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汉代瓷器真假鉴别 > 导航 >

2.2亿元“汉代玉凳”两年前出自江苏邳州

2.2亿元“汉代玉凳”两年前出自江苏邳州

汉代瓷器真假鉴别 怎样鉴别玩玉瓷器 金丝玉玛瓷砖

2021-04-13

汉代瓷器真假鉴别。

楚天都市报讯图为:曾经在北京拍出2.2亿元天价的“汉代玉凳”CFP图

据中新社电近日,网上一张帖子爆料称:曾经在北京拍卖出2.2亿元天价的“汉代玉凳”是假的,它产自江苏邳州,2010年开始动工,去年才制成。邳州宝玉石行业协会会长明确表示:他在电视上一眼就看出了这个所谓“汉代玉凳”就是前两年邳州玉雕艺人制造的高仿艺术品。

事件回放

“汉代玉凳”是2011年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最贵玉器,成交价2.2亿元。但这套被拍卖公司说成是“让今人看后叹为观止,具有极高的收藏和历史价值”的文物珍品,却被很多网民嘲笑为“作假不专业”:大家纷纷指出,按照一般的历史常识,汉代古人都是“席地而坐”的,当时还没发明凳子。历史教授、服装设计师纷纷发表观点,证明这件最贵古代玉器就是一件赝品。

同时,媒体还曝光拍卖“汉代玉凳”的北京中嘉国际拍卖公司有拍卖假古董的前科。2008年12月25日,一位刘先生以25万余元的价格从中嘉公司拍得7件瓷器和1件玉器,后经鉴定发现拍品全部为现代或当代仿品,中嘉国际被判败诉。

当地人都知道,是在村里制成的

2011年初,被拍出2.2亿天价的一套“汉代玉凳”成为当年拍卖市场的最贵玉器。但时隔一年,关于这套玉器到底是“国宝”还是“赝品”的争论突然爆发,成为各大媒体争相关注的热点话题。

23日,记者来到久负盛名的玉雕艺人集聚的江苏邳州调查。在邳州城区李口玉器一条街上,这个城中村的每条道路两侧基本上都是经营宝玉石行业的各种店铺。记者以买玉人的身份与玉雕商家攀谈得知,他们很多人都说那个天价的“汉代玉凳”是他们邳州造的,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一位杨姓玉雕艺人说:“一个姓赵的人从2010年开始,历时几个月时间,在向阳村加工而成,当时成本就有100多万元,主要是那个料子好。”

宝石协会会长几次现场指导加工

随后,记者来到位于邳州城北部5公里的官湖宝石玉器城,采访到了邳州宝玉石行业协会会长汪如棉先生。得知记者采访来意后,汪会长就直言不讳地说,这个所谓的“汉代玉凳”就是2010年产自邳州市,当初是作为高仿工艺品出售的,就是向阳村的几个小伙子忙活了一年多,他们还几次请自己去做指导,帮他们提提造型、纹饰及图案的设计建议,当初,他们以230万的接近成本的价格,卖给了一个酷爱艺术品的外地人。自己也“不知怎么回事,弄到今天竟成为一件价值连城的文物进行拍卖了。”

料钱花了百万元,时间花了一年多

记者以买玉人的身份致电玉器作坊老板赵先生,赵先生说,这是他用了1年多的时间打造的,仅梳妆台22个工人就花了7个月,都是分部件生产好再组装的。赵先生从事玉雕行业多年,他说这套玉梳妆台玉凳组合是根据明代老件仿造的。东西做好以后,2010年以工艺品的价格卖给了河北石家庄的买主,售价260万,“光料钱就上百万,我怎么也得赚点。最近两年,原材料价格疯涨,如果放在现在能值500万。卖出去以后,他们怎么操作,我就不知道了,我也不好问”。

taoci52.com小编推荐

身价2.6亿元青花大罐亮相上海博物馆


《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大展》今起在上海博物馆展出。这是中国古陶瓷研究者和爱好者盼望已久的展览,荟萃了国内外40余家文物机构的元青花珍藏。

青花名器来沪展出

许多人对元青花的关注,源于2005年伦敦佳士得将元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拍出了2.3亿元人民币这个当时中国古陶瓷的世界拍卖纪录。今天,这件归英国著名古董商收藏的“鬼谷子下山”大罐也被借展于上海博物馆。

展览中有一件元青花研究史上最重要的器物———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至正型”瓶。如今声名显赫的元青花,在民国时期,收藏家和学者还不知有其存在。世人对元青花的认识,起于英国大维德爵士收藏的一对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款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的波普博士以大维德收藏的这对瓶为标准器,对照土耳其和伊朗两博物馆收藏的几十件与之风格相近的中国瓷器,将所有具有象耳瓶风格的青花瓷定为14世纪青花瓷。从此元青花受到全世界中国古陶瓷学者的重视和公认。人们认识到,元青花不仅影响到明清两代瓷器,其“青花”风格和工艺甚至风靡世界,至今还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上世纪80年代起,元青花在国际拍卖市场屡创高价,令人刮目相看。这对“至正型”瓶原来在大英博物馆展出,如今其中之一首次回到它的出产国。据大英博物馆馆长代表称,这是该瓶自1920年以来首次离开英国。在大英博物馆展厅中,人们只能看到此瓶的一个侧面。这次在上海博物馆,它被陈列于独立展柜中,可四面观赏。

文博机构借出珍藏

筹办元青花瓷器大展是上海博物馆做了10年的梦,经过长期努力和多方支持,终于在上博建馆60周年之际得以成真。伊朗、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以及国内不少文博和考古机构出借了各自的珍藏,加上上博自藏,共有80余件元青花瓷器亮相。其中不乏首次在国内亮相者,还有些是元青花孤品。如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的元青花缠枝莲杂宝纹蒙古包,非常奇特。这件10厘米高的瓷器“蒙古包”上除了有佛教、道教的纹样,还出现了一个十字架。此器胎釉精细,据说可能是景德镇为元代宫廷特殊烧制。南京博物馆藏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和日本出光美术馆藏昭君出塞图盖罐,精美和珍稀程度不亚于“鬼谷子下山”大罐。

学术课题存在争议

元青花还是一个充满了争议的学术课题。即使上海博物馆的专家之间也有不同的学术见解。陈克伦副馆长认为,元青花在当时主要是贸易瓷,用于“外销”,其风格、纹样,均异于中国传统的雅文化审美趣味,多近于磁州窑这类民间瓷器和伊斯兰风情。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为何画工精细繁复、器型大的元青花多在海外。上博陶瓷研究部主任陆明华则认为,那些精美的元青花应该出自元官窑,不一定是专门为输出海外而生产,也不是纯粹为官方使用,国内出土了许多元青花瓷器可说明这点。但他们都认为,元青花中有不少是来样、来料加工的,甚至有的画工也可能来自异域。

随着元青花的市场表现日益火爆,国内民间收藏出现的“元青花”也越来越多。有人号称,保守估计,民间拥有15000件。这些“元青花”到底是真是赝,引发了激烈争论。民间“专家”纷纷叫板博物馆“砖家”。据悉,本次展览期间,海内外专家、学者等约180人将莅沪研讨。但愿就元青花的鉴定学和技术手段,学界能早日探索出一套可靠、可行、可信的办法来,结束元青花说不清的局面。

《中国古陶瓷大典》两年内面世


最快明年底,一本由闽籍知名收藏家出资,集合了近三十年来最新中国古陶瓷民间收藏精华之作的《中国古陶瓷大典》,将与收藏爱好者见面。

昨天,由闽籍知名企业家、收藏家邱季端牵头组织的《中国古陶瓷大典》编写大纲筹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中国著名陶瓷评鉴专家丘小君,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叶文程,原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雷从云,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民间文物保护委员会会长姚政,上海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研究员许明等数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收藏家、鉴定专家参与了此次活动。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亲临现场看望编委会成员,並鼓励编写好《中国古陶瓷大典》。

以年代划分分五卷出版

昨天的会议确定了《中国古陶瓷大典》的名称、编写计划及参与人员等。据悉,《中国古陶瓷大典》的主编单位为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民间文物保护委员会,主编为邱季端、丘小君,总顾问为叶文程、李辉柄、雷从云、赵青云、孙学海等业界资深人士。

据姚政介绍,这套书将以图为主,结合权威理论,文图并茂,集中展示近三十年来中国民间发掘并收藏的珍贵古陶瓷。“在收集素材方面,我们将重证据、轻推理,并带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实用性。”

据姚政介绍,这套书将以年代划分,共分五卷,包括汉唐、宋、元、明、清。印刷方面,为16开精装,每卷约320页。该书计划通过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编写完成,并在国内出版。

民间收藏理论滞后

记者了解到,《中国古陶瓷大典》的编写及出版费用为数百万元,全部由邱季端出资赞助。

谈及发起及资助这套书的出版,邱季端表示,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认识到数量更大、品种更全、艺术价值更高的中国文物集中在民间收藏家手里。普通人鉴赏收藏文物,与读书一样,可以增加知识、陶冶性情,更可以为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做出贡献。

“不过,民间收藏群体在扩大的同时,相关的理论发展进度却相对滞后,这严重制约了民间收藏的健康发展。”邱季端说,其中一个重要的现象是,目前市面流通的各种文物史书,主要以博物馆的文物为依据,但对这二三十年岀土的各类文物,这些文物史书没有采录,因此这些文物史书局限性极大,可以说谬误不少。

邱季端表示,希望通过编辑出版《中国古陶瓷大典》,能修正此前文物史中的不足,进一步普及中国古陶瓷的发展知识。

国内数十位专家参与

数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收藏家、鉴定专家参与了此次活动。他们也将通过自己的方式,加入到《中国古陶瓷大典》的编写工作。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原主任雷从云表示,从文物保护来看,博物馆等官方机构收藏文物是一个方面,但更多更丰富的文物资源来自民间,所以应该鼓励全民合法、健康地收藏。他希望,《中国古陶瓷大典》的编辑与出版,能填补此前的市场空白,进一步唤起人们对民间收藏的关注与支持,并加入到这一收藏领域中来。

8年前意外淘来的汉代黄釉狩猎纹陶钟


汉代黄釉浮雕瑞兽狩猎纹陶钟汉代黄釉浮雕瑞兽狩猎纹陶钟局部

藏友求鉴:10月14日上午一大早,我接到熟人薛总的电话,问我不忙的话他带我去见一位藏家。电话里薛总说对方很低调,藏品颇丰,却不轻易示人,他已到我楼下,让我赶紧下来。放下电话,我们驱车直奔目的地。

藏品名称:汉代黄釉浮雕瑞兽狩猎纹陶钟

藏家感言:我的收藏纯属误打误撞,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白鹿原上捡到一块瓦当,当时觉得上面有文字,挺古朴、好玩,像是有些年头,便抱回了家。后来让一位教书先生看过后,说是汉代的文字瓦当:与华无极。我心想汉代这么久远的东西,应该收藏着。从此,便深深地爱上这些散落在民间的瓶瓶罐罐。没想到,点点滴滴,如今竟也颇具规模,有行家看后大加赞赏。如今收藏对我来说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是精神支柱,更是一份钟爱的事业。

专家点评:这件陶钟通高47厘米,口径19.5厘米,为泥质红陶。圆口,口外侈,长颈,斜肩,深腹,腹向下敛,近底向下垂,平底。肩两侧为对称的铺首衔环耳,肩有浮雕狩猎纹带一周,一人骑马弯弓待射,山野有虎、羊、鹿、马等兽及飞禽纹饰。器身施黄色釉,光泽均匀,造型精美。因长期受水土侵蚀,器身有水锈痕迹。外壁施釉不到底,有部分剥落,釉面大面积反“银光”。低温铅釉在常年的氧化过程中,其釉中的铅元素会渐渐淅出。整体制作精细、简洁、明快、大气磅礴。其中一匹飞奔的马背上骑着回首持弓引箭的射猎者,瞄准飞驰而来的野牛,奔马前有一只回首奔逃的幼鹿;野牛身后是两只头长犄角的山羊,奔腾跳跃,山羊后则是一只大熊与扑上来的野猪搏斗,再后边是一条肩生翼、头长双角的应龙,应龙张口翘尾,四爪腾空,应龙下面是一只引颈张口、口含丹珠、头长长冠的朱雀;最后是一只张口奔走的老虎。将这一圈浮雕图案纹饰展开后,俨然是一幅生动活泼的狩猎动物图画长卷。其狩猎场面,气势宏大,动物造型栩栩如生。器身肩外侧饰二道环带齿纹,整器硕大无比,饱满、古朴、厚重,为典型的汉代黄釉浮雕瑞兽狩猎纹陶钟,极具观赏收藏价值。

藏品来历:藏家赵羽程是陕西大荔人,大学毕业后在一科研单位供职,后无意间爱上收藏。在赵羽程的家里,我见到他十几年来的收藏战果。他收藏的种类很杂,有陶瓷、书画、文房用具、鼻烟壶、水烟袋、瓦当、拓片、古籍善本、奇石等等,其中不乏精品。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他博古架上放的一件汉代黄釉浮雕瑞兽狩猎纹陶钟,个头之大,纹饰之精美,着实让人惊叹。问及来历,赵羽程感慨:此乃缘分。

赵羽程说那还得从8年前一次和几位画家在太白县采风说起。在太白县城附近,他在路边遇上一个老农在放牛,他热情地上前打着招呼,递上一支香烟,询问谁家有过去老人留下来的古董?老乡说城东头的老刘家有。在老刘家的院子里,他见到几个半大孩子在玩耍,并没见大人,他问家里的大人呢?一个稍微大一点的孩子说,他爸妈在地里干活呢。他从口袋里摸出几块糖来,塞给孩子们让给他带路,孩子痛快地答应了。见到孩子的父母,他说明了来意。老乡高兴地放下手中的锄头带他回家,拿出两个灰陶罐问要不,说他家猪圈后面还有好多呢,都是他捡的。赵羽程问有没有带纹饰的,老乡憨厚地说,哦,想起来了,去年在一个坍塌的窑洞里捡回一件挺大的陶罐,你等等,我去给你拿。赵羽程说在见到器物的那一瞬间,他惊呆了!觉得这件器物好像在哪里见过,好像一直在等他这个真正的主人把它抱走。就这样,赵羽程给老乡留下了一沓厚厚的人民币,把这件汉代黄釉浮雕瑞兽狩猎纹陶钟和几件素面陶罐一并收编,满载而归。

当代陶瓷艺术成“绩优股”两年价格翻近十倍


工薪阶层可玩现代瓷

记者了解到,长期以来,古瓷一直占据着瓷器收藏市场的绝对主流。但老瓷器价位高,真伪难辨,这让许多陶瓷收藏者望而却步。喜爱陶瓷,又为古瓷真假、价格而踌躇,怎么办?其实现当代陶瓷艺术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投资价值,当代瓷器市场方兴未艾,这无疑是工薪阶层也可以真正玩得起的收藏品。

李静告诉记者,从小生活在景德镇的她,对瓷器一直是情有独钟。来南京后,身边很多年轻朋友喜欢陶瓷,可是古瓷的价格很贵,朋友只有在地摊上花一百元买两三件景德镇瓷瓶回家做摆设,她就想让真正好的东西、美的东西展现给大家。于是她开始介入这一领域。6年来,经她过手的陶瓷艺术品已达数千件。

李静表示,当代艺术瓷器目前正处于市场发展初期,民国以来的陶瓷艺术精品尚未引起国家博物馆的重视,大都散落在民间,对藏家来说是难得的收藏契机。

有些当代陶瓷超过古瓷

“2006年,作为民间收藏现当代艺术陶瓷的南京景秀瓷丽瓷艺公司分号——雅丽轩,就在南京博物院举办过‘丽泽昌南——百年景德镇近现代陶瓷艺术展’,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陶瓷收藏家。”李静告诉记者,中国近现代陶瓷的名人名作是近现代陶瓷的精髓,在器型、用色和题材上,有些甚至会胜过古代官窑瓷器,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有的可称上惊世骇俗。

可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些作品大都流落到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地,被国外美术馆和收藏家收藏。近几年,收藏现当代艺术瓷器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开始受到欢迎。

一件陶瓷价格两年增十倍

“2006年,南京有个客户还不是很懂现当代艺术陶瓷,只是想买一件有档次的工艺品回家做装饰,我就推荐了当时还是江西省高级美术师王秋霞老师的一件作品,他买的时候价格不到5000元,他当时对现代陶瓷可以增值也是将信将疑。”李静告诉记者,去年嘉德春拍王秋霞的作品已是近四万了,今年王秋霞已是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当初那位客户买的陶瓷已翻了近十倍。

不过,李静也表示,如今国内已有不少“现代陶瓷发烧友”了,今年国庆过后,一位上海地铁附属工程公司的工程师一下就在“雅艺轩”淘了三件宝贝,总价值20多万元。

可从中青年艺术家作品入手

李静建议初入行者,收藏陶瓷艺术品之前先要自己下工夫,或者通过正规的陶瓷文化公司了解艺术家的艺术修养、工艺水平和发展前景。主要是看作者的发展潜力,由国家正式评定的各级工艺美术师职业资格认证,就是作者作品价值的重要依据,“江西高级美术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的价格是依次上升的”。

她还建议,选择有潜力的中青年艺术家作品也是一条切实可行的便捷之路。当代瓷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作者的艺术成就。目前不少陶瓷艺术家正处于30-50岁的创作黄金期,他们的艺术成就也处在将逐步提升的阶段,其作品的升值空间也就很大。“像陈健,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的作品青花泼彩‘二月藤花’瓶,就曾获法国现代陶瓷博览会金奖;张万莲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蓝国华的学生,专门研究古彩,这些有潜力的中青年艺术家作品目前价格也就在几千元,都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如何鉴别汉代陶俑


看神态汉代陶俑鉴定,笔者第一眼喜欢看陶俑的神态。如藏家有“火眼金睛”,一般一眼就能分辨出陶俑的真假。汉代的四川,是当时全国农业最富庶的地区,所以,制作的陶俑普遍都有一种“喜乐”的神情。

那种质朴、纯真的微笑,无忧无虑的神情,有心灵感应者,都会一见钟情。四川汉俑,表现得都是一瞬间定格的微笑,表现手法如删繁就简的朴素,如雾里看花的朦胧。无论是舞蹈俑、听琴俑、厨俑、牵狗俑,在“喜乐”之间还流露出一种乡间儒生般的那种儒雅的神态,内心世界平静安详。

因土埋千年,一般眼睛表面均风化模糊了,但仍能感受到一种无欲之光、无邪之声。纵然是说唱俑,在夸张的眉宇间,表现出来的也是一种朴实的滑稽、和善的滑稽、幽默的滑稽,神态气韵非常生动,不是那种尖嘴猴脑般狡猾的滑稽、油滑的滑稽,尤其令美术界人士喜爱。看神态鉴定汉俑,一般画家收藏者一点就通。

而新仿的四川汉俑,或神态怪异,或神情狡诘、面部生硬,目光里总掩饰不住一种当代心术不正者的邪气。举例最常见的新仿说唱俑,笑出来的也是一种油滑带有邪气的滑稽。仔细分辨,会一目了然。鉴定四川汉俑,如先能掌握“看神态”这一关键,其他鉴定方法均能迎刃而解了。

看工艺汉代陶俑看完神态后可看工艺。早期汉俑靠手捏成型,洗尽土锈后,在耳朵处,用放大镜看,偶尔还会看到大拇指的指纹。真品汉俑大都是通过合模加捏、刻画、堆塑等多种表现方法而成。特别重要的是真品汉俑整体是由两个以上部分构成。尤其是头颈部分都留有间缝,即头都是套上去的。有时,腿部及前后身体等也是拼接而成的。纵然经过竹片修刮,但仍会留有削刮痕迹。

而新仿汉俑大都是用真品翻模,一次成型,没有经过合范工艺,没有留下合范后用竹片等工具削刮的遗痕。况且用真品翻模克隆后的汉俑,细微的衣饰、眉宇纹饰大都模糊不清,或重新加工阴刻的线条迟疑、柔弱无力,这是一切包括书画、瓷器、玉器仿品的通病,真赝对比,很容易分辨出来。

看土锈看无釉的陶器的土锈远远比看有釉的瓷器重要得多。除非瓷釉风化,一般瓷器的土锈都能洗干净,仅在露胎处遗有火石红及土锈痕迹。而汉俑陶器的表面,几乎布满了被风化(笔者此处发明一个词也可叫土化)腐蚀的彩绘、陶衣、土锈。表层很酥。风化严重的,土锈与陶体也浑然一体,用手指甲轻轻一刮,土锈与陶体表层如粉末状落下;如风化不严重的,土锈相对就比较硬。

以上说的是土墓出土的陶俑。假如是崖墓出土的陶俑,表面局部常沾上、带有一些很牢固的白色状岩崖浆,这是由崖墓中的碳酸钙自然形成的,厚薄不匀、分布散乱,呈片状、块状,如陶胎本身般坚硬,又像海底下的贝壳牢牢依附于沉船遗落的瓷器,用常规的清洁剂很难清洗。这里还想说明一下,新出土的陶俑没有传世古玉的那种包浆,“包浆”在此处属于用词不当,只能称为“土锈”。

而新仿的陶俑土锈,最差的是直接用水沾墓土刷上去,再经过太阳暴晒等,但这种假土锈多清洗几遍即掉落。其次是水掺胶水再沾墓土、黄土粉、汉砖粉末扑打上陶俑表面。如用布使劲试擦,有胶水的假土锈会出现胶水凝固后的亮光及流动的状态,不难分辨。还有一个最简便的鉴定方法,即看陶俑外层与内壁的土锈状态,土锈色泽、硬度里外相似浑然一体的,真土锈可能性大;如土锈里外不一样,外旧内新,外硬内松,用手一抠,很容易块状般脱落的,这就是赝品。

看陶胎鉴定瓷器最后要把关的程序是看底足看瓷胎,造型、釉水、纹饰仿造得再神似,如胎质不对,就能一票否决。而看陶俑就不一样,除了彩绘覆盖部分,其余部分都属于裸胎、露胎部分,故尤其是新出土的陶俑的底足,露胎概念比较模糊,并不明显。笔者的经验是:胎体轻总比胎体重可靠些,因为前者问世一二千年,在千年土层里水分都风干了;后者刚出窑,还含有较多的水分。胎体松总比胎体硬可靠些,因为前者经历了岁月的风化,土蚀过了;后者刚出窑,刚凝结,还有火气,本身坚硬。当然,由于陶俑产地不同,胎轻与胎重,胎松与胎硬,不能一概而论。

8年前30元捞回的雍正鸟食罐


清雍正豆青釉裱花堆塑“喜登梅”鸟食罐

藏友求鉴:8月1日上午,一老哥家的孩子结婚,我同几位朋友前去道贺。席间一朋友给我引见了一位叫于隆刚的先生,朋友说,这位大哥不光生意做得大,其收藏更是了得,你应该采访采访他。于是我们交谈,聊得十分愉快。吃罢酒席,于先生邀请我去他家里看看他的宝贝。我一听是鸟食罐的专题收藏,也很是期待。于是,我和几位朋友一同前往。

持宝人:于隆刚

收藏主项:陶瓷器

藏品名称:清雍正豆青釉裱花堆塑“喜登梅”鸟食罐

藏家感言:我搞收藏纯属无心插柳柳成荫,我有个嗜好就是爱养鸟,于是就莫名地爱上了鸟食罐的收藏与研究,没想到,如今竟小有收获,完全是我的运气好。说白了,我的收藏纯粹是一种玩乐!玩乐中感受和继承老祖宗留下来的几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

鉴宝专家:崔涛(文物鉴藏家)

专家点评:小巧玲珑的鸟食罐在诸多养鸟器具中最为讲究,其形状、纹饰千变万化。最早的鸟食罐创烧于东汉时期,至今已快两千年了。从目前发现的各类鸟食罐形制来看,明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的种类最为丰富,有钵式、瓜式、横向竹节式、筒式、罐式、水盂式等。各式鸟食罐的一侧均有固定用的环状系,古玩市场上能见到的以明清鸟食罐最为常见。这件鸟食罐通高4厘米,直径5.5厘米,为瓷质,豆青釉,裱花堆塑,整器呈鸡心形,胎质淘洗细腻致密,为糯米胎。圆口、内凹,一侧有一小耳,其间有缩釉。罐通体施豆青釉,罐身高浮雕一鲜艳夺目的梅花,梅花枝头上站立一只喜鹊,翘着尾巴,引颈欢快地鸣叫着,造型生动、传神、寓意“喜登梅”,表达一种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该件鸟食罐制作精美,工艺高超,纹饰简洁雅致,十分可爱,拿在手上,小巧玲珑,手感极好,极具赏玩价值,是民间难得一见的典型清代雍正时期代表之作。

藏品来历:藏家于隆刚是陕西西安人,早年在西安承包各类工程,如今开办了自己的建筑公司。生活好了,品位高了,平时喜欢养鸟的他,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专题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各类鸟食罐。我见他博古架上摆着不同年代,各类形制的鸟食罐竟多达百十件,不由得感慨,收藏真可谓包罗万象。于隆刚笑着从里屋的一个锦盒里取出一件小巧精致的青釉鸟食罐告诉我,这是他所有鸟食罐中来的最便宜却是他最喜欢的一件。

说起这件鸟食罐的收藏来历,于隆刚说,那是8年前的一个周六上午,天还没亮他就应约来到了西安中北古玩市场。此时约见的朋友还没来,他便在市场上几个零星的摊位间独自搜寻。在一个摊位前,他发现了一只小青釉罐,他拿起看罐上面雕有一只小鸟,还有一些花卉,鸟的神态很传神,像只喜鹊,小罐挺别致的,就是釉面脏兮兮的,沾满了污垢和灰尘。他翻过看器底儿,有很自然的使用磨痕,他用手掂了掂,感觉像是个老物件,于是他漫不经心地把小罐放回原处,故意又去搜寻别的器物。摊主仔细打量了他一番问:“你觉得小罐咋样?若是喜欢价钱好商量!”“那你要多少钱?”摊主说:“您给100元怎么样?”于隆刚说他当时摇着头要走。摊主忙说:“那您给个价。”“小玩意儿,最多30元,你觉得行,我就拿,不行就算了!”摊主顿了顿忙说:“开门生意,30元就30元。”看来小贩也不懂,于隆刚说他当时立即掏钱走人。过了约莫有十多分钟,朋友来了,朋友是个行家,他一看东西,兴奋地叫了起来:“你小子捡大漏了,是清代雍正时期的鸟食罐,最少值2000元,这回你该请客了!”于隆刚说他当时那个乐,真是无以言表。

汉代陶俑鉴别


汉代的四川,是当时全国农业最富庶的地区,所以,制作的陶俑普遍都有一种“喜乐”的神情。

那种质朴、纯真的微笑,无忧无虑的神情,有心灵感应者,都会一见钟情。四川汉俑,表现得都是一瞬间定格的微笑,表现手法如删繁就简的朴素,如雾里看花的朦胧。无论是舞蹈俑、听琴俑、厨俑、牵狗俑,在“喜乐”之间还流露出一种乡间儒生般的那种儒雅的神态,内心世界平静安详。

因土埋千年,一般眼睛表面均风化模糊了,但仍能感受到一种无欲之光、无邪之声。纵然是说唱俑,在夸张的眉宇间,表现出来的也是一种朴实的滑稽、和善的滑稽、幽默的滑稽,神态气韵非常生动,不是那种尖嘴猴脑般狡猾的滑稽、油滑的滑稽,尤其令美术界人士喜爱。看神态鉴定汉俑,一般画家收藏者一点就通。

而新仿的四川汉俑,或神态怪异,或神情狡诘、面部生硬,目光里总掩饰不住一种当代心术不正者的邪气。举例最常见的新仿说唱俑,笑出来的也是一种油滑带有邪气的滑稽。仔细分辨,会一目了然。鉴定四川汉俑,如先能掌握“看神态”这一关键,其他鉴定方法均能迎刃而解了。

看工艺汉代陶俑看完神态后可看工艺。早期汉俑靠手捏成型,洗尽土锈后,在耳朵处,用放大镜看,偶尔还会看到大拇指的指纹。真品汉俑大都是通过合模加捏、刻画、堆塑等多种表现方法而成。特别重要的是真品汉俑整体是由两个以上部分构成。尤其是头颈部分都留有间缝,即头都是套上去的。有时,腿部及前后身体等也是拼接而成的。纵然经过竹片修刮,但仍会留有削刮痕迹。

而新仿汉俑大都是用真品翻模,一次成型,没有经过合范工艺,没有留下合范后用竹片等工具削刮的遗痕。况且用真品翻模克隆后的汉俑,细微的衣饰、眉宇纹饰大都模糊不清,或重新加工阴刻的线条迟疑、柔弱无力,这是一切包括书画、瓷器、玉器仿品的通病,真赝对比,很容易分辨出来。

看土锈看无釉的陶器的土锈远远比看有釉的瓷器重要得多。除非瓷釉风化,一般瓷器的土锈都能洗干净,仅在露胎处遗有火石红及土锈痕迹。而汉俑陶器的表面,几乎布满了被风化(笔者此处发明一个词也可叫土化)腐蚀的彩绘、陶衣、土锈。表层很酥。风化严重的,土锈与陶体也浑然一体,用手指甲轻轻一刮,土锈与陶体表层如粉末状落下;如风化不严重的,土锈相对就比较硬。

以上说的是土墓出土的陶俑。假如是崖墓出土的陶俑,表面局部常沾上、带有一些很牢固的白色状岩崖浆,这是由崖墓中的碳酸钙自然形成的,厚薄不匀、分布散乱,呈片状、块状,如陶胎本身般坚硬,又像海底下的贝壳牢牢依附于沉船遗落的瓷器,用常规的清洁剂很难清洗。这里还想说明一下,新出土的陶俑没有传世古玉的那种包浆,“包浆”在此处属于用词不当,只能称为“土锈”。

而新仿的陶俑土锈,最差的是直接用水沾墓土刷上去,再经过太阳暴晒等,但这种假土锈多清洗几遍即掉落。其次是水掺胶水再沾墓土、黄土粉、汉砖粉末扑打上陶俑表面。如用布使劲试擦,有胶水的假土锈会出现胶水凝固后的亮光及流动的状态,不难分辨。还有一个最简便的鉴定方法,即看陶俑外层与内壁的土锈状态,土锈色泽、硬度里外相似浑然一体的,真土锈可能性大;如土锈里外不一样,外旧内新,外硬内松,用手一抠,很容易块状般脱落的,这就是赝品。

看陶胎鉴定瓷器最后要把关的程序是看底足看瓷胎,造型、釉水、纹饰仿造得再神似,如胎质不对,就能一票否决。而看陶俑就不一样,除了彩绘覆盖部分,其余部分都属于裸胎、露胎部分,故尤其是新出土的陶俑的底足,露胎概念比较模糊,并不明显。笔者的经验是:胎体轻总比胎体重可靠些,因为前者问世一二千年,在千年土层里水分都风干了;后者刚出窑,还含有较多的水分。胎体松总比胎体硬可靠些,因为前者经历了岁月的风化,土蚀过了;后者刚出窑,刚凝结,还有火气,本身坚硬。当然,由于陶俑产地不同,胎轻与胎重,胎松与胎硬,不能一概而论。

5年前3万元账抵得五代天青釉高足杯


藏友求鉴:上个周末我突发感冒,高烧不退,去市一家大医院就诊,在输液大厅,认识了临位的一位叫左晓庆的老先生。他说自己也感冒了,我们同病相怜,天难海北一通狂聊,好像久违的老朋友。当他知道我是西安晚报的冰儿时,很兴奋,说他每期都在看我编辑的收藏版面,等我病好了以后,无论如何他也要请我去他家小坐一下,因为他也喜欢收藏,近十年也收藏了不少瓷器,其中一件五代天青釉仿唐金银器刻花高足杯是他的镇宅之宝。就这样,打了多天吊瓶后,我感觉好多了,就随同左晓庆去他家里看了他的藏品。

持宝人:左晓庆

收藏主项:陶瓷器

藏品名称:五代天青釉仿唐金银器刻花高足杯

藏家感言:收藏的过程酸甜苦辣,更多的时候是在和人打交道,在斗智斗勇、斗眼力、斗运气,更重要的是在斗做人,人做好了,好事自然会上门,好东西也自然会垂青于你。

鉴宝专家:丘小君(著名文物鉴定家)

专家点评:该杯通高6.1厘米,直径8.5厘米,足径5.2厘米,为瓷质,整器为天青釉色,釉色绿中带蓝,温润有玻璃质感,釉面有出土以后风化干裂的细小开片。该杯胎为白胎,高足,直壁,下腹收,杯口外一圈旋纹,杯外壁刀刻仿唐代金银器杯的莲瓣纹,整体刀法细腻娴熟,在不到2毫米的杯壁上,刻去约1毫米左右,使杯胎壁最薄处仅有0.5毫米,几乎刻透,用灯光一照,如同清代的“玲珑瓷”般晶莹通透,令人爱不释手。可见在一千年前,北地窑匠人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情趣。该杯足外撇,足底旋削露胎,有“氧化铁”析出的土褐色,在民间能见如此的完整器,十分难得,可谓是民间的“稀世珍品”,对我们研究了解当时达官显贵的生活品味及审美,是非常重要的实物证明和参考依据。

藏品来历:藏家左晓庆是陕西汉中人,早年从军,退役后当起了个体小老板,在当时曾红火过一阵子,但谁会想到,一夜之间一场大火无情地把他的店烧个精光,他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十几万,那段时间他到了人生的最低谷,他曾一度消沉,两次自杀未遂,是一位搞收藏的老哥救了他,开导并帮助他开始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左晓庆说在这位老哥的影响下他开始对收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对各类老窑陶瓷器有着一股天生的痴爱和着魔。虽然他收藏总是慢半拍,刚开始收来的几乎都是赝品,好在他肯学习,爱总结,善请教,慢慢的眼力也提高不少,开始能买到一些真家伙,不过几乎都是普品,上档次的几乎没有。在他的博古架上,笔者见到最多还是明清瓷器,虽然真的不少,但都是一些存世量大的大路货,就这,笔者打心里暗暗为他叫好,对他来说这已经很不容易了。参观中,左先生从里屋的一个锦盒里小心翼翼地取出那个五代天青釉仿唐金银器刻花高足杯来,向我娓娓地道出这件高足杯的收藏来历。

老左说那是5年前的一天,熟人老胡打来电话说他家里发生了重大变故,几年前他借老左的那3万元实在是没钱还,老左说他为此催过好多次。老胡家里确实出了事,他告诉老左:你看这样行不,十年前,我意外得到一件高足杯,听一个行内人说是件上了年头的老东西,万不得已,我用这件高足杯顶那3万元账,你看行不行?老左说在他见到器物的那一瞬间,心跳不由的加快,手都有点颤抖了,果然是件好东西。于是他告诉老胡,算你命好,碰上我这个“瓷疯子”了,若换了别人,绝对不会跟你用这破瓷器顶账完事。老左说他当时怕老胡变卦,忙让老胡写了个顶账的字据。就这样,二人各了却了一桩心事,可谓皆大欢喜。老左说这件器物后经有关专家鉴定,为典型的五代天青釉仿唐金银器刻花高足杯,是难得一见的民间重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