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烧造 > 导航 >

烧造史可提前百年 出土数吨古瓷

烧造史可提前百年 出土数吨古瓷

古代瓷器烧造 瓷砖百特 古代烧瓷器

2021-04-10

古代瓷器烧造。

综合:景德镇的陶瓷烧造史将可提前一百年。近日,随着景德镇兰田窑窑址考古发掘接近尾声,惊艳亮相的唐代古窑址和数以吨计的瓷器,让千年瓷都的陶瓷人迎来激动而自豪的消息。

古瓷纷纷出土现身

景德镇兰田窑窑址位于浮梁县湘湖镇兰田村金星自然村西北的万窑坞山坡上,东距景德镇市区约20公里,南距景德镇南河约1公里。2011年底,万窑坞附近一砖厂在掘土的过程中发现窑业堆积。2012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正式对该窑址展开考古发掘。

此次发掘是景德镇地区晚唐、五代时期窑址的第一次科学、全面、大规模发掘,出土了数以吨计的青绿釉瓷器、青灰釉瓷器和白釉、青白釉瓷器等晚唐、五代时期的遗物。出土的瓷器除了常见的碗、盘、执壶、罐等器物外,还首次在景德镇古代窑址中发现了腰鼓、茶槽子、茶碾子、瓷权、瓷网坠等器物,此外,还有带有“周生”、“申”、“生”、“大”、“元”和“中”款及其他文字款的瓷器数百件。综合难能可贵的是,景德镇兰田窑窑址在窑床的前部完整保存了器物柱底部的支垫器物的窑柱,对考古学界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古瓷用事实说辉煌

景德镇兰田窑窑址考古队领队、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江建新指出,景德镇兰田窑是一座唐代龙窑,该窑是目前景德镇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并且是保存最完好的窑炉,这一发现填补了景德镇窑炉发展最早形态的空白,是十分重要的窑业遗迹。江建新介绍,出土的腰鼓是景德镇在唐代就已和西域展开经贸往来的重要实物,证明景德镇当时就已是一个开放且与外界交往广泛的城市。综合另外,证明当时的窑工已善于吸纳南北方窑业的烧造技术,融会贯通后生产出有自我风格的瓷器,为在宋代的辉煌打下坚实基础。

古瓷与古文相印证

学术界一直认为,景德镇制瓷业始于五代时期,且窑业从创烧之初即以青瓷和白瓷为主。江建新等专家分析认为,本次发掘的出土物已可上溯至中、晚唐时期,是制瓷业较为成熟时期的产物,据此,已可将以往人们认为的景德镇制瓷业的起始时间推前百年。印证了唐代大文豪柳宗元为元和八年(公元813年)饶州刺史元崔进奉瓷器所做《进瓷器状》一文中的记载,江建新表示,这一发现,将成为改写中国陶瓷史的重要篇章。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景德镇瓷器驰名欧洲数百年


景德镇气候湿润,温润中透着凉意,尤其是江南5月,繁华盛开,泥土沾染上花香和晨露,摸在手上很黏,这样的土质尤其适合做瓷器。

景德镇瓷器玉润透明驰名欧洲几百年,据说最繁荣时,围绕瓷器产业有近200万人,可是现在的景德镇与中国其他城市并无太大区别,到处是推土机和飞扬的尘土,景德镇昔日荣光已不复存在,只是从街上一些瓷器店铺,可以看到景德镇昔日辉煌。

拐过几个街道,进入僻静的景德镇文化街,在古树掩映下,是一排红墙绿瓦的古建筑,这就是景德镇御窑遗址,历史的清幽迎面扑来,著名的御窑工艺博物馆就坐落于此。

600年瓷器隧道

“出于对传统制瓷工艺的热爱,向元华先生于2008年投资了御窑工艺博物馆。”讲解员不无骄傲地说,很多想了解中国御制瓷器的学者、专家,都喜欢到这里来。

博物馆的设计理念是“把传统工艺和600年瓷器文化浓缩在一个空间”。御窑工艺博物馆馆长向元华说他与设计师冥思苦想,想出了“时光隧道”这个概念,隧道里的瓷片都是出土的御窑瓷片,分不同的历史时代陈列。

经过“时空隧道”以后,博物馆还通过文字、图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向观众展示御窑制瓷的历史和传承,制瓷成型、彩绘、填色的工艺流程,以及历代帝王管理窑厂、官员监督工匠制作的历史资料等。

另外,博物馆还展出了一批御窑遗址考古的重要成果,包括大量瓷器标本、落选的贡品及修复后的御窑珍品,有些甚至称得上是“绝世孤品”。

仿制是对历史的追问?

向元华出生于制瓷世家,他几乎是呼吸着瓷器长大的,小时候玩耍的地方就是制瓷作坊,恰恰是在“文革”时,这些作坊和手工艺人消失了,如何把断裂的工艺续接上,向元华说他用了几十年时间研究传统工艺,然后像导演一样,把这些艺人组织起来,一个时代一个时代仿制,所以才创造了“元华堂”这个品牌,元华堂属于高仿瓷中的高端品牌,主要用于领导人出访礼物和高端中式会所,让大家可以直观看到中国御制文化的优雅精致。

说起现在拍卖市场赝品泛滥,是不是有人把仿古瓷弄到了拍卖市场欺骗消费者,向元华认为这一现象肯定是存在的,尤其是当代古陶瓷市场流通渠道较为复杂,大部分古陶瓷本身的出处就难以得到全面考证,而且古陶瓷的历史跨度之长、涉及品种之多、待研究的领域之广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学界、业界以及收藏爱好者共同探讨和思考的。所以说,我们不能简单片面地把仿古行业与造假制赝品混为一谈,更不应该把古陶瓷市场部分不良商业行为所带来的影响,用来否定仿古艺术瓷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两者从出发点上就有本质的区别。现代仿古同样是一种文化的继承形式,仿古与创新更是每个时代工艺传承和再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制瓷人完成了一系列对古代传统的追寻、追问、追思、追创。

在现代,好多电影拍摄、仿古装潢、主题会馆建设,都需要技艺考量、复原再现古代风貌的仿真瓷器,这些仿真瓷器的价值和价格可以紧随被仿品。但在市场需求下,很多厂家开始大量生产工艺拙劣的仿冒品,使得人们对仿制品产生了一种不好的错觉,觉得仿制品就是次品、就是赝品,这其实是对仿制品深深的误读和伤害。

向元华认为,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很多事情都在做减法,于是速成品大行其道,但随着物质的丰富,人们需要“慢活”的生活理念。所谓“精工出慢活”,他认为真正的工艺品是靠精益求精的态度、丰盈充实的内心以及精华的工艺共同打造的。而御窑瓷器无不是这种极致生活的典范。

“工业瓷质碗、盆、茶杯等工业化文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让生活品质得以保障,那么品质之上,就是一种品位的需求。御窑瓷器不仅在品质上非常过硬,在品位上更有着其它窑烧所没有的‘品位优势’。譬方说我们御窑厂每年生产2万件瓷器,最后剩下才2000多件,淘汰率达百分之八十多,它的要求非常严格,除了因为基本的形、貌不符合御窑品质基准的瓷器外,连那些神韵不符合的‘有品质’的瓷器也都要被打碎,从而保证了御窑瓷器的精品价值。”

提到传统工艺如何与现代生活对接?它是延续的成分多还是需要创新?向元华认为,特别是像瓷器制造这种走过了好几个世纪的技艺,决不能舍本求“新”,因为这种没有根基的新弄不好就会成为“妖魔化”的新。

随着岁月流逝,很多中国文化和技术都在不断失传。从“实用”角度来说,工业化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实惠,但从艺术文化角度来说,工业化却又压抑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放纵了我们的审美底线,并不适合艺术可持续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却能弥补工业化的这种缺憾。

中国瓷器艺术近百年的发展路


华夏民族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创造了象徵着东方灿烂文化的中国瓷器。并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精湛绝妙的工艺、光茂美的质感、异彩纷呈的品类而名震寰宇,极大地丰富了民族文化和世界艺术宝库,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瓷器艺术是造型、装饰、材质、工艺等多元素构成的一个整体,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晶。通过巧夺天工的艺术创造和科学合理的精心设计,使瓷器具有物质和精神双文化特徵。

就瓷器的功能而言,主要有以实用为主的日用瓷和以观赏为主的艺术瓷,除此尚有卫生建筑和特种工业瓷等;就瓷器的装饰工艺而言,有釉下装饰、釉上装饰、釉中装饰、高低温颜色釉装饰、色釉彩装饰和多种工艺综合运用等几大装饰类别,工艺品种和表现形式琳琅满目,各具特色。

除颜色釉外,釉下装饰和釉上装饰是瓷器艺术中最主要的装饰工艺。这里的所谓“釉下装饰”,涵蓋成瓷前所有坯釉的装饰工艺。囊括青花、釉裹红、釉下五彩、铁锈花、玲珑、刻划花、薄胎、绞胎、色泥等;“釉上装饰”涵指成瓷后所有的瓷上装饰工艺,诸如古彩、粉彩、新彩、墨彩、广彩、喷刷花、堆雕金、刻瓷等。

中国瓷器由商代原始瓷发展到东汉成熟的青瓷,至唐、宋、元、明、清各代,历经了原料配制由粗到精、坯胎由不透明到半透明、釉色由单色到多色、烧成温度由低到高、工艺技术由不成熟到成熟的不断进步。装饰艺术由“素瓷”到“彩瓷”、单彩到多彩、釉下彩瓷到釉上彩瓷的长期演变,为现代瓷器艺术百花竞艳的局面奠定了良好基础。

20世纪中国瓷器艺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50年代前和50年代后两大阶段。前半葉,中国社会并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国无宁日、经济衰败、民不聊生。尤其是日本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在这样的国运天时下,整个陶瓷事业濒临于人亡艺绝之境。

然而,也有不少有志之士与爱国的陶工及匠师们结合起来,为陶瓷的发展而拼搏努力。醴陵釉下五彩能在本世纪初创制出来,不能不说是个乱世之奇。活跃于20年代后的景德镇“珠山八友”,将文人画技法和审美意识带人瓷壇,形成了一代画风,其余辉至今犹存。在制瓷技术上,先后引进和小规模地试验了煤窑窑炉设计及烧成技术,新法选矿及粉碎技术,机械练泥和成型以及吹釉技术,石膏模具使用,注浆成型技术,新彩及釉上、釉下贴花装饰工艺等。它为后来的瓷器艺术改善了工艺条件,推广了先进技术。但整体上说,本世纪前半葉是中国瓷器艺术黯淡失色的历史时期。

直到本世纪50年代,长期动荡的社会得以安定,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家对整个工艺美术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实施了一系列较大举措:如把“散之四方”的能工巧匠重新组织起来,提高其待遇,鼓励其带徒传艺;各地陶瓷研究所、陶瓷专业院校像雨后春笋般建立并发挥巨大作用;原轻工业部组织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景德镇担负制作的“建国瓷”,中国工艺美术首次赴前苏联和东欧、印度等十个国家的巡回展览瓷以及1955年第一届全国陶瓷展览瓷,北京等十个国家的巡回展览瓷以及1955年第一届全国陶瓷展览瓷,北京人民大会堂、新北京饭店、国宾馆用瓷和国家礼品瓷的设计制作;加强中德、中捷、中保等对外经贸技术合作;恢复古代名窑的传统工艺;组织研究部门的工程技术专家用科学方法和测试手段进行实验分析和理论总结等等,均把中国近百年来的瓷器艺术一次次地推向新的水平。

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广大陶瓷美术工作者不断深入生活,探索创新,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时代气息浓鬱的艺术瓷以及经济适用、朴素大方的日用瓷。这一时期中国瓷器艺术的特徵,主要表现在它的现实性、朴素性、单纯性。

60年代中至70年代中,中国瓷器艺术走过了本世纪后半葉中最为坎坷的一段历程,瓷器艺术出现了畸形发展。

80年代伊始,神州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瓷器艺术进入了一个全面繁荣发展新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特徵表现在它的包容性、多样性、科学性。许多新工艺、新材料、新形式、新品种在改革的时代中应运而生,在开放的机遇中蓬勃发展。

近百年来,中国瓷器艺术在其发展中虽举步维艰,历尽沧桑,但总体趋势仍隨社会的前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并以它累累硕果步入新的世纪,植根于民族传统的当代瓷器艺术,在古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意识融合交织中,逐步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徵。

首先表现在造型中。我国陶艺家不断寻求瓷器装饰载体的时代感,在传统的承继中不囿于传统、不拘泥陈法,灵活按照造型形式美的规律法则,运用切削扭曲、分割组合、穿插堆积等形体构成手法以及反常设计、摹擬设计、联想设计等现代设计法创造出多类型、多品种、多材质、多样式的造型。艺术瓷诸如连珠瓶、青果瓶、春蕾瓶、八方瓶、各式异型瓶以及意象表现型或工艺表现型等各类现代造型。日用瓷造型诸如萌牙、石榴、腰鼓等餐茶具以及金菊、金钟等蓋水杯、文具、啤酒具、灯具等各种新款式。

随着对外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需求的提高,日用瓷品类近年新开发出家庭用瓷、宾馆用瓷、旅游瓷、纪念瓷、礼品瓷、民族用瓷等,逐步形成了家庭用瓷和旅馆业用瓷两不同的主要造型体系。

日用瓷造型不仅优美精致,而且功能合理,尤其是新材质的开发为造型增添了奇光异彩。70年代后,山东淄博陆续研制出滑石瓷、高长石瓷、高石英瓷、钠长石质瓷、色瓷等类型的精细日用瓷而居全国领先地位。河北唐山的骨瓷,文象岩厚胎瓷,邯郸的增韧骨灰瓷、刚玉强化瓷,a-方石英强化瓷,景德镇和醴陵高白釉瓷、高硅瓷、特种耐热瓷等均有瞩目的成就。

介于陶与瓷之间的炻器,在适用于宾馆饭店的成套中西餐具中发挥了较大优势。炻器与厚胎瓷一样,在造型的线形、线角、细部、形体处理上,形成了有别于细瓷及陶器造型特徵的独特风格和规律,丰富了陶瓷造型的表现形式和体系。山东淄博利用本地原料新创造的“焦寶石瓷”,质地坚实,釉面呈秋黄、浅棕、灰白等色,色调娇嫩而无纤弱之感。湖南铜官,河北邯郸,河南禹县、焦作,广东佛山,广西等地均盛产炻器。

无论是艺术瓷还是日用瓷造型,传统样式的变体型还是全样式的创造型,当代瓷器艺术的造型基本上具有形体饱满,线形简洁,转折流畅,对比强烈,材质丰富的新特徵。

其次在装饰风格上,更多地是表现出简练、空灵、淳朴、含蓄以及灵活多变、明朗清新的新特徵。

在装饰题材上,更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情趣。则多以花草蟲鸟、瓜果蔬菜、鱼藻暇蟹、飞禽走兽、山林水色、刀马婴戏、民间故事、吉祥图案等自然景物、风俗民情和民族文化的题材为主。乡土气、自然趣、人情味、生活情、民族性更足更浓了。

在装饰构图上,除了传统形式外,能隨不同造型结构而变化的现代 构图格式层出不穷,诸如分层平地式、分格条块式、打散重构式、综合构成式等,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在装饰表现形式上,釉上仍是以隽美精细的工笔为主、写意为辅的格局。釉下除工笔外,多为兼工带写,工笔与写意、具象与抽象共生共荣,工笔者端苙严谨,令人惊叹技艺的精绝;写意者洒脱飘逸,让人领略笔墨的神韵;抽象者意蕴深邃,具象者形神兼备,给人留存更多的联想空间。

在装饰工艺技法上,陶艺家们更考究泥、釉、彩的综合效应。充分体现泥坯的材质美和自然症状;善于发挥色釉相互渗透熔融的特点和“天人合一”的妙趣,展现釉质的色泽美和肌理美;娴熟掌握装饰材料的特性,追求工艺完美结合的意蕴美和形式美。

中国瓷器艺术的最初形态,乃是以青釉和釉下拍印几何纹饰的泥坯工艺装饰的面貌问世的。商、周时期人们发明了釉和器表施釉的新技术,使刚刚诞生的原始瓷器一开始就披上了一层“美丽的外衣”。从此,各种高、低温颜色釉的材质美和施釉技巧的工艺美便成了瓷器艺术不可缺少的审美因素和重要的艺术语言。

颜色釉 颜色釉历来是中国瓷器中引人注目的艺术珠瑰宝和名瓷之一。色釉工艺主要是以高低温颜色釉在烧成中的物理化学反应或各种施釉方法、烧成技术所形成的釉面色泽、肌理、质感梦幻似的变化和神奇般的效果以作装饰的工艺。

名贵的颜色釉瓷,以“光”、“色”、“透”、“洁”的审美特性而令人倾倒。“光”:光亮者晶莹闪亮、无光者润泽温蕴;“色”;单色者纯净瑰丽、複色者内蕴丰厚;“透”:半透者乳浊似脂、碧透者清澈如玉;“洁”:洁净者平滑无暇、斑驳者野趣横生。故此,历来被推崇为“人造宝石”而备受珍爱。

颜色釉瓷不仅具有特殊的审美特徵,而且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浓鬱的文化色彩。越窑青瓷“千峰翠色”之美、钧窑红瓷“夕阳紫翠”之美、柴窑青瓷“雨过天青”之美、景德镇影青瓷“冰肌玉骨”之美都诱发了不少诗人藉物生情,写下了诸如“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勿驚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儿酒”等千古佳句。

颜色釉瓷在过云却有“千窑难得一宝”、“十窑九不成”之说。50年代以来,老一辈硅酸盐专家周仁、赖其芳、李国桢等与各瓷区的科技人员一道,用现代科技理化测试分析手段,测定釉的物化状态,用配位场理论研究釉中呈色离子价态和配位体的关系,用热力学状态参数研究烧制工艺与呈色的关系,用科学理论和实验揭示了釉料发色的奥秘,将能工巧匠的实践经验升华到理性的高度,变偶然为必然、化感性为理性,使祖传秘方和传统经验更完善、更科学、更合理。如今,由于采用科学方法进行配料和窑温控制,改进了新的窑炉结构和烧成技术,发掘和运用了新的原、燃材料,不仅提高了色釉的质量,且研究出了适合柴、煤、油、气不同烧成条件的配方,使颜色釉瓷烧成范围更宽、呈色更稳。近年,在钧瓷烧制中选用还原性材料渗入釉料中,使钧釉中还原烧成新技术获得成功,是钧瓷史上的一大技术突破。70年代景德镇研制出“无铅钧红”釉,其色相、光泽度及稳定性均有大贴画度提高,且无铅毒,又是一次铜红釉烧制工艺上的革新。铜红釉的烧制从过去只能烧小件到创烧出3米多高、通体一色的红花瓶和口径1.08米的铜红釉碗,这都标志着现在色釉的配制技术和空投温的控制技术均达到了极高水平。

宋代“五大名窑”的钧、汝、官、哥、定及耀州、德化、磁州等窑的传统名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在承袭传统余绪中不断研制出各种新彩釉。如邢国正等老艺人烧制的1.5米高的钧瓷《双龙闹环瓶》,朱砂红釉色在阳光下闪现点点金光,红中有紫、紫中有蓝、蓝中有青、青中有白,正所谓“夕阳紫翠忽成岚。”

50年代得以恢复的浙江龙泉窑,不断创新出玲珑青瓷、薄胎青瓷、青瓷釉下彩以及“青白结合”、“青瓷堆花”、“青瓷堆花”、“青瓷堆花”、“青釉开光”等400余种新品,其釉色宛美玉,呈现柿青、浅青、月白等各种色彩。80年代烧制的《迎宾大挂盘》,釉色青翠晶莹,纹片自然迷人。近年来又有效地控制了裂纹的大小、方向和形状,新研制出两种色相、不同纹片结合的新工艺。

失传数百年的陕西耀州青瓷于50年代后,再现了宋代的风采。参加全国工艺美展的一件青瓷《大碗》,造型典雅、釉色青润泛黄、上裂冰纹,展现了现代耀州青瓷的艺术特色和工艺水平。

杭州在80年代烧制成功南宋官窑瓷,进而研制出异光变色釉、雪花釉等新釉色。更有甚者,南宋官窑青瓷工艺在广州开花结果,如广州美院高永坚教授研制的粉青纹片釉,釉色莹润,纹片中呈现冰花似的複杂层面而精彩至极。

福建德化恢復了失传200多年的象牙白瓷,同时又利用不同质料的泥釉烧造出莹洁的高白瓷、清雅的普白瓷、灵气的孩儿红,华丽的色泥釉,还新开发了宝石黄、银丝釉、开片釉等新品种。

此外,诸如茶叶末、鳝鱼黄、蛇皮釉、黑釉等各式传统结晶釉,在广东、辽宁、景德镇、河北、四川、山东、福建等地也相继新花怒放,且花色增多,又能定形定位。尤以广东石湾的硅锌矿结晶釉为佳,花形系複瓣、色彩多样、层次丰富。景德镇目前已有“雪花”、“冰花”、“松针”、“闪星”等50余种结晶釉;河北唐山亦在传统铁结晶釉的基础上,新研制出内外两层红、黄花晕散、金圈熠熠的“铁红金圈釉”。辽宁的硅锌矿结晶釉系列不仅成本下降,稳定性好,而且已形成了工业化的生产规模。

全国各地在恢复传统色釉的同时,相继创造出诸如红灯芯、宝石红、铁红、火焰红、钛黄、象牙黄、钛花、铬绿、芒果、彩霞、金星绿、金星黄、辣椒红、异彩、莹白、金砂、蠟光、夜光、大理石釉、稀土变色釉、紫罗蘭等百余种高低温颜色釉和相玉釉、珍珠釉等多种无光系列釉。80年代,江苏用硒镉化合物为着色剂研制出色彩鲜艳、纯正的“嫣红釉”。景德镇近年陆续成功研制现不浮在釉面、纹路清晰、色泽蕴含、格调高雅的凤凰衣釉、羽毛花釉、雨丝花釉以及自然形成黄、橙、红、粉红、白、紫等多种色环、色调柔和的彩虹釉。

宝光盈彩的颜色釉价值不仅在其本身,更贵在为色釉彩、综合工艺装饰等新的艺术形式和品种的开拓,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材质。诸如在刻出的葡萄上填豆青色釉,与青花叶相得益彰,格调更为高雅;在珍珠釉上以蓝、赭花釉和青花描绘山水,另有一番风趣;色釉粉彩则以色釉来衬托,拓宽了粉彩艺术的新天地。除此,尚有“色釉镶嵌”、“色釉开光”、“色釉浮雕”、“色釉加彩”、“色釉加彩”、“色釉描金”、“色釉青花”、“色釉刻瓷”等,无一不与色釉息息相关。

色釉彩 70年代推出的“色釉彩”是很有发展前景的创新彩类。它以多种高温色釉作彩料,在生坯和釉坯上彩绘,经高温烧成后,因色釉的渗透性、流动性和熔融性形成了色彩斑斓、妙韵天成的艺术特色。因此,色釉彩具有与其他装饰彩类不同的独特性质,具有其他彩类难以达到艺术效果。色釉彩将彩和釉融库冰可分离的统一体,它既是釉,又是彩,釉的作用显然不仅仅是依托和保护,它是将色釉匯集为丰富的艺术语言,以色釉特有的质感云描绘和表现诗情画意,使人在色釉彩光的陶醉中感悟到作品的创意。正是这种特性,绝使色釉彩材质肌理的感染力和彩绘艺术的感染力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景德镇陶艺家潘文復创作的《金色桂林.色釉彩新梅瓶》具有代表性。作者巧妙地在黄釉底上用铁红釉、赭花釉、乌金釉描绘和表现层林尽染的金秋,烧成后光怪陆离,令人遐想。近年来陶艺家们还研制出以黑、红、黄、蓝、青等多彩釉绘制在无光相玉釉上,烧成后花纹在釉中若隐若现,获得水墨般的神奇效果。江苏、辽宁的陶艺家将几种不同色釉组成规律的图案或抽象的线条、斑纹、色釉在熔融渗透中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的朦胧美和质地美。

堆釉 即在颜色釉底上用白色或其他色釉层层堆填,堆成类似浅浮雕那样的凹凸变化,成瓷后釉堆得薄的地方能透出底的颜色。50年代已有陶艺家利用这一特色创作《红绸舞.圆盘》,纱绸用薄釉堆成,较强地表现了纱绸透明轻柔的质感。尚有用白釉堆就和平鸽、云鹤等,别有一番风味。

除此还有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低温色釉装饰工艺珐花。现代陶艺家融现代构图、色彩和装饰意识于珐花传统工艺中,以老传统创立新的风采。

釉下装饰艺术是我国瓷器艺术百花苑中又一枝异花奇葩,它集胎质美、釉色美、工艺美、形体美、彩饰美于一体,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釉下装饰艺术通常指在坯胎(含生坯、素坯、釉坯、色坯等)施釉前或施釉后,采用某种装饰技法进行工艺处理或彩饰,然后罩釉经高温窑烧成瓷,其装饰效果表现在透明的釉层之下,乃至釉层本身的光泽肌理变化之中的一种陶瓷装饰工艺。

釉下装饰艺术如果按工艺装饰特徵来分,基本上可分为釉下彩绘工艺和泥坯装饰工艺两类型。

釉下彩绘工艺装饰类 主要是以彩绘为装饰手段。若按金属着色剂的区别可分为以氧化钴为主要着色剂的釉下彩瓷,例如青花、釉下蓝彩;以氧化铁为主要着色剂的釉下彩瓷,例如褐彩、铁锈花;以氧化铜为主要着色剂的釉下彩瓷,例如釉裹红、绿彩;以多种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的釉下五彩瓷等。

青花 被誉为“瓷国明珠”的青花瓷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国粹。它是用氧化钴为主要着色剂配制的色料,彩绘在未施釉的“生坯”、或已施釉层的“釉坯”、或经低温焙烧的“素坯”、或含色剂的“色坯”上,再罩以透明釉经高温烧成的釉下彩绘装饰工艺。

钴料的配制技术、高温窑烧技术和釉下彩绘技术即是构成青花瓷的三个基本工艺要素和工艺特徵。由于钴料产地、釉料选配、烧成温度、火焰气氛、操作手法、审美追求的差异致使近现代青花呈现出多种色调和效果。如本世纪初,多用金属氧化钴配料、色调浓烈蓝艳。50年代前后,青花料用于普通瓷中多为浙江、江西产的土料,青花呈色蓝中泛红。用于高级艺术瓷的多为云南珠明料,它综合了宣德、清代康熙青料之长处,呈色艳而沉、明而透、表现力丰富、发色力较强。80年代后,为适应勾线点垛写意的现代青花之所需,配制仿古“炸料”晕散淋、色泽浓重、沉而不灰、蓝而不俗。亦有用“海碧”青料绘制,色调更加鲜丽艳蓝。尽管如此,大凡青花瓷均具幽靓素雅,晶澈明亮,彩翠色润,青白相映的艺术特色和审美特徵,且经久耐磨、永不褪色、无铅毒害,故居名瓷之首。

青花瓷在全国以南方为主,主要有江西、湖南、安徽、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四川、云南以及北方的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但实力雄厚、质量上乘的青花瓷当首推江西景德镇。

历来,景德镇“匯集全国技艺之精华”,同时又将自己的精华推动全国之技艺,各地青花均可寻觅到景德镇青花之踪影。然而在不同地区又因胎质、釉色、钴料配方的差异和地方传统文化背景的区别而各具地方特色:如醴陵青花,实为“釉下蓝彩”,在高白釉下透出鲜明蓝艳的图案纹饰;福建德化青花却在纯白如脂的釉下闪现出青色的纹样。

在景德镇被誉为“青花大王”的王步,循“八大山人”等画家的殊途,以豪迈沉鬱的气格、简朴雄浑的笔墨,将中国画的水墨写意技法与青花技法相糅合,开创了青花“分水写意法”,形成了近代青花艺术新流派和新风格,与传统的“双勾分水法”齐驱并进。其代表佳作如在《春光.青花方箭筒》、《鹅.青花釉裹红天圆地方瓶》、《双鯰》等。这种泼墨写意似的青花分水画风从后辈陶艺家的作品中,可以触摸到王步流派的经络和支脉。

“双勾分水法”虽是传统工艺,现代却在构图和创意、虚实和青白关系、形象处理和表现手法、分水层次和浓淡变化等方面更有新颖独到之处。

目前,尚有介乎两者之间、源于元青花的“勾点垛水法”成为又一新的流派和风格,亦是现代青花艺术常用之技法。除此外,还衍生出“泼水”、“流水”、“刷水”、“刮水”、“喷水”、“吹水”等现代青花表现技法。

这三种主要青花艺术流派和风格都有各自特徵:“双勾分水法”严谨工整、层次分明;“分水写意法”洒脱自如、淋漓滋润;“勾线点垛法”率意爽朗、概括凝练。

景德镇的陶艺家,不断学习、总结、藉鉴民间青花笔畅神触、率真简约的精髓,结合现代表现手法另癖蹊径,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的一种新型现代青花艺术。较具代表性的作品如秦锡麟教授的《秋菊、青花葡萄瓶》,装饰构图规范之中有变化,花朵枝葉信手挥就,运用舒展自如,形态质朴大方,富有浓烈的民间意韵。尚有不少年轻作者的作品或为古拙,或为抽象,在其生动活泼而又疏简雄健的笔调间,显露出气势,蕴含着灵性。

在陶艺家的匠心独运下,青花品种和表现形式纷沓而至,创造性地开拓了影青青花、珍珠釉青花、色釉青花、毛地青花等新的表现形式。其总的特色是釉色的华丽或静谧,光亮或无光的质感映照和衬托青花的纯净与青翠,形式表现或为对比、或为和谐、令人耳目一新。

“青花釉裹红”将青花与釉裹红有机结合,青红相映,冷暖相亲。釉裹红常作为点缀色夹在青色之中,仿佛在青花的五线谱中闪耀着几点红色的音符。50年代初,祝大年教授常以“鸡冠花”为题材创作了不少作品。作者汲取传统的缠枝图案构成形式,善于虚实空间处理,青红配合默契,静中寓以律动,民族气质十分强烈。步入80年代后,这种严谨的风格因装饰材料的多样而逐步活跃起来。现代釉裹红流动变幻之色彩与现代青花晕润宛丽之色韵、豪放洒脱之笔调,三者更为协调统一,使人心驰神往。

古称“青花间装五色”的“青花斗彩”,现在不仅仍具青与彩斗艳而不庸俗、华丽而不媚俗、对比而不生硬、有一种静中求动、冷中见暖的艺术魅力,在品种上还创新有斗新彩、斗炉彩、斗釉下五彩及斗色釉等,色饰亦从平塗到洗染、从单色到复色,使青花斗彩更显得楚楚动人。

独绝于世的“青花玲珑”,翠碧相映,虚实相衬。近年来隨着玲珑的发展而有新的提高,如今已有了青花加彩玲珑、青花五彩玲珑、影青青花玲珑、青花薄胎玲珑等新的品种。

青花在艺术瓷上光彩夺目,在日用瓷中同样异彩竞放。既有以严谨图案吻合荘重造型的50年代“建国瓷”、青花茶具,又有像海棠、芙蓉、牡丹等轻松活泼、穿插自如的青花中西餐具。青花瓷明净高雅,在日用瓷中赢得盛誉。80年代以来,青花《梧桐》、青花玲珑《清香》餐具等不少产品多次荣获国际金牌和国家金奖。

在青花日用瓷烧制中,现在有的瓷区采用新的工艺,青花料熔融渗透于釉中,烧制出“釉中青花”。

釉里红 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经高温还原烧成后,在釉下呈现瑰丽而沉静、艳媚而不浮躁、热烈而含蓄的红色。

唐代长沙窑率先使用铜元素为着为剂,开启了宋钧铜红釉和元代釉裹红装饰工艺的先河。由于科技和工艺水平的局限,秋裹红呈色很不稳定,佳品屈指可数,故历来视为名贵之珍。

时至今日,不仅能根据柴、煤、油、气不同烧成条件,按不同的泥料和釉料配制釉裹红色料,而且能科学地掌握烧成温度和气氛,使之还原发色相对稳定。色彩效果和风格特色随不同的配方和烧成状况而千秋各异:有的红中夹绿、黄、赭、紫色斑,变幻微妙;有的红如血,艳丽晶澈、火流律动、宛若郎红;有的红中泛绿、黄中透红;有的红得深沉、闪烁紫光;有的在铜绿周边晕散着红色的边线,深红周围渗透着浅红色晕。传统的釉裹红红得鲜嫩而又沉着,纹饰线条细腻清晰,较少流动和泛绿变化。而现代釉裹红红得娇艳,且红中多变、易于流动、变化自然,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心态。

根据釉裹红的不同配料,其装饰手法更为灵活多变,诸如釉裹红线绘:即用不甚流动的釉裹红色料以线条勾绘图案纹饰;绘:即以釉裹红色料当作墨一样用笔绘,随运笔疾缓和轻重而浓淡厚薄不一,则呈色忽灰忽艳、忽红忽绿、变化莫测;刻绘:即在成片成块绘的色料上用工具刻划纹饰或在刻划的纹饰上绘釉裹红,使釉裹红呈色发生深浅变化;刷绘:用工具将釉红色料均匀地刷在坯上,抹绘纹饰等等,均能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

釉裏红除单独运用外,尚有与青花、色釉、刻划花、釉上彩绘等相结合的多种装饰形式。

釉下五彩 突破千百年来由唐代长沙窑创制的釉下单一彩瓷以及元代景德镇青花、釉里红单色彩绘之风貌,而使釉下彩瓷进入到五彩缤纷的世界,首立奇功的是湖南醴陵。

本世纪初,著名人士熊希龄等积极推行“一立学堂、二设公司”的主张,引进人才,改良工艺,促成了醴陵多种金属氧化物的高火性釉下彩瓷颜料的研制,创造了“釉下五彩”。

它先用墨勾线,然后用桃红、海碧、金茶等几十种釉下颜料,采用“平混”、“接色”、“深浅”、“罩色”分水技法彩绘于坯上,罩釉高温烧成,烧后墨迹挥发,而呈现白线彩色花纹。

当时最著名者有张晓耕、彭筱琴等书画家。其山水、花鸟无不擅长,釉上釉下无一不精。再如吴寿等瓷业学堂的优秀生,对醴陵釉下五彩的发展亦是功不可没。

草创初期,由吴寿祺等人创作的著名作品《荷花瓶》等为代表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就以质地精良、润泽清雅、色豊彩腴、艳而不俗的艺术特色,荣获湖北武汉业奖进会、南洋业会以及意大利、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一等金牌奖。至此,醴陵釉下彩瓷名噪天下、以其灿烂的五彩光辉而载入史册。

1956年,自醴陵成立了陶瓷公司以后,停产了25年之久的釉下五彩瓷纔得以恢復发展。60年代初,随着球土高岺土的开发和运用,使瓷质进一步晶莹洁白,细腻精致。同时,又研制出20多种釉下五彩高温色料,如以氧化锆为发色剂的“241”不透明白色,70年代末又研制出“821”、“422”黑色和各种中间色,为新的装饰工艺创造了条件,使釉下五彩瓷装饰性更强,更加丰富,格调更为高雅。

80年代,沿于清代粉彩“料地万花”的《釉下五彩黑地满花长颈瓶》,在黑地上衬托出饱满繁密、色彩妩媚的茎叶,成为醴陵釉下五彩风貌的代表佳作。近年装饰风格和表现形式上,除多见于图案纹饰外,逐步从工整细腻的中国绘画的章法和画法中扩展到具象与抽象结合的表现形式,如邓文科、熊贵等,他们在色彩运用和调配上,更趨于和谐统一和素雅含蓄,使釉下五彩品味更高。

除艺术瓷外,釉下五彩在日用瓷上亦饮誉于世,诸如《釉下蓝彩牡丹纹中西配套餐具》、《釉下五彩黑地满花中餐具》等已成为精品瓷。如今釉下五彩的花色品种更瑰丽,工艺手法更精湛。既有典雅的五彩,又有翠碧的蓝彩、秀逸的淡彩和素净的白彩等。在生产工艺上创造了釉下皮印、贴花等新工艺。

除醴陵外,湖南的建湘、洪江、界牌、新湘等其他地方以及景德镇、山东淄博、广东潮州等瓷区也闪烁着釉下五彩的绚丽彩光。无论在制作工艺、色料品种、装饰手法、表现形式和艺术水平等方面,均各有所长,颇见成效。

铁锈花即在挂有黄土泥浆的釉坯上,用含氧化铁的“斑花石”作彩料绘制纹饰,再施以透明釉,经高温烧成后釉下呈现赭褐色纹,如铁锈绘成,故称“铁锈花”。

铁锈花在宋代已成为河北彭城磁州窑的代表品种。因材不同而别呈异彩:有白釉、彩釉、黄地、绿釉、黑釉铁锈花等。其特色是将图案构成的手法、潇洒遒劲的笔法、自由疏宕的章法熔为一炉,气势轩昂,意趣盎然,具有民间艺术独特的纯朴美的豪放美。

磁州窑除铁锈花外,釉下彩绘尚有白釉釉下黑彩、白地绘划黑花、白地黑花红彩、白地醤褐花等艺术表现形式。白釉釉下黑彩即在坯胎上施以一层洁白的化妆土,再用毛笔蘸细黑料绘以纹饰,然后罩一层薄而透明的釉入窑烧成。白地绘划黑花则在白釉下的黑花上用工具勾划轮廓、花蕊,其纹样较白地黑花更为清晰、细微。它们一个显著特色是运笔粗犷豪迈、黑白对比强烈,具有民间艺术的风格气质和近似中国绘画艺术的笔情墨趣。

50年代后,磁州窑不仅恢复了传统品种,而且还创造了质如象牙般柔润的象牙瓷、翡翠瓷及珍珠嵌法等新工艺、新品种。

泥坯工艺装饰类 主要是以未入窑前,在泥料的配制、泥坯的成型过程中,坯体上采用各种技法、如刻划、堆贴、镂塑、印拓、剔填等工艺处理作为装饰手段和达到装饰效果的工艺。

自古及今,泥坯工艺装饰手法不断更新和拓展:诸如泥条盘饰、拉坯手捏、乾料裂纹、旋坯抹色、弦纹旋削、模印贴花、泥浆沥线、泥浆喷洒、泥浆拓印、纱纲喷浆、色泥嵌填、色泥绞胎、镂空雕刻、堆填捏塑、玲珑镂填等等,工异技别,撮泥化神。

刻划花 景德镇俗称“半刀泥”,最早见于唐越窑而盛于宋代,是最有代表性的釉下泥坯装饰工艺。“刻划花”即用工具在坯体上刻划纹饰,最后罩釉入窑烧成。由于所刻纹饰呈一边深一边浅,釉料覆盖后,因填充厚薄不同而浓淡不一。深厚者呈浓重色,浅薄者呈浅淡色,使釉色与纹饰相映成趣。

工致精妙的定窑白瓷刻划花、犀利潇洒的耀州窑青瓷刻划花、华滋秀润的景德镇影青刻划花,都是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如今还有豆青釉、嫩青釉、黑釉、白釉、水晶刻划花以及磁州窑的色泥刻划花、龙泉青瓷刻划花等品种。除了一个层面的刻划外,又有多个层面刻划、刻划与浅浮雕、刻划与镂空、刻划与填色、刻划与彩绘相结合等表现手法。

玲珑 又称“米通”、“嵌玻璃的瓷器”,亦是最有代表性的泥坯装饰工艺之一。它起源于宋代镂空工艺,经明代永乐年间演化成玲珑,清代乾隆年间专门烧制而成为传统名瓷。它是先在泥坯上镂空纹饰,再填入特制的玲珑釉,然后罩釉一次烧成。以其玲珑剔透、晶莹雅致而蜚聲中外。

现代玲珑瓷在品种上除不加任何修饰而单独以玲珑作为装饰的“素玲珑”外,又有与青花青碧交辉的“青花玲珑”、与釉上彩雅丽和谐的“玲珑加彩”、在厚釉的深青色中透亮的“青瓷玲珑”、与半刀泥玉碧相映的“映玉玲珑”以及透丽盈彩的“五彩玲珑”等。近年来,稀土元素镨、呈色更加稳定。“玲珑眼”的形状也从传统的米粒状演化到月牙、流线、圆珠、菱角、多角等规则和不规则形状,尚可雕成蝴蝶、花草、水浪、云朵等各种图案。不仅在日用餐茶具中享誉遐迩,而且已拓展到各式花瓶、花插、花钵、吊灯、壁灯、皮灯等各种花器和灯具上,充分显示了玲珑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薄胎 薄如蝉翼、轻若浮云的薄胎瓷是泥坯工艺装饰之一绝。它始于明代永乐年间,胎薄似“半脱胎”,至成化年间竟薄如“脱胎”。从配方、拉坯、修坯、彩饰、上釉到装窑烧成,若一环有失,则前功尽弃,工艺难度系数极高。尤其是修坯“少一刀则厚,多一刀则破”。近现代精于薄胎修制的能工巧匠,凭着鬼斧神工的绝技,能修制高达60厘米以上,小到拇指般的薄胎器。111厘米直径、壁厚仅0.24厘米的巨型薄胎碗,140厘米×55厘米的薄胎皮灯都接问世。薄胎八角碗的制造更是绝艺称奇,它巧妙地利用坯体在窑烧中收缩的原理,将口沿由圆形变八角,自然成器,十分科学。这昭示着现代薄胎瓷制作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绞胎 亦称“绞泥”、“透花瓷”。源于唐代,系藉鉴于漆器犀毗工艺。用白、褐两色或其他多种色泥相间糅合一起成型,构成抽象花纹:有的像浮云流水,有的似山石木纹,亦真亦幻之中,令人无限联想。绞胎工艺宋代以后已不多见,80年代以来又活跃于景德镇、浙江龙泉等地。另外,有些陶艺家将绞泥切成薄片,镶嵌或黏贴于纹饰中,颇见新意;有的在釉料中加着色剂,经适当搅动后再施于坯体上烧成,这种绞釉虽不同于绞泥,却与之同出一辙。

至于堆花、色泥、通花等泥坯工艺装饰也都有成功的新创造,其例不勝枚举。

随着现代文明进程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人们多元化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陶艺家们不断地从民族传统中吸吮母乳,从异域文化中汲取营养,探索和追求装饰的多种语言、形式、技法的综合应用,在烧成工艺、泥坯处理、施釉技巧、材质选配、肌理应用、釉彩结合等方面多方位、多层次地精思巧制,以达到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20世纪的中国瓷器艺术,不仅颜色釉争奇斗艳,釉下装饰妖娆多姿,而且釉上装饰亦成就瞩目、欣欣向荣,并以其强烈的民族文化和审美特徵、丰富的艺术表现技巧和品类而屹立在世界艺林之中。

“中国瓷都”后古龙窑的百年守望


在“中国瓷都”福建德化县的蔡径村,古老的龙窑薪火已经传递了400多年,生生不息,孕育出一个又一个晶莹剔透的茶壶、陶罐。

走近这个古龙窑,窑炉其貌不扬,从外面看就是用黏土和红砖盖成的简陋房子。龙窑有7个门,可供装窑、出窑之用。窑身两边各分布着33个窑目,是添加柴火的地方。靠着柴火,窑炉可烧至1370℃高温,远销海内外的高温德化瓷就是从这里出炉的。

60多岁的冯清芳是古龙窑的“守护者”。30多年前,9岁的他就开始学做瓷、烧瓷。“我在古龙窑烧了半辈子瓷,陪伴炉火是一件幸福的事。”冯清芳一边在炽热窑炉口添着柴火,一边说。

据冯清芳介绍,古龙窑是传统烧陶工艺的活化石,也是研究中国古法烧制柴窑的必选之地。明清时期,龙窑是兴盛一时的名窑。上世纪80年代,德化仍保存有200多条龙窑,然而随着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和现代机械的进入,龙窑逐渐退出了德化陶瓷产业的舞台。如今,德化现存烧制瓷器的龙窑仅寥寥几条,其中最为久远的便是蔡径村的古龙窑。

做钵、制坯、上釉、装窑、烧火、出窑、选瓷、包装……日复一日,老冯带着20多号人,延续着古龙窑的薪火。

一窑可以烧1.6万个茶壶,每个月可烧三窑。出窑后,老冯常常亲自检验一些成品的质量,由此判断整窑瓷器质量的大概水平。

“德化在上世纪80年代就不用木材烧制陶瓷了,改用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而我烧瓷用的柴火全是收购的废旧木料。”冯清芳说。

令老冯高兴的是,30多岁的儿子也加入了烧陶团队,成为老冯的得力帮手。“我年龄大了,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将古龙窑的炉火点亮下去。”

烧造500年的鹤壁窑属于磁州窑系


鹤壁窑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民间瓷窑场之一,始于晚唐,进入北宋中晚期后达到了它的烧制高峰,终于元,烧造历史达500年之久,文献资料至明代才出现。其烧造的器物与磁州窑风格相同,属于磁州窑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瓷窑全盛时期,面积约有84万平方米,呈现出“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烧造盛况。唐代时,鹤壁窑烧造白釉、黑釉、黄釉刻瓷。

鹤壁窑有一种装饰方法“白地褐彩彩绘装饰”,白地褐彩技法和白地黑花的技法是一样的,但是褐彩随着窑温的不同,黑料呈现的颜色也有所区别。它是以褐彩代墨,以瓷坯为纸,把我国制瓷工艺和传统绘画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其题材构思新颖,代表了鹤壁窑民间艺术的工艺风范。

童儿戏莲枕于1985年在鹤壁窑出土,属白地褐彩彩绘装饰,枕的八个侧面画二方连续的卷草纹,行笔流畅明快,一气呵成。枕面以粗细二条黑线画八角形边框,画面中心是前后相随的两个采莲回归途中的童儿,前者手持莲蓬,回首相顾;后者一手持荷叶,一手前伸,两童前后呼应,似边走边语,神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画面把乡间的场景与天真活泼的童儿自然和谐的融汇在一起,显得淳朴自然,富有情趣,散发着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鹤壁窑所烧器物,基本上为民用瓷器,装饰以富有生活意趣的内容为多。元代白釉褐彩题字罐,是鹤壁窑出土的一件精品,朴实内敛,富有民俗特色。

此白釉褐彩题字罐外部通体施白釉,釉色纯白。器物自颈至底,各绘粗细弦纹五周,将器身分为五段。肩部绘花卉和缠枝牡丹各一周,腹部有行文铭文两行28个字:“昨日西风澜漫秋,今朝东岸独垂钓。紫袍不识蓑衣客,曾对君王十二流。”下部为底绘莲花瓣纹,内饰褐彩。以诗为装饰在鹤壁窑瓷器中并不多见,这件白釉褐彩题字罐体现了民间审美情趣的发展与民俗文化的雅化。

鹤壁窑属于磁州窑系,但又不拘一格,往往博采众窑之长,又高其一筹。赋予创造性的鹤壁窑匠,在宋、金、元时代共创造了三十多种装饰陶瓷技法,简直可以说集陶瓷装饰方法之大成,鹤壁窑以其独特的有规无束刚劲豪放,潇洒自如的艺术风格,影响着后世。

湖南瓷走入上海世界博览会 展示湘瓷百年璀璨


湖南瓷走入上海世界博览会 展示湘瓷百年璀璨

1915年,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参加巴拿马世界博览会获得金奖;2010年,湖南瓷再次走入上海世界博览会,展示湘瓷百年璀璨。今天,副省长甘霖来到长沙华联陶瓷生活馆调研,了解世博陶瓷制作准备及陶瓷出口情况,甘霖指出,要充分利用上海世博会这一高端平台,加大品牌营销,加强产品创新,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做强湖南陶瓷产业。

湖南华联瓷业在长沙打造了华联陶瓷生活馆,展出了部分世博精品瓷及生活精品瓷。甘霖来到长沙华联陶瓷生活馆,详细了解上海世博会陶瓷产品准备情况,当了解到湖南华联紧扣上海世博会理念主题创意设计,荟萃湖南瓷的高白玉瓷、釉下五彩、中国红、青花、描金等经典工艺,由醴陵工艺美术大师领衔创制,开发了150余款世博产品,所有产品将在世博会专馆集中展出,甘霖叮嘱说,湘瓷一定要借力世博会这一高端平台,加大营销力度,积极开拓境内外市场,做大企业规模。

湖南华联瓷业的精品瓷远销100多个国家及地区,去年出口7000多万美元,今年一季度订单已达3000多万美元,华联还将在全国发展连锁专卖店,推销湖南陶瓷产品,甘霖高度肯定这一模式创新,希望陶瓷企业加强产品创意设计创新,融入湖湘文化特色,加强陶瓷生产、销售方式创新,让精美的生活瓷、艺术瓷进入千家万户的餐桌;进一步加强市场研发,使湘瓷成为来湘游客必买的旅游商品。

云南烧造元青花瓷概说


云南青花瓷的大量发现,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它以朴实无华的造型,粗犷的青花线条,繁简不一的纹饰布局,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去跟踪收集,到20世纪末已达高潮,至今方兴未艾,仿品亦应运而生,使云南青花的研究和断代变得紧迫起来。9AX帝国开发

云南青花瓷为少数民族地区民窑烧造,无纪年标识,延续时间长,数量多,分布广。本文拟在收集云南窑址、墓葬出土青花实物的基础上,借助历史、考古、陶瓷资料,对云南元青花瓷的起源、分布、特征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云南元青花瓷产生的时代背景

云南元青花瓷的产生,是元王朝对云南实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

1253年忽必烈率军攻陷鹤庆、剑川直逼大理首府,大理王段兴智逃亡,结束云南最后一个地方政权的统治。1259年忽必烈选派赛典赤为“平章政事行云南中书省事”,集军政大权,“下立州县”,鼓励发展经济、文化,手工业方面为加强管理在各路设立“人匠提库司”。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大理《忽必烈平云南碑》所载:“既有典章,被之服章。我吏我民,我工我商,万国一家,熟为要荒”,为云南元青花产生创造了良性历史环境。

二、元青花瓷起源的追溯

云南发现和发掘的窑址,有玉溪窑、建水窑、禄丰县罗川窑、白龙井窑、大理市敬天山窑、易门县上浦背窑等。除建水窑址群中的旧窑、土窑、古窑烧造元青釉为主,其他窑址都发现青釉和青花堆积成混合层,说明云南窑址烧造青花时代有先后,而且不同地区的青花都是经过青釉烧造过程而发展起来后,青釉才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较为典型的是建水窑址群中的洪家窑堆积,经试掘下层为元青釉,中层为青釉印划花、印花青花、青花,上层以洪武青花为主。联系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窑为中心的附近苏家坡、坡头村、泸西县和尚塔、蒙自县瓦渣地火葬墓、红河县牛皮寨、个旧王林寨土坑墓、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黑井、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钟科山、大理市大丰乐火葬墓的清理发掘,以出土明青花居多,元青花少,由此推知元青花的烧造时间不会太早,相当元晚期。

但是从云南元代火葬墓大面积的发掘,出土器物又有不同,是以泥质灰陶、釉陶为主。滇中宜良县孙家山一期火葬墓群发掘,M18出土木牍楷书“岁次丁酉年十二月庚寅朔”,按干支推算为元成宗贞元三年(1277年),相当元初,鉴于一期墓多,延续时间长,出土泥质灰陶、绿釉葫芦塔形盖敛口鼓腹平底和带座罐,以刻划莲瓣纹、三角形实茎蕉叶纹、折枝花、十二生肖图像、附加带状荷叶边纹为代表。曲靖市八塔台二期元代火葬墓的发掘,出土泥质细灰陶、绿釉葫芦塔形盖、平顶珠形钮荷叶形盖、敛口或短颈溜肩鼓腹折胫莲瓣座或镂空座罐,以刻划和彩绘三角形实茎蕉叶纹、莲瓣纹、缠枝牡丹、缠枝覆莲、附加带状荷叶边纹为代表。大理市大丰乐三期元代火葬墓发掘,出土泥质红胎绿釉、黄褐釉高拱盖短颈椭圆腹平底罐,以刻划和彩绘三角形实茎蕉叶纹、印贴茎状宝杵或宝相花和莲瓣纹组成纹饰,十二生肖图像为代表。地理上宜良县和曲靖相邻近,罐的形制虽不相同,却都以葫芦塔形盖和莲瓣座为突出,泥质灰陶、绿釉陶也相似,大理市大丰乐元罐区别大,但它们都以泥质细陶、釉陶为主,以刻划、附加、贴印、彩绘技巧表示相似的题材。综合云南元代窑址和墓葬出土器物分析:由于云南不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够平衡,分别以泥质陶和釉陶及青瓷、青花出现,于是形成云南元代陶瓷并存局面,它们虽质地、烧温、装饰技巧不同,但处在同一时代,在形制或纹样上出现相似的风貌。

三、元青花的分布和特征

目前发现元青花的地区有:以滇南建水窑为中心的附近地区,滇西以禄丰县黑井火葬墓为中心及周围地区,以大理市为中心的洱海周边地区。尽管滇西尚未发现元青花窑址,但墓葬已有青花出土,并具地区特点,而且烧造青花延续时间长,数量多,是构成云南青花多元体系的主要内容。附近地区火葬墓出土零星元青花,按元代行政区域划分,可归入这三个青花类型或传播地区。

建水、禄丰、大理为云南腹地,是彝族、白族聚居地,也是当地最古老的民族。唐代樊绰《蛮书》载:“蒙舍及诸鸟蛮不墓葬,凡死后三日焚尸,其余灰烬掩其土壤。”“蒙舍及诸鸟蛮”是白族和彝族先民,其住地发现和发掘的火葬墓,主要以陶、釉陶、青瓷、青花罐为葬具。火葬墓不盛行陪葬制度,即使个别墓葬有小件器物或铜钱、铜镜出土,几乎不具断代意义,如铜钱和铜镜铸造时代明确,但一般有较长的流通时间;建水窑虽有元明青花堆积层,但元青花少且为圆器残件。火葬墓出土的青花罐成为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实物资料之一。

云南民窑青花瓷是就地取材和传统工艺生产方式。不同地区窑址都存在不同时期的青花标本,说明烧造时间长,工艺良莠不一,要从胎、釉、青花粗细、色泽来区别时代,颇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困难。而造型和纹饰随时代的变更而富于变化,赋予不同时代的审美时尚及相应的艺术手法、韵味、情趣。若将云南不同地区窑址、墓葬出土的陶瓷器,结合有地层、墓志、买地券共出的器物,按形制、纹饰题材归类排比分析,对元青花瓷的断代及特征辨识会取得帮助作用。

元晚期是云南青花的创烧阶段,在短短10多年里,其产量有限。瓷胎沿袭青釉瓷原生瓷土“一元配方”,烧成温度1250℃,由于瓷土含铁量高、铝低,呈色灰青,胎厚重粗糙。罐、瓶由不同部位拼接而成,口、底径小,腹径大。因器足小,足墙直,挖底不平,盘多菱口折沿、折腰。采用石炭釉,色青或内黄,裂纹,外壁施釉不及胫或底,罐肩部和内壁有的不施釉。圆器内心外周有支钉凹痕无釉。青花为原生钴土矿,色黑或黑灰为主,黑蓝少,用笔粗放、拙朴、简单。题材以绘缠枝牡丹、缠枝莲花、一束莲、折枝莲花为主,兼有松、竹、梅、鱼藻、双狮戏球等。辅纹为弦纹、卷草纹、蕉叶纹、如意纹、莲瓣纹等。布局繁简不一,地区性比较突出。元末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吸收内地青花形制纹样,使烧造工艺技巧有所提高,无论造型、纹饰布局都趋于成熟。

云南元青花以青釉下钴料彩绘为主,但是在元青花器中出现了钴蓝地刻划白花,贴印花青花、印花青花、附加带状荷叶边纹青花,这些器物在造型、纹饰技法吸收同期泥质灰陶、釉陶、青瓷的许多特点,可分为5类:

Ⅰ类:钴蓝地刻划白花瓷器,出于禄丰县黑井。狮纽荷叶形盖短直颈溜肩鼓腹平底罐,或粘接在圆形镂空梯形座上(图1),造型硕大,通高58厘米,肩腹交接处突出,器身上下小,中间大,釉不及底边。盖、肩、腹刻划三层缠枝莲花,缠枝和莲花划纹,线条细劲流畅,叶纹肥大刻凹,腹下莲瓣纹,边纹弦纹或卷草纹相间,纹饰布满全身,气势宏大,蓝白色差衬托出很强的立体感。狮钮荷叶形盖、镂空座在云南元代火葬墓出土的陶、青瓷罐中并不泛见,划缠枝莲花、莲瓣纹,在建水窑元代青釉碗已广泛采用。

Ⅱ类:印贴花青花,出于江川(图2)。斗笠形盖敛口圆肩鼓腹平底罐,高25厘米,口、底径小,11.5~12厘米。烧造粗率,胎厚重。螺丝钮由泥条盘成,似简化的多檐形塔,盖上青釉,无饰,肩、胫无釉。肩上朱书十二甲子,下对应印贴十二生肖图像,腹部先印牡丹花纹,后又印贴4个圆形花朵,分成4组,以钴蓝料满涂十二生肖图像、花朵,枝干叶纹钴料粗画,形成折枝花,钴料凝聚呈铁褐色。印贴花在南诏兴起,大理国釉陶、青瓷延续并易为印贴人物。元代陶罐上流行朱书十二甲子刻划图像,十二生肖和图像象征佛教十二辰神,以证明死者为佛教使,灵魂能升入佛界。青釉罐上采用印纹、印贴、青花三种装饰技法组成纹饰于一件器物上,尚属罕见。

Ⅲ类:印花青花瓷器,出于建水窑址群中的洪家窑。在二层青釉印、划花、青花堆积中发现。形制、印花是延续下层青釉印莲花折沿盘,印莲留白,青花彩绘枝干叶纹,组成一束莲花纹,开启上层洪武菱口折沿钴蓝地白莲瓣内心绘青花一束莲盘的烧造。从地层上印花青花一束莲残盘(图10)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过渡期装饰特点。

Ⅳ类:附加带状荷叶边纹青花瓷器,出于禄丰县黑井。敛口或短颈溜肩鼓腹平底罐,(图3、4)高35~44厘米,口、底径小,10~12厘米,肩下部都有一周附加带状荷叶边纹。敛口罐肩上无釉,腹部分上下两层彩绘:上层缠枝花卉,用笔用色不均;下层缠枝牡丹,单个花瓣只勾不填,枝短细,两侧开叉大叶、小叶、嫩芽作仰覆、转折、穿插变化。肩无釉,腹部草绘缠枝牡丹、花心旋纹、花瓣点纹,淡色细枝上以浓色绘葫芦形叶和花叶,胫部作独立形莲瓣。另一种为短颈留白,施满釉。肩上青花三角形实茎蕉叶纹,腹上勾填缠枝莲花,花心鸡心形,叶纹实色向两侧延伸,胫部旋纹变形莲瓣。这类罐的肩下附加带状荷叶边纹,是延袭大理国灰陶罐上的装饰纹样,到元代时,陶、青釉罐相对减少层次,不像前期从盖到身密布多道附加带状荷叶边纹,罐的形制保持元之风尚,以青釉饼足荷叶形盘、平底弧形碗为盖,内有子口。

Ⅴ类:青釉青花是元末以后的主流,延续时间长,数量增多,分布昆明、建水、禄丰、元江、大理等地。以罐为多,少数瓶、盘、高足杯。烧造工艺进入成熟期,造型规整,内外施釉,罐、瓶内壁釉不够平整,底无釉,釉有深浅,青花黑灰和黑蓝,用笔奔放流畅,层次清晰。

青花罐缺盖居多,个别为狮狃荷叶形盖,绘缠枝莲花或菊花、蕉叶纹或如意纹(图5、6、7),罐的口、底径增大,腹部突出,器身矮胖,也有腹部不突出,一般高在40厘米左右,短直颈或口唇微外卷,无纹饰。肩部题材多样,缠枝莲花、缠枝蕃莲,花心圆形和喇叭花状,实色彩绘或勾填花瓣微露白边,细枝上大葫芦形叶,或大云肩内画松、竹、梅,或双勾大小莲瓣相间,大莲瓣上细笔双勾如意纹,或鱼藻纹,或双狮绣球等。腹部主绘缠枝牡丹和缠枝覆莲,花心石榴花蕊状或勾填鸡心形,花瓣写意,花瓣之间微露一线白地,淡色细枝流畅婉转,浓色大叶用笔奔放,丰满开叉略显白茎,叶尖伸入卷草纹之上。肩腹之间配上一周卷草纹。胫部靥形莲瓣,层次清晰。禄丰黑井双狮戏球罐与“大元宣光九年”圆形墓志同出。

历史纪年宣光年号只有8年,由于战乱,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多用了一年。另还收集“至正二十六年”、“大元宣光七年”圆形墓志,但葬具已散失。宣光后改元天元(1378-1388年),为云南元果王统治。天元三年正值洪武十四年(1382年),朱元璋派傅友德统军三十万讨平北元果王。可以说云南在天元年间处于元明交错期,青花已受到明初影响,时代相当元末明初。

梅瓶和玉壶春瓶出于大理和建水(图8)。景泰《云南通志》载:“人死后,以瓷瓶盛骨而葬”。“”与“白”相通,瓶也是葬具。梅瓶呈小口短颈,宽肩往下内收,小平底,身修长,青花简朴,肩上三角形实茎蕉叶纹。玉壶春瓶呈撇口细长颈,圆腹,小圈足,瓶身线条柔和匀称。内口沿青花如意纹,外壁由实茎蕉叶纹、莲瓣或开光折枝花、水纹或卷草纹、一束莲或折枝莲花、双勾覆朵莲,组成多层次纹样布满全器。

青花盘主要出于建水窑及其附近火葬墓(图9),为敞口或菱口、折沿、浅腹、折腰、圈足。绘画粗简,仅在折沿上涂染青花料,或在盘心绘一束莲。盘心青花楷书“元”字,外圈青料宽带。内壁绘梅花数朵,内心大朵梅花。禄丰县出竹节形高足小杯,外壁以梅花装点,高足上绘莲瓣纹,内口沿回纹,杯心水纹涟漪,侧立松后。这些青花瓶、盘、高足杯的时代与青花罐相当。

云南元青花是在元代陶、青瓷的造型、纹饰的基础上,以钴蓝为地或略加涂染、彩绘为特征。印花和青花两种装饰技法组成一束莲,印贴花和青花组成折枝花到明初已不复见。而印花和青花到明代已发生了变化,即印花和青花分别表现在一件器物的不同部位,或者在印花上彩绘。钴蓝地刻划白花,附加带状荷叶边纹和青花,则延续到明早期,但随时代的变更,形制和纹样也不相同,如罐上荷叶形盖和腹径缩小,盖边起伏度小,有的呈圆口盖,颈增高卷唇划回纹,缠枝莲花简率,镂空座演变成圆形阶梯座。附加带状荷叶边纹锐化为齿纹,青花布局不一。青釉青花到元末已居主导地位,景德镇青花造型、纹样融入其中,显现时代共性,但原料、加工程序、烧造工艺、绘画技巧有别于景德镇民窑青花,具有地方特征。云南元青花产生于不同地区,烧造时间有早晚,早的可到至正晚期,晚到元末明初。

四、元青花的工艺价值

云南元青花尽管烧造的时间不长,毕竟它开创了云南青花延续烧制三百余年的历史,功不可没。它在短短的时间里,经历了从粗到细,由简而繁的艺术发展过程,为明青花的浮现奠定了基础。

云南元青花是实用和技艺的结合体,也是一种古老、传统、大众的艺术。在烧造工艺上虽显得土气、笨拙、简单,但它拥有少数民族的本色:纯真、自然、原始、深沉的品质。它记录着云南各民族历史,传播着民族文化,是研究我国民族、民间陶瓷造型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明清珐琅 历经百年沧桑 拍场再现繁华


清乾隆 掐丝珐琅“十相自在”梵文盘 保利香港2018春拍 成交价46万港元

4月2日,保利香港2018春拍推出《琳瑯满目:重要私人珍藏宫廷掐丝珐瑯器》专场,全场总成交额为851.37万港元,其中清乾隆掐丝珐琅太平有象三足盖炉以354万港元的成交价格引领全场。4月8日,《锦绣瓶》等四款景泰蓝更是入选博鳌亚洲论坛官方用礼,成为国人引以为傲的“文化名片”。铜胎掐丝珐琅以其悠久的历史、优美的造型、丰富的图案和鲜艳的色彩,不仅百年来一直是皇帝独享的特殊器物,更是拍场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香港春秋两拍的古董珍玩总会呈现一些特色专题,和内地的古董拍场有着不小的差异,如去年秋拍保利香港推出的尤伦斯珍藏古代金器和超级永乐造像专场都令人印象深刻,由于种种原因,在古董板块中,有不少品种在海外的收藏都甚至于要超过中国内地,香港因为其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政策优势,得以成为了它们的交易中心,今年保利香港春拍的掐丝珐琅专场便是个中典型。与瓷器不同的是,铜胎珐琅从诞生之日起,就是皇家专用器,在乾隆年间,逢年过节举办的皇帝家宴上,珐瑯器皿由皇帝独享,后妃们只能使用瓷质或银质餐具。现如今,珐琅器更是收藏市场上的抢手货,屡屡在拍卖会上现身并被拍出高价。

香港春拍聚珍集萃

清乾隆 掐丝珐琅太平有象三足盖炉 保利香港2018春拍 成交价354万港元

本次保利香港春拍汇集了31组件宫廷御制掐丝珐琅珍器,其中大多数都历经海外私人藏家递藏。整个专场拍品全部都曾著录出版于2012年香港佳士得《至尊华贵—欧洲私人珍藏御制掐丝珐琅器》图册中,称得上是近几年来全球拍场所见水平最高的掐丝珐琅专拍之一,最终成交了15件,成交金额近782万港元。

其中“清乾隆掐丝珐琅太平有象三足盖炉”以354万港元的成交价格引领全场。历代帝王皆以铜、玉、瓷等材质御制“太平有象”器型,或陈于厅堂之中,或置于案台之上,以求四海升平、吉祥平安之福瑞。本件拍品器仿周代青铜鼎造型,顶部鎏金卧象为钮,背饰珐琅釉彩毯,上承勾莲纹宝盆,象身之下饰团花锦地,间以开光镂空缠枝莲纹。通体以蓝珐琅釉为地,饰彩釉缠枝莲纹,下承鎏金象首三足,饰辔头缰绳。早在2007年,香港苏富比就以384.75万港元成交过一件相似的太平有象三足盖炉。

明永乐至宣德 掐丝珐琅缠枝莲八吉祥藏草瓶 苏富比香港2018春拍 成交价2172万港元

4月3日,在香港苏富比春拍“渊雅尚典——史博曼雅藏中国艺术珍品(一)”专场中,有掐丝珐琅器9件,除一件流拍外,其余8件全部成交,成交额为3518万港元。其中,明永乐至宣德掐丝珐琅缠枝莲八吉祥藏草瓶以2172万港元成交,为本场最高。

时值永乐至宣德朝间,帝王极为注重工艺发展,诏命巧匠能工制作各类材质之供佛器,用于宫廷藏传佛教仪式,与当朝掐丝珐琅器相较,更显精细善美。现存仅知一器与本品成对,为瑞士乌德瑞珍藏。此二件藏草瓶取盛开莲花、莲苞、卷叶、枝茎之形,分填各色珐琅于其中,其中更见二色并用者,例如绿叶间端填入红、黄,色彩交融,华贵缤纷。瓶身六莲蕊之结构、配色变化多样,均无相同。仰覆莲瓣纹以十二种形状各异之元素组成,分区填入不同彩料,共计四种色彩搭配,构图复杂程度更胜拉萨西藏博物馆所藏僧帽壶。

诞生于希腊 鼎盛于乾隆

观复博物馆掐丝珐琅展厅

明 西元1368-1644掐丝珐琅鸟式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景泰 掐丝珐琅番莲纹盒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作为中国元明清三代宫廷独有的工艺门类,掐丝珐琅是完完全全的舶来品,古希腊普鲁斯岛出土的公元前12世纪的六枚戒指和双鹰权杖首,被公认为是最早的掐丝珐琅。

掐丝珐琅工艺在元朝时传入我国,明代景泰年间达到一个巅峰。所谓“釉色齐备,金光灿烂,细润可爱也”,那神秘幽亮的蓝,使之成为御用珍玩,“景泰蓝”之名也随之远播。 明末成书的《春明梦余录》将艳丽的景泰珐琅与宣德铜器、永乐雕漆、成化斗彩并驾齐驱,认为它们“精巧远迈前古”。

乾隆时期更是掐丝珐琅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除造办处外,扬州、广州、九江、北京等地也制作具有地方风格的掐丝珐琅。据档案记载,清朝造办处制作了数量相当可观的掐丝珐琅器,包括宫廷典章用品、佛堂用品、生活用品、陈设品和文房用具,更另辟蹊径,烧制各种动物造型的器皿。乾隆皇帝常把古代书画名迹巧妙地运用到掐丝珐琅的纹饰应用中,以追求绘画艺术与珐琅工艺的完美结合,同时结合錾胎和画珐琅之制作技巧于一体,使掐丝珐琅工艺之发展臻于极境。

收藏市场的新宠

珐琅器在艺术品收藏中属于较为边缘化的一个藏品门类,由于其制作难度大、用料昂贵,与瓷器、玉器相比,产量较低,国内民间遗存的晚清以前的珐琅器几乎所剩无几,珐琅器的收藏拍卖首先在国外引起重视。

2007年-2018年拍卖公司“掐丝珐琅”专场情况统计表

2007年6月13日,巴黎佳士得推出了首场Juan Jose Amezaga家族旧藏珐琅器专拍,这场拍卖被圈内人士看成是中国铜胎珐琅器拍卖的分界点。其原因不仅在于此场专拍数件拍品的成交价创造了新的拍卖纪录,更重要的是此场拍卖是全球范围内真正意义上的珐琅器专拍——43组拍品全部由中国珐琅器组成。香港佳士得在珐琅器拍卖上可算具有开拓之功。早在1993年,佳士得香港就在秋拍的“中国陶瓷、杂项及鼻烟壶”专场中推出过数件珐琅器;1994年春拍,又在“中国陶瓷、翡翠雕刻及鼻烟壶”专场中再次推出几件珐琅器,尽管成交者不足半数,但其中一件清乾隆时期的“鎏金铜掐丝珐琅塔形大香筒”落槌价高达128.5万港元。而在内地,北京翰海是较早上拍珐琅器的拍卖行之一,1995年,北京翰海在春拍的“中国古董珍玩”专场中推出的几件珐琅器全部成交。

明十六世紀 掐丝珐琅宝鸭熏炉 苏富比香港2018春拍 成交价112.5万港元

清乾隆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鸭首曲项壶 保利香港2018春拍 成交价57.5万港元

这场拍卖掀起了全球范围内的中国铜胎珐琅器的拍卖热潮,随后纽约、香港、北京的拍场更是将这一门类艺术品的拍卖推向了新的高潮。国内各大艺术品拍卖公司也在随后的秋季大拍中,纷纷借势推出了相当数量的珐琅器,并且,在中国内地还出现了第一个珐琅器专场拍卖。同年11月4日,北京长风推出“震古烁今――德风馆藏掐丝珐琅”专场,尽管全场38件拍品成交率仅为52.63%,但有4件拍品拍出了百万元以上的价格,全场总成交额达1284.98万元。应该说,作为中国内地首场尝试性质的珐琅器专拍,这个成绩已算不错。 此后,有越来越多的拍卖公司开始参与珐琅器的拍卖,珐琅器的价位也扶摇直上。

2008年,中贸圣佳继北京长风后推出“清代宫廷珐琅器”专拍,68件拍品全部成交,有3件拍品成交价过千万,其中一对清代乾隆时期的“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多穆壶”以9072万元的天价成交,坐上了中国内地珐琅器拍卖的头把交椅。

明晚期 银胎掐丝珐琅甪端香薰 北京匡时2017秋拍成交价690万元

明嘉靖至万历 掐丝珐琅山居人物图挂屏 苏富比香港2018春拍 成交价112.5万港元

清乾隆 掐丝珐琅格鲁派喇嘛坐像一对 苏富比香港2018春拍 成交价372万港元

除专场拍卖外,夹杂在其他专场中上拍的珐琅器也有上佳表现。2010年12月2日,香港佳士得上拍的清雍正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以1.295亿港元成交,创下掐丝珐琅艺术品的世界拍卖纪录。2011年6月,佳士得香港春拍,清乾隆鎏金铜胎掐丝珐琅“春寿”宝盒,成交价5106万港元。 2017年,乾隆御制掐丝珐琅花卉如意肩凤耳三足盖炉在佳士得香港秋拍上以1390万港元成交;明晚期银胎掐丝珐琅甪端香薰在北京匡时秋拍中以690万元成交;一对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双龙捧寿夔耳方觚在广州华艺春拍上以563.5万元成交。

马未都曾在一档节目中透露说,1932年11月,一位英国人花50英镑从一家古董店买下一款清代乾隆年间景泰蓝缠枝莲纹龙柄尊。之后在2004年,他在一场拍卖会上以3.5万英镑拍得这件器物,比先前涨了700余倍。明清珐琅器稀少的存世量与广阔的市场需求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不过从市场的整体状况来看,尽管有不少珐琅器都在拍卖场上创造了千万元,甚至亿万元的成交价,但大部分珐琅器的价位仍然处于偏低的状态,尤其是与同时代的官窑瓷器相比价格还低得多。从投资艺术品这点上讲,珐琅器这个曾作为“宫廷御制”的小众门类正好应对了“显赫历史”、“新兴市场”等关键词,相信在未来几年内,其市场空间将会进一步打开,此类艺术品的潜力也必然会更显,整体的市场价位也将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本文已刊载于《中国拍卖》2018年5月刊

宋代李封天目瓷古法烧造工艺


天目瓷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天目瓷是铁系结晶釉瓷器,以黑色和酱黄色为主。黑釉和酱黄釉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发生窑变,瓷器表面呈星状结晶体而发生曜变。油滴、兔毫、星盏、黑定盏、鹧鸪斑、玳瑁、黄天目等,为宋代铁黑结晶釉的通称。天目瓷的曜变艺术饮誉华夏,有“千金易得,一曜难求”之美誉。在宋代天目瓷属皇室御用珍品瓷器。

李封天目瓷窑遗址位于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一九八二年被誉为焦作市文物保护单位,南邻滔滔黄河,北依巍巍太行,距北宋国都开封仅一百多公里。这里文化底蕴丰厚,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府城早商遗址、许衡墓等古迹。李封天目瓷窑遗址面积约5600多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1至2.5米,地面上分布着大量的窑具和瓷器残片,其烧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宋金时期达到鼎盛,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天目瓷的古法制作工艺

天目瓷的古法制作工艺流程多达七十二项。瓷器主要工艺流程是:

一、采集,分选适合烧制的高岭土练成泥料;

二、制坯,选择手拉坯或者压坯;

三、干燥,不要太阳直晒,需慢慢自然阴干;

四、利坯,待坯体半干时进行修整;

五、素烧,在900℃多度高温下把泥胎烧成素胎;

六、天目瓷饰釉,因天目瓷不同的施釉方法,烧成的效果也大不一样;

七、天目瓷烧制,需要经过1300℃的高温烧制;

八、天目瓷出炉,火候得当才能烧出精美的瓷器。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烧造史可提前百年 出土数吨古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烧造史可提前百年 出土数吨古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烧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