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嘉庆年间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顺治年间瓷器

顺治年间瓷器

嘉庆年间瓷器的鉴别 顺治瓷器大碗鉴别方法 雍正年间的瓷器鉴别

2020-04-29

嘉庆年间瓷器的鉴别。

今天由小编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清代顺治年代的瓷器。

清初顺治(1644—1661)朝时间不长,但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后来康熙时期的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顺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器型较少,主要有炉、觚、瓶、大小盘、碗、罐等。胎体总的来说较粗糙,大器如炉、大盘、觚等胎体厚重,小器如小盘、碗等胎体则较轻薄。但也有个别器物胎质细腻、致密的,可见糯米状。底釉多白中闪青,有的还略显泛灰,釉层稀薄。青花料应是浙料和石子青两种并用,致使发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蓝。其中炉的青花发色多显青翠,其它器物的发色多显灰蓝。纹饰多见花鸟、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兽、瑞兽、芭蕉、云气等。大盘喜欢在口沿处画一青花线圈,再在圈内画主体纹饰;小盘多在盘面一侧画一片梧桐叶,另一侧书“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等相近的诗句。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欢用青花线作纹饰的分隔。画法以勾勒、平涂、渲染、线描相结合。绘画笔调随意,虽然比晚明时工整,但仍未见康熙时的严谨、细致的作风。画面布局较丰满,尤其是大盘、罐、瓶、觚等类器物。开始出现皴法和浓淡色阶的变化,但尚不成熟。瓶、觚等多平砂底。盘、碗、罐等底部多见缩釉点,底足粘砂较常见。碗的底部多跳刀痕。民窑器多、官窑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怎么鉴定清顺治瓷器?


怎么鉴定清顺治瓷器?顺治朝历时十八年,社会动荡,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御窑厂不可能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所以景德镇瓷业一度萧条,产量很少。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此间,御窑厂施行“官搭民烧”制度。“官搭民烧”不仅为陶瓷生产闯出了新路子,同时也为后期康熙瓷器的繁荣与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些清顺治瓷器鉴定方法:

1、造型特征。顺治瓷器,造型古朴,胎体厚重,如瓶、尊、罐、炉、大盘类。造型部分承袭前朝,具有明代遗风,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颖的品种,如怪石花卉纹饰的盘碗,斑片云中出现的龙纹筒花觚等。署顺治年款的官窑中国多圆器;民窑则以佛前供具为多,器型稚拙,器足宽厚,露胎砂底光润,釉质青白。因顺治民窑大多无年款,故易于明末和康熙初期的器物想混,鉴定师应从造型、胎釉、纹饰上作比较,有的还可以器上的干支纪年款为佐证,去“对号入座”。

2、图案纹饰特征。顺治时期,瓷器的装饰工艺,有印、刻、划、绘。图案纹饰的演变较为明显:晚明时富有民间生活气息的绘画题材(如捕鱼、牧牛)已渐消失,代之以粗狂豪放的怪石花卉和工笔潇洒的任务故事,呈现了典型的时代风格;尤其是这一时期常见的积累特殊图案,使人触目即有清初之感。

3、青花特征。顺治时仍采用明代晚期的国产浙料,釉料的提纯。培制工艺,均有所创新;青花色调较为丰富,已开始能分出浓淡和阴阳面的层次,为康熙青花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胎体、底足特征。胎体:胎体仍显厚重,但胎质较之明代崇祯的显得坚硬细润。器足规整,盘类器底极少有下凹现象,个别的仍有浅显的跳刀、刮削和旋痕。粗制器物足底些斜削草率,多粘有砂砾。精细的足尖呈滚圆的泥鳅背状,较为圆润。这时器物的圈足,较之明代有显著的变化,由浅矮渐高深,至康熙时期愈甚。明代万历出现的一种裹矮外高的斜削式宽圈足,顺治时仍然很多,其底足多不施釉,甚是光润;此类延续到康熙时期,以后即行小时。此时变圈底也有所见。

5、釉面特征。釉面:顺治时期的釉面多种特点:一般为青白色,器物外部釉色尤酷似卵青;盘、碗类底部近足处,呈较淡的亮青色;早期的粗器类,釉面较为浑浊。器物口沿所施酱黄釉,深浅不一,深者呈黄褐色。此种“黄釉口”,是顺治时期的重要特征。

6、款识特征。款识分为官窑款和干支纪年款。款式有楷书、隶书和篆书。堂口款中多见的是“玉堂佳器”款。

清顺治瓷器怎么鉴定?


清顺治瓷器怎么鉴定?顺治朝历时十八年,社会动荡,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御窑厂不可能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所以景德镇瓷业一度萧条,产量很少。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此间,御窑厂施行“官搭民烧”制度。“官搭民烧”不仅为陶瓷生产闯出了新路子,同时也为后期康熙瓷器的繁荣与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造型特征。顺治瓷器,造型古朴,胎体厚重,如瓶、尊、罐、炉、大盘类。造型部分承袭前朝,具有明代遗风,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颖的品种,如怪石花卉纹饰的盘碗,斑片云中出现的龙纹筒花觚等。署顺治年款的官窑中国多圆器;民窑则以佛前供具为多,器型稚拙,器足宽厚,露胎砂底光润,釉质青白。因顺治民窑大多无年款,故易于明末和康熙初期的器物想混,鉴定师应从造型、胎釉、纹饰上作比较,有的还可以器上的干支纪年款为佐证,去“对号入座”。

2、图案纹饰特征。顺治时期,瓷器的装饰工艺,有印、刻、划、绘。图案纹饰的演变较为明显:晚明时富有民间生活气息的绘画题材(如捕鱼、牧牛)已渐消失,代之以粗狂豪放的怪石花卉和工笔潇洒的任务故事,呈现了典型的时代风格;尤其是这一时期常见的积累特殊图案,使人触目即有清初之感。

3、青花特征。顺治时仍采用明代晚期的国产浙料,釉料的提纯。培制工艺,均有所创新;青花色调较为丰富,已开始能分出浓淡和阴阳面的层次,为康熙青花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胎体、底足特征。胎体:胎体仍显厚重,但胎质较之明代崇祯的显得坚硬细润。器足规整,盘类器底极少有下凹现象,个别的仍有浅显的跳刀、刮削和旋痕。粗制器物足底些斜削草率,多粘有砂砾。精细的足尖呈滚圆的泥鳅背状,较为圆润。这时器物的圈足,较之明代有显著的变化,由浅矮渐高深,至康熙时期愈甚。明代万历出现的一种裹矮外高的斜削式宽圈足,顺治时仍然很多,其底足多不施釉,甚是光润;此类延续到康熙时期,以后即行小时。此时变圈底也有所见。

5、釉面特征。釉面:顺治时期的釉面多种特点:一般为青白色,器物外部釉色尤酷似卵青;盘、碗类底部近足处,呈较淡的亮青色;早期的粗器类,釉面较为浑浊。器物口沿所施酱黄釉,深浅不一,深者呈黄褐色。此种“黄釉口”,是顺治时期的重要特征。

6、款识特征。款识分为官窑款和干支纪年款。款式有楷书、隶书和篆书。堂口款中多见的是“玉堂佳器”款。

顺治瓷器款识及图案特点


顺治皇帝是满族入关之后的第一个皇帝,由于朝代更替、百废待兴,瓷器烧造一度处于停滞状态。顺治一朝总共十八年,顺治八年开始烧造瓷器。花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烧造出比较精致的瓷器,这个情况在民窑瓷器上也有所体现,这个时期的民窑瓷器大多都很粗糙,具有典型明末清初瓷器特征:胎体厚重,釉面青白。

顺治时期民窑瓷器多以重器为主,这个时期瓷器鉴定的难点在于与康熙早期以及崇祯时期之间的区别。这三个时代挨得非常近,时间间隔非常短,所以在给我们鉴定上提供了很多难点,但是大家根据不同的标本去鉴别去分析的话,还是可以发现顺治瓷器和其他两朝瓷器还是有很明显的区别,尤其是带有年款的瓷器很容易被区分出来。顺治时期瓷器比较常用的一些款识有“玉堂佳器”、“伊香斋”、“博古斋”等等。而“玉堂佳器”款识有篆书、隶书、楷书。

顺治时期瓷器表面的人物图案主要体现在飘逸,并且注重产品的一种烘托,通过产品来烘托人物,形成一种远山近水、亭台楼阁集于一身的绘画手法。绘画相对来说是比较细腻的,同时也使用到了分水法。为什么要瓷器表面会画这样飘逸的一个图案呢?这主要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战乱不断,老百姓深受其害,因此内心追求一种隐逸闲适的生活。

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件清代顺治青花瓷器的高清大图,下面请各位藏友一起来欣赏吧!

p1清代顺治青花云龙纹香炉

这件瓷器名为:清代顺治青花云龙纹香炉,这件香炉是一件比较典型的顺治青花重器。明清两朝,香炉器型品种非常丰富,多达二三十种,此炉的款式是浅钵式。这种香炉器型,在明末清初时期比较常见的。此炉造型特点为:束颈,浅腹,圈足,涩底,胎体厚重,釉面呈青白色,唇口,器足高深。香炉表面的青花云龙三现纹饰在这个时期也是很常见的,多呈现于香炉、花觚、圆罐等瓷器表面。这件香炉上面的龙纹非常生动有趣,将龙的生猛活泼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制作此炉所用青料为上等浙料,青花发色十分浓郁。

清朝顺治瓷器有什么特点?


清朝顺治瓷器有什么特点?清朝顺治朝历时十八年,社会动荡,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御窑厂未能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所以景德镇瓷业一度萧条,产量很少。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此间,御窑厂施行“官搭民烧”制度。“官搭民烧”不仅为陶瓷生产闯出了新路子,同时也为后期康熙瓷器的繁荣与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朝顺治时期瓷器的鉴定要领可分为以下六点:

1、顺治瓷器,正处于明末清初过渡阶段,胎体厚重细润、洁白坚致,器形朴拙。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为多,一些琢器釉面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并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酱黄釉的特点。

3、青花色调大致分为黑蓝、淡蓝、正蓝、青翠等四种,其中的翠青色与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渐多。

4、图案纹饰,内容新颖。流行的纹饰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还有画中题句等。

5、器足演变为滚圆的泥鳅背状,底部可见螺旋纹,此时已流行明末出现的宽圈足的双圈底足。

6、款识,分官窑款与干支纪年款,有楷书、隶书和篆书。

值得提起的是,在清朝顺治时期仿明朝款识有“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万历年制”等,均为楷书。

清代瓷器特征:早期之顺治


顺治(1644~~1661),处于清政权建立之初,百废待兴,瓷器带有明末清初过渡时期之特点,政府无暇顾及御窑的生产,只在顺治八年、十一年、十三年烧造了三次,御窑行之以明末开始的“官搭民烧”办法,极大促进了民窑业的发展。

1,整体上看造型古朴,部分承袭前制的同时,有少量新的形式出现。官窑器多圆器,民窑器以佛前供器为多。筒形瓶又称“象腿瓶”和“一统瓶”,这个时期呈直筒状,颈肩部弧度小,赋予“大清一统天下”之意,成为顺治、康熙两朝最为流行的器物。

2,器物胎体厚重,胎质比明末坚硬细洁。釉色白中泛青,器物外部釉色酷似卵青;盘、碗底部近足处,呈现较淡的亮青釉;早期的粗器类釉面较为混浊。常见器物口沿涂一圈酱色,深浅不一,深者黄褐,浅者米黄,多不光亮,多数器物口部施酱黄釉之“酱口”是顺治时期瓷器的重要特征。

3,器足有平足、矮圈足、璧形足、双圈底等。圈足由明末的浅矮渐趋高深,至康熙时愈甚。明末的内外斜削的尖状足逐渐向圆足转化,俗称“泥鳅背”。明代万历出现的一种里矮外高的斜削式璧形足,此朝仍然很多,乾隆以后消失。瓶、罐等琢器底部无釉,常见有一圈密集而规则的旋纹。筒形瓶为平底,底中心微内凹。

4,顺治五彩色彩为平涂,衣褶线条较粗,具有浓厚的明瓷气息。瑞兽纹以山石芭蕉麒麟、独角兽为多。

5,顺治传世品中官窑款器物甚为罕见。有款者,一般在盘、碗底部书青化“大清顺治年制”六字或“顺治年制”四字楷款,有的字体书写讲究,有的较草率。民窑器也有四字、六字楷款,但常见的是干支纪年款和文人题记,还有堂名款、吉语款等。堂名款有:维善堂、百花斋、梓桑轩、望仙楼等;吉语款有:皇帝万岁万万岁、玉堂佳器、雅等。

清代顺治青花瓷器特征


顺治一朝历时十八年(1644至1661年),由于新政权是在明末战乱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动荡,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要想全面恢复御窑厂的大规模生产,尚不可能提到议事日程上,所以制瓷中心景德镇一度处于瓷业生产的萧条状态,产量很少。清人叶梦珠《阅世编》记载:“顺治初,江右甫平,兵燹未息,磁器之丑,较甚于旧,而价逾十倍。”景德镇仍旧沿袭明末采取的临时应急措施,“有命则供,无命则止”。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传世的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现今流传的顺治瓷器中,民窑远多于官窑。

综合归纳顺治青花的几个特征:

一、胎釉 顺治青花胎体偏厚重,胎体有粗、细之分,粗为渣胎,有灰白或灰黄色;细的洁白坚致,瓷化程度较好。制作工艺基本沿袭明末天启、崇祯的风格。多数釉面是白中闪青,呈鸭蛋青色,透明度较差。大部分器物带酱口(即口沿刷一层酱黄釉)。许多琢器的底足不施釉,露胎。修胎不太规整,常沾砂,并能看到明末瓷器中常见的放射状跳刀痕。盘的底足较平,少见明代的塌底现象,盘底往往有窑裂,底边带窑红即火石红。足根微微向内收,足墙较深为宽圈足,个别是双圈足,有的器物足沿经过工匠仔细修琢,出现泥鳅背现象,很光滑,具有康熙早期青花的特点。总体看,顺治青花轻巧的器形不多见。

二、青料 顺治青花使用国产浙料绘制,大致有浓艳、淡雅与灰蓝三大类。色调总体看深浅不一,趋于灰暗。蓝中泛灰和发暗的多是庙宇供器,明亮鲜艳的是琢器以及外销瓷。

三、造型 顺治青花新创的器形不多,基本是延续明代的传统式样,形制虽多具明代之遗风,但也出现一些新颖的品种,在过去基础上加以适当的改进和变化,风格上朴素典雅。常见的有日常生活用的盘、碗、碟、杯等,还有笔筒、筒瓶(象腿瓶)、蒜头瓶、橄榄绿瓶、洗口兽耳瓶、花觚、观音尊、直口罐、将军罐以及一些出口欧洲的外销瓷,如大盘等。这一时期青花造型最突出的特点是,烧造了大量的寺庙中奉用的器皿,也就是佛前供器,全是民窑,形体都比较粗厚笨重。如:供盘、供碗、香炉、撇口瓶、净水瓶等。有的在器身上书写祈求吉祥如意的语句,同时还写有干支纪年款,如故宫博物院藏顺台十一年青花云龙纹净水碗、顺治十六年青花异兽纹炉等。顺治青花造型,总体风格趋于简单,花觚一般呈直筒状,口足微外撇,底不施釉;筒瓶又称象腿瓶,是清初的典型器。将军罐,因宝珠钮盖形似将军的盔帽而得名,始见于喜靖,至清顺治时基本定形,康熙朝大量烧造。香炉口外卷,圆鼓腹,胎体厚重,有圈足和平足实足两种;笔筒有直口和撇口,直口多,一般是平底露胎,盘、碗的底足常有磕缺,足边旋削痕明显,呈螺旋状。

四、纹饰 顺治青花纹饰质朴、自然,绘画一反过去单线平涂的方法,而采用多线平涂的技法,画面构图饱满,粗犷豪放。崇祯时期开始以皴、涂、染,描绘山水,在这时期经常看到其中的渲染还不是很成熟,精品不多,也有一些日常生活用器纹饰灰黑混浊。许多画风带有崇祯青花的特点,工笔、写意并用,有的清晰明丽,有的奔放,随意创作的纹饰寥寥数笔,生动传神,即有长篇诗文,也有短句。

常见题材有:云龙纹、二龙戏珠纹、浮云纹、怪石山林、虎、狮子、麒麟、异兽纹、花鸟纹、牡丹、玉兰、缠枝莲花、洞石花卉、雉鸡牡丹、博古纹、山石芭蕉、菊花等。龙纹一般高大雄壮,常与斑片状浮云交织在一起,使龙身似隐似现;兽纹均用笔粗放,十分夸张;朵云纹则勾边露白;麒麟常和芭蕉画在一起;柳树叶呈点状对称。山头则画“苔点”,石头多瘦削呈玲珑状。人物纹有:人仙庆寿、罗汉、仕女、竹林僧人,进戟图,颂书图,以及取自《西厢让》、三国故事情节的图案等,人物描绘形象潇洒,意态闲适,布局有简繁,追求神态之美。人物纹都有各种景物衬托或附诗句。这时期许多盘、碗的里心流行画一片枝叶加短诗两句,以梧桐叶居多,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梧桐一叶生,天下新春再”,“黄花落兮,雁南归”等,还有许多画秋叶配洞石纹,此种纹饰构图都比较开阔疏朗,画意清爽,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看,顺治青花装饰上以山水、洞石花卉纹出现最多,虽然在一些瓶、罐使用皴染分水技法,层次色阶还是不很明显。

五、款识 顺治官窑青花见有四字和六字青花楷书款,即“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正像《饮流斋说瓷》记载的那样:“顺治仅一年开窑烧瓷,故顺治瓷器极少,有之,则做楷书也。”朝代款中有的画双圈,也有不画双圈。字体书写具有明代遗风,柔中有刚,字体清晰,书写排列不是太规整。民窑青花主要写干支纪年款,如“顺治丁酉年”(1657年)、“庚子年制”(1660年)等,还有写堂名款的,如:“玉堂佳器”、“玉堂珍器”、“百花斋”、“梓桑轩制”、“西畴书院”、“继善堂”等;另有定烧人物的名款,如“鲁西王瑛制”等。

仿明朝款识有:“大明嘉靖年制”,“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款,均为楷书。

雍正年间的瓷器有什么特征?


雍正年间的瓷器有什么特征?雍正(1723-1735)朝时间虽短,但景德镇御窑烧造的瓷器品种却十分丰富,瓷器质量名列清瓷之冠。直接原因是,出现了唐英那样的督陶官和景德镇有大批技艺高超的匠师。

唐英,字俊公,汉军旗人。官内务府员外郎,值养心殿。雍正六年,命监江西景德镇窑务,历监粤海关、淮安关。乾隆初,调九江关,复监督窑务,先后在事十馀年。能文善画,兼书法篆刻且又精通制瓷。沈阳人,隶属汉军正白旗,能文善画,1728年奉命兼任景德镇督陶官,在职将近30年,先后为雍正和乾隆两朝皇帝烧制瓷器.

他到任后,细心钻研制瓷技法,与工匠打成一片,深谙制瓷技巧。至雍正十三年,官窑烧造就已十分辉煌,仿古、创新品种不断涌现。唐英在《陶成纪事》中记载了当时的各种仿古瓷器釉彩品种有五十七种之多,这些品种绝大多数有传世品印证。与康熙民窑比,雍正民窑的传世品少得多,但有许多制作精良的瓷器,与官窑相差无几。

整体上看,器物体积比前朝略小,瓷器造型一改康熙古拙浑厚之风,代之以轻巧俊秀之貌,是清瓷中最为细洁精致、赏心悦目的。在众多的瓷器品种中,以青花、粉彩为两大烧造主流,珐琅彩最为名贵。粉彩以白地为主,也有少量色地粉彩,青花以晕散的永乐、宣德风格为主,兼有晚明、康熙风格。

雍正瓷器造型特征:雍正时期瓷器的造型,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代之以轻巧俊秀、工丽妩媚。器型之美,可与以精细秀丽著称的明永乐、成化瓷器相提并论,各部分之间比例协调,恰到好处。外形上素有”线条美“之誉。确实增之一分则拙,减之一分则陋,给人以高雅之感。

雍正瓷器的胎土淘炼精细,胎体坚硬、细腻洁白,但是没有康熙时的胎紧密。器物底部处理十分讲究,特别是官窑器的圈足部位,抚之有细腻柔润感,呈滚圆的“泥鳅背”。民国年间仿的雍正器胎薄,可以由此识别。

雍正瓷器纹饰图案特征:雍正瓷器的装饰以绘画为主,兼用刻、印、堆塑和镂雕工艺。绘画上承康熙晚期的清秀典雅风貌,书笔更加精细轻柔。纹饰中,花卉内容最为丰富,常见有牡丹、桃花、海棠、菊、三秋、九秋、落花流水等等。多色阶施彩画面细腻富丽,构图疏朗,图案简洁清晰。

器物胎体轻薄,形体规整,胎质坚细白润。大器胎体匀称一致,不显厚重,小器轻巧玲珑。仿官窑器物的胎体颇似宋器的黑灰色调,被称为“铁骨大观”。仿汝窑器物,胎体为香灰色或微泛红褐色,釉面莹润光洁。

雍正瓷器胎体特征:雍正时,瓷土选料精细,研粉、澄浆、制坯等工艺要求严格,烧结火候适度,因而胎体坚白细润,成型规整,胎薄体轻,可和明代永乐、成化白瓷釉瓷媲美。胎体迎光透视,莹润无瑕,有的略显淡青色(明代多显红润)。大器胎体也能均匀一致,不显厚重;小剑气轻巧玲珑。仿古代名窑器的胎体,和宋器那种黑灰色颇为相似,所以称为“铁骨大观”。仿汝器胎体为香灰色或微泛红褐色,文献中比之为“铜骨之汝”。无款的民窑器,胎体均细,无釉砂底也都光滑细润.

青花器釉面有的呈现桔皮纹。釉色多数纯白,青花器釉有厚薄,呈现白色或青白色。彩瓷或仿成化的青花器釉面,多为粉白细釉。白釉器釉面光润,似永乐甜白。炉钧釉,雍正器物多带红色、多有款,乾隆多为蓝炉钧、多无款、少有款的皆书三行六字款。

雍正瓷器釉面特征:雍正瓷器釉质莹润,表面光洁,釉面色调多数为纯白。青花器的釉面,有的为追求宣德青花的效果,而呈现桔皮纹,并且有积釉较厚,呈云雾状,谓之“朦釉”,俗称“唾沫釉”。

器物器足规整,足边滚圆,露胎窄细。民窑器有的瓶、杯类,足部高深外撇,足里无釉,多有旋痕。官窑圈足修削十分认真,多为“泥鳅背”圆足。本朝前后的器物均无雍正器物之光华细润。瓶、罐多为砂底细腻光润,仿宣德的盘类圈足多数为较高的内收斜坡式,不同于宣德官窑的“抓不住”足墙,足脊呈光滑滚圆的“泥鳅背”。还有一种玉环形足,外高内低,多不施釉,常见于民窑器物。

雍正瓷器款识特征:雍正款识多而杂。有本朝官窑款,有民窑款,有仿款,每一类款识又有许多种写法。常见的官窑款是“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雍正御制”三种题款。楷书款早期为三行双圈,晚期为双行双圈或双框。楷书款笔法挺拔峻峭,结构方正均匀。窑“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篆书款皆有。字体明显不如官窑工整,笔力欠佳。雍正青花中的堂名款,与康熙青花相比要少得多,主要有“郎吟阁制”、“敬恩堂”、“椒声馆”、“庆宜堂”、“养和堂”、“燕喜堂”、“立本堂”等。

雍正时的瓷器釉色滋润,多为纯釉,白度较高,仿宣德青花器的釉面白中闪青。雍正大件器,粉白釉厚而不平,如水浪状,俗称“水浪釉”,这是一个特征。

雍正时瓷器的造型一改康熙时的浑厚古拙,而呈秀丽多姿。赏瓶是雍正时的新器形。此外还有三孔连身葫芦瓶、四联瓶、如意尊、双螭尊、花插、方药瓶等品种。

器物纹饰内容丰富,常见的有龙凤、花鸟、草虫、果实、花卉等。

器物款识主要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雍正御制”等。有六字双行、三行或四字双行等,楷书、篆书皆有。楷书早期为三行双圈,晚期为双行双圈或双框。篆书上述方式均有,多无边框。堂名款比康熙明显减少,还有人名款、吉语款、纪年款、花押款和题记等。最多见的为方形图记款,俗称“豆腐干”。

雍正时相比于康熙时的瓷器,高端瓷器在价位和数量上都有了提升,超5000万的瓷器有3件,比康熙时期多了两件,TOP10总成交额为4.23亿,是康熙时期的2倍。

清代顺治青花瓷器都有啥特点?


清顺治青花花鸟纹盖罐

清代顺治朝历时十八年,社会动荡,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御窑厂不可能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所以景德镇瓷业一度萧条,产量很少。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此间,御窑厂施行“官搭民烧”制度。“官搭民烧”不仅为陶瓷生产闯出了新路子,同时也为后期康熙瓷器的繁荣与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清顺治青花“加官进爵”图盘

清顺治(公元1644—1661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朝历时十八年,由于新政权是在明末战乱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动荡,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御窑厂不可能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所以景德镇瓷业一度萧条,产量很少。

清人叶梦珠《阅世编》记载:“顺治初,江右甫平,兵燹未息,瓷器之丑,较甚于旧,而价逾十倍。”景德镇仍旧沿袭明末采取的临时应急措施,“有命则供,无命则止”。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

清顺治青花洞石楸叶诗句盘

虽然也曾令御窑厂生产,但基本上未能恢复,因此传世收藏品中署官窑款的器物很少见,常见的多数为民窑生产的日常用器和供器之类,大多制作欠精细,胎体厚重,釉面青白,器足高深,具有明显的明末初特征,造型及图案也较多地保留了晚明风格。

然而青花瓷的绘画技巧却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改变了明代以来的粗犷笔法,运笔时勾、染、擦并用,纹饰多能分出阴阳面和层次,已经显现出清代风格的面貌。

据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顺治建厂烧造御器始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先是饶州守道董显忠、王天眷、王英等督造龙缸未成。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再由守道张思明、工部理事官噶巴、工部郎中王日藻等督造栏板、龙缸等大器,尽管花费了很多人力和物力,仍没有成功。

这说明当时景德镇官窑生产虽处于低潮期,但始终没有停止过,官窑器数量较少,精细度也明显不高,个别还比较粗糙。顺治窑主要烧造了青花、五彩、白釉、黄釉和茄皮紫釉等几个品种,这其中青花占主流。

清初景德镇的瓷器生产亦如明代晚期推行的“官搭民烧”制度,顺治二年(1645年),朝廷废除了明代官窑那种官办、官烧的制度,而采用官搭民烧的制度,这不仅充分释放了民窑的生产潜力,调动了工匠们积极性,提高了民窑作坊的规模及烧造精细瓷器的技术,同时也无形中刺激了民窑青花的进一步发展。

官窑、民窑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和促进,因此,顺治青花民窑数量居多,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官搭民烧”的制度灵活实用,不仅为陶瓷生产闯出了新路子,同时也为后期康熙瓷器的繁荣与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顺治年间瓷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顺治年间瓷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嘉庆年间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