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的瓷器有什么 > 导航 >

拿什么拯救中国的文物流失

拿什么拯救中国的文物流失

古代的瓷器有什么 瓷砖什么好 用什么瓷砖

2021-05-25

古代的瓷器有什么。

据媒体报道,英国大英博物馆新闻发言人汉娜·波顿日前证实:10月29日,馆内东方展厅里的15件中国文物被盗,这些文物制作于唐朝、宋朝和元朝。

多年来,文物流失一直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痛。从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开始,中国的文化遗产便遭受了空前的浩劫。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200多座博物馆中,中国文物不下百万件,而且均是文物中的精品。近几年,海外私人打捞文物渐成热潮。不久前,英国打捞专家迈克·哈彻将在南中国海附近打捞出的中国清代商船“的星号”上的德化明清时代青花瓷器悉数拍卖。美国海底寻宝者费尔·格里科在其公司网站上公开发售约1万件、价值1500万美元的中国古代文物,更引起了海内外华人的强烈谴责。据称,费尔还根据史书记载,即从公元14世纪开始,一些满载陶瓷、财宝的中国商船经菲律宾海域前往印尼和印度时遇难沉没,所载货物散落在方圆5平方公里的海床上的资料,在心中形成一张“藏宝图”,最终圈定了16处打捞地点,并且已经先后打捞了16艘沉船,总共收获逾2.3万件中国古代文物,总估价高达2000万美元。

可惜,面对外国人对中国国宝的肆意凌辱,我们的反应除了抗议还是抗议。事实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先后制订了《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等一系列国际公约,一些国家也据此成功地索回了部分流失文物。可是我们却很少拿起法律武器,去捍卫自己的权利,去索回自己的国宝。在文物的打捞搜寻上,我们也没有有效的手段去争取自身的利益,甚至任由外国人到中国领海打捞文物,造成了大量文物的流失。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没有断代的国度,光彩夺目的古代文化曾令我们无比自豪,但是面对无数无价之宝不断流落海外,我们除了婉惜,还应有所行动。美国权威的《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海底探索家埃莫里·克里斯托夫,在参观了费尔·格里科的1万多件收藏品后发出感叹:“他的家简直就是一个完整的中国古董博物馆!”但愿这样的感慨对我们是一声警钟。

taoci52.com延伸阅读

[讨论]拿什么来拯救景德镇?


为了千年庆典的推广,景德镇市政府启动了打造全国陶瓷“教育、科研、产业、流通”四大基地的工程,几个规模过亿、主题相同的陶瓷交易城已经在景德镇落地生根。据知情人士透露,这笔钱有很大一部分从银行低息贷款,其余来自民间融资。

一名地方官员解释说,景德镇复兴的希望,是“千年瓷都”的品牌和大量尚未开发的土地,“它们是更现实的资金来源”。据资料显示,如今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在本市的经济产值中仅占8%的份额,远远落后于房地产业,后者已经成为当地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用土地换发展,这的确是更为实用主义的决策选择。”白发苍苍的陶瓷专家欧阳世斌说,“但对景德镇来说,它可能是一次危险的救赎”。

“一千年的庆典当然是大喜事,但欢喜骄傲之余,更应唤起的,是人们的忧患意识!”学院图书馆馆长陈雨前说。

对于景德镇能否再次复兴,陈雨前始终持乐观态度。他说,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景德镇涌现了无以计数的陶瓷瑰宝,拥有众多身怀绝技的制瓷工匠,以及完整配套的陶瓷体系。这种文化积淀,在世界上绝无仅有,更是国内其他瓷区所不可比拟的。

“消极论者说景德镇已无人才优势可言。但我要说,景德镇民间所蕴藏的陶瓷人才,仍然足以让世人惊叹。如果能激活这巨大的人力资源,不愁景德镇的陶瓷业不成。”陈雨前说。

陈雨前认为,振兴,目前关键是要在以下两方面取得突破:一,既要重视作坊意识,又要克服作坊意识,这就是走工业化、产业化之路;二,陶瓷和其他产业联姻,再也不能“会做不会卖。”

“景德镇从来都不缺优秀的工艺师,缺的只是能把工艺师们的工艺产业化规模化的企业家。”如今,这已经成了景德镇人的共识。

“振兴景德镇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重任。如果把这一问题留给我们的后代去做,那可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悲哀。”陈雨前说。

在哥本哈根淘宝:古玩店有不少中国流失古文物


清乾隆粉彩瓷盘

哥本哈根老城区有不少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建筑,一些古玩店就散落在老城区内的古建筑里。据介绍,店中有不少我国流失到那里的古文物。作为古文物爱好者,这种地方绝对不会错过。

走进一家家古玩店,店里的玉器、象牙、玉雕、木刻、漆器等琳琅满目,是真是假全得靠自己的知识和眼力去辨别。在OliverAntik古玩店,有不少我所熟悉的明清瓷器,其中以清代外销瓷为多,价值不算昂贵。一些出自北方窑口的宋元粗瓷器却贵得离谱,显然老外看重的是我国的历史。一只清康熙青花大盘高高挂在墙上,格外显眼,拿下来仔细一看,原来它是一件经过修补的残器,我遗憾地将它放下了。随之,挑选了一件清乾隆早期粉彩瓷盘。瓷盘直径27厘米,画面上楼台亭阁、远山近水、奇峰怪石、古柏苍松错落有致,四周边口还有棕色釉。店主是一位中年男性老外,他似乎很懂行,“乾隆,乾隆”——他的中文夹杂着浓重的西方口音,很生硬,很滑稽,但我能听懂。他讲此盘的年代在我看来,基本准确。我们彼此语言不通,但在比划中居然也能交流。我们谈定以丹麦克朗来结算,最后以950元(折合人民币,下同)成交。另一件清中期青花瓷盘,直径15.5厘米,盘面书有一首《月梅》诗,其中“迷离月底花生玉,寂寞花间月绝尘”两句诗,还真有点味道,有点意境,其书写章法也中规中矩。在异国他乡见到诗、书、瓷皆佳的瓷盆,让我满心欢喜,遂以650元的价格收入囊中。

店内还陈列着几件象牙雕刻的道教神仙托透雕龙纹转球,从龙纹转球传达的气息看,应是民国时期广东出产的旧物。广东气候温暖湿润,象牙不易脆裂,宜于制作钻镂、透雕作品,故镂雕逐渐成为广州牙雕工艺中最具特色的技艺。我挑选的道人和仙姑两件象牙龙纹转球,均由上下三节组成,顶层有托雕龙转球,造型优雅,玲珑精巧,其质地莹润,精镂细刻。象牙的精美、耐用、珍贵堪与玉石媲美,有“有机宝石”之美誉。象牙的最大特征是可以在其横截面上,观察到自然的网状交叉纹(简称鱼网文)和人字形纹理(简称人字纹),有其自然的蜡质光泽,这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的。为保护大象,现有国际公约严禁象牙交易。由于象牙的稀少,近来市场价一路攀升。但这里店主开价并不高,道人和仙姑一对2500元成交。

柜台里还有一尊黑黝黝的人物雕像吸引了我的眼球,它黑皮包浆深沉,从服饰上看应是明代的旧物。上手一看,是明道教人物青铜像,高18.5厘米。青铜人物眉慈目善,两耳下垂,嘴唇微闭,双手恭捧官印,身着典型明代服饰,大褶纹装饰,飘舞的彩条边上镶以如意纹饰,发髻系在后脑勺,工艺十分精到。根据我所知道的一些道教知识,猜测此青铜人物可能是明代为老百姓喜爱的真武大帝的掌印官。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现在武当山信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我决定把流失海外的这尊青铜人物带回中国。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4500元购得。回沪后,即向浦东钦赐仰殿道观的丁道士请教。丁道士认为从脸相和站立姿态来看,不应是道教中的大神,将其定为真武大帝的掌印官比较恰当。收藏家韩道林看后大加赞赏,他说:“这是开门的明代铜像,你做了一件好事,把珍贵文物淘寻回国了。”他的话,真说到我心里去了。

在一家古玩店里,我还看中了一个翡翠银链挂件,形状像是长命锁,上面刻有“长命百岁”四个字,价格很便宜。我欲购买,却发现身上已无现金,那里的古玩店又不能刷卡,同行的朋友拿出美元也遭拒收。正在为难之时,店主拿出人民币表示愿意收人民币,可惜我们都未带人民币。那一刹那,我虽遗憾,但也感到无比的荣耀,我们的国家真的强大起来了。这算是海外淘宝的意外收获吧.

德化陶瓷,拿什么来“反”反倾销?


2月16日,欧盟委员会发布立案公告,对原产于中国的陶瓷厨餐具进行反倾销调查,调查期为2011年全年。作为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德化涉及的企业有52家,金额达1804.67万美元。

在国际市场低迷、人民币汇率攀升、生产成本增加等不利因素下,欧盟反倾销调查这一“出口劫”突然来袭。那么,德化众多陶瓷企业要拿什么来“反”反倾销?

【关键词】技术

近日,顺美集团临界氧节能技术在陶瓷窑炉的应用取得成功,普遍节能20%,当地多家企业纷纷前来学习。

德化早在几年前就提出科技兴瓷战略,去年起还开展“企业自主创新三年行动”,建立泉州市高档日用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顺美集团博士工作站,实施科技项目46个。仅去年,全县就研发新品陶瓷2万多件。

近年来,该县积极提倡“日用陶瓷工艺化,工艺陶瓷日用化”。日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使该县陶瓷产品深受国际市场的欢迎。同时,该县组织众多陶瓷企业开发出“德化玉瓷”、“中温窑变釉”、高温珐琅彩陶瓷、轻质陶瓷、稀土生态陶瓷、纳米陶瓷等多款科技陶瓷。

“无论技术还是设备,我县陶瓷业总体水平都已接近国际水平。”环宇陶瓷有限公司总裁黄美罗说,“我们有些产品技术领先欧洲20年。”

【关键词】文化

黄美罗分析说,虽然技术超前,质量也并不逊色,但要提升价格,重要的还是在于文化的提升。

针对这种情况,德化县委、县政府积极鼓励企业派人到国外调研与考察市场,了解外国的民俗风情、感受异域文化,进而将这些因素结合在陶瓷产品研发设计当中。

外向型企业顺美集团做得较为成功。早在2000年,顺美集团就在德国哈根注册成立境外公司、建立大型商场,作为该公司产品的专卖店和贸易中转站;次年,又在德国法兰克福设立顺美(欧洲)总公司,根据客商需要设计生产畅销产品。

与市场“零距离”,让该公司产品从设计理念到样式都融入原汁原味的欧洲元素,深受当地消费者喜爱。据悉,仅去年该公司新推出的夜光陶瓷一项,就为企业带来逾千万美元的利润。

【关键词】高端

协发光洋陶器有限公司,是此次德化涉案金额最大的陶瓷企业。公司总经理许庆水认为,尽管有些出乎意料,但还不至于措手不及,“任何时候,产业的发展都存在风险,须‘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去年,该公司年出口额达430.4万美元,大部分市场在欧盟,部分在东南亚、中东、美国等地。面对欧盟反倾销,许庆水认为:“产品升级才是关键。”

许庆水说,近年来,公司一直关注国外市场的走向,即便未出现这次反倾销调查,公司也一直瞄准高端化、品牌化市场,“我们在‘创造’而不是‘制造’。”

该公司开发的“Luzerne”品牌产品获中国驰名商标,其生产的高级日用餐具及新骨瓷酒店系列产品远销美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进军迪拜莱佛士六星级酒店,是英国皇家道尔顿供货商。“我们走高端市场,平均单价是国内日用瓷出口价格的4倍以上。”许庆水自豪地说。

企业都搬走了 拿什么打造全球“陶瓷之都”?


佛山市政府最新出台的文件当中,要把佛山打造成全球“陶瓷之都”,鼓励现有企业将企业总部、研发中心、检测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展示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中心、创意中心留在佛山,实现佛山陶瓷由传统产业向都市型、创新型、知识型产业转型跃升。

笔者对此发展目标实在有点担忧。

佛山陶瓷最大的竞争力来源于全球最大、最完整的产业链,而这个产业链当中几乎所有的产业要素都是围绕着生产环节形成的。自去年以来,佛山市政府采取大规模的陶瓷产业专项整治,超过三分之二的企业要搬迁和关闭。佛山市政府新出台的产业规划也明确规定了近期的发展目标培育2家年产值超20亿元的企业和10家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绝大部分的企业都面临着搬迁、关闭的命运,由此带来生产要素的大迁移。在这样的情况下,打造全球“陶瓷之都”恐怕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政府打造全球“陶瓷之都”的规划当然鼓舞人心,但那么多“中心”与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却不得不令人产生怀疑。离开了生产制造环节,其它“中心”产业的发展到底有多大的可行性?不能不令人担忧。

生产企业搬走后,除了文化搬不走外,与之相配套的研发、检测、营销、结算、展示、信息、创意等其它产业都可以搬走,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而且一些新型的产区也会逐渐培育和发展该产区的配套产业。因此,政府部门一方面大规模限期企业搬迁、关闭,一方面打造“陶瓷之都”的想法可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在今年3月分举行的南风古灶论坛上,广东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力讲道,“你想天真的设计一个总部经济,这是一条死路。什么叫总部经济?总部经济就是为生产制造企业提供生产型服务的整体,所以他的服务对象就是我们大量的陶瓷企业,不存在着陶瓷企业可以搬走,我在这里专门设立一个庙大家来供”。丁力的讲话,得到了与会者的一片掌声。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企业都搬走了,我们可能会设立一个全球“陶瓷之都”的庙来由大家供吗?

要打造“陶瓷之都”,就必须留住陶瓷企业,当然并不包括那些要淘汰的落后产能。但没有一定的产能规模做支撑,打造“全球之都”恐怕也是一句空话。

市场精品瓷物流现状调查


在景德镇这个千年瓷都,有很多人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他们的作品被业界人士称为“名人名作”。与一般的艺术瓷相比,这些瓷器往往售价较高,对于来到景德镇的外地游客来说,买到这样的“名人名作”后,运输也自然成为一个让人关心的问题。为此,记者近日对我市一些陶瓷市场的“名人名作”物流状况进行了调查。

物流企业:托运“名人名作”的顾客少

2014年12月21日,记者来到我市规模较大的陶瓷市场之一——中国陶瓷城,对这里的多家物流公司进行了探访。

在一家名为众源物流的公司前,记者见到了许多摆放在空地上、已经包装好等待发货的陶瓷。记者说明来意后,该公司经理曹德年说,他们公司的客户主要是网店卖家和来景德镇旅游的外地游客,一些销售陶瓷的网店都是通过他们公司向顾客发货,一些外地游客在购买了陶瓷后,往往也是通过他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曹德年表示,众源物流公司接下的“名人名作”运输业务很少。据他了解,许多外地顾客在购买此类陶瓷后往往都是自己携带,很少会通过物流公司发送。众源物流每次在发货前都会对顾客的商品进行仔细包装后再装车,对一些大件的陶瓷商品更是认真检查,确保顾客的货物能够安全送达目的地。针对较为贵重的陶瓷货物,顾客还可以按照行业惯例选择保价措施,即顾客按照该件作品购买总价的8%交纳保价费,如果作品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破损,物流公司将按照所保价格进行赔偿。

在另一家名为宅急送的快递公司,一位侯姓负责人告诉记者,外地游客在购买了较为贵重的“名人名作”后,往往是用自己的汽车直接装走,很少会通过他们邮寄,公司发出的货物,绝大多数是普通的日用瓷和艺术瓷。“瓷器只要包装到位,一般不会出现破损情况的。”侯先生告诉记者。

另外一家快递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外地游客在购买了“名人名作”后,往往是自己带走,或是雇一辆专车运输。对于个别非常贵重的瓷器,这名工作人员表示可以对其进行保险。当记者想了解具体情况时,这名工作人员表示由于老板不在,具体的情况他也不太清楚。

陶瓷店主:顾客会自行带走“名人名作”

在中国陶瓷城,记者采访了几位在此经营陶瓷的店主。提到“名人名作”的运输,一位店主告诉记者,对于在他们那里购买的陶瓷作品,他们都会进行认真包装,然后由顾客本人带走,一般不会出现破损的情况。不少顾客还是自己开着汽车过来的,在运输的时候他们自己也会格外小心。

另一位店主则对这个问题显得有些回避,他告诉记者,顾客购买了“名人名作”后,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非常谨慎地随身携带,个别顾客可能会通过物流寄送,但这种情况很少。

保险公司:价值难确定,暂未开通此类业务

我市的保险公司对“名人名作”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破损等风险有些什么样的理赔措施呢?2014年12月23日上午,带着这一问题,记者来到了我市的一些保险公司进行采访。

在昌南大道的太平洋产险公司,该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名人名作”价格较高,而且目前景德镇缺少一个对艺术品进行鉴定评估的权威机构,很难计算这些瓷器的真正价值。因此,这些瓷器一旦发生破损,将给理赔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所以他们对这一方面的业务是慎之又慎的。另外,客户对“名人名作”的运输需求并不强烈,所以他们还没有开展对“名人名作”进行保险的业务。

在瓷都大道的中国人保财险公司,该公司非车险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公司目前也没有开展此类业务,主要原因是这些陶瓷价值难以确定,这给保险的理赔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他们公司有货运险这一业务,但该业务仅限于货主方能够进行明确定价的货物。

市邮政管理局:出现纠纷可以投诉和申诉

作为一个对我市的邮政企业和快递公司进行监管的行政部门,市邮政管理局对“名人名作”的物流状况又是如何监管的呢?2014年12月23日下午,记者来到市邮政管理局了解情况。

该局行业管理科余科长告诉记者,他们这个部门的职责主要是对全市的邮政企业和快递公司进行监管。对于贵重物品或是易碎物品,顾客可以对其进行保价。顾客如果因货物损坏与快递公司发生争执,可以先向快递公司投诉;如果没有结果或是顾客对处理结果不满意的话,可以拨打该局工作电话8229915,或是登录该局网站,通过“局长信箱”向他们申诉,他们会及时进行处理。

新十年新格局 陶瓷行业拿什么“笑傲江湖”


在2011——这个历史新十年的开始之际,很多建筑陶瓷企业纷纷强调了各自在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中的举措与新年着力点。这些是否真是当前陶瓷企业谋求新发展的准确方向?口号喊得响,准备工作又是否足够?很多疑问在新十年值得我们关注。

科技创新不是表面功夫要有实质性突破

其实,国内陶瓷行业的推陈出新乍一看并不寂寞。每年各个生产企业都会有新品发布,而一些新的品类名称更是让消费者云雾缭绕。但是真正归结“热喷涂”“微晶纳米”“拉丝釉面”“晶彩”“晶莹”这些靓丽名词背后的技术,有关专家表示,很多新产品都是热锅炒冷饭,更多的只是在色彩、纹理、和抛光上作文章,鲜有实质性的突破。

同时,目前建筑陶瓷业设计研发的跟风现象泛滥。很多中小规模企业架空研发,一溜向行业大腕看齐,这种坐享其成的“拿来主义”让产品同质化问题凸显。不仅搅乱了行业市场的有序竞争,挫伤了主流研发企业的研发效度,更是造成市场产品积压,一定程度阻碍了产品更新换代和工艺研发速度。

虽然问题繁杂,但我们多少可以在一些闪光中看到有责任感的中国建筑陶瓷志士倔强且卓越的闪光。

在博洛尼亚的展会上,鹰牌陶瓷十多年代表中国陶瓷业坚守阵地,蒙娜丽莎陶瓷以陶瓷薄板技术领衔了世界陶瓷该领域的标杆话语权。在21世纪的新十年,我们可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陶瓷企业在新的发展规划中将自主研发和环保型生产线建设列入了工作头条。我们预见到的是一个更具技术实质性突破、更具中国陶瓷“文化芯片”的行业发展前景。在现代陶瓷领域,中国的标签不应该还仅仅依仗唐三彩和青花瓷等古老流传。

千年瓷都历史悠久推陈出新才能继续辉煌

陶瓷是中国一张历史悠久的名片。在中古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陶瓷历经路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世界各民族。时下,虽然中国的经典瓷器依然在古玩拍卖市场和博物馆中备受尊崇,但是,中国的建筑陶瓷工业却并没有硬起骨架将时光中积淀下来的中国瓷艺发扬光大。

以博洛尼亚国际建筑卫浴陶瓷展览会为例,作为世界建筑陶瓷的主要会展,中国陶瓷企业在其中却多为看客。虽然一个展会并不能说明中国建筑陶瓷业就果真示弱于世界领先工艺。但国内市场广告宣传铺天盖地,国际舞台却深沉低调的现象,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佛山南庄镇陶企外迁一度轰动业界。这种基于地区产业良性持续发展的断手之痛,实际上是生态环境压力之下的不得已而为之。纵然最新出台的地方财政报告中指出将近三分之二的制陶企业外迁并没有给当地的GDP带来下滑,但是我们在此事件的一系列后续报道中可以看到各个企业的“很受伤”。有企业辗转后宣布将主要生产线回迁,有企业异地适应期艰辛拉滑增长计划,更有中国四大仿古砖品牌之一的圣陶坊年底宣告倒闭。

诚然,企业迁徙并不是每个佛山陶企,或者中国陶企都要面对的突然事件,但是如果不从产业经营理念上抓起,而是单方面追逐短时效益我行我素,那么在越来越严格的环境管制下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结果将是必然。在这种必然中企业要承受的消耗性重复建设和基础配套磨合是不可低估的“被刹车”。

“被刹车”的必然性并不是在危言耸听,作为陶瓷主产地之一的淄博也有产业转移的相关迹象。据该地政府介绍,由于陶瓷行业部分从业者自律能力的缺失,污染治理与落后生产方式更新工作敷衍塞责,淄博相关产区已经拉响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警报。同时,目前绝大多数规模有限的陶企创新能力匮乏,只能进行高投入低收益的低级生产。在节能减排等环保压力之下,该地将考虑重演佛山的断手之痛。

再来仔细分析一下近几年的国内建筑陶瓷市场

就整体实力而言,中国国内陶瓷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量的绝对主体份额。我国的陶瓷生产工艺与世界水平基本接近,但是在自主设计和核心工艺技术方面却比较缺乏。很多中小生产企业炉火正旺,却只是贴牌代工,进行的是低利率的资源换票子,“为外来媳妇做婚纱”。

此外,虽然目前国内生产线与设备引进力度很大,但工业运作方式更新依然滞后,相关数据显示,建筑陶瓷制造在污染物排放量上居高不下,生产与治理之间的投入权重在视野有限急于求成的商人手中被本末倒置。这实际上是在扼住良性持续发展的咽喉。

评论:谁来拯救景德镇瓷器艺术


不可否认,绘画界对于瓷器工艺是外行,自然要谦虚地向工艺美术师们请教学习。而对于瓷上绘画,绘画界的意见虽然偏激却是中肯的。

瓷器本身,因其造型、工艺等因素,已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即使不加任何描绘(图案),也足以显示其古雅高贵与独特。

中国瓷器与中国书画是最能代表中国特色与水准的中国艺术,是中国的“符号”。若结合二者,人们更期待的是两种极品的“极极相加”——达到至高无上的极上品。若“两极”结合,最终生下一个较之母本更不及的“下等品”来,那么这种结合宁可不要,而保持两种艺术的各自高品高格为好。

今天绘画界对于景德镇瓷器所提出的问题,准确地说指的是“瓷画”——绘于瓷上的绘画。问题的提出是有其理由的,我们在随处可见的景德镇当代瓷器展中所看到的瓷上绘画作品充斥着“俗气”、“匠气”,画家们贬其为“垃圾”并不过分。这些“作品”严重影响了景德镇瓷器的声誉。我想作为当代景德镇的工艺美术大师为此也同样会感到难过的。为何出现此种境况呢?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瓷上绘画的作者不是当今绘画界的精英。

那么,我们把当今绘画界的精英请到景德镇去画瓷,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回答同样是否定的。原因很简单,绘画的材质发生了变化。瓷坯上行笔涩滞,不如纸绢流畅;青花等画瓷颜料也不同于墨等中国画颜料。画家们在纸绢上的作画方法直接用于瓷上绘画是无法完全达到预想效果的。在瓷上绘画,画家们需要一个对材质的熟悉与掌握过程,更何况烧出后的变化有时又是无法预见的……这些问题便涉及到瓷的工艺性。画家们要谦虚地向工艺美术师学习,他们的经验、绘瓷方法同样是“法宝”。我们的绘画精英们不会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瓷画的创作与研究上,这样,从工艺师们那里取经更显得重要和节省时间。将工艺师的技术经验与画家的绘画水平相互吸收融合,才会创造出精美的瓷器(画)作品。

回顾中国古代那些精美绝伦的瓷器作品上的“绘画”,更多的是图案的形式——这种“绘画”还属于工艺性质。严格意义上的精美瓷画并不多见。近现代虽然有林风眠等绘画名家参与瓷画创作,同样是出于一时兴致,少有大作精品传世。景德镇瓷器,若完全承继宋元明清以来的图案式绘画,虽说可以保持传统,但其前景并不乐观。绘制图案的古人虽说也是“工匠”,但指导其“创作”的皆为当时的文化高人,这些高人们是懂得“艺”的。就像宋画一样,虽为“画匠”所作,但赏画与指导者都是诸如赵佶等文人,在这方面我们今天的瓷画家已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了。

作为瓷器的艺术——一为“艺”,一为“术”,缺一不可。“艺”为文,“术”为技。无技,文何以附焉?无文,技何价之有?

雍正粉彩流失海外变为台灯灯座


随着《国家宝藏》热播,全国掀起了一股文物热,节目用特别的方式演绎了每一件国宝背后的历史故事。文物就是历史。是的,文物起初只是不会说话的静止的物件,是时间赋予了它们生命,是历史赋予了他们血脉。今天,当我们驻足于博物馆,透过展窗欣赏每一件文物时,每每惊艳于它们的精美颜值,可是更让我们感动的是他们穿越漫长的时空、跨越沧桑的历史后,与国家精神血脉相容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在上海博物馆就有这么一件外表粉嫩、体态婀娜,却有着一段复杂身世的瓷器精品: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

曾几何时它是景德镇进贡的新式瓷样让雍正皇帝爱不释手,曾几何时它又流亡海外被当成了普通灯座使用,而曾几何时它重现拍场以天价震惊了收藏界……待尘埃落定,如今的它安静地站立在上海博物馆的橱窗中,一切又归于平淡。它记录的是一段瓷器烧造的光辉历史,也记录了近一个世纪前中国大地的那场劫难,更见证了新一代中国人的一片爱国赤诚。

▲清雍正 粉彩蝠桃纹橄榄瓶

上海博物馆藏

这件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瓶口外撇,细颈、鼓腹,整体呈橄榄形,故得名橄榄瓶。造型丰满秀挺,线条流畅,轻巧灵动而又不失稳重,兼具梅瓶、玉壶春的美妙于一身。瓶体釉色纯净洁白,釉层肥腴莹润。以粉彩绘八个成熟的仙桃、桃花和一对展翅的蝙蝠。桃枝遒劲盘亘,支撑起整个画面。硕大鲜艳的果实坠于枝头,桃枝间点缀或粉或白的桃花,物象生动自然,画工及其精良。叶子的阴阳向背,花瓣的纤细柔和,枝干的穿插错落等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物象之间看似随意组合,实则匠心独具。枝叶间饰两只红色的蝙蝠,正张着翅膀,盘旋于花果之间,俨然一幅喜庆丰硕的场景。"蝠"是"福"之谐音,而桃子象征长寿,蝠桃纹装饰便有"福寿双全"的寓意。

雍正皇帝对粉彩情有独钟,因此当时的对粉彩瓷的造型、色彩、线条的制作都非常讲究,上有所愿,下便效力,从而成就了“雍正粉彩”的辉煌。这个蝠桃纹橄榄瓶,无论在创意上,画工上,还是具体的烧制技术上,都代表了整个清代粉彩的最高制作水平。

雍正粉彩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有很高的地位,我们在以前的推文《雍正粉彩瓷:朕就是这样的“超凡脱俗”》中曾经对雍正时期粉彩瓷器的工艺特点、艺术水平及辉煌成就等做过较详细的介绍。那么这件蝠桃纹橄榄瓶在雍正朝一众粉彩中又可谓是上上之作。据统计粉彩蝠桃图案的橄榄瓶目前世上仅此一件,很是珍贵。

▲清雍正 粉彩蝠桃纹橄榄瓶(局部)

首先是它的特殊器型。橄榄瓶这一器型始烧于何时尚不明确,但于雍正、乾隆时期较为常见。瓶身线条十分优美,这种流线造型是当时的瓷器形制的一种创新。

▲清雍正 粉彩过枝桃树纹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次是它的纹饰寓意。“蝠桃纹”这一吉祥题材的图案也仅出现在雍正和乾隆两朝的官窑器,粉彩瓷器中“蝠桃纹”大都是绘制在盘子类的瓷器上。即便绘制在橄榄瓶这种立器上也是多以青花绘制。故这样一件以粉彩绘制“蝠桃”图案见于橄榄瓶的,传世极为罕见。

▲青花桃蝠纹橄榄式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样一件独具匠心的精美瓷器是怎么诞生的呢?这不能不让我们把记忆拉回到那个智慧而光辉的时代。

相传清雍正十二年春季,江西景德镇御窑厂按例要将一批新做的瓷器样品送往北京宫中,而这些进贡的瓷器样品将决定了景德镇官窑近一年的烧制品种。这一年的宫廷用瓷为雍正皇帝钦点。在此之前,雍正皇帝特意下旨,命唐英烧造一批新颖的粉彩瓷器。可是烧制瓷器并非一日之功,烧出有新意的瓷器更是不容易,虽然在规定日期之内窑工们烧出了瓷器样品,但唐英对这批瓷器仿佛并不满意,因此就在大家准备把装好的瓷器封箱的时候,唐英还是决定砸碎那几件自己不太满意的作品。随后唐英又冒着被治罪的风险给雍正皇帝写了一份奏折,称晚几日再上交今年的瓷样。

▲粉彩蝠桃纹橄榄瓶(局部)

瓷器是砸了,奏折也递了,可是唐英还没有解决的办法,于是终日茶饭不思急的在房中打转,一不留神撞倒了书案上的笔筒,去捡笔筒的瞬间,唐英突然发现笔筒上面的图案放倒和直立时看上去感觉不太一样,于是唐英突发灵感,如果把平时绘在盘子碟子上的图案也绘在直立的瓶子上会不会也有不同的效果。于是唐英和景德镇窑工们的反复试烧,终于制作出了独具特色的粉彩蝠桃纹橄榄瓶。它端庄挺秀的造型,清澈细腻的胎釉,疏密有致的图案,艳而不俗的色彩,不仅惊呆了见证粉彩橄榄瓶诞生的窑工们,也使不久后见到此瓶的雍正皇帝眼前一亮。

▲粉彩蝠桃纹橄榄瓶(局部)

早在康熙年间,粉彩已开始出现,到雍正时期,已趋成熟,并形成粉彩装饰的独特风格。《陶雅》中称赞“粉彩以雍正朝最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艳夺目”。雍正粉彩瓷器无论在造型、胎釉和彩绘方面,粉彩瓷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直以来史料上都有记载说景德镇曾经生产过“粉彩橄榄瓶”,可是人们都没亲眼见过。直到2002年这件雍正蝠桃纹橄榄瓶的出现在拍卖会上,才填补了文献中所述雍正时期“登峰造极”的粉彩官窑瓶类器物的缺失。

▲粉彩蝠桃纹橄榄瓶(局部)

那么这件宫中传世佳品是怎么失踪、又是怎么回到大众视野的呢?这就不得不追溯到那个国运日下、风雨飘摇的年代。

▲被当作灯座使用的粉彩蝠桃纹橄榄瓶

据推测,这件粉彩橄榄瓶有可能是当年八国联军从中国抢走的文物,它也因此辗转流落到了海外,被奥格登·里德家族收藏,然而他的主人并不知道它的价值,几十年来,瓷瓶一直在没有任何保护的条件下,作为一只台灯的灯座在使用。直到一次里德无意间问起母亲这个瓷瓶的来历,得知是当年祖父买回来的中国瓷器,放在家里好多年了。后来经过打听,里德了解到这件一直被视为普通摆设的灯座的真实价值,决定将它委托拍卖行进行拍卖,才让这件珍贵文物重新呈现在世人眼前。幸运的是,这个瓷瓶这么多年被作为普通物件随意摆放,竟然毫无破损地完整保存下来,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经过了一次海外流亡,这件珍贵的粉彩精品又是怎么回到中国的呢?这要感谢一位有眼光有气魄有财力的中国收藏家张永珍女士。

张永珍无意间在报纸上看到苏富比将拍卖这件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的消息。出身古董世家的她敏感地意识到这件粉彩蝠桃纹橄榄瓶的价值,在看到消息后当即决定一定要把这件东西买回中国。

经过激烈竞争,张永珍最终以4150万港元拍下了这件粉彩橄榄瓶,这个价格不只超出了张永珍自己的心里价位,也刷新了当时清代瓷器的世界拍卖纪录。如张永珍女士说:“这件瓷瓶是中国的。当时在拍卖现场,我就下决心一定要把它买下来,不能再让它流出去了。”“花瓶终于又回到了中国人手里,真的好开心。”

▲粉彩蝠桃纹橄榄瓶(局部)

拍下这件瓷器不久,张永珍女士又决定将这件粉彩蝠桃纹橄榄瓶捐献给上海博物馆,因为这样就能让更多人欣赏到这件国宝,也能避免其再次经历漂泊的风险。

因为心疼和喜爱,张永珍女士高价买回了这件瓷器珍品,让它在漂泊百年之后重新回到中国人手中。而又为了这件文物不再漂流,让更多的人能看到这样一件国宝,她又将这只粉彩橄榄瓶慷慨地捐献给了国家,这背后又是一份怎样的爱国之心!

如今这件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安静地站立在上海博物馆的展柜中,静谧祥和,那些过往的曾经被擦拭而去,只将记忆封存在它那副岁月静好的安详中。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拿什么拯救中国的文物流失》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拿什么拯救中国的文物流失》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的瓷器有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