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四川古代邛窑瓷器 > 导航 >

改写中国陶瓷史 邛窑又一个“三星堆”?

改写中国陶瓷史 邛窑又一个“三星堆”?

四川古代邛窑瓷器 钧窑瓷器鉴别陶瓷 中国古代陶瓷器

2021-05-08

四川古代邛窑瓷器。

一改中国陶瓷史,邛窑古瓷“天下第一红”CCTV赛宝大会夺铜奖

此次在邛窑古瓷上发现了最早的铜红釉,它是中国乃至世界制釉的第一红

邛窑有望成为继“三星堆”、“金沙”后又一张成都的文化名片

昨日,记者从邛崃市获悉,由该市著名邛窑古陶瓷收藏家尚崇伟先生选送的唐代邛窑瓜棱点红绿彩水丞(下简称“邛窑水丞”,系古代文房四宝中盛水的器具),在刚结束的CCTV首届赛宝大会上,从全国28家省级收藏协会协助“海选”的500多件民间收藏品中脱颖而出,以76.28分的成绩获得铜奖,被专家评委会誉为“天下第一红”。专家称,其物品上的釉是当前发现最早的铜红釉,改写了中国陶瓷史。

划时代一现惊天下

“大年初七的赛宝大赛决赛现场,那气氛紧张得很哦!”昨日,尚崇伟向记者回忆当天的比赛情景时仍津津乐道。一路过关斩将,邛窑水丞从海选的500多件民间藏品中杀入36个名额的复选,又以75分的成绩入围大年初三的铜奖提名奖,这是当初进京的10多件四川藏品中惟一入围提名奖的宝贝。经过专家组的认真讨论和评议,邛窑水丞一举拿下铜奖。江西学院教授欧阳世彬在点评该件宝物时指出:“此次邛窑发现的高温红釉是当前发现的最早的铜红釉,以中国陶瓷在世界陶瓷史上的地位而言,它是中国乃至世界制釉的第一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专家一语既出,引起陶瓷界轩然大波,中国陶瓷史由此改写。

大颠覆并非长沙窑

“在文物贩子那里,邛窑只要流到第二个人手里,就变成了长沙窑,他们都不认同邛窑!”尚崇伟告诉记者,“而且一提红釉说的都是长沙窑”。考古界泰斗耿宝昌先生在《邛窑古陶瓷研究》一书的《序》中对邛窑“均较早烧制成功,其工艺传播于江南诸名窑,而又以湖南长沙‘铜关窑’受其影响最深”的评价中指出邛窑和长沙窑的紧密关系。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世荣也曾说过,这两个窑就像孪生姊妹一样,只是创烧年代邛窑早于长沙窑,釉下多彩装饰也有较大区别。但此次参赛的邛崃水丞以它绝美的铜红釉颠覆了以往的认识,大获全胜,重新奠定了邛窑的地位和价值。

价值高故宫欲借展

比赛刚结束,故宫博物院当即向尚崇伟提出申请,想借邛窑水丞到故宫博物院展出。记者了解到,之前故宫博物院也有邛窑展示,但品种较少,质量不是很好,摆放的位置也不显著。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原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吕济民也表示,邛窑水丞之所以价值高,就是因为它所呈现出的色泽,充分体现了低温釉到高温釉的成功转型,是极好的珍宝。故宫博物院陶瓷鉴定专家杨静荣也欣然提笔“天下第一红”,将此美誉赠予邛窑水丞上的铜红釉。

新名片

遗址将重现

乘着邛窑的一夜春风,昨日,省文化厅、市文化局、市考古队的相关领导会集邛崃,共商邛窑发展大事。省文化厅副厅长徐荣旋给予邛窑此次的央视露脸极高评价。据悉,一个有关邛窑产业发展的规划即将在上半年开始制定。与此同时,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者正对各邛窑遗址进行深度挖掘,且有惊人发现。“四川的三星堆、金沙两张文化大牌已为国内外所熟知,邛窑将是我们的又一张王牌!”徐荣旋说到。一个以展示邛窑的精美器件和制作工艺的遗址公园,也许不久就会出现在邛崃大地上。杜卫平韩涤非黄铮本报记者王晶

相关链接

邛窑是四川省邛崃市境内南河什方堂、固驿瓦窑山、白鹤大鱼村、西河山水子等古瓷窑的总称,是我国唐代名窑。考古界泰斗耿宝昌先生认为:“邛窑始创于南北朝,盛于唐和五代,荒废于宋,由盛到衰经历了800多年的历史。是四川古瓷窑中面积最大、窑包最多、造型纹饰最美、出土文物最丰富、烧造时间延续最长、器物流散最广的我国著名民间瓷窑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taoci52.com编辑推荐

一个陶瓷艺人的大梦


图/王双利

在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北泉河头村,刘文坦家随意堆放着沙石的小院杂草丛生,两只胖胖的小狗正在沙石堆上撒欢打滚。这看似简陋的小院,却在记者眼中充满玄机。

在陶瓷收藏领域,传统古方旧法烧制的陶艺,历来被收藏家视为至宝。而曜变天目瓷,又是陶瓷界的宝中之宝。由于当时连绵战乱等各种原因,曜变天目瓷的原址———福建建窑旧址已经塌陷,至今连一星半点碎片也找不到了,中国史籍上也没留下任何关于曜变天目瓷的文字。几乎近一个世纪,陶瓷界对于其烧制原理进行多方探寻,却难觅其踪。

全国有不少专业陶瓷研究机构,有大把资历显赫的专家学者,命运却把打开烧造曜变天目瓷秘密的金钥匙交到普普通通的陶瓷艺人刘文坦手里。



算起来,烧制曜变天目瓷这个工艺已失传了700多年。刘文坦不知前途几多坎坷,接过了打开曜变天目瓷秘密的钥匙。刘文坦家客厅墙壁架子上,陈列着几十个大大小小、形色各异的瓶瓶罐罐,这些就是他20多年的心血结晶:一步步接近完美的铁系彩釉曜变天目陶瓷系列。曾有专家评价,刘文坦烧制的曜变蓝圈釉瓷和现存日本的宋代曜变天目茶碗相近。此外,他新研制瓷的曜变天目品种,是对传统的传承、创新和超越。



寻找天目瓷的金钥匙

记者:是什么吸引你如此执著,非要破解烧制曜变天目瓷的秘密?

刘文坦:我从小热爱陶瓷艺术,最喜欢陶瓷中的曜变天目瓷,这是宋代烧制的一种铁釉陶瓷,烧制中因窑内温度变化,在黑釉底下出现丰富的黄色结晶,在日光下,结晶斑点周围闪耀着蓝色光彩。这种结晶效果的陶瓷在当时也很罕见,几十万件中,偶尔会出现一二件。也许是物以稀为贵,也许是我认准了的事绝不放弃,感觉总有种力量推我前行。

记者:这个陶瓷烧制中的异类后来也受到了世人的关注,为什么?

刘文坦:中国元朝时期,日本的书里就对曜变天目瓷有了记载,认为它“是最好的建盏,价值最高。”上世纪70年代,一位日本著名陶瓷专家用5年时间,烧成与宋代建窑曜变天目碗十分相似的产品,并把仿宋曜变碗送给其故乡福建博物馆。曾有人欲以5000万日元巨款购买此碗,因此而被称为“稀世珍宝”。

黑釉陶瓷始于汉,入宋以后烧造量更大,种类繁多,窑址遍及南北。根据外貌,铁系釉有曜变、油滴、兔毫和灰被等30多种。其中,以福建建窑出产的曜变天目为最名贵。

唐山是北方的瓷都,烧造陶瓷的历史悠久。往上数几辈,刘文坦家都有陶瓷艺人,解放后曾是地下党的父亲受政治运动迫害,一家人流落农村,为了谋生,他又重新干起了先辈们的老行当———烧窑制陶。

机会只关照有准备的人,毕业于农业中专的刘文坦最爱看书,姐夫在大学教书,他一有机会就去借书看。上世纪70年代末,唐山大地震,劫后余生人都在竭力挣扎着恢复生的信心,他居然跑到一幢大厦的废墟中掏书!艺高人胆大,他不知前途几多坎坷,就接过打开曜变天目瓷秘密的钥匙。



宝石般璀璨的天目瓷

“曜变,就是在日月星辰下发生变化的意思。”他边解释,边从架子上挑出一只掌心大的黑釉小碗,内表釉面底下散布着一簇簇黄水晶粒般的结晶。遭遇下午3点的阳光,这些斑点的颜色无论从什么方向看都保持黄色,周围的釉则显出深蓝色辉光。他说:“釉底结晶内薄膜的厚度不一样,在日光下,对太阳的反射角度不一,形成干涉、散射等光学变化,产生宝石般晶莹璀璨的光华。一般陶瓷釉底没有这种结晶,也就没有这种光学效果。”



同甘共苦一家人

刘文坦是家的精神支柱,是妻子儿女的绝对权威。28岁的刘鹏看父亲的眼神无限纯净、无限温暖,这种对榜样至爱的目光,是眼下绝大多数父母无缘体会的。他说:“爸爸20多年坚持研究铁釉天目瓷,这种毅力值得我学习。”

家里有三眼窑,只要能维持基本生计,所有精力和资金都投入烧天目瓷,但常常是十窑九空,废品多的能堆成小山,再重头开始。

建窑炉要花钱、原料、煤气,每项开销都很大。凭着聪明勤奋,刘文坦家曾是全乡最让人羡慕的家庭:第一个安装电话、第一个有汽车,甚至买了两辆汽车……但个人投资搞天目瓷把家底一点点掏空。

家里最困难时,只剩下4毛钱。儿子把水龙头凿开,外边是铸铁,当废铁卖;里面的铜心取出来,为了多卖几分钱。妻子说:“我们早晨做粥,吃点咸菜,中午贴饼子,晚上还是粥。孩子们觉得没劲,总是饿。老村长给我们做一大盆玉米面粥。哎呀,都跟恩人似的。”

儿子中专毕业时放弃到外面工作,过了两个月,爸爸才知道,他说:“家里缺的不仅是钱,是实实在在的投入。”

2000年正月十二还没过完年,刘家人还在烧窑。儿子上午发烧,在家输完液,下午4点多,来替爸爸。窑炉煤气管道突然崩裂,听着“嘭”一响,他爸就招呼“刘鹏,刘鹏”,孩子浑身是火,在地上打滚,是露着的地方都烧坏了。

在慌乱的救人后,刘文坦打开窑门,突然看到一个黑宝石色的茶碗,他十分惊讶,再清点一下,这一炉居然出了8件成品。全家人悲喜交加,在寒风中抱头痛哭,妈妈说:“这是用咱们儿子的血和命换来的。”

2002年底,刘文坦派儿子到福建,看看能否在建窑旧址找到一点远古文明的蛛丝马迹。刘鹏在建阳的小窑厂从小工做起,干了半年后传回来话:当地人只热衷于造新假古董。而且那时,非典已风声鹤唳,父亲急招其速回。

仿宋曜变天目瓷烧出来后,刘文坦想请专家帮着鉴定一下,听说故宫有,他和弟弟背抱着几件沉甸甸的陶瓷来到北京,想求得答案。

记者:为什么要到故宫去找?

刘文坦:我们也不太清楚,是撞着去的。我们住在前门一带的地下室旅馆,两人30元钱一天。我们抱着自己的东西,从前门走到天安门,沿护城河走到故宫正门。门房说我们要找的那位专家已经退休,没人接待,只好无功而返。

记者:回来你觉得伤心沮丧吗?

刘文坦:那没法。习惯了冷遇,习惯了不成功。

记者:你曾梦想过成功这一天吗?

刘文坦:多次做梦,在梦里喊成功,多少次应声跳下床。

记者:那现在是一种什么心情?

刘文坦:人既要能承受压力和痛苦的毅力,又要能压抑这种成功后的狂热。我通过不成功压抑痛苦,又非常平淡地对待成功。

记者:目前,你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刘文坦:陶瓷业正面临产业结构变化,我们就冲这个来。把曜变天目瓷从艺术陶瓷变成高档日用资,如餐具、卫生瓷,我已开始实践,我的事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默默无闻的小规模实验室产品到轰轰烈烈的产业化大生产,700多年前偶然的窑变异类,在700年后为陶瓷烧制技术吹进一股新风。雄心壮志的刘文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将经历的困难和问题也将不同于已往。祝愿这勤劳、善良的一家人———一路走好!

考古研究表明富平银沟遗址陶瓷研究有望改写中国陶瓷史


12月16日召开的“富平银沟遗址陶瓷科学考古研究”成果学术研讨会透露:富平银沟遗址是中国古代陶瓷生产非常重要的遗址,该地区的窑业成就填补了陕西唐代制瓷史的认知空白,有望改写《中国陶瓷史》,还为解决古代文献中记载的“鼎州窑”及破解纷争不息的悬案“柴窑”提供了全新的线索和思路。

富平银沟遗址是一个没有文献记载,被历史埋藏了一千多年的重要遗址。2011年12月,陕西省文物局委托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承担该项目的文物调查勘探工作。经过勘探,在该遗址范围内发现各类遗迹共1910处,其中窑炉遗址318座,灰土坑832处,矿物质遗迹(多种不同颜色的矿物质混合土)242处,古井145眼,采集各类器物标本984件。由于该遗址年代久远,地层复杂且多已被破坏。作进一步的田野考古发掘有一定的困难。2015年,陕西省文物局委托浙江大学和陕西省文物勘探公司合作研究,以课题组的形式组成研究团队,在前期考古调查和勘探的基础上,采用科技考古的先进技术手段,就银钩遗址古陶瓷科学考古项目开展合作研究,对遗物、遗存和遗迹进行了科技考证和科学定性研究。

《富平银沟遗址陶瓷科学考古研究》项目课题小组经过对该遗址多次实地考古调查,采集标本,寻找烧制各类瓷器的原料,窑炉遗存遗迹。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技术手段,从考古学、材学学、工艺学等不同角度,对银沟遗址当下发现的古陶瓷标本以及相关的遗物和遗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并对典型标本进行热释光年代测试,用以断源、断代的科学分析。同时,结合文献资料查考、探求遗址的性质。

研究成果表明:富平银沟遗址是中国古代陶瓷生产非常重要的遗址。该地区早在唐中晚期已形成了一个有相当规模、品种多样、技艺高超,产品质量领先的北方制瓷窑群体系。在中国陶瓷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该地区的窑业成就不但填补了陕西唐代制瓷史的认知空白,而且有望改写《中国陶瓷史》。银沟遗址的科学考古研究,还为解决古代文献中记载的“鼎州窑”及破解纷争不息的悬案“柴窑”提供了全新的线索和思路。

瓷器八大造假方法一个比一个过分!


随着收藏热的升温,艺术品市场拍卖的火爆,很多人通过收藏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从上个世纪90年代成立的中国拍卖公司,为全中国大众打开了一扇致富之窗,成交价一浪高过一浪的文物交易,鼓舞着人们争先恐后的相继四出淘宝,从收藏变为投资,通过古玩一夜致富的思想不停的冲击着人们的思维。

至于市场上层出不穷的各种假货,就仅以陶瓷为例,可以说是花样各异,千奇百怪。接下来就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关于瓷器作假的十种常见例子。

一、器型臆造

在瓷器作假的领域里,有一种假货,它们曾经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属于现代的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造型和样子,编造而成。被行里人称之为妖怪,也叫做臆造品。以下几件藏品就是臆造的例子:

二、画工纹饰臆造

在做伪的瓷器中,有一种所谓一眼假的藏品,就是画片特别的怪异,现代,甚至于臆造或者模仿。每一个时期都有这个时期的特定的纹饰风格,反映在陶瓷上的画片上,也是断代的一个主要手段之一。从古至今,瓷器装饰上的纹饰题材各个地方,各个时期都有区别,然后今天很多的造假者,在瓷器装饰画片上,肆意去发挥,出现了不少令人匪夷所思的赝品瓷器。

▲仿明成化天字罐,穿草龙画工粗略随意,为典型现代仿品。

▲为故宫藏成化斗彩天字罐真品

▲故宫真品

▲仿成化斗彩天字罐。画工粗略。

▲仿元代红绿彩梅瓶 典型的现代臆造的赝品

三、按图索骥

在瓷器赝品中,很大一部分藏友经常会说到的一句话就是:你看我这件,书上都有!很多的造假者也就是抓住了这部分藏友的心态和特征,按图索骥,根据杂志书刊,甚至博物馆里的馆藏精品去仿造。并且配上一段精彩或者曲折的流传经历,去蒙骗收藏爱好者,以此盈利。

▲台北故宫藏北宋钧窑出戟尊

▲仿北宋钧窑出戟尊

▲首都博物馆藏元青花凤首扁壶

▲仿元青花凤首扁壶

四、老胎接底

在瓷器造假中,有一种造假的手段属于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需要有一定的鉴赏水平或者知识才能分辨的出来,这就是老胎接底。这种造假的手段在市场上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很多清代官窑依靠接底的手法蒙混过关,甚至混迹于一些拍卖会上。一些老窑的名品也有很多采用后接底的造假手段,使得不少瓷器爱好者上当受骗,甚至血本无归。

对于接底瓷器的判断,往往底上部分不具备老底时期的特征,老底釉面与上部分釉面补太一致,在宋代建窑中比较多见的接地分为冷接和热接两种,通过放大镜可以将冷接底排除,然而热接的造假方法则需要收藏爱好者们从多个方面去综合判断而断定真伪。

▲低仿接底仿清代素三彩

▲仿元代钧窑接底完整图

▲南宋建窑金兔豪接老底盏平面图

五、老胎新釉

在瓷器赝品中,还有一种赝品本身胎是老的,但是看起来非常新,这就要注意了。造假者往往从窑址等地方弄到一些古瓷,他们的胎是老的,但是釉面基本都剥蚀的非常严重,需要重新补釉修理一番。二次入窑烧制。二次重新进窑复烧的瓷器,往往气泡增多增大,变的密集,青花发色晕散甚至模糊不清。更有甚者胎体起泡。遇到这类的瓷器需要仔细辨别。然而这类二次复烧的高古瓷器今天往往被一些喜欢用老物件饮茶把玩的藏友们所钟爱。

▲二次入窑复烧的南宋建窑供御盏

六、老胎新彩

在瓷器收藏领域中,还有一种造假的手段就是在原有的单色釉面上面新加以粉彩绘画。以迷惑广大的藏友。老胎后加彩的辨别,多少老胎新彩,画面缺乏神韵,没有真品生动,关于老胎新彩有两个时期比较多见,一是晚清民国时期,第二个时期就是今天的造假者。老胎后加彩的另一个辨别方法,就是如果釉面有划伤部分,且压在了粉彩画面的下方,则肯定为后期加彩所导致。

▲晚清粉彩盘(新后加彩)

▲晚清粉彩碗(新后加彩)

七、老胎后刻款

众所周知,在很多古代瓷器中,都会在他的底部刻写上相应的款识,从唐代的宫廷供瓷开始就逐渐在瓷器的底部刻有相应的称呼,到了宋代在越窑和建窑中更为多见。自明代开始,瓷器的款识装饰逐渐盛行,且不断的丰富完善成为瓷器工艺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成为我国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之一。瓷器后刻款,作为一种提高价值的作伪手法现在也出现在了各个古玩交易市场中。后刻的款识多数刀法锋利,里面没有包浆。在这里给大家介绍几个后刻款的例子:

▲宋代建窑供御刻款

▲唐代邢窑后刻款

八、仿造钜钉

随着瓷器在拍卖市场上的持续走高,完整瓷器也越来越难淘,越来价值越高,因此很多的残器也就很自然的成为了广大藏友争相收藏的品种之一。很多老瓷器由于经年历久产生了破损,在过去就衍生了一个行当就是把破碎的瓷器锔上。然后在市场上,为了谋取暴利的造假者也看中了这一门路,仿造老锔子钉去蒙蔽广大藏友。

▲老瓷器新锔钉

▲日本藏青瓷蚂蝗绊

九、胎质粗杂画工不到代

在很多电视鉴宝类节目中,经常会听到专家说的一句话就是,胎质粗杂,画工不到代。这也是判断瓷器真伪的重要依据,然而要想具体知道何为胎质粗松,和画工是否粗略则需要收藏者长期的多接触瓷器真品。多看真物件才能达到,总之一点,明清时期的瓷器,胎土淘洗的精细,尤其是康雍乾三朝,胎质洁白,坚硬。很少有很‘脏’的现象出现。

关于画工方面,每个时期都有自己年代的风格特征,今天的做伪,往往造假者超过了这个时期的特定风格,使得穿越的情况时常出现于仿古瓷器中。要想在这些方面使自己火眼金睛,一定要多看那些真的古代陶瓷藏品,琢磨其内在特征和风格,才能避免上当。

▲新仿乾隆官窑鸡缸杯

▲新仿清代粉彩大瓶

十、工艺与时代不符

在瓷器收藏市场上,形形色色的赝品充斥于各个地方,除了刚才所提到那些造假手段之外,还需要广大的收藏爱好者对制瓷的工艺要有所了解,很多造假者由于追求数量,对古代制瓷技法不求甚解,因此会在制作工艺方面出现与古代不符的地方。就以元代或明代青花立件为例,多采用手工模印,粘接而成。在上釉方面,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上釉工艺。了解了各个时期的特点,才能在收藏市场上练就一番火眼金睛。

▲新仿元青花底足

▲故宫博物院藏元青花大罐

▲新仿明中期青花五彩大罐

注:分享好文章,传递正能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本文来自网络仅供大家阅读参考,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本文转发国博古玩收藏网

宜兴窑是我国现存古老的一个窑口


知者觉器茶具

宜兴窑今属江苏宜兴鼎蜀镇。宜兴窑的烧瓷历史十分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宜兴地区就开始出现陶窑;两晋时开始烧造青瓷,其造型纹饰受五大名窑之一——越窑的影响很深。然而,由于釉质疏松,常出现剥釉现象。后经过改良,在晚唐、五代时期,宜兴成为南方民间瓷器的重要产地;随着紫砂的出现,宜兴窑也由明代起声名大噪,成为当时的烧陶中心,并仿烧宋代钧窑所烧制的器物,因此宜兴窑又有“宜钧”之称。 宜兴窑自汉代开始进行红陶、灰陶和原始青瓷等的烧制,一直到今天宜兴窑仍然是我国的重点陶瓷产区之一,其烧制历史长达两千余年,可以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个窑口。宋代时,宜兴窑出现的紫砂器,到明代时已经举世闻名,而清代更是延续明朝紫砂壶器的繁荣,成为紫砂壶器发展的高峰。

知者觉器茶具

千百年来,宜兴窑生产的紫砂壶具饮誉世界。而紫砂壶具的烧制,与一些名家是密不可分的。根据明末周高起所著《阳羡茗壶系》中的记载可知,紫砂壶的创始者是金沙寺僧,正始于供春。供春原为学士吴颐山的家僮。明代正德年间,吴颐山在金沙寺读书时,供春利用闲暇时间向寺内老僧学习制壶之道, 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 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坐落于中国著名的“陶都”——宜兴市,它是我国国内最早成立的一个专业性的陶瓷博物馆,至今已有将近50年的历史,前身是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陈列室和宜兴陶瓷陈列馆。馆区占地面积共2万多平方米,其中展馆约占3000多平方米,馆内共包括10个展厅,荟萃了古往今来共3万多件宜兴生产的名陶精品。其中,紫砂、青瓷、均陶、彩陶和精陶被誉为“五朵金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中国五千载的陶艺文化精髓,在这里一览无遗。并且仿造老僧制壶的丁艺,做成一把银杏树瘿壶,这把银杏树瘿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现珍藏于中围历史博物馆,可惜原盖已失,后山制壶名家裴石民重做一个树瘿壶盖与之相配。除供春外,“制壶四名家”(董翰、赵良、袁锡、时鹏)、“壶家三大”(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陈鸿寿(号曼牛)、“一代宗师”顾景舟等都是制作紫砂壶的名家。也正是因为众多制壶高手的存在,才使得其他陶窑对宜兴窑望尘莫及,宜陶始终居于最高水平的地位。

邛窑:中国彩绘瓷器的故乡


多少个世纪以来,圣洁的岷山雪水沿都江堰汩汩流淌,源源不断地润泽着成都平原。当古蜀文化、中原文化、巴楚文化在这片“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古老土地上交汇,它的温润、丰饶与富足,必然会孕育出别样的文化景观与乡风民俗。那些代代相传、精雕细琢的手艺,不仅修饰了成都人的生活,更描绘出成都人细腻而广阔的精神图景,它们与那些独特的乡风民俗一道,成为成都人值得骄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那闹年的锣鼓、狂欢的水龙节、火龙灯舞、大庙会、花会、木兰会;那“片纸来之难,过手七十二”的手工造纸、闻名遐迩的瓷胎竹编、遗世独尊的铁匠铺、独步天下的邛窑……“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篇章,生动地再现了这些代代传承的民风民俗和精湛手艺。

邛窑是四川遗址面积最大、烧造时间最长、出土文物最丰富、器物流散最广的古瓷窑,被中国古陶瓷专家称作是高温釉下三彩和彩绘瓷的故乡。在中国陶瓷以“南青北白”而闻名的隋唐时期,邛窑就以釉色丰富、器型多样、工艺高超而称雄于世。邛窑先进的工艺对北方唐三彩、湖南长沙窑、安徽寿州窑,乃至宋代各大名窑均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然而,由于诸种原因,邛窑的辉煌渐渐被人们遗忘了。在沉睡了千年之后,邛窑和邛瓷终于“一醒惊天下”!

现身乱世 邛窑遭殃

邛窑是四川省邛崃市境内南河十方堂、固驿瓦窑山、白鹤大鱼村、西河尖山子,及西河柴冲等古瓷窑的总称,是我国唐代名窑。考古界泰斗耿宝昌先生认为:邛窑创烧于东晋,发展于南北朝,成熟于隋朝,兴盛于初唐,至唐末五代长盛不衰,停烧于南宋中晚期,由盛到衰经历了八百多年的辉煌历史。十方堂邛窑遗址是四川古瓷窑遗址中面积最大、窑包最多、造型纹饰最美、出土文物最丰富、烧造时间延续最长、器物流散最广的我国著名的民间瓷窑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北京故宫、南京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及英国、法国、日本、埃及等国的多家著名博物馆均有邛窑藏品,并被视为珍宝。

在邛窑窑址中,尤以十方堂古陶瓷遗址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据权威的《中国陶瓷史》记载:“南朝时,四川成都和邛崃等地先后建立瓷窑,烧青瓷。四川地区唐代瓷窑,以邛崃有代表性。窑址以十方堂比较集中。唐代是邛窑的极盛时期。”

由于邛窑器物具有高超的烧制和艺术水平,邛窑遗址过去曾吸引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盗宝人。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聚宝盆”。早在清末民初,便有一些“先知先觉”者怀着一夜暴富的想法来此“淘金”。随着重见天日的邛窑器物愈来愈多,邛崃和成都相继出现了专售邛窑古陶瓷器的“专肆”。一时间,邛窑器物被鉴赏者和爱家视为至宝。消息不胫而走,“取宝”之风盛极一时,各地古董商云集邛崃,使昔日无人问津的小小十方堂热闹非凡。

由于买家人众,无论“完残粗细器物皆争相抢购”。时任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的美国人葛维汉在其著述中曾提到“即使最珍贵的陶器,也被收集在篮子里,称斤论两地出售”。那时在十方堂,邛窑遗物之多,用“俯拾皆是”四字,是不足以形容其盛的。因为出土器物实在太多,人们不独是“称斤论两地出售”,还把它们用来筑墙、修建牛槽、猪圈、厕所,以至“嵌饰庐宇”。直到今天,仍有一段当年用邛窑碎片、匣钵、支丁夯砌的土墙屹立在那里,无声地见证着那段疯狂的岁月。

在这场对邛窑的疯狂劫掠与蹂躏中,最典型的例子当数唐式遵的“杰作”。唐式遵原为刘湘部下,在四川21军中任32师师长。抗战中调出四川,升任军长及国民党集团军总司令、安徽省主席等职。当时,邛崃的驻军正好是唐式遵率领的32师。本来驻军是负责全县(邛崃当时是县)治安,保一方平安的,但唐式遵却命令士兵们抢劫性地挖起古物来。据当时曾耳闻目睹其现状的魏尧西先生报道:“二十五年(1936年),唐式遵驻防邛崃,更作大规模之挖掘。军民齐集三四百人,争先恐后,日夜挖掘,所收甚多;且运到上海市博物馆公开展览,并设专肆售卖,至残碎瓷片,有购归嵌饰庐宇,每斤售洋三角。有彩色及图案者,倍其值……”而早在一年前,就有军人陈某在十方堂窑址揭开了大规模非法盗掘的序幕。也许是军队严加保密或移防的原故,陈氏的这次“大肆发掘”并不广为人知。

1936年夏天,在十方堂窑址侥幸得手的陈氏军队又移师成都,大肆盗掘琉璃厂窑址,而驻防邛崃的唐式遵军队早已摩拳擦掌,在十方堂窑址开始了新一轮更大规模的盗掘。在军官们的直接指挥下,数百壮汉夜以继日地向古代文明疯狂攫取。但见在铁锹、锄头的挥动中,一件件精美的邛窑瓷器从泥土里露出它们的“庐山真面目”。乱挖乱掘,使整个窑区几乎被翻了个底朝天。那时,国民政府腐败无能,对盗掘现象熟视无睹,听之任之,丝毫未加干涉,而前四川省博物馆尚未正式成立,无法进行正式发掘,致使保存了千百年的邛窑遗址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在那场浩劫中,唐式遵是掠夺邛陶最多的一人。他迫不及待地把从十方堂窑址攫取的大量宝物运至成都、重庆、上海等地去牟取暴利。那些精美的瓷器,很快变成了唐式遵囊中白花花的银元。当然,唐式遵不仅爱银子,也爱邛窑瓷器。这个附庸风雅的武夫,当时,在他成都的豪华公馆里,有一条路的路面就是全用邛窑的多种色釉的瓷片铺成的。

在邛窑遗址被盗掘的混乱高潮中,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和郑德坤教授及英国学者贝德福于1936年9月结伴前往十方堂窑址进行调查研究。这是最早的一批由中外专家组成的邛窑遗址调查组。从邛崃返回成都后,葛维汉立即向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写了一份请求正式发掘的报告,但十分遗憾的是,请求未获批准。迫不得已,华西大学开展了抢救性紧急收购行动。今天,我们有幸在四川大学历史博物馆中看到的邛窑精品,便是那个时代的劫后余存。

天下第一红 艳惊四座

湮没近千年的邛窑在乱世中的20世纪30年代重见天日。然而,由于邛窑大量精美完整的器物不是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出来的,时移境迁,人事全非,精美的邛窑古陶瓷器在惊鸿一瞥之后,又渐渐地被人们遗忘。邛窑的辉煌,被历史的尘埃再次封存了起来。有如大海被风暴偶尔溅起的几朵浪花,风平浪静后又复归于平静,甚至死寂。

在这个“复归于平静”的时间段,让我们平心静气地回顾一下邛窑悠长的历史。

邛窑陶瓷业发达,邛窑器物美不胜收,影响甚巨,绝非偶然。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灭蜀以后,出于军事占领和政治统治的需要,开始在蜀地修筑城池。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都、郫城、临邛成为当时蜀地仅有的城、市、官府、民居并存的三大完整城市。建成后的三大城市构成一个互为犄角的“品”字,由此可见深谋远虑的秦人多么具有战略眼光。

从秦朝开始,历史上的几次移民入川,给蜀地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各种生产技术。加之古代川西草木繁盛,河流纵横,粘土随处可取,运输亦极为便利,这就为邛窑的兴起、发展和最终扩大为一个庞大的窑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可惜邛窑地区的高质量粘土不多,因而,数量有限的精美瓷器只能满足宫廷、官府和上流社会的需求,而不能像越窑瓷器、内邱白瓷瓯那样“天下贵贱通用之”。然而,这丝毫掩盖不了邛窑高超的工艺水平和举世瞩目的艺术成就。

邛窑高超的工艺水平不仅表现在其产品上,而且,在其制作技术和装烧工艺上也有惊人的表现。陶瓷爱好者大都知道,我国古陶瓷的烧造,在明代以前比较广泛使用的窑炉是龙窑。龙窑具有体积大、热效率高、燃料省、造价低、单件产品成本低等诸多特点,其最大的优点是升温快,降温亦快,可以快烧,还可以维持烧造青瓷的还原焰。因此有人说,龙窑是青瓷的摇篮。

那么,我国唐代最大最长的龙窑在什么地方?迄今为止的考古资料表明,不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五大名窑,也不在湖南长沙窑、安徽寿州窑,而是在刚刚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窑址面水背山、依山而立、距邛崃市区12公里的固驿瓦窑山。这个结果恐怕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吧?这座始烧于南北朝、废弃于唐代早、中期的龙窑长达46.2米,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据专家计算,一座42米长的龙窑,一窑可烧制瓷器1.5万件以上。按此推算,邛窑固驿瓦窑山这座长46.2米的龙窑,一窑至少可烧制瓷器1.6万件以上。龙窑愈长,烧制瓷器愈多,劳动强度也愈大,对烧窑技术的要求也愈高。

在2006年新春佳节,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CCTV首届赛宝大会上,被专家评委会誉为“天下第一红”的“邛窑釉里红瓜菱形水盂”,从500多件民间藏品中脱颖而出,一路过关斩将,并一举夺得铜奖。此件藏品是邛窑古陶瓷民间收藏家尚崇伟众多邛窑藏品中的一件,是进京参赛的10余件四川藏品中惟一获奖宝物。

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欧阳世彬在点评此件宝物时说:“此次邛窑发现的高温红釉是当前发现的最早的铜红釉,以中国陶瓷在世界陶瓷史上的地位而言,它是中国乃至世界制釉的第一红,具有划时代意义。”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先生在公布铜奖获得者名单时,专门以邛窑水盂为例,说其价值之所以甚高,就是因为从汉代至唐代都是低温釉,而邛窑水盂则是氧化铜在1200摄氏度的高温下窑变而成的红绿釉,是极为珍贵的至宝。

邛窑水盂“艳”惊四座的“天下第一红”,让古老的邛窑再次名扬天下。

“邛窑传人” 父子两代

今天的中国人早已生活在用电灯照明的后工业时代,但国人却仍旧在用“不是省油的灯”这一形象而生动的概念来表达对某个人的具体看法。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省油灯呢?何为省油灯?商务印书馆1915年出版发行的《辞源》对“省油灯”辞条是这样解释的:“省油灯”源于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所写《老学庵笔记》。《陆放翁全集·斋居纪事》中说:“照书烛必令粗而短,勿过一尺。粗则耐,短则近。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几半。”可见历史上确有此物,而此物就产自著名的邛窑。唐宋时代,邛窑烧制生产了大量的省油灯,并在当年风靡一时,广为流传。这些声誉远扬的省油灯照亮了达官贵人的夜晚,也照亮了寻常百姓家的夜晚。可以说,邛窑省油灯是中国陶瓷史上极富诗意的发明创造。当我于清夜的案头把玩由后世的陶艺大师何平扬先生烧制的省油灯,在对先人的聪明才智感叹的同时,也对失传数百年的邛窑绝艺后继有人而感到由衷的欣慰。

我和何平扬先生是同乡,30多年来,他为邛陶烧制技艺的发掘、整理和传承所做的一切,让我充满了敬意。2007年初春的一天,我再次来到邛崃市,来到当代“邛窑传人”何平扬的家。像许多民间艺人一样,何平扬的作坊就在自己的家里。这从一个侧面看出民间艺人们在当代的现实处境和窘况。何平扬的家简直就是一个陶瓷的世界,过道、天井、书房、客厅……到处堆满了陶坯、成品和半成品的瓷器。正对天井的那间不足十平方米的陈列室里更是琳琅满目:多佛香熏、虬龙提梁罐、葫芦茶壶、文君当垆、地藏宝瓶、兔毫釉梅瓶、绿釉双耳壶、邛三彩双流壶、邛三彩陶马、邛三彩陶豆、汉代说书俑、仿邛窑四耳盘口瓶……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我们的谈话自然绕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邛窑始创于南北朝,由盛到衰历经800多年。因烧制年代久远、器物造型独特、釉色丰富多彩,一直享有盛誉,是我国著名民间瓷窑之一。邛崃市境内的南河十方堂窑址和固驿瓦窑山窑址已先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邛陶烧制技艺却榜上无名。”对此何平扬有一种说不出的遗憾,“好在邛陶烧制技艺列入了首批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在成都市的区市县中,邛崃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最多的。”谈起自己的家乡,何平扬的言语中充满了自豪。

上世纪70年代,尘封数百年的邛窑再次被打开,为了挖掘传统技艺,同时也是为了响应周恩来总理“煤炭烧泥巴可以增加外汇收入”的指示,当时的邛崃县政府决定新建美术陶瓷厂,恢复邛窑生产。何平扬就是在那时以“美工”的身份进入陶瓷厂的。厂长由邛崃知名画家、老艺人康兆明先生出任。何平扬天资聪慧,从小就喜欢画花鸟鱼虫、山水及刘关张之类的历史人物,康兆明见何平扬心灵手巧,颇有天赋,是可造之材,便将他招入厂内,收为自己的弟子。在康兆明的悉心调教下,何平扬完整地学习了整套制陶工艺,这为他后来独立制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8年,何平扬创作的“雀竹台灯”烧制出来后,参加了四川省优秀工艺品展览,并大获好评。处女作的成功,更加激发了何平扬的创作热情,从此,何平扬与邛窑结下了不解之缘。

像所有中国大地上虔诚、执着的民间艺人一样,这一宿命式的缘分注定是一生一世的。不仅如此,他还把这一难以割舍的缘分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何丹。好在儿子相当争气,24岁便成了四川最年轻的省工艺美术大师。这让何平扬十分欣慰。

邛窑是蜀文化的骄傲,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先生所说的那样,“邛窑艺术和科技是我国隋唐陶瓷文化的又一高峰”。它在浙江越窑青瓷六朝初的褐色釉下彩人物花卉纹启迪下,于隋代在我国率先创造了高温釉上、釉下三彩彩绘瓷。就像众多专家学者所论断的那样,在邛窑的影响下,先后在中原和南方地区创造了富丽华贵的唐三彩,与诗画并茂的长沙窑彩绘瓷。它是中国后世五彩缤纷的彩色、彩绘瓷的拓荒者和先驱者。如果说浙江越窑是青瓷的发源地、青瓷的故乡,那么,邛窑则是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彩绘瓷的故乡。

然而,邛窑烧制技艺的传承却一波三折。就在我采访回成都后不久,一天,何平扬打来电话,说是那块本该作为邛陶厂选址的地已有了其他归宿,无奈之下权衡再三,他决定将窑炉建在自己的家里。原想把厂建在十方堂邛窑遗址附近的,一来今天的邛窑在古窑址前恢复很有象征意义,二来邛崃的旅游业也能增添一个极富人文特色的景点。何平扬在电话里一再强调,他家楼上楼下加屋顶有400多平方米,勉强可以建窑了。他还说,日本许多民间艺人的作坊就是建在自己家里的,无论如何都要让邛陶烧制技艺传承下去。邛窑不能仅仅是遗址,仅仅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面目向世人展现,邛窑由盛到衰,由昔日轰轰烈烈的窑场到如今由何氏父子独自支撑的家庭手工作坊,是邛窑不幸中的万幸。父子俩以后再也不用为烧制自己的邛窑作品而四处东奔西跑了。

佛山陶瓷,怎一个“静”字了得


阳春三月,万物苏醒,大地一片拔节破土的声音。然而,连续20多年呈现高速增长的佛山陶瓷业,今年以来却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景象,那就是整个行业一片"寂静"。

不少业内人士都对今年的行业局势表现出忧心忡忡的感觉,"不好做",成了大家的普遍感受。这种感觉超过了近两年来行业遭遇电荒、油荒、民工荒、原材料涨价、限超限载、市场价格大跌等一系列的波折。因为那个时候,不管行业遇到多大的困难,最最重要的是市场需求基本上保持了旺盛的状态,整个行业基本上处于一个货如轮转的可喜状态,尤其是每年开春以后,都会迎来一年当中的第一个销售高峰,况且大家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面临的是同样的环境。

然而今年的状况远远超过了不少厂家的期望,春节过后几近一月,业内仍然显得十分"寂静":企业点火开工率远远不及往年,一些企业开了部分生产线,还有的至今仍未点火;行业内鲜有什么革命性的新产品面市和厂家掀起的大手笔策划和促销活动;外来经销商春节过后蜂拥而至的局面今年难以再现;即将到来的春季陶瓷展不少厂家仍在徘徊观望;而陶瓷行业对高薪人才的需求也显得十分理性和谨慎;新企业、新品牌的上市数量也比近年来明显减少。也许一切都仍在准备当中,也许厂家还在等待最佳的"破土"机会。而等待观望、无所事事,甚至有点找不着"北"成了目前业内的一种写实状态。

企业:经销商,到底何时来佛山

经销商是陶瓷企业的衣食父母,他们的销售业绩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排产状况。近年来,无论行业遇到多大的困难,春节过后的第一个销售高峰必然伴随着经销商的到来而如期而至,个别销售较好的企业甚至在春节期间都不曾熄火停窑。

然而,今年的状况却与往年截然不同。

位于中国陶瓷城旁边的美致展具副总经理朱汉金告诉记者:"往年春节一过,大批的经销商拥往佛山,尤其是中国陶瓷城附近,随处可见前来看样定货的经销商,厂家早早根据定货开工生产,今年却显得冷冷清清,连中国陶瓷城周边最旺的地带都少了不少人"。

3月4日,位于江湾二路的佛山哥德艺典抛晶玉总经理陈伟煊对记者说:"今年以来厂家的生意显得十分清淡,很少有经销商过来看货。前两年,自己开车走了几家同行工厂,发现大家都还没有点火生产,看来今年的形势不容乐观"。

即使是东鹏、鹰牌这样的强势企业,经销商也比往年少了许多,并没有出现往年开门红的局面。

当然也有例外。记者在将军陶瓷采访,短短一个多小时,就有10多份定货合同签单,展厅内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经销商在看板或洽谈。而兴辉陶瓷则选择了春节过后召开经销商会,数百名经销商为兴辉"春雷"奏响了强音。

经销商,你何日才来佛山?佛山陶瓷企业在焦灼地期盼。

商家:市场"淡"的出奇

那么,经销商为何迟迟没有来佛山呢?

"无利不起早"。对于经销商来说,市场需求的转旺、消费水平的提升、区域环境的强势拉动是其销售业绩的根本保证。今年陶瓷市场启动慢、转旺迟成了一个明显的特征。在此情况下,就没有必要急着到厂家去看样定货。

东莞康大建材有限公司刘银斌副总经理对记者说,随着百安居进军东莞,与华美乐形成了强势的对抗,零售、专卖、工程、小区等其它业态也在超市的逼迫下进行着急剧的调整。作为东莞市场,经销商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已处于一种精耕细作的稳定态度,再则,东莞离佛山比较近,因此,经销商没有必要急着到厂家定货。

西安大明宫建材市场康利建材的杨文德经理告诉记者,一方面北方市场由于受气候影响,现在开工的还不是太多,另一方面,由于年前为完成厂家下达的销售任务进而拿到厂家的返点大量进货,现在库房里还堆满了货,而市场需求不见好转,近段时间以来更是淡的出奇,因此,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消化库存,回笼资金,而不是急着进货。在这种情况下,暂时没必要去佛山。

据了解,不少经销商之所以迟迟没有前来佛山,杨文德的状况具有普遍意义。

岂止是陶瓷行业,与陶瓷行业息息相关的水泥、玻璃行业今年开春以来也显得困难重重,水泥行业不可动"窑"、玻璃行业不可放"浆"与陶瓷行业不可点火是如此地相似。受大环境的影响,开春以来陶瓷市场需求普遍不旺,进而寄希望于二季度有所好转。

四川乐山出土千年白瓷 改写中国陶瓷史?


昨日,乐山市五通桥区陶瓷收藏家曹洪打进本报新闻热线称,在乐宜高速公路施工现场,挖掘机挖出不少古代瓷器,其中许多精美的白瓷碎片和瓷具更是吸引了一些收藏爱好者前去寻宝。

乐山收藏届人士表示,这些瓷器的发现,为乐山西坝窑遗址的考古提供了有力证据,并有可能由此改变中国陶瓷史上“彭县(今彭州市)是目前在四川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的说法。

大量瓷器吸引村民“寻宝”

昨日下午,记者冒雨来到乐宜高速路施工路段———五通桥区西坝镇建益村,工地上随处可见一些破碎的瓷器碎片。工人李某说,在12月底和本月初这里的确挖出过很多瓷器之类的东西,完好的瓷器已经被附近村民拿走了。

记者随后走访了几个捡回“宝贝”的村民。在建益村一组,村民张德平家的院坝里堆放着近百件残缺的瓷器。据他称,小时候他就听长辈说过这里以前是个窑址。这次乐宜高速路开建,大家都想看看地下到底有没有“宝贝”。结果,12月30日那天,挖掘机竟真的挖出了一些瓷器。听说工地里挖出了“宝贝”,近百名村民赶来寻宝,“大家都往家里捡,好的瓷器差不多都被一些陶瓷爱好者买走了。”

精美白瓷改写陶瓷历史?

昨日下午,记者找到了四川省收藏家协会会员、乐山市收藏家协会理事曹洪。听说乐宜高速路施工现场发现瓷器后,他曾连续十多天挨家挨户去村民家中筛选。他指着收集回来的残片告诉记者:“从碎片的切面可以看出,这些瓷器有可能属于宋、元、明时期,但具体情况还有待文物专家鉴定。”而更令他兴奋的是,他竟从中发现了此前在西坝窑陶瓷产品中从未发现过的白瓷系列。

“你看,这个白釉褐花的瓷瓶釉面光亮,釉色呈乳白色,瓶身布满了盛开的牡丹花,多漂亮啊。”曹洪激动地说,“看到白瓷瓷品,我很震惊,这堪称陶瓷史上的一大重要发现。”据曹洪介绍,为了稳妥起见,1月19日在乐山市收藏家协会成立大会上,他特意请众多陶瓷爱好者现场鉴定,从碎片的质地和风格大家一致认可,这些出土的陶瓷瓷品及碎片属于白瓷系列。

据曹洪介绍,此前西坝窑盛产黑釉、紫金釉系列陶瓷产品,从未记载过出产白瓷。而在专业的陶瓷鉴赏书中,也称只有彭县是目前在四川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记者随后找到了1990年7月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陶瓷鉴赏》一书,在其中一节中明确写道:“彭县专烧白瓷,是目前在四川省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在另一本1993年11月四川大学出版社的《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一书中,第六章也明确写道:“彭县窑是四川已发现的古代唯一生产白瓷的窑址。”

52岁的陶瓷收藏家贺德平收藏有近千件西坝窑瓷品。昨日,捧着这些质地和图案都非常精美的白瓷,他啧啧称奇。“我收藏了十多年,还是第一回看见在西坝出土的白瓷。”据他讲,1996年至1999年,他曾用四年时间在西坝窑旧址蹲点收集,淘回了近千件西坝窑,但从不知道西坝窑还生产有白瓷系列产品。

西坝瓷窑期待得到有力保护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乐山市五通桥区志》上有这样的记载:“西溶镇(西坝镇旧称)庙沱古窑址,是五代时期遗迹。约一万平方米,前临沫溪,后为斜坡、高山,左离西坝三千米。该窑址是五代时期烧制土陶和瓷器的民间烧窑。至今陶片随处可见。”

贺德平说,由于没有进行科学考古发掘,他不敢确定,不过从出土的瓷器、瓷片的数量判断,两宋时期应是西坝窑的鼎盛期。但不知何故,乐山西坝窑遗址自发现以来似乎一直没有进行过正式的考古发掘。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修建乡村公路,西坝庙沱子一带大面积破土动工,古窑遗址终于面世,大大小小的瓷窑竟然断断续续绵延四五公里,堪称西坝古窑遗址群,有的地方窑渣堆积物厚达五米多,其中有数不清的各色瓷器、残器、瓷片和窑具。贺德平表示,这属于乐山的文化遗址,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以重视。

如今西坝窑又出土了具有上千年历史的白瓷,有关部门是否会对这里加以保护呢?本报将继续关注。

相关链接

西坝窑位于距乐山市约20余公里的五通桥区西坝镇。该镇原名西溶镇,因境内有溶江而得名,自古为水陆交通要冲,是南方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窑址分布于岷江支流沫溪河右岸的瓦片山、窑头、谢家山、曾家山、圆通寺等地,绵延约5公里,主要集中于庙沱村一带。

四川乐山出土千年白瓷 将改写中国陶瓷史


乐宜高速路施工现场挖出三朝瓷器,收藏家称,这可能改写“彭县是四川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的说法。

昨日,乐山市五通桥区陶瓷收藏家曹洪打进本报新闻热线称,在乐宜高速公路施工现场,挖掘机挖出不少古代瓷器,其中许多精美的白瓷碎片和瓷具更是吸引了一些收藏爱好者前去寻宝。

乐山收藏届人士表示,这些瓷器的发现,为乐山西坝窑遗址的考古提供了有力证据,并有可能由此改变中国陶瓷史上“彭县(今彭州市)是目前在四川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的说法。

大量瓷器吸引村民“寻宝”

昨日下午,记者冒雨来到乐宜高速路施工路段———五通桥区西坝镇建益村,工地上随处可见一些破碎的瓷器碎片。工人李某说,在12月底和本月初这里的确挖出过很多瓷器之类的东西,完好的瓷器已经被附近村民拿走了。

记者随后走访了几个捡回“宝贝”的村民。在建益村一组,村民张德平家的院坝里堆放着近百件残缺的瓷器。据他称,小时候他就听长辈说过这里以前是个窑址。这次乐宜高速路开建,大家都想看看地下到底有没有“宝贝”。结果,12月30日那天,挖掘机竟真的挖出了一些瓷器。听说工地里挖出了“宝贝”,近百名村民赶来寻宝,“大家都往家里捡,好的瓷器差不多都被一些陶瓷爱好者买走了。”

精美白瓷改写陶瓷历史?

昨日下午,记者找到了四川省收藏家协会会员、乐山市收藏家协会理事曹洪。听说乐宜高速路施工现场发现瓷器后,他曾连续十多天挨家挨户去村民家中筛选。他指着收集回来的残片告诉记者:“从碎片的切面可以看出,这些瓷器有可能属于宋、元、明时期,但具体情况还有待文物专家鉴定。”而更令他兴奋的是,他竟从中发现了此前在西坝窑陶瓷产品中从未发现过的白瓷系列。

“你看,这个白釉褐花的瓷瓶釉面光亮,釉色呈乳白色,瓶身布满了盛开的牡丹花,多漂亮啊。”曹洪激动地说,“看到白瓷瓷品,我很震惊,这堪称陶瓷史上的一大重要发现。”据曹洪介绍,为了稳妥起见,1月19日在乐山市收藏家协会成立大会上,他特意请众多陶瓷爱好者现场鉴定,从碎片的质地和风格大家一致认可,这些出土的陶瓷瓷品及碎片属于白瓷系列。

据曹洪介绍,此前西坝窑盛产黑釉、紫金釉系列陶瓷产品,从未记载过出产白瓷。而在专业的陶瓷鉴赏书中,也称只有彭县是目前在四川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记者随后找到了1990年7月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陶瓷鉴赏》一书,在其中一节中明确写道:“彭县专烧白瓷,是目前在四川省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在另一本1993年11月四川大学出版社的《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一书中,第六章也明确写道:“彭县窑是四川已发现的古代唯一生产白瓷的窑址。”

52岁的陶瓷收藏家贺德平收藏有近千件西坝窑瓷品。昨日,捧着这些质地和图案都非常精美的白瓷,他啧啧称奇。“我收藏了十多年,还是第一回看见在西坝出土的白瓷。”据他讲,1996 年至1999年,他曾用四年时间在西坝窑旧址蹲点收集,淘回了近千件西坝窑,但从不知道西坝窑还生产有白瓷系列产品。

西坝瓷窑期待得到有力保护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乐山市五通桥区志》上有这样的记载:“西溶镇(西坝镇旧称)庙沱古窑址,是五代时期遗迹。约一万平方米,前临沫溪,后为斜坡、高山,左离西坝三千米。该窑址是五代时期烧制土陶和瓷器的民间烧窑。至今陶片随处可见。”

贺德平说,由于没有进行科学考古发掘,他不敢确定,不过从出土的瓷器、瓷片的数量判断,两宋时期应是西坝窑的鼎盛期。但不知何故,乐山西坝窑遗址自发现以来似乎一直没有进行过正式的考古发掘。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修建乡村公路,西坝庙沱子一带大面积破土动工,古窑遗址终于面世,大大小小的瓷窑竟然断断续续绵延四五公里,堪称西坝古窑遗址群,有的地方窑渣堆积物厚达五米多,其中有数不清的各色瓷器、残器、瓷片和窑具。贺德平表示,这属于乐山的文化遗址,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以重视。

如今西坝窑又出土了具有上千年历史的白瓷,有关部门是否会对这里加以保护呢?本报将继续关注。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改写中国陶瓷史 邛窑又一个“三星堆”?》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改写中国陶瓷史 邛窑又一个“三星堆”?》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四川古代邛窑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