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美生瓷砖 > 导航 >

媒介即观念——读潘鲁生陶瓷水墨有感

媒介即观念——读潘鲁生陶瓷水墨有感

美生瓷砖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2021-02-08

美生瓷砖。

顾群业

展厅作品01

展厅作品02

5月26日,在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的《墨境——潘鲁生当代艺术巡回展》,展出了潘鲁生近期创作的陶瓷水墨、鲁班墨线、纤维艺术等作品70余件。其中最感动我的,是他新近创作的陶瓷水墨作品。

这批作品以陶瓷和水墨为媒介,以一种带有东方意味的抽象方式,形简而意聚,呈现出大气、神秘、悠远的视觉效果。第一眼看到潘鲁生的这批新作时,立刻被作品的气势所震撼。我完全能够想象到潘鲁生不拘工具材料、激情挥洒的创作场景,从这一点来说我并不感到意外。因为这些作品虽然视觉面貌一新,却完全符合潘鲁生一贯的艺术主张和创作脉络,体现了一名艺术家的文化自觉和社会责任感。

当下我们的一些文艺创作,无论观念还是形式,媒介还是语言,无不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本土文化的独特性正逐步丧失。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我们必须提出自己的文化立场和态度。其核心问题就是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传承,以及当代文化如何保持独立性和原创性。

潘鲁生选择了瓷和墨这样单纯至极的媒介。作为我们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瓷和墨本身就带有象征性的意味。对艺术家而言,认识媒介、选择媒介、掌握媒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媒介本身也有它自己的特质,宣纸与瓷板、墨汁与釉料,都会带来相关技术和创作方法的改变,同时也带来创作思维以及艺术语言的变化。事实上,媒介的变化即意味着观念的变化和语言的变化。甚至可以说,这些变化是创建性的。潘鲁生对媒介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善于发掘媒介的性格和意义,比如他特别强调心手合一,观摩潘鲁生的创作过程,就能体会到他的“笔随心运”、“水墨淋漓”、“自然天成”之妙,彰显了“绘画性”以及“手工”的意义和价值。由于他对媒介的运用驾轻就熟,达到了随意挥洒的境界,因而技术对心的制约消解了,手与心的距离随之消解。于是潘鲁生的陶瓷水墨,成为他心无所缚的自由表达。

从这批陶瓷水墨作品可以看到,潘鲁生将直觉、悟性和灵感引入艺术创作之中,强化情感和意趣,以扩张作品的想象力与感染力,进而抵达“境生象外”和“气韵生动”的境界。坚持独特的个人语言,表达个人感受,是潘鲁生一以贯之的行事风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家普遍认为中国的水墨艺术不可能走向世界,因为水墨这种媒材有太强的地域性。事实上一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人认为老外不会接受中国水墨。但国际策展人桑弗先生赞同和支持潘鲁生在传统之上的创新,潘鲁生也从来没有放弃过传统水墨的创作。事实上,从小接受传统绘画教育的他,根本不可能将这种绘画形式彻底丢掉。然而,潘鲁生也清醒地认识到,今天应该有今天的语言方式,当代艺术需要中国范式的当代表达。在他眼里,传统是身份,创新才是生命。潘鲁生从来不肯将自己定位于某一类型的画家,一切都可以成为他进行创作的素材和媒介。时至今日,潘鲁生认为现实在艺术家内心唤起的独特感受或许更为重要,这其中就包含有对具体事物所作的抽象思维或抽象的表达。潘鲁生的艺术表现从现实转至心灵,并最终转向艺术的“本真”。他的作品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通过直觉的表现和抽象的形式,将单纯和神秘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自由与约束的对比和冲突。因此,他创造的意境不仅是高山大川、花鸟鱼虫的表象,而是艺术家理想境界的一种追求,是超脱于世俗社会的心灵居所。由于不执着于表象,这种表达常常具有形而上的特征。也正因如此,潘鲁生所表达的“现实”才显得更加丰富和生动。

潘鲁生的陶瓷水墨表现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对“水”的运用。“墨”在瓷板上的运动流变,其动力就是“水”。其实“墨”在潘鲁生眼里,是对彩色的抽象,体现了艺术家对于“单纯”的选择,是一种回归朴素本真的哲学观念引导下的有意识的选择。在他看来,“墨”也决不只是一种材料或颜料,它是能够出现丰富的色彩和造型的“有”。而使“墨”蕴含着这种玄机的就是“水”,也可以说是“无”。潘鲁生强调“水”的意义和作用,为作品赋予了艺术家的情感、自然天成的意趣等生命意义,将自然之美上升到更高层次的“天人合一”观念,这种表面看来是对于媒介技巧的探索,其实是对于精神层面和哲学命题的思考。

我们今天所讲的“当代艺术”,往往过于强调“观念”而忽略“媒介”的层面,比如对“绘画性”和“手工”的重视不够,只强调“心”而忽略了“手”。但透过“墨境”我们清楚地看到:媒介也是观念!在潘鲁生这里,媒介不仅仅是一种意义的生成方式而且成为意义本身。潘鲁生把媒介发挥到一个极致,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表现形态,这才是他陶瓷水墨探索的价值和意义。

精选阅读

陶瓷艺术家必须具备美学观念


作为陶瓷领域的画者,首先得提高自身的艺术理论修养,在取得一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画意创作。成熟的艺术修养能自如地创作出具有一定艺术意蕴的艺术作品,从而能提高作品的格调与品味。当然,要想到达“成熟”二字是不容易的,它需要画者对“艺术”作品有更深层的认识。

一、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艺术作品是由内容与形式两个要素构成的。在艺术理论中,长期以来把“内容决定形式”看作是一个现实主义创作必须遵循的规律。这种说法似乎经过时间的检验,毋庸置疑。20世纪初, 形式主义倾向在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中崭露头角,在造型艺术领域内,陶瓷粉彩艺术的精髓全在于形式结构之中,它的精髓似乎透入出中国画内容。而内容、情节都无关紧要。内容与形式问题,在我国80年代以来艺术理论界的争论有增无减。理论面临着实践的挑战。随着陶瓷艺术品在艺术市场上的兴起,陶瓷界似乎进入了一个艺术创作过程的自觉状态,淡忘了艺术创作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一些陶瓷艺术作品以取悦部分富裕人的审美情趣为能事,以华丽的形式脱离实际,表现苍白的内容与情节。

陶瓷绘画艺术是由可触、可视、形体、色彩等构成的。反映的是人们的精神生活。特定的社会生活首先造就了属于特定时代的陶瓷艺术家,而且,不管艺术家自身怎样离群索居,他仍然是属于社会的人,是属于社会生活这个有机体上一个活生生的细胞。人们常说:艺术是人的精神产品。既然是精神产品,就不得不反映这个特定的社会、时代。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形式,也只能反应这个社会的真实面貌。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即生活对艺术的先决地位不能模糊,并不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因为它们不是同一事物,不是统一体内的两个方面。我们肯定生活与艺术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是因为它们之间是存在与意识的关系,而不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因此,生活本身不等于艺术的内容。艺术内容不是客观存在着的生活,而是对这种客观存在的反映,它仅仅是一种意识、一种审美意识,它来自客观而不是客观自身。因此,在艺术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不能被误认为是存在与意识的关系,进而推演出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作为一种意识的艺术内容,在没有形成艺术作品之前当然还是假定的、非现实的,当它需要回转到客观时,那就必须借助于物质材料来加以体现。而这种体现的方式,就是所谓艺术的形式。正如艺术的内容来自客观一样,艺术的形式也同样来自于客观,而非内容产生出来,从中足见客观存在既是艺术内容的源泉,也是艺术形式的源泉。

二、观察是艺术创作的基础

陶瓷绘画创作素材需要在生活中积累,经常画生活速写的习惯是提高观察能力和艺术创作的基础,不少创作题材都是在速写中萌生的。因此,要经常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搜集素材,多画速写,以捕捉生动感人的形象资料是十分必要的。

观察能力是与创作能力同步发展起来的,没有观察也就难以更好地想象,有人说:观察是学习与创作的基础。这话我很赞同,如创作花与鸟的作品时,就得事先仔细观察各类鸟的灵动和生活习惯,各类花开的季节及植物科本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能产生最能表达自己心愿的那一面,由此激发灵感。观察有益于分析、体会事物,加之在具体构图时的情绪和想象,就会产生有明显个性差异的作品。观察到位,会使创作充满自信,从中得到乐趣和满足。

生活中的琐事往往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的,不管是丑还是美,会因创作者对生活观察的角度不同而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观念。比如有的作者喜好花鸟画,往往利用花鸟来反映世俗,还如有感觉社会某些地方不公,给自己的心灵带来了压抑,往往会应用乌鸦来表达情感,渗透天下乌鸦一般黑之意。有时会因好事连连,心中有难以表达的喜悦,就会利用喜鹊来愉悦自己的心情,抒发欢乐喜庆之意。有的作家还会形成一定的偏爱,当然偏爱并不仅仅是观念的反应,还有其他因素。除了客观条件提供的可能性外,画家的情感和各种修养形成的感受能力也是重要因素。喜好和表现方式也因人而异,这与观察的深度和广度有关。

三、粉彩花鸟的艺术感悟

陶瓷粉彩花鸟艺术的创作,需要极强的专业水准、学术含量,作品中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再现大自然和禽鸟的灵性,而是要经过主观提炼、酿造、让陶瓷载体具有浑厚、宁静、优雅、高贵的品相,把一切都融进清沁而温馨的色调中,在创作过程中力求将自身的情感表达出来,让欣赏者体会到一种潜在的诗意以及来自东方的艺术修养。这还需要创作者不断地修习,细心品赏名家名作,从名家名作中细致分析,感悟名作里的思想动态、艺术风格,提炼出“精神性”的审美意蕴,有助日后创作。纵观程意亭的花鸟作品《柳堤春晓》,是典型的富有创意性的花鸟代表作。感悟此作构思完整,布局讲究,其特点:一是以小写意笔法画花鸟,用尖细的枯笔丝羽法画羽毛,工细入微,严瑾精致,小鸟清新灵动,意趣高华。二是花鸟勾勒讲究骨法用笔,线条细润劲挺,工整圆润,柳叶行笔有简有繁,有粗有细。布局以十字交叉法构图,平稳均衡,三是色泽简单,却很莹润,风格鲜明,个性突出,禽鸟不娇媚,不飘浮,不苍白无神。整个画面突出柳枝上的报喜鸟在欢聚中歌唱,再现了春天的气息。从这幅作品中透入出了作者的心境及文化涵养和技艺造诣。感悟作品是为了吸收养料,而不是为了模仿,模仿是形成风格的大忌。

不同的绘画语言会体现不同的绘画格调和风格。风格更多地体现在艺术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和艺术气质之中。一个成功的陶瓷艺术家,必须具备美学观念、独立思考、勤于学习、细心观察。只有这样才能让欣赏者发现你,记住你,属于你。

陶瓷花鸟画的观念与创新


看鸟舞,画笔不由自主,这是花鸟画者触景生情的表现,是画者的艺术修养所致,是作者对花鸟形象内在精神的追求,是画家借题而促使内在情感的抒发,是陶瓷工作者对自然界这一独特意趣的奔放。

花与鸟属于两个不同的生命物种,它们的生活、生长有着自然的规律,都深受大自然环境的影响。由于天时季节不同,生长环境不同,生活规律不同,各类花和鸟的面貌也就不同。但要很好地将两个不同生命物种结合表达,就必须掌握两个不同生命物种的习性。如各种鸟类的生活习惯,各类花草的生长形态,再结合个人的艺术修养,运用笔墨、程式、法度,以内蕴意境、情趣表现,突出作者的思想、情趣、寄兴、借喻。使其成为有民族风格、哲学观念、审美情趣、文化特性的艺术品。

一、中国画影响着陶瓷花鸟画

陶瓷花鸟画与中国花鸟画是紧密相连的,尤其是历代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直接影响着陶瓷绘画艺术,为花鸟画建立了不朽丰碑。苏轼、文同等文人墨客以梅、兰、竹、菊等为创作题材,为“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元、明、清文人画发展的先导,一直影响到今天。刘窠,是擅画鱼的北宋画家,传世作品《落花游鱼图》是典型的翎毛佳作,此图以盛开的杏花伸向水面,向后展开,落花引来群鱼争食,有聚、有散、有游、有浮、有回泳,翻藻戏蒲,自然之态显畅泳。渲染的画法,没骨用与间,不见钩勒,活泼生动。因此他的鱼图直接影响了陶瓷花鸟翎毛画种。如近代陶瓷画家邓碧珊,是受中国画极深的陶瓷画家,粉彩《鱼藻图》就是他的传世作品,他画鱼得其形更得其神,所画鱼群或顾盼生情、或聚首嬉戏、或遥相呼应、或结队悠游,游而不散,他常画鱼而不画水,却依然让人感到鱼在水中游。鱼的姿态,藻的浮动,片鳞细草似乎处处含满水分,无论是鱼鳞的疏密排列,还是明暗关系,乃至鱼之尾、鳃、鳍,都体现了他一贯的写实风格。中国画修养直接影响了他的陶瓷花鸟画功底,使其许多的优秀作品,充满了国画味。

二、创作需创新

一切艺术必须创新,创新才叫创作,否则,只会雷同化,重复他人定式。单纯的模仿只会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和精力,根本谈不上创新。古为今用,学而实用,而不是一脉模仿。要用真情、慧心、细致去感受生活、观察生活,在创作之前做到“胸有成竹”。 苏轼曾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从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这道出了没有对物象的认识,是缺少对生活的体验,创作就缺少“胸有成竹”之气魄。因此观察生活挖掘自然美,做到心中有数,雄魄挥笔,对于画家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主观与客观

创作既有主观的想象,又受客观的限制,从主观上说艺术家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艺术素养、情感倾向、个性特征、审美理想的不同,必然会在艺术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区别于其他艺术家的各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显著特徵的创作个性。客观上,艺术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必然要受到其所隶属的时代、社会、民族、阶级等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例如文革时期的绘画就受政治的影响,风靡一时的绘画艺术成为了红色绘画,可见那时期的客观影响占了上风,控制了主观映象。主观的艺术风格就是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

画家常在有形中体验无形的生命感悟,诗如画,画如诗,如诗如画,一枝一叶似乎都有情,色彩丰富的花鸟世界占领了画家心中的世界。画家通过一朵花、一片叶、一只鸟,给人们讲述雅致、温情和博爱,把内心世界与自然界结合得天衣无缝,突出了文人内涵,再现了多元文化背景,多元文化成为了陶瓷花鸟画最宝贵的营养。作者一旦吸收了这些养分,他的生机、灵感就会表现出来,心灵感悟和“天人合一”的生命气象就会融入到作品中,主观的和客观的内容就会很好融和,正因为创造者对新鲜事物的感受,才能使笔下非人性的花、鸟、树、石焕发出别一般的思想情感。画家的情感永远是花鸟画的真正源泉。

四、观念与创新

观念的创新使视觉形式不再以“转移默写”为宗旨,其散点中心、造型手法、色调重组、有着不同的更新,表现力更具包容性,再不以呆板的几何概念来分割画面。散点中心不再是固定模式,而是画家的思维观察点,它的点是移动的,是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画家的独立思维,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立足点的不同,它们的视觉冲击力也不同,有利于画家的艺术张扬,因每一个艺术家的兴趣、爱好、修养 不同,那么造型的各种因素也就不同,各有侧重。尤其是用色方面,色调重组不再是纯自然色,而是画家心理因素色彩用外光色、摄影感光原理,以丰富的层次代替了随类赋彩。也就是说传统花鸟画中“水墨为上”、“以素为贵”的程式有了突破,画面结构更完美柔和。使陶瓷花鸟画这一古老的艺术更加鲜活。珠山八友是真正的具有突破性的陶瓷艺术家,古人折枝花卉的绘画程式在他们笔下得到突破,突破了无奈和苍白的绘画程式,再现出充满生机、生气的花鸟世界。

陶瓷花鸟画的创作,怎样去表达自己的寓意,使人文关怀和精神内涵在画中能很好的表现。画者必须对其有个主题观念,由于传统文化对画者的影响,“托物言志”也就成为创造者的思潮。“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哲学思想。也就成为陶瓷花鸟画的主导思想。陶瓷绘画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把画家的心灵真实的再现在载体上,成为感性直觉形态,让他人感悟画家别有一般意义的艺术境界。现代陶瓷花鸟画的取向,更带有陶瓷文化保护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