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砖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景德镇御窑瓷片价值上亿 警匪“地道战”大较量

景德镇御窑瓷片价值上亿 警匪“地道战”大较量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1-05-22

景德镇古代瓷器。

江西景德镇市御窑遗址大致是以龙珠阁为中心,方圆200亩。遗址迄今有600多年的历史,先后为明清两代20多个皇帝生产过瓷器。受利益驱使,一些不法分子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盗掘遗址。他们大都采取地下挖地道的方式。时至今日,这些地下通道交叉分布,四通八达,犯罪分子俨然与警方打起了“地道战”……

御窑里满地碎瓷

撕下两张封条,打开两扇铁门后,数不尽的瓷片呈现在我们眼前,场面十分壮观。

8月26日,景德镇市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长邹海亮就打击盗掘御窑遗址犯罪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事接受了笔者的采访。他说:“猖獗的盗掘御窑遗址的犯罪活动目前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自去年10月17日开始到今年9月16日结束的打击行动持续时间长,投入的警力多,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专案组常务副组长、市刑侦支队政委梅新能和市刑侦支队二大队教导员朱绯将我们引到市公安局大楼13楼陈列室里,那里面存放着此次打击行动中从犯罪嫌疑人手中缴获的御窑瓷片。这间约20平方米的陈列室的大门的钥匙分别由市公安局两个部门保管,当有关人员当众撕下两张封条,打开两扇铁门后,数不尽的瓷片呈现在我们眼前,场面十分壮观。梅政委解释说:“这些碎瓷片都是从御窑遗址中盗掘出来的。为什么都是些碎瓷片呢,这跟御窑性质有关,御窑遗址中见不到完整瓷器的原因,就是御窑生产出的瓷器是专门供皇帝享用的,上交完皇宫规定的瓷器数量后,多余的瓷器就地销毁,否则的话就会惹来杀身之祸。由于御窑集中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不计成本地为皇帝生产瓷器,那么御窑瓷器的精贵就可想而知了。这也是犯罪分子铤而走险盗掘御窑遗址的主要原因。”

价值上亿的瓷片

举着这只花了一万元修复费用的瓷盘在光线底下辨认,却找不到一点修复的痕迹。据说这样一只瓷盘在苏富比拍卖会上可买到几十万、上百万元的高价。

朱绯举一只“大明弘治年制”的瓷盘说:“犯罪分子把这些碎瓷片进行拼装、修复、然后高价卖出。就我手中的这只瓷盘,仅修复费用就在一万元以上。”笔者举着这只花了一万元修复费用的瓷盘在光线底下辨认,却找不到一点修复的痕迹。据说这样一只瓷盘在苏富比拍卖会上可买到几十万、上百万元的高价。同样据行家估计,景德镇市公安局在打击行动中缴获的瓷片价值上亿元,难怪国家文物保护司司长杨志军先生站在这堆碎瓷片旁久久不愿离去。他说:“景德镇公安局破获御窑遗址案的重要意义比起河南开封破获博物馆盗窃案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由于打击力度大,加上战果丰硕,中央电视台记者专程来到景德镇进行了采访,并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和新闻频道同一天播报了此条新闻。

掀开石板暴露盗洞

商店的某个隐秘的一角就是一个通往遗址通道的洞口。

民警掀开了几块石板,一个阴森森的盗洞顿时暴露了。

商店或居民楼如果被人租来盗掘窑遗址的话,月租可达8000-10000元。

采访的第二天,我们来到了御窑遗址。遗址大致是以龙珠阁为中心,方圆大约200亩。这一带的建筑物和道路下面实际上就是御窑遗址的所在地。我们到达现场的时候,景德镇市政工程处机械公司正在进行路面改造施工,他们在开挖路面的时候发现了不少的盗掘通道。该公司的副经理黄亚平先生说:“堵塞一个这样的盗洞一般要用去三四吨的混凝土,这无形中给工程施工增加了难度。”

我们在中华北路的一家服装店里了解到,这里曾是盗掘犯罪分子的一个小据点。他们以开商店为掩护,实际上在商店的某个隐秘的一角就是一个通往遗址通道的洞口。这样的通道长度在50米到100米不等。通道一般都横穿了来车往的街道。由于通道埋在地下,所以街道上的过往行人根本就不知道他们的脚下竟有人在于这种盗掘遗址的勾当。这家服装店已经易主了,新店主毫无顾忌地把楼梯下一个用水泥封死的洞口暴露给我们参观。

紧接着我们来到十八桥63号的一栋老式居民楼里,就在这栋楼的后院,民警掀开了几块石板,一个阴森森的盗洞顿时暴露了。刚才还在厅堂里打麻将的几位老太太纷纷围过来,她们好奇地打听发生了什么事。民警们说:“犯罪分子进行盗掘的时候,选择的地点非常隐蔽,周围许多群众都蒙在鼓里。”笔者用手电筒照射着盗洞,发现里面有不少的矿泉水瓶子和方便面盒子。民警说,这些都是盗掘者留下的。民警们在追捕盗掘者时,在盗掘通道里还找到了他们留下的电线、蛇皮袋、抽水机之类的作案工具。有些商店或居民楼的主人本身不是盗掘者,他们在明知有人是利用房子为据点进行盗掘御窑的情况下,还愿意把房子租出去,原因就是他们能从盗掘者那里获得可观的租金。据了解,原先一间月租金为200元得的店面或住房,如果被人租来盗掘御窑遗址的话,租金可达8000-10000元。

“地道”挖到机关大楼下

通道甚至挖到了某机关办公大楼的底下,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不仅可以听到脚下挖掘的声音,连他们在地下对话的声音也依稀可辨。

这个御窑遗址迄今有600多年的历史,先后为明清两代20多个皇帝生产过瓷器。如今我们在遗址上看到的明显标志就是龙珠阁,龙珠阁和遗址一起成为了景德镇瓷都的象征。受利益的驱使,一些不法分子盗掘御窑遗址的犯罪活动从八十年代后期就开始了,在1997年至2001年达到了高峰。他们大都采取地下挖盗洞的方式进行,时至今日这些地下盗掘通道呈网状交叉分布。这些盗掘分子有的甚至把通道挖到了某机关办公大楼底下,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不仅可以听到脚下挖掘的声音,连他们在地下对话的声音也依稀可辨。周围群众对犯罪分子猖狂地盗掘御窑的行为非常地气愤,他们找到洞口后喊话要他们出来,后来又用烟熏仍然没有反应,最后打110报警。及时赶到的民警把洞内的盗掘者抓获了。

鉴于犯罪分子盗掘御窑遗址的活动愈演愈烈,景德镇市公安局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指示于2002年10月17日成立了打击盗掘御窑遗址犯罪专案组。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长邹海亮亲自担任了这个由30余人组成的专案组总指挥,主管刑侦的市公安局副局长虞毅敏任专案组组长。景德镇市委书记姚亚平、市长许爱民密切关注此案侦破的进展情况,他们还专门拨出了20万元作为专案经费。

专案组成立后,他们针对盗掘窑遗址犯罪中人员多,时分时合,交叉重叠的特点,采取了“以人找人,以洞点找人,以房东找雇主,以民工找老板,以窝赃、拼装点找幕后人,以销赃渠道找销赃人”的行动方案,对犯罪分子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毁灭性的打击。市刑侦支队副支队长程坚介绍说:“我们的打击行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像挖‘地老鼠’一样从一条条盗掘通道里揪出盗掘者,最多的时候从一条通道里揪出了7个犯罪嫌疑人。”

到今年9月26日为止,专案组共抓获犯罪嫌疑人61人,缴获了古瓷修复件150件,散片古瓷件53袋(箱),成箱散片瓷111箱,收缴赃款120万元。

古瓷大盗经手七成“生意”

由于盗掘御窑由来已久,不少的古瓷片已经流入到外地。专案组为了替国家挽回损失,一方面抓捕涉案嫌疑人,加大审讯力度,从犯罪嫌疑人的口供里找出赃物去向;另一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外调工作。在江苏江阴警方的大力协助下,民警们追缴回御窑较完整件古瓷72件,精美古瓷片43盒。民警们还在浙江宁波等地追回了一批瓷片。

主犯李文军是盗掘御窑瓷片犯罪活动中的核心人物。景德镇有70%以上的御窑瓷片就是通过他的手流入到境外。专案组为了把他抓获归案,在上海警方的大力协助下,连续奋战了20多天,终于查清了李文军在上海所有的关系人和落脚点。落网后的李文军迫于压力交出了藏在珠海的3箱御窑瓷片,其中有些御窑瓷片可谓是稀世之宝。鉴于李文军在景德镇市社会关系复杂,目前已被异地关押。这次我们没能见到这个“大名鼎鼎”古瓷大盗。

“尝甜头”、“踩钢丝”、落法网

盗掘御窑遗址案的犯罪嫌疑人涉及面广,社会关系复杂,涉及到的人员有民工、监工、个体户等,他们有的负责盗掘、有的负责窝赃、拼装、销赃。这些人有的关系相对固定,彼此之间形成了一种股份分红的合作关系;有的时分时合,团伙与团伙之间交叉重叠。据警方透露,除了前面提到的61人外,目前仍有几十个人在逃。9月10日,笔者在景德镇市公安局某看守所采访了罗员海、王希镇、周建军3个犯罪嫌疑人。今年34岁的罗员海原是景德镇人民瓷厂的工人,他因为替盗掘分子保管了20多袋御窑瓷片使他得到了两万多元的酬金。

24岁的犯罪嫌疑人周建军从都昌县来到景德镇市政工程处做事,他在开挖路面时无意中得到了7块瓷片,他把7块瓷片卖掉后得款300多元。初次尝到了盗挖瓷片甜头的周建军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走进了看守所。他懊悔万分地说:“我还没有结婚啊,真不应该去做这样的事啊。”

境外非法文物市场“断货”

方圆200亩的御窑遗址对当地人来说就像是一条河,许许多多的景德镇人包括一部分外地人常在这条“河”边走,稍有不慎就会像周建军、罗员海之类的人一样湿了“鞋”。所以景德镇市市委书记在听取市公安局打击盗掘御窑遗址阶段性成果汇报时说:“战果在市内外已经并将继续产生巨大影响,市民们的法律意识在提高,犯罪分子的器张气焰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据景德镇市公安局有关部门透露,为期9个月的打击盗掘御窑遗址不仅震慑了境内的犯罪分子,同时也有力地打击了境外非法文物市场。由于景德镇方面切断了货源供给,境外3家大型文物商店已于近日宣布关门。

在谈到对这些犯罪嫌疑人的处理时,景德镇市市委常委、公安局局长邹海亮告诉笔者:“61名犯罪嫌疑人中已经向检察机关起诉了51人,取保候审8人,刑拘在押2人。”他还说,下一步行动重点是对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进行追捕,并要加大追赃力度,力争使所有的被盗掘的古瓷片和赃款如数追回,以取得侦破此案的最后胜利。

相关知识

瓷片价格高深莫测 质量售后堪忧


企业凭良心做事

瓷砖作为地面装饰的主要材料,以多样的款式、丰富的花色、不同的材质呈现在消费者面前。近几年,随着房地产市场发展火爆,交房量的不断增加,瓷砖行业也得到迅猛发展。

瓷砖具有拒水、透气性强、自重轻等性能优势,软瓷技术的安全优势,风格和花纹颜色等多种多样的表现力优势、施工优势和环保优势等使之成为装修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瓷砖备受消费者的喜爱。作为商家,肯定不会错过这个好机会。行业门槛不高的瓷砖行业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许多瓷砖品牌。然而部分企业一味追求利润,导致瓷砖行业陷入恶性竞争。

瓷砖市场竞争火爆 企业如何打赢促销战

据业内人士透露,现在瓷砖行业非常火暴,因品牌众多、竞争激烈,恶性竞争屡见不鲜。再加之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提高,一些商家降价降质、混淆视听,令消费者上当受骗,买到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商品,从而导致瓷砖行业不被信任、消费者流失。这样问题重重的瓷砖行业不仅让消费者怨声载道,也让很多行业人士头疼万分。

其实很多消费者喜欢在促销或者折扣时才来逛一逛,进店就会问你打不打折,何时打折,有没有搞什么活动。消费者总是想买既便宜质量又好的产品,但这种事情又是很难两全其美的。一位瓷砖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很多商家通过恶意压低价格来吸引消费者,由于价格低廉,卖给顾客的瓷砖产品肯定不怎么好。顾客在发现瓷砖有问题时前来处理,这些商家又借故推搡,这不仅影响了整个瓷砖行业形象,也给行业带来了恶性竞争,不利于瓷砖行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认识的进一步加深,低价不再是消费者追求的唯一目的。人们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要也更多地考虑自身的安全。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瓷砖的外观、吸水率、耐磨性等特性的同时,更加关注瓷砖是不是符合环保要求,辐射程度是否超出人体的承受能力。

“以前给顾客贴瓷砖,都是价格便宜的瓷砖产品较多,现在明显不一样,很多顾客在选择瓷砖的时候,会从瓷砖的耐磨性、耐酸碱性、是否有辐射等方面去考虑,而对于价格便宜的,顾客反而不放心”。从事瓷砖贴砌工作多年的技工郭师傅对记者说道。

在看到价格战已经无法持久的情况下,很多商家又把目光放到售后服务这一突破口上。以前的瓷砖企业只是提供送砖服务,在现在看来,这种服务太过于简单。一些企业已经开始给顾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免费送货的同时,还提供了空间铺贴建议和设计图,派技术人员对顾客的房屋进行实际测绘,通过电脑模拟,让顾客也能参与到自己房子美化中来,并且对瓷砖铺贴,售后问题进行跟进。让消费者体验到真正的一站式服务。

认为,通过对售后服务能力的改进,进一步加深了消费者对于瓷砖行业的认知度,这也是对瓷砖品牌一次很好的宣传。同时售后服务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也给瓷砖企业带来更多的增值空间,有利于瓷砖行业的健康发展。

青花瓷片也有收藏价值


“瓷中之王”青花瓷

自古以来,素有“瓷中之王”之称的青花瓷不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随着岁月演变,其收藏和投资价值也获得人们的关注。而整个瓷瓶碎裂的一小块儿瓷片看似普通,经过打磨之后再镶以装饰变成挂链,价格竟然炒到了四五千元,这是记者近日在某收藏网站上看到的一幕。随着青花瓷收藏的不断升温,青花瓷瓷片收藏作为一种新颖的收藏类别也渐被许多的青花瓷藏家所喜爱。

用青花瓷片制作的饰物

以前人们对陶瓷残片大都不屑一顾,但如今,瓷片收藏却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之一。许多青花瓷片爱好者更是将这些瓷片“化残为整”,变成工艺品。青花瓷残片摆件,比起玉器、漆器更具有艺术品气质,残缺的外表经过工匠打磨后,可以形状完整地呈现在市场上。

对于青花瓷瓷片收藏热,专家表示:青花瓷瓷片不仅是一种小投资、高回报的收藏品,此外,旧瓷片的制作、绘画艺术都是高水平的,它也可以作为收藏者学习鉴定的依据,有许多民间的收藏家都是从玩瓷片开始的。

据专家介绍,瓷片收藏在北京、上海等地十分盛行,他有一位北京收藏界的朋友就是从收藏瓷片起家,从2000年至今,他已经变身成为全国陶瓷收藏界极为权威的鉴定专家。这位专家表示,瓷片收藏同样需要眼力,年代、窑口、图案是否完整等等,也都关系着瓷片的价值。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不主张把瓷片打磨,因为打磨必须将破损口土性消除,使得鉴别更加困难,这是瓷片收藏中值得注意的关键问题。

景德镇的黄金时代


仅17世纪上半叶,就大约有300万件中国瓷器到达欧洲

景德镇瓷器外销始于宋代,至元、明、清延续,但各朝外销的品种和地点却不尽相同。宋代主要是青白瓷,多销往东南亚地区。随着南宋王朝海外贸易的发展,福建、广东、广西沿海地区逐渐开始设窑仿烧青白瓷,直接销往国外,使景德镇青白瓷外销受到一定的冲击。但这种竞争的局面使宋代青白瓷颇为发展,以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青白瓷窑系。据不完全统计,共有8个省43个县发现有南宋时烧造青白瓷的窑址,有些精品甚至与景德镇窑的出品难分仲伯。

元代外销瓷主要是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在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地均出土有这两类瓷器,但品质却无法与伊朗和土耳其收藏的元青花瓷相比。伊朗和土耳其收藏的青花瓷器不是外销瓷,而是为元朝皇帝特制的赏赐瓷,故其做工精致,画工精细。

明清两朝景德镇瓷器外销量很大,并出现两个高潮:一是明嘉靖、万历时期,二是清康、雍、乾阶段。

明初郑和下西洋,曾带去了不少景德镇瓷器,分赠沿途各地,它们至今仍藏于许多国家的博物馆中。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黄信、巩珍3人归国后,各著《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蕃国志》,记述沿途所见所闻,以及中国瓷器外销的状况。如《瀛涯胜览》提到爪哇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星槎胜览》中则提到瓷器贸易的地方有20几个国家和地区;《西洋蕃国志》也提到占城、爪哇、锡兰等地人们对中国青花瓷的喜爱。而当时中国只有景德镇生产青花瓷器。故文献中记载的在海外颇受欢迎的瓷器,理当是景德镇民窑产品。

但景德镇瓷器大量外销应该在明晚期。1511年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海峡后,随即开拓东南亚市场及与中国的贸易,加上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海上走私贸易的频繁,刺激了景德镇瓷器的大量外销。中国瓷器最早进入欧洲是于16世纪率先到达葡萄牙,而第一艘葡萄牙的商船经好望角到达中国的广州是在1513年。

之后,英国、荷兰、法国、西班牙、葡萄牙为争夺海上霸权,肆意抢掠贸易商船,其中有不少即是开往欧洲的装满中国瓷器的商船。1623—1636年,荷兰海盗抢掠西班牙、葡萄牙商船达55艘之多。1625年,荷兰占领台湾,取代葡萄牙人在西太平洋的霸主地位。海上贸易战争对景德镇瓷器的外销应该有一定影响,但荷兰人随即成为景德镇瓷器的最大买主。在明崇祯九年、十年、十二年(1636、1637、1639年),曾分别购买景德镇优质外销瓷数十万件之多。欧洲现今传世的部分有纪年的1650—1660年景德镇外销瓷,即是荷兰人以台湾为基地,通过走私集团向景德镇定制的。据粗略统计,仅17世纪上半叶,就大约有300万件中国瓷器到达欧洲。

在18世纪的100年间,

输入欧洲的中国瓷器数量达到6000万件以上

在海外市场的刺激下,中国瓷器上的纹饰较前更为丰富,除缠枝花、庭树湖石、婴戏、虎纹、织锦、海螺、仙怪人物外,至嘉靖时,鸟树、折枝花果、云鹤、人物及象征寓意吉祥的纹样大量出现。为适应海外市场更高的需求,当时官窑中优等青花料被工匠以各种方式从御厂偷偷带出,以至于王宗沭在《江西大志·陶书》中感叹说:“青色狼藉……流于民间,其制无复分。”这些纹饰活泼、料色幽菁、制作考究的嘉靖细瓷,品质直追官窑瓷器。

在重本抑末的封建社会里,景德镇制瓷业的繁荣和发展确实来之不易。在空前广阔的海外市场的巨大需求和高额利润的刺激下,中国古老的制瓷手工业获得了新的活力。在没有新的动力和机器的时代,除扩大生产规模外,就只有靠分工、再分工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载:“共计一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即是景德镇制瓷业精细分工的生动记述。精密的分工,较先进的制瓷技艺和优质的原料,以及具有极强的竞争意识,这些都促使景德镇制瓷业终于发展到工场手工业时期所能达到的极限顶峰。

明末清初,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康熙初期的三藩之乱使景德镇的陶瓷内销受到冲击,而郑成功领导的东南沿海抗清斗争及清廷的镇压,则使景德镇瓷外销陷入困境,以致当时欧洲市场上的中国瓷非常稀有。欧洲传世瓷器中能确认为l66l—1682年的景德镇瓷器寥寥可数,可见其时海禁之严,走私之不易。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收复台湾,重开通商口岸,景德镇陶瓷生产迅速恢复。康、雍、乾太平盛世,社会殷富,内外销市场空前繁荣,景德镇瓷器外销的第二次高峰迎面走来。此时英、法、荷兰、丹麦、瑞典诸国先后在广州设贸易机构与华商直接签订瓷器贸易合同,广州商人还设立公行作为进出口贸易代理,收取瓷器售价的30%作为代理费。

此阶段景德镇瓷器到底外销出去多少件,谁也说不清。1700年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在欧洲的港口一天就卸下146748件中国瓷器,可见市场的快速增长。东印度公司,这个建于16世纪下半叶的著名公司,是从小运输贸易发展成为1799年的“联合荷兰东印度公司”,其贸易运输的不断扩大,为东西方的物质及文化交流贡献甚隆,同时也奠定了非常重要的航运霸主地位。到了18世纪,中国的瓷器经东印度公司大量输出,直接进入欧洲市场。1729—1794年,仅荷兰东印度公司便运销瓷器达4300万件。其时东南亚诸国间的贸易利润亦非常可观,不但福建、广东沿海居民直接运货至马尼拉、雅加达等地贩卖,荷兰东印度公司亦在l700年后一度中止从东方输入瓷器,而发展亚洲各地间的瓷器贸易。在18世纪的100年间,输入欧洲的中国瓷器数量达到6000万件以上。至今存世的这些外销瓷,在欧洲即达百万件左右。

欧洲人喜欢大件瓷器,在色彩上也追求火爆热烈

景德镇外销瓷的造型及艺术风格均不同于内销的产品,其中比较多的是一种被称为“克拉克”的青花瓷,也有人称其为“加橹瓷”或“芙蓉手”的,是为明晚期产品。造型以盘、碗、瓶、军持等类为常见,图案既有中国传统模式的开光或锦地开光的花鸟、人物等样式,也有充满异国情调的繁密纹饰及新颖的郁金香纹样。由于这些瓷器颇受欧洲贵族厚爱,销路好,利润也相当可观,故仿制品很快就出现了。国内福建地区的仿品较粗劣,国外日本伊万里有田窑仿品则十分精细,几可乱真,并曾盛销欧洲达百年之久。

欧洲人的审美观不同于东方人,他们喜欢大件瓷器,在色彩上也追求火爆热烈。他们对瓷器的喜好,也是浓情四溢。18世纪初,奥古斯都二世为搜集他喜爱的精美中国瓷器而不惜一切代价。当他得知邻国普鲁士威廉国王的妃子手中有不少中国瓷器精品时,便想方设法要弄到手。他打听到威廉国王好武,喜欢身体强壮的大个子士兵,于是通过外交谈判的方式与威廉国王达成协议,用自己的4队近卫军换取威廉妃子的12个青花大瓶。此事发生在1717年4月19日。如今,这12个花瓶连同奥古斯都二世珍藏的其他瓷器,一起陈列在德国德累斯顿的博物馆中。还有像法国凡尔赛宫中,也陈列着高达1米的康熙五彩花觚。如此大件的瓷器,在当时的官窑中很少生产,应当是为适应欧洲人的审美情趣而专门烧造的。

不仅外销瓷的规格与国内用瓷不同,其内容也充满西洋情趣。各种绘有族徽的瓷器被称为“徽章瓷”,是当时欧洲贵族专门到中国定制的产品。这种瓷器传世很多,所绘族徽均很精美。现存里斯本的绘有葡王曼努埃尔一世(1495—1521年)纹章的青花执壶是迄今已发现的中国为西欧特殊烧制的最早的外销瓷器。17世纪后期,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派人到广州定制了许多瓷器,现存于法国国家博物馆的康熙五彩瓷罐,罐身绘有双鹰国徽,便是那时烧造的瓷器。

由于优质制瓷原料来源被切断,

景德镇制瓷业的黄金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除纹章瓷外,还有人物画瓷,多取自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宗教故事题材。船舶图案也较为常见,因为欧美许多贵族都是因经营海运或海军出身起家的,所以对船舶情有独钟。在其定制的整套瓷器上画上船舶,船上还绘有国旗,有的还题上船名、船长姓名及年月等,也偶有码头风景和水手离别图,近似于一幅幅社会风俗画。各种花卉也多取材于欧洲名画家的作品。欧洲人曾将名画家的画印成画册,带到中国,供彩绘工匠摹绘。景德镇的制瓷工匠也曾将各种彩料绘成“样盘”,供外国人选择参考。这种样盘在欧洲的博物馆中也有收藏。

由于欧洲人喜爱色彩瑰丽的瓷器,康熙、乾隆时,欧洲市场上的珐琅彩、墨彩瓷的价格要比同类青花器高出4倍。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与官窑的影响下,景德镇引进欧洲的珐琅彩,并将其改造为更适合工匠彩绘的“粉彩”,同时还引进了西洋画法。由于丹麦、瑞典、荷兰、英国、法国人都抢购彩瓷,为满足外商的急迫需求,许多景德镇白瓷运到广东后再加彩绘出售。这样既避免了瓷器在成品运输中因破损而造成的成本浪费,又加快了外销瓷输出的周期。这些彩瓷一般被称为“广彩”,画工多师承景德镇工匠,多数较景德镇略显粗糙,但也有不少画得精细者与景德镇高手难分高下。

继德国迈森瓷厂开始仿造“克拉克”瓷,其后荷兰、西班牙、英国也争相仿制。在1755年以前,英国所用之高岭土,均由中国及日本输入。由于欧洲瓷器系用三元配方,烧成温度较景德镇要高,许多仿品较景德镇克拉克瓷更优。但其釉薄而匀,缺乏景德镇瓷石灰碱釉的润泽和白里泛青的玉质感。青料的呈色亦不如景德镇瓷优雅沉静、色调富于变化,其画风与景瓷相去甚远,有明显的异国情调。

然而在乾隆朝末年(1794年),由于认为有伤地脉,高岭山高岭土被控制严禁开采。由于优质制瓷原料来源被切断,景德镇难以像过去一样大量提供优质瓷器参与国际竞争。巧合的是,欧洲诸东印度公司大量的瓷器订货也到乾隆末为止。也正是在此时,原先受景德镇抑制的欧洲生产硬质瓷的工厂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嘉庆、道光年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继续增长,但景德镇的外销瓷所占比例却日渐缩小,这预示着景德镇制瓷业的黄金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景德镇霸业之一:崛起之前


我们今天谈瓷器,几乎离不开“景德镇”这三个字。可是,景德镇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瓷器的伊甸园,它真正在中国瓷器史上成为老大,要到元代青花瓷出现的时候。不管美术史专家如何强调它在宋代的辉煌,以及其名字“景德”是来自北宋真宗的年号,都无法否定它早年辈份低的事实。

为什么?因为在元代以前,中国所流行的瓷器是青瓷,从汉代的绿釉陶器,到魏晋南北朝的早期青瓷,由于政权分裂以及经济的原始性,整个中原大地,并没有出现一种计划性的、以手工业供养整个城市的生产模式;直到唐代,规模经济逐渐成形,青瓷与白瓷出现了首次的分庭抗礼,当时称为“南越北邢”,南方的越窑盛产青瓷,而北方的邢窑则长于白瓷,两者并驾齐驱,难分轩轾;到了五代十国,南方出现了一种称为“秘色釉”的青瓷精品,风靡北方,把白瓷压了下去;到了北宋,五大名窑中即使以定窑出现最早,排名上却只能叨陪末座,其余的汝、官、哥和钧,都属于青瓷系统,可见截至元朝以前,青瓷白瓷之争,青瓷一直遥遥领先!

定窑是宋代白瓷的代表,可惜在色泽和强度方面,与日后的景德镇仍有距离。

“景德镇”位处江西,本名“浮梁”和“饶州”,虽然很早已经以瓷器生产为主轴,其名字亦在宋真宗年间受赐,可是在早期的青白争霸中,它并没有担当起重要的角色。相反,它不过是一位对于青瓷亦步亦趋、忠实严谨的模仿者而已。当然,景德镇在宋代的瓷器产量非常之大,但问题是,正如一个歌手,即使不断在全国走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无休,但都只是唱着别人的歌,没有自己的作品,那么你能相信,这人能够成为万世不朽的巨星吗?不断唱陈奕迅的歌,不会为你带来陈奕迅的成就,顶多只能让你变成一位影武者而己。景德镇在宋代的繁荣,就是一种活在别人影子底下的繁荣。可是,这时候的它,已露出了自成一派的巨大潜力,因为,那里有着一种无可取代的原材料——高岭土。

高岭土是一种非常洁白、坚固、细腻的原材料,可塑性比起任何窑口都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看五大名窑,定窑也是白色的,但是一掂量在手,感觉就是密度低、松散,颜色带杂质,不但许多造型完成不了(不够结实,结果抵抗不了高温而变形或垮掉),美观度也不足;对于青瓷,景德镇可以洁白瓷土模仿,可是青瓷却模仿不了景德镇的洁白,正如白纸上可以涂绿色,绿色纸却涂不上白色的道理,青瓷是一种有局限的工艺,一旦中原品味的大潮流变了,它就可能永远的失去优势。

结果,随着宋朝的陨落,青瓷的潮流走到终结。

蓝色和白色在中国文化里,一向不是吉祥的颜色,但在中东世界,却是穆斯林的象征。蒙古人把军队打到了欧洲,汗国势力则巩固在亚洲最西端,刚好把整个伊斯兰文化圈兼而并之,亦同时把他们的品味和工艺消化掉。刚巧,蒙古人也是尚白尚蓝的民族,于是景德镇,就在宋元之间的品味革命之中,找到了它的转型契机;用现代的商战术语来说,它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蓝海”,打出了另一个市场,另一片江山。

青花虽然来自中东,却做得比任何中东作品要好,是真正的“青出于蓝”。

景德镇的高岭土,成就了青花瓷的白色基调,而青花瓷的蓝色,则是由西域的颜料和风格来完成。当中的细节,譬如究竟由谁下旨烧造、以及技术东传的细节等,文献上仍然待考,但可以肯定的是,西域的人和物料,来到东方的景德镇,是英雄来到用武之地;而景德镇在元朝崛起,则是先由“时势造英雄”,再有“英雄造时势”:蒙古人和穆斯林的品味,促使了青花瓷的诞生;而青花在中国诞生之后,则反过来被中东世界所疯狂。

中东世界的Iznik瓷器,一直是中国青花的追随者,可惜从原料开始,已经先输一截。

在十五世纪,也就是大概明朝的时候,中东出现了一种称为Iznik的瓷器,正是伊斯兰世界对于青花的模仿和创作。笔者曾经在土耳其看过不少佳作,不过衷心地说,在苹果对苹果的比较下,瓷质、用色、造型、品味,都很难追得上青花。

(景德镇霸业之一,待续)

景德镇瓷商射洪遇困


梦想中火爆的购买场面没有出现,设想的20天将货物卖完回家,但是从5月1日到18日的18天里,30人的展销队,60余万的陶瓷品只卖了2万多元!从江西景德镇来射洪展销的瓷商江和平说,“这确实让人没想到,但是把这些瓶瓶罐罐的东西再搬回去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昨(18)日,记者接到了有关景德镇瓷商在射洪遇困的求助电话后,赶到作为展销会场的射洪新世纪广场,果然看到一群疲惫的外地客商在为那些花花绿绿的陶瓷品的销路愁眉苦脸,见了记者就纷纷诉苦,“10多天了就是看的人多买的人少,不知道是我们的销售方法不对路呢,还是射洪人不喜欢这玩意儿,东西没卖什么可每天的展销费加上开支,怎么都要1400才得行哟!空空的展销场里没人来看,更别说是买了!

据记者采访参观者感觉到,射洪的消费者对陶瓷品消费确实不够了解,特别是那些作为观赏品的陶瓷,更是缺乏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搞陶瓷展销也就难怪要遇困了!这么精美的东西怎么就没人买呢?

展销负责人表示,为了脱困,将对陶瓷品进行让利处理,“换几个回家的路费就算了1记者在此提醒那些来遂宁开展经营活动的客商一定要事先调查好当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以免遭遇到像景德镇瓷商一样的困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