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青瓷器 > 导航 >

创业缘于痴迷 蒋同磊无悔的青瓷人生

创业缘于痴迷 蒋同磊无悔的青瓷人生

古代青瓷器 古代青瓷器制作 古代瓷器同子佛像

2021-04-29

古代青瓷器。

山清水秀的龙泉是浙江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凭借着独特的资源和地理环境,造就了神奇的青瓷。在宋代,龙泉青瓷更是达到了颠峰,畅销世界各地,蜚声海内外。虽然在明清以后,龙泉青瓷逐步走向衰落,并一度沉寂。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周总理批示恢复龙泉青瓷生产以后,龙泉青瓷又一次走上了复兴之路。

如今,一说起龙泉青瓷,人们更多的是想到徐朝兴、毛正聪、夏候文、张绍斌这些大师,然而,正如陶瓷界的一些专家学者们说的一样,“大师只是个榜样作用,龙泉青瓷要进一步的发展还要靠年轻一辈的传承与努力。”而蒋同磊就是其中的一个。

认识蒋同磊,纯属机缘巧合。那天去大窑枫洞岩古窑址采访,在回来的路上,陪同的龙泉市科协的钱峻无意中说起,他说,“现在龙泉青瓷的创作可以说是百花齐放,老一辈的大师自不用说,年轻一辈从事创作的人员当中,有很多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蒋同磊可以说是比较特别的一个”。所以我们就临时决定去蒋同磊的厂里转转。

在龙泉从事青瓷创作的,很多是父子、父女或翁婿相传,而蒋同磊却是个例外。“我在学校学的是矿山机械专业,毕业后从事的也是跟这相关的工作,做青瓷,只缘于自己的痴迷。”然而,一个青瓷的门外汉,没有专业老师指导,仅凭自己的爱好来做,能行吗?

“刚开始的时候真的很难很难,什么都不懂,拉胚、修胚、调釉、上釉再到窑里去烧,什么都要靠自己摸索,所以我也走了很多弯路。有人问我失败了多少次,我跟他说你不如问我成功了多少次,这个我反而能算得过来,”蒋同磊无限感慨。“现在回过头想想,能有今天,我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据蒋同磊的爱人林必华介绍,蒋同磊自从87年接触到青瓷以后,就迷上了。1995年,不顾家人的反对,辞去了工作非要来搞青瓷。“蒋同磊的父母都是南下的干部,几个哥姐的家境也都很好,我们的工作也都蛮安耽,当时真的搞不懂他为什么要自讨苦吃来做自己从来没有从事过的青瓷,而且是怎么劝都不听。”

无奈的家人拗不过蒋同磊的坚持,也只有全力支持。然而,青瓷创作的路却非一帆风顺,什么都不懂的蒋同磊为此摸索了十多年。直到近二年,他的企业才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路子。“别人是有师傅教的,我是全靠自己摸索出来的。”面对一路走来的辛酸,蒋同磊感慨万分。

龙泉青瓷的制作是水与土的结合、人与泥胎的相容、土与火的烧就。一件青瓷艺术品更需经瓷艺家构思、拉胚、修胚、干胚、上釉、烧窑等80多道工序的制作和1300℃以上的高温才能烧制而成,而他,青瓷生产的所有工艺都干过。“别说是制胚、调釉、上釉了,装窑、烧窑,甚至质检、包装,我都一一经历过,其中,有很多工作都是极其繁重的体力劳动。那时候仗着自己年轻,累一点倒无所谓,失败了也可以重来,最怕的是对不起厂里的工人和全力支持自己的家人。”蒋同磊自嘲着说。

据蒋同磊介绍,由于没有师傅指导全凭自己摸索,失败就象家常便饭一样。最困难的时候,他拖欠着厂里工人的工资,每个月只给他们发点生活费。“所以我很感激厂里的这些工人,有几个老工人一直跟着我,在我最困难的时候都没有离我而去,这也鞭策着我一直向前努力着。如今,我们都跟家人一样。”对于工人和家人的支持,蒋同磊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如今,已经走上正常轨道的工厂让蒋同磊可以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了艺术青瓷的创作上。而他的作品也保留了传统青瓷造型端庄、简洁,釉色上清雅古淡、晶莹剔透的特点。“这是我自己喜欢的事业,我会一直走下去。以前这么困难都过来了,我相信以后只会更好。我也相信我一定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向大师们看齐。”对于未来,蒋同磊充满着自信。TAocI52.COm

taoci52.com延伸阅读

陶瓷界乱象缘于"大师"泛滥


陶瓷届“大师”泛滥该如何反思

近日新华社发文披露了千年瓷都景德镇陶瓷市场乱象,可以用“大师”遍地、没有品牌、仿冒成风、地摊唱戏来概括,这则新闻令人感慨唏嘘,中国陶瓷界“圣地”,如何沦落至此?

景德镇有瓷都之名,是因为在宋元以后,此地创造了中华瓷器业生产的辉煌;近代以来,景德镇的瓷业发展带动了该地的经济发展,从而使景德镇由“镇”而变成了地厅级的市。不过,景德镇陶瓷市场乱象让“地摊”市场唱了主角,显见该市已倒退到了“镇级”的水平,此一情状,对“瓷都”名声的“杀伤”甚大,惜哉!

据说现今在世界市场,中国的瓷器无论是品种质量、精致度、多用途、产量等方面已不占优势,法国、意大利等国的瓷器外观精美、款式出新、品种繁多,已对中国的瓷器业构成了挑战。我们呢?这些年除了“大师”产得多之外,其他方面的进步却不及人家快,这样,瓷都的“大师瓷”走向地摊也就是非常必然的事。

景德镇瓷器乱象虽出现在景德镇,但其根源却在某些行业滥行的“大师制度”。本来,在一般中国人的心目中,大师是代表了学问方面的博大精深、或具有几个专业领域的权威,做人方面诲人不倦、桃李辈出、德高望重,凡达到此两方面最高境界的,方可被尊以“大师”称号。现在,在大多数知识领域,例如科技界、文学界、戏剧界、哲学界、经济学界等,能被敬称为“大师”者少而又少,两院院士有几个人获大师称谓的?戏剧界那么有名的艺术大家尚长荣,至今也坚辞大师称谓。然而,在围棋界、工艺美术界、陶瓷界,却公然盛行着一种“大师制度”,这“大师”头衔不需要学问知识的博大精深,只要在某一领域取得专业成就即可,例如在围棋界,赢了几场围棋、得了大赛冠军,二十多岁的小姑娘,除了围棋、其他文化领域都不涉及的人,居然就被授予“大师”的职称。工艺美术界也是一样,没有更多学问的艺匠,只是在某一方面有获奖作品,也能当上什么“大师”。陶瓷界大概念属于工艺美术领域,自然也就“大师”满天飞,更不要说其中还有未经任何主管权威部门认定的“自定大师”了。景德镇瓷都只是个中等城市,如今却弄得“陶瓷大师满街跑”,据说,仅2012年参加申报第六届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的人员就达160人,从这些“准大师”人员的自信中,可见工艺美术大师职称的颁授之滥,看来,这个领域的“大师”,比围棋界的“大师”更加下三滥;大约围棋界痛感于“大师”贬值或“大师”头衔不过瘾,故又更进一步引进了“棋圣”制度,要像齐天大圣孙悟空那样“成圣”了,但“棋圣”真是圣人吗?圣人是什么?而“大师”遍地、瓷业走向地摊景德镇,更是绝妙的讽刺。

景德镇之所以兴,一是该处瓷土质量上乘,二是前辈艺匠在工艺上的精心烧制;至于上面画点图案、将瓷器做成怪模独样,那其实也是“普通活”,其技艺难度、艺术创造力不会超过画家、雕塑家。所以景德镇瓷器,关键在于精心选瓷土、精心烧制这两条。而瓷业向现代产业的发展,则应朝多用途、多品种方向拓展,这就需要有现代科技含量,中国当代陶瓷业的与国外陶瓷业的差距就在这里,不客气地说,中国陶瓷业还停留在工艺美术阶段,尚未进入高端科技领域,尤其是应用上,中国基本尚限于生活用陶瓷、收藏用艺术陶瓷,还不是有高科技含量的陶瓷,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科学的介入,不是靠“大师水军”满街跑。

所以,工艺美术界(含陶瓷界)、围棋界等领域,该让“大师制度”歇菜了,这几个领域“大师泛滥”,已经把大师的这个称谓贬得一钱不值了。

慈禧晚年疯狂痴迷瓷器


100多年前,慈禧的御用画师缪素筠,为慈禧绘制了以“大雅斋”命名的瓷器小样。一叠叠画稿中画满了桃花、芍药、牡丹、栀子……这位深得慈溪宠爱的云南籍女画师,完成了慈禧最爱的瓷器样本。

“大雅斋”瓷器小样

随后小样被快马加鞭送到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因国力衰退、能烧制大件瓷器的窑口在乾隆年间坍塌,加上已经是秋天水寒土冻,所以烧制的计划就拖了下来,知道光绪元年,和二年,两批“大雅斋”瓷器才制造完成。也成为了摆在慈禧居住场所的御用瓷器,共计4922件,耗费白银58829.37两。

“大雅斋””款黄地墨彩花鸟纹花盆

“大雅斋”瓷器,每一件都是署名“大雅斋”这三个字横款。慈禧一生嗜花如命,最爱的是兰花,而这些御用瓷中放弃原先的龙凤花样,而是采用花卉和紫藤画眉鸟的装饰图案。一个弄权太后为何拥有一个少女心?“大雅斋”又是从何而来?

咸丰御赐“大雅斋”牌匾

慈禧与咸丰皇帝初次邂逅,是在圆明园九州清晏的“天地一家春”。这本是慈禧初进宫的居住地,也是之后承欢侍寝的地方,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咸丰五年,皇帝御赐“大雅斋”牌匾,制成两块,都赐给了懿嫔(慈禧当时的品级),慈禧为感激咸丰的宠爱,将其中一块挂在“天地一家春”内,另一块随着慈禧的升迁一起迁移。

“大雅斋”花瓶

而因为圆明园的浩劫,慈禧倍感伤痛,同治十二年,为庆祝慈禧太后40大寿,同治斥资重修圆明园,也因此烧制了“大雅斋”瓷器,以供园内陈设所需。后来因为国家财力紧缺,被大臣们极力反对,被迫停止烧造。

“大雅斋”瓷器

这一批晚晴珍贵的御用瓷器,主要集中在长春宫内,大到鱼缸,水仙盆,小到盘子、印泥盒,都以花鸟作为装饰,而少有宫廷的龙凤装饰。

大雅斋“盘子

评论:陶瓷界乱象缘于“大师”泛滥!


10月23日新华社发文披露了千年瓷都市场乱象,可以用“大师”遍地、没有品牌、仿冒成风、地摊唱戏来概括,这则新闻令人感慨唏嘘,中国陶瓷界“圣地”,如何沦落至此?

景德镇有瓷都之名,是因为在宋元以后,此地创造了中华瓷器业生产的辉煌;近代以来,景德镇的瓷业发展带动了该地的经济发展,从而使景德镇由“镇”而变成了地厅级的市。不过,市场乱象让“地摊”市场唱了主角,显见该市已倒退到了“镇级”的水平,此一情状,对“瓷都”名声的“杀伤”甚大,惜哉!

据说现今在世界市场,中国的瓷器无论是品种质量、精致度、多用途、产量等方面已不占优势,法国、意大利等国的瓷器外观精美、款式出新、品种繁多,已对中国的瓷器业构成了挑战。我们呢?这些年除了“大师”产得多之外,其他方面的进步却不及人家快,这样,瓷都的“大师瓷”走向地摊也就是非常必然的事。

景德镇瓷器乱象虽出现在景德镇,但其根源却在某些行业滥行的“大师制度”。本来,在一般中国人的心目中,大师是代表了学问方面的博大精深、或具有几个专业领域的权威,做人方面诲人不倦、桃李辈出、德高望重,凡达到此两方面最高境界的,方可被尊以“大师”称号。现在,在大多数知识领域,例如科技界、文学界、戏剧界、哲学界、经济学界等,能被敬称为“大师”者少而又少,两院院士有几个人获大师称谓的?戏剧界那么有名的艺术大家尚长荣,至今也坚辞大师称谓。然而,在围棋界、工艺美术界、陶瓷界,却公然盛行着一种“大师制度”,这“大师”头衔不需要学问知识的博大精深,只要在某一领域取得专业成就即可,例如在围棋界,赢了几场围棋、得了大赛冠军,二十多岁的小姑娘,除了围棋、其他文化领域都不涉及的人,居然就被授予“大师”的职称。工艺美术界也是一样,没有更多学问的艺匠,只是在某一方面有获奖作品,也能当上什么“大师”。陶瓷界大概念属于工艺美术领域,自然也就“大师”满天飞,更不要说其中还有未经任何主管权威部门认定的“自定大师”了。景德镇瓷都只是个中等城市,如今却弄得“陶瓷大师满街跑”,据说,仅2012年参加申报第六届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的人员就达160人,从这些“准大师”人员的自信中,可见工艺美术大师职称的颁授之滥,看来,这个领域的“大师”,比围棋界的“大师”更加下三滥;大约围棋界痛感于“大师”贬值或“大师”头衔不过瘾,故又更进一步引进了“棋圣”制度,要像齐天大圣孙悟空那样“成圣”了,但“棋圣”真是圣人吗?圣人是什么?而“大师”遍地、瓷业走向地摊景德镇,更是绝妙的讽刺。

景德镇之所以兴,一是该处瓷土质量上乘,二是前辈艺匠在工艺上的精心烧制;至于上面画点图案、将瓷器做成怪模独样,那其实也是“普通活”,其技艺难度、艺术创造力不会超过画家、雕塑家。所以景德镇瓷器,关键在于精心选瓷土、精心烧制这两条。而瓷业向现代产业的发展,则应朝多用途、多品种方向拓展,这就需要有现代科技含量,中国当代陶瓷业的与国外陶瓷业的差距就在这里,不客气地说,中国陶瓷业还停留在工艺美术阶段,尚未进入高端科技领域,尤其是应用上,中国基本尚限于生活用陶瓷、收藏用艺术陶瓷,还不是有高科技含量的陶瓷,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科学的介入,不是靠“大师水军”满街跑。

所以,工艺美术界(含陶瓷界)、围棋界等领域,该让“大师制度”歇菜了,这几个领域“大师泛滥”,已经把大师的这个称谓贬得一钱不值了。

漆器茶具和竹木茶具的异与同


讯 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要产于福建福州一带。福州生产的茶具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 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 白银”等品种,特别是创造了红如宝石的“赤金砂”和 “暗花”等新工艺以后,更加鲜丽夺目,逗人喜爱。

漆器茶具和竹木茶具的异与同

隋唐以前,我国饮茶虽渐次推广开来,但属粗放饮茶。当时的饮茶器具,除陶瓷器外,民间多用竹木制作而成。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开列的28种茶具,多数是用竹木制作的。这种茶具,来源广,制作方便,对茶无污染,对人体又无害,因此,自古至今,一直受到茶人的欢迎。但缺点是不能长时间使用,无法长久保存,失却文物价值。只是到了清代,在四川出现了一种竹编茶具,它既是一种工艺品,又富有实用价值,主要品种有茶杯、茶盅、茶托、茶壶、茶盘等,多为成套制作。

竹编茶具由内胎和外套组成,内胎多为陶瓷类饮茶器具,外套用精选慈竹,经劈、启、揉、匀等多道工序,制成粗细如发的柔软竹丝,经烤色、染色,再按茶具内胎形状、大小编织嵌合,使之成为整体如一的茶具。这种茶具,不但色调和谐,美观大方,而且能保护内胎,减少损坏;同时,泡茶后不易烫手,并富含艺术品欣赏价值。因此,多数人购置竹编茶具,不在其用,而重在摆设和收藏。

玻璃茶具和搪瓷茶具的异与同


讯 在现代,玻璃器皿有较大的发展。玻璃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态各异,用途广泛,玻璃杯子泡茶,茶汤的鲜艳色泽,茶叶的细嫩柔软,茶叶在整个冲泡过程中的上下穿动,叶片的逐渐舒展 等,可以一览无余,可说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欣赏。特 别是冲泡各类名茶,茶具晶莹剔透。杯中轻雾缥缈,澄清碧绿,芽叶朵朵,亭亭玉立,观之赏心悦目,别有风趣。而且玻璃杯价廉物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玻璃茶具的缺点是容易破碎,比陶瓷烫手。

玻璃茶具和搪瓷茶具的异与同

搪瓷茶具以坚固耐用,图案清新,轻便耐腐蚀而著称。它起源于古代埃及,以后传入欧洲。但现在使用的铸铁搪瓷始于19世纪初的德国与奥地利。搪瓷工艺传入我国,大约是在元代。

明代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 我国创制了珐琅镶嵌工艺品景泰蓝茶具,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 景泰蓝从宫廷流向民间,这可以说是我国搪瓷工业的肇始。

我国真正开始生产搪瓷茶具,是本世纪初的事,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在众多的搪瓷茶具中,洁白、细腻、光亮,可与瓷器媲美的仿瓷茶杯;饰有网眼或彩色加网眼,且层次清晰,有较强艺术感的网眼花茶杯;式样轻巧,造型独特的鼓形茶杯和蝶形茶杯;能起保温作用,且携带方便的保温茶杯,以及可作放置茶壶、茶杯用的加彩搪瓷茶盘,受到不少茶人的欢迎。但搪瓷茶具传热快,易烫手,放在茶几上,会烫坏桌面,加之“身价”较低,所以,使用时受到一定限制,一般不作居家待客之用。

佛山陶瓷的创业波与精英化运动


在二十多年的建筑陶瓷发展过程中,陶瓷产业区域不断外延,从石湾到南庄、小塘,再到周边的顺德、高明、三水、肇庆、高要、清远,甚至是山东淄博、四川夹江、福建泉州等等,遍布于祖国大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不断有新的区域兴起,不断有新的企业诞生,不断有新的人才涌现,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创业波。

国有企业是陶瓷产业的第一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起步。我们提起中国陶瓷产业的起步,范畴更小些,或是佛山陶瓷的起步,我们不能不提到佛陶集团,当初的佛陶集团占据全国建陶产业的半壁江山,还有当初的石湾陶瓷、鹰牌陶瓷等,佛山陶瓷创业第一波来自于政府的力量。

乡镇企业的兴起是陶瓷产业的第二波,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起步。我们说佛陶集团是佛山陶瓷之母,一点也不为过。佛陶集团的人才、技术与南庄乡镇资本的合作,成就了南庄陶瓷的辉煌,例如当初的罗南、东村、上元陶瓷等。

民营企业或股份制合作开创了陶瓷产业的第三波,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兴起。一是从佛陶集团出来的人才自行创业,他们确实有历史的发展眼光;二是乡镇企业转制为私营企业,有实力有智慧的老板介入陶瓷行业的发展;三是部分著名企业的高管在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后开始自行创业。佛山陶瓷的大部分顶尖人物或企业都光耀于这一时期,例如转制成立于1996年的东鹏陶瓷、1999年前后转制的金舵陶瓷、新明珠陶瓷、蒙娜丽莎陶瓷和在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新中源陶瓷等。他们为中国陶瓷产业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写下了重重的一笔。他们有的是规模经济的开创者,有的是品牌经济的倡导者,更是“老板制造者”,陶瓷行业大部分管理思潮、营销观点、竞争手段都来源于这些企业,他们是大佛山陶瓷平台构建的主力军,也是向外扩张的领头羊,偶尔也是“受害者”。

随后的陶瓷产业进入了泛创业时代,我们姑且称之为第四波,从本世纪初开始。首先是上游产业链介入了陶瓷生产制造领域,例如机械设备制造商、油料供应商、色釉料供应商等;其次是下流产业链也介入陶瓷行业生产领域,例如陶瓷代理商、经销商;再次是国际贸易商或国际贸易人才开始介入陶瓷制造或品牌运营队伍中;还有从大企业分化而创业的;甚至还有炒货商创业的,还有被逼得走投无路才不得不自己创业的等等。这其中有很多人是白手起家,赤手空拳进行创业,也有在某个时期通过在某些环节通过某种手段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而进入陶瓷制造领域。有钱的开厂,没钱的贴牌。有的开大厂,有的开小厂,有的搞手工作坊,大大小小不计其数。以前是没有窑炉不行,没有制造基地不行,随着陶瓷行业各个环节的完善,各条产业链的发展,各种消费市场的发展,陶瓷行业的创业方式也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例如只贴牌不搞生产,只做某种小规模的特色产品,只做配套加工,只做国际贸易市场,只做一两款主流产品,只做工程销售产品,或者就做质量最差、价格最低的产品等,但他们是差异化经营的集大成者,在夹缝中求生存也同样大有可为。众多的人可以创业,是他们展开了陶瓷行业创业的平民化运动,但他们又是陶瓷行业的精英所在,是营销的精英,是产品设计的精英,是技术创新的精英,是国际贸易的精英,又是陶瓷行业现有格局的颠覆者,开启了陶瓷行业“泛精英运动”的浪潮。在陶瓷行业缺乏主流或主流企业缺乏创新的今天,我们只能在这些精英群体的身上寻找陶瓷行业的未来。

原始人生活与艺术的写照


杰出的彩陶艺术

人面鱼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高16.5厘米 口径39.5厘米

20世纪50年代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出土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中国远古的文明渊远流长,形成于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文化发展的一支主干,它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制度从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其中彩陶艺术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地,成为中国原始艺术创作的范例,这件彩陶盆便是其中代表之作。

人鱼合体

彩陶是在陶器表面以红黑赭白等色作画后烧成,彩画永不掉落。此盆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概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祥,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丰富的想像力,人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加上鱼鳍形的装饰,显得威武华丽。

图腾崇拜

古代半坡人在许多陶盆上都画有鱼纹和网纹图案,这应与当时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半坡人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兼营采集和渔猎,这种鱼纹装饰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人头上奇特的装束,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而稍有变形的鱼纹很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独立神灵——鱼神,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崇拜的主题。

更多的涵义

此外,在先秦典籍《诗经》、《周易》中鱼有隐喻“男女相合”之义,以此推之,这人面鱼纹也应有祈求生殖繁衍族丁兴旺的涵义。但不管究竟蕴含何种奥秘,作为中国原始社会先民的艺术杰作,它已然放射出耀目的光芒。

刘希任作品价格和他的绘画人生


说到民国粉彩瓷器,“珠山八友”是最响亮的名号,他们的粉彩瓷画几乎完全成为了民国粉彩瓷器的代名词和升值利器。其实在珠山八友以外,民国瓷画仍然后继有人且不乏很多名家。刘希任就是其中之一。

刘希任是南昌县人,于1906年出生,家庭背景并不是传统的书香门第。但是他本人自幼便非常喜爱绘画,也很有艺术禀赋。30年代左右,刘希任就已经较为出名,人物画是他最擅长的题材。当时他和兄长刘希玉联袂绘瓷,将作品提供给丽泽轩、大中华等大瓷店,价格不输当时的景德镇专业名艺人。更令人惊奇的是,刘希任的瓷绘技法,多是来自其自学和仿摹,难以想象,没有专业老师指导,但他的瓷绘艺术成就仍然很高。

也正是自学成才这一点,为刘希任前半生的声名,带来了巨大的两面性影响。一方面,他虽然是自学成才,但是艺术成就很不错,尤其在人物瓷绘方面。在人物画风格上,他受到“珠山八友”之首的王琦的影响较大,二人绘画风格也较为相似。在人物画上,刘希任追求线条的凝练、放达,人物神态的自然、逼真,面部表情的细微、生动和衣纹的随性、宛转,其笔法刚柔相济,人物表现栩栩如生。在画面色彩上,刘希任的人物画设色协调、细腻,颜色鲜亮但不浓艳,层次变化有度。

虽然他的人物画成就是很不错的,但是在绘画的道路上,刘希任也并不完全具备大师的资质。这就是他前期一味仿画王琦的弊病所在。当时王琦声名显赫,作品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很多爱好者都徒有惜爱之心,却不太能承担得起购买王琦作品的费用。此时的刘希任,画风与王琦相近,也摹画了不少王琦的佳作。因此有一段时间,在市场情况推使下,刘希任曾绘过少量的王琦瓷画仿款,即在摹画作品上落王琦的堂号,价格要比正品低数倍,人们自然也乐意购买。但这种摹画很快就停止了。可惜因为这一事件,刘希任被很多学界人士认为是曾踏足仿冒者队伍的,即使刘希任很快走出了这种误区,但仍然给他后期成为宗匠级别的大师造成阻碍。

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刘希任于南昌设“中南瓷庄”,开始进行彩瓷的自产自销。1956年时,为表达爱国之情,刘希任以粉彩作“长征图”瓷板画,上题毛泽东主席《长征》诗一首,很是有名。到1957年,他又开始为南昌市土产公司彩绘瓷器,所以留作颇丰。笔者也有幸在一位收藏家朋友家中,见到了一只刘希任绘-古彩-渔翁得利-长颈瓶,此瓶器型秀美,彩绘淡雅,人物刻画自然生动、清逸传神。为了了解这件此瓶的价格,笔者和这位朋友将它拿给专业人士进行了鉴定,最后得到的市场保守估价为4万元。专业人士表示,刘希任人物瓷板画的行情是最好的,近几年即使热度相对不太高,但是拍卖价格都没有很低,其次是瓷瓶,但价格高低除了画工,还要看瓶子本身品相。

针对专业人士的回答,笔者查询了一些拍卖记录,发现确实如此。今年年初,劳伦斯国际拍出了刘希任绘制的一副禄寿归来瓷板画,最后以1045万元的高价成交。2013年,各拍卖行拍出的刘希任作品较多,刘希任的一套四件-1948年作-粉彩罗汉图挂屏,成交价138万元;一组三件粉彩人物瓷板,成交价64.4万元;一只无量寿佛赏品,成交价46万元。在这些交易记录之外,还有很多数万到数十万不等的刘希任作品成交情况。因此,刘希任的作品价格还是比较不错的,也有一定的升值空间,是很不错的收藏选择。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创业缘于痴迷 蒋同磊无悔的青瓷人生》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创业缘于痴迷 蒋同磊无悔的青瓷人生》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青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