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黑花瓷器 > 导航 >

花釉

花釉

古代黑花瓷器 剔花瓷器鉴别 剔刻花瓷器鉴别

2021-06-19

古代黑花瓷器。

花釉是指在黑釉、黄釉、黄褐釉、天蓝釉上,以天蓝或月白色斑点做装饰的瓷器而言。这些斑点在器物上,排列十分随意,它们或像蓝天上的一片白云,或如大海中的一簇浪花,生动自然,形态万千。

花釉瓷器主要出现在唐代,其制作原理是在黑色底釉上,涂以铜、锰、钛、磷酸钙为釉料的物质。在高温烧制过程中,这些釉料和底色的铁质釉融合而产生化学变化,于是形成这些彩色斑块,它是唐代釉料装饰上的一项新成就。WWW.TaoCI52.cOM

唐代花釉瓷器以曲柄双系壶为代表性器物,还有罐、葫芦瓶、三足盘、腰鼓等,造型与同时期其它釉色器物风格相近。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花釉拍鼓,极为罕见。它形体较大,长约58.9厘米。此鼓形状为两头大,中腰细,鼓身突起数道弦纹。器身通体饰黑釉,月白色大块斑点均匀排列其上。这件花釉拍鼓是目前已知器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件。

花釉瓷器的产地在今河南、山西一带,20世纪60年代在河南寿县的黄道窑窑址,首次发现花釉瓷标本。

taoci52.com延伸阅读

窑变花釉的发展历程


窑变花釉的来历

在陶瓷釉料中,变化最多,色彩最丰富形态最复杂的,恐怕要算窑变花釉了。这种艺术釉有的象夕阳晚霞,有的象秋云春亿有的象大海怒持,有的象奔腾万马,有的象宝石,有的象大理石……真可以说是变幻无穷,琳琅满目。

这种窑变花釉最初的出现,完全是偶然的,人们按一定配方制成某些釉林施在制品表面放入窑中一烧产生了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颜色和形态。真想不到通过窑炉一瓶竟然变成了这么奇丽异常的独彩,在这种奇异的现象面前,当时的人们无法给以解汛甚至找不出一个恰当的名字来称呼这种变幻无穷的独彩。由于它是出乎人们意料外从窑炉烃挠中变化出来的,古人就干脆称它为“窑变”。

早在我国宋代,就已经出现了窑变花执《博物要览》(卷二)中谈到宋代的“官窑”、“哥窑”时,说道:“二窑烧出器皿,时有窑久……于本色汹(即釉字)外变色,或黄、或紫红、肖形可爱。”

特别是钩窑(河南禹县)的铜红釉,也就是所谓“钩红”,就是一种名闻中外的窑变花釉。钩红釉产品的特点是在通体天青色之中,实现出一些红色或紫红色的斑机变化万千引人遗想。古代诗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词句来赞美这种名釉。这种名贵的釉品在当时只供皇帝祭记时使用,故又称为“紫红”。

随着科学的进步,生产的发展,人们对窑变花釉的认识逐步加深,由完全盲目听任自然摆布的必然王国逐渐进到有意识地创造、制作窑变花釉的自由王国。到清代雍正(1723—1736).乾隆(1736—1796)车间,景德镇制瓷工人已经有意识地仿制古代的窑变花釉了。这就说明,当时的瓷业工人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已经摸到了一些窑变花釉的规律。如果没有摸到一些规律,是不可能仿造的。当时督造陶瓷器的内务府员外朗庚英在他的《陶成纪事碑记》中说:“均釉仿内发旧器”’“新得新紫、米色、天蓝、窑变四种。“仿油绿釉,系内发窑变旧器,色如碧玉,光彩中斑驳古雅。”

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瓷业战线捷报频传,不仅继承、仿制了许多古代名釉产品,而且还创造了许多新的窑变花釉,例如景德镇的乌金花釉、虎斑釉,唐山的大理石釉、河北邯郸仿磁州窑花釉、湖南湘潭的仿乌金釉等等。

窑变花釉的制造方氏一级是在燃烧后的形釉瓷胎或经过素烧的无釉压体上,先施以某种颜色的底釉,然后再用致种不同的颜色釉通过各种不同的办法(喷釉、涂釉、刷釉、轮釉、澜釉)施在底釉上,从而使各种团色釉相互交偌,在烧成过程中融混在一起,自然地形成各种美屈的色彩、纹样。窑变花釉的艺术效果决定于各种器皿的造型、色釉相互之间的关系、施袖方法、烧成条件等等。

瓷器色釉之窑变花釉


钧釉是窑变釉的杰出代表,创烧于宋代的钧窑。其特点是在通体天蓝色中,闪烁着红色或紫色的斑块。据分析,这是由于在连续的玻璃相介质中悬浮着无数圆球状的小颗粒;这些小颗粒能散射短波光,使釉面里现美丽的蓝色乳光;又由于釉料中还原铜的呈色作用,而现出红紫色,与天兰色互相掩映,好似—片彩霞。诗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词句来赞美它的变化万千,绚丽多姿的色彩。此外,钧釉的釉汁很厚,釉泡较大,釉中有所谓“蚯蚓走泥纹”的曲折线,釉面开片大小不一。经测定,钧釉是在1260——1270摄氏度的高温下用还原气氛烧成。

炉钧为景德镇在清雍正年间仿钧窑而烧出的一种低温釉.烧制的方法是先以高温烧成瓷胎,挂釉后在低温炉中第二次烧成,故称“炉钧”。《南窑笔记》说:“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景德镇陶录》亦载,“炉钧釉,色如东窑、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变化过之。”

炉钧瓶

炉钧色调丰富,几乎月白、葱翠、钧红、朱砂红等诸色皆备。由于使用了熔块釉,所以光泽性强,外表华美、艳丽。但缺少高温釉那种厚重、奔放感。雍正年间炉钧的特点是:釉流动很快,流动处呈现紫红,釉面常有桔皮纹似片状,反光显五色。乾隆时的窑变流动状如雍正时流利,釉中窑变纹颜色泛兰。到嘉庆时流得更不畅,色兰。道光后不再是自然窑变,而是用紫笔画上去的一个个比小米粒略大的圈圈。

蚯蚓走泥纹:蚯蚓走泥纹是钧釉的特征之一,其釉层中,常有一条条曲折线,状如蚯蚓走泥。这种纹是釉层在干燥时或者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部分流入而填补裂缝所形成的。钧釉的釉层特别厚,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因而出现裂纹和缩釉等现象。

火焰红:清雍正年间景德镇烧出的一种仿钧釉。仿钧釉中的窑变花釉,是用多种不同色釉施于一器之上,经高温焙烧后,呈现出火焰状的色彩和图案。火焰红的出现,说明花釉的颜色发展到了十分丰富的程度。故宫博物院陶瓷展出的一件雍正窑变耳瓶,就是一件杰出的成功之作。釉里散着闪红的紫斑。瓶颈至圈足,都是以火红颜色为基本釉色,其间闪青、闪黄、青白、青蓝等颜色呈针状由上向下放射。整个瓶子就像燃烧得极为旺盛的火焰一样瑰丽。

宋代黑釉铁锈花瓷器特点


黑釉瓷,是我国传统色釉瓷之一,因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而得名。从起源时间来看,黑釉瓷几乎与青瓷保持一致,两者的原始作品均在东汉时期就有出现。但是,从市场价值来看,黑釉瓷远没有青釉瓷幸运。尤其是到唐宋以后,我国男方青瓷的烧造可谓如火如荼,一度形成“南青北白”的鼎立局势。这一时期,即使有建窑、磁州窑和耀州窑三大扛把子,黑釉瓷仍然没能夺得“入主东宫”的机会。

但是,宋代黑釉瓷所受到的关注及追捧,并不小,尤其是一些名窑精品或者特殊种类。自古以来,提到宋代黑釉瓷,则必提建盏。然而在建盏以外,宋代黑釉瓷还有一种很独特的种类,以其别致的装饰技法而为人称道。这种黑釉瓷,就是宋代的黑釉铁锈花瓷器,也称黑釉褐彩。

宋代的黑釉铁锈花瓷器,以北方的磁州窑系作品为最佳,耀州窑、定窑等也有部分烧造。我们知道,黑釉瓷釉面呈现黑或黑褐色,是因为其釉料中含氧化性着色剂。当时的黑釉成分以8%左右的氧化铁为主、并含少量锰、钴、铜、铬等元素。当釉层厚度达到1.5毫米时,釉面就可呈纯黑色,这也是铁锈花瓷的理想釉面状态。而铁锈花,是一种结晶釉装饰手法。

当瓷胎上完黑釉以后,用含氧化铁的斑花石作颜料,在瓷面上描绘纹样,或者有的随意淋洒,最后再经过高温烧造即成。其成品釉层内会呈现出灿烂斑斓的铁锈红至褐色斑纹。这是经过1300℃的高温,再经出窑缓冷过程,釉面纹饰处富集的铁分,会形成过饱和的三氧化二铁晶体析出。我们在瓷器上看到的纹样颜色,就是三氧化二铁晶体所呈现出来的。

严格意义上来说,宋代的黑釉铁锈花瓷,其铁锈花装饰不能完全算瓷绘。因为前文提到过,有一部分铁锈花是用颜料随意淋洒出来的。像这种淋洒出来的铁锈花,磁州窑系一般多见流星状,偏瘦长;而定窑、耀州窑等一般多见烟火状,是有中心往外簇散的。至于用颜料描绘出来的那一部分铁锈花,也并非很规整,而是不规则的大写意风格。这是因为铁锈花的析晶本身就不是一个规则的过程,并且很难控制。

正是由于这种铁锈花析晶过程的不可控性,宋代黑釉铁锈花瓷器,即使是同一批施釉、上窑烧造的作品,也不可能有两件一模一样的。从收藏来看,虽然铁锈花本身就有自然淋洒斑纹的做法,人们也将其作为一种率性的装饰;但是,黑釉铁锈花中最难得的肯定还是经过瓷绘、并且铁锈花析晶状态符合原纹样特征的作品。比如曾在中国嘉德2017香港秋拍上现身的那一件北宋至金-黑釉铁锈花-花叶纹玉壶春瓶,其瓷绘花叶纹状态就很完整、舒展、自然,最终获价高达716.5万之巨。

千年黑釉花口水注


唐宋以来,我国多数民窑都烧黑釉瓷,以满足普通百姓的生活需要。黑釉瓷虽为民间用瓷,但也和青瓷一样分为高、中、低不同的档次。因此,从研究历史文化和对古瓷美学欣赏的角度来看,一些唐宋黑釉瓷器融合了中西方文化,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今介绍一只唐代黑釉花口水注(见图),与同好共赏。此花口水注内外施黑釉,通高19.5厘米,口径7厘米,最大腹径13厘米,足径6.5厘米,椭圆花口短流、细颈、弯弧形手柄,柄与颈部粘接至鼓腹部,水注形注身,口小腹大可盛水,鼓腹下部圈足外露胎无釉,呈香灰色,正身外腹部有手拉坯旋纹痕迹。这是一只典型的唐代耀州黄堡窑黑釉日用瓷器,器型竟带有鲜明的西域风格,足见我国盛唐时期思想观念、文化风尚的开放和对域外文明的广泛吸收。这只水注为我国唐代仿西域器样而制作,整个造型均衡而富于变化,自上而下造型古拙,釉色浑然一体,一黑到底,其黑釉具有神秘、高贵之感和带有含蓄的古典之美。那清彻透亮又深沉苍翠的釉色,显得刚健淳朴,冰肌玉骨,它那独特的色泽魅力,即使没有纹饰,以造型及黑釉的巧妙结合,也使人感到风清骨劲的气质和闪亮光莹、浑厚大方所具有的美感。器身有使用痕迹,传世特征明显,虽釉面光亮如新,属黑釉玻璃化成度高,但细观之,还是可见其摩挲痕迹自然,应为民间传世之物。

该器历经千余年,斗转星移,留存至今仍完好无损,实为难得,真是“水注一只情千载,千年古瓷有流传”。

唐代花釉和仿品怎么鉴别?


唐代花釉和仿品怎么鉴别?唐代花釉为钧瓷前身,故也习称为“唐钧”、“唐花钧”。它是以黑釉或黄釉为底釉,上施蓝斑、褐斑、月白斑的多层施釉装饰的一种陶瓷釉色,与唐三彩有异曲同工之妙。

唐代花釉为钧瓷前身,故也习称为“唐钧”、“唐花钧”。它是以黑釉或黄釉为底釉,上施蓝斑、褐斑、月白斑的多层施釉装饰的一种陶瓷釉色,与唐三彩有异曲同工之妙。20纪80年代以来,仿唐花釉产品问世,先始于河南鲁山地区,后扩展到河南其他地方。

新仿花釉与唐花釉鉴定要点如下:

第一,唐花釉有黑釉蓝斑和褐釉酱斑及茶叶末釉蓝白斑等多种釉色,蓝斑均是月白色中混杂蓝色,其蓝色当为钛蓝。新仿者则多为黑釉蓝白斑,其他釉色少见,且白色过白,不是月白色,蓝色则过于蓝艳,当属钴蓝。

第二,新仿者多用酸咬作旧,细心观察酸咬痕迹,也可断其真伪。但也有覆烧法作旧的,但凡是用这种方法作旧的,均有土浸,而真正的出土物并不一定有土浸。

第三,新仿者使用的釉料均是现代化学原料,而现代颜色釉成分单纯,古代矿料成分复杂,反映在釉面上,后者的色斑均是多种呈色的组合体,前者则是纯一的单色。

第四,凡真物大块月白或蓝色斑彩釉上均有后期开片,且开片中均混有黑色杂物,新仿者则少有开片。第五,呆板的蘸釉方法,拘谨的淋釉斑,仔细品味,也与真物那种自然潇洒的风格有异。

黑釉盏斑花碗出奇之处


黑釉在我国东汉时已有生产,它盛行于唐,经宋、元、明、清各代,历史已达千余年之久,其中以宋代烧造最美。

宋代窑工将人们不太喜欢的黑瓷,利用釉中含氧化金属的呈色原理与窑温火焰的机理,在南方建窑和吉州窑首先烧造成举世闻名的油滴、鹧鸪、玳瑁及木叶贴花等盏。同时,北方磁州窑及河北定窑、河南鹤壁窑以及山西临汾窑及浑源窑亦开始有黑釉瓷新产品出现,尤以定窑产的油滴盏最为突出,其上油滴虽小,而光泽之强,尤有过之。更以新创的黑釉铁锈花品种,与南方建、吉二窑南北对峙,成为瓷史佳话。

笔者收藏一件比通常所见盏稍大的黑釉铁锈花碗。碗高9厘米,口径18.5厘米,底径7.5厘米,深壁圈足。碗内外通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底足平,足外壁近于垂直,内壁外撇。胎骨为含铁量较多的粘土,质较粗松,以简化淘洗工序。露胎处呈赭红色,胎质坚实,内含砂粒较多。碗采用拉坯成型,干后蘸黑釉,再用含铁量较少的掺灰的玻璃釉汁洒在黑色釉面上。入窑后,当温度达1300℃以上时,富含铁质的部分开始熔融垂流,在黑釉面上现出斑驳陆离、奇幻莫测的铁锈色(酱色)斑纹,酱、黑两色交错,无人工刻划或模印痕迹,而是通过窑炉烧成的釉层变化的结果。宋代黑釉铁锈花碗和油滴盏一样,为盛茶汤用。一碗在手,黑釉铁锈花与白色茶沫形成强烈色彩反差,赏心悦目,令人浮想联翩。碗为束口,口沿内壁有一道环绕的圆圈和凸圈,茶汤正好处于凸圈之下,不易外溅湿手。在高倍放大镜下,碗内、外壁有密集的棕眼,造型淳朴古拙,和铁锈斑相映成趣。难怪宋人对河北定窑、福建建窑和江西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盏评价极高,日本茶道界亦十分推崇,把黑釉盏上的窑变、玳瑁斑及铁锈花统称为“天目釉”。

黑釉盏之所以举世闻名,正与北宋中、晚期至南宋初期朝野盛行斗茶之风有关。斗茶输赢的标准为:一斗茶色,所谓“黄白受水昏重,青白受水详明……以青白胜黄白”。二看水痕,“茶沫与沸水搅拌溶解,在碗壁周围会形成一圈水痕,斗茶时以水痕先出现者为输家,后出现者为赢家”。蔡襄在《茶录》中说:“茶色白,宜黑盏。”易于辨认。黑釉铁锈花碗从烧造油滴、玳瑁、鹧鸪等黑釉器中窑变衍生而来,知名度虽不及前者,而此窑变异色,非独日本茶道界看重,亦为我国陶瓷艺苑所同珍。

吉州窑绿釉划花瓷枕


瓷枕是我国古代夏季纳凉的寝具,北宋张耒在《谢黄师是惠碧瓷枕》诗中说:“巩人作瓷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这是古人对瓷枕的赞美,其按用途可分为生活实用枕、随葬冥器和医用脉枕。

瓷枕最早见于隋,唐以后大量生产,宋代以磁州窑系制品最为丰富,有长方形、腰圆形、云头形、鸡心形、六角形、八方形、椭圆形、银锭形等样式,也有塑成孩儿、卧女等人形枕,卧虎、卧龙、双狮写实的卧兽形枕,以及镂雕成宫殿、戏台等建筑形枕。典型器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定窑白釉孩儿枕、江苏镇江出土的青白瓷卧女枕、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金代雀鸟纹虎枕等。

宋代吉州窑绿釉划花枕,高9厘米,面26厘米×22厘米,底24厘米×19厘米。枕面前低后高,枕体中空。为防止烧造变形,在后壁留有一个出气孔。从侧面一边留有4个支烧痕看,当时为竖立烧制。宋代烧造绿釉划花瓷枕的,在磁州窑和吉州窑,为低温铅釉。两者区别,宋磁州窑瓷枕支烧痕一般在枕底,胎土淡红,且绿釉表面有反银现象。而宋代吉州窑瓷枕支烧痕在一侧面,胎土灰白,绿釉表面一般无反银,釉层有剥落现象。

目前,古玩市场磁州窑新仿宋代瓷枕最多,有的枕底有“张家造”等作坊戳记,蒙骗了不少人。收藏者应小心为之。

雍正黄釉暗刻凤纹花觚


雍正时期御窑瓷器的烧制,不仅展现出康乾盛世帝王的审美意识,也代表了清代瓷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杨献谷记有:“瓷品精进,无过清代康雍乾之御窑。”端庄别致的造型、纤柔流畅的刻画与瑰丽明艳的黄釉浑然一体,展现了雍正御窑高超的制瓷技艺。

《通典》注有:“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溢也。”因“黄”与“皇”谐音,黄色是历朝帝王所崇尚的专属颜色,成为权利、尊贵的象征。黄釉瓷是皇家尊严的一种体现,被宫廷垄断,严禁民间使用。据清代文献记载,不同等级的皇室成员所使用的器物颜色、纹样与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黄色龙纹的瓷器为天子用器,故此器应为雍正皇帝御用,弥足珍贵。

此对花觚,通体内外浸明黄釉,亮丽晶莹,匀称玲珑。口部作特大喇叭状,造型清奇独特,别具一格,中部凸起成筒状,暗刻羽尾双凤纹,筒身上、下暗刻俯、仰蕉叶纹,参差有致,与斜口浑然天成,自然流畅。大内供器,确与众不同。

雍正 黄釉暗刻凤纹花觚 尺寸:

口径:15.9cm

高度:22.7cm

足径:5.60cm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花釉》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花釉》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黑花瓷器

相关推荐