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价值 > 导航 >

瓷器收藏价值虽好,投资还需谨慎

瓷器收藏价值虽好,投资还需谨慎

古代瓷器价值 古代瓷器收藏 古代瓷器价值多少

2021-05-17

古代瓷器价值。

如今是网络信息时代,今天这里有人花几百块钱收购到价值上百万的藏品。明天那里有人花上千块钱买到价值上千万的宝贝。后天又有拍卖公司对藏品拍出了上亿的天价。这些消息如雨后春笋般。不乏有些朋友也想捡个漏,花个几百上千的买件藏品,心想或许一夜就暴富了。小编在这里提醒大家:古董收藏价值虽好,投资还需谨慎。买到对的东西还好,东西要是假的,就上当了。另给大家提供一些瓷器鉴别方面的知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

瓷器鉴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定瓷器的年代即烧造的时代,二是鉴定瓷器的窑口即烧造的地点。瓷器年代的鉴定与窑口的划分是研究瓷器的发展的基础。瓷器年代的确定,为断代研究创造了条件;瓷器窑口的划分,对研究瓷器烧造区域的分布以及烧瓷技术的品质与工艺水平、各地区瓷窑相互关系与它们之间的影响以及区别,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瓷器发展史,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整体。然而明、清瓷器的鉴定就不同了,因为明、清时期已经形成以江西景德镇为全国的瓷器烧造中心,除少数地方窑外,绝大多数为景德镇的产品。所以明、清瓷器不存在产地的划分,而只是一个时代的鉴定。

关于瓷器鉴定的年代依据,宋以前的瓷器与明、清以后的瓷器是不一样的。宋代以前瓷器的年代依据,主要是根据墓葬,特别是具有确凿纪年墓葬出土的瓷器,鉴定家把它作为断代的标准器。考古资料证明,什么时代的墓葬与该墓出土的瓷器年代是相一致的,学者们通过对大量带纪年墓出土的瓷器,进行科学地排比,找出各个时代瓷器在造型、质地、釉色、纹饰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并以此作为鉴定宋代以前瓷器的科学依据。明、清时代的瓷器鉴定,因其墓葬很少,特别是带纪年的墓葬就更不多见,出土瓷器亦少,而不能作为我们断代的依据。所以明、清瓷器鉴定年代的依据是从明、清带年款的官窑瓷器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等排比出来的。然后将带年款瓷器的造型特征、胎釉及纹饰风格作为标准并用以解决不带年款的官窑与民窑瓷器的断代问题,同时,根据这些带年款瓷器的造型、胎、釉及纹饰特征,反过来又可解决这一些伪款瓷器的问题。因此,对宋以前瓷器窑口的断定,必须对其烧窑遗址进行发掘,而对窑址年代的确定必须与带纪年墓出土瓷器相对照。元代瓷器是在宋代瓷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元代瓷窑在南方除江西景德镇、浙江的龙泉窑外,在全国范围内尤其在北方地区仍有一些瓷窑还在烧造。因此,元代瓷器鉴定也还有一个产地问题,元代瓷器带年款的很少,但也有一些带年款值得注意的,如著名的元“至正十一年”铭的青花双耳大瓶,经过对它的排比研究就解决了一大批元代青花瓷器的断代问题。因此关于元代瓷器鉴定,具有介于宋与明之间过渡性质。古代瓷器是历史的产物,每种瓷器都必然打上其时代烙印。犹如一部文学作品一样,有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因此必须从作品的内容去分析。古代瓷器不是以文字内容来表现,而是以它的造型、纹饰、烧造方法、胎釉特征以及年款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所以鉴定一件瓷器的所属窑口与时代,也必须从这些方面去分析、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的、符合实际的结论。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青花瓷茶具虽好,但收藏需谨慎


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近十几年来,随着功夫茶,特别是铁观音茶艺的快速发展,青花瓷茶具开始比较大规模的在市场上流行。与此同时,有一些茶友对青花瓷有着特别的钟爱,甚至收藏起了青花瓷器。

说起青花瓷收藏,外行业还真得小心。明清是青花瓷达到顶峰的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精品。尤其是到了清朝,青花瓷在吸收外来文化元素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青花魅力。青花瓷一向以升值快、升值潜力大闻名藏界,尤其是近年来青花更成为拍卖场上的宠儿,屡拍新高,在成交率和成交价格上拔得头筹,一时间炙手可热,成为各路藏家追捧的对象。

但福建省收藏家协会收藏专家表示,初入门的收藏者最好选择一些品位不低、价格适宜的艺术瓷来收藏。收藏者除了要考虑瓷质及画工制作因素外,作品的文化艺术价值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许多作品的作者当时可能仅仅是小字辈,但等他们都成了国家级大师后,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也会与日俱增。

此外,青花瓷虽始创于唐代,但直到元代其制作工艺才逐步成熟,其中又以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为标志,业界人士简称之为“元青花”。但真正代表青花瓷最高成就的应当是清代康熙年间官窑出产的“五彩青花”。如今,业界把元青花和清代康雍乾时期官窑出产的青花瓷作为收藏的首选。但元青花由于历史并不长,存世量实在太少,所以民间觅到的基本上都是仿制品。清代青花瓷器由于存世量较大且制作水准较高已成为目前青花瓷器收藏市场的主流。

元青花收藏需谨慎


青花瓷是在成型的胎体上用钴料描绘纹样,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的釉下彩品种。青花瓷器出现于唐代,到元代发展成熟。元代青花瓷器所用的钴料有两种,一种是进口料,特点是高铁低锰,发色浓重艳丽,浓厚处有黑色斑点;另一种是国产料,特点是高锰低铁,发色蓝中泛灰。目前国内虽有一定数量的元代青花瓷器出土和传世器物,但大部分流散海外,尤以土耳其、伊朗、英国等各大博物馆的收藏量最多。

2005年伦敦佳士得春拍一件元青花鬼谷出山图罐以2.28亿元人民币成交,元青花一夜之间遍地开花,民间拥有几件"元青花"的人比比皆是,拥有几十件、甚至上百件的瓷器收藏品人士也很多。而随着元代青花瓷器收藏热升温,市场上许多赝品充斥其中,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现在仿制者已经逐渐掌握了元代青花瓷器的烧造工艺,仿制的水平越来越高,市场上陆续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高仿元代青花瓷器,从选料、加工、绘画、成型、装匣到烧制完全按照元代工艺进行,一丝不苟,这样烧成的仿品几乎与真品相差无几。景德镇瓷器当地人士曾透露,制作一件高仿的元代青花瓷器,仅彩绘一项就需要人工费8000元,如果加上其它的费用,其成本最少在2万元以上。但是一旦出手的话,其利润至少要翻数倍。世博会礼品中,也不乏高仿元青花作品。

所以在收藏元代青花瓷器时,一定要提高警惕,睁大眼睛,多看多比较,多到博物馆去对照实物,要特别注意制作工艺。元代青花瓷器的制作工艺极富特色。首先,器物胎体采用分段制作粘接技法,所以器底与器腹之间往往留有明显的接痕。梅瓶的颈部与肩部连接处多不修胎,有毛糙感;高足杯的足与腹相接处用胎接,足内顶端无釉,留有凸起的接痕;盘、碗的口沿较薄,至底部渐厚。其次,器物施釉采用醮釉与荡釉技法,所以圈足处往往留有浸釉时手握的指印痕。瓶、罐的圈足多呈内凹状,挖足较浅;盘、碗的圈足多呈外侧斜削状,有不规整感。第三,器物内外均施釉,除玉壶春瓶底部施釉外,其余器物底部多无釉,但常有釉斑或釉块的粘痕。

收藏陶瓷需谨慎 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如今网上销售瓷器已经成为热门,大家从精心拍摄的照片上很难分辨瓷器的真正品质,使得大家更加难以区分两件图片上相差不多的瓷器,觉得价格差距太大,特别是陶瓷十大品牌的陶瓷收藏品,感觉瓷器的成本深不可测,“猫腻”多多。瓷器的价格真的十分混乱吗

我想把我在景德镇几十年制作瓷器的感受和大家聊一聊,让大家了解一些瓷器成本概况。

不要从一些表面现象上去看瓷器的价值;瓷器与其他商品还不同,景德镇瓷器基本是手工制作,技术基本是传统工艺,产品无法到达同一标准,过去有一句民谣“百窑万件出一宝”就是说一件完美的瓷器十分难以制作,瓷器成品会出现几百种质量缺陷,都会影响最终销售价格产生意想不到的差距。呈色、釉质、精细程度、工艺难度等等许多因素都会使得价格发生差异。一件低档瓷器和一件高档瓷器表面看都是泥料成型后施釉再经烧成,从生产流程看差别不会太大,但当你了解高档瓷器制作的艰辛之后就会明白成本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再说说工艺的问题

仅从原料的价格差异我们就能够看出价格有多大的差异,但是仅仅有钱购买使用这些原料还不够,因为许多高档原料由于多年无人明白其使用方法和烧成工艺,需要多次试验成功会才能够使用,极少有内行专家进行试验。

他们多年的生产实践告诉他们使用自己不熟悉的工艺制作瓷器最终的结果经济上必定是失败,外来投资者不了解瓷器制作规律,贸然试验改革,就不会轻易成功,几乎都是铩羽而归,因此仿古瓷制作技术的进展十分缓慢。

制作的成本也是一项主要成本,比如一只茶杯成型最便宜的机压成型只需要几角工费,注浆成型可能还会便宜,而一只手拉胚薄胎茶杯成型工费就要几十元。

而且能够制作高端精品的工匠还很难寻觅,从制坯到烧成出窑需要经过晾坯、利坯、修坯、补水、荡釉、彩绘、施釉、挑坯、装窑、吹灰、烧炼、出窑……一系列的辅助工序几十道工序,其中只要有一次疏忽就会使产品报废,如果制作中高档瓷器这些辅助工种也务必雇用专业辅助工匠。

如果制作低档产品由于坯胎厚、工艺要求低坯胎成型后只需简单的补水就能够施釉、烧炼,成本很低。

瓷器做工越是精、巧、薄、细、仿真要求高,出现的质量问题的可能性越大,个性是景德镇以外其他瓷器产区的瓷器基本都不属于硬质瓷,仅产品变形造成的质量缺陷就比景德镇瓷低几十倍,而这些残次品也要计入成本。

彩绘在瓷器成本中占有很大比例,而彩绘工费的差距很大。还以茶杯为例:雇用学徒绘制简单纹样不需要付工资,普通工匠几元而高级工匠需要上百元,如果绘制复杂画面如清明上河图需上千元。就是一个小小的款识成本的差距就不可想象,低档贴花、打印工艺一个款识只需几分钱,而手写一个较为工整的款识一个字就要四元,如果“仿真到位”一个款识就要上百元。

虽然成瓷只有一点点差别但成本的差距却是几百倍,好象一个看似普通的白釉盖碗,有的才卖十几块,有的则达上千元。

首先是原材料的选取

先从泥料说起,有一百余元一吨的渣头泥,也有三千余元一吨的特种泥,如果按照普通工业产品定价规律“一工一料”的规则,瓷器的价格能够相差300倍!渣头泥是修整坯胎时刮削下来的泥料,只能卖给生产低档瓷器的厂家,一些廉价注浆成型的仿古瓷都是用这种泥料;“中白泥”400元左右一吨,是制作中低档仿古瓷的主要泥料;“高白泥”千元左右一吨,是制作中高档仿古瓷的主要原料;台湾泥料3000左右一吨,是制作高档日用瓷的泥料;“浙江泥”是制作嘉道时期中档仿古瓷的优质泥料;“脚踩泥”是制作高档仿古瓷泥料。

再说釉料,从一角一斤到几十元一斤都有,品种繁多,成瓷釉色有一点点差异釉料的价格可能差几十倍。釉下彩青花料从几十元一斤的“土料”到一万元一斤也难以买到的优质珠明料都有使用;釉上彩料中个性是“洋红”即粉彩瓷使用的基本釉料;所谓的“玫瑰色”普通的只有十几元一斤进口的需要近万元一斤。

这些基本料是保证瓷器制作的根本条件,只要在一个环节上没有使用优质材料,成瓷必然无法到达设计要求。

最后是成品率和其它的一些因素

所有上面列举的成本还不是最终的成本,景德镇瓷制作成本高的根本原因是残次品率太高。

硬质瓷有两大难关:一是变形,所以景德镇瓷质量标准中没有不圆这一项要求,只是要求不跷;二是铁点,高温烧成时胎釉中的氧化铁会聚集析出显示在釉面上,其他地区生产的瓷器烧成温度低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残次品多更增加了生产成本,个性对于精品来说投入大,工艺要求高无法提高产量,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是毁灭性的,比如制作一百件瓷器,有二十件残次品,能够把残次品的成本摊入八十件成瓷中成本增长不多,如果是制作两件有一件是残次品,可想而知另一件的成本会增加多少。

以上所介绍的只是景德镇瓷一些表面成本,深层次无形的成本还不包括在内,千万不要把其他地区的瓷器产品和景德镇瓷画等号,根本不是同一类。世界陶瓷组织把景德镇瓷列为“细瓷”一类,而其他地区的产品列为“陶瓷”。

陶瓷生产成本很低,能够机械化生产,比如某著名瓷器产区生产的仿汝釉杯放到微波炉中加数分钟后再放到凉水中釉面会产生开片现象。而景德镇瓷同样采用相同手段则不会发生任何变化,说明它们的品质是不同的。

我们仅仅从表面看瓷器的差距不大就以为成本会差别不大,而从逻辑思维出发错误的认为瓷器的价格存在许多欺骗的因素。个性是购买仿古瓷的许多人感觉自己“受骗上当”,实际上多数人是因为对景德镇瓷的不了解。多数人几乎都没有接触过高档瓷器,也不了解一些瓷器的简单知识,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是正常的。

了解一些瓷器的生产知识对于瓷器收藏者来说很有必要,在购买瓷器时能够给自己带给衡量价格的参考,就能够减少被欺骗的机会,也不会漏掉一些货真价实的藏品

在收藏品市场买瓷器需谨慎


瓷库中国讯杭州藏友骆恒这些天有些沮丧。因为前段时间,他花5.6万元在杭州收藏品市场新买的三件“大明万历”瓷器被鉴定为赝品。而当时卖方打动他的理由是这三件为“出土瓷”。

最近,打着“出土”旗号的收藏品在杭州的一些收藏品市场里出现频繁,其中以宋、“清三代”典型瓷器最为多见。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宝物持有人声称自己是“盗墓人”,因为杭州的藏友经济实力强,所以不远千里给“鬼货”(暗指盗墓品)寻找“明主”。

对此,瓷库中国记者进行了采访,采访中,杭州收藏品市场和岳王艺术城的许多周末摆摊人都表示近期遇到过这样的“盗墓者”,这些人自称手中持有宋元瓷器,均为市面少见的如定窑、钧窑、景德镇等名窑的精品,要价5万~60万不等。

前段时间,在省收藏协会相关专家的陪同下,瓷库记者在杭州一宾馆和那位自称手里有“北宋定窑瓷”的余先生见面。经专家初步判断,余先生带来的3件宋瓷均为当代仿品。

省收藏协会部分专家提醒藏友,天上不可能掉馅饼,只会掉陷阱。以瓷器为例,由于这几年宋元时期瓷器连续涨价使不少仿制者趋之若鹜。随着仿制者对瓷器的钻研和实验,以及仿制工艺方法的不断翻新,一些仿制品已具有很高的欺骗性,不要说普通的收藏者,专家也会走眼。专家希望藏友对于价格不低的藏品要多谨慎,不要一时冲动上当受骗。

所以瓷库专家建议大家去收藏品市场淘宝的时候,需要特别谨慎,不要买到赝品,以免让自己遭受经济损失。

古玩收藏:高仿赝品多 持古需谨慎


赝品民国侍女盘正面

在一个不打假的行当,搞收藏谨防上当受骗。“交学费”不仅针对初出茅庐的人,老江湖也免不了“挨一刀”。9月19日上午,笔者来到隆昌县张宗基的家中,听他讲述他的古玩收藏经历……

高仿赝品多持“古”需谨慎

张宗基在收藏江湖里已经“混迹”几十年了。对于如今的古玩收藏市场情景,他侃侃而谈……

古玩是不可再生的,因此也愈加珍贵。如今,随着收藏爱好者的增多,市场上的仿品也越来越多。随着科技的发达,有些高仿品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蒙骗了许多搞收藏的“老江湖”。

“如今,很难遇到一件年代够久远的古玩了,仿品充斥着市场。”张宗基感慨道。

张宗基凭着几十年的收藏经验告诉笔者,文玩物价每年都有上涨,目前的价位就比改革开放初期上涨了几十倍。

就连环画来说,最早出版的1956年《铁道游击队》十册全套售价已达10万元,上世纪80年代的连环画也卖到了几百元不等。

瓷器买卖猫腻多一月上三次当

在众多古玩类别中,瓷器是张宗基的最爱,也是他最擅长收藏的一类。张宗基认为,瓷器代表着中国的古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外国人用瓷器“Chi-na”称谓中国,可见瓷器的价值。

瓷器又是收藏类别中最难辨别的一种,仿品之多,仿造之像,几乎能以假乱真。近一个月,张宗基在买瓷器上,就遭受了三次挫折……

第一件是在朋友处买的一件黑釉瓶,看起来是宋代瓷器。张宗基买到以后是又惊又喜,仔细观看后却发现,器形有些古怪,便找到收藏行家邓先生瞧瞧。结果邓先生只是晃了一眼便说:“东西不对。”

“这个就是我买的第二件瓷器——赝品民国仕女盘。”只见该仕女盘颜色与民国时期瓷器相当,不论是瓷器光泽还是图案,都看不出破绽,盘中侍女画工也十分精致。假东西最终都逃不过行家的眼睛。张宗基仔细研究时,便发现釉色有异。于是找到收藏圈内的行家谢先生看,谢先生也认为东西有问题。最后,张宗基带着赝品来到内江找爱瓷器的张先生看,一开始张先生也说是民国的,始终看不出破绽。后来张先生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嘴里冒出一句:“是印刷品,还有网格,是喷涂的新货。”

笔者也拿着高倍放大镜仔细看,还真看到画中侍女图的线条是由多个点组成的。再用放大镜看一件真品小蝶瓷盘上的图案,无论放多大,图案仍清晰不变,不是点状构成。

张宗基在近一个月买到的第三件假货也是在一藏友处购买的,是一个杯子,说是元代的。买回来与同行分享,便发现釉色不对。

买卖擦亮眼谨防被“故事”蒙骗

在逛古玩摊子的时候,藏家也心怀目的。看上一件像样的货,便拿在手上犹豫,此时要是有人争着买,由于怕真品丢失,便会心慌地出价购买走。

许多人在购买古玩时,喜欢听商家以及一些藏品交流人士讲述藏品的故事。不少人为了让假货脱手,有可能会为藏品编织一个美满的“故事”。当买家相信故事了,便很容易对藏品动心了。

张宗基介绍说,如今普通的古玩市场上的玉器、铜器、瓷器等文玩杂件真假难辨。实在要买,也要找懂行又信得过的人一起鉴定好,方可下手,千万不能轻信“故事”。

尤其是仿古瓷,随着科技的发达,越做越逼真,一眼是很难辨别真假的,有些借助工具都很难辨别。“我接触瓷器二十多年了,至今也要‘交学费’,可想古玩买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张宗基笑言。

有时逛古玩市场,张宗基遇到假货也要买回家好好斟酌这仿品中的“道道”。如今的假货比以前的假货更加“麻人”,一不小心就掉入陷阱,多学点假东西的特征对鉴别真品是十分有用的。(实习生张玲玉文/图)

仿古瓷也有收藏投资价值


北省收藏家协会现代陶瓷艺术会会长、资深收藏家陈也君女士,建议收藏爱好者可把眼光放在当代艺术瓷和当代高仿古瓷上。她认为现在正规的厂家制作的仿古瓷在制作技术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有些瓷器利用高科技进行分子分析,重新配制原料配方,制作出来的产品用料之昂贵,耗工之巨大,工艺之精湛,达到了足以“乱真”的效果。还有些仿古瓷是仿制古瓷的技法,其中加上了艺术家的构思和创作,形成个性的艺术风格,说明它本身已经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了。他们以新仿品出售,开门见山,没有作旧,没有欺诈,卖者坦然,买者称心。况且,今日之新瓷,百年、千年之后不也成了古董吗?这样制作出的仿古瓷就是收藏的精品,价格也比较合理,是收藏者的最佳选择。

景德镇市收藏家协会会长黄云鹏、景德镇市陶瓷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邵继梅、景德镇市陶瓷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廖传铭、广州东方博物馆馆长周勇等也表示“仿古瓷亦有收藏投资价值”。他们认为,作为一个收藏爱好者,要收到那么多的稀世珍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不小心就买到赝品而懊悔莫及,但把那些高仿、精仿出来的仿古瓷作为喜好的藏品也不是一件憾事,至少没有那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此外,仿古瓷格调高雅,富有传统气息,也是现代家居装饰装潢和馈赠亲友的绝佳礼品和最佳选择之一。但广东岭南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杨飞武表示: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就从高位收起,比如高级工艺师以上级别的作品,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最保险。此外,有些年轻工艺师画得很好,师承也不错,价位低的话可以收藏。有一些仿制品,图案是印刷的,很死板,可以看到网纹。还有很多街边店卖的景德镇陶瓷,大多是用批量注浆坯印刷的,这些就不要贪便宜购买,现在基本没有捡漏的可能。

收藏市场复杂需先了解后上场 拍行买古玩需谨慎


收藏市场纷繁复杂,有淘宝的机会,也有重重的陷阱。初入门者,如何摸索着踏入这一门道呢?早报采访了泉州一位老收藏家魏献星。他早年读的是地质专业,因为对历史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开始步入了收藏的行列,如今他已经收藏古玩30多年了。魏献星表示,现在古玩市场混乱,仿品遍地,真假难辨。所以投资者不仅得有钱,而且需要有头脑、有文化,拥有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凭借多年经验,他提出了一些建议。

瓷器、书画鉴定难

收藏的门类很多,魏献星认为,里面尤其以书画收藏专业性最强,鉴定起来困难。书画鉴定不像瓷器,还可以通过质地、胎釉等来鉴定烧制年代,往往只能靠经验、艺术涵养等来鉴定。现在作伪技术不断提高,许多所谓的“克隆产品”应运而生,就连有多年行业经验者一不留神都会走眼。有的人因买仿品自信心受挫后,就会买来出版著录作参考,根据出版著录上的瓷器、书画进行收藏。其实,很多高仿者都是先出版有关著录再进行造假,所以这一招并不一定可取。再者,就算可以绕开真伪问题,但也同时无疑将其他部分的书画拒之于门外。

相比书画、瓷器在鉴定上的困难,魏献星认为家具的收藏介入相对容易。因为家具在每件具体作品的形式、风格、审美趣味、工艺技法上,有它非常独特鲜明的风格,辨别比较直观。比如明清家具,就具有直观、便捷、通俗易懂的特点,广大收藏爱好者从收藏明清家具入手会相对容易点,所以目前市面上也形成空前的中国家具收藏热潮。

在拍卖行买古玩也需谨慎

现在拍卖会上出来的东西,价格节节上涨。魏献星认为,这很正常。“东西只有到了拍卖行,才能得到好的价格,在市场上自己流通,一般比较少能达到拍卖行拍出的价格。”但他也提醒,并不是在拍卖行都能买到真品。为防止赝品,各大拍卖行都邀请专家把关,拍品可信度较高,安全系数较之从市场与民间收集也高出许多,到拍卖会上竞购艺术品,也成了艺术品投资者的首选。有些拍卖行门槛非常低,藏品不受任何条件限制,拍品出去不负责真假。这样花钱了还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建议大家要多跑拍卖行,进行对比,找一些信誉度比较好的拍卖行。不排除个别拍卖行会“知假拍假”。当然,“不知假而拍假”难以避免,因为鉴赏艺术品是件很难的事情,再高水平的文物鉴赏专家也会有鉴别不了的东西。

收藏考验的是自己的鉴赏能力

古董交易涉及的真伪问题较多,卖方需要对这些物品的真伪负责?魏老说,业内行规“古玩市场不打假”,古玩市场是一个特殊行业,按其行业特点,在交易中按约定俗成的职业习惯,形成自己特有的行规行约,行业内讲究的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至于买到的东西是真是假,买主都要认账,并且也没有退货的行规。古玩交易是知识、审美、经验、智慧的较量,用赝品在交易中公开出售,卖方并无向买方告之真伪的义务;而买方是否购得真品,全凭自己的鉴赏能力,即使购得赝品,只能归结为自己辨伪能力不强,而不能指责对方欺诈。任何人都可能低价淘到宝,任何人都可能高价买来假。如果运气足够好,说不定在哪个农家院子里,你就会碰上一件官窑精品瓷器,一下子就发财了。如果运气实在差,花上百万买来的“名人字画”,也会是赝品,让你倾家荡产。当然,交易时可以跟卖家协商,如买到赝品可另外换取大致相同价值的物品或者退一部分钱。

古玩收藏不要强调价格

有钱不一定买到好东西,但没钱是基本买不到好东西了,因为如今拾遗捡漏已经很难。投资者须有“只要物有所值,肯花一定代价购买上乘古玩”的心理准备。魏献星说,在买古玩时,有些人往往只图便宜,希望花小钱能买到好东西,或只是拣价格低的买入。只要物有所值,就可大胆买入,否则会错失精品,丧失赢利机会。

不过从事了多年古玩行业,魏献星说,其实古玩商很懂得看人出价,有时甚至是凭个人喜好在卖东西的。同一样东西,经常来光顾的老主顾,知道对方又懂行,就给个低价;遇上不懂行,一看又是很有经济条件的,古玩商可能就会把价格抬高。“所以,古玩收藏不要强调价格,不是你买得贵,东西就一定是好东西,不是这样的。”

瓷器收藏投资


瓷库中国专家在《1998—1999中国家庭投资》一书中的瓷器章节中分析:“青花是中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古瓷,对于图案清晰、线条流畅、意境高古、艺术精湛的青花可大量收藏,特别是带人物图画、有情节、绘画好的青花要果断收进。”并预测:“随看现代人回归简朴和回归单纯的审美潮流涌动,青花潜力无限。”10年过去了,正如瓷库中国专家“青花潜力无限”的预测,一只青花瓷器鬼谷子下山图罐以23亿元在伦敦拍卖成交,创造了中国瓷器最高价。

一切都如瓷库中国专家所分析,该青花瓷器创造了中国瓷器最高纪录,是因为“所绘图案精关,人物刻画细腻传神”(有关专家评价),正如笔者强调的“对于图案清晰、线条流畅、意境高古、艺术精湛的青花可大量收藏”。

专家在分析该青花瓷器为何能拍出天价时评论:“责在有人物、有故事……”这正应了笔者10年前对瓷器收藏者的忠告:“特别是带人物图画、有情节、绘画好的青花要果断收进。”

在《1998--1999中国家庭投资》一书中,瓷库中国专家推荐了4种具有收藏投资增值潜力的品种:一是官窑瓷器,二是青花瓷器,三是明清瓷器,四是四大名窑瓷器。从近年中外拍卖市场看来.中国瓷器成交价前十名的正是这四类瓷器。瓷库中国专家欣慰地看到,很多看了著作而走向瓷器收藏道路的读者,都避免了走弯路。在“大量收藏”和“果断收进”间,青花瓷器这些年在不知不觉以平均每年100%以上的增幅在增值。

上述的预测和预言,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相信的,然而却都提前成了事实。

在本书中,又有一系列的超前预测和预言,我想现在的很多人看了仍然会瞠目结舌,仍然会感觉不可思议,好在时间是最公平的裁判,历史的演变是不以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