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文化 > 导航 >

“瓷舟”已过万重山 陶瓷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瓷舟”已过万重山 陶瓷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陶瓷文化 万利瓷砖 古代瓷器发展

2021-04-07

陶瓷文化。

打好“陶瓷、航空、旅游”三张主牌。这是近年来瓷都人最为耳熟能详的铿锵誓言。作为三张主牌中的头一张,陶瓷产业发展的实绩更是有目共睹,催人奋进,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瓷舟”已过万重山,再展雄风正其时。

人们不会忘记:20年前,素以制瓷闻名天下的一度面临举步维艰的困境;10年前,冲出发展低谷,开始走上全面回升之路;3年来,瓷都陶瓷发展一路快速前行,在陶瓷产业结构调整、陶瓷品牌建设等各方面取得累累硕果:2009年,全市陶瓷总量规模超过百亿元大关;仅仅过去了3年,2012年又超过了20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今年上半年,全市陶瓷工业总产值、陶瓷固定投资额和陶瓷产业税收三项主要指标再创佳绩……

结构调整展新姿

一提到,很多人会在第一时间想到辘轳车边的手工拉坯利坯、心灵手巧的画瓷工、熊熊燃烧的窑火。这种传统制瓷技艺文化固然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但也是产业结构长期单一性的真实写照。

发展陶瓷产业不能单打一,景德镇市在陶瓷产业调整上也是大刀阔斧,实招连连。

调大陶瓷总量“蛋糕”。昔日,产业的主力军是以“十大瓷厂”为主体的国有企业。2009年,景德镇市在成功进行国有陶瓷企业改制的基础上,发挥日用陶瓷、艺术陶瓷的优势,依托改制企业后的土地、品牌及人才优势,开始全力打造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主城区陶瓷文化创意新区建设快马加鞭,“一轴四片六厂”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快速发展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瞩目。目前,景德镇市已有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实体近2900家,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家,省级文化产业试验基地1家。环球陶瓷、法蓝瓷、乐天陶社等一大批国际知名品牌的外资、台资和港资企业先后入驻景德镇市,成为千年瓷都的陶瓷新军。鹏飞、望龙、玉柏、博大、古镇等一批本地民营企业快速成长壮大,成为传承薪火、做大瓷都陶瓷产业“蛋糕”的生力军。目前,全市陶瓷企业共计5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陶瓷企业67家,陶瓷生产、销售及辅助配套的从业人员达到10万余人。

调全陶瓷种类。景德镇艺术陶瓷一花独秀,日用陶瓷制瓷技艺领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瓷都人没有满足于此,通过招商引资,景德镇市先后引进了享誉国际陶瓷业界的创意陶瓷企业台湾法蓝瓷和香港乐天陶社落户瓷都,不仅为瓷都创意陶瓷发展增添了新鲜血液,也为日用陶瓷、艺术陶瓷与创意陶瓷的嫁接与融合插上了腾飞翅膀。

景德镇市一边扶持像“鹏飞”这样的本地建陶企业,一边又在浮梁三龙打造了瓷都建陶卫浴工业基地,适时引进了国内知名建陶卫生品牌企业乐华、金意陶、特地入驻园区。仿佛像变魔术一般,建筑卫生陶瓷“蛋糕”在一夜之间被迅即做大。

高技术陶瓷更是景德镇市调全陶瓷种类的重头戏,你知道在高速铁路上的陶瓷元件有出自景德镇的吗?你用过永不生锈的陶瓷刀具吗?如今,不管是在高新技术开发区,还是在陶瓷科技工业园,人们都可以看到一座座鳞次栉比的陶瓷企业厂房,它们中就有不少的高技术陶瓷企业。十年来,景德镇市抓住江西省和科技部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项目实施的契机,先后引进了奈米科技、辰道、和川粉体等一大批高技术陶瓷企业。高技术陶瓷产品也由原来以压电陶瓷为主扩展到纳米陶瓷、陶瓷粉体、防弹陶瓷、功能陶瓷、远红外陶瓷品种齐全的产品架构,实现了结构陶瓷、功能陶瓷的产业化和规模化,高技术陶瓷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品牌建设上台阶

问到世界上最出名的陶瓷产地,“景德镇”就像一块金字招牌一样让世人皆知。可是,问到景德镇的艺术陶瓷、日用陶瓷、创意陶瓷都有哪些知名生产企业和知名品牌产品时,以前却很少有人能难说出几个响当当的名字来。的确,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企业对商标、品牌的保护和建设上明显落伍。

如今,一组组详实的数据和信息记下的都是景德镇市重视保护和建设陶瓷品牌进程中的一道道足迹:到2012年底,景德镇市已有1件中国驰名商标和2件中国名牌产品;市知名商标从无到有,发展到36件;江西省著名商标从原来的7件发展到33件。另外,景德镇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四大传统陶瓷商标也注册成功,“御窑厂”商标也在申请注册中。

擦亮金字招牌。“景德镇”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为证明商标,对景德镇市的陶瓷实施原产地的保护。景德镇人一鼓作气,顺势而上。国家工商总局之后又将“景德镇”注册为中国驰名商标。

新老商标同场竞技。昔日,“景德镇”牌陶瓷、“龙珠阁”牌陶瓷、“红叶”陶瓷、“玉风”陶瓷、“珍宝”牌陶瓷等老的陶瓷商标名闻遐迩,至今熠熠生辉;如今,“卡地克”、“龙兴”、“玉柏”、“FRANZ”、“昌南”等新的陶瓷商标声名鹊起,知名度与日俱增。

内外品牌比翼齐飞。金品陶、诚德轩、博大陶瓷、玉柏陶瓷、古镇陶瓷,一个个在本地响当当的品牌企业和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这丝毫不影响外地品牌的加入和竞争。随着景德镇市开放主战略的实施,继国际陶瓷同行中响当当的陶瓷品牌——“法蓝瓷”落户景德镇市后,佛山“金意陶”、“箭牌”、“特地”等建筑陶瓷品牌先后来景德镇落户。

最大的品牌影响力莫过于陶瓷人才辈出,大师云集,精品迭出。在景德镇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陶瓷艺术大师数以百计,精品佳作连连,屡屡创下当代景德镇艺术陶瓷拍卖新高。尤其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陶瓷艺术专家、爱好者更是对景德镇青睐有加,在这里创作了构思奇特、个性鲜明的艺术佳作,共同演绎和见证产业快速发展的动人风采。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高安陶瓷产业催生配套产业快速发展


高安陶瓷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与陶瓷相关的配套产业的快速发展,围绕陶瓷产业而兴起的销售、配送、仓储、会展、技术交流等配套产业渐趋完善。

记者了解到,依托江西省建筑陶瓷产业基地的强大物流,南昌铁路局投资12亿元在八景建设江西省最大的铁路专用货场,货场包括集装箱、原料堆放区、煤炭专区以及普通货场4个功能区。同时,改造张家山至八景的铁路线,增设复线并实现全程电气化。还将建设联检大楼和货物出口口岸作业区。物流项目建成后,可为企业提供货物运输、分拣包装、储存保管、集疏中转、通关保税等多项服务,年发货量可达4000万吨,将有效解决物流瓶颈问题,降低物流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新明珠集团联手福建汇城建材,用3.8亿元打造中国萨索罗现代化物流中心。高安是全国最大的汽车运输县级市,高安建陶产业的集群发展,激活了现代物流业的顺势跟进,实现了工业经济与现代物流的互动双赢。

面对基地陶瓷企业的用电问题,基地请来了赣西电力设计院对基地的用电进行了科学设计和规划,加快瑞州220千伏电站建设,分流金子山电站压力,使金子山电站专供基地,正建基地1号、基地2号变电站,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用电需求。面对陶瓷企业大量用工的问题,基地主动与学院以及宜春学院高安校区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时争取省人事劳动厅的支持,加快建设中国建陶实训中心。该中心建成后,可同时容纳400人,年实训能力可达3000人以上,以满足基地企业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面对高安陶瓷出口这一新的课题,基地主动与南昌专业出口运输部门对接,收集有关资料,随时为企业决策提供服务。

针对产业配套问题,基地的目标是5公里半径内应有尽有。为实现这一目标,基地有意识地引进了陶瓷模具,机械、包装、配料、物流等相关企业20家。基地建设以来,一直致力于产业系统的全面提升,产业配套的精心培育,使基地长久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了基地品位。

福建德化产学研对接促陶瓷文化产业发展


福建科研机构牵手陶瓷生产企业,力促该省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16日,记者在瓷都德化采访时获悉,近日挂牌成立的“福建社会科学院德化陶瓷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和“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德化龙瓷陶瓷基地”,是该省科研机构首次以产学研对接形式走进陶瓷生产企业。

福建海峡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华基称,“科研机构首次与陶瓷企业的合作对接,将进一步深化陶瓷文化产业的研究,提升我省‘硬实力’背后的‘软实力’。”

据悉,此次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和德化中国龙瓷共同设立陶瓷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和陶瓷基地,将依托“中心”和“基地”,定期开展有关陶瓷产业的调研,在德化陶瓷产业的设计、开发与营销,品牌包装与设计师、工艺师的推广等方面着手进行研究,并在共建陶瓷研发机构基础上,联合创办经济实体,合作培养与培训陶瓷设计、营销人才,合作策划、组织陶瓷品牌的推广与促销活动,做好陶瓷企业营销、招商与推广计划的策略研究等,对德化陶瓷的设计、创新和推广等起到积极的作用,为德化陶瓷产业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德化陶瓷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地方文化产业研究,尤其是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研究,推动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

全国媒体聚焦景德镇市陶瓷文化产业发展


蓬勃发展的文化及产业正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7月6日,由中央电视台、、江西日报、江西电视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等20多家中央、省级媒体组成的记者采访团专程来景,集中采访报道景德镇市陶瓷文化及产业发展情况。市委书记邓保生出席了当日下午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亲切看望与会记者,并全面介绍景德镇市陶瓷文化及产业发展情况。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汪立耕主持会议,市委常委、乐平市委书记吴龙强,市人大副主任、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戴启文及浮梁县、昌江区、珠山区委书记出席见面会。

邓保生首先代表市委、市政府对记者团一行冒着炎炎酷暑来景德镇市采访表示欢迎,对新闻媒体一直以来高度关注瓷都发展表示感谢。

在介绍景德镇市陶瓷历史文化及陶瓷产业发展时,邓保生侃侃而谈,娓娓道来。邓保生说,景德镇是享誉世界的千年瓷都,是个钟灵毓秀的地方。千年生生不息的窑火积淀了深厚的陶瓷文明,也使产业发展承载了世界陶人的期待,广受着各界媒体的关注。一直以来,景德镇始终把发展陶瓷产业、传承陶瓷文化视为己任。近年来,景德镇市秉持发展第一、人民至上、继承创新的理念,围绕建设繁荣和谐魅力瓷都的总体目标,坚持陶瓷发展优先,在产业布局上实施了打好陶瓷航空旅游三张主牌的发展战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坚持了老城区保护改造与陶瓷文化创意新区规划建设并重,把陶瓷元素融入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全过程,走了一条低碳发展、创新发展之路,逐步形成了陶瓷产业发展新格局,陶瓷产值持续稳定增长。同时,依托丰富的陶瓷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实现了景德镇向旅游大市、旅游强市的转变。

邓保生指出,主流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对景德镇市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监督、鼓励与促进作用。近两年来,景德镇市坚持打好基础、谋划长远,主动担当、攻坚破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各项工作的推进,特别是打击“两违”、建设城防工程、推进改革攻坚、治理重金属污染、抗洪救灾、优化发展环境等工作的开展,都得到了新闻媒体的支持。希望各界媒体一如既往地关注景德镇、支持景德镇,全方位、多角度报道及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为弘扬中国陶瓷文化鼓与呼。

媒体见面会后,记者团一行便深入景德镇市建国文化创意园、御窑厂等实地进行采访,对景德镇市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和风生水起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要把景德镇市好的经验做法宣传报道出去。据了解,记者团将在景德镇市进行为期3天的集中采访报道,整个活动将于7月8日结束。

德化陶瓷向创意文化产业进军


德化陶瓷向创意文化产业进军

3月23日,瓷都德化月记窑国际当代陶瓷艺术交流中心。来自中国美院等多所国内重点艺术院校的20多位大学 生自发组织来到这里,集体现场创作陶瓷雕艺。这种极富新意的现场创造方式,吸引了数百位游客前来观赏。据了解,这个去年3月建立的交流中心,至今已吸引了 逾10万人前来创作和观摩。

“中心还在不断扩建和完善,今后我们还要吸 引更多的发烧友和创作者前来,让德化陶瓷艺术推向全国、走向世界。”该交流中心董事长吴金填说。

不止是建立月记窑国际当代陶瓷艺术交流中心,筹拍大型连续剧《瓷魂》、兴建三德陶 瓷旅游文化基地、举办当代国画名家瓷都德化创作活动、实现与金门高粱酒的“瓷酒联姻”、“世博和鼎”和“天鹅湖”入选上海世博会……去年以来,瓷都德化以 瓷为媒,大手笔的陶瓷艺术精品和文化创意活动不断,吹响了谋求传统陶瓷产业发展突围、向陶瓷创意文化产业进军的集结号。

2008年年底以来,蔓延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让以外向型为主、结构单一的德化陶 瓷业销售下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此同时,生产成本高企、用工日益趋紧等瓶颈,也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暴露无遗,当地政府和陶瓷企业一片忧心。

危机倒逼之下,地处闽南山区的德化县意识到,必须转变原有的发展方式,才能生存, 才能发展。

“单一地发展陶瓷制造业,盈利结构单一、受外部经济波动影响较大,只有延伸产业 链,在陶瓷文化、品牌、创意等领域全面着手,多元拓展发展空间,才能尽可能地化解外部风险,带动新一轮的快速发展。”德化县陶瓷同业公会秘书长赖耀清对记 者表示。

为了在经济复苏阶段抢占先机,德化审时度势,及时引导企业改变经营策略和竞争理 念,在发展陶瓷创意产业、提升传统陶瓷业科技力、提高瓷土的有效利用率、提升品牌含金量等方面下工夫,努力实现“弯道超车”。

在永德信、顺美等龙头企业带动下,一大批陶瓷企业踏上了技术升级之路。在永德信生 产车间,记者发现,由于采用一次烧成环保陶瓷开发工艺,整个车间竟然见不到一片碎瓷。“采用低温一次烧成环保陶瓷,可降低能耗25%,同时产品合格率几乎 达到100%,还可延长窑炉窑具使用寿命。”公司总经理郭山玉说。

今年1月以来,“中国瓷都·德化”南方精品陶瓷通化营销中心、德韵礼瓷三亚营销中 心、国瓷天色陶瓷南宁营销中心相继在通化、三亚、南宁挂牌,品种齐全的各类德化精品瓷,在品牌领域,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此外,去年以来,德化县进一步出台文件,鼓励企业开展连锁经营。仅去年,就在北 京、成都、武汉、西安、重庆、洛阳等地新设中国瓷都·德化形象店23家。同时,德化县出台鼓励企业争创名牌规定,营造浓厚创建品牌氛围,鼓励企业和工艺美 术工作者参加各类赛事评奖、展览等活动,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山东海瓷借力十艺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据山东卫视《山东新闻联播》报道,借助十艺节平台,滨州市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值年均增长23%.

这两天,滨州的艺术家们正在紧张地创作国画。他们不是在宣纸上做画,而是画在瓷器上。

无棣县画家张永庆:“我画的这个作品叫春又来,是一枝凌霄花,凌霄花是在春天开放的,代表着生机盎然。”

山东海瓷集团利用贝壳的材质优势,将海洋贝瓷转化成一种新的绘画载体,烧成作品温润如玉、绚丽多彩。这些作品将在十艺节海瓷艺术大展上亮相。

山东海瓷集团董事长郭春森:“我们搭建一个更好的平台,在瓷器上进行艺术的创新,进行工艺的创新。”

像海瓷艺术一样,滨州鲁木匠家居创新演绎传统老榆木家具,适应现代人追求生活化、舒适化、功能化、人性化的需求。

滨州鲁木匠古典家居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景哲:“像大明湖的明湖居,驾仙寺,老舍故居,东玉斌府,超然楼,还有五龙潭茶社,全是我们做的。”

目前,滨州市文化企业已经发展到7800多家,产值68亿元。

滨州市委副书记薛庆国:“往深处挖掘品牌的附加价值。做好一系列的衍生品,进行多种业态的深度开发,把市场价值完全做出来。”

推动德化窑陶瓷文化产业大繁荣


11月2日,“2011中国瓷都·德化窑学术研讨会”在德化开幕,近百名国内外博物馆馆长及从事陶瓷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齐聚瓷都,进行主题为“中国白的故乡,瓷艺术的摇篮”的研讨活动,以共同推动德化窑陶瓷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该研讨会由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古陶瓷学会、福建省文物局、德化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包括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东方艺术馆馆长、法国国立艺术馆、德国德累斯顿陶瓷艺术博物馆、韩国庆山博物馆等在内的7个国外馆藏德化瓷的12名博物馆馆长,以及台湾博物馆、台湾莺歌陶瓷博物馆、香港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在内的近70名国内馆藏德化瓷的博物馆馆长以及众多陶瓷文化专家、学者共同出席了本次研讨活动。

除学术研讨会外,活动期间还将举办“故宫博物院德化瓷精品展”、“德化古窑址标本展”、“德化窑民间收藏展”以及“博物馆馆长论坛”等配套活动。

德化陶瓷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泉州海丝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陶瓷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德化陶瓷生产历史悠久,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德化窑是中国“民窑”的代表,千年窑火不熄,已发现商周、唐、宋、元、明、清至民国的古窑址239处,遍布全县18个乡镇,历代窑址之多、分布之广、烧制规模之大,冠于全省,在全国也是少见的。

据了解,故宫博物院现收藏德化窑瓷器700多件,其中明代德化窑瓷器200多件,堪称故宫博物院收藏明代地方窑瓷器的一个亮点。故宫博物院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陶瓷陈列专馆以来,一直都开辟明代德化窑瓷器陈列专柜,所展出的德化窑何朝宗款白釉达摩立像、观音像等,经常引来大批中外游客驻足观看,赢得他们交口称赞。此次故宫博物院与德化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故宫博物院藏德化窑瓷器精品展”,共有25件故宫博物院藏德化窑瓷器精品参展,并有20多幅馆藏精品图片,涵盖有明、清瓷塑,器形五彩、青花等,这是故宫旧藏德化窑瓷器首次回归故里,为本次研讨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从11月1日至15日的“德化窑民间收藏精品展”,也将展出近200件德化窑历代古瓷珍品,集国内众多民间收藏爱好者的德化窑精品,其中13件何朝宗精品更是几百年来首次在世人面前亮相。

德化作为“中国白”的故乡,在世界瓷坛独树一帜,享誉天下。早在新石器时代,德化就有硬陶、印纹陶的制作,商周时期有了原始青瓷的生产,唐代生产青釉瓷器,到宋代开始烧制青白瓷器。明代的窑工在传承、吸纳先前陶瓷技艺的基础上,使德化窑白瓷达到巅峰,其胎釉浑然一体,胎质洁白细腻,釉色乳白如脂,色泽光润明亮,被称为“猪油白”、“象牙白”、“鹅绒白”。洁白、温润、明净、精巧、秀雅的明代德化白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在国内以及亚洲、欧洲、非洲、美洲产生巨大影响,被欧洲一些国家的宫廷、贵族争相收藏,并引发了长达三百年的欧洲仿制史。德化白瓷也因此被尊称为“中国白”(BlancdeChina),成为中国白瓷的代表。正如英国古陶瓷研究专家P.J.唐纳利所言:“单看‘中国白’瓷本身的内在美就足够了,而不必进一步看它的声望,依靠它的特色,‘中国白’在瓷器当中是出类拔萃的,而且往往是无可比拟的”。

德化不仅是中国白的故乡,更是瓷艺术的摇篮。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利用大自然馈赠的优质陶瓷材料,依靠智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带着美的眼光去寻求、发现、挖掘,不断探索和实践,创作了美仑美奂的艺术精品。明代何朝宗所创作的作品《渡海观音》,人物形象构造比例协调、形象完美;刻划人物特性由表及里、细腻生动,轰动世界瓷坛,被誉为“东方维纳斯”。清末及民国初期的瓷塑名家苏学金、许友义等作品在巴拿马、英国、日本等国际博览会上屡获金奖,书写着一个又一个传奇。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德化瓷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传统瓷雕、西洋工艺瓷、日用瓷并驾齐驱的陶瓷生产格局。“德化名瓷,瓷国明珠”是1993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对德化窑瓷的高度概括和评价。如今,德化陶瓷业发展迅猛,德化白瓷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率先成为拥有国家标准的瓷类产品;德化陶瓷、德化瓷雕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德化瓷烧制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全县现有陶瓷企业1100多家,从业人员8万多人,产品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先后荣膺“中国陶瓷之乡”、“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中国瓷都”、“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等称号,陶瓷业成了兴县富民的支柱产业。

德化县委书记吴深生在开幕式现场介绍道,举办此次德化窑学术研讨会,对发掘和弘扬陶瓷文化,进一步加强陶瓷技艺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尤其对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推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乘着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的春风,德化人民倍感振奋,我们正凝心聚力,跨越发展,把德化陶瓷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吴深生激情满怀地表示。

深圳陶瓷文化产业园 艺术与陶瓷产业精彩对接


昨天,记者来到位于五联社区清林径附近的深圳陶瓷文化产业园分会场,只见整齐的厂房修缮一新,用陶瓷艺术盘装饰的分会场场门让人眼前一亮,随即一幅高28米,宽23米的瓷板画《乾隆大阅图》映入眼帘。据悉,这个造型如同巨型茶壶的巨画,由820片恒色瓷板画构成,作为世界面积最大的拼接瓷板画,深圳市瓷艺文化工业园正在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据龙城街道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文博会新增的分会场有两个落户龙城街道,分别是深圳陶瓷文化产业园分会场和龙岗动漫创意产业园分会场,将大大提高龙城的文化氛围,增强龙城的文化底蕴。

走进二楼展厅,占一面墙壁的大幅瓷板画《姑苏繁荣图》让人震撼,2000多个人物栩栩如生。据深圳陶瓷文化产业园负责人詹培明介绍,恒色瓷板画是经过12000吨压力冲压成型,再经过1200度高温煅烧而成,不褪色,不冰裂,不变形,可永久保存,这幅画经过几十个工人三个多月时间才制作而成。

据詹培明介绍,文博会期间,深圳陶瓷文化产业园分会场将邀请国内主要陶瓷产区的重点企业和大师作品参加瓷艺展,举办深圳瓷艺文化产业园宣传推介座谈会和中国陶瓷文化高端论坛,还有陶艺大师现场技艺展示,包括手绘瓷彩、捏塑、釉下彩与手绘等。深圳陶瓷文化产业园分会场将创建中华名窑创新基地、陶瓷艺术大师交流基地、特色陶瓷教研基地等,实现艺术与陶瓷产业精彩对接。

产业平稳快速发展 加大企业扶持力度


今年以来,该市陶瓷战线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立足实际,积极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加快陶瓷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企业扶持力度,全力落实保企业、保增长的目标,实现了陶瓷产业的平稳快速发展。1至6月,该市陶瓷实现工业总产值50.2亿元,同比增长66.23%;陶瓷出口达8592.6万美元,同比增长189.96%;陶瓷固定资产投资1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77%;陶瓷税收总额4659万元,同比增长37.56%。

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1至6月,新签约陶瓷类项目8项,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项,合同总金额11.9亿元,外资220万美元,实际引进内资8.277亿元。对于已落地项目,有关部门建立了项目挂点服务责任制,加大服务力度,切实为企业、项目解决实际困难,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建设。金意陶、乐华、特地等项目进展顺利,辰道纳米解决了内部股权问题,厂房建设已经开工,第一条生产线将于年底前建成;法蓝瓷三期工程已完工;法柏实业7月1日已正式批量生产;莱特项目快速推进,已有一条墙地砖生产线于2月初投产;圣泰第二条生产线预计8月份点火。同时加快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力度,扶持企业发展。陶瓷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工作进展顺利,隆祥陶瓷二期约4800平方米标准厂房已交付使用,台艺陶瓷约6600平方米、佳奕二期约25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也将于8月份交付企业使用。

项目申报取得新突破。积极帮助陶瓷企业申报国家项目,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发展陶瓷产业,上半年共申报58个陶瓷项目,其中同惠电子有限公司“剪切模高频谐振器用压电陶瓷材料及元件中试”项目与和川粉体技术有限公司的“低温常压水解法制备光通信器件用纳米氧化锆粉体”项目分别获得科技部2009年度第一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80万元和70万元资金支持;市地质队“陶瓷原料勘探”及“鹅湖镇建卫瓷土矿勘探”项目分获省图土资源厅1100万元和210万元;建国瓷厂的“陶瓷工业设计服务平台”项目与三宝陶艺村的“陶瓷艺术创意服务平台”项目分获国家发改委120万元与150万元资金支持;望龙陶瓷有限公司的“青花玲珑传统特色陶瓷生产线改造”项目获国家工信委专项资金432万元。

加快实施陶瓷品牌战略。今年新增“昌南”等6个江西省著名商标,目前全市已有60家陶瓷企业拥有各自的产品注册商标,有21个“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江西名牌”等品牌商标。与此同时,积极培育陶瓷设计市场,努力探索建立和整合网上陶瓷销售平台,继续推进燃气梭式窑的安全整治工作。目前已有6家陶瓷设计公司办理了注册手续,另有多家正在筹办之中,市瓷局与移动公司合作开发建立网上陶瓷销售平台,为该市陶瓷生产企业提供新的销售渠道;上半年,全市退城进园和自拆燃气梭式窑28座,实现了燃气梭式窑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目标。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瓷舟”已过万重山 陶瓷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瓷舟”已过万重山 陶瓷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