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评论:佛山陶瓷产业向何处去?

评论:佛山陶瓷产业向何处去?

陶瓷艺术 陶瓷瓷砖 瓷砖陶瓷

2021-04-29

陶瓷艺术。

佛山陶瓷企业将逐步迁移,今后大部分企业都将离开佛山,这是大势所趋.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处于短缺经济时代,因此采用GDP推动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个模式的特点就是粗放型的,佛山陶瓷就是在这样的改革大潮下发展起来的,它为佛山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单是陶瓷工业,它就提供了十多万人的就业机会,产量占了全国半边江山,这还不包括它所带动的其他行业的发展,例如,佛山拥有中国最强大的陶机行业,占全国总产值的80%,色釉料行业,占全国总产值的50%,此外,还有全国最发达的陶瓷媒体行业,设计行业等等,在佛山形成了全国最发达的陶瓷产业群,也培育了一批闻名全国的优秀企业,因此佛山陶瓷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功不可抹。但是,随着经济的经一步发展,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因此我们的国策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它的特点是从过去重视数量到重视质量,对企业来讲,就是重视对社会的全面责任,特别是对环境的责任,社会资源的使用,对社会的贡献等等,因此,能耗高,资源消耗大,附加值不高的陶瓷工业势必成为整顿的对象。

陶瓷企业迁移是件很痛苦的事,很多设备都不能再使用了,要离开熟悉的土地,离开熟悉的人脉关系,很多员工将会下岗,对社会都会造成很大的冲击,因此我们必须慎重对待,要仔细研究对策,决非简单地把企业迁过去了事,这次调整,既是挑战,也是一次重大的机遇。因为旧的去了,我们就要用新思路来对待新事物,我们一定要“更新传统观念,进行产业重组,战略重塑”。

从观念上讲,要对陶瓷产业重新认识,只有这样,才能闯出一片新天地。众所周知,陶瓷工业就是瓷砖(这里不是指卫浴等),我们从事的就是做砖的,这是一种产品观念,所以,我们迁到哪里附加值都是很低的,说不定过几年,内地经济发达了,工厂又得迁移,因为比较优势只是暂时的,在竞争和成本的双重压力下,我们必须从产品观念提升为品牌观念,这就要求对陶瓷产业重新定位,恰如雅马哈说,我不是造电子琴的(产品观念),我是从事娱乐事业的(品牌观念),这样的品牌定位,给雅马哈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同样道理,我们可以对陶瓷工业重新定位,我们将陶瓷作为一个要素,和其它要素(装饰材料,灯光,空间设计等)一起重新组合,就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因此,通过“要素重新组合的创新”,我们可将陶瓷产业定位为“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产业,重新定位,给陶瓷产业带来了一片新天地,由陶瓷文化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不仅提高了附加值,而且避开了产品同质化的问题。

对于留在佛山的总部来说,(因为很多人说,佛山不具备发展总部经济条件,其实,名称不是最重要的,做什么才是要害,在此,我们暂且避开这个敏感的名字,简称为总部)对产业的重新定位,将赋予佛山总部以新的内涵,因此,有必要进行产业重组,战略重塑。首先,陶瓷文化带来的新的生活方式,使创意产业成为总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空间,这是一个附加值极高的产业,它将完全改变传统产业附加值低的局面。其次,全世界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结合,它将为陶瓷产业的提升,提供了机会,我们很多好的想法,都可以通过资本运作加以实现,因此资本运作将是总部的一个重要的内容。第三,这些新思路,产业重组,战略重塑,新的生活方式的传播都离不开现代传媒的参与和传播,因此传媒也需要重塑,媒体对中国陶瓷产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媒体也需要与时俱进,要有前瞻性,不但需要锦上添花,更需要雪中送炭,要引导企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里,媒体掌握了比制空权,制海权更重要的“制话语权”,我们的陶瓷产业在世界上,就是因为没有话语权,所以很多人并不了解我们的情况,更谈不上影响力。我们的总部要高度重视现代传媒的作用,并把它纳入总部的一个重要部分,给予他们各种支持,包括财政,舆论,积极参与等方面的支持。

对于外迁的企业,也需要更新观念,战略重塑,在佛山,虽然我们形成了产业链,但是这种联系是很松散的,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经济上互相拖欠,提高了交易成本,影响了产业群的竞争力。且看国外企业,进军中国都是集群式的,它们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形成了紧密的战略联盟,利用这次产业转移的机会,如果能够进行重新分工,产业重组,例如,原料标准化,并由专业厂家统一供应,此外,还有统一供气,共同建立物流基地,联合开发或开发外包等等,形成“虚拟纵向一体化”的联盟,那么竞争力将会明显提高,企业就能集中精力,专注于品牌建设,提升品牌溢价能力。在联盟中,中小企业应该在重组中找到自身的位置,由于受资金的限制,它们不宜投资生产线,和大企业从事相同的工作,只能在产业链中处于配角的位置,它们特别适合于大生产不能从事的,一些手工或半手工的,加工部分或其它配套工作,这样才能从大吃小的竞争关系,转变成新型的互相依赖的互补关系。

佛山陶瓷在产业调整之际,只有跳出传统的框框,抓住这个机会,进行“观念更新,产业重组,战略重塑”,才能使陶瓷产业,得到新生!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房产业巨头向佛山陶瓷抛“红绣球”


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及建设部住宅产业文化促进中心等六大机构联合举办,亚洲最大的房地产业盛会——第八届中国房地产节即“中国住交会”,将于今年11月10日至12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八年来,“中国住交会”一直是中国建筑与房地产业上下游完整产业链最为盛大的沟通与发展平台,为城市建设的主管机构、开发商、建筑设计单位、建材业以及运营和服务机构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洽谈的巨型平台。她是房地产行业的晴雨表,同时也实实在在地创造了数千亿元的集团采购商机。

在这一历程中,佛山的部分陶瓷企业也曾分得了一杯羹,往年佛山的陶瓷企业均有零散的参与这一房地产业链的交流盛会,但都不具规模,无法形成佛山陶瓷应有的整体品牌和拳头优势。今年6月10日,“中国住交会”组委会考察团一行来到佛山,对佛山陶瓷产业进行了为期一周全面细致的考察,组委会副秘长吴艾苏先生对佛山陶瓷产业做出了很高评价,随后考察团将考察意见带回组委会经过一个月的多方综合研究决定:从今年开始,以后每届“住交会”将设立以佛山陶瓷唱主角的“中国房地产节建筑与卫生陶瓷专场”,给建陶企业在其最大买家房地产业巨头和建筑规划设计机构云集的集会中,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推销自我的实效展示舞台。

同时,展会将同期借机举行首届“建陶与房产业强强联合发展之路高峰论坛”,给陶瓷企业与房产业巨头提供一个直接平等的对话和战略合作洽谈的交流平台;对于品牌云集的佛山陶瓷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品牌直接对接市场的绝好机会。作为亚洲最大的房地产业盛会,“住交会”的行动所代表的是房地产业界一种共同的呼声,这次房产业巨头主动向佛山陶瓷抛出的“红绣球”,充分体现了房产业巨在激烈的房地产市场竞争和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综合规范治理中,学会了主动寻求材料供应商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的事实;从买卖关系变成合作关系,一种新的市场合作观念的诞生趋向的将是一种共赢的结果。

据专家分析,“住交会”这次主动给佛山陶瓷抛出的“红绣球”,至少给处于能源短缺、人才短缺、渠道难、传播难、竞争混乱等重重压力下的佛山陶瓷带来三大发展契机:

其一,“住交会”作为亚洲最大的房地产业链交流盛会聚集了全国范围内大部分房地产业巨头、建筑设计规划单位及部分亚洲顶尖级房产业巨头,这给佛山陶瓷对接房地产业金牌级客户提供了良好的自由合作交流平台;

其二,“住交会”在华东市场的核心地上海举行,华东市场向来是佛山陶瓷企业的“软肋”,佛山陶瓷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在华东市场的销量均处于低弥状态,此次“住交会”由倾力组织“佛山陶瓷名企展团”,借展会专场和高峰论坛的良好平台以整体优势协同作战,增强“佛山制造”在华东区域的品牌影响力,力争促成“软肋不软”,这对整个佛山陶瓷来说都将是一次大的飞跃;

其三,“住交会”现场聚集了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数百家主流和专业媒体1000多名媒体记者,囊括了陶瓷企业下游客户群所关注的大部分焦点媒体群。根据佛山团组委会负责人介绍,本届住交会将组织策划的首届“建陶与房产业强强联合发展之路高峰论坛”,将成为建材业与房地产业有规模有组织强强联合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论坛在完成其本身强大的推动建陶企业与房产业巨头联姻作用的同时,还必将成为本届展会及展会数百家重量级媒体所关注的焦点;对于陶瓷这个不为大众普遍关注的商品而言,面向目标市场进行如此有针对性的传播策划,应该说远比借奥运会进行品牌推广更切合行业实际。

面对日益复杂多样化的市场竞争格局,陶瓷企业一直在努力寻求着突破性的市场开拓模式,走在行业前列的佛山陶瓷企业一直都善于发现和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从佛山部分知名陶瓷企业此前所迈出的与房地产业强强联合的市场推广路线所反馈的喜人效果来看,此次“住交会”给佛山陶瓷企业敞开的方便之门,无疑给佛山陶瓷企业提供了名利双丰收的绝好发展机会。

评论:佛山调整陶瓷产业结构绝对是好事


“佛山政府对于陶瓷产业的结构重组和生产格局重新布局,绝对是好事!对佛山企业的生产和贸易都有利。同时,对于增加意大利与佛山的合作也绝对是个好机会。”

日前,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陶瓷工业展览会在广州开幕,佛山主要的陶瓷生产和陶瓷机械制造企业均参加了这次展会。意大利陶瓷机械及设备生产商协会总经理PaoloGambuli表示,产业结构调整将使佛山陶企摆脱以低成本竞争的格局。

据了解,今年年底前,佛山至少有200家左右陶企可能因为不达标而需要关闭与转移,仅有少数优秀企业与大部分陶瓷企业总部继续保留。

记者在展会现场看到,参展企业中有约七成左右来自佛山,前来观展的也有很多是佛山陶企的代表。而意大利企业则是本届展会面积最大的外国参展代表团。面对庞大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意大利陶瓷机械及设备生产商协会与佛山陶瓷行业协会现场组织了一场特别的“对话”。面对不断自我提升的中国陶瓷企业,PaoloGambuli认为,“中国陶瓷企业生产环境和条件越来越好,在贸易方式和现代化进程中,也变得越来越有实力。”

据工业展主办方之一的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秘书长黄芯红介绍,中意两国陶瓷产业的交流历史最长、合作也最紧密。而作为国内陶瓷产区龙头的佛山,与意大利陶瓷企业、陶机企业的渊源也最深,不少新技术、新产品都是两地合力完成的。预计近期内,双方陶瓷界或会因为实施新的节能环保标准等而进行更深层的合作。 

据了解,作为中国最大墙地砖产区之一的佛山,已成为具世界领先水平的意大利陶瓷机械的主要市场。而目前在美国、西班牙等国,陶瓷企业采用的节能环保标准,大都是由意大利企业发布的。PaoloGambuli说,国际市场对于生产企业的环境等问题非常关注,一些外国采购方可能会因为不满意企业的生产环境而取消贸易,但佛山陶瓷经过这次的调整在这些方面将会有一个较大提升,而且生产技术的提高,也将使企业产品的价值得到更好体现,有利于摆脱低价竞争的困境。

评论:陶瓷产业是佛山发展“第三产业”的障碍?


前天召开的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会议,主题是通过下一届协会班子的选举办法与确定候选人名单,但也许是因为政府官员在场,也许是好长时间大家没有碰头,总之机会难得,大家频频跑题,讲自己最关心的话题。而最关心的话题自然是陶瓷企业的大搬迁问题。

一方面是政府持续的高压态势:国务院发文规定节能减排不达标一把手就地免职,佛山政府将陶瓷产业调整提升工作提前到2009年上半年验收,南海区的罗村则成为政府重拳整治的示范点,要求两年半内41家企业实现产业转移,其中全部的陶瓷企业2009年底要搬出罗村。本次会上,出席会议的政府官员也再次表态:不达标的陶瓷企业是走是留政府的态度是明确的,将整治工作验收时间提前也是铁定的,被列入整治名单的企业不要再有什么幻想。

但另一方面却是企业的极度困惑。正如一些企业代表提出的:政府重拳突击整治,之前与协会、企业的沟通不足,陷企业于被动,一刀切的做法更是难以接受。就算要搬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厂子怎么能说搬就搬。俗话说:“上屋搬下屋,不见一箩谷”。于是,有关搬迁补偿问题就成为另外一个焦点。

罗村每家搬迁的企业根据情况不同,可以得到政府20-200万元不等的经济补偿,原租期未满的厂地,在租期内的收益仍然归原企业所有。对于规划中的罗定市陶瓷、玻璃产业承接基地,罗村街道办还答应与罗定方面共同承担前期三通一平的投入。禅城区政府则承诺:转移出去的企业在当地纳税,属于税收分成的那部分,禅城区政府将把该部分返还给企业。而企业代表则进一步建议,政府应给予搬迁企业未到租期的工业用地转为商用提供****方便,而经济补偿的标准则太笼统,缺乏操作性,有些企业搬迁的损失难以估量。

在这场历史性的大转移中,佛山一些陶瓷企业现在只剩下向政府讨经济补偿的资本,这令那些见惯了这个行业辉煌的人难免唏嘘。

广州第三产业的比重是60%,佛山是34%;占地1000亩的陶瓷厂年产值最多20个亿左右,而佛山普利华相机则可以做到100个亿,美的电器则能做500多个亿。佛山陶瓷要腾出地来发展第三产业,或者想办法如何引领高端,一块地变两块地用。这是一位官员算的帐。

佛山的产业发展,还没有发达到可以放弃二产专门发展三产的程度。我们的工业很粗放,恰恰说明水平还不高,需要长期努力,而不是全部赶走。这是广东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力最近在公开场合演讲中的一段话。

在佛山陶瓷完整产业链上谋生的人有一二十万,这些人的消费力对佛山三产发展起支撑作用。佛山放弃了作为二产的陶瓷,实际上对三产的发展也是一种伤害。这是行业资深人士的看法。

孰是孰非,也许只有等到历史老人来判定。

广东佛山将从陶瓷制造业基地向生态产业转型


作为陶瓷产业基地的广东佛山开始向生态产业转型,新的生态休闲区开始动工建设,预计2012年建成。

据中新社6月24日报道,广东佛山南庄生态休闲区23日动工兴建,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主任胡建国在此间向佛山市南庄镇授予“城市绿色社体家园”牌匾。

广东佛山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庄镇内陶瓷企业云集,历经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一个配套完整的产业集群,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和陶瓷商贸物流集散地。

当地政府从2OO7年开始实施“双转移”(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战略,将能耗高、污染严重的陶瓷产业向相对欠发达地区转移。佛山南庄由昔日的陶瓷产业基地开始向生态产业转型。

据了解,广东佛山南庄生态休闲区南庄生态休闲区总规划面积近10平方公里,由清华大学风景园林设计所设计。休闲区内规划开挖面积1,500亩的中心湖,种植大片树林绿地,与岭南水乡景观相融合,彰显生态内涵。

据佛山市禅城区区长黄喜忠介绍,佛山南庄生态休闲区交通优势明显,与佛山一环、佛开高速公路等形成便捷的交通快线,政府投入17亿元,在2012年全面完成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

评论:引佛山陶瓷企业 勿忘“佛山经验”


广东佛山,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经在国家七大产瓷区中排名倒数第一。其当时的产品结构主要为日用陶、电陶、化工陶。陶瓷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在陶瓷行业中的知名度也很小。

近二三十年来,佛山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及锐意进取、敢想敢干的闯劲,神话般的快速形成了以其为中心的方圆150公里的陶瓷经济圈。现在的佛山已经当之无愧的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建陶及建筑卫生陶瓷装备的生产基地之一。

但是经过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与过度开发,在创造辉煌的同时佛山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传统陶瓷产业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的特征使其资源逐渐匮乏,燃料日益紧张,交通时常拥堵,污染严重超标……因此无论从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调整还是从城市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整治和迁移高能耗高污染的低端陶瓷产业都已成为了该市谋求长久持续发展,恢复创造友好清洁环境的需要和必然。

正是基于提升佛山陶瓷产业竞争力,基于对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持续发展有了比较成熟和深刻的认识,佛山市人民政府才忍着GDP会严重受挫的阵痛,顶着陶企搬迁及关闭带来的负面影响,坚决地毅然地提出了迁移(关闭)低端陶瓷产业,建设陶瓷产业研究中心、设计中心、会展中心、物流中心、营销中心、信息中心等“总部经济”的宏伟蓝图,试图从产业链的源头上提升佛山陶瓷产业的竞争力,立志从产业结构上提升佛山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于是该市统一思想、全盘布局,在政府政策的宣传、引导、影响和驱动下,佛山的中低端陶瓷企业已经或正在完成迁移和关闭;上海硅酸盐陶瓷研究所也已经进驻佛山,南庄华夏陶瓷城正在扩建;瓷海国际市场也正在发展扩大;佛山陶瓷产业创意园也应运而生!佛山发展“总部经济”的蓝图正在逐步描绘和展开……

笔者认为,佛山关停外迁污染大、成本高、附加值低的低端陶瓷产业,保留并大力发展集研发、营销、物流、信息、会展等元素于一体的高附加值、高平台的“总部经济”是明智也是无奈之举!是疯狂过后的理性回归,也是数十年实践的教训总结!

从单纯的生产基地到配套批发市场,从批发市场升级到专业陶瓷市场,再发展到陶瓷展销中心、陶瓷精品展销中心最后剥离生产基地集研究中心、设计中心、会展中心、物流中心、营销中心、信息中心于一体,这不单单是文字表述和产业结构上的调整和更新,更是思想和观念上的质变和飞跃!

现在东部陶瓷行业正在进行产业调整和集体转移,这对处于中部地区的该市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但在努力引进承接这些东部陶瓷产业力求快速做大陶瓷总量的同时,我们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更应充分吸取佛山陶瓷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应在做好长远产业规划与设计的前提下,从本土市情出发,未雨绸缪,综合考虑环保、资源、能源等因素,适度适量地高要求高标准地引进相关企业,力争在不久的将来也实现由“景德镇制造”到“景德镇设计”的质的跨越!

醴陵陶瓷向千亿产业集群布局


近日,在醴陵某企业的一处瓷器展厅里,一把由陶瓷制成的小刀吸引了参观者的眼球。这种陶瓷小刀在瓷器粉中加入一种叫氧化锆的元素,相对传统陶瓷,它具有韧性强、不易碎的优势,相对铁质刀,不易锈、切面包不掉渣,因而广受欧美国家消费者欢迎。

瞄准特种陶瓷这一新兴的产业金矿,醴陵陶瓷工业园正加紧布局特种陶瓷企业。像这样精美的瓷器,从出厂到货物摆上柜台,价格最高能涨120倍。以陶瓷光纤导管为例,过去依靠从美国进口,要8到10美元一个,而醴陵产每个只要5毛钱,目前这种陶瓷光纤导管每个季度的销售额都在四千万元以上。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变,将进一步打造醴陵品牌,加大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醴陵市副市长廖宏力告诉记者,作为世界釉下五彩瓷的原产地和中国“红官窑”所在地,醴陵制作、生产陶瓷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醴陵市千亿陶瓷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期,醴陵陶瓷将成为湖南又一个“千亿产业集群”。

目前,醴陵陶瓷产业已发展为日用瓷、工业瓷、电瓷等5大系列4000多个品种。为应对日本、意大利等发达国家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等形势,醴陵每年投入1亿元研发基金,投资建设湖南醴陵陶瓷产业园,构建醴陵陶瓷在全球市场的地位。

评论:陶瓷产业不应背负“原罪”


近两年来,中国建陶产业面临着世界金融危机和低碳经济所带来的双重压力,对于前者,经过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整个产业在虚惊一场之后仍旧一路狂奔,和中国经济一道,呈现出逆势飘红的可喜局面。而后者所带来的压力却是愈来愈大,特别是整个产业目前仍停留于重增长、轻治理的发展阶段,导致社会公众一提起陶瓷企业,就不由自主想到白烟蔽日、尘土飞扬、机器轰鸣的生产场景。在低碳概念大行其道的今天,超短的产业链,致使建陶企业始终需要直面原料、能源、环保等问题,并因此背负了沉重的“原罪”。

在与同行交流时,不少人尤其是“老板级”人士,虽然对今后的发展仍然信心满怀,但隐约之间却对陶瓷产业的未来感到忧虑和迷茫:我们的原料还能用多久?越来越稀缺的能源能支持行业的长久发展吗?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我们的产业每次都能过关吗?这些都是记者们每次必问的问题。联想到意大利、西班牙等建陶强国,当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建陶制造业就会每况愈下,或不同程度的萎缩或外迁转移到东欧等相对落后国家。以此类比,我国陶瓷产业将来也会遭遇压缩、迁移甚至消亡的境地吗?这确实让人感到担忧!而笔者更担忧的是,企业家对产业前景的悲观预期,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甚至会让有些人产生“赚快钱、短钱”的想法,从而影响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觉得非常有必要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企业的发展是为了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一定的资源和能源是不可避免的。其实陶瓷的制造和钢铁制造是同一个概念,对材料和能源的消耗由它的生产工艺决定的,就如同人饿了就要吃饭一样,合理的消耗是必须的,也是正常的。而且我们生产所用的大部分材料都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其对环境的污染非常小;另外,就目前来看,陶瓷行业对资源的消耗并未影响到其高速发展的势头,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建陶产品的普遍需要,并折射出建陶产品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鉴于以上几点,行业人士对于所从事的行业应当有充分的信心和定力,而不应该有“原罪”感。

笔者与陶瓷结缘已三十多个春秋,对行业的变迁感触颇深,也一直坚持认为,陶瓷产业是传统产业而非落后淘汰产业。千百年来,陶瓷一直在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不仅日用瓷、建筑陶瓷是人类日常生活所需,陈设瓷、艺术瓷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奇葩珍粹。当众多材质湮没在浩瀚历史长河中渺无影踪,陶瓷依旧在岁月流转中华彩依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于陶瓷的需求还在不断地巩固提升,陶瓷依然是人类生活、文明发展的基本必需品,陶瓷产业仍将长盛不衰。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以陶瓷中耗能较大的瓷砖与天然石材、木地板、塑胶地板等系列替代品进行对比,预测一下陶瓷的发展前景。天然石材本身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瓷砖本来就是石材的理想替代品;木地板消耗森林资源,树木虽可再生但有一定的生长周期,而瓷砖采用自然界储量丰富的现成泥土、沙石烧制,采料简单直接。塑胶地板属于有机化工产品,与以无机材料为原料的陶瓷相比,有机化工污染的后果将更为不堪。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干脆不使用瓷砖,也不使用石材或木地板,甚至不用塑胶地板,回到水泥铺地、三合土筑地的过去呢?正如人类不可能再回到石器时代一样,这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各种材质相比之下,陶瓷产品仍然具有原料丰富、取材简单、材质性能好、使用范围广等难以比拟的优势。纵然科技发展至今,几千年前发明的陶瓷,其地位依然无可撼动,并且还在不断巩固和提升。

那么中国经济强大之后,陶瓷产业会否效法欧洲陶瓷强国将生产转移到周边相对落后的国家吗?笔者认为也不大可能。首先,中国是地域大国,幅员辽阔,原矿资源丰富,产业转移在国内基本可以实现,无需兴师动众跨国生产徒增成本;其次中国是人口大国,陶瓷需求量非常巨大,世界上哪一个国家有如此雄厚的原矿资源?又能承受如此巨大的产能?再者陶瓷运输量大直接导致成本水涨船高,从市场角度来说也不太现实。

既然我们没有原罪,陶瓷产业也无可替代、难以外迁,更不会走向消亡,是否就意味着陶瓷产业前景一片光明、我们这些陶业人士就可以高枕无忧呢?

绝对不是!我们必须警醒的是,陶瓷的原料构成和生产工艺决定了它必然要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与能源,陶瓷产业也必然无法回避原料、能源、环保这三大问题,而此前三十年建筑陶瓷产业的粗放式发展,更让这三大问题成为陶瓷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死穴”,使陶瓷产业的未来蒙上了浓重的阴影。鉴于此,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更要强化危机意识,真正积极行动起来,即便已不能防范于未然,也务必做到亡羊补牢。

首先是在宏观上,陶瓷产业在宏观上要合理规范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从发达地区向欠不发达地区梯度转移发展,形成营造腾挪的空间。其次是具体到各个陶瓷企业,要积极降低能耗、节约能源。陶瓷产业的之所以多年来形成高污染的社会形象,并不是技术上不能治理,而是需要企业认真踏实地对环境污染予以整治。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而且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评论:佛山“陶瓷新政”出现软化迹象?


在1月3日笔者在谈到2008年行业的看点时指出:“2008年产区力量的消涨是一个看点。佛山市政府的产业政策是否有反复,能否真正执行两年后,到了2009是否按照既有的规划淘汰只剩下25家,如果真正的执行到这个层面,对佛山陶瓷影响是很大的根本的。”而从本报今期头版头条透露出的消息看,佛山决策层对陶瓷行业的政策似有“软化”迹象:本月7日下午,在佛山市主要领导与12家陶瓷企业的座谈会上,市委书记林元和公开表示:今后佛山市将扶优扶强40多家陶瓷生产企业,关闭搬迁100多家,调整提升100多家。显然,这组数字与早前媒体普遍报道的“只剩25家”有很大的出入,值得行业人士细细品味、解读。

去年12月12日,佛山市第三次加快推进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治理工作现场会在南庄召开。禅城区的一位领导明确表示,禅城区将在2008年底以前,动用各种手段淘汰90家低端的陶瓷企业,仅有25家企业被列入“改造提升”的名单。而且甚至有消息指:这25家企业如果在“改造提升”中不达标,那么在2009年6月之前,该区内的陶瓷生产企业也可能“一家不留”。

于是人们接着看到:上个月29日上午,南庄镇政府直接出面搭台组织协调陶瓷企业向新兴产区转移。以前一直是佛山陶瓷行业协会来做拟外迁企业与产区之间的穿针引线工作,而现在直接上升到政府层面来运作,这是史无前例的。所以,按照这种逻辑,一般判断明年佛山企业外迁的数量还会更多,一些中小企业会抱团出去,以提高征地议价和应对新环境的能力。

然而,从常识上讲,两年内要将佛山陶瓷的“低端产能”清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陶瓷产业的“改造提升”和外迁是一项牵涉面非常广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关系到老板承担“改造提升”和外迁成本的能力问题,还关系到企业员工的就业及利益保障问题,同时关系到地方政府财税收入的问题。从长远来讲,更是关系到“佛山陶瓷”这张名片寿命问题。所以,在“改造提升”,并鼓励陶瓷企业外迁声浪日高的严峻态势下,施政者在其过程中保留一份理性的检讨和反思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切忌明知不可为而强行。

佛山的“陶瓷新政”已经实施近一年,检视实践的结果,舆情目前普遍寄望“陶瓷新政”由从紧改为适度从紧,这一方面有利于新政的实际操作,另一方面也是各方利益平衡———和谐的需要。佛山陶瓷企业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两个问题:一是环保、节能的问题,一是社会责任缺失的问题。如果企业在政府引导下能逐步解决环保、节能问题,并依法纳税,最终的结果就是双赢。但企业以环保、节能为导向的“改造提升”既是测试自己的家底,考验自身的能力,也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管理成本,比如建立标准,设置环保、节能门槛等,同时也需要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比如解决天然气的配送等问题。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评论:佛山陶瓷产业向何处去?》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评论:佛山陶瓷产业向何处去?》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