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全抛瓷砖 > 导航 >

潮州陶瓷产业全国门类齐全 蓬勃发展

潮州陶瓷产业全国门类齐全 蓬勃发展

全抛瓷砖 全屋瓷砖 全瓷瓷砖

2021-04-28

全抛瓷砖。

改革开放以来,潮州陶瓷行业蓬勃发展。目前,全市有陶瓷企业4000多家,加上个体户、手工作坊和配套企业总数近10000家,从业人员40万人,是国内陶瓷企业最多最集中的产区,拥有工艺瓷、日用瓷、建筑卫生瓷和高技术陶瓷多个产业门类,是全国陶瓷门类最齐全的产区;特色产业(陶瓷)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7%,陶瓷产品年产销超过200亿元,出口8亿多美元,是全国最大的陶瓷出口产区。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全市陶瓷区域性布局已经形成以枫溪为龙头带动,其它县区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经过集聚发展,潮州陶瓷产业集群的产业链不断延伸,在本地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除陶瓷生产企业自身的产品研发、生产,上游产业主要有燃料(石油气)、原料(陶土、瓷泥、釉料、色料)、陶瓷机械设备、窑炉设计、安装、模具(金属配件、卫生浴配件)、耐火材料、花纸等;下游产业主要有包装、物流、贸易商、专业市场、出口报关、质量检测等。

通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和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潮州陶瓷业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过程中,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为依托,产学研联动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批企业在生产中形成自己的产品研发机构,部分企业已发展成为国家、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自主研制和开发创新的能力不断提高。全国有100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我市企业建立了长期技术协作关系,形成较强的技术创新开发能力,年创新品种两万个以上。TAOci52.COm

全市积极引导陶瓷企业实施窑炉改造,燃料由重油改为气,在推进清洁生产的同时,产业能耗降低了30%—40%.工艺瓷、日用瓷、卫生洁具、电子陶瓷等工艺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产业工业园区申报成功,同时还实施了名牌带动战略。目前,潮州市已拥有“中国瓷都”、“中国日用陶瓷特色产业基地”、“中国日用陶瓷出口之乡”等国家级“名片”,省级以上名牌名标拥有量在全省名列前茅。“枫溪陶瓷”成为广东省三个创建区域性国际品牌试点单位之一。现阶段,潮州陶瓷着力打造“中国陶瓷创新基地”,加快“一区一园三院三中心”的规划建设。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潮州坚持走“科技兴瓷”的道路,力争实现陶瓷产业从“潮州制造”向“潮州创造”转变,从“卖产品”向“卖标准”、“卖创意”转变。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北京建陶市场蓬勃发展欣欣向荣


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首都北京的市场地位举足轻重,历来是商家倾力角逐的必争之地。随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北京的建筑装饰材料市场和建陶市场蓬勃发展欣欣向荣,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本月7日、8日、9日,北京十里河的闽南陶瓷市场大道上,就有蒙娜丽莎、马可波罗、东鹏三大一线建陶品牌的新展厅相继落成开业,而且都是大店大展厅。其中面积最大的是6000平方米的马可波罗至尊殿(华耐·立家体验馆),被誉为是“北京瓷砖第一店”,同时也是中国建陶市场终端的第一店。而在北四环的居然之家,也已经建成了颇具档次和品位的陶瓷卫浴市场,佛山、华东乃至全国的知名建陶企业,大多都在居然之家设有自己的专卖店,而且人气颇旺生意不错。

近日本报特派记者走访了北京的闽龙、居然之家等处建陶市场,亲身感受了首都建陶卫浴市场的繁荣兴旺。现特奉上专题照片一辑,与同业人士分享。

潮州陶瓷产业实现集群发展


陶瓷及其附属产品年产值500亿元,全市每年生产的日用陶瓷、工艺陶瓷和卫浴洁具产量分别占到全国的25%、30%和50%。经过多年来积累,潮州市陶瓷产业的发展备受外界肯定。在近日召开的全国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工作会议上,“中国瓷都・潮州”荣获先进特色产业集群称号。

陶瓷产业要上规模上层次,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是必行之路,为此近几年来,潮州市着力构建陶瓷产业五大发展平台。潮州市先从建设产业服务体系入手,构筑多层次的公共服务平台:在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成立已有十多年时间的市陶瓷行业协会目前已成为国内最成功的行业协会之一,在帮助潮州市企业应对反倾销,主导和参与行业标准制订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此外,市陶瓷研究院、韩山师院陶瓷学院、广东枫溪陶瓷研究所、国家卫生陶瓷模具中心生产基地等平台的出现,为企业提供了技术、人才、咨询等的全方位服务。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生命力,潮州市一早就与省经信委签署“省市共建先进陶瓷制造业基地”协议,联手加强了陶瓷产业的创新平台建设。一方面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为企业产品创新提供设备技术基础;另一方面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工程中心的建设,为企业产品创新提供科研技术基础。据统计,近几年潮州市投入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资金达到了200多亿元,投入窑炉改造的资金更是超过了百亿。

市场拓展力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销售前景,潮州市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大力拓展了市场平台。外销方面,除了抓好每年的春秋两届广交会外,潮州市还积极组织企业到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参与大型展会。内销方面,近年来,市政府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国内知名城市和本地举办各种陶瓷展销会、博览会和设计大赛,并取得良好效应,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潮州陶瓷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提升了潮州陶瓷的市场占有率。

以往潮州市陶瓷产业呈现了枫溪区一枝独秀发展的局面,不过随着潮州市大力构建陶瓷产业集聚发展平台,现在潮州市陶瓷产业格局已变成枫溪为龙头带动,其他县区共同竞相发展的喜人局面,潮安古巷、铁铺,市开发区北片和饶平三饶、新丰都成了陶瓷产业发展的新区域。近期,潮州市还在深圳(潮州)产业转移园径南分园中专门划出区域建设陶瓷分园,力促陶瓷产业集聚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此外,节能降耗也作为一大重点平台被重视起来。在潮州市,废料回收和能耗标准等方面的创新层出不穷,在此利好因素的推动下,潮州市陶瓷产业在做好排放完全达标的同时,还实现了单位产品能耗量比国内同行业平均能耗量低10%以上的指标。

今年前三季度,陶瓷产业在出口形势异常严峻的形势下,工业增加值实现了15%以上的增长,这与潮州市大力构建五大平台的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景德镇发展四大门类陶瓷产业均衡发展


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新地标

日前,环鄱阳湖自行车大型采访报道团来到景德镇,对这个闻名遐迩的瓷都进行了采访,期间,记者专访了全国惟一为陶瓷设立的局办——景德镇瓷局,该局刘子力副局长向记者讲述了他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说起景德镇,人们自然想到了“陶瓷”,确实,景德镇是一个具有丰厚陶瓷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城市:早在公元1004年,就因瓷得名景德镇;公元1278年,设立了浮梁瓷局;明太祖洪武二年,开设了御窑厂。

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有得天独厚优势条件

刘子力告诉记者,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早在17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景德镇这个地方就开始烧制瓷器。千百年来,陶瓷技艺、陶瓷文化传承了下来。发展到今天,景德镇已经形成了陶瓷门类齐全、手工技艺精湛、文化底蕴深厚、表现形式多样的传统格局。在景德镇这样一座城区人口只有53万的城市,直接从事陶瓷行业的就业人员已达到10万人以上。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人才、地理、声誉、历史、文化、资源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发展四大门类陶瓷产业均衡发展

“景德镇在陶瓷产业发展上,与其他产瓷区有所不同。实施的是日用、艺术、建卫、高技术四大门类陶瓷产业均衡发展的模式。”刘子力说,日用陶瓷,传承历史文化传统,注重打造具有独特历史文化的跨地区、跨国的大品牌;建卫陶瓷,求精不求量,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是充分运用科学发展观,在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坚持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品牌陶瓷;艺术陶瓷是景德镇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景德镇将继续传承发挥青花、粉彩、玲珑、红店佬的看家本领,创新思路,与时俱进,创作出更高水平的作品。另一方面,还将与国际接轨,大力发展国际陶艺,双驾马车协调发展;高技术陶瓷,是景德镇未来发展的重点项目,功能陶瓷,结构陶瓷,通过引进一大批生产研发的领头企业,必将为景德镇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大品牌+产业 景德镇的未来大有可为

说起对景德镇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议,刘子力认为,要发展好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首先需要有大品牌,景德镇应当整合优势资源、扶持有潜力和实力的陶瓷企业、个人运用祖宗留下的金字招牌,做大做强品牌。其次是要有产业,光有品牌,没有产业是走不远的,只有把品牌变成商标后,为产业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景德镇到处都是活化石,到处都是原生态,这座城市有着10多万手工业劳动者,早已形成了工匠云集、百花齐放的大文化格局。把这些传统工艺与旅游业相结合,将碰撞出希望的火花,景德镇的未来必将大有可为。

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新地标

据了解,目前,景德镇瓷局正在打造两个项目:一个是“红店街”,另一个是“雕塑瓷厂”。据介绍,“红店”是景德镇解放前画瓷和售瓷场所,画瓷工称之为“红店佬”,画瓷称之为“画红”。“红店”文化是景德镇特有的本土文化,最具代表人物是珠山八友,最有产业贡献的是艺术瓷厂。“红店街”就是要打造一条前店后厂的粉彩瓷“原生态”制瓷一条街,将历史的工业遗存保留下来,将民俗、手工艺术、文化保留下来,做成有文化品味的、活的博物馆。

而雕塑瓷厂是早些年就已经开始发展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已经发展了有近百个陶瓷文化创意实体入驻,近10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在这里开设工作室,不少景德镇陶瓷学院、清华美院、中国美院的毕业生也纷纷来此。

景德镇瓷局将在此基础上更好的参与、推动、完善和改造,把它打造成为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的新地标。

丁蜀镇全力建设全国陶瓷产业发展高地


讯:目前,该镇高技术陶瓷年产出规模约5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稳健发展。

该镇强化科技服务,有针对性地“牵线搭桥”,有效推进陶瓷产业的政产学研活动。

去年,陶瓷产业园区完成工业销售收入185亿元,支撑陶瓷产业提速转型。

在前不久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上,工业陶瓷产品展览汇集了丁蜀镇38家企业拥有的100多种极具科技含量的产品,极大地吸引了与会人员的眼球,成为本次陶文化节上的一大看点。近年来,丁蜀镇牢固确立“通过五至十年的努力,夯实基础、培育特色,把丁蜀打造成为全国工业陶、功能陶、技术陶的产业高地”的目标,创新理念、多措并举,不断把科技成果“嫁接”到陶瓷产业提速转型中。目前,该镇高技术陶瓷年产出规模约5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稳健发展。

丁蜀镇是陶都陶瓷业的发祥地,拥有上千家陶瓷企业,12大门类、8000多个品种,陶瓷产业既是当地的一大支柱产业,也是致富百姓的一个重要产业。在转型发展中,面对陶瓷企业在科技、人才、装备、管理等方面普遍存在的困惑,该镇从陶瓷产业长远发展出发,强化科技服务,扎实做好陶瓷企业发展情况梳理等基础性工作,有针对性地“牵线搭桥”,有效推进政产学研活动。从2010年起,该镇每年都要开展2至3次陶瓷骨干企业赴科研院所考察交流活动,帮助企业拓展视野、解疑释惑、加快转型。同时,承办了5次大型产学研对接及产业论坛活动,其中于去年承办的“中国硅酸盐协会特种陶瓷分会理事会议”、“中国宜兴陶瓷产业论坛”大型产学研对接交流活动,共吸引了170多名来自中科院、清华大学等20多所国内陶瓷耐火领域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教授,与当地240多家企业进行了对接,签订了30多项合作协议,达成了40多项对接意向,并在此基础上与武汉科技大学、宜兴质监局共同建立了武汉科技大学宜兴陶瓷、耐火研究院,为我市陶瓷、耐火等产品及技术的发展搭建起公共服务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在陶文化节期间举办的陶瓷产业论坛上,又有70多名国内陶瓷行业的知名专家教授慕名而来,并签订了9项合作协议。如今,有100多名国内陶瓷行业的知名专家教授常年活跃在丁蜀大地上,为陶瓷产业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和科技瓶颈制约的逐步化解,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陶瓷产业提速转型发展,正日益成为陶瓷企业的自觉追求,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正不断被转化为生产力。宜兴非金属化工机械厂有限公司实施的“大尺寸陶瓷高温过滤管的制备”、“柴油车微粒捕集器壁流式陶瓷过滤体”等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项目,企业拥有国家专利50多项,“宇星”牌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

宜兴电子器件总厂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并先后从美国引进了两条成套微电子陶瓷外壳生产线,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微电子陶瓷封装外壳科研和生产基地。今年,该企业计划总投资2.5亿元、年产500万套陶瓷外壳技改扩能项目正在实施中,明年6月建成投产后可新增年销售3亿元。据统计,近三年来,该镇陶瓷产业年均后劲投入占全镇工业后劲投入工作量的25%,去年达5亿多元,亿元以上的陶瓷规模企业达14家。目前,该镇在建的单体投资规模在亿元以上的陶瓷工业重点项目有6只,全面建成达产后将新增年销售约15亿元。

打造全国陶瓷产业发展高地,陶瓷产业园区是重要承载平台。近年来,该镇牢牢把握“强镇扩权”和高铁新城建设这两大历史性机遇,充分利用特色园区优势和“国家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这块“金字招牌”,一手抓项目建设、一手抓形态优化,加快打造一流的陶瓷特色园区。按照“以镇带园、以园促镇”的总体思路,该镇保持园区大拆迁、大投入、快建设的强劲态势,仅去年就实施了蜀浦路、范蠡大道、园区东扩等11个拆迁项目,拆迁总量达73.52万平方米;续建和建成安置房32万平方米。自2010年至今,园区共实施道路、桥梁、燃气管网等基础设施项目82只,总投资达47.7亿元,打开了园区东扩路径,为未来发展拓展了空间。与此同时,引进了欧司朗、旭硝子两个“世界500强”企业,催生了占据产业发展前沿的好项目。目前在建一期投资超亿元的项目18只,总投资32亿元,初步形成了以陶瓷为特色,以新材料为主体,以高端线缆、精密机械装备及通讯设备为补充的产业结构。去年,陶瓷产业园区完成工业销售收入185亿元,有力地支撑起陶瓷产业提速转型。

潮州陶瓷产业集群与中小企业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和集群发展

全球化和集群化的联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全球的资本市场超过了贸易市场,现在有上万亿资本流动。现在大家知道热钱,宏观经济一直在讨论国际热钱,热钱流到这里或者是那里,都会对一个国家产生影响和冲击,越南的金融危机和热钱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经济全球化讲的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讲的要素。哪一个要素最容易流动呢?资本的要素最容易流动。比如说我是资本的所有者,我今天在上海,但是我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本,通过资本市场向外汇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黄金市场等,通过这些资本市场可以把金融资源像是资本,打一个电话可能就把一部分钱从上海调到印度去了,再打一个电话又调到美国股票市场,芝加哥的期货市场或者是纽约的股票市场上去了,所以资本的流动是非常快的,金融市场越来越放开,使资本流动的成本越来越低。

经济全球化中的集群化

经济全球化主要是靠谁来支配呢?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全球化一定要找主体,就像一个地方一样,你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要不就是政府,要不就是企业,总要找到主体。那么经济全球化中的主体是谁呢?等于是跨国公司,世界五百强公司。为什么我们现在大量关注世界五百强公司的活动呢?因为它的全球配置对一个地区的发展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比如说同样都是劳动力便宜的地方,全球范围内200多个国家,劳动力便宜的地方70%都是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只有少数几个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来,而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发展起来?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全是有劳动力成本低的资源,为什么不能聚集这些资本呢?可能就跟它的环境、交通、制度、地理位置等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因素实际上就决定了跨国资本的流动性、决定了跨国资本往哪里流动。

跨国公司投资方式的变化

现在跨国公司的投资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采用直接投资的办法,至少这不是一个主要的方式了。哪里有生产能力,比如说印度有生产能力,世界上“金砖四国”,第一个就是巴西,第二是俄国,第三是印度,第四是中国,世界大国在兴起,有什么样的资源呢?就是比小国有更大的市场、更大的生产能力,就是已经具备了生产能力的国家。跨国公司把订单分包给你,我不再投资,你有能力帮我生产你就帮我生产,你没有能力帮我生产、接不到我的单,你就衰落。所以现在这个社会是接单社会、接单的市场,而不简单是定一个园区我就可以招商引资了,相对于吸引外资来说,这是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的特点,现在这已经不是一种主要的方式了。二、集群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依赖性

为什么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集群的依赖呢?需要通过集群的方式形成竞争力呢?中小企业最大的发展弱势或者是劣势在哪里?有人说资金不足,中小企业经常贷不到款,没有抵押能力,我也看到潮州的调研报告,潮州地区以中小企业为主,观察金融数据,存贷的规模大概潮州是40%,也就是存款一百块在潮州能够贷出40块钱,那60块钱在哪里呢?肯定是跑到珠江三角洲或者是其他地区。说我们的中小企业多,那么贷款能力弱,因为担保弱、贷款弱、抵押也弱。肯定中小企业需要钱,但是症结是不是在这里?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既然是中小企业,那么技术不足,因为中小企业养不起技术人员。

请一个大牌的教授,或者是和某一所大学的研究所进行合作,没有这个能力,也养不起技术人员,找几个大学生,或者是研究生进行研发,没有这个能力。技术问题怎么解决,这是中小企业的问题。

第三个就是市场信息,市场信息是需要钱的,现在收集信息,特别是专业的信息是需要钱的。比如说在珠江三角洲做家具,像是乐从,我们知道那里很多企业聘请了市场信息员,不仅仅是在国内获取信息,假如说新加坡有一个家具展,白天家具展,晚上信息就传回来了,干什么呢?就是要有一批信息员在全球范围内帮它收集信息。欧洲市场有一个家具展,样品一出来,马上第二天乐从就可以生产相应的产品了,因为有信息员将信息传回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样的信息怎样获得?这也是现在面临的个问题,没有信息、没有市场,要想使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展,恐怕也是非常困难的。

还有就是技术信息、政府信息、制度信息等等,以及包括人才。家族企业是中小企业的一个特点,个体经营、夫妻店等等,这不是潮州特有的,只要中小企业各个地方都是一样的,全球都是如此。像意大利罗马格纳、托斯卡纳这样的地方,被称呼为“第三意大利”,就是意大利西北部的一些地方,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大部分也都是家族企业,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凭什么呢?它也没有向现代企业发展啊,我这个社会就是和别人不合作,意大利的社会就是个性化的社会,但是它仍然不能够说因为不合作我经济就衰落了,它找到了一种方式,就是集群的方式,在集群内每一个企业都是独立的企业,但是在外面我们通过集群的方式,使中小企业能够获得一个快速的发展。

我觉得中小企业的发展,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能够公司化、能够股份化当然可以,但是股份不了也还有其他的途径,未必股份化是唯一的路。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99%都是中小企业,也并没有走向大工业、大企业,中小企业可能是我们经济发展,或者是生存的一个长期形态,我们不要总说中小企业一定要做大,或者是一定强制做大,这就坏了,任何的做大都有一个市场范围。

中小企业最大的弱势、不足是在什么地方呢?可能大家一说就是这些问题,但是我认为中小企业最大的劣势是在于它的孤单,一根线要拉它容易断,一捆线变成一根绳子拧在一起就不容易断了。

集群究竟有什么样的好处、能够解决中小企业的什么问题呢?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集群大部分都是具有区位性,基本上都是在城市的周边地区,我们也会发现偏远地区,比如说粤北地区发展的集群远远不如粤东,为什么呢?因为有一个地理位置的问题,交通、运输成本比较高。粤东的发展当然和历史有关系,和运输环境也有关系,港口、码头等,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外部性,你生产陶瓷,虽然是日用陶瓷,锅碗瓢勺,我可能就去生产那个盆了,或者生产其他的东西了,但是我们使用的材料可能是相同的,我们使用的中间产品是相同的。我们在购买这些中间产品时,就有了一个规模经济,成本比较低。而且使用的生产技术,相互的模仿、相互的学习、相互的了解,在一个集群里内对于中小企业解决技术的来源是非常重要的渠道,我们称之为外部性。集群的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外部性,这种外部性就是技术人员或者是厂家的学习。

还有就是嵌入性了。潮州这个地方同根同族,像枫溪生产陶瓷,大家都相互了解,一个家有几个企业,每一个企业大概是做什么产品的,然后这个人合作的程度怎样、规模如何,相互都知根知底。比如说我向你借一点钱,也不需要打借条,这在浙江像义乌市场,过去叫地下钱庄,实际上就是体制外的金融市场。如果到工农中建借钱,需要抵押、需要办各种手续,银行还要考察看看你有没有还款的能力,折腾一个月、二个月,或者更长时间,可能这时市场的机会已经过去了。

我对集群的概括,它就是一个低成本的洼地。现在像潮州这个地方,能够在21世纪以来这么快速的发展集群,而且这些集群还有相当的生命力和相当的经济活力,我想和这种组织方式是有关系的。假如说每一个小企业分散打天下,可能成本很高,但是如果聚集起来,通过这种组织方式来解决,可能就会降低很多的成本,这就是我们现在竞争力所在。

三、集群的路径选择与兴衰比较

集群是中小企业一个有效的组织方式,但是不是说中小企业一旦进入集群,那么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自然就具有竞争力、自然就形成了一种组织方式了呢?实际上不是的。集群也会衰落的,就像一个人一样,有成长期、壮年期、老年期。我们要想延长一个集群的发展,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呢?我讲一个比较的例子吧。

潮州的枫溪、江西的景德镇,我觉得这两个例子做起比较来是非常有意思的。都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现在枫溪的特色产业500多亿,其中枫溪的陶瓷占了42%,这是我昨天看到调查报告里的数据,大概200多亿的产值。景德镇的陶瓷现在是多少呢?是20亿的产值,枫溪大概是它的十倍,中国“瓷都”的名称给你们,确实是名实相符的。大家都是一千年的历史,都是做陶瓷,最后什么决定了我有竞争力,而它的竞争力在衰落呢?这就是一个选择的问题。它选择了市场比较小的适合于少数人、收入又非常高的市场。

结论是什么呢?通过这样的一个案例,景德镇是在低落。主要归结是御用陶瓷、官窑的传统,还有就是资产的专用性,决策的过程中更多的艺术大师做出了选择;选择了艺术陶瓷,选择了他们自身能够发挥作用,但是日用陶瓷和艺术陶瓷相比较,日用陶瓷是大众化的市场,是有更多的市场空间的,是随着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市场规模不断扩展的陶瓷,留给枫溪大量的日用陶瓷的市场。当然我们现在的艺术陶瓷比较也不错,但是最大宗的日用陶瓷是我们很重要的竞争力。

枫溪的陶瓷是有历史的,发展也经过了一段曲折,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快速的成长,国内很多大众化市场,包括一些国际市场都抢到自己手里,这是很重要的一步。但是下一步,要做附加值要有品牌,品牌不是在某一个企业,一定要打枫溪品牌,在全球范围内就更加有利了。

四、集群的自发和组织扶持

集群的自发和组织扶持,一个是商会、一个是地方政府。商会实际上就是会员制,在会员范围内怎么提供更多的服务。商会具体的规则大家都了解,我就不多说了。讲一个例子,巴西的SinosVal鄄ley,这里有一个制鞋的集群。这个制鞋的集群是怎么兴起的呢?在七十年代后期美国有很多制鞋厂商,像是耐克、阿迪达斯等等品牌,他们都将自己的订单放到巴西生产。大家都知道巴西过去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当西班牙的经济发展起来、中国经济崛起,美国很多的订单都转到了西班牙、转到了中国,给巴西的订单相应就减少了,巴西制鞋企业集群出现衰落。

大家都可以看到,这个时候商会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从国家拿钱过来,铺市场的网络,因为商会是企业大家一起组织的,所以谁要想获得商会服务的这种福利,就必须要加入商会当中,作为商会会员交一些会费,这个会费是非常低的,我作为商会代表大家去拿国家的资源,拿了这些资源一起进行开发,使得巴西的SinosValley从过去依赖美国市场,变成自己主打品牌,在拉丁美洲国家国家利用自己的品牌扩张市场网络。它的市场品牌基本上就是叫SinosValley,巴西很多鞋就是SinosValley生产的,其实这里面有成千家的企业。巴西制鞋业在转型过程中比较成功的经验,商会在其中扮演了角色。

集群不是大家聚在一起就是集群了。这是一种自发性,集群还需要一些组织的形式,有组织的集群才能够发展。商会是一种很重要的,在国际上代表集群进行活动的组织方式,这种方式实际上我们现在在形式上都已经有了,怎么样发挥实质的作用,这一块还是需要进一步的往下推。

第二个形态就是地方政府了。地方政府的政府现在在我们看来,可能又是很重要的组织了。在欧洲国家地方政府扶持集群有三个途径,一个是优惠政策,比如说税收等;一个是设立基金,比如说创新基金、技术基金、服务基金等,可以让大家来申请。第三个就是公共服务,比如说建立一些创新技术平台,像我们这次进行评审,就是看各个地方的技术创新平台,像是广东省给30万,地市县区各自配套30万,然后形成了发展,就是搞公共创新服务机构,这也是地方政府的一个作用。

南海的创新服务平台最早做起来,有一定的经验。当时我们给南海提出的,广东省科技厅想做两个示范市,一个是珠海,一个是南海。当时我们先做南海的示范市,当时广东省说每一个示范市一年给1000万,给予5年的支持,5年5000万,然后自己再配套5000万。这个钱用来干什么呢?每一个示范市里都有很多的集群、专业镇,每一个专业镇建一个创新中心,这个钱就投入到这里,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给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和信息,包括生产性的一些服务。同时也设立一些创新基金,这一块珠江三角洲做的,我们感觉比全国其他地方要走前一步。

上面讲到全球范围和我们国家集群的发展,是离不开组织的扶持,如果没有组织的扶持,或者商会,或者地方政府,那么一个集群就可能会自生自灭,周期会非常的短。

五、潮州产业集群的发展建议

首先是要和发展阶段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我们要看到集群是在经济发展过程的什么阶段,是一个最重要的组织方式。集群大概在3000美元到1万美元期间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最重要阶段,这是世界银行的结论,当然它不叫集群,而是说专业化。就是说3000美元以前大概是多样化发展阶段,因为人们要生存,衣食住行什么都需要,只要是一个城市就要提供衣食住行,所以这个时候城市的发展是多样化的产业组织,并不一定聚集在某一个方面。

要和城市规划结合起来。现在我们在发展专业镇、在发展专业市场,已经有一定的规模了。比如说陶瓷、服装、不锈钢等,这些地方大概人均收入是在2000美元、3000美元左右,再往上发展,珠江三角洲的教训值得我们思考,当时在人均收入2000、3000美元时是无序的,只要有企业能够注册就可以发展起来,过了几年发现整个格局是比较混乱的,没有城市整体布局和整体规划。汪洋书记到任之后,也到长江三角洲考察,回来之后传递的一个很重要信息,长江三角洲每一个地市整体规划非常好,我就在问怎么会有这样一种规划呢?它的经济发展很快,规划怎么又能这么好,什么时候做的呢?我们可以发现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是在八十年代,那时大家都是无序的,只要企业进来,我有地你做了就行了,没有想过规划的问题,但是等我想到规划的时候,地已经让人家占了,如果做规划成本就很高了。九十年代中后期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吸收了珠江三角洲的教训,这一块它就做的很好,现在也发展起来了,这一轮我们在看,它就走在了珠江三角洲的前面了。

还有就是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在我们现在的收入水平下,真正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火车头还是第二产业。现在我们的第二产业,或者是特色产业,大部分是传统的日用工业品、非耐用消费品,这些产品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技术质量的更新特别快、信息要求非常快,市场竞争对手也非常多,这个领域的变化非常快,那么我们怎么和现代产业体系结合起来呢?实际上就是要进行信息化的改革。

第二个建议是处理好集群与专业市场的关系。集群是一种专业生产,在珠江三角洲来讲,是先有专业市场后有专业生产,就是集群的发展,大量珠江三角洲的集群发展是九十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比如说像广州周边的南海,九十年代初期有钢材、水泥、木材、铝型材市场,但是这样的一些市场很多都没有留下来形成产业,因为南海没有这样的资源。留下的是什么呢?留下的是珠江三角洲的一些人能够进入的,比如说大沥的铝型材,还有一些家具市场。专业市场和专业生产,我们实际上看到珠江三角洲的成功经验是以专业市场带动了专业生产的发展。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人聚,然后把生产变成了前店后厂,然后自己生产,市场慢慢搬走了我生产的网络留下了,这就形成了专业集群,也就是珠江三角洲的经验。

专业市场和现代物流产业的关系。专业市场并不等于是物流,物流是做配套的,物流要有物流的主体,谁做物流,谁是第三产业,谁是第三产业的主体,那是企业。要有专业市场才有物流产业,专业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一种流动性。你到浙江义乌看,或者是温州看,那么多的小商品市场,那么多的集群块状经济,很多服务业都是跟这些集群有联系的。

现在我们还需要考虑专业市场与网上交易市场的关系。网上市场是一个很大的吸引年轻人眼球的市场,我们现在在做专业镇的时候,要发展专业市场,同时要把网上信息化结合起来,这构成了我们很重要的支撑。专业市场和网上交易是两条腿一起走。

专业市场与营销网络的关系。专业市场是我们的起点,我们过去做专业市场凭借自己的优势,可能在潮州由于地域关系,很多专业市场在这个地方发展并不像珠江三角洲那样发展,但是这并不可怕,网上交易和营销网络这实际上构成了现在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现在四川组织一个展销会,大连组织一个展销会,只要展销是和我们的产品相关的,我们想尽一切办法进入。

第三个建议是要协调好园区和集群的关系。前一轮我们发现很多地方政府在做园区,搞园区经济,有了园区就招商引资、政策优惠、吸引外资进入,几板斧推动经济发展,几乎成为定势。现在又出现了一个集群,集群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和园区有怎样的联系?我们说园区是政府划定一块地区,然后给它一定的政策优惠,吸引外资进入。那么集群是什么呢?集群有外部性,技术外溢、知识外溢,包括大企业要和它进行配套,可能吸引中小企业进入,形成了网络,这是一个自己的过程。我认为集群和园区根本不是一回事,不是一回事是对的,但是二者能不能结合呢?在调查增城和花都的时候,我们就发现这二者能够结合,这就是中国特色,在西方是不能结合的。

现在大家都在忽悠集群了,是不是园区的理念过时了呢?能不能把园区和集群结合起来,能不能和城市规划结合起来,这里的城市规划就是发展陶瓷行业,这个园区我不在乎一年或者是二年内摆满,我就是盯准了就是陶瓷集群,大集群慢慢吸引进来,大集群带动中小企业的集群大量的进入,这样园区慢慢变化了陶瓷生产集群,又有一个城市的规划,又和政府有意识的组织,与市场的引导结合起来,就构成了我们现在有可能在下一步发展整合的东西。所以要把园区和集群整合起来,可能在规划的引导下,利用过去的一些园区做好园区的规划,还有一定的政策,把园区和产业定位结合起来,做好我们集群大企业的引入,一旦大企业进入剩下就是市场行为,大企业慢慢引入一些小企业。有能力的地方,看的准能够发展成集群的就进行整合,不能发展成集群的我们可以往后拖一拖,这可能是下一步,像潮州已经产业集群发展到这样的规模,现在不是忽悠潮州如何发展产业集群,是已经发展起来如何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中山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经济学教授王珺在岭南大讲坛·第20期巡回论坛上的讲话摘要。该期论坛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7月9日在潮州市党政机关会堂举行。)

平川区筹办全国节会加快陶瓷产业发展


随着8月19日的临近,以“承接转移、合作共赢”为节会主题的第二届中国西部(白银•平川)陶瓷峰会暨平川陶瓷文化节进入倒计时。今年,平川区再次承办全国性陶瓷节会,将被命名为“中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为平川陶瓷产业发展给了一个“支点”。在“十二五”末,平川将建设成为中国西北最大的陶瓷建材承接转移基地和物流基地,确立平川西部陶都的地位。

依托传统改造提升

陶瓷产业是平川最为古老的传统制造业,有着千年制陶历史,享有“西北陶瓷工业城”的美誉。上世纪90年代末,平川区一度兴盛的陶瓷业跌入了发展的萧条期。进入21世纪,平川区把陶瓷产业作为经济转型的首选产业。从创新体制入手,对原有国营陶瓷厂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制,走民营化的路子。2002年6月,将已破产的原白银墙地砖厂整体拍卖给民营企业四川新乐雅陶瓷有限公司经营。四川新乐雅陶瓷有限公司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三条地砖生产线,年产值8000万元。盈耀、盈胜陶瓷厂通过产权改制,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陇烨陶瓷由企业改制再到民资收购,产品达60多个品种,年产值5000多万元。温州客商投资5000多万元兴建白银华顺陶瓷有限公司,创造了当年投资开工、当年建成投产的“平川速度”。2009年,投资5000多万元的华顺陶瓷三期建成投产,日生产高档地砖10000多平方米,填补了西北地区生产高档地砖的空白。

挖掘优势定位西部

平川具有发展陶瓷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资源禀赋,境内各类陶土测算储量达40亿吨以上。与瓷都景德镇面临的日益严重的原材料枯竭相比,陶瓷产业在平川区虽然已经有千年的发展历史,但其所拥有的储备原材料充足。这也是平川区能把陶瓷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所在。

平川广东佛山市陶瓷学会专家对平川区陶瓷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后,认定平川区陶瓷资源种类齐全,质地优良,完全能够满足建筑陶瓷、卫生陶瓷、日用陶瓷、工艺陶瓷等常见的各种产品类型的生产需求。而平川煤电产业为陶瓷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保障。同时,由于平川陶瓷生产历史久远,培养了一批技术比较熟练的实用型人才,为平川陶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从全国来看,华南、华北、西南地区都已形成具有行业优势的陶瓷产区,而整个西北地区目前还未形成行业优势的陶瓷产区。40亿吨的陶土储量,原料以及人才区位优势让平川成为西部陶瓷建材基地首选之地。

全国节会“给力”陶都

2009年,平川区经过科学论证,提出要全力打造西部陶都,成功举办首届中国西部(白银•平川)陶瓷峰会暨平川陶瓷文化节,准确定位陶瓷产业发展方向,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0多个,签约项目资金6亿余元。当年开工建设了总投资2亿元的国泰陶瓷建材城,集中整合区内外陶瓷建材资源形成规模,是全市“八大支柱产业”发展的第一家专业配套市场,为打造“西部陶都”提供专业完善的配套服务。华顺陶瓷不断提升产品档次,投资5000余万元建设第三期工程,建成西北第一条高档地砖生产线。陶瓷节会后签约引进两家陶瓷企业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地民营企业投资1亿余元,建设白银泰瑞陶瓷有限公司,山东客商投资8380万元,建设白银山川陶瓷有限公司。

2010年,在实施区域发展战略中,又把建设中国西部陶都确立为区上的三大战略定位之一,规划建设陶瓷建材工业园,集中培育发展陶瓷建材产业。随着第二届陶瓷节会的召开和“中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的命名,西部陶都的目标渐行渐近。在“十二五”时期,力争引进30—50条现代化陶瓷生产线,生产能力达到6000万平方米,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将平川建设成为西北最大的陶瓷建材产业基地,确立平川西部陶都的地位。目前,平川陶瓷企业发展到15家,形成了4大门类、100多个品种的大产业,总产值从2009年的2亿多增长到了现在的近5亿元。

平川区筹办全国性节会助推陶瓷产业发展


今年,平川区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审视区情和资源优势,培育壮大陶瓷产业,举办全国性陶瓷节会,助推平川陶瓷产业快速腾飞,打造中国西部陶都和西部陶瓷物流基地。

加快城市转型强势“问鼎”西部

平川区学习借鉴先进发达地区“引大项目、建大园区、兴大产业、育大品牌”的思路和气魄,规划占地2000亩的陶瓷工业园,在实现“四通一平”的基础上,确定为“无费园”,进一步加大陶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打造“西部陶都”、“西部陶瓷建材基地”。积极开展登门招商、节会招商,每两年举办一次陶瓷节会,利用节会效应,加快平川发展。同步注重引进培养人才,成立平川陶瓷研究院,依托甘肃煤炭工业学校开设陶瓷专业,培养陶瓷专业人才。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引进20至30条生产线,墙地砖年生产能力达到1亿平方米以上,产值达到12亿元以上。今年引进投资2亿元的国泰陶瓷建材城,为陶瓷产业发展配套了物流环节。

专家“把脉问诊”科学合理定位

近年来,平川区立足区情,发挥陶土资源富集的优势,陶瓷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区中小型陶瓷生产企业达到13家,生产总值超过2亿元。

面对日益发展壮大的陶瓷产业,平川区乘势而上,筹办中国西部(平川)陶瓷峰会暨平川陶瓷文化节,确定了打造“西部陶都”的发展战略,并被白银市列为重点培育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积极关注平川陶瓷产业的发展,参与主办陶瓷节会,邀请全国著名陶瓷研究专家全面阐述西部陶瓷发展,定位平川陶瓷产业发展方向,搭建平川陶瓷研发、人才、技术支撑平台,助推平川陶瓷产业“问鼎”西部,让煤电陶三大支柱产业良性互动发展。

陶瓷产业已经成为潮州经济发展的“旗舰”


“中国瓷都”———这是今日潮州最闪亮的“名片”。载入基尼斯纪录的“百美图”大挂盘、作为国礼送给金日成的友谊通花瓶,被人民大会堂收藏的“春色瓷花篮”姐妹作……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都来自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如今,陶瓷等特色产业已成为潮州经济发展大潮中的“旗舰”,特色经济发展繁花似锦。

日前,本报粤东采访团来到潮州。在中国瓷都陈列馆,自唐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精品力作,令记者饱览了一部贯穿古今的潮州陶瓷艺术史。

踏入陈列馆大门,映入眼帘的巨型瓷壁画《清明上河图》令人忍不住赞叹。馆内工作人员讲解,该画由1000多片瓷砖拼接而成,制作时间历时数年。放于另一侧展示的是在“中国瓷都潮州国际陶瓷博览会”上荣获金奖的“高温瓷板画百花鸟图”,作品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红釉大瓷缸、“吉祥富贵”大花瓶、“祭鳄文”瓷板画……一件件精美力作让人叹为观止,每一件陶瓷精品背后的故事,都让人深深感叹潮州民间工艺家无穷的智慧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当前,陶瓷已经成为潮州特色经济的支柱和原动力。潮州的陶瓷产业龙头枫溪,是中国近十年来发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陶瓷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工艺美术瓷、日用瓷的生产出口基地,拥有工厂4000余家,产品包括餐具、茶具、咖啡具、仿古瓷、礼品瓷、陈设瓷、装饰瓷、玩具瓷、园林瓷等十多个门类。“十五”期间,陶瓷及陶瓷配套产业产值年均递增20%,占全国工艺瓷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

潮州的特色经济,立足当地传统手工艺,经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形成了以陶瓷、服装、食品、电子、不锈钢、塑料制品、印刷包装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潮州目前还是国内最大的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也是国内最大的婚纱、晚礼服生产和积聚基地。

潮州的“特色经济牌”缘何打得如此漂亮?“以潮州文化为依托,着力培育和发展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浓厚文化内涵的特色产业,成为全市‘一盘棋’的发展战略”,是答案之一。

一直以来,潮州陶瓷以“清新、素雅、细腻、玲珑”的艺术风格在国内陶瓷界独树一帜。潮州人认识到,潮州陶瓷是不能丢弃的祖传“宝贝”,是在市场竞争大潮中独具优势的“王牌”,必须继续做大做强。早在潮州升格扩大区域之初,这里的决策者就确定了“工业立市”的发展思路,紧紧抓住特色产业,朝着有潮州特色的“实业兴市”目标前进。近年来,潮州还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让企业在人才引进、技改资金投入,以及用水、用地上享受各种优惠,引导、扶持企业做强做大。

潮州陶瓷产业的繁荣,是在以上千年历史为厚实基础奠定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的舞台上唱了一出“新翻杨柳枝”。

答案之二:创新。今年3月1日,人民大会堂专用瓷———642只“胜利杯”从潮汕平原启运赴京,交付人民大会堂使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大会堂专用茶杯“胜利杯”原本一直由指定的国有企业生产研制并选送,此次是“民”字号企业生产的陶瓷产品首次进入人民大会堂。这一“创举”,再次使潮州陶瓷声名远扬。“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承担“胜利杯”研发任务的是广东松发陶瓷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林道藩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松发公司承接重任后,召集精兵强将进行技术攻关。经过半年多的不懈努力,“润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人民大会堂专用茶杯“胜利杯”研制成功。这些茶杯从瓷质白度到造型、花面都比以前的专用茶杯有很大的提高,1400多度的高温烧炼,使花钯熔于胎釉之中,花纹通过釉层溢于瓷表,彰显了陶瓷烧制工艺的顶尖技术。新技术结合了松发公司传统的高温细瓷薄胎制瓷工艺和釉下彩技术,使潮州的高温釉下彩首次应用到人民大会堂专用茶杯上,彰显了陶瓷烧制工艺的顶尖技术。

答案之三:打造“金字招牌”。区域经济的竞争,是品牌和质量的竞争,争创名牌已成为一个地区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为此,潮州以“中国瓷都”等区域性品牌作为新的起点,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努力打造一批广东名牌、中国名牌乃至世界名牌,充分发挥名牌对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多拿单打冠军”。

近年来,潮州全市累计获省级以上名牌名标155项,其中“中国名牌产品”15项,“中国驰名商标”1项,国家免检(验)产品23项。这些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不但对潮州的特色产业和产品质量给予了充分肯定,也带来了巨大的品牌效应,为蓬勃发展的潮州特色经济带来新的机遇,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了潮州特色经济新一轮的发展。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潮州陶瓷产业全国门类齐全 蓬勃发展》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潮州陶瓷产业全国门类齐全 蓬勃发展》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全抛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