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如何鉴别瓷器釉质量 > 导航 >

如何鉴别新仿花釉与唐花釉

如何鉴别新仿花釉与唐花釉

如何鉴别瓷器釉质量 如何鉴别窑变釉瓷器 如何鉴别明代釉里红瓷器

2020-05-12

如何鉴别瓷器釉质量。

唐代花釉为宋代钧瓷的前身,所以也叫做唐钧,或唐花瓷。它是以黑釉或黄釉为底釉,上施蓝斑、褐斑、月白斑的多层施釉装饰的一种陶瓷的釉色,与唐三彩有异曲同工之妙。20世纪80年代以来,仿唐花釉产品问世,先始于河南鲁山地区,后扩展到河南其他地方。所以在收藏购买时要区分新仿花釉与唐花釉,需要掌握一定知识。

第一,唐花釉有黑釉蓝斑和褐釉酱斑及茶叶末釉蓝白斑等多重釉色,蓝斑均是月白色中混杂蓝色,其蓝色当为钛蓝。新仿者则多为黑釉蓝白斑,其他釉色少见,且白色过白,不是月白色。蓝色则过于蓝艳,当属钴蓝。

第二,新仿者多用酸咬做旧,细心观察酸咬痕迹,也可以断其真伪。也有覆烧法做旧的,均有土沁,而真正出土物并不一定有土沁。

第三,新仿者使用的釉料均是现代化学原料,而现代颜色釉成分单纯,古代矿料成分复杂,反映在釉面上,后者色斑均是多重成色的组合体,前者则是纯一的颜色。

第四,凡真物大块月白或蓝色斑彩釉上均有后期开片,且开片中均混有很色杂物,新仿者则少有开片。

第五,呆板的蘸釉方法,拘谨的淋釉斑,仔细品味,也与真物自然潇洒的风格有异。

taoci52.com延伸阅读

花釉


花釉是指在黑釉、黄釉、黄褐釉、天蓝釉上,以天蓝或月白色斑点做装饰的瓷器而言。这些斑点在器物上,排列十分随意,它们或像蓝天上的一片白云,或如大海中的一簇浪花,生动自然,形态万千。

花釉瓷器主要出现在唐代,其制作原理是在黑色底釉上,涂以铜、锰、钛、磷酸钙为釉料的物质。在高温烧制过程中,这些釉料和底色的铁质釉融合而产生化学变化,于是形成这些彩色斑块,它是唐代釉料装饰上的一项新成就。

唐代花釉瓷器以曲柄双系壶为代表性器物,还有罐、葫芦瓶、三足盘、腰鼓等,造型与同时期其它釉色器物风格相近。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花釉拍鼓,极为罕见。它形体较大,长约58.9厘米。此鼓形状为两头大,中腰细,鼓身突起数道弦纹。器身通体饰黑釉,月白色大块斑点均匀排列其上。这件花釉拍鼓是目前已知器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件。

花釉瓷器的产地在今河南、山西一带,20世纪60年代在河南寿县的黄道窑窑址,首次发现花釉瓷标本。

后仿汝窑(釉)瓷器的鉴别


汝窑作为一代名窑,高丽曾对其进行过仿制。自明代以来,汝窑瓷器一直受到人们的热捧。

明代宣德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已开始仿烧汝釉瓷器。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各朝也都有仿烧。但明清景德镇御窑厂所仿汝釉瓷器只是模仿汝窑瓷器的釉色,基本不模仿其造型。

真正对汝窑瓷器进行全方位仿制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河南汝州、宝丰都在仿制。但迄今为止,据笔者观察,仿品很难乱真,在造型、釉质、制作工艺方面仍存在一些缺憾。

造型方面。仿品显得呆滞,缺乏神韵。尤其是采用注浆成型者,更缺乏神韵。所仿汝窑三足弦纹樽往往胎体过厚。笔者曾问仿制者为什么不将胎体做薄些,回答说是胎体做薄了极易变形。看来还是胎体配方存在问题。另外,臆造的器型也很多,尤应引起注意。

釉质方面。仿品的釉质很难达到与真品完全一致,往往带有乳浊感,普遍偏向"钧釉",釉色也多偏蓝。釉面不是无开片就是开片无不及而过之。

制作工艺方面。支钉痕不是过大就是过小,钉痕的颜色往往过白。

还见有在仿品上錾刻乾隆御题诗者,只要看看真正的汝窑瓷器上所錾刻的乾隆御题诗就会发现,仿品上所錾刻御题诗的字体根本达不到乾隆时的刻诗水平。至于在仿品上包金镶银者,更是别出心裁之作。

【陶瓷文化】如何鉴别光绪青花仿康熙细辨胎釉


广州藏家陈先生收藏的一对青花折沿碗,经专家鉴定,并非同一时期所生产,虽然器形差异不大,却是一件为清康熙年间所制,一件是光绪年间仿康熙制品,但都是值得收藏的佳品。

据资料记载,康熙年间随着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巩固,社会经济蓬勃发展,能工巧匠辈出,反映在瓷器制作上也是精品迭出,瓷绘艺术日趋多样化,尤以青花瓷器彩绘更能体现康熙时期的风格特征。而光绪时期因当朝政权腐败,整个社会陷于动乱和衰退,其中烧制的瓷器大多为喜庆应酬之瓷,体现在制瓷工艺上,也是制作粗糙,除了仿前期,没有更多的建树。通过这两件青花折沿碗的对比,能够很清楚的看出两朝瓷器制作的区别来。

为使读者能够更清楚地辨别清康熙时期与光绪时期青花瓷器的风格、特点,本期特邀著名鉴藏家麻利先生对此进行鉴赏。

藏家自述:

前不久,我在文物店购得一对青花碗,价格不菲。因为器件十分精美,人物生动细腻,我当宝贝收藏陈列,得到不少藏家朋友赞赏。我想请教专家:这对青花碗的准确年代及收藏价值。广州市陈先生

专家鉴赏:本期专家:厦门国拍副总经理、著名鉴藏家麻利

这对青花山水人物折沿碗,一为康熙朝所制,一为光绪时仿康熙制品,其器型、纹饰基本类似。碗均为折沿,浅弧壁,高圈足,底足有刷一圈酱釉。碗内口沿绘一周梅花竹叶锦地纹,碗心绘山水图。碗外壁绘青花人物图,人物似为三星,人物中间有一仕女。此件康熙青花碗,其人物以写意法绘就,绘工潇洒流畅,青花成色浓艳深沉,釉色青白,釉面均匀,釉质较肥厚、光亮;其胎体厚实、坚质、细腻,足际刷一层酱釉乃是清早期的一种特色;碗内心所绘的山水图几笔点染,充分体现了康熙时期青花山水画法的特色。

另一件是光绪青花瓷,人物画法以工笔绘就,但见人物眼眉都描绘得十分清晰,且人物的眼睛乃仿康熙时人物的画法,有眼无珠,即俗称的“康瞎子”,整器青花色泽亮丽,很有点康熙青花的韵味,但毕竟胎质梳松,釉面稀薄泛白,胎土淘洗不干净,故釉面上能看到许多黑色的斑点,仔细察看,就能辨别出这两件青花山水人物折沿碗的不同之处来。

康熙青花瓷器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多样,纹饰优美而久负盛名。造型硬挺、爽利、饱满有力,大件器皿更是气魄雄伟。康熙时期青花瓷器的造型与装饰在风格上是完全协调的。康熙青花瓷器的瓷绘豪迈、刚劲,这与硬挺、爽利的造型统一在一个基调中,这就使其既不同于明代各朝的器物,而又有别于其后雍正、乾隆时代的作品,从而形成我国瓷器发展史上富有鲜明个性的时代特色。清代青花以康熙时为最好,而康熙青花又以中、晚期的为佳。

光绪时期,国家内忧外患,经济落后,但在光绪初年就大量烧造官窑器,光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为慈禧五十、六十、七十寿辰又大批烧造寿庆典礼和赏赐所用的官瓷,在嘉庆以后官窑衰落的形势下,大有中兴之势。光绪仿前朝官窑瓷成风,且产量大,当时青花器中有仿明代永乐、宣德;亦有仿康熙瓷,产量大,故民间有“小康”之谓。光绪仿康熙的青花瓷,胎体均不够坚致,釉面稀薄不匀,缺乏坚硬感,胎釉结合不够紧密,所绘纹饰虽艳,但没有层次,浮而不沉,故仔细对比,能鉴别出来。

如何从胎釉鉴别瓷器真伪


中国的瓷器是历朝历代文化的结晶,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从古至今,爱好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真正懂得鉴定的人却不多。中国历代的瓷器精品层出不穷,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精细的仿制品数不胜数。

就拿宋代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来说,当时就有其它地方窑纷纷仿造,即便有精粗之分,但数量太多也难以准确区分。至于元、明、清三代,仿古瓷之风更是有增无减。所以,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必须先要对中国各地陶瓷的长期生产有所了解,这样才能作出更为准确的判断。

从胎釉方面来看,由于时代、地区的不同,胎釉成分、烧造方法上的差别,在鉴别瓷器时应对胎釉作细致的观察。观察古瓷器,需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气泡的大小以及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常有“莹光”或“酥光”的说法。而观察新瓷,这釉上则蕴含着一种如玉如脂的光泽。前者的光由内发,后者光由外铄。

釉光是由于年代久远而自然形成的,深厚温润,与新瓷炯炯刺目的“火光”,即所谓的浮光是不同的。但有些仿制品经过茶煮、浆沱、药浸、土埋处理后,也可以消除此种“火光”。所以鉴定时,要格外仔细。

在观察釉质时,对于釉层的厚薄程度、缩釉以及淌流状态也需要加以注意。例如,宋代均窑的瓷釉多有堆脂,定窑的瓷釉多有泪痕,明清脱胎瓷釉薄如卵幕、莹似玉石,这些都是真品瓷器可贵的特征。

但是,后代仿品也能做到与真品大体近似,所以我们还必须参照胎釉其它方面的特色,注意器里、口边以及底足等细节之处。如康熙郎窑红釉的瓷釉以深红宝石釉为主,器物口边的釉色较浅淡,器底釉色浓艳,釉多厚聚,釉虽垂流而不漫底,称为“郎不流”,这种技术特征是郎窑红最不易仿效之处。

总之,从胎釉方面去辨别瓷器,既要用眼来辨其胎釉色泽、厚薄、片纹,也要用手摩以别粗细,用指扣敲以察音响。有必要耳、目,手三者并用,从而全面的辨别瓷器真伪。

缩釉与爆釉


缩釉与爆釉是瓷器研究的一个小课题,仔细研究,我们发现缩釉和爆釉与原材料的应用和生产工艺有直接关系,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对瓷器的鉴定有一定的帮助。

缩釉的形成曾经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因胎体上粘了油污,所施釉面无法覆盖胎体而引起缩釉。另一说法是烧窑时冷却过快而引起缩釉。

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说法均有误。前者,瓷器的烧制温度为1200°C以上,而油污在500°C已蒸发,此时釉料尚无熔融,无法引起缩釉,此说难以成立。后者,窑内瓷器的冷却是胎釉同时冷却,冷却快大多是产生釉裂或胎釉同时爆裂。热胀冷缩是一较普遍的物理现象,冷却能缩釉,但它是整体冷缩不是引起缩釉点的主要原因。

瓷器的胎体主要是经过瓷土(或瓷石)与高岭土粉碎、漂洗、沉淀加工而成。瓷土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高岭土的成分中氧化铝的含量稍高一些。瓷釉由石英、云母、钠长石等物质组成,自然界里称作釉果,其化学成分主要为硅酸盐,但瓷釉中还加一些碱性助熔剂。除此之外,明清瓷器中一般都加入了由草木灰和氧化钙加工而成的釉灰。

瓷器的釉面有高温釉与底温釉之分,但我们却很少研究高温胎与底温胎的区别。高低温胎体的温差不大,一般为100°C左右。高温胎的胎体中的氧化铝的成分较高,它的烧结温度在1280°C-1330°C之间。由于温度高,胎体大多能烧成我们所说的糯米胎,胎体晶莹、透亮。如果胎体内加入少量的含氧化钛成分,那么胎体就显出玉白色,有玉质感。

在高温胎体涂上了粘度较高的青白釉料,就会产生针眼状的露胎缩釉点,其原理如下:当窑温升至1300°C左右时,胎体中部分原料进行化学反应,并逐步完成烧结。反应中产生较多的气体,主要是氧气、二氧化碳和少量二氧化硫。在胎体加温至1300°C的同时,胎表面的釉料同时在1300°C的温度下,并进入熔融状态,熔融状态的釉料呈液膜,紧贴在烧结状的胎体表面。当胎体内释放出的气体逸出釉面时,即在釉里产生大量气泡。如果气泡聚集较大,釉的粘度又较高,逸出的地方就产生露胎的缩釉点。有的呈针眼状,在瓷器的转角处积釉很厚,缩釉面会较大。

鉴赏这种瓷器的釉面时我们能在放大镜下看到大小不等的多层气泡,小气泡托着大气泡。以上现象在明代和清早期的瓷器中表现得较为明显,民窑瓷器更多,可以作为鉴定瓷器的一个参考。此外,另一种情况也能产生缩釉点,主要是胎体坯子落了灰尘,上釉前没吸干净,灰尘的小颗粒可引起缩釉,但这现象很少出现。原因一是坯子上釉前都有一个“上水”的步骤,灰尘很少,二是一般有灰尘,大都是在釉上引起一个黑点而不引起缩釉。灰尘引起的黑点和缩釉点的瓷器大都是民窑,在道光、同治年以后生产的瓷器更多一些。

高温胎与低温胎是相对的,即使低温胎,瓷胎的烧结温度也要1200°C左右。原始瓷大都是低温胎,从胎体不结实、较为疏松的现象看,它的烧结温度应在1200°C以下。这些瓷器胎釉结合不牢固,胎厚釉簿,欠观赏性。

道光以后的瓷器烧结的温度也不太高。主要是康乾盛世后,经济的发展使瓷器民用普遍化。乾隆后期已有五件套作为姑娘的嫁妆,嘉道后盛行。所以瓷土的需求量很大,精细的原料仅能用于官窑。道光以后瓷土质量欠佳,主要是精品高岭土减少,胎中氧化钙的成分增加,降低了瓷胎的烧结温度,一般在1200°C-1250°C烧结固化。嘉道以后在烧制陶瓷用的釉料中增加了碱性助熔剂,在温度近1300°C时釉料熔融,但较前期的粘度低,较稀薄。但这种较稀薄的釉料均匀地渗入烧结的瓷胎中,所烧制的瓷器也很漂亮。此种瓷器胎釉结合尚可,釉面较薄,有的可见胎痕。釉内气泡较小,少有层次感。

窑变花釉的发展历程


窑变花釉的来历

在陶瓷釉料中,变化最多,色彩最丰富形态最复杂的,恐怕要算窑变花釉了。这种艺术釉有的象夕阳晚霞,有的象秋云春亿有的象大海怒持,有的象奔腾万马,有的象宝石,有的象大理石……真可以说是变幻无穷,琳琅满目。

这种窑变花釉最初的出现,完全是偶然的,人们按一定配方制成某些釉林施在制品表面放入窑中一烧产生了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颜色和形态。真想不到通过窑炉一瓶竟然变成了这么奇丽异常的独彩,在这种奇异的现象面前,当时的人们无法给以解汛甚至找不出一个恰当的名字来称呼这种变幻无穷的独彩。由于它是出乎人们意料外从窑炉烃挠中变化出来的,古人就干脆称它为“窑变”。

早在我国宋代,就已经出现了窑变花执《博物要览》(卷二)中谈到宋代的“官窑”、“哥窑”时,说道:“二窑烧出器皿,时有窑久……于本色汹(即釉字)外变色,或黄、或紫红、肖形可爱。”

特别是钩窑(河南禹县)的铜红釉,也就是所谓“钩红”,就是一种名闻中外的窑变花釉。钩红釉产品的特点是在通体天青色之中,实现出一些红色或紫红色的斑机变化万千引人遗想。古代诗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词句来赞美这种名釉。这种名贵的釉品在当时只供皇帝祭记时使用,故又称为“紫红”。

随着科学的进步,生产的发展,人们对窑变花釉的认识逐步加深,由完全盲目听任自然摆布的必然王国逐渐进到有意识地创造、制作窑变花釉的自由王国。到清代雍正(1723—1736).乾隆(1736—1796)车间,景德镇制瓷工人已经有意识地仿制古代的窑变花釉了。这就说明,当时的瓷业工人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已经摸到了一些窑变花釉的规律。如果没有摸到一些规律,是不可能仿造的。当时督造陶瓷器的内务府员外朗庚英在他的《陶成纪事碑记》中说:“均釉仿内发旧器”’“新得新紫、米色、天蓝、窑变四种。“仿油绿釉,系内发窑变旧器,色如碧玉,光彩中斑驳古雅。”

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瓷业战线捷报频传,不仅继承、仿制了许多古代名釉产品,而且还创造了许多新的窑变花釉,例如景德镇的乌金花釉、虎斑釉,唐山的大理石釉、河北邯郸仿磁州窑花釉、湖南湘潭的仿乌金釉等等。

窑变花釉的制造方氏一级是在燃烧后的形釉瓷胎或经过素烧的无釉压体上,先施以某种颜色的底釉,然后再用致种不同的颜色釉通过各种不同的办法(喷釉、涂釉、刷釉、轮釉、澜釉)施在底釉上,从而使各种团色釉相互交偌,在烧成过程中融混在一起,自然地形成各种美屈的色彩、纹样。窑变花釉的艺术效果决定于各种器皿的造型、色釉相互之间的关系、施袖方法、烧成条件等等。

瓷器色釉之窑变花釉


钧釉是窑变釉的杰出代表,创烧于宋代的钧窑。其特点是在通体天蓝色中,闪烁着红色或紫色的斑块。据分析,这是由于在连续的玻璃相介质中悬浮着无数圆球状的小颗粒;这些小颗粒能散射短波光,使釉面里现美丽的蓝色乳光;又由于釉料中还原铜的呈色作用,而现出红紫色,与天兰色互相掩映,好似—片彩霞。诗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词句来赞美它的变化万千,绚丽多姿的色彩。此外,钧釉的釉汁很厚,釉泡较大,釉中有所谓“蚯蚓走泥纹”的曲折线,釉面开片大小不一。经测定,钧釉是在1260——1270摄氏度的高温下用还原气氛烧成。

炉钧为景德镇在清雍正年间仿钧窑而烧出的一种低温釉.烧制的方法是先以高温烧成瓷胎,挂釉后在低温炉中第二次烧成,故称“炉钧”。《南窑笔记》说:“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景德镇陶录》亦载,“炉钧釉,色如东窑、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变化过之。”

炉钧瓶

炉钧色调丰富,几乎月白、葱翠、钧红、朱砂红等诸色皆备。由于使用了熔块釉,所以光泽性强,外表华美、艳丽。但缺少高温釉那种厚重、奔放感。雍正年间炉钧的特点是:釉流动很快,流动处呈现紫红,釉面常有桔皮纹似片状,反光显五色。乾隆时的窑变流动状如雍正时流利,釉中窑变纹颜色泛兰。到嘉庆时流得更不畅,色兰。道光后不再是自然窑变,而是用紫笔画上去的一个个比小米粒略大的圈圈。

蚯蚓走泥纹:蚯蚓走泥纹是钧釉的特征之一,其釉层中,常有一条条曲折线,状如蚯蚓走泥。这种纹是釉层在干燥时或者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部分流入而填补裂缝所形成的。钧釉的釉层特别厚,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因而出现裂纹和缩釉等现象。

火焰红:清雍正年间景德镇烧出的一种仿钧釉。仿钧釉中的窑变花釉,是用多种不同色釉施于一器之上,经高温焙烧后,呈现出火焰状的色彩和图案。火焰红的出现,说明花釉的颜色发展到了十分丰富的程度。故宫博物院陶瓷展出的一件雍正窑变耳瓶,就是一件杰出的成功之作。釉里散着闪红的紫斑。瓶颈至圈足,都是以火红颜色为基本釉色,其间闪青、闪黄、青白、青蓝等颜色呈针状由上向下放射。整个瓶子就像燃烧得极为旺盛的火焰一样瑰丽。

古瓷器如何鉴别仿品


古瓷器如何鉴别仿品。

1。胎釉:真品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仿古瓷往往做假去掉浮光。去掉浮光的方法主要有:

(1)用酸,碱浸等去新瓷光,回使瓷器釉色苍白,人为痕迹明显,与宋代瓷器釉色明显不同。

(2)用兽皮等物打磨,在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可见无数平行或规则的细条纹。

(3)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煮,或其它化学药品处理,釉色不正,同真品有很大的区别。

2器型:真品造型大器,自然,富有时代特色;仿品造型别扭,特意模仿痕迹明显,具有很多不是同时代特点。

3.纹饰:绘花或刀法自然流利;仿造者生硬,做作,呆板,绝无真品纹饰那种挥洒自如的流畅感,而处处留下临摹仿照的痕迹。

4.出土的古瓷土锈进入釉里,一般土锈都在釉薄之处;仿者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洗之即可。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如何鉴别新仿花釉与唐花釉》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如何鉴别新仿花釉与唐花釉》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如何鉴别瓷器釉质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