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陶瓷业面临重新定格 缺乏创新只能等死

陶瓷业面临重新定格 缺乏创新只能等死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陶瓷瓷砖

2021-04-16

陶瓷艺术。

2011年以来,从淄博到法库,从高安到夹江,不少陶瓷产区纷纷爆出停窑减产的消息,减产的阴云久久不散。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副秘书长尹虹认为,瓷砖过剩已不会太远,“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将是瓷砖过剩之后行业的一道风景,行业比拼将进入整体竞争时代。

瓷砖产量是否过剩

从相对过剩的角度来看,所谓相对过剩是说我们的瓷砖产量在市场需求总量的左右,因为某些自然与政策因素的影响,可能会短期表现出相对过剩。比如说今年1000万套的经济保障性住房能否完全落实,未来3年的3600万套能否落实,如果今年7月份果真出现房地产的拐点,保障性住房又不到位,也许今明两年瓷砖产量就会出现相对过剩了。基本上可以断定,在市场经济的原则下,瓷砖产品注定与很多轻工、建材产品一样,最后都会达到产量过剩,并相对长期处于产量过剩之中。这样这个行业才会全面出现优胜劣汰、调整提升,促进行业进步。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将是瓷砖产量过剩之后行业的一道风景,到时行业比拼的将是陶企整体的竞争力。瓷砖产量是否过剩?应该快了,我们已经做好准备了吗……

减产——爆仓之后的无奈选择

市场大环境的不景气,让淄博建陶很受伤。减产、减产、减产!从淄博到法库,从高安到夹江……进入6月,全国各大陶瓷产区纷纷爆出停窑减产的消息。无论是厂家还是商家,爆仓成了最大的压力,使不少陶瓷产区和企业愁云惨淡,一片萧瑟。减产是爆仓之后的无奈选择。入夏以来,虽然部分产区、企业因电力短缺而产能下降,但爆仓现象依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堆满了仓库堆马路,堆满了马路堆厂外。居高不下的库存,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导致企业现金流短缺,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经营风险。但是,由于建陶产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企业要做出减产停窑的决定何其“艰难”而又痛苦……

从《功夫熊猫2》看企业应该学习的功夫

熊猫是中国人的国宝,像颐和园的十二兽首,中国人欣赏自己的国宝,还要向老外掏银子,这是国人的悲剧还是喜剧呢?不论是悲剧还是喜剧,功夫熊猫2肯定是赚了个盆满钵溢。起码老外在掏中国人的银子方面的功夫值得我们国人研究和学习。第一是塑造品牌故事的功夫。老外的奢侈品最爱讲品牌故事,中国的中华老字号最不会讲品牌故事。在《功夫熊猫2》中,阿宝的身世终于揭秘了,他不是鹅爸爸的儿子。这个故事编造的,虽然是很假,但很萌,很能赚取消费者同情的泪水。阿宝获得打败大恶人沈王爷的绝世武功就是靠这个品牌故事得来的。不得不佩服,一个虚幻的品牌故事,让消费者掉着眼泪买单,这是何等的功夫啊……如果瓷砖企业也学习《功夫熊猫2》中的“营销”手段,是否能让陶瓷砖在低迷的市场上开辟出一条新的“血路”呢?

高安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邑,有着悠久的陶瓷卫浴历史。近年来,在佛山陶企转移的大背景下,高安陶瓷卫浴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与此同时,湖南衡阳、四川夹江、福建晋江、辽宁法库等各陶瓷卫浴产业基地也正在迅猛发展。很明显,中国的陶瓷卫浴行业将面临一次重新定格。

优势:产业规模初露锋芒

高安陶瓷卫浴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乘着佛山陶瓷卫浴产业转移的东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高安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建筑陶瓷卫浴集群,是江西省最大的建筑陶瓷卫浴生产基地。随着全国知名品牌陶瓷卫浴企业(如新中源陶瓷卫浴集团、新明珠陶瓷卫浴集团、欧雅陶瓷卫浴、英皇卫浴洁具等)相继落户高安,无疑给高安陶瓷卫浴产业基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据了解,2010年年底,高安市建筑陶瓷卫浴生产线将达200条,年生产能力将达6.5亿平方米,年销售收入达120亿元,年利税18亿元。

高安建陶基地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在确定了承接佛山陶瓷卫浴产业转移这一大目标后,高安政府对高安产业基地做了一系列的产业规划。2008年,在政府的努力下,高安被正式授予“中国建陶产业基地”。随后,政府启动了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建设,如申请并建设高安陶瓷卫浴铁路专用线等。为了缓解企业的经济压力,高安市政府出台各种贷款扶持政策,为企业的发展解除了后顾之忧,这也成为高安产业基地最大的优势之一。

劣势:缺乏创新只能等死

凭借佛山陶瓷卫浴产业转移这一契机,高安陶瓷卫浴产业基地近几年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在政府的努力下,高安成功升级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建陶产业基地,吸引了不少佛山企业抢滩进驻,这与高安配套服务完善、原材料丰富等优势是分不开的。然而,即使有像新中源、新明珠这样巨头企业进驻高安,但这些巨头企业在高安生产的产品始终徘徊在中低档水平,高安的产品市场还是主要停留在高安辐射500公里内的二、三线市场。这迫切要求高安陶瓷卫浴企业提高自身的产品研发能力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各项配套服务完善的情况下,要想征服市场,高品质的产品才是最根本的武器。

同时,高安企业之间往往各自为政,疏于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外部的信息交流。这一方面令企业无法抱团作战,形成不了集群效应;另一方面又使他们无法及时捕捉行业信息,缺乏与同行的思想碰撞,导致其产品缺乏创新力和活力。

高安陶瓷卫浴企业的区域品牌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据了解,同等品质的高安品牌或者高安生产的瓷砖只是佛山销售价的70%~80%。

在高安产业基地迅猛发展的同时,衡阳、晋江、夹江、法库等地也正在崛起。它们凭借自身的优势,并通过不断地修炼陶瓷卫浴行业自身的内功,纷纷对高安的江湖地位发起冲击。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陶瓷业面临危机 小陶瓷企业趋于崩溃


摘要:作为陶瓷生产的大国,我国陶瓷业面临生存危机的困扰。而这其中小陶瓷企业已趋于崩溃。

我国是陶瓷生产大国,陶瓷产量已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但近年来,由于原料、油价大幅上涨,出口方面频频受反倾销和技术壁垒的阻碍,陶瓷业步入兴衰难测的十字路口。专家指出,我国陶瓷业面临生存危机的困扰。

由于欧盟成员国增多和欧盟1月1日正式取消对进口我国陶瓷产品配额的限制,今年上半年,我国陶瓷对欧盟市场出口增幅较大,欧盟成为我国陶瓷出口的第一大市场。但是,由于欧美不断提高技术门槛,尤其是近年来强化环保生态标准,对陶瓷制品原材料和成品中有毒物质的含量或释放量做出了严格限定,对加工生产环节中的能耗、自然资源使用量、废弃物的处理均提出严格要求,促使企业生产成本有所上升使我国陶瓷出口企业叫苦不迭。部分陶瓷企业表示,目前我国对陶瓷制品的质量检测标准未与国际相关标准接轨,欧盟对我国出口产品技术标准的苛刻,使陶瓷生产企业陷入新的困局。

同样在意大利博洛尼亚被誉为"世界陶瓷第一展"的国际建筑卫浴陶瓷展览会上,我国只在角落了拥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展位。自从1998年我国企业在该展会上获得第一个席位后,此后8年间就未曾再添一席。意大利建筑陶瓷的德产量不足我国的20%,但全世界建筑陶瓷的核心销售网络有80%却是握在意大利企业手中。

同时今年财政部、商务部等5部委发布了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按照国家出口退税的调整安排,陶瓷卫浴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至8%。使得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减少,加上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各企业被迫将产品的价格提高了10%-15%。

银联信分析:

陶瓷对石油产品的依存度达到45%-50%,目前国际油价虽不稳定,但总体却是一路走高。国内油价也有步步亦趋的态势。过高的油价对小陶瓷企业来说,虽未致命但也痛入骨髓了。

除燃料和原材料成本增加外,国家对陶瓷产业的上游--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也给陶瓷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房地产业被调控的情况下,一些工程款不能及时到账,导致陶瓷企业的资金周转不灵,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尚能挺过去,但对于众多中小企业来说,就不亚于一场灾难。陶瓷企业内长期存在重复建设和恶性价格竞争的局面,因而在成本上涨的冲击下,小陶瓷企业已趋于崩溃。

佛山陶瓷业创新风气浓


“创新、服务理念明显。”从9日至11日,世界陶瓷大会与会专家考察了佛山市陶瓷业代表企业,欧盟陶瓷联合会秘书长科劳斯在考察后称赞,佛山陶瓷产业发展迅速,行业创新风气浓郁。

与科劳斯一起,参加完在北京举行的世界陶瓷大会后直赴佛山考察的,还有意大利、西班牙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陶瓷协会代表,以及这些国家的大型陶企老板。连续3天,考察团一行40多人先后考察博德精工、科达机电等陶企,以及中国陶瓷城。在博德精工三水生产车间,考察人员关注的焦点放在生产线上的精工玉石瓷砖上。来自印尼陶瓷协会的代表惊叹:“我们东南亚没有一家工厂能生产出这种砖。”据介绍,一块普通的抛光砖市场价是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而通过技术创新,升级成精工玉石瓷砖后不但可节省能源,且市场价可提高3至4倍。在科达机电,考察人员重点了解了由科达机电自主研发的高效抛光机、微晶玻璃抛光机、釉面砖抛光机和干法磨边机。尤其是干法磨边机既省水,又无噪音,无粉尘污染,其现场演示赢得了众多考察人员的交口称赞。

经过几天考察,欧盟陶瓷联合会秘书长科劳斯称,这些年佛山陶瓷产业发展异常迅速,尤其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服务方面取得长足发展。目前行业中的创新风气相当浓郁。像博德精工和科达机电等企业,自主研发的一些陶瓷产品和陶机产品,即使在国际上也处于相当先进的水平。

陶瓷研究者重新定位长沙窑


1月5日上午,湖南省考古学会长沙窑研究会会长李效伟在长沙市博物馆举行“南青北白长沙彩——长沙窑的新定位”讲座,认为长沙窑、浙江越窑、河北邢窑是唐代并驾齐驱的三大民窑。

据了解,唐代陶瓷在前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以浙江越窑青瓷、河北邢窑白瓷为代表的“南青北白”局面。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深入,尤其是沉没在印尼的黑石号打捞出后,青瓷、白瓷之外,瑰丽的彩瓷窑长沙窑备受关注。2012年4月,长沙窑研究会邀请中国陶瓷学会、中国美术史研究专家在长沙召开专题研讨会,对长沙窑进行重新定位,提出“南青北白长沙彩”的观点,得到与会专家的肯定。

李效伟表示,随着对长沙窑研究的深入,一些传统观点被颠覆。过去说长沙窑的烧造温度达不到1200度,是介于陶、瓷之间的炻瓷,现在认为,长沙窑红、绿、蓝等颜色釉的烧造温度都超过了1200度,烧出来的就是瓷。“长沙窑创烧铜红釉,填补世界陶瓷史空白;共有13种色釉,是中国彩瓷集大成者;开釉下彩绘写意画先河,并首将诗文书法搬上瓷器。”李效伟说,这些都为“南青北白长沙彩”的命题提供了佐证。

评论:重新定义陶瓷艺术的本体和价值


《就地出发》这样一个展览,从文化角度上看,应该是一次前无古人的艺术展览(我并不是在夸耀这个展览有多么重要,或许,更多的是一种试错)。

艺术展览,作为一种艺术品集合呈现的方式,其原本的功能或者权限范围就仅限于呈现,因而所有的展览,包括沙龙性的展览或者有当代策展人机制操作的学术型展览,其基本操作特征都是选择、集合与呈现。

因而《就地出发》这样的展览,从一开始就被许多业内人士所诟病,其被诟病的原因大致有三:其一、着眼点过于宏大,很难让艺术家马上找到路径进入微观;其二、策展人基本上无法基于自身确立的展览着眼点,着手挑选现成的、合适的艺术品;其三、将一种范畴文化,而且是非常古老的文化范畴,作为一个题材来处理,在文化策略上的难度非常地高。所以,《就地出发》基本上无法用经验的策展概念去看待以及操作。

在艺术史上,所有的变革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古典绘画比如巴洛克画派过渡到自然主义萌芽的巴比松画派,需要大致两百年的漫长演变历史,而从巴比松到印象派,则缩短到三十年,从印象派到表现主义,则又是二三十年的历程,现代主义的正剧才开始登台上演。因而印象派作为现代主义的序幕拉开到公元1970年左右(或者1965年?),美学上的现代主义被精英所反思与“宣称式的终结”,也已近一百年的历史。但也正是这一百年,人类文明的演变从使用野火开始的200万年前到新石器时代钻木取火的近一万年前,逐渐缩短到几百年以及到一两百年的演变历程,最后在这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这个一百年左右的短短历程中,出现了爆炸性演变,从政治思潮到美学思潮,从生活形态到精神形态。

很难说这一定就是人类文明的先进性表现。

况且这一百年的爆炸式演变,基本属于强势西方文明的核心部位的演变(或者说叫做精英式的演变,因其演变基本上是通过媒介与话语在完成),并非全球性的,因而也非人类性的。它远不及石器的使用、土器与陶器的使用这么具有普遍的人类性意义。

而现代主义的认知至今(21世纪10年代)在中国大陆才算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以及现代陶艺作为现代主义被宣称结束之后的最顽固的存世堡垒,依旧在作为某种先进性的或者别的什么优越性的主义与陶瓷的器物传统作斗争,就可以看出来,所谓的现代主义,其实远没有结束。

那么,我们将如何看待强势文明的艺术史的一百年的爆炸式演变作为人类文明的有效性?如何看待中国(或许还有其他任何在十八世纪以来没有参与到爆炸式演变的人类文明的群体与国家)在文明与文化上的自我辨认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非常政治的、统治学意义的所谓先进性问题,或者说是中心性问题(任何先进性与中心性问题都是统治学的)。

策展《st.art就地出发》——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国际大展,这样一个风险巨大的展览,其实正是我个人对于以上问题的思考或者说是试图解决看法问题的一次探索。

为什么说《就地出发》这个展览着眼点过于宏大,估计也正在与此。

但其实不然,并非所有的宏大着眼点都需要配合宏大叙事,与其说选择了陶瓷艺术作为这个策展项目的主体,不如说正是通过“陶瓷”这个微观点,来看待人类文明的演变,在民族观与世界观上的关系,通过对陶瓷艺术的可能性的探索,来看待中国乃至其他更多近一百年没有参与爆炸性演变的国家与地区如何接纳与消化爆炸性演变所留下来的文明思潮的碎片。这些曾经被指认为“递进性先进关系”的众多思潮的碎片,对于中国乃至更多国家与地域来说,并不存在演进的关系,而是呈现出一种可以同时在场的文化表现形态。

中国的所谓当代艺术不也正是这样一种状态吗?所有在西方爆炸式演变的思潮碎片,以一种同时在场的方式呈现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独特面貌。

于是有人们提出:中国没有当代艺术!

也有人提出:我活在当下所做的一切艺术施行都是当代艺术!

前者站在西方艺术史的角度在谈当代艺术(contemporaryart),所参照的艺术代性是现代艺术(modernart)或者后现代艺术(Postmodernistart),而后者所说的当代艺术,如果转换成英语语境,就是当时当下的艺术工作或作品(HereandNow),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至少在当下西方,依旧还有画古典油画的工作者,但并不能说他们也是当代艺术家。

这种毫不相干的事物相互打架的现象,在中国的景德镇比较显著,一个是景德镇作为陶瓷艺术的历史名镇,长期处在一种类艺术的文化氛围之中。

为什么说是类艺术,这是因为中国文化中,并没有一种称为艺术的文化类型划分,也不存在美学这种相对独立的研究性学科。艺术或者艺术家的语境出现,也就是十九世纪末的事情,而且艺术并非所指单纯的视觉或听觉享受,而是指人类思维在创造性感受层面的发现行为(笔者)。

从前在中国,从事绘画的只有两类人,一类被称为工画师,一类被称为文人绘画。前者是手艺人,或者确切地讲叫匠人,靠绘画为职业谋生的,此类人历史上景德镇或许是最多的,因为景德镇作为世界范围内的陶瓷生产重镇,其严格的生产工序划分造就了非常庞大的工画师就业岗位。后者则以绘画为修养,并不靠绘画谋生。然而文人作画转而单靠卖画谋生的,基本上属于被生活所迫,在政治上长期得不到地位所致,但凡有机会谋取功名的,都会弃商画而从仕。

商业画与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历史上的雅俗之界,前者是来料加工,后者是闲情雅趣,不在同一境界。

至后景德镇的陶瓷绘画,则被划分到工艺美术的范畴。工艺美术,大致上可以被理解为:可以被工业化的美术。如果将严肃艺术比喻成科研探索,那么工艺美术就是科研成果转化成日常应用。前者属于高精尖,后者力求符合绝大多数人的需要。因而艺术为大众服务,若不是指工艺美术,那就是希望艺术为政治宣传服务(还是工画师的级别)。

但今天景德镇的绝大多数从事陶瓷绘画工作的人和作品,虽然属于工艺美术范畴,却长期售出艺术品的天价。拍卖市场等等也通过媒体等渠道,传递“当代陶瓷艺术”这样的概念,与中国当代艺术的混杂遥相呼应。

于是在文明与文化的自我辨认层面,已经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强势西方文明对他者的解释与命名,让所有非西方文明的文明体几乎无法实现自我辨认层面的语境再造,文化表述的文本中,被迫充饰着绝大部分似是而非的词语与命名。

“现代、后现代、当代”这样的词语,搅拌在一起,随意冠成定词,成为了一种恶俗的风气。

于是有人提出来:《就地出发》这个展览最好不要谈“当代”。

但这却正是《就地出发》这个展览,所希望去探讨的问题:不是谈不谈当代的问题,而是什么是“中国文化的当代性”问题,那么用《就地出发》这个展览,以古老的陶瓷作为严肃艺术的题材,来探讨现实历史背景下的“中国文化的当代性”问题,成为这个展览的本体性策略之一。

换句话说:当我们每个人作为一个特定文化的遗传符号被人类全球化浪潮冲击时,我们该选择承认被命名还是不放弃文化自主再表述的权利,前提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处在强势文明的边缘,处在那个没有“被爆炸式演变”的文化体的激流之外。这已经不是国家主义或者民族主义的问题了,这是人类个体与人类群体的关系问题。

但我们要理解上面的话,务必记住一点:文化一定是群体性的,而文明可以是个体性的。也就是说:文明是觉知的问题,而文化是被觉知的问题。

用“陶瓷”这一事物来进行微观性表述就是:发明陶瓷是个体的文明觉知,而广泛使用陶瓷是文化的现象。

于是“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国际大展”这样的副标题所呈现的策略就是:中国文化在被迫命名与被指认的语境条件下,陶瓷艺术的当代性问题,需要通过国际文化的手段与现象进行参照,从而确立“陶瓷艺术”作为严肃艺术的当代语境。

于是《st.art就地出发——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国际大展》得以具有合法性与艺术作品的选择依据:通过针对最为广泛地影响了世界人类个体的“陶瓷”文化进行国际文化的多维度参照,萃取出一种可以被广泛辨认出的中国文化的遗传代码——“中国文化”在这里,被当做没有参与爆炸性演变的文化的个案与标本,而不是突出中国文化的什么独特性或优越性所在。任何文明体的文化,都有可能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优越性或具有独特性价值,并不足为奇。

那些被广泛混杂的,因强势文化爆炸性演变而同时在场的碎片,被当做《就地出发》展览的技术参数,代入到针对陶瓷文化的再表述方程,以陶瓷为恒量,以艺术为变量,乘以技术参数,除以2(东西方二元论均值),就是略等于或属于世界艺术史范围的“当代陶瓷艺术”的当代性问题。

那么这个方程的单位不再是艺术,而是文化。

其实当代艺术在强势文化爆炸性演变到现在,也早已经不是艺术的问题了,在西方学者那里,被称为与诗学的关系问题,而我将其称为与文学的问题,这个“文学”,不是指作文的技艺,而是针对“文的本体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在中国的初唐时期,确立“文的本体性”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用以最终指导国家国体的确立、官员的选择与国家方针政策的确立的重要高度。只有掌握和最终继承“文的本体性”的人与家族,才能进入到国家的官僚体系。这或者是中华民族作为世界唯一继续着其整体性的古老民族的本质所在:一种“天文与人文对应”的哲学系统确立下来之后,被作为这个民族历朝历代都要重新遵循与回溯的唯一法理,并被称为“道”。在西周,被显像为“礼学”,在唐朝,被显像为“文学”,因而确立“文以载道”这一千年国训,而在宋,则被显像为“道学”与“理学”并举,至此的“礼学”已不似西周的“礼学”了,而更近于统治学,今称“道统”。

陶瓷在宋是一个绝对的审美高峰,究其所以,乃是其完整地符合“道统”,符合“文以载道”的文化需要,而宋画的高峰性亦是如此,但宋画与宋瓷并没有结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于是有艺术家提出将宋瓷(原件)与宋画(仿艺)结合起来的一个作品方案,被我接受。但这并不是说这样一件作品就能够将一个非常宏大的历史问题说清楚,我个人更看重的,是这样一个思路所能提供给观众的一个文化的提示性意义,而更为深层的东西,显然也不是一件艺术品,甚至一个艺术展就能够完成研究的,但至少可以让《就地出发》这样一个展览,成为一次提出问题的展览。

自蒙元统治以来,在陶瓷器物上的绘画逐渐成为陶瓷艺术的表现主流,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学的问题,而是统治学问题,在民俗层面的延展,直至今日,陶瓷装饰与绘画,都在民俗里打转转,因而被今人列为工艺美术,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陶瓷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除了其统治学意义的民俗主义,应该还有其更为广泛的本体性存在表现,若纳入“艺术”的方程,该是何种面貌呢?我作为一个策展人,不敢妄加自认自己所做的,就是严肃艺术的事情,但可以肯定的是:陶瓷艺术一定不仅仅是基于民俗主义的陶瓷装饰,或者也不仅仅是强势文化爆炸性演变所带来的“现代主义陶艺”。

于是我通过《就地出发》这个展览,提出当代陶瓷艺术,或者直接指称为严肃的陶瓷艺术,应该是陶瓷文化的范畴历史,而不仅仅是陶瓷的材料历史。自陶瓷被发明以来,它就一直以材料的演进历史作为其惟一历史表述文本模式,包括“现代陶艺”在内。

特别指出的是,现代陶艺只不过是将陶瓷的材料当做一种表述工具而已,利用的是陶瓷材料的可能性,而不是直接指涉陶瓷文化的内在本体性——陶瓷的出现,与人类使用火的选择,都是人类依托地球这个星球所发展的宿命本体。

于是我认为,当代陶瓷艺术,或者说必将发生的,新的陶瓷艺术,将打开陶瓷艺术(一种发展了千年的民俗主义工艺美术)作为实物与材料的历史,包含进前实物(人与泥土的关系及精神性)到后实物(陶瓷的碎片作为历史遗存符码的再表述可能)的所有范畴。

因而艺术家傅镭的《百晃图》以及李晓峰的青花碎瓷片壁挂《海光》纳入我的展览。《百晃图》所观照的事物,并非陶瓷的实物,而是在陶瓷的文化层面,切入对与泥土发生关系的人的一个集体精神状态的观照,这个状态呈现出一种职业的病态。而李晓峰的《海光》,则通过将古瓷片重新拼接的方式,重新塑造了历史信息的美学编码。

还有艺术家沈少民以及艺术家苍鑫的作品,分别作为两类非常重要的艺术参照系,纳入我的展览,沈少民的作品《黄路灯》以及《我是我自己的结果》,分别使用了现成品方案和符号学方案,延续了沈少民一贯的诗性叙事的个人传统,其作品将对旧文化的遗存与景德镇作为陶瓷圣地在当下所呈现出的荒诞、悲剧色彩和强权特征纳入批判。苍鑫的《蒸化》选择了一种神话学再表述的方式,对历史与现实进行精神分析。艺术家黄岩的作品则体现出针对陶瓷本体性的边界进行试探的方法论。艺术家崔迪的《逐》,则通过陶瓷作为泥土的另外一种形态的特征进行被强化的再表述,对文化殖民进行了演绎性反思。

艺术家黄岩的作品,则通过分析叙事的方式,表达对当下陶瓷艺术在材料层面的反思和探讨。特别在景德镇,陶瓷艺术更多的是以陶瓷为介质的其他艺术,比如绘画艺术或者装饰艺术,陶瓷的本体性退在了绘画等艺术的背后,充当了纸张或者画布的角色,这显然是陶瓷文化的某种畸形(中国陶瓷艺术的精神高峰被学界普遍认为在宋代,而宋瓷无绘事显然不是一种偶然)。黄岩将瓷板与钢板的混合使用,利用传统粉彩技法,让两种作为介质的材料,自我脱离介质的层面成为艺术表达的主体。

艺术家龚循明的《溯源之冰川》,则通过将陶瓷的材料特性、绘画性、以及雕塑的空间性、观念代入的时间性,共同探寻文化在本源层面的自然主义,同时对工业文明对生态的破坏展示了某种可能的结果:伪造的冰川成为消失的自然景观的最后凭吊。

陶瓷艺术回到陶瓷的本体性上去思考的另一个参展案例是艺术家艾旭东的《不可结案》,艺术家将传统陶瓷材料普遍性的特征:精致、华美、易碎等等,转换成艺术表达的基本词汇,从而精炼地讽刺了人类法制作为政治工具的本质所在。

艺术家沈历的《鸟巢》,观照的是职业陶瓷人的生存状态,而艺术家大渔的《陶瓷的语言表述——黑屋子》,则通过去掉眼睛观看的方式,让人们重新获得对陶瓷这一材料的文化性表述经验。

以及艺术家许仲敏的《云梯》、扈海风的《一小时四十分钟》、周先锋的《陶瓷作为时尚的另一种方案》、张婧婧的《浮》、朱国东的《观澜》、耿雪的《灵昭寂灭》、戚彧《元界·天青》、马红娟的《呼吸的花瓶》、张玥的《马尔塔的鹰》、郑冬梅的《一花一世界》、周军的《华丽的碎片》、齐冬根的《怀胎图》等等,分别通过各种观念手段的表达尝试,呈献给观众一系列完全不同于时下人们所认知的陶瓷艺术的样式。

本次展览还邀请到李伶美(韩国)、JUZ(澳大利亚)等国际陶瓷艺术家的加盟,他们作为中国当代陶瓷文化的参照系,观众将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不同文化在艺术思考和施行角度与层面的迥异。

还有更多加盟艺术家的作品正在定案当中,只能在最后的展览现场才能感受,至少时至今日,《就地出发》这个展览的参展作品,基本上符合了当初的学术设想,30多位艺术家为这个展览所提供的艺术方案,已经充分体现出了陶瓷艺术脱离材料历史与民俗主义之后的另一种全新的可能性。

陶瓷业创新联盟是产业由大变强必由之路


眼下最时髦的词汇之一是创新,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提出,要保持美国的竞争力,首先是要鼓励创新。我国陶瓷业至今还没有打造出一个世界级的大品牌,在国内市场拥有较大话语权的品牌也是微乎其微。3月1日,《创新陶业》社长乔富东表示,国内目前没有形成一个团结的创新联盟,没有像国外那样进行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有序潜进、有序对接的产业革新。

行业形势在说明,创新是企业灵魂,创新联盟如果建立,或将会促使陶瓷行业冲破发展障碍掀起新的产业革命。陶瓷企业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两高”(高科技及文化艺术含量、高附加值)“两自”(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型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着力点。

乔富东:《创新陶业》报社长、《佛山陶瓷》杂志副社长,佛山市金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佛山市金刚检测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问及今年的陶瓷行业的产品发展方向时,乔富东说:“整体上存在产品过多,开发过度的现象,从工艺方法、釉料使用都存在重复,很多产品改个响当当的称呼就另立山头了。以至于把中文丰富多彩的词都搜刮一遍。今年的喷墨技术还是一个大亮点,通过技术,花纹,模具各方面打破常规,图案会更随意化。”

陶瓷业在创新思想指导下,实现了由大变强,靠新出强,实现了产品结构与档次的换代升级,实现了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而陶瓷业,若要走过由传统低端的制造业向高端产业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关键还需要“创新”。乔富东表示,最主要还是要顺应市场需求,产业不断发力创新,产业与市场之间形成共震才能成大气候。

缺乏创新是景德镇艺术陶瓷的潜在危机


日前藏乐阁艺术网发表一篇标题为《现当代艺术陶瓷发展与市场经济》的文章,翌日藏乐阁艺术网笔者在国内各大收藏网站均发现了其踪迹,似乎有立竿见影之宜。凡和市场经济沾边的字眼仿似提高了读者的阅读欲望…

景德镇作为瓷都,艺术陶瓷在国内外一直处在“龙头”地位,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艺术陶瓷如何创新,一直成为景德镇近年来发展推广艺术陶瓷的难题。纵观景德镇艺术瓷器,一直以千年不变的老面孔、老器型、老花面,让消费者感到没有新意。究其根源是什么让景德镇的艺术瓷缺少创新呢?

首先是创作队伍普遍力量单薄。景德镇的艺术瓷创作存在着浅层次的临摹。一些邻县在景的作坊“打工族”和“小老板”甚至有冒名景德镇瓷器的佛山陶瓷,他们的综合素质都不是很高,学画瓷器也只是为了寻求谋生的手段,除了临摹,抄袭别人的作品,自身根本无法创新,这样以来,让许多陶瓷作坊生产出大批粗制滥造的仿制品,以摆地摊的展销方式在国内外兜售,严重影响景德镇陶瓷的形象,使景德镇瓷器遭遇诚信危机。

另外,艺术瓷缺乏创新,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陶艺界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许多人创作时“跟风跑”,谁的作品价高就仿谁。在“银子”的引诱下,一些很有才气的陶艺人员,把陶瓷与绘画过分嫁接,在金钱的驱使中,沉不下心创新,画出的东西也只有跟别人姓。据一位陶艺大师透露,他在某国考察时,发现一富豪收藏的景德镇近代和当代名人名作中竟有三分之二是赝品。

艺术陶瓷缺乏创新潜在着危机,决非危言耸听。在今后的市场内,钟情于时尚陶瓷艺术作品的新一代将逐步成为市场的消费主体,整个陶瓷艺术消费群体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加成熟,这一变化的结果必将使艺术陶瓷的市场格局同步发生巨变,缺少整体创新的艺术陶瓷将会不断失去市场空间。

为此,艺术瓷器创新之路只有在日用瓷艺术化、艺术瓷日用化这一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才能得到全面延伸,我们必须凭借现有的品牌资源和人才等优势,引进外来资金和先进市场运作理念,加速艺术瓷的产业化发展,逐步改变大而散的作坊式生产模式,从材质、器型、工艺上走创新之路,凭借发展的优势吸引着留住大批优秀工艺、美术人才,让人才效应在产业化发展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推动整个陶艺队伍,去用辛勤汗水,智慧的结晶迎来艺术陶瓷创新的春天。

现代陶瓷产业发展面临创新挑战求突破


现代陶瓷产业发展面临创新挑战求突破

在新一届的陶瓷艺术分享作品中,不断推进的分享实践工作,却让很多业内人士也产生了共鸣。不难看出,很多相关的陶艺资讯都对于创新与发展的问题很是纠结,其实这是一个行业发展的特色,也是现代陶瓷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必须走不断发展创新的路,有突破性创意与设计,才会让发展更有实力的保证,而求突破的信心,需要实践来检验,在新一代陶瓷艺术品分享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得出来,虽然产品很多,风格各异,但是真正可以说是绝世之作、台柱型作品还是不够多。

走发展创新之路值得陶艺大师们积极思考的一个问题,而突破性的艺术作品要问世,也需要一个较为良好的环境,关注陶瓷业的一个整体的发展,是对于陶瓷文化传承巨大的贡献,而保证陶瓷产业链中的每个一环节都有一个良性的态势,一个好的发展环境是对艺术的最高的悬赏,突破性的艺术作品可以传承百世,也需要这样的机会。

来自陶瓷作品分享实际的信息给所有陶瓷产业的人者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而且也是当务之急,在任何一个位置上求发展,不断走创新的路子,这样才会有多的机会,来自国际的压力也是对国内陶瓷市场的一个刺激,继承与发扬,还要从创新与突破上找到一未来发展的出路,这样才是对陶瓷产业的一个贡献,也是陶瓷文化发展的必须。

反倾销困扰陶瓷业 称技术创新方能破壁而出


广交会一期进入第四天,佛山参展企业成交量不断攀升让企业乐开怀,然而,记者昨天从广交会上获悉,国际上一系列对佛山产品的反倾销、技术、环保壁垒等仍然困扰着企业。昨日,美的、新中源、佛山照明等一批佛山参展企业纷纷表示,要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就必须不断创新,用核心技术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并积极打造自身品牌。

反倾销仍困扰陶瓷企业

上周,新中源与巴基斯坦的反倾销官司出了终裁结果,“对新中源很不利,我们将会继续上诉”,广东新中源陶瓷有限公司国际业务部总经理霍锦祥昨日表示。

随着建陶企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反倾销已成为陶瓷产业国际化最大的瓶颈。霍锦祥表示,遭遇反倾销虽然会导致企业成本增加,但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行业规范发展,逼迫企业进行创新,不打价格战,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些小企业则会因为不规范操作而被踢出市场。而要想今后继续有较高的利润,“就必须开发新产品,以应对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

掌握核心技术是关键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方能取得竞争优势。与陶瓷行业一样,照明行业在遭遇各种国际贸易壁垒的同时,也面临着国内恶性竞争的压力。佛山电器照明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醒明说,国内各厂家生产水平、标准不同,有的厂家想取得长期效益,因而将一部分利润投入研发,注重品质,但有的厂家只想赚一笔就走,这就会形成价格战的恶性竞争。

“惟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做好的东西出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刘醒明说,产品有特点,有核心技术、核心开发能力,就能在吸引客户的同时,避免恶性竞争。一个罗马尼亚的采购商就对刘醒明说,虽然佛山照明的产品价格贵,但他们依然会买,因为品质好。在取得竞争优势的同时,积极打造品牌,对今后企业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因而品牌建设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刘醒明告诉记者,继在欧洲、北美注册商标后,今年佛山照明计划在中东、南亚、南美等地注册商标,并考虑在当地寻找合作伙伴,建立经销点,“路必须这样走,否则就要永远帮别人打工”。另据悉,美的今年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三地的品牌宣传投入就将达到1000万元。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业面临重新定格 缺乏创新只能等死》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业面临重新定格 缺乏创新只能等死》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