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家冯都通 荣登纽约纳斯达克大屏

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家冯都通 荣登纽约纳斯达克大屏

陶瓷艺术 中国古代瓷器艺术 艺术瓷砖

2021-03-31

陶瓷艺术。

从2018年4月19日起,“ichina1爱陶瓷”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家冯都通先生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登上了素有“世界第一屏”之称的纳斯达克大屏幕,全天候连续滚动播放二天。

冯都通先生是来自中国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他的雕塑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除了来自生活经历的赐予,更重要的是他具有将内在的精神视野直接表达出来的天赋。作品是艺术家精神的延伸,每个人对世界都有各自独特的视角,冯都通的视角总是向“内”的,他的雕塑作品也具有一种焕发的内在精神,这正是艺术生命得以存续的原因。这些带着浓厚感情色彩的的作品,是创作者自我的充分表达,亦是他心灵深处的纯美与深沉的体现。

冯都通先生造型功底深厚,艺术追求高格,是中国当代颇具实力的青年陶瓷艺术家之一。以雕塑创作形式为主线,其作品在优雅浪漫的造型中渗透着浓浓的人文主义情怀,又带着一丝淡淡的中国古典主义的忧伤,在现实与浪漫的风情之间游走,每一件作品都似乎在古典的氛围里讲诉当今的故事。其作品看似古典,其实在表达当代人的情感,并且通过多样的作品形式,变化丰富的材料的表现语言,在造型的基础上重视材料质感的艺术表达。

其雕塑艺术在运用陶瓷语言的表达中,材料的质感得以完美的体现,造型婉转流畅,优美通达,追求通感而又不忽略精彩细节。艺术气质在内容与材质的交融中得到升华,从而也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陶瓷语言体系,也为造型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冯都通先生自认为自己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艺术家,平时一直很低调。但其实其艺术创作的生活状态已受到众多年轻艺术家的追捧,艺术水准已被广泛认同,艺术作品也备受藏家推崇。

taoci52.com编辑推荐

邢良坤获“世界当代杰出陶瓷艺术家”称号


由世界华人企业家协会、中国将军书画研究院、世界艺术家联合会共同举办的“2008迎奥运、贺新春”百名将军与百名企业家、艺术家新春联谊颁奖会日前在北京举行。陶艺大师邢良坤荣获“世界当代杰出陶瓷艺术家”称号,同时被授予“世界杰出华人勋章”。

自1994年在中国美术馆及2000年在日本、英国相继举办邢良坤陶艺展引起轰动后,邢良坤已成为中国现代陶艺的代表。他取得了“立体开片”、“网釉”、“红天目”、“吊球”、“转心瓶”等十多项国际专利发明,双塔回归砚被列入世界基尼斯之最,他的多件作品被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鉴于邢良坤在陶瓷艺术领域的杰出成就,经过近半年时间的评选,世界艺术家联合会与世界艺术家杂志社特授予邢良坤“世界当代杰出陶瓷艺术家”称号。同时获得该荣誉的还有来自景德镇的著名陶艺大师周国桢、王锡良、张松茂、李林洪、王怀俊、程元璋,以及致力于青瓷研究的毛正聪、擅长紫砂陶艺的李昌鸿和擅长青花陶艺的陆履峻。

北京宋庄 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奠基


6月18日,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在有画家村之称的北京通州宋庄举行奠基仪式。新华社记者 张燕辉 摄

北京宋庄·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18日在有“画家村”之称的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原创艺术博展中心奠基。

据了解,按照规划,北京宋庄·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共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展陈面积2000平方米,预计今年底开馆,基本陈列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用文字、图片、实物展现自1979年至今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轨迹;二期展陈面积增至5000平方米,推出“中国当代艺术杰出人物功勋墙”,选择、制作、展出著名当代艺术家的手模和铜像;三期新馆规划占地20亩,其中藏品展陈面积20000平方米,推出“拓荒英雄——中国当代艺术家完全档案”,全面展现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艺术特色、代表作品、艺术状态等。

北京宋庄·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由中国收藏界杂志社和北京市通州区宋庄艺术促进会共同创建。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文彬以及方力钧、岳敏君等知名当代艺术家出席了奠基仪式。

中国当代陶瓷收藏的地域特色


中国陶瓷艺术源远流长,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对世界陶瓷的发展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以至在英语中成为中国的代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陶瓷艺术创作实践中产生了一批令人敬佩的陶瓷艺术家,他们分布在我国的各个陶瓷产区,作品不仅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而且在继承和创新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受到了国内外陶瓷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的青睐。同时,他们还以师徒相传的方式培养了一批中青年艺术家,对推动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陶瓷艺术的发展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的“西风”,直到80年代初才真正产生影响。而在90年代,这种影响力加剧,推动了陶瓷艺术的快速发展。

在短短的20年中,中国的陶瓷艺术形成了纷繁多样的艺术形式,而陶瓷艺术在与新技术的结合方面,也显示出了这一古老艺术与时俱进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当代陶瓷艺术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与风格,已经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可。陶瓷艺术家在创作风格上的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创作中求新求变,融入个性风格。

中国美术馆首次独立策划、主办的大型当代陶瓷作品展览——“中国美术馆陶瓷艺术邀请展”和“潮州现代陶瓷设计艺术展”日前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

“中国美术馆陶瓷艺术邀请展”邀请当代陶瓷艺术家163人,荟萃了当代陶瓷艺术精品240余件。“潮州现代陶瓷设计艺术展”展出40余件作品,向观众展示了潮州市现代陶瓷设计的优秀成果。

潮州陶瓷生产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陶瓷业获得了快速发展,陶瓷出口、总产值和销售额均在全国名列前茅,并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产品畅销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成为潮州的支柱产业。

评《艺术家辞典》


由学院邹继艺老师主编的《艺术家辞典》一书,在景德镇举办千年庆典的时候,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这本书60万字,由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书名。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长杨自鹏,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秦锡麟分别为此书作序。由此可见,该词典虽然仅为一地之师编纂,却是份量不轻了。

这本书辑录了600多位当今仍在景德镇从事陶瓷艺术设计、创作、研究及教学的陶瓷艺术家、陶瓷艺术工作者的艺术生涯,介绍了他们的基本情况,包括职称、职务、荣誉称号等,类似于小传。书中的文章,要写几篇,几十篇不算太难,但达到如此系统完备,真的就不容易了。秦院长在序言中说:“目的(指该书)在于全面真实地记录瓷都景德镇当代陶瓷艺坛上的主流群体与艺术风格特色”。还说该书“语言朴素、客观、生动、真实,编著内容新颖,形式规范,具有史料性、文学性、收藏性。”

秦院长的眼光是敏锐的。该书除了全面系统以外,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真实、客观,因而具有“史料性”和“收藏性”。该书主编邹继艺也说:“书中所介绍的600多位陶瓷艺人的成就和荣誉都经过严格审核,是对读者负责任的。一面之词和道听途说决不能算数,词典中介绍的陶瓷艺术大师和陶瓷艺术工作者我也认识和熟悉一些,觉得词典的介绍是比较准确和恰如其分的,我喜欢严谨的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这成为我喜欢和信赖这本书的原因。”

该书名为《中国陶瓷艺术家辞典、景德镇卷》,今后可能还会有“淄博卷”、“石湾卷”、“唐山卷”等陆续出版,可见编纂者想得远,切入点也很好。景德镇作为举世闻名的瓷都,陶瓷艺术大师和陶瓷艺术工作者的人数最多,在客观上具备了编纂专业词典的基础,这就使得这项艰难的工作便于展开。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基础,邹继艺、汪冲云等几位老师仅用业余时间就难以完成这本60万字的词典。而有了这本辞典之后,就给了各个陶瓷产区以信心和启发,人们有理由期待各类卷集的陶瓷艺术家辞典问世。

虽然关注该书的读者不会太多,但是广大收藏家、陶瓷艺术工作者和爱好者等人群会以一种异常的热情欢迎这类书籍的问世。

《大瓷商》给中国当代瓷器业敲响警钟


由吴子牛导演,夏雨、伊能静主演的电视剧《大瓷商》日前结束在央视八套的播出。导演和评论家认为,作为以景德镇为背景、表现我国传统瓷文化的作品,该剧具有深厚的现实意义。

《大瓷商》以景德镇为社会和人生的舞台,透过瓷商陶昌南的人生历程,再现了民国初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几十年间,中国瓷器业的兴衰演变和瓷器商们的命运沉浮。

吴子牛日前接受采访时说,这部电视剧把瓷器赋予生命,就像人一样,从生到死,从小到大,充满悲喜,充满苦乐。“瓷器同样也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水乳交融,景德镇的瓷器之所以名扬四海,除了无可替代,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高岭土之外,更有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作为依托,因而才能烧制出精美绝伦的瓷器,形成一种独一无二的瓷器文化。”

吴子牛说,这种瓷器文化的精髓,简而概之,就如剧中官窑主赵孚生所言:“做瓷器就是做人做良心。最为重要的就是诚信。”这句话当然并不新鲜,几乎从古至今,各行各业的商家都这样讲,但能否在利益的诱惑面前坚守住“诚信”的底线,才是检验一个商家,一种文化,甚至是民族气节和人生信仰的试金石。

文艺评论家叶匡政认为,《大瓷商》给中国当代瓷器业带来一种警示:如今景德镇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瓷器业,用危机重重来形容,绝不为过。拿景德镇来说,一方面是大街小巷地摊式的销售,毁坏了景德镇瓷器的形象;一方面也因城东高岭村所产的优质高岭土,到清代末期就已被开采得差不多了,失去了优质原材料优势的景德镇瓷器渐失其彩。

“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因为我国当代的瓷器业失去了原创能力。”他说,景德镇在过去千年,之所以能被人们看作瓷都,是因为它在每个朝代,都有过高于同时代的原创瓷品;而如今,却在逐渐丧失这种优势,高端陶瓷多产自意、英、法、日这些国家。景德镇的很多厂家,如今只能为一些欧洲国家的瓷器品牌做加工,利润微薄。原创与设计,成了景德镇瓷器乃至中国瓷器业重现辉煌必须要逾越的一道坎。

中国陶瓷艺术家赴北极进行艺术交流和探索


随着中国正式成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国,中国与北极地区的多元化交流进一步增强。一个由中国著名陶瓷艺术家组成的20人团队14日从上海启程,踏上为期12天的“午夜的阳光——中国艺术家北极探索之旅”。

据文化部艺术评估委员会委员、北极探索之旅活动策划人陈海波介绍,此次出行的艺术家们是中国近现代艺术陶瓷界中的翘楚代表,其中包括两位80多岁高龄的陶艺界泰斗周国桢、王隆夫。艺术家们将在冰岛参加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并将登上“海达路德前进”号在北冰洋进行破冰航程,途中将举行中国现当代陶瓷艺术精品慈善义拍,所得善款将捐赠给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用于中国-冰岛极光观察站的建设;7月24日到达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进行访问。

“极地虽然遥远,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全人类的共同课题,科学与艺术都是人类与自然对话的重要途径。”陈海波说。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表示,中国自1984年首次开展极地考察以来,极地考察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国际极地事务中的影响力显著提高。今年5月,我国正式成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中国陶瓷艺术家深入北极进行艺术交流和探索,从艺术和人文的角度回顾地球历史,体悟和表现北极的气候变化、思考和展望地球与人类的未来,有助于促进中国与北极地区的文化交流,有助于增加公众对北极的了解。

美国当代艺术家手中的东方气息艺术品


提及含有东方元素的服饰,你会想到什么呢?旗袍、汉服、唐装、乃至和服……许多丝绸和缎面质感的东西都会跃然于脑海之中。不过,我们现在要讲的这些由美国当代艺术家带来的东方服饰可并非丝绸、布料所作,而是陶瓷。

这些陶瓷和服的作者名为MarciaJestaedt。从未去过东方的她,创作这些作品,仅是凭借自己对东方艺术、民族服饰以及礼服的兴趣。Jestaedt收集了许多有关这一主题的书籍,也参观了很多博物馆。经过多年,无数的图像在她脑中积淀了下来。不过,和服艺术品却是凭借她的想像臆造而成的,它们是无数图像融汇出的结晶。

Jestaedt设计的东西都很有异国情调,也相对较为繁杂。而她创作这些的初衷,却是做一件无法看出设计来源的蟒袍。

1970年起,她就开始使用粘土进行创作;1972年,她在创作中加入了陶艺乐烧。在她的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极具光泽的釉料,有时候还可以看到23克拉的金箔装饰。这些艺术品上面的花卉和几何纹饰,多为Jestaedt亲手绘制而成,整个创作过程漫长且艰巨。

除了这些漂亮的和服陶瓷艺术品外,Jestaedt还创作了许许多多的扇面作品,同样也颇具东方艺术气息。在我们感叹这位美国艺术家对东方艺术的热爱之余,也不禁赞同,原来陶瓷也可以做出这么美丽的服饰,尽管无法穿在身上,却也是很好的视觉享受。

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家运河瓷研讨会举行


今年6月8日是世界文化遗产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为深入挖掘中国大运河和古泗州文化内涵,展示中国陶瓷艺术魅力,由国家文保基金会、安徽泗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上海儒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研古瓷·忆运河·开新篇’暨当代陶瓷艺术家运河瓷研讨会”在江西景德镇举行。

活动当天,冯林华、周国桢、彭竞强、徐庆庚、熊钢如、曾维开、涂序生、王怀俊、李菊生、吕金泉等一批中国当代著名的陶瓷艺术家,展开了大运河与运河瓷系列大讨论。与会者纷纷表示运河和陶瓷作为祖国的两大文明,后人理应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下去。

在千年瓷都举办本次研讨会可谓意义非凡,陶瓷艺术家围绕大运河文化从艺术角度出发进行研讨、创作,以精湛的陶瓷艺术语言诠释蔚为壮观的大运河文明,深入挖掘大运河和古泗州文化内涵,展示运河文化和陶瓷艺术魅力,为大运河申遗营造了浓厚的、良好的氛围。安徽泗县表现出了尊重文化的自觉性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并且,以面向全球的视野与信心发展一县之经济、文化。这与中国梦背景下的经济崛起、文化复兴相契合,实为新时期县域发展的一个新探索。让我们走近泗县,感受其深厚的运河文化及人文魅力。

安徽泗县,古称泗州。据《凤阳府志》云:“泗州南瞰淮水,北控汴流,地虽平旷,而冈垄盘结,山水朝拱,风气凝翠,形胜之区也。”这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皖北水城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节点,是大运河南北运输的衔接点,更是中国古代南北文化的交汇点。由北而南过泗州,则是吴楚之地、烟雨江南;由南而北过泗州,则是沃土中原、北国风光。作为2014年大运河申遗项目,今年8月,中国大运河将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考察考核。隋唐大运河南宋之后逐渐废弃,目前只有泗县境内28公里的运河故道还保持着隋唐大运河的原始风貌,依然是隋堤烟柳、百姓生息、河流逶迤、村庄依依。泗州运河故道因其真实性、完整性和稀缺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考察评估的重点河道之一。

相传当年隋炀帝沿运河南游下扬州时,奢华之极。据《开河记》载:“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至大梁,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于是吴越民间女十五六岁五百人谓之殿脚女。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嫩羊相间而牵之。……时舳舻相继,连接千里,连绵不绝。锦帆过处,香闻百里。”唐末五代词人韦庄在《河传·何处》中亦有词为证:“何处?烟雨,隋堤春暮,柳色葱茏。画桡金缕,翠旗高飐香风,水光融。春娥殿脚春妆媚,轻云里,绰约司花妓。江都宫阙,清淮月映迷楼,古今愁。”

如果说隋时代的运河带给历史的记忆是封建帝王的奢华,那么,唐以后的运河则是中国政治统一,民族、文化、经济融合贯通的一条主渠道,直接孕育、推动了唐宋文化、艺术的兴盛和发展。古泗州在隋唐大运河中不是一个可以一闪而过的码头,而是一个经济动脉的枢纽,更是一个唐宋文化的舞台,诗词歌赋、工艺美术、戏曲宗教都曾在这里集聚、繁衍,留下了封建鼎盛时代的诸多印记。

伴随大运河申遗工作的推进,大运河故道发掘了仕女拉纤陶瓶、汉代绳纹筒瓦、板瓦、宋代帽骨簪、绿釉褐彩执壶、三彩兔座枕等一批具有较高考古价值的珍贵文物,随着这些尘封地下的古陶瓷一一面世,沉睡了千年的运河仿佛一夜之间穿越而来,抖掉历史的尘埃,迎接新的生命。在大运河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中,人们找到了“仕女拉纤、纳黍行舟、泗滨浮磬”等许多运河民间传说及典故的历史物证。

由此,发掘运河瓷、保护运河瓷、研究运河瓷、创作发展新时代的运河瓷成了中国大运河申遗过程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正如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著名考古专家张忠培在泗县运河论坛发言时所说,保护文物的目的,不仅要传承传统文化,更要在传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通过发展创新再创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新文化,才是保护文物、继承传统的最终追求。

江南初夏,绿意盎然。一场以“研古瓷、忆运河、开新篇”为主题的当代陶瓷艺术家运河瓷研讨会正在热烈进行。

研讨伊始,主办方国家文保基金会和泗县共同指出:泗州与景德镇在唐武德年间同期建制,这两个同时诞生的城市将运河文化和陶瓷文化脉脉传承。这次研讨会是一次运河文化和陶瓷文化的交融,是一次历史与当下的对话。景德镇是制瓷圣地,而泗州大运河用繁忙的漕运见证了中国各地名窑精品瓷器流通和出海的历史。

据史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可见早在汉代就已开始生产陶瓷。宋景德元年(1004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而得名。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创造出无数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著称于世。”陶瓷把景德镇与世界紧密相连。景德镇是陶瓷艺术集大成者,正如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所说:“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景德镇也是由于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发达的水运而在众多窑口中脱颖而出。田余庆在《运河访古》中提到的“海上‘丝绸之路’”:“唐宋……时期的丝绸工艺、陶瓷制造术、建筑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以及各种文化书籍向海外传播,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安徽省文物鉴定站研究员李广宁在研讨会上首先介绍了运河与陶瓷的文化之缘:泗县出土大量丰富多彩的各地各时代的瓷器,是大运河泗县段作为古代交通命脉的见证,也反映出唐宋时期泗县经济的繁荣与辉煌。景德镇及各窑口的瓷器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联通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造就了“中国”的英文单词“China”。

中国陶艺泰斗、著名陶瓷艺术家周国桢教授指出,大运河是流动的文脉,作为古代的“高速公路”,它的生命意义就在于流动和交换,当代人应当铭记这条运河。举办这次活动说明了主办方站得高望得远,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继承、创新和发展。

学院党委书记、著名陶瓷艺术家冯林华认为:在中国梦背景下,经济崛起、文化复兴是当务之急。大运河承载着陶瓷文化,陶瓷文化体现着运河文明。尊重这段历史,挖掘这段历史,研究这段历史,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我们将弘扬历史,开创陶瓷文化的新纪元。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陶瓷艺术家熊钢如说,大运河是历史的河流,也是科学技术的河流。安徽泗县的隋唐大运河“活遗址”弥足珍贵,历史的温度让我们触手可及。泗县对于文化的尊重,给我们很大触动,我们将加强交流合作,努力促进运河文化与陶瓷文化的交融、发展。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陶瓷艺术家李菊生激动地说:“大运河见证了中国陶瓷史,陶瓷也见证了中国运河史。今天我作为陶瓷文化后继之人,与运河滋养长大的泗州儿女欢聚一堂,共同探讨陶瓷与运河文化,感慨万分。我们匆匆忙碌的人生与运河邂逅,不由得发出牵动灵魂的感叹。历史虽已远去,但遍布历史遗迹的大运河,永远不会离我们远去。”

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书记、著名陶瓷艺术家吕金泉说:“水运是瓷器南北运输的主要方式,瓷器散落在河中并保存下来,是古代南北物资交流的有力佐证,大运河为南北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也成为中国陶瓷走向世界的主要渠道。”

彭竞强、徐庆庚、曾维开、涂序生、王怀俊等著名陶瓷艺术家发表了各自的观点。纪峰、武凤金、徐文强、赵中良、吴墨、余学凡、程子风等艺术家共同参加了本次会议。

泗县县委书记王娟在答谢发言时说:研讨会站在历史的高度,从陶瓷艺术的角度探讨大运河的文化魅力,并深入挖掘大运河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的意义及其重要性。贯穿泗县全境的隋唐大运河,与散落其中的精美瓷器,共同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作为文化的薪火传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传承、创新、发扬运河文化、陶瓷文化,让它们共同开出绚烂的艺术之花。

又见炊烟升起,薄雾笼大地,一叶小舟,一张渔网,一段渔歌,描绘出运河人家傍水而居的幸福生活。自古以来,泗州百姓与古运河相依相生,对这条自隋唐以来汩汩不息的大运河充满感情。这种特有的运河文化深深植根于当地百姓中,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为激活文脉资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毛佩琦在运河论坛上谈到,保护大运河这份文化遗产,就是保护运河贴近百姓,走进生活,服务大众的一种理念和文化。文化,是依附于物质的生活,有着自身发生发展的血脉,有血脉才能生存生长,而其血脉就在于当地百姓的生活之中。保护原有的文化血脉,让文物有机生长,让文物古迹和现代生活和谐共存。

泗县人民政府县长王法立说:泗州古运河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大运河申遗项目,是隋唐大运河的活遗址,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一颗灿烂明珠。我们正努力充实运河城市文化底蕴,培育运河城市文化精神,发展运河城市文化生产力,秉承“运河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运河文化的载体”的发展理念,在传承与发展中,建设一座当代的“运河名城”。

如今,运河故道的航运功能已然衰退,河面上没有了千帆竞发的情景,但是仍然发挥着行洪、灌溉的重要作用。泗州人一直珍视呵护着这段河道,很好地保存了许多闪亮的人文景观,如邓墩、鹿鸣山、永乐桥、虹灵沟、洋城湖、义井等,当年运河漕运繁盛时期的风采都不曾真正远去,运河仿佛是一位从远古走来的老人,沿路不断串联起千百年来的文化记忆和传统精神,泗州人不会忘记这条汇聚了运河文化、陶瓷文化及泗州文化的河流,不会忘记那曲折的岸线,荡漾的碧波,欣欣向荣的城市,古朴温馨的村落,曾经的繁华和今日的梦想。

品味遗存,触摸历史,人文脉远,运河水长,一幅磅礴的历史文化画卷正在泗州人浓墨重彩地描绘下徐徐展开……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家冯都通 荣登纽约纳斯达克大屏》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家冯都通 荣登纽约纳斯达克大屏》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