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高精尖陶瓷空缺 行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高精尖陶瓷空缺 行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陶瓷瓷砖

2021-04-19

陶瓷艺术。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佛山办事处主任蓝卫兵日前对记者表示,新材料“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落实后,中国在高精尖陶瓷产品上的空白局面将被打破。

目前,中国在高精尖陶瓷产品方面几乎全部缺位。

在特种陶瓷技术方面,国内使用的相关产品全部从国外进口,民用市场大部分也依赖进口,蓝卫兵告诉本报,部分国家还完全禁止对中国出口,这意味着即便国内企业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

国内陶瓷行业一直存在的产品附加值不高、技术含量低等问题日渐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瓶颈,一资深业内人士分析,国家意图借“规划”调整上述各种不利局面,并加大对关键陶瓷材料的自主研发力度。

“从2009年至今,公司投入的产品研发资金累计已经达到2亿元,对比往年,公司的研发成本翻了几番。”广东蒙娜丽莎集团董事张旗康对记者表示,正在努力追赶国际先进陶瓷工艺水平的中国陶企,产品和原材料方面的研发力度会再度加快。目前,公司已拥有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外观设计专利459项专利权。

“与蒙娜丽莎一样,近几年来,包括新明珠、新中源、东鹏等在内,已将研发成本列为陶企成本的大头之一。”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国内陶企基本摆脱了以往的粗放经营模式,正在向发展品牌、服务和节能减排的方向发展,但从实践情况来看,许多企业的策略还有些盲目,产品同质化现象依然存在。

今年年初以来,国际市场上频频遭遇反倾销,国内市场受房地产限购新政所累,陶瓷市场还大幅萎缩,山东、福建等产区陶企还陆续停产,再度暴露出国内陶企抗风险能力低的缺点。

张旗康解释:“普通陶瓷新品的投资回报期一般需要1~2年,但高精尖陶瓷产品需要6~10年,这意味着若发展这类产品,企业将需承受巨大的资金压力和技术压力,一般企业难以有此魄力和实力。”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合理进行结构调整 国际陶瓷市场将保持旺销势头


高质低产已成为当今国际陶瓷生产发展的趋势,今后5年内,陶瓷市场将保持旺销势头。主要原因有:

一、陶瓷产品结构的合理调整,迎合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为适应国际陶瓷市场消费的新趋势,英、德、中等陶瓷重要生产和出口国,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从生产日用陶瓷转向生产高科技陶瓷,并向艺术化等方向发展。

二、陶瓷产品的趋向为高质低产,陶瓷产品总量将逐渐减少。目前,日本与中国台湾地区一直是亚洲陶瓷生产技术高、质量好和出口额最大的地区,近年因资源减少、人工费用高造成利润率下降,已开始转向低产高质。

三、欧美国家陶瓷进口量猛增,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来,虽然英国、德国等国的进口量减少,造成欧美市场的供应缺口。但是东欧的几个主要陶瓷生产国对西欧出口呈上升趋势,销售约占总销量的60%。

四、陶瓷产品出口税的降低,刺激了陶瓷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流动。为扩大陶瓷产品加快进口,澳大利亚从1998年起已经连续降低陶器、艺术装饰陶瓷产品的进口税,从而使陶瓷进口额猛增10多倍;中国台湾地区则将瓷砖进口税从35%降至17.8%,后又减至12.5%。

评论:佛山调整陶瓷产业结构绝对是好事


“佛山政府对于陶瓷产业的结构重组和生产格局重新布局,绝对是好事!对佛山企业的生产和贸易都有利。同时,对于增加意大利与佛山的合作也绝对是个好机会。”

日前,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陶瓷工业展览会在广州开幕,佛山主要的陶瓷生产和陶瓷机械制造企业均参加了这次展会。意大利陶瓷机械及设备生产商协会总经理PaoloGambuli表示,产业结构调整将使佛山陶企摆脱以低成本竞争的格局。

据了解,今年年底前,佛山至少有200家左右陶企可能因为不达标而需要关闭与转移,仅有少数优秀企业与大部分陶瓷企业总部继续保留。

记者在展会现场看到,参展企业中有约七成左右来自佛山,前来观展的也有很多是佛山陶企的代表。而意大利企业则是本届展会面积最大的外国参展代表团。面对庞大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意大利陶瓷机械及设备生产商协会与佛山陶瓷行业协会现场组织了一场特别的“对话”。面对不断自我提升的中国陶瓷企业,PaoloGambuli认为,“中国陶瓷企业生产环境和条件越来越好,在贸易方式和现代化进程中,也变得越来越有实力。”

据工业展主办方之一的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秘书长黄芯红介绍,中意两国陶瓷产业的交流历史最长、合作也最紧密。而作为国内陶瓷产区龙头的佛山,与意大利陶瓷企业、陶机企业的渊源也最深,不少新技术、新产品都是两地合力完成的。预计近期内,双方陶瓷界或会因为实施新的节能环保标准等而进行更深层的合作。 

据了解,作为中国最大墙地砖产区之一的佛山,已成为具世界领先水平的意大利陶瓷机械的主要市场。而目前在美国、西班牙等国,陶瓷企业采用的节能环保标准,大都是由意大利企业发布的。PaoloGambuli说,国际市场对于生产企业的环境等问题非常关注,一些外国采购方可能会因为不满意企业的生产环境而取消贸易,但佛山陶瓷经过这次的调整在这些方面将会有一个较大提升,而且生产技术的提高,也将使企业产品的价值得到更好体现,有利于摆脱低价竞争的困境。

建筑卫生陶瓷行业调整迫在眉睫


据相关消息称,此前5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委托广东陶瓷协会,加紧制定全国《建筑卫生陶瓷产业政策》,按计划,初稿将于本月形成意见稿并提交工信部。

内忧:产能过剩无序竞争

根据已经明确的思路,《政策》将规范行业准入,严控产能扩张,推进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提高产业集中度。政策范围包括建筑卫生陶瓷、机械化工等全产业链,将对政策目标、行业技术政策、产业布局、准入门槛、出口贸易等方面进行阐述。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产业政策的发布和设施,陶瓷行业可能成为下一阶段工信部淘汰落后产能的重点行业之一,政策会倾向于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以改变陶瓷业无序竞争的局面。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陶瓷产量占全世界的30%,陶瓷配件产量也占全世界的近35%,但中国陶瓷集中在中低档产品市场,高档产品市场主要掌握在国外品牌手中。国内陶瓷企业呈散而乱的态势,品牌数量众多,没有一家企业的市场份额超过2%,行业无序竞争情况比较严重,产能严重超出市场需求。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11年前10月全国陶瓷砖产量75.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4%。其中,出口比重较大的广东和福建产量增长均在16%以上,拉动全国陶瓷砖产量增长10个百分点。中国建筑(601668,股吧)卫生陶瓷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调查显示,目前全国陶瓷行业整个生产线是3000多条,按照一年生产330天来计算,产量已经将超过100亿平方米,而按照"十二五"规划,2015年的规划瓷砖产量为95亿平方米,意味着现有的产能不需要增加任何一条生产线就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外忧:反倾销应接不暇

反倾销将是佛山陶瓷今年出口的最大障碍。据了解,仅在2011年,就有欧盟、韩国、阿根廷等国对中国产瓷砖发起反倾销调查,尤其是欧盟的反倾销税实施期限为5年,对佛山陶瓷出口影响巨大。佛山海关统计显示,2011年1至10月,佛山对欧盟出口瓷砖2685万平方米,价值1.6亿美元,量、值分别骤降24.4%和20.1%。近日,应生产商中国佛山三水罗曼陶瓷有限公司、河源罗曼蒂克陶瓷有限公司、承运商佛山Beyond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和出口商马来西亚ThaiImpex私人有限公司的要求,印度商工部反倾销局对来自中国的瓷砖发起新出口商反倾销复审调查。而据业内人士预测,在2012年,美国、巴西、越南等地均有可能对中国瓷砖发起反倾销,再加上全球经济面临再次下探的风险,陶瓷出口形势严峻。

行业形势相当不妙

宏源证券(000562,股吧)认为,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房地产市场仍未见松动,建筑陶瓷需求疲软,市场价格总体走势平稳难以提升,建筑陶瓷行业整体景气指数处于低谷。受国际实体经济不振、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欧盟反倾销影响,导致公司出口销售收入同比下滑11.38%。另一方面,国内油、煤、交通运输、原材料、人工等价格不断提高,造成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单位销售成本同比上升1.3%,导致亏损进一步加剧。

现实往往比想象更残酷。上个月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行业数据,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整个行业的发展态势完全不同于往常。尽管陶瓷砖行业总产量仍然维持了增长,总产量达42.8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8%,这是十年来的新低,也是连续八年来两位数增长之后的第一次个位数增长。2012年上半年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有11个省级地区陶瓷砖产量出现负增长,延续了整个2011年的全年整体格局,这其中幅度最大的是山西省,在2011年增长-39.96%之后,继续下滑,增长-43.4%,而2010年仅山东、重庆、湖南三省份出现负增长,幅度最大的山东为-6.84%。

整体行业形势不妙还是出乎意料,最为震撼的情况是四川夹江产区,初步估计夹江产区的停窑状况超过50%以上,当地四大陶企新中源、新万兴、建辉、米兰诺开工率不足20~30%,整体状况远远低于四川省上半年的数据增长-8.6%。总体来说,2012年仅余下两个多月,其全年数据还没有明朗,但整体形势已经基本明朗,估计极有可能在正负增长上下徘徊,或略有增长。

评论:陶瓷行业应主动应对新一轮产业调整


最新一期的《瞭望》周刊载文称,即将于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会把“调结构,防通胀”作为下一阶段经济工作的重点。这一被看作明年宏观经济政策定调的会议,对来年经济走势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而“防通胀”政策的提出与“保增长”地位的下降,无疑对目前坊间及经济界是否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诸多刺激政策的争论有了明确的结论。

几乎没有人怀疑今年中国GDP保8目标的实现。前三季度呈逐季上升的态势。但是,这种增长,更多来源于去年以来政府4万亿的投资拉动,出口与消费却仍然在低位徘徊。经济的恢复性增长,带来了资产的泡沫性风险,尤其是房地产的过热,将会对未来建材市场形成深远的影响。

去年的这个时候,行业内几乎是哀声一片,大家纷纷调整策略,以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寒流”。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除出口市场增长缓慢外,今年国内陶瓷市场早早出现了恢复性增长,各地陶瓷市场均需求旺盛,远远超过了市场预期。尤其是四川、山东、福建等产区一些低档陶瓷企业的产品,一度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佛山产区的私抛厂更是风生水起,一年增加了上百条。不少企业感叹当初过于保守,白白失去了今年市场的大好良机。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今年国家“保增长”政策的刺激下,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步伐明显放缓。伴随着新一轮“防通胀、调结构”高潮的到来,“东莞样本”将会重现陶瓷行业。尤其是经过这一轮经济危机之后,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其消费率已大为下降,代之而起的是储蓄率的提高,与此同时,各国经济纷纷回归实业,给“中国制造”带来极大的挑战,中国陶瓷将很难出现以往的高增长率。因此,扩充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无疑是陶瓷业下一步发展的重要路径。

从过去靠投资和出口带来的高增长模式转移到靠提高效率、靠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式,关键是产业升级。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在多个场合指出,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冲击之所以巨大,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体系存在着严重内外失衡。要改善中国经济,解决经济体系中的缺陷还是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否则只能在短期内稳住由世界金融危机引起的不稳定,而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陶瓷产业虽然是“中国制造”当中的强势产业之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结构性问题却相当突出,粗放性特点非常明显,基本上都是以大量资本、土地、原材料、能源和低价劳动力在推动,以技术要素增长对产业增长的贡献率比较低,从而造成了行业内的诸多弊端,如价格战不断,资源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普通打工者收入过低、一些节能环保型高新技术产品市场推广难。

种种迹象表明,陶瓷行业将迎来新一轮产业整治的高潮。无论市场怎样的冷暖多变,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都是陶瓷产业无可回避的发展路径。而任何的困难与问题,越是主动面对,积极调整,就越容易解决,反之,被动、消极的等待,只能被市场所淘汰。趁现在还有喘息的机会、翻本的机会,早走一步,主动应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风暴,无疑是下一阶段陶瓷企业生存的战略性法宝。

中国品牌陶瓷进军欧洲 任重道远


近年来,我国对欧洲的建材出口呈稳步增长的趋势。大多数的中国生产企业在欧洲市场销售的建材产品只是依附于欧洲现有知名品牌,即大家所共知的“贴牌销售”,销售的产品,而不是商品。这使中国的生产企业变成欧洲厂商的生产车间。从企业的短期发展来看,这也许算是一个好的开端。中国生产企业可以据此了解欧洲的技术和质量要求,提升本企业的生产制造水准,培养一批符合世界生产标准的人才。另一方面,即使产品在市场不受欢迎,生产企业本身的名誉也不会受损。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很多生产企业依赖于某些品牌,长期低价供货,没有提高利润的空间,而那些品牌管理公司却可以获得大多数利润。

广东一家陶瓷制品公司的老总在谈到“贴牌销售”时,颇有感触。当初,这家公司也是看到欧洲市场的高额利润,计划将其产品在出口,先后花巨资建设了两条先进的生产线,产品完全采用国际标准生产,与欧洲同类产品并无多少差距。但苦于自己产品品牌在欧洲市场没有知名度,消费者并不认可,产品很难打开销路。无奈,这位老总只得与一家欧洲著名陶瓷生产商签定成品加工协议,以极低的价格向欧洲生产商供货。产品虽然出口,回报却并不丰厚。

虽然中国企业也想在欧洲市场确立自己的品牌,但在品牌推广的过程中产生巨额的费用令中国企业望而却步。

欧洲中国采购中心中方项目负责人徐克伟先生对此谈出了他的观点:中国企业初涉欧洲市场,遇到的困难会比原来设想的多。若要降低进入欧洲市场的风险,就应寻找到像欧洲中国采购中心这样可靠而且有着巨大资源优势的本土合作伙伴。如何成为中国企业进入欧洲的最佳合作伙伴,欧洲中国采购中心在对进入欧洲市场的中国企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后,启动了一整套全新的市场营销模式。

首先,中心吸纳100家在中国建筑装饰材料与建筑机械领域内具有一定生产规模、能够生产高品质出口产品、并且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企业作为采购中心会员企业,并与中心签定长期供货合同,再由中心推荐给旗下400余家建筑装饰与建筑机械行业批发商,帮助中国建材及建筑机械行业企业组建欧洲营销网络,为中国建材及建筑机械领域内的出口企业获得更多的欧洲长期客户。

其次,中心利用和德国建材与建筑机械行业专业报纸、杂志等媒体为会员企业产品进行整体宣传和推广,让中国企业拥有自己的品牌,大力推广自己的品牌,自始至终拥有且使用自己的品牌,以品牌作为开拓市场的利剑,以品牌作为企业坚实的后盾,展现自身实力,提高企业的声誉,尽快让会员企业在欧洲市场做大做强。

陶瓷产业调整 有利城市发展


佛山铁腕治污,到今年年底前至少还有近200家陶企可能因为不达标而需要关闭与转移,仅有少数优秀的企业与大部分陶瓷企业的总部继续保留。“这次调整绝对是好事,对佛山企业的生产和贸易都是有利的。同时,也增加了我们与佛山合作的机会。”在昨日召开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陶瓷工业展览会上,意大利陶瓷机械及设备生产商协会总经理PaoloGambuli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记者在展会现场看到,有七成企业来自佛山,而前来观展的有很多是佛山陶企的代表。同时,意大利企业也成为面积最大的外国参展代表团。面对庞大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意大利与佛山套起了近乎。原来,意大利陶机在中国的第一单生意便是与佛山企业做成的,地点正是在当年的一次陶瓷工业展。

据工业展主办方之一的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秘书长黄芯红介绍,两国在陶瓷产业上的交流历史最长合作最紧密。而作为国内陶瓷产区龙头的佛山,与意大利陶瓷企业、陶机企业的渊源最深,不少新技术、新产品都是两地合力完成的。预计近期内,中、意双方的陶瓷界将会因为节能环保等指标而进行更深一层的合作。

我国特种陶瓷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谈到特种陶瓷,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的饶平根教授绝对是一个够资格的专业人士。他自1988年参加工作起就一直从事高性能陶瓷及超细粉体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作为主要成员先后参与并完成了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基金及省部级项目共20余项,并主持完成了多个省级科技项目、产学研项目。

特种陶瓷作为一种新材料,近十几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迫切要求研制与发展高温、高强、高韧、耐磨并具有特殊性能的新材料,使得特种陶瓷在高技术、新技术领域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日前,记者一行人怀揣着关于特种陶瓷发展状况的一些问题,来到华南理工大学拜访饶教授。拜访之时,饶教授刚忙完一个关于清洁生产项目的鉴定验收,为了接待记者一行,饶教授匆匆赶回办公室,稍稍喘了口气,就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讲述目前特种陶瓷的发展情况。

现状:三大瓶颈制约特种陶瓷发展

饶教授介绍,目前在中国,生产特种陶瓷的企业比较多,分布散,不像建陶企业集中度那么高,特陶没有形成一个个生产基地。虽然如此,我国对特种陶瓷的需求仍然比较大,其主要应用于现代冶金、机械工程、信息技术、航天航空、动力工程、核能技术、生物医学、环境保护、军事工程等技术领域,这就要求材料有更长的工作寿命,更高的使用温度,更能承受各种残酷的环境。

然而,当前国内特种陶瓷遇到了一些发展上的瓶颈,一是原料,饶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各种高端原料都在日本,特种陶瓷的原料不像建筑陶瓷那样,在周边地区就可以采集,特种陶瓷对于原料的纯度和烧结活性要求高,因为这会影响特陶质量的稳定性;另一个发展瓶颈是技术,原料可以依靠国外进口,但最主要的还是技术,我国的特陶生产技术水平及总体实力与美国、日本相比,差距比较大,特别在实际应用、生产水平和工业化程度上仍然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还有一个发展瓶颈是设备问题,氧化物陶瓷对烧结设备的要求不是很高,但非氧化物如碳化物、硼化物、硅化物等材料对烧结设备要求很高,使用的设备大都依靠国外进口,而且烧结设备非常昂贵。饶教授补充道,国产设备一直都在发展之中,但是高端设备只能从国外进口。

“我给你看样东西,你就知道我们和国外的技术水平相差有多少。”说完,饶教授便从书柜里拿出一个“宝盒”,里面装着各类特陶样板,他在其中挑出一块氧化铝小圆板向记者介绍,“不要小看这块氧化铝,这是我1998年刚到日本的时候,我的日本老板告诉我,现在日本有家公司生产的氧化铝粉的纯度可高达99.99%,但烧结温度只需1300℃。当时我感到十分惊讶!随后几天就用该氧化铝粉压制和烧结了几个小圆板,烧结性能果然如此。一般来说,氧化铝纯度越高,烧结温度就越高,而我国生产的氧化铝纯度仅为99.5%,但烧结温度还需要1600~1700℃。与此同时,该日本氧化铝,其抗弯强度、断裂韧性、维氏硬度、冲蚀磨损率均比国产氧化铝的要好得多。目前世界上能生产出这样的氧化铝粉的企业,就只有日本这一家公司。”

目前,由于国家陆续出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一些财力雄厚的建陶企业也产生向特种陶瓷这些新材料转型的想法,饶教授表示:“这些企业并不缺钱,但如果要将特种陶瓷产业化,我们的技术力量还是比较薄弱,特种陶瓷不像建筑陶瓷一样,买了设备也就有了技术,特种陶瓷对技术要求比较高,像金刚的辊棒,从80年代开始,经过这么多年的研发,才做到如今的‘世界老大’。”这也说明,特种陶瓷与建筑陶瓷、日用陶瓷不同的是,其进入门槛高,体现在技术要求高、资金需求多,与此同时,它的附加值也会比较高。

前景:克服陶瓷脆性,扩大特陶应用范围

虽然特种陶瓷有高弹性模量、高硬度、高强度、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等优点,但其断裂韧性低,属于脆性材料,所以特种陶瓷在应用上的主要障碍是脆性、可靠性和加工成本。

饶教授解释,脆性是陶瓷的特征,也是陶瓷的致命弱点,它间接地反映在陶瓷较低的抗机械冲击强度和较差的抗温度骤变性,直观地表现在一旦受到临界的外加负荷,陶瓷的断裂则具有爆发性的特征和灾难性的后果。而断裂韧性是衡量材料脆性的指标,是材料固有的性能,是材料阻止宏观裂纹失稳扩展能力的度量。

“作为最常用的工程材料之一的氧化铝陶瓷,其断裂韧性只有一般的铸铁材料的1/6左右,抗弯强度也仅仅为350MPa左右,因此,克服陶瓷材料的脆性,提高陶瓷材料的强度,达到材料的强化和韧化是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范围的关键。”

那么如何克服陶瓷材料断裂韧性低这一固有的性能呢?饶教授介绍:“目前可以通过氧化锆相变增韧、纤维(或晶须)增强增韧、第二相颗粒弥散强化等途径来增韧和强化陶瓷,像日本Tosho公司的氧化锆复合氧化铝陶瓷,其抗弯强度可达2500MPa。”与此同时,饶教授还向我们展示了一块集金属、高分子、陶瓷三大材料于一身的多层复合材料,“多层复合材料汲取了各种材料的优点,即陶瓷的耐磨、耐高温、高分子较好的弹塑性和金属良好的韧性,这也使得该材料在更高、更严酷的环境下仍可保持优良的综合性能。然而,这块多层复合材料并没有根本解决陶瓷的脆性,只可以说,这块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和断裂功比较高。”

饶教授认为,现在不管是建筑陶瓷还是日用陶瓷,都已经达到一种饱和的状态,一些建陶企业想要加快转型升级,考虑进军特种陶瓷领域,但由于国内特种陶瓷的技术仍有待加强,这类企业如果想成功转型,可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来实现。“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的特陶研究水平差距并不大,而且很多产学研项目都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尤其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比较大。”

每当谈到我国特种陶瓷与国外水平上的差距,饶教授总有一股紧迫感,他认为,特种陶瓷目前还存在成本高的现状,力学性能、可靠性和稳定性还需要进一步改善等问题,这也是制约特种陶瓷大规模产业化的重要瓶颈,高性能、低成本、高可靠性陶瓷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任重道远。

佛山:陶瓷产业在调整中升级


传统产业如何调整升级,是目前各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普遍遇到的难题。广东省佛山市对传统的陶瓷产业采取分类指导的政策措施,以节能减排为切入口,在淘汰、转移一批落后企业的同时,扶持壮大一批优势龙头企业,精心打造“世界陶都”,对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陶瓷生产有着悠久历史的佛山市,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国外建筑陶瓷生产线后,迅速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现已发展成为产业基础雄厚、体系完备、辐射面广、知名品牌众多的地方支柱产业,被国家有关部门和协会认定为全国最大的建筑陶瓷生产基地和建筑卫生陶瓷出口基地。

然而,经过20多年的发展,佛山的陶瓷产业面临十分突出的问题:一是高能耗、高污染。资料显示,2007年佛山环境统计中陶瓷行业重点企业工业粉尘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等,分别占全市所有重点工业企业总和的59.86%、42.15%、32.27%和29.85%,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环境质量。二是资源约束加剧。佛山既不是生产一次能源的地区,也不是陶瓷原料的产区,而占地多、产出小、技术含量低的众多陶瓷企业,对于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佛山城市发展造成极大的限制。三是整体竞争力不强。据统计,2007年佛山规模以上陶瓷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3%和7.9%。

佛山市委书记林元和告诉记者,佛山的陶瓷产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已到了必须进行调整和升级的时候,这是市委、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实行节能减排、改善环境质量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全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经过缜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佛山市从2007年7月开始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陶瓷产业调整提升工作的目标、具体政策和实施步骤,争取用两至三年时间实现调整目标。

政策引导初显调整成效

根据全市近300家陶瓷企业的不同情况,佛山市以节能减排为切入口,实行分类指导,提出“扶持壮大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转移淘汰一批”。“扶持壮大一批”,就是巩固现有龙头企业的地位,通过开发新技术,利用新能源,实现清洁生产; “改造提升一批”,就是在限期内经过整改可以达到环保、规划、国土等有关要求的企业予以保留,并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推进其持续改造提升;“转移淘汰一批”,就是对经限期治理后环保、能耗、安全生产等仍不达标的企业,引导其异地改造或关闭转产。

佛山市及所属各区政府推出的各项具体政策,在陶瓷产业的调整提升工作中发挥出积极有效的引导作用:一是资金扶持,如禅城区财政及陶瓷生产重镇南庄镇分别拿出5000万元和1亿元作为陶瓷产业整治工作的专项资金,每搬迁或关闭一个企业给予50万元的补贴;南海区财政也划拨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适当补贴、补偿或垫支因企业关闭、搬迁造成的土地停租、职工欠薪等。二是产业转移,各级政府通过各种经贸协作渠道,鼓励和支持一些陶瓷企业到省内外原材料丰富、能源充足、市场广阔的地区去发展陶瓷制造业,将属于企业转出地税收分成部分,全部返还给转出的企业。2007年以来,全市共邀请了20多批次外地经贸考察团专门对佛山的陶瓷产业进行了考察、招商。目前,广东省的云浮、阳江、清远等市的产业转移园已为佛山陶瓷产业的转移做好了规划和承接准备。三是帮助关闭或转产后的企业安置好职工,维护社会稳定,同时对这些企业腾出的土地或厂房用于“腾笼换鸟”引进新的建设项目,给予优先享受“三旧改造”的有关优惠政策。

据佛山市经贸局统计,截至2008年12月底,全市已有144家约占总数50%的建筑陶瓷企业自行转产、结业或被依法关闭。作为佛山中心城区的禅城区,关闭或转产的企业已占该区陶瓷企业总数的近70%。

环境质量的改善或许能更直接地反映调整后的效果。据禅城区环保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至9月,全区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同比下降了15.94%,二氧化氮含量同比下降了7.4%,可吸入颗粒物含量同比下降了5.8%。

传统产业迈向更高层次

一大批陶瓷企业退出或转移后,会不会导致佛山陶瓷传统产业的空心化?佛山市委常委、禅城区委书记梁毅民对记者说,目前退出的是一些落后的企业,另一些企业外迁转移的只是生产基地部分,其总部仍留在佛山;更主要的是,通过调整提升,使陶瓷这个传统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据记者调查,佛山市如今正采取各种措施在陶瓷产业上大做新文章,着力打造“世界陶都”。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及陶瓷现代服务业。2008年10月,由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正式命名的“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在禅城区开始运营。记者在这个总投资达26亿元、首期建设用地400亩的基地看到,已有来自全国和世界50多个知名陶瓷品牌的企业进驻这里,纷纷在此设立全球营销、管理、服务以及产品研发设计中心。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的陶瓷专业物流市场--“瓷海国际”已于2008年7月开业,现有300多家企业入驻;佛山陶瓷会展中心二期3.2万平方米的扩建工程已经动工。

建立陶瓷精品工业园。按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要求,禅城区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现代化管理方法,实施清洁生产、清洁运输、资源综合利用,生产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精品陶瓷。

发展高端陶瓷。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生态陶瓷、环保陶瓷、节能陶瓷、文化陶瓷、艺术陶瓷和陶瓷新材料等,如瓷质薄板、陶瓷纸、陶瓷纤维、特种陶瓷、陶瓷刀具、透明陶瓷、发光陶瓷、免烧陶瓷以及可以浮在水面的陶瓷等等。

发展陶瓷文化和陶瓷旅游。记者了解到,一个集陶瓷工业旅游、陶瓷文化鉴赏、制陶体验于一体的陶瓷文化旅游区正在佛山规划建设中;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已初具规模,“南风古灶”陶文化旅游园也已装饰一新;佛山石湾公园将改造成陶艺公园,江湾路将改造为陶艺大道。此外,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已正式落户禅城,与德国佛亚展览公司合作举办的“世界陶瓷高峰论坛”正在有序地筹备中。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高精尖陶瓷空缺 行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高精尖陶瓷空缺 行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