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陶意瓷砖 > 导航 >

陶牛车

陶牛车

陶意瓷砖 大理石瓷砖 新中源瓷砖

2020-05-09

陶意瓷砖。

收藏机构: 首都博物馆

大小尺寸: 车厢高17.6厘米,长20.7厘米,牛高17厘米,长22.5厘米

生产时代: 两晋 TAOCi52.CoM

生产窑口或产地: 其它文化

品种: 红陶

陶瓷造型: 明器

说 明: 晋(265-420)北京房山区服装厂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泥质红陶。明器。车为双辕(已失),舆箱呈矩形,前面敞开,后面右侧设一门,左右两面全封闭,上连卷棚式车盖,前后檐均较短,尤其是前檐较短是早期牛车的特征。舆箱底部有4个小孔用以固定车轴。车轮为模制,片状,外侧用双线刻辐条。每轮辐条共16根,集中于粗圆的车毂上。车毂硕大也是当时车辆的特征之一:古代车轴与车身相固定,行车时轮与毂转动,毂上承车厢,下纳辐条,还要耐得与车轴摩擦,故而体积较大。牛伫立于车前,作驾车状,埋首引颈,肩峰高起,体态雄健,有将欲发车之势,十分形象生动。此牛车塑造写实,比例中规。牛车模型明器多见于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中。

taoci52.com编辑推荐

东汉陶茶碗鉴赏


这件茶碗,是泥质灰釉陶器,东汉时烧造。

东汉陶茶碗鉴赏

其造型是弧壁,敞口浅足,平底。制作上采用拉坯成型,装饰上无任何刻划,利用拉坯时留在胎坯上的自然弧纹,形成以较高的艺术美感。陶器制品,目前发展最早的是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出土的制品,距今已有八千多年历史。陶器的产生,在许多文献上曾有一些传说性记载,《吕氏春秋》中说: "黄帝有陶正,昆吾作陶".《逸周书》说:"神农作瓦器。"《史记》中说:"黄帝命封为陶正。"《物原》中说: "神农作壅,轩辕作碗碟。"到东汉时,瓷器已产生,烧陶工艺吸取了原始瓷器施釉的经验,创造出低温灰釉陶器。

东汉,饮茶和茶业虽然已获得某些发展,但陶碗还是作为食器和饮器混用的,没有分离出来单独作茶具用。

汉代全国大一统的局面,使全国各地的日用陶器和墓内随葬器皿的品种与形制,大部分相类同。东汉时,江南已烧造出成熟瓷饮具等器具,这件东汉的陶茶碗吸收了瓷器制造的工艺技术,既是一件实用的日常用具,又色调绚丽美观,是东汉时的代表性饮具。

陶女舞俑(东汉)


陶女舞俑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陶女舞俑,东汉,高29.5厘米,宽18.6厘米。

陶俑脸形丰满,面带微笑。所穿可能是专门用来表演的舞衣。舞衣衣袖宽大,旋转起来有当风之感。左手正曳起裙衣一角,露出抬起的左足,一个漂亮的舞姿即将展现在人们面前。

唐代舞蹈与音乐结合紧密,特别是从中亚、西亚及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入的乐舞,深受人们的欢迎,成为时尚。不仅在节日庆典上有歌舞表演,富贵之家外出郊游也要带上伎乐。乐舞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

此女舞俑上穿翻领半袖衫,下著长裙,束腰,头微侧。两臂一上举,一下垂,双腿一侧伸,一屈曲,腰肢轻扭,翩翩起舞。从服饰与舞姿看,属于传统汉族舞蹈范畴内的“软舞”。

与女舞俑相伴而出的还有乐俑5件。其中立者3件,分持排箫、琵琶、笙;坐者2件,分持钹、腰鼓。身份仿史籍中所称的立部伎与坐部伎。立部伎与坐部伎同时出现,在唐代考古中尚属罕见,它表明此组乐舞俑具有很高的等级。同时也说明,在高水平的乐舞表演中,软舞仍占有相应的位置。从雕塑技法与风格分析,它与洛阳孟津岑氏墓俑接近,出土地点应在洛阳邙山一带。

黄陶鬶(新石器)


新石器 山东龙山文化 黄陶鬶 通高29.2厘米

收藏地:山东省博物馆

外形似雄鸡引吭高歌

此鬶1960年出土于山东省潍坊市姚官庄遗址,夹细砂黄陶,冲天长流,粗长颈,三个大袋足分裆而立,后袋足与前两个袋足距离较远,且较前两个袋足更肥大,颈与后袋足之间附一个麻花状鋬手,足上饰两周凸弦纹,三周弦纹之间有四圈小泥饼。通体施黄色陶衣,器物造型雄伟生动,遒劲有力,很像一只雄鸡在引吭高歌,是一件相当完美的陶塑艺术品。

陶鬶有实足和袋足之别

鬶是山东龙山文化的典型器之一,起源于大汶口文化中期,盛行于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阶段。是一种造型精巧的器物,有实足

和袋足之别,实足鬶一般由流、腹和三个圆锥状实足组成,袋足鬶则以三个大袋足为腹。鬶的质地分夹砂和泥质两种。夹砂陶鬶一般较粗糙,出土时器底多有烟熏痕迹,有的器腹内还有灰黑色的残渣,当为残存的酒渣。这类夹砂鬶是专门用来煮酒温酒的泥质陶鬶质地细腻,制作也精致,可能是专作注酒用的。龙山文化晚期出现的平底鬶就是由泥质三足鬶发展而来,后世的酒注子、酒执壶等注酒器也可溯源于此。

唐三彩是陶还是瓷 陶和瓷如何区分


陶瓷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6500多年前,甘肃马家窑和齐家文化中,均发现了大量精美彩陶。

在唐代,厚葬的风俗使作为冥器的唐三彩发展迅速,成为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陶瓷业到宋代得到了蓬勃发展,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 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日趋丰富,明朝青花瓷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您知道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的唐三彩不是瓷而是陶吗?它属于一种盛行于 唐代的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

陶和瓷经常并称,但是您知道陶和瓷之间的区别吗?让我们为您一一道来。

一、陶和瓷的吸水率不同

国标中,陶和瓷是按它们的吸水率来区分的,吸水率小于0.5%的为瓷,大于10%的为陶,介于两者之间为半瓷。

二、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三、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四、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土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 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 璃质。

五、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六、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瓷器和陶器虽然不同,但是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制陶术的发明及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所取得的经验,瓷器是不可能单独发明的。瓷器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制陶过程中,不断认识原材料的性能,总结烧成技术,积累丰富经验,从而产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唐三彩是陶还是瓷?陶和瓷如何区分?


陶瓷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6500多年前,甘肃马家窑和齐家文化中,均发现了大量精美彩陶。

在唐代,厚葬的风俗使作为冥器的唐三彩发展迅速,成为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陶瓷业到宋代得到了蓬勃发展,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日趋丰富,明朝青花瓷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您知道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的唐三彩不是瓷而是陶吗?它属于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

陶和瓷经常并称,但是您知道陶和瓷之间的区别吗?让我们为您一一道来。

一、陶和瓷的吸水率不同

国标中,陶和瓷是按它们的吸水率来区分的,吸水率小于0.5%的为瓷,大于10%的为陶,介于两者之间为半瓷。

二、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三、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四、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土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五、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六、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瓷器和陶器虽然不同,但是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制陶术的发明及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所取得的经验,瓷器是不可能单独发明的。瓷器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制陶过程中,不断认识原材料的性能,总结烧成技术,积累丰富经验,从而产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张新新)

战国彩绘陶鸭欣赏


【名称】:战国彩绘陶鸭

【类别】:陶器

【年代】:战国(公元前476年——前220年)

【文物原属】:陪葬品

【文物现状】:现藏河南博物院

【出土时间】:1954年河南省郑州二里岗战国基出土。

【简介】:

通高30厘米,长34厘米。

陶鸭昂首张嘴,两翅作月芽形,尾部平直,双足呈扇形直立。双翅、尾部及双|足皆有榫头与腹部连接,可自由拆装。眼涂黄彩,口腔、下腹、双足涂红彩,羽毛以黑白相间涂染。

夏商周时期,人们更多地将艺术创造的才能投向青铜器的制作上,忽视陶瓷制作。这件陶鸭正是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创造出来的为数不多的精美陶器工艺品之一。它的头与身部采用写实表现手法,而衔接上的双翅、尾与双足则省去细节采用了几何形的抽象表现手法。抽象与具象的结合,形成了简与繁的对比,使陶鸭引颈鸣叫的主题更加突出。

中国古代陶瓷文化性的特殊之处,不仅在于它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大自然、文化、习俗、哲学、观念,而且在于它所反映的方式。它是一种立体的民族文化载体,或者说是一种静止的民族文化舞蹈。这是由陶瓷的特性决定的。一件件作品,无论题材如何,风格如何,都像一个个音符,在跳动着,在弹奏着,合成陶瓷文化的旋律。这些旋律,有的激越,有的深沉,有的热情,有的理智,有的色彩缤纷,有的本色自然,构成一部无与伦比的摄人心魄的中国陶瓷文化大型交响乐曲!

识别原始青瓷和印纹陶


商周时期,是陶器向瓷器过渡的时期,这期间由于加工过程还不很精细,胎、釉和配料不很准确,控制火候还不够成熟,这时期生产出的瓷器质量较差,因此称“原始瓷器”或“原始青瓷”,甚至称之为“釉陶”。而在生产中,原始青瓷和一些有纹的陶器(称为印纹陶)甚至在一个窑里烧制,瓷、陶混为一炉,难以区别。

为此有专家称,印纹陶的烧成温度在1150℃至1200℃,因含铁量较高,胎色稍深,一般为深褐色、黄褐色、紫褐色等,没有施釉;有的因烧成温度较高致使陶胎的表面被烧结,有和釉相似的光泽,但质地粗糙。在古窑遗址中,考古人员经常发现原始青瓷和印纹陶同窑。有的印纹陶烧得恰到好处,而原始青瓷却因火候不够显得有些夹生;有的原始青瓷烧得很好,印纹陶却被火烧塌了。这说明原始青瓷和印纹陶除了所用原料不同外,烧成温度也有区别。

另外,原始青瓷与印纹陶在器种、用途方面也有着明确的分工:印纹陶胎骨坚硬厚重,表面粗糙无釉,适宜放食物;原始青瓷胎质细腻,器形规整,表面有光滑透明的釉层,利于口唇接触或便于洗涤,所以多被制成了饮食器具。

投资古陶渐入佳境


近些年来,随着文玩市场的活跃,古陶器频频亮相于拍卖场,不断爆出五位数以上的高价,并成为与古瓷相并列的极受世人青睐的一个独立的收藏门类。随着人们对古陶认识的不断提高,古陶器已逐渐成为颇受专业收藏者及普通百姓青睐的收藏品类,其身价渐入佳境,前景非常乐观。

中国古陶的艺术魅力

陶器是指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陶器可区分为细陶和粗陶,白色或有色,无釉或有釉。品种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造型既简单又缺少变化。为了使用方便,人们在陶器上增加了口沿流、各式銴耳和各种器足。到仰韶文化后期,陶制日用生活器皿基本齐备后,人们又开始对器物的某一部分予以变化,形成一器多式。这种变化使器物有了一定的美感,正是由于这种审美意识与追求,促进了陶器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陶器的装饰艺术,最初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是伴随劳动而产生的。中国出土年代最早的陶器表面,纹饰是交错排列着的粗乱绳纹。这些绳纹是某些带有绳索的制陶工具在修整器表时留下的痕迹。正是这些痕迹启发了人们的意识,使他们逐渐悟到可以通过装饰来达到美化陶器的目的。于是一些几何纹开始在陶器上出现,如篮纹、席纹、菱形纹、网格纹等。除几何编织纹外,一些描绘自然景象的纹饰也在器物上大量出现,特别是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其纹饰多为漩涡纹、水波纹、圆圈纹等,这是人类将观察到的自然景象在艺术创作中再现。另外,动植物纹样也极为丰富,这些纹样的形成,也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对周围的各种动植物观察认识的结果。这些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情趣,都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特点。随后人们把自己对社会、对环境的认识及渐渐完善的审美意识应用在器物上,用装饰的方式表现出来。如商代早期陶器多见细绳纹;中期则饕餮纹十分盛行;晚期饕餮纹非常罕见,绳纹又重新兴起。西周早期的绳纹与商代晚期不同,成组的竖形粗绳纹增多;中期除了绳纹外,又出现了瓦纹(即凹沟纹);晚期素面增多,绳纹较粗,且模糊不清。春秋时期的陶器以素面磨光者为多,并盛行暗纹,绳纹不常见了。部分彩陶下腹部有“十”、“一”、“○”、“丨”、“卐”等花纹符号。

中国古陶器上的这些纹饰图案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归纳起来大致有神话传说、宗教文化、飞禽走兽、花卉翎毛,以及风俗习惯等。释其文化寓言,既有趋吉避凶的吉祥,又有美好的憧憬。表现在陶器的吉祥纹饰,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向往,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以龙凤为纹饰的。龙象征着权威和尊严,凤象征着才艺和吉祥。在远古,龙凤是图腾文化的产物,是一种原始崇拜的宗教形式。我们的祖先把龙凤视为逢凶化吉,呼风唤雨的吉祥神物,寄托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企望。龙凤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河姆渡出土的有关凤鸟的史料证实,凤比龙要早几百年。自商周以来,龙凤就是天生一对了。所以才有“龙凤呈祥”的古典。

中国古陶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世界陶瓷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之一。面对我们的远古先民文化创造、面对精美的远古遗存,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研究、保护和传承。以前收藏古陶的人多是艺术家,像画家、音乐家、导演等,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古陶的收藏价值。

中国古陶的投资价值

早在一万年以前,中国就出现了陶器。然而拥有悠久历史的古陶,很长时期在市场上的价格却无法与其他收藏品相媲美。造成古陶低价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古陶整体颜色较素,不具备装饰美感,制作工艺也相对简单,外表多留有泥土等历史痕迹。二、古陶是由土烧成,原材料比较廉价。三、古陶大多是冥器,属于陪葬品,所以很多人忌讳收藏古陶。四、古陶不能拍卖。

这几年古陶的价位上升得很快,每年都要翻一、两番,但不是所有的古陶都涨价,彩陶和素陶的价位相差很大。一般来说,素陶不值钱,彩陶值钱。没有彩的素陶,除奇特造型和特大的以外,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都比较小,增值潜力也不大,价格都比较低,收藏时要注意。看彩陶的价值,第一看彩,第二看形。以马家窑彩陶为例,马家窑文化是1924年在甘肃临洮马家窑发现的一处文化遗址,距今约5000余年。马家窑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彩陶特别发达,可以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马厂类型的小彩陶,高12公分左右,图案清楚,花纹较好的,一般价位是800元—3000元之间;高约22公分,直径约22公分左右,较好的细笔图案的,价位在3000元—9000元之间;高约30公分,直径30公分左右的,普通蛙纹图案的都在8000元—15000元之间;直径超过35公分,四球三环等图案的一般在15000元—28000元之间;半山类型的小彩陶,高12公分左右的,一般价格在4000—8000元左右;高25公分,直径25公分左右,网兜纹或涡纹的一般都在15000元—30000元之间;直径超过30公分的,大涡纹或四扇屏的精品,都在3万元—8万元之间;只要是马家窑类型的满彩水涡纹,高度在20公分左右的,一般都在2万元—5万元之间;高度在30公分以上的,如若图案和造型都好,价位在5万—40万元中间。如果是带彩的奇特造型古陶,价位一般都很高,如马厂的人头罐、双口罐,马家窑的尖底瓶,造形和图案均佳者,其价格都在20万—50万元之间;根据发展趋势和彩陶本身的价值,几年以后可能在现有的价位上还要翻番。

随着人们对古陶的认识,其升值空间也变得越来越大。年代的久远使得古陶和其他瓷器相比,数量极少且弥足珍贵。随着收藏热的逐步升温,特别是新的《文物法》颁布之后,过去禁止的民间收藏活动被激活,大量的人将进入古陶的收藏队伍,数量极其有限的古陶,远远不能够满足广大收藏者的需求,从而导致价格的不断上扬。从价格空间来说,以古陶和瓷器作比较,瓷器已经有几百年的收藏史,价位也清清楚楚,而古陶被国人认识才有几十年的历史。改革开放后的十几年来,古陶的价格每年以翻倍的速度在上升,这说明人们已经对古陶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都有了全新的认识,才促使它不断涨价,但比起它应有的价格来说,还远远没有到位,而且有着广阔的升值空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