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钧窑瓷器鉴别陶瓷 > 导航 >

风雨浇不灭陶城窑火 佛山陶瓷走过不寻常的半年

风雨浇不灭陶城窑火 佛山陶瓷走过不寻常的半年

钧窑瓷器鉴别陶瓷 陶意瓷砖 陶瓷艺术

2021-04-28

【www.taoci52.com - 钧窑瓷器鉴别陶瓷】

2008年的上半年,对于佛山陶瓷行业的发展可以用“酸甜苦辣咸,悲欢离合难”来形容。在面对政府提出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原材料的稀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新的环保制度的出台等等都无不像巨石一样压在企业的胸口,许多企业必须面对生死抉择的窘境,纷纷被迫停产。一将成名万骨枯,值得欣慰的是,经过半年的行业“大洗牌”我们看到了竞争不断成熟、市场秩序日益规范、企业实力显著提升、技术创新初获进展……在平静的表象下,涌动着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

有人说过:回顾,是为了总结;总结,是为了寻找差异;差异,是为了再现标杆;标杆,是为了屹立影响;影响,是为了开拓市场。有了市场,这一切才有发展的机会。现在让我们从总结的一些关键词开始对佛山陶瓷08上半年进行回顾,经历了一系列的风风雨雨后希望接下来的年佛山陶瓷行业雨后见彩虹,绚丽灿烂。

关键词一:外迁wWW.taOCi52.COM

喜:到今年5月,佛山陶瓷企业基本已经完成了产业转移,东鹏、新中源等一些企业在外省的生产线已经开始投入生产。在企业外迁的洪流中,江西省相关地市凭借他们对陶瓷行业的理解、自身的区位优势、敏锐的招商触觉与高效的工作效率,在这一轮建陶产业大转移中成为承接建陶产业的大赢家。有业内人士分析,随着这些外迁陶瓷企业新生产线相继投入生产,整个建筑陶瓷产量基本恢复到产业转移前的规模。

忧:从今年1月到现在短短6个月的时间中,已经有100多家企业完成了外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对一个发展近半个世界的产业实行转移必定带来许多的社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在06年在佛山直接或是简介从事陶瓷行业的人数达12万,而现在从业人数将近减少了三分之一,这些人的再就业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此间记者获悉,有几个小型企业的老板由于背负巨额债务甚至选择放弃生命。

关键词二:陶瓷总部经济

谈到佛山陶瓷转移就不得不说总部经济。自从总部经济这个词提出以来业内一直存在悲观与乐观两种不同意见。

相关链接:

乐观派:佛山作为陶瓷产业规模性的制造基地,但环境保护和劳动力素质已向制造基地发出警号,面对新形势,相关专家认为,佛山陶瓷产业要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将产业知识含量高部分留下来;引导产业群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引导企业在产业在扩张中不断改造、提升。佛山陶瓷产业总部基地要起到:一、是陶瓷企业的战略决策总部;二、是陶瓷企业的营销服务总部;三、是陶瓷企业的产品研发设计总部;四、是国际陶瓷品牌中国区域的营销总部。有了这四个“总部”,大力推动陶瓷产业的发展。

悲观派:佛山总部经济自从它诞生以来就遭到了一部分行业人士的质疑。在今年四月的陶瓷盛会“新锐榜”上丁力教授抛出“佛山要搞什么总部经济只有死路一条”的观点后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专家认为,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架构,无论是做大做强,还是总部经济,都有成为空中楼阁的危险。

taoci52.com精选阅读

佛山陶交会在中国陶瓷城圆满谢幕


本报讯记者韦廉、宋百虎通讯员盘梦航报道:经过六天时间的紧张交易,10月20日,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和佛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陶交会在中国陶瓷城圆满落幕。

本届“陶交会”以国际化的办展水平、专业的观众组织、高科技的服务水准焕发了国际会展的大家风范,成为了推动佛山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力军之一。本届陶交会的300多家参展企业收获成果丰硕,纷纷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签订了售货合同、长期合作意向书、品牌宣传合同及独家代理协议书等,三英、亚细亚等知名品牌的销售额都达几十万美元,英皇卫浴的成交额更是达到了100多万美元。据不完全统计,本届陶交会交易额(含合同意向)共14.33亿元人民币,其中涉及出口贸易金额达9600万美元,比上届增长36%;而观众人数也接近4万人次,其中外商1.8万人次,外商主要来自意大利、西班牙等陶瓷强国以及美国、澳大利亚等欧美、澳洲和中东的陶瓷进口大国。

陶交会期间,美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际知名专家和中国本土一流大师聚集第二届现代陶瓷国际策略研讨会,就“中国企业如何进入美国”、“现代陶瓷工业设计与运用”、“中国陶瓷的产品设计如何与国际建筑设计接轨”等主题作了精彩演讲,率先带领中国陶瓷企业打开了通往北美市场的大门。而德国阿尔诺橱柜、香港森美橱柜、吉事多等橱柜产品的首次现身,也成为本届陶交会的一大看点:马赛克、仿古砖以及环保抗污的瓷砖卫浴产品作为今年陶交会的主角,最受客商的青睐。

市场为产品创新导向,新中源陶瓷在博览会上强势推出他们的“超洁亮”技术,具有行业首创的革命性意义。据新中源讲解人员现场讲解,“超洁亮”抛光砖超级防污,历久耐磨,不但光泽度高,防滑性好,而且有效杀菌,功能独特。无论水性笔、油性笔、毛笔墨水、钢笔墨水,在“超洁亮”抛光砖上都是一擦而净,其绿色、环保的特性让人一目了然,“超洁亮”成为陶博会上的最大亮点。

在陶博会上,记者还发现了一种十分特别的陶瓷产品,那就是花草式瓷砖,每一块瓷砖的表面都是花草的图案,令人耳目一新。据介绍,这种花草式瓷砖名为“绿奥花”品牌,非常适用于幼儿园、学校、公园、广场、花园、市政工程、室内装饰等配套工程使用。据该公司一位销售负责人说,这种瓷砖铺在北方的公共空间,下雪后人们扫完雪,呈现出来的却是一整片的“绿草茵茵”,仿佛是春天来了,让人过目不忘,所以销售势头很劲。

佛山1506国际陶瓷城盛大启城


世界认识中国,从陶瓷开始。

佛山-石湾,5700年的制陶历史,中国现代建陶产业的摇篮,世界最大陶瓷产业强区。

南风古灶,500年来不息的窑火,是陶文化的图腾,是产业的圣火。

南风古灶,中国陶瓷的魂;石湾,中国建陶的根!

世界仅此一处,陶文化与陶瓷产业完美融合,南风古灶当之无愧成为世界陶文化圣地。

10月18日秋季陶博会首日,1506国际陶瓷城隆重启城。数百名陶商代表到场参与,场面热闹。同日晚上,在佛山创意产业园创意会展中心内,来自世界各地的陶商代表首次集聚,千人碰杯不仅拉近了大家的距离,也为首届世界陶商大会拉开序幕,为中国陶瓷版图再添一城。

1506国际陶瓷城:世界陶文化圣地的前世今生

拥有5700年的制陶历史的佛山石湾,是佛山陶瓷生产历史的溯源地,是中国现代建陶产业的摇篮,是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之一。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1521年)、500年来窑火不熄的南风古灶——龙窑,燃烧着陶瓷产业的圣火。如果说石湾是中国建陶的根,南风古灶则是中国建陶的魂,而脱胎于南风古灶、在佛山陶瓷旧厂房基础上改造、升级而成的的1506国际陶瓷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产业根基,以多彩的身姿,生动展现中国陶瓷行业的前世今生。

今天,1506国际陶瓷城,正通过南风古灶500年时间沉淀所形成的强大陶文化磁场,积聚人气,激活陶脉。今天,1506国际陶瓷城内的国际艺术家村,正成为海内外艺术家聚集地;国际设计师工作室,也正成为创意灵感的智囊平台;国际陶文化公园,正在忠诚的记录着、传播着陶瓷文化史。

1506国际陶瓷城,除了打造高端艺术品创作、展示、交流、交易平台,成为新锐企业家创业主场,更将成为中国陶瓷产业的思想高地,最终形成国际品牌集聚、进出口企业集聚、国际设计师集聚、陶艺大师集聚之现代陶瓷产业“四大聚”,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多元化陶瓷城。伴随着经营思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南风古灶正绽放大时代赋予的无限光华,向世界展示陶都新韵,成为设计师、艺术家的天堂,企业家的福地。

1506国际陶瓷城:打造陶瓷产业链高端

国际化是陶瓷全产业链重要一环。目前,中国陶瓷城、瓷海国际、陶瓷总部基地等对中国陶瓷产业集聚、产业整合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但中国缺少国际总部基地,陶瓷产品交易也没有形成国际品牌的平台。1506国际陶瓷城的横空出世,将有效的弥补当前中国行业的短板,促进中国陶瓷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但1506国际陶瓷城并不仅仅满足于此。1506国际陶瓷城清晰理解“国际化”的真正内涵在于向世界看齐,并抢占世界陶瓷产业链的高端。

1506国际陶瓷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产业根基,它将通过纵向整合陶瓷产业链,进而促进陶瓷产业横向集聚,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打造以“企业总部创意平台+核心研发设计平台+配套服务平台”组合成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新型陶瓷创意产业基地,为国内外陶瓷企业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逐步形成产生经济效益的关联体,促进陶瓷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引领中国陶瓷抢占世界陶瓷产业链的高端。

占地面积高达1000亩的1506国际陶瓷城,分A、B、C三大区域及一、二、三期进行建设,通过深挖佛山千年陶文化,推动佛山陶瓷文化产业化,以陶瓷产业链条最高端的陶瓷设计及相关的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家居设计、产品设计的集聚平台为切入点,而打造成为的以陶瓷为主题的文化之城、设计之城、产业之城、旅游之城、教育之城,打造以佛山陶瓷为代表的中国陶瓷产业链的高端。

1506国际陶瓷城在千年陶文化历史背景的辉耀下,1506国际陶瓷城已初具规模,现已引进企业近400家,其中陶瓷企业、陶瓷设计、陶艺大师工作室、色釉料、展厅设计、陶瓷物流、陶瓷广告设计等陶瓷行业相关公司近150家,陶瓷公仔、古玩商户200多家;并拥有特色餐饮、住宿、文化娱乐、会展各个系统的专业服务配套,除了引入了和膳居、合之禾、香港蒲思通咖啡、原乡会所、横店影院等餐饮、休闲配套,还特别设置陶商会馆、新品发布中心、会议厅、宴会厅等商务配套,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这些不断完善的服务配套、交易服务平台的建造以及高端空间的提供,吸引到越来越多国内外的陶瓷设计师、陶瓷艺术家、陶瓷企业的集聚,成为中国陶文化与产业有力结合。

陶瓷之都传承“窑火”


3月9日,记者从醴陵市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市策划实施了一批以“陶瓷博览园”、“瓷城古韵”、“渌江新区”3大百亿元投资工程项目为代表的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以现代陶瓷产业文明为主特征的历史文化名城。

瓷城醴陵地处“一部一带”的交汇点,是“湘赣开放合作试验区”的结合部,在我省区域发展中发挥着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拥有千年古邑、花炮瓷都、湘赣门户、山水洲城等独特发展优势。去年,醴陵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到全国百强第82位。

近年来,醴陵市围绕加快建设以现代陶瓷产业为主要特征的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提质老城区、升级经开区、开发示范区,着力打造东部花炮产业组团、东南部玻璃产业组团、南部服饰产业组团、西部现代农业组团、西北部长株潭产业转移承接地组团、北部旅游产业组团6个集镇组团。据了解,醴陵市去年新签约项目达117个,合同引资485亿元。今年实施“片区攻坚年”活动,加速项目引擎发力,全面打开渌江新区建设框架,推动经开区升级,拉动六大组团开发。该市突出“陶瓷文化”主题,主打“釉下五彩”品牌,以“三大百亿元投资工程项目”为代表的一批重大项目,总投资达350多亿元。

概算投资120亿元的陶瓷博览园,占地4000亩,以已建的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为核心“瓷谷”标志,建设1915陶瓷文化特色街区、陶瓷商贸城、釉下五彩生产基地等“园中园”,使之成为展示交易、旅游休闲、创新创业、现代商业聚集之地。

佛山禅城上半年陶瓷出口增幅43%


日前从海关获悉,上半年禅城区对外贸易增幅低于省、市水平。但传统的陶瓷产品出口并未受陶瓷企业转型影响,出口额达7亿美元,增幅为43%。禅城上半年进出口总值达52.8亿美元,同比增长4.9%。

来自佛山海关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禅城区对外贸易平稳发展,进出口总值52.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9%,低于广东省13.5%的增长幅度8.6个百分点,低于佛山市15.8%的增长幅度10.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值33.9亿美元,进口总值18.9亿美元,分别增长6.7%和1.7%,增幅也都低于省、市水平。

海关统计显示,上半年禅城区企业外贸进出口主要特点表现为:外商投资企业贸易额占近5成,私营企业快速发展,发展潜力较大。上半年全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出口、进口总值分别为24亿美元、13亿美元和10.1亿美元,分别下降4.6%、6.9%和1.2%,但进出口总值仍然占禅城区企业外贸进出口总值的45.5%。同期,私营企业进出口、出口、进口总值分别达到了19.1亿美元、15.6亿美元和3.6亿美元,分别增长21.8%、33.6%和下降11.9%,进出口总值占全区企业外贸进出口总值的36.2%,出口增长尤为突出。

而在外贸进出口两大主要贸易方式中,一般贸易有双位数增长,加工贸易则有所下降。一般贸易中尤以出口增幅为大,达21.9%加工贸易主要是来料加工降幅较大,进出口、出口、进口总值分别下降30.7%、33.2%和27.2%此外,上半年禅城区传统的陶瓷产品出口并没有受陶瓷企业转型升级和偏紧张的大环境的影响,出口增幅大,出口额为7亿美元,增长43%。

另据悉,今年上半年,佛山陶瓷出口总值4.89亿美元,同比增长二成八,增幅是近七年来最小的。

佛山检验检疫局分析认为,增长速度放缓,显示出陶瓷出口增长趋于理性。在经过几次反倾销应诉的磨练后,大部分出口企业增强了风险意识。

佛山石湾窑与石湾陶


佛山石湾窑在今广东佛山市,始于宋代(亦有一说始于唐),极盛于明清两代。

石湾窑以善仿钧窑而着称。仿钧釉色以蓝色、玫瑰紫、翠毛釉等为佳,但仿中有创。钧窑的窑变釉是一层釉色,而石湾窑变釉却有底釉与面釉之分。寂圆叟在其《陶雅》中盛赞石湾窑变釉色:“广窑谓之泥均,其蓝色甚似灰色┅┅于灰釉中旋涡周遭,故露异彩,较之雨过天晴尤极浓艳,目为云斑霞片不足以方厥体态。┅┅又有时于灰釉中露出深蓝色之星点,亦足玩也。”

石湾窑不仅善仿钧,而且善仿宋代各大名窑,宋代官、哥、汝、钧诸名窑产品,从材质运用、技法处理、艺术造型等各方面都仿得惟妙惟肖,而且有创造性的发展,梅建鹰评价曰:“石湾集宋代各大名窑之大成,仿钧而青出于蓝,独创石湾自已的艺术风格。”

以“渔、樵、耕、读”为题材的石湾陶塑,是石湾窑的典型品类,且以其“胎釉深厚朴实,造型生动传神,技法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而风靡天下。在石湾陶塑艺术发展的历史中,产生了无数的能工巧匠和众多的艺术大师,成为世人敬仰和歌颂的对象。

当代的石湾,作为一个闻名于世的陶都,陶瓷更是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风雨兴衰话华亭“安陶”之变_陶瓷知识


陶瓷是泥土与火结合的艺术,是泥土浴火重生的精灵。陶瓷是展示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重要标志和辉煌名片,英文中陶瓷与中国的单词同为china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外国人认识中国首先是从认同中国的陶瓷开始的。 

陶瓷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人类进化的有力佐证。距今大约一万年左右,我国先民即进入原始社会后期——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就出现于这个时期的早期。从陶瓷的工艺形成积累来看,先有陶,后有瓷。相传,远古时的妇女们,为了盛水、盛饭、存放食物,便用粘土和成泥团,捏成所需的器物,待干燥后用火烧成后成为陶器。随着釉料的试制成功,人们将陶制品浸涂上釉高温焙烧乃成瓷器。我国瓷器的出现最迟是在商代,距今约3500年左右。由于瓷器比陶器在诸多方面的独特优越性,使其得以迅速发展。到东汉时期,制瓷技术已渐趋成熟。隋唐期间,中国陶瓷即远销国外。华亭陶瓷的起源 

关于华亭陶瓷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但考古史料不容辩驳。 

止目前,华亭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7处,经专家确证,属于仰韶文化与齐家文化并存的1处、纯属齐家文化的6处,这些遗址出土的文物主要有石斧、石纺轮、陶鬲、陶罐、陶盆、陶杯、陶壶等。根据史料记载,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属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不同阶段的古人类文化遗存。因此,华亭境内的这7处文化遗存距今至少4000至5000年。而7处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大量陶器及其残片的存在,便是华亭制陶业最迟始于这个时期(距今4000至5000年)的铁证。 

华亭制陶业自原始社会末期产生,在战国末期以至秦汉,迎来了第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华亭陇山文化学者王学礼先生近年研究秦汉帝王祭祀之处——“吴阳武畤”,在华亭境内的陇山莲花台发现了古“上、下畤”遗址。他在《安口窑与陇上窑》一文中提出这样的观点,从公元前423年(秦灵公二年)起在吴山之阳(南麓),作“上畤”、“下畤”以祭炎黄帝后,这里就成了帝王们必来祭祀的神坛。祭祀需要大量的祭器,帝王们不可能全从京城带来,这就为在华亭烧制陶器成为可能,加之本地又有优质陶土和煤炭资源,这就促成了华亭陶瓷的兴起。 

后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无论东汉初年平定隗嚣之乱、三国时期魏蜀较量,还是南北朝的割据争霸或起义造反,华亭或遭大军压境,或为流寇难民栖身,华亭陶瓷业由此陷入了低谷。 

隋唐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文化繁荣,中西方文化交流迅速兴起并日趋活跃,瓷器一跃而成为仅次于丝绸的第二大外销产品,中国陶瓷开始走向世界。尽管中唐时期开辟了由海上通往西方以运送江南瓷器为主的海上“丝绸之路”即陶瓷之路,但长安西行通往西域诸国的“丝绸之路”的商贸大通道地位丝毫没有动摇。内地陶瓷沿丝绸之路源源销往西域诸国,又一次为丝绸之路沿线的华亭陶瓷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在古丝绸之路上,陇山为长安西行的第一道天然屏障。处于陇山东麓的华亭,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商旅盛行的必经之地。这无疑会给华亭带来中原及其它各陶瓷产地的文化信息,从而加速了华亭陶瓷与各地名窑名瓷之间的沟通,促成了华亭陶瓷工艺的第二次飞跃。 

从隋唐开始不断吸收内地大量先进工艺的过程,使华亭陶瓷业很快走向成熟,到宋元时期,华亭陶瓷在全国已初具影响。宋代烧制黑釉色碗、碟、罐、盆等产品,元代主要生产黑釉色陶罐和陶碗。中国历史博物馆傅振伦先生20世纪80年代中期注译的我国第一部陶瓷史名著《陶说》(乾隆时朱琰著)中,录有《我国古代烧造瓷器重要地区表》,其中“甘肃”条目下的“宋”、“元”两款中,明确列出“平凉华亭(安口镇)”;在《中国陶瓷史》“宋代瓷窑遗址分布图”和“辽、金瓷窑遗址分布图”上,甘肃区域内仅标有“华亭”。1972年故宫博物院李辉炳、李知宴两位专家来安口杨家沟古窑址考察,认定挖掘出的瓷片系宋元时期所产。1978年李知宴先生又一次来安口杨家沟考察后,所撰《磁州窑绘画艺术》一文中指出:“在平凉地区华亭县安口镇的杨家沟也发现磁州窑类型的产品。”由此可见,宋、元时期华亭陶瓷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并非一般。 “陇上窑”的兴盛 

明代以来,长期积累的丰富生产技能和经验,终使华亭陶瓷由量变发生质变,赢得“陇上窑”的美称而跻身全国名窑之列。明末科学家宋应星在其科学巨著《天工开物·陶埏》中载道:“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开封禹州;南则泉郡德化,徽郡婺源、祁门。”傅振伦注译《陶说》附录《我国古代烧造瓷器重要地区表》中载:“甘肃·明:华亭(安口镇)〔陇上窑〕。”按其表末所注,这个记载是指:华亭县安口镇为明时“陇上窑”所在地,且“陇上窑”系“已有定名”。由此可见,明代是华亭陶瓷的鼎盛时期,除烧制红、黄、黑釉色陶瓷碗、碟、罐类产品外,还炼制青花瓷,尤以青花瓷颇负盛名,窑场不断扩大,窑场由安口杨家沟扩展到砚峡。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罢官隐归的平凉进士赵时春在砚峡倡导开采煤窑,烧制陶瓷以度荒旱,由此推动了华亭陶瓷业的迅猛发展,后因砚峡陶土资源枯竭而逐渐歇业。明代的主要产品碗、罐、盆、坛等杂件形成了碗窑系列品种。华亭陶土资源和“陇上窑”已驰名全国。又据《增修华亭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曾有大量饥民流入安口,安家落户,谋求生存,从侧面反映出华亭陶瓷业兴盛繁荣的程度。华亭陶土在境内安口、砚峡、策底3处均有出产,其中砚峡陶土在明嘉靖年间即已濒临枯竭;策底有少量分布,后来亦有古代瓷器出土,但其烧制,史志无载。因此,《天工开物》中所载当时全国五六处优质陶土产地中的“平凉华亭”,确切地说当为安口。而“陇上窑”即指安口杨家沟窑场无疑,该窑址已被甘肃省博物馆确定为省级保护文物。 

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多次攻陷华亭,清初(康熙十四年)朝廷平叛王辅臣反清复明,均使安口陶瓷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生产呈下滑趋势,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清朝中期,正如民国中期所修《增修华亭县志》载:“考百年以前杨家沟之瓷厂,仅烧黄、红、黑三色,然皆系盆、碗、罐、碟小器。”由此,从清初至清中期的安口陶瓷,堪称“陇上窑”的尾声。 晚清时期,受周围陕甘各地回民起义的影响,安口地区先后发生了咸丰十一年(1861)和同治元至七年(1862至1868)两次回民举事反清起义,尤以后者为甚,史志称“曾几破县城”、“华亭民众大量逃亡”,使明末清初曾受严重影响的安口陶瓷再次遭受巨大打击。加之“窑头镇近于用泥釉”等客观原因,“始移杨家沟瓷厂于窑头镇”(见《增修华亭县志》)。看似平常的窑场迁址,却成为安口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曾名满天下的“陇上窑”时代就此终结,“安口窑”时代从此开始。 “安口窑”的崛起 

“安口,安口,只要舍得力气,就能在这里安家口”。这不仅是安口地名的来历,也是安口能成为陇上名镇的主要原由。由于陶瓷业的兴盛,历史上和人们习惯上把安口称作“安口窑”。 “安口窑”是晚清至民国时期外地瓷商们对华亭陶瓷业的代称。虽说“安口窑”确无往日“陇上窑”那样显赫,但在安口陶瓷发展史上代表着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晚清时期,锐意创新者不乏其人:同治时瓷工祁文玉、梁国华创烧出大瓷缸类产品;光绪初年,张正元创烧出白瓷产品;光绪中叶,陕西耀州瓷工路有才、崔大汉创制白瓷红石浆彩绘工艺……正是他们及其开发出的新产品新工艺,为“安口窑”的产品走向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国时期是安口陶瓷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迫于军阀混战,先后有山西、河南、河北、江西等地瓷工艺人流落安口,引进了新技术,加上陶瓷行业的相互竞争,花色品种逐渐增多。由于明代以来“陇上窑”已有的影响以及晚清“安口窑”影响的日益扩大,使安口陶瓷的市场需求量大大增加,致使出现了官办和私营并存、瓷厂与作坊林立,且厂家的开办与倒闭异常频繁的极不稳定的局面。据统计,这个时期有13个省籍的人在安口从事陶瓷生产经营,陶瓷生产厂家和陶瓷经销店最多时曾达到142家,瓷窑达50余座,有从业人员3000多人,窑场遍布杨家沟、庙沟、赵家沟、窑头镇等12大区域和东街、正街两条陶瓷街。这种生产厂家众多、多元化并存、竞争异常激烈,既是民国时期安口陶瓷业生产组织形式的特色,也是安口陶瓷在社会动荡、经济萧条的民国时期得到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这个时期的生产工艺,除中、后期仅在成型和彩绘等工序上有小的改进外,绝大部分工序沿用传统生产工艺。“开采靠人工镢头錾,运输靠畜驮人背肩挑担,加工靠畜拉碌碡碾,成型靠手捏人搅石轮转,直焰窑烧成费力费煤炭。”这首后来曾流传于陶瓷工人中间的歌谣,是当时生产工艺状况真实而生动的写照。比较重要的改进如1936年壶类小件普瓷产品采用了印坯法成型。1944年从山西、江苏等地瓷区引进了针对工艺美术瓷等胎薄而形状复杂产品的注浆成型。彩绘方面,民国初年汪如海、范志昌、陈群阳等创白瓷兰绘工艺;1936年朱志明、赵尔英、辛邦荣等试制成了细瓷、青花瓷等普瓷产品,并聘请专门美术人才绘制釉下青花;1945年山西籍技师李友恒、李长庆、李茂生等创制红、绿彩绘工艺;1947年由景德镇技师万鸿逵、甘书鸲引进五彩绘瓷及烤花工艺。民国时期安口陶瓷产品较晚清时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到民国末期已有碗、盘、缸、盆、罐、茶具、酒具、杂件等日用陶瓷及耐为材料、工艺瓷、电瓷类产品90余种,年产量700万件。这些产品大都由瓷商以驼队“运往西宁、宁夏、兰州、武威等储处”销售。由此,安口便作为甘肃四大古镇而名扬天下,以至于外地人往往知道安口而不知道华亭,连如今老年人也承认这一点。安口陶瓷获殊荣 

新中国成立后,安口陶瓷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春天。 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变迁,安口陶瓷的质量档次也迈上了新的台阶,花色品种不断增加,产品质量迅速提高,新产品开发无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其中反弹琵琶、陶瓷挂盘、民族盖碗、陶瓷水管、竹节文具、黑泡菜坛、绿彩釉辣子盒、民族盖碗、陶瓷水管、二缸10多种产品荣获甘肃省政府百花奖等省优奖项,陶瓷水管获国家建材局名优产品奖,紫砂陶获西部交易会金奖。陶瓷挂盘被省博物馆收藏、野鸡红罐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黑釉色陶碗被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梁仁生赠送日本等国友人。 风雨无阻发展路,兴衰更迭创业史。如今,当你徜徉在安口街区,看着那见证了千年兴衰、凝结了多少人心血汗水的陶瓷古物,你定会产生无穷无尽的遐想。

陶城瓷砖怎么样 陶城瓷砖属于几线品牌


如今的瓷砖市场越来越大,瓷砖的款式也越来越多。在家装的过程中,使用瓷砖的地方较多,比如卫生间、厨房、餐厅的墙砖和地砖,整个房屋的地砖,现在有些人在客厅的电视墙也会使用墙砖。瓷砖的图案也根据不同的使用地点而不同。接下来小编介绍的陶城瓷砖就是一家将图案瓷砖做的非常成熟的企业,那么陶城瓷砖怎么样?陶城瓷砖价格如何?

陶城瓷砖怎么样?

陶城瓷砖是一家专业生产内墙砖、抛光砖、全抛釉大理石和微晶石大型现代化陶瓷企业。陶城瓷砖是中国陶瓷首批获得陶瓷优质产品认证的品牌,始终坚持把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陶城瓷砖以“稳定的产品质量和优质的服务客户为目标”扩展市场,其产品销售网络遍布国内大、中城市800多个网点,远销欧美、东南亚、港澳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广大市场、消费者的认可。

陶城瓷砖属于几线品牌?

陶城瓷砖是一线品牌,陶城瓷砖是佛山市和美陶瓷有限公司旗下强势品牌,是一家专业生产纯平全抛釉、多规格内墙砖、微晶石、抛光砖、小仿古、木纹砖大理石瓷砖、金刚石瓷砖的大型现代化陶瓷企业。在产品开发和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陶城瓷砖定期设计开发一定数量的产品款色供用户选择,除常规产品之外,还可根据客户实际需求设置定造方案。

陶城瓷砖,在充分地了解市场的原则下,以服务好客户作为最高准则,不断地创新自己的产品内涵,充实自己的销售团队,完善经销网络,提高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努力把陶城陶瓷做成一个服务全球,美化万家的国际品牌。

陶城瓷砖价格推荐

陶城瓷砖-2039推荐价68.00元/块,是一款卫生间图案墙砖,是一款海洋海豚跳跃图案,清新又俏皮,适合有小孩的年轻夫妻家庭使用。

(以上价格推荐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瓷砖的根据材质的不一样而分多种类别,有大理石、微晶石等,材质不同,瓷砖的品质也分高低。当然瓷砖材质分好坏,做工也是关键的。好的瓷砖不容易裂缝,即使使用久了表面也很少有划痕。小编上面介绍的陶城瓷砖是一个知名的一线品牌,瓷砖质量一直是陶城瓷砖的重中之重,而且陶城瓷砖价格比较亲民,适合普通消费家庭选用。

风雨兴衰话华亭“安陶”之变


陶瓷是泥土与火结合的艺术,是泥土浴火重生的精灵。陶瓷是展示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重要标志和辉煌名片,英文中陶瓷与中国的单词同为china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外国人认识中国首先是从认同中国的陶瓷开始的。 

陶瓷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人类进化的有力佐证。距今大约一万年左右,我国先民即进入原始社会后期——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就出现于这个时期的早期。从陶瓷的工艺形成积累来看,先有陶,后有瓷。相传,远古时的妇女们,为了盛水、盛饭、存放食物,便用粘土和成泥团,捏成所需的器物,待干燥后用火烧成后成为陶器。随着釉料的试制成功,人们将陶制品浸涂上釉高温焙烧乃成瓷器。我国瓷器的出现最迟是在商代,距今约3500年左右。由于瓷器比陶器在诸多方面的独特优越性,使其得以迅速发展。到东汉时期,制瓷技术已渐趋成熟。隋唐期间,中国陶瓷即远销国外。华亭陶瓷的起源 

关于华亭陶瓷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但考古史料不容辩驳。 

止目前,华亭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7处,经专家确证,属于仰韶文化与齐家文化并存的1处、纯属齐家文化的6处,这些遗址出土的文物主要有石斧、石纺轮、陶鬲、陶罐、陶盆、陶杯、陶壶等。根据史料记载,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属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不同阶段的古人类文化遗存。因此,华亭境内的这7处文化遗存距今至少4000至5000年。而7处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大量陶器及其残片的存在,便是华亭制陶业最迟始于这个时期(距今4000至5000年)的铁证。 

华亭制陶业自原始社会末期产生,在战国末期以至秦汉,迎来了第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华亭陇山文化学者王学礼先生近年研究秦汉帝王祭祀之处——“吴阳武畤”,在华亭境内的陇山莲花台发现了古“上、下畤”遗址。他在《安口窑与陇上窑》一文中提出这样的观点,从公元前423年(秦灵公二年)起在吴山之阳(南麓),作“上畤”、“下畤”以祭炎黄帝后,这里就成了帝王们必来祭祀的神坛。祭祀需要大量的祭器,帝王们不可能全从京城带来,这就为在华亭烧制陶器成为可能,加之本地又有优质陶土和煤炭资源,这就促成了华亭陶瓷的兴起。 

后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无论东汉初年平定隗嚣之乱、三国时期魏蜀较量,还是南北朝的割据争霸或起义造反,华亭或遭大军压境,或为流寇难民栖身,华亭陶瓷业由此陷入了低谷。 

隋唐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文化繁荣,中西方文化交流迅速兴起并日趋活跃,瓷器一跃而成为仅次于丝绸的第二大外销产品,中国陶瓷开始走向世界。尽管中唐时期开辟了由海上通往西方以运送江南瓷器为主的海上“丝绸之路”即陶瓷之路,但长安西行通往西域诸国的“丝绸之路”的商贸大通道地位丝毫没有动摇。内地陶瓷沿丝绸之路源源销往西域诸国,又一次为丝绸之路沿线的华亭陶瓷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古丝绸之路上,陇山为长安西行的第一道天然屏障。处于陇山东麓的华亭,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商旅盛行的必经之地。这无疑会给华亭带来中原及其它各陶瓷产地的文化信息,从而加速了华亭陶瓷与各地名窑名瓷之间的沟通,促成了华亭陶瓷工艺的第二次飞跃。 

从隋唐开始不断吸收内地大量先进工艺的过程,使华亭陶瓷业很快走向成熟,到宋元时期,华亭陶瓷在全国已初具影响。宋代烧制黑釉色碗、碟、罐、盆等产品,元代主要生产黑釉色陶罐和陶碗。中国历史博物馆傅振伦先生20世纪80年代中期注译的我国第一部陶瓷史名著《陶说》(乾隆时朱琰著)中,录有《我国古代烧造瓷器重要地区表》,其中“甘肃”条目下的“宋”、“元”两款中,明确列出“平凉华亭(安口镇)”;在《中国陶瓷史》“宋代瓷窑遗址分布图”和“辽、金瓷窑遗址分布图”上,甘肃区域内仅标有“华亭”。1972年故宫博物院李辉炳、李知宴两位专家来安口杨家沟古窑址考察,认定挖掘出的瓷片系宋元时期所产。1978年李知宴先生又一次来安口杨家沟考察后,所撰《磁州窑绘画艺术》一文中指出:“在平凉地区华亭县安口镇的杨家沟也发现磁州窑类型的产品。”由此可见,宋、元时期华亭陶瓷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并非一般。“陇上窑”的兴盛 

明代以来,长期积累的丰富生产技能和经验,终使华亭陶瓷由量变发生质变,赢得“陇上窑”的美称而跻身全国名窑之列。明末科学家宋应星在其科学巨著《天工开物·陶埏》中载道:“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开封禹州;南则泉郡德化,徽郡婺源、祁门。”傅振伦注译《陶说》附录《我国古代烧造瓷器重要地区表》中载:“甘肃·明:华亭(安口镇)〔陇上窑〕。”按其表末所注,这个记载是指:华亭县安口镇为明时“陇上窑”所在地,且“陇上窑”系“已有定名”。由此可见,明代是华亭陶瓷的鼎盛时期,除烧制红、黄、黑釉色陶瓷碗、碟、罐类产品外,还炼制青花瓷,尤以青花瓷颇负盛名,窑场不断扩大,窑场由安口杨家沟扩展到砚峡。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罢官隐归的平凉进士赵时春在砚峡倡导开采煤窑,烧制陶瓷以度荒旱,由此推动了华亭陶瓷业的迅猛发展,后因砚峡陶土资源枯竭而逐渐歇业。明代的主要产品碗、罐、盆、坛等杂件形成了碗窑系列品种。华亭陶土资源和“陇上窑”已驰名全国。又据《增修华亭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曾有大量饥民流入安口,安家落户,谋求生存,从侧面反映出华亭陶瓷业兴盛繁荣的程度。华亭陶土在境内安口、砚峡、策底3处均有出产,其中砚峡陶土在明嘉靖年间即已濒临枯竭;策底有少量分布,后来亦有古代瓷器出土,但其烧制,史志无载。因此,《天工开物》中所载当时全国五六处优质陶土产地中的“平凉华亭”,确切地说当为安口。而“陇上窑”即指安口杨家沟窑场无疑,该窑址已被甘肃省博物馆确定为省级保护文物。 

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多次攻陷华亭,清初(康熙十四年)朝廷平叛王辅臣反清复明,均使安口陶瓷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生产呈下滑趋势,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清朝中期,正如民国中期所修《增修华亭县志》载:“考百年以前杨家沟之瓷厂,仅烧黄、红、黑三色,然皆系盆、碗、罐、碟小器。”由此,从清初至清中期的安口陶瓷,堪称“陇上窑”的尾声。晚清时期,受周围陕甘各地回民起义的影响,安口地区先后发生了咸丰十一年(1861)和同治元至七年(1862至1868)两次回民举事反清起义,尤以后者为甚,史志称“曾几破县城”、“华亭民众大量逃亡”,使明末清初曾受严重影响的安口陶瓷再次遭受巨大打击。加之“窑头镇近于用泥釉”等客观原因,“始移杨家沟瓷厂于窑头镇”(见《增修华亭县志》)。看似平常的窑场迁址,却成为安口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曾名满天下的“陇上窑”时代就此终结,“安口窑”时代从此开始。“安口窑”的崛起 

“安口,安口,只要舍得力气,就能在这里安家口”。这不仅是安口地名的来历,也是安口能成为陇上名镇的主要原由。由于陶瓷业的兴盛,历史上和人们习惯上把安口称作“安口窑”。“安口窑”是晚清至民国时期外地瓷商们对华亭陶瓷业的代称。虽说“安口窑”确无往日“陇上窑”那样显赫,但在安口陶瓷发展史上代表着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晚清时期,锐意创新者不乏其人:同治时瓷工祁文玉、梁国华创烧出大瓷缸类产品;光绪初年,张正元创烧出白瓷产品;光绪中叶,陕西耀州瓷工路有才、崔大汉创制白瓷红石浆彩绘工艺……正是他们及其开发出的新产品新工艺,为“安口窑”的产品走向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国时期是安口陶瓷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迫于军阀混战,先后有山西、河南、河北、江西等地瓷工艺人流落安口,引进了新技术,加上陶瓷行业的相互竞争,花色品种逐渐增多。由于明代以来“陇上窑”已有的影响以及晚清“安口窑”影响的日益扩大,使安口陶瓷的市场需求量大大增加,致使出现了官办和私营并存、瓷厂与作坊林立,且厂家的开办与倒闭异常频繁的极不稳定的局面。据统计,这个时期有13个省籍的人在安口从事陶瓷生产经营,陶瓷生产厂家和陶瓷经销店最多时曾达到142家,瓷窑达50余座,有从业人员3000多人,窑场遍布杨家沟、庙沟、赵家沟、窑头镇等12大区域和东街、正街两条陶瓷街。这种生产厂家众多、多元化并存、竞争异常激烈,既是民国时期安口陶瓷业生产组织形式的特色,也是安口陶瓷在社会动荡、经济萧条的民国时期得到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这个时期的生产工艺,除中、后期仅在成型和彩绘等工序上有小的改进外,绝大部分工序沿用传统生产工艺。“开采靠人工镢头錾,运输靠畜驮人背肩挑担,加工靠畜拉碌碡碾,成型靠手捏人搅石轮转,直焰窑烧成费力费煤炭。”这首后来曾流传于陶瓷工人中间的歌谣,是当时生产工艺状况真实而生动的写照。比较重要的改进如1936年壶类小件普瓷产品采用了印坯法成型。1944年从山西、江苏等地瓷区引进了针对工艺美术瓷等胎薄而形状复杂产品的注浆成型。彩绘方面,民国初年汪如海、范志昌、陈群阳等创白瓷兰绘工艺;1936年朱志明、赵尔英、辛邦荣等试制成了细瓷、青花瓷等普瓷产品,并聘请专门美术人才绘制釉下青花;1945年山西籍技师李友恒、李长庆、李茂生等创制红、绿彩绘工艺;1947年由景德镇技师万鸿逵、甘书鸲引进五彩绘瓷及烤花工艺。民国时期安口陶瓷产品较晚清时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到民国末期已有碗、盘、缸、盆、罐、茶具、酒具、杂件等日用陶瓷及耐为材料、工艺瓷、电瓷类产品90余种,年产量700万件。这些产品大都由瓷商以驼队“运往西宁、宁夏、兰州、武威等储处”销售。由此,安口便作为甘肃四大古镇而名扬天下,以至于外地人往往知道安口而不知道华亭,连如今老年人也承认这一点。安口陶瓷获殊荣 

新中国成立后,安口陶瓷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春天。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变迁,安口陶瓷的质量档次也迈上了新的台阶,花色品种不断增加,产品质量迅速提高,新产品开发无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其中反弹琵琶、陶瓷挂盘、民族盖碗、陶瓷水管、竹节文具、黑泡菜坛、绿彩釉辣子盒、民族盖碗、陶瓷水管、二缸10多种产品荣获甘肃省政府百花奖等省优奖项,陶瓷水管获国家建材局名优产品奖,紫砂陶获西部交易会金奖。陶瓷挂盘被省博物馆收藏、野鸡红罐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黑釉色陶碗被学院教授梁仁生赠送日本等国友人。风雨无阻发展路,兴衰更迭创业史。如今,当你徜徉在安口街区,看着那见证了千年兴衰、凝结了多少人心血汗水的陶瓷古物,你定会产生无穷无尽的遐想。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风雨浇不灭陶城窑火 佛山陶瓷走过不寻常的半年》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风雨浇不灭陶城窑火 佛山陶瓷走过不寻常的半年》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钧窑瓷器鉴别陶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