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 导航 >

元青花解秘:民窑性质官窑品质

元青花解秘:民窑性质官窑品质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元青花瓷器高仿鉴别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2020-04-21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三彩与元青花都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专有名词、专有品牌,但百年来元青花在学术界争议最大。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以2.3亿元人民币创下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又被人置疑年份鉴定有问题。元青花非官窑器,如今却又价值连城,当年受到中亚及欧洲宫廷贵族的青睐,被竞相收藏,文化经济价值远远超过通常的明清官窑器。

所以,今天我们应该给予出口元青花大件精品一个身份:即专供外国宫廷贵族赏玩、珍藏的出口官窑器,性质属于民窑烧造的出口“官窑瓷”。

青花,即元代的青花瓷器的简称,早已被中国陶瓷界认定为与唐三彩一样的专有名词、专有品牌。元青花的釉料,主要为进口的“苏麻离青”料,且大件精品主要供出口,供中亚、欧洲宫廷贵族赏玩、珍藏,故元青花留给后人的谜语最多。

中国元明清彩瓷大家族里,青花及青花釉里红瓷所包容的中国文化内涵最深、最广,且对世界的影响最大,而这其中又数元代青花瓷最令世人叹为观止。2005年7月12日,一件中国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2.3亿元人民币成交,创下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但国内却有业余专家质疑此罐年份鉴定有问题,纹饰风格类似明朝青花绘画特征。其实,传统陶瓷界元末明初(洪武)青花一直不分,因虽年号有变,但制瓷材料、工艺、人员、作品风格等均少有变化。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成化民窑青花


成化民窑青花瓷,青花颜色同样浅淡发灰,纹饰常见狮子、麒麟、海兽、荷塘鸳鸯、秋葵山茶、山石花草、折枝牡丹、婴戏、高土、接带宝杵等,纹饰有的画得柔和,有的画得潦草,无论哪种都潇洒活泼,随意之中见其清丽。成化民窑虽比不上同时期的官窑瓷精细规划,但其器型规整、胎体洁白细密、釉面光润肥厚的程度,在明代各朝中都是最突出的。民窑青花瓷多数无款,少数有款的既有写“大明成化年制”的,也有写“大明成化年造”的。

明成化 青花狮子绣球纹碗

此收藏品为深腹,口微撇,腹部弧线饱满,浅圈足,底满釉,碗外壁绘两组狮子戏绣球,狮子分居绣球两侧,呈上下俯仰相迎之态。即先以细笔勾勒狮子毛发外形,再以分水填色,渲染以细笔勾勒狮子毛发外形,再以分水填色,渲染出筋骨肌肉,简练而生动,为典型成化技法。狮子双目为圆形,中心处点睛留白较多,与成化器龙纹点睛发一致。碗沿绘双边线,足缘绘双边先,且靠近足根的下线颜色较重,上边的一条则显清淡。此亦为成化青花瓷器的一个重要特点。碗底心双圈内绘一立狮,后足踏一小绣球,憨态可掬。釉面平滑莹润,整体釉色为牙白,莹光透视呈肉色,观之似美玉,扶之如凝脂,而底釉泛出的自然闪黄也是成化器独有的特征。青花呈色淡雅,原料为典型的成化年间国产青料“平等青”。线条清晰,格调清雅。

哪些窑称为“官窑”?哪些窑称为“民窑”?


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自唐代至元代,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那时,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绥为新平(景德镇)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宋代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983年),泒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赿州窑务。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

明代采取“官办民窑”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如在景德镇设御器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清代与明代不同,采取的是“官搭民烧”的折中形式。其产品分“钦限”和“部限”两类,前者是专给皇帝用的,后者是给朝廷和外交礼宾用的。

民窑是对官窑而言。广义地讲,凡属非官府经营的,进行商品性生产的瓷器及其产品,都是民窑。

民窑的历史远比官窑早得多,陶瓷器均产生于民间中,到了唐代,瓷器成了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远销印度、埃及、和波斯等地。据考证,在这些地区都发掘有唐三彩,赿窑青瓷和邢窑白瓷等。民窑于此已有较大的发展,并带有商品生产的性质。

唐代以后,各地民窑辈出,竞相媲美,往往有供不应求之势。其中著名的,宋代有钧窑、汝窑、定窑。章一生的哥窑“纹片瓷”以及章生二的弟窑(龙泉青瓷)等。

宋元时,民窑发展较快,仅景德镇的民窑就增加到三百座之多。此时的民窑完全属于商品生产的性质,民窑在产量上所占的比重比官窑大得多,在质量上也有一定的发展。到了清代,民窑占了三压倒优势,官窑瓷器也为民窑所出。

定窑瓷器是民窑还是官窑


收藏陶瓷的朋友特别爱问,这个东西是民窑还是官窑。民窑和官窑的概念出现得比较早,中国从隋唐以来就有窑器呈贡的概念,像是邢窑瓷器和巩义窑白瓷在唐代都会作为贡品进献给皇室,实际上这些都属于官窑的概念。并且追溯到北朝也有一些给贵族定制的器物,同样也具备这个概念。而元明以后的官窑概念和元代以前的官窑概念是截然不同的,而我们今天收藏界所了解到的官窑瓷器,就是所谓是不是给皇帝生产的瓷器。

定窑有相当一部分器物的确是呈贡的,因为定窑的生产数量非常大,有着比较大的商业商业规模,就很有可能把中间的精细品种作为呈贡器物献给内廷和官府,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定窑呈贡概念。并且在宋人所著书籍中也提到过定窑瓷器是呈贡御用的,所以说官窑的呈贡属性并不是定窑瓷器的唯一属性,它更多的层面是在当时使用的原则。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珍贵的定窑瓷器,下面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吧!

p1定窑白瓷

这件定窑瓷器就非常有意思,它里面是完全摹印的花卉图案,中间有回纹将花卉图案断开,进行两种装饰图案的分割,大家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上面有细小的裂纹。这件器物最特别的地方是在它的背后,可以看到零星的锔钉锔痕。大家都听过一个词语,叫作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这种工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部分带有琢款的瓷器,主要是当年从南宋皇城片区出土的。从它的刻款状态,基本可以确认当年的这批器物是呈献给南宋内廷使用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瓷器是在金国生产完以后,经过江淮地区的榷场贸易,进入了南宋的管辖地区,最后再被呈贡给南宋的宫廷,进而由南宋宫廷要求它下面的作坊机构进行琢玉加工。把底部的款识磨刻了,再像雕玉一样雕琢的。

同类型的白瓷大盘,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有一件,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并且属于清宫旧藏,在乾隆的时候,它就已经在内廷里面了,至于是早期流传下来的,还是后期被乾隆皇帝收藏到的,我们不可得知,但是可以确定这种瓷器在金宋之交的时候,就已经很珍贵了。

品赏民窑青花炉


在陶瓷装饰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青花瓷有着巨大的流传。用含有钴的蓝釉彩来装饰陶器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唐朝才发展起来的。青花瓷器在中国的明代进入全盛时期,它的制造技术外传到近东及日本、朝鲜等其他东方国家,最后传到欧洲。

青花属高温釉经过1200℃的窑烧之后形成;官窑青花瓷一般都精美细润,但不免有些呆板;民窑青花瓷大多都较粗糙,却蕴含着民窑自由奔放的创造性。我以前在小拍捡漏收藏了一只清早期民窑青花香炉,这只青花香炉显示出民窑毫无拘泥的创造与发展风格。

青花香炉口径25.2厘米,器身绘有古香古色的缠枝莲纹,香炉器型大方稳重,绘画技法十分娴熟。中国盛行佛教,宋元香炉各具特色,明清香炉各有传承与发展。

我收藏的这只青花香炉具有清早期民窑香炉的7个特色:一是民窑香炉创造与发展的特色。明代官窑与民窑多见青花三足筒炉,三足双耳炉;崇祯时期有钵式炉。清顺治、康熙、雍正均有青花钵式炉,但少见这种带有大翻口沿的民窑青花香炉,这种青花香炉的造型具有清早期民窑香炉创造与发展的特色。二是清早期民窑香炉的肥质特色。青花香炉胎质坚致,器物手感重。这只香炉具有清早期民窑器物胎质坚致的特色。三是清早期民窑釉色的特色。香炉釉色白中闪青,这种釉色既区别于明代的亮青釉,又不同于康熙后期有光亮的白釉与浆白釉。这种民窑白中闪青的釉色实际形成了清早期的过渡釉色,这种过渡釉色正是清早期民窑釉色的特色。四是清早期香炉釉面民窑器物的特色。香炉釉面有多处棕眼,釉面呈现乔麦地。五是清早期香炉缠枝莲绘画用料特色。清早期民窑青花采用浙料和珠明料,因此香炉所绘缠枝莲发色较灰暗。六是清早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的绘画特色。清早期纹饰画法采用单线平涂,青花有溢出勾描线的现象。七是清早期平削底与底足窑黄的民窑特色。平削底足与底足窑黄是清早期民窑沿袭明末民窑的遗风。

纵观这只清早期民窑缠枝莲青花香炉,既有继承明末民窑传统的工艺,又有清初民窑的发展创新。

陶瓷知识:官窑和民窑的区别


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自唐代至元代,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那时,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如唐景隆初褚绥为景德镇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宋代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明代采取“官办民烧”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如在景德镇设御器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50多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清代与明代不同,采取的是“官搭民烧”的形式,其产品分“钦限”和“部限”两类,前者是专给皇帝用的,后者是给朝廷和外交礼宾用的。民窑是对官窑而言。广义的讲,凡属非官府经营的,进行商品性生产的瓷窑及其产品,都是民窑。民窑的历史远比官窑早得多,陶瓷器均产于民间中,到了唐代,瓷器成了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远销印度、埃及和波斯等地。据考证,在这些地区都发觉有唐三彩、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等。民窑于此已有较大的发展,并带有商品生产的性质。唐代以后,各地民窑辈出,竞相媲美,往往有供不应求之势。其中著名的,宋代有钧窑、汝窑、定窑等。宋元时,民窑发展较快,仅景德镇的民窑就增加到300座之多。此时的民窑完全属于商品生产性质,民窑在产量上所占的比重比官窑大得多,在质量上也有一定的发展。到了清代,民窑占了压倒优势,官窑瓷器也为民窑所出。

洪武釉里红的官窑性质


洪武釉里红的官窑性质。

釉里红是以铜红釉在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它在工艺流程上和青花瓷几乎完全相同,区别仅在于釉里红用铜作呈色剂,青花用钴作呈色剂。从装饰方法和绘画纹样看,釉里红和青花也几乎完全相同,可以说两者是共生的。

元代中后期,在青花瓷渐渐成熟的同时,釉里红工艺也有了进步,已能烧出纯正的红色。由于釉里红对烧制温度和窑中气氛要求严格,大多数元代釉里红偏黑灰,红艳欲滴者很少,这样就限制了釉里红的发展。其时装饰手段单一,大多用刻划涂抹的手法,产量也非常稀少。

釉里红的真正成熟是在明初洪武年间,从原料萃取、制作成型、绘画装饰到烧制工艺都有了突破。釉里红工艺的进步是由官窑来完成的。

洪武釉里红的官窑性质

在君主专制的封建体制中,许多物质的东西都被赋予超物质的意义。黄色是皇室象征,明清时,黄釉瓷成为宫廷专用瓷,严禁民间生产和使用,只限于官窑生产。而明初将红色也定为皇室专用色之一,明初釉里红也仅限于官窑生产。这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认识:

1.明初礼制对釉里红生产的限制

明代建国之初就制定了详尽的礼仪制度,对日用物、服饰等都作严格规定,君臣有别,上下分等,不可逾越。

从器物材料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公布的居室器用制度规定,酒具自君王至庶民分别使用金、银、锡、磁(瓷)、漆等材料制作。明初宫廷仍沿承元代旧制,日用器皿多见金银器,但大件器物仍用瓷器。因此迄今我们所见洪武官窑瓷以大碗、大盘、大瓶、大罐为主,绝少小件器物。

从瓷器釉色看,洪武二年(1369年)规定了祭祀用青、黄、红、白四种色釉,其中青(蓝)、红、白是高温色釉,黄是低温色釉。这四种釉色禁止民间使用。

在诸色中,红色尤得洪武皇室重视。据刘辰《国初事迹》载:“太祖以火德,五色尚火,将士战袄、战裙、壮帽皆用红色。”古代五色指青、赤(红)、黄、白、黑。洪武皇帝对红色很偏爱,因此把将士都以红色装饰起来。这种偏好,也会旁及其他,其中包括对瓷器装饰中红色的垄断。

单一的红釉瓷作祭器可以,但因视觉上较为单调而并不适于日用。因此选用线描釉里红作为宫廷用器就成为明初礼制和帝王爱好的必然结果。

2.宫廷需求对洪武釉里红生产的促进

釉里红工艺大约出现在14世纪前期。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上曾发现景德镇窑外施影青釉的釉里红碟。到14世纪中叶的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烧制出以涂抹为主的釉里红器,但工艺不成熟,产量稀少,而和釉里红差不多同时发展的青花却成就辉煌。究其原因是社会需求的不同。蓝白相映的青花深受伊斯兰民族喜爱,外销需求量大;釉里红主要用于内销,人们对它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尚有一个适应过程。元末时,景德镇瓷器厂产生了一批小型釉里红器,如小罐、小瓶、小碗之类,销往东南亚地区,这种需求对釉里红发展产生推动,采用线描简笔画法,呈色也较鲜艳纯正,为洪武釉里红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技术准备。

洪武时釉里红得到急速发展,根本原因也在于需求的拉动,而且主要是由于皇室的喜爱而产生的需求。在封建集权社会,皇室的意志往往可以决定一切,这正是洪武釉里红得以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3.考古发现对洪武釉里红性质的证明

釉里红被明初皇室选为宫廷用瓷,并限制民间使用,使其退出流通领域,成为非商品性质的官窑器。和其他一般官窑器如青花不同的是,釉里红和明初黄釉、蓝釉、红釉等品种仅限于官窑生产,而从明初开始,青花瓷基本维持着官、民窑平行生产的格局。可证明洪武釉里红官窑性质的考古发现很多。

哪些窑称为“官窑”?哪些窑称为“民窑”?_陶瓷常识


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自唐代至元代,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那时,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绥为新平(景德镇)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宋代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983年),泒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赿州窑务。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

明代采取“官办民窑”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 如在景德镇设御器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清代与明代不同,采取的是“官搭民烧”的折中形式。其产品分“钦限”和“部限”两类,前者是专给皇帝用的,后者是给朝廷和外交礼宾用的。

民窑是对官窑而言。广义地讲,凡属非官府经营的,进行商品性生产的瓷器及其产品,都是民窑。

民窑的历史远比官窑早得多,陶瓷器均产生于民间中,到了唐代,瓷器成了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远销印度、埃及、和波斯等地。据考证,在这些地区都发掘有唐三彩,赿窑青瓷和邢窑白瓷等。民窑于此已有较大的发展,并带有商品生产的性质。

唐代以后,各地民窑辈出,竞相媲美,往往有供不应求之势。其中著名 的,宋代有钧窑、汝窑、定窑。章一生的哥窑“纹片瓷”以及章生二的弟窑(龙泉青瓷)等。

宋元时,民窑发展较快,仅景德镇的民窑就增加到三百座之多。此时的民窑完全属于商品生产的性质,民窑在产量上所占的比重比官窑大得多,在质量上也有一定的 发展。到了清代,民窑占了三压倒优势,官窑瓷器也为民窑所出。

玉溪窑元青花特点


人们都知道江西景德镇出产的陶瓷华丽精美,历史久远,却不知道玉溪窑青花瓷以色泽朴素、做工考究,在陶瓷界也有自己的独特地位。历史上,我国云南玉溪、大理、曲靖等地也烧制过青花瓷器,如今,在玉溪窑遗址上还保留着元朝和明朝青花瓷的一些烧制瓷片。

虽然外界对云南玉溪窑青花瓷的认识没有景德镇高,它产生的历史和传播至今也还没有明确定论,但就做工和精致程度而言,玉溪窑元青花的烧制手法丝毫不亚于景德镇。可以这么说,玉溪窑元青花是云南陶瓷历史最为杰出的典范,也是中国青花最为重要的代表之一。

目前掌握的资料显示,早在十四世纪的时候,玉溪窑工就已经开始了青花瓷器的烧制,这种制作瓷器的技术只有中国人能够掌握。说到技术的工艺的娴熟程度,不得不承认景德镇要做的出色许多,但是玉溪窑元青花却以它朴拙之美别具一格,外表看上去平淡无华,但却能够唤醒人们内心深处最为纯洁和真挚的情感。正如生活不一定得时时刻刻张灯结彩轰轰烈烈一样;人们需要景德镇的华美,也需要玉溪窑的朴实。

玉溪窑元青花胎体稍显浑厚,造型饱满,色泽朴素。它之所以在元代时期名声被景德镇盖过,是因为景德镇历来被朝廷所重视,窑场规模庞大,内部机构复杂,为了烧制出达官显贵们喜爱的瓷器,还专门设立了监督部门和监狱来挟制制陶工人,在此烧制陶器的陶工只要稍有过错,轻则受鞭打之苦被关入狱,重则丢掉性命连累家人。所以景德镇的著名,与它生产出优质瓷器是一方面,被朝廷要挟,官僚成风使百姓闻之惧怕也是一方面。

玉溪窑元青花总体以朴质为美,因为它所在的位置云南玉溪,民风淳朴,没有朝廷过多介入,所以风格自然就携带着玉溪当地的民风,自然而低调,活泼中又不会显得过度张扬,自由之中没有带着放纵,既保留着天真的自然秉性又不会显得过于幼稚,朴实又不会显得呆板,流畅之中又不会让人觉得过于草率,简练又不会显得简单,即通俗又不媚俗。玉溪窑元青花拥有着官窑难以拥有的淳朴气韵,它是中国青花瓷器中的一股清流,充满着健康豪迈、活泼自由的气度。

有时候,过度被关注反而让自己丢失了最天然的本性,景德镇的瓷器被控制着向权贵的喜好和审美方向发展,而玉溪窑元青花因为地处偏远,鲜少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所以在彩绘瓷器浅浅兴起之时,玉溪窑依然保持着几个世纪前的青花瓷古法烧制,它的绘画简练抽象,造型舒朗,风格自成一派,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元青花解秘:民窑性质官窑品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元青花解秘:民窑性质官窑品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