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同治粉彩瓷器鉴别 > 导航 >

清同治粉彩描金筒式盖罐瓷器

清同治粉彩描金筒式盖罐瓷器

同治粉彩瓷器鉴别 清雍正官窑粉彩瓷器鉴别 瓷器描金鉴别

2021-04-24

同治粉彩瓷器鉴别。

摘要:清同治粉彩描金筒式盖罐瓷器收藏鉴赏清同治粉彩描金筒式盖罐,通高11.7厘米,直径9.8厘米。罐身画面描绘的是《西厢记》“长亭送别”的故事片段。故事背景是:因崔夫人悔婚,经普救寺长老劝说,征西大元帅杜确无形的压力

清同治粉彩描金筒式盖罐瓷器收藏鉴赏

清同治粉彩描金筒式盖罐,通高11.7厘米,直径9.8厘米。罐身画面描绘的是《西厢记》“长亭送别”的故事片段。故事背景是:因崔夫人悔婚,经普救寺长老劝说,征西大元帅杜确无形的压力……迫使崔夫人最终作出了让步,约定张生想要迎娶莺莺,必须进京赶考求取功名方可;张生为爱情和前程准备赴京赶考,莺莺在十里长亭为张生摆下筵席送行。后来张生果然不负众望金榜题名,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画面中,莺莺渴望自由爱情的深情之美、盼君早归的眼神透着小女人的依恋之情;婢女身份的红娘持壶紧随莺莺;张生的钟情之美、真爱永恒的信念,与莺莺共同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显示出超前的进步思想。三人个性鲜明、彼此衬托、相映成辉。

此器整体色彩艳丽华贵,虽带有点俗气,但很有晚清社会动荡、皇权飘摇的氛围,也体现出景德镇晚清瓷业衰落的大环境;画面遵循前朝旧制,沿用套路式画法,人物尚能维持清咸丰风格,堪称一件古瓷佳作。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宋元窖藏瓷器荷叶形盖罐


荷叶形盖罐器形比较大,而且因为以荷叶形盖为美,而且不易保存,所以传世的荷叶形盖古董文物很少见,如今只见出土的宋元时期的荷叶形盖罐瓷器。荷叶形盖罐多产于元代龙泉窑,宋代产品仅见于金鱼村窖藏,因为器形优美,存世量少,故荷叶形盖罐故极为珍贵。

南宋龙泉窑青釉荷叶形盖瓷罐

瓷罐两部分组合而成。盖子口,荷叶形盖,盖边沿起伏作荷叶卷曲状,弧顶,中央有一蒂钮,盖内子口作圆唇。罐母口,直口,尖唇,唇下切削成斜沿。短直颈,圆肩,鼓腹,足胫处略内收,圈足,圈足内底再作一内凹式足圈,外墙斜削。胎骨厚重。除唇部和圈足外圈以外通体内外施梅子青釉,釉层肥厚,色泽莹润,釉面光洁平整。口沿、盖内沿、圈足足端等无釉处呈火石红色,圈足圆整,足端可见明显切削修整痕迹,未施釉处有少量的窑渣粘连。荷叶形盖瓷罐胎质洁白细腻,外施梅子青釉,釉色柔和淡雅,碧绿如翡翠,温润如春水,瓷器短颈、圆肩、鼓腹,盖中央隆起,有瓜蒂形钮,边沿起伏成荷叶卷曲状。

元代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

元代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盖呈覆荷叶状,钮作卷曲莲杆状把柄,置有子口。该荷叶盖罐为广口,溜肩,鼓腹, 腹下渐收,胫部略外扬,浅圈足,足部有一支钉点呈内凹状,圈足修胎工艺欠规整,胎呈浅黄色,见积釉斑。该器内见刷釉痕。

元代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通高36.8cm,纹饰构图疏朗,别出心裁,有别于众多元青花布局繁缛的特点。盖面的四向分别绘有鳜鱼、青鱼、鲶鱼及螃蟹一只,穿戏叶脉之中。盖罐口部绘二方锦地纹一周,罐身仅有三段纹饰,腹部为主体纹饰,绘两条云龙纹;肩部、胫部为辅助纹饰,肩部绘缠枝牡丹一周;胫部绘仰莲纹一周,莲瓣内填绘花头及垂珠纹,精美异常,包浆完美。

元代龙泉窑青瓷荷叶盖罐

元代青瓷荷叶盖罐高31.5厘米,口径24.7厘米,出土于济宁市中区东门大街路南。罐盖作荷叶形,盖沿的荷叶边曲线起伏平缓,钮稍高,器形高大,造型稳重。青瓷荷叶盖罐罐的胎体厚重,胎质坚硬,釉呈豆青色,釉质光泽肥润莹亮柔和。青瓷荷叶罐是浙江龙泉窑在元代新创的器型,明初仍在烧制。不过,明宣德时,盖沿起伏较大,盖钮隆起。元代龙泉瓷器多烧大件器物,其成型工艺、装饰技法都有很高的要求,它的烧制成功标志着制瓷技术的新成就。青瓷荷叶盖罐造型端庄大方,釉质色调素雅文静,达到了和谐完美的境地。

荷叶形盖罐出现于宋元之际,宋代荷叶型罐施釉比较厚重,到了元代元代荷叶形盖罐这种器形已经比较普及了,除了青釉以外还有元青花荷叶形盖罐,器形大小不一,到了明代荷叶形盖罐又不流行了,非常少见,而且明代器形较小,留足部位做法与元代不同,元代器形一般都器体做好再做上圈足,看上去器体与圈足之间有较大的空间,似双层底。明代则是挖足成形。

明清时期盖罐瓷器鉴赏


罐上加盖,俗称盖罐。瓷质盖罐始见于东汉,历代都有烧造,釉色丰富,种类繁多,而且盖罐器形也在改变,样子收藏介绍一下明清盖罐瓷器。

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盖罐

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盖罐,通高19cm,口径17cm,口径15.7cm。清宫旧藏。 罐直口,鼓腹,平底。盖折沿,拱顶,宝珠钮。通体青花纹饰,颈饰折枝朵花纹,肩饰莲瓣纹,腹饰缠枝莲纹,近底处饰莲瓣纹。盖钮饰莲瓣纹,盖面中心饰莲瓣纹,外层饰缠枝石榴纹。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此瓷器形制浑厚、饱满,纹饰工整、细腻。

明青花人物纹盖罐

明青花人物纹盖罐高42、口径17.2、腹径31厘米、底径21厘米,直口,束颈,丰肩,圆腹,足根部外撇,砂底略泛红。釉呈白中泛青,青花发色淡雅。将军盔形盖,宝珠钮。器身满饰纹,自顶至底共八组,腹部主题纹饰为两组人物图,分别为问道图和弈棋图,辅以云头、山石、波涛等,以云纹间隔。

法华莲塘图盖罐

法华莲塘图盖罐高34厘米 口径17.6厘米 足径21厘米。罐口微撇,短颈,鼓腹,圈足。带盖,宝珠形钮。器蓝釉地法华立粉画法粉彩装饰,并辅以金彩,器身、盖均通景绘莲塘图,并辅以璎珞纹、卷草纹等。外底施松石绿釉,并刻阳文“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莲塘图描绘的是仲夏时节的莲塘,一池清水,盛开的莲花,含苞待放的蓓蕾,均绘制得惟妙惟肖,给人以清新怡静的感觉。

莲花为花中君子,碧水、荷叶青青,谐音“清廉”,有“一品清廉”之意。璎珞原是用线将珠宝、玉石编串成多层次的装饰品,陶瓷器装饰璎珞形状的纹饰称为璎珞纹,宋元时期的瓷塑观音、菩萨多以模印或贴塑饰璎珞纹。明清时期,多见于青花、五彩

和法华器上,青花、五彩以描绘手法,法华器则采用立粉画法。

明代永宣时期,景德镇窑仿制陶胎法华,始烧瓷胎法华器,清代延烧,但官窑法华制品较为罕见。此器端庄秀美,形制较大,由于粉彩的使用,比明代器更显细腻华丽,为乾隆官窑法华器十分珍贵的艺术精品。

清代顺治青花花鸟纹盖罐

清代顺治青花花鸟纹盖罐,高47cm,口径20.6cm,足径20.4cm。罐直口,短颈,丰肩,圆腹,腹下渐收,砂底。伞形盖。罐通体以青花装饰,盖面绘牡丹、竹、菊图案,颈部饰倒垂的变体莲纹,颈肩交接处平行细线两周。器身一面绘一只长尾雉鸡独立于山石之上,仰首翘尾,似高声鸣叫;雉鸡上方盛开着两朵饱满的双犄牡丹花。罐的另一面绘有竹雀纹。

此罐胎体洁白,造型敦厚端庄,釉面光润,白中微微泛青。纹饰生动活泼,充满生机。青花蓝中泛灰,有水墨画之效果。由于顺治朝青花器传世品较少,因此,这件花鸟盖罐显得分外珍贵,是研究顺治朝瓷器的重要实物资料。

青花缠枝莲纹盖罐

青花缠枝莲纹盖罐,清宣统,通高50.5cm,口径22cm,足径20.7cm。

罐直口,短颈,鼓腹,腹下渐敛,近足处微外撇,圈足。附伞形盖,盖顶置宝珠形纽。通体青花装饰。盖面绘缠枝莲纹。颈部绘折枝桃间“寿”字,一长方形留白框内自右向左署青花楷体“坤宁宫祭器”五字。腹部绘缠枝莲纹。近足处绘变形莲瓣纹。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宣统年制”双行六字款。

此罐上所署“坤宁宫祭器”铭文已明确说明了它的用途,即这是一件宣统年间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坤宁宫萨满祭祀所烧造的祭器。

黄釉描金双耳罐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31.6cm,口径18.8cm,底径17cm

生产时代: 弘治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黄釉

陶瓷造型: 罐

说 明: 明弘治

罐直口,溜肩,肩以下渐敛,平底,口、肩之间置对称曲带形双耳,口、底大小相若。罐内施白釉,外施黄釉。罐身上下共有描金弦纹7道,双耳上各有青花线2条,下腹部相对的两面以金彩绘二牛。底素胎无釉。

此罐以舒缓的曲线构成丰满匀称的形体,体虽硕大,却无笨拙之感,古朴中透出俊秀之美。罐上所施黄釉色泽淡雅,浑然一色,描金弦纹熠熠生辉,装饰效果高贵典雅。

我国传统低温黄釉瓷器以明弘治时产品最负盛誉。由于弘治黄釉瓷器一般用“浇釉”的方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又因其黄色浅淡娇嫩,故亦称“娇黄”。明代黄釉瓷器以盘、碗居多,黄釉描金罐唯弘治朝有。此类黄釉描金罐除置曲带式耳者外,尚有置兽耳者,也有不置耳的,均属宫廷祭祀用器。其传世品多属清宫旧藏。

珍贵的粉彩开窗眉寿帽筒


笔者家传一款帽筒,它属于粉彩开窗类的帽筒,是光绪初年晋商赠送给笔者家中先辈的祝寿礼品。

这款帽筒高29.5厘米,内口径11.5厘米,壁厚1厘米,呈圆柱形,高筒状,胎质厚白,瓷质细腻。器身有镂空装饰。它的工艺属于粉彩,取圆筒状造型,筒壁上下,间错地镂开六个梅花瓣窗,窗沿有突出缘线,施以赭色勾勒。主题图案是古朴典雅的寿字,还有鲜艳的梅花,筒口采用了环形装饰,环绘着如意构图样的寿桃。传统文化中,喜用谐音隐喻,梅与眉谐音,梅借代了眉。这款帽筒的文化创意明显是用了“眉寿”的典故。

这款帽筒属于清晚期的粉彩瓷器。其工艺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了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制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粉化”特征明显,花瓣草叶体现柔美的质感,使红者呈粉红,绿者呈粉绿。它采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工笔勾勒,施彩虽略浓厚,但色彩浓淡过渡的反差比较小。其粉红、草绿、淡青是该帽筒的三大主色,因其色料柔和,也有友人评论此帽筒属“软彩”工艺,从洋溢着淡雅柔丽、庄重安稳的风格中可感受到。

元瑞兽钮荷叶盖罐遗盖鉴赏


元瑞兽钮荷叶盖罐遗盖

元代龙泉窑兽钮露胎刻花剔地荷叶盖罐的遗盖,高13厘米,外径32厘米,口径22厘米,鼓顶宽沿荷叶形。更为罕见的是盖钮造型——一只瑞兽,高6.5厘米,四肢蹬坐,昂首挺立,竖起大耳,龇牙咧嘴,怒目圆瞪,威武雄壮,极具震撼力。此件瓷器难能可贵之处在于露胎装饰工艺的应用,除上述瑞兽外,在盖面鼓起的部分采用减地刻花法,露胎浅浮雕三朵缠枝牡丹花,使得器物凸现露胎及造型新工艺展现在世人面前。

器物荷叶盖罐是元代龙泉窑创新器型,显现出威武雄壮。通过此盖可以想象全器应为高足有30厘米的龙泉窑大器。瑞兽做钮置于盖顶,体现元代蒙古族图腾崇拜。狼鹿氏族是蒙古部落。狼以机智、勇猛,配合默契,围斗猛兽,轮番作战,使人类产生对狼的尊敬崇拜,形成以狼为氏族标志的图腾。此罐盖瑞兽钮无疑就是蒙古族图腾“白狼”的造型,古代的图腾文化、氏族文明无处不在。这件荷叶盖罐的罐盖残件,把元龙泉重装饰的艺术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黄釉描金双耳罐鉴识


中国传统的低温黄釉,从汉代开始历代就都有烧制,但明代以前的低温黄釉的色调不是真正的黄色,多数为黄褐色或深黄色。黄釉瓷到清代达到顶峰。清代黄釉瓷在沿袭明代黄釉瓷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并在器型、纹饰上有所创新,黄釉釉色的种类也随之增多。

陶瓷:陶瓷知识 陶瓷新闻

黄釉描金双耳罐--弘治(明)

此罐罐内施白釉,外施黄釉。罐身上下共有描金弦纹7道,双耳上各有青花线2条,下腹部相对的两面以金彩绘二牛。底素胎无釉。明代黄釉瓷器以盘、碗居多,黄釉描金罐唯弘治朝有。此类黄釉描金罐除置曲带式耳者外,尚有置兽耳者,也有不置耳的,均属宫廷祭祀用器。其传世品多属清宫旧藏。

黄釉瓷分等级决定价值

黄釉在明清两代皇室中的使用是有规定的,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据史料考证,在明代皇宫中,器里外都施黄釉的瓷器为皇太后、皇后的用具;皇贵妃则用器物内壁为黄釉,外壁为普通透明釉的器物,贵妃用黄釉绿龙器或黄地绿龙器;嫔妃用蓝地黄龙器;贵人则不可以用黄釉器。因此,在投资黄釉瓷的过程中,对认知黄釉瓷的种类很重要。不同的黄釉瓷代表不同的等级,但藏品的稀有性也很重要。比如一些黄釉彩瓷:在黄釉彩瓷中,绿彩瓷价格略低外,而其他黄釉彩瓷级别虽低,但因存世量有限,在艺术品市场中并不多见,且工艺繁琐反而价高一些。

在黄釉瓷市场中,比较常见的明代黄釉瓷品种主要有单色釉黄釉盘、黄釉青花器、黄釉绿彩瓷。

单色黄釉瓷首推弘治朝;黄釉青花器则以明中期的黄釉青花花果纹盘最有代表性,1996年翰海秋拍中以286万元成交的明弘治黄釉青花花盘据行家估计,目前的市场价值至少在千万元以上;嘉靖时期的黄釉彩瓷的艺术价值也较高,也很值得投资。此时期最为出名的是嘉靖黄釉绿彩龙纹器和黄釉多彩云龙纹器,这些器物全身带着“皇气”,为藏家所欣赏。

时代特征

瓷器上纯正的黄釉始于明永乐年间,呈色淡、釉面薄。以后各朝均有烧制,为宫廷专用瓷。明代黄釉瓷可以分为明早期、明中期、明晚期三个时期。其中,宣德黄釉釉面肥厚滋润。嘉靖以后则成为皇室宗庙祭器的重要颜色,色较深。

从明代黄釉瓷开始烧制以来,黄釉瓷的品种就在匠人的创新中不断增加。明代黄釉瓷虽然已烧制得近乎完美,但其品种还不是很多,黄釉瓷到了清代才有了更大的发展。清代黄釉瓷在沿袭明代黄釉的基础上逐步地发展,并在器形、纹饰上有所创新,黄釉釉色的种类也随之增多,有鹅黄、蜜蜡黄、鸡油黄、娇黄、柠檬黄、麦芽黄、蛋黄、粉黄等不同色泽。其中,蛋黄釉创烧于康熙时期,色如鸡蛋,色淡而薄,滋润且无细小开片。雍正时,蛋黄釉为浅淡且含有粉质的乳浊色。乾隆时釉中掺有玻璃白,使釉呈色鲜嫩。

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


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

清代康熙朝(1662——1722),经济贸易发达,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器厂,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

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

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

康熙青花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炎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二、色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地白花、豆表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

三、造型。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主要品种有:盘、碗、碟,杯、盒、瓶、尊、壶、罐、炉、钵缸、香熏、笔筒等文具、挂钟等。

青釉荷叶形盖罐(宋)


青釉荷叶形盖罐

青釉荷叶形盖罐,宽23.8厘米、高31.3厘米,最大的腹围接近一米,是南宋龙泉青瓷中最大的一件瓷器。龙泉窑梅子青色,罐身圆润,盖子独特,盖沿弯曲呈荷叶状。1991年在遂宁城南金鱼村一个农民在自家菜地挖墓坑时,不经意间发现了迄今为止国内出土宋瓷数量最多的宋代瓷器窖藏。发掘的青釉荷叶形盖罐是遂宁宋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宋瓷当中惟一一件荷叶盖罐形,全球仅此一件。国家一级文物,被称为中国瓷器三大国宝之一。

1991年9月,四川省遂宁市南强镇金鱼村村民王世伦和其他几个人,在为其病故的亲友在自家菜地挖墓坑时,突然挖不下去了,锄头被一个硬东西挡住了,王世伦赶忙俯身查看,他用手刨开泥土,竟然发现挡住他锄头的是一些他从来没有见过的瓶瓶罐罐。“地里挖出东西了!”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数以千计的遂宁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王世伦和另外几个农民寸步不离,担当起这些瓶瓶罐罐的护卫职责,直到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赶到现场。经文物部门的抢救发掘,总共出土了985件宋代瓷器、18件宋代铜器。其中一级文物29件、二级文物200余件、三级文物500余件。其中,出土的青釉荷叶形盖罐,高31.3厘米、宽23.8厘米、最大腹围接近1米,是南宋龙泉青瓷中最大的一件瓷器,也是宋瓷当中惟一一件荷叶形盖罐,全球仅此一件,被称为中国瓷器三大国宝之一。

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遂宁金鱼村出土的宋瓷,几乎包括了南宋时期国内名窑的产品,如浙江龙泉窑、河北定窑、江西景德镇窑、四川彭州窑、陕西耀州窑等名窑。据史书记载,四川并无名窑,因而在四川即使是在南宋时期,瓷器也比金贵。而这些胎薄釉嫩、极其脆弱的瓷器,在交通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如何跨越千山万水运到这里,并未面世却被直接挖坑掩埋土中,又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在这片土地里沉睡了近千年呢?

宋瓷主人可能为商人

据有关专家分析,按照常理瓷器的窖藏方式应采用常见的砖砌或石砌窖穴,但遂宁窖藏宋瓷却是直接挖坑掩埋,尽管器物的放置十分有序,但还是能够判断出它们的主人时间不多了,一定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在匆忙中做一个了结,而后匆匆离去,并且再也没有回来。

关于这批稀世珍宝的主人,迄今为止也没有定论,时至今日关于这批瓷器的主人有两种推论。其一,这些稀世珍宝的主人是一位富有的瓷器商人,因为在南宋时期,从成都等地来的权贵商贾和遂宁本地的豪门对精美瓷器的需求则是一个不小的市场,而且从窖藏瓷器的数量和完好程度分析,这些精美的瓷器还不曾使用过,而且相同品种的器物很多,应该不会是他自己的藏品玩物,由此推断出他的瓷器商人身份。

南宋末年,时局动荡,在他离家逃命时,这些精美的瓷器反而成为了他的累赘,带走已不可能,毁掉则如同要了自己的命,思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埋藏,待时局好转时再让它们重见天日。他开始打算就埋在自家的后花园里,但他深知蒙古军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他的豪宅怎么免得了被挖地三尺的厄运,思前想后,他将这批稀世珍宝埋在一块看起来毫不起眼的荒地里,谁知这一埋就是近千年。

瓷器为宋徽宗时期烧制

另一种说法,则是目前大家比较认同的。据史料记载,宋徽宗曾在遂宁做遂宁郡王,登上皇位后感念遂宁观音的保佑,便令窑官在江西景德镇和浙江龙泉烧制了一批瓷器精品献于遂宁广德寺观音宝座前,广德寺则精选18名武僧保护。这一做法被以后的宋代皇帝沿袭。为避免战乱破坏,1258年广德寺武僧便将这批国宝埋藏于遂宁南强镇金鱼村,使得这批国宝在战火中安然无恙。

而且这批瓷器埋得很有讲究,所有的瓷器按照其主人对瓷器的喜好程度和瓷器本身的价值,分为四层埋藏,最喜欢和最值钱的埋在最下面。最下面一层正中间,正是青瓷荷叶盖罐,里面装了99只菊叶小碟,然后在罐的一圈排满了大一些的盘子和碗,不仅安全而且节省空间。但是荷叶盖罐里有更多空间,为什么主人只装了99只小碟,而不放入其他的器皿?这是否寓含着中国古代“九九归一”的思想?这些谜团至今未能解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