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什么是瓷砖 > 导航 >

评论:产业提升是陶瓷企业生存必由之路

评论:产业提升是陶瓷企业生存必由之路

什么是瓷砖 陶瓷艺术 陶瓷瓷砖

2021-04-28

什么是瓷砖。

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对于佛山陶瓷企业而言是冲击最大的一个时期。在“扶大、扶强、扶优”的态势下,大部分陶瓷企业遭遇“限期关停”令,能有幸保留下来的将何去何从?笔者认为在节能减排成为国际性问题的今天,自主创新和与时俱进推进节能减排,力促传统产业提升,才是陶企生存之道。

据有关资料介绍,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佛山市的陶瓷产业迎来了发展的一个鼎盛期,出于环境治理因素与控制成本因素的考虑,佛陶集团的许多企业都谋划向周边地区转移,于是佛山周边地区陶瓷企业密布,生产基地云集。以狮山大榄为例,当地有大量的山岗地,且靠近陶瓷原料运输路线———清远经三水至石湾的中途位置,于是从1991年开始,佛陶集团在当地成立了大榄陶瓷生产基地,引进了不少陶瓷企业,发展至今,大榄目前尚有大大小小的陶瓷企业共10家。今年年初,按佛山市和南海区陶瓷产业调整结构提升实施方案,只有三家龙头企业能得以保留,其余都要限期关停。

从鼎盛到拐点,从短期到远期,从无序到有序,从危机到机遇,从守望到挑战,陶企大整治折射出的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节能减排”已成为关乎陶企生死存亡的生命线。能保留下来的陶瓷企业,就必须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贯彻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扶优扶强的方针,不断进行节能环保上的技术提升,实施清洁生产和品牌战略。一句话,只有持续地进行产业提升,陶企才有条件谈生存与发展。

陶企进行产业提升首要一环就是主动改造升级环保设施。能保留下来的陶企不要再抱任何侥幸的心理,不要持观望的态度,要清醒地认识到环保风暴将是长期性的,环保的要求将会越来越严。一个疏忽、一个大意,一个迟缓,慢了半拍少了一目子,都有可能导致全线溃败。只有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拥有新的生存空间。其次是要积极开展新产品技术研究开发。健全运作机制和研发平台建设,加快新产品研发进度和科研成果工程化,尽快形成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为企业和行业发展提供技术依托。第三是跳开陶瓷看陶瓷。陶瓷行业已经是充分市场化的产业,污染、能耗等问题都严重制约了产业的继续发展,因此不能只关在工厂里搞节能,而要利用其他技术来解决陶瓷行业节能问题。第四是陶企应主动接受政府能耗的监控。着眼现在,放眼在未来,只有肯下大力花大本钱推进节能减排力促产业提升的陶瓷企业,只有勇于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陶瓷企业,才能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才能得到市民的认可,才能得到公民的尊重,才能拥有前进的生命力与发展的话语权,才能放飞打造“百年老店”经营目标。

taoci52.com编辑推荐

陶瓷业创新联盟是产业由大变强必由之路


眼下最时髦的词汇之一是创新,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提出,要保持美国的竞争力,首先是要鼓励创新。我国陶瓷业至今还没有打造出一个世界级的大品牌,在国内市场拥有较大话语权的品牌也是微乎其微。3月1日,《创新陶业》社长乔富东表示,国内目前没有形成一个团结的创新联盟,没有像国外那样进行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有序潜进、有序对接的产业革新。

行业形势在说明,创新是企业灵魂,创新联盟如果建立,或将会促使陶瓷行业冲破发展障碍掀起新的产业革命。陶瓷企业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两高”(高科技及文化艺术含量、高附加值)“两自”(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型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着力点。

乔富东:《创新陶业》报社长、《佛山陶瓷》杂志副社长,佛山市金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佛山市金刚检测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问及今年的陶瓷行业的产品发展方向时,乔富东说:“整体上存在产品过多,开发过度的现象,从工艺方法、釉料使用都存在重复,很多产品改个响当当的称呼就另立山头了。以至于把中文丰富多彩的词都搜刮一遍。今年的喷墨技术还是一个大亮点,通过技术,花纹,模具各方面打破常规,图案会更随意化。”

陶瓷业在创新思想指导下,实现了由大变强,靠新出强,实现了产品结构与档次的换代升级,实现了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而陶瓷业,若要走过由传统低端的制造业向高端产业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关键还需要“创新”。乔富东表示,最主要还是要顺应市场需求,产业不断发力创新,产业与市场之间形成共震才能成大气候。

评论:先说陶瓷产业“转移”再说“提升”


人人都说"转移"与"提升",笔者试论二者在逻辑上的一些关系,并由此展开对一些问题的论述。

那么,先说“转移”,再说“提升”。

先不问佛山陶瓷的转移对承接转移地的经济贡献,对中国建陶业多产区格局形成的影响,也不争论转移之于佛山陶瓷的利或弊,首要问:为什么要转移?或,什么因素导致如此大规模的持续性转移?

不容回避的答案应该是,基于环保压力,陶瓷行业以粗放式生存状态在佛山区域的发展空间已经十分有限,或者说,本地政府及公众舆论对佛山陶瓷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企业关闭、外拓或搬迁。

由此引发的问题很显然是,佛山陶瓷的转移为转入产区带来了什么?基于环保压力而带来的转移,将原封不动为新产区输入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烙印,这是不需推断的论断。从实证角度而言,早有消息披露说,承接佛山陶瓷大规模转移的广东清远市,局部地区正面临着佛山南庄早年经历过的环保阵痛。

转移之后,佛山陶瓷的生产方式有没有质的提升?从目前的情况看,政府及公众寄予厚望,但进展十分缓慢。许多陶业人士参观过意大利或西班牙,惊叹别国的清洁生产,但回国后依旧缺乏全面改良的决心与动力;当然,这既是宏观的问题也是微观的问题,苛责哪一个环节都是不公正的。

但是,如果转移既没有给承接方带来新形象,也没有使旧产地焕发新面貌,那么关于“转移”与“提升”的讨论就远没有取得实质性意义。

说了“转移”再说“提升”。

我们需要追问:究竟是呼吁在转移中提升,或因为需要提升才转移,还是建议以整体提升的方式转移呢?

依靠前面的论述基础,我们发现,这些疑问都只能得出不如人意的答案。

我们最后发现,在我们放声讨论“转移”与“提升”这种大话题时,当中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包括二者的关系竟是那么暧昧。于是,我们最后需要抓紧的,应该还是,我们为什么转移,以及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升的原动力与支撑点在哪里。

陶瓷卫浴企业为生存竟走上贴牌之路


贴牌在我国陶瓷卫浴业是一个普遍现象。由于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旺盛,国内陶瓷卫浴企业一度利用廉价的人、财、物进行贴牌生产,并催生了陶瓷卫浴生产基地一个接一个。贴牌,成就了中国陶瓷卫浴业生产规模的世界第一,却因自主品牌的缺失,以及生产成本的增涨而日显尴尬和无奈。

自主品牌是我国陶瓷卫浴业的奋斗目标。近年来,我国陶瓷卫浴业逐渐意识到自主品牌的重要性,并为之不断付出努力,打造自主品牌的热情之火已在业界燃起。但多年来的贴牌模式,使得国产陶瓷卫浴出口产品多以贴牌为主,自主品牌知名度不高。

对于贴牌模式,有人认可。

虽然贴牌企业的品牌认知度不断下降,但贴牌是一种实现各项资源合理互补的双赢模式。国内如此巨大的产能,以及一些品牌优势企业销量走高,或为追求产品配套性,或许会选择找其他企业贴牌。而国际市场的需求会呈现波浪式的变化,但国内陶瓷卫浴企业多年来的贴牌经历,已有了较好的市场基础,国内陶瓷卫浴企业一时不会放弃“中国制造”的陶瓷卫浴贴牌生产。但有人提出,高速发展的陶瓷卫浴业催生了大量的贴牌企业,但千军万马的贴牌企业,在市场竞争、洗牌等因素作用之下,会走出杂乱无章的困境,要么消失,要么被兼并,形成“一超多强”或“强强并立”的趋势。

近来,许多专事外贸出口业务的陶瓷卫浴企业,面对国际市场的复杂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等不安全因素,以及汇率变化、出口壁垒、反倾销等因素的叠加影响,纷纷把经营重点转向国内市场,或是推出自主品牌,开拓国内市场;或是转向“内贴”。国内的陶瓷卫浴贴牌企业已经“仓满为患”,专事出口的企业加入,更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以及贴牌出口秩序的鱼龙混杂。

面对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陶瓷强国、品牌强国的奋斗目标,一些陶瓷卫浴企业把自主品牌建设列入一号工程。打造自主品牌,才能有效果摆脱贴牌的尴尬境地和价格纷争的无奈局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经济低迷、国际市场需求减缓的影响,一些外贸贴牌企业开始转型打造自主品牌,同时从提升品牌价值、扩大市场占有的角度出发,实施贴牌、品牌双手硬的原则。

对于自主品牌,首要的是利润回报率高,但大量的营销和渠道建设投入,也让一些中小企业望而却步,而陶瓷卫浴业的现状是企业多、产能大。

贴牌是行业发展的无奈。

我国陶瓷卫浴业的贴牌现象,有人认为是产能过剩的结果。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至新世纪以来,由于国内逐步承接了国际陶瓷卫浴生产基地转移的原因,催生了众多专事贴牌加工的代工厂。而且陶瓷卫浴行业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国家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做大出口贸易,生产线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不断诞生。据介绍,全国26个省市都有发展陶瓷卫浴业。规模可谓之大,但如此巨大的产能,国际市场的消化是重要的渠道,而出口国际市场,主要是以贴牌方式。

陶瓷卫浴企业为求生存,尽最大可能消化产量,走贴牌之路,本在情理之中。但市场需求是有限的,无限供给的产量(包括正在兴建的产能)已经让陶瓷卫浴业的贴牌遇到了瓶颈。贴牌模式也在国内生产企业中因环境、能源、资源、人力、生产成本、节能减排等频频亮起红灯。出口产品的的价格,也随着国内产能供给的增加而不断降低,价格竞争让陶瓷卫浴企业“贱卖国土”,扰乱了市场秩序。曾有业内人士认为,“贴牌”尴尬的不仅是价格,更是品牌的缺失。

真正意义上的贴牌加工,即商家自己不生产产品,而是委托其他生产企业加工生产,品牌是自己的。委托贴牌的企业负责研发设计、市场开发以及产品的管控监督和验收。但国内的陶瓷卫浴企业的贴牌加工,仅仅负责生产制造,处于价值微笑曲线的最低端。按经济学家郎咸平“6+1”(产业链)理论,国内一些赚取可怜血汗钱的OEM代工厂仅占据了产业链的“1”,就是说处于低端的“生产制造”,而处于整个产业链条利润高端的“6”,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则由国外公司或品牌掌控。也就是国外公司/品牌掌握着利润的大头,掌握着上下游产业链条,掌控着产品的价格话语权。

自主品牌建设固然重要,但贴牌模式也不会没有市场。这或许就是陶瓷卫浴业的“行情”。因此,对于贴牌和自主品牌,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能一概而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或许陶瓷卫浴业的现实需自主品牌与贴牌并行。由此分析陶瓷卫浴业的走势:

一是贴牌企业继续原路前进,但要在品质、创新、成本管控等方面发掘或是增大利润空间,同时依靠持续提升的品质,与品牌企业结成持续合作的“铁哥们”战略伙伴关系。要以高品质、严管理成为贴牌专业户,或是依靠创新、转型,成为别具特色的专业产品贴牌加工厂,以品质“套牢”贴牌市场,以管理和创新增强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企业发展质量。

二是贴牌企业向自主品牌企业转型。

在资金实力、人力资源、市场资源等条件许可的前提下,逐步由贴牌向自主品牌转型,或是贴牌与自主品牌并行。专事贴牌,风险过大,全部转移国内市场,又会遇到资金、市场、渠道等问题。逐步向国内市场转移,或是一部分贴牌、一部分自主品牌的过渡,是有效化解风险,实现企业平衡转型与过渡的最佳选择。

三是自主品牌企业的品牌升级。

目前,我国陶瓷卫浴企业已经涌现出一大批知名度颇高的民族自主品牌,作为陶瓷卫浴业的财富,中流砥柱,冲击国际知名品牌的种子选手,要依靠创新、转型的思路,推进设计、品质、管理、节能减排、社会责任等品牌建设的软、硬因素,全力塑造强势品牌,打造自主品牌。据介绍,品牌塑造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产品的质量和信誉度,这是打响品牌的基础;二是品牌的时尚度,在设计和管理方面需形成体系。

陶瓷卫浴业贴牌与自主品牌的博弈,实质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是自主创新的终极目标。面对东南亚更具成本优势陶瓷卫浴生产基地的崛起,以及国内企业面对国外反倾销的无奈,被迫去国外投资建厂,还有国内市场的种种压力(生产成本增加、利润空间陕小、出口退税降低甚至可能取消、人民币汇率调整、节能减排的考量等),已让贴牌企业雪上加霜。所以,贴牌模式需要转型,民族自主品牌当自强。

漠视中小企业生存将终摧毁陶瓷产业集群


最近一期《了望·东方周刊》(2008年34期)发表了新华社记者一篇题为《佛山对陶瓷企业变脸》的署名报道,在业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如果不是奥运会,相信各方面的反响会更大。《佛山对陶瓷企业变脸》从中央级政经传媒的高度,观察广东“双高产业”节能减排、传统制造业“双转移”的一个标本——佛山陶瓷产业的“关、停、转”,虽然未作明显的批评,但字里行间对地方政府部门对陶瓷产业迅速“变脸”,前恭后倨的做法还是疑问多多。虽然上级媒体对地方政府产业政策和施政手段的判定没有终局性,但该文无疑再次提升了全社会对佛山陶瓷强行转移事件的关注力度,具有积极的意义。

前段时间,东莞在强力推行“双转移”政策时,曾经做过以提高出租屋租金赶走低素质外来务工人员的计划,但这个近乎“弱智”的计划,很快因媒体的批评而夭折。而且,前段时间东莞政府对媒体关于上千家企业倒闭的报道也进行了辟谣。佛山陶瓷的“关、停、转”的进程是否会在媒体的关注下发生逆转?行业内的这种期待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必须弄清楚的是,佛山陶瓷的情况与东莞鞋业、玩具业等还是不一样:陶瓷的“关、停、转”既是全省“双转移”运动一部分,同时还是“节能减排”运动的一部分,而且后者的份量还更重。“节能减排”涉及科学发展这一重大命题,也是世界性的政治命题,有这一理由就足以将佛山陶瓷纳入强行治理范畴。至于所谓强令“驱赶”的法律依据问题,也基本上不是问题,否则奥运期间也不可能关掉那么多污染企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中国特色的政经环境下,陶瓷企业与政府的博弈并无多少资本。

企业与政府博弈要想有所收获还得走“专业路线”。何为“专业路线”?所谓“专业路线”,就是要通过专业机构或者专家的调查研究,向政府部门拿出有说服力的专业报告,从专业的角度阐释强行“驱赶”陶瓷企业的恶果。比如,通过分析陶瓷企业大量向外转移对产业集群带来的巨大破坏,来阻遏“关、停、转”的进一步实施。但现实却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自己可能连产业集群是什么都不清楚。去年以来佛山陶瓷硬性的高强度的治理效应,在今年初已经明显传递到陶瓷企业的上游及其他服务业,据一家老牌的为陶瓷企业机械装备提供安装运输服务的公司反应,他们今年的核心业务递减了90%以上,以至不得不开始到江西高安去开拓新的业务。这无疑是佛山陶瓷配套服务业现状的一个缩影。佛山陶瓷企业的衰落必将伴随着配套企业的衰落(南庄最近提出的发展陶瓷机械装备业的宏伟规划是否合乎时宜有待观察),这样过去辉煌的产业集群也就将从此走向衰微,这是产业发展进化的规律。不同的是,我们今天是用行政的方式逆转了原本良性的“进化”。

佛山陶瓷的竞争力很大程度源于庞大、完善的产业集群。陶瓷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对产业集群有很大的依赖性,因为它能通过共享资源(人才、技术、信息等)、规模采购及私募等方式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产品的议价能力。去年从佛山转移到江西的几家企业的新生产基地眼下已经陆续点火,原来预计企业生产的综合成本肯定要低于佛山,但现在据反映在江西生产抛光砖的成本非但不降,反而比广东要高。想必这几家“吃螃蟹”的企业在决定转移之前也是考虑过产业集群的集约效应的,只是对问题严重性估计不足罢了。

陶瓷行业是一个提供个性化产品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准入门槛不算高的行业,这两点决定了陶瓷企业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但中小企业(目前陶瓷行业所谓的大企业严格说来也是中小企业)是产业集群的主力军,产业集群也是中小企业的温床,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兴起。今年下半年行业遇“冬”不觉“冷”的实际上也是过去一批走得较稳健的中小企业。因此,从逻辑上看,佛山陶瓷只留下部分所谓的大企业,完全漠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将会从根本上摧毁整个产业集群,这样下去未来我们失去的一定会是整个行业。

中国陶瓷品牌的必由之路:做大做强


如何改变中国陶瓷业大而不强、有品无牌的状况?实施品牌战略是业内的共识。目前,中国陶瓷创建知名品牌,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又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在挑战方面,除世界陶瓷强国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一些优势外,中国陶瓷业的制造成本优势正面临着越来越高的挑战,加上各种新型贸易保护和发达国家绿色标准门槛的提高,将使中国陶瓷继续走粗放型老路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与此同时,我国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比我国更低,产品结构又与我国大体相同,目前有一些粗加工产品的竞争力已经超过了我国,中国陶瓷市场强劲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另外,随着近几年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发展,许多性能优越、质地优良的新型装饰材料也不断涌现,这些“边缘性”装饰材料使陶瓷产品受到严重威胁。

纵有诸多不利因素,但中国陶瓷业目前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期或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的增长和贸易格局的发展趋势,将成为中国陶瓷业实施名牌战略的有利时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加速我国陶瓷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加快实施生产质量标准化等方面的控制,有利于改变我国陶瓷行业技术落后、资金不足等现状,促进我国陶瓷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随着后配额时代的到来,中国陶瓷业将面临重大变局和机遇。从国内看,国内的发展经济制定了一些诸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改革、扩大开放等方面的政策,为中国陶瓷创建知名品牌改善了环境。我国综合国为进一步增强,也必将对中国陶瓷名牌战略提供愈来愈强有力的支持和更高层次的市场需求;同时,科技发展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将为中国陶瓷业发展提供更为先进的设施,这将大大缩短中国陶瓷业与世界水平间的差距。

面对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有关权威人士和专家普遍认为,中国陶瓷业完全有条件进入大力发展自主品牌,提高产业附加值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陶瓷业要紧紧抓住国内外各种有利条件,立足自身品牌,加快实施名牌战略,把品牌主干做大做强,从而推动我国陶瓷品牌与国际接轨。针对我国陶瓷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品牌弱,尤其是缺乏知名品牌的状况,国内陶瓷企业除了树立品牌意识,做好包装、宣传、营销、管理、商标等工作外,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积极做大做强陶瓷品牌。

1、提高品位,创新设计。开发设计工作是牵动陶瓷企业发展的龙头,也是创造陶瓷名牌的首要因素。纵观品牌众多,竞争激烈的国际陶瓷市场,那些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无不以其陶瓷设计独具的特色演绎着时尚,创造着市场。而国内陶瓷企业大多数缺乏创新的能力,产品缺乏独创品味,开发设计力量薄弱,缺乏民族文化特色,更缺乏能表现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的整体装饰设计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因此,要创造我国陶瓷品牌,当务之急是抓紧培养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陶瓷开发设计队伍,加强知名设计人员与知名企业的合作。只有不断涌现出国际级开发设计人员,才能设计出让世界所接受的名牌陶瓷。同时,由于无论品牌消费还是品牌经营,都要经历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由表及里的过程,在陶瓷产品的开发设计上,要从陶瓷文化、企业文化的内涵着手,增强品牌的待续竞争力。

2、提高品质,强化标准。品牌的生命不仅在于设计力量的提高,最主要的便是想方设法提高产品品质,使之成为市场上的佼佼者。如果没有品质做保证,陶瓷品牌达不到延长生命周期的目标。要提高产品品质,别无选择的出路便是实行标准化,按标准进行生产,这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产品品质使之成长为名牌的技术基础。企业要通过制定和实施各个环节的工艺流程和标准,突出抓好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和产品标准化技术推广三大体系,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使生产过程规范化、系统化,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市场标准。唯有如此,才能增强产品的竞争力,融入国际大市场的竞争环境中。目前,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国陶瓷行业品牌发展的速度,促进国内陶瓷产品走向世界,中国陶瓷协会已组织一些行业领先的企业启动了多种陶瓷产品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完善,已有多家企业通过认证,随着这一系列标准的推行实施,国内陶瓷生产企业自然是有了参照,有了约束,将为陶瓷行业创名牌提供动力。

3、提高档次,强调技术。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所掌握和关键技术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创建自主品牌的强大“引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节能化、技术化、环保化、健康化已成为陶瓷发展的大趋势,大家对陶瓷的要求已是越来越高,陶瓷市场的热点和产品的功能变化很快。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必须立足国内,面向市场需求,瞄准国内外先进的技术、产品和装备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努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争取在新技术、高档次产品方面有新的突破。

4、提高门槛,规范竞争。提高陶瓷行业的进入门槛,有利于提高整个行业的专业水准,有利于做强陶瓷品牌。目前,我国陶瓷生产企业已达到3200余家。许多人认为,如此众多的陶瓷企业源于陶瓷业的进入门槛太低。特别是九十年代初,陶瓷产品基本不愁卖的情况下,只要投一笔钱,办一个陶瓷厂,就可以保证赚上一大笔,因此,每年进入和离开这个行业的企业都是一个大数量。然而,品牌却还是少之又少。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提高陶瓷行业进入的门槛,建立一套完整的市场竞争和引导机制,鼓励企业自主开发、自主设计,提高整个行业的专业水准,帮助国内陶瓷业生产商朝着专业化的方向进步,而不是为了眼前的利益在你争我夺。据业内人士预测,在我国陶瓷市场,像早期靠几百万就能赚个盆满钵盈的历史不会重演了,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和行业整合步伐的逐渐加快,谁有实力,谁占领了市场,谁就是这个行业的胜者。那些没有技术、没有规模的小品牌将会被一一淘汰出局。

5、扩大规模,调整结构。规模经营是品牌战略的重要依托。一种产品不管设计如何新,质量如何好。如果规模小,批量上不去,就不能拓宽市场,就不能为广大消费者所熟悉,更不能成为知名的品牌。国内的实际经济生活也证实,许多中小企业,其知名度、信誉度及获利能力都比较高,但因其规模小,市场份额低,最多只能称"小型巨人",而不能称名牌。世界的实际经济生活也证实,世界上按商标价值排在前50名的名牌产品,基本上都是实力雄厚、规模庞大的现代大公司大企业生产的,可见名牌产品只有借助规模优势才能成其为名牌。目前,我国陶瓷生产企业虽然为数众多,也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但与意大利、西班牙等陶瓷强国相比,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较小,投资比较分散,专业化程度不够高,缺乏影响力。国内陶瓷企业要增强国际竞争力,使产品进入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就必须化分散为集中,着力改组行业,以资产为纽带,以名牌产品为龙头,充分利用名牌优势同国内有一定基础的同类产品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实现优势品牌集中,扩大规模效益。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实力较强企业的支持力度,尽快使产品技术、资产和人才向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集中,逐步形成一批产业集团,形成一批打入国际市场的“联合舰队”。只有这样才能聚小成大,由弱转强,参与国际竞争。我们行业中有很多可剥离出来的优良资产,需要名牌企业整合、融通和重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增强实力是一条捷径。

总之,做大做强陶瓷品牌是中国陶瓷业在国际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缺乏品牌,就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足。只要我们树立起强烈的品牌意识,紧紧抓住国内外各种有利条件,加快实施品牌战略,中国陶瓷由大变强的目标便指日可待。但愿中国陶瓷行业真能彻底洗好牌,出品牌。

评论:佛山调整陶瓷产业结构绝对是好事


“佛山政府对于陶瓷产业的结构重组和生产格局重新布局,绝对是好事!对佛山企业的生产和贸易都有利。同时,对于增加意大利与佛山的合作也绝对是个好机会。”

日前,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陶瓷工业展览会在广州开幕,佛山主要的陶瓷生产和陶瓷机械制造企业均参加了这次展会。意大利陶瓷机械及设备生产商协会总经理PaoloGambuli表示,产业结构调整将使佛山陶企摆脱以低成本竞争的格局。

据了解,今年年底前,佛山至少有200家左右陶企可能因为不达标而需要关闭与转移,仅有少数优秀企业与大部分陶瓷企业总部继续保留。

记者在展会现场看到,参展企业中有约七成左右来自佛山,前来观展的也有很多是佛山陶企的代表。而意大利企业则是本届展会面积最大的外国参展代表团。面对庞大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意大利陶瓷机械及设备生产商协会与佛山陶瓷行业协会现场组织了一场特别的“对话”。面对不断自我提升的中国陶瓷企业,PaoloGambuli认为,“中国陶瓷企业生产环境和条件越来越好,在贸易方式和现代化进程中,也变得越来越有实力。”

据工业展主办方之一的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秘书长黄芯红介绍,中意两国陶瓷产业的交流历史最长、合作也最紧密。而作为国内陶瓷产区龙头的佛山,与意大利陶瓷企业、陶机企业的渊源也最深,不少新技术、新产品都是两地合力完成的。预计近期内,双方陶瓷界或会因为实施新的节能环保标准等而进行更深层的合作。 

据了解,作为中国最大墙地砖产区之一的佛山,已成为具世界领先水平的意大利陶瓷机械的主要市场。而目前在美国、西班牙等国,陶瓷企业采用的节能环保标准,大都是由意大利企业发布的。PaoloGambuli说,国际市场对于生产企业的环境等问题非常关注,一些外国采购方可能会因为不满意企业的生产环境而取消贸易,但佛山陶瓷经过这次的调整在这些方面将会有一个较大提升,而且生产技术的提高,也将使企业产品的价值得到更好体现,有利于摆脱低价竞争的困境。

评论:陶瓷产业是佛山发展“第三产业”的障碍?


前天召开的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会议,主题是通过下一届协会班子的选举办法与确定候选人名单,但也许是因为政府官员在场,也许是好长时间大家没有碰头,总之机会难得,大家频频跑题,讲自己最关心的话题。而最关心的话题自然是陶瓷企业的大搬迁问题。

一方面是政府持续的高压态势:国务院发文规定节能减排不达标一把手就地免职,佛山政府将陶瓷产业调整提升工作提前到2009年上半年验收,南海区的罗村则成为政府重拳整治的示范点,要求两年半内41家企业实现产业转移,其中全部的陶瓷企业2009年底要搬出罗村。本次会上,出席会议的政府官员也再次表态:不达标的陶瓷企业是走是留政府的态度是明确的,将整治工作验收时间提前也是铁定的,被列入整治名单的企业不要再有什么幻想。

但另一方面却是企业的极度困惑。正如一些企业代表提出的:政府重拳突击整治,之前与协会、企业的沟通不足,陷企业于被动,一刀切的做法更是难以接受。就算要搬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厂子怎么能说搬就搬。俗话说:“上屋搬下屋,不见一箩谷”。于是,有关搬迁补偿问题就成为另外一个焦点。

罗村每家搬迁的企业根据情况不同,可以得到政府20-200万元不等的经济补偿,原租期未满的厂地,在租期内的收益仍然归原企业所有。对于规划中的罗定市陶瓷、玻璃产业承接基地,罗村街道办还答应与罗定方面共同承担前期三通一平的投入。禅城区政府则承诺:转移出去的企业在当地纳税,属于税收分成的那部分,禅城区政府将把该部分返还给企业。而企业代表则进一步建议,政府应给予搬迁企业未到租期的工业用地转为商用提供****方便,而经济补偿的标准则太笼统,缺乏操作性,有些企业搬迁的损失难以估量。

在这场历史性的大转移中,佛山一些陶瓷企业现在只剩下向政府讨经济补偿的资本,这令那些见惯了这个行业辉煌的人难免唏嘘。

广州第三产业的比重是60%,佛山是34%;占地1000亩的陶瓷厂年产值最多20个亿左右,而佛山普利华相机则可以做到100个亿,美的电器则能做500多个亿。佛山陶瓷要腾出地来发展第三产业,或者想办法如何引领高端,一块地变两块地用。这是一位官员算的帐。

佛山的产业发展,还没有发达到可以放弃二产专门发展三产的程度。我们的工业很粗放,恰恰说明水平还不高,需要长期努力,而不是全部赶走。这是广东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力最近在公开场合演讲中的一段话。

在佛山陶瓷完整产业链上谋生的人有一二十万,这些人的消费力对佛山三产发展起支撑作用。佛山放弃了作为二产的陶瓷,实际上对三产的发展也是一种伤害。这是行业资深人士的看法。

孰是孰非,也许只有等到历史老人来判定。

大陶瓷企业新建基地 中小企业生存艰难


继上半年佛山陶瓷厂家集体北移西进建立新生产基地后,近日,盘踞杭州15年有余的诺贝尔陶瓷也走上了西进之路——移师江西九江。据了解,诺贝尔此番为新厂投资15亿元,新厂建成后将使江西九江成为我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与此同时,位于河北唐山、以洁具闻名市场的惠达陶瓷也将生产基地扩大了1000多亩,引进了十余条建陶生产线,做起瓷砖生产、销售业务。知名陶瓷生产企业西进北移、扩大生产基地,将促使陶瓷行业的竞争更加惨烈。

据了解,此前我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广东佛山、福建、山东、四川等地,但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最重要的是国家加大对沿海地区环境污染的治理导致租地成本大幅上扬使得这种高耗能、高污染的陶瓷生产企业不得不考虑将生产基地转移至原材料、劳动力成本较低且用地优惠较多的西部或北部地区。

在杭州的人力、土地、燃料、原料成本将比江西地区高出几倍,诺贝尔瓷砖去年就在西部或北部物色新产业基地,直到今年才完成。新建成的生产基地不仅满足了高市场需求,也节省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迫于综合成本的上涨,陶瓷企业必须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而惠达陶瓷凭借1000亩的瓷砖生产基地、十余条国际化的生产线及先进的管理技术也将给整个瓷砖市场掀起不小的波澜,毕竟惠达这个品牌在消费者心中还是有一定分量,不过,惠达进军瓷砖领域略显突然,其究竟能运转如何还是未知数。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无论是佛山陶瓷集体北移还是诺贝尔大力西进或是惠达扩建,无一不是国内响当当的陶瓷品牌在运作,而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中小陶瓷企业只能在高地价、高人力、高原材料等高成本的传统生产基地继续勉强维持,他们生存的砝码往往就是缩减材料、降低价格以维持平稳销量,已经降低生产成本的中、高档瓷砖品牌必然带领整个行业走出恶性的低价竞争,中小企业生存将越来越艰难。

银联信分析:成本上升,导致运营成本加大

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最重要的是国家加大对沿海地区环境污染的治理导致租地成本大幅上扬使得这种高耗能、高污染的陶瓷生产企业不得不考虑将生产基地转移至原材料、劳动力成本较低且用地优惠较多的西部或北部地区。

当前部分陶瓷企业已经使用天然气,但陶企还是以柴油为主要燃料。现今柴油供应紧张,对生产企业影响较大。

环保压力大,出口退税减小

7月1日,陶瓷制品的出口退税率从8%调整为5%,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两次下调,由13%调到5%。加上今年人民币不断升值,陶瓷产品出口的利润被一再打压。

“节能减排”作为2008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陶瓷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剧。一方面是政府的宏观调控之后对出口企业利润的压缩,以及对治理污染、降低能耗决心投入之后的成本增加,一方面是陶瓷生产的原材料开始持续涨价,重重压力之下的陶瓷企业显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艰难。

同质化严重,产品缺乏创新

目前不少瓷砖制造商投放市场的抛光砖新产品,很多不过是在之前的产品上变换一下形式而已,有的甚至仅仅是换上一个动听的名字,实在找不出与前属产品的具体区别,因而都与研发创新无关。这恐怕也是目前国内抛光砖制造领域同质化问题严重的根源之一。在瓷砖制造业频推新品这种虚热的表象之下,企业新推的产品真正在技术、工艺及概念包装上保有系统性、连续性、创新性的企业实在太少。生产同质化严重,缺乏研发创新。

陶企竞争重心向品牌竞争过渡

中国陶瓷行业在经历了品牌无意识的卖方市场之后,随着房地产的开发,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买卖双方力量对比陡变。在历经拼价格、斗颜色和款式、比售后服务这些低层次的竞争之后,多数经销商走上了品牌制胜的道路——以品牌去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品牌去打造陶瓷产品的独特魅力,以品牌去拉开与竞争对手的距离。

随着陶瓷终端市场的发育日渐成熟,品牌形象作为消费者认知的第一要素逐渐凸显。因此,陶瓷企业就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创立品牌,通过品牌推广来确立自己在陶瓷行业中的地位。

银行策略分析:

随着陶瓷终端市场的发育日渐成熟,品牌形象作为消费者认知的第一要素逐渐凸显。行业又经历了节能环保、原材料成本、油价高企等等问题,行业中一些大企业,逐渐扩大产能,扩大生产线,向西部转移,以减少成本和环保压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小型企业在竞争中不占优势,因此对待中小类型的企业银行要保持警惕的态度,要严把信贷质量。加强贷前审查。银行在发放贷款前,对贷款人以及担保人的资信进行详细、审慎地审查,尽量选择规模大、实力强、信用好的企业作为贷款目标客户;对企业的市场和产品经营进行详细了解。利用现有信用体系。利用银行已经具有的内部信贷控制体系,在贷款发放前,对借款人已有的贷款情况进行了解,尽量分散贷款风险,防止风险的集中。银行资金应重点关注企业品牌与科技创新,附加值高的、品牌形象好的企业应成为银行的信贷热点。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评论:产业提升是陶瓷企业生存必由之路》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评论:产业提升是陶瓷企业生存必由之路》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什么是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