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中国古代陶瓷器 > 导航 >

《中国古陶瓷大典》两年内面世

《中国古陶瓷大典》两年内面世

中国古代陶瓷器 中国古代葫芦形陶瓷器 中国古代瓷器

2021-04-25

中国古代陶瓷器。

最快明年底,一本由闽籍知名收藏家出资,集合了近三十年来最新中国古陶瓷民间收藏精华之作的《中国古陶瓷大典》,将与收藏爱好者见面。

昨天,由闽籍知名企业家、收藏家邱季端牵头组织的《中国古陶瓷大典》编写大纲筹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中国著名陶瓷评鉴专家丘小君,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叶文程,原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雷从云,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民间文物保护委员会会长姚政,上海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研究员许明等数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收藏家、鉴定专家参与了此次活动。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亲临现场看望编委会成员,並鼓励编写好《中国古陶瓷大典》。

以年代划分分五卷出版

昨天的会议确定了《中国古陶瓷大典》的名称、编写计划及参与人员等。据悉,《中国古陶瓷大典》的主编单位为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民间文物保护委员会,主编为邱季端、丘小君,总顾问为叶文程、李辉柄、雷从云、赵青云、孙学海等业界资深人士。

据姚政介绍,这套书将以图为主,结合权威理论,文图并茂,集中展示近三十年来中国民间发掘并收藏的珍贵古陶瓷。“在收集素材方面,我们将重证据、轻推理,并带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实用性。”

据姚政介绍,这套书将以年代划分,共分五卷,包括汉唐、宋、元、明、清。印刷方面,为16开精装,每卷约320页。该书计划通过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编写完成,并在国内出版。

民间收藏理论滞后

记者了解到,《中国古陶瓷大典》的编写及出版费用为数百万元,全部由邱季端出资赞助。

谈及发起及资助这套书的出版,邱季端表示,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认识到数量更大、品种更全、艺术价值更高的中国文物集中在民间收藏家手里。普通人鉴赏收藏文物,与读书一样,可以增加知识、陶冶性情,更可以为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做出贡献。

“不过,民间收藏群体在扩大的同时,相关的理论发展进度却相对滞后,这严重制约了民间收藏的健康发展。”邱季端说,其中一个重要的现象是,目前市面流通的各种文物史书,主要以博物馆的文物为依据,但对这二三十年岀土的各类文物,这些文物史书没有采录,因此这些文物史书局限性极大,可以说谬误不少。

邱季端表示,希望通过编辑出版《中国古陶瓷大典》,能修正此前文物史中的不足,进一步普及中国古陶瓷的发展知识。

国内数十位专家参与

数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收藏家、鉴定专家参与了此次活动。他们也将通过自己的方式,加入到《中国古陶瓷大典》的编写工作。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原主任雷从云表示,从文物保护来看,博物馆等官方机构收藏文物是一个方面,但更多更丰富的文物资源来自民间,所以应该鼓励全民合法、健康地收藏。他希望,《中国古陶瓷大典》的编辑与出版,能填补此前的市场空白,进一步唤起人们对民间收藏的关注与支持,并加入到这一收藏领域中来。

taoci52.com编辑推荐

中国古陶瓷:全球收藏界的宠儿


为什么中国和瓷器都译为CHlNA?从全球各大博物馆、收藏机构、著名藏家、古玩经纪人等等无不将中国古陶瓷作为收藏的首选中,得到了最好的回答。也由此使得中国古陶瓷近年来在各大拍卖行屡创新高:1.5亿港元的乾隆珐琅彩杏林春燕图小碗;2.2亿元的元青花鬼谷下山图大罐;过2亿的宋汝窑洗;1.5亿的明成青花黄蜀葵碗;2.8亿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过5亿的乾隆珐琅彩转心瓶等等。自七十年代苏富比、佳士德开始拍卖中国历代官窑以来,它的价格一直以强劲的势头往上飙升,其增长的速度每年以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价格扶摇直上。

历代官窑佳器涨势的主要原因在哪里?

那么,决定历代官窑佳器涨势的主要原因在哪里?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其工艺创作的难度

《天工开物》中讲到,创瓷“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说明制成一件瓷器需经过七十二道工序,其工艺之复杂还不包含微细之处。作为专供皇家享用的官窑佳器,对每一道工艺的要求则更为严格,不得有丝毫差错。皇家用瓷是求质不求量的,每一道工序都是集当时国内顶级高手为之。创作过程中若有一道工序出了差错,都将造成该器物的前功尽弃。即使七十二道工序全部按规定创作完成,最后选进窑炉内尚有不定因素:窑温的高低,窑内烟尘的飘忽,都会造成大量不符合规定的次品。历来有“一窑千件,成者一二”之说。那含着各类金属成分的胎釉在高温下出现千变万化的结果常常不以督窑官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一件官窑,千人精力”之说毫不为过。足见成品之难。

2。代表那个时代顶峰的艺术结晶

凡官窑器,除了征集当时顶级的制瓷工艺师外,其器物上的纹饰,特别是到了清康雍乾三代,都是宫廷一流画师绘制。清宫档案记载中就不下二三十人,如:戴临、戴正、唐岱、贺金昆、邹文玉、冷枚、郎世宁、焦秉贞等等,这些画家即使留在纸上或绢本上的画现在都是价值连城,何况留在难以把持而又不易变质的瓷胎上。作为中国书画载体的绢和纸都不易保存,受气候和收藏条件的影响,即便精心保存,过了千年,绢面或纸面免不了发脆、发黑,影响了整个画面的欣赏效果。唯有留在瓷面上的画,只要不去人为地擦抹,釉面包浆会日益滋润肥厚,色彩尤为鲜艳。加之,瓷器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不会霉,只要不加碰撞,将随着岁月的流逝,显得越发光泽诱人。故有“旧器如新才是宝”之说。我将官窑佳器比喻成“立体的画,无声的诗”也是鉴于这一点。将它摆在任何地方,都是一副立体的画,加之釉面上的精彩之作,又成了画中之画。如果多份雅兴,还能在瓶、觚、尊等陈设器上插束时令花卉,更会相得益彰,颇与文人雅趣相谐。真正的大藏家都是内涵很深的文人雅士,他们能从历代官窑中找到一份可寄托的情怀,珍爱之情自然而生,在拍卖场上见到难得一见的孤品,竞相争夺也在情理中了。

3。皇权的倾力支持

作为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平时在物质享受上可以随心所欲,倾全国之最供其享用。但精神生活还是贫乏的,当时没有电影、电视等类似当下的科技成果的享用,于是把审美的兴趣专注在御窑的烧制上,特别倾情之举表现在清三代(康、雍、乾)的身上。他们除了征集全国顶级制瓷工匠为御窑厂供职外,还让宫廷御用画师绘创瓷上的花卉和纹饰,并派督窑官严格监督管理。每一件官窑瓷器,从纹饰到器形,在最初的样稿阶段,皇帝都亲自参与设计和审定。康雍乾三位皇帝从小就由顶级名师教学开悟,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审美眼力,加上又是全国顶级艺术家的合力打造,使得官窑佳器成为当时最高艺术含量的结晶,成了皇帝的痴迷物,皇帝平时把玩欣赏的“玩具”。画只能欣赏,只有官窑器既能欣赏又能把玩,由此受到皇权的鼎力支持:倾全国之力、之财、之智慧打造而成。

中国瓷器是中国对外的名片

所以,每一件称得上正官窑的佳器,都是找不出半点瑕疵的。无论是从型到纹饰,从胎到釉,从底足到落款,全是那么的完美无缺。有藏家说过“真正的官窑器即使外行也看得懂,至少觉得它特别优美”这话不无道理。在懂行的人眼里,它更是有生命的,欣赏中仿佛听到制瓷艺人发自肺腑的沉吟;宫廷画师灵感的呼喊;督窑官战战兢兢的倾诉……彼此进行了心灵深处的交流。

由此可见,作为中国古陶瓷的顶峰之作——历代官窑佳器,受到世界各国藏家、投资人、博物馆以及大财集团等的攫取对象,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苏、佳等国际大拍中屡创新高也显得不足为奇了。这是它特具的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历史价值综合的正常结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欣赏眼力的上升,它将越来越受到追捧。

从投资角度而言,纵观四十年来苏、佳拍卖的记录分析,其升值率,还没有一样其他的艺术品能与中国古陶瓷相匹敌的。当然,更不排除国际财团或知名的财富拥有者从规避遗产税的角度争相拥有中国历代官窑器的因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应该是中国古陶瓷自身特具的艺术魅力起的决定作用。

最后,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特殊诱惑力:中国瓷器是中国对外的名片。它的诞生发展史就包含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代表了中国人文、艺术、哲学以及东方文明和传统精神的最高形式,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读懂了古陶瓷也读懂了中国。

有史以来CHINA备受世人瞻仰!

中国古瓷器收藏必读


古瓷器收藏是一直是收藏领域里的热点,收藏群体庞大,久盛不衰。因而,成就了许多世界级的大收藏家和收藏经典。研究这些收藏家的成功之道是我们收藏道路上的必修课。循着他们的成功足迹才能踏上自己的收藏道路。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chr(39)chr(39)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chr(39)chr(39)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与“醉乡酒海”的诗句。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到了明代,梅瓶是高等级墓葬随葬品,有镇墓辟邪的作用。除了是地位的象征外,也有风水上的考虑,非王侯要臣,不得“享用”这种随葬品。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是景德镇窑产品,瓷质。高44.1、口径5.5、腹径28.4、底径13cm。,胎质洁白细密,青花呈色稳定,白釉纯净,透明度极高,青花系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无盖,小口,口沿平厚,颈短而细,平肩,肩以下收敛,胫部瘦长,近底部外撇,平底。造型端庄挺秀,腹部绘制“萧何月下追韩信”历史故事,萧何、韩信和艄公的形象绘制的富有个性,并以松、竹、梅、芭蕉、山石为背景,形象生动地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

故宫博物院馆藏磁州窑白地黑花花卉纹梅瓶,宋代,高39.4cm,口径3cm,足径9cm。瓶小口,口下出楞,短颈,溜肩,瘦长腹。通体绘有黑彩纹饰。肩部绘双层莲瓣纹与朵花纹各一周,腹部绘主题纹饰缠枝花卉,花瓣肥大,花叶纤细卷曲。画面虽然满密,但花、叶主次分明,清晰可辨。腹下部亦绘朵花与上仰莲瓣纹,与肩部纹饰相呼应。各层纹饰之间以弦纹相隔。

故宫博物院馆景德镇窑斗彩缠枝花纹梅瓶,清雍正,高26.3cm,口径5.5cm,足径11.9cm。瓶圆唇,小口,短直颈,丰肩,肩以下渐敛,近足处外撇,圈足。通体斗彩装饰。颈部绘4组朵花纹,肩部饰勾莲纹,腹部以6组折枝花卉纹为主题纹饰,上下以变形勾莲纹相隔。胫(jìng音敬)部绘缠枝宝相花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学习古陶瓷理论,须潜心研究、琢磨、体会真品、精品古瓷器的各项特征,熟悉到犹如了解自己孩子的程度这才是成功收藏古瓷器的秘诀。

如何掌握中国古陶瓷的鉴定方法


在今天假古董泛滥时期,如何去研究和鉴定古陶瓷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鉴定是对象每个历史时期的新产品,以及后代仿前代的作品,在鉴定古陶瓷的过程中,鉴定是基础,鉴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每件艺术品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有自身的文化教育内涵,都有精粗,新旧之分。但如何去识别,广大博物馆工作者及收藏爱好者都有丰富的经验。笔者在这里谈一点个人体会。

“悟性”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一个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不可能在实践中一蹴而就地符合客观必须经过反复地实践才能达到主观和客观相一致.实践的目的也是通过反复地实践才得以实现的。“这一段哲学道理也是我们认识古陶瓷,鉴定古陶瓷的过程。平日所说鉴赏古陶瓷要有一定的“悟性”或说要有一定的“品味”能力。而“悟性”、品味从哪里来的呢?就是从实践中反复认识而得来的,传统的鉴定经验就是在实践中不断的反复认识总结出来的。因此不论是真品还是赝品,都要广泛、经常、反复地接触,以提高自己判别真伪和优劣的能力。每当在触摸和观察中要细致入微地“品味”每件器物所具有的特征。也就是工艺家和艺术家所赋予的灵气、知识和艺术素养,有了灵感也就能鉴别了同时要多看书,多参观博物馆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例如可以同时对一件清康熙青花瓷器、一件晚清仿康熙青花瓷器、一件现代仿康熙青花瓷器作多年的反复比较认识。观察的结果应该是康熙的釉面坚实青花色鲜亮、深沉.纹饰生动:光绪仿者地釉松软青花呈色“洋蓝”飘浮纹饰板滞;而现代仿品地釉洁白,青花呈色鲜艳纹饰精美漂亮。这就是一种灵感也就是“悟性”,是从多年实践中总结得出来的。有条件的年轻博物馆工作者,应系统地学习古陶瓷发展史掌握各个时代创新品种和特征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为深一步的研究打基础。

鉴定态度应科学审慎

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物市场的兴旺繁荣,各类古代艺术品的赝品应运而生。以古陶瓷为例,可以说从彩陶到明清、民国各朝各代的品种无所不仿,赝品已呈泛滥之势。凡是书本上介绍过的器物,谈论过的器物特征,仿品都能做,仿制者采用了多种手法及骗术,让人误入其中。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博物馆的工作者以及收藏爱好者都需要重新学习不仅研究老东西也要研究新东西.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在相关的条件下不断发展人的认识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进步、提高,更以科学审慎的态度去鉴定

例如彩瓷的“晕光”(俗称蛤蜊光)新老作品都有此现象我们要研究的是新老作品晕光的区别。彩釉表面的.光从唐三彩开始就已经出现了,直到明清两代彩陶的表面往往发现有“彩虹”般的晕光。老器物上的晕光是因为器物年久受空气中氧化作用,在彩面上出现的是金属氧化物呈色的光泽五颜六色犹如彩虹感光感柔和浅淡但也不是件件都具有此现象。现在仿品彩器中,彩面蛤蜊光有的鲜亮有的污涂,仔细观察可发现是人为所致。

现代作伪手法多多,我们要研究它,但前提是找机会多接触老东西。老东西给我们的感觉是自然随意、成熟的古朴美。掌握了这种感觉即使没见过的东西,也是不难区分新与旧的。假品、仿品再好,也是无法再现上百年或上千年的历史底蕴。切忌抱着赝品对粉书本与真品“共同点”。按图索骥。再听新编的生动的流传故事,在自己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又怕失掉良机,从而上当。要以科学审慎的态度搞鉴定。除新老器物都要研究外,还要注意考古发掘资料的累积,古墓葬、古窑址、古窑藏以及古代沉船中出现的文物,都是我们参考的重要实物资料因为这些都有确切年代,是鉴定工作国可靠的标志,也是更准确的科学依据。

鉴定古陶瓷的传统“五大要素”

目前鉴定古陶瓷的方法,除凭传统经验外还有几种科技方法:热释光测年法、X射线荧光分析法.碳14断代技术等。这几种技术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开始推广到文物鉴定工作中,但因为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出现过错误的判断。直到今天,科学仪器鉴定还不能起决定作用.必须要与传统经验鉴定相结合,才能得到更为准确的鉴定结果。

传统经验鉴定强调“五大要素”,“五大要素”即古陶瓷的胎(包括制作工艺)、釉、造型、纹饰、款识。这五个方面.在陶瓷发展史上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器物上,具有不同的特征对从事古陶瓷研究的专业工作者,收藏爱好者来说这是学习鉴定古陶瓷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每件瓷器断定年代时.都要通过眼睛的观察、用手抚摸的感觉,分析它的胎、釉、造型、纹饰、款识等方面的特点,才能作出判断。一般这种鉴定的方法称为传统的目测手试法。这种方法是几代古瓷研究者经过相当长的实践不断总结出来的,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也是科学的。只有掌握了真品五大要素的特征,才能进一步去鉴赏.才能有很好的“悟性”。当今社会上造假仿古泛滥,目测手试法牢牢掌握极为重要。

现代制作瓷器的生产条件、技术手段及工匠文化素养都较古代工匠更为进步,因此现代仿古瓷不仅在技术手段方面下功夫,同时还针对一些痴迷者的心态下功夫,达到诱惑人的目的。“五大要素”掌握不牢就会上当受骗。例如款识问题,有的收藏者很痴迷款识,凡有铭文的器物都收藏。制假者也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查找资料,所以在伪品中写的铭文都是有据可查的。尤其供奉款的瓷器,上面不仅有供奉人的姓名、地址、还有供奉的庙宇。收藏者买到仿品,到图书馆、档案馆中核对资料“爬山涉水”去查找仿品中所书写的供奉地点、庙宇等,最后都核对上了但收藏者就是没有从器型、胎釉.纹饰等方面去研究就将仿品当成真的。这是作假者在款识上“作”的文章。

“五大要素”的特征是鉴定古瓷的依据。中国至今有两千年的烧瓷历史加何掌握和熟悉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笔者初到北京故宫.孙瀛洲老先生除传授经验外平日谆谆教导我们学习鉴定必须做到“三多”多看、多问、多比:“三勤”勤学、勤问、勤记“三心”细心、信心、恒心。这是老师教给我们的诀窍。多年下来.我们就可以积累下大量的鉴定知识,渐渐地都储存在大脑里。人类的大脑犹如一台活的计算机。平时不断储存信息资料一旦需要,通过感觉器官表达出来。当然,如果脑海里储存的资料不丰富,就可能出现错误的判断;反之,储存的资料越丰富,出现错误判断几率就越少。

总之“五大要素”的特征是从事古陶瓷专业人员或收藏爱好者必须掌握的武器掌握它才能搞好鉴定,不懂鉴定就无法谈鉴赏。要想熟练地掌握好鉴定,需要持之以恒地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还要有科学的态度需要新旧全面研究,这样才会取得较大的收获。

中国古陶瓷研究的个案与反思


清雍正 珐琅彩瓷柳燕纹碗 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雍正 珐琅彩瓷柳燕纹碗 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上周,复旦大学内举办的“中国古陶瓷研究:探索与思考”学术讨论会上,来自日本及国内两岸的学者对中国古陶瓷研究的宏观现象和个案进行了多面向探讨。与会者提出,作为古陶瓷研究者不仅要具有跨学科、跨地域、跨时空的宏观视角,还要具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并熟练掌握古陶瓷的科学研究方法。

3月11日至12日,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及文科科研处联合举办了“中国古陶瓷研究:探索与思考”学术讨论会。来自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台北故宫[微博]博物院、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博物馆[微博]、深圳文物考古鉴定研究所、深圳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及复旦大学的专家学者介绍了日本及浙江省相关陶瓷研究最新进展,上海博物馆研究员陆明华以郎窑为个案,作了相关问题的报告,台北故宫博物院余佩瑾研究员就珐琅彩为题作了个案分析,深圳博物馆研究员郭学雷就古陶瓷研究方法作了多面向探讨的陈述。以下是部分报告内容。

日本中国古陶瓷研究新进展 小林仁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

主任学艺员

日本有很多中国陶瓷。可以分两种:一个是收藏,收藏里有传世收藏的,有20世纪收藏的,还有私人捐献的。其中大部分(藏品)现在在公家的、私人的博物馆、美术馆,还有其他的(存在于)一些寺庙或私人(收藏中)。我工作的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有很多中国和韩国的陶瓷,所以我们研究自己馆藏的东西。另一个,日本还有出土的中国陶瓷,这个工作主要是由日本考古学家负责,所以以前有些考古学家专门研究中国陶瓷。

博物馆、美术馆一般通过展览、开研讨会来研究中国陶瓷。以前有很多关于中国陶瓷的展览,但是这十年左右数量少了一点。东京国立博物馆与出光美术馆都馆藏了很多中国瓷器。根津美术馆三年前也举办过南宋的青瓷展,都是很好的展览。还有爱知县陶磁资料馆,虽然现在日本研究中国陶瓷的气氛不太流行,但是他们馆做得比较好,且都是介绍从中国新发现的东西和资料。

此外,现在日本出土的、考古发掘的有不少中国陶瓷,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冲绳琉球的首里城,现在仍在发掘,我今年1月去那儿,正在挖一些遗址,刚出土了清代的官窑瓷片,这个很有意思。还有福冈博多遗址、京都相国寺遗址以及岩手平泉中尊寺等。

研究方面,有单位间的,也有个人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交流也趋向国际性。如近几年的成果《关于东亚地区的陶磁生产技术的传播的调查研究》、《中国南北朝时代陶磁的调查研究-青瓷、白瓷、铅釉釉陶器为主》等,参与者有日本、中国、韩国三国的学者,专业角度不同,一起合作,一起考察,有很大的收获。

另外,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陶瓷的美术史,(即)陶瓷史学可不可以成立?现在关注陶瓷的专家,有考古学的、历史学的、民族史学的,作为陶瓷专业美术馆的工作人员,我个人非常希望将来做成一个陶瓷史学、陶瓷文化学,这是一种专业的学问。这个方向我与同龄的森达也先生经常讨论,会不会成立陶瓷史学。我觉得亚洲地区特别韩国、中国、日本地区的学者要一起努力。

清宫画珐琅研究

余佩瑾 台北故宫博物院

器物处副处长 研究员

台北故宫近年来配合本院研究与收藏举办的展览中与陶瓷有关的包括宋代五大名窑(官哥钧汝定)以及明清官窑。选择清宫画珐琅作为报告主题的原因是,最近举办关于珐琅的展览。早期画珐琅研究包括1930年代杨啸谷的《古月轩瓷考》、1960年代George Loehr的《清廷的传教士画家》,刊载于东方瓷器协会学报第34期以及1980年代朱家溍的《清代画珐琅器制造考》,刊载于《故宫博物院院刊》。

随着这三篇论著之后陆续出现了一些议题。

(1) 画珐琅的始烧时间。

以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研究为主,曾经担任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杨伯达先生《刍议清宫画珐琅起源》,对于画珐琅的产烧时间有相关论述,这篇文章大概发表在1980年代,可在其论文集中看到这篇文章,文集出版的时间是1989年。

(2) 内廷恭造式样问题。样式是比较重要的议题,也是杨伯达先生提出的,相信他是仔细看过造办处的档案,所以他以雍正朝为基础,提出画珐琅反映雍正皇帝提出宫廷产造的样式要与宫外不一样这个议题。后来中国大陆、台湾年轻学者注意到画珐琅的装饰纹样问题,应该是杨伯达先生陆续引发出来的。一如,雍正朝画珐琅的诗是只有唐诗吗?后来大家发现不是只有唐诗,还包括后来历代名家名作。又如,雍正朝开始出现材料的问题等等。

(3) 粉彩、洋彩、珐琅彩的分类。这个议题谈得比较重要的两篇文章来自上海博物馆前副馆长汪庆正先生,以及在座的周丽丽老师。分类里主要提到,珐琅彩使用珐琅料然后在清宫画做成的作品,洋彩与粉彩指在景德镇所绘制烧造完成的作品。跟随着分类而来的是后续更细致的讨论,更细致的讨论是因为在雍正六年以后,珐琅彩的彩料不只在宫廷使用,也会发配到地方上使用。

(4) 清宫造办处成立背景中的西洋影响元素。虽然由西方学者很轻描淡写地点出,但是后来在中国学者比如吴焯先生在《来华耶稣会士与清内廷造办处》这篇文章中列举造办处成立的背景里面他也把珐琅列入了考虑。

(5) 宫廷与地方的交流。这是前两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所延伸出来的一个议题,王光尧、许晓东都谈到透过画珐琅可以观察到清宫、景德镇、广东地方的交流。

跟随着上述5个议题而来的有两本专著,周思中的博士论文《清宫瓷胎画珐琅的艺术及历史研究:1716-1789》,1716年所代表的是马国贤在日记中所讲他跟郎世宁被交互画珐琅的那一年,周思中希望透过瓷胎画珐琅观察所谓的分期问题。另外一本论著是台湾年轻学者施静菲教授所写的《日月光华》,跟周思中博士(研究视角)刚好相反,(讨论的)是影响元素的部分。

(6) 科学检测观察。北京故宫博物院在1992年曾经发表过文章,因为他们有破片标本,所以他们可以透过实地的破片标本进行检测。他们所观测的是色料的国产和进口的问题,但是因为数据基础很有限,所以没有办法真正做出区分。至少观察到珐琅彩施釉是使用吹釉的技法,这一点可以跟传教士殷弘绪书笺中所叙述的相对照。

(7) 透过展览归纳康雍乾三朝画珐琅的特色。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较多。过去无论是鼻烟壶展览,瓷胎画珐琅展览,还是铜胎画珐琅展,从1970年代到现在,大家所想厘清的议题不外乎以上提到的这些。台北故宫举办有关珐琅展览的原因是多数传世实物都收藏在这里,有很大的优势透过实物鉴证各家的说法,或者检证档案文献的记载。

龙泉窑考古新进展

郑建明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龙泉窑是我们所很重要的课题,对其开发的过程大致分为:第一阶段,1959年末1960年初,为恢复龙泉窑对大窑、溪口、金村等三地进行小规模调查与试掘。第二阶段,1979-1982年,紧水滩水库的抢救性发掘。第三阶段,2006年至今,以龙泉窑课题为目的的全面系统调查研究,包括2006年大窑枫洞岩窑址发掘、2010年溪口瓦窑垟窑址发掘及溪口片区窑址调查、2011年小梅瓦窑路窑址的发现与发掘、2012年大窑地区的调查与试掘。

我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龙泉南区窑址。龙泉南区窑址分成大窑、金村、溪口及石隆四大窑址群,以及近年新发现的瓦窑路等窑址。这是龙泉窑产品生产的核心地区:时代至少从北宋早期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序列完整、产品种类丰富、产品质量上乘,是历代龙泉窑产品的代表。除白胎产品以外,黑胎产品均集中分布于此区域内。

2012年有一些新进展,我向大家汇报关于大窑地区的主要收获。大窑地区2012年调查工作包括窑址的调查、窑址的试掘,以及与古代窑业相关遗存的调查。

大窑位于龙泉市小梅镇东北大窑村,东靠琉华山,大窑溪自北而来,沿琉华山西麓穿下村而边,在上村与下村之间折向西北,经碗厂、新亭、高际头,在大梅口与瓯江上游-小梅溪汇合,大窑村位于“V”字形山谷中。窑址分布于大窑为中心的V字形山谷的两岸:西起高际头,东南经新亭到大窑,折向北经岙底到垟岙头、三里。目前共发现窑址84处。

大窑地区的试掘工作,是在调查的基础上主要围绕着岙底地区针对两宋时期地点展开,目前共试掘8个地点、10多条试掘沟。此次试掘主要是清理废品堆积,试图在地层上更多地了解各个时期产品的基本面貌。

调查试掘的主要收获包括,对窑址的数量、分布范围、面积、每个窑址的基本产品有了初步较详细的了解;确认大窑地区窑址时代最早始于北宋中晚期,历南宋、元、明各个时期;确认大窑地区的岙底片,也即俗称的官场地区是窑址分布的核心地区,不仅是最早烧造青瓷的地区,也是各个时期产品质量最高的地区,不仅有枫洞岩窑址,生产黑胎青瓷的主要地区,许多大型高质量的器物仅发现于这一地区;初步明确了大窑地区是龙泉黑胎产品的主分布区,共发现22处,又以岙底片为核心,几乎每个窑址均有发现;黑胎青瓷在质量上差别很大,既有薄胎厚釉类产品,也有厚胎厚釉、厚胎薄釉,除粉青釉外,也有透明的玻璃釉;在时代上,除南宋晚期的产品外,上可推至南宋早中期,下可延至元代;黑胎产品很可能在大窑地区有其发展序列,不排除在大窑地区产生、发展、成熟和衰落的可能。

此外,还获得了一些分期的进展,如:多个地点发现了不同时期的地层堆积情况,从北宋晚期到南宋晚期均有;对于两宋时期的更详细分期提供了可能;目前两宋初步各分成四期(或组)。2012年,还对大窑地区与窑业相关遗迹做了调查,主要包括古道路、河道、庙宇、古遗址等,也包括大窑村的姓氏、家谱、传说等。

古陶瓷的研究方法

郭学雷 深圳博物馆

副馆长 研究员

中国古陶瓷研究经历三个阶段。民国之前,主要是明清文人鉴赏时的品评。民国时期的窑址考察,主要是以陈万里先生为代表的,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新中国成立后窑址的系统的调查,科学发掘。研究由单一的古玩鉴赏,单一的文物考古手段已经扩大到了各个相关领域。而且古陶瓷研究已经开始向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发展,呈现出各学科交叉渗透的局面。

目前古陶瓷研究朝着多学科整合方向的发展,迫切要求研究人员掌握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并建立逻辑严密的推论方式,对古陶瓷做一种周严而立体的研究。但是在以往的研究过程中,多数从事古陶瓷研究的人员缺乏一些研究方法和基本训练。研究方法相对比较单一,已很难适应古陶瓷研究领域复杂的局面。

从近几年实践来看,我认为古陶瓷研究要关注以下方面:宏观视野,微观研究,多视角的观察,批判性的思维、正确引用文献、充分利用图像学资料、良好的知识储备及收集整合材料的能力。

宏观视野,就是把握大的脉络,问题在宏观视野的研究之下相对而言比较精准。以往的研究太过于关注细节和个案,有时候复原古代陶瓷社会生活的时候会丧失古陶瓷里的重要信息,恢复古代社会生活细节方面的价值也大打折扣,因此整个研究首先应该放在宏观视野下做观察。宏观视野包括跨地域、跨时空、跨学科和跨社会背景。

微观研究主要是敏锐的观察能力,包括鉴定和辨识材料的能力,对遗迹遗物观察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谢明良教授“唐三彩”的报告中对工艺上的观察就是常人少有的观察角度。

再比如充分利用图像学资料。图像学资料是另外一种史料,形象直观,是最原生态的信息。例如最近找到的一个拍卖资料,《成化皇帝御花园赏乐图》,里面就绘有官钧瓷器花盆,可以说明官钧的年代。近年来的研究尽可能用这方面的资料作为研究中的佐证。

总之,古陶瓷研究决不能限于单一的方法,这样势必挂一漏万,而且各种研究方法也不应是彼此排斥,应该相辅相成。借用某位艺术史研究者的形象比喻:综合性的研究好比是分布在四周适当角落的照明灯,分开来看虽然都是一灯孤悬,但是合拢来看未必不是交相呼应,彼此照应的。如果我们的研究能有这样的视角,那么古陶瓷研究领域必将大放光彩。

(陆斯嘉根据会议内容整理,感谢复旦大学文博系研究生崔倩、杨小语、李丹、霍晓骞提供帮助。)

中国古陶瓷鉴定现状与发展方向


一、古陶瓷鉴定的基本情况:

古玩收藏,自古皆有,但多以文化鉴赏为主要宗旨。收藏浪潮推延至今,经济投资成了主要动力。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古董的赏玩,而更注重它们的长远商业价值。据有关部门统计,2000年全国的收藏人口近7000万,从这一庞大的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古玩收藏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普遍行为,而古文物的价格也随着这一浪潮的涌进一路飙升。作为古代艺术收藏品的翘楚--古陶瓷,其价格升势更是惊人,如晚明青花瓷器价格近十年来平均上涨就近20倍。古陶瓷商业价值进一步刺激着古陶瓷收藏群体,在这一相激相涨的关系影响之下,古陶瓷的赝品也应市而生,冲击着整个古陶瓷交易市场。有的赝品的仿真技术可谓炉火纯青,因而屡屡发生买家以大价钱购赝品的事件。赝品的大当其道扰乱了交易市场,也造成了买家、卖家、拍卖行、准收藏家多方的重大损失。收藏界呼吁专业的检测鉴定以辩真伪,社会也关注着古陶瓷的检测鉴定以健全机制、调理市场。

目前,古陶瓷的鉴定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凭鉴定者对古陶瓷器物长期研究的得出的经验来鉴定,就是俗称的“眼学鉴定”。另一种是最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器物进行科学鉴定。“眼学鉴定”作为传统的鉴定方法,是基于古陶瓷研究专家丰富的鉴定经验和对中国古陶瓷的认识,通过比较法、排比法、逻辑推理等方式来鉴别器物的真伪。“眼学鉴定”需要多听多看,包括看书和看真品赝品,以便取得对古陶瓷的感性认识。而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相关的科技手段也被人们借用到文物鉴定领域,这就是“科鉴”。目前采用的科学鉴定方法有热释光绝对断代、元素成分分析断代和釉面老化系数测试等。

二、传统的眼学鉴定:

目前,国内外古陶瓷鉴定采用的多是“眼学鉴定”的方法。“眼学鉴定”凭的是经验,是采用排比类推法、标型学、考证学等方法找出样品与标准器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此来推论出样品的真赝,是一种相对断代法。从事古陶瓷鉴定工作的人大多是从基层出来的,例如目前古陶瓷鉴定界的泰斗人物耿宝昌先生是琉璃厂学徒出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赵自强先生是文物商店的学徒出身。正是由于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大量接触不同的陶瓷真品、赝品实物,对它们各自的特征有非常深刻的了解,才能很快发现一件陶瓷器物上含有的瑕疵、由此来断定真伪。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国内对于古陶瓷鉴定有一种相对的偏见,认为只有做理论研究,有学术建树的学者才是“专家”,而长期从事鉴定工作的只可称为“匠”,一直到现在,国家也没有专门的大专院校开设正式的古陶瓷鉴定专业课程,由此造成了古陶瓷鉴定人材的短缺,也造成了鉴定依据的“非标准化”。看一件东西,每个专家都有其不同于其他人的鉴定方法和鉴定依据。甲专家鉴定的依据是1、2、3,乙专家鉴定的依据是甲、乙、丙,而丙专家鉴定的依据又是A、B、C。再由于专家们的专业经验、社会关系、地域环境甚至道德品质等各方面因素不尽相同,同一件古陶瓷鉴定的结果也常常是因人而异、不尽相同的。所以说,“眼学鉴定”很难形成一个令人信服的统一标准,而没有标准就容易产生歧义,事实上也就没有权威性。同样,对藏家、玩家来说,也大都从“眼学鉴定”开始学习古陶瓷鉴定的,但在没有一个明确标准的指导之下,也很难学到较为可信的方法。在这一情况之下产生的矛盾与纠纷层出不穷,专家各自为营,各持己见,其中也不乏所谓的“专家”乘机浑水摸鱼的。可见,目前我国对古陶瓷的鉴定是比较混乱的,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权威鉴定机构。即使是在刑事案件之中,专家的证书也不能作为法庭的证据而予以采用。这种情况同时也扰乱了与此相关的艺术品交流和拍卖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无序状态限制了古陶瓷投资、收藏的健康发展。

三、现代高科技鉴定:

鉴于上述混乱的局面,近些年来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将眼光转向现代科技,希冀从中遴选出可以用于古陶瓷鉴定的方式方法。由于科技检测是数据说话,可以避免很多人为的、非正常的因素的干扰,也可以相对比较容易地达到标准化、同一性,因此容易为西方国家所接受,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法院就可以接受热释光检测证书作为法庭证据。

但是,科鉴同样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成分分析法,是探测样品所含元素成分是否与标准器所含成分一致,以此来判定样品是否为真品(它的检测原理和DNA检测是相同的)。但是,问题在于标准器如何确定?以浙江龙泉窑为例,属于龙泉窑系的窑口就有三百多处(据丽水市文管办主任王国平先生介绍,龙泉窑窑口普查实际上发现了近580处窑口),每个窑口有的延续了几百年,有的延续了上千年,所用的瓷土、釉子配方都不相同,如何才能将这些标准器收集齐全,本身就是一个浩大无比的工程。在没有获得完整的、系列化权威的标准数据之前,样品取样数据又能与什么来比对呢?通俗地说就象“亲子鉴定”一样,儿子的血液有了,可爸爸的血液要到那里去找?总不能把全中国的男性的血液都检测一次吧?

热释光方式是另外一种科鉴手段:一件古陶瓷在它被烧成之日起,便不断地吸收和累积外界的幅射能量,这个能量和烧成后的时间长短有关。“热释光”方法就是通过测量这件古陶瓷内累积的幅射能,从而确定烧成时间的长短,达到断代的目的(如同数树木的年轮就能判定树木的年龄一样)。由于该器件的时间信息完全储存在它本身中,因此只需在该器件上取样检测即可断代,所以这是一种绝对断代方法,目前国际上主要采用这种方式来对古陶瓷进行检测断代。香港中文大学中科古物鉴证实验室原本就是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两家热释光鉴证机构之一,近年又研发出好几种辅助检测手段(已经申请了国家专利)来提高热释光鉴定的准确程度。两年前他们和广州今古博达中国古陶瓷标本研究中心共同成立了中国古文物鉴证联合实验室,利用标本中心从各个窑口提取的标本为样品进行测试,累积了大量不同时代、不同窑口陶瓷的成份、年代数据。据实验室主任罗荫权教授和测试专家曾恩赐先生介绍,样品测试时间范围已经可以收缩到绝对年之内。但是热释光也有它的缺陷,简单地说就是由于每个窑口的瓷器所含具体成分不同,它们吸收外来射线的“能力”也不相同,因此需要个别对待。又由于热释光只能确定陶瓷的“年纪”而不能确定该件陶瓷的“家庭出身”,其鉴定结果不能给出样品所属“窑口”。同时,也还不能对陶瓷的文饰特色、历史文化信息进行全面的解读,因此还是不够全面的。

四、发展方向:

近年来,中国古陶瓷学界曾经多次讨论古陶瓷鉴定应该如何发展,往哪个方向发展,如何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鉴定权威。目前较为统一的意见是要走传统“眼学鉴定”与现代科学鉴定相结合的道路:由现代科技断年代、专家做鉴赏并判定陶瓷所包含的其他信息和价值。有很多单位早已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国科技大学、国家文物局等都有这样的计划,有的如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已经正式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践。但是,最重要的问题还在于人材的培养,包括科技检测人员的培养和陶瓷鉴定专家的培养。其实古陶瓷鉴定包含了相当多的学问,鉴定专家不但要对陶瓷器物本身的情况有深刻的认识,还要懂得如何正确解读器物所包含的其他文化、历史、工艺、社会学信息,这样才能全面地衡量一件古陶瓷的所有价值。

明成化鸡缸杯:贵中国古瓷器


估价为2亿至3亿港元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刚刚确认加入今年香港苏富比春拍阵容。今天,香港苏富比正式对外宣布,4月8日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春拍将上拍玫茵堂珍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此为目前估价最贵的中国古代瓷器拍品。

中国古代瓷器多有亿元拍品诞生。2011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上拍的“清乾隆粉彩镂空团螭龙纹时时报喜转心瓶”,估价高达2亿,成为当时估价最贵的瓷器。如今一件来自玫茵堂珍藏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以估价2亿至3亿港元,成为估价最贵的瓷器。该鸡缸杯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伦敦收藏家LeopoldDreyfus夫人收藏,此后被玫茵堂珍藏。据介绍,成化斗彩鸡缸杯曾在1999年在香港苏富比上拍出2917万港元,刷新了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

自明代以来,鸡缸杯便被视为千金难买。成化鸡缸杯曾于1980及1999年拍卖,均刷新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存世的鸡缸杯仅有三件为私人收藏。鸡缸杯,即饰子母鸡图之盛酒小杯,环绘公鸡偕母鸡领幼雏觅食。子母鸡图,早兴于宋朝,然画于瓷上,则从成化开始。由于鸡缸杯色彩缤纷鲜明,绘画率真可人,被业内称为神品。

3月12日,苏富比亚洲区副主席仇国仕向记者展示即将亮相苏富比拍卖的、估价为2-3亿港元的玫茵堂珍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香港苏富比将于4月8日举行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春季拍卖会,估价为2-3亿港元的玫茵堂珍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成为本次拍卖的焦点。(记者李健亚摄影李鹏)

千禧年以来的中国古陶瓷市场


20世纪90年代初,陶瓷收藏曾一度被收藏家们当作“冷门股”,古陶瓷市场交易数量少,交易额偏低,甚至时常出现瓷器打包买卖的情况。随着古陶瓷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慢慢被认识,2000年至今的短短十年里,古陶瓷在各大拍卖会上屡创天价。众所周知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大罐和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更是创9位数天价,分别以2.3亿元和1.2亿元成交。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国际市场最初对中国收藏品的关注就是从古瓷器、玉器开始的。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外对中国文化的逐渐了解,“中国文化热”在海外不断升温,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外研究机构和私人藏家对以古陶瓷为代表的中国古董珍玩的追逐与热捧,推动了古瓷器价格的高涨。

官窑精品的价位不断攀升

2000年以来,拍卖成交价最高的10件瓷器拍品中,元青花占了3席。究其原因,主要是其存世量少。精品元青花瓷器多数收藏在土耳其的托普卡比博物馆和伊朗的阿特比尔寺等公共博物馆之中,市场上的流通量少。而元青花纹饰华丽精细,层次丰富,给人以美的感受,受到热捧自在情理之中。另外,国外专家对元青花瓷器的研究引起各界对元青花的重视。

元青花的价值凸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精品在拍卖市场上的价格经历了一个“三级跳”。从香港佳士得2002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仅有一件元青花兽耳罐跻身瓷器成交最高价前10名拍品之列,到香港佳士得2005年春季拍卖会上的一件14世纪中期元青花“锦香亭”图罐拍出4998.96万元高价,再到以9790万元成交于北京中嘉2007年秋季拍卖会上的一件元青花龙纹四系扁瓶,元青花瓷在近10年的艺术品拍卖会上逐渐获得与其历史价值相符的拍卖价格。

清官窑瓷器占据2000年以来市场拍卖最高价前10位的4席。自千禧年以来清官窑精器一直在拍卖市场上炙手可热,这是因为清三代的制瓷技术和艺术水平不仅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而且宫廷对官窑瓷制作更是不惜工本,以求达到工巧至极的效果。皇帝对御用官窑瓷制作的高度重视,更推动了这一时期制瓷技术的发展和精品的产生。而且当下对清代官窑瓷器的学术研究已臻于成熟,档案资料完整,市场行情明确,且市场咨询透明,令其可炒作的空间很少,这也是其精品为大众所热烈追捧和珍藏的重要原因。与明清官窑瓷器成熟的学术研究相比,高古瓷虽然久负盛名,但其窑口复杂,不少问题在学术界仍未有定论,加上造假猖獗,赝瓷充斥市场,使得不少藏家望而却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古瓷的拍卖成交价格。回首香港苏富比2002年秋季陶瓷工艺品专场,成交价最高的前10名拍品清一色的是明清官窑器,清代官窑器更是占据其中的8席,可见清代官窑瓷在拍卖市场上的被推崇和喜爱。

2003年和2004年是中国古陶瓷市场平稳发展的阶段,呈波浪式逐步上升,与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发展进程相应。国际上艺术品拍卖出现高潮,主要是由于高价位精品投入拍卖市场,引爆一个行情高峰。这一高峰的到来自2005年始。2000年以来创拍卖最高价前10位的艺术品中,出自2005年拍卖会的有4件,其中包括两件过亿元拍品;出自2007年拍卖会的有4件。可见,2005年之后中国古陶瓷拍卖市场进入了一个创造天价的蓬勃发展时期。

2008年中国瓷器十大拍卖高价排行,清代乾隆官窑器占4件,3件粉彩,1件青花;明代瓷器占3件,分别为钧窑、釉里红和甜白釉,年代皆集中在15世纪前半叶的明代初期;南宋官窑两件;元代青花1件。总的来看,高价瓷器拍品虽仍以明清官窑瓷器为多数,清代彩瓷也占一定比例,但已较往年减少。反之,宋元瓷器所占比例较往年提高。此外,单色釉瓷器达3件、青花2件、窑变釉1件,居最高价者为南宋官窑。这些现象显示出中国瓷器市场的流通品种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2008年,瓷器的总体拍卖成交价与前一年大体相若,仍以香港占大多数,成交7件;其次是中国大陆,两件;纽约1件,香港作为高价瓷器成交地的国际市场地位依旧不可动摇。至于成交时间,则有8件是在春拍时成交的,两件在秋拍成交,符合2008年9月中旬后全球性金融风暴爆发影响艺术市场交易的事实。

2008年11月,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发生后进行的伦敦佳士得、伦敦苏富比的瓷器工艺品拍卖,其表现和往年相比,成交额呈下滑趋势。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古董在国际上的受欢迎程度不容置疑,关键是当时的国际形势使得收藏家在进行投资收藏时产生了谨慎的态度;北京保利的“菊采东篱·日本珍藏重要明清陶瓷”专场以100%的成交率给瓷器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46件拍品创造了4518.3万元的总成交额。这样的成绩在整个艺术市场都表现出疲软状态的情况下显得十分难得。

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香港苏富比此年具有“风向标意义”的春拍尤为引人关注。估价整体下调20%~30%的大幅度跳水,似乎奠定了2009年古陶瓷拍卖会低价走量的基调。而成交率高、平均成交单价低确实成为2009年瓷器拍卖市场的突出特点,纽约苏富比、纽约佳士得、北京保利四季拍卖、嘉德拍卖这四场拍卖会的成交率都很高,分别以80%、91%、88%、73%的成交率成交,平均成交单价相对2008年同比下降30%,但其平稳的走势仍不失为一大亮点。

2009年春拍所表现出的这一突出特点得益于新世纪以来古陶瓷交易流通市场的成熟性。其形成原因是:第一,货源有限。据统计,改革开放以后在市场上流通的明清官窑瓷器有4万件左右,加上少量的宋代名窑精品和更少量的元代精品,至多不超过5万件,这个数量对全世界的收藏家来说是非常有限的,市场价格当然会只升不降。第二,古陶瓷市场比书画、油画市场的受众面广。最早是英国人、美国人对中国的古陶瓷产生兴趣并开始高价收藏,改革开放后也曾经出现过一股中国古董外流热潮。然后是日本人近水楼台,大量购入中国古陶瓷。接着是中国港台地区。现在国外购买中国古陶瓷最多的是内地有经济实力的收藏家,这也反映出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由此表达出来的强烈的民族归属感。

新世纪以来,屡创佳绩的中国古陶瓷已经在海内外形成了一大批对其情有独钟的收藏家群体,这批收藏家的文化修养和艺术素质很高,对中国古陶瓷更是具备了独到的鉴赏力,无论是行情看好的黄金年代还是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逆境中前行,他们对中国古陶瓷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是一致的。而成熟的收藏家群体必然会催动市场的成熟,中国古陶瓷市场将长期保持行情看好的稳定发展。

民窑瓷器在古玩交易市场上的崛起

少数精品在拍卖行的高价成交只是古陶瓷流通和收藏的一个方面,更多古陶瓷的交易和流通还是在民间的古玩市场上完成的。对民间古陶瓷爱好者来说,数量相对较多且赝品较少的民窑瓷成了他们最瞩目的投资和收藏对象。民窑器型纹饰多样,画风活泼,不拘一格,题材广泛,笔法传神,比官窑器更有欣赏趣味,由于存世量相对较多,目前的价格相对低廉,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未来的增值空间较大,成为普通收藏爱好者购买的最佳对象。以万历“兔子款”青花人物罐为例,1999年国内拍卖成交价为2200~3300元,但在古玩市场上,可以远低于拍卖价的800~1500元买到手。再如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的直径28厘米左右的龙纹盘,1999年的拍卖成交价是330元,而现在品相、纹饰俱佳者至少要千元以上的价格。

影响民窑瓷器价格的因素大致有四:其一,质量因素。即胎釉的细腻程度和画工的精细程度等工艺水平的高低。其二,器型因素。即陈设艺术器价值最高,文房用具和礼器供器次之,碗、罐、盘之类的食用器具第三,瓷板画最末。其三,品相因素。表现为器物的新旧程度、完美程度等。其四,存世量的多少。进入交易流通领域的数量,以及地区性的上市量和不同地区因文化特点而产生的爱好差别等,这是影响瓷器价格的外在因素,民窑瓷器的价格大致由这些因素所决定。但作为一种抽象概括,“真、善、美、少、精、奇”永远都是人们选藏古瓷的共性标准。随着人们对民窑瓷器的进一步认识,其精品正逐渐受到收藏家和玩家的重视和追捧,民窑器价格也在逐渐上涨。在百余年漫长的瓷器收藏史中,民窑瓷器深深蛰伏于明清官窑的阴影下,一旦破茧而出,必定会迅速地与官窑、高古瓷形成鼎足之势。

2004年,香港佳士得以1350万港元拍出的北宋磁州窑刻花褐彩梅瓶;2009年3月17日至20日,纽约佳士得亚洲艺术品拍卖周中,“塞克勒中国艺术品珍藏专拍”的一件北宋磁州窑黑地剔花梅瓶以13.5万美元成交,夺得该场瓷器的最高成交价。在众多收藏家竞相追逐宋元名瓷和明清官窑之际,民窑瓷器正渐登大雅之堂,悄无声息地创造着拍卖行中的天价神话。

古瓷片——陶瓷收藏界的新宠

近年来古陶瓷价格不断攀升,使得经济实力较弱和刚涉足陶瓷领域的初学者将收藏和赏玩的目标锁定在了古瓷片上,古瓷片也以价格低,便于观察胎釉厚度及烧结致密度等优势,成为初学者学习、把玩的最佳标本和进入陶瓷收藏界炙手可热的初级媒介。而需求量的增加也相对提高了古瓷片的价格。据了解,一片汝窑瓷片在香港古玩市场上的价格已经上涨到了几千元,精明的古董商甚至把大片的汝窑瓷片砸成几小片来卖。为杜绝这种对文物本身的破坏,瓷片的价格变成以瓷片的大小尺寸计。

以目前全国古瓷片发现数量最大最集中的景德镇为例,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土建、施工等城市改造工程的实施,大量的古瓷片在景德镇市区及周边的地层中被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古瓷片开始在古玩市场上流通,当时价格低廉,甚至以袋作为出售单位。随着瓷器价格的整体飙升,这些当时被深埋于地下或弃之荒野、河流的碎瓷,如今正成为很多陶瓷爱好者赏玩、学习及收藏的“宝贝”。近两年来景德镇古瓷片的价格与日俱升。例如一件康熙直径10厘米左右的青花山水人物纹残碗,以前的售价至多为十几元,现在购买一件品相、纹饰相若者则要以几百元甚至几千元而论了;景德镇最常见的晚明时期带有“螭龙纹”的碗底残片,2005年以前的价格大都在1元以下,而近两年来同样的一片碗底要卖到10元甚至更高的价格。

城市基建改造使得大量窑址和地层内的古瓷片在短短数年时间里被挖掘、搬运以及损毁,遗留下来的瓷片越来越少。景德镇当地挖掘瓷片人员的迅速增多,使古瓷片的数量骤减。北京、南京等大中城市的古瓷片热凸显出古瓷片市场所蕴涵的巨大利润,导致众多外地藏家和古董商涌入景德镇古瓷片市场大批抢购,也成为瓷片价格上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景德镇是仿古瓷器的生产地,以古瓷片作为仿古、造假的辅助因素,古瓷片的需求量由于仿造以及接底等制假工艺的成熟也变得十分的紧俏。这些原因使得古瓷片价格不断上涨。

笔者近期走访景德镇古玩早市发现,市场上古瓷片的种类以青花和青白瓷为多,明清彩瓷片数量少且价格高。这是因为彩瓷和青花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始自元代,而元代以后景德镇的窑址多集中在市区,市区内不同年代的瓷片废渣反复叠压,导致对瓷片完整性的破坏。而青白瓷的烧制必须在龙窑中进行,因此旧瓷片在郊外的出土完整性更强。此外,彩瓷制作工序复杂,成本高,且成品率远远低于青花和青白瓷,存世量相对于青花和青白瓷少,所以市场上彩瓷瓷片的数量也少。

随着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领域对陶瓷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对陶瓷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古陶瓷艺术市场将更加广阔,其多样化趋势将更加显著。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中国古陶瓷必将以其巨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和不可再生性引起更多的关注,继而在艺术市场上引发新一轮的收藏热潮。

链接:2010年10月7日在香港苏富比举行的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会上,一只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经过足足45轮叫价,最终被香港张永珍女士入藏,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纪录由此刷新为2.5266亿港元。

当代陶瓷艺术成“绩优股”两年价格翻近十倍


工薪阶层可玩现代瓷

记者了解到,长期以来,古瓷一直占据着瓷器收藏市场的绝对主流。但老瓷器价位高,真伪难辨,这让许多陶瓷收藏者望而却步。喜爱陶瓷,又为古瓷真假、价格而踌躇,怎么办?其实现当代陶瓷艺术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投资价值,当代瓷器市场方兴未艾,这无疑是工薪阶层也可以真正玩得起的收藏品。

李静告诉记者,从小生活在景德镇的她,对瓷器一直是情有独钟。来南京后,身边很多年轻朋友喜欢陶瓷,可是古瓷的价格很贵,朋友只有在地摊上花一百元买两三件景德镇瓷瓶回家做摆设,她就想让真正好的东西、美的东西展现给大家。于是她开始介入这一领域。6年来,经她过手的陶瓷艺术品已达数千件。

李静表示,当代艺术瓷器目前正处于市场发展初期,民国以来的陶瓷艺术精品尚未引起国家博物馆的重视,大都散落在民间,对藏家来说是难得的收藏契机。

有些当代陶瓷超过古瓷

“2006年,作为民间收藏现当代艺术陶瓷的南京景秀瓷丽瓷艺公司分号——雅丽轩,就在南京博物院举办过‘丽泽昌南——百年景德镇近现代陶瓷艺术展’,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陶瓷收藏家。”李静告诉记者,中国近现代陶瓷的名人名作是近现代陶瓷的精髓,在器型、用色和题材上,有些甚至会胜过古代官窑瓷器,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有的可称上惊世骇俗。

可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些作品大都流落到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地,被国外美术馆和收藏家收藏。近几年,收藏现当代艺术瓷器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开始受到欢迎。

一件陶瓷价格两年增十倍

“2006年,南京有个客户还不是很懂现当代艺术陶瓷,只是想买一件有档次的工艺品回家做装饰,我就推荐了当时还是江西省高级美术师王秋霞老师的一件作品,他买的时候价格不到5000元,他当时对现代陶瓷可以增值也是将信将疑。”李静告诉记者,去年嘉德春拍王秋霞的作品已是近四万了,今年王秋霞已是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当初那位客户买的陶瓷已翻了近十倍。

不过,李静也表示,如今国内已有不少“现代陶瓷发烧友”了,今年国庆过后,一位上海地铁附属工程公司的工程师一下就在“雅艺轩”淘了三件宝贝,总价值20多万元。

可从中青年艺术家作品入手

李静建议初入行者,收藏陶瓷艺术品之前先要自己下工夫,或者通过正规的陶瓷文化公司了解艺术家的艺术修养、工艺水平和发展前景。主要是看作者的发展潜力,由国家正式评定的各级工艺美术师职业资格认证,就是作者作品价值的重要依据,“江西高级美术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的价格是依次上升的”。

她还建议,选择有潜力的中青年艺术家作品也是一条切实可行的便捷之路。当代瓷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作者的艺术成就。目前不少陶瓷艺术家正处于30-50岁的创作黄金期,他们的艺术成就也处在将逐步提升的阶段,其作品的升值空间也就很大。“像陈健,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的作品青花泼彩‘二月藤花’瓶,就曾获法国现代陶瓷博览会金奖;张万莲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蓝国华的学生,专门研究古彩,这些有潜力的中青年艺术家作品目前价格也就在几千元,都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