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做橱柜 > 导航 >

逼出来的“野心”——解密康舒陶瓷做大动力

逼出来的“野心”——解密康舒陶瓷做大动力

瓷砖做橱柜 古代瓷器怎么做的 陶瓷艺术

2021-05-17

瓷砖做橱柜。

黎川人对陈国彬有一个基本评价,那就是:此人做事颇有“野心”。

有事实为证:他领衔的康舒陶瓷有限公司尽管去年产值已达2000多万元,无论产量、市场占有率还是销售收入都已是全国第二,但他丝毫没有满足,企业在市场上依然如狼似虎,今年产值直逼4000万元,明年他们还把目标定在了6000万元,眼睛虎视耐热陶瓷全国老大的位置。

身为总经理的陈国彬并不否认自己的野心:“市场竞争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原地踏步就能保住已有成果,谁又愿思进取?这叫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看康舒陶瓷有限公司每一次飞跃,似乎确与“被逼”有关。

康舒起家始于1997年。1989年毕业于学校的陈国彬,原在社苹乡工作,1997年借调到日峰镇,任务是租赁经营该镇停产2年的黎城瓷厂,目标是让企业重新活起来。

挂着“临时”身份的陈国彬确实让黎城瓷厂活了起来,可是从1994年就开始租赁经营黎川不景气的乡镇瓷厂的经历,使他痛感“租赁”的制肘和租赁企业的前途渺茫——因为体制的原因不能搞技改、扩大再生产;而企业没有投入就像人不吃饭,只有拼本钱(设备)拼消耗,最后不被市场淘汰也会被自己累杀。

一是对黎川陶瓷业有感情,二是更想试试自己的身手。2001年,陈国彬与3位志同道合者联合成立康舒陶瓷有限公司,买下了黎城瓷厂;2002年,又买下了另一家不景气的陶瓷企业——电瓷厂。为了“活”下去,几年间,企业从固定资产不足100万元,厂房面积不到1000平方米,壮大到资产数千万元,厂房面积4万平方米。tAocI52.cOm

康舒的壮大过程就是个不断投入的过程。据介绍,公司自成立以来,每年利润的80—90%用在了扩大在生产,用来分红的只有10—20%。作为民营的股份制企业,这么大份额的利润不“落袋为安”,他们的解释也是“被逼”的。

市场经济主要是用市场手段配置资源。市场手段遵循的其实就是趋利原则。1998—2000年,耐热陶瓷利润是比较丰厚的。这种情况吸引了一些资本迅速进入,短短几年耐热陶瓷就变得竞争激烈起来。笼统地从价格上比较,现在的耐热陶瓷产品价格只有当年的一半。康舒一位在陶瓷行业历练了十几年的股东慨叹:“如果在当年,怎么也不敢想象——一个瓷煲十几元钱的成本就可以做出来!然而,通过逐年的技术改造,成本硬是降下来了。”

成本怎么降下来的?陈国彬心里很清楚:陶瓷生产三大环节——原料、成型、炼制。原料加工,过去用的是1.5吨、功率24千瓦的小磨球机,现在用的是10吨、功率45千瓦的大磨球机,能耗降低数倍;成型,过去靠的是人工注浆,一人一天只能做50个,现在改为机压,一天300个以上,合格率99%;炼制,现在使用的宽截面隧道窑,产品成品率由过去的85%提升到现在的95%,公斤瓷能耗从16000千卡降到5000千卡。原黎城瓷厂厂区,多年来用工120人,投入近30万元引进链式烘干机实现流水作业后,用工降到了70人。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技改投入作保证。

“企业倒闭绝对是自杀,不是他杀”。陈国彬透露了康舒一个惊人的实情:现在企业产值虽然达到几千万,但是毛利只有10%。也就是说,如果不是不断地进行技改大幅度降低了产品成本,企业已经陷入亏损的泥坑。“面对这样的形势,把利润都分了是什么后果呢?”陈国彬再次为自己的野心作出了合理解释。

作为企业老总,陈国彬每年都有3、4个月在外,不是推销产品,而是了解行业态势,活络心眼。活络什么?他大大方方地列举了很多,概括起来大致就是:不断寻找适合康舒、能降低生产成本的最新设备,不断琢磨最受用户喜欢的新产品。

对于这股用不完的活络劲,他们又给出了一个合理解释:“企业是自己的。我们不活络,企业怎么能活络?”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当前陶瓷企业应该提倡“做大”


“大而不强”一直是人们诟病中国企业的时候惯用的一个词之一。而且在很多场合评论者总是脱口而出,不假思索。在这种思维模式的指导下,“做强”成为中国企业最重要的价值判断。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很多人谈到中国陶瓷企业“大而不强”的毛病时,总是喜欢拿国外建陶企业来说事。事实上,在建筑陶瓷这一块,国外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并不适合我们用来做参照。众所周知,在欧美国家陶瓷企业规模都不大,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市场覆盖面广的抛光砖等并不流行,反而是覆盖面窄的的仿古砖非常流行(正如大家看到的,这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审美文化心理有很大的关系);二是欧美国家陶瓷企业投资的环保门槛非常高,企业规模大成本上会顶不住。而恰恰正是在这两个方面,中国企业面临的情形完全相反:首先是走在小康道路上的中国陶瓷消费市场抛光砖等装饰效果豪气的产品非常流行,其次是中国陶瓷企业投资的环保门槛非常低,这两点导致中国企业可以相对轻松地做规模。换言之,中国陶瓷企业与家电等其他行业的企业一样具备做“大”的条件,完全没有必要为了求“强”刻意去控制规模,而必须抓住机会先跑马圈地,做“大”了再说。而对行业而言,真正的大企业出现了,也意味着行业的集中度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就高了,这是行业进步的一种表现。

“大的企业不一定强,但强的企业必须大。”TCL总裁李东生这句话既是对自己企业发展经验的一种总结,也是对许多世界级企业的一种认知。世界五百强企业排行榜尽管每年都有上有下,但是凡是上了榜的企业均是既“强”又“大”——当然,中国四大国有银行以及中石油和中石化之类的国家垄断性上榜企业除外。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春花从1995年开始,花了近15年的时间,研究中国的行业先锋企业为什么能够一直保持着领导者的地位。其研究成果全部汇集在最近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新书《领先之道》中。值得注意的是,陈春花教授筛选出来的行业先锋:联想、TCL、宝钢和华为等4家企业,最后都得过规模这道坎——它们的年销售额都超过200亿。

不主张陶瓷企业“做大”的人还有一个观点即,目前整个行业的产能过剩已经非常厉害,因此,企业不能再盲目上生产线。但持这种观点的人忽略了这样一种事实,即产能绝对过剩永远只是对整体和弱势企业而言;对那些强势企业而言,产品非但不过剩,而且可能还不能满足市场。换言之,我们不能用评价垄断行业的语言、概念和观念来审视已经完全市场化的陶瓷行业。更何况刚刚过去的新一轮的大上线高潮在本质上也是一次技术升级——先进设备覆盖落后设备。

谈到做“强”做“大”这个话题,自然绕不开核心技术这个论题。一般认为,中国企业“大”而不“强”,主要表现在其忽视了自主核心技术的开发。这确实是个问题。但在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的行业,核心技术的开发也是要尊重市场规律的。当企业还没有能力研发核心技术的时候,最明智的选择肯定是先将企业做大——这几乎是后发展中国家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别无选择的选择。中国家电、IT等行业是在这种无奈中走过来的,显然,现在的陶瓷行业也只能步其后尘。(刘小明)

德化陶瓷产业焕发“芯”动力


讯:千年瓷都,独领风骚。在德化,陶瓷企业有1400多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这里是中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德化日用工艺陶瓷产业集群还被评为“中国百佳产业集群”。然而,受多重因素影响,德化陶瓷产业也一度进入“内外交困”的微利时代。

转型升级,破解难题。近日,记者再次来到德化,感受在“二次创业”大潮中,陶瓷产业集群发展焕发的新动力。

特种陶瓷抢市场

靠捏观音佛像起步的陶瓷艺人,竟然也能捣鼓出尖端的特种陶瓷。这样的神奇故事,最近在德化时有耳闻,德化福杰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福文就是这样一个引人关注的人。在他的办公室,各种规格的特种陶瓷轴承一字排开,让慕名前来的记者惊讶不已。据介绍,这种陶瓷轴承具有耐磨、耐高温、耐腐蚀、硬度强、弹性系数大及无污染等特性,使用寿命是钢铁的十倍,可以与国际上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的同类产品相媲美。

相比陶瓷轴承仍有待量产,一种新型的LED陶瓷散热器(俗称陶瓷灯头)已经收获不少订单。就在记者采访时,正赶上福杰公司的技术负责人吕小军到广州参加一个大型LED展览回来。据介绍,虽然价格比普通LED灯头略高,仍有多家LED制造企业签下订单。

转向特种陶瓷,在德化远不止福杰公司。据德化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已有不少德化陶瓷企业“抬起头”,通过与国内一流科研院校合作,引进稀缺专业人才,寻求传统陶瓷与其他前景广阔的产品嫁接,福杰公司的LED陶瓷灯头就是其中一例。

引天下人才,为我所用,迈开转型升级步伐的德化企业家眼界大开。为了吸纳更多的国外艺术元素,工艺陶瓷出口巨头顺美集团直接在有欧洲文化重镇之称的法兰克福设立公司,在当地聘请众多专业人士组建研发中心。近年来,德化大力推动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还有很多像顺美这样的企业通过在外设立公司的形式,在全球网罗人才。

信息化再造经营模式

受国际需求不振影响,这两年德化陶瓷出口企业境遇不尽相同。去年出口超过1700万美元,顺美集团何以一枝独秀?董事长郑泽洽还把原因归结为:率先二次创业,不仅导入文化,不断开发新产品,而且经营模式不断创新。

10年前,顺美集团就推行信息化。“传统陶瓷产业经营模式再造,走信息化路子,引进先进设备设施,导入国际市场认可的文化元素。”郑泽洽向记者介绍当初走信息化的思路。然而,从引进ERP系统,到真正分步实施,顺美集团花了3年时间。“要求每一个生产管理环节都要懂得使用,不仅要增加人手,还要投入资金,花费时间。”郑泽洽笑称,单单围绕导入ERP系统,到目前就开了上千次培训会。

信息化路上的执著,让顺美集团尝到甜头。今年正月初四,在不少同行还无单可做时,一个国外客户一次就下了一笔400万美元的订单。“国外客户只要看中样品,就可以在电脑终端自行下订单。订单一进去,各项生产数据自动生成。”郑泽洽告诉记者,有了这套系统,可以实现标准化生产,无论是原料重金属的控制,还是产品成本控制,心里都有一本即时账本。

在德化,正是信息化带来的魅力,让越来越多的德化陶瓷精品走向世界。

创意赋予新生命力

每天都有来自美国、欧洲、东南亚等一大批客商来德化订货采购,德化也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

德化陶瓷何以独领风骚?郑泽洽认为,从国际市场带来了各国文化,这种文化跟德化的陶瓷产业完美结合,这就是德化陶瓷跟其他产区的最大区别和优势。在德化,流行这样一句话:只要你有主题,我们都可以做到,全球客户来此采购。

正是创意,赋予千年德化陶瓷新的生命力。一位长期关注陶瓷产业的德化县领导说,千年陶瓷文化是德化的“金名片”,县里的思路就是要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月记窑陶瓷创意中心显然是开拓德化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先行者之一。在陶瓷古镇三班镇的一处斜坡上,月记窑诉说着四百多年柴烧窑的历史,“海归”的陶瓷艺术家吴金填在这里编织着一个“世界级陶瓷创意产业园”的梦。

“已经有20多位陶艺家的工作室入驻,月记窑美术馆马上要动工了,吸引世界各地的陶艺家来此创作。”吴金填一边抒发内心构想,一边领着记者一同体验从千年陶瓷到现代创意的“穿越”:从城市陶艺体验中心,到国际陶艺家作品展厅,再绕过2009年由新西兰奥克兰陶协主席PeterLange带队修建的欧洲窑,2011年修建的月记窑新龙窑展现在眼前。信步一圈,一个引领国际当代陶瓷艺术潮流的瓷都德化迎面而来。(泉州晚报)

淮北:利用资源做大陶瓷产业


“十一五”期间,淮北市委、市政府提出工业强市战略和强力推进陶瓷基地建设以来,淮北市陶瓷产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目前烈山陶瓷基地已入驻陶瓷企业7家,分别是:美康陶瓷、粤州陶瓷、新生活陶瓷、嘉美陶瓷、中博瓷业、惠尔普陶瓷、伯爵陶瓷等,共9条生产线,年可生产3000万平方米的中低档墙地砖,产值约3.2亿元。

据记者了解到,从去年开始淮北市为加快陶瓷基地建设步伐,承接佛山陶瓷企业的入驻,市政府在新蔡项目区为淮北(佛山)陶瓷工业园专批土地2平方公里。目前,烈山区已投资1000万元,完成了新蔡项目区的整体规划、电子地形图和陶瓷工业园内的路网、路桥设计及征地和地面附属物的赔偿。总投资6000万元,贯穿陶瓷工业园的全长5.8公里的雷河路和花山西路及4座桥梁建设进展顺利。

淮北市发展陶瓷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淮北本地及周边地区陶瓷原料十分丰富,适合大规模发展中低档陶瓷产品。陶瓷生产的主要原料有8种:伊利土、瓷石、风化瓷石、粘土、白土、黑土、高岭土、透灰石。烈山陶瓷基地9条生产线每天需原料约1200吨,其中800吨要来自萧县,其余来自山东、徐州和淮北。由于萧县至烈山运距较短,且萧县原料适宜做中低档陶瓷和仿古砖,所以烈山陶瓷大部分使用萧县原料。

据烈山陶瓷工业园负责人介绍,基地将遵循“集中、统一、共享、提高”的指导思想,加大本地陶瓷原料矿产资源勘查及开发力度,整合现有企业、构筑平台、招商引资、扩大规模,以佛山陶瓷为主,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陶瓷企业落户,体现“产品项目、基础设施、商贸物流、环境保护、管理服务”五位一体,建成新型、生态、集群式、可持续发展的陶瓷产业基地。到2010年,形成陶瓷产业链雏形重点扶持20个规模以上陶瓷生产企业,建成投产30条陶瓷生产线,年产各种陶瓷1亿平方米以上,陶瓷工业总产值突破15亿元,建成全省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

评论:中国陶瓷产业发展动力是什么?


即使是按现有的考证,从粗陶出现算起,已有上万年历史,从原始瓷算起,也有二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不管陶与瓷是同源还是不同源,中国人做陶瓷的窑火从没有中止过。当代,中国更是世界陶瓷生产基地、制造中心、最发达的国家。这样一个从农耕时代靠手工和天然资源为起端的产业能延续这么长久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仍然有广阔前景,其发展动力是什么?我认为其根本答案可以用“前拉后推”四个字来概括。

拉就靠是消费市场拉动。陶瓷的实用性与中国人喜欢欣赏、寄望和使用陶瓷器皿所形成的长久不衰的大市场使这个产业自古至今延续下来。中国有几个家庭没有陶瓷的?

推,就是有人、有资源、有天时地利的条件来支持这个产业。水、火、土毕竟是大自然随处可见可取的,考察中国的古产地,无一不是处于有山有水有泥巴矿石的地方。即便是当代生产基地的选择,也离不开要么靠近市场,要么靠近资源二大原则。

这因果关系的拉与推条件,是其它产业很难具备或找到的,也是陶瓷业的优势,陶瓷业肯定是世界上生命力最顽强的产业,尽管其经济总量不会很大,有些毛病给人说三道四,但连说这种话的人也离不开陶瓷。更何况,随着科技进步,毛病是可以解决的。

对陶瓷产业的发展动力的平淡评论,可以提供一个有用的结论与启迪:当代的中国陶瓷业要做得更好,大到一个产业,具体到一个企业,还是二件大事:抓好市场的开拓和建设,抓好科技进步与人才建设。有市场有生产能力的产业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中国陶瓷品牌的必由之路:做大做强


如何改变中国陶瓷业大而不强、有品无牌的状况?实施品牌战略是业内的共识。目前,中国陶瓷创建知名品牌,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又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在挑战方面,除世界陶瓷强国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一些优势外,中国陶瓷业的制造成本优势正面临着越来越高的挑战,加上各种新型贸易保护和发达国家绿色标准门槛的提高,将使中国陶瓷继续走粗放型老路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与此同时,我国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比我国更低,产品结构又与我国大体相同,目前有一些粗加工产品的竞争力已经超过了我国,中国陶瓷市场强劲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另外,随着近几年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发展,许多性能优越、质地优良的新型装饰材料也不断涌现,这些“边缘性”装饰材料使陶瓷产品受到严重威胁。

纵有诸多不利因素,但中国陶瓷业目前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期或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的增长和贸易格局的发展趋势,将成为中国陶瓷业实施名牌战略的有利时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加速我国陶瓷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加快实施生产质量标准化等方面的控制,有利于改变我国陶瓷行业技术落后、资金不足等现状,促进我国陶瓷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随着后配额时代的到来,中国陶瓷业将面临重大变局和机遇。从国内看,国内的发展经济制定了一些诸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改革、扩大开放等方面的政策,为中国陶瓷创建知名品牌改善了环境。我国综合国为进一步增强,也必将对中国陶瓷名牌战略提供愈来愈强有力的支持和更高层次的市场需求;同时,科技发展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将为中国陶瓷业发展提供更为先进的设施,这将大大缩短中国陶瓷业与世界水平间的差距。

面对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有关权威人士和专家普遍认为,中国陶瓷业完全有条件进入大力发展自主品牌,提高产业附加值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陶瓷业要紧紧抓住国内外各种有利条件,立足自身品牌,加快实施名牌战略,把品牌主干做大做强,从而推动我国陶瓷品牌与国际接轨。针对我国陶瓷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品牌弱,尤其是缺乏知名品牌的状况,国内陶瓷企业除了树立品牌意识,做好包装、宣传、营销、管理、商标等工作外,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积极做大做强陶瓷品牌。

1、提高品位,创新设计。开发设计工作是牵动陶瓷企业发展的龙头,也是创造陶瓷名牌的首要因素。纵观品牌众多,竞争激烈的国际陶瓷市场,那些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无不以其陶瓷设计独具的特色演绎着时尚,创造着市场。而国内陶瓷企业大多数缺乏创新的能力,产品缺乏独创品味,开发设计力量薄弱,缺乏民族文化特色,更缺乏能表现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的整体装饰设计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因此,要创造我国陶瓷品牌,当务之急是抓紧培养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陶瓷开发设计队伍,加强知名设计人员与知名企业的合作。只有不断涌现出国际级开发设计人员,才能设计出让世界所接受的名牌陶瓷。同时,由于无论品牌消费还是品牌经营,都要经历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由表及里的过程,在陶瓷产品的开发设计上,要从陶瓷文化、企业文化的内涵着手,增强品牌的待续竞争力。

2、提高品质,强化标准。品牌的生命不仅在于设计力量的提高,最主要的便是想方设法提高产品品质,使之成为市场上的佼佼者。如果没有品质做保证,陶瓷品牌达不到延长生命周期的目标。要提高产品品质,别无选择的出路便是实行标准化,按标准进行生产,这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产品品质使之成长为名牌的技术基础。企业要通过制定和实施各个环节的工艺流程和标准,突出抓好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和产品标准化技术推广三大体系,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使生产过程规范化、系统化,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市场标准。唯有如此,才能增强产品的竞争力,融入国际大市场的竞争环境中。目前,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国陶瓷行业品牌发展的速度,促进国内陶瓷产品走向世界,中国陶瓷协会已组织一些行业领先的企业启动了多种陶瓷产品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完善,已有多家企业通过认证,随着这一系列标准的推行实施,国内陶瓷生产企业自然是有了参照,有了约束,将为陶瓷行业创名牌提供动力。

3、提高档次,强调技术。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所掌握和关键技术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创建自主品牌的强大“引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节能化、技术化、环保化、健康化已成为陶瓷发展的大趋势,大家对陶瓷的要求已是越来越高,陶瓷市场的热点和产品的功能变化很快。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必须立足国内,面向市场需求,瞄准国内外先进的技术、产品和装备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努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争取在新技术、高档次产品方面有新的突破。

4、提高门槛,规范竞争。提高陶瓷行业的进入门槛,有利于提高整个行业的专业水准,有利于做强陶瓷品牌。目前,我国陶瓷生产企业已达到3200余家。许多人认为,如此众多的陶瓷企业源于陶瓷业的进入门槛太低。特别是九十年代初,陶瓷产品基本不愁卖的情况下,只要投一笔钱,办一个陶瓷厂,就可以保证赚上一大笔,因此,每年进入和离开这个行业的企业都是一个大数量。然而,品牌却还是少之又少。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提高陶瓷行业进入的门槛,建立一套完整的市场竞争和引导机制,鼓励企业自主开发、自主设计,提高整个行业的专业水准,帮助国内陶瓷业生产商朝着专业化的方向进步,而不是为了眼前的利益在你争我夺。据业内人士预测,在我国陶瓷市场,像早期靠几百万就能赚个盆满钵盈的历史不会重演了,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和行业整合步伐的逐渐加快,谁有实力,谁占领了市场,谁就是这个行业的胜者。那些没有技术、没有规模的小品牌将会被一一淘汰出局。

5、扩大规模,调整结构。规模经营是品牌战略的重要依托。一种产品不管设计如何新,质量如何好。如果规模小,批量上不去,就不能拓宽市场,就不能为广大消费者所熟悉,更不能成为知名的品牌。国内的实际经济生活也证实,许多中小企业,其知名度、信誉度及获利能力都比较高,但因其规模小,市场份额低,最多只能称"小型巨人",而不能称名牌。世界的实际经济生活也证实,世界上按商标价值排在前50名的名牌产品,基本上都是实力雄厚、规模庞大的现代大公司大企业生产的,可见名牌产品只有借助规模优势才能成其为名牌。目前,我国陶瓷生产企业虽然为数众多,也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但与意大利、西班牙等陶瓷强国相比,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较小,投资比较分散,专业化程度不够高,缺乏影响力。国内陶瓷企业要增强国际竞争力,使产品进入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就必须化分散为集中,着力改组行业,以资产为纽带,以名牌产品为龙头,充分利用名牌优势同国内有一定基础的同类产品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实现优势品牌集中,扩大规模效益。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实力较强企业的支持力度,尽快使产品技术、资产和人才向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集中,逐步形成一批产业集团,形成一批打入国际市场的“联合舰队”。只有这样才能聚小成大,由弱转强,参与国际竞争。我们行业中有很多可剥离出来的优良资产,需要名牌企业整合、融通和重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增强实力是一条捷径。

总之,做大做强陶瓷品牌是中国陶瓷业在国际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缺乏品牌,就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足。只要我们树立起强烈的品牌意识,紧紧抓住国内外各种有利条件,加快实施品牌战略,中国陶瓷由大变强的目标便指日可待。但愿中国陶瓷行业真能彻底洗好牌,出品牌。

陶瓷大师促进陶瓷产业内部交流增加发展的动力


现代陶瓷大师们的创作源泉

内在动力特性,更能决定最终的发展水平,任何一个产业的进步与发展,都在实际地进程中起着这样的作用。积极促进陶瓷产业的不断进步,陶瓷人士中大师是重要的一个动力。陶瓷大师身重责,同时在内部不断进行交流以基础上,也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尤其是体现在整体的发展方向上,增加发展的后劲,提高专业的技术水平,这是现代陶瓷大师们进行创作的源泉。

陶瓷大师在艺术造诣方面的标准,得到广泛的认可,自成一体,各具风格,所以现在国内的陶瓷市场上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让整个的艺术气氛更加浓厚,而且在艺术的造诣方面,也越来越强烈。增加发展产业的源动力,提升内部交流的效果,还要在陶瓷大师的创作中有所体现,这是现代艺术陶瓷发展的基本模式,也是大师在产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方式。

提高艺术的品味,还要提升对艺术的一份责任感,这是大师们得到名号之后收获成功之外的另一个收获。责任对于有能力的人是一种光荣,而对于没有水平的人,则是一个负担。陶瓷大师的能力是得到充分认可的,所以在实践中可以看出整体的艺术氛围也更加浓厚,尤其是从专业的角度来看,陶瓷产业和陶瓷方化的进步与发展,陶瓷大师在内部交流方面,技术提升方面,都是整体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


讯:“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自古以来,景德镇就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他们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精美的陶瓷瑰宝和丰厚的陶瓷文化,造就了瓷都景德镇灿烂的历史。今天的景德镇,不断创新的意识让这座古老而具有无限魅力的城市充满活力。

改革开放后,景德镇的陶瓷艺术进入一个空前繁荣、陶瓷艺术作品出现繁华似锦、陶瓷艺人不断推新涌现的时期。

众所周知,景德镇是世界闻名的瓷都,有着1700多年的制瓷历史,陶瓷艺术伴随着陶瓷历史的进展,积淀了博大、丰富的陶瓷艺术文化和表现形式,造就了成千上百的能工巧匠,形成了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近代艺术集大成者“珠山八友”,就以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各自独有的艺品味,在各自独特的艺术领域,把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陶瓷艺术更是如此。在传承先辈陶瓷艺术精华,领略先辈陶瓷艺术精髓的同时,如何融入艺术的创新,是坚持陶瓷艺术文化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陶瓷艺术的创新关系到陶瓷产业的发展,也关系到景德镇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一个国家没有创新就没有动力,一个民族没有创新就没有希望,一个产业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宁勤征从艺近30年,他从未停止创新的步伐。2012年年末,他研发成功七彩高温色釉,完成了自己的七彩陶瓷梦。2012年5月,他更因创新创造劳动价值而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谈及艺术创新,宁勤征曾经说过,景德镇因瓷出名,因瓷立市,也因瓷称都。而这个瓷,不能简单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民族工业或传统工艺美术产业中的一般产品。从基本价值来讲,它们有很多共同特点,但从文化和审美欣赏的功能、内涵来看,景德镇很多的优秀陶瓷产品已经超越了它的基本功能,升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和艺术经典的符号。

由此,他认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艺术,是因为它在肩负着发展民族工业和传统工艺美术产业责任的同时,也承载着继承、传播和发展民族文化和艺术的使命,它有今天的地位,既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矿藏资源、人才优势和历史机遇,更重要的是拥有不竭的推动艺术向前发展的创新动力。

看艺术不断进步和演变的轨迹,每个时代都有创新成果的代表。所有成就的取得,都源自于以下几个方面的不断创新:材料应用创新、制造技术创新、表现手段创新、设计观念、品种创新、审美追求创新以及表现內容创新。

综上所述,当今景德镇仍然不愧为世界人们心目中的“瓷都”,艺术瓷的共生共荣、全面发展,依然是目前任何国家和城市也无法与之比拟的,这是景德镇的绝对优势。虽然日用瓷仍然没有走出低谷,这是景德镇不可回避的弱势,影响了景德镇作为瓷都的形象,但这只是在“转型期”中遇到的困境,正如新车磨合期一过就能飞速奔驰一样,景德镇仍然具备强劲的发展潜力、他必将迎来一个更加辉煌的明天。

品牌“引擎”动力强劲


近几年,陶瓷品牌建设在景德镇市进行得如火如荼,今年与2009年初相比,陶瓷类省著名商标从7件增加到23件,增长超过了2倍;市知名商标从无到有,达到16件;注册商标由49件增加到现在的200件,增长超过了3倍;品牌陶瓷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截至2011年10月,全市品牌陶瓷经济总量达到49.13亿元,同比增长35.6%。

在品牌建设中,景德镇市紧密结合陶瓷品牌建设实际,以商标为突破口,确立了“大力推进注册商标,认真抓好知名商标,重点突破驰名商标,梯次培育著名商标,系列注册传统名瓷商标”的品牌发展思路。各项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市政府颁布了《品牌发展战略实施意见》。本文转于陶瓷商务信息网。依据《知识产权保护办法》组建了由市瓷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公安局、市陶瓷协会等部门共同抽调精兵强将联合办公的“陶瓷知识产权保护联合执法办公室”,建立了全市陶瓷知识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商讨解决陶瓷知识产权保护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工作,着力把工作抓在实处;多部门联合对全市陶瓷市场的商标使用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巡查,打击假冒伪劣等侵权行为,对侵权行为严重的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制定了《景德镇市知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办法》,对知名商标的申请、认定、保护和管理提出了具体办法和措施。出台了激励机制,对新获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江西省著名商标和景德镇市知名商标的陶瓷企业由市政府分别给予30万元、5万元和1万元的奖励,极大地提高了企业争创品牌的积极性。通过积极争取陶瓷项目资金和举办全国性的“陶瓷餐具创新设计大赛”、“日用陶瓷产品创新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夯实品牌建设基础。同时,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充分挖掘和保护景德镇优秀传统陶瓷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以陶瓷文化为灵魂和核心的城市名片。通过邀请专业队伍对景德镇整体城市形象进行统一定位、策划、包装和推介,擦亮“千年瓷都”这块顶级品牌。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逼出来的“野心”——解密康舒陶瓷做大动力》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逼出来的“野心”——解密康舒陶瓷做大动力》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做橱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