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 导航 >

努力实现跨越发展的历史转折

努力实现跨越发展的历史转折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古代瓷器发展 古代瓷器历史价值

2021-04-29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12月3日,景德镇市委书记许爱民深入陶瓷科技园陶瓷企业调研时强调,我们正处在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要立足景德镇,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在迎接“两个转移、一个重组”中找准定位,确立发展战略,抓好招商引资,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和陶瓷高科技企业,做优做大做强我们的陶瓷产业,重振瓷都雄风。

许爱民一行先后深入陶瓷科技园、高新开发区落户的神飞特陶、新纪元精密陶瓷、同惠电子、隆祥陶瓷、荣安电子陶瓷、嘉加陶瓷等企业以及定在建设中的辰道纳米材科有限公司工地,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亲切交谈,了解各企业生产规模、产品结构与品种、产值产量与销售情况,尤其是对附加值高、低能耗、市场前景广的高科技陶瓷企业备加关注。许爱民还对这些企业在建设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困难现场答疑解惑,督促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在听取了市瓷局有关发展陶瓷产业的工作汇报后,许爱民要求,第一,要立足景德镇,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在“两个转移、一个重组”中实现景德镇全新的陶瓷产业聚集。着眼于发展高端陶瓷与高技术陶瓷,在产业前沿领域占领制高点,争取在“十一五”末期重新走在全国各产瓷区的前列,重振瓷都雄风。

第二,抓紧招商引资,实施品牌战略。明年招商引资要注重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的品牌陶瓷企业,重点引进高科技陶瓷企业,大力扶持能耗小、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的高科技陶瓷企业,做优做大做强我们的陶瓷产业,使我们的陶瓷产业有规模、有效益、有竞争力,形成新的陶瓷产业格局,打造新兴的世界瓷都。

第三,围绕现有企业扶优扶强扶大。要切实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解决实际问题与困难。特别是对有市场前景、成长性良好的中小企业,要主动介入,为企业解决土地、融资等关键性的制约因素提供帮助,助推企业的迅速成长,做大做强。

第四,把陶瓷产业结构调整放在突出位置。一方面要保持好景瓷现有的特色,另一方面要调整好陶瓷产业结构,培育一批高技术陶瓷领军企业,形成产业的高集成度,产供销一体化,降低成本,提高整个产业效益,实现兴市富民的目标。

黄康明要求陶瓷科技园、高新开发区水、电、气等配套工作要上去;金融部门要主动与企业联系,解决企业发展中的资金不足等问题,实现银企双赢;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进度;明年陶瓷工业要瞄准更高起点,攻坚破难,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朔州打造陶瓷基地 推进转型跨越发展


首届山西文博会朔州展区门口,一座由16000余件骨瓷制品拼接而成的“应县木塔”引人称奇,这座瓷器“木塔”高3.3米,按照1:20的比例搭建起来。近年来,朔州市陶瓷产业发展迅速,产品种类丰富、品质优良,有生活用瓷、艺术瓷器等,年产近12亿件,除供应国内客户,还远销国外,瓷业已成为当地经济支柱之一。

提起陶瓷产业,朔州市委书记王安庞信心满满地说到“目前,朔州日用陶瓷的产量占到了全国的4.8%,占到全省的76%,所以我们要打造全国的日用陶瓷生产基地,而现在,我们朔州的陶瓷文化正在多元化发展,除了聘请一些知名专家指导以外,还要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除了陶瓷产业,王安庞还讲到了朔州的边塞文化和佛教文化,“像应县的释迦塔(木塔),朔城区的崇福寺,都是具有一定历史特色的宝贵文化遗迹,所以朔州文化底蕴深厚,非常具有发展潜力。同时我们还要弘扬右玉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朔州不仅在文化产业上会有新发展,也会进一步助推朔州的转型跨越发展”。

产业实现新跨越


2005年工业紧密围绕建设“经济重镇、旅游都市、特色瓷都”这一战略目标,以省部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工程全面启动为契机,高标准建设陶瓷产业、研发、教育和交流四大基地,构筑陶瓷发展平台,千年瓷都在新一轮发展中焕发出勃勃生机,陶瓷产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态势。全年陶瓷工业产值预计完成25亿元,比2004年增长21.95%,比2000年增长93.8%,年平均递增14.2%;陶瓷产品销售收入预计完成24.37亿元,比2004年增长16%,比2000年增长251.2%,年平均递增20.2%;陶瓷出口创汇预计完成2200万美元,比2004年增长31.42%,比2000年增长24.86%。

在过去的一年,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陶瓷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陶瓷发展的有力措施,陶瓷产业呈现出可喜的变化。

一是陶瓷园区建设进展顺利。为加快产业发展,整合陶瓷资源,打造陶瓷发展平台,陶瓷园区建设从2003年底开始启动。2005年陶瓷工业园区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思路,3平方公里起步区的建设初具规模。投资1.7亿元的园区内道路、水、电、气等各项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已有台资、美资及退城进园等40家企业入园建厂,并有一批企业已于2005年建成投产。

作为省部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四大基地之一的陶瓷科技园,是以陶瓷人才、科研、交流基地为依托,消化、吸收、孵化新材料技术的产业集群基地。为使其打造成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全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示范区,2005年陶瓷科技园按照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标准,完成了8.12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及2.2平方公里的起步区详规,园区基础设施快速推进。目前,已有海畅法蓝瓷、勤飞公司和清华大学博导创办的新纪元精密陶瓷有限公司等23家企业入园办厂,其中8家属于高技术工业陶瓷企业。

二是陶瓷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随着建设“经济重镇,旅游都市,特色瓷都”目标的快速推进以及陶瓷生产基地的打造,招商引资引企取得突破性进展。继台湾台达、海畅、东璟,美资常青、贾泊氏等16家台外资及国内知名品牌企业来瓷都落户,协议投资近4亿元。2005年陶瓷招商引资又出现良好势头,相继有日本华玉株式会社、香港远景、台湾大源、澳洲东福盈、佛山欧神诺、上海大邦、瑞景等企业来景投资陶瓷及配套项目,同时一些在建台外资项目也加大投入,扩大生产规模。

三是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陶瓷国企改革、产权改制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相继有东风、艺术、景兴瓷厂,原料总厂、建材厂等国有企业全面改制,安置职工后实施退城进园,新组建成一批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现代陶瓷企业。同时,宇宙瓷业公司破产已经启动,景陶瓷厂也完成政策性破产的准备工作,陶瓷工业公司已有25000多名职工通过改制得到了安置,确保了国有企业的稳定,陶瓷股份公司保持稳中有进的势头,正在加大投入,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在发展中寻求新的发展和突破。

四是陶瓷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2005年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础建设和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新进展,分析测试中心与日用及建筑陶瓷中试车间基本建成,工程中心的硬件建设继续完善。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中心一方面加快发展高技术陶瓷,另一方面提升改造传统陶瓷。目前工程中心在研项目100项,新立项14项,部分项目已被列为国家“科技攻关引导项目”。同时,陶瓷科技资源整合正有序进行,工程中心与省陶研所、市陶研所、市特陶所等科研院所的整合方案已经制定,国家陶瓷产品检测中心也正在加紧运作。在此基础上,陶瓷教育资源重组加速。景德镇高专、职工大学、景德镇电大、师范已整合为景德镇学院,学院普通全日制在校生数达12000多人。

五是行业管理不断强化。为规范陶瓷市场秩序,在陶瓷行业中进一步整顿和规范陶瓷展销活动,加大打击非法展销力度。在省贸促会的指导支持下,先后组织10余批陶瓷展团通过正规渠道出国办展,还组织部分陶瓷企业参加了法兰克福博览会,开阔眼界,增强对国际陶瓷市场的了解,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有关部门对陶瓷市场占道、出店经营、地摊市场进行了集中整治,陶瓷销售市场秩序日益好转。在此基础上,对分散在全市居民区的燃气梭式窑,按照″集中整治,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思路,开展大力整治,并将进入规划的陶瓷工业园和新都民营陶瓷园生产。

六是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05年,景德镇市委、市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扶持中小民营陶瓷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首先选择一批有实力的民营陶瓷企业给予特别扶持,如环球、鹏飞、望龙陶瓷公司等,扶持他们创立品牌,做强做大。其次在陶瓷科技园、陶瓷工业园拿出部分土地、优惠提供给民营陶瓷企业用于发展,并积极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陶瓷分中心,帮助陶瓷中小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问题。

七是陶瓷文化贸易交流成果显著。在国家商务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与省委、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了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2005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来自37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2000多名参展商和采购商参会;国内十大产瓷区、九大名窑的600多家知名陶瓷企业参展商前来参加展示;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16000多名陶瓷采购商和购物者前来采购;200多位中外陶艺家或携带展品前来,或现场制作交流。招商引资签约项目28个,引进外资7725万美元,引进内资23.42亿元;经贸洽谈签约10项,出口签约6921万美元,内贸签约1.8亿元,内贸交易总额2.51亿元,超额完成预定目标。同时,还成功举办了景德镇国际高新技术论坛和景德镇国际高新技术成果展,取得丰硕成果。

景德镇市谱写陶瓷产业率先跨越发展新篇章


新年伊始,景德镇市贯彻省、市党代会精神,科学发展、和谐创业呈现新气象。连日来,该市连续召开座谈会,分析发展形势。倾听广大干部对科学发展的建议和良策,体现了新一届市领导班子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决策的科学民主。在全市部分陶瓷企业座谈会上,市委书记许爱民提出的“重振瓷都雄风,陶瓷产业要率先实现跨越发展”的目标任务,符合该市实际,抓住了大好发展时机,道出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陶瓷产业率先实现跨越发展,正逢其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加快陶瓷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从陶瓷工业发展的大环境入手,着力打造了一个振兴陶瓷的新平台。一批成长型企业已初具规模,陶瓷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为重振陶瓷雄风、建设特色瓷都奠定了基础。新的一年,该市召开的第一个座谈会就是陶瓷企业座谈会,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对陶瓷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座谈会的召开,使我们对陶瓷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了更清醒的判断,破解难题的措施更加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我们奋力实现陶瓷产业率先跨越发展有了更充足的底气、更明确的方向、更坚定的信念。

陶瓷产业要率先实现跨越发展,吹响了瓷都人重振瓷都雄风的前进号角。我们要按照市委的科学部署,坚持把扩大开放总战略一以贯之地推行,把着力点放在引进增量、做大总量、做大做强陶瓷产业规模、提高陶瓷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上;坚持以提高陶瓷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改造传统陶瓷生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陶瓷产能,打造高新技术陶瓷的后发优势。要举全市之力推进配套系统工程。在加快四大基地建设步伐的同时,努力构建一个有利于陶瓷产业发展的开放式、多元式、低成本的陶瓷产业发展体系。要进一步加强服务意识,营造陶瓷产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

乘风破浪正当时,扬帆远航谱新篇。我们相信,在新一届市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锐意创新,开拓进取,一定能在新的起点上谱写出陶瓷产业率先实现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山东海瓷借力十艺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据山东卫视《山东新闻联播》报道,借助十艺节平台,滨州市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值年均增长23%.

这两天,滨州的艺术家们正在紧张地创作国画。他们不是在宣纸上做画,而是画在瓷器上。

无棣县画家张永庆:“我画的这个作品叫春又来,是一枝凌霄花,凌霄花是在春天开放的,代表着生机盎然。”

山东海瓷集团利用贝壳的材质优势,将海洋贝瓷转化成一种新的绘画载体,烧成作品温润如玉、绚丽多彩。这些作品将在十艺节海瓷艺术大展上亮相。

山东海瓷集团董事长郭春森:“我们搭建一个更好的平台,在瓷器上进行艺术的创新,进行工艺的创新。”

像海瓷艺术一样,滨州鲁木匠家居创新演绎传统老榆木家具,适应现代人追求生活化、舒适化、功能化、人性化的需求。

滨州鲁木匠古典家居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景哲:“像大明湖的明湖居,驾仙寺,老舍故居,东玉斌府,超然楼,还有五龙潭茶社,全是我们做的。”

目前,滨州市文化企业已经发展到7800多家,产值68亿元。

滨州市委副书记薛庆国:“往深处挖掘品牌的附加价值。做好一系列的衍生品,进行多种业态的深度开发,把市场价值完全做出来。”

景德镇市陶瓷产业实现新跨越


据统计,去年景德镇市陶瓷工业实现产值32亿元,销售收入30亿元,新增各类窑炉97座,这标志着该市陶瓷产业实现了新的跨越。

瓷器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作为集大成者而登上了瓷都的宝座。然而,瓷都景德镇曾一度陷入困境,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创汇水平都远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近年来,该市锐意改革,走出了一条陶瓷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去年,该市陶瓷出口创下历史新高,实现出口3793万美元的最高纪录,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32%。去年,该市各类陶瓷生产企业着力于技术创新,省陶瓷工业公司景德镇牌工艺陶瓷荣获“中国名牌”称号,“鹏飞”、“景赐坊牌”建筑陶瓷荣获国家免检产品,陶瓷股份公司釉中彩高档日用瓷荣获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陶瓷出口公司百花牌陶瓷荣获江西著名商标产品。该市陶瓷教育规模和水平也上了新台阶,陶瓷类本科以上在校生由5年前的3000人增加到1.2万多人,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人数也增加到23人。据调查,去年该市新增各类型窑炉数为97座,使全市窑炉总数达到2068座。

德化陶瓷产业实现三步跨越提升自我


自唐以来,德化就开始建窑烧瓷。然而,传统烧瓷所用燃料是木柴,对森林破坏极大。据统计,1982年全县有100多家陶瓷厂,年产值不过亿元,可那一座座“老龙窑”年消耗木材高达10万平方米。

照此下去,不用几年全县所有的森林都会被砍光烧光。而且由于陶瓷生产周期长,以木材为燃料,产品烧成的合格率比较低。

窑炉技术不变革,不仅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而且将严重制约陶瓷业的发展。1982年,德化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以电代柴、发展瓷业”的能源结构调整思路和应对措施,得到有关部门和领导的肯定,德化县随即被确定为“全国百个电气化县”之一。

通过组织科技攻关,德化县在国内率先进行窑炉改革,先后研究建成了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电热箱式窑、电热磁道窑、油窑、电油混浇窑、煤气窑、液化气窑等,从而结束了德化1000多年来以木材烧窑的历史,解决了林瓷矛盾,净化了环境,提高了陶瓷产品质量。

而且由于燃料的变化,可以比较好地控制窑炉的温度,为德化从烧制传统瓷向五颜六色的西洋工艺瓷转化奠定了基础。

依靠科技进步,德化县成功地解决了林瓷矛盾,而这场陶瓷能源的革命,为德化的瓷业在上世纪90年代实现腾飞跨出了关键的一步。

从传统陶瓷到西洋工艺瓷

谈起改革开放后德化的第二步跨越,德化人无不想到一个“哥伦布式”的关键人物———温克仁,这位传奇人物不仅为德化陶瓷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更催生了德化一个崭新的发展思路。

1983年,温克仁出任德化县第五瓷厂厂长,此时德化陶瓷正处于困境之中,许多陶瓷厂堆满了“砸了舍不得、卖又卖不动”的传统日用瓷。此时,温克仁冒出了一个念头:国内市场不好,不妨到国外看看。几经波折,1985年4月,温克仁踏上去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的旅程,袋子里装着10卷胶卷和为数不多的美金。

此行收获极大,同时也带回了许多国外流行的小工艺品。对照这些小玩意,他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科技攻关,成功研发出西洋小工艺瓷,并迅速投放到欧洲市场,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陶瓷产品的利润翻了好几番。

面对高额的利润,温克仁将市场信息无偿地告诉了其他陶瓷厂,一时德化城区的许多陶瓷厂互相效仿,纷纷研发西洋工艺瓷,和外国人做起了工艺瓷生意,陶瓷订单从此纷至沓来,陶瓷业率先成为改革开放后德化最具活力的产业。科技兴瓷扭转了德化传统陶瓷产品死气沉沉的生产局面,西洋工艺瓷从此在德化异军突起,带动了德化陶瓷业“整体突围”。

小山城变成现代化绿色瓷都

近年来,德化加快实施“科技兴瓷”发展战略,实现了陶瓷产值、陶瓷生产模式、企业管理模式、贸易方式和陶瓷业科技含量的历史性大跨越,但随着陶瓷产业的日益扩张,科技人才不足、研发力量薄弱等因素也开始制约着德化县陶瓷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如何加快陶瓷科技人才培养、加快科技攻坚,把德化城区这个面积仅1平方多公里的小山城打造成现代化绿色瓷都,科技兴瓷提上了日程。

这几年,德化陶瓷学院正式建院,福建省陶瓷产业技术开发基地及福建省陶瓷质量检测中心落户德化、民营科技园区获批准为“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德化陶瓷园区”,“国家火炬计划德化陶瓷产业基地”获国家科技部批准建立……这一个个充满科技活力的项目无不昭示着瓷都人走科技兴瓷战略的决心和勇气。

为突破科学技术瓶颈,德化利用国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科技力量,加快陶瓷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陶瓷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陶瓷产业技术升级。

为此,德化加强了产学研合作。近年来,德化县加强与国际国内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密切与福州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吉林大学、上海硝酸盐研究所等10多家高校科研所的科研联系,加强产学研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地推动了德化县陶瓷业向高、新、优方向发展。

德化县科技局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后德化将以高档日用瓷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为重点,通过实施“高档日用瓷标准化、规模化”、“高档日用瓷生产专业化”、“特种陶瓷产品的研发生产”、“推动采用热压注方法生产陶瓷产品的产业化”、“矿物尾渣综合利用研究”,做强做大德化陶瓷产业。

正是科技兴瓷,引领着德化从小山城跃升到现代化绿色瓷都。

龙泉青瓷的发展历史


在英文中“CHINA”(瓷器)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代名词,可想而知中国的陶瓷文化在世人眼中占据了何等独特而至尊的地位。古代陶瓷是随着社会前进而不断发展的工艺美术,从古至今产生了无数的绝世精品,而瓷中之母当数青瓷。

我国青瓷烧制技术源远流长,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自商周时期原始青瓷到东汉以来的成熟青瓷,晋代的“缥瓷”,唐越窑的“秘色瓷”,直到龙泉青瓷已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从早期青瓷的青黄、淡黄到后来的纯青等色,浓艳浅淡,但都无不以青为尚。青瓷有“雨过天青”之雅,有阿拉伯人称“海洋绿”之幽,更有“类玉”、“类冰”之青质,兼得苍天、青山、绿水、碧玉之万般灵秀。龙泉窑青瓷就是诸多青瓷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龙泉青瓷是我国制瓷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窑系,窑址在今浙江西南部山区。龙泉青瓷肇始于三国,兴起于北宋,在南宋到元达到鼎盛,明代中晚期后开始衰落,其生产历史长达1600多年。作品主要以釉色吸引人,是最著名的颜色釉瓷器品种。施釉往往多次,釉较厚,玻璃光感很强。龙泉窑的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白中泛青。釉层柔和无开片,足底露胎处呈赭红色,俗称“朱砂底”。驰名中外的龙泉窑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釉质晶莹的青玉,其色调可与翡翠媲美,达中国古代青色最佳的境界。按照叶英挺的理论,龙泉青瓷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五代到北宋早期、北宋后期到南宋、元明。

龙泉青瓷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五代到北宋早期

龙泉境内山岭连绵,森林茂密,瓷石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又是瓯江的重要发源地,所以不仅为制瓷手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燃料和水资源,而且还为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水路运输便利,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三国两晋时期,当地的老百姓利用本土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取越窑和瓯窑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青瓷。这一时期的青瓷作品制作粗糙,窑业规模也不大。但是,到五代和北宋,吴越国的统治者为了俯首称臣,每年向中原君主供上不计其数的“秘色瓷”,以示修好。如此庞大的生产数量致使越州窑场无力承担,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龙泉窑便以担负这样一个“和平”的贡器使命换来了它本身发展的契机。当时,龙泉窑业初具规模,烧制青瓷技术已有相当水平。加上越窑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一批优秀的瓷匠陆续在龙泉安家落户,龙泉窑产品的质量得以迅速提高。

这一时期的龙泉窑器皆为淡青色釉瓷,胎骨多为灰白色,少数灰黑色。胎壁薄而坚硬,质地坚实、细密。虽然龙泉的地理位置偏僻,但境内有瓯江流经其间,载重货船可以从龙泉县城沿江而下直达温州港,水上交通的开发,使龙泉窑系绵延数百公里,甚至影响到闽北的窑口,在这范围内生产的瓷器都是龙泉窑的风格。龙泉窑的制瓷作坊大多数建造在河流或溪沟两旁的山麓上。窑匠们在山的缓坡上建龙窑,窑旁小块平地造作坊和住宅,窑和作坊连在一起,布局合理,操作方便;山上有树木,附近有瓷石矿,生产瓷器所需的原料、燃料取用方便;附近的溪水与河流,既可为作坊提供工业用水,又可通过船筏等水上运输工具将产品运往销售地。

从五代到北宋中期,龙泉一跃成为江南第一名窑。那些被无数人所吟咏赞叹的“秘色瓷”,也正是龙泉青瓷演绎它美仑美奂传奇的开始。

北宋后期到南宋

南宋可谓龙泉窑的黄金时期,青瓷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北宋覆灭后,北方人大量南迁,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而北方汝窑、定窑等名窑又被战争所破坏,瓯窑和越窑也相继衰落。到南宋晚期,由于北方制瓷技术的传入,龙泉窑结合南艺北技,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顶峰。

这一时期,龙泉窑出现了一种碧玉般的厚釉瓷,这种厚釉瓷分黑胎和白胎两类。同时,南宋统治者为解决财政困难,鼓励对外贸易,于是龙泉青瓷就藉海上贸易兴起之利,从海路大量出口,行销世界各国,成为当时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日本陶瓷学者三上次男把这条运输瓷器的海上航路誉为“陶瓷之路”。对外贸易产生的大量需求带动了新的制瓷作坊大量涌现,产品烧制技术质量不断提高。

南宋末期,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粉青和梅子青的烧制成功,巧夺天工,在我国瓷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粉青、梅子青是公认的青瓷釉色的巅峰,它不仅意味着龙泉窑制瓷技术水平的提高,其本身也包含了更丰富的审美意蕴。南宋龙泉窑很多器皿的新造型都是传承古代青铜器演变而来的,如尊式瓶、鼎式炉等。人们在审视这些玲珑隽秀的南宋龙泉窑青瓷时不免要发出惊叹,它们身上带着太多官窑器的影子。官窑作为一种垄断,绝对不允许民间仿制,龙泉青瓷与官窑器的相似恰好说明了它受到了官窑器的影响。虽然现在尚未找到南宋龙泉设立官窑的明确记载,但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宫廷很可能派遣了技术人员和官僚在龙泉等地监制“贡器”。

元明

或许元代统治者欣赏不了那种精致细腻的艺术,但瓷器仍然是贵族生活不可或缺的点缀。元代的龙泉窑依然为宫廷和贵族烧制瓷器,龙泉窑出现的八思巴文瓷器,便是一个力证。元代的龙泉窑瓷器在风格上更是焕然一新。其实元代的蒙古统治者不是单方面地被汉文化所同化,蒙古铁骑在征服一个王朝的同时也带来了草原的大气与粗犷。加上元代统治者继续奉行对外贸易政策,使龙泉青瓷生产规模在元代继续扩大,窑址和产品的数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产品品种增多,远销国外。

1975—1977年在韩国西南部的新安海底发现一艘元代沉船,打捞出1万多件瓷器,其中龙泉青瓷占了9000多件,可见龙泉青瓷在元代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元后期,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剧,严重影响着青瓷的生产。此时青瓷器的胎骨逐渐转厚,且较粗糙,多数瓷窑在坯体成型以后未经很好修整,釉层减薄,器皿釉色青中泛黄,造型也不及以前优美。

而明代龙泉窑青瓷是在元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残片中仍可看出元代器物的影子。比如其烧制工艺就延续了元后期底足包釉,用垫盘等支烧的方法。而且元代为明代龙泉官窑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尤其是一些器型硕大者,对于烧制技术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这些大件瓷器的烧成可能与元代窑制的改革有很大关系。元代龙泉窑的窑型仍沿用长条形斜坡式龙窑,与宋代窑制无异,只在长度上略有缩短。据目前掌握的发掘资料,北宋龙窑有长达80米以上的,元代龙窑则缩短了长度。这一改变有利于提高窑内温度,并使热量分布更均匀、合理,对烧制大型器物很有利。

到了明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下西洋,海外贸易促进青瓷生产。此后,青花瓷兴起,加之中国航海事业衰落,海上贸易之路变为西方殖民者侵略之路。明王朝实行海禁,青瓷外销量锐减。龙泉窑窑口纷纷倒闭,改烧民间通用青瓷,造型、烧制都不及以前精致。但是,明代龙泉窑也有精品的存在是不容否认的。如果将这些瓷器联系起来看,会发现有一类瓷器在形神上竟是如此的统一:直径达60多厘米的大盘,直径达40多厘米的墩碗……精美绝伦的刻花纹饰是一种华贵富丽的姿态,而刻花与釉色融为一体的效果更可谓“羚羊挂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这些都是普通的龙泉窑民窑器所无法望其项背的。对照同时期的景德镇官窑器不禁豁然开朗,两者在造型纹饰上的不谋而合正昭示着这类龙泉窑青瓷器的正统身份。

到了清朝,龙泉窑窑场所剩无几,产品胎质粗糙,釉色青中泛黄。灿烂的龙泉青瓷之花至此凋零。但是,大明处州龙泉官窑,这个被历史遗忘湮没了很久的奇迹终究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被拨开尘土,重见天日。

龙泉青瓷的现代进行时

建国以后,在恢复中国名窑的号召下,由浙江省政府组织国内专家,对龙泉窑青瓷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开发,使龙泉青瓷工艺得以完整地恢复。于是,濒临失传的青瓷制作工艺再次得到了发展。

龙泉窑青瓷由于时间的推移,由民间日常生活必需品一跃而成为艺术品,引起了新一波的收藏热潮。现代的龙泉青瓷忠实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更有新的突破,研究成功紫铜色釉、高温黑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茶叶末色釉、乌金釉和天青釉等。工艺美术设计装饰上,有“青瓷薄胎”、“青瓷玲珑”、“青瓷釉下彩”、“象形开片”、“文武开片”、“青白结合”、“哥弟窑结合”等。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龙泉青瓷的发祥地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龙泉青瓷工艺大师。龙泉青瓷泰斗徐朝兴大师便是其中久负盛名的一位。2005年6月4日,在北京和平宾馆和平宫举行的中工美春季瓷器杂项拍卖会上,徐朝兴的五管瓶以70万元的高价卖出,创下了有史以来现代陶瓷艺术品的单件最高价。徐大师的另外两件力作灰釉水波碗、刻花牡丹瓶也分别拍出了17万元、10万元的高价。虽是仿古之作,但凝聚了当代的最新工艺,青瓷釉色与宋代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徐朝兴大师13岁拜青瓷老艺人李怀德为师学艺,五十年来勤耕不辍。他是青瓷界在全国历届陶瓷作品评比中获奖最多的陶瓷大师,曾获全国陶瓷设计评比金、银奖等数十项,作品多次被指定为国家级礼品,并被中南海紫光阁及人民大会堂作为国宝收藏和陈列。

另一位龙泉青瓷名家毛正聪大师也在五十多年的陶艺生涯中与青瓷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曾有人评价毛正聪用他的一头银发换来了龙泉青瓷的“千峰翠色”。在首都北京紫光阁总理接见厅正上方,陈设着两件龙泉青瓷精品:龙泉哥窑大挂盘、龙泉哥窑紫光瓶。这两件被专家称为“当代国宝”的陶瓷作品,设计者正是毛正聪。2005年10月31日,在杭州世贸中心举行的“中工美”杭州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毛正聪的三件作品经过多番竞价,全部以超出最高估价的竞拍价格成交,作品“皇后壶”拍出了39万元的高价,一举成为本次拍卖会当代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拍卖成交价格榜首。此外,毛大师的青瓷作品每年都应邀赴海外展览,已拥有众多的欣赏者和收藏者。

与此同时,张绍斌、卢伟孙、毛松林、夏侯文等现代工艺大师的作品也将龙泉青瓷带入了一个新境界。他们创作的龙泉青瓷作品在品质、工艺、造型等诸方面都已经超越了南宋古青瓷,成为新时代的名瓷。正是徐朝兴、毛正聪等一代大师用自己的心血为这一传统名瓷的振兴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向全世界展示了“雪拉同”的独特艺术魅力。

龙泉青瓷蜚声海内外,不愧为中华民族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瓷器史上一颗燦烁的“瓷国明珠”。

潮州陶瓷产业实现集群发展


陶瓷及其附属产品年产值500亿元,全市每年生产的日用陶瓷、工艺陶瓷和卫浴洁具产量分别占到全国的25%、30%和50%。经过多年来积累,潮州市陶瓷产业的发展备受外界肯定。在近日召开的全国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工作会议上,“中国瓷都・潮州”荣获先进特色产业集群称号。

陶瓷产业要上规模上层次,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是必行之路,为此近几年来,潮州市着力构建陶瓷产业五大发展平台。潮州市先从建设产业服务体系入手,构筑多层次的公共服务平台:在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成立已有十多年时间的市陶瓷行业协会目前已成为国内最成功的行业协会之一,在帮助潮州市企业应对反倾销,主导和参与行业标准制订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此外,市陶瓷研究院、韩山师院陶瓷学院、广东枫溪陶瓷研究所、国家卫生陶瓷模具中心生产基地等平台的出现,为企业提供了技术、人才、咨询等的全方位服务。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生命力,潮州市一早就与省经信委签署“省市共建先进陶瓷制造业基地”协议,联手加强了陶瓷产业的创新平台建设。一方面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为企业产品创新提供设备技术基础;另一方面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工程中心的建设,为企业产品创新提供科研技术基础。据统计,近几年潮州市投入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资金达到了200多亿元,投入窑炉改造的资金更是超过了百亿。

市场拓展力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销售前景,潮州市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大力拓展了市场平台。外销方面,除了抓好每年的春秋两届广交会外,潮州市还积极组织企业到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参与大型展会。内销方面,近年来,市政府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国内知名城市和本地举办各种陶瓷展销会、博览会和设计大赛,并取得良好效应,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潮州陶瓷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提升了潮州陶瓷的市场占有率。

以往潮州市陶瓷产业呈现了枫溪区一枝独秀发展的局面,不过随着潮州市大力构建陶瓷产业集聚发展平台,现在潮州市陶瓷产业格局已变成枫溪为龙头带动,其他县区共同竞相发展的喜人局面,潮安古巷、铁铺,市开发区北片和饶平三饶、新丰都成了陶瓷产业发展的新区域。近期,潮州市还在深圳(潮州)产业转移园径南分园中专门划出区域建设陶瓷分园,力促陶瓷产业集聚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此外,节能降耗也作为一大重点平台被重视起来。在潮州市,废料回收和能耗标准等方面的创新层出不穷,在此利好因素的推动下,潮州市陶瓷产业在做好排放完全达标的同时,还实现了单位产品能耗量比国内同行业平均能耗量低10%以上的指标。

今年前三季度,陶瓷产业在出口形势异常严峻的形势下,工业增加值实现了15%以上的增长,这与潮州市大力构建五大平台的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努力实现跨越发展的历史转折》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努力实现跨越发展的历史转折》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