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墙面 > 导航 >

无锡越国贵族墓改写中国制瓷史

无锡越国贵族墓改写中国制瓷史

瓷砖墙面 全瓷瓷砖 瓷砖造型

2021-05-17

瓷砖墙面。

CCTV.com消息(午夜新闻):继续关注无锡越国贵族墓葬考古。10号,专家证实了这次考古发掘的一个重大意义,我国成熟瓷器的制造史至少被提前了700年。

记者现场:这是刚刚发掘出土的500多件战国乐器中的一组编钟,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2500年前制作的编钟的声音,和以往考古发掘出土的乐器不同的是,这组乐器是用青瓷制成的。

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只零星出土过用青瓷制成的乐器陪葬品。而这次出土的近千件瓷器中,瓷乐器就有10个品种、500多件,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瓷制乐器队,而且把我国成熟瓷器出现的年代从东汉晚期提前到了战国早期,至少提前了700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考古部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谦:这1000多件瓷器,它的胎质非常纯净,它的釉应该说非常匀称。而根据测定它的烧成温度在1000多度以上,因此从这几个条件来看,它确实已经达到了成熟瓷器的标准,把成熟的中国瓷器提前了几百年。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证据就更充分了、更为确凿了。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四川乐山出土千年白瓷 将改写中国陶瓷史


乐宜高速路施工现场挖出三朝瓷器,收藏家称,这可能改写“彭县是四川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的说法。

昨日,乐山市五通桥区陶瓷收藏家曹洪打进本报新闻热线称,在乐宜高速公路施工现场,挖掘机挖出不少古代瓷器,其中许多精美的白瓷碎片和瓷具更是吸引了一些收藏爱好者前去寻宝。

乐山收藏届人士表示,这些瓷器的发现,为乐山西坝窑遗址的考古提供了有力证据,并有可能由此改变中国陶瓷史上“彭县(今彭州市)是目前在四川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的说法。

大量瓷器吸引村民“寻宝”

昨日下午,记者冒雨来到乐宜高速路施工路段———五通桥区西坝镇建益村,工地上随处可见一些破碎的瓷器碎片。工人李某说,在12月底和本月初这里的确挖出过很多瓷器之类的东西,完好的瓷器已经被附近村民拿走了。

记者随后走访了几个捡回“宝贝”的村民。在建益村一组,村民张德平家的院坝里堆放着近百件残缺的瓷器。据他称,小时候他就听长辈说过这里以前是个窑址。这次乐宜高速路开建,大家都想看看地下到底有没有“宝贝”。结果,12月30日那天,挖掘机竟真的挖出了一些瓷器。听说工地里挖出了“宝贝”,近百名村民赶来寻宝,“大家都往家里捡,好的瓷器差不多都被一些陶瓷爱好者买走了。”

精美白瓷改写陶瓷历史?

昨日下午,记者找到了四川省收藏家协会会员、乐山市收藏家协会理事曹洪。听说乐宜高速路施工现场发现瓷器后,他曾连续十多天挨家挨户去村民家中筛选。他指着收集回来的残片告诉记者:“从碎片的切面可以看出,这些瓷器有可能属于宋、元、明时期,但具体情况还有待文物专家鉴定。”而更令他兴奋的是,他竟从中发现了此前在西坝窑陶瓷产品中从未发现过的白瓷系列。

“你看,这个白釉褐花的瓷瓶釉面光亮,釉色呈乳白色,瓶身布满了盛开的牡丹花,多漂亮啊。”曹洪激动地说,“看到白瓷瓷品,我很震惊,这堪称陶瓷史上的一大重要发现。”据曹洪介绍,为了稳妥起见,1月19日在乐山市收藏家协会成立大会上,他特意请众多陶瓷爱好者现场鉴定,从碎片的质地和风格大家一致认可,这些出土的陶瓷瓷品及碎片属于白瓷系列。

据曹洪介绍,此前西坝窑盛产黑釉、紫金釉系列陶瓷产品,从未记载过出产白瓷。而在专业的陶瓷鉴赏书中,也称只有彭县是目前在四川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记者随后找到了1990年7月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陶瓷鉴赏》一书,在其中一节中明确写道:“彭县专烧白瓷,是目前在四川省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在另一本1993年11月四川大学出版社的《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一书中,第六章也明确写道:“彭县窑是四川已发现的古代唯一生产白瓷的窑址。”

52岁的陶瓷收藏家贺德平收藏有近千件西坝窑瓷品。昨日,捧着这些质地和图案都非常精美的白瓷,他啧啧称奇。“我收藏了十多年,还是第一回看见在西坝出土的白瓷。”据他讲,1996 年至1999年,他曾用四年时间在西坝窑旧址蹲点收集,淘回了近千件西坝窑,但从不知道西坝窑还生产有白瓷系列产品。

西坝瓷窑期待得到有力保护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乐山市五通桥区志》上有这样的记载:“西溶镇(西坝镇旧称)庙沱古窑址,是五代时期遗迹。约一万平方米,前临沫溪,后为斜坡、高山,左离西坝三千米。该窑址是五代时期烧制土陶和瓷器的民间烧窑。至今陶片随处可见。”

贺德平说,由于没有进行科学考古发掘,他不敢确定,不过从出土的瓷器、瓷片的数量判断,两宋时期应是西坝窑的鼎盛期。但不知何故,乐山西坝窑遗址自发现以来似乎一直没有进行过正式的考古发掘。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修建乡村公路,西坝庙沱子一带大面积破土动工,古窑遗址终于面世,大大小小的瓷窑竟然断断续续绵延四五公里,堪称西坝古窑遗址群,有的地方窑渣堆积物厚达五米多,其中有数不清的各色瓷器、残器、瓷片和窑具。贺德平表示,这属于乐山的文化遗址,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以重视。

如今西坝窑又出土了具有上千年历史的白瓷,有关部门是否会对这里加以保护呢?本报将继续关注。

考古研究表明富平银沟遗址陶瓷研究有望改写中国陶瓷史


12月16日召开的“富平银沟遗址陶瓷科学考古研究”成果学术研讨会透露:富平银沟遗址是中国古代陶瓷生产非常重要的遗址,该地区的窑业成就填补了陕西唐代制瓷史的认知空白,有望改写《中国陶瓷史》,还为解决古代文献中记载的“鼎州窑”及破解纷争不息的悬案“柴窑”提供了全新的线索和思路。

富平银沟遗址是一个没有文献记载,被历史埋藏了一千多年的重要遗址。2011年12月,陕西省文物局委托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承担该项目的文物调查勘探工作。经过勘探,在该遗址范围内发现各类遗迹共1910处,其中窑炉遗址318座,灰土坑832处,矿物质遗迹(多种不同颜色的矿物质混合土)242处,古井145眼,采集各类器物标本984件。由于该遗址年代久远,地层复杂且多已被破坏。作进一步的田野考古发掘有一定的困难。2015年,陕西省文物局委托浙江大学和陕西省文物勘探公司合作研究,以课题组的形式组成研究团队,在前期考古调查和勘探的基础上,采用科技考古的先进技术手段,就银钩遗址古陶瓷科学考古项目开展合作研究,对遗物、遗存和遗迹进行了科技考证和科学定性研究。

《富平银沟遗址陶瓷科学考古研究》项目课题小组经过对该遗址多次实地考古调查,采集标本,寻找烧制各类瓷器的原料,窑炉遗存遗迹。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技术手段,从考古学、材学学、工艺学等不同角度,对银沟遗址当下发现的古陶瓷标本以及相关的遗物和遗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并对典型标本进行热释光年代测试,用以断源、断代的科学分析。同时,结合文献资料查考、探求遗址的性质。

研究成果表明:富平银沟遗址是中国古代陶瓷生产非常重要的遗址。该地区早在唐中晚期已形成了一个有相当规模、品种多样、技艺高超,产品质量领先的北方制瓷窑群体系。在中国陶瓷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该地区的窑业成就不但填补了陕西唐代制瓷史的认知空白,而且有望改写《中国陶瓷史》。银沟遗址的科学考古研究,还为解决古代文献中记载的“鼎州窑”及破解纷争不息的悬案“柴窑”提供了全新的线索和思路。

讲述滇人制瓷史瓷器曾出展英国


一个被称为景德镇第二的古瓷窑遗址,一段经历过辉煌却又逐步衰落的滇人制瓷史……如今正以一种全新的面貌静静地守候在玉溪市区瓦窑村附近的钱瓜山下。昨日,记者从玉溪市红塔区文物管理所获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溪古瓷窑遗址已经修缮完毕。古窑遗址换新颜

“在两年以前,这里还有许多茅草,周围都是乱石岗。”昨日上午,红塔区文物管理所所长王河云回忆起玉溪古瓷窑遗址旧貌时,不禁感慨道。可现在,大型的景观水池,全新的游人长廊,加上1500平方米的新展馆……这一切似乎很难与“古遗址”联系起来。不过只要推开展馆的大门,历史的痕迹便一览无余:3个依坡而建突出于地表的长方形龙窑,埋藏在四周黄土中的大小不一的残破瓷片,还有那些稍显完整但已经泛黄的瓷器皿,无一不在向人们讲述着曾经存在于此的滇人制瓷史。曾出展大英博物馆

1960年12月,这个记录着滇人制瓷史的古瓷窑遗迹终于被人发现。王河云说:“当时在瓦窑村地发现的古瓷窑遗址有3处。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对古瓷窑进行了挖掘,发现了3座龙窑,土瓷片、残瓷器、残窑具上万件,差不多两吨重。后来专家认定,玉溪古瓷窑年代为元末明初时期。”

同时,王河云还说:“这些瓷器的出土为研究云南元朝至明代瓷器发展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其中青花鱼藻纹玉壶春瓶,以其精美的造型、独特的工艺被故宫博物院收藏。其他瓷器和瓷片文物曾到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和牛津大学博物馆展出,古窑遗址也于1983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免费对公众开放

“可随着历史的发展,老馆接待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王河云说。就在一年多以前,红塔集团出资150万元对古瓷窑遗址文物进行修缮改造。其间,省文化厅厅长贺光曙曾实地察看,并提出建议:玉溪古瓷窑遗址在保护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对公众开放,做展览,作学术研究。

对于向公众开放,王河云十分赞同:“今年6月20日左右,古窑遗址的修缮工作基本结束了,可以向公众开放了,而且我们不会收门票,免费向大家开放,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了解云南陶瓷业的历史。”

改写中国陶瓷史 邛窑又一个“三星堆”?


一改中国陶瓷史,邛窑古瓷“天下第一红”CCTV赛宝大会夺铜奖

此次在邛窑古瓷上发现了最早的铜红釉,它是中国乃至世界制釉的第一红

邛窑有望成为继“三星堆”、“金沙”后又一张成都的文化名片

昨日,记者从邛崃市获悉,由该市著名邛窑古陶瓷收藏家尚崇伟先生选送的唐代邛窑瓜棱点红绿彩水丞(下简称“邛窑水丞”,系古代文房四宝中盛水的器具),在刚结束的CCTV首届赛宝大会上,从全国28家省级收藏协会协助“海选”的500多件民间收藏品中脱颖而出,以76.28分的成绩获得铜奖,被专家评委会誉为“天下第一红”。专家称,其物品上的釉是当前发现最早的铜红釉,改写了中国陶瓷史。

划时代一现惊天下

“大年初七的赛宝大赛决赛现场,那气氛紧张得很哦!”昨日,尚崇伟向记者回忆当天的比赛情景时仍津津乐道。一路过关斩将,邛窑水丞从海选的500多件民间藏品中杀入36个名额的复选,又以75分的成绩入围大年初三的铜奖提名奖,这是当初进京的10多件四川藏品中惟一入围提名奖的宝贝。经过专家组的认真讨论和评议,邛窑水丞一举拿下铜奖。江西学院教授欧阳世彬在点评该件宝物时指出:“此次邛窑发现的高温红釉是当前发现的最早的铜红釉,以中国陶瓷在世界陶瓷史上的地位而言,它是中国乃至世界制釉的第一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专家一语既出,引起陶瓷界轩然大波,中国陶瓷史由此改写。

大颠覆并非长沙窑

“在文物贩子那里,邛窑只要流到第二个人手里,就变成了长沙窑,他们都不认同邛窑!”尚崇伟告诉记者,“而且一提红釉说的都是长沙窑”。考古界泰斗耿宝昌先生在《邛窑古陶瓷研究》一书的《序》中对邛窑“均较早烧制成功,其工艺传播于江南诸名窑,而又以湖南长沙‘铜关窑’受其影响最深”的评价中指出邛窑和长沙窑的紧密关系。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世荣也曾说过,这两个窑就像孪生姊妹一样,只是创烧年代邛窑早于长沙窑,釉下多彩装饰也有较大区别。但此次参赛的邛崃水丞以它绝美的铜红釉颠覆了以往的认识,大获全胜,重新奠定了邛窑的地位和价值。

价值高故宫欲借展

比赛刚结束,故宫博物院当即向尚崇伟提出申请,想借邛窑水丞到故宫博物院展出。记者了解到,之前故宫博物院也有邛窑展示,但品种较少,质量不是很好,摆放的位置也不显著。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原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吕济民也表示,邛窑水丞之所以价值高,就是因为它所呈现出的色泽,充分体现了低温釉到高温釉的成功转型,是极好的珍宝。故宫博物院陶瓷鉴定专家杨静荣也欣然提笔“天下第一红”,将此美誉赠予邛窑水丞上的铜红釉。

新名片

遗址将重现

乘着邛窑的一夜春风,昨日,省文化厅、市文化局、市考古队的相关领导会集邛崃,共商邛窑发展大事。省文化厅副厅长徐荣旋给予邛窑此次的央视露脸极高评价。据悉,一个有关邛窑产业发展的规划即将在上半年开始制定。与此同时,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者正对各邛窑遗址进行深度挖掘,且有惊人发现。“四川的三星堆、金沙两张文化大牌已为国内外所熟知,邛窑将是我们的又一张王牌!”徐荣旋说到。一个以展示邛窑的精美器件和制作工艺的遗址公园,也许不久就会出现在邛崃大地上。杜卫平韩涤非黄铮本报记者王晶

相关链接

邛窑是四川省邛崃市境内南河什方堂、固驿瓦窑山、白鹤大鱼村、西河山水子等古瓷窑的总称,是我国唐代名窑。考古界泰斗耿宝昌先生认为:“邛窑始创于南北朝,盛于唐和五代,荒废于宋,由盛到衰经历了800多年的历史。是四川古瓷窑中面积最大、窑包最多、造型纹饰最美、出土文物最丰富、烧造时间延续最长、器物流散最广的我国著名民间瓷窑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中国古陶瓷制瓷原料概说


陶瓷原料包括高岭土、粘土、瓷石、瓷土、 着色剂、青花料、石灰釉、石灰碱釉等。

高岭土陶瓷原料,是一种主要由高岭石组成的粘土。因首先发现于江西省景德镇东北的高岭村而得名。它的化学实验式为:Al203·2Si02·2H20,重量的百分比依次为:39.50%、46.54%、13.96%。纯净高岭土为致密或松疏的块状,外观呈白色、浅灰色。被其他杂质污染时,可呈黑褐、粉红、米黄色等,具有滑腻感,易用手捏成粉末,煅烧后颜色洁白,耐火度高,是一种优良的制瓷原料。

粘土陶瓷原料是一种含水铝硅酸盐矿物,由长石类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与地质作用而生成。它是多种微细矿物的混合体,主要化学组成为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和结晶水,同时含有少量碱金属、碱土金属氧化物和着色氧化物等。粘土具有独特的可塑性和结合性,其加水膨润后可捏练成泥团,塑造所需要的形状,经焙烧后变得坚硬致密。这种性能,构成了陶瓷制作的工艺基础。粘土是陶瓷生产的基础原料,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蕴藏量大,种类繁多,是一种宝贵的天然资源。

瓷石也是制作瓷器的原料,是一种由石英、绢云母组成,并有若干长石,高岭土等的岩石状矿物。呈致密块状,外观为白色、灰白色、黄白色、和灰绿色,有的呈玻璃光泽,有的呈土状光泽,断面常呈贝壳状,无明显纹理。瓷石本身含有构成瓷的多种成分,并具有制瓷工艺与烧成所需要的性能。我国很早就利用瓷石来制作瓷器,尢其是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的传统细瓷生产中,均以瓷石作为主要原料。

瓷土由高岭土、长石、石英等组成,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并含有少量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和氧化钠等。它的可塑性能和结合性能均较高,耐火度高,是被普遍使用的制瓷原料。 着色剂存在于陶瓷器的胎、釉之中,起呈色作用。陶瓷中常见的着色剂有计三氧化二铁、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锰、二氧化钛等,分别呈现红、绿、蓝、紫、黄等色。

青花料是绘制青花瓷纹饰的原料,即钴土矿物。我国青花料蕴藏较为丰富,江西的乐平、上高、上饶、丰城、赣州,浙江的江山,云南的宜良,会泽、榕峰、宣威、嵩明以及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均有钴土矿蕴藏。我国古代青花瓷使用的青花料一部分来自国外,大部分属国产。进口料中有苏麻离青、回青;常用的国产料有石子青、平等青,浙料、珠明料等。

石灰釉主要物质是氧化钙(Cao),起助熔作用,特点是高温粘度小,易于流釉,釉的玻璃质感强,透明度高,一般釉层较薄,釉面光泽较强,能清晰地刻划纹饰,南宋以前瓷器大多使用石灰釉。

石灰碱釉主要成分为助熔物质氧化钙以及氧化钾(K2o)、氧化钠(Na20)等碱性金属氧化物。特点是高温粘度大,不易流釉,可以施厚釉。在高温焙烧过程中,釉中的空气不能浮出釉面而在釉中形成许多小气泡,使釉中残存一定数量的未溶石英颗粒,并形成大量的钙长石析晶。这些小气泡、石英颗粒和钙长石析晶使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散射,因而使釉层变得乳浊而不透明,产生一种温润如玉的视觉效果。石灰碱釉的发明与运用,是传统青瓷工艺的巨大进步。石灰碱釉出现于北宋汝窑青瓷中。南宋龙泉窑瓷器大量采用石灰碱釉,使釉色呈现出如青玉般的质感,如粉青、梅子青。可以说南宋龙泉青瓷已达到中国陶瓷史上单色釉器的顶峰。

骨瓷天生贵族气


据说英国的皇室、美国中上层人士饮茶,多用骨瓷杯。当你遇见骨瓷的那一刻,她骨子里蕴藏的贵族气质就在不经意间表露无遗……

骨瓷天生贵族气

有人说,喝地道的咖啡最好就用骨瓷来盛,因为骨瓷有很好的保温效果,能保证喝到

的每一口都热而香浓。想象一下,手拿一只红玫瑰的骨瓷杯,双唇舔着杯口的手绘金边,坐在花园长椅上,一边品着咖啡、一边看着斜落的夕阳……你就是那画面里喝咖啡的贵妇人。

所谓骨瓷,就是骨粉加上石英混合而成的瓷土,质地轻盈,呈乳白色,细密坚硬(是日用瓷器的两倍)、不易破裂。将瓷器置放在灯光下,可隐隐透光。好的骨瓷,如用手沾水在碗口摩擦,还会发出像飞机飞过的轰鸣声。

1794年,英国人首先发明了这一瓷种。骨瓷在制作过程中加入动物的骨粉(灰),国际公认含量要高于40%以上。骨粉以牛骨为佳,骨质含量越大,在制作过程中就越易烧裂,所以成品就越贵。

精挑细选

重量轻、透光性强、色泽柔和为上品。选择时在灯光下看色,好的应该透光较佳且无杂质,现在所有的骨瓷杯都是加入牛骨粉的,而且敲打时有清脆声音。

保养呵护

1.一定用手清洗,不可用洗碗机。若真不愿意用手洗,则要选择有“瓷器及水晶类”洗涤功能的洗碗机。

2.勿放入微波炉加热,否则腐蚀金边。3.洗剂PH值必须在11~11.5之间。4.用清水洗净时,水温不超过80℃。

5.勿将热杯直接浸入冷水中,以免温度迅速改变损伤瓷质。

6.如有刮花,可以用牙膏略打磨。

7.如果有茶渍,可用柠檬汁或食醋清洗。

瓷痴一瓷知史,一瓷鉴史


——记古瓷收藏者陈定喜一瓷知史,一瓷鉴史。

从古朴粗拙的绳纹陶片,到层层叠翠的冰裂纹片;从素雅纯净的青花瓷片,到莹润剔透的甜白釉片……他孜孜以求火与土的陶瓷艺术。

他,就是南充市古董收藏爱好者陈定喜。走进62岁的陈定喜老人的家,如同走进上下千年的陶瓷博物馆,与陈定喜老人交谈,如同翻开一部8000年历史的陶瓷艺术长卷。

陈定喜的古文化情结缘于家传的宋代瓷水缸坛。暑夏缸水清洌沁心,寒冬缸水暖似春阳。“也许是这缸水孕育我,我从小就爱古文化!”陈定喜指着厅内珍藏的水缸笑着告诉记者。

十年浩劫时期,南充大量文物遭到破坏,这是陈定喜老人心中抹之不去的痛。眼见西山脚下绵亘数里的十八道牌坊惨遭破坏,雕龙画凤,线条流畅的残垣断壁散落在荒草之间,陈定喜怆然涕下,悲从中来,决心收藏一直钟爱的古瓷,为保护南充文物尽绵薄之力。工作之余,他便背着口袋,拿着铲子,奔劳于川北地区的乡村院落、建筑工地,四处收集瓷片标本。1998年,在市二府街工地上,陈定喜给民工买烟、买水,白天与民工一起吃饭、劳动,将挖得的瓷片堆放在一块,晚上便将瓷片清理、分类、编号。突然,一内胎洁白坚硬外釉呈酱色的瓷片跃入陈定喜眼帘,这简直让人难以相信,这竟是在中国陶瓷史上享有“千古绝唱”美誉的宋代紫定。“灿紫晶澈,如熟葡萄,璀璨可爱。”陈定喜喜不自胜,把玩于掌间,扣之清脆若滴,似与千年前的祖先对话,陈定喜为古

人精湛的制瓷工艺深深折服。“这片紫定标本和如今仅存的宋代白塔就可证明北宋时期南充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陈定喜朴实的话饱含了对川北热土朴实的情感。

作为我市收藏界的前辈,陈定喜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几十年来积累的陶瓷文化知识、总结的鉴别经验教授给藏友。“单靠个人的收藏力量是不够的,要让更多的人参与收集、保护古文物!”他就是这样一位热衷收集古瓷标本的平凡老人。多年来,他收集历朝历代的瓷片数以万计,从4000多年前的朴素自然的绳纹沉泥瓦,到润泽如玉的金代月白釉,从沁人心脾的宋代刻花青瓷,到缤纷鲜明的明清彩瓷……历经泥沙掩埋、千年沧桑的瓷片生动记录着川北的繁荣与衰落,默默见证着陈定喜的不懈追求……

中国瓷器及制瓷技术在欧洲的流传


古代陆、海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辗转销往欧洲,欧洲制作的玻璃器、葡萄酒、钟表等商品不断输入中国。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更使得东西方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有了进一步发展。不同物品的相互传播,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且见证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的印迹。本期文章分别从中国瓷器外传以及西洋钟表传入中国的角度展开写作,以期从“小”的物品中折射出“大”的人类交流图景。

由唐至清,在长达10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瓷器大量通过中外船舶被运往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水下考古打捞上来的9世纪“黑石号”海船、12世纪“南海一号”海船以及明万历年间的“南澳一号”海船,均装有数以万计的各类瓷器,这是中国瓷器出口千年绵延不断的历史物证。15世纪以前,虽然日本、朝鲜乃至波斯、阿拉伯等地区也都出现了中国瓷器的仿制品,但其质量和规模远无法与中国瓷器相抗衡。当瓷器的传播网络已经覆盖了大部分亚洲地区和部分东非区域之时,中国瓷器在欧洲还极为罕见。从16世纪起,这一切开始发生变化。

1499年9月,首航印度的达伽马返回里斯本,将一打从印度带回的中国瓷器进献给了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1517年葡萄牙船队抵达中国,便开始为其国王定制专属的瓷器。保存至今的一把1520年生产的青花宽口执壶,绘有古式地球仪图案,既是葡萄牙国王的私人纹章,也是大航海的象征。从此,瓷器成为中欧贸易中最大宗的商品之一,欧洲也成为中国制瓷业的重要市场之一。

中国瓷器以如丝般的光滑润泽、美观的器形以及丰富多彩的纹饰,迅速成为欧洲市场上的抢手货。一些王公贵族对瓷器如痴如醉,不惜重金竞相购买。有“瓷王”之称的萨克森选帝侯兼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拥有35000多件瓷器,他曾用600名萨克森士兵与腓特烈·威廉一世交换151件康熙时期的青花瓷。有学者估计,17—18世纪英国、荷兰、瑞典、法国等国的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运回的瓷器总量高达三亿件以上。中国瓷器改变了欧洲人的餐桌礼仪、室内装饰、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也对欧洲艺术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于欧洲人而言,购买一件来自中国的精美瓷器,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中国的瓷器生产历经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三千座瓷窑的景德镇,被视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复合生产区,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分工的细密程度,都堪比亚当·斯密所描绘的生产分工协作,但比其所描绘的生产情形更早出现。

由于从中国进口的瓷器价格高昂,从16世纪下半叶起,欧洲便开始出现仿制瓷器的工厂,例如建于1575年的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陶瓷厂,建于1673年的法国诺曼底鲁昂陶瓷厂等。从器形和纹饰上看,这些陶瓷厂的产品可称得上是中国瓷器的“高仿”品,但在质地方面始终无法与中国瓷器相比,只能停留在“软质瓷”的阶段。因此,18世纪以前从中国进口瓷器,仍然是欧洲瓷器市场的主流。

欧洲从中国大量进口瓷器,导致对华贸易严重入超,大量重金属货币外流。这在当时一些重商主义人士看来,是对国家经济的一种损害。一位17世纪晚期的英国人抱怨道,从亚洲进口货物“有碍我们本国制造品的消费,而且以我国国库购入时,这个现象更为严重”。因此,从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不断有人提出限制进口数量,不准贵金属过度外流,并呼吁立法禁止中国瓷器、印度棉布等商品的进口,以及实行提高关税、特许专卖和政府对本土制造业加以补贴等措施。

与此同时,欧洲研究瓷器生产技术的脚步并没有停止,并在1710年取得重大突破。自17世纪90年代起,因使用大型聚焦镜加热陶土而名声大噪的日耳曼科学家契恩豪斯开始为奥古斯都二世服务,他在实验室中已经可以通过光学镜片获得烧制瓷器的高温,此后又研究戴夫特陶艺和奥古斯都二世收藏的中国瓷器样本,并在炼金师博特格的协助下,终于成功烧制出硬质瓷。奥古斯都二世喜出望外,立即着手创建迈森瓷厂。该厂成为欧洲第一家能够生产硬质瓷的陶瓷厂,但是其在上釉、瓷绘等工艺方面,仍无法与中国瓷器相媲美。奥古斯都二世对迈森瓷器生产工艺严格管控,以防技术外泄。迈森瓷器刺激了法国人的神经,寻找制瓷秘方已成为燃眉之急,“制出和中国一样的瓷器”成为捍卫法兰西王国经济的口号。

1664年,法国在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科尔贝的主导下建立东印度公司,与英国、荷兰等国的东印度公司相抗衡。与此同时,为了对抗葡萄牙和西班牙等老牌殖民强国,法国也开始向海外派遣自己的传教士。1688年,由路易十四派遣的五位“国王的数学家”以宁波作为起点,进入中国。与以往的来华耶稣会士不同,法国耶稣会士更重视在中国从事科学考察,向法国传递科技信息。来华的法国耶稣会士,有多位都是法兰西科学院的通讯院士。这一时期欧洲已经有人对派遣具有高级科学素养的传教士前往中国传播天文学、数学等欧洲科学知识表示不满,认为这些传教士更应该为本国效力。

1693年,“国王的数学家”之一的白晋返回欧洲。1698年,白晋携新招募的十名耶稣会士搭乘法国东印度公司“海后号”商船在广州登岸,其中之一便是殷弘绪。在谒见完康熙皇帝后,白晋将殷弘绪派到景德镇传教。这是一个有意的安排,目的就是让殷弘绪打探景德镇制瓷的秘方,以便向本国汇报。

到达景德镇后,殷弘绪积极发展教徒,尤其是从事瓷器生产的陶工,向他们打探制瓷原料和工艺;同时也积极结交当地官员,比如督陶官郎廷极和唐英,以获得出入窑坊之间打探制瓷秘密的便利。此外,殷弘绪还查阅包括《浮梁县志》在内的相关书籍,以获得中国瓷业知识。通过亲身观察、向教友询问以及查阅中国文字资料,殷弘绪于1712年9月完成了一份长篇书信,并寄给了时任中印传道事务部司库的欧里,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制瓷所需的各类原料和整个工艺流程。殷弘绪还把瓷土样本寄给欧里,欧里将该样本转交给对热力学和岩石很有研究的列奥米尔。列奥米尔通过分析瓷土样本成功辨认出其主要成分,并于1715年协助指挥在法国各地搜寻合适的黏土材料。或许由于资料不充分,法国仍无法造出硬质瓷,因此要求殷弘绪进一步打探。1722年,殷弘绪给欧里写了第二封书信,补充了大量的颜色和釉料信息。

殷弘绪有关瓷器的两封书信寄回欧洲后,很快被收入《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1735年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以及后来狄德罗的《百科全书》也都收录了殷弘绪的中国瓷器书简,从而使其广为流传,并对整个欧洲陶瓷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此以后至18世纪末,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俄国、奥地利、瑞典、丹麦等欧洲各地陆续建立了数十家陶瓷厂。1768年,化学家比拉里及其朋友达尔内首次在法国利摩日南部发现高岭土,不久法国便造出了硬质瓷,在技术和影响力方面终于赶上甚至超越了迈森瓷。1738年,《中华帝国全志》被翻译成英文,五年后英国一位一心想改造陶瓷世界的年轻人韦奇伍德,便把其中殷弘绪陶瓷书简部分内容抄入了自己的笔记本中。韦奇伍德尤其对景德镇复杂的生产工序着迷,并仿照景德镇的分工形式来组织他的伊特鲁里亚陶瓷厂,该厂为现代工厂制度树立了典型,因此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胜利显然有一部分必须归功于景德镇。殷弘绪的瓷器书简可谓18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工业文献之一。

18世纪欧洲瓷器的发展,导致中国瓷器长达1000多年的一枝独秀地位被打破了。欧洲瓷器很快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中国瓷器的出口则出现滑坡,走向衰落。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无锡越国贵族墓改写中国制瓷史》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无锡越国贵族墓改写中国制瓷史》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墙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