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评论:景德镇传统陶瓷如何突破

评论:景德镇传统陶瓷如何突破

景德镇古代瓷器 如何鉴别景德镇瓷器真假 景德镇瓷器鉴别

2021-04-05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市陶瓷产业要从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产品低端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有为型、产业高端型发展。展望产业发展前景,今后陶瓷产业必须实现四大战略上的突破。第一是传统瓷在优化升级上突破;第二是日用瓷在挺进高端市场上突破;第三是在扩大高技术陶瓷上突破;第四是在陶瓷文化产业大繁荣上突破。本文首先谈谈对传统瓷业优化升级上怎样突破的一点意见。

景德镇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作为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代表了我国历史上瓷器制作的最高艺术成就,是景德镇争得世界瓷都的响亮名片,也是景德镇瓷器的最好品牌。从景德镇市传统瓷市场现状看,景德镇市四大传统瓷无论是器型、花面设计和制作技艺都有新的跨越,有的品种创造了世界之最。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分散的小作坊生产,多而不全,小而不强,形成不了规模企业的优势,发展道路步履维艰。国内外市场要求供货的订单,纷纷被国内其它产瓷区抢走,我们只能是望洋兴叹。无能为力。此时此刻,作为景德镇人怎能不伤感,怎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TaOcI52.com

笔者多年来都在四处奔走,呼吁景德镇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瓷优势,实现传统瓷优化升级,这是与瓷都地位息息相关,决不能失去传统瓷大市场,决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丢掉这千年的品牌。我曾经在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工作多年,那时国内外市场需要的传统瓷,几乎都被景德镇包了,特别是香港市场27家粉彩商,是常年供货的固定大客户。现在由于景德镇市没有能力接单,逐步失去了这些传统瓷市场,不少老客户只好另找货主。面对这种状况,笔者建议景德镇市传统瓷产业,应该优先升级,小作坊走农村合作社的路子,从小作坊走出来,自愿抱团,强强联合,以强大的实力和竞力争重新占领国内外传统市场。经过数年的市场洗礼之后,抱团共同整合资源,已经成了景德镇市许多陶瓷企业、陶艺家们的共识。抱团发展凸显集群效应,是集合资源延伸价值链和产业链的重要途径。景德镇市要形成集团化的大抱团,航母式的大合作,打造一批辐射力强、竞争力强的企业航母。如景德镇市吕艺陶瓷民营企业主要是生产玲珑传统瓷,去年玲珑瓷产量达到60万件以上。全市玲珑瓷生产企业就可以逐步进行大抱团,优势互补,逐步形成玲珑瓷航母。今年景德镇市生产青花瓷企业、粉彩瓷企业、颜色釉瓷企业有条件的也可以逐步抱团,形成青花瓷航母、粉彩瓷航母、颜色釉瓷航母,再现景德镇传统瓷生产的辉煌时期,重新夺回国内外失去的传统瓷市场,在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正本清源,保持瓷都的特色,重塑千年瓷都形象。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景德镇彩的蜕变与突破


讯:千年瓷都,传统的制瓷工艺釉上、釉下等已不能满足科技时代进步的要求,陶瓷艺术需要出现新的形式以提升它的艺术品位。近些年来,随着数码的兴起,以此为切入点,孕育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景德镇彩(简称景彩)。

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一种理论,一种艺术形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摸着石头过河,通过长期实践,经过一次次的摸索、研究,在陶瓷艺术中与材料、火、水、土打交道,从中滚打、摸索才得出的。

景彩,是一种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传统陶瓷技法的基础上,其变轨创新,色彩协调和谐,画面更加生动富有新意。景彩有别于粉彩、新彩,它极具现代感,不受任何限制,像现代流行歌曲一样,歌词与曲调都大有变化,不拘一格,美妙动听,景彩画法色彩跳动,慷慨激昂,跳出了古老画法的圈子。

上世纪90年代美籍华人李茂宗带来了一种西方的艺术形式——陶艺,这种不拘一格,随意性强又不受任何限制的雕塑手法,引起了改革开放时期景德镇陶瓷学院学生们极大的兴趣,我们就顺其潮流把它列入教学课程中,以后逐步普及到全国其它学校。这也造就了立体与平面艺术的交汇、交融。

说起来,陶艺对传统雕塑是一个冲击,两者大有不同,但陶艺被广大陶瓷艺术爱好者所接受,这也就给了我们反思与启示,平面陶瓷艺术同样需要变革,不能再走老路,这也就促使了景彩的诞生。

景彩的诞生,说穿了就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鲁迅先生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学海无涯,只有踏踏实实地攀登才能到达陶瓷艺术的巅峰,希望景彩能得到陶瓷艺术界朋友及爱好者的认可与运用,在陶瓷艺术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景德镇传统瓷窑保护 任重道远


景德镇传统瓷窑保护 任重道远

2010年1月21日,景德镇市召开“景德镇传统瓷窑保护利用暨明代葫芦窑复烧”新闻发布会:在2010年进行明代葫芦窑的恢复建设工作,并决定在瓷博会期间进行点火复烧。同时,计划逐步对景德镇历史窑炉进行恢复、复烧。对于如今盛极而衰、处于尴尬境地的景德镇,这一消息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而早在2009年10月景德镇陶博会期间,景德镇曾成功地对清代镇窑进行复烧,同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这应该是景德镇自我救犊发出的又一个重要信号。”业内人士对此分析认为,作为景德镇市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瓷窑的点火复烧折射出了该市在文化保护、传承上的一些新思路和新信息,这背后则是拯救“千年之都”的漫长之路。

瓷都

1月26日下午,记者走出景德镇长途汽车站,周边的陶瓷专卖店、陶瓷艺术展示等比比皆是,路两边的瓷灯柱、陶瓷雕塑亦格外醒目。

记者乘出租车走向市中心的路上,各式各样的陶瓷雕塑不时一闪而过,“千年瓷都欢迎您”的大招牌不时出现,而瓷都大酒店、瓷都大道也无不挑动着每一位来访者眼球与神经。在景德镇地图上,瓷厂、陶瓷公司及陶瓷研究院、研究所等与陶瓷相关的企业、地名填了个满满当当。更有意味的是《瓷都晚报》、《瓷都广播影视周刊》、《瓷器》等当地媒体也无不深刻着“千年瓷都”的烙印。

“每个景德镇人的血液里都浸透着陶瓷。”谈起景德镇的陶瓷,记者乘坐的出租车司机说,十几年前,他与这个城市里的其他许多出租车司机,大部分还在各大瓷厂倒闭之前的生产线上工作。如今在景德镇,许多家庭中的成员从事过的行业与陶瓷有着千丝万缕关联。

记者从入住的酒店出门不远,便是景德镇的瓷器街,一条街道上林立着大大小小的陶瓷店铺,不断地迎送着进出的客人。在景德镇市中心的人民广场,静静地有一排传统陶瓷手工艺人的青铜雕塑,更显示出了景德镇的独特。而在记者随后采访的几天里,与陶瓷有关的城市雕塑随处可见。采访中,景德镇一学者对景德镇的城市历史如此描述:因河建窑、因窑成市。景德镇从来没有筑过城墙,当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忙于用泥土修筑城墙的时候,景德镇却用泥土烧制出精美的瓷器并敞开胸怀,把他的物产运往全国,行销世界,“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

该学者告诉记者:“一个产业支撑了一座城市,同时成就了这座城市,在世界上只有陶瓷与景德镇。” 然而,景德镇的陶瓷业与中国曲折命运一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这一“千年瓷都”的变迁也历经几多故事。

辉煌

景德镇陶瓷业在历史上的辉煌不言而喻。据相关资料显示,瓷都的陶瓷业在新中国成立后依然是其当仁不让的脸面。1960—1980年代,当时景德镇市区人口不到40万,则拥有号称8万陶瓷工人,瓷业无疑成为景德镇的重要经济支柱。最辉煌时期,景德镇的陶瓷产值占全国的20%以上,陶瓷产业的规模,无论潮州还是曾与景德镇并称三大古瓷都的福建德化,均难望景德镇项背。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江西80%的外贸出口来自景德镇的陶瓷业。”陶瓷专家王志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在国内特别是在南方市场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即便西安羊肉泡馍用的大海碗都是来自景德镇,随之形成了著名的国营“十大瓷厂”。在景德镇人看来,“十大瓷厂”代表着景德镇陶瓷业最辉煌的一段历史,时值今天其仍是景德镇人的热门词。王志刚向记者介绍,“十大瓷厂”组建或改建于1949年至1958年之间,包括建国瓷厂、人民瓷厂、艺术瓷厂、景兴瓷厂、光明瓷厂、红星瓷厂、红旗瓷厂、宇宙瓷厂、为民瓷厂,无不体现着时代烙印。而景德镇有关业内人士则认为“十大瓷厂”应该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意义,要包括雕塑瓷厂、红光瓷厂、曙光瓷厂在内。

评论:陶博会该如何突破?


4月18日开幕的第十一届陶博会,没有见到人山人海的场面,倒是佛山国际会展中心的两侧的一些展厅布置得如同大喜的日子,播放着强劲的舞曲吸引各地前来的客商,也弄出了些气氛来。从政府和协会主导的陶博会,现在成了商家们的独角戏,真有点让人觉得“一届不如一届”了,说的有点悲观,但事实却不容回避。开幕当天,观众不多,第二天遭遇狂风暴雨,人更为稀少,都不得不让人对陶博会产生一些怀疑了。

在引入“洋管家”的第九届,给了陶瓷行业人员很多的期盼,然而如今看来却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做大做强陶博会,不仅是“洋管家”———拓欧集团的心愿,也绝对是中国陶瓷行业的心愿,也同样是佛山人民的心愿。但要心愿成为现实,终归需要走一段艰辛的路。从这届陶博会,我们不难看出,在现有资源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限的资源造成了本届陶博会的进一步冷清。也许有人会认为,陶博会的略显惨淡,说明行业在遭遇一股冷嘲。笔者并不赞同这种观点,因为就目前全国的陶瓷行业来说,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品牌数量,都没有下降,为什么陶瓷企业的热情如此低下呢?也许,从这届陶博会的一些现状入手,颇能找出些问题。找出这些问题,才能对症下药。

纵观本届陶博会,有如下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观众数量少,人气不旺。本届陶博会,从一开始似乎就有点不太顺畅,日程表上安排9:30分举行开幕仪式的,足足推迟了一个小时才开始。而开幕后的入场也显得比较繁杂,这一届的入场,比往届更为严格。特别是未开幕前,每一个入场的人员都必须排队,无论是媒体还是参展商,都是排队分批进入的。而普通观众要进入,需要填表还不算,还要等开幕后才能换取参观证,可谓手续繁杂,限制多多。由此一来,参观人员颇有怨气,也有可能因此而失去一些观众。从当日参加陶博会的观众来看,来的经销商或采购商并不多,而企业同行倒不少,处处都可以看到熟悉的面孔。就在为数不多的经销商和采购商中,多数也只是过来看看新产品,顺便到代理品牌所在公司坐坐,沟通沟通。

二是新产品较少,吸引力不足。作为陶瓷专业的博览会,如果缺少了新产品,将会变得一无是处,就算是吆喝,也要有产品作为支撑点啊!经销商们千里迢迢来到佛山,却是失望而归,自然下一届就难得再见他们的身影了。是不是行业没有新产品了吗?也不至于这样。很多企业来参加展会,希望能利用这个平台创造商机,但又怕新产品过于显眼而被同行模仿,这种矛盾的心理,造成展会上难得一见核心产品。这么一来,观众没有好产品看,自然提不起洽谈的欲望,更别说合作了。如此下去,很是担忧。

三是类似展会太多,观众分流。佛山的陶博会已经举办第十一届了,但每年的陶博会上,都少不了淄博和广州的展商在这里派发宣传资料。目前每年有数个类似的展会在其他城市举办,如上海、淄博、景德镇、广州都有。这些展会大大分流了佛山的陶博会观众,以至于在展会上有时厂家人员多于参观者的现象。

四是展会规模太小,种类不齐全。目前的展会,虽然叫陶博会,但很多陶瓷种类都没有出现,几乎只有墙地砖。比如外墙砖、卫浴等都鲜见,更不用说什么艺术陶瓷、日用瓷,还有像石湾公仔这种佛山的精品也没有在这里展示。纵观场内企业,大大小小,鱼龙混杂、也没有将企业分门别类。除了几家撑门面的集团大企业外,一大批中坚企业都没有参展。

作为一个展现陶瓷品牌的最好平台,造成现在的鸡肋现象,每一个陶瓷人都会痛心,但总有种“怒其不争”的感觉。每个人看到这种情况,都可以很自然地想到:就是人气不够,人气旺了,生意也就旺了。但这是表象,要早就这个表现,就必须让佛山的陶博会成为同类展会中最好的,最有特色,最能带给参展商和采购商利益的展会。面对这种情况,笔者有些拙见,给陶博会的组织者们做些参考。

首先,必须让展会成为规模化、综合性的展会。只有规模扩大了,展品丰富了,来参观的人才能多起来。参观的人多了,参展的就会获益,采购商也有更多的选择,对双方都有好处。为了扩大规模,就必须在现有展会上延伸,先是将会展中心的二楼利用好,然后对整个广场利用上去,再往后就是新建展馆(这是后话)。陶博会不应该是墙地砖的展会,而必须把陶博会办成既有墙地砖,也有艺术陶瓷、日用陶瓷、特种陶瓷和石湾公仔等,只有让百花齐放,才能更好地吸引观众。

其次,提升展品交易功能。因为目前的展会,只有展览,少有交易,订单也少。这就需要引进展销会的概念,不仅展览,也要交易,不仅要提升品牌,还要实现效益。

再次,让佛山陶博会成为标志性的展会。如果能够做到上述两点,相信展会的人气已经旺了,但还不够旺。要想陶博会有热闹非凡的场景,就需要打造成全国独一无二的专业性展会。为此,就必须集中资源办展会,国家有关机构要削减同类展会,从而扶持一到两个展会。这样做,是整合资源,也是避免重复投资浪费和恶性循环,因为在如今的情形下,没有任何一地的陶瓷展会可以说得上是成功。如何成为唯一性的展会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竞投标,确立举办地。如果可以进行竞投标,佛山无疑是最具竞争力的。当然这就需考验政府的公关能力和政策执行力。

上述目标都达成后,佛山的陶博会就能成为一个城市品牌,也将必然带动相关产业的否则。这种发展也责任需要政府的不懈支持与推广,因为民营企业的实力或权威都不足以创造最佳的展会。如果上述都可行,佛山的陶博会就会成为唯一性、综合性、永久性的展会,这将是全国的陶瓷企业和经销商、采购商的共同期盼。

留住景德镇——读白明《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许多传统工艺正在急速地流失或面临着流失,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面临的就是这样一种窘境。传统正在当代中远去,现代景德镇的制瓷艺人,晓以传统工艺制瓷者能有几人?

景德镇的瓷器名扬天下,除当地“天赐”的优质黏土之外,最重要的是传统艺人们“鬼斧神工”的技艺将这些普通的“东西”变成了人类的“宠物”。景德镇的瓷器能成为全世界陶瓷文化中的审美经典,成为全世界共同接受的珍贵遗产和标准,与景德镇独特的传统制瓷工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由于教学的原因,清华美院教师白明每年3月份均带学生赴景德镇实习,在与老艺人的接触中,他体悟到传统制瓷工艺的魅力,也感受到传统工艺正在日益流逝的危机,萌生了将其真实地记录、整理出来的想法。

白明的记录、整理工作近似于田野考古的方式。田野考古追求的是资料的实效性,资料实效性如何,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能否反映这一工艺的全貌,这与资料的数量有关;二是能否代表所调查工艺的真实情况,这与资料的质量有关;三是能否尽快应用于研究工作并形成研究成果,这与资料的利用有关。

在第一个方面,白明用了七年的时间,往返景德镇无数次,寻师父、进山区、入作坊,走访他能找到的传统制瓷艺人,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将传统制瓷不同的工艺和环节拍照、绘图2000余张,又从这2000余张艰辛收集、实地拍摄的图片中精选出600余张,编写成了这本几十万字图文并茂的著作《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将景德镇传统制瓷艺术完整地介绍给世人。

在第二个方面,为再现传统制瓷工艺的真实环节,他全部选用艺人在现场操作过程中自己拍摄的反转片及照片,在图片的美感与真实性产生矛盾的情况下,他断然地舍弃美感而追求真实,虽然由此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部分片子的明暗及背景环境的某些不足,但有如田野考察,注重的是文献的史料意义,因此,图像绝对的真实性成为本书成功的“生命”支撑。

在第三个方面,白明对如何运用已有资料做了精心的安排,所选择的工艺环节都具有真实性、典型性、代表性,能切入和显示制瓷过程中的关键角度和部位,使图片拥有更强的针对性、学术性。比如淘泥、拉坯、修坯、彩绘等过程,白明认为这些都是景德镇制瓷技艺中的精华所在。这些不同的工艺步骤看似简单和普通,但其中却蕴含着相当多的合理性和惟一性,可谓博大精深。对这些工艺过程,白明用了大量照片,对环境、器具、工艺过程、泥料变化等等方面作了细致的、客观真实的再现。同时,他又用了简明扼要的文字对每张图片进行了注解,对一些特别需要说明的地方加以分析,使简单的图解具有不简单的内容。

值得玩味的是,白明此书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真实的时间过程。作者历时近7年拍摄图片,所拍环境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化,细心的读者可以从一些图片中看出环境的变化,比如同一个工艺操作过程,场地可能并不一样,同一个场地,背景也许会有所不同;不同的作坊条件却是使用同一种技术,甚至连手法都是一样。作者并没有为了统一而重拍或补拍,而是保留了这种“缺陷”,就是想让读者从这些细节中切实地体味出一些属于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的“味道”和“气息”,在阅读中能真切地回到传统制瓷工艺的情境中去。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是中国第一本系统、全面、以图为主、图文并茂地介绍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的书籍。由于作者本人就是以景德镇材质制作作品而具有国际性影响的中国著名陶艺家,长期的教学、创作、研究、实践,不仅确保书中所介绍的工艺环节具有真实性、典型性、代表性,而且更能切入和显示传统制瓷过程中的关键角度和部位,使图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术性。600余张历时7年艰辛收集、实地拍摄的图片,不仅对一些传统艺人不轻易示人的技艺做了完整的记录,也将这个千年古镇的神奇制瓷技术详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使这些图片资料本身具有了田野考古般珍贵的文献史料价值。

评论:谁来拯救景德镇瓷器艺术


不可否认,绘画界对于瓷器工艺是外行,自然要谦虚地向工艺美术师们请教学习。而对于瓷上绘画,绘画界的意见虽然偏激却是中肯的。

瓷器本身,因其造型、工艺等因素,已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即使不加任何描绘(图案),也足以显示其古雅高贵与独特。

中国瓷器与中国书画是最能代表中国特色与水准的中国艺术,是中国的“符号”。若结合二者,人们更期待的是两种极品的“极极相加”——达到至高无上的极上品。若“两极”结合,最终生下一个较之母本更不及的“下等品”来,那么这种结合宁可不要,而保持两种艺术的各自高品高格为好。

今天绘画界对于景德镇瓷器所提出的问题,准确地说指的是“瓷画”——绘于瓷上的绘画。问题的提出是有其理由的,我们在随处可见的景德镇当代瓷器展中所看到的瓷上绘画作品充斥着“俗气”、“匠气”,画家们贬其为“垃圾”并不过分。这些“作品”严重影响了景德镇瓷器的声誉。我想作为当代景德镇的工艺美术大师为此也同样会感到难过的。为何出现此种境况呢?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瓷上绘画的作者不是当今绘画界的精英。

那么,我们把当今绘画界的精英请到景德镇去画瓷,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回答同样是否定的。原因很简单,绘画的材质发生了变化。瓷坯上行笔涩滞,不如纸绢流畅;青花等画瓷颜料也不同于墨等中国画颜料。画家们在纸绢上的作画方法直接用于瓷上绘画是无法完全达到预想效果的。在瓷上绘画,画家们需要一个对材质的熟悉与掌握过程,更何况烧出后的变化有时又是无法预见的……这些问题便涉及到瓷的工艺性。画家们要谦虚地向工艺美术师学习,他们的经验、绘瓷方法同样是“法宝”。我们的绘画精英们不会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瓷画的创作与研究上,这样,从工艺师们那里取经更显得重要和节省时间。将工艺师的技术经验与画家的绘画水平相互吸收融合,才会创造出精美的瓷器(画)作品。

回顾中国古代那些精美绝伦的瓷器作品上的“绘画”,更多的是图案的形式——这种“绘画”还属于工艺性质。严格意义上的精美瓷画并不多见。近现代虽然有林风眠等绘画名家参与瓷画创作,同样是出于一时兴致,少有大作精品传世。景德镇瓷器,若完全承继宋元明清以来的图案式绘画,虽说可以保持传统,但其前景并不乐观。绘制图案的古人虽说也是“工匠”,但指导其“创作”的皆为当时的文化高人,这些高人们是懂得“艺”的。就像宋画一样,虽为“画匠”所作,但赏画与指导者都是诸如赵佶等文人,在这方面我们今天的瓷画家已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了。

作为瓷器的艺术——一为“艺”,一为“术”,缺一不可。“艺”为文,“术”为技。无技,文何以附焉?无文,技何价之有?

景德镇如何迈向陶瓷文化之都


讯: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千年瓷都景德镇应当整合资源,创新创意,打造名副其实的世界陶瓷文化之都。

艺瓷市场需完备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艺术品市场是一张两条腿的桌子,只有买家和卖家。

还有不少“大师”偷换概念,以作品偷换名作、以职称偷换名人,对广大收藏爱好者不负责任,同时也对景德镇艺术陶瓷市场的发展不负责任。

专家认为,一个成熟的艺术品市场,应该是一个多方“圆桌会议”,由艺术家、艺术品经理人、艺术评论家、策展人、艺术媒体、博物馆收藏家、私人藏家等多方组成,由他们对作品的艺术价值、工艺价值、历史价值、供求价值进行综合评估,并给出相应的价格,而非菜市场式的论斤论两地讨价还价。

在景德镇,销售艺术陶瓷的店铺大多为顾客准备了相应的《名人名作证书》。然而,这些“名人名作”到底有多少艺术价值、工艺价值,没有人说得清楚。因为一些判断艺术品价值的基本数据,比如每个大师创作了多少件作品?以什么价值出售作品?这些都不公开透明。

不完善的艺术陶瓷市场,给景德镇带来的不仅仅是文化艺术的破坏,更令人担忧的是,将导致景德镇核心竞争力——传统手工技艺的衰退。行业人力资源向装饰绘画这一工艺环节积聚,而原料、配釉、成型、设色、分水、烧成等重要工艺环节则恐后继乏人。

瓷都当有世界品牌

上世纪90年代,一大批老工艺美术家和老匠人支撑起了工艺美术品和高仿品市场,然而,传统手工业向文化产业的迈进仅仅依赖技艺支撑,是远远不够的。景德镇的手工产品市场亟须推进品牌建设。

景德镇虽是著名的产瓷区,但长期以来只有一个共享品牌,尚没有建立一个著名的、有明确产权归属的品牌。有陶瓷专业人士说,景德镇瓷器深受600多年的御窑文化影响,明清两朝,景德镇瓷器的设计中心在北京,由宫廷画家设计出陶瓷的器形和纹样,景德镇优秀的工匠依样进行二次创作,造就了璀璨的陶瓷文化。

如今,在手工产品市场上不难发现,大多数陶瓷品牌定位不清晰、缺乏个性和创新,品牌气质趋于雷同,甚至充斥着严重的仿冒风气。“景德镇”这三个字就是陶瓷的金字招牌,我们完全有可能培育出我们自己的世界级陶瓷品牌。

景德镇需海纳百川

据坊间估计,现长期在景德镇从事创作的外来艺术家约上万人,另有近万名“候鸟式”外地艺术家把景德镇作为重要的创作基地。但是,笔者了解到,景德镇日前并无专业机构为他们提供工艺技术指导,他们只能靠自己在实践中苦苦摸索,而且难以融入景德镇当地艺术圈。

当下景德镇围绕传统手工制瓷所形成的产业体系,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所不具备的,它使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产业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去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一轴四片六厂”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通过科学利用改制国有企业原有土地、老厂房、老作坊,已经打造了一批文化创意产业新载体,构建了国际陶艺村、陶艺创意谷、明清窑作遗存园四大陶瓷创意产业板块。

“景德镇延续千年的窑火,经历了普通窑业城市、工艺中心城市、工艺美术城市的发展历程,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入发展,将让这座古老的城市完成它的第三次升华,华丽地转身为现代艺术之城。”目前来看,景德镇文化内核的再造和现代商业模式的植入尤为迫切。而这一切仅靠景德镇一己之力难以完成。因此,景德镇必须要有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只有属于世界,景德镇才是世界级的。

评论:景德镇瓷器展销还能走多远?


太平南路,江苏饭店的拆迁工地。靠近马路的一溜广告牌被拆了一块。一张红纸上醒目的粗箭头将人们领进工地。满眼瓷器。又是一次景德镇瓷器展销,南京人再熟悉不过的场景。

各种车辆塞满了入口处的空地。“最后一天!”一张大大的标语道出了瓷器货架间熙熙攘攘的人群的由来。南京人已经摸准在各种景德镇瓷器展的最后一两天都会迎来“挥泪”大甩卖。“难道你还要把它再拖回家去吗?卖了吧!”通过这样的还价理由,很多市民花上不到100元就能将一个半大的粉彩瓷缸拿下。来自景德镇的货主会一边麻利地包扎和收钱,一边露出破釜沉舟的神情。

这些景德镇瓷器展到底如何组织而来?他们每年要跑多少地方?他们赚钱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遭遇:都是“瓷头”惹的祸

从摊主老夏口中记者第一次听说了“瓷头”这个称谓。

在景德镇,有专门的人到全国各大中城市踩点(农村和小集镇不去,因为那些地方没有观赏瓷的市场)。他们的目标是离闹市最近的空旷场地。在从场地的主人手中短期租用(一般1~2个月)并“摆平”当地的城管及相关部门后,这些瓷头就会回到景德镇,在货主们聚集的市场上打出招商的广告。

租金能够接受,对那个城市又很有信心。货主们就会报名参加,一个临时组成的展销团队就这样押着货物,带着梦想浩浩荡荡地开往那个城市。

老夏对南京还是很有信心的,因为瓷头告诉他展销的地点离南京市中心新街口和最热闹的夫子庙都只有5分钟。所以他定了2米长的车位。(展销团队一般都是用一种9米长6米高的大货车运货,货的多少按照所占货箱的长度计算。)但到了南京却遇上了没有想到的事情。

瓷器展不在乎是不是露天,但一定要在乎场地平不平。因为要搭架子摆货,场地不平,架子就不稳,万一倒下来,就白走一趟了。

老夏交2000元租金的时候,特地问过瓷头:“地平吗?”瓷头说,平,我特地找人浇了一层水泥坪。但到了南京后才发现是一片拆迁后留下的瓦砾堆。气愤归气愤,展销还是要搞的。于是老夏和其他70个货主,在第一天的时候,一起平整场地。

不顺的事情接踵而来。瓷头溜了,并且没有付清给场地老板的尾款。老板不干了,把广告牌又装了回去。老夏他们就这样被围在工地里20天。于是老夏和其他70个货主一起找老板抗议,要求老板退还已付的钱。老板最后妥协了。“场地空着也是空着,我们来展销,大家都有钱赚,老百姓不买也能陶冶陶冶,多好啊。”老夏说,就是这个理由最终说服了老板。

他告诉记者,像这样的事情,几乎在每个展销目的地都能碰到。他们已经有了摆平的经验。

博弈:顾客和同行之间

今年是老夏跑展销的第5个年头。

“景德镇因瓷器有名,但指望每个旅游的人抱一个大瓷瓶子回去不现实。所以我们需要送瓷上门。只有这样才有饭吃。”这几乎代表了所有走出来的景德镇瓷器商人的想法。

但现在,这碗饭越来越难吃了。今年老夏跑了5个城市,潍坊、天津、唐山、济南和南京。总的感觉是北方城市比南方城市好卖,决定好卖的因素中,偶然因素更多了。他告诉记者,今年最好的运气是在潍坊,一个大老板把货包圆了。而最不好的是这次南京,到现在2米车位的货才卖了30厘米。昨天一天的收入是60元。他甚至建议记者可以写一篇负面的文章替他们造势,题目就叫“景德镇瓷器举步维艰”。

首先一个令他难受的是顾客杀价都不着边了。他将一个大瓷瓶上的玻璃罩子拿下,“这是‘七五0一’瓷,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中南海瓷。高白釉、上等瓷胎,画工一流。每个都有编号,我们开价3万,有人上来就说300。”而更多没有玻璃罩罩着的瓷器都被杀在100元以内。

老夏对面的一位姓王的货主,在一对一人高的瓷瓶上,挂出了“相信南京终有识货人,现价3000”的牌子。他告诉记者,因为不能忍受顾客瞎还价才出此计策。

另一个压力则是来自同行。记者在现场看到,虽然所有的货主都是景德镇人,但他们并不能形成价格同盟。差不多的东西,货主间相互压价在展销会上比比皆是。贬损其他人的东西也是另一个手段。前一个货主口中的绝品,用下一个摊主的鉴赏秘诀一看,立即成了低档货。

虽然是同来,但却不会一同返乡。老夏告诉记者他们有句行话叫做‘卖在打包时’。特别是到了最后阶段,大家都在熬,熬走一个,就意味着自己的货能多卖一些。因此虽然明天是最后一天,但不会都走。只有撑不下去的才先走。

“卖不好根本原因就是太多了。”老夏说。事实上,小作坊生产的无序和展销活动的无序,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大量私人生产,造成了私人组团的景德镇瓷器展销越来越多,展销会上货主相互压价,竞相贱卖,造成利润下滑。为了保持利润,只有简化工序,压低生产成本。而这造成了更多艺术含量低的东西流入市场,从而产生新一轮贱卖。

景德镇瓷就这样被套住了。

困局:展销模式还能走多远?

但对单个货主来说,展销的最大困局来自成本的增加。

老夏家是世代烧瓷的,拥有一个私人作坊。和他的前辈们不同的是,老夏家的作坊只负责瓷器产生的最后一步,烧制。他们烧的胎子则是从专门的制胚人手中买来的。依照市场喜好买回瓷胎,然后交给瓷艺学校的学生和老师绘上市场上热销的图案与颜色。然后拖到全国各地去展销。

在这种模式下,卖一个1000元的瓶子,10%是买胚子的钱,10%是请人画的费用,40%是烧制时的煤气费用,20%是展销成本,剩下的20%是获利。

而现在,成本中最大的一块煤气价格不断上涨。由于展销时的竞争,成本只能靠20%的利润空间来消化。

“目前,钱还是能赚到的。不然我们都不会出来了。但是煤气还在涨,靠展销赚钱还能过多长时间,就很难说了。”老夏最后说。

景德镇市陶瓷评论家协会正式成立


10月22日上午,在2011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的喜庆氛围中,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景德镇市陶瓷评论家协会在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召开了成立大会。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方李莉博士被推选为协会主席。

方李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陶瓷历史文化的景德镇是我国陶瓷重点教育、科研、生产基地,在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等实现瓷都现代化建设新跨越的具体思路中,陶瓷产业焕发出了全新生机——日用陶瓷领军行业、建卫陶瓷异军突起、高新技术陶瓷蓬勃发展,艺术陶瓷处于巅峰。在重放光芒之时,组建一支陶瓷评论家队伍,共同学习陶瓷专业知识、研究国内国际市场形势,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发展予以宣传推介,及时传播国内乃至国际陶瓷行业的信息,从理论上对发展现状进行客观分析、未来走向予以深度探讨,助推理性、健康、快速发展非常有必要,也非常有意义。景德镇市陶瓷评论家协会的成立,只是陶瓷评论工作万里征程的第一步,接下来需要做的工作任务很多、很重、很难,希望能够得到陶瓷各界的理解、支持与厚爱。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评论:景德镇传统陶瓷如何突破》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评论:景德镇传统陶瓷如何突破》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