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怎样鉴别瓷器的年代 > 导航 >

怎样辩别陶瓷年代

怎样辩别陶瓷年代

怎样鉴别瓷器的年代 怎样鉴别瓷器年代 怎样鉴别古瓷器的年代

2021-05-14

怎样鉴别瓷器的年代。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因为,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初学者来说,如能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现将古陶瓷鉴定方法介绍如下: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又如,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又如,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明代陶瓷鉴赏辩伪的体会


古人对陶瓷既有书籍记载,又有诗文赞颂。下面是笔者从实践中得出的对明代陶瓷的一些感悟。

首先,明代陶瓷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色。对明清瓷器的胎体有这么几种说法:一是明代江西瓷器的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色;明成化胎体透光显牙白或粉白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显青白色。二是在强光下透视明代陶瓷可以看到胎釉是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

不管是迎光透视、强光下透视,还是在日光或灯光下映照,这里的关键是“光”是什么?怎么透视?开始笔者拿着明代瓷器在日光下映照,在日光灯下迎光照,在节能灯下透视,在白炽灯下迎光照,就是看不到粉红、肉红和虾红色,心里很纳闷。后来,笔者突然醒悟,这里古人说的光有三种:一是灯,它不是电灯,而是烛灯、烛光;二是太阳、太阳光;三是燃烧的柴火,如灶堂里的火。你拿着明代的碗盒,点是蜡烛,凑近烛光看,胎体肯定多显肉红色;你拿着明代的碗盘,迎着通红的太阳强光透视,胎体肯定显肉红色;你拿着明代的碗盘,迎着燃烧的柴火透视,胎体肯定呈粉红、肉红或虾红色。

其次,明代永乐宣德朝甜白釉,具有甜润的白糖色泽。永乐年间以出产“甜白釉”而著名。怎样理解这个“甜白”?专家认为甜润的白糖色泽,瓷色甜净,釉质洁白,温润如玉,奶白,填白(可以填画彩色的白瓷)。当今有不少人理解“白糖”为现代生活中绵白糖、白砂糖的洁白色,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现在的绵白糖和白砂糖产是近代工业机器提纯的产品,洁白如雪。古时的麦芽糖、蔗糖色泽不是纯白,而是带一点淡黄色或白中带淡青色。我想,明代永宣的“甜白釉”,应和现在榨出的甘蔗水经过沉淀后的色泽相近吧。至于明代白瓷发奶白色泽的,至少应该是永宣以后的白瓷了。

新旧汝窑辩识


汝窑传世品极少。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英国、美国、日本及中国台北工收藏的汝窑制品仅65件。 近年在河南宝丰清凉寺官汝窑遗址则出土了汝窑瓷器御用品达70件之多。这不仅仅是考古史上的丰收,而且为传世官汝窑器的辨伪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及标准器。汝瓷是在原有的青瓷基础上发展成为宫廷御用佳品的,由于汝窑名声卓著,各地瓷窑竞相仿制。据考古调查,仅河南周围地区,就发现仿汝窑遗址近百处,其仿品虽与汝窑相近,但差异仍然无法弥和。

汝窑瓷器的主要特征可谓集众家之所长,又有自己的独创,它采用了南方越窑的釉色,继承了定窑的印花技术,创造了印花青瓷的独特风格。据载,汝窑瓷釉因掺入了玛瑙末原料,使其釉面莹润。汝窑釉色有卵白、天青、虫卜青等色。近些年来,仿官汝窑之势正在兴起,所仿之品,虽基本相似,但仍然有区别。真品刻、划技法娴熟,风格随意不拘谨,仿品则以临摹为主,画意呆板,真品釉色厚若堆脂,不甚透明,柔和蕴润,仿品清澈透明,光亮如镜,刺目耀眼。

另外,官汝窑以玛瑙做釉料,形成特殊的色泽,使表面呈现出鱼鳞状的细小开片,而仿品的表面虽利用胎釉收缩比的差异,出现了一些开片,但大多裂纹呈直道网状,布满表面,缺乏自然的韵味。

古代瓷器辩伪准则


中国陶瓷文物被视作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一些完整器物,甚至某些时代一些著名窑口的零星残片亦被世人奉若拱璧。至迟自宋以降,瓷器的仿制做伪,代不乏人,因此这类文物的辩伪工作就极为繁重。在分析仿制做伪时,首先应掌握它与其他门类文物做伪的共同规律。这种共性体现在:它们防伪的对象,绝大部分为各时代的精品、美品,一般品、大量存世者即较少去防伪,例如,对明清瓷器,防伪对象基本是官窑器或民窑精品,这样可使鉴定工作有大致的范围。防伪的水平是随着人们研究收藏活动深入而提高的。时代越晚,越可能出现足以乱真的货色。应对近年出现的貌似真精的“文物”更为深入地推敲。

鉴定时除了考虑以上“共性”外,更要考虑瓷器文物的特殊规律及表现,即在鉴定具体文物时,往往对“个性”的掌握更为重要。

瓷器文物防伪手法代不相同,有发展益精的过程,且手段繁多,层出不穷。粗略介绍,有杜撰(凭空捏造),模仿、复窑、提彩、脱釉、补釉、补缺、拼接,旧坏新彩,旧胎加刻,新物旧款,套口,撞底,磨口磨底,去耳补彩,去流除柄补画,等等。但归纳起来,不外加周晓陆先生指出的由“质、形、文”三项来考察其仿制与做伪(这符合绝大多数文物防伪的一般规律)。下面,就瓷器文物具体地作些分析:

从“质”入手。主要针对瓷器的胎质胎色,釉色釉质来看其年代的窑口。如胎质细腻或粗糙,含沙量多少,胎烧结程度,胎敲击发声是否清越,胎色区别及深浅程度。化妆土施用情况,厚薄,色泽。釉的性质,透明与否。釉的厚薄均匀否,釉开片及缩、流情况如何,釉施的方法(蘸、刷、浸、荡等等),釉的色别及深浅程度,釉胎结合状况,等等。

从“型”入手。造型是瓷器文物鉴定的一个重要依据,造型有明显的时代风格,反映出不同时代人们的实用选择与审美意识。一般地说,有型似与不似,大至有无此品类的出现,小到口唇,腹壁,底足,流口,金板耳,系耳等等诸方面的形象,也包括内部,如内壁、管孔的形象等方面。有型变与未变,如套口换底,如磨口去耳等等。有型的尺寸如何,如大小、厚薄、长短、口径或其他部分直径,等等。

从“文”入手。对于瓷器文物而言,包括它们身上除釉色本身而外的所有装饰,如刻、划、印、贴、塑、绘、釉上彩、釉下彩、写等等手法,如纹样、文字、款识(款识当然主要也是文字,主要指纪年款、堂号款等,而文字主要指诗文词赋,吉祥词句等)的内容与风格。这一方面面广量大,牵涉到许多实用的、装饰的、审美的、时代的乃至社会阶层的与民族的、民俗的问题。

从这三方面入手的方法归结于一句话,就是认准它们的“时代风格”。从正面分析,要看所仿所伪的货色与真品时代风格相去多远;从反面再分析,则要看这些防伪货色本身的时代风格。因为,防伪文物是人们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出现“赝鼎”的历史直溯于春秋之前,所以广义的文物概念,应包括这些防伪品。可是,针对某一时代、某一类或某一件文物而言,却有真品原件与赝品伪件的区别。如清雍正朝仿北宋官窑瓷瓶,无疑它属清代文物,但相对北宋官窑瓶而言自然又是一件伪品。这即是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应获的结论。再例如,仿一件宋汝瓷,有南宋仿、明仿、清前三朝仿,清末民初仿,现代仿,自有不同的时代风格,它们的价值是不一样的。鉴定瓷器,除了“时代真”范畴之外,还有“窑口真”的问题,如同是一件钧瓷,有八卦洞窑烧制的御用品,也有其他窑烧的一般钧瓷,两者价值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作瓷器文物的鉴定辩伪,除了多读文献书本,更重要的是多接触实物。真品、伪品都要多看,胸中烂熟百千件,才具备了尝试鉴定的本钱。完整器要看,残破瓷片更要看,这样由表及里,胎质、釉厚等要点才能从本质上得到把握。完整器上往往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而残片上往往可取得完整的信息。此外,要培养“灵气”,具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本领。同一时代文物不论质地差异,总有一定相关性,如一件所谓明代青花瓷器,图案用清代绘画中常见题材,那么基本可依据书画文物标准来否定这件瓷器的时代真实性。这方面牵涉的知识面非常宽泛,所以有成就的古瓷鉴定家必然是饱学之士。

文物鉴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干这行的几乎人人都有看错、看走眼的辛酸甚至苦痛经历,这是很正常的事。瓷器文物鉴定和其他文物鉴定一样,“辩伪易,认真难”,即有明显破绽的防伪品,一望可知。对一些“真、精”品,则要揣摩再三,慎之又慎。当人们看到一些鉴定专家不愿把话说满。常留很大余地,总感到一种玄机妙术。其实,这是科学态度,因为个人的认识总有局限。文物鉴定是人人可学,但并人人可干的,人们在这方面的成功与否,将与其勤奋(眼、手、脑)成正比。

陶瓷收藏并非年代越久越值钱


陶瓷一直都是收藏领域的热门,就连普通爱好者对陶瓷收藏也略懂一二,然而,以偏概全往往会陷入陶瓷收藏的误区,例如,“年代越久就越值钱”、“有款价值会高于无款价值”这些业余观点看似正确,却并不准确。许多人都认为年代越久的陶瓷越值钱,但据专家介绍,这种观点不对。例如,一些早期陶器虽然年份久远,但从其工艺水平、观赏价值来看,与现代人的审美观相差较大,例如汉代陶罐,工艺粗糙、造型和纹饰都很简单,虽然历史久,但市场认可度差,价值几百元,升值空间也相对较小。专家表示,收藏古代瓷器,要选择重要窑址、造型独特、纹饰精美的,像带彩、带釉瓷器,器型独特的,如马家窑的彩陶、龙山文化的蛋壳陶,这一类可作为古代瓷器收藏的目标。人们还普遍认为瓷器无款收藏价值会大打折扣,其实也不然。真正有官窑款瓷器出现在明永乐年间,当时专为皇帝定烧,因为产量少,所以存世量极少。在明清两代也存在无官窑款瓷器,如空白期(正统、天顺、景泰)泰昌、崇祯,特别是康熙前期,更是不允许使用本朝皇帝年号作为款识,因此,出现了“官搭民烧”的现象。这些无款瓷,虽非官窑定烧,却是民间窑工经由自己想象、发挥创烧的,无论画工还是造型,都可与官窑媲美。因此,对于那些造型独特、画工精美、修足规整、釉水好的无款识陶瓷藏品,也是可以收藏的。并且,随着收藏观念的愈加成熟平和,这类藏品的收藏价值也会有很大提升。

高仿瓷怎样造怎样卖 古陶瓷造假揭秘


目前,仿造最为密集的三个地区为:景德镇、禹县神 镇和福建龙泉地区。据了解,目前仅景德镇一地,个体窑厂已近万家。

高档仿造古陶瓷,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城市和国外。

香港和台湾地区,往往作为仿造古陶瓷销往国外的中转站。

调查背景

杨静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文物市场95%为赝品。”此语一出,四座皆惊。这对于时下红火的文物收藏界,无异于晴天霹雳。

杨静荣教授现为故宫博物院陶瓷组研究员,从事古代陶瓷研究三十余年,遍访各地古陶瓷仿制企业。长时间与仿造者直接接触,使他了解到很多鲜为人知的细节。记者近日走访了这位国内以敢说实话著称的古陶瓷专家,为读者揭开古陶瓷造假的内幕。

古陶瓷造假·利润

一件高仿瓷 至少赚20万

仿造分工逐渐细化,各环节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要价越抬越高

提及古陶瓷造假,杨静荣教授更愿意用“仿造”一词。“基本上,每个高水平的仿造组织者都会供养两个制瓷环节的技术高手。”杨教授举例说,在景德镇,一位仿造高手以每月每人万元的薪酬,分别供养一个专门研究用料配方和一个进行拉坯的技术人员。

“这样下来,成本也随之增高。”杨教授说,由于高仿瓷对技术要求非常高,基本上每年两名技术工人合作只能完成一件作品,仅他们每年的工资总额就达20余万元。

同时,仿造过程的分工逐渐细化,各环节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其要价也越抬越高。例如,将新瓶作旧这道工序,在各地已经成为一个谋生的专业,在仿制企业密集的村镇,可以见到满街涂写的“专业作旧”广告,就像大城市中“刻章办证”的小广告。

杨教授说:“一件高仿瓷,市场行价约为五六十万元。”除去工人工资、材料费用、租用窑厂等费用,每件高仿瓷的利润至少为20万元。据说,上世纪90年代,第一件高仿 元青花的瓷瓶,在国外就拍出了300余万元的高价,其利润率之高可见一斑。

古陶瓷造假·手段

新瓷配旧器 真价难辨识

●用老锔子、旧底儿蒙人,将高仿瓷打碎当“残片”卖,或老胎新画、废瓷复烧

手段1:新瓷老锔

文物收藏界第一次发现这种手法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件青花瓷瓶被认定为元代器具,在国外拍出300万元人民币。“当时专家看到锔子(用来连接器物的金属两脚钉)是元代的,便认为这个瓶子的朝代没有问题,后来,经过仔细探访,我们才发现仿制者的这种手法。明代的锔子现在市场上能卖到几百元一个,比几年前的价格翻了好几倍。”杨教授说,仿制者把新制的瓷器打碎,用古代的锔子将碎片连接在一起。一般收藏者看到锔子是明代的,就推断陶瓷的年代也为明代,便上了当。

手段2:新瓷老底

杨教授自己就曾上过这样一次当。十年前,他在 福建农村考察时,当地人出示了一件底儿上有贡御落款的瓷碗。“我看落款和宋代建州窑的非常相似,同样的器物,当时故宫还没有藏品,就买了下来。”回到宾馆后,杨教授仔细观察才发现,碗底儿处有一圈胶,说明是重新粘在一起的。

因瓷器底儿上的印记落款很难仿制,故一些仿制者从破损或者不具备很高经济价值的瓷器上将旧底儿切割下来,与仿制的瓷身接在一起,烧成新瓷器。

手段3:老胎新画

一些古瓷器表面釉层脱落,将它表层釉刮去后,在老胎上重新上釉,很多经验老到的收藏家都会被蒙住。“比如,清代的人物图案瓷器传世量少,如果在旧胎上绘出这样的图案,一个旧瓶子身价立即翻了成百上千倍。”

杨教授告诉记者,这样的瓷器在北京的古玩市场“摆着不少”。

手段4:冒充残片

几年前,某古玩城的一家商户称自己在古代窑址里发现了一批被打碎瓷器的“残片”。其他商户一听便纷纷前来购买。

“没过多久这家商户就关了店离开,我后来经过多方打听才得知,这些残片是高仿瓷的碎片。”杨教授说,打碎了的瓷片难以辨别其真伪,很容易骗人。

手段5:废瓷复烧

“在发掘整理古代窑址时,经常会见到一些因为炉温没有达到一定温度而烧生了的废弃瓷瓶。”杨教授告诉记者,这些瓶子都是老器物,只要重新烧制一次,能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而且现在的检测手段不易辨别出来。

古陶瓷造假·出手

伪造出土地 就蒙捡漏者

●销售者将仿制品放入农民家 、墓地,或者运到国外,冒充古董

骗术1:农家“埋雷”

“‘埋雷’就是销售者把仿造的陶瓷品放在农民家里,当收藏者到农村收集东西时,由农户卖给他们。这迎合了很多收藏者认为农民手里的东西都是从地里挖出来的真品,在农村能够捡漏的心理。”杨教授告诉记者,销售者现在“埋雷”的地点已经走出了国门,“伊朗乃至欧美的许多国家都能见到这样的‘雷’,对待海外回流文物需要小心鉴别。”

骗术2:虚假出土

杨教授曾经遇到自称藏有大运河挖出来瓷器的收藏者:“他告诉我,亲眼看见这些东西从河底挖出来,肯定不会有假。”但当杨教授看到这些瓷器时,发现了仿制的痕迹。

杨教授说,许多销售者会把仿制品放入墓地里,再当着买家的面把东西挖出来。“都相信眼见为实,可眼睛毕竟有看不见的地方。在文物界有这样一种说法——你看见挖出来,你看见埋进去了吗?以此来讽刺销售者的这种行为。”

造假打假·博弈

造假者执著

破解检测仪

●X光废了热释光鉴定法

杨教授曾遇到一些陶瓷仿造者向他咨询购买最新的测定年代的仪器。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研究破解的方法。“每次科技鉴定推出新的技术,仿造者就会想尽办法找到应付的方案。”

上世纪70年代,英国人发明了热释光法测定瓷器年代。当时被证明测定结果的误差不会超过50年,成为测定文物年代的主要科技手段。上世纪80年代,一位日本收藏家在洛阳买下一件陶俑,回国后经过热释光测定为1000年前的器物。当这个日本人回到洛阳告诉卖者这个消息时,卖者感到十分疑惑,因为那件陶俑是新仿制的。仿制者请了各方面专家研究,最终了解到,每次经过海关的X光照射后,陶瓷在热释法下测定的年代会增加500年。有了这一秘诀,很多仿制者纷纷效仿。热释光鉴定法被突破,使得研究者手中这些价值百万的精密仪器如同废铁。

近几年,国家博物馆推出了原料无损测定的新方法,通过这一方法可以测定制作原料的成分中是否含有现代化工原料。不久后,仿制者也立即拿出了解决方案:用旧料。

●仿制者瞄上最新鉴定技术

日前,中陶鉴定中心推出了一项新的鉴定方法。这种针对陶瓷釉彩进行检测其脱玻化系数的方法已经引起了仿制者的重视。“就我所知,他们正在寻找这个方法的结果计算公式,希望能够突破。”

●链接·专家档案

杨静荣

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1979年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从事文物鉴定工作36年。 中央电视台《鉴宝》专家组组长、北京逸仙专修学院教授、中陶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技术总监、国土资源部主办《宝藏》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2002年入选《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博界百位“学术成就显著,具有创新精神”的专家学者。个人独立专著已出版的有《颜色釉》、《古陶瓷鉴识》、《颜色釉陶瓷的鉴赏和鉴定》等多部著作。

●链接·专家支招

学会看鉴定报告

杨教授告诉记者,目前有两种鉴定报告,一种是科技方法,一种是鉴定专家。科技方法以国家博物馆的无损鉴定为主,这种方法出具的鉴定报告,只能标示出陶瓷的原料成分是否具有现代化工原料,但并不能就此推定没有现代原料成分就为古陶瓷。另一种方法主要依靠专家的“眼学”。所以,专家在业内的口碑很重要。“开具鉴定的专家是否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鉴定能力是收藏者需要考虑的主要方面。”

不要迷信高科技

正如杨教授在前面提到的,由于现代古陶瓷仿制的日益高科技化,现代鉴定技术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杨教授认为,不应该一味依靠高科技手段,我国传统的鉴定手法其实也很有用处。例如,一件出土文物,如果想鉴定,最简单的方法是在上面泼凉水,然后闻是否有墓地的味道,埋的时间越久,土味越浓。

拍卖会上擦亮眼

拍卖会是很多收藏爱好者搜集真品的地方。目前北京每年有拍卖会多次,但是杨教授指出,拍卖会上的拍品并不一定是真品,买家需要擦亮眼。

各年代青花鉴定方法


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随着仿古瓷、赝品的流行,真假青花瓷迷惑了不少藏家。在此浅谈青花鉴定要素。

青花瓷的鉴定要求主要有以下三点,只要做到这三点,经常实践,就可以学好。

第一,基本了解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背景,有助于从宏观方面的判断。尤其是明、清两代的帝王年号一定要记牢。

第二,牢记各时代青花瓷的青料、纹饰、胎釉、造型、款识的典型形象特征,烂熟于心。

第三,多看真器,要有悟性,联想和对比十分重要。

青花瓷器的鉴定与其他瓷器鉴定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器物的时代风格是相同的;不同之处是,一般瓷器的鉴定主要是看造型,但是青花瓷器的鉴定主要是看青料和纹饰,而且官窑瓷主要鉴别青料,民窑瓷主要观察纹饰,包括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

掌握典型器:每个时代,选一部分典型器,分析比较,掌握牢记。这样在鉴定时,才会胸有成竹。

多看实物:看瓷片是很好的方法。看瓷片要注意:口沿、腹、底都有的,纹饰完整的,带款的,这样的瓷片有价值。同时,还要注意瓷片的出土地点和地层关系。在多看实物的基础上,多看图片,多掌握新的有确切纪年的出土品资料。中国青花瓷的数量,非我们能想象,各种器物纹饰可谓应有尽有,只有多看,才能融会贯通。

具体鉴定方法:六看一听。

看青料

看青料呈色可以框住大的时代分期。拿到一件青花瓷,首先依青料看是国产钴料还是进口钴料;是元代的还是明清时期的,是明永乐、宣德的苏泥麻青料,还是明中期的平等青料。

看纹饰

时代特征中,纹饰特征是最敏感的因素。在纹饰中,许多辅助纹饰是鉴定的重要因素,如空白期前后纹样上用大片云,而晚明清初时期纹样中都绘括号云。

看胎釉

对完整器来说,当然主要是看釉。鉴定真伪时,要特别注意看是否有化学处理或人工糊泥的现象。化学处理过的釉发死,涂上去的泥,用手抠易掉;但是,如果用胶水粘上去,就特别难以弄下来。现在有人用化学方法作假,很不自然。可以手眼并用,用手摸也是一种鉴定方法。手摸器物,要注意手感,重量过轻过重都不对。有些情况,眼不能及,而手可触。

看造型

用被鉴定之物对照典型造型,看是否对得上。青花瓷品种再多,但从比例上讲,重复品更多。各个时代的器物,在造型上都有其时代特征。抓住造型、口沿、圈足等细部分析,尤其底足最容易看出破绽。

看款识

具体说是看字体结构、笔画安排及内容。有干支年号纪年款的,可立即查出具体时间以备考。

看工艺

各时代的工艺特征是不同的,要记住、分清。比如,明代器物露胎处一般都有火石红,太过和没有均不对。

听声音

一件好的完整的瓷器,敲起来声音清脆,有璺裂,则声哑。要注意德化瓷和日本瓷的声音特别清脆,与景德镇产品截然不同。听声音是鉴定德化青花瓷和日本青花瓷的重要方法之一。

以上几种方法,使用时要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如有一点疑问,也不能放过。但是要注意,青花瓷鉴定中,青料色泽的变化和装饰纹样始终是首要因素。

青花瓷鉴定的主要任务有四个方面:

第一,辨其真伪,这是鉴定工作的关键。

第二,断其时代。可以用碳十四、激光测定、X光测定等手段测定其具体年代,但目前来说,最普遍、最简单的方法,还是凭眼睛、凭经验观察。

第三,定其窑口。从青料、胎釉、造型、工艺、款识等各方面考察,确定青花瓷的产地。

第四,评其价值。其价值表现在如下方面:真——是否为真品;善——完残程度;美——艺术价值;少——物以稀为贵;珍——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

青花瓷鉴定的依据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纪年墓中出土的典型器。

第二,带年款的标准器物。

第三,依据出土地层断代。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堆积,于地层中出土的器物,只要地层未扰乱,其时代是可靠的。

透过光泽巧妙辨别瓷器年代


随着近年来艺术品收藏热的逐渐兴起,瓷器作为一种高雅的收藏品受到了许多市民的关注。记者近期走访市场发现,很多收藏爱好者对瓷器充满兴趣。一位收藏爱好者说,瓷器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除了它本身具有的文化传承外,瓷器还是适合投资的藏品。然而,瓷器收藏市场也存在大量赝品,并且不法商人作假的手段层出不穷,而在瓷器上对年代的造假更是普遍,这让他在收藏瓷器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那么,作为普通的收藏爱好者应该如何辨别真伪呢?为此,记者采访了我市收藏协会的赵先生。

“作为收藏爱好者,要收藏到货真价实的瓷器,一定要多学习多观察,多向专家请教,熟练掌握各朝各代瓷器的器型特点,并了解瓷器造假的各种手段,才能避免上当受骗。”赵先生说。每个瓷器表面都有光泽,正确认识和辨别瓷器表面的光的类别,是鉴别瓷器真伪及年代远近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法。

瓷器上到底有哪些光呢?据赵先生介绍,瓷器上的光大致分为五种,它们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反映出瓷器的特征和生产年代。

第一种光:贼光,或称新光、火光、浮光。这是一种发自瓷器表面十分醒目的光。具有这种光泽的瓷器一般被认为是年代不远的新货。不过,并不是每一件有这种贼光的瓷器都是如此。像有些从未使用或者未启封的旧瓷器,其光泽依然灿烂如新。因此,赵先生认为,看到瓷器上有这种光时,收藏爱好者不要武断地认为这件瓷器就是新货,还要结合其他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第二种光:宝光。这是一种由内而外发出的温润鲜嫩的光泽。具有这种宝光的旧瓷往往都是瓷质精良、胎釉上乘的精品,它能经得起氧化物的侵袭及人为磨损的考验,即使历经数百年也依然光彩夺目。

第三种光:无光。这种光虽然暗淡,反射不出明显的光来,但也是光的一种。具有这种无光的瓷器常常被认为是年代较远的旧瓷,由原来的有光变为现在的无光一般是由于瓷器在空气中长期发生化学反应或者人们长期使用的结果。

第四种光:玻璃光。这是一种类似于酥油或翡翠上反射出来的光泽,它有一种玻璃的质感,亮度也较高。具有这种玻璃光的瓷器大多年代比较久远、不易失亮,有的即使埋在土中历经千年,依然光亮不减当年。具有这种光的瓷器以宋代哥窑制品及景德镇影青瓷制品居多。

第五种光:蛤蜊光。这是一种罕见、奇异的美丽光,它产于彩瓷和含铅瓷上。不过,赵先生指出,蛤蜊光不是在每件彩瓷上都有,也不是有蛤蜊光的彩瓷都是真品,收藏爱好者还需要结合其他方面进行鉴别。

赵先生表示,虽然每件瓷器都有光泽,但这五种光不可能同时出现在某一件瓷器上,往往某一件瓷器具有其中一种或者两三种光。对于这些光的识别和判断,需要收藏爱好者在具体实践中多看、多学习、多对比,这样才能有正确认识和辨识瓷器光泽的过硬本领,提高鉴别瓷器真伪和年代的能力。

紫砂壶年代鉴定方式


段泥紫砂壶相较其他壶类来说具有一些突出特征。段泥紫砂壶优质的特征是紫泥颗粒不是很明显。在本山绿泥里似乎只起了改变其颜色的作用。有层次,象玉石。段泥烧不出本山绿色,本山绿泥烧出是很娇嫩的一种纯纯的黄颜色。段泥用于烧制陶罐行业。段泥所烧制的紫砂器,基于段泥,也会有变化,不但是在颜色方面,还有调砂等效果。知道了段泥紫砂壶的特点,那么就更好鉴别是否为段泥紫砂壶了。

一、看颜色:

纯正紫砂的颜色,不论紫色、黄色、红色或者是两者之间的颜色都应有玉石般的韵味,其光质为黯然之光,象上了油一样,越擦越润,不能上腊,不能抛光,可参考老玉石的材质效果,材质越稀有、越有价值,因为资源有限。

二、听声音:

紫砂壶是陶之上品,所以壶的声音是陶的声音。泡茶以后,声音沙、哑、沉,不能象金属声或者瓷器那么脆声,声音沙哑说明材质透气性好,内部不结晶,能保持茶的香味,不易变味。

三、手感:

紫砂壶的手感应具光滑圆润、舒坦,虽有颗粒但很圆润,紫砂颗粒一般以32目-60目为适宜,通过传统手工加工,石磨碾粹的砂粉其手感和机器加工出来砂粉的手感是不同的。

四、养壶效果:

好的紫砂,通过养壶泡茶少许,然后用于布干擦就能看出哑光色质,油性很重,时间养的越长,色质越深沉,古朴,直至产生壶之灵气,与人通性情。紫砂壶以及紫砂器具作为名扬中外的珍贵藏品,受到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的关注。下面为大家介绍很多紫砂壶鉴别的方法,供大家参考。紫砂壶的感觉是养出来的,往往比较养眼的壶比较容易迷惑人。

详细说明紫砂壶鉴别九个特点:

1、颜色特别鲜亮、鲜艳的壶不看!(基本化料的,自然界色彩斑斓鲜艳的色是警示色)

2、拿在手里没有分量感的不看!真正紫砂壶体重。(假料,当然一些薄胎壶比较轻的,但我一般宁愿错杀!主要是觉得薄胎壶使用要非常小心,易碰坏)

3、鉴别紫砂壶时绿色的、颜色怪异的壶不看!(绿色、铜绿、非常红的都是加化工料)

4、壶表面水色好的要小心!如果是未泡养过的壶,看上去水色就很好的,这种壶尽量不要!

一种情况是泥细,浆泥。壶表面浆厚,看壶的颗粒都被表面一层浆裹着,或者更本就看不出颗粒,这样的泥壶不要,因为透气性大大折扣,失去紫砂的味道了,紫砂壶应注重砂感。

二种情况是泥料里含有化料,炼泥的时候加入了芒粉,做成的壶水色好看,壶颜色均匀。

5、紫砂壶鉴别时看壶的原矿颗粒要清晰。有些加化料的壶,化料将颗粒包裹着的,颗粒看着不清析(需要用20-30倍放大镜看)。

6、原矿壶是有杂质的,而且杂质还不少呢,这些杂质不光是铁质。这些杂质通常表现为黑色颗粒,在壶表分布不均匀,所以很多真正原矿壶出窑时是比较难看的,看上去过分干净和均匀的壶需要小心。

7、紫砂壶就要有颗粒感,原矿壶颗粒是比较清晰、干净的。原矿颗粒看上去分布是不均匀的,比较自然,和调砂不同的。调砂颗粒一般是浮在壶表面的,或者这些砂内外渗透,但颗粒特点是分布比较均匀,有人为操纵的感觉。原矿颗粒在泥料里比较和谐,调砂颗粒就显得比较生硬一些。

8、敲击壶听声音,紫砂壶的声音应该是比较闷的那种陶罐声,如果敲击听到的是叮叮的瓷器声,这样的壶不碰。听声是为了辨别一下壶的烧制温度,叮叮的声音是壶瓷化的声音,一般是浆壶或者是假壶(化料)。

9、透气性不能做为检验原矿紫砂壶的充分条件,一些化料壶也是有透气性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