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砖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李逵难敌李鬼——烟台景德镇瓷器真假调查

李逵难敌李鬼——烟台景德镇瓷器真假调查

景德镇古代瓷器 如何鉴别景德镇瓷器真假 景德镇瓷器鉴别

2021-05-22

景德镇古代瓷器。

在烟台市区的几个大广场及文化市场周围,数十家瓷器或古董商贩大量经销标着景德镇字样的瓷器,这些标价在几元到上万元不等的“瓷都精品”,货色到底如何,记者近日对此进行了暗访。

一万八的名瓷没有厂名

记者来到位于烟台市文化广场附近的一处景德镇瓷器展销点,在用帆布搭起的简易棚间里,摆满了大小不一的瓶、盆、壶、碗,上面布满灰尘。一位操着外地口音的伙计凑上来推销:“全是正宗景德镇的货色,要的话给你便宜点儿。”

记者将能翻过来的瓷品都看了看,果然底部有“景德镇制”的小印,“有高档的吗?”小伙计指着放在地上的一只花瓶:“这是只接近釉瓶,烧几百件坯才能成一件,一万八。”“有厂家和证书吗?”“这件没有,那件有。”小伙计指着架子上的几只彩盒说,打开,是彩绘套瓶,记者看盒里附的专家证书,复印件上签了个名而已,具体厂家则没标。问价:3800元。“这么高档的瓷器怎么连个厂家也没有哇?”记者问。“景德镇有几千家瓷厂,都是没有名的。”小伙计目光有些游移。

记者随后又来到烟台大庙文化市场及工人广场附近的几家经销景德镇瓷器的小商店,在一个店里,记者看到一只标价180元的景德镇仿山水古青瓷花瓶做工很精美,讲价,160元成交。老板说,这瓶你再收藏十几年,管保三倍升值。

买了件“电脑瓷印刷品”

“哈哈,你买了件电脑瓷印刷品!”瓷器收藏爱好者孙泰呈看到记者购买的这件“精品”,顿时笑了。他拿出一件几乎一模一样的花瓶说,同样花色的手绘景德镇瓷器,不可能有成批的产量,这就好比画家的作品和复制的印刷品一样,前者追求的是艺术,后者追求的则是产量。“那这瓷器总是景德镇出品的吧?”记者问,老孙敲了一下瓶体,断然摇了摇头,“发闷,烧工差得很。”

老孙说,正宗的景德镇瓷器可从三方面判断,“声如罄,白如玉、明如镜”,因为景德镇的特产瓷泥能经得住1400度以上的窑温烧烤,烧出来的瓷密度很高,弹击声音就像铁板,而其他任何地方的瓷泥能经受800度不碎就不错了,所以有经验的专家一弹一看就能分辨出瓷器的真伪。

“那你看我这件值多少钱?”记者忐忑地问,“最多50元。”

经销商道出赝品销售玄机

长了知识后,记者又逛了一圈儿瓷器市场,一位深知底细的老板讲述了鲜为人知的内幕。他说,景德镇正宗厂家出品的艺术瓷品,绝不会摆在地摊上卖,而廉价的大路货,大多以贴画和电脑工艺复制品以次充好,而景德镇本地的瓷厂因为成本太高,争不过外地的赝品,所以一些商贩将外地出品的瓷器贴上景德镇的标签,在全国各地出售。烟台市目前大路货的景德镇瓷基本上都是潮州等地过来的。

“只要顶着景德镇的名,价格空间就大得很,一件进价三四百元的花瓶,就可以三四千元的高价出手。”这位商贩告诉记者,这几年,一些借会展搞的所谓景德镇瓷器展销,其实都是有猫儿腻的。

记者走访了烟台市振华商场,据工艺品柜台的售货员介绍,由于受大量涌入的外地假冒瓷器的冲击,这几年商场已经不愿再经销景德镇的瓷了,正宗景德镇的瓷质量优、价格也很高,而仿真的赝品却能以假乱真,价格只有真品的三成,这样下去李逵怎能敌得过李鬼?

扩展阅读

中国景德镇著名瓷器在新疆再遭冷落


今天上午,在一派萧瑟秋风中,来自著名瓷都--景德镇市的8家个体工商户,不无惆怅地将数百件陶瓷工艺品打包装车,离开了新疆阿克苏市。

据悉,两个月前,景德镇市太白欣欣瓷厂应邀来到新疆天山南部阿克苏市举办"工艺品展销会"。当时参展的工商户有36家,陶瓷工艺品1300多件。偌大的广场,满满当当。开展没几天,他们便陆续撤离。最后,只留下这8家,不足四分之一的展品占据广场一隅,以亏损10多万元人民币为代价,苦苦支撑着信誉,度完了“两个月的展销期”。

前一天,在坐落于阿克苏市中心的“阿克苏地区文化艺术中心广场”,记者看到,广场右侧,陶瓷工艺品仍然琳琅满目,造型各异,姿态万千。但是,除了几位无精打采工商户的身影外,并无多少当地市民前来观赏、问价、购买。

据悉,景德镇市是中国也是世界著名瓷都。还在宋朝景德年间就已十分知名。该市烧制的瓷器工艺复杂精致,图案特色鲜明,尤其工艺品因文化内涵深刻、广厚,而具有观赏性、装饰性和收藏价值。

据一位工商户介绍,他们带来了景德镇的薄如纸、声如謦、明如镜和白如玉等四大名瓷工艺品,也有少量的生活用品。工艺品有:陈设瓷、雕塑瓷、粉彩瓷、青花瓷、窑变瓷、名人名作瓷等。两个月来,当地市民来问价、购买的少,即使来观赏的也少,只有极少量的工艺品被国家机关买走,所得收入不抵破损品的价值。没有经济效益,参展户们只得化整为零,各自为阵,陆续离去,到别的地方寻求商机。

据悉,还在上年,景德镇著名瓷器首次大规模以展销形式登陆新疆,在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展销数月,现场门可罗雀,购买者寥寥无几,效益极不乐观。后来,分散辗转到新疆各中等城市或县城,情形都不理想。

中国景德镇著名瓷器为何在新疆屡屡遭遇冷落?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新疆经济欠发达,居民收入低,购买力弱;文化的差异性,新疆人似乎更注重陶瓷品的实用性,而忽略陶瓷工艺品的文化内涵,即艺术性--观赏性、装饰性和收藏价值。

在新疆各城市,人们时常可以看到,个体户,手推装满碗、盘、杯子等陶瓷器皿的小车吆喝着满街转。那些瓷器的生产厂家名不见经传,瓷器工艺粗糙,图案简单,色彩单调,有的甚至严重变形,只因为廉价而颇受青睐,个体户生意很是兴隆。

景德镇的黄金时代


仅17世纪上半叶,就大约有300万件中国瓷器到达欧洲

景德镇瓷器外销始于宋代,至元、明、清延续,但各朝外销的品种和地点却不尽相同。宋代主要是青白瓷,多销往东南亚地区。随着南宋王朝海外贸易的发展,福建、广东、广西沿海地区逐渐开始设窑仿烧青白瓷,直接销往国外,使景德镇青白瓷外销受到一定的冲击。但这种竞争的局面使宋代青白瓷颇为发展,以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青白瓷窑系。据不完全统计,共有8个省43个县发现有南宋时烧造青白瓷的窑址,有些精品甚至与景德镇窑的出品难分仲伯。

元代外销瓷主要是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在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地均出土有这两类瓷器,但品质却无法与伊朗和土耳其收藏的元青花瓷相比。伊朗和土耳其收藏的青花瓷器不是外销瓷,而是为元朝皇帝特制的赏赐瓷,故其做工精致,画工精细。

明清两朝景德镇瓷器外销量很大,并出现两个高潮:一是明嘉靖、万历时期,二是清康、雍、乾阶段。

明初郑和下西洋,曾带去了不少景德镇瓷器,分赠沿途各地,它们至今仍藏于许多国家的博物馆中。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黄信、巩珍3人归国后,各著《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蕃国志》,记述沿途所见所闻,以及中国瓷器外销的状况。如《瀛涯胜览》提到爪哇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星槎胜览》中则提到瓷器贸易的地方有20几个国家和地区;《西洋蕃国志》也提到占城、爪哇、锡兰等地人们对中国青花瓷的喜爱。而当时中国只有景德镇生产青花瓷器。故文献中记载的在海外颇受欢迎的瓷器,理当是景德镇民窑产品。

但景德镇瓷器大量外销应该在明晚期。1511年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海峡后,随即开拓东南亚市场及与中国的贸易,加上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海上走私贸易的频繁,刺激了景德镇瓷器的大量外销。中国瓷器最早进入欧洲是于16世纪率先到达葡萄牙,而第一艘葡萄牙的商船经好望角到达中国的广州是在1513年。

之后,英国、荷兰、法国、西班牙、葡萄牙为争夺海上霸权,肆意抢掠贸易商船,其中有不少即是开往欧洲的装满中国瓷器的商船。1623—1636年,荷兰海盗抢掠西班牙、葡萄牙商船达55艘之多。1625年,荷兰占领台湾,取代葡萄牙人在西太平洋的霸主地位。海上贸易战争对景德镇瓷器的外销应该有一定影响,但荷兰人随即成为景德镇瓷器的最大买主。在明崇祯九年、十年、十二年(1636、1637、1639年),曾分别购买景德镇优质外销瓷数十万件之多。欧洲现今传世的部分有纪年的1650—1660年景德镇外销瓷,即是荷兰人以台湾为基地,通过走私集团向景德镇定制的。据粗略统计,仅17世纪上半叶,就大约有300万件中国瓷器到达欧洲。

在18世纪的100年间,

输入欧洲的中国瓷器数量达到6000万件以上

在海外市场的刺激下,中国瓷器上的纹饰较前更为丰富,除缠枝花、庭树湖石、婴戏、虎纹、织锦、海螺、仙怪人物外,至嘉靖时,鸟树、折枝花果、云鹤、人物及象征寓意吉祥的纹样大量出现。为适应海外市场更高的需求,当时官窑中优等青花料被工匠以各种方式从御厂偷偷带出,以至于王宗沭在《江西大志·陶书》中感叹说:“青色狼藉……流于民间,其制无复分。”这些纹饰活泼、料色幽菁、制作考究的嘉靖细瓷,品质直追官窑瓷器。

在重本抑末的封建社会里,景德镇制瓷业的繁荣和发展确实来之不易。在空前广阔的海外市场的巨大需求和高额利润的刺激下,中国古老的制瓷手工业获得了新的活力。在没有新的动力和机器的时代,除扩大生产规模外,就只有靠分工、再分工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载:“共计一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即是景德镇制瓷业精细分工的生动记述。精密的分工,较先进的制瓷技艺和优质的原料,以及具有极强的竞争意识,这些都促使景德镇制瓷业终于发展到工场手工业时期所能达到的极限顶峰。

明末清初,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康熙初期的三藩之乱使景德镇的陶瓷内销受到冲击,而郑成功领导的东南沿海抗清斗争及清廷的镇压,则使景德镇瓷外销陷入困境,以致当时欧洲市场上的中国瓷非常稀有。欧洲传世瓷器中能确认为l66l—1682年的景德镇瓷器寥寥可数,可见其时海禁之严,走私之不易。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收复台湾,重开通商口岸,景德镇陶瓷生产迅速恢复。康、雍、乾太平盛世,社会殷富,内外销市场空前繁荣,景德镇瓷器外销的第二次高峰迎面走来。此时英、法、荷兰、丹麦、瑞典诸国先后在广州设贸易机构与华商直接签订瓷器贸易合同,广州商人还设立公行作为进出口贸易代理,收取瓷器售价的30%作为代理费。

此阶段景德镇瓷器到底外销出去多少件,谁也说不清。1700年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在欧洲的港口一天就卸下146748件中国瓷器,可见市场的快速增长。东印度公司,这个建于16世纪下半叶的著名公司,是从小运输贸易发展成为1799年的“联合荷兰东印度公司”,其贸易运输的不断扩大,为东西方的物质及文化交流贡献甚隆,同时也奠定了非常重要的航运霸主地位。到了18世纪,中国的瓷器经东印度公司大量输出,直接进入欧洲市场。1729—1794年,仅荷兰东印度公司便运销瓷器达4300万件。其时东南亚诸国间的贸易利润亦非常可观,不但福建、广东沿海居民直接运货至马尼拉、雅加达等地贩卖,荷兰东印度公司亦在l700年后一度中止从东方输入瓷器,而发展亚洲各地间的瓷器贸易。在18世纪的100年间,输入欧洲的中国瓷器数量达到6000万件以上。至今存世的这些外销瓷,在欧洲即达百万件左右。

欧洲人喜欢大件瓷器,在色彩上也追求火爆热烈

景德镇外销瓷的造型及艺术风格均不同于内销的产品,其中比较多的是一种被称为“克拉克”的青花瓷,也有人称其为“加橹瓷”或“芙蓉手”的,是为明晚期产品。造型以盘、碗、瓶、军持等类为常见,图案既有中国传统模式的开光或锦地开光的花鸟、人物等样式,也有充满异国情调的繁密纹饰及新颖的郁金香纹样。由于这些瓷器颇受欧洲贵族厚爱,销路好,利润也相当可观,故仿制品很快就出现了。国内福建地区的仿品较粗劣,国外日本伊万里有田窑仿品则十分精细,几可乱真,并曾盛销欧洲达百年之久。

欧洲人的审美观不同于东方人,他们喜欢大件瓷器,在色彩上也追求火爆热烈。他们对瓷器的喜好,也是浓情四溢。18世纪初,奥古斯都二世为搜集他喜爱的精美中国瓷器而不惜一切代价。当他得知邻国普鲁士威廉国王的妃子手中有不少中国瓷器精品时,便想方设法要弄到手。他打听到威廉国王好武,喜欢身体强壮的大个子士兵,于是通过外交谈判的方式与威廉国王达成协议,用自己的4队近卫军换取威廉妃子的12个青花大瓶。此事发生在1717年4月19日。如今,这12个花瓶连同奥古斯都二世珍藏的其他瓷器,一起陈列在德国德累斯顿的博物馆中。还有像法国凡尔赛宫中,也陈列着高达1米的康熙五彩花觚。如此大件的瓷器,在当时的官窑中很少生产,应当是为适应欧洲人的审美情趣而专门烧造的。

不仅外销瓷的规格与国内用瓷不同,其内容也充满西洋情趣。各种绘有族徽的瓷器被称为“徽章瓷”,是当时欧洲贵族专门到中国定制的产品。这种瓷器传世很多,所绘族徽均很精美。现存里斯本的绘有葡王曼努埃尔一世(1495—1521年)纹章的青花执壶是迄今已发现的中国为西欧特殊烧制的最早的外销瓷器。17世纪后期,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派人到广州定制了许多瓷器,现存于法国国家博物馆的康熙五彩瓷罐,罐身绘有双鹰国徽,便是那时烧造的瓷器。

由于优质制瓷原料来源被切断,

景德镇制瓷业的黄金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除纹章瓷外,还有人物画瓷,多取自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宗教故事题材。船舶图案也较为常见,因为欧美许多贵族都是因经营海运或海军出身起家的,所以对船舶情有独钟。在其定制的整套瓷器上画上船舶,船上还绘有国旗,有的还题上船名、船长姓名及年月等,也偶有码头风景和水手离别图,近似于一幅幅社会风俗画。各种花卉也多取材于欧洲名画家的作品。欧洲人曾将名画家的画印成画册,带到中国,供彩绘工匠摹绘。景德镇的制瓷工匠也曾将各种彩料绘成“样盘”,供外国人选择参考。这种样盘在欧洲的博物馆中也有收藏。

由于欧洲人喜爱色彩瑰丽的瓷器,康熙、乾隆时,欧洲市场上的珐琅彩、墨彩瓷的价格要比同类青花器高出4倍。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与官窑的影响下,景德镇引进欧洲的珐琅彩,并将其改造为更适合工匠彩绘的“粉彩”,同时还引进了西洋画法。由于丹麦、瑞典、荷兰、英国、法国人都抢购彩瓷,为满足外商的急迫需求,许多景德镇白瓷运到广东后再加彩绘出售。这样既避免了瓷器在成品运输中因破损而造成的成本浪费,又加快了外销瓷输出的周期。这些彩瓷一般被称为“广彩”,画工多师承景德镇工匠,多数较景德镇略显粗糙,但也有不少画得精细者与景德镇高手难分高下。

继德国迈森瓷厂开始仿造“克拉克”瓷,其后荷兰、西班牙、英国也争相仿制。在1755年以前,英国所用之高岭土,均由中国及日本输入。由于欧洲瓷器系用三元配方,烧成温度较景德镇要高,许多仿品较景德镇克拉克瓷更优。但其釉薄而匀,缺乏景德镇瓷石灰碱釉的润泽和白里泛青的玉质感。青料的呈色亦不如景德镇瓷优雅沉静、色调富于变化,其画风与景瓷相去甚远,有明显的异国情调。

然而在乾隆朝末年(1794年),由于认为有伤地脉,高岭山高岭土被控制严禁开采。由于优质制瓷原料来源被切断,景德镇难以像过去一样大量提供优质瓷器参与国际竞争。巧合的是,欧洲诸东印度公司大量的瓷器订货也到乾隆末为止。也正是在此时,原先受景德镇抑制的欧洲生产硬质瓷的工厂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嘉庆、道光年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继续增长,但景德镇的外销瓷所占比例却日渐缩小,这预示着景德镇制瓷业的黄金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景德镇霸业之一:崛起之前


我们今天谈瓷器,几乎离不开“景德镇”这三个字。可是,景德镇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瓷器的伊甸园,它真正在中国瓷器史上成为老大,要到元代青花瓷出现的时候。不管美术史专家如何强调它在宋代的辉煌,以及其名字“景德”是来自北宋真宗的年号,都无法否定它早年辈份低的事实。

为什么?因为在元代以前,中国所流行的瓷器是青瓷,从汉代的绿釉陶器,到魏晋南北朝的早期青瓷,由于政权分裂以及经济的原始性,整个中原大地,并没有出现一种计划性的、以手工业供养整个城市的生产模式;直到唐代,规模经济逐渐成形,青瓷与白瓷出现了首次的分庭抗礼,当时称为“南越北邢”,南方的越窑盛产青瓷,而北方的邢窑则长于白瓷,两者并驾齐驱,难分轩轾;到了五代十国,南方出现了一种称为“秘色釉”的青瓷精品,风靡北方,把白瓷压了下去;到了北宋,五大名窑中即使以定窑出现最早,排名上却只能叨陪末座,其余的汝、官、哥和钧,都属于青瓷系统,可见截至元朝以前,青瓷白瓷之争,青瓷一直遥遥领先!

定窑是宋代白瓷的代表,可惜在色泽和强度方面,与日后的景德镇仍有距离。

“景德镇”位处江西,本名“浮梁”和“饶州”,虽然很早已经以瓷器生产为主轴,其名字亦在宋真宗年间受赐,可是在早期的青白争霸中,它并没有担当起重要的角色。相反,它不过是一位对于青瓷亦步亦趋、忠实严谨的模仿者而已。当然,景德镇在宋代的瓷器产量非常之大,但问题是,正如一个歌手,即使不断在全国走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无休,但都只是唱着别人的歌,没有自己的作品,那么你能相信,这人能够成为万世不朽的巨星吗?不断唱陈奕迅的歌,不会为你带来陈奕迅的成就,顶多只能让你变成一位影武者而己。景德镇在宋代的繁荣,就是一种活在别人影子底下的繁荣。可是,这时候的它,已露出了自成一派的巨大潜力,因为,那里有着一种无可取代的原材料——高岭土。

高岭土是一种非常洁白、坚固、细腻的原材料,可塑性比起任何窑口都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看五大名窑,定窑也是白色的,但是一掂量在手,感觉就是密度低、松散,颜色带杂质,不但许多造型完成不了(不够结实,结果抵抗不了高温而变形或垮掉),美观度也不足;对于青瓷,景德镇可以洁白瓷土模仿,可是青瓷却模仿不了景德镇的洁白,正如白纸上可以涂绿色,绿色纸却涂不上白色的道理,青瓷是一种有局限的工艺,一旦中原品味的大潮流变了,它就可能永远的失去优势。

结果,随着宋朝的陨落,青瓷的潮流走到终结。

蓝色和白色在中国文化里,一向不是吉祥的颜色,但在中东世界,却是穆斯林的象征。蒙古人把军队打到了欧洲,汗国势力则巩固在亚洲最西端,刚好把整个伊斯兰文化圈兼而并之,亦同时把他们的品味和工艺消化掉。刚巧,蒙古人也是尚白尚蓝的民族,于是景德镇,就在宋元之间的品味革命之中,找到了它的转型契机;用现代的商战术语来说,它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蓝海”,打出了另一个市场,另一片江山。

青花虽然来自中东,却做得比任何中东作品要好,是真正的“青出于蓝”。

景德镇的高岭土,成就了青花瓷的白色基调,而青花瓷的蓝色,则是由西域的颜料和风格来完成。当中的细节,譬如究竟由谁下旨烧造、以及技术东传的细节等,文献上仍然待考,但可以肯定的是,西域的人和物料,来到东方的景德镇,是英雄来到用武之地;而景德镇在元朝崛起,则是先由“时势造英雄”,再有“英雄造时势”:蒙古人和穆斯林的品味,促使了青花瓷的诞生;而青花在中国诞生之后,则反过来被中东世界所疯狂。

中东世界的Iznik瓷器,一直是中国青花的追随者,可惜从原料开始,已经先输一截。

在十五世纪,也就是大概明朝的时候,中东出现了一种称为Iznik的瓷器,正是伊斯兰世界对于青花的模仿和创作。笔者曾经在土耳其看过不少佳作,不过衷心地说,在苹果对苹果的比较下,瓷质、用色、造型、品味,都很难追得上青花。

(景德镇霸业之一,待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