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大理石瓷砖 > 导航 >

谈钱忽悠人

谈钱忽悠人

大理石瓷砖 新中源瓷砖 木地板好还是瓷砖好

2021-03-01

大理石瓷砖。

对话收藏界大腕

马未都

人物名片

马未都,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馆长。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收藏陶瓷、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中国古代艺术品,著作有《今夜月儿圆》、《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和《马说陶瓷》、《马未都说收藏》、《马未都说》等文物鉴赏、研究专著和上百篇文物研究论文、小品文。

记者(以下简称记):对时下全国各地勃兴的全民收藏怎么看?

马未都(以下简称马):收藏比较热,从普及程度上看,各国、各民族都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喜欢收藏或间接接触收藏的人数非常多,按照央视2008年公布的数据,全国有七千万人收藏。不过我认为没这么多人,可能一个人收藏,家里有五口人都算进去了。全民收藏这个概念有点模糊,应该是全民收藏文化会更好,很多人并没有收藏,但是他看这种节目,我碰到很多人并不收藏,但他关心这样的节目。

记:投资收藏的人是多是少了?

马:其实作为投资的人是很少的,如果把收藏作为纯粹行为来看,占的全中国人比例还是很少,但收藏文化这种文化现象,对人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记:你建议在精力、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搞收藏吗?

马:我不能提出具体建议,我觉得应该多接触一下文化,尤其是在生活质量发生变化的时候。

谈收藏专业性

艺术品本身是泡沫

记:有些鉴宝专家忽悠收藏爱好者,包括央视鉴宝专家被诉卖赝品误导他人,你怎么看鉴宝乱象?

马:我先不说别人,我先说我自己。我从来不在电视上谈钱,用钱来忽悠别人。我觉得能够用钱去收藏的人比例总是很低的,这个行业专业性很强,风险很大,我不大鼓励老百姓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进入。因为技术上有的事不是能说清楚的,就跟教人游泳,不下水,人家说怎么游,脚应该怎么蹬……

记:你说艺术品投资本身是泡沫,这怎么理解?

马:我说艺术品本身是泡沫,因为它的本身成本是很低的,一张画成本就是这张纸墨,它能有多大成本?全都是利润。你像一个瓷器,成本极低极低,尤其是古代瓷器,成本已归零了,历史上是有成本的,经过几代人它就归零了。艺术品所增长的所有价值,理论上讲都是一种泡沫形态,因为其他商品都有成本,而艺术品成本在总价值里占的比重微乎其微甚至忽略不计。

二战以后,全世界的艺术品才变得非常贵,主要是欧洲经济发展得很快,尤其是美国,它在二战中是获利的,它就买了大量艺术品。我们今天艺术品的总体价钱实际上是国力的一个表现,跟个人无关。从宏观上讲,艺术品最终社会价值是由社会背景决定的,今天的社会稳定所以艺术品贵。如果中国的经济发展依然以这个速度向前去走的话,那艺术品还会贵,它什么时候会停下来?当你的经济发生问题停下来,它就会停。它实际上是社会消费的一个信心,艺术品值钱,社会肯定是安定和谐的、国泰民安的。

谈“百家讲坛”

观众也有疲倦时候

记:你在央视“百家讲坛”说收藏,“百家讲坛”最近好像到了一个低潮,你怎么看待“百家讲坛”兴衰?

马:我觉得一个电视栏目有周期性很正常,初创期、上升期、全盛期、衰退期,我觉得每个栏目都一样,不只是“百家讲坛”。观众也有疲倦时候。我想“百家讲坛”还是取决于讲课的人,如果有好的内容、好的讲演者出来,还会受到关注。

记:你是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和馆长,你怎么看待私人创办博物馆?

马:我们是全国第一家私人办起来的私立博物馆也叫民办博物馆,才15个年头。今天这么多全国私人和私企想做博物馆,肯定是一件好事,首先大家觉得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事了。通过个人的力量去做博物馆,我们走得还真是很快的,像美英这样的强国走了二百多年了,我们才用了人家十分之一时间。中国人对自己过去的文化有这么大热情,这点精神应该肯定。

谈给爱好者忠告

多学习、少幻想

记:你的观复博物馆失窃过吗?比故宫严吗?

马:没有,等着你去呢(笑),我们壁垒森严,肯定比故宫严。因为故宫本身不适合作博物馆,它不是按博物馆设计的,它是一个庞大的居住群落,过去皇上办公居住都在里面,所以故宫藏起人来是非常容易,如果说有人成心在里面藏着,你找他非常困难。

记:对初入收藏界爱好者有什么忠告?

马:只有一道理,大家多学习、少幻想。刚才介绍的很多人抱有极大幻想,希望自己一下子就暴富、捡漏,犯了贪婪的毛病。

谈拍卖天价

会呈波浪形前进

记:武汉红色收藏如像章比较火爆,你对武汉的收藏界了解吗?

马:具体情况我不太清楚,地域文化肯定有它的成因,武汉是辛亥革命发源地,今年又是辛亥百年,武汉人革命收藏挺多的,其他类收藏我不太了解,不敢随便说。我觉得全国各地都有比较好的收藏。

记:现在艺术品特别是瓷器都拍出天价,以后还会拍得更高吗?

马:它实际上不取决于自身,它取决于整体经济,如果中国经济不出现大的问题,艺术品还会涨。如果经济发生问题比如遇到危机,那肯定停下来,甚至跌到一个比较低的位置,会呈波浪形前进。因为艺术不是必需品,当你有钱的时候艺术是最后一个请进家的,当你没钱的时候艺术是第一个请出门的。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文物鉴定之混乱局面堪忧:“科学”还是“忽悠”?


一件在收藏品市场上以不到500元价格出售的瓷器,在浙江省杭州市一家鉴定机构经仪器分析检测后认定为“西晋真品”。而这家鉴定机构从2009年以来已经鉴定出三四千件“真品”。

“科学检测”居然“鉴假成真”

杭州市民邱先生涉足瓷器收藏一年有余,最近却和藏友们起了争议。他慕名找到了当地一家可为文物机检的鉴定机构,有18件瓷器经机检后均为真品。但是几位藏友觉得并不靠谱。

记者一行近日也前往该鉴定机构。它位于杭州市定安路46号五楼,楼梯口挂着多张企业标牌,其中有两张格外显眼:“杭州利国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杭州科学检测室”。

利国公司负责人余绍尹先对众人带来的6件器物作目鉴:1件瓷器和1件玉器“都不好”,余下4件均为真品。取自杭州收藏品市场、报价不到500元的一件“渣斗”仿品瓷器,他认为产于西晋,一名收藏者带来的仿古青铜观音像,他也认定系宋朝古物。

依照大家的请求,利国公司对“西晋渣斗”和“宋青铜观音像”进行了“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仪无损成份分析”,约半小时后出具了两份《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科学检测实验室·分析报告》。期间,大家希望能见识一下仪器,被工作人员婉言谢绝。

两份报告各分析了瓷器的16种和青铜器的13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结论是:“器秞成份与西晋越窑瓷器釉面成份资料相符合”、“器金属成分与宋代青铜器金属成份相符合”,而依据则是《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和《中国科学技术史·矿冶卷》。余绍尹表示,这些数据资料是 “400个科学家60年积累所得”,而所用的“德国‘KETEK’牌7600型X射线荧光频谱仪”是“和‘嫦娥二号’上使用的一样的”。

每份报告收费800元,当记者询问“能否再优惠”时,公司一名工作人员表示:“800元很便宜了,北京要2500元,而且先收费再检测,对的出证书,不对的不出证书,但钱照收。我们机检通不过是免费检测的。”

而对于报告的权威性,余绍尹也相当自信:“到哪里我们都认同的!”而当众人请教两件器物价格时,他起初表示“只证不卖”,最后还是分别估出了2万和20万的价格。

漏洞百出的“科学鉴定”

记者几天后又赴利国公司采访。余绍尹仍坚持认为两份报告真实可靠,也认为两件器物确系古物,同时还否认“器物可以按数据仿制”。他同时表示,所用的X射线荧光频谱仪使用充氦气检测,比抽真空检测更为进步。

记者发现,鉴定报告上的元素数据没有单位,而《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中则分别有7组器胎和5组器釉的10种元素含量百分比数据,若按百分比来对比共有的10种器釉元素含量数据,也有6种相差甚远。而《矿冶卷》中仅有青铜镜、梵钟、青铜鼓等部分青铜器的三四种元素含量数据。

浙江大学文物与鉴定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博系硕士生导师周少华告诉记者,《陶瓷卷》其中的数据并非全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所得,只能作元素分析和化学组成分析,故适宜于为瓷器断源,不可以直接用来断代。

“这16种元素都属于瓷器中的常量元素,现代制瓷技术完全可以仿制。就目前国内的检测技术水平,还没有某种技术或设备可以直接用来对古陶瓷作精确的绝对的真伪辨识。”周少华说。

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会长、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谭德睿认为,仪器检测确实是科学鉴定文物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目前宋代青铜器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科学检测,离建立数据库尚远,《矿冶卷》中并没有全面的宋代青铜器数据,那些“检测”出的数据何以能证明就是宋代的青铜器?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副主任罗立强研究员主编过《X射线荧光光谱仪》教材,他告诉记者,抽真空和充氦气这两种检测方式难分高下。德国KETEK公司的中国代理商北京高分达公司负责人杨银祥表示,KETEK只生产X射线能谱仪,它是X射线荧光分析仪的重要部件,后者也仅是文物鉴定的一种方式。

文物鉴定局面混乱

余绍尹出具的两份分析测试报告都钤有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科学检测实验室的印章。记者在中国收藏家协会的官方网站上看到,余绍尹确系该协会陶瓷收藏委员会委员,但另一份公告则显示:科学检测实验室已从2010年11月5日起停止检测工作。

文物鉴定的混乱局面引起了文物界专家学者的担忧。谭德睿说:“文物鉴定是一门涉及知识面相当广的学问,像青铜器鉴定就需要对其历史背景、器形、纹饰、铭文、制作技术等有系统认知。我研究青铜器30多年,只能从技术层面辨认青铜器,还称不上青铜器鉴定专家,但是现在有些人学识不足却以专家自居,甚至跨专业越俎代庖。一些所谓鉴定机构也随意开具证书,从中牟利。”而周少华也表示,现在利用科学仪器行欺骗之术近几年时有耳闻,这既败坏了科学技术之良好名声,又给鉴定界增添了混乱。

这种混乱局面的根源是长期以来这一行业无法可依。浙江省文物鉴定审核办公室主任柴眩华说,现在许多文物和艺术品鉴定机构只是在工商或者民政部门进行注册登记,国家《文物保护法》及《<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对这些机构的鉴定资质都没有要求,因此,其鉴定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就难以保障。根据《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文物所有权人或持有人可向县级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门申请认定。

不但成立、注册无法可依,文物和艺术品鉴定机构的运作同样也得不到法律规范。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田宇原说,目前只有《美术品经营管理办法》对美术品经营机构有所规范,而其他文物和艺术品经营机构的运营始终无法可依。他认为,要端正文物鉴定市场的风气,既要靠行业自律,也要靠包括媒体监督在内的社会监督,同时也需要法制建设。“过去文物鉴定是文人圈里的雅事,现在是‘全民收藏’时代,如果无法可依,文物鉴定行业就无法健康发展。”

不要再被忽悠!简单步骤甄别手绘和贴花陶瓷!


当下市场上的陶瓷产品,在生产工艺上分为手绘和贴花两种,二者艺术价值相去甚远,市场价格也大相径庭。常有不法商贩以贴花瓷冒充手绘瓷,误导坑骗购买者。小编每每听到有人被忽悠后,内心很难过。

手绘艺术品陶瓷,每一件都独一无二,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贴花瓷器则是用特定图案的花纸贴在瓷器上烧制,批量生产,适合普通的日用陈设,一般不具收藏价值。现在科技发达,陶瓷贴花技术高超,很难区分。学会甄别手绘和贴花,是进行艺术品陶瓷投资前的必修课。

下面介绍几种简单的鉴别方法(七看)

一、看装饰纹图案

传统瓷器的边缘,常有一圈装饰图案。普通的贴花处理,出现图形叠交、错位、接头缺口的机会较大。

二、看对称、或相同的图案

具有对称图案的瓷器,贴花瓷每个对称局部基本是一致的。而手绘作品则很难做到这一点。

三、贴花瓷常有缺色现象

在转运过程或生产操作过程中,贴花纸上的部分陶瓷颜料容易脱落,从而在瓷器上出现缺色,这需要细看才会发现。

四、看瓷器器型

体积较大的球面及圆柱形状瓷器不易贴花,因为大面积连续的图形、人物、花鸟、风景,在贴花过程中会出现折叠现象。

五、看绘制工艺

青花分水作品不易贴花。青花为釉下工艺,分水的渐变效果按照目前的贴花技术还难以达到,因此精美的青花分水瓷器基本上可以判定是手绘作品。

六、看色彩均匀度

由于贴花纸附着颜料均衡,故以某种颜色打底的作品底色均匀,很难达到手绘颜色深浅不一的效果。

七、看花纹网格

用放大镜观察贴花图案,可以发现明显的网纹网点,图案粗糙,立体感差,从而影响构图美感。

鉴道私藏 品酒鉴人


有诗云:“庄外十里醉人醉景迎风宿醉,宴闭三更香风香路踏月寻香;鉴酒鉴香鉴味鉴色实为鉴人,天道地道酒道人道品鉴之道。”诗中所散发出来的是酒香四溢的芬芳,却更有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其中。可以说,作为中国顶级的私藏酒,鉴道就像是用古老传统的酒文化为世人酿造了一部有形的无字天书——堪称是酒中的“道德经”。人们在品味它的时候,就像是在品味着一种道法自然的人生取向,甚至可以说,就是一种至高境界的人生归宿。那么,鉴道私藏究竟是一种怎样品质的美酒呢?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它的历史吧。

鉴道私藏出自茅台古村,是以前茅台镇上一些老酒师全手工自酿出来仅供自己及亲友喝的酒。这些老酒师可谓是经验丰富,又只是少量制作供己饮用,自然要比大众化的那些“茅台酒”精致多了,一代传一代,有些竟陈藏了有50年之久。到庄主这一代,更是遍饮世界各大美酒,与法国食邑,墨西哥龙舌兰等酒师切磋技艺,并自创了“过冷河”工艺,使原本就已极佳的酒质变得更加清冽·静厚。为规范操作,保证酒的质量,维护酒庄信誉,庄主还特制定了“鉴道酒庄八酒制”。首先严把出货关,采取‘出酒一票否决制’,即由本庄酒师,酒庄东主和非本庄的第三方酒师共同组成一个评委,只有全部同意,才可以作为酒庄的私藏酒。其次采取‘酒体全程养护制’为保证酒体的纯正·无杂,只能接触陶瓷,原木,谷物等自然物质,决不能接触塑料等化学物质。继而在‘酿造·包装·防伪·高度酒出品和陈年私藏酒出品上,都作了严格的规定,譬如:为什么一定要用陶瓷?因为它遮光透气,利于酒体的呼吸和静睡;为什么一定要用天然软木?因为软木不会影响酒质;为什么一定要用53度以上的酒?因为酒只有在这个度数以上,结构才最平稳;以及为什么要陈放这么久?就是为了把酒体中许多低沸点的醛类物质挥发掉,私藏酒必须窖藏八年以上才可以出货。最后还明确了鉴道实行‘会员制销售’,只向本酒庄认可的尊贵购买者直接定制供应,以确保鉴道私藏酒的品位。总之,高超的酿酒技艺加上严格的科学管理,终于打造出了可与世界顶级私藏酒相媲美的中国私藏酒之王——鉴道私藏酒,正是:其色微黄,晶透而稠重,酒香安静平稳而劲厚,香体高贵而富自然谷物味,酒体结构平衡,味纯正,舌感圆润,厚重如冷油过舌,回味悠长,不燥不辣如美玉,强劲而又绵软,愉悦,欣快的酒香涤荡整个身心;民国版更是纯一酒体全酒全期的陈酿,其香天然自成,不似别物后天所加,尤其是50年级的鉴道,蕴时间的内力于酒中,劲道深厚,底蕴悠长,一经出瓶,满屋皆香,一经入口,满口皆香。鉴道私藏,它就是酒中的黄花梨,含在嘴里,就会沁入心脾,也可比劳斯莱斯,是真正的酒中极品。

不过,鉴道的品位虽高,其做派其实还是很低调的,它也只求品味相当的人。鉴道私藏就像是在弹一曲“高山流水”一般,只在“知音”之间流传,,小众即可。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酒中知己么,也是不在其多,而贵在相知耳!倘若你都不知鉴道为何物,拿它兑饮料喝,那高贵的鉴道也真是怕你糟蹋的。要知道,恪守着传统作法的鉴道私藏,其出产量还不够现在的千万富翁每人一瓶分的。常言道:“好马配好鞍,宝剑赠英雄”,鉴道私藏也只会青睐真正懂得自己的人,这也正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鉴道私藏一直都坚持“会员制销售”的原因所在。或许,鉴道私藏是有些清高的,但却并不狭隘,恰恰相反,“鉴道酒会”总是不定期地在一些城市举办“鉴道世界名酒品鉴会”等高尚文化交流活动,欣赏世界各地包括酒王在内的名酒。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茅台·五粮液等纷纷涨价的当口,庄主还特意嘱咐各地经销商,不要去说别人,都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的,鉴道私藏是有些清高的,却也只是固守着自己的一份品质,固守着自己的一个定位而已。应该说,以酒会友,以及一定程度上的以酒鉴人,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从中可以领略到许多的哲学思想,也可以领悟到一些做人的道理。这就是鉴道,一品你端起它就像是在读老子的《道德经》一样的私藏酒,其味是那么的古朴·醇厚·清冽而悠长。

花600万买了赝品元青花 谁忽悠了亿万收藏大众?


瓷器仿造孰真孰假?

经过5年的调查暗访,1年写作,剧作家、文物鉴赏家吴树先生撰写的长篇纪实文学“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终结篇《谁在忽悠中国》,近日由北京汉唐文化推出。前两部《谁在收藏中国》和《谁在拍卖中国》近年来持续畅销内地和港澳台以及世界其他华语区域。昨天,作者吴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中出语惊人:“持续近30年的全民‘炒古’运动,是一场招摇文化反文化、披挂传统反传统的‘金钱秀’,它直接导致了我国的文物资源危机。”

无藏家只有上家和下家

“亿民炒古玩,历史文物全玩完!”吴树说,这是故宫博物院著名文物专家耿宝昌先生对他说过的话。“虽是一句玩笑话,却道出了当下全民收藏的‘盛况’。由于游戏参与者的贪婪,几千年存留下来的地下文化宝藏被盗掘殆尽,即便有些文物被民间人士收藏,但由于黑市流通频繁,交易中毁坏,原始信息丢失,导致真假难辨,变成为失去根系的工艺品。”吴树说这还不算,几十年的瞎折腾,传统文化志趣和收藏品味,已被投机者满身“铜臭气”严重浸淫。“历史上出现的收藏热都保持着精神上的某种追求,唯独这一次全民收藏运动,都是建立在追求暴利的幻想上,以至于在近亿人的古玩市场上,看不到收藏家,只有上家和下家。”

吴树对南北方主要文物市场进行调查发现,中国现行文物市场除国营之外,几乎整体违法。“道理很简单,因为市场上分两种东西,一是所谓的真品,一是赝品,真品大多数是出土文物,违法了现行的《文物法》。就目前的法律而言,出土文物可以交流,但交易违法。而赝品,违法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小的是欺诈,大的违反《刑法》,属于诈骗。”

0.5%公民涉嫌非法交易

吴树说,假若按照中国现行的《刑法》、《文物保护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定罪,时至今日,全国现有3000多处古玩市场、近100万家商铺,通通违法经营,约占人口总数0.11%-0.5%的中国公民涉嫌非法文物交易罪或者商业欺诈罪。从事文物走私、制假、贩卖活动的人数约200万以上。他还提供了一组调查数据。

近30年,目前中国收藏大军达8000余万,中国收藏家协会估计近1亿。盗墓大军约10万人众,官方认为没这么多,民间则认为偏少。出土、散落的地上地下文物约4亿件以上,如果按8000万收藏者计算,平均每人藏有6件出土文物。调查发现,许多个人收藏十分庞大,比如说浙江的一个私人博物馆,4000件基本上都是出土文物,按照《文物法保护》来说,都是不合法的。被盗掘、基建私分古墓约200万座以上。2005年国家文物局公布被盗古墓20万座。走私出境文物约6000万件,民间普遍认为上亿。流散民间的文物数量约占全国私人博物馆除外的博物馆藏品总数的33倍,走私出境的文物数量约为40座北京故宫的收藏。

是谁忽悠了亿万收藏大众

那么是谁忽悠了亿万收藏大众?吴树说,这也是他这本书想要提出的问题,“我没有能力明确回答,书里只讲了些收藏的小故事,只是牵引一下。”吴树告诉记者,北京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李知宴先生给他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福建搞收藏的居民,看中了一件元青花梅瓶,当地的专家告诉他价值600万,于是他就把房子卖了,花几十万把那件东西买下。后来他到北京请李知宴先生鉴定,他傻眼了,拿脑袋往墙上撞,他的三个女儿在旁边都拉不住。“无疑,那个卖假者涉嫌构成欺诈罪,但遗憾的是,法律并没有进入古玩市场。假如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文物市场几乎全部都要被取缔。”

亿万藏宝大军最终发现,自己已经被手握金融资本的富豪们一脚踢出主流艺术品市场之外,几十年耗尽心血收集的藏品,变成一堆真假莫辨的烫手山芋。让他们崇敬的那些专家,其实是骗子。在吴树看来,“所谓‘藏宝于民’,是一面自欺欺人的空镜子。”

到底让谁发财了、致富了

这一轮敛古博富的全民收藏运动,到底让谁发财了?“当然不是倒卖假文物的农民,更不是千万万血本无归的普通收藏者。”吴树调查发现,除极少数动手早、运气好的人挣了大票子,成为农村新贵外,一些靠盗墓、制假为生而又没有后台保护伞的农民,有的被判刑入狱,可怜的一点家产也被罚没。发财的是谁?吴树分析是两类人,一类是拥有足够金融资本的文物艺术品投机商,为显性富人,另一类是贪官污吏,为隐性富人。“这两类人的物品无论真假,无论出处,都可以成为他们欺行霸市、赚取暴利的筹码。因为他们借助用金钱或权力建立起来的绝对威望,垄断了文物、艺术品价值和价格上的话语权,只需将自己的藏品进行二次包装后送上大拍卖场,便能够创造出农民们想都不敢想的巨额暴利,农民们几百、几千元钱卖给他们的真假文物,到了他们手里,便可以拍出几十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天价。”

让人爱恨交织的瓷器


“元青花”瓷器。

清雍正仿哥窑三足香炉。

我玩收藏正赶上太平盛世,社会对公民私人财物的尊重和保护逐渐形成共识。加上我又是个“三闲”(闲钱、闲功夫、闲情逸致)之人,以致一玩上手,竟欲罢不能。

收藏:定力是一种品质

我1984年进江西日报编辑部工作伊始,就担任文艺副刊编辑兼文化记者。那时副刊一周一期,三个人轮编,所以我就有大量时间下乡采写新闻稿件。当时江西各市、县正开始恢复或重建图书馆和博物馆,经费来源是当地政府出一半,省文化厅拨一半。因此,我就有机会经常陪同省文化厅主管这项工作的副厅长刘恕忱(去年春节已去世)下去督办,从而大量地、反复地见识了各种即将列入馆藏文物的真面目。

那次到修水县,由于各方资金到位及时,修水县的两馆恢复进展得很顺利。晚上,县文化馆长带着几位同事来招待所看望我们。为表示感谢,当场拿出两件陈衡恪的花鸟扇面,称是一元钱一件刚从民间征收来的,要分别赠送刘和我。陈衡恪系修水县人,他的父亲陈三立是晚清知名的维新派人士和书法家;他的兄弟陈寅恪则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史学家;而他本人更是才艺出众,为民国初期名传遐迩的花鸟画家,相传齐白石也称他为恩师。这样的机会,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但刘恕忱当场拒绝了,也拒绝了对方以每件各收5元的折中做法(当时5元是个不小的数目,我工资每月还不到100元)。这让我在一旁瞪眼干着急。事后刘很认真地对我说,我不是不知道陈衡恪的价值,但我是主管文物工作的副厅长,哪能干这种事!做人要有点定力,要讲点格调,让人家在背后议论,不好。

的确,定力是一种品质,这种品质对于收藏爱好者尤为重要。

在江西日报多年文化新闻的编采中,使我有幸认识了一些文物方面的专家,其中的陈柏泉和刘新园还成了我的好朋友。

就说说江西省博物馆的研究员陈柏泉吧。江西省博物馆有几件镇馆之宝,其中被列为历史上三大清官(包拯、海瑞、况钟)之一况钟的两件书法手卷,就是陈柏泉在况钟的老家江西靖安县个别寻访并及时发现的。陈柏泉说幸亏及时带回了省博物馆,因为一年之后就全国性猛烈批判“清官”,况钟在各地的遗存几乎都被捣毁一空,这两件手卷无疑成了国宝级文物。还有元青花四季花卉纹八方瓶、隋代青瓷军持等,都是由陈柏泉考证、发现和保存的,如今都堪称稀世之宝。担任过省考古队长的陈柏泉,“文革”期间全家就住在省博物馆文物仓库的楼上。每天上下仓库门口几次,却从来不往那虚掩的门内张望一次。“那些年谁来管仓库呀,我们全家就成了义务保安员。”“文革”这么多年,省博的库藏文物没有遗失一件,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陈柏泉退休了,那时我已经开始经常在南昌八一公园后门逛地摊,从满目琳琅真真假假的“垃圾”中,练眼拣漏。有时我就邀上陈柏泉去“掌眼”。陈柏泉却一时还是摆脱不了他的原则:做文物考古工作的人,不能自己收藏文物。所以,我由此得了不少方便。我一直视为至宝的那件“清雍正仿哥窑三足香炉”,就是我俩同时在地摊上发现,他看对了却不动心,由我堂而皇之地以30元的价格买了下来。这件瓷器堪称精品,现在就是有人出30万元,我也不会放手。

陈柏泉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不幸患上脑胶质瘤。在上海华山医院手术之后,虽恢复了神智,但已不能说话。住院那段时间,上海博物馆馆长和几位瓷器专家经常去看望他,每次都带几件把握不准的明清瓷器请陈柏泉帮忙“掌眼”。陈看到对的就竖起大拇指,觉得有问题的便伸出小指头。他的判断,令上博的同行十分服膺。

陈柏泉已仙逝多年,但我常常感怀他的风范。

瓷器这玩艺儿,让人爱恨交织

因为曾经长期在江西工作,江西景德镇又是举世闻名的瓷都,理所当然,我玩收藏是从瓷器开始的。

那些年在南昌的地摊货里“练”眼,在陈柏泉的指导下,我确实拣了几件“大漏”。除上述的那件雍正瓷外,我还单独拣回了“明代仿南宋官窑小杯”和“清乾隆豆青釉青花云纹大盘”。陈柏泉看到这两件东西后,赞不绝口,称我快“毕业”了。我不免有些飘飘然,得意忘形了。

人一得意忘形,就是“吃药”的前兆。

那年清明我去湖南老家祭祖。期间当地有人带来一大堆所谓的“老瓷”让我挑拣。我勉强选了两件民国瓷,而对方开价还不菲。那堆过了手的瓷器里,有一件笔筒,上面用青花料写了很多字,当时依稀记得有“至正十一年”和“张文进”等字样,回来后便翻开资料查找。不想一找就大吃一惊:“至正十一年”为元代至正时,张文进则是当时唯一在青花瓷器上留下祭祀文字的江西饶州府人氏。天哪!一件名动天下的元青花居然会从我手上漏走?于是我不顾当时已患感冒,马上与乡下的亲戚联系,让他们找到那几个人,我呢,带着对元青花的贪婪和一知半解,即刻杀回湖南。那件笔筒虽然仅以800元的价格被我收进,但往返车旅费和对亲戚朋友的打点,让我花了好几千元。

像往常一样,好东西拿回来我总是先捂上一个月再取出来研究和把玩。但这件“元青花”笔筒我只捂了不到一周,便下意识中发现自己是“吃药”了——世上哪有这等好事,总共才有三件书有文字的元青花,两件藏在大英博物馆,还有一件会落到你手上?元青花的美梦刚开始就破灭了,我甚至不好意思拿出去让行家鉴定呢!

这件笔筒现在还十分醒目地摆在我的书房里,它警示我不能飘飘然,少点非分之想。还有,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

去年11月,我回了一趟江西,照例又去景德镇访故问旧。我没进那个仿古瓷制作和集散地樊家井,但新华社的朋友却带我见识了几位仿古高手的作坊。你可能无法想像我的震惊程度和对此由衷的感叹,难怪到处风传耿宝昌、叶佩兰等鉴定专家在高仿瓷前频频走眼的故事,因为景德镇艺人早就掌握了由一小块出土瓷片复原出整个古瓷的工艺。关键部件的老瓷片和新瓷土完整地融合在一起,制作成一件远古曾有过的瓷器样式,你说你走眼不走眼?

这位记者悄悄告诉我,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先后有十几条地道挖到市政府办公楼下面。因为当时的市政府就坐落在古御窑瓷厂旧址上,这么多“老鼠”不辞辛苦地打地洞就是为了获得御窑瓷厂原址的地下堆积。自元至明清,凡御窑烧造的官瓷皆有严格的规定,有瑕疵的瓷器绝不能出厂,一律就地打碎,堆埋于厂内地下。当时的当政者肯定不会想到,几百年后,这些瓷片居然身价一涨再涨,圆了很多人的发财梦。

到了这个份上,我只能说,瓷器这玩艺儿,实在让人爱恨交织!

让人眼花缭乱的元青花


元青花鱼莲纹大盘

德化白瓷佛像

明永乐青花扁瓶

元代磁州窑人物故事枕,画工精巧,用笔娴熟,下面有落款“漳滨逸人制”,非常珍贵。元代统治者占据中原和江南后,废除了科举制度,读书人蒙受极大的屈辱,一部分没有出路的文人,迫于生计,只好降低身价,被迫放弃“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道路,不惜委身加入磁州窑创作队列之中,他们的加盟,推动磁州窑工艺水平的提升。

元青花如今在国际拍卖市场上拍出了天价,这里展出的一大批器物,让人看得眼花缭乱。那件鱼莲纹大盘足有二尺见方,画面相当传神,四周水草丰盛,中间鳜鱼生动。外圈的莲花纹构图也十分巧妙,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寓意深长。

明代五彩、青花瓷器展品几乎都是景德镇烧制的官窑器,五彩缤纷,花枝招展,正合西洋人喜欢华贵热闹的个性特点,极具观赏的艺术效果。最名贵的要数明成化的斗彩鸡缸杯。据赵汝珍著的《古玩指南》记载:“明成化窑斗彩鸡缸杯,现存仅三只。”而大英博物馆就有两只,真让人大开眼界。明正德皇帝在位16年,淫乐嬉游,纵情声色;后因大兴土木扩建皇庄,不惜掠夺人民土地,激起人民反抗。正德年带款五彩瓷器比较少见,这里展示的香炉、花瓶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宝。

展品中数量最多的要算龙泉青瓷和德化白瓷,有趣的是只要看看其他展馆中的欧洲同期生产的青花陶釉器的粗俗,就会感到这两种器物是多么出神入化了。碧绿如湖水的龙泉青瓷和洁白似冰雪的德化白瓷是我国最早进入西欧的瓷器之一,故有特殊的地位。连在马克思写《资本论》的大英博物馆阅览室的书架上,也有不少德化白瓷佛像陈列,这让我吃惊不小。

高仿瓷器的那些人那些事


高仿品

搞字画鉴定,自己写写画画对实际鉴定有帮助。这个办法稍加变通也适合搞瓷器鉴定,有条件的可以亲手做,没有条件的也可以到现场看人家做。景德镇是中国瓷都,去那里现场观摩一件瓷器从和泥、拉胚、装饰绘画、上釉到最后装窑烧成,对于鉴定瓷器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多次去景德镇观摩瓷器制作,触动很大。鉴定瓷器一定要上手掂一下分量,以前不是很清楚其中的原因,在景德镇亲眼看到瓷器烧造,才彻底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正常来说,一件瓷器,在制胚后的尺寸跟烧成后的尺寸是有出入的,都会产生收缩,如果想做一个一尺高的瓷器,胚胎的高度就要一尺多高。过去仿造瓷器最大的难点就是尺寸上的把握,多大的瓶用多少分量的泥,这都是有数的,只有行内的高手才能掌握其中的关窍。

所以鉴定瓷器,上手一掂感觉太轻或者太重,这就一定有问题,超过了真品在分量上的感觉,马上就可以判断这是赝品,是造假者对原料的用量没有把握准。而在具体操作上,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赝品不是拉胚制成的,是用模子压制的,这样造出来的瓷器的胎子很结实,同时重量也会变大;另一种情况是赝品的胚是用模范注浆做成的,把原料和成泥浆倒进去,这样做出来的瓷器就很轻。因此,一件瓷器如果器型、尺寸都对,但是上手后感觉太重或者太轻,就一定是后仿的。

我经常去的地方是古窑场,经理叫张国强,人很热情,不仅带我在场里随便参观,还介绍我认识了景德镇上一些造假高人。其中一个专门仿造乾隆官窑瓷器,那时还是个小姑娘,她写“大清乾隆年制”官窑款是一绝,靠写这六个字,发了大财。她只仿造乾隆官窑瓷器,都是小件,香港、台湾很多做古玩生意的人都来包她的货,做多少要多少。她的窑厂在一座小山的半山腰,手下只有几个人。第一次去的时候,她拿出一个研墨时用的水盂,做得非常精致,图案画的很漂亮,上面的“大清乾隆年制”官窑款让人难辨真假。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水盂她卖200块,不还价,就这样还供不应求。抱着把玩的心态,我买了10个,5个青花5个彩绘的,回到济南后谁看谁说好。

济南古玩圈子里有个号称“瓷器大王”的人,号称什么都懂,其实也就是对瓷器有一定的认识,有一天来文物店让我拿好东西给他看。被他纠缠不过,我就把那10个水盂拿出来了。他一看就两眼发亮,问我多少钱能卖,我就想考验一下他的眼力,说你看着给吧,少了不卖。他说一万二买一个怎么样?当时我心里就笑了,表面上还是不动声色,说一万二有点少,至少要一万五。他就说,得得得,都是熟人,就一万二吧。因为这个人不是真心搞收藏,基本都是买进卖出,所以最后我就一万二卖给他一个。连“瓷器大王”的眼睛都能瞒过,由此可见,这个小姑娘的造假水平真是很高了。

博物馆有一个专门做大件瓷器的人,叫黄云鹏,对明代青花瓷研究很深。他在博物馆后面建了一个小窑场,专做宣德青花瓷盘。刚改革开放那会,国外很多拍卖会上拍出的宣德青花瓷盘都是他做的,我去他的窑场看过。

经张国强介绍,我又认识了艺术瓷厂研究所的所长老潘。老潘的瓷器活属于家传,从他爷爷那一辈起就一直搞瓷器,他爷爷在解放前就是研究所的所长。那次我去找他,想看看他怎么做,他拿了一个玉壶春瓶给我看,我一眼就看出这个器型在某个拍卖会上出现过。他笑了,说这些东西是一批,都是他做的。有人下了单子,让他做了60个,涵盖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各个朝代,都是一个器型。因为看着实在是好,我想买他一个,他拒绝了,说这些都是给人家定做的,合同上规定了只能做多少个。

他屋里还摆了一个仿乾隆的青花罐子,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卖到四千一个。至于下家能卖多少钱,他也不得而知。事有凑巧,过了不久我在一次拍卖会上看到了老潘做的仿乾隆青花罐,拍价居然达到了二十万。老潘告诉我,这种仿乾隆青花罐由买家提供样子,他负责高仿,一共做了20个。听他这么一说,我也动了心思,何不借此也让他仿造一些,有利于以后的研究?后来再去的时候我就从文物店里带了几个器型让他仿造,最后做出的赝品让我很惊叹,因为跟真品几乎一模一样。如果再做旧了,一般人是很难鉴别的。老潘“十项全能”,什么瓷器都能仿,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对各种瓷器的收胀系数都掌握得很准确。

老潘告诉我,如果想做旧,还要另外加钱。我是为了研究,又不想卖假货坑人,当然就不需要他做旧了。不过我倒是很想弄明白他是怎么将新瓷器做旧的,老潘笑着晃了晃脑袋,说这是行内的绝密,死活不告诉我。后来通过别的途径,我还是了解到一些做旧的办法,大致就是用稻壳灰拌上酱油、醋等,和成泥巴糊在新瓷器上面,糊上一定时间后再取下来。这个手法就比以前的做旧手法高明多了,最早做旧是用细砂纸把新瓷器上的贼光打磨掉,那个仔细看就能发现打磨过的痕迹。

在做旧上还有更高明的,那时上海博物馆就有这样一个高人。因为他的本职工作是瓷器修复,顺带着也就悟出了一些做旧的诀窍。他的方法更复杂,在一口大锅里放上骨头和各种草药,加水煮开后把瓷器放进去煮,一煮好几天。这样一处理,新瓷的贼光没有了,还有油润的感觉,经过这样做旧的瓷器更难鉴定。我后来才知道,很多拍卖会上都曾拍过经他做旧的瓷器。

由于造假手法的高明,瓷器越来越难鉴定,做这一行如果经历不足眼力不够,是很容易被打眼的。有些搞收藏的人以为拍卖会拍出的就一定是真货,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因为好多拍卖会上拍出的藏品不少都是新做的。(口述崔明泉撰稿本报记者李剑波)

乾隆挑选掌眼人 高手一眼“望气”


明宣德 青花缠枝莲花纹盘

真正的鉴藏高手可一眼“望气”

在古玩市场,我们经常会见到掮着背包手拿电筒的淘宝人。这些人大多是开店的生意人,话很少,一副深沉自负的神情,似乎好东西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被他们手电筒照上的东西就会让店主拿出来上手,然后,接下来的习惯性动作就是从背包里掏出高倍放大镜凑到眼前瞄细节……

大凡不谙此道者见了这些人会肃然起敬,认为他们是精于此行的行家里手。其实,这些人并没有真正进门,他们以为掌握了一些辨假的细微之处,就不会吃药了,殊不知制假者正是在这些细节上下足了功夫。于是,结果总是免不掉“警惕、警惕、再警惕,上当、上当、再上当”。

真正的高手是不需要这些道具的,他们甚至在一丈开外瞟一眼器物心里就已经有底了。这就是所谓的“望气”!物品的气色是东西本身内在诸元素的自然外泄,也是仿真高手无法摹仿的精气神的综合韵味。

著名收藏家王世襄先生在世时,鉴定古玩很少上手,就是靠一眼望气,那到代的气息会不停地向内行人发出特有的声呐和波长,这些特殊的声呐和波长外行人是接收不到的。有人会说我是否在故弄玄虚?其实当你开眼后,自然会明白我说的道理。

就拿古陶瓷来说,岁月的风霜在釉面上打磨出滋润而温柔的玉质包浆,在内行人眼中会产生无法拒绝的透人光泽,将你的魂魄勾引过去,让你怦然心动,加快呼吸!

真东西会散发出“特殊信息”

如果你有幸,能见到大量到代的真东西,又能将这些东西给你留下的特殊信息牢牢地印在脑子里,到一定时候,你就能与真东西产生互动和对接,它们所散发的波长和声呐会被你很快接收,并在心灵深处产生对话。据清宫野史记载,乾隆晚期,宫廷遵亁隆的旨意欲物色一位眼力颇好的古陶瓷掌眼人,御旨一下,各地荐者如云,经过层层筛选,送到京城的尚有百余人,而最后只要一人,怎么办?说是亁隆帝早成竹在胸,已悄悄命督窑官秘密仿制了一件宣德青花指日高升炉,炉身上的龙纹和海水纹仿得和真品几乎一样,青花发色也十分类似。于是,亁隆又命下官在库房里挑选30件宣窑青花真品,将仿的一件混入其中。随后召集那百余名各州府选送上来的鉴瓷“专家”逐一出列,到现场鉴定,预先告知他们其中有赝品,让他们从中找出来。这些“专家”表演各异,有上手逐个抚摸的,有拿放大镜凑近逐个细细辨识的,唯有一姓柴的扬州籍老人,只在那堆瓷器面前站了片刻,目光像秋风扫落叶地在那些瓷器上过了一遍,随后附身从那堆瓷器中拣出仿的指日高升炉递到乾隆面前。乾隆率先鼓起掌来,此人原来就是声震江南的大收藏家,御承堂的创始人柴琼!事后乾隆帝问他“爱卿当时怎么能扫一眼就知真假?”他伏地奏道“比如皇上不穿龙袍,有阅历的人即使没见过皇上,也能猜出八九分来!人有气场,瓷器也各有气场,到代的与仿的气场不一样啊!”乾隆合掌大笑,赞道“真高手也”!外行人觉得类似的游戏有些难度,可能是传说中的故事,但对经常在市场中下手的藏家来说,这故事绝对可信,这是实战中练就的经验。

说白了,还不会“望气”,一旦能“望气”,这游戏也就不那么难了!达不到能“望气”的境界又想避免吃药是不可能的。因不能“望气”,也只好拘泥于某些细节:如唐三彩,当初有些专家认为凡通体布满细碎冰裂纹的必真。造假的人就在这上面下功夫,不久便攻克了这一难关;又有专家说,光看细碎冰裂纹不行,还得看裂纹边縁有否微微上翻?上翻的为真,即所谓的翘楚。好,没多久制假者又将翘楚做出来了,接着又是一大批吃药的人!专家又说了,光看翘楚不行,还得用放大镜细观裂缝间的“渍”,即浸色!那被酸性或碱性土长年累月侵蚀后畄下的深黃色斑迹,但用不了多久,这一被少数专家颇为自傲的发现又被造假者攻克……真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鉴定者和制假者永远在不停地较量,当专家认为的唯一标记被攻克后,专家客观上反而成了制假者的“托儿”,这时信了专家等于认了制假者的新仿!

懂得了“望气”也读懂了古陶瓷

古陶瓷透出的气质是任何造假者无法仿制的。它和人的外在气质一样,人的气质是内在修养,学识,文化底蕴等素质的外在的自然流露,没有内在的深厚涵养,想靠外表的人为化妆和名牌衣服是塑造不出气质的。看一个人,只要望一眼他的气质就基本明了他的内在涵养,任何掩饰或做作都不能改变他呈现在眉宇神色间的气息。观人要观人的气质,看古陶瓷同样要望它的气韵,懂得了“望气”也读懂了古陶瓷,懂得了真正的鉴别真伪之术!

古陶瓷的气韵凝聚在肥厚的包浆中,是由玉质般的光泽向外自然散发的,类似不停发送的电磁波长,这特殊的电子波只有能解读它的人才接收得到,其他外行或尚未开眼的人是断断感觉不到的。

我有个朋友,也是媒体人,专做收藏类人物的报道,自己收藏的档次也颇高,还在天南海北地奔波,一边寻找采访对象,一边鉴赏东西,人很耿直,不愿说违心话,由于眼力好又说真话,因此得罪了好多人。他说,也是职业道德的底线。当时谈到看了有很多玩仿品的“国宝帮”,他一针见血地说“古陶瓷的包浆是岁月在它身上留下的痕迹,它会散发特强的电磁波,玩仿品的‘国宝帮’和那些专玩残破旧瓷器的中层人次都是接收不到类似电磁波的。”我十分赞同他的观点。

对能接收古陶瓷特殊电磁波的高端玩瓷人来说,新仿瓷散发的气息和光泽会觉得十分刺眼,他们的眼光会躲避开去,因两个波长是绝对相排斥的!

“望、闻、诊、切”是中国的中医学诊断病情的主要手段,它将“望”放在首位,说明望气在诊断中的重要,一个人患了病,必定会在气色上反映出来,高超的中医师经过千万例的实验总结,掌握了各种外在气色表现与内在病患的联系,故一望气而知著!异曲同工,诊病如此,鉴古玩也如是,如果鉴定家在脑子里储存大量的真假信息,而任何一件古陶瓷的内在质均会自然地反映在它外在的气色上,只要一望气就能识真假。这绝不是哗众取宠的渲染,而是真正高手多次现场的印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