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五彩瓷器鉴别 > 导航 >

雍正期的景德镇五彩瓷器

雍正期的景德镇五彩瓷器

五彩瓷器鉴别 古代五彩瓷器 景德镇古代瓷器

2021-05-26

五彩瓷器鉴别。

清代雍正时期的瓷器,人们多提"粉彩",然涉及此一时期五彩瓷则感生疏,谈及聊聊无几。其实,景德镇生产的五彩瓷器在明、清两代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雍正时期的五彩瓷,亦具新姿流行当世。笔者提出来,与为研究古代陶瓷艺术的学者共欣赏。雍正时的五彩瓷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局面呢?本文在这里写出、俾以对之有所了解。

粉彩在康熙时期出现之后,虽然成为生产的主流,但是五彩以它的独特风格依然发展着。粉彩以柔和见长,能表达阴阳向背,五彩色调明快,感染力强,两者效果尽管不同,各以所长成为陶瓷艺术史上的两个长期延续的传统工艺。五彩具有明朗特色,独树一帜,迄今是景德镇制瓷的精华。名为"古彩",永放光辉。

明代和清初的五彩给人的印象是色彩浓艳、强烈夺目,以纹饰粗犷、豪放为其特征。雍正时期的五彩因受粉彩彩绘具有立体效果以及当时欣赏风尚的影响,而这一工艺本身也相应的在起变化,它自然地发展,形成了一个清新、雅洁与粉彩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艺术效果,这个自然现象在康熙五十年后已是逐渐地在演变,雍正时期则更加成熟。以色彩来讲、一变浓艳为淡雅,情调柔和,图案纹饰取材,多是人物,由繁而简,稀疏清秀、突出主题,极为雍容典雅,见之于故宫博物院的院藏雍正五彩瓷一部珍品。

五彩仕女婴戏罇(图一)最为典型,罇的口径:14.6厘米,足的直径15.3厘米,高34.1厘米。罇:直口微撇,颈上下高度与口宽相等,中部微缩、圆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外撇,肩上彩绘捲枝纹,地加缠枝菊,器身绘以连景图案、以庭园为背景,桂树、洞石、设有鱼缸、盆花。仕女婴儿各四,在散步游戏。通体纹饰、布局协调,分施红、黄、兰、绿、紫,并加金、墨二色,极为绚丽多彩。仕女黑发高耸,脸形上宽下窄,柳眉杏目,点唇小口,是为雍正时期仕女的典型形象,绘工精致,表达细腻,真是翊栩如生。它与雍正时期的嫔妃图轴上的嫔妃很是一致。器底圈足内青花双圈,宋体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横排款识,它是一件珍品。

taoci52.com编辑推荐

雍正时期的景德镇五彩瓷器


清代雍正时期的瓷器,人们多提"粉彩",然涉及此一时期五彩瓷则感生疏,谈及聊聊无几。其实,景德镇生产的五彩瓷器在明、清两代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雍正时期的五彩瓷,亦具新姿流行当世。笔者提出来,与为研究古代陶瓷艺术的学者共欣赏。雍正时的五彩瓷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局面呢?本文在这里写出、俾以对之有所了解。

五彩瓷器,明嘉靖时期产生,有五彩和青花五彩。基本色调以红 、黄、绿、蓝、紫五色彩料为主等带有玻璃质的彩料,按照花纹图案的需要施于瓷器釉上,再二次入炉经过700——800摄氏度的高温二次锫烧而成,其特点是创造了釉下青花与釉上彩料相结合的装饰方法。

粉彩在康熙时期出现之后,虽然成为生产的主流,但是五彩以它的独特风格依然发展着。粉彩以柔和见长,能表达阴阳向背,五彩色调明快,感染力强,两者效果尽管不同,各以所长成为陶瓷艺术史上的两个长期延续的传统工艺。五彩具有明朗特色,独树一帜,迄今是景德镇制瓷的精华。名为"古彩",永放光辉。

明代和清初的五彩给人的印象是色彩浓艳、强烈夺目,以纹饰粗犷、豪放为其特征。雍正时期的五彩因受粉彩彩绘具有立体效果以及当时欣赏风尚的影响,而这一工艺本身也相应的在起变化,它自然地发展,形成了一个清新、雅洁与粉彩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艺术效果,这个自然现象在康熙五十年后已是逐渐地在演变,雍正时期则更加成熟。以色彩来讲、一变浓艳为淡雅,情调柔和,图案纹饰取材,多是人物,由繁而简,稀疏清秀、突出主题,极为雍容典雅,见之于故宫博物院的院藏雍正五彩瓷一部珍品。

雍正时期的瓷器都具有哪些特点:

1、雍正瓷的造型特点是:隽秀尔雅,小巧玲珑,以盘、碗、杯、碟和小件器物为主。器型比例协调,有所谓的“曲线美”。

2、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种繁多,釉面有桔皮纹,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

4、窑变红釉,由这时开始出现,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交织一起,兰色多于红色。

5、炉钧釉,也是从这时开始的,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两种颜色交错在一起。

6、青花色调为青白和粉白。青花颜色层次不如康熙时多,一般的只有2一3个深浅颜色。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艳。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绘人物、景物,都明显缩小,画面聚收。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在施彩的纹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

雍正五彩和盛极一时的康熙五彩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一是数量减少,二是在色彩上改变过去以浓艳为主的特点,趋于淡雅,图案装饰也从繁复变为疏朗,笔意由遒劲趋向纤弱。这种变化是两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粉彩已成为当时的主流产品,它的制作方法、审美取向势必影响五彩,雍正五彩在绘制工艺上就结合了粉彩中多层次的技法,从而取得清新静谧的效果;二是雍正五彩在彩绘颜料方面仍以红、黄、蓝、绿、紫、黑、金等色为主,但彩绘效果已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雍正以后,五彩瓷逐渐被新的彩瓷品种所替代。

从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清代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瓷业的发展同其他经济、文化事业一样,随同国势之日衰,逐渐走下坡路。这正如《陶雅》所载:“中叶以后,深厚固不如康熙,美丽也不及雍正。惟以不惜工本之故,犹足以容与中流。嘉、道以降,画工彩料直愈趋愈下……”清末五彩已不再风骚独领。

17世纪景德镇青花与五彩瓷器珍品鉴赏


景德镇瓷器自古以来,名扬天下。在琳琅满目的瓷器中,最著名的有典雅素净的青花瓷,明净剔透的青花玲珑瓷,五彩缤纷的颜色釉瓷,幽静雅致的青花影青瓷,古朴清丽的古彩瓷,万紫千红的新彩瓷,明丽隽秀的窑彩瓷,别开生面的总和装饰瓷等。这些珍贵的名瓷,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瓷国之瑰宝”。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这里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的所在区域主要是景德镇市城乡各地(新厂;老厂;樊家井;三闾庙;高新区等)。

千余年来,景德镇制瓷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段历史。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技艺之精湛、品种之齐全,是任何时代,任何其他窑场都难以企及的。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尤其以“白瓷”最为有名。白瓷的瓷质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封建统治阶级与权贵阶层一直是精美而昂贵的艺术品的垄断者,鲜有像17世纪这样,完全以鲜活而真实的社会文化与商业市场需求,作为艺术创作的内容与主题。尤其反映在17世纪景德镇瓷器的制作上,使之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巧思与充沛鲜活的创造性,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文人趣味。

17世纪景德镇青花与五彩瓷瓷珍佳品,丰富的艺术多样性令人目不暇接。之前的文章我们回溯了景德镇自明末开始的瓷业发展变化,本文将从江浙一带社会流行的消费风尚、明末文人的生活美学等2个方面,结合展品,来探究17世纪辉煌一时的民窑生产盛况与其被广为传赞的艺术魅力。

▌画楼争看扬州鹤

“在应接不暇的变化中,旧的道德观念变得遥远陌生了;伴之而来的是更多的人口、金钱和竞争。”

《纵乐的困惑》卜正民

清康熙 五彩《扬州骑鹤》故事图棒槌瓶

这次大展的展品中,有一件精美非凡的康熙五彩棒槌瓶,来自显赫的美国财阀摩根氏旧藏。瓶子上画着一座装潢华美的画楼上,一群神情兴奋的观众看着一位手执如意的老者乘仙鹤飞升于五彩祥云间,这正是民间脍炙人口的俗谚故事“扬州鹤”。

王象之编篡的《舆地纪胜》卷三十七记载“淮南东路 扬州 骑鹤仙”下引录有《太平广记》,之中有四人各言所愿。甲曰:“愿多财。”乙曰:“愿为扬州太守。”丙曰:“愿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故后人便用“扬州骑鹤”来比喻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的十全十美的人间美事。

它微妙地道出了世俗之人欲兼得超脱升仙、享有荣华的心理,也暗含着贪婪妄想的反讽。这正是江南一带繁荣富裕、炫耀攀比的社会现状的具体反映。他们不但要荣华富贵,还要逍遥成仙、十全十美。这样一个非常市井世俗的追求,却被画成一件如此精美的瓷器,合理推断这很可能就是一件富有阶级定制的昂贵礼品瓷。

可见,17世纪景德镇瓷器制作彻底走向商业化、社会化,是江浙一带因城市商贸发展而富裕膨胀起来的时尚消费所带引的新气象。

1600年是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中国的人口已经达到了1.5亿;至1700年的清康熙三十九年,也达到了1.2亿之多,占据世界人口6.336亿的18.94%。此时的财富与人口均集中在江浙一带,这也历来是人文荟萃、文化艺术沉淀最深厚的地区。

在这100年的过渡期内,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痛并快乐着的奇异时代。一方面是国破家亡、王朝更迭、山河变色、伦常崩坏,另一方面却是庭室奢豪、华服美食、消费成风、萎靡纵乐。以苏杭为中心大量出现的各种手工业作坊,也聚集了大量的商贸与劳动人口。在财富的推动下,个性张扬,欲望膨胀,晚明社会也随之开始转向了“消费社会”。

民间社会一般市民对于豪华生活的追求,范濂在《云间据目抄》中有一段精彩描写:“隆万一来,虽皂隶快甲之家,皆用细器。而微之小木匠,争列肆于郡治中,即嫁妆杂器,具属之矣……尤可怪者,如皂快偶得居止,即整一小憩,以木板装铺,庭蓄盆鱼杂卉,内列细桌拂尘,号称‘书房’,竟不知皂快所读何书也!”。是说就连小衙门里的底层职工,也开始学着摆弄铺陈一个书房了。

范先生的不屑,实在有点酸,但社会上的奢靡消费,不但是上层的风雅名士或权贵新富,下至普罗百姓也趋之若鹜,早已攀比成风了。

清顺治 暗刻青花《美人带子》图笔筒

康熙 五彩人物故事图马蹄杯

自古以来,瓷器就是与人民日常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使用器具。除了皇家垄断的官家器物以外,寻常百姓家里使用的瓷器总是以实用性、耐用性、功能性、廉宜性作为制作根本,但是在17世纪的社会风情画卷里,景德镇瓷器的官窑属性已经褪去,在新兴市民阶层的庞大市场需求下,迅速转向陈设性、装饰性和鉴赏性为主,俨然成为显示品位、地位、身份的奢侈品了。为符合这种新的审美趣味的变化,瓷器的造型设计与装饰题材也趋向丰富多元和世俗化,表现真实的日常生活场景与社会大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故事,成为了装饰题材的主流时尚。

清康熙 御制五彩洪福齐天寿老瑞鹿图盘

明末清初 青花《指日高升》图筒瓶

无论是精美的民窑“扬州骑鹤”“蔡襄造桥”,还是精致的官窑“海屋添筹”“南极寿翁”,此时都在使用。这类寓意美好追求的故事题材,就是世俗化的具体表现;另一类大量出现的作品,则以民间社会上流行的章回小说、戏曲故事、版画书籍为装饰主题。“西厢记”“杨门女将”“鸳鸯绦”就是代表性的作品。

清人陈浏在《陶雅》中评论道:“精仿宋元绢画人物故事,几于笔笔有来历。后之客货推波助澜,图绘小说、演义,泛滥于戏剧。虽曰荒唐不经,要其态度俶诡。”这些所谓的客货瓷器以古今人物为主体,突破了以前官窑在题材上的种种管制与禁忌,涉及爱情婚姻、宗教社会、历史故事、俗谚箴言,呈现出真实质朴的情感、爽朗大方的构图、热烈饱满的色彩,完全是江南社会万象的缩影。

另一个饶有趣味的现象与题材,就是在康熙瓷器上出现的女性形象。在中国的艺术史上,从未有这样大面积地、鲜活地、细致地描写过女性。晚明开放的思潮与社会风气,促使女性们也开始追求生活的乐趣。比起那圆明园十二围屏上雍容高冷的雍正女人们,康熙的女性欢快多了!无论是在云端、在戏堂、在小园、在亭榭,她们裙裾鲜美、高耸乌云、樱唇凤眼、溜肩溜到了我见犹怜的瘦小,却神采奕奕,矜持而绝不妖娆;优雅而绝不造作、风趣而绝不平庸。即便是没有男人的陪伴,她们一样专心致志地起舞、赏古、戏婴、吹笙、秉烛夜游、月下香祷,真是多姿多彩。这些大气、自信、闲适的女性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社会各个阶级女性的生活与精神面貌。

康熙 五彩人物图大盘一对

“瓷品最重画工,绣品亦然,刻玉刻木莫不皆然。明瓷画手奕奕有神,康熙青花、五彩亦颇仿明瓷,至雍正则画益美,然以花卉为最工,人物则不及康熙远甚,尤以画美人之瓶罐不能见重于后世……往往髻鬟高耸,衣裳如新……”康熙的女人们,绝对是中国陶瓷上的一朵奇葩。

▌乱世里的山水品格

“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吾侪纵是不能栖岩止谷,追绮园之踪,而混迹廛市,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又当种嘉木怪箨,陈金石图书。”

《长物志》明代文震亨

他们是道德礼乐的制定者,却也是离经叛道的破坏领袖;他们是精神境界的倡领者,却也是风花雪月的糜烂份子;他们是文化品位的创造者,却也是怀才不遇的落魄之徒。他们就是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一个中国乃至世界文明文化中独有的阶级。他们是中国传统与经典文化的设计师、建筑工、评论家和继承人。

明清交替之际,一方面是朝纲崩坏、管制消失,新的解放思潮带动了整个社会,提倡人性与个性的张扬与追求。一方面是商贸与手工业得以迅速发展,造福了大批城市的中产财富阶级。在充裕而发达的物质供应下,富商与庶民开始崇尚追求风雅精致的生活,文化艺术的消费成为一种时尚;与此同时,大批从追求仕途中解放出来的文人名士,也纷纷转向社会活动,他们的艺术才情开始向建筑、造园、工艺、版画、家具、制瓷等诸多工商业领域倾注延伸,他们结社交游、赏鉴古董、吟风弄月、怡情养生,将高雅脱俗的精神境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完整的艺术生活体系,成为整个社会的艺术、时尚、审美、品级的指南与指标。

清康熙 青花《竹林七贤》图笔筒

中国传统社会千百年来构建的礼乐道德、尊卑贵贱的规范,在17世纪过渡时期的社会热潮面前开始瓦解。庶民与财富阶级也可以公开追求过去仅属于权贵阶层和文士阶级的特权享受。豪华的居室陈设、奢靡的锦衣美食、名贵的古董珍玩当然不在话下。

“右族以侈靡争雄长,燕穷水陆,宇尽雕镂,臧获多至千指,厮养舆服至凌轹士类。”这段描述,正是江南文人们面对富家豪门的奢靡生活所体会到了的对原有传统阶级形态的冲击与感叹。

当全民享乐成风,一切皆可订制的时候,传统社会里位居“四民”之首的文人士大夫们,为了维护其阶级的尊严与理想形象的高度,必须从更高的文化层次和艺术修养来证明其凌驾于消费民众之上的权威性。著书立说显然是最有效的推动之一。譬如高濂自己出资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出版的《遵生八笺》,即是一本被后世奉为经典的养生奇书,其中第五笺《燕闲清赏笺》详叙了古玩鉴赏与文房品藻。《长物志》是另一本脍炙人口的名著,它是晚明苏州文士文震亨撰著的一部关于生活和品鉴的笔记体著作,具体而细致地呈现出晚明士大夫日常生活的美学,是研究晚明物质文化、建筑营造、文人生活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之一,也是古代造物艺术理论的代表性著作。成书于1590年的《考槃余事》四卷,则是明末五子之一的屠隆编撰的一部关于生活艺术与古董鉴藏的随笔,杂论文房清玩。还有张谦德的《瓶花谱》、袁宏道的《瓶史》,皆为特立独行的奇葩专书,精心细致地从品瓶、品花、折枝、插贮、滋养、事宜、花忌、护瓶、花器、花材等全方面详尽阐述插花的艺术。诸如此类的文人笔记散文著作,在晚明以来流行一时,如此一来,整个社会在这些文人精神与美学意识的主导下,对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就有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从书房的摆设,到厅堂的铺陈,到园林的营造,乃至收藏古董、出行游玩,饮食娱乐,都反映出艺术生活化的情形,这也是驱动17世纪瓷器烧造的风格与品位得到了极大发展和提高的根本原因之一。突出的现象,就是晚明开始,大量创制出的各式新颖瓷器造型,尤其以花器、香器、文房器为多。

清康熙 青花《十八学士文会》图笔筒

在品鉴长物古董、设计营造各式器物用具时,江南的文人们始终遵循着传统的格心与成物之道,试图在物态环境中构建人格理想与重现精神境界。反映在景德镇高级定制设计的瓷器上,无论是青花或者五彩瓷,都出现了许多品味极高的作品。像这次展出的赤壁赋、李白念番书、竹林七贤、十八学士这类思古慕古、文会雅集的题材当然不会缺少,而最富品格象征的山水、野舍、古寺、寒林,也屡屡被精妙地绘写在瓷器上。

清康熙 青花釉里红山水图笔筒

山河变色的忧伤与伦常崩坏的冲击,似乎在艺术里得到了安抚与修复。晚明以来,百艺发达,俱精俱美。在这样一个如火如荼的社会背景里,17世纪转变期的瓷器充满了那个时代独有的风情与格调。在文人趣味的渗透和影响下,无论是雄奇的山水、盔甲,还是昳丽的花鸟、美人,皆细腻生动兼高穆浑雅。这个因历史机缘而涌现的一朵昙花,直至康熙中晚期因官窑的复烧而凋落,但是其丰富多元的艺术元素、引人入胜的精彩设计与佳美的烧造品质,代表了景德镇民窑瓷器史上的一个空前绝后的艺术成就。

宣德五彩瓷器


提起宣德五彩瓷器,由于传世和出土实物较少,曾经是陶瓷史上的一个谜。据《博物要览》记载:“宣德五彩瓷器深厚堆垛”。在明人王世性《广志绎》卷四中有:“宣德五彩瓷器,堆垛深厚,而成窑用浅淡”的记载,在高濂《燕闲清赏笺》亦载:“宣德年造如漏空花纹,填以五色,华若云锦,有五彩实填,绚丽悦目”。可见,早在明人笔记中较多地记载了宣德五彩瓷器瓷器。

然而,长期以来因缺乏实物而使宣德五彩瓷器的争论长期得不到解决。围绕宣德朝有没有五彩一说,谁也说服不了谁。直到一九八四年,摄影家王露女士于西藏迦寺偶然拍摄到两件宣德五彩瓷器官窑碗的照片,引起文物出版社编辑胡昭静女士的注意,经耿宝昌老先生鉴定确为宣德官窑器之后,又加上1988年,在景德镇珠山御窑厂遗址中又出土了一件“大明宣德年制”款鸳鸯莲池纹盘,让宣德五彩瓷器之争更为明了。这个谜才得以揭开。从此也对成化斗彩的起源又有了更新的认识。斗彩起源于宣德成熟于成化,已经有了实物证据

明初的彩瓷继承了元代烧造釉里红的技艺,其作品品质与元代较接近,釉汗肥厚,红色大多灰暗,呈黑红色。从釉里红大盘的胎、釉、造型、砂底火石红斑等都可以看出明初瓷的特征,盘的纹饰系明代盗盘最典型的纹饰。

明宣德青花五彩,为世上罕见,瓶口下侧有楷书青花“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整体画工细腻,形象逼真,形态自然。斗彩是由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同施一器,组成画面的。与一般青花五彩不同的是,斗彩必须先以青花勾勒出纹饰的轮廓线,或先以青花画出部分纹样,再在轮廓线内填上色彩;或以彩料补足青花留下的其余纹样。这样,一幅完整的画面呈现出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争奇斗艳的局面,因此称斗彩。斗彩是瓷中精品。万历时五彩瓷烧造器物较多,色彩鲜艳,享誉海内外,是藏家珍爱的名品,价格不菲在,应在嘉靖五彩之上。

万历五彩的色彩更加浓厚鲜艳,多用红彩和青花,红彩主要是枣皮红,彩釉层薄而色泽浓重,表面光亮而不透明。万历五彩瓷的纹饰往往布满全器,显示出富丽堂皇的华贵气派。

一、与宣德五彩瓷器有关的历史文献

1.明万历年间(1591年),瑞南道人高濂著书《遵生八笺》中的相关论述:

(1) 又若坐墩之美,如漏空花纹,填以五色,华若云锦。有以五彩实填,绚艳恍目。

(2) 宣窑五彩,深厚堆垛,故不甚佳,而成窑五彩,用色浅淡,颇有画意。

2.明万历朝(1597年),地理学家王世性著书《广志绎》中的相关论述:

宣德五彩瓷器,堆垛深厚,而成窑用色浅淡,颇成画意,故宣不及成。

3.明天启年间(1621年),谷泰撰《博物要览》中的相关论述:

(1) 又若坐墩之美,如漏空花纹,填以五色,华若云锦。有以五色寔填,绚艳悦目。

(2) 宣德五彩瓷器,深厚堆垛,故不甚佳,而成窑五彩,用色浅深,且用染色,颇为画意,故佳。

二、比对历史文献

对以上三个历史文献,经过严格的比对后发现:

1.高濂《遵生八笺》出版的时间比王世性《广志绎》的出版时间早六年,比谷泰出版的《博物要览》早三十年。

2.被我国文博界普遍接受并广为引用的王世性相关说瓷的论述,除了“宣德五彩瓷器”的内容与高濂说一致以外,其人对官、哥二窑的论述也与高濂说瓷大致相近。

3.更为惊讶的是谷泰撰《博物要览》中论各种窑器的卷五之作,整个篇幅只是对高濂说瓷的章节有所删减或结构调整,文字几乎一字不差地全版复制了高濂说瓷的内容。

4.《遵生八笺》出版于1591年,距宣德末年间隔155年。《广志绎》 出版于1597年,距宣德末年间隔161年。《博物要览》出版于1621年,距宣德末年间隔185年。高濂除外,后者是否真有机缘亲手触摸鉴赏到宣德五彩瓷器瓷器呢?笔者的结论是否定的。不然的话,他们肯定能从自己的观察中得出不同于他人的结论来,因此笔者判断:王世性和谷泰均有抄袭高廉之嫌。

既然这样,古今学界为什么大多引用《广志绎》和《博物要览》作为学术佐证,而忽视了《遵生八笺》呢?笔者推想可能是因高濂《明史》无传的缘故吧。

三、解读《遵生八笺》文献中描述的“宣德五彩瓷器”

1.“若罩盖扁罐,敞口花尊,蜜渍桶罐,甚美,多用五彩烧色”。[同2]高濂本段描述说明了五彩工艺在宣德时期不仅广为应用,而且在一些精美瓷器的装饰上应用更多的是“五彩烧色”。

2.“如漏空花纹,填以五色,华若云锦”,“有以五彩实填,绚艳恍目”,这是高濂根据看过的两种不同工艺的宣德五彩瓷器瓷器特征给出的分类定位。一类是“漏空花纹,填以五色”,这和我们已知的“青花填彩”工艺是一致的,即“斗彩”。另一类是“以五彩实填”,我们可以理解为“满彩工艺”,也就是整个画面被彩色釉填实、填满,没有漏空露白。根据这种分类标准,可将宣德五彩瓷器界定为两类:一是“漏空填彩”即斗彩,二是“五彩实填”即满彩。

3.“有蓝地填画五彩,如石青剔花,有青花白地,有冰裂纹者,种种样式似非前代曾有”。[同2]这一段内容,高濂至少提示了两个方面的信息:

(1) 早在宋元时期成熟的陶瓷剔花技艺在宣德时期与五彩工艺结合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陶瓷剔花工艺产生的凹凸立体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对剔花五彩瓷器若非上手仔细观察很容易产生彩釉堆垛的视觉偏差。

(2) 这些产品是宣德本朝的创新之作。

综合上述对“宣德五彩瓷器”文献的分析解读,笔者认为:古人高濂见过的“宣德五彩瓷器”是具有如下特征的三种产品,即斗彩瓷、满彩瓷和剔花彩瓷(因各时代或地区对同一种技艺的称谓有别,可称刻花彩瓷或雕花彩瓷)。

另外一个必须要说的重要史实,就是明史里与宣德凸花彩瓷的相关文献还有明朝中期学界名流李诩编著的《戒庵老人漫笔》,该书不仅说到了雕镂人物彩瓷,而且准确地指出是在宣德时期的蟋蟀罐上看到了这种工艺。有书为证:“宣德时,苏州造促织盆,出陆墓鄒莫二家,曾见雕镂人物,装采极工巧”。(虽然这一信息与宣德五彩瓷器无关,它却揭示了这个时期民间的彩釉瓷器已十分精美)。

4.“宣德五彩瓷器,深厚堆垛”是高濂描述“宣德五彩瓷器”的另一重要特征,这也是困惑了几代人的经典迷题。因为:深、厚、堆、垛是器物表面具有明显凹凸感觉的立体效果,而同一种彩釉被高温溶化后自然流平的物理特性又决定了釉料在同一烧制温度的条件下不可能产生堆垛现象。所以多年来对“深厚堆垛”如何解读,成了正确认识“宣德五彩瓷器”的难题。

笔者经过反复研究发现:“深厚堆垛”不是高濂对“宣德五彩瓷器”瓷器制作工艺上的孤立描述,而是为其论述“成窑五彩”胜于“宣窑五彩”的前期铺垫。下面我们系统地看看高濂如是说:

“成窑上品,无过五彩葡萄敞口扁肚把杯,式较宣杯妙甚。次若草虫可口子母鸡劝杯……。“余意青花成窑不及宣窑,五彩宣庙不如宪庙。宣窑之青,乃苏浡泥青也。后俱用尽,至成窑时,皆平等青矣。宣窑五彩,深厚堆垛,故不甚佳。而成窑五彩,用色浅淡,颇具画意。此余评似确然允哉!”

上述章节就是高濂论 “五彩宣庙不及宪庙”的整个过程,大家可以看出高濂评说是优或否的依据是“成窑五彩,用色浅淡,颇具画意。”而被高濂推崇可以拿来和宣窑五彩比美的成窑上品是“五彩葡萄杯和次之鸡缸杯”。笔者通过宣德、成化两朝的实物比较后认为:

高濂的评判带有个人喜好的倾向性,因为高濂是被万历后世公认的明代第一鉴赏家,能诗文、善词曲、精音律、通医理,琴棋书画、鉴赏文物、无所不达。他从书画艺术创作的角度上鉴赏瓷画作品:首先是“宣窑之青,苏浡泥青也”。而苏料的重要特征就是带有水墨跃然纸上的那种晕散效果,加之宣德青花小品的图案活泼、内容丰富,更具画意,成化青花使用的国产青料由于缺少苏料的晕散效果也略显呆板和画意不足,因而宣窑青花胜于成窑。

再说成窑五彩,题材灵动,意趣横生,不仅颇具画意,而且更加注重烘染设色并张弛有度,深浅浓淡且变化有序。这些特点在葡萄杯、鸡缸杯的图案里体现的尤为突出[7],与之相反的是宣德彩瓷的图案纹饰和成化葡萄杯、鸡缸杯相比对,传统的格式化图案不仅拘泥、乏味,且缺少新意,更没有纸墨画意。所以说,高濂评判“五彩宣庙不及宪庙”是深扼其要又入骨三分!

尽管如此,这并不影响高濂对宣德五彩瓷器“华若云锦”和“绚艳恍目”艺术价值的充分肯定。因为高濂从“颇具画意”这一角度对成化五彩品鉴的观点和其品鉴宣德五彩瓷器的观点一起被后人所接受,进而形成了明代中期鉴赏宣成官窑瓷器的理论基础并成为后世说瓷的重要内容。

四、结论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和实物的相互印证,我们可得如下结论:

1.历史上对于“宣德五彩瓷器瓷器”的相关描述起源于高濂的《遵生八笺》。

2.对高濂说瓷的内容分析后笔者认为:“宣德五彩瓷器”是对该时期生产的多彩瓷器的泛指,其中包括斗彩瓷、满彩瓷、剔花彩瓷。

3.五彩工艺在宣德时期不仅非常成熟且已广为应用,五彩与剔花工艺相结合的彩瓷品种是宣德时期首创品种。

4.“宣德五彩瓷器,深厚堆垛”一说是用来衬托“葡萄杯和鸡缸杯,颇具画意”的夸张比喻,并非指彩瓷表面彩釉重复叠加后产生的工艺特征。同时也不排除:是古人品鉴“宣德剔花彩瓷”时因视觉偏差而产生的错判。

宣德五彩瓷器究竟存世量有多少?目前,仍是个谜。因为,除了已被确认的西藏迦寺的两个宣德五彩瓷器碗和景德镇珠山御窑厂遗址中出土这件“大明宣德年制”款鸳鸯莲池纹盘之外,其他宣德五彩瓷器瓷器真伪未定,也没有人专门去统计过。虽然市场上出现过宣德五彩瓷器瓷器,专家和收藏界人士大多持怀疑态度。

国外没有发现,而国内的博物馆包括台北故宫博物馆也没有。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宣德五彩瓷器瓷器。有人作过专项调查,不过谁也不敢轻易下结论,明确真假。关键一条是真品的参照物太少,专家上手的机会也不多。具体原因是宣德五彩瓷器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官窑款青花料使用的是进口苏麻里青。

而且,据文献记载宣德五彩瓷器色彩丰富,呈色浓艳,除青花外有红、黄、绿、紫、白、黑等多种,而每种色彩又有深浅不同之分。如红有深红与浅红,黄有深黄与浅黄,紫有深紫与浅紫等的变化。这应当是宣德五彩瓷器有别于斗彩与以后的嘉、万五彩的一个最大的特征。两个宣德五彩瓷器碗和御窑出土的五彩盘符合此特征很有说服力。同时,由进口的苏麻里青青花料决定了它的真品地位。

而现在出现的宣德五彩瓷器瓷器,无不例外都是使用国产的青花料。国产青花料不管是那一种现在都能研制得来,惟有进口的苏麻里青青花料在明代成化早期已绝迹。它的产地也没有。再加上这种青花用于瓷器胎土上的那种特出效果(实际上是缺陷)是后仿者望尘莫及。

虽然,有人举证说宣德五彩瓷器有使用过国产青花料的例子,甚至拿出景德镇老窑址挖掘出的五彩瓷片作为证据,但这些宣德五彩瓷器瓷器与这三件的用彩又有区别,不过与景德镇现仿品也有不同之处,由于没有具体的实物资料考证。因此说:市场上的宣德五彩瓷器瓷器真假还得等到有一天,能发现明代的纪年墓葬中有这种国产青花料宣德五彩瓷器瓷器的出现,才能揭开这些不明身份的宣德五彩瓷器之谜。

依据上述对文献记载的分析:宣德时期确实烧造过大量精美的五彩瓷器。遗憾的是限于国家少有出土和传世的器物佐证,面对民间收藏的宣德五彩瓷器瓷器传统鉴定显得有些无所适从。

康熙五彩瓷器的特点


康熙五彩瓷器是在在明代五彩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使用釉上蓝彩与金彩,使五彩的颜色愈加丰富。蓝彩厚而浓艳,彩之外围有一层光晕。黑彩漆黑光亮。特别是由于金彩的广泛使用,使五彩瓷更加富丽堂皇。康熙五彩瓷器以其优美的造型、鲜丽精致的纹饰而成为康熙朝瓷器中较有代表性的品种。康熙五彩以加施黑彩、金彩者为上品。

康熙五彩是清代彩瓷中的名品,享有极高的声誉,素有“康彩恢奇”、“康熙彩硬”之品评,与后来具有柔和感的粉彩迥然不同。由于五彩采用单线平涂法施彩,彩料浓艳深厚,透澈莹亮,彩烧温度较粉彩略高,画面给人以艳丽、坚硬的感觉,因而又有“硬彩”之称。康熙以后,随着粉彩瓷器的盛行,五彩瓷器少有生产,且康熙五彩往往被作为摹古的对象,故康熙五彩又被称作“古彩”。清末寂园叟《陶雅》曰:“康窑彩画,往往官窑不如客货,亦一奇也。官窑力求工细,下笔不肯苟率,自奇所长。客货信手挥洒,老笔纷披,时或有独到之天趣,令人不可方物。”“客货”即民窑烧造的器物。

康熙五彩瓷器造型丰富多样,特别是大件的凤尾尊、棒槌瓶、梅瓶、玉壶春瓶、观音尊、油槌瓶等,均以古朴、凝重、挺劲见长。其装饰题材极为丰赡,且多“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此瓶满绘蝴蝶,“蝶”与“耋”谐音,“耋”意为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以“百蝶”寓长寿之意。

五彩简介

五彩瓷器是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生产工艺之不同,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明代五彩瓷器鉴定


中国的五彩瓷器最早出现在宋代,只是当时五彩瓷器还处于萌芽阶段,直至明代,五彩瓷才达到真正地繁荣。我们现在说到明代五彩瓷,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单纯的釉上五彩和以釉下青花为底的釉上五彩(青花五彩)。

五彩瓷的制作需要先烧制好瓷胎,然后用彩釉在瓷器上绘画,再入石窑低温焙烧而成。虽然被称作五彩瓷,但实际上瓷器上的颜色并不局限于五种,一般是使用三种及以上色彩的瓷器都可以叫做五彩瓷。五彩瓷的色彩丰富,多见黑、白、红、黄和绿色,后期增加的蓝色和紫色也较为常见。

明代的五彩瓷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洪武至永乐年间,五彩瓷像一个懵懂的小孩,单纯简单,相关的传世作品都以红彩为主,造型和比例都比较粗犷随意,精细化不是很高。

到了宣德、正德年间,它像一个热情的少年,浓烈突出的红彩、构图活泼的青花成称主流,绘画技巧也更加精纯,逐渐增添了其他色彩的使用。

直到嘉靖至万历时期,明代五彩瓷趋于成熟,有学有所成的壮年模样,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较前期都有了极大的提高。此时的五彩瓷造型圆浑,纹饰豪放。在釉料上,黄、红、绿、紫、孔雀蓝、黑多种色彩都有,彩绘和纹饰丰富多样。在风格上,万历年的五彩瓷变化不大,但是相比嘉靖五彩瓷,在绿釉使用上有点差异。下面,小编以明代万历五彩瓷器为例,主要分享一下明代五彩瓷器的鉴定要素。

1、器形:万历五彩瓷器器形多样,除常见的盘碗状,盒状也颇多;造型上简洁、敦厚但会有些许歪斜、凹凸的小瑕疵。而赝品的器形过于规整、呆板,无古拙之气。

2、胎体:五彩瓷器真品的胎质较厚重,胎土淘洗不很精细。大件器物多为砂底,修胎不规整,衔接痕迹显露。赝品由于制胎工艺差别,胎土多用煤气窑,淘制较细,导致胎土油性略重。

3、釉面:万历五彩瓷釉质莹亮,光泽柔和,有自然使用痕迹和氧化皮层。而赝品釉面多发白,常使用物理和化学方式去除火光,导致釉面常有不自然的小黑点。

4、纹饰绘画:万历朝五彩瓷器多用开光图案,绘画技艺古朴,线条纤细繁密,图案无规整状;画工豪放,笔法写意,纹饰生动。赝品的纹饰绘画技艺较差,画法古板,人物刻画粗劣,细细观察多有败笔之处。

如何鉴赏五彩瓷器?


如何鉴赏五彩瓷器?五彩瓷器,顾名思义,它的基本色调以红、黄、绿、蓝、紫这五种颜色的彩料为主,然后按照绘制花纹图案的需求绘制于瓷器的表面上,然后再入炉烧制而成,这种瓷器特点是创造了后期釉下青花的装饰手法与釉上彩料绘法相结合的一种方法。

中国古代的瓷器从一开始的原始陶器到后期成熟的青瓷,又由青瓷到白瓷,再由白瓷到彩瓷。期间总共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明清时期使中国古代陶瓷进入了一个鼎盛时代的五彩瓷器。

如今在市场上所出现的五彩瓷器极多,这类藏品有很大一部分景德镇的仿品。另外还有行内资深高手的仿品。极难鉴定。

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常规的几种鉴赏方法:

第一、看器形。

明清时期的五彩瓷器种类多样,有盘有碗。还有各种盒子类瓷器,非常有时代的特色,器形偏小。造型精美。

第二、看胎体:

该类瓷器胎质非常厚重,胎土不精细,有气孔,露胎比较干。

第三、看釉面:

该类瓷器的釉面质地温润,光线非常柔和,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第四、看色:

而且五彩瓷器使用的青料特殊,当时是从西域进口,青料色泽艳丽,发色均匀。

第五、看釉面装饰:

而且彩瓷器的绘画方法大部分都是十分素雅古朴,绘制图案不规则,各类纹饰都有。

如果大家在以后的生活当中遇到该类五彩瓷器,请藏友们务必仔细鉴赏。

五彩瓷器的工艺特色


五彩泛指各种颜色,其中以黄、青、红、白和黑色为主,这五种颜色从其阴阳五行上来说分别代表了金、木、水、火、土,分别象征着东、西、南、北、中。五彩的兴盛时期主要是在明清两朝,由于是釉上彩瓷的一种,其烧制工艺就是将烧好的素器在其釉面上在进行彩绘后二次烧制的一种瓷器。五彩瓷主要是指分布在瓷器釉面上多种颜色的彩,作为景德镇窑烧制的新兴品种在其工艺精湛程度上有着较大的发展。

以明朝五彩的瓷器罐为主,从其器物的大小上看,高一般为九点九厘米、口径为三点九厘米、底径为四点八厘米,器型在当时属于大件的瓷器,主要用来观赏;从其器物的布局上看,一般都没有盖,口微敛、颈部较短、丰肩,肩部的线条感十足较为的优美、矮圈足;从其釉色的呈现上看,釉色白中微微透露出黄色,口部、肩部、颈部、足部都用笔涂抹了一圈釉下青花,釉色的光润度较高;从其装饰上看,主要采用了绘制树叶、红花、双狮为主,树叶主要采用了釉下青花,采用了洗染的技能,浓淡之间的分别较为的明显;从其五彩罐的工艺特色上看,所绘制的动态事物灵活度较高、细节部分的描绘较为的精致且细腻,将其层次感以及厚重感描绘的十分突出,通过衬体的修饰将其主体突出,色泽更加的柔和且丰富。

通常而言,五彩瓷器主要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瓷两种。釉上五彩的烧制主要是在已经烧成的白釉瓷器上进行施彩绘画,在放入窑内进行烧制,相对而言工艺较为的简单。但是青花五彩的烧制则相对复杂程度较高,先使用青花料在胚上描绘出一定的纹样在通过罩上一层透明釉放入窑内进行烧制,在加上红、黄、绿、紫等色彩在已经烧制成的瓷器进行描绘,最后入窑进行低温烧成。由于烧制难度较大,存世量较少,但是从其类型上看,较为的丰富。例如:碗、罐、盖、尊等多种类型,万历年间发展达到了高峰时期。

从其清朝的五彩瓷器上看,主要是以柔和之感为主,透视感较强、绘画的工艺较为的精湛、生动感较强。从其装饰的图案上看,画面较为的生动逼真且题材内容较为的丰富,有了戏曲、小说等题材的出现;从其工艺上看,用笔较为的精细纤巧,构图上较为的简洁、明朗,其收藏价值较高,因其工艺制作较为的精湛且光润度呈现较好,受到了广大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明清五彩瓷器鉴赏


中国古瓷器在海内外拍坛上一向非常抢眼,专家蜂拥而至,拍价屡立异高。但假如细心辨别的话,会发现在国内瓷器拍卖专场上,拍卖成交价独占鳌头。

很多丢失海外据专家介绍,五颜六色瓷曾在明清两代呈现过制造高峰期,很多官窑瓷器首要来自于明代嘉靖万历期间和清代康熙期间,两者个性附近,但又各具特色,从撒播下来的御窑著作来看,其宣德期间的青花五颜六色瓷能够代表这一期间的个性特征。

不过,从其时前史记载来看,宣德官窑的五颜六色瓷也难为藏家所见,当然更谈不上大规模保藏了。

一些行家剖析以为,中外藏家对五颜六色瓷的不合情绪始于明万历期间。很多五颜六色瓷销往日本后,不只深得其时日本社会人士的喜爱,而且被上层人士和专业保藏家所珍爱。

进入清明今后,日本人愈加痴迷中国产的五颜六色瓷,很多人不惜重金求购,并掀起一股五颜六色瓷保藏热。

最让人津津有味的要数2000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明嘉靖五颜六色鱼藻纹盖罐通过屡次叫价,终究以4404万港元成交,变成其时成交价最高的中国瓷器,也是五颜六色瓷拍卖至今最高的价格。

虽然今后五颜六色瓷在拍坛上再未呈现疯狂的一幕,可是其价位基本价位都是处在1000万以上的。

明前期釉上五颜六色瓷器传世品不多见,因为其时景德镇连续元代制瓷主流产品青花、釉里红的出产。

但是从所见到的为数不多的洪武釉上红彩能够断定,洪武期间的红彩瓷器已为“五颜六色”瓷的蓬勃开展造声蓄势,能够说洪武釉上红彩已拉开了明代五颜六色瓷光辉的前奏。 洪武期间的五颜六色瓷器很少见,首要原因是洪武朝御窑厂设置较晚,其时所造瓷器应为民窑所烧。

1964年在南京明故宫遗址所发现的洪武期间釉上红彩龙纹残片,“盘壁表里各画五爪红龙两条及云彩两朵”。

其构图动感非常激烈,笔意潇洒劲利,龙纹图画空间组织疏密妥当,云朵画法也生动活泼,充溢意味;胎壁匀称,轻且薄,对光透映,里外龙纹叠合为一,体现了明初高明精致的制造水准。

器物虽小,但图画纹样规划合理,是明初釉上彩制形成就的展示。特别要指出的是,用红彩描写精细的龙纹、云纹等图画,仅仅明初才呈现于景德镇。

宣德至正德期间的五颜六色瓷 宣德窑出产的瓷器种类之多是空前的,单纯的釉上彩有釉上红彩和五颜六色。有文献记载:“彩瓷始自宣德。”

但从考古发现,洪武时已有红彩呈现。但是宣德时所烧红彩,较之洪武红彩愈加艳丽,而且颜色有浓重和浅淡之分。“宣窑五颜六色深沉堆垛”,也许就是指这种颜色浓重的红彩。

河北安次县曾出土明宣德红彩缠枝八吉利三足炉,其红五颜六色呈黑紫,深暗凝厚,外表无光,纹样线条粗暴。宣德时红彩是釉上红彩和五颜六色的初步,为后世的开展打下了根底。

明代五颜六色瓷器通过数朝的开展,到嘉靖、万历时已是适当成熟,质量和数量蔚然可观,开创了五颜六色瓷制造的新局势,在陶瓷史上做出了杰出贡献,嘉靖朝瓷器出产量在明朝最多,因为选用“官搭民烧”的做法,呈现了官窑民窑竞烧的局势。

一起瓷器的对外输出也极大地影响和促进了陶瓷种类的立异。《景德镇陶录》记载:“制造益考,无物不有。”嘉靖釉上五颜六色以红、绿、黄、紫、孔雀蓝、黑彩描画图画,其中红、绿、黄为三主色,亦有金彩等多种颜色的五颜六色器。

从某种意义上说,清康熙时的五颜六色瓷是真实意义上的五颜六色瓷。为何这么说呢?因为明代五颜六色,如不运用釉下青花,实际上就是釉上红彩、绿彩、黄彩等;而康熙五颜六色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釉上蓝彩和黑彩,形成了红、绿、黄、黑、赭、蓝等多种颜色的调配和运用。

因为有了深颜色的蓝和黑,使得康熙五颜六色的颜色对比愈加调和、沉稳。康熙时蓝彩烧成后的颜色,其深艳程度超过了青花,而黑彩又有黑漆般光泽。

康熙五颜六色所用的颜色比明代大大增多,因而康熙五颜六色比明代单纯釉上五颜六色更显得娇艳动人。康熙五颜六色瓷光艳照人,很主要一点是在烧成上。

釉上彩是在彩炉中低温烧成的,火候的掌握非常主要,温度过高,有些釉上颜色会活动或丢失,炉温太低则彩料的光泽缺乏。康熙五颜六色通常都颜色艳丽,光泽亮堂。

雍正五颜六色和盛极一时的康熙五颜六色比较有很大的不相同,一是数量削减,二是在颜色上改动曩昔以浓艳为主的特点,趋于浓艳,图画装修也从繁复变为疏朗,笔意由遒劲趋向纤弱。

这种改变是两方面要素形成的:一是粉彩已变成其时的主流产品,它的制造方法、审美取向必然影响五颜六色,雍正五颜六色在制作技术上就结合了粉彩中多层次的技法,然后获得新鲜静寂的作用。

二是雍正五颜六色在彩绘颜料方面仍以红、黄、蓝、绿、紫、黑、金等色为主,但彩绘作用已与以往有很大的不相同。雍正今后,五颜六色瓷逐步被新的彩瓷种类所代替。

从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迸发今后,清代政治发生了巨大改变,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瓷业的开展同别的经济、文化事业相同,伴随国势之日衰,逐步走下坡路。

这正如《陶雅》所载:“中叶今后,深沉固不如康熙,漂亮也不及雍正。惟以不惜工本之故,犹足以容与中流。嘉、道以降,画工彩料直愈趋愈下……”清末五颜六色已不再风流独领。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雍正期的景德镇五彩瓷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雍正期的景德镇五彩瓷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五彩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