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找平器 > 导航 >

以器载道,道在器中——瓷坛奇才徐金和

以器载道,道在器中——瓷坛奇才徐金和

瓷砖找平器 古代瓷器的器形 通过器型鉴别瓷器

2021-04-25

瓷砖找平器。

徐金和大师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美术系,是江西省技能大师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菊生教授称赞他为“瓷坛奇才”。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为他的工作室题写《万和轩》馆名。

徐金和从小生活在景德镇,深受瓷都陶瓷艺术熏陶,绘画功底扎实。二十多年来,坚持勤思勤动手,不断拓展思路、创新技法,以提高创作水平。通过钻研,他在陶瓷创作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擅长色釉、粉彩、青花等各种装饰方法,注重吸收传统精华和现代名家之长、追求较高的艺术品位,有较高的个性风格。他的高温颜色釉窑变人物画烧成难度极大,不仅需要画家具备下笔不误的画坯技能,而且还必须具备驾驭易受多种因素制约的窑变发色能力。他以桀骜不驯的个性,让最难令人掌握的高温颜色釉成为他作品里最跳跃灵动的元素。在充分掌握高温色釉、釉里红、裂纹釉、雕刻等多种装饰手法的基础上,他运用高温颜色釉的流动性来表现不同事物。他所设计创作的高温窑变颜色釉作品“形如流云、璨若晚霞”,充分结合了高温颜色釉丰富的色彩语言和宛自天开的肌理效应,宛若在追逐着一种流动的生命美。而他的釉上彩写意人物画多以传统人物为题材,善于运用适度的夸张来强调人物的神情和意韵,表现手法不落俗套。

图片说明:徐金和作品

徐金和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了有关高温窑变的论文,包括:《高温窑变釉彩与绘画》(载于《》2007年第17卷第一期)、《景外之景,象外之象—诗情画意窑变釉彩》(载于《世界人文画报》2009年第5期)、《景德镇瓷器艺术与中国古典诗词的融通》(载于《》2009年第4期)。

徐金和的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地市级展览中获金奖、银奖。《板桥观竹》获中国工艺美术金奖;作品《唐人诗意》获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百花杯”金奖;作品《松萌文会》获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奖赛金奖;作品《醉春图》获国际东方艺术研究会银奖;作品《汉风》获江西省首届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一等奖;作品《夜观春秋》获第六届中国民间工艺品收藏博览会金奖;作品《扫雪烹茶图》获中国首届手工艺大赛优秀奖;《柳毅传书》在首届中国书画艺术产品交易会被评定为金奖;作品《昭君出塞》获首届中国“海丝”工艺品博览会银奖;作品《醉翁亭》获“华月杯”江西省迎奥运中青年陶艺大赛银奖《踏月归》、《早春图》《游春图》、《踏春图》等作品已被江西省博物馆收藏;作品《琵琶行》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徐金和对于陶瓷的一些见解

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个展,能在这里举办,我感到非常荣幸,今天我带来了我个人的一些代表作以及这二十余年对陶瓷的一些心得体会。这次个展以以高温颜色釉为主,还有粉彩、古彩。

景德镇的名人名作一早就有,但是近十到二十年,飞速膨胀发展,市场良莠不齐。

我94年在中专开始学习陶瓷艺术设计,大学毕业后,跟随瓷厂的老艺术家、老艺人学习传统工艺,颜色釉运用,技巧,窑温的控制。

传统意义上的颜色釉,人们总认为是整个瓶子上都是釉流下来,几种颜色集中在一起,高温色釉上配上画面,斗彩,出现的颜色窑变的效果。

那时候,我看到的高温色釉作品大部分都是这样的,我就在想,怎样才能突破传统,走出自己的特色。后来,我就开始尝试,把颜色釉具象化,运用在山水、花鸟、人物造型的具体部位。比如我的作品《乐在此山中》,山水部分我把黄花釉和黑料搭配在一起,松树用了釉里红,茅屋运用了雕刻和色釉堆砌的手法,这样整个作品的立体感就出来了,人物的细节部分,例如脸部,我用斗彩的手法,着装部分运用颜色釉,这样的搭配使整个作品粗放有度,塑形立体。你们看,这个作品,粗略一算,运用了三四种技法。最后还要配上一个完美的烧制,才能出一件好的作品。这就是玩火的艺术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陶瓷艺术随着技艺的不断进步,越来越精湛,经过烈火的烧制,一个坯胎成就了它华丽的变身,也就有了今天各位所看到的这些精美的瓷器。这是中国最具本土性的文化瑰宝,古人留给我们,从唐三彩、宋汝官窑到元青花,它们作为一个载体反映着当时的文化和历史状况,后人从这些作品中去体会古人的审美追求、人文思考和哲思。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似乎停下来成为了一种奢侈。在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尤为明显,举个很简答的例子,上海人走路都比景德镇人更快一些。我想,并不是因为他们腿长,而是时间等不起。在这个高压、快节奏的社会大环境下,记得停下来审视自己内心的人寥寥无几。现代人常常说羡慕古人闲云野鹤的生活,临流而弹,竹涧焚香,登峰远眺,坐看云起,松亭试泉,曲水流觞(商),烟波钓叟,蓬窗高卧。古代文人墨客的这种生活在当代是绝对的奢侈享受,且不说有没有那个时间和场所,真让大家坐下来,有多少人是边看手机边想着还有多少事情要去处理,搞不好忙里偷闲还搞得个坐立不安,放出去工作了才一片舒心。

市场经济热潮席卷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陶瓷这一块自然也未能幸免。瓷器是人画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为瓷描画,瓷为人代言。心中所想,很自然地就成为手中所画。中国传统造物的意境就是“器以载道”,通过“器”中的形态语言传递出作者的境界,发挥它的审美功能和人文功能。

在这个网络逐渐成为文化主导,还有各种外来文化冲击的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思考的,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每个陶艺人所思考的,也是我们的社会责任。在陶瓷之路的不断摸索和探究过程中,我和我的工作室在陶瓷技法上不断研究和创新,开创了陶瓷颜色釉和粉彩相结合的综合装饰,在此基础之上,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其中,“以器载道,道在器中”。我们回顾祖先,将其留下的文化瑰宝在当代陶瓷艺术上再次熠熠(亿)生辉。

今天,我个展的主题是“道在器中”,这里带来了从艺二十余年的精品之作。有高温颜色釉、粉彩以及高温颜色釉和粉彩结合的综合装饰,它们承载了我在人生道路以及陶艺之路上的探索精华,以飧(同孙)观者和藏家。同时,希望我的作品,在众位忙碌生活之余,能够成为各位观者心灵的栖息之地,最大地发挥它艺术功效,去寻找如何逐渐地适应时代,重建人的精神和信念。

在此我抛砖引玉,希望各位能够聆听各位的真知灼见,欢迎大家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图片说明:徐金和题字图片说明:徐金和

(东方收藏网夏叶萍)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清代瓷器中少见的器形橄榄瓶


橄榄瓶是中国瓷器中少见的器形,而且这种器形出现的时期也比较晚,橄榄瓶为清代流行的瓷器器形,始创于清代顺治时期,在清朝雍正、乾隆时最为常见。橄榄瓶鼓腹,口足内敛,平底或圈足,形似橄榄。有素身与瓜棱式之分。

【青花桃蝠纹橄榄式瓶】

青花桃蝠纹橄榄式瓶,高39.3cm,口径10cm,足径12.3cm。

瓶撇口,细长颈,腹下渐敛,圈足外撇。瓶身以桃树为主题纹饰,树上结桃实9枚,桃花20朵,树下绘灵芝、竹子,空间绘蝙蝠5只。口、足际各绘双弦纹一周。底足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雍正朝官窑瓷器以造型端庄、做工精细著称。此瓶造型秀丽,构图疏密得当,工艺精巧。青花画风仿明永乐、宣德风格,以点染的重笔模仿铁结晶斑点,于清秀中显露出古朴刚劲之风。图案中的桃实、桃花、桃枝、蝙蝠、灵芝、竹子等,在传统文化中均属于吉祥图案,寓意福寿吉祥。此瓶为雍正官窑青花瓷器的杰出之作。

【绿郎窑哥釉小橄榄瓶】

绿郎窑哥釉小橄榄瓶,清雍正,高14.3cm,口径4.5cm,足径5cm。

绿郎窑哥釉小橄榄瓶瓶橄榄形,直口,假圈足。通体施绿哥釉,并有细开片,外底米色釉,亦见开片。绿哥釉,又称绿郎窑,它是和郎窑红并存的品种。器物内外釉均为苹果青绿色,开细小纹片,绿郎窑数量极少,是十分珍贵的瓷器。

瓷器中的“伪款”与“伪器”


十几年来,在同我交流古瓷鉴藏知识的朋友中,不少藏友特别重视看器物有没有纪年款。他们以为写有纪年款的就是真器,或者写什么朝代纪年款的就是什么朝代的瓷器。当代古瓷制假行当中,就有人利用古瓷收藏初学者这种经验不足的鉴藏心理,在伪造的“古瓷”上写上伪造的纪年款,用以蒙人骗钱。奇怪的是,某些编著古瓷图书的人,竟然也把此类伪款伪器的东西堂而皇之地收录到自己的著作中,印出来向社会宣传,自己失误了还要误导读者,实在有点为虎作伥的味道了,试举一例:

2004年国内出版的一本关于青花瓷图鉴的书中,作者向读者们介绍了一只“宋代磁州窑系英宗年制款青花花卉加紫梅瓶”照片,并另附底部“英宗年制”青花四字楷书款特写照片。从鉴定角度来说,别的什么特点、特征都可以不论,单从这只梅瓶的青花四字款,就能断定它是一个极其缺乏历史知识的制赝者所做的蹩脚货。

大约从周朝开始,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就特别重视“礼”的制度建设与规范作用,上自国君贵族,下及黔首百姓;大至邦交征战,小到待人接物,无不制定出一套“礼”来对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就是对死了的人,也制定出“谥法”来进行评价性的盖棺论定。“周文王”、“秦穆公”、“汉高祖”、“唐哀帝”、“宋太宗”、“元世祖”、“明孝宗”、“清圣祖”等等,都是这些国君或皇帝死后,皇位继承者、贵族和大臣们对他们议定的谥号。因此,古代的国君、皇帝们生前既不知道自己死后的谥号,更不可能用自己的谥号作为纪年工具。退一万步来说,假如某位皇帝活着的时候让臣下为自己预先拟定了一个满意的谥号,他也绝不会用这个谥号作为自己临朝称制的年号,这种荒唐的事在中国封建历史上绝没有发生过。而且老国君、老皇帝死后,他们的继承者新国君、新皇帝可以给已死的前者以辉煌的谥号,但绝对不肯、也没有人用已死者的谥号来作为自己在位纪年的。清代只有嘉庆四年以前的官窑瓷器上仍署“大清乾隆年制”的底款,这是因为乾隆活着就把皇帝位子让给儿子顒琰来坐,他当了太上皇。儿子为了取悦和尊敬仍然手握实权的老子,就让官窑器上仍署“大清乾隆年制”的底款,但国家纪年已从乾隆六十一年元月改为嘉庆年号了。

在明代永乐朝以前,除了瓷器铭文(不是专门款识)中有使用皇帝年号者外,作为有意识标志该器物生产制作年代的,往往以工匠个人的表达习惯,在器物的胎体上刻上时间,或者由器物的使用者用墨书方式写上时间,笔者收藏的一只用做陪葬器的元代定窑系白釉碟残片就是物证。这只白釉碟高3.3厘米,复原口径14厘米,足径4厘米,碟心内刮有涩圈。从圈足小、足墙外撇、足内心留有乳钉可以鉴知,这只白釉碟是元代产品。在碟外圈足周围未上釉的胎面上,有墨书“大德九年十月×文”字样,圈足内亦墨书一“文”字。查“大德”年号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只有南宋高宗初期同时代的西夏王朝崇宗赵乾顺和元朝成宗铁穆耳两位国君使用过。西夏的“大德”年号仅用了5年(公元1135—1139年),元成宗铁穆耳使用“大德”年号共计11年(公元1297—1307年),所以,从墨书纪年上也证实这只白釉碟应是元代产品。

从资料可证,正式以在位皇帝年号在瓷器上署写“××年制”或“大明××年制”、“大清××年制”等款识,并成为一种官方认可的制式署款方式,中国古陶瓷界以真品实物为依据,公认是从明代永乐朝开始的,此前没有这种署款方式。但当时署款器很少,目前仅见永乐官窑青花压手杯等,这种署款方式在明宣德朝才普遍使用并传至清末。“宋代磁州窑系英宗年制款”青花花卉加紫梅瓶所写的“英宗年制”款,犯了两个低级错误:其一是不懂得“××年制”这种制式署款方式出现的时代,将明代才开始出现和使用的制式署款方式拿到宋代乱用。其二是不懂得谥号来源和用途。宋英宗名赵曙,是宋仁宗赵祯的养子,登基后改元“治平”,在位四年,死后谥号英宗。“英宗年制”款的矛盾在于,赵曙生前并不知道自己死后谥号英宗,怎能在活着时用谥号纪年?他不嫌晦气?赵曙死后其子赵顼继位,改为“熙宁”并用之纪年,并无用英宗谥号纪年之事、之理。因此,单从这件器物的底款,就可判断其为伪品。

元代釉色器


元代开始在景德镇建立官窑瓷器,专门烧造皇家和官府用瓷的御窑厂之后,使浮梁县衙被誉为“江南第一衙”。在浮梁瓷局的掌管下,创烧了枢府瓷(卵白釉)、青花,还有釉里红、蓝釉、元青花、蓝地白花、孔雀蓝釉瓷器等新品种,对明清瓷器影响深远。

龙泉窑继承南宋工艺,占尽沿海地利,在元代持续发展,制品精美,看观复展出的“元代龙泉窑白纹荷叶盖罐”、“元代龙泉窑青釉褐斑鬲式三足炉”,其他如北方的钧窑、磁州窑等窑场,都在继续烧造传统产品的瓷器。元代的海外贸易比宋代更广阔,元代瓷器在东南亚地区的出口量也大大超过了宋代。民间航海家、南昌人汪大渊在元至正年间(1341-1368)写的《岛夷志略》中记载,当时对外出口瓷器的地区有50多个,涉及今菲律宾、马来西亚、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等。出口最多的是龙泉窑的“青瓷”,还有景德镇的“青白瓷”(青花瓷)、福建德化窑的印花瓷等。因为外销瓷的增加,各大民窑生产规模也普遍扩大,大型器物增多,烧造技术也更加成熟。

釉里红瓷器

釉里红的瓷器烧造工艺源自宋代钧窑,创烧于元代,成熟于明永宣时期,鼎盛于清康乾盛世。釉里红是指以铜红料在泥胎上绘画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的瓷器。它是元代景德镇窑工的重要发明之一,因对烧成温度、气氛要求严格,烧成难度大而产量很低。江西“至元戊寅”款青花釉里红器,是元代釉里红中唯一带纪年的瓷器,证明在至元戊寅年,即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后至元四年(1338)时,已有了釉里红器。

元代蓝釉瓷器

蓝釉瓷器属于高温石灰碱釉,与青花一样也是氧化钴呈色,含量2%左右,特点是釉面不流不裂,釉色均匀,呈色稳定。元代创烧的蓝釉因蓝色纯正、鲜亮,明初因国家祭祀活动用做礼器以祭天,故称祭蓝釉,与明永乐甜白、宣德祭红并称为颜色釉的上品。蓝地白花是用留白的方式表现装饰图案,看北京故宫藏“元代蓝釉白龙盘”。孔雀蓝是低温钴蓝釉,品种数量少,有一部分属于铜呈色偏蓝的。

青花与釉里红瓷器

元代瓷器中还有一种青花与釉里红结合的品种,叫青花釉里红。因烧成青花的钴元素和釉里红的铜元素都是高温还原气氛下呈色,一次完成。只是铜红釉对呈色温度要求更高,烧造成功的瓷器很少。

浅析瓷器中的“伪款”与“伪器”


十几年来,在同我交流古瓷鉴藏知识的朋友中,不少藏友特别重视看器物有没有纪年款。以为写有纪年款的就是真器,或者写什么朝代纪年款的就是什么朝代的瓷器。当代古瓷制假行当中,就有人利用古瓷收藏初学者这种经验不足的鉴藏心理,在伪造的“古瓷”上写上伪造的纪年款,用以蒙人骗钱。奇怪的是,某些编着古瓷图书的人,竟然也把此类伪款伪器的东西堂而皇之地收录到自己的着作中,印出来向社会宣传,自己失误了还要误导读者,实在有点为虎作伥的味道了,试举一例:

2004年国内出版的一本关于青花瓷图鉴的书中,作者向读者们介绍了一只“宋代磁州窑系英宗年制款青花花卉加紫梅瓶”照片,并另附底部“英宗年制”青花四字楷书款特写照片。从鉴定角度来说,别的什么特点、特征都可以不论,单从这只梅瓶的青花四字款,就能断定它是一个极其缺乏历史知识的制赝者所做的蹩脚货。

大约从周朝开始,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就特别重视“礼”的制度建设与规范作用,上自国君贵族,下及黔首百姓;大至邦交征战,小到待人接物,无不制定出一套“礼”来对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就是对死了的人,也制定出“谥法”来进行评价性的盖棺论定。“周文王”、“秦穆公”、“汉高祖”、“唐哀帝”、“宋太宗”、“元世祖”、“明孝宗”、“清圣祖”等等,都是这些国君或皇帝死后,皇位继承者、贵族和大臣们议定的谥号。因此,古代的国君、皇帝们生前既不知道自己死后的谥号,更不可能用自己的谥号作为纪年工具。退一万步来说,假如某位皇帝活着的时候让臣下为自己预先拟定了一个满意的谥号,他也绝不会用这个谥号作为自己临朝称制的年号,这种荒唐的事在中国封建历史上绝没有发生过。而且老国君、老皇帝死后,继承者新国君、新皇帝可以给已死的前者以辉煌的谥号,但绝对不肯、也没有人用已死者的谥号来作为自己在位纪年的。清代只有嘉庆四年以前的官窑瓷器上仍署“大清乾隆年制”的底款,这是因为乾隆活着就把皇帝位子让给儿子?琰来坐,他当了太上皇。儿子为了取悦和尊敬仍然手握实权的老子,就让官窑器上仍署“大清乾隆年制”的底款,但国家纪年已从乾隆六十一年元月改为嘉庆年号了。

在明代永乐朝以前,除了瓷器铭文(不是专门款识)中有使用皇帝年号者外,作为有意识标志该器物生产制作年代的,往往以工匠个人的表达习惯,在器物的胎体上刻上时间,或者由器物的使用者用墨书方式写上时间,笔者收藏的一只用做陪葬器的元代定窑系白釉碟残片就是物证。这只白釉碟高3.3厘米,复原口径14厘米,足径4厘米,碟心内刮有涩圈。从圈足小、足墙外撇、足内心留有乳钉可以鉴知,这只白釉碟是元代产品。在碟外圈足周围未上釉的胎面上,有墨书“大德九年十月×文”字样,圈足内亦墨书一“文”字。查“大德”年号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只有南宋高宗初期同时代的西夏王朝崇宗赵乾顺和元朝成宗铁穆耳两位国君使用过。西夏的“大德”年号仅用了5年(公元1135―1139年),元成宗铁穆耳使用“大德”年号共计11年(公元1297―1307年),所以,从墨书纪年上也证实这只白釉碟应是元代产品。

从资料可证,正式以在位皇帝年号在瓷器上署写“××年制”或“大明××年制”、“大清××年制”等款识,并成为一种官方认可的制式署款方式,中国古陶瓷界以真品实物为依据,公认是从明代永乐朝开始的,此前没有这种署款方式。但当时署款器很少,目前仅见永乐官窑青花压手杯等,这种署款方式在明宣德朝才普遍使用并传至清末。“宋代磁州窑系英宗年制款”青花花卉加紫梅瓶所写的“英宗年制”款,犯了两个低级错误:其一是不懂得“××年制”这种制式署款方式出现的时代,将明代才开始出现和使用的制式署款方式拿到宋代乱用。其二是不懂得谥号来院和用途。宋英宗名赵曙,是宋仁宗赵祯的养子,登基后改元“治平”,在位四年,死后谥号英宗。“英宗年制”款的矛盾在于,赵曙生前并不知道自己死后谥号英宗,怎能在活着时用谥号纪年?他不嫌晦气?赵曙死后其子赵顼继位,改为“熙宁”并用之纪年,并无用英宗谥号纪年之事、之理。因此,单从这件器物的底款,就可判断其为伪品。

器型独特的浅绛彩瓷文房器


浅绛彩瓷文房器

笔者酷爱文房用品的收藏,尤其对晚清浅绛彩瓷的文房用品情有独钟。因为,作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浅绛彩瓷所蕴含的美学价值与人文价值不可小视。

浅绛彩瓷借鉴了中国绘画史上所有的重要流派,并把清代的新安画派、扬州画派、海上画派的绘画风格在瓷器上进一步展现出来。在光润的瓷器上山水、人物、花鸟齐备,诗书画印相得益彰,并催生了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新粉彩瓷器的崛起,奠定了百年来景德镇陶瓷绘画艺术的再度繁荣。浅绛彩瓷画师不仅在瓷器上抒情言志,而且还用文字和画面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因此,其还有一定的文史研究价值。

浅绛彩瓷在目前存世的数量虽然较大,但其中的精品非常有限。随着其收藏爱好者队伍的扩大以及收藏界对其价值的重新挖掘,近年来,其市场价格是稳步上升,尤其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三大家的精品的价值更是扶摇直上。

浅绛彩瓷中的文房器,因文人气息浓厚,制作精良,器型独特而受到相关藏家的关注,如:一件大口径的精品笔筒的价格,与五年前相较而言,已翻了3倍之多。近几年,各大型拍卖会如:嘉德、中拍国际等拍卖公司都已陆续推出浅绛彩瓷专题,深受爱好者的欢迎。

笔者珍藏有两件器型相类似的名家浅绛彩瓷文房器,其最大特点就是器型独特。在几年前的扬州双博馆文房用品展上曾展出过与其相类似的一件。该文房器绘画精致,书法流畅,品相完好。从底部标签看,属近些年海外回流的精品。在笔者的这两件藏品中,一件是清光绪名家义茂氏所作,作于光绪癸巳年(1893年)。其正面、侧面和顶部共有12幅绘画及书法画面,从书法内容上看是义茂与少川氏、主雪氏共同合作的。另一件是光绪御窑厂名家喻春所作,画面有山水、花鸟、博古和钟鼎文共9幅。这两件浅绛彩瓷文房器高近20cm,分为上中下三层,应该是古人案头放置笔墨等文具的多功能盒。并且这两件文玩器顶部的盖子历经100多年仍保存完好,实属不易。

珐琅器鉴定


今天小编为大家从款识上介绍一下如果去鉴定珐琅彩。

现存明清二代掐丝珐琅器的款识形式归纳起来,大致有铸錾、掐丝和刻款三种。明宣德时期珐琅器的款识形式有铸錾款、双勾款、和珐琅釉烧成三种。款识书体有楷书和篆书两种,其中以楷书占绝大多数。字数有“宣德年制”、“宣德年造”四字款和“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款识排列形式有直单行、直双行、直三行和横排。这一时期的款识位置有的在器底,也有的镌刻于器物的口沿、盖沿或内边缘处。款识书体庄重隽秀,与同时期的金属器和瓷器款识相似。

明景泰款因伪款太多,目前尚不能确定哪种款识可作为标准款识。但铸錾款、篆书款、仿宋体款以及双龙环抱款均被认定为伪款,可以排除。掐丝双勾款和阴刻款,目前有的研究者认为可作为景泰真款,但也只是情理逻辑的推论,尚不能枉下结论。

明嘉靖款为刻阴文直二行“大明嘉靖年制”楷书六字款。

明万历时期掐丝珐琅器的款识为双勾掐丝款(有的字内外填充珐琅釉),字数均为“大明万历年制”或“大明万历年造”六字楷书款。尤其以某年造为这一时期所特有的款识语气。字的排列顺序为直单行、直二行或横排。

清代掐丝珐琅器的款识多种多样,制款方法有铸錾,有刻,还有镂空款等。款识书体包括楷、篆、仿宋等(仿宋体始见于乾隆时期),其中以楷书居多。字数有四字和六字。框栏形式多为正方框和长方框。

怎么鉴定珐琅器


综述珐琅器鉴定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对文献史料的考证;二是科学的检测手段;三是通过时代风格的比较来鉴定。前两种方法较复杂,常用的是第三种。时代风格比较鉴定一般着重考察款识、胎骨与型制、纹饰图案和珐琅釉料等几个方面。

款识:现存明清二代掐丝珐琅器的款识形式归纳起来,大致有铸錾、掐丝和刻款三种。明宣德时期珐琅器的款识形式有铸錾款、双勾款、和珐琅釉烧成三种。款识书体有楷书和篆书两种,其中以楷书占绝大多数。字数有“宣德年制”、“宣德年造”四字款和“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款识排列形式有直单行、直双行、直三行和横排。这一时期的款识位置有的在器底,也有的镌刻于器物的口沿、盖沿或内边缘处。款识书体庄重隽秀,与同时期的金属器和瓷器款识相似。  

明景泰款因伪款太多,目前尚不能确定哪种款识可作为标准款识。但铸錾款、篆书款、仿宋体款以及双龙环抱款均被认定为伪款,可以排除。掐丝双勾款和阴刻款,目前有的研究者认为可作为景泰真款,但也只是情理逻辑的推论,尚不能枉下结论。  

明嘉靖款为刻阴文直二行“大明嘉靖年制”楷书六字款。

明万历时期掐丝珐琅器的款识为双勾掐丝款(有的字内外填充珐琅釉),字数均为“大明万历年制”或“大明万历年造”六字楷书款。尤其以某年造为这一时期所特有的款识语气。字的排列顺序为直单行、直二行或横排。清代掐丝珐琅器的款识多种多样,制款方法有铸錾,有刻,还有镂空款等。款识书体包括楷、篆、仿宋等(仿宋体始见于乾隆时期),其中以楷书居多。字数有四字和六字。框栏形式多为正方框和长方框。

荷叶盏托瓷器中精美的茶具器形


荷叶盏托是古代茶具,由盏与托组成。以现代人的审美,瓷器荷叶盏托仍然是精美的造型,佩服古人的审美。

唐越窑荷叶盏托

唐越窑荷叶盏托的造型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口沿作五瓣花口弧形,外边压出内凹的五条瓜棱,使光素的器面产生了层次分明的节奏感,质朴大方。盏托呈四侧边缘稍内卷的荷叶形,充分显示出荷叶的一派盎然生机。盏托和杯盏形成一体,上下形态呼应,构成了一个生动、和谐的整体。盏为敞口五缺荷花形,弧腹压印五棱,圈足。托似一舒展荷叶,四边微微卷起,浅腹,圈足。盏托相合,全器宛若出土荷叶托着朵盛开的荷花。胎质细密,釉色莹润欲滴,为越窑秘色瓷中珍品。胎质细密,通体釉色饱满青翠,呈清水般湖绿色,釉色莹润欲滴如冰似玉,釉面均匀而薄,胎釉结合紧密,其釉色之美,令人倾倒。

五代秘色瓷莲花碗

五代秘色瓷莲花碗碗高8.9厘米 口径13.9厘米 盏托高6.6厘米;口径14.9厘米 底径9.3厘米 通高13.5厘米。这件越窑秘色青瓷莲花碗由碗和盏托两部分组成。碗为直口深腹圈足,盏托形状如豆,盘口外翻,束腰,圈足外撇。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均饰重瓣莲花,如浅浮雕状凸起,构思巧妙,恰如一朵盛开的莲花。从露胎处可见瓷胎呈灰白色,细腻致密,颗粒均匀纯净。特别是它的釉色滋润内敛,呈现出玉一般的温润感,被认为是五代、北宋年间秘色瓷标准器。

五代越窑青釉刻花盏托

五代越窑青釉刻花盏托通高8.4厘米。托高8.1厘米,口径16.5厘米,底径6.5厘米,杯高4厘米,口径10.4厘米,底径4.8厘米。盏荷花形,敞口,弧腹,小圈足,足底有一圈支烧痕。托盘荷叶形,内起托座,高圈足,底部有五个长条形支烧痕,托盘内刻划花卉和小蜜蜂。盏托施青釉,釉质纯净,色调青翠,胎质坚硬,呈灰白色,是五代越窑秘色瓷的代表瓷器。

北宋景德镇窖影青荷叶托盏

景德镇窖影青荷叶托盏,高8.7、托径13.8、盏径7.8、底径4.8厘米。盏、托为一体。敛口,窄唇外翻折平、深弧腹,托盘呈六瓣荷叶形,锥形高圈足,足根处饰弦纹数道。胎体致密轻薄,薄胎近乎半透明,造型轻巧,宛如一朵盛开的荷花。通体施釉,釉色白中闪青,釉质晶莹温润,整体似青白玉琢成。

北宋青白釉荷叶形托盏

青白釉荷叶形托盏高9.1、托径12.7、盏径5.8、底径4.8厘米。釉色白中泛青,托盘口沿平折外翻,内为一高足盏,盏外壁饰一周莲花瓣纹。圈足呈花叶形。整个造型似一开放的荷花形。造型精巧,制作细致。

辽代龙泉务窑白釉盏托

辽代龙泉务窑白釉盏托。通高9.7厘米、盏高4.4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4.5厘米,托高6.5厘米,口径7.2厘米,盘口径13.5厘米,底径5.5厘米。盏呈六瓣莲花形。敞口,浅斜腹,圈足。通体施白釉,釉下有白色化妆土,外壁施釉不到底,足脊有支烧痕。托由托杯及托盘相连而成,撇口,直壁,仰莲式托盘。托口高于托盘。高圈足外撇。通体施白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