死人复活、重生,所以才选择了这件瓷船作为陪葬品。

唐代秘色瓷荷花托盏


浙江杭州 涂师平

浙江省宁波博物馆(微博)藏有一件国内罕见的唐代秘色瓷荷花托盏。该托盏为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唐“大中二年”纪年墓中出土,包括茶盏和盏托两件器物配套组合而成。茶盏高6.5厘米,口径9厘米,造型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口沿作五瓣花口弧形,外壁压出内凹的五条棱线,形成五个花瓣的界线效果,茶盏内外素面无纹;盏托高3.4厘米,口径15厘米,仿荷叶形,薄薄边缘四等分向上翻卷,极具被风吹卷的动感。盏托中心内凹,刚好稳稳地承接茶盏,看上去似一件不可分开的整体,构成了一幅轻风吹卷的荷叶载着一朵怒放的荷花在水中摇曳的画景。整个托盏青翠莹润如玉,青釉亮洁均匀、如冰似玉,胎釉结合紧密,胎为浅灰色,造型设计巧妙,制作精致,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无疑是越窑上品。

这件越窑秘色瓷荷形托盏,折射出了唐代宁波佛教文化和茶文化的兴盛,可谓是“禅茶一味”。

莲花为佛教的主要象征,是佛教四大吉花之一,又是八宝之一,也是佛教九大象征之一。足见莲花与佛教关系之密切。荷形托盏的莲花、荷叶造型,无疑为其烙上了深深的佛教文化印痕。

茶盏为饮茶用具,基本器型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较饭碗小,较酒杯大。据考古或文献资料证明,瓷盏在东晋时已有制作,所见实物器型为直口直腹壁,饼状平底足,施青釉。南北朝时饮茶之风逐渐流行起来。唐代及五代时期的茶盏,以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最著名。越窑盏多配有盏托,其托常常设计成荷叶卷边状,上托莲瓣状茶盏。唐代饮茶方式主要为煎煮法,即将以茶叶制成的茶饼碾成茶末后用开水煎煮,煮浓后盛到茶盏中饮用,饮用时将汤及茶末一起喝下。为防止茶汤烫手且兼顾敬茶礼节的庄重感,唐代流行“茶托子”——盏托。

据陆羽《茶经》载,至中唐时,全国种茶已遍及42个州和一个郡,其中包括明州(即今宁波)。2009年,《宁波日报》曾报道:在日本金泽大学举行的宁波余姚田螺山遗址自然遗存综合研究日方成果报告会上,专家宣布田螺山遗址出土了6000年前人工种植的古茶树,为世界最早种茶之发现!可见宁波种茶的历史悠久。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很快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众多高僧对茶的推崇,使茶成了养生正心之物。到唐代,“饮后三碗茶”成了“和尚家风”,饮茶成了寺院制度之一,逐渐把茶与佛教清规、养心悟性、人生哲学融为一体,“吃茶去”成了禅林法语,使茶与禅在精神上达到互通而“禅茶一味”。

宁波是“海天佛国”,唐僧鉴真由明州东渡日本,日僧最澄来天台山研究佛学,并带回茶籽传播到日本。可以说,是唐代的禅文化、茶文化,再加上冠绝当时的越窑青瓷工艺,催生了这精巧绝伦的“越窑秘色瓷荷形托盏”。

老窑瓷:肉眼鉴别宋代建盏的真伪


当一种东西一旦有了高价,有了市场的需求,在利益驱动下就会有人造假。

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国内便出现了仿宋“兔毫盏”。而近几年来,随着造假者在胎、釉、做旧处理等技术上的突飞猛进,对宋代建盏的仿烧技术,则已经达到可以在市场上以假乱真的水平,甚至能让一些专业藏家看走眼。所以收藏老窑器(包括建盏),冯玮瑜认为,传承有序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来源可靠的情况下,再来看实物就把握大很多。

据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葛帆等有关专家研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肉眼鉴别宋代建盏的真伪:

一是看外观(造型)。宋代建盏一般以敛口和敞口两种为多见,大多是口大足小,形如漏斗。距口沿一厘米处向内凸起圆棱一道,外壁近足三分之一处无施釉,口沿上的釉大多是深黄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近圈足处自然垂流成滴珠状,型号有大、中、小三种,最常见的是中型,口径10—12厘米、高度5-6厘米、圈足2-3厘米的为多。造型敦厚古朴,线条自然流畅,修坯随意大方,一眼看去给人一种古意焕然的感觉。仿制品的外观过于规整,胎釉稍薄,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比宋代的“盏”尺寸略大一些,过分灵巧,古韵不足。

二是看胎体。宋代建盏的胎土是用当地富含铁质的瓷土,盏壁的厚度约0.2—0.8厘米左右,最厚处在底部超过一公分,因此上手较沉,有很明显的压手感。由于当时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较现代落后,因此胎土中多含没能完全粉碎的较大颗粒,显得略为粗糙。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受到窑内一氧化碳的影响、胎呈色紫褐色、粗而坚硬、重如铁渣。宋代“盏”多修胎较草率,经上釉烧成后还能见到修胎时留下的棱角痕迹。底足浅挖近似实足,圈足内常见留有少许浅黄色的垫饼残迹。这些残迹有的由于和胎土烧结在一起,所以很难将之去除。

三是看釉。在“兔毫盏”1310±20℃的烧成温度下,釉水大量向下流动,口沿处的釉较薄,并且多呈黄褐色,它的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铁,因此所受到的侵蚀也比较严重。当我们用手抚摸口沿时就有毛糙扎手的感觉;在5—10倍放大镜的观察下,可以很清楚地看见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麻子底和条状的侵蚀痕迹,严重些的甚至可以看见时隐时现的露胎处。

万历时的青花瓷塑


友人拿了两个祖传的明代官窑青花瓷塑像给笔者鉴赏,希望有助他分期断代。它们分别塑八仙中的铁拐李及倒骑驴的张果老。无独有偶,该两件精品与附图的青花瓷塑汉锺离像制法、釉色、胎体和造型等十分接近,可说异曲同工;但皆无底款。

友人初时以为其两件珍品可能是介乎明代永乐、宣德至成化三朝期间的制作。不过经仔细观察、鉴别和分析,应该是明末万历期间烧造者。

永乐、宣德至成化的青花瓷,几乎均为纹饰另具一格的日常器皿,如罐、瓶、盌、碟、扁壶、杯、盆、尊、水盅、水注等等,尚未盛行以青花瓷塑像,尤其是八仙形象仍没有那么流传。从明代历朝遗留迄今的实物证明,至嘉靖及万历期间,瓷塑像的烧制才较多,也不乏精美之作。由于嘉靖皇帝笃信道教,故瓷塑方面亦大量出现与道教有关的人物,最典型的就是八仙;万历时乃秉承那时官民上下的风气,官窑青花瓷更起“带头作用”。然而,那段期间青花瓷器所使用的青花料,与永乐、宣德和成化者已截然不同。其色料改用“回青”料;色调蓝中泛紫,浓艳欲滴,毋疑构成鲜明的时代特征。嘉靖青花蓝色较淡雅和上乘;万历色深而胎质有所不及。

雍正青花瓷瓶拍出2973万元 民宅摆放45年无人识


一只清朝雍正皇帝时期制的青花瓷花瓶16日在英国坦南特拍卖行拍出260万英镑,加上佣金,共计300万英镑(约合2973万人民币),比持宝人原先的预估价2万英镑足足多了100多倍!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只价值连城的花瓶在卖家家中摆放了45年,却从来不为人识。

旧花瓶家中摆放45年无人识

据英国《每日邮报》、《每日电讯报》等17日报道,英国坦南特拍卖行的古董专家坦南特不久前在对英格兰北部约克郡的一位持宝人进行例行家访时,意外发现了这只价值连城的青花瓷花瓶。据这位不愿透露身份的持宝人称,这只貌不惊人的旧花瓶在他家中已经摆放了45年。

持宝人起先以为这只毫不起眼的花瓶不过只是19世纪的仿制品,顶多值个2至3万英镑。但是研究东方瓷器长达40年的坦南特一眼看去,就认定它是稀世珍品。

雍正青花瓷引得买家蜂拥而至

据悉,这只青花瓷花瓶高39.2厘米,上面刻有左右两条五爪龙,雕功非常精致,底款印有“大清雍正年制”字样。从绘画技法上来看,它沿袭了明代早期的稠密细致的堆砌式特色。后来世界各地多位其他专家鉴定后一致确定,该花瓶是中国清代雍正时期(公元1723-1735年)的青花瓷器。

消息传出后,来自世界各地的买家蜂拥而至。本月16日,该花瓶在约克郡的坦南特拍卖行大厅正式拍卖。

300万英镑成交惊呆持宝人

经过多达8个回合、长达10分钟的激烈竞价,这只清代雍正花瓶最终以260万英镑落槌,加上拍卖行的佣金,最后成交价总计300万英镑。

古董专家坦南特表示,虽然清代花瓶的价值不及明代古董,但在相对偏远的约克郡发现如此级别的珍宝并不容易。据悉,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中国香港买家通过电话报价方式买走了这只花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