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不同时期瓜棱形瓷器鉴别 > 导航 >

资深藏家的箴言——买赝品不可怕,就怕不研究

资深藏家的箴言——买赝品不可怕,就怕不研究

不同时期瓜棱形瓷器鉴别 哪里买瓷砖 瓷砖哪里买

2021-04-01

不同时期瓜棱形瓷器鉴别。

资深藏家李某从上世纪80年代起收藏瓷器已有三十多年了。由当初的一窍不通到现在的渐成行家。在他看来,收藏瓷器就是抱着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收藏一种文化。

收藏界有句俗语,不怕买贵,就怕买的东西不对。刚开始收藏瓷器时,李某因缺少经验买了不少赝品。李某说:“收藏瓷器不可能没买过赝品。买到赝品后,一时生气砸了或者想办法再卖出去,这都不是一种良好的收藏心态。这个时候就要去研究这件东西为什么是假的,真的应该是什么样的。为了弄清这些问题,就必须去翻阅文献,了解这个物品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等,那么这件赝品就是一位很好的老师。所以,买到赝品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研究它。”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藏友买到赝品后,嫌丢脸,就将赝品藏起来。从收藏的角度出发,如果买了赝品,藏友们在一起交流、论证为什么是赝品,思想碰撞后,一定能掌握更多的收藏心得,这就是所谓的“阳光收藏”。

其实,要说起收藏的研究,仿制品也是一个很好的教材,因为它可以将一个时代的历史文化还原于世人面前。后人借鉴前人的生产工艺,造出来的物品并不一定是赝品。艺术也是一种模仿,仿制品同样具有收藏价值,因为它可以让收藏者认识、学习那个时代的文化。仿制品和赝品最大的区别便在于它们一个是学习借鉴前人的艺术,一个是去骗钱。

所以,经过上述阐释,中国名瓷网在此提醒诸位藏友,收藏必备三颗心:首先,要有一颗平常心,才能体会到收藏之中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其次,要有一颗学习心,才能增加收藏经验,够得精品;最后,要有一颗博爱心,才能尽享收藏之乐,达到收藏之至高境界。WwW.taoCi52.coM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钧瓷鉴赏九字箴言


鉴赏钧瓷,一看釉色,二看造型,三看工艺。造型如何,看后便知;工艺粗细,也不难察验;惟有釉色,要下一定的工夫。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釉色才算是上乘的,又该如何去鉴赏呢?笔者以为一般用以下9个字就可以概括:境、变、纹、活、厚、润、纯、正、浑。

钧瓷鉴赏

境:釉面上形成的意境图画。其前提必须是通过窑变自然形成,不是人为所致,这些意境图画有人物、动物、山水、风景、传说故事等等。这种变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欣赏时能引起欣赏者的联想,情景交融,从而使人心情愉悦,获得美的享受.。

变:釉面色彩变化丰富,五彩渗透。一件瓷器釉面上同时出现多种复杂的色彩,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可谓紫中藏青、青中透红、红中寓白、白里泛蓝、蓝中有绿,各种色彩交织在一起,变化万千。富于变化是艺术审美的基本要素之一,钧瓷也不例外。

纹:釉面上出现的各种纹路或斑点。有蚯蚓走泥纹、冰裂纹、鱼子纹、龟背纹、蟹爪纹、飞瀑纹、兔豪纹、蛛网纹、流星斑、虎皮斑、雨点斑、雪花点、油滴斑、珍珠点等。这些纹路和斑点给钧瓷增添了一种肌理美。

活:釉面有动感,不死板。常见到流过足的钧瓷釉面特别漂亮,就是釉面比较活的原因。钧瓷只有釉面活才能表现出比较好的艺术效果。其口沿、凸棱、弦纹、乳钉之处釉面脱口、出筋,产生虚与实的对比和富于变化的美感,都与釉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厚:厚有两种含义:一种是釉质厚实,乳浊度高,不露底;二是指釉层较厚,不浅薄。厚是钧釉的基本特征,釉厚更利于钧瓷窑变。钧瓷之所以大气、凝重、耐看,釉厚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

润:釉质有玉的温润感,光泽柔和,不同于一般瓷釉贼亮的浮光,而是一种乳光。这种乳光使钧釉的光泽如玛瑙一般,似玉非玉胜似玉,有一种温润优雅的质地美感。

纯:指釉质纯净的窑变单色釉。如天蓝、天青、月白、豆绿等,色纯而不杂。釉具有前述厚、润、活的特点。釉面往往有开片纹路,欣赏起来有纯净的美感。

正:釉面颜色纯正。例如红色就要鲜艳好看,或如鸡血或如玫瑰,不能发乌。釉面缺少变化色又不正的钧瓷就太一般。娇艳的釉色明快点,老辣的釉色深沉点,都是钧瓷纯正到位的颜色。

浑:釉面窑变色彩、纹路、斑点、意境浑然一体,自然天成,给人以整体的美感。釉层浑匀一致,无局部过厚堆积或露底的现象。浑是钧釉窑变的主要特征之一。

鉴赏一件钧瓷的釉色,只要按照上述9个字去分析,基本就能分出优劣来。但应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件钧瓷都同时具备上述9个特点,如窑变单色釉就没有“境”和“变”二字,所以也不能过分强调一件好的钧瓷非要这9个字都同时具备不可。

石家庄藏品渐热 藏家需小心赝品


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火爆,不少藏家惊呼,国内藏品进入“亿元时代”。与此同时,省会收藏品市场投资也日渐火爆,6月5日,“春季艺术品拍卖会石家庄专场”在石家庄市博物馆盛装开拍,其中一件清初期的瓷器以超出底价30多倍的价格成交。

业内人士提醒,这一波收藏品的行情背后有游资的推动,投资者介入需十分小心。今年房地产新政的出台、股市的低迷都对收藏品市场产生了影响,原来从事股市、楼市投资的一些投资商都转移阵地,纷纷取向艺术品投资,这样在艺术品收藏市场就新进了许多游资。

投资藏品比投资股市更专业,中国名瓷网提醒广大市民不要盲目介入。这个圈子里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赝品是藏市最大的风险。河北省收藏协会相关人士提醒说,收藏与任何投资一样存在风险,需谨慎。切忌贪婪,贪图价格便宜,存有捡漏心理,投资或收藏必须具备一些专业知识,可多参观博物馆和古玩市场,多看些正规收藏资料书,多看多学,少问少买,如果要介入的话,最好从小件的低价藏品入手。

文物造假 专家看不懂藏家不敢买


仿制的瓷瓶也能进画册,上拍卖目录。

市场假货多是瓷器、玉器 市场假货多是瓷器、玉器,拍场假货多是书画 条 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洛阳、杭州、南京、蚌埠、景德镇……吴树的文物市场暗访之旅,历时一年,行经多省。零距离看过了文物交易市场中诸多行当的“内幕”之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文物市场总体违法!

瓷器造假之“接底”

景德镇御窑厂周围店铺林立,常有人租铺但不开张,闭门在内掘地三尺,找寻埋在地下的清代瓷片。由于瓷器底部是鉴定的重要部位,因此仿制高手们便用将旧底和新器身拼合的手法,做出从外表上看不出丝毫痕迹的仿制品。古瓷底的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如今光绪年间的底一个要2000元左右,道光的要5000元,乾隆的要6000~7000元,康熙的约8000元,雍正的最贵,约10000元。

“文物交易市场” 真品不过5%?

吴树称,国内“文物交易市场”上主要的流通商品有两类,一是真东西,主要是出土文物、传世品,二是假货。从比例来看,前者不过占去5%,而充斥市场95%以上的则是后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指定保护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石刻、壁画、近代现代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除国家另有规定的以外,属于国家所有。”并且“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改变而改变”。

而在所谓“传世品”部分,文物法规定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收藏通过下列方式取得的文物:(一)依法继承或者接受赠与;(二)从文物商店购买;(三)从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购买;(四)公民个人合法所有的文物相互交换或者依法转让;(五)国家规定的其他合法方式。这些文物可以依法流通。

一般认为,文物法确立了公民个人拥有和流通文物的合法性。但珍贵文物、国有文物等仍属于不能交易的范畴。所谓珍贵文物,是指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主要包括国家规定的一、二、三级文物。目前各地大量出现的各种私人博物馆、艺术馆、文物或艺术品主题会所等,建立的依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但对于法律的不同理解仍然存在,有专家就认为,对于文物保护法所言的“依法转让”问题,并非通常意义上的“买卖”,私人可以无偿转让或者互相交换,如果涉及“有偿”,仍需通过文物商店或有合法资质的拍卖机构的途径。

中华工商业联合会古玩业商会常务理事李广琪认为,现在人们往往把“旧货”跟“文物”混为一谈,其实旧货并不一定有实际的文化价值。对两者进行明确的区分很有必要。

艺术品制假已形成专业“地下市场”

与“真”文物面临的纠结局面相比,“假”文物、艺术品的泛滥影响则更大。在收藏圈子中,不时可以听到某某藏家花了上亿巨款,收购了满室“国宝”,经专家鉴定却无一真品,欲哭无泪。也常有鉴赏家抱怨:屡屡被人邀请“掌眼”,但乘兴而来,却几乎次次要败兴而归!吴树称,近两年市场上假货最多的是瓷器、玉器,在拍卖市场中最猖獗的,则是书画。

经过数十年的江湖历练和经济洗礼,国内的文物和艺术品制假已经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网络严密、技术高超、渠道通畅的专业“地下市场”。如以书画而言,上海仿陆俨少、程十发,广东仿高剑父、高奇峰,西安仿石鲁,香港仿林风眠、陈之佛,台湾仿张大千、黄君璧。生产者、中介者、售卖者各司其职,产品档次也划分明确,顶尖的仿品进大拍场,甚至进入博物馆收藏。

日前,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一件被称为“壶王”的“镇馆之宝” ——长沙窑大壶被媒体质疑是赝品。其捐赠者安徽淮北的民间收藏家丁仰振也被卷入其中。根据中央电视台的报道,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约600件藏品是从丁仰振手中征集而来。虽然对此事的调查尚无最终结论,但不难看出,仿品至少已经发展到可以令专家、藏家们“集体困惑”的程度了。

根据吴树的说法,目前最受市场追捧的陶瓷赝品主要有“官、哥、汝、钧、定”宋代五大名窑生产的器物和景德镇生产的元明清官窑瓷器,其中造假时间最长、造假水平最高、对文物市场杀伤力最大的是后者。

链接:古玉制假手法种种

火烧法

将玉件直接放在火上烧或涂上火碱后用石灰包好,放到锯末里埋起来,这样在玉石上烧出的白色叫“鸡骨石”,如果将其立即冷却就会产生牛毛纹;若在水中加入不同颜色的化学物质,便会制出各色牛毛纹玉石。之后用砂纸沾猪油,对其表面打磨直至出现光泽。

酸咬法

将玉器在需要加颜色的地方用化学方法加热,放入硝酸、硫酸的水中,接着把需要保留色彩的地方用混合物封好隔离,再放入特制液体中浸泡,使颜色浸入到玉石缝隙中。最后对其进行全身封闭打磨。

加压法

将器物打磨、着色、上油后,用按一定比例的混合碱包裹好,放入高压釜内,几天后取出,再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处理完成。这种手法一般用来仿制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时期的玉器。

记者直击 “研究所”里造出 高科技“杀猪”仿品

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景德镇一处偏僻的民房中,记者见到了在行内以仿制清代某种瓷器著称的A先生。他告诉记者,自从数年前经他手制作的一件东西在香港苏富比的拍卖中拍出千万元以上的高价以来,进入各大拍行的他的仿制之作,至少过百件,“翻开那些图录,(某种瓷器)很多都是我的”。

A先生的这所民房中,从拉坯到烧成的设备一应俱全,大袋大袋的陶土堆放在地上,分门别类,等待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调配。书柜中大陆、台湾等各种版本的陶瓷类书籍、杂志堆满。工人正在制作的器皿有六七种,每种数量都不大。他自言这里就是一个“研究所”,而自己从事的则是高科技的研究工作。他告诉记者,要做出一件够等级的仿品,需要从选料、制胎、颜料配置、器型设计、绘制、装饰风格等所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丝毫不能马虎。一种颜色的调配,要不停地做出样品来比照、实验,直到与想要仿制的器物完全一致为止。他拿起一个花瓶,几个面的装饰纹样、颜色各不相同。这就是一个“实验色卡”。根据层层历练烧成的仿品,与真品的相似程度往往高达八九成以上,不要说外行,就是“老鸟”也很难不走眼。据说A先生所制作的某类清代瓷器,因为真品与仿品实在难以甄别,目前在市场上已经没有人敢下手买了。

根据行内人的说法,类似A先生这种水平的仿制高手,在景德镇约有十来位。他们各是一种瓷器的专家,各有秘不示人的绝活、配方,多“大隐隐于市”,低调烧瓷,少与他人往来,仅通过固定、长期合作的渠道进行交易。近期有一位香港的资深藏家专程到景德镇考察瓷器仿制,看了一些高手的十几件作品之后,连称:“看不懂!看不懂!”

除了这类手法,瓷器仿制中的“杀猪”(指用假货骗人)手段还有不少。

有图有真相

近日,在某知名论坛网友“愤青的小鸟”发帖曝光了不良商贩把石头“变”成翡翠的全过程,令人惊悚。

交易市场“乱象”并非生产乱而是操作乱?

文物仿制品一般来说有三种:一种是收藏、学术机构为了研究、教学、陈列等之用制作;第二种是为了满足一部分人的收藏和观赏需要,或作为工艺礼品、纪念品仿制;第三种则是纯粹为了以假乱真而仿制。前面两类仿制品,往往有仿制的标识,或者在尺寸等方面有所区别,第三种则没有。

而在前两类仿制品中,也有高下之分。在景德镇作仿古瓷规模最大的黄云鹏的主题公园般的工作坊中,成百上千的泥坯整齐堆放,展厅中有从宋到清各个朝代的仿品,价格从数百元到数万元不等。然而在行内人看来,这些仿品的水平并不高,只能作为礼品和纪念品之用。但国内某著名博物院曾经仿制作为纪念品出售的一批高仿瓷器,却曾经被人磨去仿制标识后当做真品高价交易。

李广琪在景德镇也有自己的品牌和瓷窑,他的主营业务,是高仿瓷器的生产。在北京古玩城中他的店铺里,四壁摆满了各种高仿瓷器。他说自己从来都明确说明,自己卖的就是高仿器。但这并不能避免他的产品进入拍卖行,并被当做真品拍卖出去。他坚持认为,所谓文物、艺术品交易市场的“乱象”,并非生产乱,而是操作乱。换言之,“乱”的原因在交易环节。

A先生也称,自己从来没有跟人说过自己的东西是真东西,所有的买家也都知道买去的是仿品。但“至于他们买去之后干什么,我不问,也不关心”。有时自己的作品通过拍卖公司或者其他途径卖出了高价,但那个钱也不是进了自己口袋。

李广琪说,文物、艺术品收藏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因此规范市场首要的就是素质教育:一方面,是玩家的素质教育,学会自己给自己掌眼;另一方面,是对鉴定机构、交易机构的人员进行职业水平和道德、操守的教育;还有一方面,是政府的监管不能缺位,现在监管太不力。

为何能以假乱真? 造假者: 专家水平不行 高科技鉴定无效

那么“假”为何能“乱真”?这些在景德镇生,景德镇长,在瓷器行业中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人,对每一位仿制高手的手法都了然于胸。“我们不可能看不出来”,一位常常在国内各大城市间奔波,为拍卖行和仿制高手们“牵线搭桥”的人士称。而对于那些频频在大众媒体上露面的专家,他们却大都持轻视的态度。“专家只有理论,不懂制作,谈不上懂瓷器。他们说什么什么标志是某个时期的典型标志,是鉴定标准,却不知道那个就是某种生产手法造成的,我们复原那种手法就是了。”A先生说。

而对于各种物理、化学等高科技鉴定手法,很多人也并不太在乎。一方面,鉴定机构手头现有的数据库数据远远不足,“即使真的是老东西,他数据库里没有的,都说是新的,你说它怎么管用?”另一方面,各种测试方法都有年代的误差范围,高古的文物误差五十年不太能造成大影响,但清代或者民国的东西,到现在也就一百来年,这种程度的误差,就令测试结果不能起到任何参考作用。

还有一点,很多高仿的东西,买家买去不过是为了洗钱或者送礼之用,价格越高反而越好,遑论其艺术和工艺水准,的确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而高度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话语权垄断,也为“假作真时真亦假”提供了完美的土壤。从今天的江西、河南、河北的瓷窑中烧出的“宋瓷”、“元瓷”、“清瓷”,在某位藏家的密室中放置若干年,在拍卖市场上周转了几个来回之后,谁还会在乎它们的真假?

资深玩家:收藏要有规划有目标


在古玩行当摸爬滚打了30多年的宋润之认为,艺术品投资与收藏是潜力股,与股票、房产相比,古玩的抗通胀能力很强。如果看准的话,最普通的艺术品年增值50%—100%,顶级的艺术品要增值3—5倍,甚至10倍。他自己身边的一个例子就是,他自己曾在1978年用人民币1.8元买到了一件明代瓷器,后来去年转手给一个朋友,价格是180万,再两三个月过后,他又听说,这个朋友将这个瓷器出手,价格是485万。

这其中的数字膨胀,令不少古玩收藏者目瞪口呆。当然有一点不能忽视,彼时的人民币购买力和如今的人民币购买力相比,不可同日而语。1978年,每斤白面0.18元,而如今一斤白面的价格1.8元。即便如此,当时十斤白面的价钱,如今换来了百万倍的回报,这就是古玩收藏的魅力。

很多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古玩是否真的只是达官贵人所能把玩的?像拍卖行里的藏品一样,都是动辄几百万起拍,普通百姓因为资金基础不够而没办法入市。古有7座城池换不来的和氏璧,今有收藏家动辄4、5亿购置一幅名画,动辄上亿的字画、瓷器吓退了不少平民投资者。

但宋润之说,其实几千块、几万块也可以买到具备收藏价值的瓷器、字画。比如,如今大热的明清瓷器可能会几百万一件,但如果是宋代的高古瓷可能几千块或者几万块就能收到一件不错的藏品,这就属于“空白地带”。

“对于入门级古玩收藏者来说,秉持‘真’、‘稀’、‘精’原则,没有任何一个收藏会是失败的”,宋润之说,“要做到这些就首先要巩固自己收藏项目的知识,与行内名师、收藏家多交流,多掌握自己收藏项目的鉴赏常识,要理性看待这个行业,不熟不做,不要见一个收一个,要有规划,有目标。”

提到“有计划的收古玩”,宋润之讲到了自己朋友的一个例子,这位朋友自从搞收藏开始,就只收“高古壶”,为收集这些壶,他大概花费了300多万。去年,有人为购买这些壶出价2.1亿。

除了古玩,宋润之还曾从钱币收藏中小有成果,他曾囤了3000张1980年出版的50元人民币,币值15000元。前几年出手,价格是90万,价值翻了60倍。

赝品如何防


现在市场上仿制品的青花瓷器可谓铺天盖地,而真正的古瓷器已经几乎没有了。而那些只存于博物馆中的传世佳品,也被仿造得满市场都是。许多人喜欢到古玩市场上去碰运气捡漏,可99.99%捡到的都是“地雷”。

专家们说在收藏的时候要多看实物,因为理论的描述毕竟抽象,对同一个鉴定方法的描述,不同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书上都可能用不同的观点去解释同一种现象。故此,笔者认为,收藏必须要多看博物馆的实物,能有机会看到馆藏精品的细节最好。因为在鉴赏瓷器的过程中,往往是细节决定结果的。收藏是需要有极大的热情才能做到持之以恒的坚持。也只有这样,青花瓷的历史才不会间断,也正是有着那些收藏家,青花瓷才会继续抒写那绚烂而崭新的明天。

Tips:青花瓷"的真伪辨识法

近年古代青花瓷的市场价一路攀升,所示两器物其价格分别达到60万至80万;380万至460万,但目前市场上的赝品不少,藏家应从以下几方面辨伪存真:

1、青花器的特点是纹饰层次多,画面满,清晰和严谨,繁而不乱。

2、在器物图案体裁上常以花草山水、人物等做纹饰,花草、山水、人物的绘画手法生动活泼,笔法挥洒自如,不但流畅而且多样化。

3、“青花瓷”在图案绘画填色手法上所呈现出的留白空间特点成为元代“青花瓷”最显著的特色。

4、辨别“青花瓷”的真伪要从瓷器胎质及声音加以考证。一般元代“青花瓷”真品在敲打器物声音上前者清脆、有震手之感,而后者则声音坚硬,钢化成度高。

5、在绘画手法上,真品笔法流畅、洒脱形象、生动活泼。而仿品追求形似及纹饰,故呈现出笔法生硬滞涩,毫不流畅洒脱。

陶瓷鉴定专家:九成藏家在赝品堆里转


“90%的藏家还在赝品堆里转、迷信所谓的专家最容易上当受骗……”今天将在裕鑫古玩城为市民鉴宝的陶瓷鉴定专家毛晓沪,昨天下午被一收藏爱好者约请到家中“鉴宝”时,告诫厦门收藏者。

百件陶瓷鲜有真品

邀请毛晓沪的收藏者是个60来岁的台商,玩收藏七八年了,也算是个陶瓷迷。见来了识宝的人,老人家一趟趟地从屋里搬出他心目中的宝贝:元青花、宣德碗、清陶瓷……数目接近百来件。毛晓沪拿起这些玩意,不用怎么细看,就大都判了“死刑”:几乎都是现代的低档仿品,唯一幸存的是一个宋代小碗,市场估值也就在1000元左右。

看着这些从台湾、菲律宾等处辛苦搜集来的宝贝差不多全军覆没,老人家头上直冒汗。在真假面前,毛晓沪也不留情面,只好告诫他:“以后干脆别买了。”

迷信专家易摔跟头

“现在收藏已经是大众化了,但真正达到一定水平的不会超过10%。”毛晓沪坦言,现在大多数收藏爱好者还是在赝品堆里转悠。对于一些不计代价往假古董身上砸钱的老板、有钱人,毛晓沪更是笑称他们为“扶贫办主任”,而且还真不少。

大部分收藏爱好者都把阅读相关书籍当做补充知识的好途径,但毛晓沪直言,现在市面上古玩鉴定类的图书只能算是中小学水平的普及读物。“造假的人都大学本科、研究生毕业了,你看那些书当然会被蒙得晕头转向。”

毛晓沪认为,普通收藏者容易上当的原因除了“摔一跟头就想抱得金娃娃”的贪念和盲目自信外,更重要的是迷信所谓的专家。

要提防瓷器赝品


本期鉴赏,胡女士带来的宋代名窑———哥窑瓷器立刻被断定为赝品,张先生带来的元代青花瓷瓶也由于与真“青花”的诸多特征不符被判定为赝品。

哥窑沉厚细腻,瓷器传世不足300件,连碎片也是藏家珍品,而胡女士10多年前在人民公园买的哥窑,颜色呆滞,一看就是假的。

吴教授告诉记者,目前瓷器做假的方式简直是铺天盖地:新烧出来的瓷器往稀硫酸里一泡,新瓷光泽感被腐蚀掉后,这件瓷器仿佛在几分钟内立刻老了几百岁;有些造假者将瓷器埋在土里两三年,欺骗买家说发现了古墓,到时候还故意邀请购买者一同去挖;玩家一直相信的“包浆”(古玩呈现出的古旧光泽感),造假者往往用机油等制造出;一些造假者为了达到所谓的“血浸”、“土浸”效果,把古玩埋在死狗肚子里,再在路边挖个洞,埋上几年后,效果逼真;现在甚至有“专业人士”用大量时间专门模仿官窑“款”的写法。

吴教授说,现在一些瓷器鉴定引入高科技手段,通过测定化学成分的办法鉴别。但造假者立刻想出对策:买个便宜的元代瓷器,然后在瓷器外穿上一件华丽的“衣服”,摇身一变成为一件高价位瓷器,买家即使拿去做化学分析,其结果也同样是元代器物。

瓷器做假手段千变万化,鉴定手段极其复杂,吴教授提醒收藏投资的读者朋友,平时要多学习积累,购买前千万小心识别。

上图为赵先生收藏的瓷器,他自认为是宋代哥窑瓷器的真品,但吴教授认为是清代仿造的。

赝品无处不在


凡是涉猎过艺术品收藏的人们都知道,艺术赝品的交易,利润之高与毒品有得一拼。国家文物局专家库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周晓陆指出:元青花之争与近几十年来文物作伪及相关市场发育不正常有密切的关系。仿制前代、前人的艺术作品,在中国似乎有着某种“传统”。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马文宽谈到:“明朝成化就仿宣德,嘉靖、万历此风尤盛。”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但古时仿造,多出于对前朝器物的崇敬,满足皇家的个人欣赏爱好。乾隆年间仿制前朝瓷器,往往在底足注有本朝代的年号。这样的“仿”,不失光明磊落。解放以后,仿古瓷生产仍然是瓷业生产中的一部分,元青花之仿则始于1979年。“70年代以前我们对元青花的认识还很模糊。1974年以后,一些日本出版的元青花图录进入中国。那些图录色彩、纹饰非常逼真,局部都拍得很细,这给我们仿制创造了条件。”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学院教授欧阳世彬曾经主持了1979年我国首次元青花仿制。“凤城一个老太太翻地时从地下挖出来一件元代青花梅瓶,600元卖给了当地博物馆。我当时在馆工作,看了日本的图录,认得这是元青花,花了1000元买过来。“文化大革命”以后,景德镇经济相当困难,我们连工资都发不上。梅瓶拿到后,我们开始做仿古瓷器赚点钱。那次仿制非常到位,刚展出就被一个日本人花了630块钱‘掠走’。这在当时可是个大收入,我们仿制的成本只有几十块钱,大家的积极性立刻就来了。那些现在还在做的朋友都发大财了,几千万的身家。”艺术品的“仿古”并不能一概否定,其本身也有很大价值和存在的合理性。但由于受不正当利益驱动,许多原景德镇国有瓷厂的技术骨干纷纷自立门户,把正当的“仿制”生意变成了以攫取暴利为目的的“造假”买卖。如今景德镇国营企业普遍不景气,个体仿古瓷厂却鳞次栉比。据欧阳世彬教授介绍,专门仿元青花的就有几十家之多。中国陶瓷学会副会长、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知宴老人谈到元青花鉴定时说:“元青花一般手感沉甸甸的。假古董原料加工没那么细腻,胎体比较疏松,手感轻飘飘的。造假的知道了这点,开始从口沿以下慢慢加重加厚胎体,这样一来,体内外长度差距比较大,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此外,元青花胎泥淘洗得不够纯净,露胎部分往往有黑色的小点。90年代后,造假者看了我们的报告,开始在胎里撒铁砂,但烧出来能看出光泽。”然而据知情人士介绍,“古玩黑客”们舍得花功夫、花大价钱用“古法”来造假。从泥料抓起的,买来矿土不用机器加工,自己脚踩淘泥,这样淘出来的瓷土就留有气泡和细小的颗粒,跟老器无异。在已经普遍使用煤气窑的景德镇,有人为捕捉官窑的神韵而使用柴窑,烧一窑要消耗松柴4卡车,时间是22个小时。他们做出来的仿古瓷“从器型到分量都不差分毫”,可以做得比官窑还官窑。欧阳世彬教授告诉记者:“有的私窑都被港台老板包了,投入大量资金秘密仿制,规定一年做几件,只能给他发货。”他说:凡研制高仿作品的窑厂,多数戒备森严。我有一个朋友,从和泥到烧成都是他一个人,连我去都绝对不让我看。只要外形跟真品有一点差别,都会打掉重做,“宁缺勿滥”。我问他哪里仿得还不到位,他很心有不甘地表示只剩下釉面色泽还差那么一点点。古瓷釉面温润如玉。他虽然花了大功夫给仿瓷去除浮光,毕竟比不上古器自然。我对他说,你家再过200年,人家会以为发现了元青花窑址。”瓷器贩子每天背着行李袋从全国各地过来收货。号称值几百万元的青花大器,在这里两三百元就可以到手。高仿品瞄准了博物馆。某古董商曾经放出豪言“拿下县市一级是‘如入无人之境’,让省博吃药‘三两下板斧搞掂’。故宫难度大一点,但故宫名声大,故宫最有钱。”作为中介机构,拍卖公司对拍品真实性的承诺程度直接影响着文物市场的发展。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中涉及拍品质量及真伪鉴定的,主要是建立在拍卖机构自律基础之上的,并没有法律约束,因而元青花赝品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国际性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上。元青花造假不独景德镇“特有”。国家鉴定委员会委员孙学海90年代到马来西亚,发现有人的别墅里满是元青花,达2000件之多。“他很有心机,拿了一件献给故宫,故宫给他发了奖状,他后来拿着奖状到处吹嘘,很多人上他的当。我后来找到当地古董商打听,原来都是在印尼仿制的。”欧阳世彬教授表示:“中国的古董造假特别多、特别乱。”

我国的仿古行业长期以来处于真空地带,尚无专法可依。管文物的不管仿古,管商品市场的不管商品制作,相关行业组织什么都管什么都不能管。民间元青花为何被心有余悸的专家们视为“怪物”?国外一些著名拍卖行为何拒拍中国艺术收藏品?原因正是假货太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