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墙面 > 导航 >

读瓷、听瓷、赏瓷、制瓷、鉴瓷——宋瓷博物馆全新变脸

读瓷、听瓷、赏瓷、制瓷、鉴瓷——宋瓷博物馆全新变脸

瓷砖墙面 全瓷瓷砖 瓷砖造型

2021-05-11

瓷砖墙面。

总投资1200万元的四川宋瓷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已近尾声,将于8月初正式向公众开放。据了解,博物馆展馆面积、展品数量、布展方式较过去有很大差别。百闻不如一见,记者昨(30)日到遂宁率先体验了一番。

展馆是一座巨大的“瓷窑”

博物馆大门上方,4个中国古代建筑符号———斗拱,散发出一股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进得大门,仿佛进入一个大瓷窑,“19米高,共有3层楼。”四川宋瓷博物馆馆长何瀛中告诉记者,博物馆的内部是按瓷窑的形状设计的。把宋瓷放在这个“大瓷窑”里展示,独具匠心。

圆形大厅的正面墙上,是一组环形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玻璃钢板浮雕,地上铺就一条12米长、3米宽的黄铜“书卷”。走完这条古铜色的“书卷地毯”,我国古代瓷器发展大事记便悉知于心。

“展厅面积由过去的2000平方米扩大到4000平方米,并新增300多件真品。布展上,增加了历史生活场景,使展览更加直观。”整个展馆由读瓷、听瓷、赏瓷、制瓷、鉴瓷五大篇组成,“通读”这五篇,中国瓷文化的独特魅力便能充分体现。

让“死”的瓷器“活”起来

步入“读瓷篇”,记者了解到,由红陶、灰陶、黑陶逐步发展到原始青瓷,再由原始青瓷到青瓷,无论种类、式样,还是烧造工艺,在宋代都达到顶峰。博物馆所藏985件文物,属宋代青瓷的经典之作。

为了呈现宋瓷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赏瓷篇”里,以《韩熙载夜宴图》(局部)为背景,把酒具、杯盘等置于书桌上,再现瓷器与宋代人息息相关的生活场景。

采用瓷器方阵的展示手段,在“镇馆之宝”龙泉窑青釉荷叶形盖罐四周,增加了全世界荷叶形盖罐的高仿品,浙江、江西乃至日本等地收藏的荷叶形盖罐尽收眼底。通过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宋瓷优美的形态、沉静的釉色、含蓄的花纹更加生动起来。

与宋瓷亲密接触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清新悦耳、美妙动听的音乐飘来,一位女子正在敲击“瓷编钟”,不知不觉已来到“听瓷篇”。瓷编钟造型古朴典雅,由大小不同的白底青花瓷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能发出不同的乐音。“这个瓷编钟是我们新增加的展示内容之一,给游人一个亲密接触瓷器的机会。”何瀛中说。除了敲击瓷编钟外,还可以见到各种瓷乐器,如瓷排箫、陶埙、瓷琴、瓷二胡、瓷唢呐、蓝斑腰鼓等,还能通过视屏欣赏其他地方的瓷器演奏。走进一间300来平方米的房子,胎料、釉料、轮盘、剔刀、窑具等呈现眼前。当褐色的泥胚在自己手中飞速旋转,逐渐成形,让人感觉自己成了经典影片《人鬼情未了》中的主角。在“制瓷篇”里,从炼泥、拉胚、上釉再到烧制,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游人可以亲身体验制瓷,最后,还可以带着自己的“杰作”满意而去。

在“鉴瓷篇”里,取得鉴瓷会员资格的人士,还可以亲手触摸出土的瓷器残片。“通过这种零距离接触,可以感受瓷器细腻的肌理,对宋瓷有比较直观、全面的印象。”何瀛中告诉记者。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天津古瓷博物馆“瓷房子”竣工 正式对外开放


天津市著名收藏家张连志历经6年多时间呕心沥血打造而成的古瓷博物馆——“瓷房子”正式对外开放,“瓷房子”系列邮票首发和文物义拍活动同时举行。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为古瓷博物馆题写馆名并出席活动。

张连志作为天津粤唯鲜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董事长,经商之外痴迷于收藏。6年前,他斥资在赤峰道上买下一栋法式建筑,拿出收藏多年的唐代三彩、宋元钧瓷、龙泉青瓷、定窑白定等古瓷片,开始了艰辛的装修历程。

这栋老旧的房子经过他的巧思妙想和精心装修后,贴满了4亿多古瓷片、13000多件古瓷器、300多件汉白玉石雕、300多只随处可见的瓷猫枕和20多吨天然水晶、玛瑙。就连屋子里都用瓷片拼贴出了中外名画的图案,齐白石、徐悲鸿、梵·高、达·芬奇等艺术大师的画作在瓷片的还原下,呈现出独特的韵味。“瓷房子”内还巧妙放置了古代木楼、古家具等古物,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东方情调,成为张连志向世人展示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和本市一道独特的旅游文化景观。特别是盘旋在瓷房子上的巨龙造型,和那些看似随意但独具匠心的中国符号,巧妙地融合了西方建筑与中国古瓷的美,堪称一绝。张连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瓷房子是他表达对中华文明敬意和对家乡深情的一件作品,蕴涵着一颗中国心。作为中国人,他要通过“瓷房子”向世界展示古老的瓷文化;作为天津人,他要向世界展示天津的形象。

为纪念“瓷房子”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国家邮政局发行了《瓷房子》邮资明信片、“瓷房子中国心”个性化邮票、邮折和纪念封,并在昨天举行了首发仪式。

“瓷房子”除了作为古瓷博物馆外,还将作为拍卖行对外开放。在昨天举行的义拍活动中,拍卖了成龙等明星的收藏品,拍卖筹集到的善款全部捐赠给了北京奥组委和国内的慈善组织。

仪式结束后,来自法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外国友人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瓷房子”,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瓷房子”巧夺天工的设计给予了由衷赞叹。

荔湾博物馆:珍稀元代青花瓷西关露脸


荔湾博物馆推出的青花瓷器展将持续到5月3日。

昨日,记者获悉,新春期间由广东省中国文物鉴藏家协会在荔湾博物馆推出的元、明、清青花瓷器展,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数百个旅行团游客,尤其受到老外的青睐。最珍稀的青花瓷当属元代青花,每件真品均有国家文化部统计备案,而广东民间还是全国收藏青花的聚集地,全省上万藏家钟情玩青花瓷。该展览将持续到5月3日。

据广州著名收藏家谢志峰先生介绍,青花瓷从元代创始至今,有700多年历史。从考古资料看,青花釉的起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琉璃珠中,当时已有钴蓝着色。在唐、宋的陶瓷釉下绘画图案上,亦出现过钴蓝着色的情况,但均属低温釉系的着色。到了元代,青料才真正成为高温瓷的釉下绘制图案装饰艺术。元代青花瓷产量极其稀少,各窑口的出产品均有国家文化部统计备案,尽管广东民间是全国青花收藏聚集地,全省约有上万藏家喜好玩青花瓷,但真正拥有元代青花的却十分罕见。

青花瓷在明代永乐、宣德年间,达到第一个发展高峰期。瓷胎釉嫩、坚硬、洁白、青花画工细致、用料高级,使用的是来自波斯的洋料。及至清康、雍、乾三代时,青花瓷烧造进入新境界。

大英博物馆藏定窑白瓷


宋代五大名窑,官,哥,汝,定,均,唯一以生产白瓷为主的就是定窑,其余皆为青瓷。晚唐时期,在古定州,现在河北曲阳一带就能烧制出胎色洁白,釉质莹亮,薄如脱胎的素白瓷。定瓷从唐代出现,北宋中后期发展鼎盛,开始烧制北宋皇室的宫廷用瓷,产品由此风靡一时,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北宋末年,由于战乱,定窑逐渐衰落和废弃,窑工随朝廷南迁,给南方景德镇窑带去了更先进的制瓷工艺。金代有复兴,没落于元末,定窑烧制历史750年左右。

大英博物馆藏定瓷

定瓷釉色,如早冬初雪,清淡素雅。在五代晚期,定窑的瓷土就可以淘洗极精研,所制瓷胎坚致细白,修胎精细轻薄,造型轻巧秀雅,多施满釉且釉色灵动光润,薄而匀净,纯白如牛乳。由于瓷质精优,色调淡雅,纹饰秀美,在北宋中晚期,定窑开始为北宋宫廷制器,因定瓷为民窑御供,所以定窑白瓷有精粗之别。由于装烧技术的改进,北宋早期,定瓷口沿有釉,到了北宋中晚期,为了避免定窑薄胎瓷的变形,采用覆烧工艺,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为了掩饰御供精白瓷的芒口缺陷,就以金,银,铜等金属做包口装饰,史称“金装定器”。大英博物馆所藏定瓷,即多为这类精制白瓷,黑色口沿是金属氧化所致。

大英博物馆藏定瓷划花牡丹纹盘

定窑作为五大名窑之一,不同于官哥汝均之处,除了釉色之外,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它的装饰技法。官哥汝均都以釉色见长,体素无纹,以釉面自然开片为装饰特色,而只有定窑白瓷,光素无纹者少,装饰工艺以划花,印花以外,还有堆花,绣花,锥花等技艺,装饰的纹饰题材也丰富多样,花鸟走兽,凡自然界美好之物,都可用于定瓷装饰。装饰手法多变,应用娴熟,划花工艺,尤为精妙,如下图大英博物馆所藏划花双凫图斗笠盏,用刀或竹篾刻划,线条洒脱流畅,舒朗俊逸,花草摇曳,双凫戏水,画面构图完整,简练传神,意蕴深远。

大英博物馆藏划花双凫图斗笠盏

大英博物馆藏定窑印花花果婴戏图碗

一直以来泪痕,芒口,竹丝刷痕为鉴定定瓷的三要素。泪痕为流釉痕,古籍更以有泪痕者为真品,但真品未必是佳品。实际情况是,各个时代的定窑精品往往很多都无泪痕,五代晚期,宋代早期的定窑精品也无芒口。泪痕,芒口,竹丝刷痕应为制瓷缺陷,多出现在一些制作不甚完美的作品上,只可参考,不能作为绝对的鉴定依据。

日本美术馆藏婴戏荷叶枕

宋代留存至今的定瓷,已成供人瞻仰的艺术品,给人美好的精神享受,遥想两宋时期,这些巧思构造,巧工制作的艺术品,大多只是人们日常所用之器物,宋人的艺术素养和生活品味之高可见一斑。

瓷痴一瓷知史,一瓷鉴史


——记古瓷收藏者陈定喜一瓷知史,一瓷鉴史。

从古朴粗拙的绳纹陶片,到层层叠翠的冰裂纹片;从素雅纯净的青花瓷片,到莹润剔透的甜白釉片……他孜孜以求火与土的陶瓷艺术。

他,就是南充市古董收藏爱好者陈定喜。走进62岁的陈定喜老人的家,如同走进上下千年的陶瓷博物馆,与陈定喜老人交谈,如同翻开一部8000年历史的陶瓷艺术长卷。

陈定喜的古文化情结缘于家传的宋代瓷水缸坛。暑夏缸水清洌沁心,寒冬缸水暖似春阳。“也许是这缸水孕育我,我从小就爱古文化!”陈定喜指着厅内珍藏的水缸笑着告诉记者。

十年浩劫时期,南充大量文物遭到破坏,这是陈定喜老人心中抹之不去的痛。眼见西山脚下绵亘数里的十八道牌坊惨遭破坏,雕龙画凤,线条流畅的残垣断壁散落在荒草之间,陈定喜怆然涕下,悲从中来,决心收藏一直钟爱的古瓷,为保护南充文物尽绵薄之力。工作之余,他便背着口袋,拿着铲子,奔劳于川北地区的乡村院落、建筑工地,四处收集瓷片标本。1998年,在市二府街工地上,陈定喜给民工买烟、买水,白天与民工一起吃饭、劳动,将挖得的瓷片堆放在一块,晚上便将瓷片清理、分类、编号。突然,一内胎洁白坚硬外釉呈酱色的瓷片跃入陈定喜眼帘,这简直让人难以相信,这竟是在中国陶瓷史上享有“千古绝唱”美誉的宋代紫定。“灿紫晶澈,如熟葡萄,璀璨可爱。”陈定喜喜不自胜,把玩于掌间,扣之清脆若滴,似与千年前的祖先对话,陈定喜为古

人精湛的制瓷工艺深深折服。“这片紫定标本和如今仅存的宋代白塔就可证明北宋时期南充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陈定喜朴实的话饱含了对川北热土朴实的情感。

作为我市收藏界的前辈,陈定喜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几十年来积累的陶瓷文化知识、总结的鉴别经验教授给藏友。“单靠个人的收藏力量是不够的,要让更多的人参与收集、保护古文物!”他就是这样一位热衷收集古瓷标本的平凡老人。多年来,他收集历朝历代的瓷片数以万计,从4000多年前的朴素自然的绳纹沉泥瓦,到润泽如玉的金代月白釉,从沁人心脾的宋代刻花青瓷,到缤纷鲜明的明清彩瓷……历经泥沙掩埋、千年沧桑的瓷片生动记录着川北的繁荣与衰落,默默见证着陈定喜的不懈追求……

瓷艺荟萃 见微知著-观许昌民间瓷片博物馆有感


许昌民间瓷片博物馆,经许昌师范高级美术讲师安廷瑞先生的周密筹备,经市文化局批准,于1997年正式成立。

安廷瑞先生,酷爱中国古陶瓷,25年来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坚持不懈地在许昌市区内的各个建筑工地和附近的窑址进行实地考察和采集古瓷片标本,经刷洗、归类,再按时代先后,不同窑口和品种,进行排比和研究,从中挑选出精品,上架陈列,以供观赏。现已收集到的各类瓷片标本计有: 唐代花釉瓷、唐三彩、绞胎、黑釉、黄釉和白瓷;宋代钧瓷、汝瓷、青釉瓷、黑釉天日、影青瓷,还有宋三彩、宋加彩、白地黑花、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珍珠地划花以及绞胎、搅釉和白釉点绿彩瓷;金元时代的钧瓷、白地黑花、铁锈花、青釉瓷、褐地露胎、搅釉、剔花和金代的红绿彩瓷,以及清代的青花、粉青、祭红等彩色瓷片。时代上延续千年之久,收藏总数已达两万两千余片,可谓中原大地个人收藏瓷片之最。1998年经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证书,获得“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殊荣。

这是一所家庭类型的博物馆,除馆主夫妇居住外,空出两厅一室和一个全封闭阳台上的台、案、柜、架都放满了瓷片。柜台错落有致,自然采光,布局合理。展厅外边有幅醒目而又有趣的对联,文曰:唐宋元明清,钧汝官哥定。现将我和同仁一起鉴赏后的观感,简述于后。

一、唐代鲁山花瓷及三彩绞胎

据唐代南卓《羯鼓录》关于花瓷腰鼓“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的记载,经对鲁山段店窑多次考古调查与发掘,获得了大批实物标本,其特征与传世腰鼓的胎色、厚度、凸起的弦纹及斑彩装饰完全一样,从而证实了《羯鼓录》的这一记载的可靠。以往的调查仅发现鲁山段店窑、郏县黄道窑、禹州赵家■(读门)窑和内乡大窑店窑以及山西省的交城窑等5处,且出土的大多是黑釉花斑,罕见花瓷的。经安先生的进一步调查,仅在禹州长庄乡就发现13处烧制黑釉蓝斑器的窑址,收藏的残瓷标本有黑釉上饰天蓝和月白彩斑的,也有黑釉上饰天蓝土黄彩斑的。其造型庄重丰满,具有鲜明的唐代风格,彩斑流光溢彩,窑变流淌自然,为宋钧窑变之美妙开创了先河(图1)。

图2 唐绞胎枕残片

中国古陶瓷的绞胎工艺是用白、褐两种不同色调的瓷泥糅合在一起,然后拉坯或切片成型,形成一种类似木纹图案式的纹理,最后施以透明釉焙烧而成。其纹理变化多端,或组成花卉图案,或组成孔雀羽毛,给人以丰富的美感。据调查获知,这种绞胎新工艺首创于河南巩县窑,并以“杜家花枕”、“裴家花枕”之名闻名于世。上海博物馆和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有这类完整的绞胎枕。其底部分别刻有“杜家花枕”和“裴家花枕”字样,显然系巩县窑口所烧。而瓷片博物馆收藏的绞胎枕面系杜家花枕的代表作之一(图2)。

唐三彩是驰名中外的艺术杰作,其窑口已在河南巩县大、小黄冶找到。瓷片博物馆除收藏有常见的唐三彩器皿外,其中还有一件唐代绿釉模印贴花六管瓶的罕见品,器腹以模印贴花装饰,又满施绿釉,设计精巧,美观实用(图3)。

图3 唐绿釉六管瓶(残)

二、宋代磁州窑系

宋代瓷业繁荣,形成五大名窑及八大窑系。而磁州窑更是由于品种繁多,富于装饰,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所以在北方以河南、河北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系,同时影响到山东、山西,直至江南地区的吉州窑和广州西村窑。到了元代仍盛况不衰。尤其宋元以来河南各地窑口,出现了激烈的竞争局面,装饰技法更加丰富多彩,以白地绘黑花为主,还有划花、剔花、珍珠地划花、宋三彩、宋加彩、绞胎与搅釉等工艺技法。有的还书写有诗词或姓氏作为碗铭、牌号等招徕顾客。其绘画装饰更是内容丰富,笔法流畅,题材多样。安廷瑞的藏品,多为禹县扒村窑、密县西关窑、登封曲河窑和黄河以北的修武当阳峪窑所烧。当时这些窑口以自己独特的风格相互竞争,产品也流传各地。如禹县扒村窑以绘画流畅洒脱闻名,其三彩之精、加彩之美更享盛誉; 登封曲河窑更以珍珠地划花技高一筹。成为自己的拳头产品。然珍珠地划花却首创于密县西关窑,其技术先传到登封,后来影响各地,而以登封窑产品最精良,这一演变过程却鲜为人知,绞胎瓷首创于唐代,到了宋代各窑竞仿,以修武当阳峪窑产品最精。后来又发展为搅釉和剔花工艺。极大地丰富了陶瓷产品的装饰内容,进而形成了庞大的窑系,其造型与装饰技法也流行各地,其中的白地黑花,更是题材广泛。安先生藏品中有的玉兔静卧,有的仙鹤独立,有的花枝茂盛。有的还书有“酒”字以及诗词、吉祥语和姓氏作碗铭,笔法流畅,洒脱自如(图4)。

图4 宋、金、元磁州窑系白地黑花瓷残片

图5 宋白釉划花珍珠地瓷残枕

珍珠地划花工序复杂,一般先在器表施一层白色化妆土,再按设计好的花卉图案将化妆土划掉,花卉衬地则用小圈状工具将化妆土拨掉,然后在凹沟和小圆圈内填以红褐色或赭石粉沫,最后施以透明釉。这样就形成了极好的工艺效果。图案丰满,主次分明,极富有生机。(图5)

三、钧 汝、官窑在河南

图6 宋钧瓷、汝瓷残片

宋代是我国瓷业繁荣的历史时期。河南地处中原,北宋又建都汴梁(今开封),各地瓷艺荟萃,官窑林立,民窑四起,遍布全省各地。宋代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中,前三处皆在河南境内,其中钧窑与汝窑窑口已分别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先后在河南禹州钧台和宝丰清凉寺村找到。钧窑产品以为宫廷烧制的花盆和樽、瓶陈设品为主,造型庄重,胎质细密,釉色肥润,窑变美妙,五彩缤纷(图6)。到北宋晚期则把原民办的禹州钧台窑垄断为官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品。

图7 宋临汝瓷残片

汝窑由于造型秀丽,釉层温润,尤其选用玛瑙作釉,形成了特殊色泽,釉面乳浊如堆脂,开片密布,底有细小芝麻支钉,为其他窑口的产品所不及。釉色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而汝窑为民间生产的日用品更富于装饰,在碗、盘的里壁或瓶、壶的器腹,往往刻、印有各种图案花卉,或牡丹、莲花、或缠枝菊花,刀法流畅,工艺娴熟,颇受人们欢迎(图7)。

四、黑釉茶盏、宋三彩和影青

宋代磁州窑系的各类产品广为流传,黑釉天日瓷也成为时尚产品。当时文人学士盛行斗茶,黑釉茶盏釉黑宜茶,盏浅易干,所以天日瓷中往往以茶盏为其代表作。为了美观,经过窑变,黑釉又出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如兔毫花、兔毛花、■鸪斑、玳瑁斑,还有星辰密布或油滴之类的特殊装饰,给人以无穷的美感享受(图8)。

图8 宋天目瓷残碗

图9 宋三彩残枕

图10 宋影青瓷残片

宋三彩是继唐三彩之后的又一瓷艺奇葩。它以高岭土作胎,坚实细密,已达到瓷化程度。其装饰手法先刻画出花卉图案轮廓,然后按花朵、枝叶不同部位的需要,分别填以不同色彩,使其更加清新分明,具有更强的艺术效果。宋三彩中以碗、盘、瓶、罐、枕为大宗,很多窑口皆能生产,如禹县扒村窑、密县西关窑、登封曲河窑、巩县西村窑和修武当阳峪窑等,而济源勋掌窑则是一处专烧宋三彩的窑口,且以三彩枕为主流(图9)。

图11 元钧瓷残片

影青瓷,也称青白瓷。以往一提到影青瓷皆认为是江西景德镇湖田窑的专利产品。近年来经过考古调查与发掘,证明河南地区已有5处窑口(新安城关窑、禹州钧台窑、宝丰清凉寺窑、临汝严和店窑、安阳善应窑)均可烧制影青瓷。除借鉴景德镇湖田窑的工艺技术外,又具有河南地方风格。胎体不太洁白,刻花浅、立体感不强,施釉薄而微显青。根据考古发掘的地层关系,河南影青有其自身的发展与演变规律。即北宋早期多素面,器表有细小开片,或以碗、盘内壁出现几条凸线纹作简单装饰;北宋中期采用刻花装饰;北宋晚期则以印花取而代之。而烧制河南影青瓷的窑口均与汝青瓷(即临汝瓷)在同一窑区,同窑烧造,可见其烧制工艺是与临汝瓷一样采用铁的还原焰气氛烧制而成。其刻、印花的工艺技法乃至花卉图案的风格,也都与临汝窑一脉相承(图10)。

五、金元仿钧、搅釉和明清青花

图12 金代绞胎瓷残片

公元1127年,金兵大掠汴京,宋廷南迁临安(今杭州),中原瓷业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钧瓷也因战乱而停烧。但由于宋钧颇负盛名,随着金元中原大战的结束,瓷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钧瓷复苏。金元两代虽继承了宋钧的传统瓷艺,特别是元代烧制出一批大件雕刻镂孔瓶、炉之类的精品。但大多碗、盘生活日用器皿,只注重窑变紫红斑彩,而工艺欠佳。有的彩斑则采用人工涂抹,加重色彩,形成彩斑,已失去宋钧窑变的自然美妙,形成彩云密布的现象。有的只上半有釉而底芯无釉;有的斑彩系人工做作,呈对称式三角对峙之势(图11)。

搅釉始于北宋,延续至金代。绞胎采用两种色调不同的瓷泥相间糅和,绞成木纹,羽毛等不同的纹理,通体绞纹清晰可辨;而搅釉仅是在器皿的底部,或其他平面器物的表面,施以浓缩的不同色釉进行搅动或摇晃即成。这种搅釉自然豪放,或形成山水和自然景观,给人以浑然天成的美感(图12)。

图13 明代青花瓷残片

入明以来,由于瓷业中心南移,以江西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瓷流行全国各地。这种白地青花画笔流畅,色泽明快,高雅温馨。由于器表的花卉图案为一般人所喜闻乐见,赢得了广泛的信誉,各地窑口也竞相生产,一时青花瓷成了大江南北最盛行的生活日用瓷之一,廷瑞先生于此也多有收集(图13)。

总之,许昌民间瓷片博物馆虽规模不大,但内容丰富。这些瓷片,闪烁着中原古代陶瓷艺术耀眼的光芒,映现了千余年来不同窑口的工艺特点及其演变,为我们发扬和继承古代陶瓷优秀的传统工艺技术,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依据,也为我们鉴赏和研究历代古瓷工艺提供了一个大课堂。

海外赏瓷录


笔者因事丹青而喜瓷艺,在欧洲游学时曾就读丹麦的一家陶瓷学校,也曾游历欧美、东南亚,在博物馆中寻访中国古代艺术珍品。在与各国人士的交流中,感受到他们对中国古代陶瓷的珍爱。丹麦是最早在中国开办商行的五个欧洲国家之一,中国的陶瓷艺术品很早就传入了这个北欧国家。至今,丹麦皇室、国家博物馆以及一些私人家中,收藏有不少中国宋元明清的陶瓷艺术品,其中不乏曾经清代皇室珍藏的稀世之宝。友人收藏的这对粉彩九桃小碗,其器型、胎釉、绘画、置烧方式都很有特色。鉴赏之余,将个人浅见衍成此文,以就教方家。

这对有雍正官窑款识的粉彩九桃小碗,广口圈足,造型规整,口径9厘米,高3.9厘米,足径2.6厘米。碗壁弧线优美,微削而不失丰圆。底足与碗壁呈弧线圆滑过渡,十分雅致。整体造型是小巧隽秀且典雅端庄。碗壁厚仅1毫米,诚所谓“薄如卵幕”。胎体之薄,莹莹透光,轻叩之下,其声清越,如闻罄鸣。胎釉雪白,纯净蕴润,釉面光洁平滑。强光下借助十五倍的放大镜,可见釉层中气泡细密,分布均匀。薄胎瓷器制作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非常高,因为第一次烧坯以及在瓷坯上绘彩后第二次入窑烘烧时都极易破裂。雍正皇帝曾下令烧制一套5件薄胎小杯,结果第一次入窑就烧坏了两件。在雍正的严厉训斥和督促下,匠师们竭尽全力,呕心沥血,不断摸索,三个月之后总算按皇帝的要求烧制成功。由此可以想见,像粉彩九桃小碗这样的薄胎器件,其烧制难度有多么大。两只碗的主体装饰是一棵绿叶纷披、缀挂着九只硕果的桃树,并分别绘有三只小鸟和两只红色的蝙蝠翩飞于枝叶之间。“九”乃皇帝“极尊之数”,故世有“九五之尊”的说法。“桃”者“寿”之喻,“红蝠”者,“洪福”之谐音也。传世雍正官窑作品,有将“雍正年制”款书于描绘在器底的一只桃子的轮廓内者,可见这位皇帝对桃子图案的偏爱。在官窑瓷器上绘九桃红蝠,自雍正朝兴盛。

两只碗上所绘的桃树,构图基本相同,但其细节描绘则依枝干的伸展态势而作灵活变化。走向不同的一枝主干和一枝支干在画面上的相互呼应,构成一种回环的韵律。雍正一朝,九桃图多作于盘、碟、瓶和尺寸较大的碗上,而在形近杯盏的小碗上绘九桃图,且枝、叶、果穿插掩映无纷乱,画面疏密有致无拥塞感,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章法功力。观其用笔,属纤细一路,线条流利自如。作者以不同的笔法和设色,较好地表现出了枝、叶和果不同的质感:枝干坚劲而富有弹性,绿叶似随风摇曳充满生机,桃子则丰硕沉坠有体积感和重量感。其中尤以桃子被表现得最为出色。作者先以浅淡的鹅黄色敷底,然后在桃尖处施以厚实的鲜红色,再向果蒂方向渐次淡去。烧成之后,两种色彩交融的效果异常美妙,使硕桃呈现出成熟果实饱含汁液的鲜嫩质感。

总的来看,主体画面构图和意境与人们熟悉的雍正粉彩桃画的典型风格相合,但其具体技法却与康熙五彩花鸟相似。最明显的是枝干的画法,作者用的是康熙五彩常用的披麻皴,而非雍正粉彩常用的点描皴。其运笔之洗炼洒脱,亦与雍正粉彩的谨描慎绘大异其趣。画面下方树干的周围有一片染以淡绿的点苔,用以喻示地面,从而使逸然斜出、硕果累累的树干有了一个着力点。顺便说一句,在树根周围点苔染绿,亦是康熙五彩花鸟作品的典型画法。

画面上的小鸟和红蝠也画得颇具情致。三只小鸟姿态各异,运笔轻灵,墨色浓淡相衬并染以淡蓝。两只红蝠则以大写意出之,复以鹅黄色对形体略作勾勒,以墨彩点睛并撇几根隐约可见的髭须,笔触率意,非常生动有趣。

碗的外壁口沿、碗腹和底足外壁施金粉为地,以黑色线条绘有几层样式不同、结构细密的纹饰。金彩色泽深沉,纹饰严谨工整。金色乃皇帝“至尊至贵”之色,清代历朝官窑器,多有描金纹饰者,且多为宫中陈设精品。这两只碗以金色敷底作辅助纹饰,既突显了富丽堂皇的皇家气派,又衬托出雪白瓷面上主体绘画的秀丽清雅。所用的几种纹饰,在众多的古瓷研究著述中未见其名。依其形状,口沿的两层或可名为“城墙垛口纹”和“排点纹”。碗腹一圈纹饰很像竹编器物的结构,可名之“竹编纹”。小巧的底足则饰以一圈抽象的“波浪纹”,与碗腹的纹饰相联接。传世的雍正作品中,少有以这几种纹样作装饰者。而在康熙朝,以这些纹样作装饰的作品并不鲜见。“竹编纹”在康熙五彩、三彩作品中的运用很普遍,其中尤以五彩作品为多。装饰的作品包括壶、瓶、尊、薰、盘等器物,装饰的部位包括口、肩和足。有些作品在一、两个部位,有些则在上述三个部位均以“竹编纹”装饰。康熙以后各朝,以“竹编纹”作装饰的作品就很少见了。

足底不露胎,是这对小碗又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底足外壁作为纹饰底色的金彩一直延伸并包裹住足底,然后在与底足内壁相遇处停住。小碗足底既不露胎,又非覆烧或支烧,那么,它们在入窑时是如何放置的呢?经观察发现,底足内壁釉面有一圈细微的、断断续续的掉釉痕迹。笔者据此推断,第一次入窑烧制瓷坯时为仰烧,在碗的足底放置了垫饼,烧成后足底露胎。待完成瓷坯上的主体绘画和金地纹饰后,将金粉敷施于足底,再以一个直径略大于碗底的耐火泥圆柱为载具,支撑住稍微外撇的底足内壁,然后装匣入窑烘烧。出窑后,底足内壁与圆柱上部边缘接触的地方便留下了细微的掉釉痕迹。

圈足内直径为2.4厘米的碗底,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双行双圈青花款。款字书写工整见笔力,笔划间架合法,布局疏密有度。每个字高约4毫米,宽约3.5毫米,堪称“蝇头小楷”。一些较长的横划,不似常见的雍正款楷书写法,而是带有明显的“康熙御制”双方框款之刊书宋体的特征,唯其笔势流畅自如,并无康熙款的刻板。款字用较细的笔书写,因笔胎小,蓄涵青料有限,故青花色不很浓重,但笔划依然清晰。青花稍浓处,釉面略有凹陷。

综上所述,这对粉彩小碗的主体绘画和辅助纹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了康熙五彩作品的技法特征。康熙末期在五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粉彩,其绘画、装饰技法仍带有明显的五彩特征;而人们熟知的、带典型风格的雍正粉彩,亦非一夜之间形成,其初始阶段必然受到康熙末期绘瓷技法的诸多影响。据此可以推断,这对带款识的粉彩九桃小碗系雍正早期的官窑作品。唯其制作难度极大,故存世量稀少,寻常难得一见。

古人曾以“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灸销”的诗句,形容那些制作精美的薄胎瓷器,表达人们的宝爱珍惜之情。轻轻地把两只小碗放回锦盒中的软囊,不禁使人生出许多感慨。和海外为数众多的中国古代优秀艺术品一样,雍正官窑粉彩九桃小碗这样精美绝伦的皇家瓷器,从中国皇帝的深宫禁苑到西洋寻常百姓家中,其流传过程必有一段或简单或曲折的故事,既引人遐思又耐人寻味。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穿越古今与瓷对话


现代化的场馆,一流的设计,这里是一片陶瓷的海洋。在这里,你能穿越古今,与历史对话。日前,汇聚着古代文明与现代化气息的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以全新的面貌展现于世人面前,引得四方游客络绎不绝。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总投资2.5亿元。从前身馆至今,收藏着自新石器时代陶器和汉唐以来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名品佳作3万余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500余件,涵括了景德镇千年制瓷历史长河中的代表品种。从装饰上分,该馆藏品有影青、青白釉、卵白釉、青花、五彩、粉彩、色釉瓷等;从造型上分,有碗、盘、杯、碟、壶、瓶、罐、雕塑等;从工艺上分,有拉坯、印坯、镶坯、注浆、机压等;此外还收藏不少外国瓷和外地瓷。可谓集中国古瓷之精华,汇天下名瓷之大成,全面展示古今中外的陶瓷文化。

据悉,博物馆除了展览展示外,还充分综合利用多种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结合光、电、声效果,给观众以全新文化体验。比如多媒体技术做导游、语音导览、手机导览等多种方式,为参观者详细介绍展品或建筑物位置情况。在学术交流上,博物馆还建设了丰富的图书资料、电子阅览室、电子书籍等,满足不同层面的观众需求。值得一提的是,该场馆处处彰显的人性化设计,不仅设立了无障碍通道,还在馆内每层楼梯上安装了无障碍升降平台,为障碍人士提供了方便。

皇帝爱赏仿古瓷


查遍文字,翻遍古籍,谁也找不到一本中国帝王收藏史。谁来补白?补白者也将名垂收藏史。

实际上,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书画鉴赏大收藏家是宋徽宗,他是书法家,独创瘦金体,又倡导了宋宫廷书画院,从东晋顾恺之到北宋宫廷书画院画家的古新作品,他爱欣赏、收藏哪一幅,哪一幅就会属于他,因为他是一国之君又是书画行家。

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古今陶瓷收藏鉴赏大家是清乾隆皇帝,他是一位有福的皇帝,清顺治帝为他打江山,康熙、雍正帝治国有方,给他留下辉煌的遗产——国富民强、国泰民安。所以,他在位60年,有闲写4万首诗,成了诗人;有闲3次下江南观美景、尝美食、体察民情,到处题词,成了书法家;有闲玩赏元青花、元釉里红,明永宣青花、明宝石红、明成化斗彩、明弘治黄釉,依然不过瘾,便下旨烧仿古官窑瓷。有史记载,乾隆三年、四年、八年、九年、十年、十一年、十三年、十九年,乾隆帝先后下旨,宫廷督烧瓷器官唐英仿烧从宋五大名窑到明官窑瓷器以成千上万件计。

按照笔者所处的年代,接受传统古陶瓷收藏家遗传下来的收藏传统,那就是均不玩新瓷。20年前,笔者收藏陶瓷也像前辈收藏家们一样,热衷于收藏清三代(包括官窑民窑)以前的陶瓷,清嘉道以后的瓷器除了个别的精彩件外,一般不作为寻觅的目标。

如今回眸,遵循这个所谓的收藏传统,使我们失去了很多收藏清嘉道至民国精品瓷的好机会。如今再回首乾隆帝的赏玩仿古瓷史,收藏古陶瓷的收藏家再对当代高仿官窑瓷冷眼相对的话,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后,我们会懊丧不已。百年之后,我们的后辈,遗产收藏者们也会责怪我们没有前瞻眼光。

作为一名被传统收藏观浸润的古陶瓷收藏者,我曾一直为乾隆帝一次次下旨令唐英督烧仿古瓷迷惑不已。

中国历代搜集及进贡到封建皇宫里来的名窑名瓷都属于乾隆帝,这个满族皇帝赏数不清的汉人古瓷,发数不尽的思古幽情,一国之上,没有人能享受到如此高的规格和礼遇。然而他仍不知足,却年年还要下旨烧新的仿古瓷,赏火气十足的仿官窑器,因为中国的陶瓷收藏界历来对刚出窑的火气十足的新瓷是不屑一顾的。据我所知,当时景德镇的御窑厂还没有如今如此高的仿旧、做旧技术。然而,乾隆帝却步康熙、雍正帝后尘,赏火气十足的仿古瓷,而且乐此不疲。这里,我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古陶瓷收藏家难道永远收藏古物,永远徜徉在古文化气息里徘徊不前?一概排斥仿古瓷、新瓷文化,这对中国陶瓷史的发展实际上是有害的。

伟大的古陶瓷鉴赏家、仿古瓷收藏家清乾隆帝,继承了先帝赏仿艺术瓷的传统后敢为人先,亲自领导仿古瓷的艺术创作。有史记载,他下旨让唐英督烧的仿古瓷,从器型、釉水、花纹、款式等等都有明显的技术要求,皇帝的意志直接体现在很多仿古瓷上。所以,乾隆朝的仿宋五大名窑瓷及仿明代官窑瓷迎合了乾隆帝很高的欣赏趣味,把中国的陶瓷工艺艺术带入到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中国古陶瓷第一个高峰是北宋,最后一个顶峰就是清乾隆朝,清道光帝后,中国陶瓷工艺每况愈下,衰落至民国。当代新瓷的工艺,与欧美日本相比,我们已经不再有优势可言了。

作为古陶瓷收藏鉴赏家,乾隆帝的功绩不仅是把历代名瓷、新仿古瓷绝品藏进宫内,至于后来清王朝消亡时,部分名瓷被宣统帝带出宫,那是后话。乾隆帝最大的功绩还在于直接命唐英等人集前世仿古瓷工艺之大成,创新出许多前所未见的瓷器样式,一直流传至今,这些精品又成为清三代后世仿古瓷的主流样式。可以说,目前在海内外拍卖行拍卖的清代瓷器中,仍是清三代的仿古瓷及创新瓷占主流地位。由于乾隆帝的下旨,唐英等的督烧,清乾隆仿古瓷的生产极大地促进了民间瓷业的发展,通过“官搭民烧”,又使清乾隆仿古瓷的影响向民间渗透,堂名款、堂官窑的兴旺,也透映出官窑瓷工艺在民间的散播渠道是畅通的。

乾隆帝爱赏仿古瓷,这里的“赏”字一作鉴赏解,二作奖赏解。即乾隆帝不仅自己爱古瓷,还爱把仿古瓷奖赏给皇宫大臣们。“赏瓶”的“赏”字,就是这样由来的。从乾隆帝爱赏仿古瓷,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中国古陶瓷收藏家除了收藏鉴赏古陶瓷,还应研究、收藏仿古瓷精品,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高仿瓷,最后与陶艺家一起创造出能代表当代陶瓷工艺水准的时代新瓷。因为作为文人收藏家,“独善其身”是一种修养,但“兼济天下”更是一种人生追求的境界,写作如此,玩古玩也是如此。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读瓷、听瓷、赏瓷、制瓷、鉴瓷——宋瓷博物馆全新变脸》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读瓷、听瓷、赏瓷、制瓷、鉴瓷——宋瓷博物馆全新变脸》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墙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