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文物瓷器有哪些 > 导航 >

在哥本哈根淘宝:古玩店有不少中国流失古文物

在哥本哈根淘宝:古玩店有不少中国流失古文物

古代文物瓷器有哪些 中国古代瓷器有哪些 瓷砖有哪些

2020-06-03

古代文物瓷器有哪些。

清乾隆粉彩瓷盘

哥本哈根老城区有不少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建筑,一些古玩店就散落在老城区内的古建筑里。据介绍,店中有不少我国流失到那里的古文物。作为古文物爱好者,这种地方绝对不会错过。

走进一家家古玩店,店里的玉器、象牙、玉雕、木刻、漆器等琳琅满目,是真是假全得靠自己的知识和眼力去辨别。在OliverAntik古玩店,有不少我所熟悉的明清瓷器,其中以清代外销瓷为多,价值不算昂贵。一些出自北方窑口的宋元粗瓷器却贵得离谱,显然老外看重的是我国的历史。一只清康熙青花大盘高高挂在墙上,格外显眼,拿下来仔细一看,原来它是一件经过修补的残器,我遗憾地将它放下了。随之,挑选了一件清乾隆早期粉彩瓷盘。瓷盘直径27厘米,画面上楼台亭阁、远山近水、奇峰怪石、古柏苍松错落有致,四周边口还有棕色釉。店主是一位中年男性老外,他似乎很懂行,“乾隆,乾隆”——他的中文夹杂着浓重的西方口音,很生硬,很滑稽,但我能听懂。他讲此盘的年代在我看来,基本准确。我们彼此语言不通,但在比划中居然也能交流。我们谈定以丹麦克朗来结算,最后以950元(折合人民币,下同)成交。另一件清中期青花瓷盘,直径15.5厘米,盘面书有一首《月梅》诗,其中“迷离月底花生玉,寂寞花间月绝尘”两句诗,还真有点味道,有点意境,其书写章法也中规中矩。在异国他乡见到诗、书、瓷皆佳的瓷盆,让我满心欢喜,遂以650元的价格收入囊中。wwW.tAOCi52.COm

店内还陈列着几件象牙雕刻的道教神仙托透雕龙纹转球,从龙纹转球传达的气息看,应是民国时期广东出产的旧物。广东气候温暖湿润,象牙不易脆裂,宜于制作钻镂、透雕作品,故镂雕逐渐成为广州牙雕工艺中最具特色的技艺。我挑选的道人和仙姑两件象牙龙纹转球,均由上下三节组成,顶层有托雕龙转球,造型优雅,玲珑精巧,其质地莹润,精镂细刻。象牙的精美、耐用、珍贵堪与玉石媲美,有“有机宝石”之美誉。象牙的最大特征是可以在其横截面上,观察到自然的网状交叉纹(简称鱼网文)和人字形纹理(简称人字纹),有其自然的蜡质光泽,这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的。为保护大象,现有国际公约严禁象牙交易。由于象牙的稀少,近来市场价一路攀升。但这里店主开价并不高,道人和仙姑一对2500元成交。

柜台里还有一尊黑黝黝的人物雕像吸引了我的眼球,它黑皮包浆深沉,从服饰上看应是明代的旧物。上手一看,是明道教人物青铜像,高18.5厘米。青铜人物眉慈目善,两耳下垂,嘴唇微闭,双手恭捧官印,身着典型明代服饰,大褶纹装饰,飘舞的彩条边上镶以如意纹饰,发髻系在后脑勺,工艺十分精到。根据我所知道的一些道教知识,猜测此青铜人物可能是明代为老百姓喜爱的真武大帝的掌印官。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现在武当山信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我决定把流失海外的这尊青铜人物带回中国。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4500元购得。回沪后,即向浦东钦赐仰殿道观的丁道士请教。丁道士认为从脸相和站立姿态来看,不应是道教中的大神,将其定为真武大帝的掌印官比较恰当。收藏家韩道林看后大加赞赏,他说:“这是开门的明代铜像,你做了一件好事,把珍贵文物淘寻回国了。”他的话,真说到我心里去了。

在一家古玩店里,我还看中了一个翡翠银链挂件,形状像是长命锁,上面刻有“长命百岁”四个字,价格很便宜。我欲购买,却发现身上已无现金,那里的古玩店又不能刷卡,同行的朋友拿出美元也遭拒收。正在为难之时,店主拿出人民币表示愿意收人民币,可惜我们都未带人民币。那一刹那,我虽遗憾,但也感到无比的荣耀,我们的国家真的强大起来了。这算是海外淘宝的意外收获吧.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在瓷器碎片中 寻找中国古文明


很多欧洲国家认识中国都是从瓷器开始的,咱中国的英文拼写CHINA有一个意思就是瓷器。瓷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在景德镇体现的尤其突出。这些年景德镇的考古发掘挖掘出许多瓷器碎片,这些碎片都记录着深厚的历史文明信息。

考古专家利用近年来在景德镇官窑出土的瓷器残片,已经先后复原了1千多件珍贵的瓷器。这个盘子就是景德镇珠山官窑发掘的瓷片复原的,由于这些瓷器残片出土于明朝洪武地层,证明是明代洪武年间的瓷器。而此前,人们一直以为,这种图案细密、留白较少的瓷器都是产于元代。很长时期以来,人们还认为,明朝永乐和宣德时期的瓷器没有差别,因而有“永宣不分”的说法。但官窑出土的瓷片修复的这个永乐军持线条流畅轻盈,而这个宣德军持则显得过于厚重,专家们由此发现这两个时期的瓷器实际上非常容易区分。更有趣的是这个蟋蟀罐,它成了一个历史事实的重要证据。野史上说,明朝宣德皇帝喜欢玩蟋蟀,但根据正史记载,宣德皇帝是位勤政的、有作为的皇帝,没有这种嗜好。

【同期】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这是宣德官窑出土的蟋蟀罐,肯定是养蟋蟀和斗蟋蟀的。这个龙画的是双角五爪,像这种双角五爪的龙只有皇帝才能用,其他平民百姓和官员都不能用,用的话属于僭越,是要杀头的。这个你看,它有款,大名宣德年制,从这个器物可以印证,宣德皇帝是玩蟋蟀的,而且很喜欢玩蟋蟀。

可以说,对官窑的每一次发掘,都是在一页页一段段地重新撰写中国最精美瓷器的历史,都是在一次次、一层层地揭开神秘的官窑瓷器的历史面纱。

文物与古玩的区别


很多收藏爱好者问:古玩不是文物嘛,文物怎么能公开有偿流通呢?

国家法律不是禁止买卖文物吗?

看来在收藏爱好者队伍当中,

很多人对文物、古玩、古董、艺术品之间的区别并不清楚。先说文物。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典籍中就出现了“文物”二字,

不过,它最初指的是礼乐、典章制度的统称。

唐宋时期,“文物”才由礼乐、制度,转变为实物,特指前代的历史遗物。

所以,唐宋时期提出的“文物”概念,

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物”概念,在含义上基本贴近了。

再说古玩。

先于“古玩”出现的是“骨董”一词。

何谓“骨董”?

指的是人们珍视的古代器物,是先人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和珍奇物品。

上面沉积着无数的历史、文化、社会信息,而这些信息是任何一件其他的器物所无法取代的。

“骨董”一词最早出现在北宋,盛行于南宋以后。

这个“骨”字,取“肉腐而骨存”之意——肉腐烂了,骨头留存下来,有保存历史精华之意。

因为所有的“骨董”都是古代留下来的,所以后来写作“古董”;

又由于古董可作为一种玩物,

所以后来又称之为“古玩”——古代留下来的可以赏玩的珍贵物品。

从上述介绍可知:“骨董”、“古董”、“古玩”三者称谓,

实际上是同一个意思,只是时代不同,叫法不同而已。

文物作为具体的物质遗存,它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

二是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

文物分类比较复杂,

既可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两大类,

也可分为“公有文物”(国有文物)和“私有文物”。

不可移动文物,一般指古迹,包括遗址、古墓群、古建筑、石窟、寺庙、大型石刻、大型壁画、历史遗迹、代表性建筑等等。

可移动文物一般指馆藏文物,如艺术品、工艺美术品、手稿、图书资料、各种实物、化石等等。

最后说说文物与古玩的区别。

文物是一个大概念,它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

文物既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现当代的,只要符合文物的两个明显特征,就可以视作“文物”;

而“古玩”却只指古代的珍贵物品,现代、当代的物品,无论多么珍贵,也不能称之为“古玩”或“古董”。

这在时间跨度上有明确的界限。

因此我们可以说,“文物”的范围远远大于“古玩”的范围。

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水域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是不允许民间有偿转让流通的,更不允许拍卖,否则便是违法。

对于部分私有文物,国家也是禁止民间流通的,

但近年间,国家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对于非国宝级的民间文物,鼓励“藏宝于民”,特许民间依法流通。

这既是为了推动收藏事业的发展,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护民间文物,激活文物的社会价值。

古玩,犹如一个包罗万象的大市场,东西多得很,博得很,杂得很,玩法多得很。

国家繁荣向上,老百姓丰衣足食,古玩有市场。

国家萧条混乱,老百姓衣食无着,没人有那个闲心来搞古玩。

古玩的收藏与鉴赏,是一项高雅的玩,一种有品味的玩,一种有文化的玩,一种背负历史、寻旧怀古的玩。

古玩,作为一种商品,它的特质集中地表现在两点:

一点是古,具有历史重负的沧桑感,往往这些东西,是一个社会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最好见证;

另外一点是有文化,有品味,具有艺术性。

正是因为古玩作为商品的这两个最鲜明的特点,

决定了在古玩某一领域淘金的专门人才,

有可能在庞杂的良莠不齐的古玩市场中,赢它个罐满钵盈。

文物也好、古玩也好,我们只不过是一段时间的保管者而已。

舍得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抱着一颗舍得、感恩的心态,挺好!

西洋瓷器在古玩收藏市场有升值潜力


在现当代瓷器中,西洋瓷器以制作精细和精美著称,但国内关注度却很低。古玩收藏交易市场人士表示,目前西洋瓷器的价格远低于内在价值,尤其是著名品牌的限量精品瓷器,具备较大的升值潜力。

事实上,在学习和吸收国内先进瓷器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西洋现代瓷器在骨瓷、珐琅彩等方面的技艺已经颇高。尤以英国的“明顿”、法国“赛费”、德国“梅森”等品牌瓷器最为著名。不过,与动辄几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的同时代晚清民国瓷器相比,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生产的西洋瓷器价格可谓“低廉”。如一款1774年至1814年间的梅森(MEISSEN)经典系列青花洋葱盘,目前市价在2000元至3000元左右。

“西洋瓷器在工艺上不断融合创新,产品制作更加精细,同时,西洋瓷器制作商都很注重保护和宣传自己的品牌,因此其品牌的升值空间得以大大提升。”西洋瓷器收藏爱好者表示,比如部分品牌的高端精品瓷采用全手工绘制,除了品牌标志,还有著名画师的签名,数量少价格贵,这类精品瓷器更具收藏价值。

不过,据了解,目前西洋瓷器的古玩收藏群体仍是非常小众的,古玩收藏爱好者也以收藏欣赏或装饰为主。业内人士表示,群体的培育需要一个过程,毕竟进入国内艺术市场时间较短。随着了解的不断深入,其价值会不断被认识。

部分古玩收藏者则认为,关注的人少也有好处,目前西洋瓷器在古玩收藏市场的价格仍较低,运气好还能捡到限量精品版。对此,专家建议,除了根据品牌选择之外,还要关注印款。西洋旧瓷器主要依据款记来识别,如签名、字母、图标、号码等,能反映出瓷器出处、年代、质量等信息。普通爱好者可以先从偏实用的器物入手,就某个品牌或系列有序收藏。

拼起千年古文物“凤首瓶”


拼起千年古文物“凤首瓶”

40多块看起来残损不堪的破瓦片,经过文物人员巧手“缝补”,居然“堆”起来个距今千余年的辽代文物,记者有幸见到“复原”基本成型的千年文物“凤首瓶”。

这个基本“复原”的古文物是辽代“凤首瓶”,别看它现在已经基本完好如初,可是前不久出土时竟然是一些零散的残损片。根据这些出土残损碎片的底足、口沿形状以及造型,考古人员初步判断这是辽代器物。

与此同时,通过辨别和查询资料,根据这些残损碎片介于陶片和瓷片之间、陶胎瓷釉的特质,考古人员断定这是辽代“凤首瓶”的残片。

葫芦岛考古人员赵普光说,“凤首瓶”是辽代典型的瓷器瓶式之一,造型如一只伸颈直立的凤首而得名,也是受金银器物形状影响而独创的一种器形。瓷器呈杯式口,细长颈,器身光素、刻花或堆塑图案。“凤首瓶”是在辽代时期一般是有身份、有地位的达官显贵和皇亲国戚等皇族家才能够拥有的,它是一种用来盛装酒和一些其它东西的器皿,也可以作为装饰物。

由于辽代器物不仅在辽西地区,即使在全省出土都非常少,因此考古人员决定要让这些出土的残损陶瓷片发挥作用,重新复原回原型。复原工作比较繁琐,考古人员首先将这些残碎片清洗干净,处理好这些断裂面,然后找来相关辽代“凤首瓶”的实物资料,按照“凤首瓶”的本身原貌,在不破坏器物本来面目的情况下进行细致粘连和修补,残损的部分用石膏进行填补。

由于辽瓷器物大部分都是部分施釉,部分露胎,所以考古人员对修补“凤首瓶”的部位要保持原样,不进行染色。经过一个多月类似于“绣花”式的努力,终于使这个零散不堪的残损陶瓷片“各就各位”。

目前这个辽代“宝贝”已经作为珍贵文物被妥善保管起来。

浙江金华古玩市场现文物瓷片 文物部门称正调查


金华市古玩城惊现标注“汤西夏y1”等字样的陶瓷片

金华孝顺镇的史全力(化名)是个古玩爱好者,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去各地的古玩市场转转。

6月初,史全力和朋友在浙江金华的古玩聚集地——古子城的“旧雨楼”书店买了几件宝贝,底端标记有“金汉灶y”、“汤西夏y1”等字样的陶瓷片。

可是没多久,该书店老板就被警方带走调查,原因是那些有字样的瓷片可能是考古出土的婺州窑陶瓷碎片。坊间还传言,这批瓷片可能出自当地文物部门,属于盗卖。

传言是否属实?中新网记者采访了金华市文物局局长蓝跃军,他表示此事目前正在调查。另外,记者也在金华市进行了多方面调查。

每片20元的碎瓷片可能是文物?

金华市古子城一带是当地有名的古玩市场,每周日,古子城附近摆摊的人和“寻宝”的人络绎不绝,造成交通拥堵。金华的出租车司机称古子城为“星期天”,意思是“星期天堵得无法通行”。

旧雨楼是古子城里一家不起眼的旧书店,但有文物爱好者透露,这家旧书店不时会有一些好宝贝出售,是其他地方淘不到的。

史全力告诉中新网记者,当天在旧雨楼书店,老板娘拿出了一麻袋碎瓷片供他挑选,并声称绝对是文物。记者看到,史全力买的碎瓷片底端标注着“金汉灶y”、“汤西夏y1”字样。

“麻袋里的碎瓷片都有标记的,一看就是货真价实的文物。”史全力说,碎瓷片的价格并不贵,一片大概20元左右。如果整麻袋买下,还可以便宜一些。因为当时不方便拿,所以他只买走了两件比较完整的碎瓷片。

但最令史全力心动的并非这些碎瓷片,而是一只年代久远且被火烧过的花瓶。“花瓶口已被火烧裂了,烧裂的碎片用报纸包着放在花瓶里面。”史全力说,他朋友打开报纸看,发现是一张1979年的旧报纸。

而老板娘说这只花瓶是文物局着火时烧成这样的,她前几天已经卖出一只稍小点的,这只花瓶以前在金华侍王府都有照片,绝对是文物局拿出来的东西。

于是,史全力拍下了花瓶的照片,想找文物鉴定的朋友鉴定后再去购买。然而没多久,有朋友告诉史全力,书店老板被警方带走调查,“警方怀疑这批碎瓷片是考古出土的婺州窑陶瓷碎片,上面的字样是文物专家标注的。”

史全力告诉记者,坊间还传言,这批瓷片可能出自当地文物部门,属于盗卖。

文物专家确定这批碎瓷片是文物

婺州窑传承人、婺州窑陶瓷研究所所长陈新华听说过市场上在卖一批婺州窑陶瓷片。而他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那些标注有“金汉灶y”等字样的碎瓷片可以肯定是文物。

据陈新华介绍,金华有几个窑都是文物保护单位,只是级别不同,有国家级、省级,还有市级。“金汉灶窑是金华市的文物保护单位,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个牌子竖立在那里。”

金华市文物局专家蒋金治在鉴定过这批碎瓷片后表示,目前还无法确定,可能这批瓷片中也有外边的瓷片,不全是婺州窑瓷片。

对于碎瓷片上的标注,蒋金治认为确实是文物研究人员所写。“研究人员到一个地方都会做一个标记,否则拿回来就忘记了。”

陈新华认为,碎瓷片上的标注不能确定是文物专家所做,也有可能是文物爱好者标注的。因为有一些文物是可以在市面上买卖的,不能由此断定是否从文物部门流出。

另外,陈新华还表示,虽说是文物,但这些碎瓷片并没有多高的经济价值,只是具有一定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警方:案件还在调查,需省里文物专家鉴定

上周,记者在调查时了解到,旧雨楼的老板已被保释出来,记者随即赶到古子城。

书店老板娘在听说记者想买那批碎瓷片时,多次询问是否真的想买。但书店老板对此事却不愿多提,只说瓷片已经交给文物局,不卖了。

随后,记者采访了负责办案的金华市婺城区城东派出所所长丁锋。他表示此案件仍在调查中,暂时无法确定那批碎瓷片是否属于文物。

丁锋说,警方正在等浙江省文物专家前来鉴定,而一切只能等鉴定以后再说。

金华市婺城区公安分局政治处副主任黄斌解释,公安机关并没有鉴定文物的能力,只能通过当地文物部门与省里的文物专家联系,进行鉴定。而目前从金华市文物局得到的答复是,省里的文物专家还没联系好。

对此,金华市文物局局长蓝跃军也称事情目前正在调查,现在还还无确定。而文物局文物处处长刘文极则认为,这是一件很敏感的事情,大家都不能轻易说。

文物部门内部人士透露:收藏碎瓷片的仓库曾遭破坏

虽然警方正在调查此案,但当地一些文物专家及知情者则确认“旧雨楼”书店出售的碎瓷片确是登记在册的文物。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当地文物专家说,这些瓷片及花瓶经济价值虽不高但文物价值很高,只有文物工作者才可能完成发掘、筛选、标注、保存等系统工作。

“这只花瓶我在清单上见过,应该是文物局的。”金华市文物局内部一位员工向记者透露,判断市场上的碎瓷片是不是从文物局流出的,根本不需要省里派专家过来鉴定,只需要对照登记入册的文物清单就知道了。

他还告诉记者,金华市文物局的那批婺州窑陶瓷碎片一直存放在当地天宁寺的仓库内。

记者联系到一位曾经手文物局婺州窑陶瓷碎片的文物局工作人员,他看过旧雨楼的碎瓷片后,确认就是在天宁寺存放的那批。

“这上面的字都是贡昌写的。”他告诉记者,贡昌是金华地区有名的文物专家,从事婺州窑研究多年,这些就是研究用的珍贵标本,而当时这批婺州窑陶瓷片也是经他标注过的。

据他介绍,天宁寺于1999年着过一次火,当时这些文物从工作室抢搬到其他仓库,很多都有被烧过的痕迹。

他还透露,就在上个月,天宁寺存放文物的仓库遭到破坏。预计市面上这批文物就是当时流出去的。

另外,据记者了解,旧雨楼书店除了卖这批碎瓷片外,还对外卖出了一批据称是“70年末代文物局出来的浙江藏品卡贴文物照片”,和一张金华市文物局的文物清单。

当记者联系到文物照片购买者胡小军时,他手头的两三百张照片已经在网上全部拍卖完毕了

漫话伦敦中国古玩市场


漫话伦敦中国古玩市场

欧洲人收藏中国古玩已经有大几百年历史了,尤以中国瓷器为主。据查从九世纪起就有少量的中国瓷器传入欧洲,欧洲上层社会对瓷器异常珍爱,拥有中国高档瓷器多少,成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受各国宫廷的委托,商人们纷纷到中国订购瓷器。公元1602-1682年,荷兰东 印度公司进口景德镇瓷器为主的中国瓷器1200万件。

因为狂热的经商与拓张殖民政策,欧洲各国从世界各地掠夺收藏了大量精美的文物。伦敦作为大英帝国的首都更称为世界收藏之都,古玩收藏与交易市场之多之好也是欧洲之最。英国众多的博物馆、行宫、大贵族宅邸,都拥有大量精美的中国古玩;而最闻名于世的是大英博物馆和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万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2007年起在中国馆楼上又有大卫基金会捐赠的大量中国瓷器,元青花、洪武釉里红、永宣青花让人目不暇给。相对于热闹喧哗的大英博物馆,我更喜欢去安谧净逸的维多利亚博物馆,那儿也有数不清的中国古玩,瓷器玉器漆器到青铜器丝织品,极致精美的藏品绝对让人流连忘返。伦敦周边的数个行宫、贵族宅邸、大庄园几乎每间都有精美的中国瓷器木器刺绣;可惜这些都是可望不可及的,要上手还是到伦敦的古玩市场逛逛吧。

伦敦的三个著名古玩市场之一 波特拜罗路市场

这儿一周就只有周六有集市,店家往往要在5点就到摊位,大约下午3-4点结束。在这儿,好热闹的国人一定感觉很亲切,因为这儿和城隍庙夫子庙几乎一模一样,拥挤喧哗,国人的面孔随处可见,中文随处可听,这儿,恐怕是除了唐人街,可见到最多国人的地方了。几乎各个国家的古玩都可以见到,不过不要有捡漏心理,因为这些店家多是经营古玩几十年甚至是数辈经营的了,你根本无漏可捡;好在这些店家虽有一点点商人的狡猾,大多都很坦诚实在,只要你放平心态,细细赏来,还是能找到不少好玩的东东的。

伦敦第二大古玩市场叫坎姆敦过道市场

看到这个名字大家就知道,这个地方有多大了,这边有很多特色小店,卖首饰工艺品装饰品古玩之类的,只有两家经营中国瓷器。第三个市场博蒙兹市场,也就在每周五早上开一次,20来个摊位;这儿,如果能早起,5点到,偶尔能见到一两件好东西。

伦敦的周边也有几个大的古玩集市,如每月两次的坎普顿公园集市,每周一次的桑顿公园集市,然后就是数不清的跳蚤市场(Car Boot Sale),这些都被大家视作淘宝捡漏的好去处。坎普顿公园集市有室内室外几百个摊位,说是7点开始,但是很多摊主4,5点就到了,而买家多在6点起就聚集在门外了;英国纬度高,冬天天得很晚,呵呵,几乎人手一个手电筒,6点半开门的时候,大家蜂拥而入,直奔自己常去的摊位,这个时候腿长动作快的,总能比别人先扫到东东。一时间室外到处电筒光晃悠,细节品相基本都依靠卖家诚实描述,等到真正天亮,很多人都早已经找到宝贝打道回府啦。桑顿公园要好一点,11点开门,不过也是,一个摊位前往往很多人挤着,老板一件一件慢慢拆包,基本是拆一件就有人拿走了,个子矮的要早早等在里面,否则,看的份都没有。

伦敦跳蚤市场

跳蚤市场就更是有趣了,都是各家开着私家车,停到一个大停车厂,校园,或是公园,规模大小不等,小的10多辆车子,大的有时有上千辆车子;有些是大早就开始的,有些是中午开始的。有些偶尔来的卖家,东西就放在地上自铺的毯子上,有些人把东东放在自备的架子上,也有专门做生意的,他们的展示设备很齐全,在那儿出售的物品五花八门,衣服鞋帽到各式工艺品装饰品家具锅碗瓢盆,几乎都能见到。东西也极其便宜,基本价格一两镑(合10-20元人民币)。很多人把去跳蚤市场当作是一种乐趣,不过一不小心也有可能买一堆自己用不着,放在家里太难受又要去跳蚤市场卖掉的东东。在这样的地方你常常可以看到晚清的东西,罐啊,瓶啊,盘子啊什么的。切斯克,温布尔顿都是比较有名的跳蚤市场。

肯辛顿教堂街和邦德街附近

中高档中国古玩为主的伦敦的古玩店主要集中在这两个地方,其中S. Marchant & Son 的明清官窑器更是扬名海内外美不胜收。英国有无数的古玩拍卖行,而伦敦就拥有世界顶级的三大拍卖公司:佳士得,苏富比,宝龙。每年的春秋两季拍卖会更是吸引了世界上大量实力雄厚的藏家前来伦敦,当然国人的面孔越来越多。伦敦联络处一直致力于为国内有实力的藏家代购明清瓷器与玉器。

阅读延伸: 清康雍乾官窑瓷器精品展

景德镇传统瓷窑保护 任重道远

瓷器现红孩儿、哪吒?

英国著名陶瓷制品珍藏展在北京亮相

陶瓷美术学院教授为御窑遗址博物馆“唐英广场”创作群雕

中国官窑瓷器之曲阳定瓷

高丽瓷起源在中国


考古工作者日前在山西北部的浑源县发现烧造“镶嵌瓷”的瓷窑遗址。专家考证后认为,这一发现表明过去被认为是朝鲜独有的“镶嵌瓷”,在中国古代就有烧造。

浑源古瓷窑群位于浑源县城南8公里处,绵延5公里,时间从唐代一直延续到元代,是山西省境内发现的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一处古窑遗址。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日前对浑源瓷窑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共发现窑炉6处,保存较完好者4处。同时发现窑泥、炼泥及制坯、烘烤工作作坊两处,大量匣体、窑柱、垫饼、模范等烧瓷和装饰工具,以及青瓷、白瓷、黑瓷、仿钧瓷等各种类型的陶瓷器。

据参与发掘工作的山西省考古所副研究员任志禄介绍,浑源窑是中国烧制青瓷最北部的一个窑口,烧造量很大,而“镶嵌瓷”是目前出土的浑源青瓷中一个独等的品种。其制做方法是在胎上划出花的范文,然后在范文内填上白色化妆土,剔除多余的化妆土后,施青釉入火烧成。由于坯体呈青灰色而化妆土为纯白色,烧制后就形成了美观别致的青地白花。

目前发现的镶嵌青瓷主要有各种类型的碗、盘、枕,其装饰题材主要有牡丹、菊花、禽鸟、婴戏纹、网格纹、米字点等,边饰有双线纹、回纹、白粗包线边。

任志禄说,“镶嵌瓷”过去一直被认为是朝鲜的民族特色,称为高丽镶嵌瓷,从相当于中国金代中期的12世纪中叶开始烧造。高丽的镶嵌瓷是在青瓷和沙器上镶嵌,但最初以青瓷镶嵌为主。

文物专家在考证后认为,浑源镶嵌青瓷的出现,说明了中国不晚于12世纪中叶就在烧造“镶嵌瓷”,虽然此次发现品种较少,但已经完全反映出其基本面貌。浑源“镶嵌瓷”的发现,不但为了解中国北方瓷器烧造史提供了实物依据,而且为探讨镶嵌瓷的起源,以及研究中国北方与朝鲜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在英国感受中国瓷


说来惭愧,生在与瓷(china)同名的国度,第一次领会到瓷的美,竟然是在英国。那是大英博物馆的大卫德展厅,一进门,我就被架上流光溢彩的展品迷惑住了。

曾经以为对瓷器再熟悉不过:谁家碗橱里没有一两个带景德镇底印的盘子?谁学英语的时候不知道“china”和“China”必须分清楚?那首《青花瓷》更是在歌厅里、小摊上、在惨绿少年的口中唱得烂了大街……但细细想来,我所熟悉的,不过是些器具,那窄小厨房里被烟火熏得没了美感、甚至有些残缺的碗碟;或者是件古董,遥遥摆在展馆里昏暗的灯下,在细小的文字说明映衬中晦暗得了无生气。

即使这几年来瓷器拍品大热,遍及荧屏网络,我对它们的认识,也不过只限于青花、粉彩和青瓷。青花在“佳士得”的推动下已成了中国神话,但那繁复的蓝白图案却太容易让人走神:面对著名的“鬼谷子下山”,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故事情节、题签因缘,而不是这瓷器本身。精巧细致的粉彩则与简单粗粝的日常生活距离太远,那小小碗碟上的勾勒点染是对现代人耐心程度和视觉体验的挑战。相对而言,青瓷就平和多了:古朴端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倒不是要攀附那“雨过天青色”的皇室品位,只是觉得它敦厚大方、简单安静,不以过多的附加信息给人审美压力。有缘人自会沉入它的美,对无缘人,它则淡淡退居一旁,把观赏者的远近亲疏拿捏得十分到位。

在我不够专业的视野内,瓷器总是憔悴的、孤独的,总是带有裂纹、缺口,仿佛不破旧就不足以证明他们的身世。当然,也见过五彩镏金、镂工繁复、极尽奢华之能事的作品,那份工巧的匠心却摆不脱向权力跪拜的影子。最巧的手艺总在官窑,最美的设计总期待帝王的认可。历史语境太过沉重,艺术在博天子美人一笑中流传,而如今,我等凡人更看重的是那一笑的传说……

大英博物馆,我在这世界闻名的大教室里第一次近距离品味瓷器。真美!它们亭匀、明亮、油润、丰盈,那么姣好地立在展柜中,像一队骄傲的少女顾盼生姿。那半英文半拼音的解说毫无意义,你只是真真切切完完整整地面对瓷器。它们不是解说、不是图片、不是佳士得报价,也不是鉴宝节目;它们既没有唠唠叨叨地倾诉自己多年流转的艰辛,也不曾得意扬扬地宣称自己身价几何;它们生机勃勃地立在那里,令人眼前一亮!

正因这份单纯,在那些世人皆知的夺目珍宝之外,能看到更多更新异的瓷:明黄、油黑、玫瑰红、孔雀绿……不同于一般的青白靛蓝,它们明快得甚至有些妖冶。印象里中国艺术品是笑不露齿、行不摆裙的大家闺秀,而这些瓷却与习见的优美周正大为不同。它们婀娜娉婷,那扭转的柄、盘旋的嘴、弯曲的把,简直是波斯国的小妖精,一个个媚眼飞得勾魂摄魄!这是哪里来的异国情调?难道一本正经的匠人们偷偷做了个鬼脸,原本肃立的作品们便跟着笑闹起来?怒目金刚变济颠,一灯大师耍醉拳?飞扬跳脱,好不热闹。细看说明得知,这些都是明末“外贸”产品,颜色、造型、纹饰由客商定制,难怪少见的魅惑洋气,原来是大观园里的宝琴,虽是中国胚子,却被叫作外国美人。

我曾居住在伦敦东南郊的克洛伊登,平静生活之余去镇中心高街(high street)逛逛,这里也有一家博物馆,竟也陈列着中国瓷器。有汉代端坐听琴的陶俑、有明代的青花观音、有清初的西王母彩绘盘,还有一群彩釉公鸡虎视眈眈地争地盘!这些陶瓷粗略地按年代摆放,鲜少皇家的奢华器具,也不见祭祀的肃穆摆设,多是人偶、动物、色彩缤纷的小摆件,顽皮恣肆、憨态十足。与其用一本正经的“艺术品”来称呼,我倒更愿意把它们看作玩具。作为一名农夫,收藏者的趣味很鲜明:他喜欢具象生动、小巧活泼的摆件。它们难以进入艺术史册,但确实展示了殿堂雅兴之外更加多样化的、洋溢着生活情趣的烧瓷技艺和审美。

馆中的第一件藏品是三彩马。它高大俊朗,昂首挺立,辔头披挂富丽堂皇,活脱脱一匹迫不及待驰骋天下的绝世神驹!然而,这尊气宇轩昂的唐三彩,却长着一根毛发蓬松的马尾巴!马屁股上长马尾巴不奇怪,但唐三彩上长出鬃毛就太少见了!一旁的说明把我带到了近百年前的一个傍晚—那天,农夫RIESCO抱着一个大大的包裹进了门。灯光下,孩子们挤挤嚷嚷地期待着,他们听说爸爸得到了一个东方宝贝。大家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一重重拆开包装……啊!是一匹骏马!栗色的肌肤、淡绿的缰绳、乳白鞍辔上的金铃让暗夜佛叮当作响。看它的傲岸身姿!看它的君王气质!看它的异国神采!连壁炉里的火苗都为它熊熊跳跃。小小农舍一下子亮了起来。“太美了!”大人孩子围着它欢呼了起来。可是,等等,这马的尾巴怎么缺了一块?农场的孩子最熟悉马,没有尾巴……还能算什么呢?大一点儿的撇撇嘴、假装无所谓地转过身,小的竟咧嘴哭了起来;农妇赶紧端上甜品,而那匹三彩马,一下子就黯淡了。“嘿,这算什么事儿!”农夫搓搓手,提起刀去了马厩……从此,唐三彩马和把尾巴借给它的那匹健壮牡马一样,成了全家的骄傲。

这次在伦敦郊区邂逅中国瓷,宛若一次架空历史与文化的穿越。那些瓷器,原本是养在古老东方宅门深院里调脂弄粉、顾影自怜的美人儿,每日只嫌这日子太过乏味,谁知一觉昏昏睡去,再睁眼竟已物是人非。幸运的是,异乡人尽管言语不通,却知道捧着供着,未曾唐突佳人。英国农夫给唐三彩安上马尾巴,中国老太太为维纳斯缝件小棉袄,虽是笑料,却含着怜香惜玉的心。这一个个乱世中的东方美人,就此带着一腔的离情别绪,在异域安顿下来。

人在海外,对与中国相关的东西特别敏感。远涉重洋来到海外面对中国瓷,才知道有关瓷器,我们缺乏的不仅是资源,更是兴趣和求知欲。行家里手的目光胶着在定、汝、官、哥、钧,而平凡如我却围着不着边际的边边角角大惊小怪,空长了一幅中国面孔,却没有识货的眼睛。不过也好,我所关注的那些看似新鲜有趣的瓷器,正是商贸融通、文化交流的产物,正如此行我的目的。

博物馆常常展示一国或一地的历史,而大英博物馆最大的特色却在于它收藏了世界。相比其中的东方瑰宝、非洲珍奇来说,英国本土的东西少得可怜。说它是世界文明的展厅也好,说它是英国殖民掠夺史也罢,它毕竟集中了人类文化里最精华的部分,以最虔诚珍爱的态度和最适当科学的方式保存,让研究者去发现、去品鉴。首次造访大英博物馆,会被扑面而来过于密集的文明遗迹撞击得筋疲力尽,第二次、第三次,我一次次去,一次次沉溺其中。这里真是文化交流碰撞的所在,每一次、每个人、每一道目光的停留,或许都有不同的收获。

而在伦敦随处可见的小型博物馆里,也时时能邂逅惊喜。不少殷实的英国家庭都以部分闲钱投入文化收藏。虽然仅从满足个人爱好出发,没有宏大的目标,但诸多这样的民间收藏者却使英国的博物馆从局限于一地一屋发展成为全民的爱好,提升了民众对文化的尊重和艺术的鉴赏能力。

英国的博物馆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肤色不同、信仰各异,他们在博物馆里汲取世界文明的滋养。这是中国的瓷器,这是非洲的木乃伊,波特兰花瓶是古罗马作品,绿松石双头蛇来自墨西哥……它们集中在英国,它们属于世界。这里不仅仅陈列着珍宝,更启发着求知欲,它引导来自不同国度的人,回望自己的历史,珍惜自己的文化。这些美丽的艺术品,等待知趣味、懂品鉴的人。有了善于欣赏的眼睛,它陈列在哪里的展柜又有什么关系?与其任由珍宝在时光中凋落,还不如呈现给世人品赏;与其常年相守却不理睬,不如任它海阔天空恣肆舞蹈。

中国瓷立在英国的橱窗,但谁也改不掉它们中国的血脉。既然它们是人类的文化遗产,就在世界级的博物馆里担当世界文化交流的大使吧!看英人将这些珍宝小心翼翼供起来,虽然离开了原来的归属地,但也不能说它们就归了英国。观赏的人越多,展品就越是世界的,越不能为某处褊狭地占有。在大英博物馆里,哪个国家没有一段被收藏的过往呢?英人不惮于自嘲劫掠的历史,他们将博物馆免费开放,就是意识到其珍贵并非国家的狭隘疆域可以囊括。而对这些展品本身来说,远隔重洋的旅行究竟是祸是福,其实还真难以说清。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在哥本哈根淘宝:古玩店有不少中国流失古文物》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在哥本哈根淘宝:古玩店有不少中国流失古文物》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文物瓷器有哪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