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彩瓷器 > 导航 >

一件小小的逗彩瓷器居然能够价值过2亿

一件小小的逗彩瓷器居然能够价值过2亿

古代彩瓷器 斗彩瓷器鉴别 金彩瓷器鉴别

2021-05-15

古代彩瓷器。

斗彩又称逗彩,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创烧于明朝成化年间,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斗彩是预先在高温(1300°C)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C)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

斗彩始于明宣德,但实物罕见。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明清

斗彩瓷器(20张)

文献中也称之为成“窑彩”或"青花间装五色"。传世成化斗彩瓷器图案绘画简练,内容主要是花鸟、人物。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绘图案的轮廓线,罩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按图案的不同部位,根据所需填人不同的彩色,一般是3至5种,最后入彩炉低温烧成。成化斗彩又可以分为点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几种。

清朝斗彩瓷

发晶粉彩画珐琅

器的产量要大于明朝成化时期。康熙、雍正、乾隆官窑也有不少精品堪与成化斗彩媲美,而且出现了较大的器型。总的来看,清朝盛世的斗彩瓷器大多数绘画精工,改变了成彩"叶无反侧"、"四季单衣"的弱点,图案性更强,但也失去了成彩清秀飘逸的风采。康、雍、乾官窑都有一些仿成化斗彩产品

通常看法

清乾隆斗彩团花卷草纹缸

对“斗彩”一词,通常的理解是以釉下青花为轮廓,釉上填以彩色,烧成后遂有釉下彩与釉上彩斗妍斗美之态势,故称“斗彩”。但也有其它理解。有人认为“斗彩”应为“豆彩”,因为绿色如豆青。有人认为“斗彩”应为“逗彩”因为釉下与釉上彩似在相互逗趣。有人认为“斗”是江西土话,是“凑合”的意思,应写作“兜”。《南窑笔记》的作者有自己的理解与表述。他说道:“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日斗彩。填(彩)者,青料双钩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画填出者是也。”他的分类逻辑实际是依据两大要素。一是从色料构成角度,以有否青料(即青花)将五彩与斗彩、填彩区分开。二是从技术方法角度,以是否“双钩”法将斗彩与填彩区分开。平心而论,有这样程度的分类方法在当时难能可贵,缺点是说得不全。成化斗彩除了他所说的填彩,“斗”(即凑其全体)彩,还有点彩、覆彩、染彩和青花加彩(后文将有述说)。而且,成化斗彩瓷器大多是一件器物上兼用几种施彩方法,单一的施彩器极为罕见。

成化斗彩无大器。以现有藏品看,最高的瓶其高度约为19厘米,最大的碗其口径约为23厘米,高足杯其高度约为7.6厘米,盘的口径约为16-18厘米,罐的高度约为8-13厘米,杯的口径约为7-8.5厘米。由此已能体察斗彩器的小巧铃珑。无论是何种器型,都具有端庄圆润、清雅隽秀的风姿。细细考察,可以发现其造型的轮廓都是由一种柔韧的直中隐曲、曲中显直的线条构成,因而风貌有殊。

鉴别方式

成化斗彩之存世量十分稀少,而所存世上的也基本存储于台北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别说是普通百姓,就是所谓的大收藏家,也没有与之密切接触的机会。所以。人们仅能从书上或文章上对成化斗彩产生了人云亦云,有似盲人摸象似的概念。

关于斗彩的鉴别方式,我们借助于珐琅彩进行比较则更为直观一些。

一、在胎土方面。由于成化年间的斗彩早于雍正年间的珐琅彩,因而到了雍正年间,优质的胎土早已被用尽,所以仅从胎土上面来看,斗彩略高于珐琅彩的质量。通过对比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成华斗彩胎土的显露部分色泽非常纯白而且油润。而雍正珐琅彩虽然绘制工艺到达了顶峰,也没法弥补“先天不足”的劣势。

二、彩料方面。斗彩与珐琅彩所绘制的图案均突出胎体表面,但是仔细比较会发现斗彩略低于珐琅彩。

三、纹饰方面。虽然都是宫廷御做,所绘图案都经过皇帝批准,画师都为宫廷御用画师。但是成化年间的斗彩,其绘画图案均为宫廷画师亲自创作,其线条生动流畅,笔法活泼。而雍正年间的珐琅彩图案,有很大一部分并非宫廷画家的“原创”,而是市面上其他精品画作经皇帝批准之后绘制于瓷器之上的,相比而言,虽然笔法依旧老练、准确,却缺乏了斗彩瓷器上团的自由之风,略显呆滞。

2014年4月8日香港苏富比举行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春季拍卖会,估价为2-3亿港元的玫茵堂珍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成为本次拍卖的焦点。此次明成化窑鸡缸杯估价为2亿至3亿港元,为目前估价最贵的中国古代瓷器拍品。该鸡缸杯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伦敦收藏家LeopoldDreyfus夫人收藏,此后被玫茵堂珍藏。此件拍品从中午12点20分左右开拍,起拍价为1.6亿港元,在经过八口竞价后以2.8124亿港元成交,买家为上海藏家刘益谦。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方法一:请点击右上角或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方法二:如果您想每天接收我们的资讯,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并关注我们---------古董文物鉴定、拍卖、交易、征集(香港、大陆欧美等全球拍卖)金牌艺术品经纪人马女士:158-0057-6484送拍邮箱:[email protected]本站微信公众平台欢迎您的关注

传承中华文化,开发历史价值微信订阅号:wxgzh0501名称:马春燕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如何挑选一件正品钧瓷?


咱禹州人,喜客好客,有朋自远方来,非比寻常的不亦乐乎!来客人了,除了尝尝咱禹州的本地粉条,客人走时不免送几件钧瓷,但就这送客人的几件钧瓷让大多数人伤透了脑筋,挑选名家的钧瓷,品质保证没问题,可名家的瓷器动辄上万,甚至还有几十上百万一件的,礼品送了,客人走了,咱这日子还过不过了?挑选便宜的,又不知道怎么挑怎么选,生怕自己挑件人为修理过的次品。这些情况还真是个事儿,今天,咱们就聊聊如何选择钧瓷?如何挑选一件正品钧瓷?

说如何挑正品钧瓷之前,咱们首先要说的是如何拿钧瓷,不管到哪里选钧瓷,你一出手拿钧瓷人家就能判断出你内行不内行,钧瓷分口和底,一般器型,例如瓶子类的就要一手拿口拎起,等钧瓷完全离地,用另一只手托住钧瓷瓶底部,这样可防止钧瓷滑手。在放钧瓷的时候,要慢放,防止钧瓷底部磕碰,钧瓷在博古架上时切忌拖动,以防钧瓷底划伤家具。在拿其他的异形件时,如果是圆形的,用双手稳托底部,然后倒置过来一手拿底部中空的部分,一手托住。切忌有耳饰的器型单手拿耳饰提起,耳饰都为烧制前粘上去的,根本没有主体牢固。

说完怎么拿,就开始说正题如何挑选钧瓷,要挑钧瓷,必备的一点就是耐心,要仔细。看一件钧瓷首先要看的不是釉色,是器型,要看器型是否端正和大方。器型端正就是看钧瓷在烧制过程中有没有出现坍塌、歪斜、口底不平等情况,这个较为简单,就是把钧瓷放在一个平面上,看钧瓷底部是否平整,如果是瓶类的可以把钧瓷倒放,可以看口部是否平整,放在平面上的时候,离钧瓷2米远,四周看一圈,看整体器型是否端正。

所谓器型大方,讲的就是钧瓷整体造型是否得体。大家都知道,玉壶春、梅瓶、观音瓶等都是老器型,这些器型都是经过几百年的历史考验留下的经典器型,是经过多少前辈认可的造型,但随着近几十年钧瓷业的高速发展,钧瓷新器型纷纷涌出,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画蛇添足之作,经不起历史的考验。在神垕,每天都有几种新器型问世,有的甚至烧制者都不知道起个什么名字,只是一味在老器型的基础上粘几个耳饰,整几条大龙而已。曾见有一个钧瓷瓶子上粘了八条龙,各条龙都面目狰狞,清一色的头朝下,尾巴朝上口含宝珠,猛然一看跟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一样,问卖家其名字,卖家翘起大拇指和食指比划着答曰:八条龙!再深问其寓意,答曰没有寓意,瓶身粘了八条龙,就叫八条龙。所以在挑选钧瓷的时候,大家尽可能还以老器型、经典器型为主,挑选文化底蕴高,寓意好的钧瓷作品。

说完端正和大方,下面咱们就要说说周身如何看有没有小毛病了,这个可是个细致活儿,挑钧瓷讲究的就是完整,有小毛病的钧瓷价格可是正品的三分之一,甚至价格更低。

首先用眼看,看周身有没有沙眼和突起,特别是耳饰和瓶身的结合处有没有特别大的眼儿。其次是用手摸,周身最好全摸一遍,这主要是用来发现肉眼看不出来的钧瓷表面裂片,摸的时候一定要慢和轻,钧瓷釉面也是玻璃类材质,一旦有表面裂片,摸快了会划伤手指。

以上挑选都没毛病了,再用眼看一遍,仔细看钧瓷表面的色彩差别,这是防止有人将颜色相近的指甲油等填在钧瓷出现毛病的沙眼里,如果看到一个圆点和其他颜色较为不同,可用手去摸,看釉面平整是否,多摸几次,有必要用指甲去扣一扣,真正的釉面不会有任何变化,但指甲油会。

看完表面,接下来就要看底,底部看是否有炸裂的情况,一般底部炸裂修补都会和原本颜色有差别,没有修补过的底部颜色是一样的。

满足上面所有条件的钧瓷基本上就是没毛病正品,但钧瓷欣赏的是窑变,是窑变出来的色彩,釉色这点就要看个人欣赏什么了,这跟挑媳妇一样,都有各自喜好,有的喜欢红色,有的喜欢暗红,有的喜欢花釉,在挑选釉色方面,一方面根据自己偏爱的釉色,另一方面还要平时多看。多看指的是平时多看釉色的种类,看基本完美的精品釉色是什么样子,虽然钧瓷的颜色取决于烧制过程中的窑变,每一件都不同,但一种釉方烧出来的釉色大致是相同的,一种釉色烧好了是一个样子,如果欠火候或者火候过了就会出现颜色发乌或者发白等情况,所以多看看烧适中的颜色,从而判断钧瓷釉色到底好不好,烧到位了没有。

如何选择钧瓷-太白尊【煤烧工艺】

说完挑法,咱们再说件事儿,就是在哪里挑钧瓷,可能许多人会说,买钧瓷?神垕厂家里啊,理由是便宜,钧瓷可挑的多啊,这种观念有道理,但不完全对。在神垕,一个厂家烧出的釉色有限,往往是一窑就几种釉色,你要想多选择釉色就要一个窑口一个窑口的跑,时间往往都浪费在路上,并且神垕钧窑厂里大多不存放那么多产品,往往一开窑就被钧瓷销售商买走,大多数的经销商买的是正品,有一些地摊小店的销售商会买稍微有些小毛病的,回去修修补补就可以低价出售,这就导致同是一个厂家的产品一样的造型,修补过的价格是正品的三分之一甚至是五分之一,所以挑选钧瓷地点可根据个人情况不同而定,着急使用钧瓷礼品的时候可选择市面流通多的器型,货比三家,基本就可以得到瓷器的实际价格,买的时候最好到大一点的店面去购买,这样可有效减低买到次品的几率。如果不着急购买,可当是旅游一样到神垕厂家去转转,遇到厂家开窑碰到自己喜欢的就随着钧瓷销售商多挑选几件,因为窑口开窑一般器型有相同的,给自己选一件,再送朋友一件,这也是件很惬意的事情,因为挑选钧瓷的本身就是一个赏玩钧瓷的过程。相信您读到这里,如何挑选一件正品钧瓷?心里大概也有数了,但是对于没有太多基础的朋友,还是建议多看一些窑口及大师的作品,慢慢归纳总结,形成一套自己的挑选钧瓷的标准,才能真正领会钧瓷的乐趣,对于不懂钧瓷,又希望买到好钧瓷的朋友,还是建议找真正懂钧瓷的朋友,帮您一起挑选!,只卖好钧瓷!

说到底,选钧瓷、挑钧瓷是一个陶冶情操,增加眼力的一个过程,不同的钧瓷造型,不同的釉色的正品哪个好?哪个不好?这完全要看自己的喜好,自己挑出的钧瓷,放在家中,成就感也足,每逢好友来家中,你把这件钧瓷作品从如何发现到如何挑出,包括对这件钧瓷喜欢之处讲一讲,这无疑是与好友们在闲暇时光品茶鉴瓷最好的故事。

一件明万历青花瓷器的鉴定实例


明末的民风:

稀有的青花大碗

明朝的万历皇帝(1537-1620),在位47年,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这期间瓷器烧造的质量也因皇帝的昏庸而每况愈下。

万历青花瓷的烧造,数量巨大,流传国内外。相对来说,万历青花瓷的胎釉纹饰,在这漫长的年代里,自成一格,另具一番风采,特别是分水法的描绘技术,此时已臻成熟。

不久前获得一青花汤碗,其碗口直径有22.6厘米,碗心有一仙翁乘鹤图,碗外壁画上八仙,密布篆书“寿”字纹。口外沿绘梅花纹边饰,由于釉光闪亮,很容易被当成新的仿品,但经行家鉴定,可断为典型的万历青花民窑佳品。

鉴定步骤一:

古瓷釉光的秘密

一般瓷器,如果烧造的火候足,釉光自然就悦目可人,特别是经过几百年的蕴养,更是宝光熠熠,与新仿品那种刺眼的贼光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这几年来,在香港有些人专门为陶瓷器上光,据说是用一种称为硅油的化学剂涂抹其上,以增加这些器物的卖相。

以前的古董界,怕新仿瓷器太亮,常以抛光方法,即用砂马铃薯或兽皮,将其摩擦,把亮度减低。这种作法,常在瓷器表面留下许多刮痕。

然而,古董界最崇尚的“真、精、新”,指的是精美如新的真品。这样的真品,自然要抹拭得如新的一样,才能卖高价。如果瓷器的釉光原来就不好,那变魔术也不能起死回生,使其光芒四射,所以说真不怕新,新不怕真。

鉴定步骤二:

造型的变化

这件大碗的造型优美,是典型正德碗的延续。明初的碗器,底部总是较肥大,有一种下盘稳固的风范,圈足则外壁向下斜削,作了向上撑的搭配,更是相得益彰;明中期以后,碗器的外壁顺着开撇的口端下溜,到腰部稍凹,形成一个动感的弧度,而圈足常是直壁,把弧度更好地衬托出来——万历碗器便秉承这样的造型,掌握时手感颇佳,除了美感,也加强了实用价值,成为后代碗形的滥觞。

鉴定步骤三:

口沿与圈足

明中期以前,景德镇的瓷土沿用附近麻仓地带所产的瓷坯,作为瓷器的胎,品质细腻精致,与釉结合紧密,因此器物坚固,很少耗损。但至明末,麻仓土用尽,只好以别地区的瓷土作胎,在烧制时便发生胎釉结合不佳的情况。器物口沿由于流釉关系,缩釉的现象便很明显,就像这个大碗,口沿有如虫咬,满是斑斑驳驳的小窟窿,在陶瓷界称其为蟑螂咬口,这是明末清初过渡时期的瓷器常出现的缺陷。无怪乎万历末期及清初,制瓷工匠总喜欢在器物口沿上一层褐色铁质的护胎釉,以防釉浆脱落。

圈足方面,明末的修胎流为草率,除了足外壁有层层垂直的刮痕,底足内常有明显的以竹刀修胎留下的辐射状跳刀痕,而且圈足与碗壁交接处,不论里外,都可以看到似蟑螂咬过的小洞洞。圈足露胎处有第二次氧化的火石红斑,这都是明末器物圈足的“注册商标”。

鉴定步骤四:

青花料的比例

明末从嘉靖始,便从西域运来回青料,再配以江西的石子青,作为青花的色料。回青料的比例若稍高,则青花便呈色鲜艳幽箐;若石子青用多了,呈色便灰蓝。由于回青价昂,所以到了万历末至天启时,多用石子青描绘纹饰。这件大碗的青花明亮活泼,可见是万历初的器物。

鉴定步骤五:

单线平涂与分水法

明中期特别是正德到嘉靖以后,瓷器上纹饰的描绘手法由勾勒渲染转向单线平涂,即把纹饰的轮廊用线条绘出,再填上青花色,因此常有上色超出轮廓用线的情况。到了万历时,描绘的技巧更上一层楼,工匠们在单线平涂的基础上,掌握了分水法的技术,用青花色更形象、更具层次地把人物、花草写得栩栩如生,其中应用了中国水墨画里墨分五色的手法,把单一的青花色,也画出多层色阶,深浅有致,纹理娇翠欲滴。

用分水绘就的各种皴法,到了清代康熙时更是发扬光大,使得青花瓷更加载誉海内外,为古董界人士多年来珍而藏之、争相竞购的品种。这种分水法,在这个大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的衣服涂色一笔而就,挥洒而成“一条衣”,其中绉摺纷陈,衣袂飘扬,达到人物写意画的最高境界;而梅花边饰就显然带了单线平涂的余韵,表现出万历瓷器从明中过渡到明末的画风。

鉴定步骤六:

图案故事的考证

这个大碗外壁画着八仙,这是明末民间最为流行的神仙纹饰,加上碗心的寿星仙翁乘鹤图,透出很浓烈的道家精神。万历前的嘉靖皇帝,对道学很入迷,整日炼丹求寿,不理政事。碗壁布满密密麻麻的寿字,就表现了皇帝这种长生不老的欲望。嘉靖皇帝的喜好,由隆庆传至万历,还是得到很大的承袭。因此此碗乍看时接近嘉靖风格,若不是口沿的蟑螂咬口及底足的跳刀痕,还真看不出端倪。

至于传说中的八仙,起初的成员并不确定,先后见于唐宋笔记、野史与宋元民间。由于宗教、政治、民间信仰的宣传,戏剧与绘画的演泽,逐渐形成了一个“神仙班子”:除了汉钟离、吕洞宾等我们熟悉的仙人之外,何仙姑是最后加入的一员;但之前反而是徐仙翁、东方朔先享其位。这种情形一直到嘉靖时吴元泰的小说《八仙出处东游记》出现后,才确定了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的八仙组合。

但是这八仙的定位,在民窑中并没有把何仙姑算进去,取而代之以东方朔或其他神仙。我想这也许是万历在位的前15年里,由于张居正宰相匡政,对万历管制甚严,特别是女色方面,同时因重男轻女的关系,在这个万历碗器上,我们找不到何仙姑,反而看到那一位梳着双髻的东方朔先生。

以上的核对与鉴定,是进一步说明这件碗是万历制造的器物。因为在接下来的清初至今,我们看到的是来自广州增城的何仙姑拈花微笑,而那个偷桃的东方朔,只好留在万历的回忆里了。

鉴定步骤七:对比

来自窑址的一块碎片

这几年,中国内陆很流行收集古瓷碎片,作为鉴定入门的学习;同时,这些古瓷碎片还可以卖钱,价码逐日升高。这些来自窑址的碎片,由于胎部横切面暴露,若附有底足,都足以成为研究与比较的好材料,提高鉴定水平,也是判断一件瓷器年份的最佳旁证。一位朋友最近到南京花了一笔钱,买了十来片明代青花碎片,其中一块带圈足的大碗碎片,正好在各方面吻合了这个青花八仙大碗的特征。该碎片正面中心也是画了乘鹤仙翁,足底的跳刀痕、接口处的小窟窿、露胎的削刀痕及火石红斑,几乎与这个大碗同出一窑,而该碎片标明是明末窑址出土,有力地证明了这个青花八仙大碗的万历身份。

鉴定步骤八:

与日本仿品的对比

日本举世闻名的有田系(Arita)瓷器,在17世纪初崭露头角。明清两朝更替时的战乱,使中国的陶瓷业受到了严重影响,外销瓷生产也一度中断,迫使欧洲的陶瓷商转向日本订制瓷器,这样一个天赐良机,客观地刺激了有田瓷的发展。

有田瓷器中,有大量是对中国明清时代青花瓷器、五彩瓷器的仿造,有些瓷商更寻求造假牟利之道,仿造的万历五彩、青花瓷器经商人带来中国,定制古色古香的锦盒,再饰之以中国式的包装,鱼目混珠,假冒中国瓷,赚取暴利。

由于存心模仿,所以这些日本器物也出现了许多“大明成化”、“大明嘉靖”和“大明万历”的手书纪年款,也有“富贵长春”、“万福攸同”之类明末常见的吉祥款。

我认识的一位收藏家,刚好就收了一个这样的有田大碗,其大小、青花图纹与这件万历大碗几乎雷同,笔笔仿到底;但是青花色调却是典型的有田釉下钴蓝(日本人称为“古染付”),而人物画工也显得拙劣刻板。这个17世纪日本青花碗的出现,却更进一步证明这件八仙碗是在万历时烧制的。

鉴定步骤九:

款识的书法特征

明末万历民窑器的底足,喜欢随意书上“大明成化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的款识,而这个万历八仙碗底的“大明宣德年制”的写法熟稔自如,勾画转折皆老辣有劲,非一般仿品的稚劣笔法可比。这正是典型明代民窑款识书法的恣肆流畅之风,可作为鉴定要点;而这件八仙碗所以是万历所产,最终就让这款识特征作一定论吧。

鉴赏一件长沙窑诗文壶


众所周知,唐代诗歌以其气势的恢宏、内容的博大,声韵的优美、因而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在那个浪漫与辉煌的时代,诗不但可以入歌、入戏、入画,而且还被以各种工艺技法广泛地铭刻、书写在生活器皿之上。唐代湖南长沙窑生产的陶瓷器上,就常常用诗文书法来美化外表,开创了以诗文书法来装饰瓷器的先河。笔者收藏的这只青黄釉执壶就是一件极具典型性的例证。

此壶高22.5厘米,口径9.8厘米,底径12.3厘米。主体造型为口沿向外平折;筒形颈,较粗较长,其直径和高度基本相等,约为腹部侧视最宽处的二分之一;削肩,瓜棱形腹,瓜棱因前后左右均等对称按压四条较深阴线而凸显出来;肩部有短流斜直向上伸出,短流以刀削出十棱状,上细下粗;与流对应一侧的颈中部至腹中部贴有双条形柄,柄内可容入三指受力以持壶;釉色黄中泛青,开细碎纹片,质感莹亮柔润,透明度高;平底假圈足,胎土灰白,细腻致密。壶短流下方的腹部棱面上,釉下以铁褐彩书写诗文一首:“男儿大丈夫,何用本乡居。明月家家有,黄金何处无。”从诗的体裁上看,不拘泥押韵对仗,文字通俗易懂,可以说是一首五言绝句类的打油诗;从内容上看,吟咏志向,字里行间流露着一股好男儿志在四方豪迈气势;从字体上看,楷草相间,用毛笔蘸褐彩写成,线条圆转有力,间架结构随意自然,似与不似间见有唐代书法大家欧阳询的笔法格调,也多少带出点书圣王羲之的墨色神韵。如果你整体观察一下这把壶,再连贯起来欣赏:造型饱满而古朴,诗歌简练明快,书法拙中见巧,你一定会情不自禁的感叹,这就是大唐时代浪漫而又朴实的民间艺术。你一定会为大唐时代民间艺人的自由创造力所折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把壶的形体和纹饰达到了善与美的和谐统一。言其善,是因为它腹阔能容,利于致用;言其美,是因为它沉稳中见灵动,饰诗文以抒豪情寄壮志,每用之饮,见则自勉警醒。

中国陶瓷史上,唐代湖南长沙窑瓷器釉下彩绘装饰工艺,已是先领风骚,而以诗文书法来装饰瓷器更是前无古人,如果你能静下心来细细的品味这把壶,就一定能深切的感受到壶里壶外所浸透着、洋溢着、闪烁着的一千多年前泱泱大唐帝国的盛世情怀,感受到制作者对美的深刻理解和不断探索与追求。

一件珐琅彩瓷既能“赏好饭吃”亦能惹得“龙颜大怒”


清宫造办处旧影

其实,不要总是取笑当下人赤裸裸的对于某件瓷器的市场价格的讨论,就连皇帝都曾经下旨奖赏烧制出上好珐琅瓷的匠师们:“赏给好饭吃”,就是这么直接的把一件好瓷器比作是“一顿好饭”。

更厉害的是,清雍正时期内务府在全国范围内招募了十三个有烧制瓷器专长的艺匠,每个人每月的俸禄二两银子,但如果任何一个艺匠能够尽心竭力的创作出一件精品,就会得到来自皇帝陛下亲自赐下的十倍于月银的二十两银子重赏!

谁说这不是以唐英为代表的督陶官和匠师们养家糊口乃至平步青云的捷径?

当然了,所谓赏罚分明绝对是治天下的上策,更别提在小小的陶务上了,有任何的差错被皇帝发现了,都会被斥责,即便是家大业大的江宁织造曹家。

这道圣旨的大概意思是:虽然现在派给你们曹家的差事儿比较多,但是在烧制珐琅彩这件事情上,还是要得到朕的旨意之后再烧,现在朕不知道你们私下烧制了多少件珐琅彩,但是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一定是先给朕上奏,朕批准了之后才能进行,如果你们不提前告诉朕,出了事,你们曹家是担当不起的。

到底是如何重要的瓷器事务能让康熙帝对于亲如手足的曹寅一家如此斥责?

督陶官唐英雕像(1682-1756年)

更委屈的倒还不是曹寅一家,大名鼎鼎的督陶官唐英也曾经因为这“珐琅器”惹得乾隆皇帝龙颜大怒。

事情是这样的,要说起来唐英也真的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那个时候唐英因为升职成淮安关税一职,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亲自去景德镇的窑厂了,当时接替唐英督办陶务的人业务水平也不高,所以在给乾隆皇帝挑选用来烧制珐琅彩的白瓷素胎质量一降再降,不少烧制出来的成品,要么是釉色不好,要么就是有残缺的地方。

若干次之后,乾隆帝一怒之下说到,唐英你现在竟然把一些下等的瓷器送来给朕,企图蒙混过关,朕也不傻,让负责的太监把这些残次瓷器挑出来,来回运输以及烧制的全部费用都不给你报销,从你的俸禄中扣除!

唐英只得上奏给皇帝说,自己现在是负责淮安地区的关税,离着景德镇三百多里地,不能亲自去替万岁把关,所以才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委屈也只能只字不提,自己受着。

但这“惹得”皇帝龙颜大怒的物件到底是何方神圣?日理万机的清代皇帝们为何偏偏醉心于此?

其实在康熙帝在给曹寅一家的圣旨中已经明确提到了,是因为珐琅彩瓷器的烧制不合自己的心意,正是这个大约仅仅轰轰烈烈的烧制不过八十余年的瓷器,同时也是当下瓷器市场不可多得的神品瓷器代表之一。

拍卖市场上多以“清三代”(康雍乾)的瓷器为主,宋瓷珍品少之又少,宋瓷的质朴和“清三代”瓷器的色彩缤纷形成强烈的反差,彼时关于什么样的瓷器是美的,甚至引发了“如果去外面说你喜欢“清三代”瓷器,不喜欢宋瓷,会被人笑话的”这样的问题。

北宋汝窑天青釉洗 2.94亿港币 香港蘇富比拍卖

随即,加上本身对于“清三代”瓷器就知之甚少,就对“清三代”瓷器是不美的先入为主了,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北宋汝窑天青釉洗等顶级宋瓷之后,关于如何去鉴赏一件清代御制珐琅彩瓷,更是无从下手。

既有“不美、俗”的观念之外,加之珐琅彩瓷长期处于深宫之内,更是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么,今天到底如何去欣赏一件当时对于匠师们如此重要的瓷器?

有望在香港蘇富比2018年春拍现场拍出天价的一只清康熙御制珐琅彩盌,正是代表了清初珐琅彩的烧制工艺以及艺术审美,借由这只天价盌,我们也对珐琅彩这褒贬不一的瓷器一探究竟。

清康熙粉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盌 《康熙御制》红料款 直径14.7cm

估价待询 香港蘇富比2018年春拍

先来看看这只全名为清康熙粉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盌的出处和来源,蘇富比亚洲区主席、中国艺术品国际主管仇国仕称之为“近7-8年以来最完好、市场中最好的清朝瓷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那些经由景德镇御窑烧制的瓷器进京之后,一般是摆放在圆明园等地,只有珐琅彩瓷器是皇帝御用的。

这只即将上拍的清康熙粉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盌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至1930年代的上海收藏,据苏富比官方资料显示,当时是被K.K. Chow在上海购入了这只珐琅彩盌,后被英国著名的老牌古董商布鲁特父子商行(Bluett & Sons)在1931年的时候收购,并于同年转手给另外一位名为Martin Erdmann的古董商\收藏家。

(备注:布鲁特父子商行(Bluett & Sons)是由阿尔弗瑞德·欧内斯特·布鲁特(Alfred Ernest Bluett)在1884年创立,后由两个儿子接受经营,是英国二十世纪最具实力的中国艺术品古董店之一,主要是经营瓷器、青铜器、鼻烟壶等。)

时隔6年之后的1937年伦敦佳士得拍卖中,这只珐琅彩盌被释出,值得注意的是布鲁特父子商行(Bluett & Sons)二次回购,但仅仅一年之后,荷兰著名的收藏家亨利·奈特(H.M. Knight)从布鲁特父子商行中买走了这只珐琅彩盌。

东京出光美术馆创办人出光佐三先生

这只珐琅彩盌再一次出现在拍卖场中是在1986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当时是被日本东京著名的出光美术馆收藏,其创办人是日本石油业巨头出光集团的第一任社长出光佐三先生,其毕生收藏了大量明清官窑瓷器,这只康熙珐琅彩盌也在东京出光美术馆保存至今。

自此,第三次出现在拍卖市场中的清康熙珐琅彩盌目前的估价预计会超过2亿港币,烧制它的匠师们绝不会想到,一个月俸禄才二两银子的他们,烧制出来的瓷器竟然会有今天这个价格!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彼时,珐琅彩瓷也是极为昂贵的,从素胎烧制到进京二次上釉,加上从欧洲进口的颜料等成本,在当时也是天价吧,毕竟一向爱好富丽堂皇装饰风格的清代皇帝们,绝不会计较成本的。

其实,说到现在被认为是浮夸华丽的清代装饰风格,其中最精美、艺术价值和工艺最高的当属是清康熙瓷胎珐琅彩,这种按照康熙皇帝的旨意,将西方传来的金属胎画珐琅技法成功移植到瓷胎上,就是所谓的珐琅彩瓷。

有人认为康熙帝对于西方科技、数学等态度仅仅是为了炫耀自己

说来也是奇怪,康熙帝对于西方科技、技艺等几乎只是“姑且听之”的态度,并没有任何主动学习或者在国家范围内推广的意思,但在对于珐琅彩的学习上,则甚为积极,这大概就是后来人所说的康熙帝对于西方科技等没兴趣,只对西洋玩物有好感。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七月的时候,法国传教士洪若翰(Jean de Fontaney)来到中国宁波,据目前的文献资料记录,一个月之后(八月二十五日),洪若翰给即将要来中国传教士,特别嘱托他们要带一些“画珐琅及珐琅的物品,作为赠送官员的礼物,但要小件珍玩,不要裸女图案的。”

可见,当时洪若翰已经敏锐的看到中国人对于珐琅彩的喜爱,并把这种西洋玩物当作是和中国官员交好的物件。

对于这种西洋玩物,康熙皇帝也甚是喜欢。

刘兰华所著的《清代陶瓷》一书中就有写到:圣祖康熙帝的儿子曾对一名法国神父说:“父王非常欣赏这一独特的工艺品,而在我国,根本不知道如何制造的。”

对于康熙帝为什么会喜欢珐琅彩这中装饰风格极强的瓷器,故宫博物馆陶瓷专家王建华也曾经有专门的学术文章回答:欧洲珐琅器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更适合皇室富贵华丽的装饰需求,较当时流流行于世的五彩、斗彩瓷更具魅力,因而康熙皇帝对此的喜爱达到了醉心的程度。

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

“醉心于此”的康熙帝怎么会容忍自己的匠师们不会这种高超的技艺,随即命令后来的传教士们传授这种技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和马国贤(这位就是后来用金鸡纳霜治好康熙皇帝疟疾的传教士)。

其中据明确记录,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郎世宁亦携来一箱珐琅器来到中国作为赠礼之用。

除此之外,据马国贤在写信回国时说道:“皇上变得醉心于我们欧洲的珐琅画,尽各种可能将其介绍到宫中烧制瓷器的地方,由于我们从欧洲带回了瓷器上绘画所需要的色料以及数件大件的珐琅漆,使得康熙皇帝更加相信中国的匠师们可以做出某些物品。”

最为出名的传教士之一:郎世宁

当然,马国贤和郎世宁作为当时的传教士,自然要被命令教授中国匠师们,但是这两位自带优越感的传教士并不想做这种“下等的、卑贱”的工作,于是二人借口说在欧洲没有学过这种工艺,甚至二人还故意画出特别拙劣的画,惹得皇帝很是生气,使得二人不用再做他们认为的这种“艺奴式”的工作。

清康熙黄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高7.8cm 口径15cm 足径6cm 故宫博物院藏

但在当时什么困难也不能阻挡康熙帝想要烧制出这种瓷器的决心,为了便于研制珐琅彩,他下令更改了几百年来烧制官窑御用瓷一律由景德镇制作的惯例,将“珐琅作”划归宫中造办处辖理,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以后开始了不断实验、不断试烧的艰苦历程。在此期间,造办处的瓷胎珐琅作由启祥宫南面的如意馆移至内廷深处的养心殿,以便皇帝亲自巡视和督查。

如果按照步骤来梳理珐琅彩瓷的烧制,大概可以分为四步:

首先是需要江西景德镇的御窑厂提供薄的白瓷素胎,这个工作首先是由督陶官亲自挑选精美的素胎,进贡到宫中的造办处,上文中所提到的唐英正是因为没有亲自挑选白瓷素胎而被乾隆帝责备。

第二步是这些拿回宫中的素胎,需要用到西洋进口或者宫中自炼的珐琅料来二次上釉。、

随后就是要按照皇帝的旨意,包括每次要烧制的瓷器数量和纹饰等等,准许烧什么,不准烧什么,都有皇帝钦定,烧成后进贡给皇帝御览。

最后由宫中造办处珐琅作承接烧制事宜,每一件器物都有具体的画工与烧制的匠师负责。烧成之后件件都必须经由皇帝过目品评,然后造册登记,定名入账,配匣贮藏,至于藏于何处,皇帝都有十分具体的安排。

其中,尤其要特别注意的是,康熙早期烧制珐琅彩的色料基本上是由西洋进口而来,并且颜色和数量有限,由于原材料的稀缺性,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珐琅彩的烧制如此严格。也正如上文所言,康熙帝在1688年左右就开始不断的进行各种试验,并且亲自督察,终于在1720年时烧制出清代宫廷中自制的瓷胎画珐琅器,并开始进入成熟完美时期。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锦鸡花石图胆瓶 香港蘇富比2011年春拍以2亿港币私洽成功

作为当时极为珍贵的珐琅彩更是在烧制成功之后,为皇帝所御用,偶有赏赐一件把玩的小件珐琅彩,都会让受赏人直呼谢主隆恩。

如果说彼时皇家的威严以及材料的稀缺让珐琅彩成为不可多得的神品,那么当下我们从美学的角度如何去欣赏一件珐琅彩?

以这只清康熙粉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盌来看,我们可以尝试从四个关键词来看,康熙、粉红地、开光、花卉,其中“康熙”一词更多代表的是珐琅彩在烧制性的稀缺性和严格性,且几乎每一件流传至今的都曾经是康熙帝御用。

向来收藏家对于稀缺性及皇家御用都有不可抵抗的吸引力,据文献资料记载,世界范围内原属于清宫旧藏的珐琅彩瓷,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有200余件,故宫博物院有40余件,还有少部分零散于世界各地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家手中,能够在市场中流通的少之又少。

清康熙粉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盌底款

所谓审美最讲究的是第一眼的印象,虽然近年来很多藏家比较喜欢宋瓷的质朴,但是清代官窑瓷器依然保有最大数量的收藏家群体,首先从美观上来讲更容易引发大范围内的关注和传播。

就说这只珐琅彩盌中所体现的“粉地”和“配色”。通体的主色调是暖暖的粉红色和蓝色,粉红色相对来讲更容易接近和了解,当然这里也必须要了解一下为什么清代的珐琅彩瓷都有有黄地、蓝地、红地等说法。

清康熙时期,珐琅釉和瓷釉面结合不好,正如前文所言,必须烧制在白瓷素胎面上,但是这样就会有部分的素胎直接暴露在外面,又会影响成品的美观程度,所以在珐琅的主画面外,需要用其他的色地来掩饰弥补,黄地、蓝地、紫地、红地等等都是常见的色彩作地,之后再用各种需要用到的颜料去接着绘制。

这只清康熙珐琅彩瓷盌就是用的粉红色来打底,首先粉红色就是一个招人爱的颜色,这也难怪珐琅彩瓷被称为“瓷中皇后”。

清康熙粉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盌局部

“开光”的部分则是采用的五瓣花朵式,所谓“开光”是指在绘制瓷器时的一种传统装饰技法,为了使器物上装饰变化多样或者突出某一形象,在器物上留出某一形状(扇形、蕉叶形、菱形、圆形等)的空间,并且在内绘上图纹。

这只清康熙珐琅彩盌采用的是五瓣花朵式形状的开光,以双勾的技法描绘出花卉。其中的配色更是多达十多种,仅仅是在花卉的部分就有三种不同的偶合色。仇国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可能是出自于一位耶稣会信徒之手,这是很特别的。

故宫博物院藏 郎世宁 《花鸟图册》(十开之一)中的花卉着色

花卉的部分则是较为西式的设计,应该是由宫中的传教士执笔画彩,受到西洋画的影响,尤其是可以重点关注花瓣的角度,以及着色的方式和郎世宁的某些绢画的着色方式非常相似,这里可以参考一下故宫博物院藏《郎世宁花鸟图册》(十开),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花瓣的质感和体积感,这和传统的清宫画师的手法是迥然不同的。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粉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盌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另外一只清康熙珐琅彩盌,同为粉红色为地,花瓣式的开光设计,只是所绘的花卉有异,与即将拍卖的这只珐琅彩盌堪称是一对儿姐妹花。

一件藏品上的两种工艺


□文/图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张秋焱

“不管是瓷器收藏还是铜器收藏,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要是从一件东西上同时欣赏两种不同材质收藏品的外形、做工,那就必须提到瓷器上面的包镶”,市民崔建华向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展示了自己收藏多年的一个瓷罐,罐身用四道金属框架箍住,盖子完全用金属制造,十分有趣。

崔先生说这是自己家传下来的一个小瓷罐,大概是清代中早期的器物,小罐约有拳头大小,罐体乳白,罐身上用红色颜料绘有狮子图案,罐身上用金属箍住,三足落地,狮头衔环,金属制罐盖上的罐钮为狮子立雕,四周有三只蟾蜍环绕,狮子扬尾有须,五官分明,较为精细。但是罐子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它原本只是一个民窑瓷器,盖子也是瓷的。

一个普通的瓷器是怎么变成这样的?“这个罐子原本是有盖子的,可在很早以前就损坏了。听父亲说爷爷觉得没了盖子的瓷罐不好看,就将罐子拿出去用金属包了口,做了一个金属罐盖,做工很精细。这个包铜的时间离现在也有好几十年,铜的质地很软,可能是白铜,也有可能是纯度不太高的白银,因为罐底的包铜上刻有‘纹银宣’三字。”

瓷器为什么要包铜,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瓷器损坏后需要修复,一种是追求外形美观和使用方便,比如说包口包底。金工包口这种手工艺大致出现在隋唐,盛行于宋代,直至清代玩包镶瓷器的还大有人在。瓷器、玉器、木器等等一切都可以用铜或银,甚至金来包镶。瓷器口沿、足底包镶金银扣,一则因口沿多为芒口,其中以碗、盘、盏、碟、杯等餐饮用具为最常见。芒口太粗糙,直接与人的口唇接触,不舒适,在瓷器口沿包金银能够弥补这样的缺陷,其次,无芒口瓷器镶金银或因口沿有磕伤,包金银能够弥补遗憾。此外,在瓷器口沿、足底包镶金银扣等金属作为装饰,还可以提高产品的品质和档次。就像崔先生家中这个瓷器上的包铜工艺也是由此逐渐发展而来的。

个人收藏醴陵瓷300件 2亿美元醴陵瓷将晋京


罗磊光收藏的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部分藏品。

目前全世界存世的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精品仅400余件,而罗磊光收藏的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精品就达300余件,如果将这些藏品的价值单个叠加,据专家估计,达2亿美元!但罗磊光说:“一个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藏品是一件艺术品,如果把许多件集中在一起就是一段历史,是一种文化……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民间艺术的痴迷者

罗磊光出生在湖南,成长在广东,脱颖于京华。罗磊光先生说,过去祖、父辈是地主,他的祖父就很喜欢古艺术品,后来家产被没收了,家里就一贫如洗……但他从小就对历史、文学、艺术有着特别的爱好,他喜欢读国学和佛学,“我最大的爱好便是读书,特别爱读古典文学、历史之类的书籍,华夏的传统文化对我后来的收藏爱好影响很大。"除了读书,罗磊光的另一个爱好便是喜欢收藏古代艺术品,“小时候,在乡下看到雕花的木版,有花样的瓶瓶罐罐,我都会当宝贝似的收集起来,我常常痴迷地欣赏它们,那些五花八门的收藏品成了我精神的乐园。”

罗磊光是一个乡土文化艺术爱好者,一直痴迷于民间艺术, 2003年初,他创办了湖南磊光乡土文化艺术传播公司,专门从事古艺术品的收集、展览和书籍出版。由于他所收藏品的珍贵性和特有性,2003年,湖南省博物馆邀请罗磊光举办了"罗磊光先生珍藏专题展"。展出期间,300多件精美的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和150多件民俗木雕等作品吸引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此次展出也是省博物馆第一次邀请私人举办的古代艺术品展览,展期持续了3年之久。

在罗磊光所有的藏品中,最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应属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

他在阅读了一些有关收藏方面的书籍和大家著作后,开始思索在中国这片历史文化深厚的土地上收藏点什么?“我发现在1992年,就有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些教授撰写论文肯定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的价值和意义,但遗憾的是没有实物来证明他们的观点,于是,我决定用事实来填补这段历史空白。”罗磊光说。 

有了选择,罗磊光将自己的阅读锁定在清代到民末的历史、陶瓷和收藏三个方面的知识。近代著名的学者、鉴赏家、收藏家——张伯驹先生,以及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创始人——文人、实业家熊希龄先生,给了他极大的影响,并把他引入了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美丽与灿烂之中……为寻找和收藏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罗磊光历时十余年,走遍三湘大地,寻访大江南北,收集到了300多件醴陵釉下五彩瓷精品,他不仅收藏丰厚并且成为卓有成就的研究者,2003年,罗磊光编著出版了《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釉下五彩瓷选集》(中国第一部清代醴陵窑专著)。

用诚心去收藏

由于战争影响,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创烧成功只经历了短短20多年的发展期,所以,传世作品稀少。据资料统计,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仅7件,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精品约17件。因此只要是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精品,罗磊光就不惜代价求购。

1997年,在听说上海一位收藏者有一个“百鹤延年”的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瓶后,罗磊光立即赶到上海找到了那位收藏者。收藏者说,这件“百鹤延年”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瓶是他1991年以人民币4万多元买进的,其动物栩栩如生、布局疏朗,画工流畅,色彩清雅,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他因此开出了10倍于购入价的价格,罗磊光毫不犹豫当即拿出了重金买回了这件瓷器。

罗磊光说,收藏不单是一个“钱”字就能解决问题的,“诚心”才是收藏的灵魂。一次他获知熊希龄先生的故乡凤凰有一只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梅瓶,藏主是位70多岁的老人,他深知梅瓶的艺术价值,一直不肯转让。“我七次到他家做工作,告诉他,希望能把所有的醴陵瓷器集中在一起,最大程度地研究、展现它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最后,老人眼泪汪汪地把梅瓶交给了罗磊光,并嘱咐说:“它太珍贵了,一定要珍藏好,并展示给大家看!”曾有位台湾富商出600万元想购买这个梅瓶,罗磊光说:“我不会卖的,一个居于乡村的老人都有如此高尚的对艺术的珍爱之心,我要做的就只有一件事,展示和保管好这批珍罕的艺术品,让更多地人来解读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

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及其价值

国内外古陶瓷专家对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

著名古陶瓷专家、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将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都集中到了一起,相当不错,醴陵釉下五彩瓷在中国陶瓷里面是独树一帜的,这可以说是中国陶瓷史上创新的一个方面。”

原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著名古陶瓷专家、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教授:“将来研究中国陶瓷的时候,讲到醴陵一段,只能到这里来,如果这里没有,中国瓷史的这段历史就没有了……”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著名古陶瓷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莉英女士:“醴陵釉下五彩瓷只有二十年的生命,异常灿烂又异常短暂,犹如昙花一现,更犹如划破黑夜的一颗耀眼流星,令人赞美又令人痛惜。翻检中国瓷器烧造历史,如此生命短暂而又成就不凡的,大概只有北宋汝官瓷器与之相似。但两者相比,文化背景及文化价值意义大相径庭。我觉得,清末醴陵釉下五彩瓷的价值意义与历史地位更重要一些。”

1686件瓷器,仅两件有价值


长江商报消息本报讯辛苦收藏20年,藏品1600多件,但有价值的仅寥寥几件。由嘉帝拍卖公司组织的武汉首场最大秋季拍卖临近,不少武汉本土收藏家纷纷把藏品送去鉴定,江夏的夏先生收藏的1600多件藏品多为赝品,这让鉴定专家为了难,面对满怀希望的收藏者,应该告诉他真相吗?

在广州打拼了半辈子,3年前59岁的夏先生将生意交给一双儿女后,携妻“告老还乡”,回到了原籍江夏。一直以来,夏先生对瓷器情有独钟,元至清各朝代瓷器无不涉及,从广州来汉时,除了瓷器他几乎没有多带一样家当,这些瓷器“足足拉了一货车”。

20年收藏瓷器1600多件

从本报获知本土嘉帝拍卖公司向民间征集拍品的消息,夏先生先后6次前往该拍卖公司,希望通过此次秋拍,检验自己多年投资瓷器的回报,“他不是想出手,只是检验一下自己的成就”。

“前两次是考察,后来才慢慢谈实质的内容。”该公司负责受理拍品的工作人员称,夏先生将自己认为“精品中的精品”拍摄了100多张照片,到拍卖公司“试水”,拿给工作人员鉴定估价,但遭到拒绝。

“瓷器必须要上手才行。”面对一沓照片,工作人员要求夏先生携带实物到该公司,“我的东西近2000件,样样都价值不菲,万一有个闪失怎么办”。对方的答复,让在场工作人员惊愕,“一般价格上百万的东西,我们才会上门鉴定取货,”该公司负责人对夏先生的说法表示怀疑。

仅两件有价值,不敢告诉藏家

“他那么执着,我们也心动了,心想如此大的数量,就算没有精品,也有一定价值的东西存在。”在夏先生随后数次上门游说后,该公司负责人陈前武率6名鉴定专家赶往江夏。

夏先生及老伴对宝贝的疼爱程度,让所有人吃惊不小,夫妇俩居住的为一栋三层楼,二楼全部是瓷器仓库,五花八门,甚至还有战国时期的玉制品,部分精品还专门聘人用红木打制了底座。

夏先生还拿出了镇宅之宝——清代的一款“将军瓶”,“要是他这款是真的,那故宫的就是赝品了。”几位专家的回复,让陈前武哭笑不得,“当着他的面,我们都没怎么说,怕他受刺激”。

最终,6名专家忙活了一上午,夏先生所拥有的瓷器,仅2件是有价值的真品,年代属清中期,估价在10多万元左右。

据嘉帝拍卖公司陈前武了解,夏先生属于典型的半路出家型的收藏爱好者,拥有的藏品来源广泛,“一次别人抵债就给了他300件”。

每出现一件特别的梅瓶都会成为话题


■元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二十多年前高调进拍场,去年再有高价成交;著名藏家黄少棠表示:

“每当出现一件很特别的梅瓶,价钱都特别高,都会特别引人注意,甚至成为话题。”香港著名收藏家黄少棠在谈及梅瓶在拍场上的魅力时,曾毫不犹豫地这样说。佳士得一件梅瓶的成交再次验证了黄少棠的这句话,一件“明永乐 青花瑞果纹梅瓶”在2016年春季拍卖会上最终以5052万港元成交,梅瓶再次成为关注话题。

■明永乐 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

■明永乐 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卉瓜果纹梅瓶

■清乾隆 黄地青花折枝花卉梅瓶

■清乾隆 胭脂红地轧道锦纹粉彩缠枝花卉纹梅瓶

去年出现超五千万元的梅瓶

为近年来少有

在佳士得香港“2016年春季拍卖会”的“中国宫廷御制艺术精品 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专场中,一件“明永乐青花瑞果纹梅瓶”成为了该场的焦点,这件梅瓶通体青花纹饰,肩上绘莲瓣一周,腹饰上下两层折枝花果纹饰,上层为桃、石榴、海棠,下层为樱桃、枇杷、荔枝。近足处饰蕉叶纹,花纹间加青线。青花呈色浓艳,有深蓝色结晶斑,线条略为晕散。因估价3000万-4000万港元进入人们的视野,经过激烈的竞争,该梅瓶最终以5052万港元成交,高于最高估价一千多万港元。这是继2011年之后,少有超过五千万港元的高价梅瓶。

据了解,此件梅瓶为明初青花瓷中的名品。近似例见之于国内外公私收藏。尺寸与此器相近的有三件,其中一件就藏在日本松冈美术馆。

梅瓶受器重的程度怎么样?香港著名收藏家黄少棠在谈及梅瓶在拍场上的魅力时,曾毫不犹豫地说:“每当出现一件很特别的梅瓶,价钱都特别高,都会特别引人注意,甚至成为话题。”

梅瓶一直都受追捧

上世纪80年代已经卖得高价

根据雅昌数据,梅瓶最早在1992年,就“高调”进入拍场,那一年,在佳士得香港的“1992年秋季拍卖会”上的“中国陶瓷、翡翠雕刻”专场中,一件“十世纪 定窑盘口梅瓶”以374万港元成交,这个价格当时就轰动了收藏圈,从此,梅瓶成为了瓷器收藏的一个重要品类,不过,入行三十多年的黄少棠也称:“梅瓶一直都受追捧。在上世纪80年代刚入行的时候,梅瓶就已经卖得很高价。”

从已有的拍卖数据来看,梅瓶市场从高调入市到首次出现高峰,应该就在二十世纪末,1998年,在香港苏富比(微博)“1998年秋季拍卖会”上的“1998年秋季拍卖会·私人珍藏之珍世八瑰”专场中,一件“明永乐 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卉瓜果纹梅瓶”就以1102万港元成交,梅瓶价格首次突破千万港元,此后,梅瓶价格就在千万级的基础上扶摇直上。

2011年,梅瓶的市场价格迎来了又一次飞跃。在当年的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玫茵堂珍藏──重要中国御瓷选萃之二”专场中,一件“明永乐 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引起了当时在场的所有收藏者的关注,在估价8000万-1.2亿港元的情况下,该件藏品最终以1.6866亿港元成交。自此,梅瓶正式跻身“亿元俱乐部”。

为何一直以来梅瓶都能成为追捧的对象?黄少棠认为:“梅瓶摆设总给人一种气势、厚重、浑厚,我想这个是很多人喜欢梅瓶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自从2011年出现过亿元成交的梅瓶之后,这几年,亿元梅瓶并未出现在大型拍卖会上。而从成交最高的价格来看,有一点却成为了疑问,雅昌艺术网数据显示,同样在2011年,就有个“元代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以8.4亿港元成交。对此,有行内专家表示:“这样的一件梅瓶,有具体故事人物,而且具体到‘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的梅瓶,博物馆里会有,但出现在市场的可能性则很小。而至于8亿多港元的成交价,就难免不给人另一种想象空间了。据了解,目前最贵的,公认为来源有序的中国艺术品,似乎也没到这样一个价。对此,我们要理性看待。”

趣闻

当时景德镇请一个做琢器师傅

会比碗碟师傅的费用要高

有趣的是,收藏周刊记者在梳理梅瓶的历年成交高价中发现,大多是“明永乐”且是“青花”,这是否说明,那个年代的这种纹饰是历代梅瓶最好的?

对此,黄少棠解释称:“梅瓶是宋代比较常见的器物,元代已经做得很好,很厚重,不能由此就推测明代梅瓶做得最好,为何永乐青花梅瓶特别贵?这里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琢器立件通常会比扁平的碗碟的圆器要贵。其次,在明朝,青花是很重要的品种,明朝早期也少彩瓷,但即便有彩瓷,也很少立件,尤其永乐永宣年间的。因此,如果既是梅瓶、立件、青花,并且又是永乐或者永宣年间的话,就综合了很多高价值因素,所以,这样的器物贵,是很正常的。”黄少棠打趣地说:“当时景德镇请一个做琢器的师傅会比碗碟师傅的费用要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