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复兴窑往事

陶瓷文化:复兴窑往事

陶瓷文化 钧窑瓷器鉴别陶瓷 陶瓷艺术

2021-07-03

陶瓷文化。

我生于1956年,也是那时复兴窑走向了衰落。在我的记忆中,那是一条长长的窑身,就好像蜈蚣一样。晴天的时候零星的阳光透过鳞眼洞撒下,温暖的光束中闪亮着的灰尘颗粒就好像天堂里的圣景。我在这里面爬过了幼年,又在龙脊背上爬上跃下耍过了童年。那个再也没有点过火的旧窑,就好像是我的亲人、我的爷爷、我的太爷爷,陪伴了我人生最初的那些光阴。

明代前墅龙窑

明清时期开始上袁村便有了许多龙窑,传说龙窑是天上的乌龙与天兵天将搏斗后坠落地上而化成的,龙窑筑在土坡上,龙头朝下龙尾朝上。龙嘴是烧窑点火的地方,大家称为龙嘴头;龙身上的大伤口作为装窑开窑的进出口,也就是户口;小伤口是叫做鳞眼洞的地方,它作用丰富,有的是烧窑时添加柴草的地方,有的是用来看温度的,还有的是用来装匣的;靠龙头的第一对鳞眼洞就叫做龙眼。

明代前墅龙窑2011年还在烧制

当年太爷爷赵松亭为了重建这座窑不仅拿出了自己全部的积蓄还不惜向亲戚朋友筹遍了钱款,这份魄力放在今天也是难以想象的。都说时势造英雄,1911年到1937年时我国民族资本兴办轻工业之际,也是宜兴陶瓷行业短暂繁荣的一段时光。太爷爷紧紧抓住这段机遇与爷爷赵乾泰在上海建立艺古斋,与葛德和、吴德胜、铁画轩等分庭抗礼,竞聘名家,把紫砂生意做得红红火火。那段时光也是民国期间紫砂一段短暂的繁荣。复兴窑最辉煌的时候,炽红的焰火从年初一烧到大年夜,全年没有休息的时间。

复兴窑位于上袁村东面,临河而建,川流的小溪之中,船工们源源不断地将烧好的紫砂器运向各地港口,甚至装上大海轮送到那谁也没有见过的异国他乡。每当清晨,只见龙窑上空浓烟滚滚,宛若蛟龙一般,在叮叮咣咣的陶器声伴奏下,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复兴窑实景复原烧窑,保证做出的坯件能够及时烧出来。承包的价格根据窑的位置来分,中间部分温度均匀价格最高,譬如,1935年的时候,王寅春便用自己的积蓄承包了复兴窑中间的一节,这在当时也是一件令人羡艳的事。产量少或者品质较差的陶工则可以承包靠下的一段,温度低一点。

国难当头的那段岁月,大家都饿着肚子挣扎生存,根本无暇去制作或者烧制紫砂,于是上袁村所有的窑场都停工熄火了。没有人来收购茶壶也没有人去做壶,驳运码头一片冷清。由于日本人的入侵,霍乱也在不知不觉中流传开来,据说太爷爷便是这样生病去世的,彼时他八十一岁。在老母亲的回忆中,那时他才做过八十大寿不久,谁也没曾想到他会这样离去。此后在爷爷赵乾泰的经营下,复兴窑也算是有声有色,可惜后来他有一次发热不知为何烧瞎了眼睛,此后,不管是窑务还是自己,都没有办法好好的照顾。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家因为有窑有地,被评为了地主。窑尾好的房子都分给了别人,我们则住在西面潮湿的破厂房之中。大炼钢的时期,复兴窑还被用作了炼钢,及至后来连绵的天灾,人们食不果腹,没有人去做壶,紫砂一度陷入绝境。

紫砂村东面小溪如今已然看不出任何当年的痕迹

复兴窑就如同沉入海底的鲸鱼,一点点失去了它的筋肉、骨骼,最终化作历史中的尘埃,再也找没法在这世间找到它的半点痕迹。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那个魂牵梦萦的地方无数次出现在我的梦中,告诉我祖辈的辉煌与坚强意志,鼓励我负重前行不忘初心。

没能见到复兴窑最鼎盛的那段时光,是我的遗憾,但是复兴窑带给我的温暖与陪伴是我此生最宝贵的财富。

相关阅读

长春讨论复兴陶瓷产业 传承东北特色缸窑文化


长春是著名的“文化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给长春带来新的企盼和畅想。晒出民间草根文化的作品和创意,让草根文化的创业激情与政府培育、扶持文化产业的规划和行动有机融合,最终发展、壮大长春的文化产业,我们充满期待。

“在去年底的政协讨论会上,我和其他委员就长春发展陶瓷产业展开过热烈讨论。别看货架上没有长春本土烧制的陶瓷,但市面上这些陶瓷器具,50%以上的生产原材料产自长春周边。”长春市政协委员、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李明柱建议,长春应借用本土资源优势,发展陶瓷文化。

资源优势

长春供应景德镇陶瓷原料

李明柱委员介绍,在长春至永吉县70公里的区域,生产陶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资源丰富,土质优良,属于烧制瓷器的上等材料。根据长春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办公室调研结果,该区域的高岭土远销至景德镇、唐山、台湾等地,2010年销往景德镇一地就多达5000多吨,占景德镇生产需要的80%。据勘测部门显示,我省这些陶土资源可供连续采掘200年以上。由于销量好,近年来,陶土价格也由几年前的30多元一吨,翻涨至400多元一吨。

“我到国外出差,购买了一些国外生产的陶瓷商品,咱们的和国外的一比,确实有差距。”李明柱说,长春要多学习国外先进的陶瓷生产技术。李明柱说,日本、韩国、英国,他们制瓷工艺的核心技术是师从我们中国,其产品之所以能够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并且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其优良的技术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市场尴尬

本地难见长春产陶瓷餐具

记者在长春一家商场看到,陶瓷餐具几乎没有长春本地生产的。这些餐具价格不低,一个普通瓷饭碗8至10元,一个陶瓷餐盘15至20元。据介绍,这些碗盘在南方价格并不高,因为是本地产销,而运到长春要加上物流成本。

长春多家超市、卖场销售人员表示,长春地产的陶瓷餐具很少,几乎没有上架的。长春一家大型超市进货资料显示:陶瓷餐具、工艺品80%是产自唐山,还有产自广东、福建等地的,地产陶瓷餐具难觅足迹。

记者走访了中东大市场、北方市场,很少有商家出售地产陶瓷餐具,一是从没听说过长春也有烧制陶瓷的工厂;二是对长春产的陶瓷餐具质量拿不准。长春一大型超市质检部主任方德政介绍,本地陶瓷达不到市场准入标准,普遍质量低、工艺差。“拿出单个餐具对比,要看外形、光泽、细腻程度,长春本地的陶瓷都不如南方厂家生产的好。”方德政说,现在的消费者眼光也高了,外形美观很重要,一套的韩国餐具售价数百元也并不稀奇,卖得是最好的。

昔日风光

兴隆山陶瓷曾远销日本

长春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办公室主任赵建华翻开史料介绍说,长春兴隆山的瓷器曾经相当不错。

“我卖过兴隆山的陶瓷盘子、碗。但后来不行了,当时本文出处是华夏陶瓷网是一个国营工厂。”经营百货日杂多年的林老板说,当年兴隆山生产的陶瓷,与现在景德镇的名声相差无几,还卖到了日本等国家。

名震一时的兴隆山瓷器为何走向没落?“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逐渐落后,工艺粗糙。当然,其背后还有经营管理体制落后等计划时代的影响。”赵建华分析说。

政府举措

派人到景德镇取经

为了复兴长春陶瓷产业,相关部门派长春市文化产业联合会副主席古塵,利用一年多的时间,到景德镇等地调研学习,并提出“抢救缸窑文化”的方案。

“受益匪浅,为咱们长春的陶瓷文化发展找到了出路。”古塵介绍,长春具有陶瓷原料得天独厚的资源,包括景德镇在内的南方很多陶瓷生产企业,不仅对吉林省的陶土原料都很依赖,而且对东北的艺术风格也很喜欢。

在“抢救缸窑文化”方案中,古塵提出,不仅要改良景德镇烧制技艺,还要融合东北地域特色,鼓励本土书画家在陶瓷上创作,将原本在宣纸上的艺术,通过烧制技术,与瓷器完美结合,长久保存。“我们将我省的艺术家请到景德镇,将长白山风光、天池山水画等吉林元素印在陶瓷上,很受当地人欢迎。而且,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艺术家来创作,食宿全免,作品产权明晰,达到双赢效果。”古塵笑谈,这种多赢合作模式,让长春的艺术家创作之路更宽,弘扬了本土文化的知名度。这个模式,明年也将搬回长春,实现南北文化的深入交流。

未来展望

明年用上地产好瓷

“明年,长春将建立一个吉林省当代艺术瓷的陈列馆。”赵建华表示,“还要通过商业元素提升长春陶瓷的知名度。以纪念品为切入点,打造高端纪念瓷系列;计划与电影行业相结合,发行限量礼品瓷器;为集体或个人定制个性礼物;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为伪满皇宫定制御膳瓷;为冰雪节开幕定制雪韵风琴纪念系列等。”

古塵表示,明年,长春市的各大商场就将设立古尘陶艺专柜,甚至开设陶瓷连锁店,销售的陶瓷制品也从高端艺术收藏到日常瓷具不等,但价格要比南方瓷便宜一半左右。明年,长春人就可以用到由我们当地生产出的物美价廉的瓷器了。

背景资料

缸窑文化

史料记载,吉林省境内,有个远近闻名的缸窑镇(目前在吉林市龙潭区东北部)。缸窑烧造技艺的传承,自康熙元年(1661年)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康熙元年,山西、河北发生严重旱灾,许多人携家带口“闯关东”,其中有个人叫赵岩龙,当过瓷窑技术工人,对烧窑制缸颇有研究。1662年4月,赵岩龙逃荒来到溪浪沟,在山坡上结草为庐住了下来,发现了当地细腻油滑的白土是上等制陶原料,便开始烧制陶瓷,溪浪沟后来成为以制缸为业的吉林永吉缸窑镇。日本侵华时在长春兴隆山建立兴隆山陶瓷株式会社,利用缸窑的陶土烧制瓷器。解放后,改建成国营性质的兴隆山陶瓷厂,但由于经营不善,改革开放后解体。

陶瓷文化:民国时期著名的紫砂商号——艺古斋/复兴窑


艺古斋款寿桃壶,其壶式古朴奇拙,盖内钤寿珍印记,底钤艺古斋印款,壶身铭刻:饮之益寿更延年,东溪。

贡局款朱泥三足水平壶,盖沿刻款贡局。此种容量小、宜泡养、宜观赏的朱泥小品在粤中盛行,朱泥色泽红润,包浆温润敦仆,美感十足做工精巧,泥质细腻者,实让人爱不释手。

朱泥材质细腻,水平壶式,容量稍大,胎薄工精。盖墙上有楷书老贡局刻字,贡局是清末外销泰国的宜兴紫砂壶上常见款识。晚清外销泰国的壶式基本为光素简洁造形,然而做工精巧,比例得当,大多数出自当时优秀紫砂艺人制作,是宜陶又一珍品。受潮汕功夫茶的影响,朱泥小壶在南洋新、马、泰盛行。史载,光绪年,泰国国王拉玛五世在宜兴订制了一批紫砂壶,壶底印有泰文拉玛五世印记或楷书贡局等字款,壶盖和壶柄偶有陶工名款。这批精致的砂壶除泰国宫廷和皇族自用外,拉玛五世国王亦赠于泰国一家皇家寺庙使用,订数不多,颇为珍贵。

此壶以青灰砂制成,胎薄工细,壶流、壶盖口沿、壶钮、壶把及三圆珠细足,都刻意制作细巧,以凸显壶身的张力和饱满。盖墙上有楷书贡局刻字。这类砂壶外销至泰国后,根据当地人的审美意趣,往往施以高水平的包镶和磨光,包镶手艺细薄精巧,磨光至光可鉴人,具有浓的异国情调。此壶属外销泰国的精品小壶,国内市场少见,极具收藏价值。

此壶为七孔直流,优质段泥而制,壶身水磨抛光,壶上为原装铜提梁。此类作品为清末民国时期销往国外之物。

十九世纪初,宜兴朱泥水平壶已外销南洋诸国,移居南洋的华人亦输入饮茶文化,尤受泰国富商的钟爱,与中国经贸来往频繁。万丰、锦堂发记、福记等陶肆名店,均为贡局订制砂壶,故壶底为商家记号,贡局二字在盖内。亦有将朱泥壶给以包金、包银、包铜,使形色华丽尊贵。典型的泰国镶包工艺,深受皇家贵族的钟爱,在泰五世皇宫博物馆至今藏有颇多的贡局朱泥壶。

陶瓷文化:“千年七鲤古窑重燃窑火 虔城陶瓷复兴还看今朝”


千年七鲤古窑重燃窑火虔城陶瓷复兴还看今朝——虔东集团七鲤古窑陶瓷项目顺利投产

“开窑喽”,随着区委书记曾少华,区委副书记、代区长刘建英缓缓打开窑炉,6月26日,赣州虔东稀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批陶瓷产品顺利出窑,赣州七鲤古窑的窑火在断烧1300余年后的今天终于得以重燃,同时这也是我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扎实开展“产业发展提升年”活动又一丰硕成果。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温江涛,副区长连天浪,区工信局局长刘汉林等领导出席了开窑仪式。

区委书记曾少华,区委副书记、代区长刘建英为项目开窑

拿起刚刚出炉的瓷瓶,曾少华感慨万千,他说,七鲤古窑历史悠久,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此次复烧不仅发掘出七鲤古窑的文化底蕴,更是将这一历史遗产进行很好地延续传承,虔东集团应当肩负起恢复七鲤古窑陶瓷生产的重任,将七鲤古陶瓷特色融入现代元素,借以弘扬赣南特色传统文化,将陶瓷产业发展壮大,打造成赣州特有的陶瓷响亮品牌。

区领导兴致勃勃地参观陶瓷新品

据悉,七鲤古窑陶瓷项目是赣州虔东稀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计划总投资373.6万元人民币,产品定位于中高档艺术陶瓷和日用瓷,主要为礼品瓷、旅游纪念品、茶具、古窑仿品等,将七鲤古陶瓷艺术与赣州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相融合,同时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创造出新形式的七鲤古窑陶瓷。七鲤古窑,遗址座落在赣州市章贡区水东镇七里、沿垇两村境内,323国道南侧,贡水北岸,因窑址集中于七鲤镇(又称七里镇)而得名。始烧于唐代,宋代最为兴盛,是宋代江南四大窑场之一,宋代外销瓷产地之一,元代开始衰落。现遗址总面积达2平方公里。出土瓷器主要为民间日用品,有青釉、影青釉、白釉、褐黑釉瓷,器形多碗盏、杯、碟、壶、钵、罐、枕、瓶等,并有狮、蟾蜍等形象精美的高档瓷,器表有刻花、划花和模印的连、菊、鸟、云、山、水、乳丁刻等纹饰。七里镇民间广泛流传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勤劳、智慧的七鲤镇窑工们在一次烧窑中,偶然烧出一件精美的龙床。不料这个消息被皇上知道了,贪婪和残暴的皇帝便派了一位将军到七鲤镇,强迫窑工烧制所谓龙床,如果烧不出来,就要满门抄斩,诛连九族。窑工们为了逃出虎口,便纷纷闭火毁窑潜逃他乡。许多能工巧匠跑到了当时封建政府支持的御窑所在地昌南镇(后改名为景德镇),故七鲤镇民间流传着:“先有七鲤镇,后有景德镇”的说法。七鲤窑的青白釉瓷器可与同时代景德镇的同类产品相媲美,各类瓷器曾出口到欧洲、日本、韩国等地。七鲤窑的装烧工艺在唐末五代时采用垫柱支钉叠烧,宋代以后,则采用垫饼匣钵装烧,窑型以龙窑为主。1986年曾在张家岭清理出两座并列的宋代龙窑,各长30多米。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赣州窑的保护工作,1957年,江西省人民委员会第一批将其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使现存的十二座千年古窑遗址得到保护。

中国陶瓷复兴之路任重道远


正值深圳文博会,展会上荟萃了各地的陶瓷制品,其中,作为中国最具知名度的,其文化符号是如何形成的?前天,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陈雨前做客市民文化大讲堂,讲述的文化内涵。

陈雨前介绍了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的形成以及发展历史。“文化的特点可以用‘博大精深、体系完整、风采独具、魅力无穷、影响深远’来概括。”他说。

何为陶瓷文化?陈雨前认为,这是指在陶瓷的泥做火烧与销售、消费的过程中和各个环节中所呈现的材质文化、工艺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形态和情感、心理、观念、习俗等精神文化的面貌。

“中国的陶瓷文化曾在世界上领先近千年,但自从制瓷工艺传入欧洲,已经被迅速赶超,现在,世界一流的陶瓷品牌都诞生于欧洲或日本等地区,中国还没有一个能在全球叫得响的品牌。”陈雨前说:“复兴中国的陶瓷文化,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此,陈雨前希望能在学术上为陶瓷文化的推广做出努力。作为“景德镇学”的提出者,陈雨前在讲座上向大家介绍了“景德镇学”,这是一门以文化为缘由和主要研究对象,以文化遗产理论对文化进行系统综合研究的学科。他说,提出“景德镇学”,正是为了更好地弘扬文化。

“千年窑火铸就了景德镇深厚的文化底蕴,陶瓷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精粹的集中载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陈雨前表示:“景德镇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景德镇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景德镇学’必将为传承和弘扬陶瓷文化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范本,为保护陶瓷文化遗产作出积极的贡献。”

陶瓷文化:揭阳窑


揭阳窑在广东揭阳河婆镇以南约5公晨的岭下山发现窑址,瓷器烧制于明代,专烧青花瓷。

器物有碗、瓶、杯、碟、器盖,以碗最为常见,里心书有“福”“禄”“寿”“中”“上”“正”“和”“士”“信”“佳”“玉”“仁”“魁”“元”“月”等字。碗内外壁绘青花纹饰,花纹简单草率,常见有折枝花、曲折带状纹。瓶也有会简单的曲折带状纹及山水。

此窑遗物的画风与江西景德镇民窑青花的写意山水十分相似,但出土的青花器通常比景德镇制品胎釉粗糙,青花纹饰也较逊色。

陶瓷文化:同安窑


同安窑位于同安区汀溪镇汀溪水库,窑址包括许坑窑、新民窑等等。自1956年发现以来,特别是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先生实地考察后证实为“珠光青瓷”产地,确定备受日本人珍爱的青黄釉刻划花碗类器物产自同安汀溪窑后,学术界约定俗成,一直称之为“同安窑”,或沿用日本称法谓为“珠光青瓷”。此后在福建和浙江等地区发现类似风格的青瓷即以“同安窑系青瓷”相称。

同安窑出产的青瓷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胎体较厚重,胎色有灰黄、灰白、粉黄多种;釉色青黄或灰黄,尤其宋代,釉色偏黄;产品以盘、碗为主,还有瓶、罐、炉等;青白瓷纹饰与青瓷基本相同,碗心多有一个小圆窝,瓶罐的外壁多刻划由细线条复线交叉的斜十字形纹。

陶瓷文化鉴赏-蛋形窑


窑炉形制之一。出现于明末清初江西景德镇窑,是由元明时期的葫芦形窑发展演变而成的。以砖等材料砌筑,由窑门、火膛、窑室、护墙和烟囱等部分组成。窑床前低后渐高、倾斜度3°左右。窑室前部高而宽,后渐低、窄、略呈扁长圆形,似平卧在地上的半个蛋,故名蛋形窑。蛋形窑窑身全长15~20米,最高、最宽处约5米左右,容积150~200立方米。窑壁较簿,厚度在0.2~0.25米之间。窑身左右两侧用砖围砌成一护墙,与窑壁之间留有0.2~0.3米的空隙、内填砂土,作为隔热层,以缓解窑壁与窑顶受热膨胀或遇冷收缩时引起的开裂,并有减少热量损失的作用。烟囱贴后壁而立,高度一般与窑身长度相等。平面似蛋形,壁厚仅0.1~0.12米,下粗、向上渐细,上口面积在2平方米左右,形制高而大,抽力强。蛋形窑结构合理,设计科学,砌筑材料造价低廉、施工方便、装烧量大,适合于多种坯釉,一窑内装入多类瓷器品种可同时烧成。蛋形窑以柴作燃料,烧成时间短,单位耗柴量低,产品质量好。它对清代景德镇瓷器手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蛋形窑的建筑结构。对国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英国的纽卡斯特尔窑、德国的卡塞勒窑等,就是仿照这种设计建筑的。(见图46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